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海军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7:25:25

点击下载

作者:吴荣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战苏联海军史

二战苏联海军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二战苏联海军史作者:吴荣华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ISBN:9787511525314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前言二战前的苏联海军发展

十月革命成功后不久,1917年11月7日(11月20日)新政权组成了最高海军委员会。之后,列宁在1918年1月28日签署了组建工农红军的命令,不久又于2月11日签署了组建工农红海军的命令。此后的2月22日建立了海军人民委员部,而参加过彼得格勒起义的德边科则成为了首任海军人民委员。

新政权建立之初,原先的俄罗斯海军还是留下了不错的基础。根据统计,1917年秋,俄罗斯海军共有18万人,拥有各类舰船1100余艘,主要部署在波罗的海。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其诞生之初就感受到了出海口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虽然从沙俄手中接收过来的海军实力不可谓不强,但在干涉军海上方向大规模的封锁下,基本无所发挥。除了波罗的海舰队冒死转移,通过著名的“冰上撤退”,得以保存未来红海军的基础外,其余的海军舰队由于原先的海军基地多被国外干涉军占领,因而其命运是要么自沉要么舰船被对方俘获。

国内战争结束后,面对损失殆尽的海军残部,苏联政府决心重建海军。1921年3月召开的苏共十大为红海军的恢复与有计划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苏维埃共和国总的形势和物资资源,必须采取措施重建和加强红海军……

到了当年年底,红海军总吨位已经接近35万吨,但相当一部分舰艇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编入现役。

1922年,根据当时国家的实际状况,大多数旧舰的修复和续建工作被迫停止,使得海军舰船总吨位下降到8.2万吨。这样,到1924年年底,红海军编成中拥有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5艘布雷舰、18艘扫雷舰、2艘护卫舰、14艘潜艇等。而海军的指挥也划归陆海军人民委员部(即后来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领导,在该人民委员部中设有苏联海军局(后于1926年改为工农红军海军局)。

1925年的苏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国家的中心任务: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保证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独立,巩固苏联国防,创造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的必要条件。

在此之后,海军的战斗舰艇与辅助舰船修复和服役数量大大增加。

1926年作出的规划计划要全部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已开始建造的舰艇(续建2艘巡洋舰,修复1艘战列舰,续建和修复4艘驱逐舰),并建造出第一批苏联的舰艇,主要有д型即“十二月党人”级潜艇(建造12艘),“飓风”级护卫舰(建造18艘)和实验性鱼雷艇(建造36艘)。

1928年5月,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一旦发生战争,海军需完成以下基本任务:支援在濒海方向作战的陆军;与陆军共同保卫海岸、基地和沿海政治经济中心;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这次会议还决定:

海军的发展应力求能适应未来战争中我海战区作战的性质,把水面舰艇与潜艇、海岸防御部队、水雷阵地防御及海军航空兵结合起来使用。

之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1930年的苏共十六大再次强调:

必须进一步巩固苏联国防,加强陆、海、空军威力。

而新的《舰艇建造规划(1929-1933年)》也在1929年2月4日由劳动和国防委员会批准。除了规定建造潜艇、护卫舰和鱼雷艇外,规划还作出了建造内河炮艇、小型猎潜艇和驱逐领舰,同时大修和改装3艘战列舰,续建1艘巡洋舰等的决定。

这期间,苏联海军的战役战术训练主要停留在保卫沿岸地区,给海军配属了水雷火炮阵地,打算从这些阵地用水面舰艇、航空兵和海岸炮兵对敌人实施主要打击。为了增大对敌人火力摧毁的深度,还计划使用部署在水雷障碍前面的潜艇。

根据苏军统计,截止1928年,共修复3艘战列舰,完工3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7艘浅水重炮舰和13艘潜艇等。

之后,1930年颁布的《工农红军海军战斗条令》总结了当时苏联海军学术发展的成果,全文贯穿着海军各种兵力与陆军协调作战的思想。条令的各项原则超出了战术范围,包括了当时海军战役学理论研究的某些原则。条令中强调指出:

工农红军海军是红军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红军并肩保卫劳动人民的利益。它应随时准备坚决勇敢地投入保卫苏联海岸的对敌斗争,支援陆军部队作战,并从海上和江河湖泊方向为它们提供保障。

1933年7月,劳动和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1933-1938年海军建造规划”的决议,规划建造主要舰艇为8艘巡洋舰、50艘驱逐领舰与驱逐舰和169艘潜艇。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到了可以真正建设海军的阶段。这一标志就是1937年12月30日,成立全苏联海军人民委员部及其作战指挥机关——海军总参谋部(之前的1937年3月组建了工农红军海军司令部)的决议通过。

1938年1月1日,海军航空兵脱离空军建制并入海军编制。同年3月13日,成立了苏联海军军事委员会。海军人民委员部有自己的预算,有采购物资器材的经费和向工业部门订货的计划。

1938年2月3日,海军人民委员斯米尔诺夫在《真理报》上公开了苏军建设远洋海军的思想,而根据海军部长B.M.奥尔洛夫1936年6月修订的规划,到1947年海军将拥有战列舰24艘、战列巡洋舰22艘、轻型巡洋舰20艘、驱逐舰182艘、潜艇344艘。

1939年召开的苏共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全力加强红军和红海军的战斗威力。舰船建造规划中预计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中建造出苏联第一批战列舰,其威力要大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建造的战列舰,还要建造战列巡洋舰(苏称之为重型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与前次规划不同,这次规划的重点是各舰队建造水面舰艇。

事实上,在1936年底海军会议上,各舰队司令都主张建设潜艇部队,对于水面舰只,各人观点不一:太平洋舰队认为需要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等;黑海舰队认为需要巡洋舰和驱逐舰,并更多地需要鱼雷艇;伊萨科夫与加利尔则主张建造航空母舰。(1)

不久,苏联在1938年5月恢复了军衔,授予Л.М.加利尔、(2)(3)И.С.伊萨科夫、Н.Г.库玆涅佐夫海军上将军衔,授予时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的В.Ф.特里布茨与太平洋舰队司令И.С.尤马舍(4)夫海军中将军衔。同时在1939年6月22日确定了海军节,即每年七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而战前的1937年,鉴于海军实力的变化以及海军思想的转变,红海军暂行战斗条令宣布生效。该条令规定各舰队首要任务是阻止敌登陆兵在领土登陆,保卫大的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防止敌海上突击的破坏。第二个任务是支援在沿岸地带实施防御和进攻的陆军。此外,还应破坏敌交通线,对其基地和沿岸军事工业目标实施突击。

苏德战争爆发前,除了继承的前沙俄旧式舰艇外,苏联海军在1930-1941年间一共服役了4艘巡洋舰、7艘驱逐领舰、30艘驱逐舰、18艘护卫舰、38艘扫雷舰、1艘布雷舰、8艘浅水重炮舰、206艘潜艇(大型34艘、中型94艘、小型78艘)、477艘各种艇船。

此时的苏联海军拥有4个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和5个区舰队(北太平洋区舰队、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里海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和平斯克区舰队),装备各型主要作战舰艇276艘,其中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领舰7艘、驱逐舰52艘、潜艇218艘,此外还有护卫舰22艘、浅水重炮舰21艘、炮舰5艘、布雷舰18艘、布网舰4艘、扫雷舰80艘、作战快艇477艘(鱼雷艇269艘、装甲艇近百艘、猎潜艇77艘、扫雷艇53艘以上、护卫艇18艘以上等)。同时,还在建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领舰2艘、驱逐舰45艘、护卫舰15艘、扫雷舰25艘、浅水重炮舰6艘、潜艇91艘(大型12艘、中型46艘、小型33艘)、猎潜舰12艘、布网舰10艘等。当时苏军军舰的建造思想是优先建造战时不可能投产的主要舰种,认为护卫舰、扫雷舰以及其他辅助船只战时可以动员或者改装民船来补充。

对于战争爆发前苏联海军的战斗力,库兹涅佐夫曾经给予了真实的评价:

总之,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一支大海军,并用各种最新式的兵器装备我海军的兵力,但我们的海军仍然是有战斗力的,有充分的决心与其他军种并肩保卫祖国。我们准备以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和海岸防御部队协调一致的突击去迎击敌人。在舰队的组织上,也体现了合同使用各种兵力的意图。我们建立了由不同舰艇组成的分舰队和舰艇队等机动编队。我们那时就所负战役战术任务组建编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按舰种编队……————————————————————

(1) Л.М.加利尔,1932-1937年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1938年任海军参谋长,1940年10月任副海军人民委员分管造船与装备。

(2) И.С.伊萨科夫,时任黑海舰队司令,后任副海军人民委员,1940年10月任海军参谋长。

(3) Н.Г.库玆涅佐夫,1937年8月任太平洋舰队第一副司令员;1937年底为海军少将,任太平洋舰队司令;1939年4月-1947年1月任海军总司令。

(4) И.С.尤马舍夫,1939年3月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原为黑海舰队司令,战后1947年1月-1951年7月任海军总司令。序章苏联海军思想发展史

严格来说,苏联海军思想诞生于1918年,即红海军诞生之日起。不过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彼得一世时代。历史表明,苏联海军的很多思想基础来源于沙俄海军思想。沙俄海军思想是以彼得大帝的海洋观和海军观为基础的,基本点是:

海军基本任务是配合陆军作战,出海口对于俄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强大的俄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1917年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红海军建设上,虽然继承了俄国海军的某些传统,但海军思想实质却截然不同。1918-1955年苏联海军思想可以归纳为:国土海军,近岸(海岸)防御,即海军的任务是配合陆军,保护其濒海侧翼安全,抵御从海上方向的入侵之敌。

1955年开始,苏联便为建设一支远洋导弹核舰队而不懈努力。这阶段,苏联海军思想可以概括为:远洋舰队,以海制陆。海军主要是以弹道导弹核潜艇对敌岸上目标——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核打击,来实现其战略目的。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新思维,海军思想也开始变化。总的来说,海洋防御反击思想初露端倪,即在常规战争条件下如何建设海军、使用海军是这一时期苏联海军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沙俄的海军思想根源在于俄国经济发展对海洋的需要。早在彼得一世之前,俄国就从海上贸易中获得了重大的利益,其主要贸易通道是从波罗的海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途经拉多加湖、西德维纳河通往通黑海的第聂伯河,瓦兰吉亚人(即在俄罗斯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用毛皮、油脂、琥珀和奴隶去拜占庭换取金子、葡萄酒和精美织品。不过随着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这种海上贸易活动基本上消失了。

到17世纪末,随着伊凡四世以来100多年的扩张,俄国在当时已经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封建大国,然而此时俄国是一个与海洋隔绝的内陆国家。它没有出海口,北部濒临北冰洋,几乎终年结冰。西面与西南靠波罗的海和黑海,当时土耳其及其附属国克里木汗国占据着黑海北岸,瑞典则拥有着波罗的海,它们切断了俄国通向西欧的咽喉。

对俄国来说,它需要波罗的海,以便夺取芬兰,从北翼控制西欧;它需要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以便控制巴尔干,进入地中海,从南翼控制西欧;它也需要里海,以便东侵中亚,南下波斯湾和印度洋;同时,它也需要黑龙江,以便进入太平洋。

彼得一世认为,以顿河、涅瓦河和黑龙江做为出海口对俄国是最重要的。因为控制了顿河河口就可以进入黑海,进而进入地中海和印度洋;控制了涅瓦河口就可以进入波罗的海,进而进入大西洋;控制了黑龙江口就可以进入鄂霍次克海,进而进入太平洋。他的这种见解,对俄国海军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预示着今后两个世纪俄国海洋政策的方向。彼得一世

在彼得一世所有改革中,海洋和争夺出海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689年他上台第一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国不能拥有黑龙江的出海口,此事对他打击很大,他认为这是一个灾难,因为此时另外的两个出海口顿河和涅瓦河河口分别牢牢掌握在土耳其和瑞典手中。之后,他留下了这句名言:“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拥有海军才能成为双手俱全的人。”

在向东发展失败后,彼得很清楚要获得出海口并能和西方往来,只能通过成功的军事行动来最终实现。他首先将目光转向了南方。1695年,鉴于前两次进攻亚速(分别在1687年和1689年)的失利,彼得一世着手创立舰队。第二年,俄国陆海军经过50天作战,攻克(1)了亚速要塞。之后,俄国海军正式成立。1700年,俄国开始在塔甘罗格为亚速海舰队修建基地,历史上俄国第一次在黑海拥有了自身的海军舰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1710年俄国在普鲁特河战役的失败,南方出海口的计划失败。俄国只剩下唯一的北方方向。

不过早在南下的同时,彼得将主要兴趣盯上了北方的强邻——瑞典,并因此爆发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这场战争中,俄国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占领波罗的海沿海岸;摧毁瑞典对俄国河流与湖泊的控制;建立一支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同瑞典交战并消灭之。当时,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大部分海岸线,包括芬兰湾两岸、波的尼亚湾全部、波罗的海东岸,连拉多加湖和佩普斯湖(楚德湖)沿岸大部分也被其控制。

1702年10月11日(10月22日),在帆桨船队的配合下,俄军经过40多天的激战,夺取了诺特堡(奥列舍克,后来,该城改名为施吕瑟尔堡,意即钥匙城),它标志着俄罗斯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俄国在进入芬兰湾东岸后,于1703年5月16日(5月27日)在兔子岛为彼得保罗要塞奠基,它成为彼得堡的前身,这天也成为了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的奠基日。1704年底,俄舰队又驱逐了在拉多加湖和佩普斯湖的瑞典人,控制了涅瓦河两岸通往波罗的海的狭窄走廊。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彼得堡,从此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此后的战争进程中,年轻的俄海军积极发挥了自身的作用:1710年,在舰队配合下,俄军攻占了芬兰海岸和雷瓦尔(塔林);1713年,一支200条小船组成的舰队协助陆军攻下了赫尔辛基;1714年汉科海战(俄国一直称之为“甘古特”海战)之后,瑞典舰队受到极大削弱,而俄国则基本拥有了制海权,还乘胜占领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在战胜瑞典纪念章上镌刻着这样的话:“此次战争取得这样的和平,不靠别的,惟靠海军。因为在陆地上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在彼得一世统治期间,俄海军建设思想为:

海军应配合陆军作战:主要方式是海军应保证陆军海洋一侧的安全,当陆军从陆上对敌要塞围困时,应从海上方向配合陆军,对敌加以封锁;海上方向的进攻与防御作战应配合陆上战场形势。

注重海军的基地配系:主要起着供舰队停泊、修理、造船等作用,成为俄国各海口通道的据点。这些基地配系包括阿尔汉格尔斯克、维堡、喀琅施塔得、塔林、塔甘罗格、巴库等。

此外,彼得创办了最初的海军学校。1701年创办了航海和数学学校,1715年在彼得堡创办了海军学院。

彼得一世于1725年去世,之后37年的时间里俄国竟然出现了6位君主,而这位俄海军之父辛苦建立起来的海军遭到了严重削弱。直到出现了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统治者之一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骑马图像

她在位期间,俄国海军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大半个欧洲感到惊愕,是俄国海上力量的黄金时代”。主要表现有:

1.扩充海军舰队,真正建立黑海舰队:1770年,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俄亚速海区舰队建立,它成为了黑海舰队的前身。1774年战争结束,俄国获得了库班、亚速、塔甘罗格、刻赤等要地,土方的属国克里木汗国“独立”,俄国商船队取得了在黑海自由航行和进入地中海的权利;当然此时黑海北岸的奥恰科夫与阿纳帕还在土耳其手中。几年之后的1783年,俄国吞并了克里木汗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向世界宣布“克里木半岛、塔曼半岛以及库班已全部纳入大俄罗斯帝国版图之内”。俄国终于拥有了南方的出海口。而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俄海军涌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海军统帅——乌沙科夫。

2.重新组建海军陆战队:俄海军陆战队最初是由彼得一世在1705年11月27日建立的,并在其去世后解散。此后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间,她按照船的大小和担负的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1777年,陆战队有8个营,到1782年仅波罗的海舰队40艘战舰陆战队就配备8208人(战时编制9416人)。

3.走出海岸,远征地中海: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俄海军第一次来到地中海,并取得了切斯马等海战的胜利。切斯马海战油画

4.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海上优势: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又一次的俄瑞战争,使得瑞典海军实力再次削减,在今后一个多世纪时间里,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海上优势地位无所质疑。叶卡捷琳娜二世

5.建立海军学校:1787年女皇宠臣波将金在赫尔松建立海军学校,之后迁往尼古拉耶夫。同时,女皇还派人出国深造,主要是去英国。

1796年,女皇之子保罗一世即位后,俄海军发展又陷入了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总体来看,后来的继任者都对海军不够重视。虽然在1877-1904年,俄国海军大力发展,也花大价钱买新舰,但此时的皇位继承者们对海军事务却是一知半解。这样到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海军实质已经变成了一支近岸的防御力量。海军演习通常都是假想一个强敌封锁了俄国海岸,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突破封锁或是给予敌舰以打击。波罗的海和黑海被认为是重要地区,而白海则不予考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877-1878年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显得十分消极,他们利用一切武器——海岸炮台、水雷、早期的鱼雷艇,进行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消耗战。由于这种思想,这一时期俄国海军建设重点之一就是鱼雷艇,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建造了多达120艘的鱼雷艇,成为全世界鱼雷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马汉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差不多与美国同时决定建立远洋海军。但由于工业基础太差,进展速度远远不能和美国相比。这期间俄罗斯海军还建造了破冰船和布雷舰。

当时俄国海军认为,配合陆军作战而使用的主要兵力应该是战列舰和潜艇。前者主要对陆军提供海上炮火支援,通过海上战列舰作战,阻止敌方海军濒海侧翼的威胁。而后者主要用于海上交通线的作战,配合陆军对敌方孤立要地进行海上方向的封锁。

这之后,1905年的对马海战成为俄海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场海战引起了俄国要建设什么样的海军的大讨论——要建设一支大海军,还是首先对海军进行改革,或者只建设一支沿海的小海军?这对今后的俄国海军乃至苏联海军的建设都产生了影响。

对马海战结束以后,虽然俄海军也开始重建,并在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过一些比他们后辈更出彩的表现,但总体而言,它再也没有过昔日的辉煌。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诞生后,这些历史遗产同样也对红海军在认识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支与之相应的强大的海军,否则不能长期成为强国。

在彼得一世与叶卡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俄国海军居于世界第三位。但当重陆轻海的君主掌权的时候,俄国和俄国海军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的日俄战争的惨败,给苏联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苏维埃掌握政权后,注意到要建立一支强大海军。不过一开始基础太差,接了一个烂摊子,缺乏物质基础。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提出的建设远洋海军的计划是继承彼得海军军事思想的最好例证。虽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战争因素,远洋海军并未建成,但这种思想上的影响始终存在着。至于戈尔什科夫时期的海军建设,也可以发现彼得一世海军思想的影子。

2.出海口对苏联至关重要。

彼得在位期间,为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不过其在位期间只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而黑海出海口则得而复失。直到叶卡德琳娜二世时代才真正夺得了黑海出海口,实现了他的夙愿。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从一诞生就认识到了出海口至关重要这一点。刚从沙俄接收过来的海军,虽说有比较丰厚的遗产,但在干涉军海上大规模封锁条件下,不得不自沉或是冒死转移。红海军在国内战争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而到战争结束后基本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思想和现实的需要使苏联新政权在国家经济基础尚不稳固的前提下,首先恢复和重建波罗的海舰队与黑海舰队。

3.海军的基本任务是配合陆军。

从彼得一世建立海军之初,这一基本任务就开始存在。这一传统思想对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海军配合陆军作战,主要是出于俄国不断对外扩张的需要,即在陆军向外侵略、攻打要塞时,海军或从海上展开封锁活动,或在海上配合陆军的进攻。在将近2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海军基本延续着这种与陆军配合的模式。“巴黎公社”号战列舰主炮

而苏联海军同样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开始的那一天就以陆军助手的形式出现。海军的主要任务就被定义为主要保证陆军作战濒海侧翼的安全,保卫沿海的城市和要塞,保证濒海海上交通线畅通。理论交锋

国内战争结束到20年代中期,虽然经过艰苦努力已经重新建立起红海军,但由于内战的破坏和海军基础十分薄弱,海军尚处于恢复期,力量十分薄弱。海军建设重点是修复在战争中损坏的或续建未完工的舰船。新建舰船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主要是建造潜艇和小型水面舰艇。为此,海军理论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寻求用有限的海军兵力来完成军事理论赋予海军的任务的方法。

虽说沙俄留下的海军学院教授们依然在讲授马汉理论,但听课的人都觉得此理论与现行海军思想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红海军的目的不是要到公海或大洋上去争夺制海权,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保卫苏联沿岸地区以及濒海要地的安全,如何防止敌方从海上方向入侵。这些与马汉理论格格不入。

当时苏联军事理论认为,未来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联盟的反苏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军兵种共同努力联合作战才能取胜。战争的命运应由大量陆军在长期机动作战中决定。海军应该首先以潜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在内海与外海及南海区域通过合同作战去遂行防御任务。海上作战的主要对象为敌方战斗舰艇。同时,所有任务都是从保卫海疆安全的总计划、从千方百计支援保卫祖国海岸的陆军部队出发。

20年代中后期,苏联海军理论探索了小型海军兵力协同陆军保卫海防的方法,期间最出名的就是1928年5月8日的专门会议。这次会议,出席的有陆海军高级将领38人。会议的决定是争论的总结,它在革命后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舰队的任务。在此探索过程中,产生了“小规模战争理论”,它的实质就是隐蔽集中协同作战的海军各种兵力,在不离开自己基地的条件下,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对敌主要目标实施短促突击。把在雷炮阵地上组织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兵、海岸炮兵的集中(联合)突击,作为各兵种协同作战的主要样式。它的作战目的在于防守海岸,免遭敌人从海上方向的入侵。作战力量是海军诸兵种,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把参战兵力部署在自己基地之内,从基地向海上出击;在进攻方向上,实施多方向攻击;在作战时间和空间上,强调短促突击,即突击地域距离基地不远,攻击持续时间不长,尤其强调作战地域选在近岸海区的雷炮阵地上;在突击样式上,突出集中突击;在战术手段上,强调隐蔽突然;在作战程式上,以潜艇对敌实施预先突击,以水面舰艇、航空兵和海岸炮兵在雷炮阵地上实施主要突击,追击溃逃之敌。

应该说,这个理论的出现是探索以小海军兵力与陆军协同作战抗击海上优势敌人侵略,保卫海疆方法的合乎逻辑的继续。正如前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所说:“这是当时苏联在拥有有限海军兵力的情况下同强大海上敌人作战和保卫自身沿海最有效和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总的来说,这是弱小海军被迫采用的防御理论。”

这个理论出现后,马上被苏联海军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是通过1927-1928年苏联海军学术界关于海军建设和海军战役使用理论的讨论,使得它更稳固地扎下了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它本身符合当时苏联海军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是它摆脱了先前军事理论的束缚。

实际上,国内战争结束后,在重建海军与建设海军同时,海军理论还来不及创建,因此,苏联海军学术界仍以传统海战思想即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为主导理论。日俄战争中的海上作战行动,从正反两方面都证明了制海权理论的重要性,对当时的俄国海军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传统的海军军事思想却与新生的红海军不太匹配,以红海军弱小的舰队到公海上与敌方强大的舰队去争夺制海权,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而从思想理念和政治立场上考虑,红海军也不可能采用旧俄海军的理论。1928年海军会议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图哈切夫斯基

这个理论的特点在于彻底摆脱了传统海战思想的束缚,立足于现有条件,避开敌方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一套全新的打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这个理论对苏联海军建设和使用产生了极大影响,统治苏联海军学术界约30年之久。

但另一方面,它也给苏联海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消极作用。

它过分强调在近岸海区作战,在雷炮阵地的范围内实施协同突击,因此对海军各兵力作战半径要求不是很高。然而,随着3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海军编成中已经有了少量可以进行远海作战的战列舰与巡洋舰,也有了一定数量续航力较强的远洋潜艇,而且苏联政府也确定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的方针,但却没有提出过到大洋作战的问题。同样,对于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只如何在远海作战的问题,对于远洋潜艇如何在远海破坏敌海上交通线的问题,都没有进行研究。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把潜艇,其中也包括把巡洋舰这类海军远洋作战兵力主要局限在近海战术使用这个窄小框框里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这一理论对于在沿海孤立海军基地的作战方法、保护外海交通线作战的方法以及与盟国海军组织协同的方法都没有得到解决。所有这些理论上的局限性,使苏联海军作战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海军在整个战争中缺乏积极作战的精神,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战争考验

卫国战争中,由于陆上作战接连失利,使得战前苏联海军学术经受了严峻考验。战前制定的原作战计划未能实现,海军支援陆军最常见的方式是从海上撤出或向战区运送濒海各陆军兵力集团。而这种合同作战规模之大,是战前苏联海军理论所没有预料到的。此外,战前理论未想象到的在陆上方向扼守各海军基地的课题,十分迫切地摆在了海军面前。与此同时,保护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也需要海军付出很大的力量与努力。

由于战前没有预见到利用北方开阔海区与盟国或者中立国联系的可能性,因此对外海交通线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及,但是战争期间,保卫外海交通线成为了北方舰队的最主要任务。

战前赋予波罗的海舰队的任务是防御性的,主要保证芬兰湾和里加湾成为无敌烦扰的自由海湾,并且预计舰队将在波罗的海进行海上破交作战。然而战争开始后,舰队主要任务变成了在濒海方向上支援陆军作战。

战前预计黑海舰队将有积极的海上行动,然而战争爆发后,舰队行动同样是在濒海方向上支援陆军作战,同时陷入了主基地的保卫战。30年代初表现陆海军联合研究波罗的海的宣传画

由于卫国战争是一场大陆战争,陆战场的进退胜负决定着这场战争的结局,因而从战争一开始,苏联海军就以主要力量执行配合陆军作战这一最主要的任务。在这个前提下,战略防御阶段中,海军主要采用与陆军共同防守海军基地和濒海地域的作战形式。在战略进攻阶段,主要形式改为以炮火支援陆军作战,配合陆军实施登陆等。

在战前的苏联海军理论中,海军防守基地和濒海地域的任务主要是抗击敌人从海上和空中对基地的袭击,基地的陆上防御应归陆军负责。而且战前苏军军事理论过分强调战略进攻,认为己方在战争伊始就能将军事行动推向敌方国土,因此认为敌人从陆上方向夺取基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战前,本来应由陆军负责的海军基地的陆上防御正面,基本没有进行工程方面的构筑。

战争爆发后,由于陆上战场不稳定,陆上方向成为了基地防御的重点。海军基地防御对于整个战场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德军在陆上战场的不断推进,各海军基地都面临着来自陆上攻占的危险。有的海军基地(例如利耶帕亚)由于缺乏陆上防御组织准备,只防守了短短几天就被攻破,这无疑加快了德军在陆上的推进速度。有的海军基地(例如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在陆海军的协同下,坚守了较长时间,使得陆上战线相对稳定。具体样式表现在:

1.用舰炮或岸炮对参加防御的陆军实施经常性的支援;

2.海军人员上岸与陆军一起参加地面作战;

3.海军航空兵根据参加防御作战的陆军需要采取行动;

4.保障被敌人从陆上包围的海军基地的海上交通线畅通,并用作战舰艇为参加防御的陆军部队输送加强兵力兵器与补给,后送基地内的伤员和居民。

由于有了上述几方面的发展,使海军基地防御改变了战前苏联海军理论认为的那种只是抗击敌方从海上方向入侵基地的概念。应该说,在一系列海军基地防御作战中,“苏联海军显示出自己是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能够迅速改变陆军濒海作战区域的局势,极大改善了陆军完成各种战役、战略任务的条件”。

在战略进攻阶段,支援濒海陆军集团仍是海军主要任务之一,只是行动样式有了一些变化。主要包括:用航空兵、远射炮兵和海军岸上部队参加突破德军封锁的作战;遣送陆军部队登陆;以炮火和航空兵支援陆军部队的濒海侧翼;从海上拦截企图从各基地后撤的德军。

在整个战争期间,海军使用军舰和各种登陆工具,共输送登陆部队25万余人,派出40多万官兵到陆地前线,组成了40多个海军步兵旅、6个独立海军步兵团和大量独立海军步兵营。

战前,苏联海军理论比较重视对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方式的研究,而对如何保护己方的海上交通线虽有研究但不完善。对于破交行动,战前理论认为既可在敌海上交通线采取封锁形式,也可采取个别临时性战役或系统战役形式,或者综合使用上述诸形式。对于保交行动,战前理论认为战争中主要运输将靠陆上交通,而海上运输只有次要意义。战前理论还预料一旦战争爆发,可能除了同邻国保持联系外,同海外各国的海上交通线将中断。因此,对于如何保护外海海上交通,战前理论从未涉及到。然而战争爆发后,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成为海军最重要任务之一,在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行动中,保护外海海上交通线的行动成了十分迫切的任务。

战争期间,破交行动主要海区在北方海区与波罗的海,在这些海域德军的海上运输最为频繁且有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战争中海军对敌方破交行动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使用了海军各种兵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潜艇和航空兵,其次是水面舰艇和水雷。

初期,对潜艇使用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缺乏各种保障,且战术使用失当。之后随着作战方法不断改进以及各种保障措施不断完善,潜艇得以成为破交作战主要兵力之一。航空兵在战争初期因为大量用于支援陆上方向,无力顾及破交行动,此后随着陆上战场形势的变化以及飞机数量的增多,被广泛用于破交行动中。水面舰艇破交行动,大量使用鱼雷艇用于近岸海区,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苏联海军结合本国海区特点,在濒海海上交通枢纽、港口接近地和狭窄海区的航道上密集使用水雷以及用各种类型水雷混合布放,起到了较好的打击效果。

可以看出,苏联海军的破交行动在兵力使用上,经过了由单一兵种突击到海军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过程;在突击目标上,从打击执行日常运输任务的单舰逐步发展到歼灭一个或者几个护航运输队的集群作战。这些大大丰富了战前关于破交行动的理论。

具有突破性的是保交行动。战争伊始,由于理论不足,海军保交行动遇到很大困难。主要是能用于保交的兵力兵器不足,技术和战术水平较差,而且需要保护的都是老式的型号不同的低速船只,这也给行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战争过程中海军使用了各种兵力保护海上交通,主要是水面舰艇和航空兵。苏军对水面舰艇兵力运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核心问题就是组成护航运输队最合适的运输船数量和最合理的组织警戒方法。实践中,苏联海军否定了组织大型护航运输队的方法,因为这会给敌方潜艇与航空兵提供实施集中突击的机会。根据经验,总结出组织小型直达的护航运输队一般情况下用10艘运输船组成运输队,根据具体情况配备成比例的警戒兵力。由于存在对潜观察和对空防御两大弱点,决定了苏联海军保交行动大部分只能在沿岸航线——即在岸基飞机有效作战半径内实施。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苏联海军通过努力改善护航体系,使航行警戒更具有通用形,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两层警戒幕构成的环形警戒配系。

应该说,“小规模战争理论”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一次考验。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有其适应战争需要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

首先,这个理论是防御性的,也是战前苏联军事理论对海军的要求。应该说,战争期间证明这个理论顺应了战争的实际需要,使得海军没有像陆军那样经历理论指导的大波动。

其次,这场战争是一场大陆战争,陆战场决定着最终战争的结局。海军主要任务是与陆军协同作战,扼守和解放濒海地区。在这个大前提下,采用基地防御、登陆与抗登陆、炮火支援陆军等方式,正是这个理论所坚持的作战方法。可以说,这个理论在战争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然而,这个理论十分强调对海上方向入侵之敌的防御,其兵力的配置、作战样式以及战术指导均以如何歼灭海上之敌为出发点。然而战争实际却是海军要以很大力量协同陆军扼守濒海要地,抵御陆上敌人的入侵,这是战前理论所未曾预计到的。

再有,该理论对到较远海区作战的思想准备不足,致使海军作战思想受到严重束缚。国土防卫

战争结束后,海军对卫国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50年代初提出了“海军的战略使用”概念。

在战役层次上,对“海军战役”开始理解为海军是一个或数个战役联合编队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协同,按照统一意图和计划,为达成战役或战略目的而实施的战斗行动的总和。当然,战役可以分成进攻性和防御性的,前者占主导地位。根据兵力的编成、受领任务的特点与实施方法,又可分成独立战役和合同战役。

独立战役是海军单独遂行的战役,包括:攻击岸上目标;消灭海上和基地内的敌人;破交与保交;布设雷障。合同战役是指舰队、区舰队在陆军(方面军、集团军)的协同下为达到主要目的实施的战役,分为登陆与抗登陆;火力支援方面军部队濒海侧翼;将己方被敌孤立的部队撤至后方等。

在此期间,苏联海军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海军只能遣送战术群上岸,不可能实施大规模登陆战役,因此海军步兵的发展停止了(1947年海军步兵部队被解散,直到1961年才重新建立)。然而朝鲜战争却证明,实施大规模海上登陆依然十分有效,随后又恢复了对登陆战役的研究和训练。

又如对于海军基地防御问题,一开始在总结卫国战争经验教训时认为意义重大,专门制定了相应的积极防御理论,但之后随着海军主要兵力作战半径的不断前伸,可到远离基地海域作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海军理论又否定了基地防御战理论。

而且在战后一段时间,关于核武器将使海军无活动条件的观点也影响着苏联海军,苏军内部也有否定海军作用的观点。战后10年,苏联海军大量建设在近海海区作战的水面舰艇、沿岸活动的潜艇和大量岸基航空兵,使苏联海军成为一支“岸上海军”。24型战列舰8号方案

在国土海军、近岸防御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海军由于十分强调海军兵力在近岸海区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海军兵力建设上反映出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着重建设一支轻型的、近距离作战的海上力量。

但由此带来的缺陷是:

首先,不重视海上力量的作战半径。所建造的舰艇大部分都是轻型的,不能远离海岸活动。这些舰艇主要以岛岸为依托,利用近距离的短促突击的战术来达成战役目的。因而在海上活动范围较小,引导和各种保障主要靠岸上基地。

其次,海上的制空能力较弱。由于以岸上为中心,在近岸海区活动,因此空中掩护和对海上目标突击主要靠岸基航空兵。由于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有限,而在兵力编成中又没有舰载航空兵,即使有些大型舰艇能在较远海区作战,但由于没有空中掩护无法有效地在远海活动。

再者,海上作战的指挥以岸上指挥为主。通讯联络以岸为中心,对海上兵力的引导、指挥均靠岸上实施,这就增加了海战的指挥层次。同时,海上指挥员缺少灵活处置各种情况的权力,从而使作战过程中通讯工作量大,甚至常常因为岸上指挥员不了解海上的实际情况而造成指挥失当。驱逐舰30ис型123ис鱼雷艇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海军兵力作用的发挥,苏联海军二战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造成苏联海军在卫国战争中战绩不佳的重要原因并不是苏联军队不想或者不愿意充分使用其海军,而是他们本身就是一支只能执行近岸防御任务的国土海军而已。

1945年以后,苏联实际上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大批量建造战前设计的战舰的国家。除了数量众多、在冷战中的确令敌人神经不安的潜艇外,斯大林时代后期的海军完全由过时的战舰组成。在核武器、导弹、喷气式飞机和无线电电子设备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支海军看起来十分陈旧。“……原来,在1955年以前我国海军患了对过去战争的怀乡病——我们建造了我们1941年想要的那些战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总体上是有根据的。虽然那些改革不无偏激,并且由于这些偏激,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回忆。远洋舰队

苏联海军的“近海防御”思想发生重大改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当时,苏联有两种意见深刻地影响了海军的发展:其一,“随着核武器的出现,海军已丧失作为一个军种存在的价值”;其二,“海军与陆军协同作战是重要的,但在沿岸作战中,海军和地面部队的协同则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陆军已拥有核武器,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抗击海上入侵的敌人,而无须海军的支援”。于是,苏联确立的海军发展方针是: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已经过时”,巡洋舰只适合“国事访问”,只须拥有一支由潜艇、航空兵和轻型水面舰艇组成的小规模舰队即可。至于航空母舰,因其所需经费巨大,无须建造。根据这一方针,苏联在斯大林去世(1953年)后的第二年便决定,把以旧式水面舰艇为主的海军改造成以潜艇为主的海军。1955年,苏联陆海空军减员64万人,并向中国交还了旅顺港。此后,苏联海军近400艘舰船退出现役,海军的2000架飞机移交国土防空军,转而发展远程航空兵。赫鲁晓夫重视装备导弹武器、导弹核潜艇、大吨位水面舰艇,但他确立的海军发展方针也遭到一些人反对,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就认为,为了保障海军完成主要作战任务,苏联既需要导弹航空兵,也需要一支以巡洋舰为骨干的大型远洋舰队。现在戈尔科什夫已经成为俄罗斯海军官兵最为怀念的将领,但他的认识当时并不占主流。2004年普京视察“台风”级核潜艇TK-17“阿尔汉格尔斯克”号

1955年9月的苏共二十大上,根据苏共中央的决定,苏联海军新的奋斗目标是“大规模地建设强大的远洋导弹核舰队”。它反映了苏联对于海军的新认识,实质上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把海军束缚在沿岸海区的概念,同时也标志着新的海军将以导弹为主要武器,传统的鱼雷、火炮、炸弹将退居次要地位。最后,要实现这一质的变化,需要:向建设核潜水舰队过渡;采用导弹核武器,建立海上战略导弹核武库;以远程航空兵装备海军;装备舰载飞行器;改进探明水下情况的反潜兵力、兵器的质量;采用各种无线电电子设备、武器和技术兵器的自动控制设备等。

同时,戈尔什科夫提出了均衡发展海军的概念。这个概念具体表现在:

1.优先发展潜艇,用最短的时间对广大海区造成威胁。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可以扩大海军在大洋上的活动范围,扩大海军打击范围,对对方领土纵深构成威胁,因而可以完成战略任务。

2.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主要攻击目标是海上目标;同时还可以攻击各种潜艇;能够克服对方防空火力的抗击,在不经过对方防空武器有效火力范围内实施攻击;向专业化发展,区分出反潜、导弹、侦察、歼击轰炸航空兵等。具体做法:主要发展岸基飞机,大力发展反潜飞机;着重发展载有空舰导弹的飞机;逐步发展舰载飞机。总体来看,依然以岸基飞机为主,舰载飞机尚不能形成强大的突击力。

3.相应发展水面舰艇。与海军突击力量——潜艇部队紧密相连。赋予潜艇战斗坚持力并使潜艇得到全面保障。十分重视发展航空母舰,大量发展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驱逐舰;注意发展登陆舰艇;相应发展辅助舰船。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原“巴库”号)

4.控制海军步兵与海岸火箭炮兵部队规模。到了7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宣称已经建成一支进攻性的远洋导弹核舰队。此时的苏联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变为能实施远洋作战的海军,真正实现了几个世纪所追求的目标;苏联海军的武器装备从常规武器转变为以核武器为主,使战斗威力大大增加;海军任务执行程度从战役战术上升为战略;也做到了能与美国海军相抗衡。

然而,细细探究,这个远洋海军还是存在不少弱点:

1.制空制海能力不强。舰队在岸基火箭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会失去空中掩护,海上编队防空主要靠编队舰艇所在舰载防空导弹与防空火炮解决。舰队的作战距离、突击威力、持续作战能力都受到一定限制,合同突击威力大大降低。

2.远距离登陆输送能力较弱。登陆舰艇数量偏少,能够执行远距离输送任务的登陆舰数量只能够保障1个加强师的登陆。战时虽可征用商船,但性能较差且无专用登陆设备,势必影响登陆方式和效果。

3.自然地理条件不利。国土位于较高纬度,气候严寒,不冻港很少,限制了港口的使用、兵力的部署和舰艇的机动,对舰艇建造和勤务保障都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对海军发展建设和作战活动不利。

4.4个舰队分别部署在4个互不相连的海区,不利于彼此的互相支援。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和日本海在地理位置上相距数千海里,彼此的海上联系需要经过漫长的海上航线。地理上的分割造成4个舰队兵力机动十分困难,这在战略上是一个很大的弱点,必然形成各个舰队孤军作战。而且,各舰队都处于封闭或半封闭海区。北方舰队要前出到大西洋,必须通过格陵兰、冰岛与英国之间的海上通道;波罗的海舰队必须通过狭窄的丹麦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黑海舰队只有通过土耳其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太平洋舰队要进入太平洋也要经过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和朝鲜(或对马)海峡。上述通道和海峡都比较狭窄,且控制权都在西方,战时易被封锁,使舰队困于局部水域,不能自由进入大洋。苏联海军航空兵的图-22M轰炸机苏联海军1174型“伊万·罗戈夫”级登陆舰“对岸为主”海军战略使用方针,即潜射导弹的对岸核突击,也包括登陆和舰炮对岸射击这些传统的对岸作战样式,还包括舰载航空兵的对岸攻击。使用部署在苏联近海和平时提前展开在重要海域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对敌方深远纵深内的岸上目标、港口、兵力集结地实施突击。

在戈氏离任之际,苏联海军已经发展到50万人,拥有舰船2100多艘,总排水量420余万吨,海军航空兵有飞机1400余架,潜射核导弹近1000枚,成为了一支能够独立的或与其他军种相协同的在所有大洋和海上战区遂行战略任务的远洋海军。防守反击

1985年,随着戈尔什科夫的离职与新的苏联领导人戈巴乔夫的上台,苏联海军思想又一次发生了改变。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向世界推出了新著《改革与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在此书中把防止战争做为苏联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

与政治上提倡的新思维相适应,苏联海军发展也有了新想法。之前海军虽然有较强的远洋作战能力和核突击能力,但存在两个明显弱点:一是缺乏在远洋海域作战所需要的制空权;二是远洋后勤保障能力差。为了改善这些缺点,苏联海军军事战略由进攻战略调整为防御战略,战略使命由与美国争夺海洋霸权逐步变为海洋方向的防御战略。在新的总体防御战略的指导下,苏联海军作战海区逐步移向近海,可以适当弥补原先的缺点,充分发挥岸基航空兵的威力,最大限度掌握近海海区空中优势,增强对某一海域的控制能力。

为此,苏联海军有意识地对兵力结构进行了调整,表现在:

1.维持和完善弹道导弹潜艇兵力:作为建设重点,继续会发展各种型号带有可以击中任何陆上与海上目标的各种射程的洲际巡航导弹潜艇。

2.加强海军航空兵建设:导弹航空兵可以在远距离打击进入防御界限的敌海上目标,而远程航空兵可以将敌军消灭在基地和航渡过程中。

3.水面舰艇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当时苏联海军已经服役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而且还在建造后续舰。

新任海军司令十分强调海军作为苏联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注重战时各军种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近海方向与陆军配合,以阻止敌从海洋方向的入侵,即将海军兵力纳入到战区范围内来考虑对其的使用。原因是认为苏联海军尚没有能力在近海方向独立完成防御任务,而且特别是近海海区的制空权,需要在其他军种的协同下才能获得。

当时,苏联将全国重新划分为5个战区,战区司令作为最高统帅代表,可以直接指挥所辖战区内诸军兵种作战。此时的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与黑海舰队均隶属于陆上战区,只有北方舰队例外。

在海军作战指导思想上,反击成为了核心。即在遭到入侵情况下,应坚决顶住敌人的攻势,并迅速集中力量实施有力的反击。苏联海军实施反击兵力为弹道导弹潜艇、海军突击航空兵、攻击型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

除此之外,海军新思想还将诸兵种协同作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重新纳入对海作战范畴并给与高度重视。

在前苏联解体之前,苏联海军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作战指导思想从强调先发制人变为注重反击;作战地域逐步向近海收缩;兵力结构上,弹道导弹核潜艇从主要突击兵力变为核威慑与核后盾力量;海军注重在高科技条件下的常规战争与局部战争;作战样式上,从过去强调对岸为主改为对海作战,尤其是在近海打击敌方水面舰艇编队和破坏敌海上交通线。

当前苏联解体时,苏联海军已经拥有44.2万余人,舰船2100余艘(潜艇372艘、水面舰只268艘、登陆舰只80艘、各类快艇410艘、水雷战舰艇373艘、辅助舰船600艘),海军飞机1600余架。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昔日强大的海军不复存在,由于资金困扰等多方面因素,如今的俄罗斯海军实力大不如前。不过秉承着先前的基因,大国海军之梦依然存在。2013年1月20日-1月29日,俄罗斯海军开始在黑海和地中海海域举行近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舰队间联合军事演习,军演为期10天,将完成60多个演习项目。参加本次演习的包括俄罗斯四大舰队当中的三支,分别是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参与演习的舰种包括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大型登陆舰、两栖登陆舰以及一些特殊舰艇和补给船只。此外俄罗斯海军步兵部队、俄罗斯空军远程兵种以及反导单位也将参与到演习中。

昔日的大国海军何日重现辉煌呢?俄军战列舰“潘特莱蒙”号(原“波将金”号)————————————————————

(1) 1696年10月20日,俄国大贵族杜马通过《必须拥有海船决议》,这一天标志着俄罗斯海军的成立。第一章风雨红旗 二战中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最初的岁月

1240年7月15日(7月21日),诺夫哥罗德公爵亚历山大·涅夫斯(1)基率领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在涅瓦河沿岸打败瑞典军队,1242年4月5日(4月11日)又在爱沙尼亚边境附近楚德湖冰上打败日耳曼骑士,从此,俄国开始插足波罗的海。

1492年,伊凡三世在纳尔瓦河右岸建立伊万哥罗德城,在芬兰湾沿岸地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势力。十六世纪初,伊凡四世时期,俄国占领了白海沿岸地区。由于白海出海口不能全面通航,于是他在1558年发动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立窝尼亚战争,结果被瑞典、波兰和丹麦等国打败。根据1583年的普柳萨停战协定,芬兰湾沿岸包括纳尔瓦、伊凡哥罗德等重要城市都划归瑞典。之后,根据1616年的斯托尔波沃合约,瑞典占领了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占领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全部土地和大部分南岸地区,成了波罗的海沿岸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国。1655-1660年波瑞战争期间,俄国试图进占芬兰湾,但最终不得不于1661年同瑞典签订卡尔迪斯条约,把战争初期占领的芬兰湾沿岸的全部土地归还瑞典。直到十七世纪末,波罗的海东岸一直由瑞典控制。

1695年,俄国传奇沙皇彼得大帝为了远征亚速,建立了亚速海舰队(舰队拥有战列舰2艘、纵火船4艘、大桡战船23艘等),舰队协助陆军部队经过50天作战,于1696年7月19日(7月29日)攻克了亚速要塞。战后不久,1696年10月20日(10月30日)俄罗斯海军正式成立,不过此时海军还没有常设舰队。

1700年,彼得大帝发动了同瑞典争夺出海口的北方战争。1702年10月11日(10月22日),在帆桨船队的配合下,俄军经过40多天的激战,夺取了诺特堡(奥列舍克,后来,该城改名为施吕瑟尔堡,意即钥匙城),它标志着俄罗斯开始进入波罗的海。

不久,俄军着手建立正规的海军舰队。1703年2月,在奥洛涅茨开始建造巡洋舰7艘、帆桨快船7艘、帆桨船32艘;上述舰船于次年秋天建成并调往彼得堡,波罗的海舰队拥有了自己的军舰。1703年5月6日,彼得一世率领30艘战船组成的区舰队进攻瑞典一支小舰队,经过接舷战后俘获2艘帆船,取得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诞生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所有的参战者都获得了金质或银质奖章,上面铸着“破天荒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天成为了波罗的海舰队成立的纪念日,波罗的海舰队从此开始诞生!

1703年4月底,俄军包围了涅瓦河上的尼延尚茨要塞并在5月1日(5月12日)攻克要塞,随即进入了芬兰湾东岸。当年5月16日(5月27日)在兔子岛为彼得保罗要塞奠基,它成为彼得堡的前身,这天也成为了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的奠基日。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彼得堡,从此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年冬季,俄军在科特林岛附近浅滩构筑炮台,并在岛上建立了炮垒,这座新的要塞命名为喀琅施洛特堡,要塞最终于1723年建成并改名为喀琅施塔得,之后成为了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基地和彼得堡海上要冲不可逾越的堡垒。到了1714年,波罗的海舰队编成中已经有27艘战列舰、9艘巡航建、3艘双桅帆船、177艘帆桨快船和两桅帆船以及22艘辅助船。

1713年7月26日(8月6日),舰队取得了甘古特海战的胜利,从此波罗的海的海上主动权转到了俄国人手中。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舰队又先后取得了厄塞尔岛和格连加姆群岛海战的胜利。战争最终于1721年结束,俄国确立了自己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地位并获得了波罗(2)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对北方战争的结果也很满意,作出了如下评价:“所有学科的学生7年毕业,但我们的学校却用了3倍的时间,然而上帝保佑,终以最佳的成绩结业了。”这次战争也为舰队建立了基地系统,其中主要基地是圣彼得堡与喀琅施塔得,前进基地是雷瓦尔(塔林),而桨帆战船舰队以维堡和芬兰的赫尔辛福斯(赫尔辛基)和奥布(图尔库)为基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