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维琳娜·秀茨——美国迪拉德大学校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3:41:40

点击下载

作者:韩运荣,戴宏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玛维琳娜·秀茨——美国迪拉德大学校长

玛维琳娜·秀茨——美国迪拉德大学校长试读:

前言

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近五十年,其中有三十多年在学校领导我岗位上任职。这些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体悟、思考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不易。

早在1996年,我即萌生组织世界各国为数不多的大学女校长进行交流合作的想法,但当时忙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转型,这一想法被搁置下来。直到2001年,在诸多同事的帮助下,我才将这一构想变成现实,召开了大学女校长“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此后论坛每隔两至三年举办一次。2006年,论坛挂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负责论坛的筹划、组织工作;2009年,在江苏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论坛筹集资金。迄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在中国北京、南京、厦门举办五届,并在新西兰、日本、美国、土耳其、津巴布韦和墨西哥等地召开六次分论坛,吸引了79个国家的800余人次大学女校长。

十年来,在与各国大学女校长的交流互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决策者和领军者可谓凤毛麟角,其人生历练和办学实践值得浓墨重书。翻阅每位女校长的简历、细读她们给论坛提交的论文,总能激起我发自内心的共鸣,赞佩她们的治校理念、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每一位女校长都拥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会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不仅是真善美的化身,也应是智仁勇的写照。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如何通过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取得共识;体认困境,直面现实、自立自强;付诸行动,同心同力、坚持不懈。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是改造世界的温柔力量”的生动诠释。置身于男性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女性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展现女性特质,发挥女性优势,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思考、解决问题。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校长们如何在战略决策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未来;在具体工作中,体贴入微、心系师生,用愿景激励师生,用行动示范师生,用厚德包容之心协理校务;在领导风格上,追求完美和精致,重视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契合。

这套丛书是对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社会价值的全面展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形塑社会结构及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大学校长是具有社会象征、示范和引导意义的特殊群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担任大学校长,在改变高等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变迁、家庭角色分工、社会责任担当、时代价值导向。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子高等教育和大学女校长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不断进步、两性趋于平等的见证,而她们成长的艰辛和不易,也呼吁现代社会迈向更加平等、公正、和谐的完善之路。

丛书已然油墨飘香,感激的话语也充溢心头。感谢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项目提供启动经费,感谢教育部将此课题列为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特别感谢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女士担任项目和丛书的总顾问,并欣然作序。

感谢这套丛书的传主、作者和编审们。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千方百计,保证了任务圆满完成。传主们倾力支持、积极配合;作者们夜以继日,数易其稿;编审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叹。课题跨越四载,屡遭挫折,历尽艰辛,常常使我们困扰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殚精竭虑之后的新意迭出,又使我们惊喜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作者之中定会有著名的传记作家、女性研究专家脱颖而出。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出版社,为项目的完成和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丛书煌煌五十本,从策划、组织、申报、撰写到编辑、装帧,学校教师及出版社职工都是主力军,都是可靠、堪用、高效的突击队。如今项目和丛书按期完成、保质保量出版,我要向他们衷心致谢!

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一人启其端,百人扬其华”。我只是一个组织者、牵线者,项目得以完结、丛书得以问世,应归功于各位热心的支持者、参与者。让每一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自由地筑梦、勇敢地追梦、幸福地圆梦,是我最乐意为之奔忙的事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到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刘继南2014年7月于北京

玛维琳娜·秀茨

1937年出生,1958年考入塔斯基吉大学,先后获得英语历史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70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咨询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到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1971年至1993年,先后在圣迭戈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担任高层管理和教学工作;1994年至2005年,任加州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校长。2005年至2011年,任迪拉德大学校长。Dr.Marvalene Hughes was born in 1937,studied at Tuskegee University in 1958,and earned her bachelor's degree and master's degree in English history.She received his Ph.D.in administration in 1970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hen she has pursued post-doctoral study at Harvard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Columbia University.From 1971 to 1993,she served as senior leadership and teaching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from 1994 to 2005,Dr.Hughes served as president of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tanislaus;Dr.Hughes began her tenure as the president of Dillard University from 2005 to 2011.引子

2010年5月初,笔者随同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赴美国新奥尔良参加迪拉德大学校庆。短短几日,我充分领略了迪拉德大学自由奔放的校园气氛,而与玛维琳娜·秀茨(Marvalene Hughes)校长的相识,则更让人久久难忘。

在欢迎晚宴上,她艳丽的服装;在毕业音乐会上,她蓬勃的热情;在家庭宴会上,她温柔的目光……

秀茨女士,作为一名享誉美国的黑人女校长,此时已年届八十,而她浑身散发出的魅力却魔力般地吸引着我,让我禁不住想走近她、读懂她……

玛维琳娜·秀茨是一位出生在美利坚合众国的非裔女性。在早年的成长时期,即20世纪前半叶,根据当时的美国法律,非裔女性被剥夺很多平等权利。其实,更普遍的事实是,女性是二等公民,她们被拒绝进入领导岗位,不论在哪个领域,抑或在政治、宗教仪式等方面,人们都会觉得女性就该“站在她们应该站的位置上”,甚至许多家庭都是建立在这一错误观念的基础之上。

虽然美国的《独立宣言》有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法律、民间信仰和历史传统比某种国家口号更占优势。

作为非裔美国女性的秀茨,身处双重逆境,却在她的人生中赢得了美国历史上诸多第一头衔,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第一位黑人博士,加州州立大学斯坦尼斯洛斯分校和迪拉德大学第一位女校长,教育界第一位黑人妇女领袖,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十大杰出黑人女性之一……可以想见,秀茨拥有怎样不平凡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面对这些荣誉,秀茨却如此定位自己:“我是一位女性,一位非裔美国女性,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非裔女性;我还是一个人类权益的提倡者,平等的拥护者。”“在我的一生之中,我选择把我的毕生精力用于追求和维护社会平等,这种平等不分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也无惧于任何其他分离主义的权力分隔。这就是我,我愿将我的一生奉献给追求世界平等的事业。”

事实上,与秀茨身边的人交谈,你还会听到很多秀茨的另一面,比如“秀茨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坚持吃素”;“秀茨是一位注重亲情的人”;“你也许很少看见秀茨与行政人员合影,但你能经常看到秀茨和学生们的留影,秀茨是一个非常爱学生的人”;“我从来没见秀茨发过火,但对欺上瞒下的员工,会立即辞退”;“她对员工非常严格、认真,对于已经用过的照片记忆清楚”;“秀茨注重健身”……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性,秀茨的成就是不平凡的,她对学生的爱是坦荡的,又是丰富的;她外表是温柔的,但她内心又是充满力量的。她如同一朵怒放的黑玫瑰,美丽着、芬芳着,为人们所眷恋着……童年里,那不平凡的爱我相信我的父母,我不仅信任他们,而且以他们为荣。他们告诉我,我跟别人是平等的,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玛维琳娜·秀茨

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部黑人聚集区,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黑人从这里走出去,远的有倡导黑人权益的马丁·路德·金,近的有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而本书的主人公是从亚拉巴马州走向世界的又一杰出美国黑人女性——玛维琳娜·秀茨。

1937年12月8日,秀茨出生在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气氛浓厚的亚拉巴马州一个笃信基督教的黑人农场主家庭。虔诚、浓郁的宗教氛围不仅令其享有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而且奠定了她一生的信仰。

生活赋予秀茨一个充满欢乐、悲伤、失望、幸福和痛苦的世界,所有这些经历成就了今天的秀茨。当秀茨在亚拉巴马州南部居住的时候,她从克服合法的种族隔离当中学到了很多。亚拉巴马——黑人的故乡

非裔美国人是移民到美国的非洲人。黑人是美国最主要的有色人种,人口数量仅次于白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根据2000年人口大普查,在亚拉巴马州居民的祖先中,非裔美国人最多(26%),其次是美国人(17%)、英国人(7.8%)、爱尔兰人(7.7%)和德国人(5.7%)。

亚拉巴马州位于美国东南部,南邻佛罗里达州,濒墨西哥湾。亚拉巴马州的箴言是“我们敢于保卫自己的权利”(We Dare Defend Our Rights),十六街上矗立的浸信教堂、凯利英格拉姆公园(Kelly Ingram Park)及民权会馆(Civil Rights Institute)则默默地诉说着美国黑人在亚拉巴马州这片土地上争取民权的历史和荣耀……

不仅秀茨出生在亚拉巴马州,她的父母乃至她的祖父母也生活在这里。但事实上,秀茨的血统有部分非洲黑人血统,部分欧洲白人血统,还有部分美洲印第安人血统。

秀茨的家乡尤托镇(Eutaw)位于亚拉巴马州的中部偏西部,尤托镇为亚拉巴马州格林县(Greene County)的县府所在地。

格林县的由来可追溯到18世纪。1781年,在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的尤托斯普林斯(Eutaw Springs)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纳撒内尔·格林将军(General Nathaniel Greene)带领土著人打败了英国人。后来,该地被命名为格林。1838年,根据格林县的居民投票,将该县县府的所在地从伊利(Erie)改为尤托,并于1841年1月2日通过了州立法议案。“尤托”源于印第安语,意为“高地人”或者“大山的居民”。

尤托镇的独特性在于,它是通往美国南部“黑土带”(Black Belt)的门户,这里土地肥沃,是美洲最好的棉花种植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着不同种族移民交汇在这里,包括土著人—印第安人、后来的欧洲移民和非洲黑人奴隶。秀茨的祖先就是在早期的移民潮中来到这里的。

16、17世纪是一个黄金时代,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移民的先行者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到美洲,最早殖民于所谓的拉丁美洲,这里主要聚集着美洲的印第安人。那个时代的地图绘制者大多是一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非常卓越的科学家,对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他们绘制的精确度非常高,但在北美洲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只是简简单单地写下了这么一行字:“毫无价值的土地。”但随着利用印第安人拓殖,欧洲的殖民者也逐步开始向美国南部的“黑土带”上迁移。

最初,踏上北美洲的绝大多数移民来自西北欧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尤其在1890年以前。1890年以后,只有近1/3的移民来自西北欧,其余2/3的移民来自东欧和南欧。

大量的欧洲移民抵达费城以后,落脚于北美洲的东海岸,数十年之后,也就是在18世纪末,东海岸的移民开始内迁。经大马车路(Great Wagon Road)向西、西南经阿帕拉契谷地进入阿帕拉契高原,这些移民逐渐散布在阿帕拉契山区。在阿帕拉契山脚落脚后,穿越山脉和高原并继续向西推进,到达密西西比河谷中上游地带,即美国南部的“黑土带”。

这些移民在有印第安人出没的地区建立定居点,并在比较安全的地方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由此,早在1750年“黑土带”已经成为白人的定居范围,他们在此以小规模种植业、畜牧业和狩猎为生,很少形成市镇,至今,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具有乡郊的特征。

秀茨的白人血统来自母亲这一方,其母亲的祖上来自高加索,秀茨母亲家族的白人祖先随19世纪后半期这批移民潮涌入北美洲,并内迁至美国南部。

美国南部历史上一般与棉花联结起来。南部以种植园为单位,以棉花、稻米、糖等农作物为主,并使用来自非洲的奴隶耕作。美国黑人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其中半数以上运入今美国境内,主要在南部诸州做苦力,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剥削和虐待。

美国自1776年建国,就一直笼罩着奴隶制阴影,白人是奴隶主,黑人是遭受压迫的奴隶。开国先贤如华盛顿、杰斐逊等都是蓄奴者。近百年后,林肯总统为了解放黑奴不惜与南方白人同胞血腥一战。

1861—1865年南北战争期间,许多黑人被其主人解放为自由人,然而,还有许多黑人被当作奴隶在南方的大农场中劳作。内战后,奴隶制度被宣布为违反宪法,这只是黑人为追求平等权利所迈出的第一步,因为黑人仍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种族隔离政策使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很难享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

当时,美国每五所公立学校就有两所要么全是白人的孩子,要么全是黑人的孩子。美国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一律平等,但是多数城市并没有这么做,白人孩子的学校几乎都要比黑人孩子的学校好得多,这种情形在南部各州最为严重。南北内战后的一百年里,美国黑人还是生活在种族隔离政策的巨大阴影下,黑人的财富增长缓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广泛的要求民权的行动并没有真正开始。

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普莱西控告弗格森”一案的判决中确立了“分开,但平等”的原则,为在美国公立学校歧视黑人确定了教育方针。除此之外,美国的黑人几乎在所有的公共场合必须遵守黑人白人隔离制度:在洗手间里,洗手盆的上方贴着“白色”和“有色”的标志,黑人只能在“有色”标志下的洗手盆里洗手;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不能占有座位;在路上,黑人不能与白人并肩而行……《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曼彻斯特在他的书中承认,“当时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生活主流中仍然不算是人”。

但是,即使在种族隔离的背景下,还是有不同凡响的事情发生了。秀茨的外祖母,一位黑人奴隶的女儿,嫁给了当地一位开明的白人,因为外祖母的父亲是这家白人的黑奴。后来,外祖母育有两儿两女,小女就是秀茨的母亲艾伯塔(Alverta)。

由于秀茨母亲家族的白人血统,艾伯塔和她的姊妹们的白人血统特征都很明显,从外表上几乎看不到黑人的特征。在种族隔离时期的亚拉巴马,这种肤色的优势还是给她带来过很多的方便。秀茨的母亲艾伯塔(Alverta)(左二)儿时依偎在妈妈身边

年轻的艾伯塔出落得典雅、贤淑,但骨子里却涌动着不羁。一天傍晚时分,艾伯塔与伙伴们驾车兜风,乘兴之余,超速行驶。当意识到超速时,艾伯塔发现警察已盯上了自己,一想到可能的后果,艾伯塔加大了油门,试图驾车逃之夭夭。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被这位锲而不舍的警察追了上来。艾伯塔心怀忐忑,接受了检查,但令艾伯塔倍感意外的是,这位警察先生只是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说了几句劝告的话,随即给她开了一张警示单。但艾伯塔心里明白,他应该开的是罚单!哦,警察以为自己是白人。其实,不仅仅是由于母亲艾伯塔长着白皙的皮肤、浅色的头发,关键是她得体的举止所流露出的高贵气质。警察觉得这是一位年轻高雅的女士,并没有将她跟黑人联系在一起,而白人在当时是受到礼遇的。秀茨的祖父——一位成功的黑人农场主

如果说,与白人联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秀茨母亲家的境遇,而秀茨父亲的家族因纯粹的黑人血统就得完全依靠自我奋斗了,而这种自我奋斗的成果在秀茨祖父这一代得到了彰显。

秀茨的祖父查尔斯(Charles Hendrix Hughes,1878年10月8日至1960年1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格林县愉悦岭(Pleasant Rid ge)社区的一个黑人奴隶家庭,他出生在这里并在此终其一生。查尔斯有18个孩子,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黑人农场主。

查尔斯不仅身体魁梧健硕,而且头脑精明,最大的嗜好就是从事农作。当年在亚拉巴马州尤托镇,只有少数黑人学会务农并较早地发现“种植一块好土地能够得到回报”,查尔斯即是其中之一。尽管母亲极力反对,查尔斯还是较早地买下了一个小农场。在母亲看来,查尔斯所买的土地价格太昂贵了,而对查尔斯而言,价格高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确保这笔买卖物有所值,好土地会有高回报的。果不其然,后来,在查尔斯的精心经营下,查尔斯不仅拥有了亚拉巴马州最好的一块儿土地,而且让他的农场扩大到1100英亩。秀茨的母亲艾伯塔(16岁)

查尔斯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苦心经营,更得益于他的远见卓识。农业种植的成功确实大部分源于土地的质量,而他的农场占据了美国南部“黑土带”的有利位置,这保证了农场丰厚、可靠的收入回报。不仅如此,在这块儿令人艳羡的土地上,查尔斯还树立了多种经营的成功典范。

以20世纪50年代为例。1944年,83亩地收获了87包棉花,66亩地收获了2000蒲式耳(注:一蒲式耳=36.268升)玉米。为了让农场保持高产,精明的查尔斯还种植冬季覆盖作物,比如1945年种植了2250磅野豌豆和3000磅奥地利冬季豌豆。

另外,农场中还有亚拉巴马州最好的一个采砾坑,每年这个采砾坑的砾石可以卖到大约600美元;他的农场还是罕见的优质木材种植地之一,有人曾为此出价5000美元购买,但他拒绝了。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仅仅棉花作物收入的9000美元和卖家畜的1925美元就让查尔斯加入了亚拉巴马州拥有11000美元收入的顶级农民行列。

无疑,查尔斯是位成功的农场主。查尔斯曾经四次被塔斯基吉学院的农场主协会(Tuskegee Institute’sFarmers Conference)授予杰出“黑人农场主”称号。20世纪40年代,又被塔斯基吉学院授予亚拉巴马成功的黑人之一,他还曾被亚拉巴马州的出版物《亚拉巴马黑人报》(Alabama Negro)报道过。秀茨的祖父查尔斯

虽然在农场劳作是查尔斯的主要营生,但他还热衷于社会活动。他是皇家殡仪馆(the Royal Funeral Home)的合伙人,还是格林县商会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在公民事务中也非常活跃,是早期格林县三位黑人登记选民之一,他从未错过一场选举投票。查尔斯笃信宗教,是希洛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堂的成员,他曾在该教堂任地方官员、民政事务专员以及联络员,他的成就鼓励了格林县和皮肯斯县的很多人。

由于当时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不仅格林县,整个美国南部的黑人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查尔斯也跟正规教育无缘,但查尔斯与别人不同的是,他通过旅行和阅读自学了很多知识。在他的家里总会有一份日报、两份月刊,如《格林县民主报》(the Greene County Democrat),《亚拉巴马市民报》(Alabama Citi z en),偶尔也会订一份《彼茨博格快递》(th e P it t sbu rg Courier)。

查尔斯的18个孩子中,5个男孩,13个女孩,所有的孩子在13—18岁之间都接受了教育,多数都读过大学,至少也读完了高中。他对教育的兴趣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后来在愉悦岭社区的夏伊洛(Shiloh)建立了一所初中,不仅如此,他还担任米莱(Mile)大学的董事会成员有30年之久。后来,孩子们也多在学校里教书。一个女儿还曾服务于陆军妇女队。由此可见,查尔斯是一位非常开明的父亲。秀茨的父亲和母亲

秀茨的父亲贾奇(Judge Hudges)、母亲艾伯塔(Alverta)在19世纪80年代相识并结婚。他们都非常慈悲慷慨,竭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心地善良的父母不仅为儿女所依赖敬重,在整个社区都很有影响力。

贾奇是祖父查尔斯比较大的儿子,他结婚较早,不仅继承父业,而且秉承了老查尔斯的很多特性,比如勤劳、精明,还比当地农民的思想意识前卫,率先使用了拖拉机从事农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农作效率。

贾奇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但他非常勤劳,每日都精力充沛,总是一副野心勃勃的样子。他确信自己能做普通人不能做的事情。的确,他总是比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人都努力,他做的事情往往超出了一般人的想法和能力,不仅会干农活,还擅长开卡车。他一面种植农场,经销木材,还一面把部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户收取租金。

贾奇很有生意头脑,经常开着卡车到各家各户收牛奶,再把牛奶拉到塔斯卡卢萨(Tuscaloosa,美国亚拉巴马州西部城市)卖给当地的冰淇淋厂。不仅如此,他头脑非常聪明,算数异常神速,即使是非常复杂的算术题,他的计算速度也不亚于计算器,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计算器。秀茨弟弟赫尔曼(Herman)后来成为数学博士,人们都说,弟弟继承了父亲的算数能力。秀茨的父亲贾奇和母亲艾伯塔

由于父亲非常精明,弟弟赫尔曼也愿意在做重大抉择时听取父亲的意见,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如此。当年,赫尔曼获得博士学位后,对于未来的走向,心里还是颇多疑惑,于是他返回了家乡。

多年以后,赫尔曼还能依稀记得,就是在家乡老屋的餐厅里,晚饭后父子进行了促膝长谈。在柔和的灯光下,赫尔曼向父亲坦言想回到南部家乡的心思,贾奇认真地听着,他的目光是如此的慈祥。“亲爱的赫尔曼,”贾奇的语气虽然慈爱,但却清晰地透露出冷静,“如今,你已接受了足够多的教育,接受了太多的专业训练,你已足够精明了,已经不适合在原地踏步,你需要超越自己……”

也正是父亲的这番话,让赫尔曼幡然醒悟,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方向。在一番考量之后,赫尔曼毅然奔赴密歇根州,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潜心从事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一干就是32年,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直到退休……当暮年时回望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累累硕果,赫尔曼不无笃定地说,父亲贾奇的这番话,确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抉择……

贾奇的爱心不仅仅给予了自己的家人,他的博爱和同情心令许多人感同身受。当年,贾奇算是乡里比较富裕的农民,他不仅自己在农庄里劳作,还雇了许多人在农庄里干活,他有自己的农用车辆,并兼职做运货司机,而更多的黑人没有像他这样的便利条件,贾奇经常慷慨地用自己的车把村民们捎到城里去。假如见到别人的车陷到沟里,贾奇更是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解决难题。

贾奇如此慷慨助人,博得了极好的口碑,人们信赖他,尊重他。后来,贾奇积极参与南方的黑人民权运动,并成为当地黑人民选运动的领袖,在争取选举权的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贾奇用自己的观念和行动影响着当地的黑人,他常常用他的卡车沿路拉着黑人们去投票站投票,确保当地的黑人都能参与民选投票。63岁那年,贾奇为了黑人的投票选举还奔赴过华盛顿。几年前,时代杂志上还登过他的照片。贾奇去世后,当地的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

如果说,父亲贾奇是用坚实的臂膀担当起家庭和民权事业的责任,那么母亲艾伯塔则用她的爱心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艾伯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小学教师兼校长。她不仅在学校里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孩子,还在社区里照顾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孩子们都喜欢围绕在她身边。当孩子们升级了,上大学了,她就给他们写信,汇支票。艾伯塔并不富有,但她却尽其所能从金钱和物质上资助更多孩子。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都一直跟艾伯塔保持着联系。

不仅父亲是当地教堂的男性领袖之一,母亲艾伯塔也是当地教堂的妇女领袖之一。父亲经常组织大家修缮教堂,母亲则在教堂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志愿互助工作。有一天,天色已晚,屋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天气很糟糕,一家人正准备休息,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邻居家的亲人过世,要去教堂举行葬礼。艾伯塔当时正患重感冒,一听到这个消息,她毫不犹豫地爬起来说“我代表全家去参加葬礼”。说完,她穿上衣服冒着雨就出去了。艾伯塔知道代表秀茨全家去参加葬礼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每年圣诞节的时候,艾伯塔都会早早买下很多玩具,把它们分给那些没有钱买玩具的孩子。即使在她去世以后,秀茨家的孩子们也依然以她的名义延续着这一传统。

正是因为父母在当地的声望,秀茨家的孩子们每每遇到麻烦,大家也都网开一面。弟弟赫尔曼15岁时,正处于青春烂漫的年纪,一天兴冲冲地驾车带着女朋友去看节目。他没有驾照,但心怀侥幸。在返回家的路上,不巧被警察拦住,警察例行检查,搜查了后车厢后说:“请出示你的驾照。”赫尔曼耸耸肩说:“我没有驾照。”警察又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天哪!真不知道父母知道了,会怎么收拾自己。赫尔曼更是心怀忐忑地说:“我是贾奇·秀茨的儿子。”但令赫尔曼倍感意外的是,警察不仅没有给自己任何惩罚,听罢,当即就让他离开了。

秀茨家的孩子们很幸运,他们拥有一对终生相亲相爱的父母。一位是农民,一位是老师,尽管要在农场上一天一天地劳作,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温馨和活力。能看得出,父母总是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进行沟通,母亲经常拖着长音叫着父亲的名字“贾—奇—”,父亲总是笑吟吟地以一种积极、温情的态度予以反馈:“亲爱的,我在这里……”于是,在一种充满默契和乐趣的生活氛围里,他们用辛勤和智慧看护着孩子们成长。农民和老师这两种身份或许赋予孩子们更多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渗入家族血液中的爱心,显而易见的进取心,临危不惧的坚韧,还有某种难以言说的修养和视野。

事实上,对秀茨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她的父母。终生相爱相伴的双亲如此相得益彰,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们非常强烈的家庭价值观念,那就是,富有爱心,尊重劳动,尊重教育,崇尚正直诚实的美德,与人分享的情怀。在秀茨眼里,父母都很坚强,这为自己树立了榜样。秀茨在家乡尤托的旧居。摄于2012年8月秀茨老家附近的一所教堂,也是秀茨家人经常光顾的教堂家庭农场里的欢乐时光

如今,格林县依然保持着南部城市的乡村气息,尤托镇也不大,驱车进入,也不过10分钟的路程。在稀稀落落的城市建筑中,最多最醒目的建筑是教堂。

这些教堂看上去没有欧洲城市教堂的雄伟之风,整体建筑风格平易简单,散落在尤托镇的大街小巷,仿佛是邻家的寓所,与居民比邻而居。这是一个充满了宗教气息的小镇,而这种宗教气息又如此平易近人。

由于尤托镇是通往南部“黑土带”的门户,所以,这里地势开阔平坦,纵横的乡间公路两旁,是修葺整齐的草坪,草坪上散落着风格各异的别墅寓所,高矮不一的树木,整洁漂亮却又宽松闲适,这种宜人的氛围让人分不清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在秀茨家附近,有好几条公路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Hughes”,原来为了纪念秀茨家族对当地的贡献,尤托镇的几条公路分别是以秀茨家族成员的名字命名的。

秀茨的父母生育了9个孩子,6个女孩和3个男孩,秀茨排行老六。当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秀茨和姊妹们都出生在亚拉巴马州尤托镇的乡间,由助产士到家里来帮助他们来到人世,这也是当时新生儿降生的最普遍的方式。

20世纪40年代,在祖父留下的土地的基础上,父母又分几次购置了土地,后来秀茨家族拥有了20万英亩土地并建造了许多幢房屋。这些房子曾在1950年时烧毁过一次,后来又易地重修。以秀茨的祖父查尔斯命名的高速公路

父母能拥有这些财产确实不容易。从祖父时起,秀茨家就拥有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最好的一块儿土地,这本身就让周围的白人们垂涎三尺,有许多白人伺机占据这些土地。再购买土地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秀茨的父母不得不从当地的白人手中贷款。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领悟到父母此举的深意,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购置土地,一方面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些土地和家产留给儿女;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他们意识到了独立拥有土地的价值。父母总是强调的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代表独立和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种族隔离的阴霾下,多数黑人在白人的农场里干活,但秀茨家的孩子却很幸运。由于父母的远见卓识,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有农场,孩子们能够在自家的农庄里独立地劳作。这使孩子们免于到白人的农场里干活,可以在自家的农场里享受独立、自由和欢乐的时光,更为关键的是,家庭农场赋予秀茨家的孩子们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成长环境。

在秀茨看来,童年的记忆无疑是充实和富有活力的。这一时期她终日与其他8位兄弟姊妹相伴,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做功课。家庭传承的成长理念就是,作为孩子,要努力学习,尽情玩耍。

农场里种植着玉米,孩子们很早就在田间学会了耕作,养成了非常好的劳作习惯。在自家的农场里,有时会遇到些挑战,有时会有些艰辛,但多数时间,他们享受着农场生活的乐趣。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呼吸到自由新鲜的空气。下雨了,他们会嬉笑着,奔跑着,去树下躲雨;在农场里,大家一起种植玉米、棉花,一起喂猪、喂鸡,给奶牛挤奶,这样全家就有肉吃,有奶喝。昔日的农具,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农场里的繁忙与荣光。摄于2012年8月

家里杀了猪,会放很多盐腌制猪肉,并放谷仓里贮存。很早以前,家里没有冰箱,孩子们就到商店里买来冰块儿,把冰块儿用棉被包裹起来放在谷仓下。想吃腌肉时,就切下几片,这样可以吃一年,再就着蛋糕、柠檬和其他食品,孩子们都觉得非常惬意。

如今,孩子们还记得父亲如何教自己认识家禽家畜,怎样挤牛奶。每天,孩子们都盼着妈妈下班回家,尤其看到她从院子里走来时,拎起一只老母鸡直奔厨房,孩子们就一阵欢喜,因为晚饭又有好吃的了。

最难忘的是母亲亲手烘烤的饼干,真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品了。每个星期六的早上,母亲会早早起来做饼干,还教孩子们做。“那个味道你是从来没有尝过的,比任何人做得都好”,至今,秀茨家的姊妹还回味着:“我们有时候也会拿着母亲的机器自己制作饼干,再用自己种的蔬菜来做菜。”可以想象孩子们环绕在母亲身边那其乐融融的景象。

母亲是整个家族的灵魂,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她未必有男人般健硕的身体,但她浑身散发着某种静默的力量。她不需要大声说话,孩子们也都会听她的;她虽然不强势,但能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应对成长中的烦恼

当然有快乐,也有烦恼。秀茨家的孩子们都上学了。孩子多,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秀茨家的姊妹们闲暇时一起比赛跳高、打篮球,还玩跳房子。周日的时候,大家玩棒球。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兄弟姊妹9个人都在队里。妈妈决定让孩子们一面正常地学习功课,一面再发展一下其他技能。比如大妹妹擅长跳高,是一名篮球运动员,秀茨试着学打篮球的技术,但似乎总是无法超越她。

通过观察,母亲决定培养秀茨的演讲能力,于是,她经常鼓励秀茨去参加各种辩论赛;秀茨还喜欢唱歌,也得到了母亲宽松的引导。每逢周日,秀茨就对妈妈说:“谁带我出去唱歌?”妈妈就说:“你自己去吧。”中学时,每逢周六,秀茨通常会在某个地方参加辩论赛或演讲。每次做演讲,秀茨就像吃了蜜糖一样,开心得不得了。周日,忙碌的秀茨会在教堂或某个地方唱歌。

秀茨的歌喉终于有了展露的机会。升入大学后的第一年,秀茨在纽约的城市音乐广播(Radio city musical in NYC)唱了整个夏天。那是一个很大的剧院,在纽约市中心,在洛克菲勒中心附近。

孩子们都非常活跃,喜欢参加一些活动。无论是参加篮球比赛、戏剧社、合唱团还是其他社团活动,都不得不买活动所需的全套装备。一个孩子也罢,如果9个孩子同时提出要求的话,那就是个挑战了。比如弟弟去参加一个活动,保证他有一套西装、一个领带、一双帆布胶底运动鞋,但如果再想参加其他活动,就没有相应的行头了,因为这一套西装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对此,孩子们并不在乎,也没有因此觉得不如别人,他们或许还贫穷,但他们心中却充满了自豪感,他们相信自己很伟大。

正由于整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班上的同学都觉得秀茨家的孩子们不寻常。他们在学校里总是处于一种竞争状态,总是做得比他人好。尤其秀茨,她不仅功课好,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常拿奖学金,而且在各方面的成绩总是NO.1,尤其是公众演讲。秀茨歌唱得非常好,经常唱独唱,在合唱团担任领唱。玛维琳娜·秀茨在校园里简直就是学生的典范,一向被同学当作大人物一样尊崇。

9个兄弟姊妹,秀茨既不是最年长的一个,也不是最年幼的一个,她排行老六,但正是这个位置,教会了秀茨如何在兄弟姊妹间沟通和斡旋。

秀茨是一个安静的人。家里有那么多孩子,当大家因意见不同而争吵甚至打架时,秀茨常常选择离开。因为在如此大的一个家庭里,没有人教秀茨如何去和姊妹相处,秀茨既不能去指挥谁,但又不得不维护自身的权利。于是她养成了观察这个家庭、观察兄弟姊妹的习惯。当秀茨观察到谁的想法比较合理,她就设法帮助谁去沟通,使大家不要起冲突,告诉彼此,以后会好好相处。通过这种方式,秀茨学到了很多。诚如秀茨自己所言:“从我个人来讲,我敬爱我所有的兄弟姐妹,大概是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我学到了自我表达的艺术。”

秀茨支持和关爱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从他们那儿赢得了尊重。兄弟姊妹都认为秀茨是他们中最聪明的一个。即使今天,观察家人,也是秀茨深感有趣的一件事。

其影响就在于,日后秀茨成为心理学家时,她知道如何与冲突对话。“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愿面对异议,但是我能。因为我知道如何做到不受个人好恶来作出判断,不因个人原因把异议扩大化。我考虑问题比较客观,当大家发现有人从客观的角度为异议提供解决之道时,他们就愿意靠近你,就是这么简单。”

秀茨比弟弟赫尔曼大几岁,读书时比弟弟高一个年级,秀茨和弟弟在一起做过许多事情,比如一块儿参加合唱团等活动。

弟弟在姐姐曾经的班级就读,老师们希望赫尔曼能像玛维琳娜·秀茨一样,成为同学们的楷模,但姐姐拔尖的表现给弟弟莫大的压力。作为秀茨的弟弟一定要在班级拔尖才行,弟弟也尽力表现得完美。不仅学业争先,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比如参加足球队、篮球队、合唱团、戏剧表演俱乐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GPA记录,毕业时达到3级水平。

秀茨升入高中后,不得不转入另一所学校就读。因为不能经常关照赫尔曼,她就找弟弟班上和她要好的朋友,跟她们讲,要关照一下她的弟弟,确保弟弟需要帮助时能得到大家的关心。

等赫尔曼长大成人,秀茨义不容辞地成为弟弟找女朋友的把关人。女孩子们争相与秀茨交朋友,弟弟不必四处寻找女朋友,他要做的只是去选择他喜欢的。父母那善巧的智慧

1954年5月17日,最高法院依照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宣布在公立学校里实行种族隔离制为违法行为。这是美国第一次真正宣布黑人隔离制度是违背宪法的,但是这一裁决形同虚设,没有给美国黑人带来任何平等的权利。

在南方的那段岁月,秀茨是否经历过不公正的待遇?回答是肯定的,不平等待遇可以追溯到秀茨的童年。事实上,多年以后秀茨还保留着受压迫和被歧视的沉重记忆。记得在种族隔离时期的亚拉巴马州,喝水时必须使用黑人专用(“colored”)的饮水器,看电影时要坐到隔离区,上的学校是种族隔离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白人学校用过的旧书,每天上学要多走很多路去乘坐白人学生比较少的公共汽车。尤托的市政厅前方有一座喷泉雕塑,秀茨家族于2005年捐资兴建,以纪念秀茨的母亲

作为一名黑人,秀茨并不指望获得同白种美国人一样的权益,但她的父母克服了种族歧视的种种障碍,并教会秀茨如何克服种族隔离带来的种种困难。当有些种族主义者让秀茨家的人滚回非洲去,母亲就告诉孩子们:“告诉他们,我们还真得追溯一下祖先。的确,我们有部分的非洲裔血统,但我们还有欧洲裔血统,还有美洲印第安裔血统,我曾祖父就是美洲印第安人,这就很难说,我们到底应该滚回到哪里?!”

从父母那里,秀茨知道了自己同其他人是平等的,或许在某些方面还更加出色。也是父母,让她意识到自己很聪明,应该发挥聪明才智去帮助他人。在秀茨那幼小的、正期待着叩问世界的心灵里,父母就是她行动的楷模,她以挚爱的双亲为荣。秀茨的母亲秀茨的妹妹

在这个家庭里,教育一直被强调是赢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父母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母亲本身就是小学教师,父亲虽然只读到高中,没有接受太多的正规教育,但他像祖父一样是一个非常博学而且见多识广的人,所以,秀茨的父母非常清楚教育的价值。在他们眼里,教育是出路,如果接受了教育,孩子们就拥有了走出贫穷、走出这片土地的门票。他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把教育视为人生的基础,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当时,在美国南部乡间大多数人都没受过教育的环境里,人们对教育根本就没有太高的期望。父母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确实是不多见的。“在我的家庭里,教育被看作一种自由的力量。”秀茨在父母身上看到了他们的某种期望,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某种价值观念,尤其能在父母的行为中观察到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很早就期盼有朝一日能读上好的大学,取得学位,这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显见的目标。他们在学校上课时,都力争上游,都希望能将好的成绩单拿回家,让父母签字。

父母还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教堂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孩子们总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期望和支持。是的,父母时刻都在孩子们身边,对孩子们的点滴成功和付出,都给予关注和肯定。

而涉及方向性的选择,诸如在种族隔离的背景下应当进入哪一所学校就读,通常由母亲来斟酌、选择和调整。秀茨先在一所高中就读,后来被母亲带离原来的学校到另外一所学校,因为母亲打听到新高中能提供家政课、公众演讲课、打字课等技能性的课程,于是,母亲不辞辛劳地带着孩子们赶公共汽车到这所新高中。

在这所高中,秀茨参加了家政课,课上学习了许多家务技能,这让秀茨异常惊喜,因为她不仅喜欢而且非常擅长这些家政技能,尤其是缝纫技术,秀茨学得有滋有味,颇有心得。多年后,秀茨那娴熟却很少为外人所知的家政技能还是为她的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

为家人做饭练就了秀茨的一手好厨艺。当母亲开始教书时,既没有教师资格,也没有相应的学位证书,于是,她一边教书,一边进修学位,并为之努力奋斗了很多年。一到暑假,母亲就经常外出上课。为了让母亲安心完成学业,母亲离家之后,秀茨姊妹就自己做家务、做饭、腌制食物。

当母亲终于在一个夏季学期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时,秀茨也正好结束高中课程,这一年,姐姐也在春季学期大学毕业。

在秀茨的印象中,父母一直都教育自己的孩子们,不仅要争取成功,还要帮助他人获得成功。秀茨感恩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双亲早年给孩子们心中注入了梦想,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尽享人生的精彩。没有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在浓重的种族隔离气氛下,许多人都不自觉得认为黑人就是又蠢又笨、低人一等的,但和秀茨打交道的人都发现,无论把什么事情放在秀茨面前,让她去处理,她都能应对自如,于是人们就很纳闷,她怎么这么聪明?

秀茨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秀茨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告诉她,你跟别人是平等的,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她的父母让她知道,没有谁能告诉你“你是谁”。秀茨相信她的父母,她不仅信任他们,而且以他们为荣。所以,秀茨总是告诉自己,我要对自己负责,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是谁”。

正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种族不平等的待遇并没有给秀茨家族的孩子们留下太多的心理阴影,这种经历反倒激发了他们的潜力。他们每个人都有出人头地的决心,长大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赢得了诸多非裔美国人的第一,包括秀茨本人。“我父母亲总是告诫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比任何人做得更好。”秀茨曾回忆说,“虽然父母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贴心,关爱有加,但他们都让我们认清一个现实,正因为我们的出身和血缘,我们就更得加倍努力。”

父母不仅教会秀茨怎样学习,如何自律以及如何激励他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教会秀茨如何为取得成功设定目标。秀茨从家庭当中获得的价值观是自我约束、激发积极性和争取最佳的表现。当回首她的职业生涯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能看到她以非常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一价值观打下了她通向成功之路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师和其他的一些成功人士也影响了秀茨。秀茨坚信如果他们能够取得成功,那么我也可以。他们的阅历、做事风格、行为、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影响了秀茨的很多决定。

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黑人女性,当秀茨还是一个小女孩儿时,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很多平等的机会。她既未愤怒也未心怀怨恨。在她那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追求世界和平,追求全世界人类的真正平等的种子。她有时会想,假如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派别的人担当领导职位时,都能坚持维护社会平等,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信念在求学中萌发如果我对于作为一个黑人和一名女性的生存状况感到愤怒的话,我是无法成长的。我只有顶住社会所施加的压力,我才能够成长。——玛维琳娜·秀茨

秀茨的父母和他们的家族不仅强调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而且一直还有一个从事教育的家族理想。在他们眼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光明大道。一定程度上说,秀茨是循着父母与家族的足迹奋斗的。选择学校

1943年,秀茨读书时,也是美国学校接受黑人学生伊始。秀茨在家乡尤托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读高中时,她离开了这里。因为父母认为,秀茨所在的学校不能给秀茨应有的教育,校长简直就是一个土霸王,他那种带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态度和他那种飞扬跋扈的工作作风令秀茨很头疼。秀茨的母亲也不喜欢该校的教育方式。

秀茨八九年级的时候,母亲决意带秀茨离开这所学校。她非常严肃地对校长说:“你可以跟秀茨说再见了,她不打算在这里念书了。”校长简直不敢相信:“你这是要做什么?”言下之意,你不在这里读,能到哪里去?确实,对于黑人的孩子来说,可念的学校是有限的。但母亲依然斩钉截铁地说:“我是说,秀茨再也不会来了!”是的,母亲是明智的,因为她知道,如果继续待在那所学校,对于秀茨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她不能坐视自己尚不能承担风雨的孩子遭受不可预料的创伤。

对于母亲的选择,秀茨丝毫没有反抗。从那以后,秀茨知道,母亲会帮助自己找到方法克服某种困境。当然,父母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

秀茨不得不到更远的学校读书。母亲把秀茨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亚拉巴马州艾丽斯维尔市萨默维尔高中。最初,秀茨和外祖母在一起,后来是姨妈艾迪陪伴秀茨去学校。艾迪是这所高中的老师,每天早上妈妈开车送秀茨到艾迪家,秀茨再和艾迪夫妇一起去学校。后来,母亲还是决定让秀茨寄宿,因为思量再三还是不想让外祖母和姨妈有太多负担。虽然秀茨并不喜欢寄宿,因为寄宿的话,一个礼拜的时间都不能回到父母身边,但她还是尽快适应了寄宿生活,因为她明白妈妈心里的期许。

这所寄宿学校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有很多好老师。秀茨在这里学到了非常有效的学英语的方法、非常专业的英语基础知识。对于英语的很多知识,老师不仅教给她“知其然”,还教给她“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开阔了秀茨的视野,更使她对知识的领悟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也有一些懒惰的老师,总是指使学业优异的秀茨说:“你过来,教一下这组同学。”秀茨就想着去把谁教会。

后来,秀茨家伯尼、赫尔曼等4个孩子都曾到这所学校读书。母亲常常开车10多英里,带孩子们去搭公车。秀茨家的孩子都非常感谢妈妈的倾心付出。他们的父母很有远见,不仅教育每一个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更认识到改变孩子未来的关键是对孩子们教育的投入和付出。不要为人生设限

由于学业优异、能歌善舞,秀茨成为校园里颇受瞩目的一名黑人女孩儿。

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带秀茨到学校去,赶上学校的花车准备沿着通往市政厅的大街游行,花车正需要一个女孩子扮作女王,于是大家打算让秀茨坐上花车来扮演这个角色。秀茨兴高采烈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却很不以为然,她说:“你不要去。”秀茨有些失望地说:“您在说些什么呀?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呀。”妈妈却说:“这的确是一次机会,但你没必要接受它。”于是,秀茨带着不解,恋恋不舍地和妈妈离开了花车。当然,后来妈妈告诉了秀茨为什么不能接受扮演花车女王的角色,因为在妈妈眼里,这些展示行为是对黑人怀有偏见的符号,但当时秀茨并不理解。

后来回想起来,秀茨则深深地感叹,自己的母亲是多么聪明的一个女人,某些具有歧视性的活动或不恰当的行为,她不让女儿参与,她的主见使秀茨受到了恰当的保护。秀茨的父母总是用非常善巧的方式让人们知道(不管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无论你们对其他人作何想法,这些是我的孩子,你们不能让他们有被低估的感受,你们可以去那么想,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但你们不能把这些想法在我们身上对号入座。

可以说,秀茨的父母为这座城市树立起规则,于是,每个人都知道,他们不能把这种偏见应用到秀茨的家庭上。这无疑让秀茨深受影响,她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或许,从这个时候起,秀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没有局限,假如你相信自己行,你就能行。直到现在,秀茨都始终坚信,一个人的人生没有那么多局限。

秀茨的父母不仅言传身教,教会自己的子女不要低估自己,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昭示给别人。很自然地,父母所设定的处事方式被秀茨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由此,也铺就了秀茨自我成就的生活道路。

当秀茨在读高中时,就已经开始铸造自己的人生了。高中时,秀茨跟同学的关系很密切,她经常帮助她们,尤其在她们不理解一些课程内容时,秀茨经常在完成自己的功课后,坐下来帮助别人,有时帮助她的姊妹,有时帮助朋友。

秀茨成绩优异,而且善良、热心,朋友们经常会三三两两地到秀茨房间说:“我们遇到难题了,帮助解决一下吧!”于是大家就一起来做,等做完了,朋友经常是说声“谢谢”,然后拿上正确答案就走,秀茨就在后面追着喊她们回来:“告诉我,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如何去做呀?”可是,这些同学经常是一溜烟儿就没影了。调皮的秀茨有时也会跟她们开玩笑,故意不给她们正确答案,但这对秀茨而言,并不意味着某种优越感,她只想更有效地帮助她们。

上大学后,秀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孕育了某种奉献的高贵力量。事实上,直到现在,每当遇到挑战,假如秀茨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就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的职责,但她从未把帮助别人看成是值得炫耀的资本。

高中毕业后,秀茨和姐姐最初就读于同一所大学,但是,让姐姐不解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秀茨后来像变戏法似的离开了那所大学。原来,秀茨告诉父母,这所大学管理严格,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和经济,而她的兴趣不在于此,自己的需求在那里得不到满足。这就是她为什么最终选择塔斯基吉学院的原因,可以说,也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作出了这一选择,父母发现她还有继续深造的潜力。

事实再一次证明,母亲是正确的。虽然秀茨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了第一个黑人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带奖学金的博士后研究,但真正令秀茨引以为豪的是塔斯基吉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塔斯基吉大学,她认为塔斯基吉大学才是她真正接受教育的地方。

大学之于秀茨的意义,正如本杰明·梅兹所言:“判断一所大学的好坏,不仅在于它是否有出色的教师,还在于渗透于大学自身的精神和理念。”

塔斯基吉大学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Booker T.Washington)亲手创办的一所黑人大学,而塔斯基吉大学具有的独特社会影响力,则要从布克尔·华盛顿的时代处境开始寻找答案。

在美国,塔斯基吉大学为美国国会唯一指定为国家古迹的校园。其前身为塔斯基吉师范暨工业技术学院(Tuskegee Normal and Industrial Institute),成立于1881年,创办人为教育学家及曾身为奴隶的布克尔·华盛顿。布克尔·华盛顿是美国境内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国人领袖。一开始,这所学校专门向非裔美国人教授农业及工业贸易等相关知识。

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面对两大难题。第一是疗伤,怎样从南北对立、黑人和白人的仇恨以及战争伤害中实现和解,让国家恢复元气;第二是面对如此众多突然获得解放的黑奴,怎样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并且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基督徒群体作出了积极而成功的回应。他们一方面积极拓展在黑人中的福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帮助黑人群体接受教育,改善生活,提升文化。

基督徒宣教团体对战后美国南方的成功回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帮助黑人逐渐融入了社会生活,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基督教信仰真正在黑人中间扎下了根,不是作为一套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取向。

布克尔·华盛顿是南北战争后被解放的普通奴隶之一。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不知道睡在床上的滋味,没有用刀叉吃过一顿家庭式的正餐。正是基督徒宣教团体提供的机会,让他能够接受信仰,得到学习的机会。布克尔·华盛顿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假如给我学习的机会》(Up From Slavery)中写道:“每天清晨,我总会读一章节圣经作为我一天工作的开始,这已经成为铁打不动的规则。”矗立在塔斯基吉大学校园内的布克尔·华盛顿纪念雕像。他为黑人们揭开愚昧的面纱,并指明了通过教育和工业进步的道路

正是信仰,让布克尔·华盛顿的心中不仅没有仇恨,而且生发出自尊、自强的种子。正是学习,让布克尔·华盛顿的眼界得到开阔,使其终身致力于黑人教育。

1881年7月4日,当布克尔·华盛顿作为塔斯基吉大学的创始人开启学校大门时,只有30位黑人教师汇聚在他身边,凑巧的是,这一天正是美国独立日。

布克尔·华盛顿深知,他来这里可不是作秀,而是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他没有浪费丝毫时间就开始实施自己的构想。一年之后,也就是1882年,他购买了100英亩被废弃的种植园,建成了塔斯基吉大学的雏形。他期望为黑人的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帮助黑人真正获得独立。他资源有限,但他有使命感,有勇气和愿望—他以微薄的资金将他的构想付诸实施。

布克尔·华盛顿带领师生以拓荒者的姿态,自力更生,开辟了果园,种植了庄稼,亲自带领学生们参与劳动技能课,为学校开源节流;他注重对学生们的实践技能培训,开设了木工、制鞋课,并有专门的作坊和车间;校园里陆续矗立起的校舍和教师们的独立寓所,大多是师生们自己建造的。

塔斯基吉大学的橡树园是布克尔华盛顿的家。1899年塔斯基吉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们建造了这所砖结构的房子,由建筑学院的罗伯特·R.泰勒设计。

布克尔·华盛顿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芬妮·史密斯1884年去世,第二任妻子奥利维亚·大卫森1889年去世。他和第三任妻子玛格丽特·茉莉·华盛顿还有他和前妻所生的三个孩子生活在这里。那个时候,布克尔·华盛顿和他的学校在国际上都很知名,他一年中的大半年时间都不在家,出去演讲和筹资,1915年11月4日布克尔·华盛顿先生去世,他的太太继续住在橡树园,直到1925年去世。20世纪20年代,农场的水果被装箱运走。塔斯基吉大学博物馆提供20世纪20年代,一些高年级的女孩在上木工制作课。塔斯基吉大学博物馆提供学生们在学校的农场摘水果。塔斯基吉大学博物馆提供制鞋课。塔斯基吉大学博物馆提供

塔斯基吉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像一盏明灯向无数的美国黑人传递了独立自主的信念。

布克尔·华盛顿在黑人和白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不断向黑人宣讲自尊自立,也不断向白人证明黑人是有潜力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正因如此,他的故事激励着整个黑人种族,也促进了国家和睦。他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而黑人民权运动采用非暴力路线,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不归因于布克尔·华盛顿。

布克尔·华盛顿的自传《假如给我学习的机会》被主流报纸《今日美国》列为影响美国20世纪书选的第二名。该书是一个基督教宣教典范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基督徒的质朴宣言。

著名的植物学家喀威尔(George Washington Carver)应华盛顿的邀约,于1896年来到塔斯基吉,成为农业系的系主任。喀威尔在此处发明了避免土壤养分流失的农作物轮耕方式,他也在这儿发现了上百种花生及甘薯的新用途。在20世纪20年代,学校扩展教学任务,开始提供人文艺术教育。

如今,塔斯基吉大学已具备授予包括文、理、农、家政、商业、教育、工程、建筑、护理和公共卫生在内的45个学士学位、21个硕士学位的资质。尤其,兽医医药的博士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吸引着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学生慕名而来。橡树园。布克尔·华盛顿在塔斯基吉大学内的寓所布克尔·华盛顿(前中)、玛格丽特(前左)、女儿波西亚(前右)和儿子欧内斯特(后左)

塔斯基吉大学还有乔治·华盛顿·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和其他学者。塔斯基吉大学如同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乐园,向秀茨敞开了怀抱。塔斯基吉校园的文化洗礼

1958年,在塔斯基吉大学一年一度的“新生熟悉日”,来自亚拉巴马州尤托的玛维琳娜·秀茨被加冕为“联合大学基金小姐”。

由于迪克西·泰勒小姐的缺席,雷德博士为秀茨小姐颁发1957—1958年度“非裔联合大学基金小姐”奖。秀茨小姐手持红色玫瑰花束,穿着漂亮的白色双面横棱缎正装,衣服左下边缘有手绘玫瑰。加冕仪式过后,秀茨小姐被福雷斯特·威利护送到舞池,他们在“魅力”的曲调下起舞。

在塔斯基吉大学学习期间,引人注目的秀茨被加冕过数个奖项,她是合唱团演唱会成员,也是女生联合组织的成员,她有“潘兴步枪小姐”之称。塔斯基吉大学丰富的校园生活让多才多艺的秀茨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秀茨还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在塔斯基吉大学,秀茨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58年,在塔斯基吉大学一年一度的“新生熟悉日”,玛维琳娜·秀茨被加冕为“非裔联合大学基金小姐”塔斯基吉大学合唱团。前排右2为秀茨

在塔斯基吉大学秀茨找到了很多乐趣。秀茨会一些家政技能,这使她得到了一些额外的收入。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科学系的毛利教授和他的妻子了解到秀茨很会做饭,于是,夫妻二人给秀茨提供一份小时工的工作。在上学期间,秀茨要抽空到教授夫妇家里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叠床单、做饭和打扫屋子等,但是主要的工作是在他们晚上五六点钟回来的时候,给他们做好晚饭。

做饭对于秀茨来说并不复杂。做可口的布丁,秀茨会放很多的黄油,教授夫妇非常喜欢。“哦,你这么会做饭啊。”这样,一周下来,秀茨最少有25美元的收入,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呢!

要知道,在那个年月,少有人拥有大额美元。秀茨和同学们常常积攒起分分角角,花50美分从市中心订半只烤鸡送到宿舍,然后大家一起开心享用,这也成为秀茨和同学们在塔斯基吉大学难忘的快乐生活片段。秀茨上大学时的教学楼。摄于2012年8月

每逢周末,同学们会奖励自己。周五晚上,有的同学去约会,有的同学在寓所的大厅里打牌;周六晚上,同学们先是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然后通常会在学校餐厅的底层举办舞会。他们暗自比试,看谁能跳地道的赫利加舞(Hully Gullg),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滑步舞。秀茨和同学们很享受塔斯基吉校园提供给大家的权利。“我们一无所有,却又拥有着一切”。

而更令秀茨难忘的是学校给予她的教诲。导师教会了秀茨和同学们勇于挑战自己,不甘于平庸。

在校期间,秀茨学习了一门“黑人历史”课。秀茨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在课上站起来向教授挑战。回想起来,秀茨感恩自己有学习民族历史的权利,而且这段历史是未经过滤的。秀茨意识到美国有责任满足自己国民之所需,包括祖祖辈辈曾经被奴役的黑人。秀茨上大学时居住的宿舍楼。摄于2012年8月

是塔斯基吉大学教会秀茨如何飞翔,如何用自己的姿态和能力发现美德,这正是秀茨所需要的。当秀茨感到疲惫的时候,是塔斯基吉大学的师生使她重新恢复力量;当她感到虚弱无力的时候,一股能量就会托起她的翅膀,他们不允许她跌倒。塔斯基吉大学内的教堂。摄于2012年8月

除了坚实的基础,塔斯基吉还赋予秀茨站得更高的力量、勇气、希望和热忱。塔斯基吉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培养了少数族裔的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塔斯基吉的教育为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在更广阔的海洋里扬帆起航,勇于攀登各个专业领域的最高峰,敢于与世界范围内的同行同台竞技。是导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推动着秀茨的进步,在这里永不言败,秀茨必须学会翱翔,令她开心的是,她确实做到了。

近年来,互联网《最好大学》有关报告显示,现在学生们认为,塔斯基吉大学“对学生而言已经毫无吸引力”,“周末无事可做”。面对这一事实,秀茨说,“他们正在错失我们所言的乐趣”。陈列在塔斯基吉大学博物馆的成就墙民权运动的岁月

秀茨身上散发出的浓浓的爱的奉献精神,来源于具有基督徒背景的家庭及布克尔·华盛顿所营造的塔斯基吉大学的校园文化。如果说,年少的秀茨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安然、自信地面对着严峻的种族隔离氛围,而步入塔斯基吉大学,则使秀茨获得了面对种族不平等的自主信念。

在秀茨心中逐渐涌动的强烈愿望和抱负归因于两个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物,一位是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另一位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一位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

1929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市。15岁时,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克拉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到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德克斯特基督教浸礼会教堂做牧师。马丁·路德·金工作过的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德克斯特基督教浸礼会教堂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美国非暴力民权运动活动最频繁的时期。1955年12月1日,星期四,黄昏时分,下班回家的黑人女裁缝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乘坐公共汽车时,因拒绝将其座位让给一个白人而被警方逮捕。几天后,她以违反隔离法的罪名被法院判处监禁。消息传出,激怒了该市的黑人,在谋划与领导运动的过程中,刚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年轻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脱颖而出。

金意识到“一个沉睡和静止的黑人社会现在已完全清醒”,他发起罢车运动(即蒙哥马利罢车运动),号召黑人“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要再给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他说:“我们大家都清楚,我们不是在宣扬暴力。”金说:“我想让整个蒙哥马利,整个国家都知道,我们是基督教的信徒。”他把“基督教”三个字念得很清楚。“爱是基督教最高信仰之一,但还有另一面,叫做正义。”他说:“我们决心在蒙哥马利奋斗,直到‘公平如浪涛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在以马丁·路德·金为主席的市政改进协会的指导下,他们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联合抵制公共汽车运动。1956年11月,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为违反宪法的判决,蒙哥马利市黑人这场震撼全国的抵制斗争以胜利告终。长达十多年的黑人民权运动就此肇端。这场罢乘运动将马丁·路德·金推上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领导地位。

马丁·路德·金于1957年组成了“南部基督教领袖会议”,这是黑人民权运动最有影响的组织,它主要负责协调非暴力组织的行动,以加强对黑人运动的领导。马丁·路德·金根据基督教教义和甘地主义,提出非暴力主义这一纲领性口号,作为民权运动的指导方针。

当秀茨还是塔斯基吉大学的学生时,她曾在几个周末参与马丁·路德·金的策划活动。那时蒙哥马利公交抵制运动、游行等民权运动还没有开始。马丁·路德·金的想法正在酝酿,而秀茨正在聆听。

1963年8月28日,来自全国50个州的各阶层黑人代表以及白人同情者25万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呼“立即自由”、“我们要工作”等口号,从华盛顿纪念碑游行到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集会。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做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他那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响彻了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高峰,响彻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婀娜群峰,响彻了美国每一寸土地,响彻了整个世界!从这一天起,他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一篇著名的民权运动篇章—《我有一个梦想》。

令秀茨遗憾的是,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只允许秀茨待在学校里学习,妈妈说:“这些事对你来说还太早,你是一个学生,还是看书吧。”虽然不允许秀茨离开校园,但秀茨的父母却怀着一腔热情参与其中。在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过程中,秀茨一直在激动地尖叫,她知道也许父亲就走在华盛顿游行的前排队伍中。父亲也是民权运动的领袖之一,秀茨相信他说的话,相信他做的事。

民权运动在1963年达到高潮。这一年,在南部11个州的115个城市,发生930起抗议示威。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被马丁·路德·金称为“美国种族隔离最彻底的城市”。

到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走马丁·路德·金提倡的非暴力抵抗道路,还是采取暴力行动。当时,民权运动中涌现出了以马尔科姆·艾克斯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用暴力去推翻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这对于非暴力的派别是个很大的挑战。

随着大规模抵制种族隔离行动的普遍开展,黑人选举权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黑人领袖们看到,如果坚持非暴力的方针,那么必须同时为黑人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否则种族冲突只能更加激烈。马丁·路德·金创建的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在60年代初便着手推动黑人选民登记的活动。

当时的肯尼迪政府对黑人选民登记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态度。从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到民主党的肯尼迪,白宫不断为种族冲突所困扰。在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白宫最担心的就是出现更多的种族冲突,特别是暴力冲突。1961年6月,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专门召集了以“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为主的民权组织的会议,建议这些组织将登记选民、发动黑人投票作为主要工作。同时,政府也答应大力推动民权立法。

从1962年开始,各个民权组织开展了一项名为“选民教育计划”的运动。根据这项计划,民权组织的志愿工作者深入南部各州,包括一些边远地区,宣传黑人选民投票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登记投票。当时在100多个边远的县里面,黑人选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所以民权运动领袖们认为,如果能够成功地发动这里的选民,就有可能将一批黑人选入政府,从而改变白人种族主义者控制南方各级政府的状况。“选民教育计划”第一年的工作颇有成效。他们成功地登记了1386000多位黑人选民。但是,这点成功的确来之不易。志愿者们深入南部贫穷的乡村,挨家挨户去敲门,动员选民。许多来自北方的热情的白人大学生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当地的黑人在三K党的威胁下也不敢接待他们。

在密西西比州,白人种族主义者最为猖狂。他们采取了烧毁黑人教堂、向民权运动参加者家里扔炸弹等各种暴力方式去威胁登记投票者,甚至不惜对民权分子进行谋杀。在1962年登记选民工作期间,密西西比州有37个黑人教堂被烧毁,6名运动参与者被杀害。而经过整整一年,该州只有1200名黑人选民成功地进行了登记,是黑人选民总数的1/375。

民权运动在1964年组织了著名的“密西西比自由之夏”活动。1000多名以北方年轻的白人为主的志愿者进军密西西比,其中包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