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名人来导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1:28:18

点击下载

作者:黄献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圈养名人来导航

圈养名人来导航试读:

序言 在二十几岁就开始不惑

现在与古代不同。古代讲究三十而立,如今在三十岁能够有房有车完全独立起来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人建议将“三十而立”改为“四十而立”。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代讲究四十不惑,我认为这也需要改一改。在生存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如果真要等到四十才不惑,那黄花菜都凉了。

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从人生的追求来说。有人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义为名利,也有人将自己的人生追求“高贵”地设置成“成为某某家”,比如艺术家。其实从实质上来说,名利只不过是物外的人生价值而已,“成为某某家”也只不过是自己成就的表现形式而已。究其内心,无论是名利,还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不过为了获得心灵的舒适感。

别不信。如果让你心里不舒服,你就会立刻觉得名利和荣誉没什么价值。

越早明白这些道理,你就越能较早地享受人生。

其次要从现实来考虑。不惑的目的不仅仅为了不惑,而是为了下一步更明白。四十岁时头上已有华发,人生大格局几乎定局,此时不惑或惑,对于更改现实已显稍晚。如果能在二十几岁就能参悟到别人四十几岁才能明白的道理,你就会在做事、做人、工作等各个方面高人一筹。

高人一筹意味着什么呢?仅举一例:范蠡和文种是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大业谋定之后,更懂人性的范蠡觉察到勾践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拔腿逃之夭夭;而文种却认为他可以与勾践同享荣华,不料被勾践随意找个罪名给处死。这就是是否有远见的区别。

在现在这个世界里,如果你比别人早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但是,客观地说,让二十几岁的人去明白理应在四十多岁才能明白的道理,确实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捷径才行。这条捷径是什么?就是从成功人士那里获取经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紧跟成功人士的脚步。如何紧跟?学习他们的做法,遵循他们的准则,这就是紧跟。

将他们信奉的准则拿来当做我们的准则,他们已经成功了,我们凭什么不成功?

第一章 爱他为什么恨他

实际生活里,我们互相撒娇,都把对方当做孩子。——冯远征、梁丹妮夫妇

浪漫是最好的缩肤水

女人怕老,所以化妆台上或者随身携带的包包里有着各种化妆品。婚姻或恋人的情感也怕老,但似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防老的方法。所以有很多恋人陷入困惑之中,甚至会相互仇恨于家庭灶台边。

这一切都是平淡惹的祸。

平淡,这个说出来让人觉得寡然无味的词语,是情感最大的敌人。君不见,爱情因为平淡而失去激情;爱人因为平淡而心生怨气;生活因为平淡而索然无味。

怎么办?

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似乎难以克服的思维模式是:平淡是生活的必然。还有人试图给平淡立下牌坊,比如我们常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就连朋友之间也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

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很多很好的情侣因为平淡而分道扬镳。

由此可见,平淡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是好东西,我们就应该将它消灭掉。每个人都可以学着动画里的口气说:我代表爱人来消灭你。消灭平淡,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要行动起来,需要有一套方法。

也就像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所说的那样,你得有招。

这个招就是浪漫。浪漫是最神奇的化学药品,无论是多么平淡的生活,只要滴上几滴浪漫,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就会立即阳春白雪,日子一下子灿烂起来。

这种神奇的效果可以在冯远征夫妇身上得到很好的验证。

冯远征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他出差到美国,后来从美国回到国内时恰好是他和梁丹妮结婚十周年的第二天,当他打开屋门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缤纷的小灯笼和小纸花,瞬间他就觉得自己被一种浪漫的气氛所包围,一种初恋的感觉立即涌透全身。

别说是他,任何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的时候,都会被这种浪漫所感动。

小灯笼和小纸花虽然都不是珍贵之物,但是,当冯远征想到妻子要一家一家地去买灯笼,一张一张地去折叠小纸花,千方百计去营造浪漫氛围的时候,他很受感动。

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当他由衷地拥吻妻子的时候,在他们两人的内心深处,甚至在我们这些倾听者的内心深处,还会觉得他们日子平淡吗?

平淡早已被冲击到九霄云外了。留下来的是无限的缠绵和激情。

所以说,浪漫是情感的最好的缩肤水。

芸芸众生中,任何人都难以从根本上消弭因为对方越来越熟悉而带来的平淡。但是只要学会制造浪漫,平淡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失去立足之地。

任何理论都是空洞的,唯一的真理是:当你和爱人在享受浪漫的时候,难道你还会变态地去理性思考你们的生活是否平淡吗?人在享受浪漫的时候,平淡压根不存在。

所以,当你觉得日子有点平淡的时候,就要开始制造浪漫。

方法由你来定。

理解比接吻更深一点

夫妻之间,到底谁该理解谁,或者谁该理解多一点。这很不好回答。

有的夫妇为了找到答案,彻夜长谈——这是比较文明的方式。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各自在努力争取主导地位。此时最严厉的口吻无非是“你必须先理解我”,或者“你必须更理解我”。

稍微不文明的方式是责骂。有些人会恶语相加,“你他妈的必须理解我”,霸气外露。

最为人不屑的是大打出手,不问所以,觉得不顺心张手就打。解决家庭纠纷的民警最头痛的就是碰到这种状况:不为钱财不为名誉,就为了一句话,他(她)凭什么不理解我?

有人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要求对方多理解一点。

在冯远征首次担当导演拍摄《滴血玫瑰》时,他的爱人梁丹妮就这么莫名其妙了一回。

在看他们写的书之前,我以为名人夫妇不食人间烟火,一辈子都是卿卿我我而没有任何生活的褶皱。看完书才发现像梁丹妮这样的大明星居然也有小女人的一面。

插播一句,梁丹妮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耀眼的女主角,人长得十分漂亮。当时很多人恨不得在词典“女主角”的边上附上她的照片,以表示对这个词语更为准确的释义。

她的爸爸是著名剧作家,《红色娘子军》的原作者。

就这么一个出自书香门第、长相出众、声名远播的女人居然也会犯浑。我们这些俗人的媳妇如果犯了浑,我们不妨“多理解一点”。

梁丹妮在《滴血玫瑰》中出演一个角色。不是主角。起初她并没有觉得什么,还为能出演丈夫作品中的角色、显示出对丈夫工作的支持而感到高兴。但是别人的话让她的内心风生水起。

别人说:梁丹妮,这可是你丈夫当导演,你就甘心当个配角啊?如此之类,众者云云。

犯晕的梁丹妮一想:可不是么,就简单的几场戏把我打发了,我的脸面何在啊。

某一天冯远征刚忙完回来,她就不容置疑地说:你必须给我加戏。

这让冯远征很无语,躲到卫生间里哭泣。

冯远征的哭如同暴雨一般将梁丹妮浇醒了。她突然意识到,她应该理解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每日面对繁杂的工作已经很疲惫,而她作为妻子的首要责任不是增加他的负担,而是要给予安慰或者帮助。并且,当初她来剧组的唯一目的是要照顾好丈夫。

照顾好的最高境界是要照顾好心。

梁丹妮觉得自己应该多理解丈夫一点。

厕所的门打开后,她抱着冯远征痛哭。为自己的犯浑而哭。

很多人犯浑时总是硬撑着给人制造自己没有犯浑的假象,而梁丹妮却能够在顷刻之间调转船头开始认错,并且发自内心地认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同时这件事也给了我们最重要的警醒:当我们要求对方时,是不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过?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要多理解对方。

需要理解多深?理解应该比接吻再深入一点。

幸福就是守着爱的人

H先生和L小姐自16岁那年认识,当时两人还在读高中,然后就偷偷摸摸地恋爱。在他们30岁那一年、忙着参加其他同学婚礼的时候,他们已经相爱了14年。

同学们都说他们的爱情好令人羡慕,都觉得无论是H先生还是L小姐都好幸福。

的确,守着自己爱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H先生对L小姐很依赖。如果只有L小姐在家,即使是会晤再重要的客人,H先生必然会在晚上11点之前赶回家中。如果遇到出差,只要有L小姐陪伴在身边,H先生就会睡得很安稳,反之就会失眠。每次出差回来,H先生第一时间不是回办公室,而是先回家看看妻子。

而L小姐这边,她的做法同样让人感动。每逢H先生出去应酬,她就会估测他会不会喝酒,首先会为他准备好一杯温度适中的白开水,然后把浴室的水温调好。整个晚上她都会静静地等着他回来。在他未回来之前,她是不会睡觉的。按照她的说法,他不在她也睡不着。

这是一对让人感到温馨的夫妇。然而,现在的芸芸众生却忽略了“守着爱人”这笔最珍贵的财富。大多数人就像一个吃不到肉的人羡慕经常大鱼大肉的人那样,很多人在与爱人相处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总是觉得生活少了新鲜感,眼睛开始“出墙”,想寻找未有的刺激。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因为“鬼火”败露而妻离子散,自己的人生也陷入失败的境地。

爱人就像一块神奇的魔法石,真心面对,它就会散发温馨的色彩,使身处其中的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如果对这块魔法石弃之不理,各种事情就会变得不那么顺利,爱人就会成为敌人、成为各自人生路上的障碍,家庭就会成为争斗的战场。

守着爱人,会获得亲情、温馨和感动,会获得幸福。守着爱人,不是要求你每天都必须陪伴在爱人身边,而是要求将对方真正珍藏在心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想着对方。

想着就是最好的守着,守着是以想着为体现的。我们将目光放到冯远征夫妇身上。梁丹妮曾对记者讲述这样一件事情:每次丈夫冯远征外出演戏的时候,她把他送到机场分别后,她一定会写一条温暖的信息,让他在上飞机之前看到。

此举无他意,就是为了让他知道,她始终在“想着”他。

朋友曾送冯远征夫妇一句话:守着相爱的人,做着心爱的事,就是幸福。

这句话可以送给普天之下所有正在争吵着的夫妇。

也许有些人对“守着”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不爱表达的人会认为,自己默默地守着就是最大的爱着。其实,这样的人最“窝囊”。既然你已经愿意用一生的行动来实践爱意,那为何不说出来呢?应该像梁丹妮那样说出来,让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在想着、在守着、在爱着。

做到也要说到,大胆地说出来,爱人就会在你的甜言蜜语中与你厮守一生。

把对方当做孩子

有句话骗人骗了很多年。这句话就是:男人其实是孩子。

很多貌似在婚姻上很成功的人总是这样来教育困惑中的女性:很多男人都有恋母情结,就像老小孩,因此女人要学会宠爱男人,要学会接受和容忍男人偶尔的任性。

如果这些话只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就无可非议。但如果要运用到婚姻生活中,就会成为一柄双刃剑:男人的任性会因为女人的宽容而越来越恣意,直到让女人难以忍受。

不能忍受的那一天,就是感情破裂的那一天。

拿着离婚证进行倒推,也许就会将根源归结到对男人任性的宽容上,或者对女人任性的宽容上。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其实都有小孩子心理。男人的偶尔任性,就是小孩子心理在作祟。而女人渴望获得男人的保护,更是小孩子心理的极致体现。

有小孩子心理,无可厚非。甚至有些时候,因为对方的撒娇而增加了生活的情趣。但凡事都有度,如果小孩子心理泛滥,就会造成任性泛滥,弓弦总有被拉断的那一天,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情感创伤。

那该怎么办呢?

克制自己的任性自然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婚姻和家庭不是压抑人性的地方,克制地去保持理性会让人心里感觉不自由。没有人会愿意始终在爱人面前保持君子形象。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

最好的方法就是真正从内心将对方看做自己的孩子。

冯远征和梁丹妮结婚后,他曾为说服梁丹妮不要孩子而专门去了她当时所在的剧组。可是随着年岁增长,冯远征反倒开始渴望拥有一个小孩了,而此时两人早已错过婚育最佳年龄。

在外人看来,他们之间唯一的缺憾就是少了一个孩子。梁丹妮自己也承认,没有孩子,将来老了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孤单,但是,为了使对方不孤单,他们会一直将对方看做是孩子。

将对方看做是孩子,会使你展现出令人佩服的做事风范。因为宽容对方,你就会显得很有胸怀;因为乐意为对方做事,你就会显得很积极主动;因为能够接受对方的缺陷,你就会显得很有包容心……只要你能真正将对方看做你的孩子,你就会变得很有风度。

将对方看成孩子,并不意味着无止境地宽容。大人在孩子面前,不仅要包容孩子的缺点和任性,还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有一对夫妇,在外人看来,丈夫是一个很简单的人:老实、本分、勤劳、没有心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他的妻子居然搞不定,两人常常为鸡毛小事而大吵。

后来他们找到婚姻专家为他们的婚姻把脉。专家只说了一句话:最简单的东西莫过于石头——沉默、赤裸、实心眼,但如果你非要和它相撞的话,吃亏的必然是自己。

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做不到引导,石头也会跳起来伤人。相反,如果做好引导,即便对方是机灵多变的孙猴子,也能走上正途,完成取经大业。

所以,在真正将对方看做是孩子的时候,不妨再在如何引导上多想办法。

比对方更信任对方

情感是一栋大厦,信任就是基石之一。但是,婚姻中能够真正践行信任原则的人似乎不是很多。相反,与“真信任”相对应的“伪信任”和“说信任”就有很多。“说信任”这个现象最有意思。某对夫妇一起外出旅行,结果因为网络掉线的原因,他们没能订上快捷酒店。当时恰好是旅游旺季,来到旅游目的地时天色已晚,夫妇俩一时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因为逛久了,穿着高跟鞋的妻子不愿意再走了,而是让丈夫独自去前面的街道碰碰运气,她自己坐在路边等。不巧的是,妻子的手机没电了。这意味着,她必须待在原地等,否则他们两个就可能因为联系不到而走散。

丈夫说:“我一定要在前面找到住的地方。”他不忍心再让妻子受街头流浪之苦。妻子也很肯定地对丈夫说:“我相信你能找到一家好酒店。”

记住,夫人已经说了,她对丈夫找酒店的能力很信任。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很搞笑。自从丈夫走后,她就一直在想:丈夫是不是因为不爱问询路人而错失酒店信息。她急不可待地朝另一条街道走去,她不相信丈夫能找到。

这就是典型的“说信任”。信任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从未入心里。

可以料想的是,丈夫找到酒店后返回找妻子,结果却不见人影,自然会陷入寻找妻子的慌张之中。如果他知道妻子独自去找酒店,就会产生不被信任之感,可能会引发家庭争吵。“说信任”其实还不如“不说”。“伪信任”很可恶。表面上很信任对方,背地里却丝毫也不信任,干起调查对方的勾当。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对方知道也就罢了,一旦知道就会引发大危机。

一对夫妇,丈夫经营一家公司,而妻子则在家成了家庭主妇。丈夫时常外出应酬,很晚才回家。妻子每次都违心地说丈夫辛苦了,忙着沏茶倒水,而第二天一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丈夫不小心落在家里的打车票来调查丈夫昨天晚上的行踪。一来二去,次数多了,妻子不小心说漏了嘴,最后被丈夫发现。丈夫很生气,一怒之下,提起离婚诉讼。“伪信任”比“说信任”更可怕。

夫妻之间,日日面对,一生厮守,如果不能信任对方,不仅令对方感到厌倦,自己也会感到疲倦。倒不如索性让自己学着信任对方,养成信任对方的习惯。

信任对方就是给对方一个独立的空间。

冯远征曾向记者这样描述他与梁丹妮之间是如何信任对方的:“我们互不看对方的短信,家里如果电话响了,找谁就谁接,即使是男的找她,我都不会问梁丹妮对方是谁。”

冯远征说:“她觉得有必要告诉我,就会主动给我说,如果没有告诉我,就是没必要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如果你不尊重她,什么都调查清楚,反过来她也不会尊重你。”

正是这样。如果人人能像冯远征这样做,世间夫妻就会少掉很多争吵。

你要想减少家庭争吵,就必须比对方更信任对方。

最昂贵的礼物是用心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的时候,爱人为你端上你最爱吃的食物,你会不会感动?

当你因为某件事焦虑的时候,爱人却悄悄地将事情办好,你会不会感动?

当你外出忘记带伞而大雨滂沱的时候,爱人为你送来一把雨伞,你会不会感动?

当你因在外地工作而无法照顾父母时,爱人总是将父母哄得很开心,你会不会感动?

……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感动的场景。而我们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对方用了心。

最昂贵的礼物不是金银财宝,不是别墅洋车,而是用心。

冯远征曾说,只要是属于他和梁丹妮的节日,比如两人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他们都会为对方选择一份礼物。这个礼物不一定要多昂贵,但一定是精挑细选、很用心的礼物。

只要你用心去做,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用心,就会因你的用心而生出许多情愫。

冯远征的事业如日中天,而梁丹妮的演艺事业却难上高峰。人到中年的梁丹妮,因为适合出演的角色少了,她赋闲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多。眼看着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内心自然会有落差。这是人性的缺陷,对方即便是你最爱的人,也会和对方作比较,不愿处于下风。

这个时候是冯远征最用心的时候。考虑到妻子心头萦绕的失落情绪,冯远征尽量使自己多和妻子待在一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用心照料,能够使妻子始终活在一种积极的情绪当中。

梁丹妮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丈夫的爱意。她为丈夫的细心而感动。

感动促使他们两人更加努力地经营共同的家庭。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用心是最好的投资。当你用心对待爱人时,爱人也会用心对待你。用心成了交互的行动,婚姻和家庭就会在这种交互中获得幸福的发展。

只要你还爱着和你同床共枕的那个人,就应该学会让他感动。

在朋友圈子里,冯远征和梁丹妮的爱情一直是佳话,典故也很多。比如,每次两人在机场分别都会泪眼滂沱,犹如处于热恋的年轻人;又如,只要没有在一起,两人就保持着频繁的短信往来,思念之情胜过小别的新婚夫妇;更为夸张的是,他们结婚多年,依然保持着相互写情书的习惯,各种“肉麻”的词语在情书中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体现着两人在情感上的用心。再冷的心肠也会在妻子的泪眼中感受到爱意,再平淡的心境也会因为爱人的贴心问候而萌生感激,岁月再老也不会拒绝情书的激情。

如果你觉得对爱人的爱还不够,那就赶快行动,为爱人制造新的惊喜。

只要你足够用心,爱人一定会给你足够多的回报,幸福不用操心就会自然而来。

把感情当瓷瓶

不懂呵护情感的人最可恨。道理很简单,既然不去呵护,为何要拥有情感呢?

类似于一个不想吃蛋糕的人却霸占着蛋糕,自己不想吃还影响着别人。

不呵护就要放手。不放手的话,就要学会呵护。

与其在争吵中对抗,不如在相亲相爱中和谐。日子总是要过的。

在牵手冯远征之前,梁丹妮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这使她更加珍惜与冯远征的感情。他们俩都将这份感情看做瓷瓶,双手捧着,用心呵护。人生短暂,身边的爱人需要珍惜。

但是如何做才算是呵护呢?

不妨多和爱人回忆往昔的甜蜜岁月。人的情感是可以引导的,当你和爱人一起看着曾经的照片而陷入甜蜜的回忆时,内心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也更加珍惜现有的感情。

演艺圈给人一贯的印象是很热闹,毕竟这个圈子里都是长得美、能歌善舞的人。但冯远征夫妇给人的感觉却很沉静。他们喜欢喝茶,喜欢坐在一起享受专属于他们二人的美好时光。相对而坐,就如同回到当初相识时的场景,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觉飘然而至。

如何保鲜是情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最不好解决。甭管年岁多大,以重度蜜月的名义适当地为自己和爱人安排旅行,必然会使爱人感到惊喜。

呵护感情就要学会取悦爱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不能使自己感到愉悦,自己就不想和对方交往下去。同理,恋人之间,如果对方感到厌倦,情感就可能陷入危急。因此,聪明人都是会取悦爱人的人。

取悦不是简单地讨好,而是用心地感化。你不妨建立客户思维,就是将爱人看做你的客户,你要研究这个客户的品性、喜好和生活习惯,要充分了解客户的期待,然后有的放矢地表现自己的爱意。许多成功经营婚姻的人都是用这种方式不知不觉将对方俘虏的。

不可否认的是,第三者是情感的重要杀手。有一对相爱了十几年的夫妇,妻子最不能容忍丈夫和他的异性朋友开亲密玩笑。在丈夫眼里,开些玩笑并不代表什么,妻子也十分相信丈夫的人品,但是她无法克制自己面临这些情景时的坏情绪。

他们时常因为这些而争吵。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两个人都没有错,都没有故意要找茬的意思,结果却吵得不可开交。旁观者指点丈夫说:“在异性朋友面前,你必须照顾妻子的情绪。”从此,丈夫不和那些异性朋友开亲密玩笑了,夫妇之间的争吵就少了很多。

呵护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呵护的意识,不要让情感恣意发展。否则当情感的圣洁之水流入污水沟时,再去呵护就会为时已晚。

认同是和谐的基础

婚姻就像打车或者买鞋,有时会感到不是打错了车,就是买错了鞋。

产生这种感觉的夫妇,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原因就是认同感缺失。

恋人或夫妻之间的认同感非常重要。就像一场宴席,如果上来的菜不合你的口味,即便是人间稀有的佳肴,也会被你嗤之以鼻。这就是所谓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夫妻之间的认同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没有人在他幼年时期就知道将来与何人婚配,从而童话般地为对方而进行性格成长。认同感都是随着共同生活的深入而逐渐培养的。

良好的夫妻关系有着清晰的标准,这些标准包含四个方面:具有能够相互接受的价值观;发自内心地关注对方的一切;能够适当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个性差异;始终为促进婚姻和谐而努力。

仔细推敲这些标准,其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夫妻之间的认同感。如果认同感缺失,价值观上就会各行其是,也不会为对方设身处地地着想,就会无限制地苛责对方。

夫妻之间的认同感是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的产物。这种产物是良性的,能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使生活更加和谐美满。当我们看到一对垂暮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过马路的时候,他们身边氤氲的认同感产生出的气场就会深深地感染我们,让我们羡慕不已。

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爱人慢慢变老,而要达到这一步,认同感是第一步。

认同感源自对对方认识的变化。一方会逐渐将对方看成自己的另一半,双方在家庭行为和意见中会逐步趋于一致。

认同感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对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夫妇,即便他们易地而处,当面对同一问题时,他们的回答会近乎相同。

这就是认同感带来的“后遗症”。如果说家庭是一座堡垒,那么认同感就是集结号,当婚姻堡垒出现外来的侵略者时,认同感就会集结两人的智慧和能量,共同应对入侵者。

正如有的女演员为了测试冯远征对梁丹妮的爱,故意给冯远征打暧昧电话时,冯远征信誓旦旦地说:“我不会动摇对梁丹妮的爱。”这是一份承诺,但两人的认同感尽显无疑。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演艺圈里人所共知的轶事。有人打趣冯远征:“你真是油盐不进啊。”冯远征的回答是:“我们相爱这么多年,很不容易,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份感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双方没有适时地建立起认同感,这就意味着两人的情感关系尚未稳固,很容易出现情感破裂。并且,如果一人陷入困难,另外那个人很难与其形成合力。

情感保卫战不是从外部打响,而是从内部开始。攘外必先安内,通过加强夫妻之间的认同感而建立起夫妻联盟,任何困难都将不是困难,任何危机都将不复存在。

第二章 怕上班为什么还上班

正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发现我的一些挑剔的坏习惯正在慢慢消失,比如不再那样挑食。假如我不是做记者这个行业,我想我的心没有现在这样宽容。——闾丘露薇

工作就是自己的肾

肾是人的生命之源,把工作比做肾,是为了显示工作对人生命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一天偶遇上帝,上帝见其可怜就答应他满足他三个愿望。

乞丐的第一个愿望是变成一个富贵之人。上帝立即在他的面前变出一幢富丽堂皇的别墅,并在别墅的每个屋子里都堆满金银财宝。乞丐摇身一变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大富翁。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年龄已让他不舒服。因为毕竟他已经年过五旬,总是被年轻的美女嘲笑为老头子,于是他找到上帝要求满足第二个愿望:成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

上帝神手一挥,乞丐立即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帅小伙,引得姑娘们一阵赞叹。但是未过多久,他发现自己依然不幸福,妻妾们为争夺财富钩心斗角,他开始为之伤神。

于是他找到上帝要求满足第三个愿望: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上帝笑了笑,手一挥,乞丐瞬间恢复到当初的模样:左手打狗棍,右手破瓷碗,别墅、金银财宝全都了无踪迹,年龄也恢复到当初苍老的模样。

乞丐不解。

上帝开示:沿路要饭时你无忧无虑,是幸福的人。因为那时你无财富累赘,也无贪心挂碍,当时你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到一份可口的饭菜。所以,你要想幸福就必须回归到要饭的状态。

也就是说,乞丐必须恢复到工作状态,尽管他的工作只是在要饭。

人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工作就是人的肾。

闾丘露薇认为:工作是放在生活中其他事情前面的,是处在最重要位置的,努力工作,把工作看做是自己的事业,看做是自己的婴儿,工作就能为自己带来满足感,带来幸福。

工作是人生价值的测量器。一个人在工作上的成就代表着其人生的高度。热忱于工作的人必然会获得别人难以达到的成就,而不尊重工作的人必然会浪费掉人生的好光阴。

这个世界非常公平,它总是用快乐来奖励那些勤奋工作的人。无论任何人,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将工作看做是自己的生命,用全部的精力去经营工作,他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道理很简单。人都是社会人,每个人都处在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而每个人因工作而获得的价值感是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最重要的砝码。一个人只有认真工作,才能获得尊重。这是外部的逻辑关系。

内在的逻辑是:工作除了可以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之外,它也能够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能够满足个人心灵上的欲望,从而使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愉悦。

事实上,除了工作,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够赋予人们崇高的使命,以及为人们提供追求向上的动力。

爱上工作吧,工作会向你回报更多。

学会在工作中成长

有人肯定会感到疑惑:任何工作都能获得成长吗?

答案是肯定的。

相同的工作,有人因此而晋升,有人却始终原地踏步。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本身。如果不能在工作中发现成长的机会,再好的工作也不能帮助其成长。

有这样一个朋友,22岁那年大学毕业后,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每年都会跳槽,每次跳槽后都会面临一个新的工种。刚毕业那年进入出版社从事编辑,第二年进入某直投杂志做主编,第三年进入广告公司拉业务,第四年进入网站做策划,第五年进入某公司负责品牌宣传。看上去职业经历很丰富很精彩,但事实上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倍感失落。

失落的原因就是:他在任何一个工种上都涉入不深,没有形成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问及频繁跳槽的原因,他只有一句话:就是觉得在那个工作上没有什么前途。出版社当编辑,他觉得整日和文字打交道,人生似乎缺少色彩;进入杂志当主编,他觉得那家直投杂志没有国家正规的期刊号,前途不明;拉业务让他觉得自己整日求爷爷告奶奶,低人一等;在网站做策划,他因为不懂计算机技术而对未来的发展不看好;在某公司负责品牌宣传,他觉得自己进入了一家等级森严的公司,升职遥遥无期。

与他的境遇相反的是,他在出版社的同事五年之后成为部门主任;当初和他搭档的杂志副主编现在已经成为业内新秀;当初一起拉广告的业务员都买房买车;当初一起做网站策划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三大门户网站的产品经理;而和他一起负责品牌的美工现在已经成为该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年薪据说在30万左右。

难道是这个朋友比别人笨吗?

非也。

是他在工作中没有找到可以成长的地方。任何工作都没能成为他提升的土壤,反而是他不断跳来跳去的跳板。他在职业发展中就像一个不断摘不断扔的莽撞猴子。

闾丘露薇曾这样说自己:“正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发现我的一些挑剔的坏习惯正在慢慢消失,比如不再那样挑食。假如我不是做记者这个行业,我想我的心没有现在这样宽容。繁琐的事情,现在不会让我感到烦恼,可能只是一会儿,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这就是她的成长。只有认真工作,真正沉入工作中去,才能获得成长。

每个人都应该将工作当做学习的机会,不仅要学会从中学习业务知识、人际交往知识、领导力知识、团队合作知识,还要从中汲取利于提升个人修养的经验。任何工作岗位都会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行业经验,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里最值钱的人。

在工作中急功近利毫无益处。认真工作的人不需要为工作操心,因为他在工作上的付出使他获得能力的提升,使他成为社会紧缺的人。而急于在工作上收获名利的人往往会因为频繁跳槽而使自己根基不稳,结果不仅浪费许多光阴,也会失去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以职业精神来自勉

职业精神可能是最容易忽略的。当某人在工作时说“这是我的工作”,他的脑海里未必会立即清晰地闪现出做好这个工作需要践行哪些职业精神。

我们在观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时,时常会看到有些球星为了争夺一个球权而奋不顾身地飞身场外去救球,或者会看到有些球星拖着受伤的身体依然坚持打球。下场后,每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时,他们常常会说:“我是职业球员。”

我在上学时听到他们这么说就很不理解,什么是职业球员?难道职业球员就不需要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听从教练的安排?参加工作后我才彻底明白“职业”一词的含义。

职业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职业态度。无论是飞身救球,还是牙齿被打落依然坚持在场上,都是职业态度的体现。竞技体育不欢迎软蛋,老板不喜欢不敬业的人,只要你依然拿着薪水,就应该为你的工作而努力。哪怕你只是上场一秒钟,也应该为这一秒钟舍弃生命。

但凡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有着良好职业精神的人。闾丘露薇多次进入阿富汗和伊拉克地区进行采访。这两个地区因为战乱而变得动荡不安,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肯定不愿意进入这个地区工作。但是,闾丘露薇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采访的征程。

有人用英雄来称赞她的壮举,但她却不这么认为。她说:“无论是去阿富汗,还是去伊拉克,那只是我的职责所在。我是一名记者,当这两个地方需要记者出现的时候,我就必须出现。”

这就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能使一个人无所畏惧,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职业精神以尽责为体现。《致加西亚的一封信》里讲述了一个经典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军必须找到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以建立联盟。但是加西亚藏在深山老林之中,没人知道他的住址。找到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有人向美军首领推荐了罗文。说他一定能找到加西亚。

罗文并不知道加西亚的住址,别人之所以相信他,是相信他的职业精神。推荐他的那个人非常相信罗文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会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

后来果然证实了这一点。罗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将信送到加西亚手中,完成使命。

从那以后罗文就成了激励员工认真工作的最好案例。

践行职业精神是一个一个的环,从工作职责开始,是你的工作你就必须去干,这是你的职责所在;然后是职业态度,既然要干就要努力去干,否则就要被人诟病;最后是职业价值,既然干了就要干好,一定要使工作达到完美,这样才能在组织内部立住脚,成为领袖,受人尊重。

当你将这些环很好地连接在一起时,你就能在职业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彩。

凡事要有专业精神

专业能力常听到,专业精神这个词语不常听到。

人人都在追求专业能力的提升。一个硕士刚毕业的学生接受了一份月薪只有两千的工作。要知道这个月薪水平在北京的四环内连一个小小的一居室都租不到。但她还是欣悦地接受了。问及原因,她的回答是:这个岗位能够使她的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言外之意,她能够在这个职位上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

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一个人如果在专业能力上有很大提升的话,他的薪水会水涨船高的。起点的高度并不能决定未来的高度。另外,算好人生账不是看一时,而是看长线。

这个女孩的叔叔告诉她:“只要你在这个职位上勤勤恳恳地干上三年,你在第四年的年薪就能达到20万以上。”她的叔叔就是做这一行的,现在是某知名公司的副总经理。

这样算下来,利用三年的时间沉淀和学习,三年后就会收获颇丰。这个账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说在职场的前几年,能否提高能力很重要,薪水不是那么重要。

当初闾丘露薇进入香港媒体时工资并不高,但随着她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她成为不可或缺的人。你说,当你成为公司里最重要的人的时候,老板会不会担心你离开?

答案是肯定的,他会为自己的担心付出代价:那就是提高你的薪水,使你安心留下来。

现任摩根大通董事长戴蒙在他29岁时就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在美国运通公司的上司威尔被解雇,他本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继续领着一份不错的薪水,然而他的选择却是跟着威尔一起创业。理由很简单:他能从威尔那里学到更多东西。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使他最终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人物之一。

专业精神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任何人都不要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书本学习,通过自学书本提升知识,又如参加培训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岗位学习,通过学习前辈经验来实现快速提升的目的。岗位是最好的训练场,多做就会增加经验。而公司里的前辈是最好的老师,有事无事多多请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成为北京第九景。

所谓“一抓准”,就是客户要几两一抓就是几两,一两不多一两不少;所谓“一口清”,就是糖果一上秤就立即报出客人应付的价钱;“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就是对工作、对客人充满热情。

一个普通的糖果销售岗位就能练就全国劳动模范,就能成为众人围观的燕京第九景,那我们凭什么不能成为自己公司内、行业内最具有专业精神的人?

只要认真学、认真做,只要肯付出,我们必然会成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

机会给予有勇气和有准备的人

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这个比较好理解。

如果没有作好准备,即便是机会来临,那也会因为你没有能力抓住而稍纵即逝。

美国企业家哈默当年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情:他曾成功地预见美国会取消禁酒令而大量收购用来制作红酒酒瓶的橡木。因为他的先见之明,后来酿酒的人都没有他这个卖酒瓶的人赚得多。当时美国市场上可用来做酒瓶的橡木几乎都囤积在他的库房里。

如何做准备?闾丘露薇认为,争取机会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

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正在选聘市场部经理。这个哥们升官心切,就向总经理毛遂自荐请求担任这个职务。公司里选聘了好久,始终没有合适人选,就答应让他试试。

结果未出三个月,这个哥们就打回原形。客观地说,这个哥们是不适合市场部经理这个职位的。这是一个外向型职位,需要任职者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而这位哥们却是内向性格,别说在陌生人面前,就是在女朋友面前都话不多,败北自然是难免。

本想露脸,结果却露了屁股。这就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后果。

了解自己就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就能使自己审时度势,知道哪些机会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适合的。也就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准备,从而在捕捉机会时更有效率。

闾丘露薇认为:如果你不能胜任,路就会堵上。

在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之前,你贸然出击,不仅会失败,有时会失去所有的机会。

准备好了再去做,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机会和勇气的关系,需要从心理学和人性的角度来解读。任何领导者都喜欢有冲劲的人,越是有勇气的人越容易获得关注。强将手下无弱兵,领导者不希望麾下是一群胆怯之人。

因此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准备相当,更有勇气的人才能捕捉到机会。

阿富汗战争打响后,凤凰卫视决定派人前去采访。闾丘露薇第一个报了名。她未必是最有能力的人,但绝对是最有勇气的人。因为勇气,她成了进入阿富汗的战地女记者。

伊拉克形势紧张之际,闾丘露薇再次主动请缨。尽管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但无畏的闾丘露薇还是决定冒险踏入前线。这次壮举使她成为伊拉克战争中最耀眼的战地玫瑰。

朱镕基总理曾称赞她:“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

这是极其难得的褒扬。

可以说,是勇气使她抓住了机会,是机会让她成为全球闻名的人。

感谢勇气。

在我们普通大众的工作中,难以碰到像闾丘露薇那样踏入战场显示大勇气的机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工作之中有许多需要我们用勇气才能捕捉的机会。比如公司要开拓一个新市场,你有没有勇气去?公司要研发一个新产品,你有没有勇气带队攻关?等等。

勇气能够使我们成为领导愿意委以重任的人。当我们被委以重任后,你说,我们还会为晋升和加薪之类的事情发愁么?

压力能哺育出最有成就感的业绩

可以肯定地说,每个职场中人都有压力。

任何一个老板,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总是能够很好地将工作的难度恰恰多出员工的工作能力一点点,既保证员工工作的饱和,又能让员工稍微感到一点压力。

这是老板的心计。

另外职场压力还来自于员工本人的心性。人总是追求超越,直到超出自己的能力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会感到压力和困难。

既然压力是职场常态,我们思考的重点不是消除压力,而应是如何应对压力。

闾丘露薇给出的方法是:合理安排时间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这两点的确是新闻记者必须要做到的。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发生,记者必须为这些新闻的采访工作安排好时间顺序。因为工作的繁忙,每次采访的效率必须达到极限。

闾丘露薇说,她经常在赶往下个新闻现场的路上写上个新闻的稿子。

我们不必像她那样繁忙,但我们也必须学会她所提供的方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管不好时间就管不好一切。”时间是效率的重要因子。

合理安排时间的原则有三条:要先安排重要的事情,要先安排紧急的事情,要推掉浪费时间的事情。前两条都好实现,第三条最容易忽略。很多人老觉得时间不够用,殊不知他的时间都消耗在无意义的各种会议上,甚至连不必要的文件都在消耗他的职业生命。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兼顾两个重要的前提: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地做事情。

前者是保证方向正确,避免南辕北辙,避免精力付出了才发现事情毫无意义。后者保证你要采用正确的做事方法,避免事倍功半。

另外,工作的熟练程度始终影响着工作效率。熟能生巧,对工作越熟悉越能找到利于提升效率的方法。这就提醒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每次工作机会,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熟练程度。

高效率伴随的必然是忘我的工作。一个吃饭很快的人,通常不会在吃饭期间和人聊天,因为聊天会影响他的吃饭速度。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也必然会屏蔽掉他人的打扰。

我有一个在闲暇时光特别喜欢QQ聊天的朋友,他只要一进入办公室,就在QQ签名上写上“我正在工作”。言外之意是:他不希望被打扰。因为他知道,效率会因为打扰而降低。

闾丘露薇是一个不怕压力的人,这一点从她几进阿富汗和伊拉克就能看出。对于生活的压力,她认为,生活有压力是好事情,它会逼着你认真工作。对于工作的压力,她的认识同样乐观,她认为,工作有压力也是好事情,它会逼着你不断提升自我,逼着你增值。

当你能够以合理安排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来应对压力,并且在应对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当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成长为自己带来的快乐,你还会怕压力吗?

放弃苛求公平之心

有位同事下班后闷闷不乐。当天是发薪水的日子,按理说应该高兴才对。

朋友问她原因,她说了一句不明不白的话:“小张凭什么拿那么多?”

小张是她的同事,和她在一个部门里工作,工作内容也差不多,有时甚至她会觉得小张还没有她干得多、干得好。然而当她在打印机旁边无意中看到财务部门疏忽遗漏的薪水单时,看到小张的薪水比自己高出好几百时,她立即觉得不爽,不公平之心立即产生。

办公室里时常有人会因为和别人比较而感到不公平。

而闾丘露薇对这一点有着令人感到讶异的论述,她说:“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那不是公平而是平均主义。”说得好!平均主义是大锅饭。在市场体制下,每个人不可能处处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祛除苛求公平之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被公司单独招聘进去的,公司给每个人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考量标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不同,你说,“公平”怎么会可能?

闾丘露薇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规则之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规则是既定的,任何组织都有一套规则来指导员工该怎么表现,这是台面上的,是阳光的,不需要员工为遵循规则而遮遮掩掩。只要规则允许,你就可大胆表现。

有这样一家公司,在新年会上,公司总经理为业务部门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则:只要在不违法、不违规、不违道义的情况下,能够将业绩与去年相比提高50%以上的,奖励一台轿车。

大家为这个规则欢呼雀跃。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业务精英们都在绞尽脑汁为提升业绩想办法。每个人都如同魔术师一般,总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开拓业务的新方法。最终有三人的业绩达到了奖励的标准。公司将轿车奖励给他们时,其他人都心服口服。

真正的公平就是在规则之下按照自己的方法努力去做事情。

这个世界整体上还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即便是你在这家公司被压制、被误解,付出不被看到,但是因为付出而获得的职业成长会使你在下一家公司获得高薪。高薪就是对你已往付出的补偿。人生的账本不能看一时,有时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判断。

很多抱怨不公平的人,其实并不是有能力的人。这句话可能会使很多人不高兴,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假如你是老板,你肯定会将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个有能力的人因为获得机会而业绩很好,自然回报也很多。这部分人是不会抱怨的。

所以抱怨的人多是那种没有能力而不被委以重任且见人业绩眼红的人。

这就可以让我们逆向思维来考虑如何在办公室不抱怨。上面所说的在规则之下努力做事情多偏向于自我心态的调整,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有能力的值得领导给予机会的人。这样,我们就会因为有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会再生抱怨之心。

摆脱掉人为的枷锁

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就看你能不能挖掘出内心的金子。

有这样一个人生充满曲折经历的哥们:初中未毕业,好吃懒做,不善表达,不喜与人交往,做事比较实诚,缺乏责任感,长相丑陋……全身几乎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但他身上有唯一的优点: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工作。

确切地说,这根本算不上优点,只能算是做事习惯。有人生性好动,让他坐在办公室里如同让他蹲监狱。但他就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处理事务,让他挪挪座位都会让他觉得费劲。

就这么一点点勉强算得上优点的习惯被老板充分挖掘出来了。他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业务人员大都是需要外出拜访客户签单子。但是公司销售部必须留下一个人来接听客户的电话。他显然是最好的人选,他本人也对此求之不得。

一个月过去,公司里出现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业绩最好的不是外出最勤奋的那个人,而是整日坐在办公室喝着茶接听电话的他。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季度过去了,第一名的桂冠依然在他的头上。老板特意抽出一天时间来听他是如何接听电话的。结果发现,他在接听电话时的表现堪称完美,从容、淡定,让人十分信服。

总经理立即颁布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事情都不能麻烦他外出。

任何人的身体内部都隐藏有天才的因子。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就是看谁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天才因子并加以发扬。如果不能发现自身的长处,人就会变得一无是处。

职场上很容易陷入自卑的人,有两点原因:外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未能发现自己闪光的地方来给自己信心,内在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觉得不如别人而自卑。

闾丘露薇认为,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就比较容易自卑。

看重别人的想法,就会使自己失去个性和独立精神,就会使自己始终处在与人比较的状态之下,内心的想法就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情绪也会因此而不稳定。

这种压力是自己给的,是人为的压力。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摆脱掉这种压力。人在压力之下表现会失衡,只有让自己真正放松下来,表现才能优异。

自信的建立是一个过程。首先要做好自我,拿出最成功的自己。其次要善于从失败中和他人经验中汲取激励因素。失败并不可怕,失败能为我们取得经验。别人的任何评价都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正面评价能使我们在鼓励的氛围中前进,负面评价能够激发起我们的斗争心。

我们要善于获得成功。最好的激励是来自业绩,而非人为。同样,最大的打击也是来自于事情不好的结果。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成功的状态,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自信。

学会制造和享受变化

任何变化都无非是两种:主动求变和被动应变。

主动求变就需要自己有着清晰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如果思路不清晰,一副好牌也会输掉。闾丘露薇认为:在人生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想要的东西。

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就会失去对变化的控制和在变局中的主动权。一个编辑非要跳槽到某家贸易型公司负责业务,他是变化的发动者,但他实在是不适合干业务,结果也成了变化的受害者——跳过去连试用期都没通过,只好灰溜溜地重新回到编辑老本行。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使变化失去方向,就可能走弯路。一位朋友因对他所在的公司不满,就急着要跳出去。但是他没有想清楚要跳到什么样的单位,也没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职位。他主导了职业变动,但是是一场盲目的变动,他从一家全国百强企业跳到另外一家全国百强企业,职位也没什么变化,但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在半年内败北。

了解自己的长处,就像是获得武器。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是知道进攻的目标。

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历史会给你答案。在你已往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里,你成功次数最多的同类事情就能反映出你善于从事这些事情,相反,失败比较多的就是你的短处。

了解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方法很简单,就是要确立榜样。闾丘露薇认为,人生需要好榜样,榜样能够使自己的选择更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选择。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跟对榜样的脚步。

确立出你的榜样,努力向榜样看齐,你就会变得很有目标。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应对变化以及适应变化的出现。简单地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动应变的能力。这是这个时代对于我们的要求。

被动应变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到变化是这个时代的常态,而不变可能是病态。就连全球闻名的五百强企业都能倒闭,你说哪家公司的饭碗是金子做的?

被动应变有时会需要我们学会妥协。职场上的妥协有三种:向不喜欢的领导妥协,向不愿意做的事情妥协,向现实妥协。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掌控,暂时妥协能使我们化险为夷。

某家公司一直发展平稳,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突然陷入困境,公司董事会决定通过降薪来度过危机。降薪必定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小张就愤而离职。

当时公司所实施的降薪政策并非是一刀切,有些部门降有些部门不降。小张一向自诩为公司的骨干员工,自认不会降薪,而结果在他所在的部门里就数他降薪的幅度最大。

这让他觉得在同事面前颜面尽失。于是,他提出辞职。尽管每月他还需要还房贷。

让他没想到的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居然让他在三个月之内都没找到工作。

不会妥协,让他的生活陷入被动。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即便是降幅最大,但他的工资依然是部门中较高的那部分人。如果他能接受降薪政策,就会避免了三个月的工作真空。

不识时务非俊杰。相反,学会妥协,才是真俊杰。

第三章 前途为什么会模糊不清

纵观知名导演冯小刚的职业历程,从兴趣开始,历经挫折,终归回到了兴趣上。

兴趣就是初恋情人

一位仁兄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与妻子离婚。在旁人看来,他的离婚很不划算,亿万家产被腰斩不说,妻子娘家的背景从此再也无法为他带来便利。

一举两失,简直是傻子行为。

问及离婚的真正原因,是源自他在去年与初恋情人的邂逅。他与初恋情人相好于十五六岁,当时因为女方父母嫌弃他家贫穷而让女儿与他断了联系。邂逅让他如同回到当年岁月。

当年的情愫全都涌上心头。岁月痕迹已经在她脸上尽显,但他依然觉得她最美。美过他的妻子,美过其他女人。当夜失眠,他知道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真正忘记过她。

当他得知初恋情人现在因为离婚而单身着,就立即离婚,与之结合。

初恋情人的杀伤力盖过原子弹。多年后依然在心中枝繁叶茂。

而职业兴趣就是你的初恋情人。李开复曾说,在选择时要追随内心。内心是什么?就是你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就是你最愿意去干什么,你的真正兴趣究竟是什么。

只有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结合在一起,你才能较为容易地成功。

我们不妨以两名球员为例。

博克斯是一名NBA球员,很有名气。他不仅球技高超,还因为身高而全球闻名。众所周知,篮球是身材高大者的世界,身材矮小的人自然是难以立足。而博克斯却能依靠着一米六零的身高在篮球圣地NBA里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人们尊敬地称呼他为“地龙”。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就是兴趣使然。在博克斯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触篮球,八九岁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球星。人们问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成为一名NBA球员。

兴趣,让他实现了梦想。

阿根廷球星梅西已经被誉为最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之一。然而在他十多岁时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因为荷尔蒙分泌问题,他的个子注定长不高,这预示着他的身材并不是踢足球的料。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沮丧的消息。而倔强的梅西决定追随自己的兴趣,继续踢球。他相信自己会成功。结果,成年之后的梅西成为了最耀眼的球星。

兴趣,能够让人竭尽全力。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抹不开的理想情节。如果你能让一位在路边卖茶鸡蛋的大娘敞开心扉,她可能会说“当年我本来要一心一意当演员的”……时间过得越久,对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越烈。年岁再高,都忘不掉自己的“青春梦”。

纵观知名导演冯小刚的职业历程,从兴趣开始,历经挫折,终归要回到兴趣上。

他曾说,在1997年拍《甲方乙方》前,自己是一心一意爱电影,挣不挣钱无所谓。在那些年代里他拍了四部不是票房惨败就是被禁的电影。后来风水轮流转,贺岁片让他开始挣钱了,等到《集结号》的时候,他已经将钱挣足了。不为钱发愁之后,兴趣再次浮上来,拍片变得很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兴趣,让他拍出了《唐山大地震》这样的艺术精品。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够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反过来,如果工作内容与兴趣毫不相干,就会使自己心生遗憾。一句话,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不遗憾、不憋屈,就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找工作吧。兴趣和前途从来都不矛盾。

认真地把青春献给理想

知名网络电影《老男孩》片尾曲里唱: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

遗憾之情跃然心间。

几乎每个人都有理想,然而很多人只是把理想说说而已。就像当年写老师的命题作文《我的理想》一样,纯属应付。写作文应付老师,空喊理想口号是应付自己。

一个极度热爱文学的同学,高考之后填报志愿,当他准备在“新闻”、“中文”专业前面的方框里画对勾的时候,突然放弃,选择家人始终主张的“经济”专业。

就像是一列前进的列车,理想在这里转了个弯。

他从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进入金融机构工作,作家梦成为历史的记忆。而当年一同加入文学社的其他文学爱好者,选择的是新闻或中文,毕业后在报社工作,大部分已成为专栏作家。

理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忽悠别人或者自己的。

当年冯小刚跟随王朔一起弄了个皮包公司,连个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在他整日背着办公用品打游击的时候,他都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在为成为一个卓越的电影人而奋斗。

好不容易拉来投资、编好剧本、完成拍摄和制作,票房的惨淡都未能击退冯小刚的导演梦。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功。这成为了他继续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因为内容不符合广电总局要求,拍摄工作已经开始了,结果上头一个电话,剧组就地解散,他的名字上了相关部门原则上不予审查通过的黑名单。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尽管方法开始变得灵活,懂得迂回和绕开,但追求理想的脚步没有停。

请将青春认真地献给理想,请将能量和时间认真地献给理想。

认真就像是一枚狙击枪,总能帮助你精准地击中目标。认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从行动开始。当你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理想就应该成为你的首要原则。

也许有人会遇到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需要二选一的时候。一位即将毕业的同学,摆在他面前有两份工作,一份能获得很高的薪水,月收入近万元;一份是自己的兴趣,但薪水只是另外那份的一半,而在北京每月的房租都要两千元。选择后者意味着自己会过着很“朴素”的生活。

选择从标准开始。如果以物质为标准,就选择薪水高的,如果以理想为标准,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但是我们不妨再进一步去想,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转化的,谁说选择目前薪水高的将来一定会继续高,选择感兴趣的将来一定不会获得高收入?

许多成功者的履历表明,只要你认真地追求理想,理想会使你变得很优秀。

优秀的人从来都不担心自己的收入。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理想为标准。

认真地追求理想,我们就能全力以赴,就会变得不知疲倦,就会竭尽全力。

你说,一个全力以赴、不知疲倦、竭尽全力的人,怎么不会成功?

低谷是为了让你享受攀爬

低谷是人生所经历的必然阶段,没有低谷的映衬,就显不出高峰的珍贵。

在1997年之前,因为拍的电视剧播不了,冯小刚曾陷入在家待业的困境。他最早是做美术的,后来“鬼迷心窍”,就一门心思想当导演。但没人肯投钱,他只能在家写剧本。

令他感到不爽的是,与人合作的电视剧也多因未通过审查而不许播放。人生处于低谷。冯小刚自嘲当时的状态是“基本上处于待业在家的状态,投资人看见我都躲”。

低谷的诞生就是为了使人享受攀爬的过程,待成功来临时感情彻底宣泄。

北影厂厂长韩三平后来专门找到他,对他说:“我要将你从待业状态中打捞出来,要不你来拍贺岁片吧。”韩三平之意很明显:贺岁片是轻喜剧,比较好审查。

自此,冯小刚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贺岁片历程。

也正是这个历程,使他从人生的谷底攀登上人生的高峰,不仅使他获得了荣誉、鲜花和掌声,还使他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人物之一。

与低谷相比,高峰总是让人感到愉悦。

正因为低谷曾经存在,对高峰的渴望才那么强烈,高峰的到来才让人泪满衣襟。

很多时候,从低谷走向高峰,仅仅是因为心态的改变。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只要我们本身具有开拓前途的热忱,从心灵深处虚心学习,前途依旧是无可限量的。”

在低谷时该如何摆脱困境?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变。

首先需要做的是安稳我们的心态。安稳一词,既是要求我们做到低谷时不气馁,苦难时不丧气,失败时不灰心,还要求我们在低谷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保持客观。

其次要用智慧改进方法。用勇气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规律,都有恰当的应对方法。如果是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败,我们必须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经验中总结出新的方法。好方法能使我们找到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许多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就在一线之间,争取了就可能成功,不争取就只能失败。低谷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寡然,这是实现崛起的最大障碍。放弃消极的态度,然后用积极的思想去代替它,你才能在下一次获得成功。

还有,低谷的人要学会将劣势变成优势。三个孩童一起卖报纸,其中两个伶牙俐齿,另外一个口吃。每人都带着100份报纸到大街上叫卖。两个小时后,伶牙俐齿的那两个一共才卖掉100份,而那位口吃的小孩却全部卖光了。问及原因,这位小男孩说:“我——给——顾客——说,你——要是——不买,我就——给你——读。”结果,顾客全都买了。

低谷不是永恒的,人生总是在起起伏伏中度过。人一辈子会碰上许许多多的痛苦,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要确信任何痛苦和逆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就能在低谷时思考人生,在高潮时享受人生,在从低谷到高潮的过程中感悟人生。

坚持不懈才能羽化成蝶

很多人感到迷茫,坚持多久才叫坚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央视主持人赵普的人生经历。

初中毕业后,赵普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兵营晚会上,他朗诵了一首诗歌。教导员觉得他字正腔圆,是个当广播员的料。待新兵营一结束,就让他当广播员了。

这是他梦想的起点。

追求梦想就是一场马拉松,当起点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征程。

初中毕业的赵普比别人跑得要辛苦很多。

退伍后,赵普在地方找到一个临时工作。但他当主持人的梦想依然在心头激荡。为了这个梦想,他将自己微薄的工资都买了关于主持艺术的书籍。为了练好发音和普通话,每有闲暇,他都按照新华字典上的标音进行大声朗诵。有些生僻字摘抄下来,折成卡片随身携带。

只要你怀有梦想,并始终在为梦想而努力,一旦出现机会,你就能抓住。

1994年安徽气象台公开招聘气象播报员。赵普在经过多轮测试与考验后,终于应聘成功。白天,他依然在干着临时工工作,晚上,他则成为了专业的气象播报员。

坚持梦想的人从来都不觉得累。

不久,又有机会来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在全国招生。这个消息让赵普热血澎湃。但是朋友却给他浇了冷水:你一个初中生,还能上大学?高中的知识你懂吗?

不懂可以学。赵普制订好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上五点学到凌晨一点,每日如此。几个月过去了,只有初中文凭的他最终接到了北广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

梦想即将实现的曙光已经在他的头上显现。

进入北广后,赵普不同于其他公派生,他必须在学习之余打工挣钱养活自己。看上去很辛苦,实际上这种经历却丰富了他的人生,使他在日后主持节目时比别人多了一份沉稳和历练。

1996年底赵普以广院实习生的身份走进了北京电视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主持人。2006年初,中央电视台举办“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三名。

当年的体育馆临时工,最终羽化成蝶,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之一。

坚持成就了梦想。当我们为赵普喝彩的时候,他那种对生活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时时在激励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寻找前途时审视并反思自己的毅力。

回归到开头那个问题:坚持多久才算坚持。事实上,坚持不需要多久。

赵普从15岁穿上军装,到1996年真正实现主持人梦想,也不过十年时光。

在生命旅程中,因追求梦想而坚持的时光在人的一生中并不会占据太多。它只会占据你生命的一小部分,而给你的回报却是你一生难以想象的。然而人总是习惯于夸大所经历的困难,把坚持说成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其实多数梦想在十年之内都能实现。

所以在你确定好目标后,不妨给自己十年的时间来实现它。

学会用乐观情绪激励自己

几年前看冯小刚写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为冯导演的幽默所折服。

2011年陪朋友去北京郊外旅游,在路上,翻阅了冯小刚新出的《我把青春献给你2》,再次为冯导演的幽默所折服。

冯小刚曾说,他这辈子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拍马屁。拍马屁让他收获很多,“不顾廉耻”地称赞徐帆,让他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不知疲倦地拍观众马屁,让他成为中国电影的卖座王。

幽默的人都是乐观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悲观的人,能够讲出幽默的段子来。

冯导演总是乐观地面对每一件事情,这使他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乐观情绪来激励自己。低谷时乐观情绪能够使自己获得向上的精气神和动力;失败时乐观情绪能够使自己拥有改变目前现状的干劲。

向冯小刚学习。

一个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使面对困境,也依然会获得幸福。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菲律宾。一位普通的菲律宾公民约瑟夫和他的女友菲亚诺正在筹办婚礼。然后,残暴的日本兵将他推上军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

一对即将踏入婚礼殿堂的情侣从此各分天涯,杳无音信。

约瑟夫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他的女友。在不断的折磨中,他日益消瘦,精神状况也变得不稳定起来,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他似乎在恍惚之中看到菲亚诺的面孔。

一同关押的一位老人默默地陪伴了他几天,待他的精神稍微稳定之后,对他说:“忘记比思念更有生命力。眼下的处境,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对对方最好的想念。”

这句话将约瑟夫点醒了。他急不可待地问老人:“如何才能保重自己的身体?”

老人缓缓地说:“保持情绪的乐观。”

从此约瑟夫就开始和这位老人玩国际象棋。集中营里没有国际象棋,他们就用指甲大小的土块或者纸屑来当做棋子。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也搞不清这些纸屑代表着什么,但两人却玩得不亦乐乎。约瑟夫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他不再想念菲亚诺了,而是想着如何快乐地生活。

三年过去了,美军赶跑了日本兵,菲律宾得以解放,约瑟夫和老人得以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他们是这个集中营里身体最健康的两个人。很多一同关进去的人要么骨瘦如柴,要么患上了某种疾病,并且有四分之一的人因种种原因死在了集中营里。

回到家里的第三天,菲亚诺就找上门来。原来,菲亚诺一直在痴痴地等着他的归来。他们万分欣喜地举行了婚礼。洞房之夜,约瑟夫深情地对菲亚诺说:“如果不是那位老者的忠告,也许你我就再无相见之日。那位老者让我乐观起来,这是我得以活着回来的真正原因。”

乐观的情绪具有向上的力量。

相反,悲观的情绪只能使人颓废。

人生难免会出现逆境。就悲观者而言,逆境是前途的深渊,是绝境。而对乐观者而言,逆境是人生的导师,是成功的阶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保持乐观。

乐观如菊香梅艳,能使人济舟远航。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

这也是低调的人总是受称赞的原因。因为这样的人很少。

社会上多是说大话的人。

我无意批评冯小刚导演和大作家王朔。从冯小刚的书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曾经犯过“高估自己能力”这样的错误。有两件事情可以佐证。

第一件事情就是王朔他们想通过与全国一线作家进行签约,获得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权,从而达到垄断影视剧本的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最终是只开花不结果。

第二件事情就是他们的作品屡屡被枪毙。

这种事情他们可以怪罪于上面负责审查的人,但是作为读者和旁观者,对当时影视环境把握不足,老是干这种掏劲不落好的事情,也是高估自己能力的表现。

如果不是将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高,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使人好高骛远,贪多求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可这样的心态,往往使事情的发展适得其反,甚至是南辕北辙,反而是离成功越来越远。

一个朋友刚进入一家公司就想当这家公司的股东。

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这是这家公司员工手册上明确写着的。他这样表明心志时没有人嘲笑他。相反,有人为他鼓掌,觉得他有鸿鹄之志。

但是成为这家公司股东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担任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及以上职位。而要想成为这家公司的副总,必须在这家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担任三年以上的经理,并且要连续三年夺得各个业务部门的业绩冠军。而要想成为业务部门的经理,就必须成为一个出色的业务人员。这个业务人员必须连续四个季度成为该部门的业绩冠军,并且具有担任经理的素质。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公司的股东,路漫漫其修远兮。

为了成就这个同学的梦想,公司领导决定将他从公司的职能部门调到业务部门。因为成为一个出色的业务员是走向股东的第一步。然而这个安排却被他拒绝了。

他说:“我喜欢人力资源工作。我不想成为业务员。”

私底下他对朋友说:“我不适合干业务,我害怕业绩压力和市场的挑战。”

朋友一下子明白了,他只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一个只说空话不敢行动的人。

好高骛远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好高骛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是好高骛远。一个从来都没受过训练的人,高喊要赶超刘翔,你觉得可能吗?

每个人都要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目标。

理想可以远大,但目标一定要现实。一位马拉松选手在夺得冠军之后,告诉人们他的秘诀是:他将整个赛段分成20段,每跑完一段就只想着跑下一段,而不是想着整个全程。

只有将理想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否则,你只是一个说到不能做到、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人。

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做

“不可能”是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在说“不可能”时总会加上“我觉得”。

不管是谁“觉得”,凭感觉而作出的判断都是不可靠的。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有记者去采访总统林肯。

记者说:“很多人都知道,你的前任和前任的前任都曾想过废除农奴制,你所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也是以他们那个时候定下的内容为蓝本,可是他们都没有取得成功。请问总统阁下,你与他们相比,你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林肯非常风趣地回答:“我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拿起了签字笔在宣言上签了字。他们要是知道拿起笔几乎不需要多大勇气后,一定会非常后悔。这可是名垂青史的大事情。”

记者当时听了林肯的话,感到不解。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有勇气拿起笔签名才成功吗?

若干年后他了解了有关林肯的一件事情后,才彻底理解了林肯的话。

林肯幼年跟随父母生活在一个农场里。农场里有很多石头,这使得林肯的父亲得以用较低的价格将这个农场买了下来。这些石头影响了农场的生产,母亲建议父亲将这些石头移除。而父亲的话让林肯印象深刻:“它们不是小石头,而是一个个小山头,根基相连,是不可能搬动的。”在父亲的阻止下,母亲不再言语。搬石头一事就搁下不提。

不久的一天,父亲进城买东西。母亲自作主张地召集工人来清除这些石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石头并没有根基相连,而只需沿着石头下挖一尺就能将石头搬走。没用几天,农场里的石头就被清除干净。母亲对林肯说:“‘不可能’是想出来的,‘可能’是做出来的。”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每个人都会去判断。可做与不可做,成功或失败都会被估计。有人因为估计能做成而乐观,有人因为估计会失败而气馁。可以肯定的是,去做后才能知道是否能做成,而不去做是永远做不成的。

尝试去做,需要勇气。每个人在踏上征程之前,都会作出衡量。影响他们作出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于外部,而是否有勇气则存在于内心。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是有勇气的人。用勇气去面对机会,才能获得成功。没有勇气,就会错失成功的机会。

那些取得卓越业绩的人,如果失去尝试的勇气,因为恐惧“不可能”而退却,那么他们也将是一事无成,平凡如芸芸众生。但他们与凡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有勇气去尝试。

失败不可怕,胆怯最可耻。不敢去尝试,就无法得知事务的真谛,就无法使自己获得成长。而勇敢地作出去做的决定,即使是失败,你也能从中获得经验,为下一次成功做好准备。

何况你我本来都是清净之身来到这个世界,即便是百年之后也无法带走一丝一草,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使自己短短几十年的有限生命不被虚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既然我们不为物质所累,你说,还有什么理想不敢去追求?

为了理想适当委屈自己

为了理想而甘愿委屈。历史上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莫过于勾践。

项羽自然不算。兵败之后,将士劝谏项羽,不要意气用事,渡江之后日后带领家乡父老依然可以翻盘。而项羽仅仅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

如果从“实现理想”的角度来说,项羽的做法不足取。

勾践的做法就值得推崇。

兵败之后,勾践在范蠡的陪同下,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粮,不仅为夫差端屎端尿,在夫差生病时,还要尝食夫差的大便以帮助大夫确认病情程度。

不用说,越国上下肯定有很多人觉得他们的国王活得很没有气节。

也许勾践会说,为了光复越国大业,再大的屈辱也认了。

忍辱负重20年,越王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为了理想而适当地委屈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识时务。

识时务者为俊杰。

冯小刚当初剧本接连被毙,拍出的电视剧和电影也是被禁者多于上映者,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但是这种苦闷也不好向谁说起,只好在通州的别墅里借酒浇愁。

这个时候的他就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问题:是不是继续沿着电影事业向前走。

不走导演这条路,能走什么路呢?

既然要走,该怎么走呢?

于是他放眼大陆之外,不仅看海外电影市场,还仔细研究香港电影市场。尤其是后者,同样是华人世界,看他们的电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这一研究不要紧,让他发现了轻喜剧这片天。因为所拍摄的电影都是在新年前播放,又被冠名为贺岁片。冯小刚及他的御用演员葛优在这个市场上赚了个钵满盆盈。

但之所以选择这个市场,除了对香港电影市场轻喜剧的经验借鉴之外,冯小刚还有一个个人因素:他的名字已经上了有关部门的黑名单,原则上要对他的作品审查严一点,要想使有关部门对自己的作品手下留情,他必须远离所有敏感的东西。

不仅要干净,而且要向上。不仅要符合物质文明,而且还有符合精神文明。

显然,在各个类别电影中,就轻喜剧最能接近这个标准。

这种策略性地改变和选择,和宏大的电影梦想相比,算不了什么。

何况,经过这么多年的经历证明,这种选择和定位是相当明智的。

向冯小刚导演致敬。

为了理想而适当委屈自己,需要记住两个要点。

首先是大方向不能变。假如你要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可以为了增加业务经验而去一家大公司的业务部门当业务员。如果三年后你乐于在这家公司工作,那就说明你忘记了你当初的梦想,你改变了你的方向。

其次是要学会适时调整方法和策略。比如勾践,既然在人家屋檐下,就必须比仆人更像是仆人。如果不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他可能连活路都没有,别说日后实现霸业了。

为了理想委屈自己不可耻,可耻的是你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委屈自己。

别忘了当初你要成为谁

一位哥们在出版社干了五年之后,重回媒体行业当记者。

他只是在刚毕业那年当了一年记者。

为了庆祝重回记者岗位,几位朋友拉着他一起喝酒。

席间,这位哥们突然大发感慨。“你知道我这六年最大成功是什么吗?”他问他的朋友。

朋友摇头说不知道。“我这六年最大的成功就是知道了我比较适合干记者这个工作。”这位哥们说。

说完,猛喝一杯酒。随后又问:“你知道我这六年最失败的事情是什么吗?”

他以为他的这帮哥们又回答说不知道,在他急于给出答案的时候,有位哥们抢过他的话,说:“我知道,你最大的失败就是在之前的五年忘记了你当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好记者。”

这个哥们感到很惊诧,问:“你怎么知道?”

这位朋友慢悠悠地说:“你问问他们谁不知道?我之前也有一段时间忘记理想了。”

其他几个人立即点头表示感同身受。

理想是很容易被忘记的。

如果你没有忘记理想,并一直为理想而努力,你就一定能够实现理想。

有一位老师,已经退休,在整理房间里旧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叠作文本。她翻了翻,认真地看着上面的名字,想了好久,才想起来这是她30年前的那届学生留下的。

那时他们才读三年级,八九岁的孩子,现在应该有三十八九了吧。

她随便翻开一本,发现上面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这让她发现了这些作文本的重大意义:孩童时许下的梦想,现在究竟有几个人实现了呢。

她将这些作文本搬到办公桌上,一本一本地看起来。

有人写,他要成为一名研究飞船的科学家;有人写,他要成为童话作家;有人写,他要成为一名演员;有人写,他要成为一名画家;还有人写,他要成为一名飞行员……

她决定去拜访这些孩子。她想看看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初的梦想。

老师首先去拜访那个想成为飞行员的孩子,可惜他早已忘记了这篇作文,现在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园林工人。那个想成为画家的孩子现在正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只是需要一点绘画基础即可。那个想成为演员的孩子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那个想成为研究飞船的科学家的孩子现在是一家从事家具生产的企业的老板。只有那个想成为童话作家的孩子让她大吃一惊。

她找到他时他正在写作。为了糊口,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公司的保卫人员。当老师问及他是否记得当年的那篇作文时,他肯定地说:“记得,我的理想是一名童话作家。”“那你实现了理想了吗?”老师问。“没有。”他响亮地回答,“但我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

他没有告诉老师,其实他的作品早已闻名全国,只不过老师不知道而已。

等到半年后老师在电视上看到他时,才知道他已经是一名闻名遐迩的童话作家了。

这件事让老师感触很深,就写了一幅字挂在墙上——不忘要成为谁,就一定能成为谁。

实现理想不在于你有多好的规划,而在于你有多大的投入和坚持多久。别忘了你最初的理想,别偏离你最真实的兴趣,只要坚持追求,你就一定能够达到你所想达到的高度。

第四章 想念朋友为什么还会远离朋友

他人就是你的福祉。——潘石屹

见凤姐也要爱凤姐

最不值钱的是钱,最值钱的是朋友。

有人肯定不赞同这句话。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钱只能买来能买来的东西,而朋友能带来钱不能带来的东西。有一个哥们常说,即便你有十亿美元,但你总需要有一个酒友吧。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结交。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当有人把友谊之球扔过来时,好好接住,并按照对方希望的方式扔过去,这就完成了结交的第一步。”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要按照对方希望的方式。

朋友也是客户。任何公司的服务部门都是视客户为上帝,都是竭尽全力地希望客户满意,他们做事的重要准则就是要按照客户的期望去做。如果对待朋友像对待客户那样,朋友就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愉悦,从而愿意和你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友情自然随之加深。

与卡耐基所说不同的是,当对方没有主动扔出友谊之球时,你也应该主动。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请不要在开口之间屏蔽别人。有些人看起来其貌不扬,其实却是深藏不露。主动向对方打招呼,就能赢得对方的微笑,从而开启友谊之门。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不妨多使用文字这种工具。信件或短信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煽情的语言,只需要诚心诚意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别人就会接纳你。

真正懂得交往之道的人,必定是懂得给予的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按照对方的期望给予尊重、给予礼节、给予情感,就会使对方获得喜悦,同时也能愉悦自己。

中国自古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但凡主动付出的人必然会得到回报。一来二去,通过这种真诚的交流,即便以前很陌生,也会逐渐变成一对能够共事的好朋友。

主动结交要有学习之心。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曾说:“我珍惜每一次与人见面的机会,每个人身上都藏有我学习与合作的机会,重要的是我能否将其开发出来。”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潘石屹的自省态度。

如果和对方进行交往,自己并没有发现对方的优点,自己也没有从对方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归咎于对方,而潘石屹却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是自己没有将对方的长处开发出来,是自己的学习精神不够,是自己对对方优点的调动不足。

具有这种学习意识和自省精神的人,在和任何人交往时都能学到东西。

与人交往要学会使人感动。任何人遇到意外之喜时总会在内心涌现出感动的热流。所以要想在对方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让对方意想不到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年届六十的老人在回忆他与另外一个老人的友情时说,其实他们并没有共事过,也没有彼此借过钱,连相互帮个忙都很少,但他依然对那个老人很感动,就因为那个老人总是在每年春节前去他家看望他,而且这个习惯坚持了30多年。

真正的友情总是能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动。

认真地听别人说话

我们可以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会急于说话?

一种人是没有底气的人。这种人多是急于辩白。清者自清,真理不说也是真理,真正有底气的人自然不屑于口舌之争。事实和历史会证明他们的正确性。

一种人是急于表现的人。这种人把说话当做武器,想通过口舌上的强势来唤醒别人对他的注意。事实上,急于表现的人往往适得其反,本想露脸结果却露了屁股。

无论是哪种人,都是缺乏沟通能力的人。

真正的沟通不仅仅是诉说,更要会听。在多数时候,听比说更重要。只有听懂对方的话,听透对方的心思,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表达你的观点,才能使沟通真正实现高效。

潘石屹说他自己是真的喜欢听别人讲话。

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更正确。

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记者采访他,问及他的成功秘诀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耐心地听每一个人所表达的意见。”这句话让前来采访的记者沉思了好久。

松下幸之助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他刚创建松下时,每年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召开公司的全体大会,鼓励每一个员工在大会上畅所欲言。并且有专门的人将员工的言论记录下来。

为了鼓励员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松下幸之助视每一个员工为股东,将公司的经营状况毫无保留地给大家汇报,要求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计划。

由于坦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松下的每一项决策都特别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任何重大问题上,松下总能比对手找出更多的方法来解决。这是松下称霸全球的根本原因。

会听的人才是智者。不会听,就可能会伤人。

日本的一位企业家,高薪从美国聘请一个技术人员来改善公司的技术状况。但是没过半年,这个技术人员就提出了辞职。老板感到不可理解。“我给你的是全球顶级的年薪,你为什么还要离开?”

这个技术人员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没错,老板,你给出的薪水很有竞争力。但是你忽视其他方面。昨天我来向你汇报工作时你却中途去接听电话,汇报完你却什么也没记住。你说,面对一个听不进去我的意见的老板,在这样的公司我能有什么前途?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拿再高的薪水有什么用?”

老板只好准许他的辞职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听进去对方在讲什么,对方也会和这名技术人员一样懒得和我们沟通。在未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已经不唯能力和旧有的物质基础,而是看如何掌握和利用资讯带来的商机。这是为什么谷歌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而获得资讯,别人的口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生命丰富多彩,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经历的朋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多听,不仅对你自己的发展有帮助,而且对方因为你的倾听姿态也会对你建立起好感。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