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0:43:51

点击下载

作者:钟伟,魏伟,陈骁 等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

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试读:

新金融书系

中国的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新金融”的历史,金融业的版图无时无刻不在演变、重塑。不断革新的金融工具、运行机制和参与主体塑造了不断变化的金融业态和格局。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在推动金融结构演进、金融改革深化的同时,也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金融书系”是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创设的书系,立足于创新的理念、前瞻的视角,追踪新金融发展足迹,探索金融发展新趋势,求解金融发展新问题,力图打造高端、权威、新锐的书系品牌,传递思想,启迪新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致力于新金融领域和国际金融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14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举办,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研究院的宗旨是:探索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求解国内金融发展新问题,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努力提供一流的研究产品和高层次、有实效的研讨活动,包括举办闭门研讨会、上海新金融年会、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开展课题研究,出版《新金融评论》、新金融书系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论坛正式成员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CF40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代序 数字地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

目前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比较关注数字货币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就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和其他国家的央行展开相关业务探讨。我很高兴地看到钟伟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就数字货币问题进行富有综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钟伟兄嘱我为其新著写序,友情难却,加上我本人也长期从事金融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政策制定,因此就一口应允下来。

通览全书,本书主要围绕四个命题展开讨论。

命题一:货币体系的信用演进和载体演进。钟伟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将货币体系的演进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信用的演进,另一个是载体的演进。所谓信用演进,是指货币代表着人类社会最高的信用背书。钟伟教授颇有见地地指出,不能将私人部门的信用和政府部门的信用对立起来,法定货币体系最终得以确立,是国家信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于私人部门信用,这本身是顺应市场发展的自然选择。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广泛存在信用竞争,但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政府信用,尤其是大国的主权信用胜出。在演进中,信用由预期固化为信仰。当前很多私人部门发行的所谓“数字货币”充其量是数字商品或数字资产,没有进入一般等价物行列,没有主权信用背书,不是科学定义上的数字货币,其涨跌基于预期,而非信仰。钟伟教授还列举了美元化现象来作为佐证,美元化的本质是美联储的信用部分或全部替代了他国的主权信用。所谓载体演进,是指货币体系从商品货币向贵金属货币,最终向纸币、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演进。载体的演进意味着货币体系运行成本更低、更安全和更有效率。这让我想到了特里芬教授对金本位的批评,特里芬辛辣地指出,人类走遍天涯海角去勘探、开采和提炼黄金,主要是把黄金窖藏于壁垒更为森严的金库中,没有什么比这种货币安排更浪费和更荒唐的了!因此货币体系从商品货币演进到数字货币也很自然。

看起来,数字货币取代当下的纸币和以银行卡为主的电子货币,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货币体系的信用背书,全球主要货币所依赖的仍然是国家信用。但数字货币比较彻底地改变了货币的载体,使人类迎来了崭新的、更安全便捷的货币安排。

命题二:数字货币体系的三层结构。和大多数泛泛而谈的研究不同,钟伟教授指出,未来数字货币体系粗略地可以描绘为三层结构。底层为法定数字货币,它可能是加密的也可能是免密的。中间层为数字金融账户体系,是覆盖了央行支付体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垂直化总分账户体系,同时各国央行的支付清算体系也将紧密互联互通。顶层为数字身份验证体系,这主要是基于生物特征码和行政记录而形成多重加密验密体系。这个三重体系和当下的现金-账户-验密体系,实质上是个一一映射集。也就是说,数字货币体系脱胎于现在的电子货币体系,这一点我比较欣赏,不要动不动就说金融科技如何颠覆和重构,人类全部的文明史都是以既有文明为基石,向更高更广的艰难攀升。从电子货币到数字货币也同样如此。

命题三:虚拟货币和金融技术是两回事。近年来以比特币(BTC)为代表,出现了许多代币筹集和交易平台,人们习惯地将其称为(1)ICO。钟伟教授指出,比特币不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甚至与人类已有的法定信用货币背道而驰,因此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但许多ICO采取了区块链等金融技术,这个研究将代币发行交易行为和金融技术平台区别开来,强调金融技术平台现代与否、创新与否,并不构成对比特币等的金融创新背书、技术创新背书或信用背书,因为金融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从我接触货币理论开始,到成为央行政策制定和实践的亲历者,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央行都希望通货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几乎所有的代币商圈参与者都希望代币不断涨价,并以此从中牟利。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ICO投机之间,泾渭分明。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反复强调的,不能将数字货币研究和虚拟币、代币混同起来。更不允许后者借数字货币之名,行不良不义之实。

命题四:数字货币体系给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打开了新的空间。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进入数字货币体系时代,因此该体系究竟给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切还有待实践检验。钟伟教授就此进行了颇有新意的初步探讨和设计。在我看来,中国央行在数字货币研究领域已有不少积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未来高效的数字现金时代,货币和监管政策应当如何跟进,深度(2)理解和理性把控好金融体系,避免“本领恐慌”,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很有可能的是,数字货币作为底层信用,叠加各类可交易的实物、服务和虚拟资产,形成并衍生出各种金融交易市场,是未来我们将观察到并予以有效监管的金字塔型金融体系。

综观全书,在数字货币领域,钟伟教授及其团队无疑是国内相当出色的研究团队,其成果也已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我总觉得意犹未尽。记得我刚北上接手央行研究局时,曾邀请钟伟教授就互联网金融理论做过相关演讲。在日常工作、阅读和思考之余,我建议钟伟教授考虑数字地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间的整体建构逻辑。在我看来,人类正在将地球建设成和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有显著区别的数字地球,这个数字地球恰恰就是钟伟教授多次提及的复杂网络系统,一个多层的平行复杂网络世界。以数字地球为基础,人类正在加速构建数字经济,习近平同志在G20杭州峰会和汉堡峰会上多次强调数字经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与此相应地,数字经济将呼唤数字货币时代。同时我也特别期待钟伟教授能够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原则、架构及其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方面做出更多讨论。当然这样的构思更宏大,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资源投入。在此我不想苛求钟伟教授及其课题组,但这也许不失为后续研究的一个思考框架。在思考中边读边写,是一个很愉快的体验。此书读来不错,有所得。

是为序。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陆磊2017年10月1日

(1)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开售币),是指企业或非企业组织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发行代币,向投资者募集虚拟货币(比特币、以太坊)的融资活动。——编者注

(2)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说到底就是“本领恐慌”。它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做好工作的本领。——编者注第一章国家竞争、世界货币与数字货币1.1 引言

传统的货币本身就是基于竞争形成的,通过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和美元的世界货币职能,我们发现货币本身通过竞争获得其地位,而其地位又通过法律、监管等进一步强化。一种货币如果作为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首要特征是应当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货币供给的有序。而当前通过ICO发行的各种各样的虚拟货币(比特币等),则很难纳入货币的范畴。ICO严重混淆了事实:面对税务工商部门,它们声称其挖矿活动是电子游戏;面对金融当局,它们声称其并不是在发行货币(coin offer),而仅是发行商圈币、代币;面对矿工或码农,它们则声称越多参与者和越多链接,会使代币的挖掘和交换急剧升值。ICO背后的代币挑战了人们对货币演化史和职能的基本认知,代币本身是有限的、价格极不确定的、不行使货币职能的。

在本章中,我们试图简要讨论货币演进的大致历程。第一,中国进入现代信用货币体系较迟缓,这和中国曲折的现代化史相对应。第二,货币发行本身是私人和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法定货币逐渐取代私人货币,其根源在于主权信用往往高于私人信用,货币法定化本身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第三,主权货币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这突出地表现在法定和事实美元化的进程中,主权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意味着少数大国的国家信用超越国界的扩张。第四,货币本身的发展越来越摆脱货币载体的具体形态,从商品货币到金本位,从纸币到信用卡,以及已成趋势的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等,安全、高效、成本较低的货币体系不断进化。第五,主要主权货币之间的支付结算效率不断提升,央行清算系统被高度紧密连接,支付体系的技术架构得到极大提升,货币和资本的跨境流动更为迅捷。第六,在法定数字货币取得理论进展的同时,私人部门可否发行数字货币的命题被再度提出,我们不完全否定私人数字货币的可能性。但当下以比特币为标志的代币发行模式令人担忧。代币不应成为未来私人数字货币的主流形态。货币法定化和法定数字货币体系是货币体系的核心和基础。1.2 主权货币背后的国家竞争1.2.1 美元霸权的君临天下和货币扩张

国际货币体系历经了百年变迁,最为重要的是信用本位的确立。通常货币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金本位制、美元代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即美元、欧元等多种货币相互竞争充当世界货币。从1943年国际社会承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元地位便一骑绝尘,将其他储备货币远远抛在身后。总的来说,美元霸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本积累、资本输出、权利和义务脱钩。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历史和现实,是美国国家信用在国家间、市场间竞争并证明了美国国家信用的软硬实力的结果。或者说美元的地位,既是政府选择,也是市场选择。(钟伟,2001)(1)

1.资本积累

1865年至“一战”爆发前是资本积累的主要阶段。美国内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在美国普及,经过西部大开发以及州际铁路建设,美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

事实上,从1894年开始,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之前的海上霸主英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1914年“一战”爆发时,美国经济总量已占据绝对优势,超越了老牌强国英、法、德三国经济规模的总和。从经济总量来看,这时候的美国无疑已经是世界经济霸主。但是欧洲诸霸主称霸全球几百年,世界经济政治体制均置于其指定的框架下,美国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依然不及老牌霸主。此时,连续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全球布局提供了机会。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阶段主要存在于1914—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严格来说,美国的资本输出始终在进行,但由于美元在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存在方式截然不同,我们将1976年作为分界点。

美国资本输出阶段主要包括战时资本输出(包括“一战”和“二战”)以及战后资本输出。其中,战时资本输出主要依靠战争费用和战争赔偿所导致的巨额债务输出,而战后资本输出主要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外放款,后续石油美元的出现也加快了这一进程。(1)战时资本输出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一,但直到“一战”爆发,美元才逐步取代英镑,一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此时美国的策略主要是利用远离战场的优势,为战争双方提供武器军火,使美国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债权国。“一战”结束时,战争的摧残使英法等战胜国欠下美国巨额的债务,其他国家则更甚,美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家。此时,美元完成了初步的资本输出。

1933年前,规模巨大的海上贸易、领先的工业和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充足的黄金储备,其强盛的综合国力使英镑保持坚挺。1933年后,随着英国和美国先后放弃黄金的自由兑换,一些欧洲国家也随之跟进,金本位制开始逐渐崩溃。两次世界大战后,西半球诸国的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由于主要战场远离美国本土,所以美国在“二战”期间得以扩大生产并大发战争财,而欧洲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欧洲各国在战后需要从美国大量购买重建的必需品,而进口美国商品的需求带来了各国对美元的巨大需求。但此时欧洲各国经历战乱,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贸易严重逆差,黄金储备告罄,没有足够的外汇用来进口美国产品。与此相反,美国在“二战”前期保持中立,战火没有燃烧到美国本土,美国趁此机会大力发展军工,出口军火到战火纷飞的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这些财富被用来发展本国经济,迅速和欧洲诸国拉开了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黄金储备总和。与此同时,大量的美元流入世界各参战国,成为必不可少的国际货币。(2)战后资本输出

1943年,“二战”结束前夕,各盟国开始考虑战后重建计划。为了扩大贸易、稳定汇率和恢复发展,各国开始承认由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战后重建分别提供短期和长期资金支持。但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经济实力为依托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史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全球性金融货币体系协议。尽管人们习惯性地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称为“金本位制”,但这并不妥当,该体系是虚金而实美元的体系,对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美元体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黄金在其中只是扮演了过渡性的角色。或者说,美元所包含的国家信用最终战胜了黄金所代表的贵金属信用。“双挂钩”机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所在,主要包含两点:一是确定美元是唯一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规定黄金官价为35美元/盎司;二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安排——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其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1%间浮动。为维持法定汇率,各国需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至此,美元地位已与黄金地位基本等同,成为名副其实的储备货币,美金的称谓由此而来。“双挂钩”机制的核心在于虚黄金而实美元,使美元能够以黄金的名义君临天下,但这不是货币演进的本质,其本质在于,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为背书的美元信用本位体系,比使用黄金实物或者黄金兑换券要好得多,因此布雷顿体系带有明显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从该制度建立开始到2017年,以美元计算的黄金累计上涨约35倍,年化复利约5%。考虑到黄金的保管和兑换成本,以及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我们只能说,美国的国家信用优于黄金,这是导致信用货币体系确立至今无法动摇的根本。

在美元获得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后,后续的马歇尔计划为美元输出到全球提供了宣泄的出口。美国迅速崛起的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出口诉求,为了保证本国经济发展以及战后的经济霸权,美国决定对欧洲各国进行援助,为欧洲提供美元以进口美国产品,这就是后来的马歇尔计划。战后的欧洲千疮百孔,经济面临崩溃,加之西欧各国对苏联心怀恐惧,担心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演变成革命,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欧洲各国迅速表示接受。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元在全球货币领域迅速铺开,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国际货币。在马歇尔计划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基本恢复元气,并迎来了20年空前的高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在多次石油危机中诞生,美元成为几乎100%石油的计价货币,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大宗商品,赋予了美元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将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得以加强,其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周期。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信用货币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基于国家信用的主权货币代行世界货币的第一阶段,以基于区域货币或者区域支点货币代行世界货币的第二阶段,以及超越主权国家的超主权货币或者数字货币的第三阶段。

3.权利和义务有所脱钩

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迅速获得了霸主地位,但“双挂钩”给予美元特权的同时也对美元进行了约束。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却使美元成为一种可以肆意攫取国际铸币税,而不必履行国际义务的货币。

在学界,铸币税被认为是货币国际化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好处。铸币税,简单来说就是发行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所代表的价值即其本身价值,而对于纸币来说,其代表的价值则远远大于其成本。货币的印刷者(一般是政府机构)因此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当一种货币在法定区域内被接受并使用时,印刷者便能获得铸币税收益。当这样的范围扩张到全球后,铸币税的收益是极其巨大的,美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美国在获得铸币税的同时,也要承担另外两项义务:一是各国要求兑现黄金时,无条件满足兑现要求;二是当各国需要足够美元用以国际清偿时,美国需提供足够的美元。而这两项却是美国无法长期完全履行的义务。

根据特里芬(1960)提出的特里芬难题,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美元必须保持币值坚挺,这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需求,美元被迫源源不断地流入海外并沉淀到其他国家,这将导致美元币值受到挑战。因此,单一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最终会陷入特里芬难题而难以持续。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价值开始逐渐与黄金脱钩。“冷战”期间,美国为了保证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安全,与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军备竞赛。在国内,美国增加军费开支,并且对阵营内成员国进行巨额的军事援助,巨额的军费支出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1958年,欧洲10国延期完成了马歇尔计划中附带的条款,其中要求各国货币可自由兑换。自此,美元短缺的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再加之美国持续贸易赤字,美元的信用遭到质疑。越南战争时期,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以清偿其美元债务,国内失业、通胀纷至沓来,国际贸易收支严重失衡。在此压力之下,美国于1971年8月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并施加10%的进口关税以防止美元继续外流。之后一系列挽救措施均告失败。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此后,各国在汇率安排和黄金地位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次协商,终于在1976年签订了牙买加协议。此协定放弃了固定汇率制,使多种汇率制度合法化,废弃了黄金的货币地位并提高了特别提款权的储备地位。由此形成的牙买加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使国际投资和贸易主要集中使用五六种信用货币、大国汇率自由浮动、小国货币相对盯住成为潮流。

我们看到,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美元丧失了国际“法定”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美国也从此不必再承担任何额外义务,其货币政策空间得到极大的释放,铸币税的攫取变得更加无节制,使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坐享来自世界各国的产品,而美国所做的仅仅是开动印钞机而已。伯南克任美联储主席时曾说:“负债有什么问题?负债没有任何问题,使劲儿地花钱,我们来为你印钞票。”根据数据显示,到1999年欧元区建立之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达到其峰值的71%。1.2.2 美元霸权面临的多重挑战

虽然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一直处于金字塔顶端,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其他潜力货币已经开始不断挑战美元的地位。根据克(2)鲁格曼(Krugman,1984)的研究,美元体系正面临着之前英镑体系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驱使各国的储备货币逐渐分散化,这种力量使原本以美元为主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逐渐解体。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开始合法化,使储备货币多元化成为可能,因此极大地促使了各大国进行货币国际化。

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直接体现在美元储备在全球储备中占比的下降。1999年欧元区建立之时,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71%,2010年年底,该比例已降至61.84%。与此相对,欧元储备从1991的17.9%上升至2010年年底的26%。从两者变化幅度来看,欧元侵蚀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但2010年后爆发的欧债危机使欧元地位受到挑战,而美元并没有能借此机会收复失地。从2012年开始,澳元和加元加入国际储备货币竞争行列。

总体来讲,从1999年至今,除美元和日元地位有所下降,其余储备货币的地位(尤其是欧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国际货币格局隐约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变化,美元仍是最为重要的世界货币,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也有一定发展并在各自区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一超多强”的背后,也反映出国家实力的变迁。而这些大国货币均处于进一步向电子货币发展,主要央行清算体系不断紧密连接的进程之中。如果美国的国力和维持既存国际安全和经济秩序的能力继续弱化,则美元的地位也将受到削弱。

(1)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国际金融研究,2001(4):8-13.

(2)Krugman P R.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Theory and Prospect[J].Exchange Rate Theory & Practice,1984,133.1.3 美元化背后的发钞主权侵蚀

货币的核心是信用,信用本身是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货币体系的演进,从商品本位向信用本位,以及向电子和数字货币的发展,都是货币载体形态和货币体系所依赖的技术手段演进所致,这似乎不是问题的核心。货币体系的演进,更是较优信用不断扩展、淘汰和替代较劣信用的进程,或者说是良币驱逐劣币,国家信用战胜私人信用的同时,国家间的信用也在不断竞争,导致某种主权货币具有越来越强的世界货币的职能,而部分主权国家部分丧失甚至完全丧失了发钞权。这典型地体现在美元化问题之中。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被学者广泛地定义为美元化,本部分主要讨论美元全球扩张的表现。讨论美元化,有助于我们了解货币竞争的本质是信用竞争,而不是载体竞争。

从这个视角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元化大致是一种国家间的信用竞争,是美国主权信用对他国主权信用的侵蚀和替代。而欧元的问世更多的是载体的变化,使欧洲诸多较小国家在货币层面得以简化,稍微有些和大航海时期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小城邦国的货币集中和统一有些类似,其中大国的信用居于中心地位,小国则依附于大国信用,使区域内免除了大量的货币计价、汇兑和结算成本。1.3.1 事实美元化与法定美元化

早期的美元化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唯一的世界货币。20世纪70~90年代初,美元化现象主要包括:(1)70~80年代发生在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2)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的美元化现象;(3)一些小型的、经济开放度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所出现的美元化现象。1999年1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宣布,政府将认真考虑将其经济美元化,即让美元彻底取代阿根廷货币比索,实现美元化。同时,加拿大的公司、经济学家和一些教授也支持实施美元化。

那么什么是美元化?学者普遍认为,与美元化具有相同内涵却范(1)围更为广泛的概念是货币替代(韦伟、方卫东,2003)。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出发,许多学者认为货币替代指他国货币对货币职能的某(2)一项进行替代。卡尔沃和韦格(Calvo和Végh,1992)认为货币替(3)代是指使用他国货币充当交易媒介,麦金农(Mckinnon,1982)提出了直接货币替代和间接货币替代的概念。Mckinnon认为直接货币替代是在一国范围内存在两种或多种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并且存在竞争关系,而间接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持有不同币种表示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如债券等,从而间接影响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汉达(4)(5)(Handa,1988)、金(Kim,1985)和艾克海姆(Elkhaif)、库(6)布斯(Kubursi,1991)将货币替代的定义仅限于外币代替本币充当价值贮藏手段这一职能上。

有些学者认为货币替代是指替代本国货币实施了记账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三大职能[克莱门茨(Clements)和施瓦茨(7)(Schwartz)(1992)、阿格诺尔(Agénor)和汗(Khan)(1992)(8)(9)、埃尔埃利安(ELEiran)(1988)等]。另外,许多学者从货币持有的相对机会成本方面对货币替代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有学者认为货币替代就是本国居民对外国货币不兑换纸币的需求,也有观点认为货币替代是本国居民对本币和外币在不兑换成纸币时转换的能力。姜(10)波克和杨槐(1999)从货币信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货币替代是居民对本国货币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收益率较低时转而持有他国货币,从而使外币在货币职能各方面逐渐替代本币。

而美元化起初主要指的是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货币替代,后来逐渐用于其他经济体。

世界银行依据美元化程度将其分为三类:(1)资产美元化,即一国居民使用外币充当交易结算、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功能;(2)债务美元化,即一国的负债主要是外币表示的;(3)完全美元化,即一国的流通货币由外币替代,外币具有法偿功能。(11)

张宇燕(1999)认为美元化有三种表现:一种是美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事实——事实美元化;一种是美元在一国经济生活各方面渗透的过程——过程美元化;一种是一国主动将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的政策——政策美元化。

综合看来,美元化的出现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历史上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使用,形成事实上的美元化;二是由于一些国家信用不足或者特殊的经济贸易结构等原因,使该国政府主动放弃本国货币转而使用美国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形成法定美元化。法定美元化是该国的一切资产、负债等均由美元表示,即完全的美元化。事实美元化或过程美元化形成的美元使用,可能是不完全的,因此可能是资产或负债的美元化。无论是事实美元化还是法定的美元化,都隐含着作为美国国家信用载体的美元部分或者完全否定了被美元化国家的发钞权。而美国并不对被美元化的国家承担任何“最后贷款人”的义务。1.3.2 美元化强权:以巴拿马和阿根廷为例

1.巴拿马的法定美元化实践及其效应

巴拿马地处连接南北美洲的关键位置。从殖民时代开始,巴拿马就成为世界贸易与航运的自然通道,加之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的修建与1948年克伦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巴拿马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高度自由开放的对外经济促使巴拿马实施美元化。1904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协议,将美元作为本国法定货币,同时承认本国货币巴尔博亚的存在,用于发行小于1美元的硬币。

从巴拿马的经济发展历程看,美元化的实施对巴拿马的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1970~1998年,巴拿马的平均通胀率为3.25%,远低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通胀水平,如巴西平均通胀率62.43%、墨西哥平均通胀率22.57%等,且价格水平的波动较小。其次,巴拿马的经济水平保持了较高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7%,但是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一部分是由于巴拿马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导致巴拿马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美元化导致巴拿马独立货币政策的丧失也是其经济增长波动的重要原因。最后,美元化使巴拿马不能为其财政赤字进行货币融资,因此并未使其财政赤字得到改善(朱小梅,(12)2004)。

2.阿根廷的事实美元化实践及其效应

阿根廷曾处于世界上富裕国家的行列,20世纪初人均GDP相当英国人均GDP的60%,与加拿大处于同一水平。但是,阿根廷1930年发生的政变使其政治环境极度动荡。同时,混乱的货币制度又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战”后,阿根廷政府实施了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对阿根廷经济的介入较多。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政变后,阿根廷废除了贸易保护政策,转向新自由主义改革,全面推行投资、贸易、金融领域自由化。然而,这一改革没有达到重振经济的目标,反而使阿根廷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率极高。1989年,阿根廷的通胀率甚至达到5000%。长达10年的经济萎靡和通货膨胀,使人民对阿根廷货币失去信心,逐步导致了经济的美元化。1991年,阿根廷政府引入了货币局制度,又称为“兑换计划”。该计划体现为“双挂钩”:一是采用固定汇率制,美元兑阿根廷比索为1∶1;二是货币发行与美元外汇储备挂钩,每1比索的发行需有1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基础。

实施美元化后,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94年其通货膨胀率仅为4%左右。通过严肃财政纪律,其1991年以后的财政赤字下降到了0.5%左右。随着其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其吸引外资不断增加,GDP增长率得到了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4%左右。

然而,1994年美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严重冲击了阿根廷的经济,阿根廷的信贷也开始收缩,银行系统脆弱性加重。1994年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在阿根廷引起连锁反应。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了阿根廷经济的复苏,使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与脆弱性。与此同时,阿根廷政府为了减小财政赤字,开始大幅度提高税收,而高额税收加剧了经济萧条,推高了国家的财政赤字,最终使阿根廷政府宣布无力偿还1500亿美元外债。2002年年初,阿根廷政府宣布停止实施货币局制度,放弃了固定汇率和美元化,转而实施浮动汇率制。长达10年的阿根廷美元化宣告结束(朱小梅,2004)。

综上所述,巴拿马的美元化属于完全美元化,该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美元作为本国法定货币;阿根廷的美元化则是由于该国货币信用不足,导致良币驱逐劣币,使国家逐步实现美元化。由于完全美元化需要严格的条件,因此目前只是在拉美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国存在完全美元化的国家,除巴拿马外,还有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斯群岛、东帝汶、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等国家。实施完全美元化的国家并不多,但是美元作为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却是非常广泛的。而此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货币竞争,超主权货币(13)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钟伟,2000)。

(1)韦伟,方卫东.美元化的定义、形成机制及成本和收益: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03(1):66-80.

(2)Calvo G A,Végh C.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troduction[J].Revista De Análisis Económico,1992,7(1):79-88.

(3)McKinnon R I.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instability in the world dollar standard[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320-333.

(4)Handa J.Substitution Among Currencies:A Preferred Habitat Hypothesi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88,2(2):41-61.

(5)Kim K S.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a production econom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1):141-158.

(6)Elkhafif M,Kubursi A A.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exchange rate instability:Which comes first[M].Program for Quantitative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McMaster University,1991.

(7)Clements B,Schwartz G.Currency substitution:The recent experience of Bolivia[J].World Development,1993,21(11):1883-1893.

(8)Agénor P R,Khan M S.Foreign currency deposits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50(1):101-118.

(9)El-Erian M.Currency Substitution in Egypt and the Yemen Arab Republic:A Compar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J].Staff Papers,1988,35(1):85-103.

(10)姜波克,杨槐.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张宇燕.美元化:现实,理论及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1999(9):17-25.

(12)朱小梅.拉美国家美元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

(13)钟伟.资本浪潮: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4 超主权货币的缘起及其全球扩张

超主权货币的尝试也许可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为发端,尽管1969年SDR问世以来,其使用局限于国家间的支付结算、国际储备等领域,总体运作难说有多大成功,但可视作一种尝试。此后,人类货币史上的伟大尝试则是从欧洲汇率联动机制中提升、脱胎而来的欧元。因此超主权货币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探讨。超主权货币从货币供给者和货币需求者角度看可以分为发行的超主(1)权、使用的超主权及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李永宁等,2010)。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货币的典型代表是欧元,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欧洲中央银行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力,超越了欧盟区各国进行发行,也在这些国家使用,同时欧元作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也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特别提款权也是超越国家范围发行、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超主权货币。2008年国际金融(2)危机爆发后,周小川(2009)提出要建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且认为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前文讨论到的美元则属于使用的超主权货币,日元、英镑、人民币等也具备发行未超主权、使用超主权的特征。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不同国家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主权国家货币或超主权发行的国家货币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另一种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货币的代表则是日益受到大家关注的数字货币。广义的数字货币包括法定货币的电子化(即通常所说的电子货币),互联网公司发行的互联网代币(即虚拟货币,如Q币等)、非法定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等),以及各国目前正在积极研究的法定数字货币。在上述数字货币种类中,我们认为虚拟货币与非法定数字货币都不具备成为超主权货币的潜质。其中,虚拟货币仅仅是互联网公司发行的代币,并不是真正的货币;而就非法定数字货币而言,以比特币为例,其数量限制与完全的去中心化,会导致货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脱轨,更重要的是其并不具有法偿性,这都导致了非法定数字货币无法成为超主权货币。2016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某研讨会上表示正在积极研发本国的法定数字货币,英国等国家央行也表示在积极开发本国的法定数字货币。主权货币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将帮助解决目前货币政策中的不足,同时其具有方便高效、资料公开透明等优点,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和超主权货币(孙兆东,2016)(3)。

从历史经验可见,货币竞争促使强信用的大国货币替代弱信用的弱国货币,因此,我们并不排除一些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发行的代币和在线钱包,在小范围内替代弱国货币的可能性。但我们同时认为,相对于非法定数字货币而言,主权货币国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专栏1-1 周小川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发表了观点。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周小川认为,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最后这种调节必须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的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他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已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他认为,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而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充分发挥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同时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应当着力推动SDR的分配。这需要各成员国政治上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应尽快通过1997年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SDR分配的决议,以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

SD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一是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R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

二是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加强SDR的作用,也能有效减少因使用主权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

三是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

四是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GD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以考虑吸收各国现有的储备货币作为其发行准备。

他认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更是加强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并提供合理的回报率吸引各国参与,将比各国的分散使用、各自为政更能有效地发挥储备资金的作用,对投机和市场恐慌起到更强的威慑与稳定效果。对于各参与国而言,也有利于减少所需的储备,节省资金用于发展和增长。国际基金组织成员众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以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为职责,并能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由其管理成员国储备具有天然的优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储备,也将是推动SDR作为储备货币发挥更大作用的有力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考虑按市场化模式形成开放式基金,将成员国以现有储备货币积累的储备集中管理,设定以SDR计值的基金单位,允许各投资者使用现有储备货币自由认购,需要时再赎回所需的储备货币,既推动了SDR计值资产的发展,也部分实现了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甚至可以作为增加SDR发行、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的基础。

资料来源: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7):8-9.

(1)李永宁,郑润祥,黄明皓.超主权货币、多元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核心利益[J].国际金融研究,2010(7):30-42.

(2)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理论参考,2009(10):8-9.

(3)孙兆东.发挥数字人民币在超主权货币中的作用[J].清华金融评论,2016(5):36-38.1.5 货币竞争推动全球清算体系的互联互通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全球清算支付体系也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最初的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到后来为弥补交易不同步带来的汇率风险而出现的CLS(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CLS)清算系统,再到去中心化的Ripple系统,全球货币清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清算模式各有特点,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货币时代的降临和金融科技的长足发展,以及国际支付清算体系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种货币,使主要央行之间的清算体系被日益紧密地连接,货币的跨境支付、清算和储备变得日益轻松高效。央行清算系统如此紧密地互联值得关注。

SWIFT成立于1973年,目的在于为其会员银行提供全球支付清算等服务。目前,SWIFT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家银行和证券机构提供服务,为其中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实时支付清算系统。接入SWIFT的银行都有唯一的代码,即“SWIFT Code”,根据这个代码可以将相应款项汇入指定银行的指定账户,SWIFT通过传送电文完成交易。

CLS系统由全球银行业的61家大银行设立,于2002年9月正式上线投入使用,是为消除银行间外汇交易清算风险而建立的一种“付款对付款”的连续同步即时集中清算系统。CLS将不同国家的货币清算系统连接起来,集成外汇清算过程,简化对交易方的资信评估,缩短清算流程,即时同步交割收付,提高银行对交易及头寸管理的效率,使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快捷清算成为可能。

Ripple系统于2004年就出现了第一个版本,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关注。直至2013年Open Coin公司推出了新版的Ripple系统,引入了瑞波币(XRP)和网关(Gateway),才使Ripple系统的应用逐步扩展开。Ripple可以被视为一种支付协议,能够使任意符合Ripple系统规则的交易实现全球实时支付。

SWIFT和CLS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支付清算系统,Ripple是与数字货币关系密切的交易系统,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金融服务范围方面

一是适用货币种类不同。SWIFT和CLS适用于主权国家货币,Ripple协议适用于任意货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主权货币及比特币等虚拟数字货币。可见Ripple协议用于交易的货币范围更广。

二是接入用户的要求不同。SWIFT对用户有严格要求,用户包括会员(股东)、子会员及普通用户三种类型,每家需要通过申请审核后才可正式接入。CLS的使用者分为四级,分别为清算成员行、用户成员行、第三方参与行和第四方参与者,第四方参与者的构成主要是地方性小银行、金融机构及公司客户。而Ripple对接入系统的用户基本没有限制,只要具备基本的开户条件,就可以通过Ripple系统进行交易,这对于不能直接接入SWIFT的小型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Ripple系统相较于之前的两种系统对用户的要求更低,用户范围更广。

此外,Ripple系统建立在P2P网络上,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接入使用,对于缺乏传统金融机构的偏远和落后地区是非常大的便利,这对于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2.支付速度方面

SWIFT支付信息和相应的结算过程是分开处理的,资金划转依赖于中间机构的相互协调,而且规模较小的银行要依靠规模较大的代理银行为他们的跨境支付提供流动性,并且还需要保持与代理银行往来账户(国外)的流动性,存在延迟、失败和流动性风险。例如,从中国向美国汇款,一般需要两天时间,即使是同一银行,从美国向中国汇款也需要24小时才能到账。CLS系统设置了每日清算时间,需要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清算,到款时间最快也要1~2天。而Ripple对支付体系进行了优化,不需要任何清算中心、银行等中间金融机构,能够完成瞬时、点对点支付,到账时间仅为3~5秒,且24小时不间断。可见,Ripple支付在速度上大大快于其他两种支付清算系统。

3.费用方面

使用SWIFT跨国转账需要两笔费用,分别是由银行收取的手续费以及由银行代收、实际支付给SWIFT的电信费,合计金额约为交易金(1)额的7%(单科举,2016)。CLS的费用主要包括CLS银行的处理费用、流动性需求使用费用、透支或短头寸使用限额费用和清算成员行服务月费。由于CLS交易消除了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成本,因此其实际成本低于SWIFT交易。Ripple不收取任何转账费用,但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转,每个Ripple账户需要有至少20个瑞波币,且每次交易要消耗掉十万分之一的瑞波币,目前每个瑞波币价格为0.15美元,因此每次交易费用非常低。

由此看来,由于Ripple系统支付和结算方式的特殊设计,费用较另外两种支付结算方式降低了很多。

4.风险管理方面

在SWIFT清算体系中,SWIFT电汇通过安全登录端系统、报文加密、报文完整性检查、发文身份鉴别等多种手段,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但作为一个中心化的支付系统,由于其中心节点集中,很容易受到攻击。其安全主要遭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威胁:假冒,报文被截取(读取或复制)、修改、重播,报文丢失,报文发送方或接收方否认等。CLS系统相对于SWIFT在支付清算方面实现了实时支付,降低了汇率波动风险,最大限度避免了信用风险。但是CLS是一个跨时区、跨国界的高集约化的电子网络系统,因此它也面临网络系统所蕴含的风险。CLS除了在技术手段上进行了严格设计和反复测试之外,要求所有CLS系统的主要会员,包括清算会员和各国支付系统都要建立备份系统,一旦出现意外,所有系统1个小时之内可以(2)立刻投入运作(孙军政、丁蔚苒,2006)。Ripple系统中,用户账户的Secret Key是其账户资金所有权的唯一标识。在使用Ripple系统的过程中,所有交易均需要通过Secret Key签名生效。同时,为防范网络大规模恶意攻击,用户每进行一次交易,需要消耗十万分之一的瑞波币,对于恶意攻击者消耗瑞波币的数量将是巨大的,最大限度避免了该种恶意攻击的可能。不过Ripple系统是去中心化的,对于交易金额、交易时间及货币品种没有限制,使系统内货币的流动性较强,再加之资金匿名化和可追溯性差,存在潜在洗钱、助长黑市交易等风险。

5.隐私保护方面

SWIFT和CLS都是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存在泄露交易人和交易信息的风险;Ripple系统是去中心化的系统,它需要一个包含所有账户和所有交易的总账本,在其中进行的交易都是匿名的、点对点的,因此可以较好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但是过度的隐私保护也会使资金监管困难。正是由于Ripple完全匿名,使其目前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货币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