学生道德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6:13:15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道德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段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长期自我修养的过程,才能养成和提高。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在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含义和过程

所谓“养成”,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系统地接受道德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道德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自觉的习惯,自动的要求,形成一种有形的道德自律,使道德行为成为智慧的载体。

道德素质培育过程就是德育教育过程。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矛盾。如果把这对矛盾关系处理好了,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在教育过程中,对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不可以平等对等的。因为相比而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教育者就是管理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是被管理者。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获得的渠道主要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所以说,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我们的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目的是要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配合,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只有充分认识和摆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也就在于通过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个体道德完善过程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是在“依从”的基础上“认同”,然后再“内化”从“他律”走向“自律”,达到道德素质养成之目的。

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素质培育过程具有突出实践性和修养性。在实践和修养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对完成德育工作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深远和重大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向受教育者反复强调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义,引导他们结合自己成长的实际,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的践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主动自觉地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顺利地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受教育者才能逐步用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分析问题,学会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主观能动地去认识社会、人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能把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推而广之,产生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逐渐内化为大多数人一种自觉的智慧实践,把对人类的殷殷关怀推广到人类自身、社会与自然乃至太空,真正建立起一个富有人情和人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道德素质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以及道德养成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1)加强道德认知教育

经常开展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活动,逐渐提高道德水平。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有关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有效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搞好德育教材建设,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目标化、系统化、有序化;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合格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保证有序进行。注重运用和发挥其他的学科产生的道德内容的教育成果,向德育课堂要质量,使道德认知通过有益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应向教育者强调指出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确定要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平时要注重开发和调动他们的心理潜能,以便更好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延展性,从而实现德育效果内化为大学生的个性品质,良好的道德习惯。

教育者应鼓励受教育者对现实道德原则以及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道德评价,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主流,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教育者在设计教育程序和教育内容、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其他学科和一些学校开展的全员活动中包含有道德认识教育成分在德育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效的调整道德养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序的关系,避免重复无效教育,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自觉地增强道德认识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2)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

培养学生在道德认知教育活动中增强道德自我完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责任感。一方面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比较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崇高品质和人格的渴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主寻找自身道德品质的恶源,帮助他们确立有效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应充分信任学生们,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事事必躬,包办代替。

增强道德责任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基础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责任感是调节着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责任感具有超越功利动机的先天目的性,使履行道德责任感的行为具有神圣高尚的价值。所以,必须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责任的自律性,以此来体现行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和高尚意识。也就是说,当现实生活中人们陷入道德与不道德,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种境地时,就需要我们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选择更高一层次的道德责任,如牺牲局部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保存集体利益等,以此增强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推进整个社会文明进程。(3)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

必须坚持教育和管理两手抓,要把道德规范转变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把他律变成自律。学生就必须在“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下功夫。“内化”就是通过学习、教育,解决道德的思想认识问题。“外化”就是通过养成、管理,解决道德的行为实践问题。管理者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本身道德素质的养成,而且要着眼于建立一个有一定免疫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为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教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如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导向机制、风习熏陶机制、行政奖惩机制、法律强制机制等,形成一个良性教育互动系统。

在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通过这条主线,应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地进行协调,形成一股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的连续教育,这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2.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素质是指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简言之,就是做人的准则和标准。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一是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学会了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做大事、成大事;做事是做人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学会了做事,才能做大事、成大事,才能更好地体现做人的价值。学校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能力。学生要想立身成才,建功立业,首要的就是要先学会做人,也就是说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因此,道德素质是学生的立身素质。

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一个人要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创造新的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其中道德修养是核心的基本的内容。当代学生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自然包括道德素质。学生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也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新人,要想适应当今和未来时代的客观要求,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首先,道德素质是人的本质的特征之一。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而这种关系有特定的准则要求个人遵守,道德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也正是根据个人的道德素质及其表现进行道德评价的。

如对那些严重失德的人,我们会常常听到:“你简直不是人!”“你还算人么?”等谴责声,而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则往往是人们心目中有理想人格的人,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榜样。可见,道德素质就是做人以及做什么样人的标志。其次,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创造了道德,道德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完善。因此,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个人完善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

学生成才的动力

高尚的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个体成才动机的帮助和强化,对成才过程的激励和引导。高尚的道德素质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虚怀若谷的优良品德;激励人们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忘我求索;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成才的信心。我国高校一直坚持对大学生开设道德修养课,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其原因就在于此。

学生立身之本

个体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是有差别的,进入社会生活的人,其道德素质都是有高有低、有善有恶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正处在大的转轨和变革之中,人们对善恶的某些标准认识不尽一致。整体来说,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在不断地去恶扬善。学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都相对较高的特殊社会群体,从总体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比较高的道德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大学生不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相反,学生的道德修养必须加强。

3.学生道德素质特点及对策

在校生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根据在校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学生道德素质共性(1)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其对人生价值稳定的、综合的、持续的看法和取向,是学生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学生大多都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2)主体性意识开始增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但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精神。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自由时间相对较多,便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深入探索自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3)适应能力受到考验

学生入学后,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相处模式等各方面的转变,大部分学生在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调整后,会逐步适应和形成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严重的甚至以结束学业收场。

学生道德素质独特性

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心理落差

学校成果不理想的学生受到阴影的影响,使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发生冲突。经过了几年的辛勤学习,其结果与他们人生的理想相差甚远,对学生来说,报考其他院校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2)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作为心理健康公认的标准之一,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悦纳自己,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一堂,在不适当的相互比较中,有可能产生自我认知上的偏差。(3)就业形势严峻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而使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片面地看到有些重点院校的个别学生一时没有找到工作,也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了怀疑,对自己所在的学校知名度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热门产生怀疑,对自己是否合乎用人单位的标准产生怀疑。他们自身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不准确,对学校教育的优越性认识不够,对未来的前景看不到光明的一面,而常常夸大负面因素。(4)情绪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

有些学生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他们虽然身在校园,并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同样面对着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家人期望带来的压力等多方面问题。如果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就能够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相反,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面临各方压力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只能用放纵来宣泄,如逃课或沉迷网络来逃避现实。

学生道德素质对策

德育是一种整体教育,是一种开放教育。它具有多层次、多触角的全方位性。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人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1)健全人格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塑造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爱国主义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础,有了爱国的感情,就容易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就能形成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的良好学校风尚,使得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2)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要提高学校学生的自信心,教育者必须首先树立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的信心,信任他们,挖掘长处,提前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积极的心理态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竞争,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实力。(3)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个理解、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个团结、勤奋、求实的学习氛围,无疑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学生从孤寂与失落走向乐观与奋进,从消极与徘徊走向坚定与勇敢。学校展现的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严谨求实的治学风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理解宽松的对话交流、真诚热情的情感传递,都将潜移默化地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困惑和苦闷中解脱出来,生气勃勃地投入生活。(4)特定素质养成和相应教育实施

道德教育应将法制教育和成人意识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大德育内容,通过这两个教育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来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以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从行为规范到理想追求的道德教育,即从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教育入手,推动学生向崇尚伦理、追求理想的层次发展;从以不侵害他人利益为最基本的准则,到乐于助人再到乐于奉献,逐层跃进。遵纪守法、行为规范与法制教育的实施,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的实施。

学生道德素质具体措施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这一契机就是现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当下较流行的“择业观”和“金钱观”问题,应该说现在的学生都很关心。

现在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大,但由于受个人生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心理假成熟期”,所以,强制灌输、生硬填塞效果不理想,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根据他们现在的心理特点,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在极自然的状态下体会到“善”的含义,领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人生的伟大真谛,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1)活动育人,形式多样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机。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国教育。以适宜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搞好“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使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思想、陶冶情操。(2)实践育人,提高能力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天性活泼,模仿能力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常使他们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正是在与外面社会的接触与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习惯。(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高校的“两课”更以主渠道地位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学校德育要以“两课”为核心,配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4)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要方面。一名称职的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之外,重要的是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心理品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5)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德育教育

网络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自由性与平等性、便捷性与高效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如在网络中多渠道发布道德素质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道德素质教育主体通过网络主动对道德素质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研制和推广新的道德素质教育软件,创建道德素质教育网站,建立道德素质教育网络体系。

4.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内容

道德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起到“事先调节、事中指引、事后评价”的重要作用。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是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德育素质水平,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主流思想对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德”在“才”先,有着密切的渊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民族、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大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智慧甚至是生命的高尚情操。

共产主义教育

我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大学生树立起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早日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不仅对于当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法制观念教育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法制,是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方法。法制观念就是指人们对法制的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法制观念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搞好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对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

校园是一方净土,是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我们提倡传统的孝道和师道,提倡诚信、礼仪、道德,那么作为开展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现在讲素质教育,很多人往往喜欢强调知识素质,技能素质以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基础学科素质,而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置于从形式上讲很重要,但具体操作上并不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人在教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重智轻德”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我们所需推进的素质教育,显然不能够仅仅是加强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专业技能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十分重要。

只注重这些素质的提高,不论从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看,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都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正确认清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譬如说,人要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必须首先具有吗?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哲学思想的品质,它包括人的远大理想信念和科学世界观基础;包括开拓进取的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等。

我们即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更要相应地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以及建全的人格和哲学思维的能力等等。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尽可能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把学生的片面性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学生专门性发展为基础性发展,变学生显性发展为隐性发展,变学生被动性发展为主动性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形成崇尚真知,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学会做人”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

科学证明,许多影响人的一生行为成就的基本素质,都形成于幼年,因此,中小学时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新世纪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有六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一技之长。这两者异曲同工,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我认为,这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组集体漠不关心。成就需求低,没有远大的理想或目标,易满足,只求得过且过,平安无事。攻击性强,事事以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倾轧、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认知需求缺乏,考试只求及格就好,学习只要课本学好就好,没有独立、创新的精神,人云亦云。勤劳节俭表现差,穿的用的要求是名牌、新潮、互相攀比,全然不顾家中的经济状况,值日和大扫除是一件苦差,能逃则逃,能混则混,课堂、书包乱得一团糟。责任感差,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样的素质,能够担当起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吗?很难想象,一个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没有创新知识的人会爱人民、爱祖国以至报效祖国。

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强化做人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由家庭扩到学校,继而扩展到社会。所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协作教育和自制教育等。“学科德育渗透”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因此,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和贯穿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

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我们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应以知识为载体,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

如语文学科应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字优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应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应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说,学校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具有巨大的说明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人性化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

现在学生的社会接触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师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出”了,造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滞后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人性化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

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一个孩子的教育,是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一个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株幼苗,需要良好的土壤、阳光、雨露和优秀的园丁。为了我们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要切记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应“重智轻德”,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教育,培养“现代型”、“创造型”的跨世纪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成长中“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学习、诚信生活”。

6.当前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

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多负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自我价值,忽视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表现在学生身上:一方面是尊重价值规律,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反对夸夸其谈,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多做贡献,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才干,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讲究平等交易,“奉献与索取等价”,不赞成“无私奉献”。有些学生甚至机械地把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尺度同社会道德尺度等同起来,误认为只有获取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明显表现出当代学生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服从塑造的意识减弱。

讲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应地必然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使学生为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感欣慰,同时也感受到自我责任的重大,激起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不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盼享受,事事讲实惠,厌恶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勉强参加也要讲究报酬如何。从过去的“言不及利”变为现在的“言必及利”。

强调主体意识,忽视团队精神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开放繁荣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他们相信自身实力,注重发展自我。这种主体意识虽有强调自我的倾向,但它的觉醒和增强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他们大多数能正视自我对社会的权利与义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下降。

注重竞争参与,忽视真才实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优胜劣汰,因而竞争机制引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敢想敢做,勇于进取。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表现为不思进取,甘居平庸,“知足者常乐”;或者是放任自由,谈情说爱,追求时尚,贪图玩乐;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在评先选优,解决组织问题时,也托人说情,若不达目的,就故意找茬,告别人“黑状”,来个我“庸”你“平”。

强调个人奋斗,忽视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淡化了人们以往的有福同享,论资排辈,同情弱者的观念。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要取得竞争的胜利,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的拼搏奋斗。他们不相信权贵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要争做能人,他们敢于毛遂自荐,推销自我,敢为天下先的意识逐步取代了以往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个人奋斗的精神十足,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7.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

学校要课堂教学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两课”教学是学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论述的主渠道、阵地。这些要进入学生的头脑,主要得力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实际的操练,灌输教育应当是最为主要和有效的方法。

网络教育中寻求高尚精神的支持

当代学生是渴求知识的一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互联网教育为媒体的新的教育方式已为学生所青睐。然而,一些不良信息势必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占领这一教学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发挥在伦理学、思想政治学教育的优势,加紧建设和开发国内重点的新闻网络和思想道德教育网站,正确引导,阻止不良信息的诱导,占领学生的网络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克服不健康网站的诱惑,主动接受健康的网络文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团队精神

校园文化是校园以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分为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当代学生参与感极强,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校园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对学文化产生积极的导向。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校园的团队精神,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要从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加以引导。就是要从学生吃穿住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那种“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的不良心理和习惯,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益关系的处理中树立义利观

学生一定要善于把整个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焕发出一种为振兴中华而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当然,我们要特别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要,凡是正当的要求和合理的需要,学校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做出解释。

学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学生的利益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要扩大眼界,更多地考虑他人、集体乃至民族、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学生又要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步提高、扩大为对教育、文化、道德、理想等精神利益的追求。只有二者兼顾,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才能真正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践行能力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起点上,只有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最终的归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思想道德素质的突破口。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志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加深理解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逐步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克服骄傲自满和自视优越的心理定势,逐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自我教育中提高道德素质

自我是人格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成份。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青年期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时期。高校的特定环境会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带有不同于一般青年的特点,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知识虽然增多,但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知道自己有何特长,这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更重要是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

学生要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强,容易表现出行为的双重性,在公开场合遵纪守法,可背地里却干坏事。一个人形成了道德信念,就意味着他对某种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产生了真诚的信仰,在执行道德规范和实现道德理想中有高度的自觉性,有强烈的责任感。

8.完善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法

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师是道德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身教”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实施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途径可以从3个层次着手,即学校、班级和个人。

优良校风的指引

优良校风由5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高度的政治空气,高度的学术空气,高度的生产劳动空气,社会主义团结与文明空气,高度的文娱体育空气。老师是校风构建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学生构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阐述的“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没有‘活水’,素质就枯竭、衰退。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

校园文化是校风的直接体现,是学校老师在开展道德素质教育的始终要把握住的。“文化的概念之大而模糊,范围之广而无涯,非勇者不敢言,非深思博学者不敢论”。全体老师要清醒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底色是青春文化,是“文化”在校园的存在形态,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搞好道德素质教育。

重视班风建设

班级,也称班集体,是按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要求和规则设置的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它是学校内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文环境。教育方法不是由整个集体直接转向个人,而只是通过为了教育目的而特别组织起来的基层集体媒介转向个人的,以后的事实也证明是这样的。

良好的班风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空间,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不好的班风会伤害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失去与同学交往沟通的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中良好的班风不会自发形成,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是师生共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讲求工作的艺术,要培养出学生干部骨干,树立起先进典型,搞好文体活动,自身也要起到人格上的表率作用等等。

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对学生个体的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难以解读的命题,因为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时候,都像自然界中的树叶一样,粗线条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仔细辨别起来,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亦然。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然而道德准则要怎样才会被学生自己追求,形成学生的德育素质?(1)哲学角度

从哲学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具有合法性,而且具有自足性和融洽性,其合法性和融洽性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厚基础之中,也经受得起道德教育哲学的追问。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教育。(2)以人为本

转变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客体的角色,使之成为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是对“人之为人”的自身价值高度认知的结果。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崇高的生活目的,而不是为了受教育而受教育。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3)倾注情感

要对弱势学生倾注更多的情感。弱势学生心理、生理或境遇上的不幸,使他们更需要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对待弱势学生的态度是教师大爱之心的一个显著标尺,爱每一个学生,更爱家庭贫困生,成绩后进生,“其貌不扬”生,因为他们的心灵上空更需要艳阳的朗照。

总之,教师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将成长中的学生当作亲人,操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针,完成好教师的高度责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