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病中医治疗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6:05:18

点击下载

作者:王国防

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肠胃病中医治疗手册

肠胃病中医治疗手册试读:

前言

据国际健康管理联盟统计,由于社会竞争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在当今社会,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全球每年死于胃肠疾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全球胃病患者从1985年的1.5亿已上升到现在的5亿人,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亿人。因此,专家呼吁:保“胃”大战,刻不容缓。

胃肠疾病为何如此泛滥呢?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工作强度高,人际关系复杂,心里压力重等原因,另方面也由于人们对胃肠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马马虎虎,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直至病情严重到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时,才想到治疗。但总也治不好,好一阵坏一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胃肠病具有容易诱发和发病率高的特点,且是一种潜伏期长并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因而最容易使人治疗方法不当、治疗时间不够和盲目用药等,这样最损害胃肠了,因为胃肠首先接触到药物,而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伤害,便会造成疾病反反复复,使得病情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胃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从上述胃肠疾病致病因素和转变看来,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因此,寻找到适合我们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是加强胃肠疾病知识的重要方面。

中医是更适合我们基因和机体的预防和治疗技术,也是最适合胃肠疾病的,因此,我们从中医的理念出发,建立适合我们自身的预防和治疗体系,才是真正的保“胃”胜利和“肠”治久安。

中医认为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因此对胃肠疾病十分重视,传统上具有系统的认识与理论,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是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外感内伤、劳逸不均等因素有关,如饮食不当或不洁可直接损伤脾胃气机,使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病。情绪波动可导致肝郁气滞,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使中焦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

所以,必须要在生活中加强胃肠疾病的预防。在生活方面要培养规律和节制,特别是饮食的规律和作息的规律,饮食方面要清淡和卫生,在情绪方面要乐观和稳定,在穿著方面要防寒和保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胃肠道对各种情况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的几率。

在胃肠病的治疗方面,中医也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只要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方法得当,特别是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特别是在治疗中用药要规范、谨慎。调查表明,临床中所见的胃肠病,有相当数量是用药不当引起的,更有甚者因为用药不当导致胃肠出血和穿孔等。所以要防治胃肠病,必须要避免滥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中医除了药物治疗胃肠病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按摩、针灸、拔罐、刮痧、敷贴、温熨、太极拳、气功等疗法,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简单实用,方便易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运用,既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又具有预防治疗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中医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中医养生的规律来预防和治疗胃肠疾病呢?为此,我们从中医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的角度,编撰了《胃肠病患者的中医对症生活》,主要包括胃肠病的中医认识与辨证、辨证分型的对症生活、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饮食疗法和日常生活保健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非常系统而深入。

中医是特别讲究对症治疗的,并按照辩证分型的方法将胃肠病分为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证型、寒犯肠胃证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13大类型,本书则以此为据,相应地介绍了各证型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辨证确诊、中医治法、中药处方、针灸疗法、饮食疗法、食疗药膳等内容,以便广大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症预防和治疗。

本书为广大胃肠患者提供了许多中药处方和中医治疗技术等,在此仅供参考,中医是最讲究对症施治的,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提醒广大患者一定要在有关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和治疗,谨遵医嘱,本书只是指导你们用以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胃肠疾病的良好参考读物。第一章胃肠病的中医认识与辨证一、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饮食不利,损伤脾胃之气,使之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来营养经脉,滋养脏腑和护身抗病。)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注: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也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因此,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脾的这种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

胃肠病属于中医“胃脘(注:中医指胃的内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痛”、“呕吐”、“呃逆(注:呃逆:俗名“打嗝”,系胃气上逆,从喉部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其声音短而频。)”、“泄泻”、“腹痛”、“食积”、“便秘”等病证的范畴。

中医对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有系统的认识与理论,对胃肠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这些理论和经验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胃肠病的理论基础,其中列有《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肠胃》等专篇论述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及其证治等。

脾胃的生理

现代中医学的胃肠,主要属于中医“脾胃”的范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运化水液,也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也就是说,饮食进入人体后,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充养全身,保持人体的健康。正因为脾胃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注: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自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受纳是接受、容纳饮食物的意思。腐熟水谷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胃的病因病机

脾与胃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和转输等功能发生障碍,就会产生呕吐、呃逆、泄泻、腹痛腹胀等病证。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产生恶心、呕吐,胃脘胀痛,便秘等病证。中医认为胃肠病是如何发生的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注:“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并不致病。不良的精神刺激。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六种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六气并不引起人体发病。当气候异常变化时或人体抵抗力低下而成为致病条件时,则称为“六淫”。)、外感内伤(注: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劳逸不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饮食不当或不洁可直接损伤脾胃气机,使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病。情绪波动可导致肝郁气滞,横逆克犯脾胃。),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注: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使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均足以证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原因。

胃肠主饮食物的受纳,最易被饮食损伤,如伤食胃痛,就有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呕恶厌食各种表现。此外,还有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得减,大便溏烂(注:大便不成形。)、恶臭难闻,或大便秘结等。舌苔多厚腻,脉象多滑实(注:滑脉是指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胃主受纳水谷,但一次的摄入量很有限,假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胃的承受能力,便会导致饮食停积难化,阻塞气机,出现胀闷、疼痛。由于胃中有饮食停积,气机壅滞(注:气机被堵塞。),病证属实,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厉害。

饮食进入胃以后,在胃气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向肠传送,中医就有“胃以下降为顺”的理论。饮食停积,气机壅阻,胃失去和降的作用,反致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上泛,也就出现了嗳腐吞酸(注: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食积可减轻几分,气机可得通畅,所以,一般呕吐后胀痛会得到减轻。伤于食必厌恶食物,故出现厌食现象,怕闻到饮食气味。食积气滞,湿食下移,故大便溏泻(注:大便稀薄或成水状。),味臭难闻;如果食积已经化热,会导致肠燥津亏(注:大肠津液亏虚。),出现大便秘结。食滞内停,胃中浊气上腾,舌苔表现为厚浊而腻;由于食积,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注:气血充实,脉道就通畅,脉搏才能往来流利。),所以,脉行流利,应指圆滑。

主要饮食因素与胃肠病发病

引起胃肠病的饮食因素,主要有饮食不洁、进食过量、饮食偏嗜以及烟酒的伤害等。(1)饮食不洁

病菌从口随饮食进入胃肠,会直接损伤胃肠,扰乱气机,最常见的病症有呕吐、胃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大都由此而起。(2)进食过量

有些人动辄进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导致水谷停积难化,壅滞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或者疼痛、嗳腐泛酸等症状,甚则还会导致胃穿孔出血。

饮食过饱是胃出血、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高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胆囊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糖类食物进食过多,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经常饱食特别是暴饮暴食,会引起消化不良、胃炎和胰腺炎,并可使体内脂肪过剩,还为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埋下祸根。

长期过量饮食,血液用于胃肠消化的负担增重,大脑供血减少,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早衰,智力减退。(3)饮食偏嗜

食辛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强烈刺激胃肠,会损伤阴津,伤及胃络,出现胃痛、腹痛、胃肠出血等。过食寒凉生冷食物,会使寒从内生,引起胃中冷痛,以及呕恶、腹中绞痛、大便溏泻等症状。也有过服寒凉药物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胃痛,腹痛,腹泻等症状。(4)烟酒伤害

大量饮酒会抑制消化功能,刺激胃黏膜,使之产生炎症,甚者可引起呕血、便血。饮酒过量容易发生酒精中毒,轻者胡言乱语,行为离奇,重则麻痹呼吸中枢,危及生命。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胃中隐痛。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也与吸烟有关。有人对484例胃痛与饮食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饮食不节及嗜好烟酒是胃脘痛发病的重要原因,饮食稍多、晚餐多吃及进食粗硬、肥甘厚腻是胃痛复发或加重的重要诱因。另有资料表明,吸烟同时饮酒,会使癌症的发病明显增高,尤其在绿色蔬菜摄入较少的情况下,饮酒和吸烟两个因素同时存在,使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据法国希列塔尼调查发现,既酗酒又大量吸烟者,较少量饮酒及少吸烟者患癌症的危险性高出40倍。

情志因素与胃肠病发病

人们在精神紧张、压抑、愤怒、悲伤之时,往往食欲很差,甚至出现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这说明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方面的信息,包括疼痛、温度、触压感觉及听觉、视觉、位置觉、进食、尿便意等,并能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的职能。在进食后,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觉器通过神经将“进食”这一信息传到大脑,一方面引起“饱”的感觉,另一方面经过整合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紧张性收缩和胃蠕动功能增强,而使胃逐渐排空。但如果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状态时,大脑皮质由于其兴奋集中于情绪,对周围神经的感觉不敏感,而对周围神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下降,使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胃肠疾病。

有资料表明,人在愤怒和紧张时,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性病变。而人在恐惧、抑郁或思考时,能减少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由于胃运动减弱,长期间停留在胃内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液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其在致病中的作用。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响气血、脏腑功能。情志不舒,过忧,过思,过怒,可致肝气失调,并能伤脾,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胃受纳、储存和排空受影响,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注: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运化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不能上输于肺并营养全身,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怒伤肝(注: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开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如因大怒,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故又说“怒伤肝”。)。思虑过度,情绪抑郁是伤脾,脾伤可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注:肝气太旺,疏泄功能太强,从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消化机能紊乱。)出现胸脘胀满、嗳气(注:嗳气:为胃中气体上冲喉咙发出的声音,其声音长而缓)、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人们在工作不顺心、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出现茶不思,饭不香,甚至上腹部饱胀疼痛、胸膈不舒、嗳气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情不畅,焦虑不安,或时时惊吓,精神紧张,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胃肠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胃肠病的辩证论治基础,他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医胃肠病的辩证基础。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这里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等类型。

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注: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抗盛所表现的症候。实证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淤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的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涨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腻,脉实有力等。)、热证(注:热证指有一组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注:虚症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侯,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以及七情劳倦,房事过度所致的阴阳气血亏虚而形成。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寒证是指有一组寒象的症状和体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中医治疗胃肠病的优点

中医对胃肠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只要专家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方法得当,特别是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内窥镜检查和抗溃疡西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在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以前相比,内科治疗率明显增高,溃疡愈合的周期大大缩短,合并症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特性,(尽管使用根治幽门螺杆菌方法后复发率有所降低)其比较高的复发率仍然困扰着医患。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溃疡病在中医辨证中大多数属于虚证、虚寒证,以脾虚为主,这一点,与各家文献报导一致。这就是说,脾虚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的病理机制,是产生溃疡的本质因素。基于此,我们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除了西药抗溃疡、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外,还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的中药,临床应用的结果,溃疡愈合质量提高,溃疡复发率下降。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经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愤懑、疑病、头痛、失眠、健忘、疲乏、精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经机能失调的症状。对此,患者十分痛苦。这种情况,单独使用西药,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相辅相成,疗效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中医治病整体观念是其特点和精髓,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将疾病的个体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个体疾病的不同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属性等,再辩证施治去指导用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二、胃肠病的早发现早预防胃肠病的早期信号

胃肠道疾病在形成之前或在被明确诊断之前,常常就已经有了某些不适反应甚至是典型症状。然而由于其常见和多发,往往容易被忽视,直到病情严重到不能再拖下去的时候,才前去就医。为了便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肠病,现将胃肠病的早期信号列举如下,以便参考对照,自我检查,早期发现,早作治疗。

嗳气、呃逆

嗳气与呃逆是不同的。嗳气声音“嗝——嗝——”作响,沉闷而悠长,间隔时间也较长,是气从胃中上逆而呃逆,声音“呃、呃、呃……”作响,尖锐而急促,气从喉间发出,同时伴有躯干震动和耸肩。嗳气和呃逆,都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必要时需行胃镜检查。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常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等疾病。需行胃镜、肝胆B超检查,必要时还应该抽血检查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腹胀、腹痛

腹胀是胃肠道积气,常可伴有嗳气、排气过多、恶心等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发,胃肠道炎症、消化性溃疡等均可引起腹胀。腹痛病因多端,表现复杂,胃肠道疾病中急性胃肠炎等表现为急性腹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多为慢性腹痛。如出现了腹胀、腹痛,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电子胃镜、肠镜及B超检查,特别是急性腹痛更应该及时就诊,以便排除急腹症。

便秘

便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常因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等原因所致,器质性病变就胃肠道本身而言,则应该考虑为直肠及肛门的疾病等,长期便秘应该找到便秘发生的原因,主要通过肛肠指检、结肠镜等检查。

腹泻

腹泻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常见于感染或中毒所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等。慢性腹泻可见于胃酸缺乏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也可见于肠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还可见于其他一些因素。

胃肠病对人体的危害

肠胃为人体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肠胃患病将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营养和免疫力,因而肠胃病如不及时治疗,对全身各脏器均有一定影响,尤其在疾病后期产生并发症时,危害更大。所以要及时治疗,以免疾病从急性转成慢性,由功能性转成器质性,由较轻的单纯的病变转成复杂的严重的病变甚至癌变。

胃炎、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危害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合并糜烂性胃炎或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有少数患者还可能发生癌变,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消化性溃疡如不经正规、及时的治疗,可并发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癌变;慢性胃炎患者由于不能充分、有效的吸收维生素B12和叶酸,可导致大细胞性贫血;而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内因子缺乏,可形成恶性贫血等。

腹泻的危害(1)腹泻可使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

腹泻患者从大便中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当失水超过体重的5%时,就会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缺钾时,可出现全身软弱无力,反射减弱,或有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也可能出现呼吸肌麻痹及肠麻痹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都会对机体产生严重损害,如不及时抢救,还可能会危及生命。(2)腹泻能引起营养不良

能量供给不足:长期腹泻的患者,通常会感到头昏眼花、神疲乏力或不自主颤抖,甚至心慌气短,冷汗淋漓,这些都是因为能量供给障碍而引起的。

维生素缺乏:长期腹泻可直接影响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引起维生素的缺乏,可能会出现皮肤头发干燥,缺乏光泽,甚至脱落等现象;还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贫血:由于消化吸收障碍,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如叶酸、维生素B12、铁质等吸收减少,可引起贫血,出现口唇、指甲淡白无华,皮肤干燥、脱屑,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动辄气促等症状。

腹泻可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等,可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组织再生能力下降,所以容易感染疾病。

便秘的危害(1)诱发肛肠疾病

便秘时,由于粪便坚硬干燥,排便困难,强行排便常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及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直肠炎等;另外,因为较硬的粪块压迫肠腔使肠腔狭窄及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扩张,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形成粪便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还可能会诱发结肠癌。(2)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便秘患者因为粪便不能及时排除,长期潴留肠道,致使有害物质吸收,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口苦口臭、恶心欲吐、进食减少、腹部胀满、肛门排气增多等表现。(3)加速衰老

食物分解时释放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被肠壁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速衰老过程。(4)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是因为便秘在排便时屏气用力增加腹压,而造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或加重,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5)使大脑功能下降

便秘时,由于代谢废物过久的停留于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嗜睡等。(6)导致性生活障碍

排便时长时间用力,可使直肠疲劳、肛门收缩过紧及盆腔底部痉挛性收缩,以致出现性欲减退、性生活没有高潮或性交时不射精等情况。(7)诱发妇科疾病

便秘可使妇女发生痛经、阴道痉挛,有时甚至出现尿潴留、尿路感染。

结肠炎的危害

结肠炎可引发肠狭窄、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结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大量便血可导致贫血;长期腹泻可导致水电解质失调、酸碱平衡紊乱。溃疡性结肠炎还可能发生肠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危及生命。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结肠,还可能发展为结肠癌。中医认为的胃肠病主要症状

胃痛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下纳于胃,经胃的腐熟后,再下行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这是由胃气的下行作用来完成的,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只有胃气保持正常的通降作用,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并把经消化的食物进一步下行,完成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最后把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脾气生升,胃气生降,脾升胃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和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大便秘结等证。),引起脾阳不足(注:脾阳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运清阳、温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指胃失和降影响了脾的运送营养物质的功能。),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发生疼痛。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受纳升降功能失职,导致呕恶厌食。

泛酸(注:胃泛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并非都是胃有毛病。当.胃酸过多时,酸性分泌物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让人有烧心的感觉。)

饮食太过,胃脘痞塞,脾气不运,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导致泛酸。嗳气停食内阻,胃气壅滞,浊气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可引起嗳气。

痞胀(注:发生在胸与横隔部的脘腹郁结胀闷,胀满不舒。)

食积痰滞,或夹湿化热,痞塞脾胃,阻碍气机,浊气不得通降,故见胃脘痞满,腹部饱胀。

呕吐

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会伤胃滞脾,导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呃逆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阻滞于胃,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补,燥热内盛,腑实气阻,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

噎膈(注:噎膈噎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胸膈阻塞,饮食不下。)

酒食助湿生热,若嗜酒无度,又多进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使食道窄隘,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津伤血燥,使咽管干涩,妨碍咽食,发生噎膈。《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积聚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注: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功能和对促进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受到了影响。),不能输布水谷之精微,湿浊(注: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谢失调,引起水湿痰浊等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凝聚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致生积聚。也有因饮食不调,因食遇气,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而成的。《景岳全书》说:“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腹痛

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湿热积滞,蓄结肠胃: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或过食生冷,遏阻(注:阻止。)脾阳等,均可影响脾胃之健运,气机失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腹泻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使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致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篇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出血

过食辛辣厚味醇酒,滋生湿热,湿热内蕴(注:湿气和热气蕴结在体内。),熏灼血络,迫血妄行(注:指血液的运输紊乱。)而引起吐血、便血。即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说:“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或是由于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虚衰,失去健运统摄职能(注: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脾胃虚弱则不能对正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血液生化无源,所以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就会离开正常轨道。);血溢(注:指血液运行不按正常轨道,流失于经脉之外。)脉外,发生吐血、便血。西医常见的胃肠疾病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炎症病变。病变部位可以是局限在胃底、胃体或胃窦的某个局部,也可弥漫地分布于全胃。常见症状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常为少量、间歇性的出血。由药物和激素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急性食物中毒时急性胃炎和急性肠炎同时存在,常同时出现呕吐、腹泻、脱水和低血压;腐蚀性急性胃炎和化脓性急性胃炎,常有上腹部剧烈疼痛、频繁呕吐及寒战等症状。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根据炎症累及的部位和对腺体破坏程度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临床症状表现;有症状时大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一般进食后较重;有胃黏膜长期少量出血者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恶性贫血的病人可有全身衰弱、消瘦、神情淡漠等;以上症状多无特异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微压痛,胃体胃炎严重时可有舌炎和贫血的相应体征。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是根据发病的部位来命名的。典型的胃溃疡常于剑突下偏左疼痛,好发于餐后半小时到1~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常于中上腹偏右处疼痛,好发于餐后3~4小时或半夜痛醒。疼痛常伴有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久病患者可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检查。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消化道溃疡、各种胃炎、食管癌、胃癌、胆道出血等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肠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按其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呕血与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胃痛

胃癌是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发生的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老年40~60岁者最多见。早期胃癌,病变只限于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肉眼可见肿物隆起或凹下,中期、晚期肿物向深度和广度侵犯,可犯及全层胃壁,并向胃外侵犯或转移。癌灶可呈溃疡型、蕈型、浸润型等表现。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时胃的下缘达到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病变。一般多见于体弱瘦长体型、分娩2~3次以上妇女(腹肌松弛)、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等。胃下垂常伴慢性胃炎及其他脏器下垂,如肝、肾及结肠下垂等。轻度胃下垂者多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见上腹部不适,每到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易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及便秘等。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如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及眩晕等。

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腹痛、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时便中有黏液。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按其病变分期,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在活动期,腹泻可每天2次以上,腹痛明显,粪便中可夹血,或出现黏液便,并有明显的里急后重,大便未净感,上腹部饱胀;厌食,常见恶心、呕吐、嗳气,有时还会出现低热或高热;缓解期一般腹泻每天1~2次,或转为正常,腹痛偶尔发生,大便有时出现黏液,便后会有重垂感。腹痛腹胀不常见。

便秘

便秘指大便次数减少和粪便干结排出困难。一般认为间隔2~3天排便1次者可视为便秘,但应根据每个人的平时习惯来确定。临床上按病变性质将便秘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种。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有的称为急性胃肠炎,小儿称为婴幼儿腹泻。本病起病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习惯地诊断为消化不良;如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则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

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发展迅速等特点。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尤以青壮年为多。腹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症状,恶心、呕吐也多常见,食欲减退、腹泻、头晕、头痛、发热也是急性阑尾炎的症状。胃肠病的早期中医预防措施

古人认为,真正医术高超的医生应该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注: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亦即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展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也就是强调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止传变。随着对胃肠道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胃肠病预防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发现,胃肠道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的目的包括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只有做到以下几条,就可以预防控制疾病。

生活要规律、节制(1)饮食要规律

进餐时间要规律,不能过早或过晚;营养应全面,不能好吃的就无节制多吃,不好吃的就吃得少或者不吃;饮食要节制,即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一定量食物存在,防止胃酸侵蚀胃壁黏膜。(2)作息要规律

要注意调节生物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疲劳,不能养成不良的作息习惯,随自己意愿任意安排工作或休息时间。

饮食要清淡、卫生(1)饮食要清淡

传统中医认为胃肠病患者要保持胃肠的冲和之气,就应该以素食淡饭为主食,适当添加一些肥甘厚味(注:肥甘厚味,是指太油腻、太咸、太甜的精致食物。)之品,如肉类等。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表明,胃肠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容易消化为宜,慎食一些刺激性较大、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牛肉、红薯、糯米制品等),进食时做到细嚼慢咽,并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以防刺激胃黏膜,加重胃肠病。(2)饮食要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进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常常导致感染、中毒,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以新鲜、干净为宜。

情绪要乐观、稳定

传统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胃肠道疾病与人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过度的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或者情绪不稳、起伏不定、大悲大喜都可能诱发胃肠病。因此,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不要患得患失,避免过度的紧张、悲伤、恐惧、愤怒、忧虑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目的。

衣被要防寒、保暖

寒冷也是胃肠病的诱发因素。如果不慎受凉,患者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胃肠道病变,同时,寒冷可使胃肠腺体分泌增加,甚至引发应激性溃疡等。因此,要随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用药要规范、谨慎

调查表明,临床上所见的胃肠病,有相当数量是用药不当引起的,更有甚者因为用药不当导致胃肠出血、穿孔等。所以要防治胃肠病,首先要做到用药规范,避免滥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因病确需服用有胃肠道刺激的药物时,应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所以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胃肠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发病的几率。第二章胃肠病的辨证分型对症生活一、胃病证候中医辨证分型对症生活胃气虚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临床症状】

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注:脾不能正常的运输水谷精微,气、血、津液就没有充足的营养。),面失所荣(注:面部皮肤没有光泽,气色不佳。),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注:疲乏困倦,不愿说话。)。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脾胃虚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注:恶心呕吐。)为特征。【中医治法】

[治法]益气养胃健脾。

[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服用;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中药处方】(1)益气汤加味

[主治]脘腹不适,或绵绵作痛,悠悠不休,或作或止,喜温喜按,面色苍白,腹胀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处方]党参10克,茯苓20克,炒白术10克,扁豆10克,莲米10克,淮山药15克,炙黄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日1个疗程。(2)补脾汤

[主治]久病,面黄肌瘦,头发稀少。

[处方]潞参4.5克,白术4.5克(土炒),云苓3克,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归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陈皮1.5克,炙耆3克,炙草1.5克,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3)温脾散

[主治]脾气不和,食少无力。

[处方]人参15克(去芦头),白术15克,诃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黄耆15克(锉),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芦头),甘草7.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4)养元粉

[主治]脾胃虚弱,健脾养元。

[处方]糯米700克,山药90克,茯苓(去皮)60克,芡实90克,莲子肉90克,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为细末。可酌加白糖温水调服,每日早、中、晚各服2匙。如酌加广皮、半夏、白术、人参、山楂肉尤妙。(5)助胃膏

[主治]胃气虚弱,乳食不进,腹胁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色青,或时夜啼,胎寒腹痛,采取补脾健胃,温中理气。

[处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参、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术藿香叶、缩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红(去白)、山药各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成膏。每日早、晚各服如芡实大1丸,用米饮化下。(6)调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虚寒,吐逆烦闷,神困力乏,饮食不美,虚弱思睡,睡不安稳,采取健脾温中。

[处方]藿香叶、白术、人参、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山药、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枣半个,煎二、三沸服。(7)益气养营汤

[主治]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痛否,日脯发热,或溃而不敛者。

[处方]人参、茯苓、陈皮、贝母、香附、当归(酒拌)、川芎、黄耆(盐水拌炒)、熟地黄(酒拌、芍药(炒)各1.5克,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0.9克,白术(炒)3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胸痞,人参、熟地黄各减0.9克;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往来寒热,加软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黄耆;脓多,加川芎、当归;脓不止,加人参、黄耆、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8)温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气逆呕吐。

[处方]人参7.5克(去芦头),诃黎勒15克(煨,用皮),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甘草7.5克(炙微赤,锉),陈橘皮7.5克(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大小,加减服之。【刮痧疗法】

头部:督脉——百会。

背部:膀胱经——双侧脾俞、胃俞至肾俞。

胸腹部:任脉——膻中、中脘至下脘。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至条口。

肾经——双侧涌泉。【饮食疗法】(1)宜食食物

宜食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等。(2)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菜、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忌食味厚滋腻,难以消化,易阻碍脾胃运化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甲鱼肉、牡蛎肉、糯米等。

忌食具有利气消食作用,可损伤正气、加重虚寒的食物,如山楂、萝卜、薤白、香菜等。【食疗药膳】(1)炒腐衣

[原料]豆腐衣75克,青菜心1OO克,笋肉5O克,水发木耳75克,糖、精盐、黄酒、清汤各适量,味精少许。

[做法]豆腐衣用温水泡软,切成长6厘米、宽约1.5厘米的片;青菜心洗净,先剖成四片,再切成5厘米长的段;笋肉切成薄片;木耳洗净,撕成小块。将炒锅放旺火上,放油烧至七成热,下豆腐皮、青菜、笋片、木耳,煸炒几下后,加糖、盐、黄酒,并加鸡清汤,烧煮3分钟,放味精,用湿淀粉勾芡,即可上桌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养胃,滋阴通便。适宜于病后津液枯少、大便干结者食用。(2)海米茄子

[原料]茄子2O0克,海米15克,植物油1O克,盐3克,酱油5克。

[做法]将茄子洗净切成滚刀块,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捞出待用;把海米放入碗中,用开水浸泡,泡软后洗净,泡海米的水留用。炒锅置中火上,放入油烧热,下葱末、姜末,炒香,放入茄子块和泡好的海米,约炒2分钟后,加入酱油、盐、糖和泡海米的水炒匀,转小火焖烧10分钟后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清热解毒。适宜于肠胃病患者食用。(3)荷包豆腐

[原料]豆腐2OO克,菠菜心5O克,鸡蛋清5O克,鸡汤2OO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豆腐表面粗皮去掉,过细箩成泥。火腿剁成细末。菠菜心洗净。取蛋清、盐、味精、胡椒粉、料酒、湿淀粉与豆腐泥一起搅匀。把豆腐泥挤成丸子,上面撒上火腿末,上屉蒸5分钟,取出用汤漂上。将鸡汤烧开加入菠菜心,稍煮后即加入豆腐丸子,用火煮透勾芡盛盘,再淋上鸡油便成。

[功效]滋阴润燥,健脾胃,益气血。适宜于肠胃病患者秋季养身保健。(4)干煸蒜苗

[原料]蒜苗2OO克,猪瘦肉75克,姜丝少量,黄酒、糖、酱油各适量,味精少许。

[做法]蒜苗摘去花蕾和老的根茎,折成3厘米左右长的段;猪瘦肉用温水洗过,剁作肉末。将炒锅放火上,下油烧至七成热,下生姜丝煸炒,至香味大出,下肉末翻炒,淋上黄酒,炒几下后放入蒜苗,煸炒至蒜苗变软,放糖、酱油,炒至蒜苗熟,加味精拌炒几下盛起,装盘佐餐食用。

[功效]温养脾胃,通行气滞。适宜于脾胃虚寒,症状表现为心腹冷痛、痞闷食少患者食用。(5)甜辣藕丁

[原料]嫩藕25O克,鲜蘑菇1OO克,甜面酱5O克,干辣椒1个,姜片、盐、白糖、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藕洗净,刮去皮切丁,浸入冷水中;蘑菇切丁;辣椒切末。油锅烧至五成热,爆香干辣椒,放入甜面酱,加入藕丁、蘑菇丁及少许水,调入姜片、精盐、白糖、味精,煮沸后再焖煮两分钟即可。单食或佐餐。

[功效]健脾开胃,补益强身。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用。(6)鲫鱼羹

[原料]活鲫鱼1条(约400克),干姜3克,橘皮3克,胡椒、葱白、生姜、生粉、细盐各适量。

[做法]将鲫鱼活杀,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煨至熟烂,滗取鱼汤(鱼另食用)。把干姜、橘皮和胡椒共研成细末,生姜、葱白切成碎末,一起放入鱼汤中煮沸5分钟,加入细盐,用水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健脾开胃,清热利湿。适宜于脾失健运之食欲不振者食用。(7)青豆银玉羹

[原料]银鱼2OO克,熟肉、蛋糕(鸡蛋打匀,隔水蒸熟)、玉兰片各3O克,青豆2O粒,鸡汤5OO毫升,陈皮、料酒等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银鱼去头尾洗净,入沸水焯一下;玉兰片、陈皮、熟肉、蛋糕均切成小丁。锅内倒入鸡汤烧沸,放入银鱼、玉兰片、陈皮、熟肉、蛋糕、青豆,加入料酒、酱油、盐、葱和生姜末,调好口味,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味精、椒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益气健胃,滋阴补虚,清热利水。适宜于食欲振者食用,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浮肿患者食用。胃阴虚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气郁化火伤阴所引起。【临床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注:以胃中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为心嘈。),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伴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注:小便不利或不畅。),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注:脉细而数指细脉和数脉相兼。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注:心情不好,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气机不畅从而生内热。),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注:胃中的阴液。)所致。胃阴亏虚,阴不上承(注:胃中的阴液不能向上输送滋养。),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辨证确诊】

本症以胃阴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胃失和降与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有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等阴虚证的定性症状。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胃失纳降的定位症状。【中医治法】

[治法]益阴生津、和胃止痛。

[方剂]益胃汤:玉竹、沙参、天冬、麦冬、炒白芍、干地黄、西洋参、川栋子、粳米(小米亦可)、生甘草。

[用法]加减:吞酸嘈杂较甚(或有溃疡病史者)加吴芋、川黄连、乌贼骨、煅瓦楞;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谷麦芽,消食健胃;有胃下垂者加生芪、太子参、当归、枳实,补中升提。胃火过盛,脘部有灼热者加石斛、竹叶、公英,降火清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降逆止吐;肝郁气滞者加广佛手、枳壳,开郁和胃。脘痛较甚者加元胡、郁金,理血止痛;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中药处方】(1)养胃汤加味

[主治]胃脘部隐痛或烧灼样痛,口燥咽干,嘈杂心烦,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花剥(注:花剥苔又叫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脉细数。

[处方]南沙参10克,川石斛12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3克,玉竹10克,淮山药10克,扁豆10豆,干芦根30根,佛手5克,炒谷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炙甘草汤加减

[主治]气虚血弱,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采取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处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1日3次。(3)养胃增液汤

[主治]不思乳食,口渴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舌光少苔,脉细数,采取养胃育阴。

[处方]北沙参、石斛、玉竹、山药、乌梅、白芍、荷叶、芦根、甘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4)叶氏养胃方

[主治]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采取养阴和胃。

[处方]麦冬、玉竹、沙参养阴生津,甘草、扁豆健脾益胃;并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