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柏临证百方大解密(中医师承学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0:31:25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方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方柏临证百方大解密(中医师承学堂)

刘方柏临证百方大解密(中医师承学堂)试读:

前言

我写这本书,并把本书取名为《刘方柏临证百方大解密》,是基于以下想法:

第一,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导致中医成才周期太慢太长。而大学的“全方位培养”模式,毕业后从中医学生到中医生的质变,亦非两三年内即能完成。如何才能使这令人望而生畏的遥遥路程变得短捷,让成千上万的院校毕业者能在两三年内娴熟地应对临床,摆脱昔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困境呢?从方证入手,也许便可达到这一目的。

第二,中医临床治疗是辨证论治,其落脚点是遣方用药。因而方药在临床不仅是按其功能作用、主治范围被遣用,也包含着遣方者对该方所主证候的理论解读。抓住方证即可上溯其理法,下究其药用。从而在逐渐熟练于临床的同时,从不同于院校由基础→药物→方剂→内科的新门径,深入到基础、经典等。这是一个从战争中学战争理论,在游泳中学游泳知识的学习方法。亦即边实践边研究理论的方法。

第三,实践证明,无论是普通的临床医者,还是炉火纯青的临床大家,一般都是在准确运用、拓展运用、组合联用和化裁使用经方、时方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方。这些经验方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即是自创方。这种自创方,由于非刻意“创新”,而是来自千百次重复的实践验证,因而极具适用性和可靠性。自己从医50余年,在这方面也小有一些积累和体会。讲述出来传之后学,是一个老中医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年我在学医时老师常说:“十年能读出一个举人,十年难学出一个太医。”说明古人即使没有当今院校“全方位”培养,大量专业以外课时的挤占,专读医书,成才也是很漫长的。而近代医学大师张锡纯却一反常规,明确提出“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说明中医成才周期可以相对缩短,而普通临床医师的培养,更是不需十年八年。这有一个方法问题,而从方证入手进行研究,或许正是实现这种速度的方法之一。

这里,从我常用的方剂中选出100个,其中经方50个,时方40个,自创方10个。它们在数以万计的方剂中,尽管为数不多,但均有一定代表性。而尤其重要的是,都系我数十年临床中对原用历验不爽,其新用全属自我探索而得的有效方剂。因而,在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同时,更具适用性。熟练地掌握这100个方,是能够“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的。

全书突出了简、新、用三大特点。简,即力避泛论、套论和引论,简单明了,一看就懂。新,即每方都有新意。这些新意通过药物分析、方义新解、机理发掘、应用拓展或创新应用等加以体现,从而摆脱了同类方剂书籍多文献承袭的模式。用,即一学就会,一用即效。在每方都明确点出临床使用之着眼点的同时,列举验案,以作示范。

因此,本书特别适宜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经方篇(经方50个)桂枝汤方用1.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故被称为群方之祖。它不仅在《伤寒论》中使用条文达19条,出现在太阳、阳明、太阴、厥阴和霍乱等5篇中,是《伤寒论》中使用条文最多、出现篇章最多、加减变化最多的方剂。同时也是产生衍变方最多的“母体”方剂。因而从古到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者不乏其人,精论妙语,俯拾皆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桂枝汤的正确使用已为人所共知,桂枝汤已在临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不仅如此,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也尚存争议。例如桂枝汤是止汗剂还是发汗剂,桂枝汤是解表剂、和剂还是补剂等。

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抑或不涉讼其间,而执简驭繁地标示出桂枝汤的临床使用指征呢?我在多年临床,长期应用桂枝汤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营卫不和、桂枝汤药证和桂枝汤方证等三个问题后,立有几条标准。经验证明,据此标准,不仅能准确把握桂枝汤的运用原则,且可使桂枝汤在许多看似无关的病证中广泛得到使用。

现在就从剖析这三点讲起。

先讲营卫不和。欲明“不和”,须先明营卫。《灵枢·卫气》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这里,营卫阴阳是被并称的。那么,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难经·三十二难》指出“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明确指出营卫即血气。可见营卫血气的不同称谓,是因它们循行和分布的部位不同,并非其本身有着质的差异。后来《医宗金鉴》把这种关系径直解释为“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可见阴阳气血营卫在这里是一体的。明确这一点在桂枝汤临床运用上太为重要了。因为《伤寒论》的成书,仲景明确提到是在参考《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基础上完成的。《内》、《难》上述论述作为生理病理认识基础融入其著作中,是必然的。因而,阴阳营卫血气在张仲景书中原是一体的。只是就生理而言,专指则称营卫血气,泛指则以阴阳称之。就病理而言,营卫则指表浅,气血则言内伤,阴阳则言病之深矣。明确这一点,在桂枝汤方证的研究上至关重要。桂枝汤既可通调营卫治表,同样也可通过调血气阴阳治里。这就是桂枝汤能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的道理。

次讲药证。“药证”即一个方中某药和另一种药配合后在该方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通常已不是针对症状,而进到了针对病机。因此,把它称为“药证”,而不称“药症”。这是它同方剂学解释药物作用时的不同点。我在这里将药证作为研究桂枝汤的“三大要素”之一加以提出。一是基于对方剂中“药证”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引起应有重视,二是因为破解桂枝汤密码时,它是一把必需的钥匙。

桂枝汤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共五味药组成。从药证角度看它有四方面作用:一是辛温之桂枝与甘温之炙甘草配合,形成辛甘化阳作用,它益阳而温经,针对虚寒病机;二是酸寒之芍药与甘温之炙甘草配合,产生酸甘化阴作用,它益血而滋阴,针对血弱病机;三是甘温之炙甘草与甘平之大枣配合,加强了补益作用,它益气而养血,针对的中阳虚损病机;四是辛温而偏通阳之桂枝,与辛温而偏宣散之生姜配合,加强了其温散作用。它逐邪而散寒,针对的风寒犯表病机。这种分而侧重的作用点和合而向一的作用面,都集中在了对阴阳营卫血气的燮理和调和上。通过对桂枝汤的药证分析,可以揭示其散而能逐邪,益而能助正,温而能通阳,滋而能益血的原因。

再说方证。桂枝汤针对的病机为营卫不和,这是公认的。但这还不全面。因为它不能解释桂枝汤所具广泛作用的临床事实。而我们通过上述研究,在明白营卫阴阳血气一体关系的同时,深入认识了桂枝汤组合的奥妙后,则可顺理成章地将桂枝汤证的病机概括为:营卫失调、邪犯肌表;阴阳不和、失于固护;中阳不足、失于温养。从而将其作用概括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邪;燮理阴阳、调营护卫;助阳温运、畅旺血气。正是桂枝汤的这种作用,才使得它具有了广泛使用的机会。桂枝汤的作用如此宽广,而其核心治疗机理却可用一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调”。“调”,除了一般意义的调理、调摄、调养作用外,针对疾病而言,其调和、调治,首先包含了调解意义。而调解本身即是使发生问题之双方渐趋协调,重归和谐。

为进一步明确,更为了临床能执简驭繁,方便运用,现拟桂枝汤临床应用指征数条:

1.恶风自汗。

2.发热自汗,脏无他病,汗出如水而冷。

3.心悸气逆。

4.腹中冷痛。

5.皮肤遇风起斑疹,或瘾疹遇冷加剧,久发不止。

6.稍遇风寒即感冒,反复发作。

7.脉缓、浮、虚、迟。

8.舌苔薄白、薄黄,而总润滑。

上列前6条任一条,加脉舌象后均属桂枝汤证。临床只要符合者,无论四季感冒、虚人感冒、汗证、痹证、心悸、怔忡、喘证、奔豚症、慢性瘾疹、虚寒腹痛、虚劳低热、鼻鼽、皮肤瘙痒症、冻疮、无脉证、产后疾病、妊娠恶阻等,均可使用。

在广泛使用桂枝汤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注意桂枝汤的禁忌证。其禁忌证为:

1.发热恶寒无汗者。

2.血证。

3.素体阳盛阴虚。

4.酒客家。

5.湿热偏盛或痰浊中阻者。

6.阳甚心烦者。

7.脉疾、数、洪、大、弦实。

8.舌苔干燥,或舌光剥或萎红者。

◎病案举例

这里举我临床正误病案各一例,以资说明。

例一:早年习医不久,根本不能综合思考,全面把握,对病机作出准确判断。一日,邻居宋姓中年妇女,身痛、头痛、寒冷而微有汗出,求我诊治。我当即开出桂枝汤加羌活、苍术、紫苏,1剂。令煎分三次一日服完。不料病人服下不久即鼻衄不止。细问病人得知,每吃生姜过多时即会鼻衄,望其舌干而偏红,乃知病人虽形体瘦小,而实乃阴虚阳盛体质。而我在用方时,不仅忽视了这点,甚至没有掌握其吃姜则衄的病史,造成误治。几十年过去了,而每当临床遣用桂枝汤时,总是以一种警示的心情想起。

例二:李某,女,67岁。每于夏日洗澡后即寒热不适,自感发热而又需披衣裹护。并于不知不觉中汗透衣服,急又换衣,如此三四次方渐趋平复。年年如此,以至夏日视洗澡为畏途。曾住院治疗不效。中医鉴于盛夏炎热,每以涤暑益气,敛汗固表为治,总不见效。三年前来我处就诊。症如前述,脉虚大而迟,苔薄黄。乃处桂枝汤加黄芪、炮附片,1剂效,2剂愈。后每年夏日发作,均来服药2剂即愈。

盛夏天热,慎用辛温,似属常理。而《温病条辨》出方第一条即明确提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可见季节对桂枝汤的限制并不那么严格。不仅如此,夏日炎热,毛孔大开,汗液大泄,当此之时,虽瞬息沐风求凉,而内虚之人,却可仅在这瞬息之间,外风即内入而损伤营卫,形成太阳中风证,所以盛夏天用桂枝汤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提出桂枝汤的使用指征,从某种意义讲,就是要纠正一些多余顾虑,使这首“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柯琴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关于桂枝汤的加减方、演变方,我们将继续讲。桂枝汤加味方用

桂枝汤加减方甚多,这里仅选列数方。具体选列条件有三:一是其针对的基本病机仍未脱离桂枝汤的病机,亦即其病机尚未已然演变;二是药味增减均在一二味间,并未从药证方证上已经转到另一证候范畴;第三点更为重要,那就是都是我数十年临证中随时习用之方。它们是我治疗某种或某数种病时的首选,典型病例,比比皆是。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本方由桂枝汤加厚朴二两、杏子五十枚组成。本方《伤寒论》中出方两次。一为外感误治,一为外感引动宿喘。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在营卫不和的基础上出现了喘息见症。因而,这种喘必然是伴有汗出、恶风等症状的。明白这点不仅可具体确立该方的临床使用指征,也可很容易地识别本方与其他方所主喘证之区别。

本方适用于有汗出、恶风、头痛、发热、气逆而喘息不甚之患者。脉多浮缓,舌苔多薄白。

本方禁用于以下情况:

1.肺实肾虚之喘。

2.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而喘。

3.饮邪内伏之喘。

4.邪热郁肺之喘。

5.大汗出而张口抬肩之喘。

本方属特效方加特效药的组方形式。桂枝汤所加之厚朴、杏仁起宣肺降气平喘之作用,决定了病位仅涉于肺。

◎病案举例

案一、肺炎

年前治一张姓中年男子,咳嗽寒冷发烧,胸部摄片为“肺炎”,经输液烧退咳减。但仍咳吐稀痰、恶风,自觉阴囊湿冷。呼吸气上涌喘息。诊为风寒犯肺,肺气上逆。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2、芍药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25g、厚朴30g、杏仁20g。

1剂症减,3剂而愈。

案二、气胸

袁某,女,40岁。自发性气胸住院,患者多次肺大疱破裂出现气胸,本次已入院数日,经置管减压,仍气促难卧,自汗胸闷不已,邀我会诊。脉细,苔薄黄。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瓜蒌仁、薤白、儿茶,2剂症大减,二诊服药6剂而愈。3.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由桂枝汤加炮附片而成。是仲景为过汗伤阳而表不解者所立的一张处方。从理论上讲,是过汗耗气而伤阳与过汗失固而伤阴的阴阳亏损并存之证。而临床怎样才能准确地加以把握呢?只要掌握“大汗不止,畏寒怕风”八个字即够了。这种汗是冷汗淋淋而非热汗;这种畏寒是畏寒龟缩,畏风惧启门窗,而非“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因而最易区别。这时救阳则阴津能复,但阳亡而津虽不伤,津也难继。所以炮附片用量宜重。

◎病案举例

昔年一友人之老母亲患病,初时身痛发热,咳嗽,于当地服药治疗,不料服完3剂药后,全身大汗淋漓。盛夏七月,紧闭门窗,缩于被窝内,还叫家人用毛巾衣物遮塞壁缝。邀我出诊,临屋时室内无一线光线,打开电灯后见其披裹厚被,语言难支,面色灰白,肤冷而汗出淋淋,脉虚迟,舌白而水滑。

急处桂枝加附子汤:

炮附片30g、桂枝12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20g、黄芪30g、红参12g。

令取3剂,每日1剂。

三天后,其子专程前来道谢。说服完1剂,当晚汗止安睡,3剂服完,现已汗止身温,门窗全开,而穿单衣出户行坐了。4.桂枝加桂汤

本方为桂枝汤再加桂枝二两组成。

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书中各以基本相同的条文出方一次。该方通过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以治心阳亏虚、肾寒气逆之奔豚气。本方仅加重桂枝用量,即改桂枝汤之功效为平冲降逆,说明桂枝此药具有独特的温阳平冲作用。利用这点,我们就可以将本方用于临床最为常见的心阳虚而致的心悸、怔忡等动悸冲逆性疾病。

因此,桂枝加桂汤的临床使用指征,可以标示为:

1.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时痛苦不堪者。

2.各种不明原因心悸,唇淡而畏寒者。

3.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而见心悸、胸闷、胸痛、肢冷、唇微发绀者。

本方切不可用于肝气横逆致气上撞心之厥阴证。另外,举凡阳明腑实、水热互结等导致气机阻逆之浊气上逆证,以及阴虚阳亢而悸者,皆严禁使用本方。

◎病案举例

张某,男,52岁。因阵发性心跳加快,发时微感气急、胸痛。寒冷或精神刺激可诱发,每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病程已10数年。而两年前均是偶发,近来却不断加频加重。发作时心率可达200次/分,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辗转多处中西医治疗,但都未能很好控制。来诊时面白少华,气微急,微汗,心悸不安,脉疾细无伦,舌微黯,苔薄白水滑。

据证分析,其心悸而汗出,是心阳不足,脉疾滑至无伦,乃肾阳欲绝,肾虚阴寒逼肾阳浮越。急以桂枝加桂汤加味:

桂枝20g、白芍30g、炙甘草12g、大枣20g、生姜15g、磁石30g、龙齿30g。

上方服完1剂,心悸渐平,汗出亦止。服完3剂,已如常人来诊。后患者视本方为救命方保留。凡发现有复发倾向,即自购2剂服用,一直未再有大发作。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该方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各三两而成。(与桂、芍、姜同量,均为三两。)

原方仲景用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且将其放在“血痹虚劳病篇”讨论,足见其具有的温益性质。而临床男子遗精原因甚多,宜用本方之久遗致虚,且已见腹急阴冷,脱发脉芤之遗精患者极为少见。而女子梦交来诊者,更为少见。因而临床完全依照条文精神使用的时间不多。而因桂枝汤具有的广泛适用性,所加的龙骨、牡蛎具有的良好收敛固摄性,使本方有了广阔的使用天地:那就是证偏虚寒,而病见遗精、自汗、盗汗、妇人带下等任何一症的患者。这些患者中若兼有汗出,微喘,或微悸者,更为本方之确证。其脉舌指征为:脉虚、迟,舌苔薄白而润。

◎病案举例

如郭女,36岁。带下质稀,无臭味,小腹阴冷不适,头昏乏力,性欲淡漠,乱梦不断,心悸,微微盗汗,腰酸痛,脉虚缓,苔薄白。病程已近一年。前医曾用健脾运湿,温补肾阳等药数十剂,仅稍见减轻,而不见大效。经友人介绍来诊。据证处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鹿角霜、山药,3剂诸症减,坚持服药30余剂,完全康复如常人。6.黄芪桂枝五物汤

本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三两而成。为仲景治疗血痹之专方。血痹是如何造成的呢?养尊处优之人,形盛体衰,稍动即汗出,而此时虽偶遇微风,则可导致。血痹的主要症状即为麻木不仁,可有疼痛,而总是麻重于痛。

本病的病机为阳气虚弱而受风邪,风入于血而生闭阻,痹而不行而致麻木。

仲景针对这种病机所定的这个方太妙了!它首先体现了虽病在血,而当治气。这一方面是阳虚而得之病,当以助阳而治之;另一方面,本“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的经旨,用温通而行血之法。全方以黄芪补气,而助桂枝行血。去甘草在于血痹宜速通而不宜甘缓。尤妙在加重一倍生姜,使其辛通宣散。温经利滞的作用大大加强。从而使该方具有温阳气以引邪外出,运血滞以流动脉络,重辛通以宣散痹阻,逐邪气而营卫复和之祛邪安正作用。

这种阳虚风入血痹的病机,决定了其症状表现,当然同时也就决定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使用指征:

1.局部(尤多上肢)肌肤麻木伴轻度疼痛。

2.病程一般非经年累月,而以新发为多见。

3.不伴局部肿胀等形态改变。

4.脉多微涩,苔多薄白润滑。

◎病案举例

如赵某,男,52岁,商人。近年生意红火,已成巨富,终日泡在高档酒楼里,体胖腰圆。一日席间醉倒,友人将其扶卧沙发上,正置空调风向。醒后感左上肢不适欠灵,自行甩摇后稍适。三天后左上臂外侧如掌大部位麻木,轻度疼痛。前来就诊,据证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桑枝30g、北细辛10g,3剂而愈。7.小建中汤

本方虽仅为桂枝汤加药一味而成是,而其主治功能却大为不同了。全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此方君药已为饴糖,臣药为芍药。其立方宗旨则为甘温补中益损,酸甘益阴缓急。其功能也随之变为温养中脏,补虚和里之纯内损用方。而中阳虚损所致见症很多,所以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了五个条文加以列述。用以治疗悸、衄、痛、烦、黄、遗精等见症。虽然如此,由于上列诸症病因多端,真正符合本方所主证型的并不多。而唯独里虚失荣,拘急腹痛最为本方温中缓急功用所宜。所以,无论古今,本方在临床多用治脘腹疼痛。

这种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其痛绵绵,喜温喜按,时发时止。

2.或见阵发性拘急剧痛,轻按不适,而重按反不拒,但绝无反跳痛。

3.病程常较长,多伴见面白少华、小便清长、心悸神疲等症。

4.脉弦、迟,舌质淡、苔薄白而润。

◎病案举例

吴某,女,34岁。腹痛绵绵,喜温手按压,痛时感腹中冷气串动,痛剧时每有欲呕感。脉弦,苔薄白。证为中阳不足,失于温养,寒凝拘急,肝木乘脾。本例病机正合专于温中缓急之小建中汤的临床主治。立即处以桂枝12g,白芍40g,炙甘草12g,生姜12g,大枣20g,饴糖100g(烊),胡芦巴20g,小茴香10g。先煎诸药三次,每次煎成一小碗,混匀,兑入烊化之饴糖,分三次一日服。服完3剂疼痛基本缓解,再服3剂疼痛完全得止,且后未再发。桂枝汤演变方方用

桂枝汤演变方,指疾病在发展进程中,由于患者体质差异、邪势强弱、治疗当否、受邪部位、病程长短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病机已发生了变化,再用桂枝汤已不对证,根据新情况而在桂枝汤基础上所立的一些药方。这些药方所针对的病证多由营卫气血受损所致,亦即它们的病理基础仍与桂枝汤证紧密联系,无法分割。因此,仲景在立这些方时,既针对新的病机,而又总不离调气血、和营卫、益亏损的桂枝汤证基础治疗原则。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将这类方称为桂枝汤演变方。正确使用这类演变方,不仅是对桂枝汤证机理深入认识的临床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仲景临证思维的一种循序触摸。

这种演变方很多,而基本都是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合方或加味而成。如治正气见损,微邪郁表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冲任虚寒,少腹瘀血之温经汤;治阴阳阻痹,风湿内犯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气血亏虚,心阳受损之炙甘草汤;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冷之当归四逆汤;治虚劳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等。

现分别讲述如下:8.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合用,而仅各取三分之一量组成。是一首发表轻剂。其所针对的病机是正气略虚,微邪郁表。具调和营卫,疏表达邪的作用。

本方针对的病位在表,病程较长,正气微虚,而邪气也微。由于病久、正虚、邪微三大特点,决定了不任麻黄汤攻表。而又肌凑闭塞无汗,不宜用桂枝汤。故两方合用,而取轻量以疏表达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本方除适用于部分偏虚感冒患者外,更多的是用来治“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的皮肤瘙痒症。

经验证明,这类瘙痒,具以下特点:

1.病程较久。

2.无汗或极少汗。

3.有轻度气血亏虚表现。

4.有轻度面红,口干,烦,大便不畅等微热现象。

5.皮疹轻微或无皮肤斑疹。

6.脉弦细数。

临床凡见以上表现之皮肤瘙痒患者,不论是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皮肤毛囊阻塞症、无汗症等任何原因所致,皆可放胆使用。不可囿于“燥易伤血”,“汗易伤津”,“风易助燥”等而丢弃了这一治痒高效方的使用。

当然,对于血燥、热毒、风热壅盛、阴虚阳亢之皮肤瘙痒是禁用本方的。

◎病案举例

兹举临床验案两例:

杜某,全身皮肤瘙痒半年,无斑疹结节,皮肤干燥无汗,抓破溢血,久经中西治疗无效。观其舌脉,黄黏苔满布全舌面,脉细数。辨证为邪气久郁肌肤,血虚而生风燥,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四物汤加味。服完3剂复诊,瘙痒大减,仅偶感某处微痒,续用3剂痒止。后三五月偶有小发,以上方两三剂即止。

又如李义,男,73岁。腰臀部泛发粟粒样丘疹,瘙痒,局部发热,长期无汗,因已持续不止五年,致腰臀部呈大片陈旧性紫斑。据其身痒无汗,感热等邪气久郁肌肤病况,仍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服药3剂开始见效。持续服药一月余,腰臀部得以汗出,疹退痒止。9.温经汤

温经汤方在临床的重要意义,不仅因它是“调经总治之方”,还因它对崩漏、痛经、不孕、经闭等妇科疾病具有的不可取代作用。单就调经而言,它能起到经少能通,经多能止的双向调节作用。故可以说是妇科起手第一方。

全方由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十二味药组成。

仲景在方后特别注明“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出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我在研究此方时惊奇地发现,《金匮要略》载方253首中,方后另加“并治”、“亦主”者,仅本方与《古今录验》续命汤两方。仲景用这种极少采用的方后补列主证法,在极大地拓展了本方使用范围的同时,也昭示了他对本方的特别看重和着力推荐。

全方针对冲任虚寒,寒滞血瘀的病机,辛甘酸甘同用,温补滋益合施,辛通以助阳气,行血而散瘀滞。共同起到补益气血,温固冲任,通脉和阳,调经祛瘀的作用。

温经汤作用广泛,而其证候的基本特点却不离虚、寒、瘀。因而其方的作用基点就总在温、补、散。因为温而才能行,温而才能益,温而才能散,可见“温”又是全方的主旨。但这种“温”,不是简单的“寒者热之”,而是通过巧妙配合后,综合发挥温补、温养、温润、温散和温通等作用完成的。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吴茱萸、麦冬、半夏三味药。为什么呢?因为调经之方多用血分之药。而此三味均非血药,出现在本方里似乎不太协调,以致不少医者,包括我自己早年用温经汤时常去掉这三味药。殊不知这正是仲景匠心独具之处。该方非吴茱萸浓烈的辛温性味相助,桂枝通阳之力度则不够;非麦冬甘润而长于治虚劳客热之助,则芍药、阿胶滋润以除郁热的力量不足;非半夏之和中下气相助,则诸药辛温而不耗散,甘润而不碍阳的协调效力不高。因而,它们是实现“五温”的要素之一,当然也就是温经汤能广泛治疗多种疾病的要素之一。

临床实践要求我们在把握方证时,应用面越广、作用机理越复杂的方,越要抓住几个明确要点。这样才不致辨证时似自觉清楚,而选方时却心无定法。

那么温经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呢?回答只有一句:凡冲任虚寒加上瘀血或郁热者,皆可用之。

◎病案举例

如陈女,30岁。因三度人流后痛经。经期尚准,而每于经前则不适,经行前两日小腹疼痛,必以热手按压方感舒适。痛剧时须热敷烫熨,经量少色黑,腰痛绵绵,唇干口干而不欲饮,面白少华,平日白带清稀,量偏多。脉沉,舌淡苔薄白。证属冲任亏虚,寒客胞宫,脉阻血瘀,虚寒相抟。处以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0g,川芎12g,白芍30g,炙甘草10g,当归10g,红参10g,阿胶10g(烊),桂枝12g,丹皮10g,半夏10g,麦冬20g,炮姜10g,凌霄花15g,鸡血藤30g。服药3剂痛止,小腹冷感消失,而尤使患者惊喜的是精神转旺。患者充满治疗信心,每月经行前一周,来服药3剂。坚持3个月后,诸症消失。10.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首治久痹的方子。原方由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共九味药组成。临床只要掌握两大要点就可以遣用了:

1.病程迁延,经年累月。

2.全身多处关节疼痛。

而为了全面把握,准确使用,还需记住三个重要参考指征:

1.关节变形。

2.下肢浮肿。

3.身体虚弱,消瘦。

该方所主之证,首因肝肾亏损,邪气外入而得以留驻。邪气盘留而正气日消,这就导致了内犯之邪浸注筋骨,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运行,日渐阳虚湿甚等风湿上犯、中阻、下流的病理变化,表现出上述诸症。

该方以桂枝汤和血气而护正,用麻黄、防风以通阳驱邪于表,重用白术以除湿宣痹,用附子以温经复阳。方中用一知母,人们多以清热解释,其实本方所主之证一般无热象。仲景将它用在这里完全是遵《本经》对知母有“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等功能。

明白了该方立方主旨及其病机、症状后,我们就可以不受“历节风痛”的限制,而将该方用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鹤膝风等多种疾病。而临床中,有一种特别的症状表现需要提出,那就是病人感到肿大的关节与消瘦的身体好像脱离了一样。这种仲景称之为“脚肿如脱”的症状,是该方使用的一个特异性指征。

◎病案举例

雷某,男,65岁。四肢关节疼痛多年,夜间十指僵硬,两小时左右方缓慢消退,指关节多处压痛,明显变形。曾多次查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等均明显升高。持续服激素半年余,仍未控制。现仍疼痛甚剧,夜间须起床行走,白日无法劳动,急求中药解决。先以乌头汤加附片、乌蛇等。服6剂痛大减,能入睡。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乌蛇、雷公藤。药后诸症递减,服至30剂,除关节之变形外,痛胀皆止。11.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一张治脉结代,心动悸的重要方剂。由于脉结代、心动悸在心脏众多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病变中都可出现,因此临床运用机会颇多。又由于其用七分阴药以生血补血,用三分阳药以温阳推运的组合,适用于心脏以外的很多疾病。因此,临床使用频率极高。不仅如此,它集多种阴柔之药于一体,且以突破常规的用量加以使用的救阴法,为温病学家所高度重视。因此,吴鞠通在此基础上化裁出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救逆汤等六个有名方剂,这又使本方具有了一定的“母方”地位。

对于这样一张有着多重意义的临床用方,必须作一些“刨根问底”的讲述,方能在临床对证使用、灵活应用和扩大应用。

本方的使用,关键在于弄清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脉结代和心动悸的关系;第二个是该方剂量组合的特殊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脉结代是因为气血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阳气无力推动血行。或邪气阻滞,而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令脉不循常数而动。因此,其病理本质为心血亏虚,匮于灌注;心阳虚衰,无力推运。而心动悸又是怎样发生的呢?仍然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心阳虚衰,无力固护。在此失养无固的情况下,心能不动悸吗?由此可以看出,脉结代、心动悸表现不同,而病因病机皆一。这就明白地标示了炙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原则——不必二症同在,只要任见一症皆可施用。

第二个问题,是该方组合的特殊意义。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是三分阳药与七分阴药相配,说明该方所主之证以阴血亏虚为侧重。故以补阴血为主,而只以少量阳药以温阳配阴。第二,本方治心动悸,而桂枝乃平动悸之特效药,但在此既不以之为主,用量又还不及生地之一半,也说明此动悸证偏阴血亏虚。第三,本方创下了两药用量之最:一为大枣30枚,一为生地1斤。反映了仲景在用二药滋阴养血的同时,看重了大枣所具的助脉强神作用,和生地所具的“主伤中,逐血痹”、“通血脉,利气力”的作用。而采用超常量用法,也意在使阴血速生。可见,阴血亏损是本证的根本。而使阴血尽快充盈是本方的治疗目的。本方以清酒与水各将近一半的比例煎熬,在于防阴药凝滞。利用清酒慓悍之性通利经脉,使药性速达病所,而自身却迅速挥发,完成载体与运具作用。

在明确以上诸点后,我们就可为炙甘草汤的临床使用列出具体指征了:

1.心动悸不安,心神不宁。

2.脉结代,或细弱,或虚数。

3.阴阳气血亏虚,而以心阴血亏虚为重者。

4.舌淡少华,或舌稍红偏干。

凡前3条任一条加舌象,无论伤寒、温病、杂病,皆可施用。

◎病案举例

顾某,女,39岁。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偶发室性早搏。前医投以炙甘草汤(一般常规用量)数剂,似稍效而未止。近两月来心悸时止时作,渐感胸闷气短,神疲,且心悸次数加频。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西医以病毒性心肌炎治,见效不大,遂来就诊。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倦怠懒言,头昏心烦,面黄少华。舌淡红微干,脉细数而不定数中止。证属阴血亏损,心阳受伤。处以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15g,生地100g,白人参15g,桂枝12g,麦冬30g,生枣仁30g,大枣50g,阿胶10g(烊),生姜12g,磁石30g。

上方以冷水1000ml,白酒200ml,同浸半小时后,文火煎熬1小时。兑入已烊化之阿胶,混合后分三次一日服。

服完1剂,当晚诸症均感减轻。再服3剂,诸症悉除。后以十全大补汤巩固,服6剂后停药。12.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等七味药组成。该方针对的病机较为单纯,即血虚寒凝。但有两个重点需要掌握:一是由于寒凝部位的不同,可表现出多种临床见症,二是既已寒凝为何不用姜附。

本证以手足厥寒,脉微欲绝为特征。而造成该证的原因却是由于阴血不足,再感寒邪,血液凝涩,四肢失于气血温煦,因而厥冷,脉微。而由于血液是流行之物,凝于何处,即见何处见症。若凝于四肢经络,则指趾红紫苍白互见,麻木,疼痛,胀肿,甚至发展为阴毒脱疽;凝于腹络则腹中冷痛;凝于肝络则阴囊睾丸冷痛;凝于胞宫则经行腹痛,月经后延,不孕。由此,我们则可以反推出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病证:

1.血虚寒凝而致的四肢厥冷。

2.肢端动脉痉挛症。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阴寒腹痛。

5.睾丸肿痛。

6.痛经,月经后延。

7.不孕。

8.缩阴症。

9.冻疮。

10.脉微细、迟细,舌质淡润少华。

那么,本证既为寒凝,为什么不用姜附,甚至在“内有久寒”时都不用附片、干姜,而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呢?这是基于病机和药性两点。本方名当归四逆,当归为补血圣品,冠于四逆前,说明此四逆非气郁厥逆或阳衰阴盛厥逆,而是血虚所致之厥逆。治疗这种厥逆,只能养血温通。附片、干姜辛热燥烈,为纯阳之品,劫阴耗血,所以不宜使用。即使在内有久寒时,亦只宜用性味辛苦之吴茱萸从上达下,加生姜从内发表,以通散阴阳阻隔。

临床证明,用好本方,对上列诸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如祝某,女,39岁。天冷则趾指忽而苍白,忽而青紫,且有胀麻伴针刺样痛,历数小时方缓慢恢复。病程已3年,初时仅冬季数日一发,或浸泡冷水后始发。近一年来稍冷即发,入冬以来,更是每日必数度发作,且症状日重,故来就诊。症如上述,患者更兼乏力、心悸,面少色泽,脉迟细,舌淡苔白。诊为阴血亏虚、阳气衰弱、血虚寒凝、失于温养,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15g,赤芍15g,北细辛10g,炙甘草10g,川木通10g,大枣20g,鸡血藤30g,雷公藤10g,路路通30g,乌蛇10g。

每日1剂,前三煎分三次内服,药渣作第四煎,趁温浸泡手足。

5剂见效,20剂后停止发作。再用10剂巩固,多年来未再复发。

又如姜某,离休老干部,身患冠心病等多种疾病,于一个月前住入某“三甲”医院。住院中渐感双肘及双膝以下冰冷,中西治疗无效,患者难以忍受,自行来我处求治。扪其手足冰冷,诊其脉细而难察。断为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温养之血虚寒凝证,处以当归四逆汤原方2剂。患者尚未服完,次日来到诊室,喜形于色地说,昨日药服下一次就觉得手脚有温暖感,服下两次,当晚即手足温暖而安然入睡,现仅右足趾尚冷。嘱将余药服完再诊。后家属专程来告,服完2剂,四肢温暖如常。13.薯蓣丸

本方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相对较少。全方由21味药组成。也许因为它不像其他经方组合精干,人们怀疑非仲景方;也许因为药味庞杂,缺乏特异性针对;也或许由于以100丸为一疗程,难于坚持。因此,用之甚少。

然而,我认为本方具有很大的理论发掘和临床应用价值。首先,它能治的是虚劳“诸不足”,而其他任何方都只主虚劳某一证;能治“风气百疾”,而非某疾,这就决定了它对一切虚劳病人所具有的广泛使用价值。在极为重视治未病的今天,它对广大亚健康人群是极宜使用的一个方。第二是该方体现的治疗思想。它以入脾肺肾而善于“益肾气、健脾胃”(《本草纲目》)之山药为君,集善于补气和善于补血的诸多药物于一体,体现了补虚必着重后天脾胃,兼顾先天的原则。而以疗程形式的久服方法体现了积渐收功的慢性病治疗原则。第三是方剂学意义。该方在以善调阴阳气血的桂枝汤为基础的同时,匠心独具地选用了补气药、补血药、祛风药和调剂药等四类药共同组合,不仅开辟了正虚邪恋性疾病,应以扶正祛邪为治的治疗大法,同时直接开启了后世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补益方的组方法门。至今未失其补益剂母方的榜首地位。

该方适用于:

1.精神欠佳,活力不够。

2.食欲不佳,神疲肢软。

3.头昏目眩,虚劳咳喘。

4.腰背烦疼,遗精失血。

5.心虚惊悸,咽干唇燥。

6.经少色淡,性欲下降。

◎病案举例

张女,33岁。初因生气,渐致纳谷不香,大便稀溏,睡眠欠佳,少气懒言。如此无大苦而总感难受不适。曾更数医,皆以六君、柴芍六君、参苓白术散等,均似效非效。又自购逍遥散、四磨丸等服,也不见效。如此迁延两年多,上症未除。近半年来更增动辄气短汗出,心神恍惚,身痛头昏。来诊时见其神情淡漠寡语,脉细缓,舌淡,苔薄白。当即处以薯蓣丸加减:

山药50g,当归10g,桂枝10g,炙甘草12g,白芍15g,大枣20g,白人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2g,川芎10g,熟地20g,黄豆芽15g,百合30g,柴胡10g,桔梗10g,干姜10g,防风10g,白蔹10g,建曲15g。

水煎,日1剂。

服完6剂来诊,食谷已香,到时知饥,入睡较好,诸症均有减轻。药已对证,再服6剂,症大部消失。后用上方6倍量,做成蜜丸120粒,令早、中、晚各服1丸。服完后康复如常人。

本方对一些长期处于不适不宁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这在当今社会里,使用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李某,男,28岁。3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过治疗,黄疸及肝区胀痛等症消失。但长期头昏,睡眠不好,便稀纳差,稍多食即嗳气脘痞,心悸气短,终日倦怠神疲。三年来多次查HBV血清标志物为“小三阳”,肝功能除转氨酶偏高外,其余指标未见异常。而患者总惧肝病未愈,不断四处投医,曾先后延请多名中医诊治,又注射干扰素3个月,上述症状总不见好转。观其面色苍黄少华,脉虚细,苔薄黄,证属肝脾心三脏受损,阴阳气血皆不足之虚劳证,处以薯蓣丸。服药5剂后来诊,精神好转,头昏气短等症状减轻,治疗信心大增,守方服药两个多月,复查转氨酶正常,诸症消失。14.麻黄汤

麻黄汤是仲景用治伤寒太阳表实证的代表方剂。基本病机为卫阳外闭,营阴内郁。本方的临床使用,一般认为是脉紧、无汗、喘、身痛“四大指征”。而这四大指征是否都可作为独立指征使用,抑或还有没有更具体的使用指征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切实地回到临床。临床脉象是判别证候的重要依据,一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依据。而在使用麻黄汤时脉紧或脉浮紧都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因为离开了无汗、喘或身痛是不会仅凭这种脉象给病人开出麻黄汤的。因此,“四指征”任一项都难于作为独立指征使用。而“四指征”又是否必须齐全才能用麻黄汤呢?也不是。因为脉紧、无汗,只要再加任一症就是典型的麻黄汤证了。不仅如此,仲景还提出了“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被后人称为“麻黄八症”的条文。这样,就可以将麻黄汤的指征表述为:

1.头痛发热。

2.身疼腰痛。

3.骨节疼痛。

4.喘。

以上任一症加上脉浮紧,无汗。

麻黄汤由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四味药组成。由于四味药的药性皆温,且除炙甘草甘温外,其余三味皆性辛温,发散力很强。因此,这个方临证时在两种情况下最为犯难。

第一是空调伤寒,伤寒温病都属于时令病,盛夏是温病中的暑病高发节令,暑病以多汗为临床表现因而忌汗。它们中纵然出现恶寒无汗者也必兼脘痞、呕恶、舌苔黄腻等暑邪兼湿或暑湿兼寒证候,当用涤暑利湿为治,断不能用麻黄汤。而正是在盛夏,在空调极为普及的今天,多了一种特殊证型,这就是空调伤寒。它因直接感受风寒,阻遏肌表,造成无汗恶寒,全身疼痛、喘咳等症。此症虽出现在盛夏季节,而却感发于“人工冬季”,与伤寒之太阳表实证发病机理实质相同,故切不可因“夏日无伤寒”而畏用麻黄汤。

◎病案举例

如王某,39岁。7月30日来诊,身体敦实,三日前与友对饮,半醉方归。回家打开空调后倒床熟睡,次晨起床后头痛项强,全身疼痛,无汗,身紧束感,恶寒添衣。自以感冒清、藿香正气水等服用,分毫未减,遂于今日来诊,查其脉浮紧,苔白稍厚,处以麻黄12g,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20g,苍术10g,羌活10g。1剂微汗症减,服完2剂,全身汗出,诸症悉除。

第二是麻黄汤证兼见衄血时能否使用。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于这两点:一是仲景既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又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看似矛盾的条文;另一点是,凡见衄血,临床多用凉血止血、益气摄血等法,而一般是禁用辛温耗散之品的。

其实这个问题仲景本身已做了明确的回答。所谓“家”,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理解为“经常”。这就是说经常衄血的人,或有着经常出血致亡血已多的人,是不能用麻黄汤的。而对于感受寒邪后,因没有及时用麻黄汤发汗,邪气不得发越,阳旺而迫血妄行,出现衄血时,不仅不禁用麻黄汤,反而应当责之用晚了。这是因为血与汗同由营气以化,同源而异名,心主血,汗却是心之液,血与汗同主同源,故《内经》对血和汗在病理情况下的紧密关联,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加以概括。说明在出现麻黄汤证的同时,若见少量鼻衄应当及时用麻黄汤。临床甚至将衄而证解的邪随衄去,同汗出邪随汗解一样做解,将这时的衄,径直称为红汗,就是对这种病理机转的揭示。

然而衄血时用辛温发汗,毕竟是一种变异治疗,需严格掌握时机不可误用。

其指征为:新病,表实证在,同时见到少量衄血者。而举凡一切邪已入里,病程已久,衄血不止,舌燥咽干,溲黄便秘等,是绝对禁用麻黄汤的。

◎病案举例

如方某,男,46岁。前日途中突遇风雪交加,返家自饮姜汤一碗驱寒,次日感头身疼痛,发热恶寒,气急无汗,咳嗽流涕,又自服九味羌活丸数包,今日起床头身疼痛似有减轻,但双鼻孔缓慢滴血遂急忙来诊。观其形寒畏冷,按之微烧,测体温38.2℃,诊其脉紧数不宁,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邪气阻遏,失于发汗。机体以“红汗”形式发散邪气,虽然不少病人可以因“红汗”而自愈,但本例脉浮数中有种不宁感,恐邪势太盛,未得大汗发越而导致大量鼻衄,遂急以麻黄15g,桂枝10g,杏仁25g,炙甘草12g,紫苏15g,荆芥10g,急煎后分两次一日服。服后用厚被覆盖睡卧,务使全身汗出。次日患者云服药仅一次,躺卧一小时许,全身汗出,缓慢减去被盖,约两小时后起床,诸症若失。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仲景在太阳病篇中用两个条文给出了同样的三个使用指征,那就是汗出、喘、无大热。

以四药之方疗三症之病,其组方简洁,主治清楚,似乎不存在使用上的问题,但有一个机理问题,必须彻底弄清才能放胆使用。那就是有汗不得使用麻黄,而本证“汗出”是主症,无热不得用石膏,而本证明确标明“无大热”。这不犯虚虚之戒吗?但若是无汗而喘,用石膏又岂不犯无汗不得用石膏之禁吗?

要明白这个问题,必须对本证的病机进行探究。造成“三症”的原因是:邪气内传于里,壅遏肺气而致喘,肺热蒸迫而致汗出,邪气内入,故表无大热。所以本证根本问题是肺气阻遏,邪热壅滞。其治法也只能是宣通、清热、降气。因而这时的汗出和喘都只能通过开泄肺气,清热透邪,才能得以解决。而麻黄为肺经专药,不仅功长开皮毛,宣肺气,而且李时珍明确指出“麻黄乃发散肺经火郁之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透邪,二药联用正合上述病机。因此这里的麻黄通过驱邪反能止汗。这里的石膏不针对表热而清透里热也能止汗。这是典型的驱邪安正,治病求本。

以上分析,还可以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分量上更清楚地看到。该方麻黄用量,反重于解表发汗峻剂麻黄汤一两,可见邪壅肺气之重,而石膏倍于麻黄更说明邪热迫肺之急。杏仁较麻黄汤减少20个,说明气逆而喘,只是本证的并见症,而邪壅热迫才是其病机的关键。

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们就可以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提出指征了。

本方具有宣通降逆,清热泄毒,祛痰平喘,止咳退烧的功能,因而是一首具抢救作用的方剂。无论伤寒、温病、杂病,只要其主要证候为邪热壅肺者,无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百日咳、过敏性哮喘、烂喉痧、麻疹,乃至头昏鼻渊等,均可使用。且在使用时只要认准邪热壅肺,不必刻守汗之有无和热之高低,因为这受病程、体质等因素影响。

忆上世纪60年代,我工作之地麻疹流行,除儿童外,20多岁的年轻患者不乏其人。且这些年轻患者形体壮实,高烧、咳喘和出疹程度普遍都重于儿童,其中不少为合并肺炎者。他们常高烧不退,喘促烦躁,咳嗽头痛,鼻翼煽动,气憋胸闷,脉急数或洪滑,舌苔多黄而偏干,呈现出一派麻毒炽盛,热邪壅遏之象。更有甚者,个别患者由于毒邪太重,治不及时而呈麻毒内陷趋势。此时立即给予足量之麻杏石甘汤治疗,都收到了高于其他治法的奇异效果。

◎病案举例

如一彝族青年,25岁,身体壮实,在民兵集训时感染麻疹。当时已发烧四天,头身玫瑰疹相继出现,患者咳喘口渴,抓起水瓢急饮冷水一瓢。不久即喘息加重,鼻煽心烦,疹色转暗而隐退,体温反呈下降趋势,肌肤潮湿,西医急用青霉素等静滴。而病情不仅未能控制,反张口喘急,闭目不语,有麻毒内闭而神昏之趋势。集训队领导要求邀我加用中药治疗,诊其脉象细数,舌苔黄干燥,张口呼吸。辨为:麻毒炽盛,热壅肺闭,邪毒内陷,波及神明。急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5g,杏仁25g,石膏60g,炙甘草10g,升麻15g,紫浮萍20g,暂给1剂,令急煎,分三次,一日服。

次晨家属告知,昨日半天内即将三次药服完。半夜后开始好转,现已睁目对答,喘平汗止,红疹显现。16.越婢加术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