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模式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9:18:12

点击下载

作者:吴玉玲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试读:

前言

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广电传媒产业的特别命题。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从媒体诞生以来就持续进行。从单一的电台、电视台到电视网的形成,从电视网到传媒集团化、全球化发展,西方国家的广电媒体通过市场化并购等多种方式已形成一些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界的超大型媒介集团,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传媒建立起以党报、党刊为主体的报刊体系。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传媒归属于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管理,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从诞生之日开始,也顺延了这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生俱来的事业单位体制和宣传工具效用,使我国广电媒体早期基本上以完成宣传任务为己任,广播电视体制和工作传统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更好地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此次会议提出“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发展方针,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广电行业特有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行业基本格局,对我国广电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播电视属于意识形态性、公共性和产业属性兼而有之的传媒行业。在技术推动、市场需要等多种因素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掀起了宏大的商业化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各国纷纷变法,商业性体制电视规模不断扩大。原来执行单一公营体制或国营体制的广电媒体也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得以发扬。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也被这股商业化大潮裹挟其中,开始了不断向前推进的市场化经营之路。

从1979年第一条广告的播出,到广告创收收入不断创新纪录;从完全的事业单位体制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再到制播分离、经营资产整合上市,我国广电媒体的市场化发展越深入,原有的行政条块下的地方壁垒,对我国广电媒体的发展束缚就愈加凸显。在做强做大的愿望和目标驱动下,我国广电媒体进行了各种跨区域发展探索。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全新竞争环境和发展平台,对我国广电媒体而言,既是跨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挑战。如何转换思维观念、深化机制变革、加快新旧媒体转型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新问题。

本书在把握我国广电传媒跨区域发展历史背景、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紧跟传媒产业发展动态,全面梳理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历程,归纳分析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三大基本模式、十二种具体模式,并通过典型个案深入分析不同媒体的跨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研究合作媒体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以视听率、视听市场份额、广告投放、用户数量、点击率、用户体验以及品牌价值等多方面量化数据和质化评价,检验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效果,寻找利益冲突的调和路径,总结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根据互联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提出新时期广电媒体发展的基准模型、条件以及策略建议,为互联时代我国广电媒体的跨越式发展实践提供思路。

第一章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历程与阻滞因素

一、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必然性

(一)行政条块分割下的广电格局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称“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英文缩写CCTV),确立了国家电视中心的地位。1979年北京市开办电视台,其他省级电视台相继恢复或成立。

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更好地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此次会议提出“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发展方针。“四级办”政策实行以来,从1983到1987年,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突飞猛进。广播电台电视台建设在中央、省、地、县四级迅速展开,电台电视台数量大幅增加。1980年,全国有广播电台106座,1985年底发展到213座,一个遍布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广播传播网基本形成。1987年同1982年相比,全国电视台从47座增加到366座,增加近6.8倍;电视发射台、转播台从5635座增加到17570座,增加2.1倍;电视人口覆盖率从57.3%提高到73%。“四级办”方针,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实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少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电视台重复建设,机构臃肿;地方电台、电视台播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办法;不发达地区盲目上马,骑虎难下;制作能力欠缺,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地方出现偷录和滥放现象等。“四级办”政策主导下的广电行政格局,虽然有利于促进宣传工作效应,但我国广电媒体数量规模激增,也带来了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四级办”政策形成了我国广电行业特有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行业基本格局,对我国广电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条”是指纵向的行业管理,即我国广电媒体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与级别,实行纵向的党政双线“归口管理”。在中央和国家级层面,我国设有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行意识形态管控和行业管理;在地方层面,省市县也分别设置相应级别的宣传部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并形成纵向管理体系。“块”是指横向的地方管理,地方广电媒体归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属地管理。各地同行政级别广电部门和事业机构,以行政区域为界,各为系统,自成一体。在这种政策影响下,我国的广电媒体被画地为牢,各自只能局限在所属区域内部发展,始终很难突破行政区域藩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电媒体的长足发展。(二)广电媒体运作机制的商业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掀起了宏大的商业化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各国纷纷变法,除南北美洲,受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影响,商业性电视早已呈压倒性优势外,原来执行单一公营体制或国营体制的西欧国家相继允许成立私营的广播电视台网,或把原来的国营台改造成私营台,进行商业化运作,广播电视的商业化大潮在全球蔓延开来。除了广播电视业的私有化,广播电视的商业化浪潮还推动了国营和公营广播电视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国营和公营广播电视财政收入中,国家拨款或收视费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广告费和其他商业性收入显著增加。

1978年,出于财政压力,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政府对媒体的投入逐步减少,而广告经营活动的开闸,成为这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媒介的单一政治属性被二元化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所代替。大多数媒体开始与国家财政逐步脱钩,走上了“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之路。

1979年,广电媒体改全额预算为差额补助,开始播放广告,接受赞助。1984年广电媒体的财务体制又从差额补助改为预算大包干,由国家按播出总时数核定事业费定额,在完成承包定额的前提下,超收部分按比例提成。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信息频道”面向全国播出。同年6月,上海电视台实行倡导竞争的一台、二台分台体制,进行市场化经营改革。1987年上半年,上海电视台第2个频道广告收入20万元;改为二台后,5个月收入177万元。此后,各地电视台迅速跟进,进行市场化改革。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业政府拨款进一步减少,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性收入逐步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1991年底,我国广播电视政府拨款21.32亿元,各种预算外收入为16.39亿元,占总经费37.71亿元的43.46%。到2002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已达5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超过280亿元,占总收入的54.47%。财政拨款75.84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4.75%。

从事业单位、事业机制管理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我国广电媒体运作机制的商业化,既是对国际广电传媒市场化浪潮的呼应,也是广电媒体要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广告不仅为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经费,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广电媒体市场意识的觉醒和商业化运作经验的积累,并带动广电媒体在企业化经营、商业化发展道路上,学会适应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三)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向往

广播电视属于意识形态性、公共性和产业属性兼而有之的传媒行业。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得以发扬。具有产业属性的广播电视媒体,和其他产业一样,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主体的企业特征,二是产业经营的市场特征。企业特征即指广播电视媒介是生产广播电视产品的企业,而非政府机构、事业机关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市场特征则指广播电视媒介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实现广播电视产品的价值。这意味着市场化运营的广播电视媒体和其他经营主体一样,必然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标。

与其他产业只有一个产品市场不同,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产品活跃于产品销售和广告两个不同的市场。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媒介生产的一种产品,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媒介产品市场是广播电视的第一市场,也是媒介销售和交换其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广播电视产品经过包装和编排后,由广播电视传输介质传送到受众那里,形成广播电视媒介的产品销售市场。测量这个市场的方法以收听率和收视率的高低为准。听众和观众或通过时间的付出或同时通过时间和金钱的付出来消费这种产品。广播电视产品的广告市场是媒介面向的第二个市场。媒介从广告商中获得的广告收入是媒介将听众及观众的收听收看时间卖给广告商获得的。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受众的时间付出及注意对广告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当一个节目的受众收听、收视率越高,意味着依附前后或穿插其中的广告获得的受众覆盖面和注意力越大、越高。因此,拥有更高的到达率和收听、收视率,已成为媒体能否吸引广告商广告投入的重要依据。

我国地方广电媒体,由于行政条块分割,只能局限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展。但是,本地市场受众规模有限,广告市场也因区域不同而价值不等。随着广电媒体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获得更大范围的受众关注,不断扩大广告市场领域,成为我国广电媒体冲出行政藩篱、进行跨区域发展,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起点和动力。

二、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一)早期跨地域节目制播合作阶段(1979—1993年)

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最早始于地方电台、电视台之间基于节目制播层面的合作交流。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重要的节日和一些特别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地方电台、电视台进行跨地域节目制作合作,同时段面向本地听众或观众播出,实现具有共性内容的跨区域播出。比如,1991年3月1日,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与广东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的本港台,在厦门联合主办《闽港粤厦门闹元宵》大型文艺晚会,并向闽、港、粤三地现场直播。1993年3月,北京、广东、上海三家电视台合作现场直播“93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开创了地方台联手直播世界重大赛事的先河。

早期广电媒体的跨区域节目制播,主要是各参与媒体基于节目内容制播需要而进行的合作,而非媒体跨区域发展的自觉行动。无论是节目联合制播还是互换交流,媒体以此方式实施跨区域发展的目的,在当时来讲并不明显。(二)技术推动下上星覆盖跨区域发展阶段(1994—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卫星技术的推动下,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受限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包括新疆、云南、西藏在内的偏远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迈出了跨区域传播的第一步。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传播的影响,成为了其他省台上星的催化剂,一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如果说1986年开始上星的西部省级卫视,主要目的还是为解决本省的信号覆盖问题,1994年1月浙江卫视和山东卫视的开播,却是地方电视媒体借助新技术进行跨区域传播意识的觉醒。截止到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基本形成“一省一星”的卫星电视格局。凭借上星卫视,省级电视台实现了各有一套节目的全国性覆盖,迈出了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在我国广电传媒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它既让广电媒体获得跨区域发展的丰厚回报,也让媒体感受到行业竞争的压力。(三)市场竞争驱动下的跨区域战略实施阶段(2002—2008年)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不断发展,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上星卫视不仅打破了原来央视一家独大的媒体格局,也使一些立意变革的省级电视台看到了以此进行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并通过体制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地方性广电传媒集团。他们以媒体区域发展定位、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为突破口,通过制定跨区域发展战略和媒体之间的战略合作联盟,不断探索地方性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道路。2002年,湖南电视台举行湖南卫视发展战略研讨会。通过对湖南卫视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湖南电视台明确提出湖南卫视“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全国”跨区域发展战略。2003年,上海文广传媒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方向,即“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变成为市场而制作,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变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其他省级卫视,如贵州卫视、福建卫视等也分别进行区域媒体定位,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跨区域拓展。(四)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跨区域转型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是我国广电媒体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份。当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9月,国家又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强调通过跨地区、跨地域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的重要性。政策的推出,让众多广电机构看到机制变革带来的跨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媒体间跨区域深度合作纷纷展开。从2008年开始,深圳广电集团先后联手桂林广电,合办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音乐广播和桂林电视台科教旅游频道;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视台合力打造的“西部新媒体,视觉新享受”的品牌频道——兵团频道开播;与太原电视台合办当地频道。同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与宿迁市电台展开深层次的战略合作,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对宿迁人民广播电台调频92.1的节目制作、财务、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经营管理。2010年1月,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展开合作,由湖南卫视向青海卫视进行节目输出、团队输出、主持人输出及频道包装策划等。2010年2月,宁夏电视台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办的宁夏卫视正式启动。

2009年以来,与制播分离机制变革同步进行的,还有在新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所进行的网络广播电视台上线建设和手机等媒介终端的研发拓展。2009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明确要求在网络广播电视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广播影视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业加快了网络化发展步伐。当年年底,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随后,安徽、黑龙江、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深圳、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截至2010年8月,全国共有广播电视网站411家,其中电视台网站173家,占总数的42%;广播电台网站146家,占总数的36%;广播电视混合网站92家,占总数的22%。新的视听媒体,与传统电台电视台的运作有着较大不同。面对商业视频网站的冲击和用户视频收视习惯的改变,我国传统广电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跨区域发展之路已然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正在不断推进,并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但是,上述各个阶段并不能以绝对的时间段进行划分。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阶段之间,常常是交叉同步进行,且每一个阶段的主要跨区域发展形式至今还在不断延续和深入。比如技术推动下的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就不仅表现在其上星卫视数量的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融合发展态势,使得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行政分割障碍被弱化,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并将通过视听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形成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全新格局。

三、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阻滞因素

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路途并不一帆风顺。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媒体自身,外在阻滞与内在干扰因素并不为少。探究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性质矛盾因素

我国广播电视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纳入党委、政府的宣传管理,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承担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政府部门给予传媒“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机制,要求传媒既要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自负盈亏,进行商业化经营。

根据经济学理论,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产业内产权制度的健全程度,二是企业主体的自主程度,三是要素市场的健全程度,四是市场中介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其中,产权制度是产业市场化的前提与基础,为企业主体的自主行为划定底线,提供要素市场成长的土壤;企业主体自主行为活跃程度直接影响要素市场的发展壮大,而法律法规为产业市场化界定框架,保证其良性发展。市场制度的效率取决于保证市场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而事业单位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具有典型的政府垄断特征:一是各类事业机构大都为公立机构,资产都属国有;二是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以及编制,并对事业单位的各种活动进行直接组织和管理;三是各类事业单位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费大都来自于政府拨款或公共基金。

对于传媒而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其中的冲突表现在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性质和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性质的矛盾。这一点,在其他企业化运营的事业单位中具有共性。有学者提出,中国事业单位形成和演进至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总体上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一是政府基于提高效率和减少财政负担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但同时又必须提供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这是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分布广、数量多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一些事业单位基于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和保障既有利益的目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活动,但同时又必须保持现有的体制构架。这直接导致中国事业单位形成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职能繁杂、行为混乱的现象。正是这一点,形成了事业单位的体制性依赖和对企业化管理的阻碍。作为事业单位,媒体机构属于公立,媒体资产归国家所有。原先的政府拨款逐渐变少后,一些经费以专项建设的名义依然有所投入。除经营效果良好的中央级和省市级媒体外,一些实力较弱、经营状况不佳的媒体,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维持运营。(二)体制机制限制因素

广电传媒作为事业单位,从内部管理结构来看,中央宣传部作为中央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综合职能部门,在中央及其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在方针政策和宣传业务上指导中央、国务院所属的新闻、文化、出版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工作,并对上述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了解,提出任免意见,经与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领导同志商定后,由中央组织部上报中央任免。除宣传部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地方各级广电厅局领导管理全国和本辖区广播电视。各地党委宣传部也按照此规定参照实行。所有在编员工拥有事业单位工作编制。

但从媒体经营方面来看,由于政府同时要求广电传媒实行市场化运营,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传媒企业中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并存。对传媒集团的管理层而言,当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发生冲突,传媒管理者的选择,必定是市场激励让位于行政激励。由此,传媒集团内部自上而下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官本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当管理者目标和传媒企业市场目标不一致,这种行政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使传媒企业资源配置处于低效。此外,由于我国媒体属性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国有资本以外的形式均不能进入,传媒资产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当媒体为扩张发展求助于资本市场时,产权不清成为传媒资产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无法通过产权的合理流动进行资本运营,也就无法实现传媒业资产的优化配置。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分支,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深入发展,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必然要求广电媒体做大做强。因此,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限制,建立健全产权制度,是推动整个传媒产业市场化的根本所在。(三)地方壁垒阻滞因素

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决定了大大小小的广电媒体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当外省市的广电媒体意欲进入本地,当地政府和媒体必然会因抵触形成壁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对于地方广电媒体而言,强势台的进入必然带来对本地台的冲击。因此,借助卫星上天覆盖的卫视,要想真正实现跨区域发展,也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2008年1月11日,湖南卫视在宁波的落地信号被掐断,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有业内人士指出,宁波此举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一是因为允许湖南卫视落地,将占用有线带宽资源,二是湖南卫视收视率高,将对宁波台的广告构成冲击,广告客户很有可能将弃宁波台而投湖南卫视。针对宁波广电搞地方保护、收取高额落地费等猜测,尽管湖南电视台覆盖办公室在《关于湖南卫视在宁波市网络暂停播出的情况声明》中,并没有提及湖南卫视在宁波被掐断信号的原因,只是说湖南电视台与宁波广电集团以及宁波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在合作期间一直保持诚信友好的合作关系。但据湖南卫视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宁波广电对湖南卫视收取高额落地费,是导致当时合作无法继续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环境改变

社会环境是指对企业活动没有直接作用而又能够经常对企业决策产生潜在影响的一般要素。它主要包括与整个企业环境相联系的技术、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力量,这些要素与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短期来说,通过它们对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相关权利要求者集团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行动与决策。而从长期来说,企业也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对企业任务环境中相关权利要求者集团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对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限制松动: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政策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传媒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广电媒体跨地域、跨产业经营的限制,在多重因素的促动下有所松动。

200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规定了广电集团化的具体内容:“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教育三台合并;省、市(地)、县三级贯通”。同时确定电子媒体在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繁荣创作为重点的前提下,“可兼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基本职责、组建原则、管理体制、审批程序以及组织领导等都进行详细的规范,这也意味着我国广电行业正式开始集团化进程。随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40多个广电集团。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17号文件”)。文件提出,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媒介的媒介集团,集中全国媒介资源优势,建立符合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媒体运行体制。随后的广发办[2001]46号文件《2001年至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十年要建设若干个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这为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2001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又颁布《关于广播影视集团实行多媒体兼营和跨地区经营的实施细则》,明确指出要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广电集团及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跨地域经营试点。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单位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公益性事业部分,即为公共事业服务,隶属于国家的一些事业性质的部门,继续以事业体制进行管理;一类是经营性产业部分,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体制创新,它的产品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广播电视业的改革与发展,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3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广电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广播影视产业集团公司,作为产业骨干带动整个广播影视产业向前发展。要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整合广播和电视经营性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公司。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公司作为广电集团(总台)或电台、电视台的经营实体,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同时,《意见》提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谋求国际化发展”,“要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分地区、分项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走出去’工程。广播电视要进一步扩大在国外的落地覆盖和节目销售,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央、省及重点城市的广播电视机构在国外独立或合作开办电台、电视台。”2004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第37号令第二十三条再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跨地区合办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频道或栏目。”

以上这些系列文件的推出,不仅为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空间。

二、制播分离: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机制变革

广播电视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指从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依据不同的产业链功能,广播电视产业共包括广播电视产品调研、制作、播出(发行)、传送、接收等多个环节。其中,不同的环节一般由不同的企业参与,每个环节的活动都将对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产生直接影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电视产业为例,首先,市场调研公司受节目制作公司、电视台或广告商委托,为其提供节目需求及反馈信息,以便媒介机构及广告公司制定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节目制作机构(电视台及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等)根据市场需要生产节目,然后交由发行公司向电视台或其他播出机构以及音像商店进行节目的发行销售。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类产业都需要其上游产业提供“原料”,同时自己又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料”,共同构成产业链。

所谓制播分离制,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在我国电视业原有的体制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是由各级电视台负责,他们既是节目的生产者,又是播出者。这样的体制成为制播合一制。而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电视台不再负责一般节目的制作,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节目的编排和播出上。

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产业早已经历了制播合一(电视台)——制播分离——制播合一(集团内)的过程。制播分离在我国广电行业讨论已久,但以往制播分离讨论与实施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有些电视台重新理顺了制播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但是未能有实质性的制播分离或分立(或者说分制),台内制播合一的现象仍是常态。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事业化色彩浓重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在市场化背景下培育和发展广电产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更毋言与国外大型跨国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与抗衡。因此,解放和发展广电生产力的当务之急应是改造和创设适应其发展的生产关系与制度体系。制播体制改革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而制播分离又是这一改革的主流方向和业界共识。

2004年3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国家广电总局在发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在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四个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区别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面向市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广播电视要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广电企业开始探索进行转制改革,将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单位体制中分离出来。

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为重点,着力在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类节目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的重点是将广电行业内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出来,打造市场主体,推动广电产业做大做强。

2009年9月,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让体制内的众多广电机构看到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跨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

2009年10月21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全国率先实施“制播分离”改革,形成事业性质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企业性质的上海文广传媒有限公司“一体两翼”的运营格局。“上海模式”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统筹协调、分开运营、分类管理、整体发展的科学运行机制。上海广播电视台主要负责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播业务以及内容监管和播出控制,其他可经营性的业务和资产全部剥离组建台属、台管、台控的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分拆,标志着全国广电系统制播分离的大幕正式拉开。同年12月,湖南广电传媒的改制方案也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随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启动和实施了制播分离改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湖南、浙江、辽宁等部分省级电台、电视台成立了由台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

我国的制播分离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过渡时期的制播分离。电视台成立隶属于台的新的传媒公司或节目制作公司,将原电视台中的节目生产制作人员(新闻节目除外)划归到新成立的公司(不是独立法人),实行单独核算,为电视台制作固定的栏目,公司与台关系比较紧密,节目制作更多的还是直接委托而不经过招标运作。另一种是更为彻底的制播分离。是将分离出去的公司变成独立的法人企业,台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变成持股关系,依靠资本纽带联结。电视台面对的是一个社会制作群,节目制作业务将依靠公平的招标找到合作伙伴。所有社会制作公司基本上处于同一个竞争起点上,靠自己的制作能力、制作水平进行竞标。

制播分离改革的涉及面广,意义广泛而深远。制播分离不仅可以通过体制改革,重新厘清企业化和事业化之间的关系,推进电视台的企业化运作,提高电视台经营效率,也有助于培育和壮大电视内容制作产业,推动广电业的跨地域规模化发展。

作为第一家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地方传媒,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简称SMG)进行的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的制播分离改革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制播分离机制变革的推动下,SMG对旗下业务板块进行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以百视通、第一财经、东方娱乐、东方购物、炫动传播为主的五大产业经营板块,推进“在播、在线、在场、在商”的产业链布局,确立“成为国际一流文化传媒产业集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在探索制播分离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从2004年开始,江苏广电集团将原电视剧部、专题片部整体转企改制,成立天地纵横影视文化公司和众望纪录片公司。此后,江苏广电集团又转制和新建了5个在制作模式、盈利模式以及题材、发行方面各具优势的电视剧公司,进一步推进制播分离,推动它们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近年来,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娱乐节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都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产业实力。制播分离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专题片、动画片在国内市场已销售100多部、2000多集,主投电视剧年产量已达12部、400余集,娱乐节目和栏目剧销售数百期,累计产值超过10亿元。在播出环节,江苏广电集团提出明确的市场份额量化指标,搭建顺畅、合理的市场交易体系,不分台内台外,只认产品质量,推动播出平台由面向台内被动接受自制产品的低效平台,转变为面向市场主动采集优秀产品的优质平台。目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的电视节目有60%—65%来自市场,逐步实现了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娱乐节目等从播出平台平稳、有序、有效的分离。综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的制播分离改革,集团主要是将影视内容的制作和销售业务全部剥离转制为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因而在建构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和明显成效。

三、市场竞争:广电媒体市场主体角色的日益清晰

市场主体(Market Entity)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市场主体的特征来看,市场主体具有经济性,应该是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这是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市场主体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产权的独立和经营权的独立。市场主体具有灵活性,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对经营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整,是其存在于市场的基本功能。此外,市场主体还具有相互间的关联性、平等性、合法性等特征。在市场上,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是以平等的地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都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中都不应有任何特权。

对于广电传媒而言,我国广电媒体在市场化改革中,其经济性表现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作为入门门槛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广电传媒资产丰富,从业人员众多。一些实力强大的地方传媒,不少媒体资产已超过百亿元,员工多达几千人。

从市场主体的盈利性和竞争性来看,广电媒体自1979年开始播放广告以来,以广告为主的商业性收入成为日渐突出的部分。以电视广告收入为例,从1983年整个电视广告经营收入1600万元,到1993年的时候,电视广告收入达到29.4亿元,增长了184倍之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0%以上;2003年,电视广告收入达255.0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媒体间的竞争初露端倪。尽管当时的省级卫视开始对央视还构不成威胁,但是,各自偏安一隅的广电媒体借助卫视,开始全国广告市场和收视份额的角逐。进入21世纪,我国广电媒体的竞争开始升级,“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被逐渐打破,中国广电传媒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省级地面电视频道、城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2004年,根据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委员会统计,2004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291.5亿元。其中,央视广告收入80亿元,占27.4%;上海文广新闻集团24.45亿元,占8.38%,北京电视台广告收入15.4亿元,占5.28%;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告收入12亿元,占4.11%。2005年,省级电视台的实力不断增强,除上海文广、北京电视台、南方传媒集团外,又有四家省级电视台加入广告收入10亿元以上俱乐部,分别是湖南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以8亿元广告收入接近10亿元俱乐部,而央视广告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2010年以后,不同层级间电视媒体的激烈博弈成为新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

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广告收入298.98亿元,其中中央级媒体机构广告收入83.06亿元,同比减少3%;省级广告收入151.34亿元,同比增长15.05%;地市级广告收入51.24亿元,同比增长7.09%;县级广告收入13.34亿元,同比减少4.66%。

除了不同层级之间的媒体竞争,省级媒体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以卫视频道排名为例,CTR央视市场研究发布2012年度全国省级卫视综合评估调查结果。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分获中国省级(含自治区、直辖市)卫视综合排名前五强,天津、安徽、山东、江西和黑龙江紧随其后,占据十强后五位。2013年9月,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全国卫视收视排名,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北京列前五,天津、山东、江西、深圳和上海东方卫视列十强后五位。卫视排名你追我赶,不相上下。

2010年我国广电媒体广告收入排名:1.上海广播电视台:45.52亿元;2.湖南广播电视集团:42.73亿元;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32.1亿元;4.北京广播电视集团:30.5亿元;5.江苏广播电视总台:30亿元;6.安徽广播电视台:21.38亿元;7.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20.1亿元;8.南方广播影视集团:16.95亿元;9.山东广播电视集团:16亿元;10.天津广播电视集团:13亿元。

2013年前三季度,省级广电机构创收1200多亿元,占全国广播电视创收总收入的60%,同比增长19.06%。其中省级广电机构广告收入488亿元,占全国广电广告总收入的52.25%。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湖南省、广东省六省市广播电视创收列全国前六位,均超过110亿元。

从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来看,作为事业单位的广电媒体,产权问题不明晰,是一个根本问题。为探求市场化发展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传媒集团的经营性资产被剥离出来,有些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上市,有些作为传媒集团旗下设立的子公司,按照公司制度进行运营,产权和经营权相对清晰和独立。2009年上海文广传媒实行制播分离改制后,旗下就分设多个业务公司进行改制发展,市场主体身份逐渐清晰明确。在产品制作生产方面,除了新闻类节目,广电传媒在其他类型的节目生产上,相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媒体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研发生产节目,自主经营广告,制定适应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当然,我国广电媒体与一般企业毕竟有所不同。作为事业单位主办下的公司,宣传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其管控相对较多。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意见》要求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并具体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晚19:30-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对以湖南、浙江、江苏、上海等娱乐节目强势卫视影响较大。因为这些卫视目前在结构上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娱乐节目研发机制,政策管控对其节目生产播出节奏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从市场主体相互间的平等性和合法性来看,我国对广播电视的进入规制非常严格。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十条明确限定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主体资格。广播电台、电视台“只能由县、不分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低于上述层级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教育电视台;在上述系统之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禁止外资以独资、合作、合资等任何形式参与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面对新的媒体形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发放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牌照形式,加强视听新媒体的入口管理,并对系统内广电媒体在管理制度上有较大倾斜,对行业外的企业参与实行严格控制。即使是广电系统内部,中央级媒体和省市级媒体的不平等待遇也比较突出。比如,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其在黄金晚间新闻时段的垄断地位多年来为央视带来了极大的收益。此外,中央电视台频道悉数上星,国内上星卫视频道多达17个,国外上星频道达到5个,而其他省级媒体基本只有一个,一般不超过两个。如果仅从经营角度看,没有对等性。

尽管我国广电媒体的独立性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综合来看,相较于以往纯粹的宣传工具,我国广电媒体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在逐步清晰,这一点对其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媒介融合: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技术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集成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向广播电视领域渗透,广播电视技术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不仅体现在单一设备和大规模、整体性的数字制播系统的数字改造上,它也向全广播电视系统制作、传输、发射和接收方向纵深发展。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纪之交的传媒产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往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互相独立、泾渭分明的广播电视与电信、互联网产业融合得以实现,并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传媒产业融合首先表现在传媒产业与互联网业在渠道上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的互联网开始进入了增长的黄金期,并逐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顺应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传统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1996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电视台网站——央视国际。它的正式成立,开创了中国国内首个电视台创办网站的先河,随后国内其他电视机构也纷纷踏上了自己的触网之旅。1998年,上海电视台网站问世,同年成立的还有安徽电视台的安徽电视网。1999年6月,广东电视网创立。以后,其他省市电视台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开办了网站。2003年前后,各省级电视台网站内容上逐渐增加了视频内容,母体电视台节目的在线点播和节目直播等开始出现。此阶段电视台网站内容主要以电视台内容在网站的复制,呈现出以台为主、网站为辅的发展理念。

2005年2月,世界上第一个视频网站Youtube创立。作为一个主要提供电影、电视剧、MV以及个人短片分享的商业视频网站,Youtube商业视频网站模式很快被效仿,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了类似的视频网站。2005年4月,我国土豆网和56视频相继开始运营。2006年,优酷和酷六视频网站也先后成立。2007年,我国的视频网站已经多达200多家。不断增长的视频网站数量让网站间的竞争日趋激烈。2009年,经过市场的洗礼,一些优质视频网站度过了视频网站发展的寒冬,进入复苏发展期。视频分享广告价值逐渐被广告主认可,逐渐成为网络广告的主力。2009年,我国互联网广告的规模达到了109.16亿元,增长率达9.6%,高出整个广告行业两个百分点。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数据产品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网络品牌广告预估费用持续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视频类媒体第三季度广告费用环比增长率达29.2%,是增长最快的网站类别。网络视频市场规模为5.7亿元,同比增速远高于其他细分形式,增幅高达72.0%。在新技术的推动以及商业视频网站的挑战下,我国广电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从2009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网络电视台开始,我国先后有近2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成立,借助互联网络,传统广电媒体不仅可以跨出省域,走向全国,还可以在技术层实现面向全球的无障碍传送。

如今,在4G网络不断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视频、音乐等高流量手机媒体应用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从电视机、PC机、到i Pod、手机以及互联网电视,内容的传送播放已呈现多屏趋势。在这样的态势下,众多视频网站并不单单局限于PC、手机等单一模式的营销,而是在PC、手机、平板、电视等多领域开展竞争。比如乐视网在多屏互动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乐视影视APP、乐视盒子、乐视TV的推出是其打造多屏王国的重要举措;优酷、土豆网也在广州首次披露了智能电视战略,将联合机顶盒牌照持有方及电视机厂商、通过内置方式推广智能电视;百度方面也已正式进军互联网电视多屏互动市场,推出互联网电视高清播放器“百度影棒”等。如果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在技术层面还面临诸多困境。如今,在视听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广电媒体已没有了地理范围上的羁绊。新媒体无疆域限制的特性,为其他互联网视频媒体提供了发展机会,也为传统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广电媒体的发展受到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四级办”政策到上星卫视对行政区域格局的初步突破,从事业单位性质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机制的转变,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变革,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给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更多的还是带来了机遇和改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也在进行不断地探索、调整和突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上星覆盖、合作联盟和多元拓展三大基本模式以及十二种具体模式,并产生了相应的发展效果。

第三章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上星覆盖发展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卫星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电视媒体借助卫星,开始了跨区域传播和发展之路。当西部省份电视媒体因本省覆盖需要,首批实现上星传播后,中东部省份敏锐的地方电视媒体很快感受到了卫视上星带来的发展机会。1991至1996年,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四川卫视、河南卫视、广东卫视成立并上星;1997年,江西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内蒙古卫视、青海卫视、陕西卫视、安徽卫视、黑龙江卫视、广西卫视也纷纷成立并上星。截止到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

在第一轮省级卫视上星之后,副省级城市电视台和面向青少年的动画卡通频道掀起了又一轮上星热潮。2004年,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北京动画频道以及深圳卫视、南方卫视相继上星。2005年,随着厦门卫视的上星,我国内地卫视频道增加到了37个。2013年,内地地方卫星电视频道达到45个(见表3-1),基本打破了原来“一省一星”的卫星电视格局。

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的上星传播,实现了省、市电视台主要节目的全国覆盖,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技术推动和政策允许之下迈出了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成为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区域一体:广电媒体地缘区域化辐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表3-1 国内大陆地方电视频道上星时间表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谋求大区域共同经济发展,已经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我国经济区域版图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已经形成,东北地区、成渝地区等新兴经济圈呼之欲出。无论是东、西、南、北,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从区域文化角度看,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包括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在内的若干地域文化。共属的文化圈带来了人们文化观念的相近性,奠定跨省细分的文化基础;同属的经济圈也使他们相互之间的经济理念颇为接近,从而奠定了区域营销的经济基础。对于我国广电传媒而言,早期地方省级卫视都是作为地方宣传喉舌并兼顾满足省内观众电视文化消费需求而存在的。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省级卫视开始将目光投向省外,注重挖掘所在区域文化资源,探寻区域共性经济基础,进行跨省域发展。因此,所谓地缘区域化辐射发展模式,即指包括上星卫视在内的省级传媒,在节目产品营销过程中,根据地理细分原则,把地缘关系紧密、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和收视偏好的大行政区域作为目标市场,在特定的区域市场内培养并提高节目及媒体品牌忠诚度,最终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使媒体品牌从地方性品牌成长为区域性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化的目标市场介于省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之间,因此区域化辐射发展主要特征是固守本省,占领具有地缘相关性的大行政区域。(一)表现

基于区域已成为媒体进行节目制作以及广告投放时需要特别考量的重要因素,一些省际卫视较早确立了区域发展目标,希望通过打造区域特征,在众多省级卫视频道中脱颖而出。

2002年7月29日,贵州电视台在上海向众多媒体与广告商公布了其战略定位——“西部黄金卫视”,“立足贵州、深耕西南、辐射全国”,成为其发展思路,以抢占西部区域电视市场份额。

2003年10月,上海文广传媒集团通过把“上海卫视”改名为“东方卫视”,意欲以“东方”泛化的区域性定位替代其原来仅限于上海一地的频道定位,使东方卫视成为以江浙沪经济圈为核心市场、进而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卫视。为此,东方卫视在新闻和自制节目方面,以“长三角”为关注重点;在覆盖落地方面,上海文广采取对等落地的办法,对国内其他省级卫视开放“领空”,加大对重点区域“长三角”11个城市的入网力度,以推进东方卫视迅速进入长三角区域市场,并逐步实现全国覆盖。

2004年2月8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根据闽台地域相邻、文化相承,经贸相通的区域特点,凭借1998年卫视落地台湾的优势,福建广电集团实行台海区域发展战略,将福建电视台改称福建东南电视台。福建卫视也改称东南卫视。同年,东南卫视创办以同根同源为主题的“相约东南”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晚会跨越海峡,相继在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举办,受到闽、台、港、澳文化人和艺人的响应,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海峡两岸共同致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06年4月,东南卫视因势利导,利用海峡西岸独有的地缘优势及相对强势的资源优势,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流媒体”这一定位进行品牌重建,“台海”成为东南卫视一大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南卫视的信号覆盖整个亚洲、北美洲、东欧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5亿的可接收人群。

相对于部分卫视的区域性定位战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等省级卫视虽然没有在名称上作何改动,但是其“快乐中国”“幸福中国”“剧行天下”等口号也彰显出其跨越省级区域限制,图谋全国的发展战略。这些新的区域性卫视使得一个以中国大区划分的卫视格局初步形成。(二)效果

省级卫视的地缘区域化辐射发展模式,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凭借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优势,东南卫视通过对台湾相关资源的充分利用,以韵味十足的台海特色,根据东南区域乃至全国观众普遍关心的两岸关系热点问题,推出了《海峡新干线》《海峡论坛》《海峡午报》《海峡传情》《我从台湾来》等系列栏目,赋予东南卫视架设海峡两岸沟通桥梁的使命,成为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媒体。2006年,在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中心、中国报业网、人民网传媒频道、中国广告协会报委会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品牌媒体100强”评选中,东南卫视被评为100强中的“中国十强电视品牌媒体”;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电视创新论坛暨创新榜颁奖典礼上,东南卫视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广告投放价值的电视频道”称号,电视栏目《海峡传情》荣获“十大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电视栏目”称号;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东南卫视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创新电视媒体十强,东南卫视王牌栏目《海峡新干线》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栏目;2009年6月1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六届)。东南卫视荣登“2009中国最具品牌价值500强”,品牌价值超过15亿元;2011年11月7日第四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暨2010-2011中国品牌媒体颁奖盛典中,东南卫视和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十家卫视获得中国品牌媒体百强最具品牌价值卫视奖。从覆盖落地及收视数据看,在省级卫视中,东南卫视拥有首批赴台驻点的记者团队,首家在台北建立了演播室,率先有节目在台湾落地。2010年东南卫视全国覆盖人口多达7.7亿,较2009年上涨1.1亿,排名卫视第七。2011年1-8月东南卫视到达率较去年同期增长11%,平台信息到达观众规模进一步扩大,如图3-1、图3-2。图3-1 东南卫视全天网组全天到达率图3-2 东南卫视全国网组人均收视总分钟

其中,东南卫视的新闻节目《海峡新干线》《海峡论坛》收视表现在省级卫视中居第三、第四位,《海峡深呼吸》居第八位,见表3-2。表3-2 全国卫视晚间新闻节目排名

为进一步提升东南卫视的地缘区域化辐射发展模式效果,2012年10月,东南卫视宣布将频道定位调整“大海洋频道”,着力对拳头产品——台海节目进行扩容和升级。通过《海峡新干线》《海峡夜航》《海峡影像志》《海峡两岸青歌赛》《海洋文化论坛》等大量台海节目形成台海节目带,多角度深入解读、透视台湾前世今生,力图在海峡两岸新闻中树立权威品牌的形象。2013年11月,东南卫视2014年节目资源推介上,宣布在受众定位方面,东南卫视将和“青春类”卫视主体青少年观众群体定位相区隔,承继台海节目的忠实观众,关注台海关系的青年观众和知识分子,将目标观众群体指向25岁至40岁有思考、有作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抱负的青年族群。同时,东南卫视宣布将借助2014年台湾的“大选举年”,进一步扩容台海节目,增加《海峡新干线》播出时长,实现北京—台北—福州三地,甚至多地实时连线,通过台海特色的挖掘发挥,用全球视野展现两岸情怀。2012至2013年,东南卫视百度热点搜索指数较2011年均有上升,如图3-3。图3-3 近三年东南卫视百度热点搜索指数

作为西部区域性媒体,贵州卫视在西部的表现一直不俗。2012年,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电视台两台进行了合并,组建成为贵州广播电视台。在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后贵州广播电视台体量在不断增大,2012年贵州省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收入已经达到了28.5亿元。

2013年,贵州卫视西部收视稳居第一,1-8月,贵州卫视29省网全天、晚间收视排名西部第一,35中心城市网全天、晚间收视排名西部卫视第一,西部省网全天、晚间收视排名西部卫视第一。贵州卫视在西部市场已经实现了全面领先,如图3-4。

除了在西部市场的做深做透,贵州卫视在全国范围内,整体的辐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国覆盖人口突破9亿,如图3-5。在所有大中城市中,全天市场份额超过0.5%的城市达到51个,晚间市场份额超过0.5%的城市达到58个。从成长性来看,2013年1-8月份贵州卫视晚间收视,29省网排名第4,在71城市网排名第9,较去年同期增长率达到56%,增长率排名高居第1。图3-4 贵州卫视西部收视排名图3-5 贵州卫视覆盖数据图

在百度指数上,贵州卫视最高搜索指数达到11000,平均搜索指数为3500左右,贵州卫视进一步由区域性优势卫视,向着全国性优质传播平台的目标发展,如图3-6。

二、差异竞争:广电媒体跨区域特色定位发展模式

在卫星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上星省级卫视不断增加,1999年,省级卫视全部上星后,几乎所有省级卫视都定位为大而全的综合性频道,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从2002年起,随着全国电视媒介市场价值逐步发掘,如何在众多的卫视中脱颖而出,各家省级卫视的全国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开始萌发,特色定位发展成为不少省级卫视的战略性选择。因此,所谓广电媒体特色定位发展模式,即指广电媒体通过对媒介市场和自身资源和优势的分析,发掘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或产品,在媒介市场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向外拓展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图3-6 近三年贵州卫视百度指数搜索(一)表现

在特色定位上,2003年,湖南卫视的频道定位是“快乐中国,第一娱乐”,试图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追求“青春、靓丽、时尚”的电视品牌形象。

2004年,面对全国省级卫视特色化定位的新一轮竞争,江苏卫视基于本省偏于感性、包容、细腻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江苏卫视在情感节目方面的团队优势因素,确立了以“资讯为核心,情感为特色”的频道定位,明确了以情感为特色的品牌化发展之路,并通过在机制、内容、覆盖、宣传、经营等五大方面整体改革创新,使“江苏卫视·情感天下”的特色定位和品牌影响力快速扩张。2009年,鉴于转型时期人们对积极的价值引领和心理引导的需求,江苏广电集团将江苏卫视的特色定位从“情感”升级为“幸福”,在品牌栏目《非诚勿扰》的带动下,江苏“幸福”卫视品牌逐步成为全国性优势传媒品牌。

2008年8月,浙江卫视中国蓝揭幕。“中国蓝,蓝动天下”成为改版后的浙江卫视的全新定位。对于“中国蓝”的内涵,浙江卫视希望其内涵涵盖“品牌之蓝——经典台标”“蓝海之蓝——差异化竞争策略”“星球之蓝——飞翔的姿态与凌空的境界”“江南之蓝——立足地域文化”“气质之蓝——艺术与人文气息”“心灵之蓝——展现纯净与责任”等。中国蓝定位提升了浙江卫视的频道格调追求,但还缺乏其他省级卫视明确的特色。随着梦想秀的正式启动,浙江卫视定位从原来的“综合纵贯线”向“中国第一梦想频道”转变。第三季“梦想秀”也相应打出“百城寻梦,13亿中国人晒梦想”的宣传口号。以梦想为轴心,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概念找到了强大的着力点和特色发展方向。

其他省级卫视中,东方卫视的频道定位是“中国都市旗帜,国际传媒标准,社会制作窗口,全国城市平台”,频道主打新闻牌,其内容定位是新闻见长,影视支撑,娱乐补充,体育特色,频道风格时尚、都市化和国际化色彩浓厚。安徽卫视的频道口号是“剧行天下”,频道定位主打热播电视剧,全天从早到晚分别开辟了《男性剧场》《女性剧场》《青春剧场》《卡通剧场》《黄金剧场》《雄风剧场》《海外剧场》。通过整合和优化节目内容、大型活动、影视剧;突出“影视”特色;广东卫视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东风,以“立足广东、贴近港澳、面向全国、辐射海外”为宗旨,将广东卫视定位为国内第一家凸显财富特色的综合卫星频道。(二)效果

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也才能形成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其他特色定位不够鲜明的省级卫视相比,拥有不同特色定位的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卫视在收视市场表现和百度指数搜索方面都居于前列。

其中,湖南卫视全年收视率为0.399%,市场份额占3.25%;江苏卫视全年收视率为0.309%,市场份额占2.5%;浙江卫视全年收视率为0.277%,市场份额占2.25%,见表3-3。表3-3 2013全年省级卫视收视排名

百度搜索指数上,浙江卫视最高搜索量达59000,江苏卫视最高搜索量近90000,湖南卫视最高搜索量在省级卫视居于最前列,高达130000。(如图3-7至图3-9)图3-7 近三年浙江卫视百度搜索指数图3-8 近三年江苏卫视百度搜索指数图3-9 近三年湖南卫视百度搜索指数

三、品牌打造:广电媒体跨区域优势内容驱动模式

所谓跨区域优势内容驱动模式,是指地方广电媒体在特色定位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栏目,或引进优质影视剧,以优势内容带动整体卫视频道收视、广告效应和影响力的跨区域发展模式。(一)表现

随着卫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确保卫视覆盖下的跨区域发展实效,成为各省级电视传媒努力的方向。为了提升并保证卫视频道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各地方传媒从发展战略、卫视定位到王牌栏目打造,无不下大功夫来争夺全国收视市场份额。

从情感地带到幸福中国,江苏卫视精心打造的王牌栏目《非诚勿扰》,收视表现在相亲交友类节目中一直居于翘楚地位。贵州卫视特邀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作为节目嘉宾主持,围绕“高度、深度、关注度”,推出一档以龙永图为核心的演播室高端对话节目——《论道》。节目关注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和国际风云,邀请政界名人、商界明星、学界名家共同论道,致力于用普适的、主流的价值观去进行思想启蒙和价值引导,与各方人士“纵论天下大事”。被业内专家称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中“追求公共价值”的典范。面对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安徽卫视也不断进行品牌升级,从“电视剧大卖场”到“剧行天下,爱传万家”,再到“独剧魅力,与爱同行”,始终引领电视业界收视动向。作为在国内电视业界中享有盛誉的“电视淮军”,安徽卫视的《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非常静距离》《超级新闻场》《剧风行动》《周日我最大》老品牌节目收视和品质持续提升。湖南广电集团倾尽集团全力,保证湖南卫视节目效应,做出让湖南地面频道成为湖南卫视频道孵化器的机制决策。在这样的机制导引下,湖南卫视逐步形成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的常态王牌栏目,收视率稳居周末黄金时段的前列。

为进一步挖掘市场空间,省级卫视在维持常态节目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季播节目或季播活动节目生产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大型季播节目。深圳卫视引进国外大热综艺节目Generationshow的模式,推出全明星代际互动综艺秀《年代秀》。《年代秀》全年5季,每季包括10期节目,在每期节目中,由六〇、七〇、八〇、九〇、〇〇五个不同时代的人组成年代小组,通过讲述各自的年代故事,展现各自的年代表演等方式进行PK。2012年,深圳卫视收视率排进前十,《年代秀》的驱动效应功不可没。浙江卫视也充分重视内容的竞争力,在推出《我爱记歌词》等栏目后,与灿星制作公司合作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在全国引起轰动,一举将浙江卫视带入省级卫视收视前三。2013年湖南卫视四个季度分别推出了《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和《爸爸去哪儿》四档季播节目。其中,《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大获全胜,进一步提升了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二)效果

在省级卫视激烈竞争中,通过优质内容带动卫视收视和广告两大市场,已成为大多数省级卫视提高跨区域发展效果的共识,并在第一梯队省级卫视中取得良好成效。

作为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交友类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两度被《新周刊》评选为年度电视节目。《新周刊》的评价这样认为,《非诚勿扰》不仅“带着原汁原味的现实价值观,以本能的表演和碰撞,无意中成为了最具象征性的社会之镜,照见了当代自我感觉良好的芸芸众生”,而且“它掀起了全民婚恋的新热潮,制造了青年人价值观的大讨论。——它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时代心态的纪录片”。优质的内容,使《非诚勿扰》收视节节攀高,在省级卫视收视竞争最激烈的周末晚间同时段稳居第一,百度搜索指数均值最高达到16000。2011年,江苏卫视的广告招商中,仅《非诚勿扰》一个栏目就吸金18亿元,占据江苏卫视广告收入的半壁江山,如图3-10。

2012年,浙江卫视和灿星合作的《中国好声音》成为当年最具轰动效应的季播节目。收视率最高达到6.01%,当年广告收入超过3亿元,见表3-4。图3-10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近三年百度搜索指数表3-4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收视情况表

2013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在第一季取得轰动效应的基础上,收视率持续保持高位。根据CSM46数据显示,10月7日《中国好声音》年度盛典总决赛收视率达到5.174%,创下本季收视高峰。搜狐视频全网独播《中国好声音》,创造了该项目超20亿次的总播放量,超过去年全网播放量的两倍。第二季节目广告总收入大幅攀升,达到10亿元,占浙江卫视2013全年35亿元广告收入28.5%。11月3日,浙江卫视2014核心广告资源招标会上,《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广告招标,中标总金额超过13亿元,相比去年,整体涨幅超过30%。《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独家冠名权由加多宝续签。冠名费在招标会上揭晓谜底——2.5亿元,相比第二季的2亿元,增长了25%。

四、深度联姻:广电媒体跨区域借壳上星发展模式

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制播分离政策的正式推出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让众多体制内的广电机构看到了实现跨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行业先期探索以及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媒体间深度联姻跨区域借壳上星发展模式得以展开。所谓借壳上星跨区域发展模式,是指实力较为强大的地方广电媒体为寻求更多发展空间,突破了区域之间的机制障碍,与弱势媒体之间,通过整体委托运营和深度合作方式,在频道运营、节目生产、广告经营、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频道资源、广告资源、人才资源、节目资源、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横向优化配置。通过借壳上星,强势媒体得以扩大跨区域发展渠道,弱势媒体也以此转变持续亏损局面,实现合作共赢目的。(一)表现

由于我国卫星频道资源有限,一省一星的卫视格局虽然保证了省际间的卫星资源相对均衡,但是媒体的事业机制、宣传功能和各卫视差异明显的商业化运作资源和能力,却使得卫视格局实际上分化明显。地方广电媒体实力之间也有天壤之别。早在2002年,上海文广集团就曾与宁夏卫视接触,商议合作事宜。上海卫视拟签署每年付500万元,将宁夏卫视改造为每天的白天承载上视财经频道、晚上承载上视体育频道。但由于政策环境尚未成熟,遭遇宁夏广电局叫停。在制播分离机制变革的大背景下,2009年12月31日,宁夏广电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办宁夏卫视频道签约仪式在银川举行;2010年1月,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展开合作,由湖南卫视向青海卫视进行节目输出、团队输出、主持人输出及频道包装策划等。(二)效果

广电媒体曲线上星跨区域发展模式,以第一财经和宁夏卫视、湖南广电和青海卫视为代表,并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

我国的省级卫视,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梯级结构,使得居于两头的省级卫视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观众流失的速度和规模都让传统媒体背负极大压力。一线卫视短期还无忧,但三线卫视日子着实煎熬。在广电业内,青海卫视、宁夏卫视等寻求内容合作方从来就是公开的秘密。而2009年广电体系大举推进的“制播分离”改革,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通过联姻合作,第一财经通过宁夏卫视,节目覆盖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等25个省、市、自治区,上百个地级城市,有效收视人口超过4亿,迈出了走向全国、服务全国的重要一步,以打造一个有财经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卫视频道。

对强势媒体而言,节目资源过剩,使之具有必然的收编弱势媒体的跨区域发展冲动。因为要想在一个卫视频道不断提升广告收入,毕竟空间有限。对于弱势卫视而言,较弱的经济基础、有限的制作能力、地理空间的限制和2亿元的卫视上星落地费用,使之也背负着极大的生存压力。一方是节目资源过剩的一线传媒,一方是连年亏损、只能靠地方财政补养的三线卫视,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的合作,可以说是两厢情愿。按照协议,第一财经借壳上星后,每年要向宁夏卫视支付一个多亿元的保本广告收入。同时,将近八千万元的全国落地权费也需由第一财经承担。对于第一财经而言,尽管可以想见,曲线上星后增加的广告收入,初期很难抵消覆盖成本等各种投入。但是,能拥有更多的平台进行跨区域发展,一线卫视看重的还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合作效果来看,第一财经和宁夏卫视的合作模式,是作为地面频道的第一财经借壳曲线上星,走的是专业化财经定位发展路线的,差异化明显,对手只有央视2套。而湖南广电收编青海卫视后,走的依然是娱乐化发展思路,以致形成和全国卫视,包括和湖南卫视自身进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因此,相较而言,第一财经和宁夏卫视的合作效果更佳。据第一财经媒体人士透露,“2012年,第一财经广告收入在6亿元左右,较合作前翻了一倍。”这其中,既有地面频道本身的增长推动,也因为多出一个上星播出平台后,广告位体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对于这样的合作,第一财经不敢全情投入。第一财经一方面是专业的财经频道,另一方面仍要照顾省级卫视的宣传功能,能否把握平衡,这始终是一个问题。作为弱势的卫视一方,地方政府也是有所不甘。尽管双方合作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错,但是随着广播电视局台分离以及今后拆分上市的可能,第一财经和宁夏卫视合作三年多的联姻发展模式最终遭到政府叫停。2013年7月,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经过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沟通协商,签署了提前终止合作的协议。从2014年1月1日起,宁夏卫视与第一财经合作正式终止。协议终止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将对宁夏卫视频道所有节目进行重新架构,整合包装,重新回归本土地方性卫视定位。而湖南广电与青海卫视的合作,经过三年时间,最终也因同样的原因以协议终止为结果。

第四章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媒体联盟发展模式

在管理学理论中,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它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在全球化、区域化竞争态势下,各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建立战略联盟已经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具有帮助企业保存现有资源、分担风险、共享信息、获取其他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技术能力、提高可靠性等功能,一些成功的企业通过联盟许多企业,使各式各样的机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所有权、控制权和社会契约所规定的密集关系网络,扩展成员企业的适应和转换能力,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深入发展,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地方广电媒体间的战略联盟也时有发生,从广告经营联盟、城市电视台联盟到新媒体联盟,他们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媒体之间的合作联盟,寻求地方性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道路。

一、早期探索:广电媒体跨区域节目联合制播模式

所谓节目联合制播是地方广电媒体围绕同一重大主题、活动或事件,整合相关地区资源,进行联合采访报道、联合直播、连线报道的模式。通过跨地域的横向、纵向的相互合作,地方广电媒体不仅可以对重大活动或事件进行快速全面地准确反映,扩大宣传效果,也能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并有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一)表现

节目联合制播模式应该是我国广电媒体最早采用的跨区域发展模式,并一直持续至今。1990年3月1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教育台与无锡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一台长达85个小时的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奋进中的无锡》。同年10月14日,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四省联合摄制的17集电视系列片《淮河》开播。1996年1月25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联办直播节目,共同探讨如何缩小东西部差距问题。1998年8月24日,14:30到17:00,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手拉手、心连心”抗洪赈灾大型直播节目。2001年11月,北京音乐台牵头建立(全国)卫星音乐台协作网,实现了《中国歌曲排行榜》每天在全国22个省市同步卫星直播,覆盖全国4亿听众,建起了以通讯卫星系统为技术平台跨地域的全国音乐网。2002年,由全国52家城市广播电台同时播出的双向旅游节目《飞越城市》,成为城市广播电台跨区域合作的典范。2004年7月首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在广东省举行。借助这个平台,泛珠三角区域11个省区广播电台进行了首次合作,三个多小时的联合现场直播、密集厚重的前期宣传造势,使整个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泛珠三角区域受到较好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2009年2月26日,由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发起,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黄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共同主办的“二月龙抬头·五岳共祈福”全国电视直播活动在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同步举行。直播活动通过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教育网,中国黄河电视台国际台,中国卫星电视长城美国平台、加拿大平台、拉美平台向北美和拉美地区传送。同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电台在北京设立直播间,联合推出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崛起中部,共赢挑战》,以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对中部六省的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合作前景进行整体的推介和宣传。

除了地方广电媒体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之外,一些省市广电媒体通过和全国性媒体中央电视台节目制播合作来实现跨区域传播。1990年2月10日,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90元宵晚会——黄梅欢歌迎新春”,在合肥市安徽剧院向全国现场直播。晚会以黄梅戏、黄梅调、黄梅歌为主,插以小品、相声、歌舞,晚会多彩多姿,相映成趣。1991年8月15日,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向全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现场直播了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开幕式盛况。2008年3月8日,中国中部六省广播电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机直播,邀请中部六省省级领导对话,首开区域广播与国家级广播媒体联合报道全国“两会”之先河。

地方广电媒体的节目联合制播合作还将触角伸到境外媒体。1991年5月15日,开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华声电视台正式开播。上海电视台从即日起每天(周日除外)提供1小时的综合性节目供该台播出。1992年10月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台正式对外播出。12月27日,北京电视台在美国休斯敦电视台33.34频道开办的《北京之窗》中文电视节目开播。12月,浙江电视台在美国纽约中文电视台开设了《看浙江》专栏。2000年7月2日,浙江电台在澳大利亚国际广播电台开办《今日浙江》澳广版,成为中国大陆进入澳洲国家广播电台的首家省级电台。2002年2月,辽宁电视台中国辽宁英语版、河北电视台外宣节目在新西兰金水滴中文电视,分别在每周三、周六16:30—17:00播出30分钟。同年7月,北京电台广播节目继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之后,在第六个境外国家新西兰落地。落地节目主要由新闻专题类节目《今日北京》和文艺广播《空中笑林》等构成。2005年12月,天津电视台与香港亚视合办《津港直航》,其国际部还推出了中国首档韩语节目《阿里郎时间》,并实现了在韩国落地播出。3月2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外宣专题节目《中国安徽之声》落地美国纽约。至此,《中国安徽之声》已在洛杉矶双语台、华盛顿WZHF多元文化电台、马里兰WFBR多元文化电台和纽约华语广播电台四家美国电台播出。2008年6月16日,福建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全长共1260分钟的7档自办节目,通过台湾“中华联合”的“CHTV”和“DVB-H”在台湾全岛落地。台湾北部、中部、南部城市的800多处的楼宇电视以及全岛的3G手机、移动电视在连续7天的黄金时段可收看到这些节目。(二)效果

节目联合制播模式,应该说是地方广电媒体根据特别节目或活动的制作需要所进行的合作,也是广电媒体在早期跨地域合作中最常采用、也较有成效的方式。具体来看,节目联合制播模式呈现出个体性、阶段性、非持续性的特点,且以节目制作、宣传效果目标为先,以节约成本、资源共享为重。虽然在节目联合制播中也追求扩大节目影响力,但以此为主进行跨区域发展的意识并不明显和强烈。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地方广电媒体多元化的跨区域发展模式中,媒体间的节目联合制播虽然常有,也呈现一定的效应,但始终是一种特别活动和节目的合作手段,是非主流的跨区域发展模式。

二、市场竞争:广电媒体跨区域广告联盟竞争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不断发展,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央视,省级卫视和城市电视台均以广告经营为突破口,通过媒体之间的合作联盟,来探索地方性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道路。广告联盟竞争成为他们主要的跨区域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广告联盟竞争模式即地方性广电媒体通过联盟方式,搭建多城市或多区域广告联播平台,扩大广告播放的覆盖范围,以吸引广告投放,提高广告传播效果,实现媒体广告收入共赢的模式。广告联盟竞争模式是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是地方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以联盟方式提高在广告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方式,也是广电媒体在经营层面进行跨区域发展的初步行动。(一)表现

2001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招标会召开的前两天,30家省级卫视发布了《30家省级卫视致广大客户的一封信》,初次向广告客户显示了省级卫视广告整合投放的优势,表达了省级卫视广告联合经营的意愿。其中12家省级卫视在北京举办了“携手共创未来——媒体推展会”,并签署了《省级卫视联合服务公约》。各省级电视台在“公约”中承诺为广告客户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低的价位,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广告“联卖”同盟。

2002年10月25日,全国省级电视台协作委员会在深圳发起并组织了“2003年省级电视台广告客户联系会”,决定从2003年1月1日起每天新闻联播前后65秒抽掉央视广告,进行省级卫视的广告“联播”,广告客户如需要在此时段进行多家卫视的广告投放,只需同代表省级卫视的“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委员会”协会谈判即可。卫视广告联盟由此开始进入“联播”阶段,当年实际签约广告1800万元,省级卫视联盟有了实质性进展。

2003年10月17日到19日,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委员会、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协作会在郑州召开“2004年度全国省级电视台广告策略研讨暨广告推广会”,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确定了上海前景广告传播有限公司为省级台部分广告时段的代理广告公司。前景广告公司提出了包括黄金剧场套播广告的四大类十多种卫视整合传播产品,省级卫视广告联盟进入了所谓的“整合广告传播”阶段。2000年以来,省级卫视通过几次大规模的会议和推介会,经历了从最初的“合作意愿表达”,到“广告联卖”,再到“广告联播”,最后正式提出“整合传播”这样几个阶段,终于结成了一个试图囊括全国省级卫视的广告联盟。

2004年开始,广告联盟从省级卫视、省级电视台逐步蔓延至城市电视台。相对于央视以及省级卫视的全国性覆盖优势,城市电视台的本地传播局限使之在广告市场上越来越不乐观。对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透露:“2004年中央台获得80亿元广告额,31个省级电视台加起来15亿—16亿元,而1600多个城市台合共只有50亿元,比前年还出现1%—2%的下降。”同时,1600多家城市台中,广告额在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只有70家,超过1亿元的只有17家,剩下的城市电视台则处于苦苦挣扎的状态。

2004年3月,安徽影视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山东齐鲁电视台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成立“中国媒介金牛工程”,联合进行跨区域广告组合投放,以吸引大广告代理公司和客户。2005年6月9日,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13家江苏省内城市电视台聚首南京,重磅推出“城市力量,江苏电视广告联盟”,这标志着13家地方电视媒体将以更开放的眼光,充分利用城市台在地方市场上的贴近性和权威性、亲和力和影响力,整合媒体资源,谋求在江苏广告市场的协作发展。2005年12月18日,沈阳电视台联合辽宁省内十三家电视台,在沈阳举行了主题为“联合、力量、价值”的联合媒介推广会,同时宣布“辽宁省城市电视台广告协会”成立。此次联合形式的媒介推广会旨在通过合作,搭建一个整体性质的广告平台。

2006年1月11日下午,西安电视台联合省内十家城市电视台,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会展中心举行了主题为“纵观全局,横贯三秦”陕西十一城市电视台首届西安联合推介会。众多国内企业界、电视界和广告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会议,共同见证了“陕西城市电视台广告协作体联播平台”的诞生。

2008年10月29日,南京、杭州、成都、广州、武汉、西安和沈阳7家省会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负责人在南京齐聚一堂,共话发展,并组建了广告经营联盟。为进一步探讨省会城市电视台面临的问题,拓展城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7家电视台一致同意组建广告经营联盟,并发表了联盟宣言:决定在广告经营合作中互利互惠、精诚合作,共同抵制虚假信息,联合谈判,互相代理本地广告品牌,对普遍认为信誉差、资信不好的客户进行联合抵制。

2013年3月19日,面对数字电视付费模式的发展困境,数字电视运营商也开始寻找广告商机。为提升数字电视广告传播效果,重庆、天津、南京、武汉、广州、深圳、东莞7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联合发起的“有线数字电视广告联盟”,希望通过用户规模效应,来实现广告收益。

2013年7月22日,由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分会在京召集,召开了全国城市电视台品牌代理合作联盟成立会议,约60余位来自芜湖广播电视台、扬州广播电视台、惠州广播电视台、安阳广播电视台等30余家城市电视台的代表参加了这一会议,并通过了《全国城市电视台品牌代理合作联盟章程》。(二)效果

广电媒体跨区域广告联盟竞争模式是地方广电媒体面对激烈竞争环境,以抱团方式,通过联盟以扩大广告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应,吸引广告投入的媒体合作经营模式。从2001年到如今,如上所述,媒体广告联盟层出不穷,但是具有持续效应的并不多见。

从省级卫视和省级电视台广告联盟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省级卫视相较过去,已形成不同梯级的卫视格局。而不同梯级的省级卫视同时段的广告价格差别较大。再加上每年一度的媒介资源推介和广告招商活动,大都需要广电媒体自身进行内部资源通盘考量、整合推介,尤其是对于处于第一、第二梯级的广电媒体,无论是广告联卖、广告联播还是整合传播,广告联盟合作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

从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和城市电视台来看,作为媒体的弱势群体,广告联盟不失为一种通过合作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央视及一线广电传媒的市场挤压下,此模式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困境中,通过广告跨区域合作覆盖谋求生存的方式。地面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以此达到跨区域发展效果,其实已是一种奢望。而且,尽管是这样的广告联盟,也面临因合作机制松散、合作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合作呈现阶段性、甚至是昙花一现的结局。

从城市台广告收入看,据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协会的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超过3000万的35个,超过5000万的10个,超过亿元的11个。全国300多家城市电视台,多数台广告规模仅维持在1000万-2000万元。以一些中等城市电视台为例,一般晚上黄金时间30秒的刊例价格是2500-4000元,操作价格一般在1.0-1.5折,即300-400元。白天专题平均价格为每分钟30-50元。稍为大一点的广告单,价格在1折以下,最低已降到0.2折。

从2005到2009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从469亿元增长到782亿元,其中城市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总额从124亿元增长到176亿元,但其在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中的占比却从26.54%逐渐下滑至22.52%。《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达到2301.87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年增幅达24.23%;其中,中央直属广播电视创收收入为352.76亿元,实力较强的省级广电创收收入合计超过1100亿元。二者相加,已接近1500亿元,超过总收入的一半。城市台的广告联盟效应总体来看并不理想。

三、跨域合作:广电媒体跨区域专业化制播联盟模式

专业化内容制播联盟是指地方性媒体为应对竞争,通过在专业化频道内容的联合制作和播出方式,以实现在专业化内容和细分广告市场的跨区域发展及突破的模式。(一)表现

广电媒体跨区域专业化制播联盟模式,主要以省级电视台联合成立的CSPN为代表。CSPN是China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的缩写,即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它是中国唯一由众多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实现同步播出的跨省区域的体育专业联播平台。CSPN的成立,显示出地方广电媒体的合作联盟从广告经营层面向内容层面深化。

1.CSPN成立背景

2002至2003年,是我国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进行合并的时期。合并带来了新的频道资源需要重新定位,于是各级电视台纷纷上马成立体育频道,2003年全国省、市级电视体育频道一度达到43家。当时国内的体育媒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层次:央视5套、地方台体育频道和付费体育电视频道。

作为第一层次的央视,拥有政策、覆盖率、赛事资源、资本实力等多种优势,控制着国内大部分体育赛事资源和国外重要体育赛事的版权和资源。第二层次的地方台,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北京、上海、广东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这三家体育频道在自身地理位置优越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大支持之下,有比较好的竞争力;另一类是其他省市级电视台体育频道。第三层次是体育付费频道。当前中国电视市场上较大的付费电视体育频道有央视风云足球、上海文广体育、广东天盛足球等,它们大多成立于2006年前后,经营效果只能算一般。由于付费电视与观众收视习惯相悖,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频道,一年的播放量不能低于1000场赛事,而1000场赛事需要千万的成本作为支撑。由于地方电视台的制作团队水平、能力以及电视体育资源匮乏,一直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相当尴尬的位置。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往往无法以高价去竞争优质节目源,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中甲、CUBA等次级别节目来“填空”,而用以衡量电视体育频道竞争力的直播节目更是少得可怜,很多体育频道只能靠重播CCTV-5的节目或者依靠电视剧来填充时间。同时,广告主根据电视台节目对应受众所在地区的GDP、消费指数等数据来决定产品广告的投放量。因此,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采制节目,还要保证质量,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任何一个地方体育媒体来说都是难以为继的。

2005年,经过几年的经营,省市级电视台体育频道只剩13家。为了解决生存困境,探寻发展道路,2006年3月开始,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新疆等5家地方电视台的体育频道,针对省级电视体育频道资源匮乏、报道单一、制作水平低、广告经营难等制约频道生存发展的瓶颈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协商,5家地方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成立了一个由5家地方体育频道共同制作、审查、播出,由北京神州天地影视传媒公司提供资金保障的体育合作平台,并取名为CSPN(China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

2007年10月1日,CSPN联合制作的《体育新闻》节目首次播出,标志着该体育合作平台的节目正式进入试播阶段。2008年1月1日,CSPN全新改版后正式开播,江西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在2008年初加盟,加之自2008年3月1日起作为CSPN成员之一的新疆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在湖南省长沙、常德、衡阳和岳阳等市成功落地,CSPN在全国实现了“7+1”(七省加一台)的覆盖范围,收视覆盖人口达5亿之多。

2.运作方式

在运作方式上,CSPN采用“中央厨房”的制作理念和“联合引进、联合制作、联合播出”模式,节目内容上统一购买重大赛事节目版权,并自行制作多档新闻类节目,从早9:30至次日凌晨4:00,CSPN向各加盟电视台传输19个半小时的节目,由加盟电视频道实现同步播出。各加盟电视频道可根据自身情况,除播出CSPN提供的主要节目外,可保留自己的一些品牌节目或者盈利类节目。CSPN从各加盟频道置换出一部分广告时间,统一由下属广告公司经营变现,用于节目费用。这种模式解决了地方频道过去无力购买重大赛事节目版权的问题。

在解说员及嘉宾选择上,CSPN注重凸显名人效应,邀请黄健翔全程解说评论2008年欧洲杯,满足广大球迷意愿,另外还邀请了李承鹏、徐阳、董路等名嘴来助阵。《东南快报》联合腾讯体育调查显示,67.9%的网民首选CSPN“黄健翔+李承鹏”组合,远远超过央视5套“刘建宏+张路”组合的28.7%;而网易推出的关于欧洲杯收视调查(采访1935人)中,“CSPN+黄健翔”的首选率居然高达94.4%。

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CSPN在试播期间,就提出了以“新闻为龙头,赛事为支撑,自办栏目为亮点”的口号。作为中国第二大体育传播媒体,体育联播平台CSPN抓住北京奥运会契机,从各成员台抽调数百名精兵强将形成强大制作团队,北京主演播室和各地分演播室紧密结合形成周期性定点播出,不仅实现了在第一时间的最新资讯实时播报,还开辟了专栏节目《奥运开讲》,首次在电视媒体上以评书的方式开坛演绎,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在黄健翔等知名主持人的助阵下,CSPN推出了《真豪杰亦英雄》《趣点赛场》《众说赛场》《影绎赛场》四档奥运专题,《奥运早晚报》等八档奥运新闻节目,及时播报赛场最新战况,同时强调“在您身边”,吸引了更多地方观众的注意力。

第十一届全运会,CSPN借助成员之一山东体育频道(后更名为山东全运频道),开设了“直通十一运”等一系列节目板块,并将由各成员电视台在赛事期间于济南IBC分别设置现场演播室,实现全面共享和串联,立足山东全运频道的主场优势,全程转播精彩纷呈的各项赛事。

除了重大比赛以外,CSPN在各大常规赛事中所拥有的地缘优势也值得称道。CSPN依据自身的树根式覆盖优势和独特的传播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能够收看到CSPN节目,拥有国内联赛一流球队的省份,以本土主流球队赛事为主,以其他受关注的赛事为辅。灵活的选播形式配以丰富的赛事资源拉近了球队与所在家乡及他省观众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各省观众的互动。(二)效果

CSPN由7家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组成,其实力大大超过了未联盟前的任何一家地方媒体。作为一个整体,CSPN在行业内增加了自己的分量,不论是经济实力(如购买了中央电视台因经济原因未购买的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转播权)还是覆盖范围上都相应提高,影响力也就随之扩大,自身话语权得到加强。

2007年10月以后,CSPN收视率增幅实现了四级跳。尤其自2008年11月开始,整体收视率呈爆炸式增长,上升幅度超过73%。在重点地区,济南上升55%,乌鲁木齐和沈阳分别高达217%和123%。频道和节目品质的提升,进一步拉动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的大幅飙升,重点地区全天平均收视率远超其他同类体育频道。CSPN水到渠成地成为当地观众收看体育频道的首选。

2008年,是CSPN的丰收年,它以转播欧锦赛、直播奥运会赢得了无数赞誉。2009年,CSPN直播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取得良好反响。2010年,CSPN矩阵式设立《早报》《午报》《时报》《晚报》,卫星汇接SNTV、路透、XHTV等全球新鲜资讯,每年斥巨资购买3500小时赛事首播版权,共播出欧洲冠军联赛、英超、西甲、意甲、中超、NBA、CBA等2200场以上大赛,倾力打造体育第一赛场。CSPN以原创推出一系列精品专题,包括:《天下球》《神州话体育》《魅力体育》《绿茵集结号》《艾尚体育》等,将体育与生活、娱乐、时尚四位一体相结合,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类体育观众的收视需求;周日CSPN蓄积资源创办(LIVE-DAY),创造中国体育频道最长的“直播日”,见表4-1、表4-2。

但是,CSPN的发展很快遭遇合作分解和发展瓶颈。

2009年1月,CSPN与江苏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终止合作,江苏台恢复了自制体育节目的播出。2010年2月,辽宁电视台进行整合改制,辽宁体育频道退出联播平台,原体育频道改为购物频道。辽宁退出后,CSPN只剩下山东,湖北,新疆等几家成员,覆盖地区和观众数量进一步萎缩。同时,知名解说员黄健翔离开CSPN。2010年6月1日,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与湖北卫视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联合制作精品体育节目,搭建全国首个卫视体育夜间平台节目播出时间集中在12:00至早晨6:00。2011年,CSPN的资金出现困难,开始走向收缩状态。表4-1 2010-4-23(星期五)CSPN节目单表4-2 2010-4-25(星期日)CSPN节目单

CSPN专业化内容制播联盟,采用联合制播模式,弥补部分地方电视台因为成本过高而无力制作节目的空白,又实现了联播平台的辐射,也在打破固有的媒体行政级别划分、实现市场化的公司运作上具有突破意义。但分析其核心发展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平台定位不够清晰。CSPN成立后,走的是CCTV-5二台的发展模式。但此发展模式在政策资源、管理体系和资金实力等多方面既不能和央视竞争,又丢失了本土市场。有江苏观众在博客中写道:“自从加入CSPN以后,几大体育台整合资源,我们看到的内容更丰富,可以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体育直播。开始我们很高兴,但是慢慢地发现江苏体育台里原本熟悉的内容不见了。我说的是关于江苏体育这一块的内容。整天都是CSPN,省级体育台没有了本省的体育新闻,体育转播,这还能称其为省级体育台吗?希望江苏体育台能够三思,你是否该留点时间给家乡体育呢?不要忘记,你的观众主要是来自江苏的。”山东观众也有不少表达了同样的呼声,尤其是当有山东本地比赛,但CSPN却没有转播比赛实况时,山东体育观众的不满情绪更为强烈。CSPN当成立时的初衷主要是为解决节目资源、节约成本、扩大覆盖面和吸引广告商等问题的,缺乏整体的战略发展定位。这样一个定位,必然带来各种矛盾。

二是合作机制不够健全。CSPN的核心模式是:由神州天地公司出资购买节目和赛事版权,然后由公司出面与各地方台商谈加盟条件。谈妥后,各加盟台派出制作人员赴北京共同制作节目,再将节目发回各台统一播出,即所谓的“统一制作,多台联播”。同时各加盟台将一定时段交给神州天地下属的神创天地广告公司代理,在获得固定分成的基础上每年根据各加盟台所在省份的GDP、人均购买力、节目覆盖面等指标进行核算,确定各加盟台的浮动分成。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一家民营公司进行统筹加盟合作,管控效能低下,约束机制不强,加盟台广告播出执行不到位情况也时有出现。同时,各个加盟台对节目的不同需求也让内部矛盾升级。如何将多个传统国有电视台人员进行协调统合,真正形成具有统一赛事选购、节目制作标准和共同企业文化的核心制作团队,成为CSPN面临的多难题。

三是成本居高不下,广告收益不尽如人意。作为体育节目平台,CSPN不仅需要斥资购买体育频道赛事资源,其“中央厨房”式制播也要耗巨资租赁演播室及办公场所。按照加盟协议,加盟台成员的交通成本及在北京异地集中办公费用都由神州天地负责,各种成本可谓居高不下。由于加盟台体育频道的落地情况不一,总体覆盖范围不大,对广告商,尤其是优质广告商的吸引力又比较有限。尽管在最初两年,CSPN取得了良好反响,但由于广告营收效益持续性较差,实际到账额远低于广告商意向承诺。尽管先后进行了两轮融资,但总额不高,不能完全满足CSPN的发展需要。对实际经营收益的不如意,对合作前景的不看好,是导致江苏台和辽宁台退出合作的主要原因。对此,神州天地公司分管节目制作的副总裁韩瑞峰解释说:“江苏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对频道赢利期望过高,他们单频道经济考核压力非常大,在磨合中发展的CSPN目前还满足不了他们对频道的广告预期。”江苏体育频道总监张进伟表示,当时江苏退出确实主要是出于经营上的考虑,“当电视台对频道的发展要求合作方不能实现时,合作肯定会终止”。

辽宁广播电视台也表达了类似看法:“经过两年的尝试,体育频道的收视和经营与台里的目标有距离,台里对于专业体育频道在辽宁地区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2010年1月,辽宁电视台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原辽宁电视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为辽宁广播电视台。整合之后,原有的体育频道被购物频道替代,原体育频道制作人员都从北京CSPN制作中心撤回沈阳,组建体育节目中心。由于作为合作基础的体育频道的不复存在,导致辽宁台退出CSPN。

2013年11月,CSPN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和重庆卫视达成战略合作,联手开辟上午及晚间至凌晨的特色体育节目带。上午8:00至12:00,凌晨12:00至6:00,每日十个小时或六个小时的时段内,观众将欣赏到由重庆卫视特别呈现的海量国际赛事、精品独家专栏及最新、最全的体育新闻资讯。“双方的此次合作,旨在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重庆卫视以精品体育类和相关节目为鲜明特色的全新改版诉求,网罗天下顶级赛事,力邀一流解说嘉宾,采撷顶尖演播技术,共筑黄金收视平台。开播后,重庆卫视将是每天播出体育节目最多的省级卫星电视频道,也由此成为除CCTV-5之外唯一囊括最高端、最广泛、最权威、最专业的赛事、体育节目资源并实现最完整时段化播出的国内第二大电视体育卫视平台。”

除了上述时段外,重庆卫视和CSPN还正策划媒体先锋形式的节目模式,共同打造多档既符合本地特色,又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元素主题的综艺节目,于重庆卫视其他时段播出。此项合作力求于年底正式启动。从目前情势来看,CSPN地方电视台的专业化制播联盟突破发展基本告一段落。CSPN与重庆卫视的战略合作,则回到了地方卫视的特色定位、专业化突破发展道路。

四、合作共赢:广电媒体跨区域协作联盟发展模式

所谓广电媒体跨区域协作联盟发展模式,是指地方广电媒体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通过稳定持续地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寻求协作体成员间的常态合作,积极开展节目交流和经营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效应,提升成员台跨区域发展传播力和影响力。(一)表现

1985年南京(领头)、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13家城市电视台成立江苏城市电视台协作体。该协作体后来分别衍生出“江苏电视广告联盟”和“城市电视台购片协作体”,并共同出资成立了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全年购剧费高达1.2亿元,与当年的江苏省台旗鼓相当,所购剧集在联盟实体内各台间播出。这些合作一度缓解了城市台的生存困境。事实证明,联合购买是解决城市台单打独斗时资金和市场资源匮乏问题的撒手锏。

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7家地市级电视台组成淮海经济区城市电视台协作体,后发展为四省25家市级电视台成员,覆盖人口约1.4亿左右。

2004年3月15日,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上海第一财经、哈尔滨第一财经、山东经济广播等10家电台组成的“《中国财经60分》节目联播体”在上海成立。10月16日京、豫两省市电台、电视台结为友好台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确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沟通,新闻资源共享,适时共同策划大型专题,互派记者进行异地采访,加强节目互换等。

2005年5月,由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家城市电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联合组建的全国性城市电台联盟——“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中国城市广播联盟”是全国城市电台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结成的城市广播网,目的在于突破地域和行政级别限制,实现各地城市电台在节目、广告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城市广播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城市广播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将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在节目制作、全国性主题活动、营销及招商等方面实现新的合作,谋求城市广播的发展。10月4日,由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全资控股的天娱传媒发起,成都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15家电视媒体,天娱传媒和北广传媒城市电视2家传媒公司,在长沙共同组建超级媒体联盟。联盟以跨地区节目(活动)操作、多媒介运营为主要合作内容,各参与成员提供播出与经营资源,共同参与节目制作,获得该项目在自身区域运作的市场效益。

2006年10月,在天津,由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和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发起,联合了全国26家省级台地面频道成立了“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简称CCCNC)。与会各台原则通过了《全国省级台都市频道暨民生新闻协作体成员台协议章程》,合作意向包括在全国都市频道中广泛开展节目交流,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发展协作体成员台在电视宣传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并就节目交流、合作栏目、大型活动互动以及重大新闻事件的联动直播等方面进行合作。

2008年1月22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全国140家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全国广播奥运报道联盟”在北京成立。中央电台由此推出了2008年奥运会大直播,分火炬境外传递、境内传递、奥运会赛事报道三大部分。中央电台向境内进行火炬传递的所有113个城市派出直播组,联合火炬传递途中的140家省市电台,连续97天,以每天平均9.5小时的时长,全程直播火炬在境内的传递情况。每场直播都由中央电台、省电台、城市电台并机直播,这是中国广播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行动。12月21日,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与34家省级电视台、15家城市电视台负责人在《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协议书》上签字。

2008年11月1日,115家电视媒体在福建漳州举行“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论坛”并达成共识,各台应当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实现共赢,建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更多支持,允许其在探索体制改革、产业运营、网络传输、节目生产、两岸电视交流合作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年初,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14家城市电视台和5家平面媒体在深圳发起组建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采用“CUTV总台+城市分台”的架构,综合凝聚各地方城市台的实力,实行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截至2012年5月底,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成员台及紧密合作媒体达到65家,旗下传媒网络已覆盖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到新疆、东达上海,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超8亿用户人群,初步形成跨媒体、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

2013年8月,由浙江影视集团牵头江苏幸福蓝海、贵州经纬星、四川星空等具有广电背景的国企影视公司携手20家强势地面频道组建的“G20制播俱乐部”在京成立。该平台旨在打造全新的电视剧制播信息交流、项目议定和投资销售平台。由这些影视公司参与制作的定制电视剧,G20中的20家地面频道将有优先采购权。

2013年9月4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地面电视联盟委员会”在哈尔滨举行了成立大会。中视协·地面电视联盟委员会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领导下的、全国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和城市电视台自愿组成的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团体。地面电视联盟将本着联络、协调、服务、合作的原则,开展研究、评奖、交流、拍摄、制作等业务,特别是在各电视台资源整合、产业研发拓展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

2013年11月,“大东北城市电视台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以“四平模式”为基础,提出整合中国北方四省(黑、吉、辽加内蒙古)44家地级电视台资源、成立“大东北城市电视台联盟”的新构想,力图通过这种创新模式,实现参与方的互惠共赢,为东北地区的电视媒体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效果

我国广电媒体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企业化运营机制使之必然在竞争发展中进行不同层面的跨区域发展合作联盟。从1985年江苏省13家城市电视台成立“江苏城市电视台协作体”开始,我国电视媒体联盟走过的历程已近20年。2000年以后,这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经历了一个从小范围、区域性到全国性,从限于单一的报道协作到深层的经营合作,从松散到相对紧密的发展过程。

从单一的报道协作来看,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是其中的典型。经过近八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4月,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已有成员台达到37家,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省份。根据第二届全国省级台都市频道暨民生新闻协作体年会透露,自协作体成立之后,90%以上的成员台都能通过节目交流平台达到交流、使用的目的。协作体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成员台上传视频为主,供全体成员下载分享。在上传视频方面,协作体一般有数量要求。比如,协作体曾规定各成员台每周上传一个5分钟左右的新闻专题。2007年1-9月,各成员台共上传新闻月均579条,下载新闻月均4297条。而2008年1-9月,月平均上传1451条,下载9208条,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5倍和2.1倍。依托交流平台,很多成员台开办了相关节目,在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1月1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推出的《都市报道》扩大版就是依托交流平台的资源开设的栏目,开播两个月后,收视率稳定在2个点左右,现在稳定在7个点左右,是同时间段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为鼓励各成员台,协作体会将每日上传视频及下载数量以及各上传新闻下载量进行排序,见表4-3。

二是通过选题的策划与联动,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可进行多台联动直播。比如,2007年9月,河南台都市频道提议策划组织了各地对电动自行车销售、上牌照和上路行使的调查式报道。各成员台积极响应,先后有十多个成员台上传新闻,配合9月22日的无车日,各成员台积极组织了各地无车日的组合式报道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的无车日宣传内容。表4-3 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视频传送系统上传下载排名榜

资料来源: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网站,http://www.msxzt.com/

三是联办节目,比如联办奥运特别节目、联办春节晚会等。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手拉手》联合报道,就是协作体各成员台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典范。此外,协作体开展“建国60周年”“春运”“改革开放30年”等联动报道。联办方式通常由一家成员台提交实施方案,征求各成员台意见后实施。

在协作体运行机制上,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制定了《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章程》,按照章程,协作体机构设理事台、秘书长台、理事长台、成员台及观察员台。秘书长台由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担任;成员台承办年会后成为理事台;理事长台由本年度承办年会的成员台担任,负责协作体节目交换平台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维护,(见表4-4)按照节目交换规则,对上传节目质量、数量不符合规定的成员台,可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重大事项报理事台会议讨论决议后予以实施。各省级台民生新闻频道均可申请入会成为成员台,协作体坚持一省一台原则,每省只能吸纳一个以民生新闻定位为主体的频道加入协作体;观察员台由理事台会议研究确定。协作机制的确立,为协作体有序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表4-4 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视频传送系统共享组视频下载量排行榜

资料来源: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网站http://www.msxzt.com/

从深层次经营合作来看,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三)案例:CUTV联盟竞争发展研究

1.CUTV创办背景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广电媒体进入了重要的转型发展期。央视和其他省级广电媒体不仅较早纷纷触网,网络电视台建设也逐步进入正轨。对于城市电视台而言,一方面,城市台(包括很多直辖市以外的省会城市)实际广告收入2013年下滑15%-30%,令本已经脆弱的城市台电视剧购买力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如何应对新型传播手段带来的挑战,城市媒体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面对不容乐观的发展环境,城市电视台均意识到,仅凭自身媒体的资金、技术、内容、推广等资源,难以成就一个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唯一的出路就是谋求“联盟发展”。

2010年3月,深圳广电集团在一次业内会议上提出建立“新媒体联合体”的倡议,迅速得到全国数十家城市电视台的积极响应。随后,成立“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的申请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0年5月,深圳文博会期间,成立“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的申请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2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批复(广局〔2010〕586号),正式同意开办“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hina United Television,简称CUTV)。2011年1月,作为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的运营实体华夏城视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第一批股东单位,包括14家城市电视台及5家平面媒体。2011年8月,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www.cutv.com)正式上线开播。

2.CUTV运作情况

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如下:

在网台定位上,作为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具有“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播出呼号的网络电视台,CUTV是国家正式授予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面对激烈的网络视频市场竞争,CUTV根据地方城市台地域特色鲜明、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关注民生”作为立台之本,着力打造第一民生的互动新媒体。具体而言,一方面,网络集纳各个城市电视台丰富生动的民生新闻当家栏目,发挥地域特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优势,秉承“永远在线、关注民生、传播价值”的编辑理念,将城市台这一资源优势叠加延伸到网站,并经符合视频网络传播特点的整合及再加工。同时,CUTV还借助UGC上传、台网互动、虚拟演播室、新闻评论、个人空间等网络传播手段,实现关注民生、报道民生、服务民生的立台宗旨,造就以民生为特色的网络媒体内容。

在运作理念上,CUTV以“联合聚积力量,联合创造价值”为宗旨,以视听为特色,以“网台互动、制播共享”为战略指导,通过共享牌照资源、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降低城市台新媒体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解决城市台发展新媒体所遇到的资金、资源、人才及规模不足等共性问题,快速提升各城市台新媒体的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和广告价值,共同实现自身新媒体战略。

在盈利方式上,CUTV主要采用以广告代理、内容辛迪加运营、影视剧版权运营、移动增值业务运营、网络电视台运营等五业并举的产业模式:其中,广告代理——整合成员台广告资源,创造增量广告及增量客户;内容辛迪加运营——整合播出平台,精品内容共享交换,提升平台收视份额;影视剧版权运营——定制影视剧,解决单个成员台购剧及网络版权难题,打通产业链条;移动增值业务——开发综合客户端,实现在移动运营商主业务平台的部署呈现;网络电视台运营——黏合受众人群、培育影响力和流量,提高用户忠诚度。

在渠道设计上,通过对各项业务的推进,CUTV及其成员台将为全国移动运营服务商、全媒体营销服务商等提供融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网络平台、移动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携手城市电视台进行全媒体转型,逐步汇集PC、平板电脑、手机、移动传媒等各种媒体终端,提供品牌节目、特色节目带、网台互动栏目、移动基地业务、专业视频在线高速传输等特色产品,产生独特的进而打造一个全方位、全媒体的网络覆盖。

经过近两年的运营,2012年7月2日,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首页进行全新改版上线。CUTV此次改版立足于台网融合的传播优势,以扩充网站内容及价值、优化用户体验,秉承为网友提供优质的浏览体验和功能服务为宗旨,一切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和体验为设计理念,从页面设计、整体风格、栏目设置、服务功能到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与调整,继续重点关注民生、时政等热点资讯内容,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多种媒体形式为传播手段,强化媒体属性和新媒体特性,优化了互动、浏览、点播等功能的体验。

新版页面以淡绿为主色调,同时各区块划分明显,更显清新简洁。首页信息量大大丰富,加强了台网融合的联台特色,强化了“城市”频道,罗列各地重大新闻事件和要闻、热点。首页增加了“评论”“娱乐”“金牌栏目”等板块,在发出CUTV自己声音的同时,为网友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CUTV还突出了电视直播板块,方便网友迅速了解直播节目并选择观看,足不出户尽览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精彩内容。同时改版上线的还有“社区频道”,风格上简洁、大气、清新,突出承载了来自20多个城市众多网友的声音,让“CUTV社区倾听城市的声音”这一社区理念更加实至名归,新增的“图吧”功能更是给“读图时代”的网友们提供了一个集整合、评论、分享、读图的优质平台。首页改版后,CUTV后续还将持续对新闻、影视、少儿、生活等网站平台及其他频道进行优化,为网友提供更多精彩内容,建设有CUTV特色的新模式网络电视台。

3.CUTV发展效果

华夏城视联合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其运作推动下,CUTV的发展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与民营媒体主营CSPN不同,CUTV的运营方具有媒体资质,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这也决定CUTV的联盟发展效果,在政策红利和媒体资源方面具有CSPN不可比拟的优势。

从覆盖范围来看,截至2013年8月,华夏城视联合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单位由19家发展至35家,包括30家电视台和5家平面媒体,注册资金1.79亿元。业务合作成员台达到66家之多,且成员台数量持续增长中。运营实体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上线后有序运行,以“新闻、民生、影视”等内容为特色,通过台网融合,借助社区、微博等社交媒体形态,形成了一张北起黑龙江、南到深圳、西起新疆、东到上海,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三分之二国土面积1-5级城市的网络电视运营网,合作成员台借助CUTV平台,实现网上的跨区域传播;

从资源整合效果看,CUTV实行“CUTV总台”+“城市分台”的架构,使用统一的互联网登录地址“www.cutv.com”和“www.cutv.cn”,实行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综合凝聚各城市台的实力,形成跨媒体、跨领域、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合力。

资质共享方面,加入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可获得分台资质。目前,CUTV已拥有和即将获批的重要资质、牌照包括:网络电视台资质、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互联网电视内容牌照、手机电视牌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证等。

内容共享方面,CUTV成立伊始,主要依托成员电台、电视台母体内容,同时整合影视剧、动漫、报刊和UGC资源,形成“文图+直播+点播+原创”的内容主框架,台与台之间制作、交换、共享精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CUTV完全自办的栏目,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有1000多个。CUTV各个分台拿出自办内容之后,会得到CUTV所有的内容,包括汇聚的成员台的内容,以及CUTV自办的内容和采购的外来内容。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CUTV优化调整并形成了“五大产品线”,包括网站、移动互联网、大型活动、原创节目、媒体资源五个方面。截止到2013年底,CUTV已汇聚28个电视台100多个电视频道,24个电台128个广播频率,317档电视栏目,CUTV网站群已近50个,并形成了近70万小时的各类专业视频和117个直播频道,初步形成了12条媒资产品,接入阅读、动漫等多项移动基地业务,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视频资源数据库和影响力逐步提升的视频网站群。

版权共享方面:为解决各台购剧及网络版权难题,CUTV与各台协商的模式是由各台让出最弱的频道,在每天20:00—24:00,各频道同步播出CUTV采购的二轮剧,并由CUTV对这一时段进行广告招商。影视剧有一个固定的发行渠道,现在很多城市台根本买不到剧,也买不起剧,这让CUTV的蒲公英剧场模式(免费片库加广告分账)比想象中容易推进。同时,CUTV还引入国内一流专业影视公司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实现一手购片,并联合成员单位组成购片联盟,以数十亿的强大资金优势,将网络版权与电视版权进行捆绑购买、定制开发,以此有效降低内容采购成本,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影视产品。目前,CUTV新版影视频道设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漫、影视圈、影视评论、专题、DMG影院共8个栏目,汇集了众多当下热门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及历史人文、档案解密等纪录片资源。值得一提的是,DMG影院是CUTV与DMG传媒集团牵手合作的一档汇集国内外院线大片的新型产品,内容涵盖欧美优秀影视剧、国内精彩纷呈的综艺栏目,而CUTV还将在影视剧方面继续与国内优秀的影视集团合作,推出更多精彩剧集。

技术共享方面:通过远程收录拆条系统和新媒资管理系统,CUTV实现了各成员台节目信息数字化、高码率汇集。总平台研发的媒资、CMS、播放器、客户端等资源免费给成员台。经过两年研发,CUTV已经建设运行了台网之间的高效互联云平台,成功实现了各台媒体资源的汇聚、共享,为各成员台拓展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技术和后台支撑。成员台之间的技术采集业务也在加快推进。届时,CUTV高码率互联云平台将成为城市电视台全媒体播出的基础平台,汇聚形成全国最大的原创高质量视频数据库和共享交易平台。依托先进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传统电视、新媒体和移动媒体资源,CUTV呈现了电视、网络、移动终端“三屏联动”带来的聚合效应。

此外,CUTV正与CIBN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实现对接,双方在内容媒体资源库、影视版权、互动内容、本地化渠道资源等方面进行结合(业务领域包括教育、购物、游戏、UGC等),实现双方内容与渠道的互通共享,共同打造全媒体平台上的增值服务频道及应用;另外,双方将共建中华网地方分站并打造“中华—城市”系列,联合申办此项目,寻求当地政府资金支持,实现OTT的可持续发展。

从品牌塑造上,CUTV依托各成员台原创电视节目,贴近民生,以新闻为推手,树立话语权和媒体公信力,借助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多平台、多维度强势推广的传播合力,成为视频行业的亮点所在。2011年,原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党组书记、总裁,现任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华夏城视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茂亮,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任职期间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成效显著,更凭借他的远见卓识和媒体人的敏锐嗅觉发起成立了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www.cutv.com以下简称CUTV),成为当之无愧的跨区域、跨行业新媒体发展的开拓者,当选2011年《综艺》年度人物。CUTV的创立也成为2011年广电行业发展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创新和中国新媒体行业的一个品牌。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中,CUTV的成立,被该报告视为“2011年以来中国视听新媒体十大事件”之一。

在节目品牌上,CUTV《百城春晚》活动已经运作了两年,2012年26家电视台播出,2013年播出平台达47家。2012年的“龙行天下”和2013年的“最美中国年”,CUTV百城春晚都以“接地气”特点,成为了最具草根特色的亲民春晚,在多家地方台的收视率都创下同时段新高。《百城春晚》同时还通过网络、手机等移动媒体多平台互动的方式辐射全国收视人群,成为CUTV品牌项目。同时,CUTV品牌栏目《食客准备》(全国版)复制深圳台《食客准备》的成熟节目模式,突出跨城市联播、全媒体互动,以美食、养生、生活服务为入口,以“养生堂+私房菜+本地美食地图”的节目内容和结构,与各地餐饮业深度结合,覆盖餐饮、养生、旅游、购物等核心消费领域,配合网络专题频道、APP应用,融欣赏性、服务性、互动性于一体,向各地成员台拓展。既保证了收视率、创造了广告价值,又便于节目的本地化制作和市场空间拓展,目前已在部分成员台播出。

在运营模式上,经过三年的发展,CUTV逐渐形成清晰的运营模式,即节目研发复制与辛迪加发行、媒资运营与版权交易、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台与城市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四大运营模式。其中,通过节目研发复制与辛迪加发行,CUTV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全国首档全媒体娱乐脱口秀节目《小山正在秀》、伦敦奥运期间制作的《锵锵五环行》和《伦敦下午茶》等精彩节目,为成员台带来较大收视效益。

尽管CUTV三年来,知名度不断扩大,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但其合作联盟跨区域发展效果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CUTV实际跨区域传播效果还不尽如人意。CUTV开播两个月时的访问数据显示,63%的用户是直接敲击网址www.cutv.com进入网站,而非来自搜索引擎。尽管这表现出网站的宣传效果较好,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网站的内容关注度并不高。同时,CUTV网站的用户黏性不够强,大量的点击率集中在首页,网站的微博、社区页面访问很少,网站的实际影响力有限。从百度指数来看,2011年、2012年CUTV搜索指数和媒体报道指数曾分别达到小高峰,但2013年后呈现整体缓慢下滑趋势。从Alexa网站排名和浏览情况来看,2014年3月,CUTV网站世界排名为第39606名,国内排名为第3402名。同时,CUTV网站的用户浏览时间也相对较短。(如图4-1、图4-2)资料来源:http://index.baidu.com/?tpl=trend&word=CUTV图4-1 CUTV百度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图资料来源:http://www.alexa.com/siteinfo/cutv.com图4-2 CUTV网站浏览数据图

从实际营收来看,作为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联盟,CUTV秉承充分汇聚、充分共享、网台联动、网台融合、总台分台共同成长、共同繁荣的理念,大大降低了城市台进军新媒体的运营成本,形成了一股新的互联网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广电传媒的地位,优化了我国媒体产业的布局。但仅从CUTV本身而言,CUTV的实际营收与投入相比,还无法实现盈利。从2011年1月8日公司成立到2011年年底,CUTV整体投入在3000万-4000万元,其中搭建技术平台和人员成本占80%,日常管理和其他费用占到20%。但截至2011年9月CUTV收入只有350万元,主要来自CUTV开播新闻发布会赞助商长安福特的冠名。尽管2012-2013年,分别有太太乐鸡精、中国移动等广告商投入支持,但从目前CUTV网站视频节目贴片广告情况来看,除了地方城市台直播或点播自带广告播映外,其他视频节目的贴片广告很少看到。

从媒体运营来看,作为互联网视听新媒体,CUTV尽管有大致的发展规划,将电视从传统媒体变成一个真正的全媒体,向多平台、多终端发布,但还基本沿用传统思想做新媒体。这主要表现在:一是CUTV基本还是采用频道制运营方式,适应视听新媒体全媒体业务流程还未真正确立并实施,其技术平台也不适应并不支持高效共享的生产流程;二是CUTV市场竞争力、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适应视听新发展媒体的发展需求;三是网台之间的合作联盟还比较松散,目前基本还只是一个内容资源共享合作阶段,合作购剧效果不甚明显,经营层面的合作也不够深入,CUTV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

第五章 我国广电媒体跨区域多元拓展发展模式

我国广电媒体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除了上星覆盖和合作联盟跨区域基本模式外,多元拓展是其跨区域发展的第三大基本模式。

一、跨屏跨网:广电媒体跨区域多媒介形态组合模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广电媒体的跨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以网络播出、手机移动收看、IPTV和有线数字电视播出等多媒介组合方式进行跨区域发展,也成为广电媒体跨区域发展的新探索。(一)表现

网络传播方面,早在1996年,我国广电媒体就开始建立网站,进行跨区域发展传播。限于当时的带宽技术,这类网站的内容主要以文字信息和图片为主。

此外,传统电视媒体也通过和网络新媒体合作扩展传播范围和效果。比如,2005年6月22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与新浪网携手合作,由金鹰网独家提供35档视频内容,在“新浪金鹰宽频专区”正式上线。2007年7月13日,山西广电总台音乐广播与中国互动媒体网合作,推出山西省首家可视电台——山西(音乐广播)可视音乐广播网站。

随着网络带宽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网站的建设成为风潮,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72亿,同比增长14.3%,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65.9%;我国在手机上使用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数为1.3亿,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32.0%,同比增长9.5%,增速仅次于手机微博,成为2012年娱乐类应用的新亮点。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在线视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同比增长47.6%,比2010年增长约200%。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广电媒体不能忽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图5-1。图5-1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长图

2009年开始,随着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的建立,我国地方电视台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与电视于一体的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建设成为风潮。2011年10月,除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CN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外,我国建立的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主要包括芒果网络电视台、浙江(新蓝网)、黑龙江、江苏、湖北、上海、安徽、山东、甘肃、山西、四川、湖北等网络广播电视台。另外,苏州电视台网站、武汉网络电视台、中国时刻、无锡网络电视台等地市级网络电视台也陆续成立。同年,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网络媒体部台海宽频在互联网传播新领域、对台视听网站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国家网络电视台站点覆盖台湾全岛。据央视网数据显示,台海宽频独立用户的访问量(UV)日均接近5万人次,页面访问量(PV)超过50万次。截至2012年底,总局共批准20家省级以上网络广播电视台,并批准22家地市级电视台共同建设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有线数字电视方面,各省级电视台也不断加大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以相互接入的协议合作方式支持对方节目的跨区域发展。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SMG)的第一财经频道除了开办有面向全球的第一财经网站,还以“东方财经”的有线数字频道呼号进入其他省市。同时上海文广第一剧场与太原城市签订合作协议,输出15套付费电视节目。2004年9月,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河北省涿州市的全部有线网络资产,跨区域经营迈出突破性一步。2007年,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北广传媒数字电视公司和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公司合作,北京地区数字电视新增《东方财经》《动漫秀场》《生活时尚》《都市剧场》等13个数字电视频道。杭州的数字电视发展也在不断进行跨区域发展探索,从当年的杭州数字电视公司,到浙江省数字电视平台,再到跟全国21个省、120个左右的城市建立了互动电视的业务合作关系,杭州华数在互动电视业务市场拓展方面占据了全国领先地位。

IPTV方面,2005年3月获得中国第一张IPTV全国运营牌照的上海百视通(Bes TV),依托SMG强大的视听内容创意与生产、交互产品研发与应用、新媒体管理与运营的综合优势,与各地广电、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IPTV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强强联手,在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辽宁、陕西等省市开展IPTV业务商业运营,业务与技术测试服务范围覆盖中国大陆70%以上地域范围,2008年12月,Bes TV全国用户突破150万。2011年,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先后完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一期项目建设,成功对接央视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为IPTV的全面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2年,四川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率先与中央总平台成功对接,并逐步完善了播控、计费、版权、EPG、BOSS系统,安全承载三网融合全业务,规范拓展IPTV省内用户51万户。

手机电视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基础环境改善和成本不断下降,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转移已成为明显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向PC互联网用户覆盖外,包括中央电视台、CIBN、新华社、CRI、上海文广、北京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手机台,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覆盖手机端用户。比如2010年7月,由江苏省广电总台、江苏联通共同打造的江苏手机门户平台“无线江苏”正式上线,“无线江苏”以江苏广电总台的直播频道和品牌栏目等本地特色内容为基础,联通3G手机用户不仅可尽享30多套电视、广播节目24小时不间断直播,还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零距离》等包括新闻咨询、娱乐综艺、情感故事、时尚消费、体育赛事、个性原创等海量视频内容近6000小时精彩节目可随时点播观看,借助3G和移动互联网延伸江苏广电精品内容的全球传播。

BTV手机电视客户端于2010年在“IOS”苹果端正式上线。2012年,BTV手机电视重新改版,同时推出安卓版。截至2012年12月,BTV手机电视共拥有4个自主运营平台(北京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北京联通),1个手机客户端(IOS、安卓),4家合作CP(央广、国视、腾讯、北京联通手机报)。直播平台包括卫视、文艺、生活、新闻公共频道4路,点播节目分为:娱乐、生活、体育、影视、音乐、北京、专题焦点等板块。安卓与IOS客户端以及3GBTV客户端共有卫视、文艺、科教、影视、财经、生活、青少、新闻公共频道8路直播节目;点播节目分为娱乐、生活、体育、影视、音乐、北京、专题焦点等板块。同时,BTV手机电视客户端设置了互动专区,拉近电视栏目与观众的距离。

互联网电视方面,2011年3月16日,南方传媒互联网电视业务“云视听”节目启播。“云视听”服务以VOD点播为主,以电影、电视剧为内容重点。已建成的CDN网络全国覆盖,实现跨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用户规模达到200万户。中央电视台负责建设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线上节目已达到2万多小时,每周可生产上线300小时左右的节目;CDN分发系统实现视频内容按调度指令即可分发到全国各节点;终端控制系统实现网络接入、终端认证、UI界面解析和生成、媒体播放、安全认证、视频内容保护、日志上报等。

201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向上海台、浙江台和杭州台总计增发了1176.5万个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客户端编号,向上海台、湖南台、浙江台和杭州台总计新发放了299万个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编号。目前,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销售范围限定在上海、长沙和杭州三个试点城市。(二)效果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开办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电台、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整体上提升了广电媒体在新媒体领域跨区域发展的影响力。考察新媒体的发展效果,可以从视频发布量、视频点击量、媒体用户数量、浏览时长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检验。其中视频发布量是反映新媒体内容建设的主要指标,视频点击量类似电台、电视台的收听率收视率,是体现视频内容传播效果的最直观数据,浏览时长与点击率相对应,可以反映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媒体用户数量可以体现用户对媒体的忠诚度,用户体验则可以反映用户对媒体的使用评价和主观偏好。

1.网络电视台方面

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电视台日均图文和视频发布量均突破1万条,媒资库库存总量突破100万条,网站月度覆盖用户4.28亿人,移动业务平台用户数超过2000万人。

省级媒体网站方面,尽管不少省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建立了网络广播电视台,但是,除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点击排名进入全国前100名、全球前1000名,其他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点击率除少量排在前1000名;其他大多在3000名以后。全球排名,好一点的地方网络广播电视台在5000名左右,差一些的排名则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