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2:25:52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下)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三、医疗卫生发明与发现

中医药学

中药,是中国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从古代起,中国民间就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据考古学家考证,“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可见中国人民对中药的研究历史非常久远,是人类战胜疾病而应用最早的一种医疗手段。

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书中,就记录了一些中药的名字。如车前、贝母、益母草等。中国2000多年前的著名书籍《山海经》中,记载了120多种中药,其中分植物、动物、矿物3大类,并写出了这些药物的主要用法和治疗性能。书中记载的一部分中药名字还很独特,至今科学家们还不能够分析出这是现代的哪一种中药。这说明,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中药有了很深的认识和独特的研究。

由于大部分的中药来自植物,所以中国古代的人们把“中药”叫做“本草”。汉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本现存最早的专讲中药的书籍《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了当时的365种中药,并把这些中药分成了上、中、下三个等级。而且把每种中药的产地、性质、主治的病症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神农本草经》后来又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过了大约300多年后,又出现了一本关于中药的《本草经集注》。这本书是南宋时期的博物学家陶弘景写的。他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统统搜集起来,共在书中记录了730种中药,比《神农本草经》的中药增多了1倍。《神农本草经》使用三品分类法把中药分类,仅概括地指出有毒、无毒。而《本草经集注》中却把中药分成了花、草、树木、鸟虫、禽兽、玉石、果菜等7种。这种分类法成为后来中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分法,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时期,中药自然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一门学科。在这期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新修草木》。这本中药书籍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书中记有中药多达844种,分成了9大类。而外国较早的由政府主编的药物学专著,则是公元1494年意大利的和公元1542年的纽伦堡政府的书籍。这两部书籍都比中国的《新修草木》晚得多。《新修草木》的编写和出版,对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中国历史上中医药学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明朝时期。当时的中国在封建主义社会中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发达,交通方便,中外交流频繁,药物学知识空前的丰富,矿业、农业等生产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峰。这时,由于中药颇多,所以许多前人所著的中药学著作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头上。李时珍跋山涉水,吃尽了天下的苦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终于在老年时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巨著。这本书共分为52卷,记载了1892种中药,收入方剂11000个。书中图文并茂,并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动物、植物、化学、矿物、地质、农业、天文等学科。对后世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很大,现已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称《本草纲目》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的内容。

中国古代关于中药学的著作还有许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在5000年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生存长寿经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分泌科学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能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性激素和垂体激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这就遥遥领先于现代的生物化学。在公元前125年以前,中国早期的科学家——淮南王刘安,首先用“秋石”这个名称表示所获得的激素结晶体。

几个世纪之后,文献中出现了有关“秋石”药剂的确切记载,刊录于张声道所著的《经验方》中,该书刊印于公元1025年。从这一年到公元1833年,在39种不同的书籍文献中都有关于从尿液中获得性激素和垂体激素的记载,其提取方法不下10种。这些激素采用大规模的方式生产,每一批需要数百升人尿,最后制得成千上万剂的药品以供医用。

在欧洲,直到1927年才发现从尿中可以提取类固醇性激素和垂体激素。显然,在这方面中国人在世界上领先了约2200年。

中国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类固醇激素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是稳定的。当温度变化于13℃~2l℃之间时,就能够被升华。欧洲人直到本世纪才观察到这种现象。令外国人震惊的另一种技术,是中国人在提取过程中使用皂角豆汁作为沉淀剂,以促进激素从尿液中沉淀出来。温道斯直到1909年才发现这类激素物质可以被天然皂类所沉淀。显然,中国人的发现领先于现代科学许多世纪。

中国人除分离出性激素外,还从尿液中获取了垂体激素。垂体前叶分泌称为促性腺激素的物质,可以促使性腺产生类固醇类性激素。因此,古代中国医生通过给病人服用“秋石”,产生双重疗效:既可补充外源性的性激索,又可促使患者自身分泌更多的内源性的性激素。

中国人主要用这些性激素治疗与生殖器官有关的各类疾患,其中包括:性腺机能减退、阳萎、性逆转、阴阳两性人、遗精、痛经、白带、性功能低下等。当然,有关古代中国人提取性激素方面目前仍有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毋庸置疑,是中国人最早开创了内分泌科学。

脉诊

生病,是我们常遇到的事,如果生了病,就要去医院诊治。现代的医院利用高科技技术,诊断各种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但在古代,医生诊治疾病时,就只能够靠眼看、鼻闻、耳听、口问、手摸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在古代,世界上要数中国的医学经验最为丰富,如用

针灸

、按摩等方法治病。其中,中国古代诊断疾病用的最多的是脉诊。脉诊又叫“切诊”,是当时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脉诊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史记》中记载的名医扁鹊,就是因为精于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因而名扬各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中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脉诊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善。那时,中国出现了有关脉诊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这些书中都对当时的脉诊技术有许多详细的论述。

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以及其他一些当时用脉诊判断疾病的材料。这说明,在那时候,脉诊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汉朝时期,中国的脉诊非常普遍。《史记》中记载的另一位中国古代的名医淳于意,就曾向他的老师学习脉诊技术达3年之久。从记载来看,他治病时,必先诊脉。在东汉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脉诊已经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出了《脉经》一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脉学专著。此书把脉学分为24种,并对每种脉象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叙述了各种切脉的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而且还把脉诊和病症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一门学问。从此以后,中国的脉学专著逐渐增多。脉诊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学科。清朝时期,中国已有关于脉学的专著100余种,反映出中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民发明了脉诊,为全世界医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至今,脉诊仍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一种重要手段。针灸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关于针灸学起源的说法,往往与“伏羲氏”、“黄帝”相联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针灸学的起源是相当早的。

据史料记载,针灸疗法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名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扁鹊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许多书籍、文物上都记录了有关针灸医术的发展过程。针灸学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针灸工具的改进。在金属针出现以前,针灸用的针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做的。目前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针灸用的最早的几根金属针,是在中国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9根金银针。针灸工具的改进,还表现在针形增多和定型上。在古籍《黄帝内经》里,曾多次提到“九针”这个名字,并对其主要用途和形状作了详细说明。这“九针”分别是长针、大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九针”这个名字和针的形状虽然以后有些变化,但还是一直被人们沿用了2000多年。

针灸学发展到汉晋时期,已经逐渐完备,并开始利用图形来表示针灸的穴位。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作也随之出现,其中《甲乙经》这本书,是我国目前最重要而且保存最早的针灸著作。该书对针灸治疗及穴位都记载详细,而且有条有理。

唐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在

医院

内开设了专门的“针灸科”,还对研究针灸学的人封了各种职称,如针士、针助教等,并在学校的医学课程内设了一个针灸教学。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针灸事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针灸学家们不断地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穴位。公元1026年,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唯一,科学地总结了古代针灸学的成就,整理出了一部关于针灸学研究的书,后来又铸了两个人体的铜模型,模型的全身布满了穴位。据有关资料说,中国明朝时期的铜人,已有666个穴位。

随着针灸事业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针灸学家们编写了一些关于针灸学的著名专著。这无疑对中国古代的针灸学事业的总结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又发现了100多个新穴位,丰富了针灸医疗的内容。中国古代医学事业发明针灸学,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古代时就已有政府专门设立的医院了。

考古学家考证,中国的医事制度从周朝开始已经比较健全。古籍《周礼》上写道,当时的医院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史、徒等若干职务。据考证,当时的医师每年年终的时候还要接受一次考核,以此来决定自己在下一年中每月俸禄的多少。秦朝时期的医事制度与周朝基本相同。

到了汉朝初期,医院开始设有太医令,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医院院长。在太医令的下面,有计员医、药丞等300多人,都属太医令一人主管。到了隋朝时,太医令下面又设有典御、侍御医、直长、医师等46人。而且,在那时,政府就设了令、丞、主药、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和医师等职称。它既是当时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同时也担负有一定的医疗职能。唐朝时期的医院与汉朝基本相同。

宋朝时的医事制度,比隋唐时期又有所发展。医院里还分了眼科、产科、口腔科、肿瘤科等部门。而且那时政府还很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要招收全国300名愿意考医师的人,然后把这些人分到各个地方的医院去实习。最后在年终时评比,合格者授予医师职务。

明朝时期,政府在地方开始设立药局,无论是军民得了什么疾病,都可以随便去药局治疗。清朝时,光绪帝又改革了医疗机构,开始在民政部、陆军、海军设立医院。

中国古代所建立的医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洗冤集录》

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古代中国,对法医学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早在汉朝时的《礼记·月令》一书中,就有“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的记载。这是世界上人们对法医学研究最早的记载。

在唐朝以前,古人已积累了许多法医学的知识,但还没有一本真正的法医学专著。到了五代时期,和凝父子合著了一本叫《疑狱集》的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法医学研究的著作。到了宋代,《内恕录》、《平冤录》、《检验格目》、《棠阴比事》等有关法医学研究的书籍相继出现。但是,这些书籍的内容还比较粗糙,体系也不够完整。真正被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本法医学专著,是宋朝时期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这本书比意大利人菲德里的法医学专著早350多年。

据史料记载,宋慈曾任宋朝时期的高级刑法官。他任职时,审案很认真,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案件,他总是反复思考。在检验犯罪的现场时,他还始终监视着尸体检验员,找寻现场实证。由于宋慈长期从事审判工作,出入案件现场,与罪犯在斗智上进行了反复较量,他又善于学习和钻研,所以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知识和经验。宋慈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于公元1245年开始编写《洗冤集录》一书。他把各种关于法医学研究的书籍加以综合提炼,并加进了自己的一些正确看法,汇编成了《洗冤集录》。两年之后,《洗冤集录》被奉旨颁行,成为当时乃至此后历代审判官员的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宋慈的这本《洗冤集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涉及到解剖、生理、病例、诊断、治疗、急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书中不足的是,宋慈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因此书中有的地方对病情的观察不够严密,缺乏科学根据,有的还带有一些迷信色彩。这在那个时代也是难免的,但瑕不掩瑜,整本书的主题思想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洗冤集录》在中国从13世纪到19世纪沿用了600多年。这本书不但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享誉世界。公元1862年,荷兰人曾把它译成荷兰文本。1908年,法国人又把这本书译成法文本。以后,《洗冤集录》又陆续被翻译成德、朝、日、英、美、俄等各国文字。

麻醉术

腹腔手术和麻醉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手术的难度非常大。但据《后汉书》等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早在东汉三国(25~265)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就已经能够运用当时的麻醉术对病人进行一些复杂的腹腔手术,因此,他被称为神医。《后汉书》中有一段记载写道:当疾病聚结在人体内部,用针灸和服药的办法都不能够治愈的时候,必须让病人先用酒冲服麻醉药喝下去,等病人犹如酒醉而失去痛觉后,就可以开始动手术。首先,要切开病人的腹腔或背部,把肿瘤切除。如果病在肠胃,那就要把肠胃切开,除去里面的肿瘤,然后清洗干净,把切断的肠胃缝合,在缝合处敷上膏药。这种在当时算得上比较危险的疗法,却能够在四五天内愈合,一个月之内恢复正常。《后汉书》的这段生动详细的描写使我们知道了中国人早在近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已经能够做腹腔肠胃肿瘤的切除手术,并且能够使伤口在一个月内完全恢复。我们都知道,这种手术,即使在高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仍可以说是比较大的手术,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像这种大的外科手术,能否顺利地进行和取得成功,与当时中国发达的麻醉技术是有密切联系的。华佗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这样高明而且成效卓著的外科手术,是和他掌握的麻醉术分不开的。华佗的麻醉术,继承了原来先秦时期用酒作为麻药的经验。创造了用酒服麻沸散的办法。直到现在,有的外科医生仍用酒对病人进行麻醉。可惜的是,关于麻沸散的药物组成,现在已完全失传。

据现代的科学家研究,麻沸散可能和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类似。古籍《扁鹊心书》记有用睡圣散作为麻醉药,它的主要药物就是曼陀罗花。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用曼陀罗花为主的手术麻醉剂治病,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其实,这比中国晚了至少1500多年。

最近几年,中国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师合作,用曼陀罗花等作为手术的麻醉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天然的麻醉药不仅效果可靠、使用安全,而且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越性,这是其他现代西方的麻醉药所不能比的。

口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口罩的国家。

早在公元1275年元朝的时候,来中国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看到过当时中国人戴口罩的情景。他在自己的著作《东方见闻录》中写道,那些在皇宫给皇帝做饭和端饭的人,口和鼻子上都罩了一层蚕丝或金丝织成的布,使他们呼出的空气不会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这种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罩。由此可见,我国人民使用口罩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然而在国外,口罩的出现和使用却是19世纪末的事,比中国晚近800年。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虽然已经用碳酸来为手术器械消毒,而且手术时也用了专门的手术衣、手术手套以及手术帽,但是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是怎么回事呢?直到1897年,德国的外科医生莱德奇才发现,病人之所以死亡,是由于医生在手术时呼吸和说话传播了病菌,是医生“害”了他们!于是,莱德奇才用纱布将动手术时的医生的嘴和鼻蒙上。果然,接受手术的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以后,口罩才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推广起来,并推广到民众中。

牙刷

牙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清洁牙齿的器具。关于牙刷的发明,现有大量史料证实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牙刷的国家。

中国早在辽穆宗应历九年(959)就发明了一种植毛牙刷。到公元960年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就更多了。周守忠写的《养生类纂》一书中就写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并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可见,那时候的牙刷已从植毛牙刷发展到了马尾牙刷。

由于那时候的牙刷制造粗陋,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不够,所以牙刷的发展不快。到了元代,人们才逐渐重视起牙刷来。

在欧洲,据西方史书记载,最早的牙刷是于1780年问世的,用的材料是骨柄鬃毛。1840年之后,欧洲才开始大量生产牙刷,后来又传到美洲。欧洲人使用牙刷至少比中国晚了700多年。

蚊香

每逢盛夏的时候,人们一般使用点燃的蚊香来驱赶蚊子。蚊香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发明,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蚊虫成灾,专门吸人血,人们无法逃脱,只好分批送人喂蚊子。一天,轮到了一个别名“大烟鬼”的老头子喂蚊子。他非常的忧愁,带了很多的烟去。走到喂蚊子的地方,他左一袋烟右一袋烟吸个没完没了。一直到了天亮也没有一只蚊子去叮他,老头子却看到在他的周围躺着许多死蚊子。这个消息迅速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人们灵机一动,开始点着草熏蚊子,蚊子果然被熏死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道理,就发明了蚊香。当然,这仅是个传说。

据史料证明,远在北宋,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用艾叶来做蚊香驱赶蚊子了。宋朝的一本古籍《埤雅》上就记载:“蚊性恶烟,以艾叶熏之则溃。”此外,《古今秘苑》还载有那时做蚊香的方法,即用浮萍、樟脑、鳖甲等中草药做成饼状,燃烧的烟可以驱赶蚊子。

20世纪初期,外国出现了化学蚊香。实践证明,用含有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制成的蚊香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灭蚊有奇效,但是久而久之,蚊子对这种蚊香产生了抗药性,蚊香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用天然中草药制成的蚊香,虽然已经使用了几百年,却仍未使蚊子产生抗药性。

人体教学模型

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铸针灸铜人模型2个,纯铜铸造,均男性,大小同真人,内心空,四肢骨以木头代制,内脏另配。其型外表铸刻着全身14条经络,在每条经络的循行路程中,刻铸针灸用的隐穴354个,每个穴旁并铸有相应的穴位名字,以利实用。这种模型既可用于针灸教学,也可用于内脏器官教学。还可作考学生是否学懂,以及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之用。其法是将铜体外涂黄蜡,内灌满水,叫学生按题针刺,准则漏水,错则不漏或错漏。此模型距今已近1000年,是世界最早的人体教学模型。

认识和应用手纹

手纹包括指掌纹和指节纹。德国罗伯特。海因德尔查阅了世界各国的大量文字,终于在东亚和北美许多国家的古书中找到了有关利用指纹侦破案件的记载,甚至找到了古老的指印遗迹,其中以中国唐代的记载为最早。1927年,他在《指纹鉴定》一书中写道:“中国第一个提到用作鉴定的指纹的著作家是贾公彦。他是唐代的著作家。他的作品大约写于公元650年,他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世界最老的作家。”从此,中国被公认为是指纹术的发源地。目前对指纹的研究相当深入,世界各国司法部门不但在侦破案件时把它作为物证之首,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诊断、遗传工程、社会事务和人身保险等领域。

医疗体操图解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的《导引图》(今名

气功

图解或医疗体操图解),为帛画,长约108厘米,宽约150厘米,内载44幅导引图像,都整齐地分绘成行,每排有人像1个,上下共4排,侧附有标题。少的1~2个字,多的5~6个字。图像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着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执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势,有的模仿龙鹤鹏鹰的动作。导引有意念、呼吸、肢体、吐音等形式,均为工笔彩绘,以黑色线条勾画轮廓,以朱红或青、灰、蓝色填之。此图距今已2200多年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解。

种痘术

宋真宗时(998~1022)始用人痘接种术。方法有四:一、痘衣法。将天花病人穿过的衣服给未患者穿,使健康者感染一次轻天花以免疫;二、痘浆法。将患者痘浆沾入干净棉花中,塞入未患者鼻孔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三、旱苗法,将患者痘疮痂研成细末吹入未患者鼻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四、水苗法。将痘痂细末用水调匀塞入未患者鼻中,使健康者得一次轻病以免疫。此距今已约1000年,是世界最早的种痘术。

脉学专著

中国魏晋年间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于公元280年撰写的《脉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十卷,九十七篇。全书纂集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医学家的脉诊论说,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理论和经验,论述了脏腑各种疾病的闻声察色等诊断方法等。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的分辨,以及妇人和小儿脉的辨识等。书中将脉形厘定为24种,建立了寸、关、尺3部脉象联系脏腑学说,归结出许多脏腑病脉阴阳辨识的法则,论述了自然季节与人体脉象的关系。《脉经》使中国脉学诊断理论与方法系统化,为中国脉学奠定了基础。它距今17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脉学专著。气功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练功、养生、吐纳。殷周时代,中国人开始练习气功。它以“经络论”、“气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控制意念活动,调整呼吸气息,并辅之一定动作的活动,达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行气玉佩铭》、《庄子·刻意》篇等对此都有记载。近年,中国气功更获得发扬光大。许多年轻人、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喜欢它,并广泛传至国外,亦引起许多科学家、医学家的关注、研究和验证。中国发明气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发明气功的国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