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介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23:03:39

点击下载

作者:蔡敏,程亚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凌介学术经验集

罗凌介学术经验集试读:

当代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丛书国家级名老中医海南省名老中医罗凌介学术经验集总主编 段富津 韩 燕主 审 陈少仕 张永杰主 编 蔡 敏 程亚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罗凌介学术经验集/蔡敏,程亚伟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2

ISBN 978-7-5132-3734-5

Ⅰ.①罗… Ⅱ.①蔡… ②程…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60897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市泰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5 字数 230千字2016年12月第1版 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3734-5*定价 46.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罗凌介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主 审 陈少仕 张永杰

主 编 蔡 敏 程亚伟

副主编 杨永和 蔡媛媛

编 委 舒 盼 吴仕文

    张 清 蔡小旗

    张达坤 王其进

    谢红丹年轻时代的罗凌介罗凌介教授任海南区第一期中医进修班老师(第二排右一)罗凌介任定安县卫校老师(第一排右二)罗凌介教授(左三)指导查房罗凌介教授为患者诊脉罗凌介教授与弟子蔡敏(右)、杨永和(左)罗凌介教授做学术报告罗凌介教授学术继承团队(1)罗凌介教授学术继承团队(2)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证书罗凌介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与获奖证书罗凌介简介

罗凌介(1941—),男,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罗凌介教授出生于海南省万宁县(现万宁市),13岁时受当地老中医的影响,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1961年(20岁)考入广州中医学院,从此正式踏上岐黄之路。19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定安县卫生院工作;1971年调到海南定安县卫生学校执教;1974年任《海南卫生》(现《海南医学杂志》)杂志社编辑;1980年开始在海南省中医院工作至今。1980~1983年担任医院“四大经典”教学组组长;1983~2001年担任医院急诊科主任;2001年退休后返聘入院,带头组建医院肝胆科。

罗凌介教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他博览群书,治学严谨,精通中医理论,系统掌握内科学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对内科疑难杂症,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急慢性肾炎等有深入的研究。罗凌介教授从事肝病研究多年,自拟慢迁肝方、急肝二方等,在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在肾病的治疗领域,罗凌介教授总结各家经验,深入研究,由他撰写的“肾炎蛋白尿的中医治疗”一文发表在《中医研究》杂志上。由他本人验方制成的肝炎康、肾炎康、乙肝解毒丸由海南省中医院制药厂开发成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甚佳。总前言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上溯先秦,下逮近代,群贤辈出,代有传人,创造了光辉的学术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开展了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等工作,中医药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

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具有浓厚的学科特色,名老中医个人在中医药学术发展中举足轻重。对于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宝贵经验进行整理,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这不仅是中医传承得以推广的有效手段,也是对中医药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特编辑出版“当代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丛书”。

本丛书收录的均为人事部、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遴选的国家级名老中医。这些名老中医又均为本省的名中医。每位名医单独成册,每册分为医家传略、临证治验、方药经验、医论医话和大事记等几部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人生。

本丛书作者均为名老中医的弟子,对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解颇深,所收录的内容经验独到,特色明显,疗效突出,能够体现名老中医的特点。

本丛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切合临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有效指导广大中医药者的临床实践,为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届国医大师段富津2015年7月序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承是中医药学得以不断丰富提高、弘扬光大的重要途径,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先后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师带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发展。

罗凌介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南省首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他独特的学术思想、精湛的临床诊疗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在海南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博览群书,勤于思,敏于行,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他认为,读经典一定要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达到“读经典读出趣味,方知医道博大精深”的境界;才能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灵活而有效地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他还提出,学习经典要于旧学中求新知,在继承中得创见,既要遵循古训,汲取其精髓,又不可拘泥于经典原方,临证时宜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对经方灵活加减化裁,以真正体现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把经典学好用活,并不断总结提高,发扬光大。

罗老中医悬壶济世近50载,在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厚积而薄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辨证思路和诊疗方法。罗老的弟子们跟师多年,深得其真传,将罗老的成长之路、临证思辨特点、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学术论文等整理编辑成册,从而使罗老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成就得以更全面地继承和更广泛地推广应用,对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人曾与罗老共事多年,交情颇深,对罗老的品格和成就一直甚感敬佩。

有鉴于此,乐为之序。陈蔚文2016年8月23日医家传略成才之路

罗凌介教授注重对中医经典古籍的研读,他常说“读经典读出趣味,方知医道博大精深”,单是一个“趣味”,道出了罗凌介教授对中医经典的热忱,和挖掘中医学精髓的坚定决心,他正是怀着对中医的热爱之情,在岐黄之路上执着前行!一、“趣味”读经典

罗凌介教授13岁时受当地老中医的影响开始接触中医,从熟读《中药药性歌诀》《医学三字经》等简单易懂而有趣的中医书籍开始,发现其中趣味,使其乐此不疲。

自中学时代,罗凌介教授开始自学中医经典,初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诸家著作时,感觉比较抽象,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他就不断泛读相关注本,来体会经典的深层含义,他常诵读中医的名句,如“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颠顶之上,惟风可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等。此外,他读“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血不利则为水”等经典理论时,必追根求源,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等原书中再读个究竟,以求理解全面,融会贯通。

罗凌介教授20岁考进广东中医学院后,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反复诵读中医经典,他认为只有多遍地细读中医经典,才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对经典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更注意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进而对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发挥有更深入和更真切的体会。

1964~1965年,罗凌介教授在广东省北海中医院(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中医院)跟随中医内科的苏立明老师实习。对罗凌介教授来说,实习的这段时间,在苏立明老师的指导下,使他对读经典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体会。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罗凌介教授努力做到“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以求临证能运用自如。

1967年从事临床工作以来,罗凌介教授把读经典与临床运用紧密相联,不断有新认识。在临床治疗肝病、肾病、风湿病、失眠病等的过程中,罗凌介教授运用经典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如治疗顽固性失眠,《黄帝内经》有关睡眠的论述有30多处,涉及病因、病机10余种,认为睡眠是由营卫昼夜运行规律决定,营卫运行失常,气道不通是夜不能眠的病理基础。夜晚属阴,卫行于阴,故睡眠;卫气不得入阴,则失眠。此外,睡眠需要胃气调和,即“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以半夏汤治疗失眠,认为失眠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实包括影响营卫气血运行或阴阳失调的各种病邪,如痰、湿热、食、瘀等;虚则主要是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因此,从《黄帝内经》的思想出发,罗凌介教授认为,治疗失眠重点不在选用强效催眠药物,而是在认真收集病史,分析病情,辨析症状及其所属证候,然后对证用药,或补,或泻,或调,以疏通经络、驱邪安神,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学无止境,“读经典”无止境,品读中医经典的“趣味”之路更是从未间断。罗凌介教授踏上中医之路已40余年,每每提及中医经典,就文思泉涌,再枯燥的条文,经他一分析就逻辑分明,充满趣味,让人豁然开朗。二、“不泥于古”用经典

罗凌介教授认为,临证应遵经典精髓,但不泥于经典原方,应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灵活化裁古方,真正体现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从而把经方用活。

回首40年的行医路,罗凌介教授自述年轻时临证经验少,只敢固守原方,稍有变动就忐忑不安。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通过不断的“读经典—用经典—总结提高—再读经典”的反复实践,罗凌介教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辨证思维体系和诊疗方法。

罗凌介教授说,尽管从经典中能每获良技,但有时也要跳出经典的框子。例如某些药剂量使用方面,根据病情需要,往往应超量应用方能奏效。如川芎常用剂量一般不超过15g,而治疗血瘀头痛需用至30g方可显效。治疗头风证中的神经性头痛,多数医书中用虫类药以平肝息风,一般用地龙、僵蚕,稍重用全蝎,特重用蜈蚣,但每剂一般不超过两条,罗凌介教授则根据病情需要,每剂可用至3条,并未发生中毒反应。

如一男性患者,31岁,2000年2月15日初诊时见阵发性头痛4周,痛时剧烈难忍。1周前头痛突然昏倒,手足厥冷,当时送往某医院住院检查。医院考虑脑肿瘤,决定开颅探查。患者不同意手术,于术前1日自动出院来诊。当时精神紧张,头痛时额汗如珠,常有幻视,夜梦纷纭,不能酣睡。舌质暗红,苔少,脉象弦数。

辨证:头风病——肝风上扰证。宜镇肝息风。

处方:天麻10g,豨莶草10g,菊花10g,白蒺藜10g,桑寄生15g,代赭石18g,山慈菇10g,煅磁石30g,黄连4.5g,龙胆草4.5g,蜈蚣1条,全蝎8g。水煎服。

上方加减服至2月28日,头痛好转,但头部时有上撞感。睡眠时间略长,梦多、幻视已轻,脉象弦数转缓。

改处方为:紫石英24g,煅磁石30g,生龙齿15g,代赭石15g,茺蔚子15g,生石决明30g,全蝎3g,僵蚕4.5g,龙胆草4.5g,菊花9g,钩藤9g,天麻9g,豨莶草9g,蜈蚣2条。

从2月28日起,依上方加减服至4月4日,1个多月中,蜈蚣用量逐渐增至3条,头痛全止。再服五六剂后逐步减量。一般情况较好,遂停药观察,后复查已无阳性体征,恢复工作。三、“熔经方、时方于一炉”,继承发扬经典

罗凌介教授重视对中医经典的不断总结,认为发扬中医与继承中医同等重要,甚至发扬更重要。

罗凌介教授是省内善用经方的名家,他中医根底深厚,采用经方,匠心独运,临床治愈很多疑难杂症。如反复高热,有时中西医均感棘手。一次,他在某医院会诊一男性患者,54岁。发热七八日,体温持续在38℃,有时达40℃,诊断不明,屡进西药退热,旋退旋起。诊其症状,口渴、汗出、咽微痛,舌苔薄黄,脉象浮大,系温热入阳明气分之象,投以白虎汤,加连翘、鲜芦根、鲜茅根等以清热透达,连服5剂,热退病愈。

肝病治疗方面,罗凌介教授主张治肝病当以固护脾胃为首要。中医讲五脏属五行,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肝与脾在水谷精微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存在着密切关系。因脾胃主水谷运化、精微物质的生成,而肝的一大功能就是主疏泄,水谷入胃后只有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才能转化成精微物质,并输送至全身。当肝脏发生病变,其功能受到限制,肝失疏泄,则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其气血生化不足。因肝也依赖脾胃化生的精血滋养,精血不足,肝失濡养,则病变加重。所以肝脏发生病变,应该首先保护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才能有助驱邪外出。罗凌介教授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熔经方、时方于一炉,制订了治疗肝病的一系列协定处方。依据《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的观点,罗凌介教授认为慢性肝病以肝郁脾虚为主,创制慢迁肝方等作为慢性肝病治疗的基本方。

肾病治疗方面,罗凌介教授也有较深入的研究。罗凌介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常能应手取效。他在某医院会诊一女性患者,患者胃穿孔合并腹膜炎,手术后血压一直很低,尿少,甚至无尿,持续数日,渐呈半昏迷状态,肌肉抽动,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西医无有效治疗方法。罗凌介教授诊之,查患者时躁动,脉细肢冷,属阳气式微,肾关不开,遂成尿闭。给予真武汤加西洋参、生薏苡仁煎服,1剂之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筋惕亦止。2剂改用四君子汤加薏苡仁、车前子、牛膝、泽泻,服后神志全清,排尿自如,精神略振,但仍口干,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服之,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最后痊愈出院。另外,罗凌介教授认为肾病多虚,根据“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原理,创制了“肾一方”作为治疗肾病的基本处方。学术思想

罗凌介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40余年,他时刻牢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训,怀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要求自己临床辨证务求精确,组方配伍务必严谨,“法于古而不泥于古”,贵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医理论进行发扬。在肝病、肾病等病证的临床诊治中,遵仲景辨证思想,不断总结创新,逐渐形成了“治疗肝病,柔肝实脾,顾护正气,‘健脾’贯穿始终”、“治疗肾病,调整阴阳,从本论治,‘化瘀’贯穿始终”、“慢性病要注重保养”等学术观点,临证制方严谨,灵活辨证用药,每获良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一、治疗肝病,柔肝实脾,顾护正气,健脾贯穿始终

罗凌介教授治疗肝病,注重“健脾”。《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的理论。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所谓“土得木则达”。根据上述肝喜条达和肝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理论,罗凌介教授临证中坚持“健脾”贯穿肝病治疗始终的思想观点。

根据肝病最易传脾,久病多累及肾、胆和三焦的理论,罗凌介教授提出:对肝病的治疗要注重疾病传变,治肝重脾,“防患于未然”。中医自古重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罗凌介教授在治疗肝病时尤其注重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指出肝病已成则需防变。肝病日久,正气已虚应注意扶正并防止复发,根据各阶段特点随证施治。

肝病患者多有情志不畅的症状,肝气不舒则脾失健运,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且肝病日久,耗损正气,患者多出现纳差、乏力、疲倦等症状,此时亦要以健脾益气扶正为主。故罗凌介教授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疏肝健脾贯穿始终。病至肝硬化,大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壅塞,或脾虚湿滞,清浊相混,水道不通,水液停留。气、瘀、湿等邪久羁,却肝损脾,穷则及肾,既有肝、脾、肾受损之象,又有气滞、瘀停、湿留之征,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不可专以攻邪,当予虚实兼顾。罗凌介教授提出了“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的治疗原则,临床中随证灵活用药。另外,肝为阳脏,主升主动主散,肝病易从火化,故常出现目红颧赤,手足痉挛,狂躁等热盛之象;肝胆相为表里,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不利出现黄疸;肝气不舒,三焦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故晚期肝癌常出现一身上下浮肿,腹大如鼓,小便不利等证候;肝藏血,血属阴,而肝癌日久,入血耗血,毒邪必先伤其阴,先耗肝体,继损其肝,而肝肾同源,肝阴血亏虚易致肾水匮乏,故肝癌晚期治疗上又多注重补益脾肾之气、肝肾之阴。

此外,罗凌介教授认为肝为刚脏,“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体阴而用阳,忌刚喜柔”,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而致肝血虚、肝血瘀,故当顺其性而治之。罗凌介教授临床辨证用药每多体现“柔肝实脾,顾护正气,顺其性而治之”的思想。二、治疗肾病,调整阴阳,从本论治,化瘀贯穿始终

罗凌介教授认为,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布散到全身,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以及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肾中精气的功能通过肾阳和肾阴来实现,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阴主要是促进机体的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根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经典理论结合临床经验,罗凌介教授形成了“治疗肾病,调整阴阳,从本论治”的思想,又根据“久病及肾”“久病多瘀”的理论,强调化瘀贯穿肾病治疗始终。

罗凌介教授擅长肾炎蛋白尿的中医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蛋白尿是诊断肾炎的指标之一,也是肾炎治愈与否的评定标准之一。肾炎蛋白尿,特别是隐匿型肾炎单纯性蛋白尿长期不消,治疗上十分棘手。罗凌介教授几十年来在临床上不断探索中医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思路和治法。他认为,人体中的蛋白质属中医所说的“精微”。精微的丧失是因外邪侵袭,脾肾肺肝功能失调亏损所致。再由病理产物痰、湿的作用,使病情加重。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产生蛋白尿,多由外邪引起。外邪多为风热、风寒、湿热。因风寒而致的反复感冒;因风热而引起的咽痛、乳蛾肿大等;因湿热而致的皮肤痈疖、脓疱疮等均极易引起本病。其病机是外邪侵袭,内应于肺,“肺为水上之源”,因肺失宣降,影响宣通玄府、通利三焦的功能而引起水湿内停、湿热郁结,精微随湿热下注,慢性肾炎主要是脾肾功能失调或亏损,致脾失升清,肾失封藏则精微下注。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罗凌介教授临床观察脾肾气虚或阳虚者比较容易患肾炎,而以肾虚者比较重,脾虚者比较轻。部分脾肾阳虚的病例可以阳损及阴,肾病及肝,则表现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状,最后导致阴阳俱虚,肝、脾、肾三脏由虚入损,逐渐使肾的分清泌浊功能丧失,脾的运化输布机能衰退,从而使机体整个气化功能逐渐衰惫,表现为正虚邪实症状。

“久病入络非痰则瘀”。蛋白尿的产生与病理产物痰、瘀关系密切。特别是与瘀血关系更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除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变态反应损害引起选择性通透性异常外,肾小球毛细血管痉挛、炎性细胞浸润以及毛细血管内凝血与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亦可导致毛细血管闭塞、肾血流受阻。肾小管缺血等病理变化与中医瘀血机理相同。肾炎引起的肾区疼痛、浮肿、出血倾向都属中医瘀血范围。瘀血内阻,肾脏受损,肾失藏精,则精微下注。

针对肾病的病因病机,罗凌介教授在肾病的中医治疗上强调从本论治,并通过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治疗肾病,调整阴阳,从本论治,‘化瘀’贯穿始终”的思想。

罗凌介教授常翻阅《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他常说,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的考验,中医的经典方愈发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他时刻牢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训,怀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要求自己临床辨证务求精确,组方配伍务必严谨,“法于古而不泥于古”,贵在灵活。

罗凌介教授治病,博采古今各家之长,遇有疑难之症,必参合医理,穷源溯流,深思巧构。在临床诊治中,外感、内伤病均为其所擅长。对急性传染病、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特别对肝病、肾病尤有独到之处。他临床重视问诊的精心全面,善于与患者沟通,调畅患者情志,治疗上常用方剂有逍遥散、四逆汤、五苓散、六味地黄汤、三仁汤、茵陈蒿汤等,常用的中药有绵茵陈、大黄、鸡内金、田基黄、半边莲、当归、丹参、柴胡、茯苓、党参、三七、鳖甲、黄芪、淫羊藿、仙鹤草、生地黄等,善用虫类药,如蜈蚣、全蝎,临证中根据病证的不同,灵活运用协定方,并注重中西医结合的运用,以达到更理想的临床效果。

罗凌介教授在40余年的从医过程中,执教带徒众多,由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医院许多岗位上成为骨干。罗凌介教授总结肝病治疗经验,自拟慢迁肝方、急肝二方等,治疗多种肝炎取得良好疗效,各地求医者众多;在肾病治疗方面,罗凌介教授取各家之长,深入研究,自成一体。由他本人验方制成的“肝炎康”“肾炎康”“乙肝解毒丸”,由海南省中医院制药厂研制,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甚佳。读书心得

中医学作为一门历经千年、蕴含中华文明精华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需要我们好好继承和发扬。而对于中医理论中存在的难读、难领悟的部分和临证中存在的难点,我们应掌握正确的方法。罗凌介教授根据自己读书、临证经历,总结了一些读书心得。一、要把书读“活”

罗凌介教授常说:“书本上的医学知识是死的,临床的医疗经验则是活的。”要想深入领悟临证实践中蕴藏的医学知识,首先必须放下架子,广问博收;其次要学会独立思考,精心提炼,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如罗凌介教授曾诊治一患者何某,初患腰背疼痛难以屈伸,诸医皆以湿痹论治,投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小续命汤之类,愈服愈剧,且日趋佝偻,身体蜷曲难伸,整日疼痛不休。罗凌介教授初诊,亦认此证初起应属寒痹,其所服诸方无效者,是因寒痹不解复感于邪,已内舍于肾,乃取《类证治裁》安肾丸方之意加减调治,时过月余,亦毫无效验。罗凌介教授乃组织病例讨论,有人提示“治痿者,独取阳明”。罗凌介教授始悟《内经》中早已明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乃五脏六腑之大源,阳明得养,五脏六腑均得受益,筋骨关节自能荣润。当以甘润生津,主以益胃之剂,则宗筋得润,筋骨关节自能通利。于是以大剂益胃汤为主方,加入葛根、怀山药,不数剂而腰脊疼痛大减,后以此方加减调理数月而愈。二、要善于自学

罗凌介教授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中医学习当以自学为主,刻苦读书为学医关键。读书贵在明理,不应迷信古人。他的读书方法是:“读书当细,思虑当深,先明其意,后析其理,然后证诸实践,才能辨其真伪,得其要领。”

罗凌介教授说,中医典籍,浩如烟海,穷毕生精力,亦难尽阅。故学习中医,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欲面面俱到,必是浅尝辄止,杂而不精!选好书是自学的前提,对于初学者不应只盯着经典类著作,如《内经》《难经》等著作初读时常觉言词艰涩,义理深邃,且其中有多篇讲述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及针灸技能,不适合初学者。故应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中医白话读本学起,一则培养兴趣,二则理清中医的思辨方法,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之后,要继续熟读、背诵中医经典条文,例如《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并结合临床实践运用,才能不断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三、读经典“四注意”

罗凌介教授在阅读古典医著中,提出有四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注意书中的错别字句;二是注意书中的记述过简;三是注意书中的片面提法;四是应注意判断书中的错误之处。正如罗老常说的“不读书不能明理,但不善于读书,则不如不读书。”

古代医家所著医书经过多年的临证考验仍能流传于后世,说明其是有科学价值的。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绝不可盲目崇拜,一概置信,而必须经过自己临床的反复实践,方可取用。治学心得一、治学严谨,医德高尚

罗凌介教授是海南省首位国家名老中医,每次出诊均有多方患者前来就诊。吸引患者远道而来的当然是他高超的医术,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也是患者络绎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凌介教授常说,治病不仅靠医术,更要靠爱心,医德比医术更能得到患者的信任。来诊患者不论贫贱富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细致地检查,亲切耐心地与患者交流。对远道而来的患者,应尽量满足其要求,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应给患者加号诊治。

罗凌介教授以“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为座右铭,重视医德修养。他强调作为一个医生,治病之时,有两条尤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治病,要真诚地对待患者,此外决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热情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勇敢无畏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对待成败。二、勤奋钻研,坚定信心

罗凌介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手不离卷反复诵读中医经典,并博览国学知识,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勤奋钻研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医的坚定信念。

罗凌介教授常说,学习需要勤奋。对中医的学习不像西医或其他自然科学,可以从一个理论去演绎很多学说或方法,而是需要大量阅读,领悟前人的经验,再不断联系实践,上升理论,回归临床,才能把各种学说、理论知识“串”起来,变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罗凌介教授认为,他本人不算资质聪颖,但确实勤奋好学,且工作认真。在校读书时,常常卷不离手,进到临床岗位后,常常连续数日值全班,休息也要进病房看看,甚至到院外跟踪、访问患者。记得曾收治一名重症肝炎患者,其病情稳定后便自行到外院诊疗,但几个月都不见其来二诊,于是罗凌介教授便找到这位患者,查看患者及其检查、确诊、继续治疗的资料,得知其确诊并正在治疗,才放下心来。这一习惯至今也不曾改变。

罗凌介教授在临床上勤奋钻研,不断要求自己进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看书,并悉心与同道交流,相互切磋。曾看到一位胸膜炎患者,患者自己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服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但实质证候与方义不符,无明显热象,治疗半个多月,疗效不明显。罗凌介教授便查找资料,见有报道类似证候患者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有效,于是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果然康复较快。罗凌介教授说,“勤能补拙”,只有勤奋,才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而更有信心面对患者。三、知难而进,百炼成钢

罗凌介教授常说:“治学当知难而进,千锤百炼,才能铸成好钢。”他常以亲身的体会告诫我们,学中医要有四不怕,才能有所收获。即“不怕难治之病,不怕难答之题,不怕难讲之课,不怕难写之文。”他在临床上遇到难治之病,即动员患者家属与之配合,治不好绝不轻易放弃。他认为探究疑难病症,常有无限乐趣。即“能探索复杂的自然规律,此一乐也,能救人于危难之中,此二乐也;能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此三乐也”。

他在诊病之暇,查阅大量资料,通过思考,对他人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他认为教学相长,为他人解惑的同时也是锻炼提高自己。自己若不首先弄懂,又怎能去教会别人呢?这正是促进自己学习的好方式。

罗凌介教授在学术思想上主张诸家兼采,推陈致新。如他在总结治疗中风经验时说:古代治疗中风,有主火者,有主痰者,有主气者,有主阳虚者,有主阴虚者,有主血瘀者,有主肝风者,凡此种种,都是根据他们临床所见而总结出来的,均有其实践根据。但绝不能以一家之偏见而扬弃之,亦不能无视具体情况而偏守一家之说。虽然古代医家各执一端,但证之临床则多合并数因出现,或呈连锁反应。在临床上应把握本病当时所出现的突出证型,分别选用古代医家之法。对证型复杂者,还可综合选用数家之法。对古代医家尚无论述者,则当依据辨证,灵活选用方药。应有敢于推陈致新之精神,使中医学不断得到发展,但其基本点应始终着眼于具体证型。

罗凌介教授在临床上则主张“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他在运用疏肝法治疗多种内科杂病,选用“补阴分而不腻,除湿热而不燥”的药物治疗阴虚湿热证等方面,均有其独到创新之处。四、辛勤耕耘,锐意创新

罗凌介教授常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和精华之所在。临床上通过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态、辨病机、辨证候、辨虚实强弱等,采用积极主动的治疗,既注意到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和统一性,如内外相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的辨证,也注意到个体体质差异等特点。在临床上具体表现为有一病多方,多病一方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他以病毒性肝炎为例,说明其恢复期病机不一定仍为湿热,应针对突出的兼夹证进行治疗,而不胶着在肝功能某一项指标上,这常常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代含义不尽相同。“汉唐医家之辨证论治是外感、杂病分论各治,在专方专药的基础上照顾到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宋代医药因官方控制,机械地规定了疾病方药,有失辨证论治之真谛。迨至金元四家,为解除当时常见病多发病的威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掌握了辨证论治。

罗凌介教授依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将内科杂病分为两大类:一为气化病,即一般所称之功能性疾患;一为实质病,即一般所称之器质性疾患。就治法言,气化病多取泛应通治法,而实质病则取特殊治法。在特殊治法中,兼顾机体的内外情况,辅以其他治法。换言之,即采用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法。罗凌介教授列举了疟疾、蛔虫病、黄疸、痢疾等许多例子来说明专病专方专药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譬如痢疾,《金匮要略》治下痢脓血之热痢用白头翁汤,已为临床证实之专方,白头翁、黄连为治下利脓血之专药。后世专方如《普济方》地榆丸、《仁斋直指方论》香连丸、东垣升阳渗湿汤等,后世专药如马齿苋、鸦胆子、大蒜等。他说,这些专病专证专方中之专药,与方剂配伍中的“主药”意义颇相接近,且有一定联系。使用它们,既符合辨证论治原则,又都有明显效果,体现了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过程,这才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可靠措施。

在肝病及肾病的治疗方面,罗凌介教授更是精益求精,创制专方十余个,使专方与辨证紧密结合,并随临灵活加减用药,每每取得良效。临证要诀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医学实践,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地理、历史、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后世所有的理论发挥和临床诊治都以这两个特点为核心。罗凌介教授临证中保持中医的精髓思想,并努力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出自己的临证要诀。一、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了解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四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罗凌介教授认为,只强调某个诊法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诊法的做法是不对的。自从王叔和以后,诊脉和舌诊都有很大的发展,因而有些医生便出现一种偏向,往往夸大脉诊,或夸大脉诊和舌诊,一按脉,一望舌便判定病情,妄下处方,而忽视四诊和参的原则,这是大大的不对。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证候有真象也有假象,常有脉证不符之处,所以临床上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方法。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患者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缺乏准确性,甚至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罗凌介教授说,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诊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咽喉,还要望皮肤、望排出物等。除了重视一般望诊部位以外,罗凌介教授重视看“指纹”诊病,观手指纹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手皮肤的颜色、荣枯,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儿童的手娇嫩、光滑、润泽、纹路清晰,说明儿童脏腑气血充盈旺盛;老人的手皮肤褶皱、晦暗、枯槁、青筋暴露、纹路刻板,说明老人脏腑气血已经衰落,若手的肌肉萎缩,则标志着此人脾胃功能已明显衰弱。当然,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绝不能只看手的变化,还要结合全身皮肤肌肉的颜色、荣枯,加以判断。另外,罗凌介教授很重视问诊,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现病史、既往病史,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需通过问诊才能了解。问诊过程中要根据病种的不同特点进行问诊,同时不应忽略睡眠、饮食及二便情况。

只有心中常记四诊合参“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人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医师。二、辨证仔细,注重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罗凌介教授说,临证中要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如症状、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后,归纳为某种证型。如肝癌发病后,病情变化快,症状重,所以要全面掌握辨证重点。一般而言,一辨虚实:患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证表现为无力疲软,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等,实证表现为右胁部肿物质硬而拒按,更甚者可伴黄疸、脘腹胀满而闷、腹胀大等;二辨危候:末期若出现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症则提示病情危重。

辨证分型方面,肝气郁滞证多见右胁部胀痛,右胁下肿物,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常有腹泻,女性患者可见月经紊乱,舌苔薄腻,脉弦;气滞血瘀证多见右胁作痛较剧,如锥如刺,入夜更甚,更甚者痛引肩背,右胁下结块略大,质硬拒按,或与此同时见左胁下肿物,面色萎黄而黯,疲软无力,脘腹胀满,乃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表露,食欲不振,粪便溏结不调,妇人可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湿热毒蕴证多见右胁作痛,更甚者痛引肩背,右胁部结块,身黄目黄,口干口苦,烦躁易怒,食少厌油,腹胀满,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肝肾阴虚证多见胁肋作痛,胁下结块,质硬拒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纳差食少,腹胀大,甚则呕血、便血、皮下流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临证中要把握好各证型的特点,抓住主证,注意各证之间的鉴别诊断。三、理清医理,灵活用方

罗凌介教授在中医经典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基础方,基础方的运用也是在理清医理,准确辨证的基础上,灵活加减。下面以临床治疗肝炎为例来介绍罗凌介教授在临证中注重理清医理,灵活用方的经验。

罗凌介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海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多由湿热毒邪所致,病变早期多以湿热蕴遏脾胃为先,继而湿热熏蒸肝胆则形成湿热内蕴证;病程迁延日久,失治、误治或患者身体素质差等因素,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留滞肝经,致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则形成肝郁气滞证;气郁日久化火,内外之热(火)结合,使肝经湿热蕴结成毒,导致肝阴耗损,进而损及肾阴,形成肝肾阴虚证;根据肝病传脾的理论,肝病日久必传脾,表现为土虚木贼之象,则形成肝郁脾虚证;湿热之邪内侵气分,留恋不化,正气渐伤,正不胜邪,邪入血分,血行不畅而成瘀,则形成瘀血阻络证。所以肝经湿热之邪是形成本病的首要原因,瘀和毒亦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故本病复杂多变,病程迁延。

至于由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罗凌介教授认为:“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可能与湿热之邪未能彻底消除有关,而导致湿热之邪留恋,与患者机体本身因素或治疗上的不恰当有关。患者机体方面因素——如过度疲劳,忧思悲怒,饮酒,并发症等皆可导致患者在急性阶段恢复之不顺利,以及容易反复波动。”

罗凌介教授依据南方的环境、气候及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体质特点、肝病病理变化、将肝炎分三大证型: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其中实证包括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阻络三个证型;虚证包括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两个证型;虚实夹杂证包括肝郁脾虚型。1.湿热内蕴型

症见: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常用药:绵茵陈、大黄、山栀子、鸡骨草、田基黄、滑石、车前子、黄芩、虎杖等。2.肝郁气滞型

症见:两胁胀痛,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甚,胸闷,纳差,善太息,得嗳气稍舒,大便不调,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

常用药: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香附、川芎、陈皮、乌药、砂仁等。3.瘀血阻络型

症见:胁肋疼痛,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常用药:当归、丹参、郁金、田七、鳖甲、赤芍、丹皮、桃仁、香附等。4.肝肾阴虚型

症见:胸胁不适,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女子经少或经闭。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常用药:生地黄、枸杞子、麦冬、北沙参、白芍、鳖甲、龟甲、黄精、紫河车等。5.脾肾阳虚型

症见:胸胁不适,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完谷不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或迟。

常用药:熟附子、干姜、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紫河车等。6.肝郁脾虚型

症见:两胁作痛,腹胀,疲乏,纳差,眠差,小便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弦细。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甘草、木香、薄荷等。

丸剂以乙肝解毒丸、肝炎康为代表。另见有肝腹水者,可选用黄芪、白术、苍术、牛膝、防己、槟榔、丹参、砂仁、木香等。

罗凌介教授在肾病等其他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也一样重视对病证医理的把握,他常说,把握好医理,开方才会有的放矢,才能保证临床疗效。四、慢性病要注重保养

罗凌介教授强调在治疗肝病等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如果医生“只顾治病,不顾其人”,忽略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强调药物,不注意生活起居、精神情志、饮食等因素,也必将影响临床疗效。罗凌介教授十分强调“保养”。由于肝病等慢性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反复,因此罗凌介教授认为除了应该进行有效药物治疗外,还应发挥中医养生法的作用,注意调畅患者的情志。1.保养精神

章潢在《图书编》中有说:“善养肝脏者,莫切于戒暴怒。”这既说明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动,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又指出了对肝病患者来说,应避免情绪过激。对于慢性肝炎,内伤七情是其重要的诱因,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肝脾受病,势必影响肝病的恢复;而心情舒畅,处之泰然,积极面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精神活动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促使肝脏功能得到恢复。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临床上慢性肝炎肝郁脾虚型多见,多治以疏肝解郁,佐以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用逍遥散治疗肝郁所致疾病时说:“药逍遥,人不逍遥奈何?”说明逍遥散虽可治疗肝郁,但患者情志不畅,忧虑重重,虽用逍遥散也难以收效。提示我们治疗本病时必须注意心理治疗,用语言开导患者,注意保养精神,此在治疗中是至关紧要的。2.劳逸结合

对于肝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应注意休息,并视患者具体情况做到劳逸结合。可从事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或简单的体育锻炼。《内经》曰“久卧伤气”,但又曰“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从中医角度来看,过劳过逸都能使气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常态,而影响全身机能;适当地劳动或锻炼,可以使人体气血顺畅,有利于疾病恢复。劳与逸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久卧久坐不但不益,反而伤气、伤肉,对机体有损。

所以对于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必须根据病情和自身情况,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注意平衡,做到既要休息,又要适当活动,如练气功、太极拳等。促使机体机能的恢复,以提高和稳固临床疗效。3.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肝病患者的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受外邪而进一步加重对肝脏的损害,导致病情迁延反复甚或加重,这在临床也属多见。所以,除了通过治疗使机体抵抗力得到增强外,还应注意调摄生活起居,以防外邪侵袭。“起居有常”,就是指生活要有一定规律。患者要妥善安排作息时间,还应注意气温变化,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此外,还应按照季节的不同,对起居时间适当加以调整。春夏两季,气候温暖,万物充满生气,应该相应增加活动时间,晚睡早起,使阳气畅和;秋冬两季,气候转凉,万物趋于结实收藏,则应注意防寒保暖,并可适当减少活动,早睡晚起,让阴精更多地在体内增长、贮存。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性生活方面,中医有“女劳复”“阴阳易”之戒,指出在患病期间若不注意禁止或节制性生活,将有导致病情反复甚或传染给对方的危险。因此在肝病的急性期或有明显肝功能损害时,性生活必须禁止;即使在肝功能基本恢复或病情处于稳定阶段,也应加以节制。如为育龄期女患者还应注意避孕,以免怀孕后增加机体负担,或在分娩时出现失血过多及难产手术等意外情况,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为此,肝病患者如条件许可,在一定时间内,应以“独宿”为好,这既有利于急性期传染性较大患者的隔离,也有利于恢复期节制患者性欲和保证休息睡眠不受干扰,从而更好地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健康。

回首罗凌介教授的岐黄之路,已有40余年。多年的从医过程中,罗凌介教授最有感触的就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对待患者要有亲人般的关怀;要有宽广的胸怀,对待同事要谦虚互助;要重视培养新秀,对待前来求教的年轻医生,要耐心细致的指导。

在中医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过程中,罗凌介教授始终怀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平常心,“治学当知难而进,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的决心,“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的责任心,刻苦钻研,努力挖掘中医的精髓,并不断创新,努力在临证中做到“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

罗凌介教授常说,中医这条路比别的路更难走,但也包含更多的乐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能用民族的宝贵医学来为同胞解除病痛是一件光荣且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奋斗的事业。

罗凌介教授常常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怀着中医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希望培养更多富于实践的优秀中医师。他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为后学者提供更多的临床指导。另外,罗凌介教授在教学上注重中医药传承发展,希望在中医教学方面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临床科研方面罗凌介教授希望中医能尽快建立自己的临床评价体系,为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更科学的客观依据。

罗凌介教授在岐黄之路上执着前行,他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和热情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中医事业。“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患者的夸奖”,经他治疗的患者提起他,话语间充满了敬佩与信任之情;与他共事的同事评价他:作为长者和蔼可亲,作为同辈谦和真诚;他的学生说起罗凌介教授更是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罗凌介教授在中医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40余年,收获的不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他高尚的医德、宽广的胸襟、无私的奉献,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美誉。临证治验肝病论治

罗凌介教授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充分运用发挥仲景辨证思想,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肝病治疗过程中“健脾贯穿始终,灵活辨证用药”的思辨特点。(一)《内经》对肝病的认识

肝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肝硬化腹水等,属中医学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说:“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最早提出炎暑湿热之邪作为黄疸的病因。《灵枢·水胀》篇曰:“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详细描述了鼓胀的临床表现。综上,《内经》对肝胆疾病已有较深的认识。(二)辨证分型

根据南方地域、气候及饮食习惯、体质特点、肝病病理变化等,肝病可分为3个证型: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之证。

实证又分为湿蕴热毒型、瘀血阻络型。虚证包括肝肾阴虚型、脾虚型。虚实夹杂证包括肝郁脾虚、阴虚血瘀型。1.实证(1)湿蕴热毒型:症见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或臭秽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2)瘀血阻络型:症见面色晦暗、黧黑,或胸前赤缕红斑,胁下痞块,女子行经腹痛,经色暗有块。舌暗紫有瘀斑,脉沉细涩。2.虚证(1)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瘦,苔少欠润,脉沉细无力。(2)脾虚型:症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脉细弱。3.虚实夹杂证(1)肝郁脾虚型:症见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大便溏薄。舌暗红,苔白,脉沉弦。(2)阴虚血瘀型:症见两目干涩,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兼见面色晦暗,胸前赤缕红斑。舌暗紫,脉沉细涩。

除辨证分型外,还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治疗肝病,以提高临床疗效。辨证分型与肝功能有密切关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及胆红素升高,多见于实证;白蛋白偏低、球蛋白偏高、A/G比值倒置,多见于虚实夹杂证;而单纯虚证则临床不多见。辨证分型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有:HBeAg阳性、HBV-DNA阳性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辨证分型与影像检查关系有:肝实质光点增粗,分布不均匀,脾大,门静脉增宽等,多与血瘀有关;肝腹水多见气虚血瘀型。(三)治法与用药

肝病急性期宜清热解毒、化湿为主;慢性肝病依据肝脾同调、乙癸同源、久病入络理论,治疗分别采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治法。原则上“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化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

湿蕴热毒型用自拟急肝二方。药物组成:茵陈60g,甘草10g,大黄10g,栀子12g,神曲20g,鸡骨草30g,田基黄30g。

瘀血阻络型用自拟抗纤肝方。药物组成:当归30g,黄芪30g,鳖甲20g(先煎),丹参20g,郁金12g,三七末3g(冲服),赤芍15g,牡丹皮5g。

肝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郁脾虚型用自拟慢迁肝方。药物组成:柴胡、甘草、白术各10g,当归、白芍、茯苓各15g,神曲、丹参、党参各20g。

脾虚血瘀型用慢迁肝方加赤芍15g,郁金12g,三七末3g(冲)。

阴虚血瘀型用抗纤肝方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沙苑子15g;另外肝硬化腹水用自拟肝腹水方。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30g,苍术30g,牛膝30g,丹参20g,防己20g,槟榔12g,砂仁10g(后下),木香10g(后下)。

对肝病三大主要症状——纳差、神疲、肝区痛的治疗,罗凌介教授认为,纳差是治疗关键。治疗中必须健脾养胃,这样可大大缩短疗程。另外,治疗病毒性肝炎离不开清热解毒,故常用具有抗肿瘤的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虎杖等,效果较好;三七长期服用可消除肝硬化所致门静脉增宽、脾大。长期间断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肝腹水,对提高体内白蛋白,减轻门静脉高压,改善病情,延缓肝腹水复发有明显疗效。(四)注意事项

治疗肝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休息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使肝脏得到血液濡养。因此,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肝病的恢复。2.调畅情志

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表现,除由心脏藏神所主宰外,还与肝脏有密切关系。情绪不宜抑郁,也不宜急躁,才能发挥肝的正常生理功能,“暴怒伤肝”说明了肝喜柔恶刚的特性。3.合理饮食《景岳全书·黄疸》曰:“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肝病以热邪为主,故饮食以平性、凉性食品为宜,不宜温热。因此,合理的饮食、必要的营养,可促进肝病恢复;忌烟酒、辛辣及偏温热性食品。患者积极配合,方可提高疗效。一、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罗凌介教授认为,海南地区,湿热之邪为其致病外因,正气亏损为致病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湿热中阻、肝气郁滞、脾失健运、肝肾亏虚、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理机制。罗凌介教授积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慢迁肝方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丹参、党参、白术、茯苓、神曲、甘草。本方具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慢迁肝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化裁而来。方中柴胡系辛散升发之物,疏泄肝气,以顺肝之性,使之不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以涵其肝;木旺克土,肝郁乘脾,“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故加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土,以培其本,并以神曲增强健脾益胃之功;加入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能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全方共奏疏肝、健脾、解郁之功,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肝病辨证属肝郁脾虚证者,症多见两胁胀痛、腹胀、疲乏、纳差、小便淡黄、大便溏结不调,苔薄白或腻,脉弦。

临证中,罗凌介教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而加减用药。若胃纳较差、恶心、食后腹胀等脾虚症状明显者,加鸡内金、麦芽以健脾消食,或加砂仁、厚朴以行气和胃;若出现小便黄、大便溏等肝病日久及脾,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日久化热者,配合应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或加入绵茵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鸡骨草、田基黄等清热利湿之品;若见右胁部疼痛明显,舌暗红、有瘀斑等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者,酌情加入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若见夜寐差、乏力、口干等耗伤肝肾之阴、阴虚症状明显者,配合一贯煎、二至丸以滋阴柔肝。

验案举例

验案1:肝着(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陈某,男,41岁,已婚,2006年2月17日初诊。

患者因“右胁疼痛、纳差、乏力间作1年余,加重5天”就诊。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右胁隐痛不适,伴纳差、乏力,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小三阳”,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但症状反复。5天前症状再发,伴恶心欲呕,遂来诊。

症见:右胁疼痛,纳差、乏力,恶心欲呕,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肝功能:AST125U/L,ALT97U/L。既往发现乙肝小三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