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3:17:16

点击下载

作者:(奥)阿德勒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试读:

译者序 在超越中成长

100多年前,奥地利一位曾经的自卑之人,带着记忆的追溯和深切的体悟,行进在“个人成长之路”,树立起了个体心理学的大旗,指明了心理学“人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成为为后人所敬仰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幼年的阿德勒身材矮小、体格瘦弱,颜值也不达标,用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就是“矮矬穷”。特别是当人们将他与“高富帅”的哥哥对比时,强烈的自卑油然而生。不过幸运的是,在与内心的自卑做斗争的过程中,阿德勒看破了人生的意义,最终成为一代伟人。实际上,阿德勒的这部《自卑与超越》,就是对其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成功逆袭”的人生经历的梳理、反观和生发。而在阿德勒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最具价值的便是帮助我们每个人指明了“超越自我”的实现路径——挣脱束缚。“超越自我、逆袭人生”的三层路径:1.挣脱“过去”的束缚,2.挣脱“未来”的束缚,3.挣脱“他人”的束缚。挣脱“过去”的束缚。往往,过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你,过往的经历影响着人的潜意识,铸就了现在的“我”,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然而,阿德勒告诉我们,过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过去;改变你对过去的看法,实际上便转化了你的潜意识,超越了原来的“我”;而最最关键的是——对于过去的看法,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挣脱“未来”的束缚。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最求卓越”的内驱力,本心都力求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但有时候,是否我们在“追逐卓越”“实现自我”时,忽视了当下的自己,使之成为一个个“实现自我”的过场。然而,我们的人生却是由每一个当下拼凑而成,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真正拥有和最值得珍惜的。挣脱“他人”的束缚。人生中的很多困扰,实际上是来自“他人”——他人的期许、他人的评判,或者与他人的对比。而在阿德勒的眼中,“自己”才是自己的最终参照,而他人实际上是我们成为最卓越的自己的“途径”。对于“他人”,我们应该,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对于自己,才是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最终实现超越的。与阿德勒在书中同游共行,我们很多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坦诚地审视自己,我们会发现诸多让自己“自卑”的不如意:也许是家境出身不够富裕,也许是外观相貌不够俊朗,也许是才华智略不够高深……然而,阿德勒的心理学,正是把我们从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中解放出来的良药。毫无疑问,《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的代表作,在当今这个时代里,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超越自我”的正能量,刺激人们奋发向上,在超越中成长,最终成为最优秀的那个自己。黄久儒 许龙桃2015年10月6日

CHAPTER 1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生活于“意义”之中。人类基本不会抽象体验事物,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观察、定义,即使是最本初的经验也是如此产生的。如:“木头”是作为“与人类相关的木头”,“石头”也是“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如果一个人试图脱离意义而考虑周遭的环境,那将十分可悲,他将脱离同类,孤立自己,而他的行为也于人于己无益。总之,人的自我封闭行为将无任何意义,人类的存在也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人类若想感知现实,解读其意义和价值,必须将其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而不是囿于事物本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种意义总是带有缺陷,因此不可能永远正确。原因在于,这个看似由意义构成的世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荒诞和谬误,这也是这个世界的一大特征。如果你问旁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很多人不想让这样的问题困扰自己,也不愿去探究问题的本源。但是,古往今来,这个问题一直与人类如影随形,直到今天,年轻人,甚至老人都会问道:“人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确切地说,人一般只在遭遇困顿时才会如此发问。反之,对于那些人生遂心如意、几乎没有遇到困厄挫折的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也不会被诉诸言词。但是,这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回避的,我们必须直面。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通过行为来将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表现出来。我们发现,人们的行为被其对人生的某种解读影响着,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着不同的阐释,如果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发现,他的姿态、行为、举止、习惯、观点、表情、特征等,都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认知。他的行动让我们相信,他对某种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阐释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对自己的认识。他似乎在宣誓:我如此,世界那般。这就是他赋予自己以及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唯其如此,人生的意义不胜言说。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一个人自认为正确的人生意义都搀杂了谬误(短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人生意义;反之,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人生意义,只要有人持有这样的态度,它就不是绝对错误的人生意义。而且在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观点之间,包含了我们人类所有的人生意义。但是,这些不同的人生意义,我们可以辨其高下,有些很奇妙,有些很糟糕,有些错得很离谱,有些错得较轻微。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好的人生意义有共同之处,而糟糕的人生意义则缺乏这些共同特征。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得到相对“科学”的人生意义,它也是标尺,指导我们应对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记住,这个真理是相对人类目标而言的,是相对的。此外,没有其他的所谓“真理”,即使有其他的“真理”,也和我们没有任何瓜葛,我们也无法知道这种“真理”,这种“真理”也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人生的三大制约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得不面对三大制约,这三大制约恰恰是导致人生面临的所有困难和问题的根源。这三大制约构成了人生和现实的内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受这三大制约的困扰,它们也无所不在地纠缠着人类,并迫使人类做出回答和应对,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回答问题,而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个体解读。制约之一是:我们必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贫瘠的星球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无处可逃,别无他法。我们必须在这个制约之下,依靠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繁衍生息,我们必须想办法与地球的资源共存,以实现人类的延续。这个制约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效,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没有人能逃离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对人类生活状况的诠释,这些诠释会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必需的、合适的、有益的、可能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诠释,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并为其所限:我们属于人类,人类居住于地球上。这个制约要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就如同不能随意猜测一道数学题的答案一样,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毕竟人类的肉体是脆弱的,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不安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点要有远见并且相互关联。我们不能依靠猜测,也不能抱持侥幸心态,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寻求正确的答案。当然,人类不可能一次性给出一个完美答案,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完善我们的答案。我们的答案必须围绕“我们被束缚在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一制约,我们的利益与灾难必然与地球紧密相连。制约之二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种族中的一员,我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只要我们活着,我们每个人就必然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单独的个人是脆弱的,单独的一个人也无法达成目标,这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处处受限,种种受制。假如一个人单独生存着,他要一个人面对所有问题,凭借一己之力应对所有事情,那么他将最终走向失败和灭亡。单独的一个人,他将无法生存,也无法将人类延续下去。如果我们想继续生存下去,为了自己的幸福,也为了全人类的福利,就必须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因此,我们对人生所做的解答一定要考虑这种联系,我们也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将自己孤立,将无法继续生活。这个制约不容置疑。因此,人类最大的目标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我们与其他人联系,得以延续个人的生命以及人类的命脉。若想活下去,我们的情绪、行为就必须与这个问题和目标相适应。制约之三是: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和女。这同样是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脉延续必须考虑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制约,人类社会才会产生爱情、婚姻,无论男女,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行动就是对这个制约的解答。面对问题时,人类往往会给出多种答案,但也总是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最佳方法。前面的这三个制约带来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做才能让人类在地球资源的限制下得以生存;第二,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在同类中获取地位,并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利益;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命脉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的制约。总而言之,以上这三个问题,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职业、社会、两性这三大问题。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个体来说,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社会、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反应,都可以精准地揭示出这个人对人生意义的判断。举例说明一下:假设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糟糕,他在职业上也表现得很平庸,他的朋友很少,因为他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从他生活中做出的自我定位和限制,我们可以确切判断出他一定觉得人生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生活对他来说除了挫折还是挫折,他的活动范围一定很狭窄,这和他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判断有关,人生的意义对于他来说就是避免伤害,保护自己,为此,他将自己与其他人隔绝开来,避免与其他人接触。最后他会发现,人生中的失败越来越多,而机会却越来越少。反过来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他拥有一段甜蜜融洽的爱情生活,他的工作成绩很可观,而且他有很多朋友,他的交际范围广泛,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他的人生充满了创造性,他的生活到处是机遇,他所面对的困难在他看来都如此不堪一击。对他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与同伴并肩共进,作为人类的一员,为人类的福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社会感

从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正确的人生意义,还是错误的人生意义,都具有其共同特征。精神病人、自杀者、堕落者、失足妇女、问题少年、酗酒者、罪犯,这些所谓的失败者都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缺乏社会兴趣和心灵归宿,正是这一共同特征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在面对职业、社交和两性的问题时,他们不向他人寻求帮助,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于人生的意义,他们赋予的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人能够从完成其目标中获益。因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看向自身。如果,他们获得了所谓的成功,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因为他们的这种成功只对他们自身有意义。例如,一个罪犯手握武器,这个时候他能体会到权力,他会觉得自己很强势,无人能敌,但是很显然,他只是自己感觉自己很重要,而对其他人来说,拥有一把武器并不能抬高他的身价。其实,个人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体现意义的存在,只对个人有意义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目标、行为也是如此,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对其他人有意义。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但是,如果个人不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为他人做贡献的基础上的,那么,他将必定犯错。再讲一个某宗教领袖的故事。有一天,领袖将所有的信徒聚集到了一起,告诉他们,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所有的信徒对领袖的话深信不疑,他们变卖了所有的财产,抛开所有世俗杂念和牵挂,在震惊中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可是,星期三那天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第二天,信徒们一大早就找到领袖,讨要一个说法。他们说:“看看我们困难的处境吧!我们放弃了所有的保障,我们逢人便说周三是世界末日,我们忍受着所有人的嘲笑,我们甚至还充满信心地告诉他们,这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星期三已经过去了,世界为什么安然无恙呢?”这个领袖却以私人的意义来逃避谴责,告诉这些信徒:“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们的星期三啊!”私人的意义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人生意义的真正标准是:具有普适性,也就意味着它可以拿来与人分享,是能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意义。一个成功的方法,能够为一个人解决他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也必将能够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那么这个方法对人类来说就具有共同的意义,就可以分享给大家。一个天才,只有被别人承认的时候,才会被冠以天才的称号。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我们这里谈的不是职业动机,我们不论职业,只看成就。一个能够成功应对人类生活中所有问题的人,他的行为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他人互助合作,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为大家所关注,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克服困难的方式绝对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不断合作,对此,很多人会怀疑,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观点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他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么,对于我自己,我该做些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贡献,总是以他人的利益为重,那么我自己会损失多少呢?如果我们想获得足够的发展,无论如何也要为自己多想一下吧?难道在学习保护别人的利益前,要先强化我们自身的人格吗?”这个观点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个观点涉及的问题都是虚假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意义里包含了对别人有所贡献的内容,而且他的情感指向也以此为目标,那么他必将会沿着最能够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去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不断根据目标来调整自己,会根据自己的社会感来完善自己,并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种种技巧和能力,并逐渐形成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让这种感觉逐渐趋于成熟。人一旦建立目标,他就会为此开始自我管理,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解决人生中的三大问题。让我们以婚姻和爱情为例,如果我们深爱我们的伴侣,并希望对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我们就会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将我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到对方身上。但是,如果我们不以贡献为目标,只想随性,那么我们就会变得让人讨厌,自己也不会快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还有一点足以证明这个真理。仔细观察一下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祖先留给我们的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祖先开垦的土地,他们建造的道路和屋舍之外,还有很多无形的宝贵资产,我们的风俗习惯,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的文化艺术,以及我们处理人类问题的方式和技能,这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祖先贡献给人类的成果,正是这些代代承袭的成果,让我们感觉到幸福。但是,其他人又如何呢?那些不懂得贡献和合作的人,那些对人生的意义有其他解释的人,那些只会问“我该怎样逃避生活”的人,都怎么样了呢?他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但人已经消亡,他们的人生价值也没有任何体现。似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对他们说:“这里不需要你,你不必继续生存下去。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所抱持的价值观没有任何的意义。走开吧!毫无价值的人!快点死去,快点消失吧!”一个人不以合作和奉献作为人生意义,我们能给予他的最后结论是:你无用,没有人需要你,请你滚开!当然,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中,自我观念虽然有所淡化,但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还能找到很多瑕疵,我们在以人类创造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造它。在古往今来的世界上,很多人都抱持着这个观点。他们确切地知道,人生意义在于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他们开始帮助、关心其他人,这在各种宗教思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社会上所有伟大的运动都是以增加社会利益为目标,而宗教就是向此方向努力的最大力量之一。但是,人们常常曲解宗教的真正内涵,因为人们认为宗教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情之外,根本不会做有利于人类的其他事情。由于科学使人类对同类的兴趣大大提高,所以科学可能比宗教、政治等更接近为人类贡献这一目标,也更能让人类了解人生的意义。虽然我们的视角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和结论是一致的——为人类做贡献。至此,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似乎已经成型:我们赋予的人生意义就如同我们的守护神一样,那些错误的意义就如同附在我们身上的恶魔。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人生意义形成的原因和其划分的依据,如果发生重大错误该如何纠正,这是非常要紧的。这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物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利用我们对意义的解读,影响我们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势,从而增加人类的福祉。

童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探索“人生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想办法弄清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评估自身的力量。在儿童成长的第5年,他们就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就是他们对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此时,“对于自己和世界该抱有怎样的向往”这个概念,他们已经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们会利用自身对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来观照这个世界,这个看法被称为“统觉表”(Schene of apperception)。人生的经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接受经验之前,儿童就已经被先入为主,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人生意义。但是,儿童所接受的解释,是依照最先赋予人生的意义进行的,即使这个意义是错误的,即使这种经验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是充满痛苦的,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种人生意义。当然,如果他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认知自己的错误,找出谬误所在,并加以改正,重新建立正确的人生意义,就能脱离错误的处境。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候,人们因为错误的行为导致糟糕的结果,进而迫使他们修正自己的人生意义,并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改变。然而,如果没有来自社会、同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依旧固执己见,按照自我的错误认知行事,那么他必将陷入绝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想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通常要借助某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的力量,他们能够帮助人们发现错误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对于人们童年时期的情境,解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童年时期不快乐的经验可能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对于不快乐的经验,有一部分并不是很被看重,这种经验只会让他在未来的生活中采取某些措施加以预防,并不会真正改变他的人生态度,他会说:“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糟糕的处境,让我的孩子不要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相反,另一种人会觉得:“为什么世界如此不公,让我遭受这样多的磨难,为什么别人能够享受到那么多的美好时光?既然上天对我如此残忍,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也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我都挺过来了,你为什么一点儿苦都吃不了呢?”还有一些人抱持这样的观点:“我的童年是糟糕的、痛苦的,那么我做什么事都无可厚非。”这三种人的童年经验都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只要他们不改变自己的观念,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改变。经验并不是人们成功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在此,个体心理学反对决定论。通常,人们不会为经历过的打击所困扰,而是从中汲取教训,一个人的经验不会决定他的一生,但是却会产生影响。我们用赋予的意义决定自己,当我们把一个特殊经验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时,就必定会误入歧途。人生的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赋予环境意义来幻化人生。身体缺陷然而,童年时期的某些情境很容易孕育出严重错误的人生意义,成年人中的失败者,大部分都是在童年时期对人生意义形成了错误的认识。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那些在婴幼儿时期患病或者是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人。这样的人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童年,他们的心理负担非常重,有些人根本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在于对世界贡献。除非,能有很亲近的人加以引导,让他们将对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其他人身上,否则他们一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并在面对其他人时,因为比较而变得更加气馁,在面对同龄人时,会因为嘲笑、同情、排挤而变得更加自卑。这一切的外界因素都会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丧失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会因为自己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侮辱变得自闭,并认为自己不会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我想我是第一个对此领域加以研究的人:身体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在生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虽然现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却偏离了我最初的预想。我一直在寻求的是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在寻求身体的缺陷和内分泌的异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证据。身体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心理形成错误的概念,我们也无法找出内分泌异常对儿童产生相同效果的两个样本。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克服了这种苦难的人,在他们历尽磨难的过程中,爆发出强大的潜能。在这方面,个体心理学并不强调优生优育。很多有先天缺陷的人,都成了一个时代的杰出人才,他们的身体状况很差,甚至有的人英年早逝,然而,这些奋力对抗自身缺陷和环境困难的人,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昂扬向上。他们坚持奋斗,他们执著于正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业,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仅仅从肉体是否有缺陷出发,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会发展成好的还是坏的。但是,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有先天缺陷或者内分泌异常的儿童都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他们所面对的困难也不为常人所了解,因此这些儿童变得越来越关注自己,只对自己有兴趣。因此,那些身体先天缺陷的人大多是失败者。溺爱导致孩子对人生意义产生曲解的第二大因素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处于如此情境中的孩子,他认为别人要将他的诉求当作命令来服从,他不必做任何努力,就能够获得一切他想要的。通常,这样的人还会认为自己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无与伦比的。一旦他处于不以他为众人关注焦点的情境中时,他的位置被别人取代时,他的要求也不为人所接受时,他就会无法忍受,他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不起他,所有的人都亏欠于他。他一直只索取,不付出,他从未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与他人相处。他一直生活在被照顾中,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当有事情发生时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方法应对,他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求助于人。他会认为,只要他再次成为大家所瞩目的焦点,只要大家承认他是特殊的人,那么他的处境就会改观了。这种被过于宠爱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危险的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善良的意志,表面上他们表现出“媚世之姿”,私底下却一直寻找机会攻击别人,打击平常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甚至有一部分人会直接表现出他们的反叛,当要求他们与他人进行合作时,他们无法做到,他们习惯的谄媚和顺从被打破了,这个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被伤害了,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这个社会对自己充满了敌意,因此他们会对自己的同类进行报复。如果人们不能接受他的处事方式,他就会觉得这正是自己被社会虐待的有力证据,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惩罚对于他们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反而只会坚定他们自己的信念:别人都反对我。这种被宠坏的人,无论是暗中破坏,还是公然反抗,都表明他们的人生意义是错误的。我们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在不同的时期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但是他们的目标没变,他们的想法没变,他们的人生意义永远是:我,第一;我,无敌;我,随意。如果他们一直将这样的思想赋予生活,他们的所有行为、方法必然都是错误的。忽视忽视儿童是造成第三种错误认知的情境。被忽视的儿童其人生也很容易偏离正轨。这样的人不懂得爱和互助,他们的人生意义中并没有建构这些概念。不难想象,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总是会高估这些困难,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曾经,他们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由此他就认定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他们不会相信,帮助其他人做一些事情,就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不要说让他们相信他人,他连自己都不相信。事实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经验都无法比拟的。母亲的第一职责就是,当孩子出生时,就让孩子感受到她是可以被依赖的,然后,她会将这种依赖之情扩大,直至它涵盖儿童所接触的环境之中的一切事物。如果,母亲的第一职责失败了,孩子就难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也不会形成互助、合作的情感,也很难对同伴产生友好之感。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经过启发、培养、训练,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有个被忽视、被讨厌、被排挤的儿童,我们会发现,他很孤单,他无法与他人交往,更不知道合作的存在,他就像与世隔绝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种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只要一个婴儿能够成长为一个儿童,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完全忽视,他必定接受到了某些方面的照顾和关怀,因此我们不讨论完全被忽视的儿童,我们考虑的只是那些关怀照顾比一般情况下少的儿童,或者是某方面被忽视的儿童。总之,被忽视的儿童一定未曾发现值得信赖的人,也没有发展出依赖之情。我们感到讽刺的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失败的人通常都是孤儿或者私生子,这种儿童也属于被忽视的范畴。综上所述,容易形成错误人生意义的儿童有三种:身体缺陷、被溺爱、被忽视。在这三种情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对待问题的方法常常都需要被修正,他们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意义。如果我们真正关心过他们,也曾在这方面下过功夫,我们就会在他们的行为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梦和早期记忆的作用

研究表明,梦和想象是有作用的,因为人格在睡梦中和清醒时是相同的,只不过在梦中的世界人们所面临的压力比较小,人格能够不经过隐瞒而直接表现出来。但是,若想了解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解读,最大的帮助来源于个人记忆。每个人的记忆都代表了某些值得他回忆的事情,即使这些记忆是零散的、片断的,都极为重要。当一个人回忆时,某些事情他能够想起,证明这件事在他人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记忆告诉人们:“这就是你期待的事情”“这是你要逃离的事情”,或者“这就是你的人生”。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经验,它会指引我们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你的每一段记忆都是重要的。儿童的早期记忆对探究个人表现出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如下:第一,早期记忆涵盖了个人对自身、对环境的基本评估,它是个人将自己的外貌、周围的环境、别人对他的态度、他对自己的评价等概念综合起来的结果;第二,它是个体第一次的主观观点,是他对自己人生记录的开始。所以,通过个体的记忆,我们能够知道他对自己的评价:他觉得自己是不堪一击的,所处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以及他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所处的地位是固若磐石的,并能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对心理学家而言,他所认为的能回忆起的第一件事是否是第一件,是否具有真实性,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记忆是被他们当作什么,做什么解释,以及记忆对他们生活、未来有怎样的影响。在此,我们举几个例子,看一下早期记忆对他们的人生意义有怎样的影响。如果一个女孩说“咖啡壶从桌子上掉了下来,烫伤了我”,与此同时,她的脸上带有无奈和悲哀之情,那么,你就不必惊讶,这样的女孩永远无法摆脱孤独无助的感觉,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她必定会做出过高的评估。如果她责备别人没有好好地照顾她,我们也不必惊讶,因为有些人就是如此粗心大意,将一个幼小的婴儿置于如此危险之境。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对于最初的记忆,一个人这样说:“在我3岁的时候,我从婴儿车上掉了下来。”后来,他就经常梦到这样的场景:“世界末日来临。我在凌晨的时候醒了过来,天空是一片火红的颜色,星球纷纷坠落,我们的地球也将与另外一个星球相撞,但是,在相撞之前,我醒了过来。”但他被问及是否有什么害怕的事情时,他回答说:“我害怕这一生碌碌无为。”显而易见,早期的记忆和重复的噩梦,让他对生活越来越担忧,他极其害怕失败和灾难的来临。有一个12岁的男孩被带到了我的诊所里来,他的问题是他有尿床症,以及不断和母亲发生冲突。在他的记忆中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妈妈以为我丢了,她跑到大街上到处呼喊、寻找,其实当时我是躲在衣橱中。”在这个记忆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观点:人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制造麻烦获得别人的注意,而其方法就是通过欺骗,虽然我被忽视了,但是我却能愚弄到别人。他的尿床症也是使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给别人制造麻烦的方法,对此他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关心、焦虑、担忧,正加强了他对人生的这种解读。如同上一个例子,在那个男孩的心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只有让别人担心他,他才会获得安全感。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别人的保护。有一个35岁的女性,在她的早期记忆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有一次,我独自走进地窖,当我走在黑暗的楼梯上时,比我大一些的表兄打开门,跟着我走了下来,我害怕极了。”从这个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不习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尤其不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猜测她是独生子女,结果证明这是正确的,而直到此时,她依旧没有结婚。从接下来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社会感的发展:“小时候,我记得妈妈让我推着妹妹的婴儿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只有和比自己弱小的人相处的时候才会觉得舒服,以及她对母亲的依赖。一个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的弟弟妹妹,这样就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并对社会、其他人产生兴趣,也能够分担责任。如果这样的合作行为能够自愿发生,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父母照顾婴儿时忽略了他们而产生憎恨,不会因为注意力不在他们身上而觉得弟弟妹妹是一种威胁。喜欢与人相处,并不能证明这个人一定对别人有兴趣。有一个女孩,她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女孩经常在一起玩。”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欢与人交际,但是,当她说“最怕大家都不理我”的时候,我们对她有了一个新的定位:她的独立性很差。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并不是喜欢与人相处,而是害怕孤单。一旦我们真正发现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拥有了了解个人人格的钥匙。有人曾说过:人类无法改变特征。事实上,这对那些没有握住人格钥匙的人来说才是正确的。正如我们说过,不找到错误的根源,治疗将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而唯一的方法就在于训练、引导他们去合作,让他们昂扬地直面人生。

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是我们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所以,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与同伴的合作,并训练他这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允许在同伴之中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做事。对于合作的任何阻碍行为都是错误的,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在家中被宠坏的孩子,他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会将自己对他人的不在乎带入学校,他只对学习感兴趣,因为这样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宠爱,他只听取对自己有利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发现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明显。当他初次形成这种对人生的错误观念时,他就不会再发展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性,也不会为此训练自己,而他的特征也导致他越来越难以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指责一个没有上过地理课的孩子,在这门功课上取得糟糕的成绩,我们也不能指责一个成年人在童年时期所犯下的错误。作为一个从未有过合作训练的人无法去灵活使用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在面临一个需要合作的工作时,他也无法表现得很好。当他开始尝到苦果时,我们只能设法帮助他。要想解决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必须有合作精神,每种工作方式也都在人类社会的构架下,以增加人类福祉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克服困难,才能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家长、老师、心理学家都应该了解:对人生意义的解读都可能会犯错,只要我们不再重蹈覆辙,我们就能够信心百倍地说,这些对人生意义解读有偏差的孩子最终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人生的机遇。当他们遇到困难不断尝试,当他们不逃避、不推脱责任,当他们不会要求别人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当他们不会因为觉得丢脸而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一定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能够应对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我当然要参加。”如果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都能抱持这样的合作态度来面对生活,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蒸蒸日上。

CHAPTER 2 精神与肉体

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对于是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这个问题,人类一直莫衷一是。参与讨论的哲学家基本分成两派,一派是唯心论,一派是唯物论,双方各执己见。虽然哲学家为自己的观点摆出了许多理由,但是这个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求于个体心理学,因为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实际上是在研究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病人也具有肉体和精神,如果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错的,就无法帮助到他。我们必须通过经验推导出理论,理论也必须经得起现实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找出肉体和精神关系的正确观点。个体心理学的发展促使这个问题所造成的紧张情势慢慢变得简单,它不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我们认为,人生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肉体和精神,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缺一不可。我们也开始从整体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是活动的生命,但是只发展肉体对我们而言显然是不够的。种子种在地里,发芽,生长,成为一株小草,从此便被固定在了这个位置上。如果我们发现植物有了心灵、精神,我们必然感到很吃惊,但是这对植物没有任何意义,即使它具有预见性,它可以预见到:“一会儿会有个人经过,会将我踩在脚下。”这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依旧无法逃避开即将遇到的灾难。但是,所有可以动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能够预见并计划行动的方向,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精神。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精神的核心要素就是具有预见性。能够说明人类具有精神,是因为人类的肉体在精神的支配下,精神为肉体制定动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如果没有目标,人类只是混乱地进行一些动作,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精神为肉体制定目标,支配着肉体的动作,所以两者的关系是:精神是主导。同样,肉体也会反过来影响精神,因为运动的做出者是肉体。精神只能够在肉体可以达到的范围内来支配它,例如:精神支配肉体奔向月球,那么这个支配一定是失败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其活动的范围更为广泛。人类不仅活动的方式很多,这从人类手指的复杂运动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人类能够利用自身的活动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人类的精神会越来越有预见性,而且,人类也必将通过行动表现出他们的奋斗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以增强他们在整个情境中所处的地位。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朝向局部目标的局部动作之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包含一切的单一动作。我们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情境中,我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精神和肉体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精神似乎要为了最后的成功被迫发展,全面爆发。肉体也如此,它也在努力成为一体。肉体在胚胎中就已经向理想的状态发展了,比如,当皮肤有损伤时,整个身体都在忙着让它复原。但是,这并不是肉体独自发展的潜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精神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精神在肉体努力争取最后的目标时提供助益,运动、卫生学的价值正是这一观点的证明。从出生到结束为止,人的精神和肉体在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协力合作,持续不断。精神和肉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两部分。精神就犹如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激发出肉体的全部潜能,使肉体更加强壮,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精神的铭记依赖于肉体的每一个动作、表情、行为。人的所有活动,都是有意义的。人们通过运动眼睛、舌头、面部肌肉使脸上有一种表情,并表达一种意义,而赋予这种意义的正是我们的精神。现在,我们能够看出心理学所真正要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分析出其动作的各种意义,探寻出其中的目标,并将不同的目标相互比较。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标的,精神能够确保我们行为的目标更加精准明确。精神会做出必要的计算:哪里是特定的安全点,我一定要沿着特定方向走,才能达到目标。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确切的目标和方向,动作就完全不会发生。如果我们回头,头脑中必定会反应出这个动作的目的。但是精神的选择并非完全是正确的,其计算的方向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个目的之所以被选择,说明我们的精神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所以,所有行动上的错误都是精神上的错误。每一个人都在寻求一个安全的地点,但是哪里是安全的呢?有些人就会选择错误的安全方向,并固执于他的选择,他们必将走向堕落。当我们看到一个表情和动作,又无法判断其中所代表的意义时,如果想了解一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分解成简单的动作。我们以偷窃这一行为为例。偷窃就是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行为的目标:偷窃者的行为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使自己变得富有,拥有更多的东西,进而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因此,这种行为缘起于贫穷或匮乏之感。第二,我们要了解这个人是处于何种情境之中,以及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匮乏之感。第三,他是否通过某些正当方式来改变这种处境,如果当他不再贫穷或者匮乏时,他是否会改变这种行为。对于他的目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但是,我们可以指出的是,为了实现目标他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5岁之前,人们就已经形成了肉体和精神的合作。这期间,他有着遗传的因素和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并适应着他对更高一层的追求。在6岁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型,他的人生意义、目标、处事的方式和态度都已经定型,这些在他成人之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前提是他摒弃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思维。由于他的想法、行为与他对生活的认知相一致,所以,如果他能够改变他的想法,那么他的新想法、新行为就必须与他对生活的新认知相适应。对于周围的环境的印象,我们人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我们能看出他希望在其所处的情境中获得怎样的印象,和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一个人的聆听力和观察力能够反映出他的兴趣之所在,反之,也能够通过他的兴趣了解他的心理情状。这就是人们通过行为训练自己的感官能力,并让自己得出结论的。可见,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前面,我们已经给心理学下了定义,现在我们再加一点内容,探究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会如此之大。心理主要探讨的是肉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进而形成的态度,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达不到环境所要求的目标,就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压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其智力的发育要比正常的孩子迟缓,他们的精神难以和身体的动作协调起来。若想和正常人一样,他们就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就会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也会比较容易变成自我的人。如果一个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总是关注他的缺陷,关注他的行动受限,那么他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其他的人了。无论是时间还是行动,都会成为他不关注其他人的理由,因此他的情感随着成长而变得淡漠,自然就难以形成较高的合作能力。我们必须承认,身体的缺陷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行动带来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他就会勇敢地克服身体缺陷,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如此这般的他与正常人无异,也同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事实也证明,很多身体有缺陷的儿童,取得的成就远远大于正常的儿童。例如,一个孩子先天是弱视,那么他就会承受比正常孩子更多的困难,他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看这个世界,这也促使他更关注视觉世界,他会让自己更努力地辨明形状和颜色。因此在视力上有缺陷的人其视觉方面的感官反而会优于那些正常的孩子,也会更加具有欣赏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我们能够跨越精神上的障碍,那么身体的缺陷将不成为问题,反而是一种有利的条件。我们将以上这种现象称为补偿现象。世界上很多诗人和画家都有视力方面的障碍,但是通过独特的训练手段,他们都跨越了身体缺陷的障碍,他们的视觉利用率也高于常人。这种补偿现象在左撇子身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老师或家长会纠正他们写字时的习惯,迫使他们用右手写字,但是对于左撇子来说,用右手写字或者画画显然没有左手灵活。但是,他们通过训练,用精神支配自己的身体克服这个困难,最终他们的右手会变得如同左手一样灵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很多左撇子的孩子画的画和写的字比右撇子的还要漂亮,手工也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有着明确的目标,加上自己多于常人的努力,所以才将劣势转为优势。只有那些将自己与同类隔离开来,只关注自己的孩子,一心只想摆脱自己的困境的孩子,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而能够实现与他人合作,关注他人,对他人有兴趣的孩子,会慢慢弥补自己的缺陷。只要心中有一个克服困难的目标,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就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关注力的问题。如果将自己的兴趣、关注力放在身体之外的其他地方,我们就能够训练、培训自己,努力实现目标,困难只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路上的障碍,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清除一切障碍。但是,如果只是将关注点、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或者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摆脱身体缺陷,将很难获得成功。左撇子训练右手使之变得灵活时,他们从未想过这只手怎么办,右手不是这么笨就好了,我要是不使用这只手就好了,而是积极练习,使之变得灵活。这就是锻炼和实践,并摆脱不灵活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如果一个孩子希望克服困难,那么他一定会定下关注社会、与他人合作的目标。我曾对患有肾管缺陷的家族做过研究。这样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患有遗尿症,他们还患有其他疾病,如膀胱、肾脏或脊柱的问题,而且从腰部的胎记、痣中也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一缺陷。但是,我们无法将这方面的疾病完全归咎于身体原因,这个研究也恰恰可以作为遗传缺陷转变的证据。患有肾管缺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在器官的缺陷限制下生活,相反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器官。比如,一些孩子晚上会尿床,但是白天却不会尿裤子。环境的改变,或者父母的关注力降低,这种情况都会发生改变。患有肾管缺陷的孩子,只要他的智力上没有障碍,那么他就不会经常通过此种方式获得大家的关注。也就是说,遗尿症是能够克服的。但是,大部分患有此病症的孩子都无法克服这个毛病,他们也不想克服,这就要研究他所处的环境、情境给了他怎样的刺激。有经验的母亲会进行一些训练,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但是缺乏经验的母亲,面对这个问题时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患有肾脏和膀胱疾病的孩子,在听到尿的字眼时,会变得高度紧张。当孩子尿床后,如果母亲立刻进行制止,他们就会知道别人总是在关注他的行为,就会非常厌烦,进而排斥相应的控制训练。德国一位社会科学家曾做过统计:从事与犯罪相关的职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犯罪的概率很高,如狱警、警察、法官等。通常,教师的孩子成绩不会很优秀,这有很多的事实能够证明,医生的孩子往往患有精神疾病,牧师的孩子很多都是社会边缘人。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遗尿问题,就给孩子一个错觉:我的这个行为能够获得别人的注意力。他们会通过这个行为表明自己的意志。遗尿症还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梦是我们表达愿望的一种方式。孩子在做梦的时候会梦到上厕所,这就为尿床提供了充足的借口。通过这一行为,他们能达到很多目的: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为他们做事,使自己成为关注焦点。这种行为也是他们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尿床都是表达意愿的独特方式,他们不是用嘴说,而是用膀胱。他们借用身体缺陷的名义以遗尿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来自情境的压力。曾经他们是焦点,现在被忽略了。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后,父母在他身上倾注的爱少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吸引母亲的目光,无论以何种方式。他们想表达的是:“我还是一个孩子,不是你以为的长大了,我还需要你的关注。”有其他身体缺陷或者处于其他情境中的孩子,也会通过其他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他们会用哭闹来获得大人的注意,半夜嚷着要喝水,梦游、做噩梦,掉到地上等。这些孩子的心理基本是相同的。出现这样的症状,一部分是环境的原因,一部分是自身的因素。以上的事例都指向了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发育,甚至会给肉体带来某些病症。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一些事例能够证明我们的说法不是错误的。胆小的孩子,在身体发育方面可能不会那么理想,可以说,他从未关注过自己的身体,也不在意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因此,他从不锻炼。即使身边很多人都在锻炼,他也毫不在意,他的性格也比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内敛。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总结出这样的观点: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我们经常遇到由精神引起身体不适的状况,那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找到克服身体障碍的方法。在5岁之前,人体的内分泌腺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腺体不足,其所处的情境、个人喜好、思想都会左右身体的成长。

情感的作用

人类对其生活的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激发肉体去行为的结果。精神指导我们去工作,精神指导和帮助肉体的发展。总而言之,我们人类的每一种行为体现着精神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过度强调精神的无所不能。如果要克服困难,健康的身体也是必需的。由此,我们看到精神的作用是这样的:它控制生活的环境,以保护肉体免受疾病、死亡、意外事故、灾害等的侵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痛苦,能进行各种想象,认知环境的优劣。想象和认知不仅是预见未来的方法,它们还能够激发身体的其他感觉,并支配身体随之行动。个人的感知能够支配肉体的行为,但是肉体却没有办法控制精神,个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目标构成了个人的感知能力。显然,支配个人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态度。在没有其他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态度并不足以对身体造成病症,只有感情加强后,人生态度才会引起行为。个体心理学的新概念表明:感知不会和人生态度对立,只要确定目标,感知就会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调整。这一点已经超出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畴了,化学理论无法解释感知的根源,化学实验也无法预测感知的发生。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先假设生理的存在,但是我们最终关心的是心理的目标。我们并不是很关心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我们关注的是引起焦虑的对象。据此,我们可以说焦虑并不是由性压抑引起的,更不是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荒唐的。那些习惯于母亲的陪伴、帮助、保护的孩子,他们会发现,无论怎样的焦虑,都能够成功引起母亲的注意,进而控制母亲。我们发现,发怒也是控制一个人或者一种情景的工具之一。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表现都来自于遗传,我们的关注点就在于如何应用遗传,以获取既定目标,这似乎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从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知是随着他所要获取的目标这一必需的方向发展的。无论是欢娱或悲伤,踟蹰或勇决,都和他的人生态度协同一致,其表现和强度都与我们所预料的无差无别。经历痛苦才实现目标的人,他并不会因为达成目标而感到快乐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觉,我们的感知是能够被控制的。一个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当他一个人在家,或者指使别人去为他办事的时候,他的焦虑就会消失。所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都会避开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支配者的情境。情绪的格调和人生态度一样,是固定的。 例如,胆小的人永远胆小,即便在有别人保护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很勇敢,在更弱小的人的面前变得十分高傲自大。他的房间可能有三把锁,有几个报警器,一只看门狗在保护自己,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在吹嘘自己有多么勇敢。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胆小的,但是他性格中的胆小部分在他烦琐地保护自己的行为中表露无遗。性和爱情的领域也能提供类似的证据。当一个人想接近他的性目标时,也必然会出现属于性的感知。为了集中心意,他必须排除一切其他兴趣,这样,他才能产生适当的感情,生发必要的功能。如果他拒绝排除其他的兴趣,他就会缺少这些感情和功能,就会阳痿、早泄、性欲降低、性冷淡、性变态等。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基本是不正确的优越感和错误的生活态度导致的。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会发现:他只是期望别人的体贴,但是自己却不体贴别人;他对社会没有兴趣;他们没有勇气,在进取的活动中经常失败。我有一个病人,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因为无法摆脱负罪感而觉得痛苦万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非常诚实的人。在他7岁的时候,他哥哥代替他做了作业,但是他却告诉老师说那是他自己做的。这个谎言让他产生了很深的负罪感,并且缠绕了他三年。后来,他跑去找到老师,承认了这个可怕的谎言,但是老师只是一笑置之。接着,他又哭着跑去找他的父亲,再次承认错误。父亲为此大大地表扬了他,并以他的诚实、可爱为荣。但是,这并没有消除他的负罪感,他依旧觉得非常沮丧。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孩子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如此严厉地责备自己,是为了证明他的诚实。他家中的高尚道德风气,使他的品质也超越其他人。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他都觉得比不上他的哥哥,因此,他会采取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因为其他的自卑而感到痛苦,他频繁手淫,而且在学习方面也还是会撒谎。当他考试的时候,他的负罪感会变得更重。而他敏感的负罪感也使他的负担远比他哥哥的重。当他想超越哥哥而做不到时,就会以此为借口。离开大学后,他想找一份工作,但是他的负罪感变得异常强烈,他整天都在祈求上帝的原谅,结果连工作的时间都耗费了。后来,他的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最终不得不被送到精神病院。就连医生对他都毫无办法,但是,没过多久,他的病情却好转了。在离开医院之前,医生和他说,一旦病情复发,请再次入院。随后,他开始攻读艺术史,有一次,在考试即将来临的一个星期天,他跑到教堂,拜倒在众人面前,哭喊着说道:“我的罪孽太过深重了。”这样,他的内心再一次崩溃。回到医院又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家里。一天,他全身赤裸着走进了餐厅。他的身材的确非常健硕,在这一点上,他完胜他哥哥。他的负罪感是让他变得更加诚实的方法,而他也希望能借此获得优越感,但是他却挣扎着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逃避考试和工作的行为,是他个性胆小又极度不自信的表现,他的各种病症都是他避开那些他觉得无法成功的活动的表现。如,他在教堂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