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考研·(2016)考研政治:基础通关1000题(考研政治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9:22:08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委员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考研·(2016)考研政治:基础通关1000题(考研政治用书)

中公·考研·(2016)考研政治:基础通关1000题(考研政治用书)试读:

巧用三大方法 攻克政治选择题

思想政治理论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大学本科阶段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在考研所有学科的复习中较为简单,而选择题又是政治试题中相对简单的部分,但是每年的考试成绩却很难出高分。所以,本书为考生总结了攻克考研政治选择题的三种有效解题方法。方法一 直选法

直选法,就是考生按照题干的要求,依据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准确把握,直接从诸多题肢中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快速和直接,但是考生只有对相关知识和理论原理有准确的理解,方能在众多错误项的干扰下直接选出正确答案。本方法主要适用于较容易、答案明了且考查基本记忆的题目。【例1】(单项选择题)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此知识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本常识,也属于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社会政治常识,题目简单容易、一目了然,用直选法即可迅速解答。故正确答案为B项。【例2】(多项选择题)

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及阶级关系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为缓和劳资关系所采取的激励制度有( )A.职工参与决策制度B.职工终身雇佣制度C.职工选举管理制度D.职工持股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新变化。考生只要准确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可利用直选法轻松选出本题答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职工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职工持股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BD。方法二 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考生依据题干要求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首先排除题肢中明显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然后再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此法适用于题干较难并且考生对相关知识点不能透彻理解的情况,考生根据逻辑思维和对相关理论的基本了解去进行排除和选择。具体来说,排除法包括排谬、排异、排重、排外四种常用的方法,下面通过2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多项选择题对上述四种方法加以详解。排谬

排谬法,就是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的方法,逆向选择题除外。例如,常见的一种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是张冠李戴,它指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具体到题目上是指错把某一知识点的概念、背景、适用范围、影响等元素放在其他的知识点上,造成题肢错误。

所以,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肢的描述是对应题干的知识点还是对应其他的知识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的原理和理论要弄清楚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要注意和相似理论及知识点进行对比记忆,防止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3】(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本题主要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题肢中的“变”是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变”是指静止。题干材料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故C项正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故A项张冠李戴,应排除。世界上既有变(绝对运动),又有不变(相对静止),B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故D项也排除。排异

排异法,就是排除那些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题肢。这就提醒考生认真审题干。审题干包括审设问方向、审范围和审题眼。审设问方向,主要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弄清哪些是正向选择题,哪些是逆向选择题。审范围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所考查的知识范围。题眼即关键词,是指题干中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一般位于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才能有效确定相关题肢。

所以,考生要在仔细审题干的基础上,对部分试题运用排异法,找出虽说法正确但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题肢并排除。【例4】(单项选择题)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二者的关系,侧重考查人的认识活动和动物所具有的生理机能的本质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理论上讲,人不仅有感觉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有理性认识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之所以高于动物,就是因为感官背后有理性思考在支撑。B、C、D三项虽然表述正确,却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排重

排重法,就是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的方法。这类题肢的干扰性较大,考生在答题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很容易错选。所以,考生要提高鉴别与题干变相重复的干扰性题肢的能力,运用排重法解答部分试题。【例5】(多项选择题)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A.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B.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C.我国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D.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本题主要考查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原因。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消灭,我国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B项属于对题干的变相重复,应当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排外“外”就是“外延”的意思,所谓排外就是排除与概念的外延和题干不符(或大或小)的题肢。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对照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例6】(多项选择题)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B.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C.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题主要考查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表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是革命的产物,是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故选项B将科学发展观的外延扩大化,应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方法三 推测法

推测法,就是在仔细审题和对选项进行慎重比较的基础上,根据第一印象和相关考点的理解做出判断、选出正确题肢的方法。对于难度较大、不能通过直选法和排除法解答的题目,考生不妨采用此方法。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千万不要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花费太多的时间。

在采用推测法解题时常用的一些方法有:第一,语感法。就是在答题中因找不到充分的根据确定正确选项时,可以将试题默读几遍,如果感觉语言流畅、顺口,即可确定为答案。第二,分析法。将四个选择项全部置于试题中,仔细比较、逐个分析、去误求正、去伪存真以获得理想的答案的方法。第三,推敲法。就是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有些试题要从句子中的结构及语法知识入手,配合自己平时积累的常识来判断其含义,推测出逻辑的条件和结论,以选出正确选项。【例7】(单项选择题)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找准关键词:1956年、对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要引以为戒”。关键词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推测B项正确。A、C项意思相似,都认为当时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推测出二者兼不选,从内容上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也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否则题干中毛泽东的报告就毫无意义;D项更是与题干的背景知识无关,故不选D项。【例8】(多项选择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下列不能作为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的是(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在考生对此相关知识点不甚了解的时候可以用推测法分析每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A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不能推出我们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可以选择其他社会形态,走其他道路,因此A项不是原因。俄国的经验是不是一定要遵守?或者我们直接照搬俄国的经验就行?有一点文史常识的考生应该知道如果事情是这样简单的话就不会有长征的发生了,故B项并非原因。D项对革命分两步走的解释和两步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联系,故D项也不是原因。C项是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综上,考生已经了解了考研政治选择题的三大解题方法与技巧,但若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还需结合适量的题目反复训练。另外,上述方法与技巧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往往会综合运用,四个选项往往会同时用到直选法、排除法和推测法,因此考生万万不可侥幸企图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题目。

本书特色

本书共包括四部分,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第五部分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在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形势与政策(简称“时政”),时政部分考查的时间范围是一年间(从考前一年1月至12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由于本书出版时的时政事件较少,所以暂未列出该部分的选择题。

本书力求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内容设计上独具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色一 注重基础性

由于政治的复习周期较长,很多考生复习用时经常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因此考生在复习的各个阶段必须有所侧重,才能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在基础阶段以及强化阶段早期,考生需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性的练习题上。

本书的练习题覆盖到考试大纲中前四部分的每一章节,都是与重要考点相对应的精选试题,方便考生检测自己识记和理解知识点的程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所以本书基础性更强。特色二 专攻选择题

在考研政治中,单项选择题占总分值的16%,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且考查面非常广,所以考生必须打牢基础;多项选择题又是各题型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占总分值的34%,且难度系数相当大。

针对上述情况,本书专攻占考研政治试卷总分值50%的选择题,方便考生通过相通的解题方法作答,如直选法、排除法、推测法等,有利于考生把已知的理论知识和众多的方法技巧结合起来,通过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搭配练习,熟悉命题思路,巩固所学知识。特色三 精选1000题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它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具体到备战考研政治选择题,考生就需要增加模拟练习。本书所列选择题均经过精心挑选,共包括1000道试题,题量大,题型全,旨在打造一本只涵盖选择题的题库书,方便考生通过运用“题海战术”,熟知命题规律,培养自己的“题感”,顺利攻克选择题。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考生攻克考研政治选择题难关,踏上考研成功之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管尽心、尽力、尽责,但书中难免存在失误和有待商榷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委员会二〇一五年一月于北京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础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A.资本论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 )A.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B.列宁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的发展,即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出现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B.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C.关于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剥削、消灭阶级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理论创新B.解放思想C.坚持真理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大同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C.实现人人平等D.消灭阶级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2.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C.俄国十月革命D.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科学主义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B.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区别C.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包括( )A.绝对的真理性B.彻底的科学性C.坚定的革命性D.自觉的实践性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具体表现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D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2.【答案】C【解析】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将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答案】A【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答案】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7.【答案】D【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8.【答案】B【解析】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答案】ABD【解析】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答案】A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4.【答案】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5.【答案】ACD【解析】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唯物史观从本质上来说是群众史观,唯心史观从本质上来说是英雄史观。

6.【答案】BCD【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7.【答案】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基础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世界观的表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所有人观点的简单相加B.世界观就是哲学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2.所谓“方法论”,是指( )A.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学说

3.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了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的状态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精神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它们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6.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8.关于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点是( )A.是否承认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C.是否承认发展D.是否承认物质

10.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B.意识C.运动D.实践

11.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其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2.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是通过(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自为性B.主观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

14.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A.物质B.思维C.语言D.劳动

1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是指(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C.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

1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时空B.运动C.静止D.实践

18.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会陷入( )A.形而上学B.诡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19.下列选项中,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动即是静,静即是动B.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0.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 )A.时间B.空间C.时间和空间D.实践

2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人的意识C.社会实践D.生产力

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C.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B.内因和外因C.原因和结果D.必然和偶然

24.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A.简单的沟通和交流B.相互依赖,谁也无法离开谁C.相互渗透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5.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 )A.变化B.区别C.发展D.运动

26.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A.新的事物的产生和旧的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所有事物的前进与上升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7.唯物辩证法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它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联系的观点

28.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B.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D.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

2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共性和个性D.必然性和偶然性

30.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 )A.根本矛盾B.非根本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3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矛盾分析法B.联系与发展C.对立统一D.客观分析法

32.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是事物的( )A.量B.质C.属性D.度

33.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的( )A.度B.质C.量D.程度

34.保持事物的质的不显著的变化,并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A.量变B.质变C.静止D.时间

3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激烈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36.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自然规律

3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否定观B.形而上学否定观C.诡辩论D.唯心论

38.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社会规律

39.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的是( )A.必然性和偶然性B.原因和结果C.内容和形式D.可能性和现实性

40.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是( )A.原因和结果B.可能性和现实性C.必然性和偶然性D.现象和本质

4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个性与共性的关系D.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2.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B.演绎方法C.分析方法D.综合方法

4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尊重客观规律B.创造规律C.摆脱规律的束缚D.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4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意识B.理念C.社会实践D.蓝图

45.意识自身“物化”过程的实质是( )A.人的意志改造世界的过程B.人的意识创造物质的过程C.人用意念变物的过程D.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

46.“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C.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D.精神的力量可以替代物质的力量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该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有( )A.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B.思维和存在能否相互转化C.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D.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影响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原因有( )A.此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B.此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C.此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D.此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C.内容与形式的统一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有( )A.庸俗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5.意识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低等动物的应激反应

6.意识从其起源看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C.人脑的机能和属性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7.下列选项中,运动的具体形式有( )A.物理运动B.化学运动C.生命运动D.社会运动

8.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其具体形式包括( )A.事物的质变B.事物空间位置未变C.事物根本性质暂时未变D.事物的显著的运动

9.时空的特性包括( )A.客观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主观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个别杰出人物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内容包括( )A.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C.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D.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1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 )A.直接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C.客观物质性D.社会历史性

13.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主要体现在(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B.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C.实践活动本身和结果是客观的D.实践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14.实践有其基本形式,包括( )A.生产劳动实践B.社会实践C.科学实验D.兴修水利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是一切生命共有的存在形式D.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6.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的,其具体指( )A.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7.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 )A.客观性B.必然性C.普遍性D.多样性

18.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具体表现有( )A.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0.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B.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D.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切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21.之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B.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C.它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A.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D.矛盾的同一性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3.关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D.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4.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其具体内涵包括( )A.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B.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5.关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表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6.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B.度是事物保持自己量的质的界限C.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D.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2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B.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8.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D.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0.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必然性和偶然性

31.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对本质的反映,假象不是对本质的反映B.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C.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D.现象和本质是根本对立的

32.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

33.下列关于抽象和具体思维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感性具体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人们认识的起点B.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把握C.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D.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34.关于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有( )A.二者完全一致B.二者绝对对立C.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D.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35.规律这一范畴深刻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C.稳定的联系D.偶然的联系

36.关于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人们能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C.人们能够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为人类谋利D.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37.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自然规律可以重复出现,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有人的参与,是主观的

38.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不仅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9.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来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志越坚强,就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标B.错误的消极的意识没有能动作用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40.关于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相关联B.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但选择哪种可能性来生活,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C.尊重客观规律是选择的内在根据D.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主体自己主观检验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答案】B【解析】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答案】B【解析】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答案】A【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5.【答案】C【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6.【答案】D【解析】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7.【答案】A【解析】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8.【答案】B【解析】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9.【答案】B【解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0.【答案】A【解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1.【答案】B【解析】早在19世纪2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2.【答案】D【解析】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13.【答案】C【解析】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4.【答案】D【解析】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15.【答案】B【解析】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6.【答案】A【解析】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7.【答案】B【解析】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8.【答案】A【解析】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与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9.【答案】C【解析】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答案】C【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1.【答案】A【解析】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2.【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3.【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4.【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A是日常生活中对联系的理解,B、C是联系的部分内容,不完整。

25.【答案】B【解析】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没有区别也就不存在联系,而是同一。A、C、D都是联系的结果。

26.【答案】B【解析】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7.【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28.【答案】A【解析】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BCD都属于逻辑矛盾,都予以排除。

29.【答案】B【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中,AC是矛盾问题的精髓,D属于五大范畴中的一对,都不符合题意。

30.【答案】C【解析】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1.【答案】A【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32.【答案】B【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33.【答案】C【解析】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4.【答案】A【解析】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5.【答案】D【解析】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A、B、C不属于将这二者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故排除。

36.【答案】B【解析】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7.【答案】B【解析】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8.【答案】C【解析】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9.【答案】B【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40.【答案】C【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41.【答案】B【解析】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42.【答案】B【解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43.【答案】A【解析】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44.【答案】C【解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45.【答案】D【解析】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A、B、C都不是意识“物化”过程的实质,都不选。

46.【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