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政治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1:23:41

点击下载

作者: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政治常识

每天学点政治常识试读:

禅让

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首领的制度,即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部落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唐尧、虞舜和夏禹就是通过禅让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杀死通过禅让产生的首领伯益,自己当了首领,并建立了夏朝。禅让制度也随之告终。“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期两种不同的结盟主张。战国时期,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有吞并其他国家的野心。齐、楚、赵、韩、燕、魏六国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便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为六个国家都在秦国以东,纵贯南北叫做“纵”,所以人们把这种联合称为“合纵”。“连横”则与“合纵”相反,意思是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因为秦国位于西方,其他六个国家在东方,从东到西叫做“横”,所以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

在实际的政治中,往往“合纵”、“连横”并用,“合纵”胜利后改用“连横”,“连横”受阻又变为“合纵”。各国把“

合纵连横

”当做称霸的重要手段,苏秦和张仪两人是当时声势最为显赫的“纵横家”。“

三纲五常

”是中国汉朝思想家董仲舒建立起来的封建伦理政治学说。董仲舒按照他的“天道”理论,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而这三种关系是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三纲”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之道”是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和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必须坚持五常之道,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从四德

”是中国古代限制妇女自由的封建礼教,是儒家为妇女规定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品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东汉郑玄注:“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枲。”它要求妇女屈从男权,谨守所谓品德、辞令、仪态、手艺等封建礼教。

汉代选拔官吏,有

察举

的制度,被荐举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策问有对策和射策之分。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的简策上的疑难问题。后来“策问”形式定型化了,所以后世把它看成一种文体。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有了士族和庶族之分,形成了

士族制度

。士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高门士族世世代代担任重要的官职。士族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讲究身份和门第的高低,不与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士族子弟不学无术,整天游荡,吃喝玩乐,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士族制度逐渐式微。“

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各州、各郡中正官的品评,把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人才将推荐给各级政府,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者的家世情况、品级。晋以后就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形成了重家世轻德才的风气,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形,并造成豪门世家把持各级官僚机构的局面。“

三省六部

”是封建政府的中央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

军机处

,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三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清初仿明代制度设立内阁,又增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即“议政处”,权力在内阁和六部之上。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因为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大臣均为皇室亲臣、朝廷重臣,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寺即官署。

九寺

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置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厂卫

”,是明代特务机构的总称。“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是明代以司礼监宦官为首领的内廷特务组织。“卫”指锦衣卫,是明代皇上侍卫之一。锦衣卫大都隶属于厂。厂和卫都自设监狱,厂卫互相勾结,严密监视和残杀天下臣民,实行恐怖统治。“厂卫”是宦官专权的工具,是地主阶级镇压人民的暴力机构。

明朝后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一批极端腐朽的大官僚和宦官把持着朝政,许多中下层的正直官吏和知识分子对这种情形非常不满。1594年,本来在朝廷担任吏部郎中的顾宪成被革职还乡。顾宪成是无锡人,他回到无锡后,就来到当地的东林书院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高攀龙、安希范、钱一本等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大多经历相似,属于不得志的士大夫阶层。这些有学之士聚集在一起,不但切磋学艺,钻研学问,还时常议论朝政,抨击当权者。他们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主张,要求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反对独裁专制。他们还反对横征暴敛,反对当时的太监到各地去主持开矿、征收赋税,呼吁减轻民众的负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是出自东林学院。东林学院声名越来越大,而且得到了一些朝廷官员的附和,因此又有不少士大夫闻风趋附,加入到以顾宪成为首的团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政治组织——

东林党

东林党人以清流自视,反对当时掌权的宦官阶层,因而遭到了在朝权贵的猜忌与攻击。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他屡兴大狱,残害异己,使得天下臣民苦不堪言。东林党人拍案而起,指斥魏忠贤及其党羽为“阉党”,多次上书朝廷,揭发阉党的罪恶。东林党人杨涟曾上书弹劾魏忠贤有二十四大罪,左光斗弹劾魏忠贤有三十二大罪。可是,因为有皇帝的宠信和包庇,魏忠贤反而唆使其党羽伪造了《东林点将录》、《同志录》等文件,对东林党人按名斥逐、捕杀。杨涟、左光斗等大批东林党人都惨遭杀害。直到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阉党,迫令魏忠贤自杀,东林党人受迫害的状况才告停止。

文字狱

即“因文字而贾祸”。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文字狱层出不穷,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始,汉、唐、宋、明各代都有重大的文字狱发生。清代前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十分惧怕人民群众尤其是汉族人民和知识分子的反抗,格外注重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因而清代文字狱也就远比历代为甚。据不完全统计,在号称盛世的康、雍、乾三朝的130多年内,就制造了108起文字狱,其中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七年(1782)间,就有将近40起。清代较大的文字狱有: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时汪景祺《西征随笔》案,陆生楠《通鉴论》案;乾隆时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等等。

清代文字狱涉及面广,株连者众。不仅近亲家属,是否知情,均一概“从坐”,而且凡与此有过任何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要受到株连。往往一个案子牵连七八省,株连数百人,有的从判案到最后结案拖延达数十年。对受株连者,残酷惩治,判罪极重,至少是抄家坐牢、充军为奴,大多数是杀头凌迟,连亡者也要开棺戮尸。制造阴森恐怖的社会心理氛围。实行文字狱的结果是钳制了舆论,束缚了心智,窒息了社会进步观念的产生和传播,阻碍了学术思想和文化的繁荣兴旺,社会现实问题成为无人问津的禁区,中国人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历程也受到严重阻碍。“

民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孙中山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实行民族压迫的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军统、中统

军统:国民党特务组织之一,原名“蓝衣社”,因为该社社员穿蓝色裤子,因此而得名,公开名称是“力行社”,成立于1932年3月。军统是以黄埔军校生为核心。力行社的主要特务头子有所谓“十三太保”,即贺衷寒、戴笠、康泽等。主要是以调查和行动为主,设有专门从事监视、暗杀等行动的特务处,以戴笠为处长。这个特务组织于1938年属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军统在全国各地设有调查室、工作站和别动队,该组织手段野蛮、残酷,以暗杀、绑架等恐怖手段残杀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1946年6月军统的公开特务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

中统:国民党特务组织之一。原名“CC”系,成立于1929年11月。蒋介石授予陈立夫、陈果夫弟兄俩,把原来江浙买办流氓所组成的“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形成了以二陈弟兄为中心的“CC”系。参加“CC”系的大多数是国民党的党棍、政客、流氓和堕落的知识分子,还有一部分是职业特务,组成了专门特务机构,叫做调查处,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的组织部管辖。1938年8月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中统在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及警察局设立调查室,县、区设调查干事和调查员,并在各地厂矿、学校、团体建立了国民党党员调查网,到处进行反革命特务破坏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同其他国家关系的一贯指导方针。这五项原则的设想,是周恩来总理1953年12月31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来的,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内容。这次谈话,在印度引起了良好的反应。1954年4月29日,在中印两国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正式提到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在同尼赫鲁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紧接着,周总理访问缅甸,在同吴努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把这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准则。

经过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十年来的事实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日益广泛的赞同和接受,把它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海基会

是台湾方面进行两岸交流的组织。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的台北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运作。海基会以民间财团法人的形式出现,接受台湾当局委托,办理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辜振甫先生被推举为首任董事长。

海协会

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简称。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汪道涵任首任会长。它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可接受有关方面的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人士商谈两岸关系中的有关问题,并签订协议性文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后,与台湾海基会正式建立授权的制度化的接触商谈的渠道。1992年11月,海协、海基两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识”,它为“汪辜会谈”奠定了基础。1993年4月27日至30日,终于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会谈——“汪辜会谈”。

国家

是在统治权力下并在一定领土范围内行使法律强制力的政治联合体。国家的结构形式包括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国家是由几个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复合制国家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形式,是由几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国家联盟。

中央集权制

是指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要事务的决定权集中在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各个职能部门凡事要依照中央命令和指示办理。中央集权制的优点在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国家最需要的部门,有利于国家尽快从战乱或其他灾难中恢复生机。缺点是容易滋长官僚主义,不易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影响下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根据国情采用了中央集权的政权组织原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仿效。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全国,全党服从中央。

君主制

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且君主是世袭的,不经选举产生,也没有任期。君主制可分为无限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无限君主制,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古代东方国家基本上都属于此类;有限君主制,君主权力有限,它包括等级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指由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及国家权力机关的政体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共和制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国家。现在,世界上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很多,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又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制主要有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

政教合一

政体指政权与神权合一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国家元首与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掌管,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基础,民众受狂热而专一的宗教感情支配。政教合一的国家在封建时代较为普遍。资产阶级革命提出“政教分离”口号,资产阶级上台执政后就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当代国家中,政教合一的典型国家是伊朗,其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宗教首领。

三权分立制度

是依照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建立的一种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18世纪,孟德斯鸠提出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不同机关行使,使三权互相牵制和约束。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依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国家机构。美国便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

专政

指统治阶级利用暴力实行的统治。一切国家的实质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统治阶级依靠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对敌对阶级的反抗进行镇压,贯彻本阶级的意志,对本阶级的利益加以维护。

独裁

是政治统治的极端形式之一,是相对于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而言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法西斯政治和绝对君主制两种政治独裁的形式。

民主和专政相对应,它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观念。作为一种观念,民主最初是由欧洲近代启蒙学者提出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等政治文化思想。作为一种制度,它起始于古希腊自由民掌握的国家政权,希腊语的“民主”一词意为“按地区选出代表来治理”或“人民的权力”。近代以来的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也实行民主制度,实行普选和议会制是其标志,公民享有言论、信仰、出版、集会自由等权利。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一般来说,民主制度和观念都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权利平等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