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说话的艺术:不得罪人的语言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0:34: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维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委婉说话的艺术:不得罪人的语言技巧

委婉说话的艺术:不得罪人的语言技巧试读:

前言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年轻时是一个奴隶,主人曾命他备办一桌最好的酒菜招待客人。开宴时,宾客们看到席上的菜肴全是各种动物的舌头,主人大吃一惊,忙问他怎么回事。伊索回答:“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不是最好的菜吗?”

第二天,主人吩咐他再办一次宴会,菜要最坏的。上菜时,伊索端上来的仍是动物的舌头,主人暴跳如雷。伊索解释说:“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里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

舌头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说出的话是好是坏。一句话,说得好是它,说得不好也是它。说话并不难,难的是把话说得入耳动听,说得巧妙艺术。

俗话说:“直道跑好马,曲径可通幽。”很多人推崇说话应当直言不讳、开门见山,然而这种说话方式虽然简单明了,可是刺激性大,容易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无论什么事都是有话直说,那样未必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如果能委婉地表达,看似轻描淡写,却能道出问题的实质,如此则妙不可言,可使我们谈话的效果更佳。委婉含蓄地表达,比直截了当地说更能体现人的语言修养。

人们之所以推崇委婉、含蓄,是因为对它的审美价值和言语效果早就有所认识。《论语》就曾说过:“质胜文则野。”太质朴、太直接难免会显得粗野,而粗野就不会被人所喜爱,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据说,有一次孔子去请教老子,老子张嘴就问:“你看我的牙齿怎么样?”孔子说:“老师的牙齿都脱落了。”老子又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老师的舌头是好好的。”说完就退了出来。孔子的随从都感到莫名其妙。孔子说:“老师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了,柔弱的东西比如舌头是长存的,刚强的东西比如牙齿是不能长存的。老师的意思是柔弱胜刚强。”所以,先秦的儒家哲学把“和”看作是宇宙万物的共同属性,万事万物以“和”为贵。“和”是秩序,是协调,是和谐,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讲究委婉、含蓄。“委婉”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为“谈吐优雅”。优雅的谈吐,当然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总而言之,如果把话语表达得委婉、含蓄些,就可以把原来令人不快、忌讳或者其他因语境的限制不便直接说出来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文雅、得体,让人感觉比较舒适而容易接受,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委婉地表达呢?为此,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这本《委婉说话的艺术——不得罪人的语言技巧》。本书以“委婉说话”为主题,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用全新的理念深入浅出地向读者透露了胜人一筹的说话本领。对于任何人来说,相信只要你认真学习书中的方法与经验,并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就一定能学会委婉、含蓄的表达技巧,使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第一章 委婉说话:交流的入门功夫

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便直说或不必直说的情况,这时我们就需要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点,这样才不会因为语言过于直白而得罪人。委婉,其实就是用迂回曲折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故意说一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话,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委婉是交谈的“缓冲”,它会让原本可能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到说者的本意。

01 非礼勿言:说话委婉是修养的体现

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委婉是一种颇有奇效的黏合剂。委婉含蓄的表达比口无遮拦、直截了当地说更能体现人的语言修养。

俗话说“言为心声”,谈吐不单是一种用来交流的手段和工具,而且也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

在社会交际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委婉、含蓄,就会让人感到舒服温暖、耳目一新,还会触动人的心灵,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一张嘴全是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定会被众人反感,从而大大地阻碍了与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步伐,最终沉寂于黑暗的角落里郁郁寡欢。

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言”,它不仅体现了从古至今的道德标准,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谈都有许多礼貌忌语。礼貌忌语指的就是在交谈中不礼貌的语言、谈话人所忌讳的话题,以及容易引起他人误解或不快的语言。

有一天,一位剃头师傅家被盗了。第二天早上,来了一位顾客,见剃头师傅愁容满面,就问他是怎么了。剃头师傅回答说:“昨天夜里,我辛辛苦苦剃头攒下的一年积蓄全被小偷偷走了。唉!想一想,权当替小偷剃了一年的头吧!”顾客一听,还没坐下就生气地走了。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师傅,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或许,你会觉得这种小故事听起来很好笑。其实,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与人交往中,有些人只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掉。其实有许多语言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你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保全别人的尊严。

王燕在某机关单位做行政文员,她有一个说话特直的毛病。每当别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她说出的话总是很伤人,而且总是直指别人的痛处。有一次,同一部门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合体”“漂亮”。可是,当那位同事问王燕感觉如何时,她却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是穿在你的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花布,因为你实在太胖了,而且这颜色对于你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显得太嫩了,根本不合适!”

这话一出口,原来兴致很高的同事面色立刻就僵住了,而周围大赞衣服好的人也都显得很尴尬。因为,王燕说的话就是大家都不愿意说的得罪人的“老实话”。虽然有时她也很为自己说出的话不招人喜欢而后悔,但她总是忍不住,尽说些让人接受不了的实话。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有什么活动也不愿意邀请她参加。最后,她成了这个办公室里的“外人”。

一个聪明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是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的,比如,“谁像你那么不开窍啊,要是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一样缺心眼儿”“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等等。这样的话任由谁听了都会不高兴,没有人受得了这样无礼的话。

总之,动听的话能让人在寒冷的冬季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反之,一句恶语则会如冰冷的雨雪,即使在夏天也会让人感受到痛苦与寒意。在这个日益文明的社会,你要想在职场上有所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承认,就必须做到谈吐不俗,言语委婉、含蓄。这不仅是社交的基本礼仪,还是对谈话人的一种尊重,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02 不揭人短:给人颜面,处处受人欢迎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所以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千万不要当众拿别人的短处来开玩笑。

俗话说,“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意思是说,在说话的时候,不要揭人的短处,免得他人由多心而伤心,继而对出言无忌的人失去好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触及的“伤疤”,是我们想要极力隐藏和回避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对于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感到不快。因此,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千万不要拿对方的缺陷开玩笑,不要试图去揭人之短,特别是不要当众揭人之短,做侮辱他人或让他人有失人格尊严的事情。不管是谁,只要是触及了这块伤疤,即使他当时不予还击,他也会记恨的,甚至会让你为你的口无遮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有一个儿时的伙伴到京城找他,想让朱元璋给他封个一官半职。

这个儿时伙伴千里迢迢地从凤阳老家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到朱元璋,这老兄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大嚷起来:“哎呀,八哥,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光着屁股一块儿长大的呀,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了别人的豆子,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还没有煮熟,你就先抢着吃,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当时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都还记得吧?”

这一通话让宝座上的朱元璋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识趣了,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他的短,他这个皇帝的脸往哪里儿搁啊。可是这老兄并没在意,仍然在那儿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盛怒之下,朱元璋只好下令把这个儿时的伙伴拖出去斩了。

故事中的这个伙伴就是因为揭了朱元璋的短,让他在文武百官面前下不来台,所以才招来了灾祸。同样,在现代社会,揭人之短也是要不得的。

王强长得非常帅气,在大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恋爱专家”。现在,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有很多追慕者。最后,他选中了美若天仙的李微做他的女朋友。

有一次,王强带着李微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大家自然就谈起了大学校园里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而王强自然成了焦点人物。

有一位女同学嘴巴很快,她眉飞色舞地讲述了王强如何引得众多女生的追慕,又如何在花前月下和女生卿卿我我。她说:“你小子那些伎俩,我们都知道。你骗得那些小女生心花怒放啊。其实,要我看啊,你就是一个花花公子。”

李微开始还觉得很新奇,可听到这句话后,感到很不是滋味儿,于是转身拂袖而去。王强慌了,只好撇下同学们去追李微。

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讳,如果你在无意之中触犯了别人的忌讳,就会在无形之中得罪对方。所以在说话时,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忌讳之处,并且更要注意:尽量不要提及与忌讳相关的事情,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有一个姑娘由于恋爱受挫,心情一直很差。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言谈,也没向旁人袒露过内心的秘密。单位里有一个和她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在办公室里看到她愁容不展,就当着众人的面说起了安慰的话:“那个人有什么好,凭你这种条件,还怕找不着更好的?”没等她说完,这个姑娘就跑出了办公室。这时,这个同事也意识到在这种地方说这样的话的确有些不妥。就这样,一句安慰的话竟成了彼此尴尬的缘由。因此,对于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适合在众人面前直接给予安慰。特别是涉及别人的隐私时,千万不要“好心办错事”,不要在公开场合“走漏风声”;在说安慰话时,还得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确,大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不揭人短的。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公众场合或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做到“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03 话要得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于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对别人说,那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只顾自己嘴巴的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和人之间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往往只是因为有人说话不加考虑,只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只言片语伤害了他人的自尊,让人下不了台,使对方心中燃起了怒火,这才出现了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招人喜欢,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和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说话不会拐弯,硬邦邦的,让人难以接受。一般来说,说话又直又冲的人是不会有好人缘儿的。

小王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从来都是有啥说啥,向来不会含蓄、委婉,所以他经常为此而得罪同事。有一次,饮水机没水了,他对同事小张说:“帮个忙,换桶水吧,就你闲着。”

小张一听,立马不高兴了,说:“什么就我闲着?我在考虑我的策划案呢。”

小王碰了一鼻子灰。

过了没几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谈话,让小王说一说对公司管理的看法。于是,小王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一吐为快:“我认为我们公司目前的管理非常混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简直就是一个乡下企业。”大家听到这话都很不满,认为小王话里有话,好像同事们都是坏人,就他一个是好人。

一会儿,同事小李问小王,某件事情可不可以再往后拖一天,因为手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想到,小王却声色俱厉地说:“有这样做事的吗?你别找理由了,这可是你分内的事,又不是给我做的,你看着办!”

小李也不甘示弱,说道:“喂,请注意你的措辞。你以为你是谁呀,我就是没有时间!”

小王气得脸红脖子粗,说:“我怎么了?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嘛,我不过是实话实说。”

正当他们生气的时候,副总走了进来。他把小王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知不知道,大家私底下都叫你什么呀?”

小王说:“不知道。”

副总说:“西伯利亚寒流。”

小王一惊:“为什么呀?”

副总笑着说道:“因为你说话总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扔在地上都能出声,一点儿都不注意措辞,经常让人难堪。”

小王一下子把头低了下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他。以前,他还以为是自己工作出众,同事们嫉妒他呢,原来是自己说话太冲,杀伤力太大,伤害了别人。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把他叫到跟前,用很温和的语气对他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意听你矜持夸耀的言论,而你的朋友也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很有限的。”

听了这番话,富兰克林很受震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语行为恭敬谦和,谨防损害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许多人自诩为“有话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是简单地用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去衡量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这并不是对人善意的真诚,只是自我不悦情绪的随意宣泄。出言不逊的人,只会自食苦果。

因此,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明白,小小的一句话,学问大着呢。在人际交往中,你每天都能听到别人对你说的很多话,这时你不妨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什么是好听的,什么是你不爱听的?哪些话能让你愉快地接受,哪些话会让你感觉厌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自己不喜欢的话语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04 理直气和:说服在“理”,更在“情”

在和他人交流时,直言快语的确能给人爽快的感觉,可是理直气和才能让人从心底里更加感激并敬重你。

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本来是真理,但是真理若再向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误。有些人曲解了这句话,认为有理就一定要气壮,就一定要不让人,甚至可以无所顾忌。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会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会失去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与人说话。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可以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你、敬重你,岂不更好?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在一家餐馆里发生的一件事:“服务员,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道,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给糟蹋了!”“真对不起!”服务员笑着赔不是,说:“我马上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旁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服务员把碟子轻轻地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的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一听,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出去。

有人笑着问服务员:“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服务员笑着说:“正因为他粗鲁,所以才要用婉转的方法来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才用不着大声!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势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大家听完都点头笑了,对这家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后来,他们每次见到这位服务员,都会想到“理直气和”的理论,也亲眼证明了这位服务员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经常看到,那位曾经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员寒暄交谈。

当一个人有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尤其是对那些失势的人。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一旦别人落魄,你便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上去好像理直气壮。可实际上,这样又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据说,周先生家里以前有一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可他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个铜币。很少理财的周先生,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三百多个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直都是这样对他讲的,朋友笑他受骗了。后来,周先生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先生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雇工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肠一软,就说:“唉,我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贪小便宜的坏毛病,与周先生一家相处得很融洽。

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辨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并不是要以理压制人。如果是不依不饶,以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欺负人。所以,在上边的事例中,周先生虽然有理,但是并没有盛气凌人,而是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还给了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像这样胸怀博大的人又怎能不令人敬重、信服呢?

所以说,在社会交际中,理直也气和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直言快语固然能让人感觉爽快,但是说话委婉更能体现出一个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委婉并不是有“心机”,也不是故意遮遮掩掩绕弯子,而是体现出一个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体贴。

05 直话曲说:换一种说法,改变别人的想法

中国人讲究曲径通幽的含蓄美,虽然它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个意思,但一比较即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应当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不要只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是怎么说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效果。和人交流的时候,不要以为只要内心真诚就可以不拘言词了,我们还应当学会委婉地、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一位国王,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一觉醒来,他很惶恐,就找来一位智者为他解梦。

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每掉一颗牙齿,就意味着您会失去一个亲人。”

国王听后大怒:“你这个大胆狂徒,竟然敢胡说八道,给我滚出去!”随后,他命人重打了这位智者100大板。

国王又下令找来另一位智者,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梦。这位智者认真听完,思考一番后,对国王说道:“高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啊!这是一个吉祥的梦,意味着您会比您的亲人长寿。”

国王大喜,命人重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时,一位礼宾官很不解地对他说:“真是无法理解!您对梦的解释其实与第一位智者差不多,为什么他受到的是惩罚,而您得到的却是奖赏呢?”

这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很简单,一切都是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啊。”

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问题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说的。舌头是天底下最有威力的武器,它可以打动别人,破除你成功路上的障碍;也可以伤害别人,为你增添阻碍。所以,学会一定的说话技巧是人生的必修课。你只有认真听,仔细想,反复推敲,才能掌握适宜的说话技巧。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如愿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某地,有一年苹果即将成熟的时候,一场冰雹突然降临,满园光滑如玉的苹果被砸得伤痕累累,果农最后只好低价卖给了一位经销商。

经销商发现,这些被冰雹击打得满是伤痕的苹果,看起来更像刻刀雕琢过的工艺品,而且变得甜酸可口、香脆异常。聪明的他马上换了一个说法,并大做广告:“亲爱的顾客,今年我们高原苹果终于有了自己特有的标志——高原冰雹吻过的痕迹。这是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祝福。正是上帝的关爱,才使苹果有了一种独特的香甜味道。请记住,我们的正宗商标——高原之吻!”伤痕苹果马上成了名牌产品,很快就销售一空。

苹果还是那些受伤的苹果,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就从滞销的贱价产品变成了畅销的赚钱商品。“说法一换,地阔天宽”,这难道不是语言的魅力吗?

有一次,某下属请上级喝酒。席间,下属因自己的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上级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一位朋友在上级旁边说:“子好不须多。”下属听了这话,于是说:“我的儿子多,又该怎么办呢?”那位友人回答道:“子好不愁多。”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可见,同样是说实话,用不同的方式说,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去说话办事。实话不一定要直说,可以幽默、婉转地说,有些可以私下交流而不宜当众说出,等等。

总之,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站到对方的角度,把握对方的心理,然后再酌情说话,或者换个说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第二章 探求心理,委婉说服:聪明人的说话策略

《孙子兵法》中讲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说服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与人沟通中不能逞口舌之利,重要的是心理的较量。善于说服他人的人,都非常了解对方的心理。因此,只要学会运用心理策略,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就能真正打动对方,说服人心。

01 善用商量的语气提出你的想法

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用命令的口气和自己说话,所以在和别人交流时,尽量不要使用命令口吻,而是用商量或者请求,这样不但对方容易接受,自己也会心情愉快。

有时,你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位置上,但是要想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命令,最好不要采用命令的语气。

一个盛夏的中午,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群工人正在阴凉处休息。

监工走过来,呵斥道:“你们明知道工期很紧,吃完饭了还在这里磨洋工,还不快去干活!”工人们平时就很害怕这个监工,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起身去工作了。可是,当监工一走开,工人们就又停下来休息了。其实,那个监工若能和颜悦色地对工人们说:“工友们,现在工期很紧,要辛苦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够牺牲一点儿休息时间,尽量赶一赶工期,早点收工,那样大家就能早点回去洗澡、休息了。大家看怎么样?”这样一说,就算天气再炎热,相信工人们也会站起来开工的。

要求别人办事时,如果采用商量的口气,就能给人一种受尊重的感觉,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这样就不容易遭到对方的拒绝,最后成功地打动、说服对方。比如,你有急事要赶路,面对前方挡住你去路的人,如果这样说:“我有急事,您能不能让一下,让我先过去?”这样,对方一般都会很知趣地为你让开道路。相反,如果你这样说:“哎,前面的人快让一下,我有急事!”这种情况下,对方就有可能这样回答你:“你有急事?我还有急事呢!路又不是你家的,我凭什么要让啊?”这样的话,不仅你的事情没有办成,双方还有可能会为此而发生一场争执,那样岂不是要耽误了大事。

再比如,你要你的秘书帮你写一封信,当你把所要写的大概意思对她讲清楚之后,你应该再这样问一下:“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呢?”当秘书把信写完了并拿给你看时,你发现信的有些地方写得不是很妥当,需要修改。这时,你应当这样说:“这些地方如果这样写,你看如何呢?”虽然你是站在发号施令的位置,可是如果你能懂得没有人喜欢听别人的命令的话,就应该多采用商量的语气去指挥别人做事呦!这样,结果一定会比使用命令的语气要好得多。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只不过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而已。总而言之,要求别人办事情时,要尽量采用商量的口气,那样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

02 欲进先退,对方更容易听进你的话

在说服别人时,如果采取退让的态度,会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进而赢得他的好感,这样他就更容易听进你的话。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用力去撞一件东西时,如果直接冲过去,往往撞不开它。如果你先后退几步,然后再冲过去撞,就会感觉比之前的力量要大很多。这讲的就是“欲进先退”的道理。这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说服,正所谓“将欲进之,必先退之”。

所谓“欲进先退”,就是表面上的行为和本意是相反的,可实际上是用“退”来取得优势,最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意见的一种策略。退让的态度能够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你再亮出自己的观点来说服他就容易得多了。

楚庄王非常喜爱一匹马,让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最后,这匹马由于太过肥胖而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决定为这匹马举办一场隆重的丧事,并且还准备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百官听说后,都跑来纷纷劝阻。楚庄王大怒,下令说谁再劝阻谁就要被处死。

宫里有一个叫优孟的人,他听到这件事,也想劝阻楚庄王。于是,他就飞似的走进宫殿里,号啕大哭起来。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哭得这么伤心?”

优孟回答:“听说大王的爱马过世了,所以我才这么悲伤。不过,像楚国这样的大国,仅仅用大夫的待遇来办丧事,这未免太草率了!不足以显示大王对它的宠爱。”

楚庄王听了很高兴,就问:“那依你之见,应该怎么葬呢?”优孟答道:“我认为应用上等白玉雕琢的棺材,用精美的梓木来做外椁,然后通知天下诸侯,使之遣使吊祭,并以王侯之礼安葬。此外,还应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一来,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是一个轻人而重马的人了。”楚庄王听了,才恍然大悟,说:“寡人的过错,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在上面的故事中,优孟采用“欲进先退”的方法,首先消除了楚庄王的对抗情绪和排斥心理,进而达到说服楚庄王的目的。这种“欲进先退”的说服方法,在经济谈判中运用得比较多。双方谈判就像是一场战斗,能否灵活、娴熟地运用“欲进先退”的战术,直接关系到谈判的成败。

美国的一家航空公司想在纽约建立一座航空站,希望爱迪生电力公司能以低价供应电力,可是却遭到了婉言拒绝。爱迪生电力公司推托说是公共服务委员会不批准,他们也爱莫能助,所以谈判陷入僵局。航空公司知道爱迪生公司自认为客户多,电力供不应求,所以对接纳航空公司这一新客户不太感兴趣。事实上,公共服务委员会并不能完全左右电力公司的业务往来,说公共服务委员会不同意低价供应航空公司电力,其实只是一个借口。航空公司意识到,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索性不谈了。与此同时,他们还放出风声,称自己将会建造一座发电厂,这样更划算些。爱迪生电力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改变态度,主动请求公共服务委员会出面,从中说情,表示愿意给予这个新客户优惠价格。结果,不但航空公司以优惠的价格和电力公司达成了协议,并且自此之后的大量用电新客户也都享受到了同样的优惠价。

在这次谈判中,航空公司在谈判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选择先“退”一步,随即放出假消息,声称自己将要建发电厂,从而给电力公司施加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以低价供电。这样,航空公司采取“先退一步,后进两步”的方式,最终赢得了谈判的胜利。

03 站在他人的立场建议,别人更容易采纳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分析他人的问题,能够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卡耐基有一段时间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说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便去和这位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当然,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也会获得大利。但是,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个有文化的中层管理者,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

就这么几句话,这位饭店的经理就被他说服了,决定不再涨价。

卡耐基的成功就在于这里,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在了那位经理的立场上看问题了。接着,他又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从而抓住了经理的诉求——盈利。而最终的计算结果是,那位经理心甘情愿地终止涨价,让卡耐基继续在礼堂里讲课。

可见,面对不易被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帮助别人分析问题,就能给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换位思考的说服方法,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一般来说,当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双方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特别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成功说服对方,首先就要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那么,如何消除呢?从潜意识层面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成假想的敌人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要想消除这种防范心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向对方表明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比如嘘寒问暖、给予关心和帮助,等等。

04 用玩笑的方式提出建议,别人容易听进去

在生活中,如果把一些让人不高兴或忌讳的事情直接说出来,对方会很难接受。而如果采用开玩笑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讲出来,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来说,有了好的建议应当从正面讲出来,可是那些固执己见的人通常是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正面劝导的。如果直接去和他争辩,不但会弄得双方脸红脖子粗,不欢而散,而且无法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这种时候,如果采用玩笑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把要表达的想法蕴藏其中,往往会在笑声中被对方接受,从而得到想要的效果。

春秋时期的晏子,就是一位提建议的高手。他每次提出的建议都能得到国君的采纳。其中的诀窍就是他提建议的方式。

比如,齐景公在位时,刑律繁多而严苛,许多人遭到被砍脚的处罚。面对这项苛政,晏子想进谏,可是又担心和国君起正面冲突,收到相反的效果。

有一次,机会来了。齐景公问晏子说:“您住在市集附近,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吗?”

晏子说:“当然知道。假脚贵而鞋子便宜。”“为什么?”齐景公大惑不解地问。

晏子长吁一口气,凄楚地说:“只是因为现在,由于犯了大小不等的错而被断脚的人比比皆是,鞋子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不如假脚来得实用,所以鞋子就没人买了,而假脚却不够卖!”“哦……”齐景公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露出悔愧的神色,自言自语地说:“我太残忍了,对老百姓太狠心了。”第二天,他就向全国发出了减轻刑罚的命令。

聪明的人会在适当的时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晏子就是利用玩笑的方式点醒了齐景公,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不失幽默。而如果他直接向齐景公建议减刑,可能达不到目的,还会引起齐景公的不悦,到头来事与愿违,还将累及自身。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税收很重,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可是都不敢直言。当时,都城金陵连续几年大旱,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度日艰难。有一次,南唐皇帝李煜视察国情时,见到国都久旱无雨,便问道:“为什么外地都下了雨,而偏偏京城不下呢?”这时群臣里走出一个人,叫申潮高,弯身施礼后答道:“雨不敢下到京城里来,因为它也怕被征税。”李煜听后沉思半晌,明白税收得太重了。不久之后,许多苛捐杂税便被取消了。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有事请直说吧!”可是不见得所有的“直说”都能够被接受,有时候直说是要分场合和时间的。

有一位老人向所居住的小区管理员反映,说楼上的小伙子活泼好动,就连晚上也不闲着,他在楼下睡不好觉,如果直接去找小伙子吧,又怕他不高兴。

为此,小区管理员就在一次和小伙子闲聊时讲了一个笑话:有一个老头总失眠,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而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把很不容易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伙子下班回来,习惯性地甩出了一只鞋。刚甩出第一只鞋后,他突然想起了楼下老头的话,于是便脱下了第二只鞋,轻轻地放在地板上。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子道:“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能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没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晚上啊!”

管理员的笑话才说完,小伙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管理员采用这种方式巧妙地暗示小伙子,取得的效果远比他把小伙子叫到身边直接告诉他“晚上回来的时候动作轻一点儿,不要打扰到别人休息”要好得多。

总之,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需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有时候,直来直去的话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说一些不高兴或是别人忌讳的事。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用玩笑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把建议提出来,听者就会很受用。这样,你的观点就很容易被接受,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05 动之以情,说服别人就会很简单

有一句话说得好,“通情才能达理”。我们要想说服一个人,首先要打动对方的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说服是通过演讲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和欢迎、爱和恨的波动中做出不同的决定的。”

其实,说服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互融的过程。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心是肉长的,真正铁石心肠的人是非常少见的。在和别人进行交谈并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寻求帮助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更有说服力,更能加大成功的砝码。

当林肯还在当律师时,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女找到他,向他哭诉了自己不久前被欺侮的事情。原来,这位老妇人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每个月仅靠领取抚恤金来勉强维持生活。但是不久前,当她像往常那样去领取抚恤金时,出纳员竟要她支付一笔手续费后才能领钱。可这笔手续费太多了,差不多是抚恤金的一半,等于是变相勒索。林肯听完老妇人的哭诉后,感到怒不可遏。他一边安慰老妇人,一边答应帮她打赢这场没有证据的官司。

当法庭开庭后,被告矢口否认,原来,那个黑心而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上进行勒索,并没有留下凭据。情况进展对林肯这方十分不利。

轮到林肯发言了,庭内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局面。林肯首先以真挚的感情述说了独立战争前美国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把听众引入到了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然后,他用饱含泪水的神情,述说爱国志士们是如何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直到为自由而洒尽最后一滴血的。讲到这里,他的情绪突然间激动起来,言语就像夹枪带剑一般,锋芒直接指向那个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他说:“如今,所有的事实都已经成为陈迹。1776年的英雄们,早已长眠于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又可怜的遗孀,还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现在,其中的一位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并且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要求我们替她申诉。这位老太太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曾拥有过幸福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可是,她已经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们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与保护。请问,我们能够视若无睹吗?”

林肯的发言到此戛然而止。现场的听众早已深深感动了,有的人为老妇人流下了同情之泪;有的人想要扑过去痛打被告;有的人还当场解囊相助。最后,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之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林肯没有纠结于勒索这一案情,而是牢牢地抓住了老妇人是烈士遗孀的这个关键身份,以真挚的情感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遗孀的同情和怜悯,最终说服了听众,说服了法庭,也为老妇人赢得了应该享有的待遇。倘若林肯不能触发听众们心底的情感,那么这个案子恐怕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06 强调普遍性,助你轻松说服对方

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希望和别人一样”的同步心理。在劝说对方时,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心理,促使他们盲目做出与他人一样的举动。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雇用一些人,告诉他们实验的内容,然后叫他们在纽约的大马路上集合,故意朝着一幢大厦往上看,以观察过路人的反应。

结果发现,抬头看大厦的实际人数越多,路人的反应也越大。如果有三个实验者同时抬头看大厦,大约就有六成的过路人也会抬头往上看;如果有五个以上的实验者那样做,大约就会有八成的行人驻足而立,形成一大群人观望的景观。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希望与别人采取同样行动”或“希望与别人相同”的潜在心理,我们称之为“同步心理”或“从众心理”。“大家都这样”等字眼的频繁使用,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所以,你想要说服他人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王先生和妻子结婚三年了,有了一些积蓄。妻子想买一套更大的房子,而王先生担心还贷压力,一直不愿买房。于是,妻子试图说服丈夫。

妻子:“听说隔壁李先生买了新房,是一座小型花园别墅,楼上楼下,好像有200平方米呢。真好啊!楼上的小马和小刘也都买新房子了。唉,真是让人羡慕。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呢?”

王先生:“是吗?小马和小刘也买房子了?真是年轻有为啊!唉,看来我们也得加快脚步才行,不能在这里待上一辈子!可是贷款购房的利息高得惊人啊。”

妻子:“小马比你还小好几岁呢。为什么人家行,我们就不行呢?现在贷款购房的人多了去了,况且我们家也还负担得起。试试嘛!不如这个星期我们去看看。现在正是促销那种花园别墅的时候。买不买再说,看看也不错!”

于是,星期天一到,夫妇俩就带着孩子去看房了。

妻子:“这地方真好啊!环境好,又安静,孩子上学也近,而且房价也是我们负担得起的。一切都那么让人满意,不如我们干脆买下来吧!”

王先生:“嗯,是啊!确实不错。我们应该负担得起。就这么决定吧!”

这句话正中妻子的下怀。其实,她已经察觉到丈夫的决心一直在动摇,于是就先举出邻居李先生的例子,继而运用“楼上小马和小刘都买房子了”“大家都不惜贷款购房”等一连串话语,来激发丈夫的同步心理,一步步推着他做出了决定。

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通常很容易就会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从众”的陷阱。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使用的策略,他们搬出“大家都在用”或“知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语言,促使客户下定决心购买产品。

一个走家串户的推销员,看到一个家庭主妇正在使用单缸洗衣机洗衣服,便走上前说:“劳驾,我打听一下这些人的住址,您认识吗?”紧接着,他说出一大串住在附近的房主的名字。洗衣者说:“都认识呀,有事情吗?”推销员说:“他们都买了我厂的新型双缸洗衣机,我去征求意见。”洗衣者说:“听说了,他们都很高兴,我也想买一台双缸的,你那儿还有吗?”这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顾客往往认为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不可能有错误,众人都买的东西肯定好。

所以,当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举行特价拍卖时,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主妇一拥而上,争先抢购拍卖品。其实,这些家庭主妇并非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这些拍卖品的价格也不见得很便宜,但她们很多人就是抱着“别人那样做,所以我也要那样做”的心理去抢购。因此,在想要说服他人时,你不妨也来试试这个方法。

07 巧妙运用数据,增加说服力

数字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语言,越是明确的数字资料,越能令人信服,在与他人交流时,若能巧妙地运用数据,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和别人进行沟通时,要想说服对方,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数据,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字是最简单明了的,它能给人一种真实、具体的感觉,让对方在脑海中产生清晰的图像,尤其是在使用对比性数字时,其效果要比单纯地罗列数字更加明显。

192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名叫贝拉·伯朱格的女国会议员进行了一次演讲,她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女性以平等的地位。

她说:“几个星期之前,我在国会聆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当时总统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我周围落座的七百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2人是女性,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1人是女性,内阁人员中没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性。”

她列举的这些对比性鲜明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她的观点,很好地揭示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在如此确凿的数字面前,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这就是数字的力量。它意味着铁一般的事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更具说服力。

下面是两个重点高中的招生简章,看看哪个更具有说服力?

第一个学校:本校是省立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务实,校园环境幽雅,是你理想的选择。今年计划招生600人,要求……

第二个学校:今年本校高中毕业班考上重点大学的有418人(其中升入清华大学49人、北京大学85人),考上专科学校的有336人,升学率达到93%……本校师资力量雄厚,资深教师286人,其中155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本校拥有全国最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本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清华、北大。你做好准备了吗?

看完上面两个招生简单,相信大家都会认为第二个学校更具有说服力。当我们看到第一个简章时,并不会注意“重点”“务实”之类的词语,或许只会简单地浏览一下具体要求。从介绍的情况看,无法激起我们想要进入该校的强烈意愿。而第二个简章呢,我们一看到,就会想象到自己也许3年后也能成为考入清华大学49人中的一员,就算不那么顺利的话,至少也会成为考入北京大学85人中的一员吧。所以,很明显,应用具体数字的第二个招生简章更具有说服力。这就是数字的说服力量。

总之,数字也是一种有说服力的语言。越是明确的数字资料,越能令人信服,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因此,当你想要说服别人时,在适当的情况下,不妨也采用这个办法。

08 迂回出击,才能不碰钉子

在说服别人时,为了不碰钉子,避免和对方正面交锋,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迂回的说话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战国策》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魏王准备派兵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听到这件事后,赶忙从旅途中返回,前去谒见魏王。他对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赶着马车往北面走。他告诉我说,他想到楚国去。我提醒他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就应该往南走才行呀,为什么要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带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再多,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赶车技术高超!’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去攻打赵国,您的目的是想扩大领土,远播威名。可是赵国并非弱小,如果进攻不利,反而会削弱魏国,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了。这不就和那个想去楚国,却偏偏要往北走的人一样了吗?”

魏王听完故事后,顿时醒悟,立即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念头。

试想一下,如果季梁不采用迂回的方式,直接劝谏魏王不要攻打赵国,恐怕魏王很难接受。

因此,当别人拒绝你的要求时,不妨也采用这种“迂回”的方法,绕开当时的话题,与对方巧妙周旋,然后再见机行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某足球评论员想要采访荷兰球星古力特。可是刚一交谈,对方就拒绝了他的要求,谈话顿时陷入了僵局,该怎么办呢?请看看这位评论员是如何让谈话继续进行下去的。

古力特:“对不起,我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评论员:“您误会了,我不是想采访您。”

古力特:“那么,你要做什么?”

评论员:“我只是想向您祝福,您看我手中这摞信,都是喜欢您的球迷们写给您的。这些信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向您祝福。”

古力特:“中国球迷们真让我感动。”

评论员:“那么,我能不能代表中国球迷问您几个问题?”

古力特:“当然可以了。”

评论员聪明地采用“迂回”的策略,绕开了对方不愿意触及的话题。先以自己的诚恳态度争取到了和对方说话的机会,然后表达祝福,递交信件,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起点,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09 移植意见,让对方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说服别人时,如果我们能把对阵的双方纳入同一个战壕里,置于同一条战船上,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就不再是某一方劝说另一方面服软而来的,而是双方共同“谋”出来的。

没有人愿意被强迫或者被命令去做某件事情,即使他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去做的,或者是自己必须这么做。相对于别人的意愿,人们通常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因此,如果你打算把自己的意愿塞进别人的耳朵里,不妨先考虑一下应该怎样去做,如何才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呢?

罗斯福总统在这方面可谓是“高手”,能运用自如。当他还在纽约州当州长的时候,他就跟州内的那些政界要人相处得特别融洽。大家都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究竟使用了什么妙方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当他想要别人同意某一件事情、某一项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对方觉得那是对方自己的主意——谁会不同意自己的主意呢?

罗斯福曾经成功地推行了一些这些政要本来不喜欢并且也不会让其通过的方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不得不佩服罗斯福的领导才能。比如,当一个重要的职位空缺的时候,罗斯福会请那些政界要员来推荐合适的人选。一开始,他们推荐的是一个不受欢迎、需要被照顾的人选,但是罗斯福告诉他们,这样的人选公众肯定不会喜欢。接着,他们推荐了一个没有多大本事可也没有多大缺点的人。罗斯福同样告诉他们,这样的人公众也不会喜欢。然后,他们推荐了相对来说比前两次要好的人选,但还是不理想——实际上,他根本不符合罗斯福的要求。

罗斯福并没有说出来,而是对那些政界要人表示感谢,因为推荐人选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他请他们再次慎重考虑,以求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果。他们也觉得,这样的人选确实不理想,于是就推荐了第四个人。这个人也是罗斯福理想的人选。最后,罗斯福任命了这个人,并把功劳算在了那些政界要人的头上,就这样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这时候,罗斯福趁机说:“各位先生,刚才我做了让你们高兴的事情。而现在,我想该是你们让我高兴的时候了吧?”接着,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而那些反对者们也表示支持这个方案。

即使在做了总统以后,罗斯福也一直在使用这个方法。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尽可能多地去征询别人的意见,并对他们的建议表示理解和尊重。当罗斯福需要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也往往想办法让对方觉得那是对方自己的主意,而罗斯福只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而已。

如果你想要别人赞同你的观点,就必须想法让对方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你的命令或者强迫,这样他才会欣然接受。

让别人以为那是他自己的主意,可以算是一种逆向思维。当你不能轻易地说服别人的时候,何不让他自己去说服他自己呢?影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经意间把一种意见移植到他的脑海中,从而变成他自己的意见。为此,你只需适当地给他几点提示,让他主动思考下去,他就会得出跟你一样的结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这么做的意图不要过于明显,否则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10 循循善诱要比苦口婆心更有效

苦口婆心的劝说,任何人听多了都会有些腻烦。而如果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就会让对方不再产生排斥心理,从而赢得情感上的支持,那样对方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当你的亲人、朋友屡屡犯错的时候,你是否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过对方?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甚至出言顶撞,你是否有被气得头晕的感觉?如果有的话,那你就一定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其实,苦口婆心的劝导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当它到达一定程度时,往往有种哀求的感觉,你越是这样劝导,对方就越是理直气壮,越是顽固执着,所以必须采取另外一种方式。

其实,对方之所以如此顽固,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劝导的方法应从这一点上着手。通常是采用一种诱导的方式,让对方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他自然就愿意改正了。任何人对他人的劝导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所以劝导是很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苦苦哀求都是没有用的,只有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才能让对方逐渐接受我们的观点。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着,强烈要求将这座象征着封建皇权的建筑烧掉,而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宫付之一炬,只是为了发泄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者纷纷前来劝说,可是全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是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道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回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俄国原来的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呢?”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现在还烧吗?”“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就这样,这座伟大的建筑物终于被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候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就帮助群众理清了思路,最终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是理解并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然后正本清源,让农民们懂得皇宫虽然原来是沙皇居住的,可它却是人民群众修建的。现如今从沙皇手中夺回来了,理应归还人民群众,应该让人民代表去住。这个道理是能说服人的,所以农民们点头同意了。最后一问,是强化诱导结果,让农民们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其实,循循善诱就是一种言语上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在劝服对方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自己的谈话内容与谈话方式,而且要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充满诱惑力,从而引导对方按照我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并最终认同我们的观点。

实际上,循循善诱之所以比苦口婆心更有效,就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能够打破被说服者的排斥心理,这样就赢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再加上循循善诱本身所具有的说服力,它能从明辨是非的基本观点出发,让对方恢复理性思考,最终改变其固有的观点。苦口婆心的劝说则容易使被说服者产生反感,甚至发怒,从而使得对方根本听不进你的劝说。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要想改变别人的观点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主动挑起与对方的争辩,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根本达不到劝说的目的。这个时候,循循善诱将会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把观点逐步渗透到对方的思维中去,并最终使其改变原来的想法。

11 创造说“是”的氛围,不让对方有说“不”的机会

在劝说他人时,如果一开始就能让对方说“是”,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让对方连续说更多的“是”,那这件事的成功就有99%的把握。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到说服的工作中也是成立的。

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当你朝着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你就会希望能一直考虑下去,这就是一些人一旦沉醉于某些想法之后难以自拔的原因。因此,当你在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惯性,从一开始就引导对方说出更多的“是”。这样,你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可。

因此,在我们说服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把对方看成会接受你的意见或建议的人,比如,“我知道你能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只是不愿意去做而已”“你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等。事实证明,如果从积极主动的角度去启发、鼓励对方,就会帮助对方提高自信心,从而愉悦地接受你的意见。

史密斯是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有一次,他到一家不久之前新发展的客户那里去,想把一批新型电动机推销出去。可是,当他刚走进这家公司时,总工程师就劈头盖脸地把他训了一顿:“史密斯,难道你还指望我们再多买你几台电动机吗?”

史密斯被这句话给弄糊涂了。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通过使用,认为从史密斯那里购买的电动机发热超过了正常标准。史密斯心里明白,如果与总工程师强行争辩到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他决定用一种新的说服方法来说服对方,也就是创造说“是”的氛围,不让对方有说“不”的机会。

史密斯把情况彻底了解清楚后,先故意询问总工程师:“好吧,尊敬的先生,您的意见我是认同的。假如那些电动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算是已经买了的也要退货,对吗?”

总工程师的反应果然如史密斯所料,答道:“是的!”“当然,电动机是会发热的,只是你不希望它的热度超过规定的标准,是不是这样?”“是的。”总工程师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史密斯接着问道:“按照标准,电动机的温度可以比室温高出72华氏度,是吗?”“是的,”总工程师又说,“可是你们的产品却比这个要高出很多,那温度高得简直叫人没有办法伸手去摸。你说,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史密斯并没有争辩,问道:“你们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程师稍微考虑了一下,说:“大约是75华氏度。”

听完总工程师的回答,史密斯拍拍对方的肩膀说:“车间温度是75华氏度,再加上应有的72华氏度,一共是147华氏度。如果把你的手放进147华氏度的热水里,手是不是会被烫伤呢?”

总工程师虽然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史密斯接着说:“那么,以后你就不要再用手去摸电动机了。请您放心,这种情况是完全正常的。”

谈判结束了,史密斯顺利地说服了对方,消除了对方对其产品的偏见,并且又谈成了一笔生意。

史密斯最初所提的问题,都是被说服者所赞同的,他用一系列机智而巧妙的发问,获得对方一系列“是”的回应。在整个说服过程中,史密斯从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从而使整个谈话都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样做有助于对方放松情绪,使整个过程保持和谐的气氛。相反,如果说“不”,就容易造成双方的对立情绪,使对方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所以,在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要尽量不让他反对,这一点对于最终能否说服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12 剥茧抽丝,诱导对方自我否定

我们在劝说他人之前,应当在心里做好一个完整的计划。然后利用剥茧抽丝的方式,层层深入,诱使对方进入你布好的“陷阱”之中,进行自我否定。

我们每个人在说话做事之前,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每一步要怎样诱导,怎样发问,在谈话之前都应当经过深思熟虑。这种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谈话策略,可以诱导对方否定自己的不当观点。

某饭店服务员王小姐拾到一部顾客遗失在店内的手机,想悄悄据为己有,被领班李大姐发现了,让她上交。

可是,王小姐却说:“手机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抢的,不上交也不犯法。”

李大姐说:“小王,你知道什么叫不劳而获吗?”

王小姐生气地说:“不知道!”

李大姐说:“不劳而获就是指不经过劳动而占有劳动果实。”“您怎么也学会咬文嚼字了?”王小姐有些不耐烦了。

李大姐耐心地问道:“你说,抢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是的。”“那偷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呢?”“当然也是。”“那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是也是不劳而获呢?”“这……当然……”王小姐说不出话来了。

李大姐顺势说道:“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与偷、抢得来的东西,在不劳而获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除了不触犯国家法律外,我们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再说店里也有工作守则,拾到顾客遗失的物品一定要交还。你可千万别犯糊涂啊!”

经过李大姐的劝说,王小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把手机交了出来。

要想把大道理讲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对方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你所说的话。从理论上来讲,这种说服方法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实践结果来看,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肯定能收到理想的说服效果。

战国时期,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准备用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赶忙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去见公输盘,劝他不要为楚国建造云梯去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盘问道:“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道:“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您的力量去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作为酬谢。”

公输盘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盘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他立刻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想要去攻打宋国。可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数量不多的人民,去争夺更多的土地,这不能算作聪明;宋国并没有罪,可是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是仁爱;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是却不去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是忠臣;抗争了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算是坚强;杀一个人认为是不义,却要去杀更多的人,不能算是会类推事理。”

公输盘被墨子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是错误的。

在这个小故事中,墨子先借由请求公输盘助他杀人的一番话来做诱饵,诱使公输盘亲口说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然后步步紧逼,连连责难,使公输盘欲辩无词,只好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章 以情动人,委婉拒绝:巧言说“不”免尴尬

当别人提出要求时,一般人不好意思张口说“不”,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双方的感情,造成两个人关系的疏远。但是,如果答应别人的请求,自己又确实有难处,或者自己会丧失许多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学会拒绝别人。但是,拒绝别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尽量不要伤害双方的感情。巧言说“不”,也是一门学问。

01 摆明自己的难处,别人就会体谅你

面对别人的请求,我们如果有自己的难处与苦衷,不妨坦率地说出来。只要我们诚诚恳恳地向对方说清楚,对方只要稍通情理,就一定会体谅我们的难处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关系较亲近的朋友,而朋友之间又难免要相互帮点忙。如果我们能办到的,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办;假若朋友提出的某些要求非常过分,或者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那么就应该说明原由,委婉含蓄地拒绝。

有些人担心这样的话会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故而不顾实际情况,也不顾及自己的能力范围,尽心竭力地去帮助别人,结果不仅没帮上忙,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工作计划遭到扰乱,错过了比较重要的聚会,等等。而且,就算你为朋友尽心尽力了,因为能力所限,没有将事情做好,说不定,朋友还会怪责你帮倒忙。

因此,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应主动说明原由,表示自己帮不上忙。一个人有求于人时,心里往往充满着希冀,又有些惴惴不安,生怕遭到拒绝。如果一开始就被拒绝,他的心里就会感到恐慌、焦虑而失衡,进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羞辱感。比如,如果你对别人这么说,“这种事情你自己能解决,又何必麻烦别人”“我实在没有钱借给你,否则我就不必如此地卖命了”“我们每天都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要我帮你的忙”,别人可能会恼羞成怒,又恼又气地回击你:“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难道你一辈子就没求过人吗?”然后还可能因此记恨你。

所以,很多人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感到特别头痛,不知道如何去拒绝。其实,对于一心想要别人帮忙的人来说,他们总是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却很少考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和风险。因此,只需如实地讲清自己的实际困难,说明无法提供帮助的理由,对方即使不能由己及人,体谅到别人的难处,也会明白别人的心意。

小李承包经营着一家新技术开发公司。几年来,市场瞄得准,管理科学,经济效益极好,因而引得许多人都想往这个单位钻。

一天,他的一个老上司打来电话,向他推荐了一个职员,问他能否接收。碍于面子,他只好让老上司带着求职者前来面试。面试之后,发现很不理想。接受吧,会破坏公司的用人制度,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不接收吧,老上司以前待自己不错,碍于面子,也不好拒绝。

左思右想之下,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小李首先请他们参观和了解一下公司各工作室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接着他又向老上司汇报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今年的承包合同指标。然后他对老上司说:“老领导,前几年,在您的指导下,公司发展得很快,公司上下都非常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去年年初,我们按照您的指示修订和加强了管理制度和岗位用人制度,效果非常好,希望您能继续指导。对于您介绍的这个小伙子,所学专业不对口,公司觉得他不太合适,也怕影响今年承包指标的完成。如果有别的合适岗位的话,我再想办法让他去试试。老领导,您看这样好吗?”

小李既赞扬了老上司对公司的贡献,满足了老上司的自尊需求,同时又以制度和合同指标为由指出了公司的“难处”。作为公司管理者,老上司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不好再强求了。

拒绝他人的确是一件伤感情的尴尬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注意委婉说“不”的技巧,充分说明自己的“难处”,那么就能做到不伤害对方面子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三国时期,华歆本是孙权手下的大臣。曹操听说后,便请皇帝下诏招华歆进京。在华歆启程的时候,有好多亲朋好友前来相送,还赠送他几百两黄金和许多礼物。华歆本不想接受这些,但又不好意思当面谢绝。于是他便来者不拒,将礼物统统收下,并命人在所收礼物上偷偷记下送礼人的名字,以备原物奉还。

华歆设宴款待众多朋友,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华歆站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带这么多的礼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不是太危险了呢?”

朋友们听出了华歆的意思,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心里对华歆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

在工作生活当中,如果你遇到来自上级、同事、朋友、邻居的一些力不能及的请求,一定不要马上拒绝,而是要先谢谢他们对你的信任和看重,并表示愿意为他们效劳,再含蓄地说明自己帮不上忙的原因。比如,你的上司要你在一天内将财务报告整理给他,但你有其他重要文件需要处理,那么,你可以将自己的“难处”讲给上司听,那么上司就能理解你的苦衷。这样的拒绝彼此都能接受,不至于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另外,在听到别人要求帮忙时,你也可以反客为主,有意识地发一些与自己有关的牢骚。这样,对方会认为你也是很忙很烦的,估计也帮不了忙。因为你比对方的状况还要差,当然没有能力再去帮助他了。

02 寻找借口,比正面拒绝更有效

当我们拒绝一个人时,可以找个借口把事情巧妙地一带而过,这样比直截了当地用简单的“不行”“你找别人吧”等冷冰冰、硬邦邦的话语要更委婉。

人生就是在不停地拒绝与赞成之中度过的,就好像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而螺旋上升一样。不过,就双方来讲,主动采取拒绝行为的人是站在有利的立场上的。但是,拒绝时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相应的技巧,就容易给对方造成伤害,引发对方的怨恨和不满,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可能引起各种纠纷,进而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即便没有闹到很严重的地步,由于拒绝而引起的疙瘩也会让对方感到不快而耿耿于怀。无论怎么说,满怀希望地去求别人,却遭到无情的拒绝,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难堪。

有的时候,对方和我们反目成仇,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们拒绝了他,而是我们拒绝时的语言和方式伤害了他。人在世上,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忙,因此多一个敌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拒绝的发生,但是应尽量在拒绝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拒绝而树敌结怨。找个借口,把事情巧妙地一带而过,比正面拒绝更有效,还不伤和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心平气和地接受不愿接受的结果。那么,在拒绝他人时,我们可以找到哪些借口呢?

1.用“制度”作借口

对于挂在墙上的制度,人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甚至于漠然。可是有的时候,用制度作借口来拒绝别人的要求,却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一位普通职员鼓起勇气走进经理办公室,说:“对不起,经理,我想您该给我涨工资了……”经理回答道:“你的确应该涨工资了,可是……”经理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纸,不慌不忙地说:“根据本公司的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职员听完就泄气地说:“唉,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于是就退了出来。

2.用“他人”作借口

张磊在一家电器商场工作。这天,他的一个朋友过来买冰箱。可是,朋友把店里陈列的样式看了一遍,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类型。最后,朋友想让张磊带他到仓库里看看。张磊面对朋友,说不出“不”字。于是,他笑着说:“真是不巧,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允许任何顾客进仓库。”朋友一听,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在这个例子里,张磊是把经理的宣布作为借口而达到了拒绝的目的。虽然他的朋友心里不高兴,可是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得多。

3.用对方的话作借口

当碰到不合理的要求时,你可以找到对方的语言漏洞,然后顺水推舟,婉言拒之。

军阀吴佩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权倾一方的大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托他找个差事儿做。吴佩孚知道他这位同乡才能平平,可是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过了没多长时间,那位同乡就嫌官微职小,请求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听了,在他的申请书上直接批了“豫民何辜”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而且还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佩孚看到同乡的要求,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好树再说”六个大字。

4.用“外交辞令”作借口

当外交官们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那就是“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无法直接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也可以将这句话派上用场。另外,你还可以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话搪塞过去。

03 给对方找出替代方案,就会减少对方的失望感

当我们不得已拒绝他人、对他人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其实我们还可以为对方指出一扇窗。这对于对方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它足以抵消我们的拒绝所带来的伤害。

有一位教授问邻居家的小男孩:“小强,你是愿意把梨给伯伯吃,还是愿意把可乐给伯伯喝呢?”因为小强这时一手拿着梨,一手拿着可乐。没想到不到5岁的孩子竟然这样回答:“您快去,伯伯,我妈妈那儿还有呢!”

这个小孩的脑瓜转得真快,教授非但没有把他难住,反而被他用了一个替代方案把自己给拒绝了。

一般来说,对于客气的拒绝,人们都是很乐意接受的。因此,当我们面对别人不适当的要求时,要想婉转拒绝的话,就应以一种客气的讲话态度,给他提出一个可以替代的其他方案,来婉转否定他的请求。

比如,一位同事想把他的任务交给你去做,也许你会本能地回答:“你的事我可不在行。”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拒绝方法。为了不伤和气,你应试着这样说:“我很愿意帮你的忙,不过很不凑巧,我自己的那份工作还没有做完。其实,以你的能力和素质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你不妨先干起来,也许我能帮你干点别的什么。”如此拒绝,对方就不会再说什么了。

有一段时期,市场上的钢材供应非常紧张,一个经营钢材大宗批发业务的公司生意十分兴隆,所以总会有不少人上门求助。

一天,有个人来找公司总经理,说急需一吨钢材,希望能以比市场上批发价低百分之五的优惠价格卖给他。由于他们过去的关系比较好,这位总经理实在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对方,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这位总经理说他们公司所经营的钢材都是以千吨为单位出售的,实在没办法单独拆开一吨卖给他。不过也不能让老朋友白跑一趟,他提议帮对方找一个专门经营小额钢材的公司,并告诉他说那家小公司和他们有业务往来。他可以给那家小公司打声招呼,让他们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他一吨钢材。最后,这个朋友拿着总经理写的信找到了那家小公司,以批发价买了一吨钢材。这位朋友的请求虽然遭到了总经理的拒绝,可是由于总经理又给他提供了另外的解决方法,所以他还是很高兴的。

可见,拒绝人一定要讲究方法,就算不能完全帮到对方,也要为对方指明一扇窗,为对方尽一些力。比如,给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设性的意见。因为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提供的建议不是很理想,可是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对方的情感就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对方的失望感。那样,对方即使被我们拒绝了,也仍会念及我们的交情,记着我们的好。双方的关系非但不会破裂,反而会更加紧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