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入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2:49:3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是真正的入世

什么是真正的入世试读:

内容提要

中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而国际劳务市场却潜力巨大,但中国对这种市场的开发却起步较晚,这同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过剩是极不相称。我国正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行列中。

第一章 培训行动四:出国挣“美元”

中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而国际劳务市场却潜力巨大,但中国对这种市场的开发却起步较晚,这同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过剩是极不相称。我国正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行列中。国际分工与协作,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逐步融合与统一,使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国内劳动力市场渐渐会具有国国际性流动的性质和意义,形成外国的劳动力进来,国内的劳动力出去的分工合作、交替流动的态势。这早已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入世”之后,中国的劳动大军可望浩浩荡荡走出国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其劳务市场都有外国人的身影在晃动,而在异国的劳务市场上,又有本国人在就业或寻找工作机会。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扩大和加深。我国的就业工作应当认真研究国际劳务市场的现状、结构、特点、需要与发展趋势,在世界市场上开拓就业门路,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劳务输出。如果将容量2000万人的国际劳务市场比作一个大蛋糕的话,那么我国现在所“吃”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世界跨国就业者达2000万人,而我国只有20万人,我国总人口占世界20%,跨国就业者还不到世界的1%。其历史原因是,我国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务市场晚,尤其是70年代,时逢中东大建设,各国劳务大军竞相进入海湾地区,当时的中国尚未开启劳务输出大门,坐失良机。我国劳务输出如于1979年,起初内容单一,以建筑承包为主。90年代后发展迅速,成千上万的厨师、服务员、缝纫工、电子装配工等,勇敢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挥洒自己的辛勤的汗水。目前,在全球五大洲130多个国家都可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但与印度、菲律宾等国相比,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远未形成气候,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菲律宾,每年在国外谋生者200万人。我国能在国际劳务市场“吃”到更多的蛋糕吗?回答是肯定的。六七十年代,中国无偿援外,亚洲、非洲建设了一批工程;同时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员素质高,专业技能强,颇受外方青睐,上海、福建这两年出国劳务人数每年增长近一倍。伴随着“入世”脚步的临近,中国老百姓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的世界货源和国际市场,在新的舞台上,可自己寻求到广阔的出路。

第一节 出国就业的途径有哪些

到国外找饭吃,有两种找法:一种找法,把产品拿到国外去卖,特别是把国内过剩的产品全到国外去卖,通过扩大出口,进而扩大中国的就业岗位。另一咱找法,把人派出去,到国外打工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外劳务输出,即出国就业。

对外劳务输出是一种向世界各国、海外地区提供劳务的方式。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具有某种劳动技能或能力的人,直接为劳务需求国或外国港、澳、台地区经济组织创造劳动产品或提供服务。

劳动力输出也称境外就业。境处就业是国内就业的一种延伸,不仅是我国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的迁移和组合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劳务输出业务正在大力发展,努力提高参与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能力。

目前,劳务输出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公派的,一般属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如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一种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外劳务服务机构、民间团体和海外经济组织联系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还有一种是民间劳务输出,即经由自己联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的对外劳务合作专业公司、民间劳务输出组织办理手续,去境外就业。

民间劳务输出是指18~60岁之间的劳动人员,其本人通过在海外的直系或旁系亲属以及朋友等介绍、联系聘用单位,由海外企业、公司、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直接指名聘请到境外工作。民间劳务输出不受海外亲朋的血缘远近、文化高低、工种、性别的限制,不需要经济担保。输出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很广,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去。

现行的民间劳务输出在政策上规定,受聘者如系停薪留职,其在境外工作期间,需向原所在工作单位每月交纳20%的工资收入,回国后可回原单位工作,外出期间计算连续工龄;受聘者如已辞职或待业,则在海外的收入全归本人,回国后可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等途径就业。大学毕业生通过民间劳务输出去海外工作,不受国内大学毕业服务期的限制。

办理民间劳务输出的人员,首先要通过海外亲朋联系聘方,达成聘用意向,然后聘方和受聘者签订聘用合同,内容应包含聘用期限、工作时间、假期、工资和加班报酬、食宿费用、医疗保险和税金、来回机票、非常情况处理等。如进入建交国家的,聘书及聘用合同应经该国大使馆的认可;进入未建交国家的,聘书及聘用合同应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而后,把聘书、聘用合同以及对方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必须有该国政府认可的公证机关公证)送交有关民间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办理出国手续;与此同时,海外聘方负责办理受聘方所在国家(地区)的入境、居住、工作等手续。要注意,受聘者进入未建交的国家,必须先提供入境签证或入境许可证;进入建交国家可以先办护照,再办签证。

办理民间劳务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方能办理手续。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没有刑事或民事案件在身;

2.技术上能适应境外聘方的需要,能完成聘用合同中规定的任务。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或掌握国家重要机密的人员,不论在职或辞职,均需征得其局级主管单位或市级有关部门同意;

3.身体健康,并征得家属同意;

4.出国期间,能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令,遵从当地风谷习惯,严格履行聘用合同的各项条款,违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办理民间劳务输出的服务机构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外劳务合作服务机构可一次性向受聘人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劳务人员在国内、外办理手续的费用均由聘方或劳务人员自理。

一、国际劳务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中加入WTO,中国老百姓出国就业的途径将更加广泛,事实上,百姓出国就业的潜力很大。

中国劳务输出是从50年代万外劳工赴苏、蒙开始。那时的劳务输出不讲经济效益,纯属政治性外援。中国真正为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劳务输出,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我国输出劳务人员2000人次,后来逐步增加。

中国劳务输出,已经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其中比较集中的是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外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轻纺、渔业、制衣等行业,其中以建筑业为多。

劳务输出,为中国部分过剩劳动力找到了一条生路,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笔的外汇。中国劳动力太多了,但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又太少了。在197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日本60%的企业人手不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因此而不能正常生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因劳动力短缺而倒闭。

在金融危机前,韩国机关、企业平均缺员5.5%,制造业缺员25万人,总缺员额大约为55万人。

新加新虽然国土面积只有626.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69万,全部从业人员只有140万,却有外籍劳工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前预计,到本世界未劳动力缺口达60万人。

二、国际劳动合作的发展及经营方式

1.国际劳务合作的发展

劳务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将自己拥有的不同专业领域和技术的人员派往需要这种技术和专长人员的国家地区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承包工程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上通过投标等方式包揽的建设项目。承包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输出业务,内容包括成套设备输出、工程营造输出、技术输出、劳务输出、资金输出。

国际承包劳务合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各种类型的劳务合作得到普遍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国际分工愈加深化的过程,分工的加深导致世界产业地域分布层次明显化,同时也强化了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工业化、现代化、产业高级化程度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同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轻型化的发展中国构成了世界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剩余资产、技术和高级劳动力随着商品贸易的输出而渗入发展中国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而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又必然会流向发达国家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填补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换和高级化而出现的大最结构性就业空位,从而促使全球劳动力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传统产业、工业化程度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要向国内城镇和乡村工业转移,在当前城市和乡镇工业等部门已不能容纳的情况下,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连同挤压出来的城镇多余劳动力必然会向境外发达国家、富裕国家冲击,以达到劳动力资源效率配置的最优化。世界范围内各国劳动力的转移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的这一规律。

劳动力在国际间转移的根本动因还在于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差别。资源最优配置的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地方和部门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部门和地区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效益的地区和部门向高效益的产业或地区转移。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发收入在世界排名在90位左右。而在经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富裕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几倍或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这些国家大多劳动力资源短缺。诺大的收入差别是诱发其他国家劳动力也是促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向世界上收入高的国家转移的根本动因。

劳动力的国际间的转移是国际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无限供给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某些国家由于就业难,一些劳动力不得不迁往就业相对容易的国家或地区,这样谋生较易就业机会多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种拉力,把那些富余的劳动力吸引到该地区。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仅剩余劳动力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待业以及企业近几年来的下岗者、每年大批退伍军人目前就高达3亿人。而我国现有的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充分配置这些劳动力资源。反过来,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经济的增长幅度大,尤其是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及劳动力短缺日趋严重的情况。国际上劳动力的缺少为我国劳务输出提供了条件。

2.国际劳务合作的经营方式

现代国际劳务市场普遍采取的劳务合作方式有四种。一个是由对外承包建筑工程带动的劳务出口。这种方式是由承包公司组织,大批量,有组织,这个方式是现代国际劳务市场上最常见的方式。第二个是以投资带动的劳务出口。是在国外开办独资、合资、合作生产经营派出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培训人员。第三种是按劳务合同直接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海员、技术工人、医生、演员等。第四个是境内劳务输出。境内劳务输出是指在本国境内为外国雇主提供纯劳务,收取劳务费,从而引起国际收支变化的行为。主要包括由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资助的向国际发包的项目所用的当地劳务;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进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过程中利用的劳动力。具体到我国的国际劳务合作形式,目前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成建制地向国外输出劳务,这是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普遍形式。其中有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劳务输出,有在境外投资办厂带动的劳务输出,有以成套设备出口和技术出口带动的劳务输出。一般性输出,就是在外国或外地政府申请输入劳务人员计划后,中国企业与该国或该地区的业主签定劳务合作合同,并以此按照行业特点要求、劳务人员的类别、数量、条件向业主所在国家、地区企业直接输出劳务。再有就是招工,它是由劳工输入国政府向我国政府使馆提出输入该国的劳务工种类别、人数和要求,经我国政府同意,由指定的专营公司按要求选派劳务,并办理输出手续。

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同跨国公司经营扩张相结合的海外投资日益取代国际贸易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海外投资成为了国际承包公司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选择。最初以出口方式向国外目标市场提供制成品的企业,现在开始在目标市场从事国外生产。这种动向引起了竞争企业的垄断反应,围绕着有限的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化,促使资金、技术、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迁移。这些变化为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参与国际化经济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

适应于这种形式,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承包外汇短缺、现汇项目少,带资承包逐渐盛行;承包商以BOO和BOT方式开发的项目也日渐增多。国际承包公司的根本出路在于实业化,通过国际化经营和海外投资,增加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办成以承建交钥匙的成套项目为主,实行工贸结合、产供销结合,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对外设资带动功务出口也成为国际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够以包括投资对象国、第三国市场、本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为目标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还能使企业改变单一经营局面,取得业务信息,方便融资,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输出劳务,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生产工艺和管理技能,强化企业对全球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3.我国劳务输出与合作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一些友好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外派技术人员和劳动者,这形成了我国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雏形。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真正得到大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在国际上,承包劳务合作自7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达到了很大的规模。1976年1月,我国同尼日利亚签订了关于依托肯农业项目协议书,金额120万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对外签订的第一承包劳务项目。把这种合作当作一项新兴的事业去开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更为重视了,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1977年9月,中央指示,有些第三世界国家资金比较充足,其政府只要求们提供成套设备和技术援助,一切费用由其自理。1980年5月,国务院对于发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同有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培养锻炼人才。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广开门路,通过援外工作的老关系,通过港澳同胞、华侨和外籍华人的协助,通过同第三国的合作等渠道,积极开展承包劳务合作。1982年1月,中央领导人在《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的讲话中,把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列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向国内外宣布,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已成为我们的国策。当时承担的承包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北也门以及亚洲巴基斯坦、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索马里、尼日利亚、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承包的项目涉及有公路、桥梁、电站、房建、港口等建设。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以及承包工程是在外对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发展进种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的创始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这时期年承包合同额为20多亿美元。规模虽然不大,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1990年至19995年,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事发展时期。这期间的对外承包业务的重点已由中东转向亚洲。我国香港和澳门、日本、韩国和劳务开放,新加坡马来西业、印尼等市场的进入,以及中俄边境的开放,这些都为我国公司进入这些市场,开展承包工程和派遣劳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一发展时期,我国对外承包公司由第一阶段的78家猛增至500多家,承包合同额增至100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由5万人增多到27万人。而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在近一二年。随着外经贸企业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承包开始涉及国家大型项目,包括承包投资几亿美元的电站、石油、铁路、机场等工程。承包方式也多样化了,如搞大型工程总包、利用国际融资、带资承包和BOT方式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对外承包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到1998年,我国对外承包公司已展到700多家,业务人员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新签外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25.95项,合同金额117.73亿美元,同比1997年同期增长3.7%;完成营业额10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7.59亿美元,增长52.5%。12月末在外劳务人员35万多人,比1997年增长9.8%。(国际经贸消息1999.1.2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规模和档次也大大提高,大项目和总承包项目增多,设计咨询业务发展迅速;承包工程涉及大型冶金、电力、矿山、化工、石油、铁道等专业。并且还有一些项目涉足离高科技领域,如航天、核电等。劳务也已由原来的普遍工人,发展到工程师、经理、医生技术咨询等科技人员。

第二节 如何实现境外就业

一、为什么我国劳动力出国就为业比重小?

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规模一直在2500~3000万人之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在国,劳动力大大和过剩劳动力大国,在世界劳务输出中所的份额很小。1994年,中国劳务营业额为11亿美元,占世界劳务贸易总额10800优美元的0.1%,为什么会这么少?

首要原因是政府机关的障碍。那么多人在本国没事干,又不痛痛快快地让人们到国外找事干。中国输出劳务办理出国手续十分繁杂。除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外,还要过外经、公安、外交、劳动、人事、组织等多部门分头审批。下面是办理出国手续公交旅行的全过程:第一,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的单位必须到外经贸部获得《外派外劳务人员许可证》;第二,持有对外签订的合同;第三,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和身体条件的审查;第四,由所属部委或省市的主管部门审核外派劳务合同,并加盖审核同意的专用章;第五,外前派单位为其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因公护照。要走完以上程序,正常情况需要两个月。如果劳务项目较大,派出劳工较多,最长的可达半年以上。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如果出国人员名单中某个字写错或劳务人员有个别变动,则所有手续都需要重新办理。

原因之二:官方垄断经营,劳务输出渠道过窄。中国劳务输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及属公司垄断。而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民间、个体的劳务输出灵活分散,在市场准人方面受到限制较少。例如,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三国通过民间个人渠道输出劳务的比重占本国劳务输出总量的90%以上,这三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生意都不是送上门来的,都是要自己主动大找,千方百计地去找,中国各级政府所办的那些官方公司,很难有这种钻劲儿。他们习惯于官商作风,而带有这种作风,在世界劳务市场上很难找到生意的。如果我国劳务输出的经营权放得更开些,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特别是私营机构到国际劳务市场上接生意、接订单,中国劳务输出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原因之三:劳务输出人员整体素质较差。中国劳务输出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脏、累、险的工种,技术含量低。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上普通劳务价格持续下降,已由过去的5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中东的普通劳工工资降到每月170~250美元,业主还不管吃、住、饭费和入境签证手续费。看来,中国普通劳动者工价低的优势已经丧失。随着科技进步,国际劳务市场对普通劳务需求是下降趋势,而对技术劳务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技术劳务引进的有关规定较为宽松,而对普通劳工的输入则控制较为严格。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对高技术人才的引入限制较少,对普通劳务的考核手续则较为繁琐。

二、转变观念最重要

在劳务输出方成也需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组织一些体力劳动者到国外去承包工程,还应积极组织一些技术层次较高的劳务输出。

近几年,中国国家机关大最压缩,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大学生就就业成为一个难题。如果我们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根据国际劳动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强化训练,然后输出到国外,这也是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看来,对长期以来我们所担心的“人才外流”,也要进行观念更新。对于中国来说,大学生的确是人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美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1年就达到32.2%,日本、1990年这一比例为21.2%,加拿在1986年为19.3%,澳大利亚1971年为21.5%,就连印度1981年也达到2.5%。中国这一比例,1964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比例分别为0.41%和1.42%,还不到印度的一半。尽管如此,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失业者也为数不少,被迫改业者更是比比皆是。

某村有一个小青年,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养他读了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几个月之内都找不到工作。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到一家几乎是半停产的国有企业医务室工作,每月工资只有200元,连自己都很难养活。

像这样的大学生,与其在国失业或转业,收入水平又那么低下,生活那么艰难,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组织他们到国外找工作?如果说这是“人才流失”,这样的流失有什么不好?

人才是教育的产物。在一个研究经济的人看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投资,办教育与办工厂一样,同样是生产产品,带来回报。只不过,这种产品不是物而是人。那些农村学生,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读高中,指望他考上大学,寄予了极大的希望。高考时只是差了那么几分,就不能录取,弄得一家人多年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弄得本人欲生不能,欲死不得。其实,他们这所以落榜,只因分数线比较高,如果分数线低一点,他们完全可以录取,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大学太少了。而大学太少,是因为对大学的投资太少了。如果说中国什么是短线产业,最大的短线产业就是学校。我们在工业、商业,甚至银行业方面都对外资开放了。我们在高等学校的投资方面,照样可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办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输出到国外。这样比中国的劳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来得更直接。

所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国的教育也要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教育也要与国际接轨。上面讲到,在劳务输出上,要转变观念,在教育方面也要转变观念,使我们的教育由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变为为国际培养人才的场所,或者说,变成输出高级劳工的加工厂。这样的工厂,中国政府可以办,中国的民间可以办,外资也可办。通过开办更多的这样加工厂,培养出更多的可供输的出的劳工,提高中国劳工在国际劳务市场的上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劳务输出的市场份额。世界劳务市场的总规模为2000~3000万人,如果中国劳务输出的比重能达到20%(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则每年可以输出200~300万人。如果每人的年收入能达到1万美元,则仅此一项可获得外汇收入200~300亿美元。而这20~300亿美元,在国内又可以为一两千万个人创造就业机会。

三、国外经验:菲律宾的劳务输出

只有7000万人口的菲律宾为什么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菲律宾海外输出劳务对经济发展方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为何能长盛不衰?

菲律宾发展海外劳务市场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早期,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的形成主要同国内经济不景气不关。因国内失业率高,许多人只好远离亲人去海外当劳工。不过近年来,菲律宾人主要是为了谋取比国内工资高数倍的收入,才出国就业。

菲律宾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而且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墨西哥。据菲律宾官方的统计,菲律宾现有正式登记的海外劳工450万,主要分布在亚洲、中东、北美。但据亚洲移民中心估计,加上一些非法渠道出境的劳工,菲律宾实际的海外劳工可能达700万,分布在世界上18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劳工中,男性占40%左右,主要从事航海、建筑、零售和一些繁重体力劳动,女性占60%左右,主要是从事家庭佣人、招待员、饭店服务员等工作。由于菲律宾人勤劳、诚实,受教育程度高(绝大多数能讲英语,不少人大学毕业),工资水平低,在海外特别受欢迎。

庞大的海外劳工队伍为菲律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年来,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收入不断增长,成为国家出口和外国投资之外的主要外汇来源。1998年菲律宾的海外劳务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是政府经过努力,依然向18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外劳75.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去年海外劳工的汇款也增到75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地区经济形势普遍恶化的情况下,海外劳工的这笔巨款外汇收入,对稳定菲金融市场,保持经济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1998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上年相比出现了0.5%的负增长,可是加上海外劳工的外汇收益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仍增长0.1%,成为受全面危机冲击的国家中唯一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

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持续兴旺,同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及同对海外劳工实施的种种鼓励政策是分不开的。多年来,菲律宾政府对劳务输出极为重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组织和协调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首先,在总统仅有的几个顾问中,就有一位海外劳工事务顾问,主要为总统在巩固和发展海外劳市场方面出谋划策。其次,在劳工和就业部下设了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署和技术培训中心,各省、市、县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培训中心和管理人员。第三,由于海外劳工的事务涉及到同有关国家的关系,菲外交部也专门设有海外劳工事务局。在海外劳工比较集中的国家,菲宾使馆设有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帮助劳工寻找工作、解决困难和纠纷。

菲律宾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十分细致。从劳工报名出国到参加培训、寻找工作、解决纠纷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出国工作的女性,政府规定它们的年龄必须达到18岁以上,并有足够应付复杂形势的能力。鉴于不少菲律宾女佣近年来在一些中东国家的家庭虐待、骚扰,政府规定,去这一地区的妇女只允许为公务人员或外交官家庭上作,一是这些家庭人员的经济来源有保障,不会拖欠菲佣的工资,减少经济纠纷。二是这类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不易发生虐待、侮辱佣人的事件。三是一旦出现问题,菲方可找当地政府和外交机构解决。

在培训和寻找工作方面,政府也有规定和管理措施,在出国的海外劳工中,大部分是有关机构根据国外已确定的工作岗选派、培训和安排出国工作的。但也有不少是个人联系,或没有确定工作岗位的。对于后者,有关机构首先根据海外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是否批准劳工去某国就业,避免出国后难以找到工作。然后根据劳工所去的国家和所要做的工作,安排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包括有关国家的风谷习惯和基本的工作要求等,争取派出的劳工都能找到适应的工作。

菲律宾政府对海外劳工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管到底,不仅管培训和派出,而且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维护海外劳工的利益,对稳定海外劳工队伍起了重要作用。

国外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菲律宾海外劳工同有关国家的雇佣公司或家庭也时常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对此,菲律宾政府绝不回避,而是认真协调解决。据菲律宾外交部提供的数据,死于海外的菲律宾劳工在逐的增加;1996年341名;1997年576人,其中156人为妇女;1998年1月至9月为500多人。这些人主要死于事故、疾病或犯罪。此外,截至1998年9月,有936名菲律宾劳工被有关国家监禁。对于一些死因不明的劳工,菲律宾政府依靠驻外使馆协调有关国家都作了认真调查处理。于对于因犯罪被监禁的劳工,菲律宾政府也同有关国家进行了交涉,要求从宽处理,或免于死刑,或提前释放,尽力解救。对于每一大的案件,总统都有具体的处埋意见,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凡是责任在雇主的,菲律宾政府就帮助有关劳工或家属索取了经济赔偿。

在大力发展海外劳务市场的过程中,菲律宾政府不断采取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海外劳工为国家挣更多的外汇。1998年埃斯特拉达担任总统后,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政府还拨款建立专门为海外劳工和家属服务的医院,在体格检查和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优惠。

第三节 “入世”对出国就业的影响

一、抓住“入世”机遇,为我国劳动力寻找广阔出路

1.“入世”将使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为老百姓出国就业开辟道路

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必须把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充分有效地利用世界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我们的经济腾飞所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国际资本。据美国摩根银行资料表明,国际资本的规模1970年为650亿美元,到1987年底竟高达2.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70年的33.4倍。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过剩资本”膨胀严重,特别是日本、德国,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大举向外投资,寻找资本输出场所。利用这些国际资金将会大大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其次是国际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促使世界技术市场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统计,1965年世界各国的技术贸易额仅30亿美元,1975年达到110亿美元,而到1985年就发展到500亿美元。据预测,到90年代中期,世界技术贸易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右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及其设备来武装我们的产业,已成为我们的重大任务。

再次是国际矿物资源。矿物资源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很不均匀。对于我国来说,有些资源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人均资源更加缺乏。我国人均石油资源不多。最新统计表明,全世界石油人均可采储量23.87吨,而我国只有2.56吨;我国铁矿资源人均占有量也较小,进一步地发展钢铁工业就需要从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大最进口铁矿石。因此,我们也需要利用国外的矿物资源,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国际市场。

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讲,国际市场也是一种国际资源,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如果一国在较大份额上占有了国际市场,那末,就能够为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本国劳动力寻找到广阔的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国际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再表明,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占有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就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入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就业机会

由于中国几十所来不是WTO缔约国,因此,我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享受其它缔约国所能享受的待遇,商品出口环境很不理想,甚至是相当恶劣。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一位官员称:中国目前所享受的贸易待遇是“最差的”。这首先表现在,不能享受缔约国之间的广泛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在中美双边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上,每年都要遭受美国国会的刁难,同时还不能享受美国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其次表现在,经常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再次,还表现在出口空间受到限制,在某些国家的市场,受到对方人为地设置的贸易障碍的阻拦,等等。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外贸出口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将在履行总协定的义务的同时,享受总协定所赋予的一系列权利,受到WTO的保护。因此,我国的外贸出口可望获得飞跃的发展。

在我国没有加入WTO的情况下,外贸出口往往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待遇。近年来,遭到贸易指控的事件不断发生,并且大有愈愈烈之势。其中,遭受“反倾销”投诉和美国的“301调查”就是突出的例证。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国际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加强,最近几年欧美国家对我国商品连续提出反倾销投诉,部分商品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仅1991年美国就指控中国企业低价倾销货车、钨砂、滚珠轴承、氧化锑、钢管弯头、氨基磺酸6个商品。欧共体立案调查塑料编织袋、电脑软件、自行车、金属硅、轻烧镁、碳化硅7个商品。同时,澳大利亚对我国的玻璃纤维、番茄罐头和花生仁,日本对我硅锰金属,墨西哥对我陶瓷,阿根廷对我涤棉、衬衫布,土耳其对我普通车床和大轿车也进行反倾销调查。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只采用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计算中国商品的“正常值”。并延续以往对计划经济国家的惯例,对中国所有出口企业只征收单一的反倾销税率。西方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采用“替代国”的作法,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选择“替代国”具有不可预见性、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三个方面。例如,把经济发达的加拿大、瑞士作中国的“替代国”,就很不公平。因此,这种所谓的“反倾销”调查,实质上是对我国的不公平贸易待遇。

我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所遭受的上述不公平待遇,严重损害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声誉,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外贸企业,过去曾一直致力于使问题得到公平合理地解决,但是,却很少取得成功。

我国加入WTO之后,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利用WTO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磋商、调解和争端的解决是WTO的基本工作之一,大国和小国、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可以申请WTO公平解决贸易争端。WTO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程序和有关事宜。这些条款中首先特别强调把双边磋商作为解决争端的第一步,如无法解决时,再利用WTO专家小组的机制,由专家小组进行调查,提出仲裁意见,然后由WTO缔约国全体正式作出仲裁决议。目前,WTO每年处理的争端多时有12起,有效地处理了牵涉争端各方的贸易纠纷,维护了各自的正当权益。WTO的这一机制和权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去反击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不公理待遇行为,为我国提供安全保障。过去,由于我们不属WTO缔约国,因而很难在贸易争端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付出了一些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在我国,成为缔约国成员之后,就可借助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加强我国的谈判地位,较有利地与贸易伙伴磋商和解决争端,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的贸易待遇,维护自己的经贸利益。

3.“入世”有利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让更多老百姓出国就业

目前,我国虽然已与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出口市场还是主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地理分布比较集中。据统计,我国出口产品的70%销往北美和港、澳,其中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就占30%(应该承认我国出口产品已对美国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20%销往欧洲;而对其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出口仅占10%。

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分布,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限制,受到较大的压力和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旦受到进口国的进口限制,就会造成不良结果。“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分布而将会趋于分散,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出国挣钱。

二、WTO让中国老百姓大步走入国际劳务市场

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在1997年放慢了增速,1998年开始出现下滑,工程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周边国家市场严重萎缩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对外承包劳务却仍然在稳步发展,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但今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市场多元化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1.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征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扩散的影响,1998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也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停顿下来并出现下滑,其中亚太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国际劳务市场需求也进一步减少,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近期报告,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失业人数增加1000万人,全球就业情况每况愈下,其中以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因而1999年国际承包劳务市场前景均不乐观。尽管如此,对于国际承包商来说,国际工程市场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对国际上15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支出的统计,1998年全球建筑业总支出32244.5亿美元,比1997年略有增加,但低于1996年的水平,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韩国和加拿大。

近期国际劳务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工程市场对全面服务的需求增加,技术含量提高

目前国际工程市场上对单一的工程施工的需求趋于减少,而对全面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管理-采购-施工(EPC)合同越来越多,因而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承包工程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国外许多大的承包公司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工程的风险比单纯的施工项目更大,因而要求承包商在具备综合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出色的伙伴来共同承担。(2)国家出资的项目减少,私人投资项目增多

无论是东南亚、中东、非洲还是拉美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政府财政紧缩,国家无力对项目出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减少或推迟进行,但是私人投资仍然比较活跃,中小型项目较多。私人资本的活跃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下滑。(3)承包商能否提供资金成为取得项目的关键

在国际项目的投资缺口增友的情况下,各国项目资金投向趋于谨慎,要求带资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多,承包商不得不自己寻找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更多地参与项目的融资。BOT项目在世界各地普遍盛行,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困难的亚洲、拉美、中东。BOT项目是恢复承包市场的一条可行之路。(4)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公司占据较大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承包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上,大型公司无论在资金上、技术上、管理上还是信誉上都占据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导致企业兼并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小型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只能以较低的价格糊口,一些公司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2.我国承包劳务在世界各区域市场分布情况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起步于中东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业务已遍及六大洲,其中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亚太地区最为集中。90年代以来,亚洲市场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合同总额的60%以上。其次是非洲和欧洲市场,各占10%以上,北美占2%左右,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占1.5%,拉美占0.5%。市场多元化的格局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势头。随着我国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与开放,港、澳、日、台、俄、韩、新、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劳动业务的成熟市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是全球最在的地区性劳务合作市场

1996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该地区上百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延期或停建,这使以亚太地区为主要市场的中国公司面临困境,也对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地区承包劳务市场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危机爆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财政普遍吃紧,原计划1997~1998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幅削减或推迟,因而该地区市场新发包的项目大大减少。危机爆发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纷纷贬值,支付发生困难,造成部分签约项目和建项目停建、缓建或延期支但是,金融危机虽然造成承包工程市场的困难。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政府项目大幅消减的同时,受欧美资本大规模收购亚洲企业的影响,私人项目市场仍然兴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正在扩大公共开支,以求通过建设公共设施带动经济的振兴,从而使该地区市场仍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地区市场的地位。1997年国际225家最大承包公司营业额的地区分布,在亚太地区仍居首位。中国公司在亚洲市场的营业额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27~28亿美元之间。目前,中国公司在亚太地区市场的营业额占中国公司全部营业额的70%。

此外,拉美是近几年来区域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1997年惟一保持正增长的区域市场。但我国公司在这一地区的工程承包业务最为薄弱,加勒比地区甚至是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盲区。因此,我国政府及一些企业渴望在对拉美市场的开拓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欧和北美是迄今为止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欧元启动后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大,有着较大市场规模。我国公司在这些地区的市场营业额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但由于起点低,市场占有率仍微乎其微。我国公司在中东市场的营业额近年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6年6.47亿美元降到4.15亿美元,减幅达35.9%。而我国公司在非洲市场的营业额有所增长,1997年为7.07亿美元,比上年的5.02亿美元高出40.8%,市场占有率为从4.9%猛增到7.5%。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正在兴起,因而,电力、水力、电信、交通业的超前发展成为必然。非洲是我国公司传统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我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援助和承包劳务结合起来,综合开发非洲市场。总之,市场多元化仍然是中国公司今后发展的趋势。

中国国际承包公司开展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多年艰若创业,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1992年,共举办各类海外非贸易企业包括合资、独资、合作企业近千家,总投资10多亿美元,遍及12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承包工程、金融保险、资源开发、咨询服务、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等所有行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几个特点:投资方式我样化。有的以设备、技术、劳务或海外货款等形式投资创办新企业,有的通过收购股权而拥有老企业,参与形式有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独立经营等。企业以综合经营为主,往往一家企业包含生产、贸易、工程承包、房地产等多种经营业务。投资规模小,以中小型为主。这些特点表明中国国际承包公司海外投资不论资金实力还是海外经营能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只有实现了经营方式由经营一般的土建工程和派出普遍劳务向资本和资产经营的转变,我们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公司才有可能与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来竞争。这是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3.全球各国劳务市场前景分析

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现状是:(1)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1980~1988年的9年间,国际贸易额由20014亿美元,增长至28400亿美元。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是与国际经济的增长及国际分工的深化分不开的。(2)国际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得尤为迅速,消费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和优质化。(3)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际市场竞争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激烈。国家政府积极介入对国际市场的争夺,纷纷通过财政、金融、汇率等各种措施来促进出口。

各地区劳务市场的特征和前景分析如下:

亚洲市场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承包劳务市场萎缩。估计1998年亚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1%,其中印尼下降16.8%,泰国下降7.8%,韩国下降6.2%,香港下降3.1%,马来西亚下降2.3%。各国政府财政普遍紧缩,新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减少。市场相对比较好的有新加坡、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预计1999年部分市场将逐渐步入复苏,而整体化回升将2000年以后。韩国的劳务市场没有出现复苏的迹象,对外籍劳务的需求大大减少;日本虽然进行了金融和经济改革,但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

虽然遭受经济危机的重创,但是亚洲仍是全球最大的承包市场,1998年亚洲各国和地区建筑业的支出总计为11124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市场是日本、中国和韩国,1998年其建筑业支出分别是6265亿美元,1859亿美元和736亿美元,另外台湾为299亿美元,印尼221亿美元,香港174亿美元,泰国186亿美元,新加坡112亿美元,马来西亚97亿美元,菲律宾96亿美元。

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度受的影响较小,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基建项目较多,受到国际承包商的注目。1998年印度的建筑业支出达到527亿美元,在全球排在13位,比1997年增加5.5%。

欧美市场1999年美国建筑业支出为6516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4%,仍保持90年代以来一直增长的趋势,并且,美国总体经济需求依然强劲,工程项目较多,同时也是全球目前最好的就业市场之一。但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下半年开始工程市场也放慢了增速,并将持续下去,一些项目推迟进行。加拿大建筑业增长强劲,1998年支出为719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7.3%。

欧盟受影响较小,1998年除英国经济滑坡外,其他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欧元开始启动,在外汇风险大大降低的同时各国维持共同市场的能力增强,给欧盟经济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信心增强,工业投资普遍增加,承包市场比较乐观。1998年欧洲建筑业的总支出达到9956亿美元,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市场,其中最大的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是3150亿美元、1049亿美元、980亿美元和953亿美元。

东欧地区随着体制转轨的逐步完成,经济转入正轨,自1996年以来保持快速接增长势头。1998年东欧地区实际GDP增长4.1%,其中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经济增长较快,达到5%左右。波兰建筑业的支出最多,达到175亿美元。预计1999年东欧各国承包劳务市场将继续活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承包工程市场紧缩,1998年建筑业支出为652亿美元,在全球排在11位,但是与1997年和1996年的686和714亿美元相比逐年下降,国际承包商多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经济紧缩,失业增加,劳务需求减少,短期内难以有根本的改变。

中区市场1998年,油价下跌和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这两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中东承包市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扩散、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而产量却仍在曾加,导致油价大幅度下跌,产油国收入急剧缩水。据估计,1998年石油价格已比去年的平均价格下跌40%,成为海湾战争以来的最低水平。以石油为主要收入的产油国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消减财政算开支和现金支出。由于资金短缺,很多承包项目不得不停止或延缓执行,按惯例,财政预算的项目成为首选目标,因而基础设施项目受到的影响最大。预计1999年油价仍将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

非洲市场1999年非洲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上年大体上持平,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部额的1.5%,主要投资来自德国、美国、法国和英车,投资的主要部门是石油和矿业。随着非洲资金市场和内部市场的国际化,全球资本对非洲的流入逐渐增加,这与非洲国家实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密不可分,这些开放政策为外资流入非洲创造了条件,也是非洲承包市场的繁荣的前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对非洲产生了一些影响,如导致商品价格下跌和出口需求减少、非洲产油国外汇收入减少等,但是总体上说,非洲近两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快且相对稳定。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测,1998年非洲国内生产总会值增长率仍将达到3%。在东南亚经济形势严峻、拉美同时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背景下,国际上的一些游资纷纷从东南来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撤出,一部分流入了非洲国家,这对非洲国家经济和承包市场的发展较为有利。

北部是非洲承包劳务的重点,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都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大承包商,1998年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苏丹石工程一揽子项目,总计12亿美元,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承建;私营部门发展也很好,埃及的表现最为突出。

南部的毛里求斯、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经济发展稳定,承包/劳市场较好。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南非形势严峻,兰特降到创纪录的低点,股票大幅贬值,外资流入减少,承包市场趋于萎缩,劳务需求减少,但南非仍是非洲建筑业支出最多的国家,1998年支出为131亿美元。

拉美市场1999年拉美经济稳步发展,承包市场是国际承包商追逐的最热门市场,国际最大225家承包公司在拉美的营业额比1996年增加19%。然而,受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1998年拉美新兴工业国经济再次步入衰退,许多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发展速度放慢,政府财政紧缩,外资流入减少,经济建设资金短缺,承包市场也随之萎缩。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即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拉美国家的私人投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防止承包市场的进一步衰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金融危机也没有减少这些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巴西为例,1998年是私有化取得巨大进展的一年,国有的巴西电信公司以300多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外国电信公司,减缓了巴西的外债压力,并为政府提供了巨额建设资金,其中部分用于交通项目,整个工程的资金预算已增加到420亿美元,包括很多项目。尽管出现金融危机,但是外国公司对巴西项目的投资热情并没有改变,其中能源、石油、电信、交通和食品设备的投资最多。据《工程新闻记录》援引巴西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1998年1月~9月巴西的总投资额为1890亿美元,预计1998年全年将达到2800亿美元,将比1997年有很大的增加,其中能源部门280亿美元,增加7%,其次是炼油业250亿美元,而电信部门的投资可能达到210亿美元。因而对于国际承包公司来说,拉美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4.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策略

面对WTO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可以从下几方面做好对外劳务输出:(1)积极寻找机会,巩固亚太承包劳务市场

亚太是国际承包商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的重点,虽然目前处于困难时期,但是从长远看,经济一旦恢复过来,承包劳务市场还是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的,因而我们决不能放弃,而是要在不利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拓展思路,守住亚太桥头堡。(2)多种形式相结合,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

近几年非洲经济稳步回升,对交通、能源、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大增加,特别是北部和南部承包劳务市场非常活跃。我国对非洲的开拓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倡承包、劳务、咨询、援助、海外投资、贸易等多种经贸形式相结合,综合发展。(3)稳扎稳打,打开拉美承包市场

虽然目前拉美市场困难重重,但从长远看,拉美市场仍有潜力,因为拉美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且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我国公司应着眼未来,积极开拓拉美市场。对拉美市场的开拓不应盲目进行,应以项目为先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逐步发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国内这个大市场。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周边国际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加入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预计在未来3年中,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将高达数千亿美元,是未来几年中最大的国际承包市场。在外国承包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外经公司也应利用天时、地利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所作为。(5)积极推动多元化经营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际承包市场已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时期。积极推多元化经营。才可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 WTO,就业机遇与挑战

“入世”会不会影响咱们老百姓的就业?很多人在热切地关注着这一问题。“入世”肯定会对百姓的就业产生影响,而且是双重的影响,既会增加就业,也会带来失业。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测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而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总计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华盛顿一家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国在将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工农业产品市场开放以后,会使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三分之一,将会产生1000多万失业工人。

第一节 “入世”对中国百姓就业的双重影响

“入世”对各行业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差异就比较大了,就业市场也就相应会有所变化。面临机遇的行业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受到冲击的行业将会减员增效,造成大批的失业人员,因此,“入世”对就业市场来说是把双刃的剑。

一、“入世”将推动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扩展百姓就业市场

WTO的基石是成熟的市场经济,WTO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全一致,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办事。因此,我国加入WTO,将会有力地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从而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我国的改革在曲折的征程中前进,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使改革异常地艰难。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将会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加入WTO之后,无疑将会对目前的经济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迫使我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概括地说,加入WTO将会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一个企业能够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且,加入WTO之后企业的改革要从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背景上考虑问题,推进企业机制逐步向国际规范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机制。(2)价格体系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建立起充分反映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3)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体制。充分赋予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所必要的经营主权。(4)政府机构的改革,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和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督促各级政府更多、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间接调控,改变以往行政干预过多的做法。

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经济秩序相当混乱。旧的秩序打破了,而新的秩序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尽快实现由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转变,尽快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入WTO将会推动这一新秩序的建立,具体地说:(1)加入WTO将对目前国内自成体系的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根据WTO要求,缔约国要实现外贸政策法规的全国统一性,这势必会对消除地方、部门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巨大影响,使我国多年来难以解决的各自为政、市场分割、互筑樊篱的问题得以冲破。

同时,加入WTO将有利于在全国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加入WTO之后,特区以及沿海开放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将要划上句号。全国各地区,不论特区还是非特区,不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将执行同一的经济政策。这样,有利于在全国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2)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法制化建设。WTO要求增加外贸政策的透明度,反对种种内部规定,这就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立法工作的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对经济建设的法制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制经济。政策的公开化、法律化,将有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更快地走向成熟,从而为中国老百姓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短缺与过剩并存:“入世”会带来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就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受国外冲击较大的产业如机电、石化、医药等行业,亏损面将扩大,下岗分流的职工将会增加;而受到一定保护的幼稚工业如汽车工业等,在保护期内冲击将不会太大;目前已基本上开放市场的家电、计算机等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就业的影响不是很大。

第二,人才结构失衡。随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这些公司迫切需要实现本士化经营,对管理、营锁、策划等方面的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增加,这类劳动者供不应求。这样,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懂外语、熟悉外资企业经营的劳动者,就业机会将大幅度增加,而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就业范围有可能缩小,呈现过剩的状态。

第三,地区结构失衡。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较为完善的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类地区受到的冲击将不会很大,而且外商投资的重点、热点也将集中在这些地区。这样,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就会比较缓和;与此相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历史遗留问题较为严重,对外资的吸引力也相对较低,因此,失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相当严重。

由此可见,中国“入世”对百姓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会增加就业,也会带来失业。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测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而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带来400万个就业机会,总计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华盛顿一家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最近的分析表明,中国在将过去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工农业产品市场开放以后,会使相关领域的产出减少三分之一,将会产生1000多万失业工人。

第二节 更多的外资进入将带来什么?

“入世”,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2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上取得重大成就,现在有3万多家三资企业,带来1000多万人就业。进入WTO后会使引进外资更快增加。这对解决当前国企改革人员分流,发展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一、引进外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引进外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促进我国出口,推动国内原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配套企业的产品销售等等,间接增加国内就业。

大规模的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外商熟悉本国及其他世界市场的销售渠道,由他们来销售中国的产品,有利于打破某些国家的市场封锁。

从出口方面看,外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985年仅为1.1%,到1996年超过了40%,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1988年的18%上升到1997年上半年的42%。

外资企业不仅在出口总量中是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出口结构调整中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推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使中国的出口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转向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为主。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482.1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9.9%,机电产品出口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31.9%。1997年,机电产品继续保持中国出口第一大类产品的地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1.9%上升到32.5%。

机电产品出口之所以能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产口,外商投资企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1994年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1.5%;1996年出口创汇超亿美元的机电行业生产企业共有39家,其中32家是外商投资企业。

从进口方面看,外资企业进口额占全部进口额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到1997年上半年已高达54%。中国引进外资,计多都是直接伴随着进口的增加。外方对中国的出口信贷,都是以实物的方式提供的,主要是出口中国亟需的电站、钢铁、化工、电信、航空等方面的设备。1983~1996年间,实际利用外资约有850亿元是以实物的形式进入的。

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证明,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体战略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扩大出口、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必将进一步放宽批准合资企业的条件,例如有关董事会人数、股份制比例等,这些条件的放宽,必将进一步引起合资企业的增多和进入我国的外资的增加,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具体来说,引进外资,增加就业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引进外资,对改变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起了积极作用,从而间接增加就业。80年代的多数年份,中国贸易收支都存在逆差。1984~1989年各年份的贸易逆差分别是:12.7亿美元,149亿美元、119.7亿美元、37.7亿美元、77.5亿美元、66亿美元,当时,虽然也引进外资,但资本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贸易逆差,因而外汇平衡困难。1983~1989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几十亿美元,其中1986年只有20.7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外资大量流入,除1992年资本项目出现2.5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资本项目都是顺差。1992年的以后,资本项目的顺差迅速扩大,1993~1996年资本项目的顺差分别为:234.72亿美元、326.44亿美元、386.74亿美元、399.67亿美元。外资的进入不仅带动了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直接改变了中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国内就业机会。

其次,吸引外资,增加了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随着利用外资的增加,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比重都迅速增加。这里强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问题,即就业岗位总量大大小于劳动力总量;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主要办法是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总量。

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由1981年的36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747亿元,增长75.3倍,在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达到11.7%。正是巨额的外资引进,为中国创造了庞大的就业机会。

到1996年底,在14万多外商投资企业就业的职工已达1745万人,占总就业人员的12%,比1990年的200万人增口了772.5%。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就业人员达898.34万人,占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13.59%;其中某些行业已占较大比重,如在轻工业中占24.37%;有7个行业的比重超过18%,其中36%以上的了5个行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羽绒制品、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3个行业高于70%;有4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超过国有企业50%以上,其中有3个行业就业人员是国有企业的3.4倍以上;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达5倍以上。如果加上为其配套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则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40%的新增就业机会是自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

最后,引进外资,增加就业,还表现在对原有国有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上,中国原有的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或者因设备陈旧,产品缺乏竞争力,或者因机制不活、效率低下,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工人处于下岗或半下岗状态;由于引进外资,使企业的设备更新,机制转换,产品的质量提高,成本下降,企业也相应地活起来,工人重新上岗就业。

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员的素质,从而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了条件。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1985~1994年期间培训员工19940人次,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培训员工12万人次,人均接受培训达15次,西门子与北京市建立了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公司也建立了摩托罗拉大学。还有大批人员被送往国外接受培训。如松下公司接受5000人次学习培训,富士通公司与中国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先后有1700人次赴日学习。

二、跨国公司将给我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从1995~1997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65.1亿美元、490.26亿美元、596.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5.2%、34.2%、21.6%,平均增长率为33.6%。

1995~1997年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水平为0.9960,明显高于中外合资企业的贸易水平0.7503。三年间,我国合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一直处在逆差状态,逆差为289.84亿美元,而外商独资企业的逆差则仅为2.89亿美元,两者相差一百倍。造成合资企业处在逆差状态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初创期投资设备、物品的大量进口。1995~1997年间,我国合资企业进口设备、物品总值362.8亿美元,而外商独资企业进口设备、物品总值仅为166.51亿美元。扣除设备、物品进口因素后,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水平为1.2929,高于中外合资企业的1.0913。

1995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00.25亿美元,1997年为496.24亿美元,比1995增长了65.28%;而合资企业在1995年和1997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70.88亿美元和479.94亿美元,1997年比1995年增长了29.41%,增长幅度仅为独资企业的一半还不到。另外,在1995~1997年的三年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为515.26亿美元,出口总值为669.92亿美元,平均增值水平为1.3002;而合资企业在这三年间的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为575.06亿美元,出口总值为703.92亿美元,平均增值水平为1.2241。外商独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要高出合资企业的6.2个百分点。

从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大幅度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大大减少,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俏售的限制也不断减弱。现在我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除少数产品之外,我国市场上的工业品价格(包括我国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接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进入199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但相比之下,外商独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要比合资企业小得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出口总值的增速逐渐趋缓,以及出口增速的放慢。1998年7月份,我国合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增速仅为1.4%,以上年7月份的8.9%下降了84.28%;而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增速为19.6%,比上年7月份的27.1%下降了27.68%。另外,从出口的情况来看,1998年7月份,我国合资企业外贸出口的增速为7.1%,比上年7月份的19%下降了62.63%;而外商独资企业外贸出口的增速为20.6%,比上年7月份的34.9%下降了40.97%。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在工业“三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数占20.6%。但外商独资企业在“质”上却要高于合资企业,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外商独资企业将在“量”上有较快的发展。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某些有利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认识到,为了自己稳定发展,必须使发展中国家也得到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共同的利益中寻找各自的利益,形成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跨国公司从80年代以来,纷纷调整自己在发展中国家的经营战略。他推行技术开发、人才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当地化,使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生产要素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世界的大市场。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使我国有可能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利条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入世”之后,将会使跨国公司加速来华投资,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第三节 面对WTO,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服务贸易业将成为下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而服务贸易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的具体体现。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最近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也许正是我国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努力方向。

由于知识工人这一概念刚刚提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专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知识工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具有与知识经济的各种“硬件”相对接的技能的工人。知识工人不仅依靠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靠智慧来劳动,他们通过信息自动化程序控制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在劳动过程中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意识,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脑力劳动量明显增加,并且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随着知识工人的出现与增多,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虽然知识工人的数量难以准确地量化,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会大量需求这类工人,而且他们的供给量严重不足,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据统计,1997年我国8.35亿劳动力当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36%,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在城镇1.4亿职工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5%;在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中,初级工占80%,而高级工仅有1%。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老工业基地,高级技工也只占职工总数的5.2%。照此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知识型工人将严重短缺。

美国的经验表明,服务业创造的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占总数的80%,香港的数字也是如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引进先进的服务贸易概念,培养中国各行业自身的新型服务人才,不仅可以在产品从设计到使用的全过程中创造大量的附加价值,而且将提供大量高技术就业机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大量需要计算机服务、电信服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外国银行业、保险业的大举进入也会大量需求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保险精算和法律专家。

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6.5%,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这一比例也在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有3.5%。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我国劳动者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素质,培育自己的人力资本。除了应当重视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之外,更应当加强在生产岗位上的干中学、勤于钻研、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工作绩效,鼓舞和带动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章 培训行动一:观念培训

第一节 树立求职新观念

在新业市场上,求职者的最大敌人,不是他的竞争者,而是他自己。

在过去的几年中,野外救护队员们惊奇地发现,失踪遇难的猎人和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当他们野外迷路时,他们总是惊慌失措地乱跑。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跑得精疲力尽,跌倒甚至摔伤,将体内的热量和体能消耗一空,最后灰心丧气,不得不寻个处所,坐以待毙。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失业者和求职者们也有类似的现象。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先东奔西跑,四处走亲访友,探听消息,然后胡乱地拼凑一份个人简历和一封求职信,盲目地寄给一些公司和企业或与其专长、资历不沾边的招聘单位;要么就是铺天盖地给人事部门打电话。与此同时,许多“潜在”的就业机会却失之交臂,从身边悄悄溜走。几天或几个星期以后,当他们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时,精力已被耗尽,垂头丧气地例在沙发上,从此一蹶不振。

生活境遇和生活角色的突然改变,往往会使你焦躁烦闷,不知所措。在这种时候,你是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你现在需要的不是立即着手找工作,而是花一些时间认真且冷静地思索一下你自己,你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的环境。你必须改变你的态度,才能改变你的生活。

一、勇敢面对现实

你是最近被解雇的吗?你是否像其他刚刚被解雇的人那样,心中充满嫉恨和恶意?你也许对公司的作法耿耿于怀,认定它根本无权解雇。你觉得自己干得很出色,你全身心投入到公司事务之中,最后却落得个被弃之街头的下场,这太不公平。

不错,的确不公平,美国著名作家斯奇特·派克的畅销小说开篇第一句这样说道:“生活来非易事。”

如果理解这句话的全部含意并承认这一事实,就不应指望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总得生活下去。在这里,消沉、沮丧。乃至牢骚满腹,没有半点用处,它只会对你的求职产生不好的影响。任何公司都不会愿意录用一个对自己过去公司总是怀恨在心的人。

也许你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公开招聘充满疑虑,无数事实在提醒你:这不过是在装点门面,那些肥缺早已成为某些关系户的囊中之物,不可能落到你这样无名小卒的名下。

当今的就业市场常常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有时候,你的种种猜想和怀疑可能都是事实。比如,好的职位往往到不了最称职、最有经验或最勤奋的人手里,公司或机构任人唯亲,只雇用他们所熟悉的人。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并非所有的公司企业都如此。据我们了解,一些有抱负、有远见的公司企业负责人都力求避免在自己的企业里安排亲戚朋友一类的熟人,除非他们有特别的才干。“我喜欢从外面招聘一些不认识的人,他们如果干得不好,我可以随时解雇他们,而不必顾及人情面子。”一个公司经理这样说。

还有一些女性求职者为自己长得不漂亮、不引人注目忧心忡忡。她们以为自己相貌平平,无法与那些长相出众的同伴竞争。事实上,根据我们调查显示,只有极少数(少于5%)的人事主管会把外表看成雇用决策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有一些调查表明,长得特别好看的人,尤其是漂亮的女性,在某些情总下,反而不容易找到工作。一位人事主管指出:“我们不要过于漂亮的女士,因为追求她的人一定很多,打电话和接电话的时间一定不会少。另外,她还会妨碍办公室其他人的情绪,使女同事失落,男同事无法专心工作。”

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现实,不要为一些表面的枝节所迷惑。在市场经济中,公司企业的量大目标是利润,它必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它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除非它把破产置之度外。

二、树立市场观念

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历史性转变之中,党的十五大召开,更加明确了市场,加速了股份制的进程。但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态度适应这些变化和转折吗?

对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是在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向市场的。过去一切是由别人安排,现在是由自己安排;过去没有选择,现在不但有了选择,而且是“双向”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乐意不乐意,一切都进入了市场。企业入市场,商品进入市场,人才也进入了市场。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别无选择。

你如果不想被历史的列车抛下,就必须适应市场,熟悉市场,认识市场,了解市场的规律和运作。市场的竞争法则也制约着你对职业的选择。求职的竞争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才能、人的素质的竞争。要参与这种竞争,你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估价,称称自己有多少份量,看看自己在哪个档次上。确认自己属于高水平的,就向高的职位挑战,依此类推。所谓优胜劣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在高职位的竞争中,你处于劣势;在中等职位的竞争中,你可能就占优势。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主择业已取代了传递的劳动就业的计划分配制,择业观念也需得到更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自主择业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政府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在的变化,在劳动就业上改变了用行政手段下计划安排就业的模式,政府只通过努力发展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条件,为待业者和转业者提供平等竞争就业的机会和寻找就业的场所。因此,那种完全依赖国家分配的观念已背离了客观现实,应该树立不等、不靠、提高素质、自主择业进市场观念。双向选择,是目前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形式,要敢于把自己推向市场,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职业,在各种劳动力市场上积极地推销自己,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寻找自己的理想职业。这就是自主择业新观念。(二)自谋职业观念

目前,国有、集体、三资、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国有经济比重愈趋增大。而今,城市经济增长的64%为非国有经济部门创造的,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需求远远大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已不是安排就业的主渠道。根据1996年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1996年国有企业新安置人员只占新安置人员总数的34.46%,而从事个体经济人员占新安置人员总数的19.86%。因此,广大求业者必须转变那种“不在国有企业不等于就业,不按月开工资就不算收入的传统就业观,把自己推向市场,在条件具备和可能的条件下,寻找自己做自己老板、干个体的各种机会,要摒弃那种”不三不四干个体的错误观念,树立不靠国家、不给政府添麻烦、自食其力、自谋职业、干个体光荣的新观念。(三)职业流动观念

职业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劳动人事改革等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产业、行业、企业和工种之间流动。另一方面,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来选择新的职业,从主观上也需要劳动岗位变换,职能变动和人员流动。因此,树立职业流动观念,是当今择业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使自己具备各种职业的适应能力。事实上没有不衰的职业。正确的态度是,当你的职业还没有衰落之前,有所准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需求多学习一些知识,多学几套谋生技能,提高自己对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以及转职和适应能力。(四)求职“挣钱”观念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无论如何,钱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钱是生存的基础,衣、食、住、行,哪一样不要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住房、劳保等很多东西都是工资之外的福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昔日的福利,今日大多需要金钱才能获得。我们个人及家庭需要改善生活,奉献爱心等,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我们应该转变那种只有依靠固定的单位、固定收入挣的钱才是钱的旧观念,树立有活干、有岗位、有收入的就是职业,只要不违法,符合道德规范,不管什么钱都要敢于挣,都要去挣的新观念;树立劳动致富,挣钱不分贵贱,不管轻活重活累活脏活,哪儿有活干,哪儿收入高就去干的新观念。

三、遵循实力的原则

只要你翻翻报纸的招聘广告就会发现,在那些诱人的职位后面,跟着的是一大堆条件限定“大学本科毕业,有硕士学位、懂外语、会操作计算机……”有的甚至还要会开车。用人单位恨不能雇到一个全能的“机器人”。过分吗?不过分。对于公司企业来说,你拥有的技能越多越好。花最小的代价用最多的技能,这正是公司企业追求的利益所在。

这一切对求职者意味着什么?

你必须拥有更多的技能、更广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毫无疑问,当今竞争从本质上讲便是实力的较量。

实力从何而来?从生活实践,从一点一滴的锻炼积累而来。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校是我们走向社会之前,学习知识、技能,培养各种能力的场所,但许多学生不懂得利用这个“实习”场地。他们的生活圈子很窄,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对课堂以外的社会活动,如募捐、打工、演讲会等很少参与。殊不知,这等于放弃了自己未来的成功。要知道,在当今社会,仅有一纸文凭是远远不够的,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能力。

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锻炼自己,每一个新的尝试,对自己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在你走出校门之前,你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你的能力越强,你就业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不管你将来是不是要调离现有的岗位,都不要怠慢现在做的工作。如果你是会计,不要天天只是例行公事地翻帐本,要做个有心人,多想一些问题,多做一些工作。这样做三年,保证你会和别人做三年大不一样。当你厌倦了这个工作想跳槽时,你会发现,你比别人更有实力。

在竞争白炽化的就业市场,实力雄厚的求职者总是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

第二节 从镜子里看自己,准确定位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求职谋业时,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如愿以偿了,同时也有一些人却在现实中碰了壁。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推荐自己的前提。就像推销员推销自己的商品一样,如果不知道商品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市场行情,怎么能做好推销工作呢?同样,一个求职的不同素质的人如果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特长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等,怎么能正确地推荐自己呢?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是求职谋业的第一步。

一、进行择业分析

许多求职者在择业初期常为“我要找什么工作”而困惑,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为“我是否要改变工作”而困惑。显然,这里面有一个成功择业的要领问题。也就是,求职者要进行择业分析。它包括:

第一,市场需求分析。众多求职者最普遍的择业心态就是跟着市场的需求走。通常,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人员职位也就是最容易寻觅的职业。但求职者应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诸如,这类职业人员的需求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其发展前景如何;工作前需要什么职前培训;工作后会得到什么本领,等等。这些问题考虑得越细致越有利于择业的成功。否则,目前市场上很紧缺的人员,过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转为剩余人员。所以,要用较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市场的需求,尤其要选择有潜在发展前途的职业。

第二,薪资行情分析。薪资行情往往是职业需求的“晴雨表”,求职者总是受薪资“杠杆”的调度,共同看好某一职业。这样,必然形成某些薪水不高的职业“门可罗雀”,而某些高薪职位则求职如云。因此,薪资行情往往可以左右市场。求职者应当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特长,对自己的薪资有一个合理的心理价位,切莫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以免择业的失败。

第三,个人特长分析。如果市场需求和薪资行情的分析尚属客观性分析的话,那么个人特长分析属于主观性分析。大量成功择业的事实表明,结合自身的特长包括性格、兴趣、志向和学问等进行择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大有益处。如有的人生性好动,对整天坐着的工作“乏味”,不妨选择营销等外勤工作;有的人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细致,就可以选择财会、统计等工作。当然在分析自己的特长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在自身的特长和市场的需求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如果有人志向是从事行政工作,但市场上因行政机关精简机构而无空缺职位,那么就可寻找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人员”或企业单位“秘书”之类的工作。

总之,市场需求,薪资行情和个人特长三者分析是选择一门职业的三大要素,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择业。

二、能力与职业选择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能力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形体运动能力、交际能力等。

在选择职业时,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一个正确的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量力而行。比如: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平时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但不善言辞的交际,倘若让他干教师、导游、公关、推销员等工作,恐怕就很困难,如果让他干档案保管、财会、统计等工作,就会很适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鹜远,眼高手低,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究其原因,往往都是由于自不量力,过高估计自己,即愿望远远超出本人力所能及的范围。歌德说:“在我平生每一个发展阶段或时期,我的最高理想从来不超过我当时的力所能及。”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起初他很想从事化研究,可后来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很强的能力,于是就利用他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科普作品的创作,终于成为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摩夫经历,对于每一个面临求职的择业人来讲,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因此,一个人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并知道这种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做出抉择,往往能避免大的失误。

三、兴趣与职业选择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他本人的兴趣、爱好有密切关系。许多人最初都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去选择职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爱好确实是人们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很难想象,有谁会把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作为职业选择的目标。

对于工作来说,兴趣和爱好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他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充满朝气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同样也离不开兴趣和爱好。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曾说:“科学始于好奇”。他对好奇心的解释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渴望”。然而,好奇心通常都是以兴趣和爱好为基础的。可以说,离开了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将无好奇心可言。因此,在人们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只能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一般说来,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经常与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爱好是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兴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从这里可以看出:兴趣和爱好都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意愿。然而,意愿与现产毕意是两回事,要想使两者统一起来,成为现实,还需要考虑自己的愿望是否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诸如个人的能力、社会的需要等,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因此,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另外,兴趣、爱好还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即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兴趣和爱好才会获得现实的基础,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人们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多方面的,如查没有一个侧重点,很空易朝令夕改,“这山望着那山高”。所以,在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之后,人们必须要把握住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中心点,并据此进行正确的选择。

人们对职业的兴趣、爱好,通常与他们对职业目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弄清职业的目的,充分认识其社会意义,对职业兴趣、爱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使自己具有一种广泛的适应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某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专长,以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计对性。这样,在求职时,我们将有一个较为广泛的选择余地。

四、性格与职业选择

在个人择业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究竟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劳动。在为性格也是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当择业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当择业者的性格适应这种职业特点时,才能干好这种职业劳动。就业者在职业劳动中的差别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1)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2)就业者的体质;(3)就业者的兴趣气质和性格。性格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性格不同,适宜的职业也不同。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性格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个人先天的体质、智商等素质基础上,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和个人自我修养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不大容易改变。有句俗语说:“江山易移,秉性难改”,即指性格不易改变。

性格从两方面影响着职业选择:一是人际关系;二是职业性质和特点。不同人的性格在人际并系中具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方法和效果。这样,在选择职业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适于在人际关系较复杂、人群较大的职业中劳动。同时,不同性格还要考虑职业性质、特点要求什么样性格类型的人去从事劳动。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做到:1.不仅要准确地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而且要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2.更要考虑职业对人的性格的要求。如自己很喜欢从事秘书工作,但自己的性格活泼、兴奋性高,情绪易激动,那就不符合秘书职业的要求,而选择公关、采购之类的职业。

气质与职业选择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趣初、乐滋滋的,为自己获得了称心的工儿而踌躇满志。可是,没过多久,痛苦、烦恼便一齐向他们袭来。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的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这时,“理想”的职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的气质与所做的工作不相适应。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同样方式的心理活动特点。因此,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

一般说,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1.多血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绪易激动,波动性大,忽高、忽低;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对人热情、亲切,但又易产生不高兴情绪,情绪不稳定;干事往往凭兴趣、爱好,而兴趣又容易转移;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总之,具有外倾性。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工作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强。适宜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售货、服务、咨询、导游等。

2.粘液质 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不易激动,外部表情不易变化,情绪稳定注意力稳定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这种气质类型的人适宜做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如财会、管理工作等。

3.胆汁质 这种气质类型主要心理特征是情绪兴奋性高、易冲动;性情直率、抑制力差;精力旺盛,处理问题果断,但情绪急躁力事简单;语言明确,富于表达,但有时显得生硬;有时情绪变化剧烈,甚至会刚愎自用,具有外倾性。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适宜于选择那些工作不断转换、环境不断变化、不断有新活动的职业,如导游、地质勘探、外事接待等,而不适宜于从事那些安静、需要注意力高度持久集中、事情处理过程中需细心检查核对等的职业。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稳定、但体验深刻;对外界是剌激反应慢而不灵活、但有很高的耐受性,一旦接受了不轻易改变、办事刻板,但稳妥可靠,心细,关于观察别人或事务的微小细节,具有内倾性。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适宜于选择需要耐心、细心、认真的职业。如校对、统计、打字、秘书、化验等职业。有些气质类型之间并不具有很对立的差别,而且也不都是不可变的,有很高的可塑性。心理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任何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而且有的职业要求很高,如驾驶员,粗心、暴躁的人是绝对不适宜的。根据职业对气质特点的要求,一般又把职业气质划分为12个类型。

1.变化型 这些人在新的、意外的活动或工作环璋中感到愉快,他们喜欢工作内容经常有些变化。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往往很出色,他们善于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到另一件事情上,追求多样化的工作。典型的职业有记者、推销员、采购员、演员、消防员、公安司法人员等等。

2.重复型 这些人适合连续不停地从事同样的工作,他们喜欢按照一个机构的、别人安排好的计划或进度办事,爱好重复的、有计划的、有标准的工作。典型的职业有纺织工、印刷工、装配工、电影放映员、机床工以及中小学教师等。

3.服从型 这些人喜欢按别人的指示办事,他们不愿自动独立作出决策,而喜欢让他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典型的职业有秘书、办公室职员、翻译人员等等。

4.独立性 这些人喜欢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指导别人的活动。他们在独立的和负有职责的工作境况中感到愉快,喜欢对将来发生的事情作出决定。典型的职业如:管理人员、律师、警察、侦察人员等等。

5.协作型 这些人在与人协作工作时感到愉快,他们善于让别人按他们的意愿来办事,他们很想得到同事们的喜欢。典型的职业如: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等等。

6.孤独型 这些人喜欢单独工作,不愿与人交往,较适合的职业如:校对、排版雕刻等。

7.劝服型 这些人喜欢设法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他们一般通过谈话或写作来表达思想,他们对于别人的反应有较强的判断力,且善于影响他人的态度、观点和判断。典型的职业如: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宣传工作者、作家等等。

8.机智型 这些人在紧张和危险的情况下很好地执行任务。他们在危险的状况下能自我控制、镇定自如,在意外的情况下工作得很出色。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他们不易慌乱。典型的职业如:驾驶员、飞行员、公安员、消防员、救生员、潜水员等。

9.经验决策型 这些人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能当机立断作出决定。他们喜欢处理那些能直接经历或感觉到的事情。在必要时,他们用直接经验和直觉来解决问题。典型的职业如:采购、供应、批发、推销、个体摊贩和农民等。

10.事实决策型 这些人喜欢根据事实作出决定,他们要求根据充分的证据来下结论,他们喜欢使用调查、测验、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引出结论。典型的职业如:化验员、检验员、自然科学研究者等。

11.自我表现型 这些人喜欢表现自己的爱好和个性。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情来作出抉择,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典型的职业如:会计、出纳、统计、档案管理等。

12.严谨型 有这种职业气质型的人,喜欢做非常细致的工作,注意细致环节,做事喜欢把过程规范得很细。适宜于从事会计、统计、档案管理等。

总之,人的气质与职业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如果选择的职业与自己所具有的职业气质相符,工作就容易做成功;如果自己所具有的职业气质与职业要求的气质不相符,甚至截然相反,宁肯一时找不到职业,也不要勉强选择一个与自己的职业气质不相符的职业,否则便实现了不职业理想。所以,在择业之间,学习职业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符合哪一种职业气质类型的要求。

第三节 情商的建设

美国《时代周刊》的篇文章谈到,情绪商数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经过各种考查和检验,证明了情商比智商对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婚姻、工作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影响着他事业的成功与否。

情商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各国引起了强烈轰动,成为热门话题。有关情商的书籍在世界各国都成为名列前茅的畅销书,长盛不衰。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 即对自己的悲、喜、忧、乐等积极、消极情绪的觉察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能力。

2.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即:根据自身的情况、环境状况、人际交往状况,把握、控制、适当表现、发泄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情绪控制不等于压抑正常情绪的表现、发泄,而是要求根据外部环境尺度与自己的内部尺度的统一,来适当控制或合理发泄情绪。

3.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即:通过别人的姿态、语气、表情、动作等了解、体察其情绪的能力。了解他人的情绪要求有“同情心”、“同理心”。这是了解他人情绪,控制自我情绪,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4.预见未来的能力 即对各种事物的发展动态、趋势的把握及认识的能力。能否预见未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行动或耐心等待,是衡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持久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5.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即与同事、同学、上级、下级、友人等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6.自我激励能力 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的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潜力是成功的内在动力。自我激励能力强的人善于度过困境,也能在顺境中把握自己。

如果你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即情商建设。

一、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信念

当你手捧求职书,站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发觉自己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你是情绪振奋还是倍感迷茫?

当你身处面试场中,眼前是考官,身侧是对手,你是意气风发还是迟疑徨?

你可知道,从你生命的起源开始,你的心态和信念就开始影响你的生活。

为了成功,你必须树立积极的信念、保持正确的心态。

从这样几条建义开始振奋精神吧!

1.注意你的穿着打扮。

我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但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又很重要。保持整洁,所费不多,但会使你觉得,自己很重要。

请你利用衣着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并建立积极的信念。

这是因为我们的外表跟我们的思想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当一名军人穿上军装时,就会真的感到自己是个军人了。当一位女士为赴宴打扮得花枝招展时,她也会感到自己真的楚楚动人。

你的仪表会对你说话,也会对别人说话。这可以帮助别人决定对你的看法。从理论上看,我们应当着重看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表,但是请你不要太天真,人家都是以你的外表衣着来打量你,因为你的仪表是别人打量你的第一件最简便的工具,而且这种印象会持续下去,在许多方面影响别人今后对你的看法。

请你记住,你的衣着能表现出“这里有一个很自重的人,他很重要,我们也要重视他。”

你的衣着会对别人和你自己显示你的内心世界,你应该使别人都能看到你的优点,应该创造出完美的形象。

你认为你怎样,你真的就会怎样。如果你的打扮看起来好像低人一等,你真的就会低人一等;如果你认为你很渺小,真的就会很渺小。因此,要使人人都看到你高雅合身的衣着,这样,你的思想和行动才会高雅动人。

2.用你的目光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若有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直觉地问自己:“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亚感,我做了或者想到了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这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

3.坐到前面的位子上去。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教室或是社会上的各种聚会中,后排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

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在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4.面对着广大的听众发言。

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聪慧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去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缺少积极的信念。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

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

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他会越来越缺少积极的信念。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一定要争取当众发言,这是建立积极信念的一种催化剂。

不论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例外。而且,不要最后一个才发言,要敢于第一个打破沉默。

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因为总会人有同意你的见解。所以不要对自己说:“我怀疑我是否敢说出来。”

尽量当着大众的面发言,争取大家的注意,有助于你树立积极的信念。

5.走路走得更快一些。

观察人们走路实在是一种乐趣。这比重电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与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

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念,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跑步一样,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

走路的时候,调整步伐,加快速度,抬头挺胸,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这有助于你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

6.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一个人的信念能使他建立某种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又经常给人的行动以暗示。消极的潜意识往往使人产生低沉的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是一件事情,我们既可以从一个角度去看,又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从正面说,用积极的暗示,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从反面说,用消极的暗示,就会产生低沉、沮丧的情绪。

既然如此,那么一事当前,我们就应该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往往能使你有积极的信念。

7.经常做出乐观的表情

行动会引起情绪,身体四肢的运用往往会决定我们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感受,因而产生不同的做法和想法,最终影响潜能的发挥。

我们每一种感觉或情绪都紧连着一种固定的表情,这些表情包括姿势、呼吸、动作、面部表情等等。特别是当一个人感到沮丧时,这些表情就显现得特别明显。一旦知道什么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表情时,当你想改变某种不想要的情绪,便可立即借着表情的改变而得到所想要的情绪。这个说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做法,却常常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绝大多数人的表情只有习惯、常用的几种,在生活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出现;特不知单单就这几种表情会对我们日常的行为造成很大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