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3:59: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焕斌,冉亚权,徐越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试读:

前言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灵的科学。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其他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化。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于是,人际关系问题便出现了,而解决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就是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原因。

与其说学习和研究心理学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还不如说它其实可以让人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当今社会,心理问题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心理失控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编写本书的目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法则。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的激烈。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智慧的博弈,那么,生活就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谁的心理更强大,最后的赢家便是谁。

本书从自我、个性、职场、婚姻等方面,全面解读了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帮助读者们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看清自己在职场的形势,在工作中轻松收获成功,在生活中顺利收获幸福。

将心理学原理及规律转化为具体应用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法,并教会人们在与人博弈的过程中获胜的策略,就是心理学的智慧。一旦掌握了心理学的智慧,我们便会发现,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解决起来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古今中外,那些最终取得胜利的赢家无不是懂得心理学的大师。

不管你是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走在途中,了解心理学,都会让你的职场生涯更加游刃有余。因此,请带着本书上路吧,相信在它的引导下,在你到达终点之前,你的人生行囊里已经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果实。

本书共分十四章,每一章又分为若干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解读,每一章的内容结合起来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分别对心理学在不同领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十四章内容从对自我的分析开始,由个性、潜意识、情绪逐渐向人际交往、情感、职场深入,最后以生活和成功两个永恒的主题,使本书内容得到升华。除了对人的个性、情感、职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个人消费、理财、投资的实质性建议。

如果你刚接触心理学,那么本书可以带你入门,帮你认识、了解自我;如果你正为自己的工作、感情或者未来感到困惑、迷茫,那么本书可以帮你指点迷津,走出职业倦怠。不管身处哪个领域,相信你都能在本书中得到慰藉并找到方向。编著者2016年1月第01章心理学与自我:更新自我认知,寻找未知的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个人类永恒的命题,困扰了人们好多年。为了让自己不再感到彷徨,不再迷失在大千世界,也为了自己能真正跨过痛苦的河流,通向幸福的彼岸,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个从不曾被自己了解的自己,就成了我们势在必行的事。现在,就让我们打开本书,带着心中的疑惑,带着渴望、期盼、思索,一同走进我们未知的心灵世界,寻找未知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做生活的主人。实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

在心理学中,对人格的定义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不仅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十分稳定,这对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状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与“本我”正好相反,它是专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属于人格结构中重点的道德部分。

你来到书店,看中了一本找了很久的书,但是你没带够钱,巧的是你站的这一排书架正好是老板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本我会产生想拿着装包里就走的冲动,不计后果。而“本我”会理性地对当下的情况加以分析,然后克制这种冲动。“自我”这个时候可能会对自己说,再忍一忍或者可以跟老板商量一下先把书留着,等回去拿钱了再来买。“超我”则会督促自己,这种行为就是偷窃,是犯法的,会受惩罚的,所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自我’为了驾驭‘本我’举起了‘超我’的鞭子”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在人的身上共存,但同时它们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每个人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把握不好,不能维持三者稳定,那么就会出现人格障碍。

M市第一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曾经发生了震惊全市的伤人案。事情发生在上周一,下午4点左右正是家长接小孩放学的时段,也是幼儿园门口最拥挤的时段。就在这个时候,惨案发生了,一个年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提着菜刀冲进了人群,开始疯狂砍杀,场面一度陷入混乱。6个不满5岁的幼儿和一名老师被砍身亡,26个在场的家长和学生被砍伤送往医院。

警察经过调查,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钱某,并在本市的一家小旅馆抓获了他。经过审讯得知,钱某是当地一家化工厂的员工,他对自己的杀人行为供认不讳,且毫无悔意。

警方经过整理,总结出钱某的杀人动机主要有三个:一、化工厂因为污染环境被查封,钱某失去工作成了无业游民。二、女友得知他没有工作之后跟他分了手,30岁的钱某成了单身汉。三、周围的邻居对他丢了工作又没了对象这件事情大肆讨论和嘲笑。之后,司法机关对钱某进行鉴定,得出结论:意识清醒,不存在精神问题。

在震惊之余也不禁感到疑惑,一个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根据他行为的无计划性、高度攻击性、事后无羞愧感,以及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结合上述关于自我、本我、超我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钱某身上,“本我”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因为他完全是按照自己下意识的想法去活动的,而“自我”和“超我”几乎没有对他的行为起到相关的约束作用,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人格上有障碍的年轻人。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是江南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儿子,他从小就有一个武侠梦,经常拿着棍棒“行侠仗义”因为莽撞,得罪了不少人。他的家人没办法,便答应他会让他拜师学艺。本以为事情就这样平息了,哪知他的父母只是为了暂时安抚他,实际上是想让他学习生意经,早日继承家业。他知道家人的骗局后,十分失望,竟带着自己之前认识的几个小兄弟,组成了一个帮派,整天打打杀杀,最后被乱棍打死了。

拿着棍棒“行侠仗义”其实就是年轻人的“本我”,他渴望成为武人,讨厌生意经。如果他的家人在第一次软化他之后,能够顺应他的“本我”,给他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么他的“本我”尚可接受“自我”的约束,会做一个孝顺的儿子,毕竟他的本质是不坏的,他只是不喜欢父母安排的生活而已。于是,年轻人由“本我”向“自我”转化的一个最佳的机会就这样在父母的约束中断送了。最后年轻的“本我”被无限膨胀,害了自己。

可见,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其实在人的人格结构中是互相约束、互相配合的,只有这三个“我”和平相处,保持平衡,人才能健康成长。而当这三个“我”互相吵架的时候,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是真的我吗?”“能做,不能做?”或因为自己某个突然冒出来的丑恶念头而感到惶恐不安,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了,冲突越来越重,就会导致人的内心失衡以及精神上的问题。小贴士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相制衡,人才能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可让“本我”占据上风,而导致自己被欲望侵蚀,受欲望支配,要时刻提醒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用理想激励自己,变得更好。打造专属于你的个性

性格指的是人表现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如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人的性格类型是遗传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遭遇,即使在成年之后,每个人的经历也各有千秋。人的性格会因为后天的境遇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情感上的创伤、人生的变故、巨大的恐惧都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发生变化,但并不会使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彻底地发生改变。人的性格各有差异也正是这个原因。

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偶尔也会有活泼好动的时候,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内向的本质;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难免会有陷入忧郁的时候,但外向仍旧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类型。同时,性格是每个人的本性流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无法掩饰、无法伪装,更是无法捏造的。

可以说,与生俱来的性格,随时随地都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擅长控制自己性格的人常常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同样,不擅长利用性格的人则会引发许多冲突与矛盾,闹得周围鸡犬不宁。

钱熙是一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女生,最近一段时间她一直十分苦恼,因为总是在无意中就得罪了身边的朋友,现在都没有几个愿意和她说话的人了。导致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熙十分没有耐性,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令她不满意她便急躁起来了。例如,轮到她所在的小组打扫卫生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动作慢了,她就会大发脾气,责骂别人。

钱熙焦躁的个性从她生活的一些小细节中也不难看出来:钱熙的父母是生意人,她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的生意刚刚起步,所以起早贪黑,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帮她打理日常生活。钱熙只能自己给自己梳头,因为着急,梳头发的时候只要有一缕没有扎上去,她都会急得一把拽下来。钱熙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免不了会有同学跑过来问她问题,要是讲解一两遍同学还是不明白,钱熙便会急得不行:“这么简单,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上课干吗去了?”这话一出,哪个同学会开心?其实钱熙也后悔过,但是一遇到事,她就又急躁起来了。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钱熙是一个性情十分急躁、易怒的人。这一类性格的人,做事的时候往往都是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如果做事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也只会想着“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掉,而不会想先冷静下来,再周详地处理。他们还会因为性格急躁而心神不宁,生活中经常会陷入惴惴不安的幻想中。

对于像钱熙这种性格的人,作为他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并安抚他们潜在的急躁情绪。例如,采取放松的训练,使他们处于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然后引导他们做一些简单刻板的动作,如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重复接触;或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单调的声音上,如钟的嘀嗒声等,从而使他们达到入静、精神松弛、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

马斯洛曾说过:“你的心若改变,态度则会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性格改变,性格改变则人生改变。”这句话的通俗意思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潜质有充分的了解,把自己的个性优势激发出来,并控制好性格上的弱点,才能发现自身独有的天赋和优势,塑造健全的性格,进而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伟大的人生理想。小贴士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它让我们与他人有所区别,也成为我们的标签。好的个性能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帆风顺,做事的时候一切顺利,而坏的个性则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举步维艰、遭人责难。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确立你想要的自尊

心理学上的自尊,跟我们通常所讲的自尊心是不一样的。它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指的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自尊包括我们对自己是否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有价值的,是否认为自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对自己本身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自尊。那么,怎样做才能拥有自尊呢?我们的自尊水平会随着我们体验成功或者受到表扬而上升。高自尊的人一般都具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肯定自己的整体价值,因而自我认可程度很高。高自尊的人想要做什么都会积极付诸行动,并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很大。人们为了保持自己已经拥有的自尊,经常会用到一些策略,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就是“自我障碍策略”,它指的是人们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失败,所以提前设置好障碍,为自己的失败找到解释的原因的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缺乏能力;如果成功了,就更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李浩在考试前就已经预料到自己可能考不好了,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笨蛋,他干脆运用“自我障碍策略”。在考试前一周他刚好胃有点不舒服,这时家里人打电话来告诉他姥爷住院了。他把这些事情都一一告诉了同学,说这些事情直接扰乱了他的复习计划,也让他没有心思好好复习了,并预测自己这次考试一定不会考好了。这样一来,等到考试结束,如果李浩考得不好,大家也不会觉得是他笨而会归咎于这些外在的原因。如果他这次考得还不错,同学们就更有理由把成功归结于他的能力和他的聪明了。

当然,相较“自我障碍策略”,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则是一种更高明的保持、提高自尊的办法。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分母“抱负”越小,也就是期望越小,信心就会越大,自尊也就越大。人如果越来越自信,那么做事情的时候也会越来越有信心,人的自尊指数也会越来越高。换个说法,就是自尊不仅是以成功来衡量的,它还与每个人期望值和目标的大小息息相关。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减小期望值来提高自尊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尽量把心中的那份期盼放下,从把生活、工作中的小事情处理好开始做起,在每一个小小的任务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

王琴今年24岁,长得很漂亮,从播音专业毕业后,她就一直发奋要做中国最有名的主持人,这也是她从小到大一直想做的事。

王琴绝对称得上是他们那届毕业生中最拼的,除了毕业之后还一直坚持每天早上吊嗓子外,她还专门请了老师,教自己搭配、走路增加气质,可以说是金钱和时间一样都没耽搁。可是王琴中间参加了三场电视台的面试了,都以失败告终了,面试官觉得她的气质和新闻不符。一次还好,次数多了,王琴开始失去信心了,到最后,只要面对面试官,她就很紧张。

老师了解了她的面试情况之后,便约她细谈了一次。老师说:“你知道是什么阻碍了你吗?不是你的天分,也不是外在条件,而是你的目标。你的目标太大,反而成了阻碍你前进的压力。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进最大的电视台,而是不管平台,先站上主持台。”

王琴听了老师的建议,这次她的目标仅仅是站在主持台上,很快机会便来了,一家电视台的面试官觉得她虽然不适合新闻主播,但是给她推荐了一个美妆节目,虽然只是助理主持,但是因为王琴对穿着打扮有很独到的见解,她在节目里穿的衣服很受观众追捧,渐渐便有了一些固定的粉丝。王琴很开心,工作也越来越有劲,一年不到,她便因为表现优秀成了正式的主持人。

生活中,大多数人之所以过得很平庸,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条件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对自身期望过高,而这些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这一类人心里想的永远是怎么一步登天,无法脚踏实地地做实事,一旦事情失败,就只想着怎么尽快翻盘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说他们过分地自卑又过分地自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他们。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

回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只要我们不对生活和工作有不切实际的期望,那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也能让我们获得满足感,而在一次次成功中,我们的自尊也会不断地增长起来,这样,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拥有巨大的自信和勇气。小贴士

不对自己期望过高并不是不报期望,而是在确定理想时,多切合实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哪怕你每次的进步再小,但只要你一直在保持进步,那么就是值得喜悦的。扮演好你的每一个社会角色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果把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自己角色的演员,做着每个角色分内的事。“角色”这一概念一开始只是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后来,社会学家们在社会互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其实是有类似之处的,便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了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社会角色”的概念也因此诞生了。

社会角色指的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代表的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只要是社会成员,就会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且活动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来做,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谢小美没出她们村之前,一直被她们那个小村子封为“村花”。18岁这一年,她离开村子,在市里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前台的工作。

前台工作很特殊,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谢小美自以为长得漂亮,经常在男客户面前搔首弄姿,而且很喜欢仗着好色的男客服经理的喜欢,给她的领班脸色看。有时候还会越过领班直接去客服经理那告状。

好景不常,新工作还不到两个月,领班就受不了她,安排她直接去打扫厕所了。谢小美不服气,但是她又做不了别的,而且她知道自己这是因为越级得罪人了。

其实谢小美之所以最后自食恶果去打扫厕所就是因为她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越位”,没有找对在职场上适合自己的角色。在职场上我们就是一名应该服从上级安排的员工,不管我们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都不能带到工作中来,该尊重的上级还是必须得尊重。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系中,每个人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也是多种社会角色的集合体。我们把这种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称为“角色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集。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扮演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演绎自己的社会角色时不能太过简单和随意,而是要自觉地按照每种社会角色的特定模式,即社会对该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做。否则,在我们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角色就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一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吵架,丈夫赌气,直接回卧室把房门锁上了。女王发完火后便后悔了,只好敲门。“你是谁?”“女王!”维多利亚想也没想,立刻回答。

丈夫没有开门,也没理她,又问了一遍:“你是谁?”

女王有些生气地答道:“维多利亚。”

丈夫还是不出声也不开门,女王无奈,只好再次敲门。

丈夫这时仍旧只是问:“谁?”

女王终于明白了,温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亲爱的。”

这次丈夫开门了。

在外人面前,女王是一国之君,这无可厚非,但是回归到生活中,在丈夫面前,她只是妻子,和丈夫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她在丈夫面前也一直都以女王的身份自居,那不管是谁做他的丈夫,都是忍受不了的。所以,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和矛盾,我们要善于在环境变换的过程中,灵活地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小贴士

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也会跟着改变,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接触的人,我们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了。为了让自己的“角色”不发生冲突,我们必须明白,在每一个角色里,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位置。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态,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谁的生活会永远充满阳光。很多时候,并不是命运出了差错,而是你的心态出现了偏差,你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出现了偏差。很久之前,人们就发现,最有钱的和最有权势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真正快乐的人其实是那些明白人生真谛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要消失,所以才存在的,而是因为它们要给人带去美好。快乐造就了他们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进而又带给了他们力量,而这种力量足以使他们改变命运,获得幸福。

有个教授对每个人都很好,见到谁都笑眯眯的,他的学生对他这种行为非常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你每一天都可以面带笑容?”

他总是这样回答:“因为我不想让自己感觉不快乐呀!”

成功人士一般都会展露一张笑脸,即使不是笑容满面,其内心的坦然与笑意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成为一个人表情的底色。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人大抵都是保持着心平气和、悠然自得的样子,很少有人表现出抱怨、急躁或者嫉恨等情绪,因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纵横四海的能力,也有维持一个人个人尊严的必要权利。

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和别人交际,也无法避免与他人比较各自的境遇,但是关键问题并非是否要比较,而是怎样比较。从心理上来说,快乐是对自己的一种热爱,亦是对别人的宽容。一个总是和自己作对的人,也很难放过他人,心灵上的伤疤很容易感染他人,映射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笑不光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因为,微笑和其他一切情绪都是很有感染力的。重要的是,快乐能够造就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可以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改变命运,获取幸福。一般是这种情况,一个人想要得到哪种幸福,都可以获得,因为这是渴望的心情产生的力量。

埃莉诺年轻的时候相貌非常普通,她经常感到自卑,从而变得很忧郁,但是罗斯福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眼中,埃莉诺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孩,拥有自己特别的气质,罗斯福魔法般的话深深影响了埃莉诺。

从那以后埃莉诺就尝试将自己当成一个与众不同、身心愉悦的女孩,逐渐地,她身上展现出的快乐遮挡了忧郁,自信的光芒照亮了自卑的阴影,经过心理调整后的埃莉诺没过多久就展现出惊人的能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才华、最有气质,对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第一夫人。

既然有白天就一定会有黑夜,生活不可能永远洒满阳光,很多时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你的心态出了问题,你看待问题的方法与对待问题的态度出了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人,他们看起来条件不差,但是却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接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缺少自信,有所不满。

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低估了自己,也就是这样的低估,常常影响了人们的心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无法继续下去,也使快乐无法落在他们的身上。

斯宾诺莎曾这样说过:“快乐并非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从某种层面上讲,快乐自身就是一种美德,是对自己的美德,亦是一种对别人的美德。

很多人都喜欢阿庆嫂,却很少人会喜欢祥林嫂,这是因为,我们可以有不善待自己的自由,但是却没有改变他人心情的权利,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是在潜意识里,很少有人会喜欢他人影响自己的心情。小贴士

从本质上说,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是一种无条件的心理感受。一般说来,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会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一个奴隶,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主人和奴隶”,哪个更有力量,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找出你的性格缺陷,勇敢去冒险

试想一下,此时此刻,突然有个人来告诉你,你上周在超市抽奖时的数字获得了终极大奖——一次免费去珠穆朗玛峰冒险的机会,你会兴奋得尖叫吗?

如果现在又来人跟你说:你这次去珠穆朗玛峰其实是有任务在身的,你需要为此次的衣食住行做充分的准备,而且需要时刻记录你的见闻,回家后需要与网友分享你的观点。这时你的想法又是什么呢?是新奇还是开心,抑或是觉得忽然有了压力呢?

如果这个人接下来又告诉你,在这次冒险中,你不需要准备任何东西,而且每天都有美不胜收的风景可以欣赏。唯一需要你操心的就是,你得自己背上一瓶氧气罐,因为珠穆朗玛峰上氧气稀薄,需要自备氧气罐,保证自己的安全。此时,你是迫切地想去看美景,还是因为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而心生退却,想放弃冒险了呢?

最后,这个人告诉你,同行的人会保证你的安全,而且食物和设备也会给你准备好,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得在当地当三年的支教老师,三年之后才能回来。这时你又是怎么想的呢?是会为这三年与亲人分别的寂寞旅程担忧,还是会为自己没法接受这个条件而不得不放弃冒险感到可惜?

条件发生变化之后,你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你最终会作出什么决定呢?你是否会不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毫不犹豫地选择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还是你觉得有些条件实在不能同意,所以果断选择放弃这个机会?其实,你作什么选择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你最应该弄明白的是——是什么让你放弃冒险。

西方现代经济学家约·凯恩斯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

性格本身没有好坏,只有当我们把它和目标挂钩的时候才有好坏之分。中国有句古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套用过来,就是性格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而我们可以选择的,就是正面地运用自己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毛佛鲁曾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性格中的优点会为你带来很多幸运和机遇,同时,性格中的缺陷也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

刘恒是国家重点工科大学的硕士,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一所研究所工作,如今收入稳定、工作也十分轻松,是许多朋友羡慕的对象。但是,刘恒过得一点都不开心。其实在专业上,刘恒绝对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精英,但刘恒天生软弱的性格,给他的工作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让他在研究所的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研究所所有的技术人员每周都会一起开会讨论研究技术和方向,本来刘恒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观点也绝对经得起推敲,能够直接指向研究的重点,让研究所的同事刮目相看。但是一旦辩论起来,只要其他同事态度比较强势,刘恒就特别担心自己会得罪同事,慢慢地他也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也软化了,结果就是他不断向同事妥协。事后再想起来的时候,他又会特别生气自己的软弱,对自己不能像其他同事那样坚持自己的立场感到后悔。时间久了,研究所里一些技术没他好的研究员都升职做了组长,有了自己单独的办公室,而刘恒却一直停在原地。

另外,刘恒对周围的事情也总是过分敏感,总是很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次,他在研究所的研究室休息,正好妈妈打电话来了,就跟她聊起了家常,这时正好有几个同事也进来休息,刘恒怕打扰别人便匆匆挂了电话。同事见他们一进来,刘恒立刻就进来了,也觉得很奇怪,私下都说:“刘恒是个很奇怪的人,老是一个人神神秘秘的。”他听在心里,虽然觉得很委屈,却又不好意思上前反驳。时间一久,刘恒和大家的关系更疏远了,刘恒想找他们交流,却又怕被人觉得自己是故意接近他们,对他产生了新的看法。

刘恒的性格软弱和过分敏感其实就是性格缺陷中的无力和不适应。患有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情绪也总是处在忧郁的状态。因为精神压力和意志软弱的双重折磨,他们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弱,一旦进入了不良的心理环境(例如,身边的人对自己不信任,陷入信任危机),就特别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不过,性格缺陷并不是一直存在、不可克服的。自省法就是一个效果很不错的方法。每天睡觉之前,通过写日记或者睡前回忆的方法,回顾一遍一天中自己做的所有事情和看到的所有场景,进行自我反思。在找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后,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纠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对比,然后对自己的性格逐渐改善。小贴士

没有谁的性格是完美的,谁都有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它是每个人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正视性格缺陷的存在,积极地去纠正它,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而不是放任它自由发展,或是躲避它,让它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人生的终极命题: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你为了什么活着呢?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这样认为:“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因为人一旦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的人会这样说:“因为我不敢死,虽然我就像时间齿轮上一小块微不足道的铁屑,生活很悲催,却依然要重复着。”

有的人思考比较积极,会说:“为了我追求的理想,为了我的未来,为了我心中的信念。”

也有人会考虑自身的责任,说:“为了我的家人,为了扛起社会的责任。”“因为心中有想做的事,有想保护的人,也有关心的东西,我正是为了这些事情而活!”也有人会对这个意见提出反驳:“这种问题太走形式主义了,要是你想猜测他人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没有必要拿这种连哲学家都不能回答的问题!”

人们的成长环境不同,身处生命不同的阶段,对自我人生有不同要求,其给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个商人坐在海边的小码头上,发现有一个渔夫划着他的小船靠岸了。渔夫的船上,有几条相当昂贵的鱼。商人先对渔夫的收获进行了一番恭维,然后问道:“每天你都要花费多久来抓这些鱼呢?”

渔夫回答道:“不需要多长时间,一会儿就可以抓到。”

商人又问道:“那为什么你要这么早回来,你完全可以多待一会儿,多抓几条鱼啊。”

渔夫不以为意地瞥了商人一眼:“对我来说,这些就可以了。”

商人跟着上岸的渔夫出了码头,又问道:“那你一整天岂不是有很多空闲时间,剩下那些时间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渔夫笑着回答道:“每天睡到自然醒后,我就会出海抓几条鱼回来,之后就是陪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接着睡个午觉。等到傍晚时分,我会去村子里喝点小酒,与朋友们一起弹弹吉他。”

渔夫正准备为自己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感到自豪时,商人却说道:“我有一个可以改变你命运的好建议。你每天出海捕鱼的时候可以多抓一些回来,这样你就能多攒一点钱换一条大点的渔船。等你抓到更多的鱼,攒够更多的钱,就能购买更多的渔船,然后拥有自己的捕鱼队。等到那时候,你就不需要把鱼卖给码头的鱼贩子了,可以直接销售给加工厂,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有了这些钱,你就可以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一来,便可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控制整个行业,这样你就能离开这个渔村,搬到像纽约那种的大城市里居住。”

渔夫困惑地问道:“那之后我该做什么呢?”

商人继续为他筹划道:“等你到了纽约,就可以让自己的公司上市,然后把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人,等到那时候,你就高枕无忧啦。找一个靠海的渔村度假,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出海抓几条鱼,接着陪孩子们玩耍,再睡一个午觉。等到傍晚的时候,还能去酒吧喝喝小酒,和朋友弹弹吉他。”

渔夫盯着商人,莫名其妙地笑着问道:“可是现在的我不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吗?”

渔夫对待自己的生活,充分诠释了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商人很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等到名利双收以后再选择功成身退,而渔夫更享受此刻的惬意与自由,随性而活,悠然自得。

余华的《活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解释:“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读看起来很抽象,无法给人以确切的答案。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就会慢慢理解句子中的深意。也许,活着的目的就只是活着而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现象,我们无须为了“活着”这件事找一个确定的理由。因为,这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就像月亮为何阴晴圆缺,庄稼为何生长一样,如果可以在这一场早已定好的生命旅程中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自然是一种幸运的赏赐,但是,轻松惬意地活一生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小贴士

你为什么而活?这个人类永恒的命题,也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活着的意义都是不同的。不管你是为了信仰而活还是为了理想而活,抑或为了家人和爱你的人,只要你把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那就是最有价值的活着了。第02章心理学与个性:命运的秘密,潜藏在未知本性里心理需求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而且很多时候,有些心理需求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了解这些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多多注意对方的这些心理需求,不仅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人的距离,还可以让我们获得别人的信任。因此,学习一些洞悉人性的心理策略,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是十分有必要的。维护好对方的自尊心很重要

大家都明白,人和动物之所以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人有自尊心,而动物没有自尊心。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尊,不管这个人是个孩子还是个成年人,不管这人有文化还是没读过书,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当官,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自尊心没有任何不一样。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自尊心被伤害,伤害自尊心比伤害肉体更痛,受伤期更久。“自尊心受到伤害”所发挥的反作用力,一般也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

之前网上曾出过这么一个新闻,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周末在家午休完,起来喝了一杯牛奶,结果牛奶有毒被毒死了。一家人伤心欲绝,孩子的奶奶黄大妈十分后悔自己的大意,她怎么也想不到会遭此厄运。

警察连夜展开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凶手竟是邻居胡大妈。两家原本是很和睦的邻居,但是自从黄大妈把自己的孙子接到这边上学后,事情就完全变了。黄大妈的孙子小华长得十分可爱,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又很爱干净,所以街坊邻居见了都免不了夸几句,而且大人总爱拿小华和胡大妈的孙子小狸作比较。有一次,一个阿姨开玩笑说和小华一比,小狸简直就是个小乞丐呀,哈哈哈哈哈……说着大家都笑了起来,但是胡大妈却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案发当天早上,胡大妈正好撞见在门口写作业的小华,瞬间想到了平时因为这个孩子所受到的委屈和嘲笑,便偷偷把家里的老鼠药放进牛奶瓶,递给了小华,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行凶者固然可恨,然而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双方当事人所面对的结果只有两败俱伤。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这值得吗?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虽然都知道“不值得”,但很多人仍在犯这样的错误。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事实上,这说的就是尊重别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那么,他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一个商人晚上和助理在街上散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打扮得像乞丐的人正在向路人兜售手里的铅笔芯,看着十分可怜,便要助理给了他十美元,然后离开了。

但是没走几步,商人又和助理转回来了,商人拿了一盒铅笔芯说:“刚才真不好意思,我太着急了,忘了拿我的铅笔芯。”商人说完还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你跟我一样,都是商人,加油,小伙子。”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的聚会上,一位打扮入时、风度翩翩的年轻人激动地握住商人的手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却忘不了您,要不是您对我的鼓励,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可能还把自己当成推销铅笔的乞丐,而不会成为今天这个小有成就的商人。”在座的人听了年轻人说的话,都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商人用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换来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互相回报”的过程,我们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付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同样地,我们也要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诚然,在我们周围,总有许多人正在经历着各种不如意与人生的磨难,也有许多平庸之辈,或许他们智商不如我们,或许他们有许多缺点,然而,我们并不可因此就看不起这些人,因为,在这个世上,我们没有资格去瞧不起,忽视任何人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即使我们心里再怎么不喜欢一个人,也不必让他发现,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行为,而是一种高明的做法。

进而言之,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没有,人的灵魂高度有所差距,但是道德品质没有。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的,我们也没资本用高山仰止的眼光看待别人,更没有资格对他人不屑一顾,嘲笑别人。即使他人在一些方面比不上我们,但是骄傲与不敬并不是我们伤害他人的方式。如果我们在一些方面不如他人,也没必要自卑或者嫉妒,以保全我们的自尊。

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真正明白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守住这样一条底线: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去伤害他们,不然,我们必然会失去自己的尊严。小贴士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我们先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生活得有多落魄,身体有怎样的缺陷,都不能成为我们嘲笑别人的理由,维护别人的自尊既是一种维护自己自尊的做法,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满足对方的猎奇心理

在现实生活里,不难发现的是,大部分人对自己不知道的或新鲜古怪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一般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尚不知晓、不熟悉或者比较奇异的事物或观念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好奇感以及急于探求其奥秘或者答案的心理活动。“猎奇心理”原本就是一种特别而奇怪的心理需要,它可以在无形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致使人们做出一些探索性的行为。从某种层面上说,人类整个进化过程都离不开“猎奇心理”的推动力。正是由于人们强烈的猎奇心,人们才可以在和大自然的斗争里,不停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获得现在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不论做什么,也不论和谁打交道,我们都无法忽视人们的“猎奇心理”,应该学会观察他人的这种心理,甚至可以说适当地去满足对方的这一心理,以提高自身的交际效率。

普洛奇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商人,他从13岁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课余的时间在一家便利商店打工了。有一次,大概是在他上高中的时候,商店的老板给他安排了一个卖香蕉的任务,不过是一船因为受冻而发黑的香蕉。老板无可奈何地说:“虽然这船香蕉吃起来口感并不差,但是因为受冻外皮发黑了,所以按原价卖出去肯定很难。现在香蕉的市场价是4磅25美分,这船香蕉我给你定的价是4磅18美分,要是不好卖,允许你自己调价。”“没问题,老板,我一定完成任务!”普洛齐爽快地接受了老板的安排,但实际上,普洛齐直到当天晚上下班,仍旧没有想出什么好的销售方案来。晚上回家,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夜。

第二天普洛齐起了个大早,穿戴完毕,精神抖擞地出门了。昨天想了一晚上,最终他决定铤而走险、出奇制胜。

普洛齐来到商店,把香蕉全部搬到了商店的门口,便开始拿着大喇叭在门口吆喝:“快来买巴西香蕉啊!又香又甜的巴西香蕉,香甜的巴西黑皮香蕉!既好吃又便宜,大家快来看呀!”

早市人本来就不少,听见他这么一吆喝,果然有很多人停了下来,大家都伸着脖子,好奇地想看个究竟。眼看着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普洛齐又进一步解释道:“这些看着有些古怪的香蕉产自巴西,这是第一次在意大利出售。老板为了打开销路,所以这批香蕉只以惊人的一磅10美分销售。”

虽然普洛齐的价格比老板定的价格高了许多,甚至比市场上的好香蕉还要贵,但普洛齐的销售业绩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船香蕉在很短的时间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了。

普洛奇之所以能把一大船受损的香蕉轻松地以高价卖出,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从公平交易的买卖原则来讲,普洛奇的行为显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从人际关系的“心理操纵”上来讲,普洛奇的行为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上文已经表述过,“猎奇心理”是普遍的心理需要,存在每个人心中,既然是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就无法忽视交际对象这种潜在的特别的心理需要,就应该学会观察他的这一心理甚至在合适的时间,满足对方一定的“猎奇心理”,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交际对象的心灵堡垒,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帮助双方产生心理认同感,最终达成和谐友好的交际。小贴士

猎奇心理虽然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需要,但是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也要把握一个度,尤其是关乎对方隐私的问题,如果表现得太过好奇,是会引起对方反感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焦点

焦点效应,也被称为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了身边人对自己外表与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即人们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至少不愿意被人看低,常常在直觉上高估了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从另一层面来说,“焦点效应”反映的事实上是人们心中的某种心理需要,希望被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非常普遍,基本上每个人生来就有这种需要。

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身上都体验过“焦点效应”。例如,同学聚会时大家一起看集体的合影,每个人都能第一眼发现自己,并且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亲朋好友聊天时,基本上每个人都习惯将话题转到自己身上。不管是何种社交场合,基本上每个人都在想尽办法获得他人的注意,甚至成为现场焦点。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场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被关注着,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就是焦点。“焦点效应”可以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一般认为,既然人们都有这种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焦点的心理,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无法忽视这一心理。

小易是一家对外贸易公司的员工,进公司三个月后,他的主管决定带着他一起去和新客户赵经理谈业务。到了目的地,赵经理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三人坐下后,小易觉得这次机会难得,想着一定要好好表现,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向赵经理推销起自己的产品来。这其实也是小易认真做了功课的,他知道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推荐这个部分,因为自己口才还不错。

小易从产品的外观到性能再到操作方法详细进行了介绍,尤其是他觉得性能是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更是着重进行了介绍。小易滔滔不绝地介绍了三十分钟,以至于完全没注意到赵经理几次欲言又止的表情。

小易对自己的介绍十分满意,觉得这单生意肯定没问题了。但是令他失望的是,赵经理并没有给他们很明确的答复。

案例中,小易之所以会在这场本来稳操胜券的谈判中功败垂成,就是因为他太强势了,没有学会洞察对方的心理需求。小易的这次失败的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交际效率,提升交际能力,我们需要观察在不同场合中人们的“焦点心理”,甚至尝试着适当地满足交际对象的“焦点心理”。如果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过于在乎自己的心理感受,不顾及他人希望得到重视的“焦点心理”,就很可能遭遇人际交往的麻烦。

事实上,不只是有身份的人渴望得到重视,想要成为现场的焦点,一个普通人,其心中也有想要被重视的渴望,也希望自己可以在任何场合中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至少不被他人看低。因此,在和人交往中,学会观察别人的“焦点心理”非常重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关注,有时多让他人成为“焦点”,这样才方便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从而提高交际能力。小贴士

满足对方想成为“焦点”的心理,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如果是针对我们自己,则应该尽量打消这种念头。“枪打出头鸟”,与人交往时,锋芒毕露不仅不利于与他人平等的交流,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巧妙利用对手的虚荣心

虚荣心指的是人们对于虚荣的一种渴望心理,这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纵观古今中外,不论男女老少,贫穷富有,都会产生虚荣心。从本质来讲,虚荣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过分的表现,是追逐虚荣的一种性格缺陷,是人们为获得荣誉或者想要引起他人注意而表现出的一种非正常的社会情感。

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虚荣心是天生就具有的,是随着我们的出生而产生的。既然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能忽略了对方的虚荣心。因此,在和人交往的过程里,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虚荣心理,也要懂得寻找机会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如此一来,我们才可以在交往过程中更加顺利。

事实证明,人际交往过程中,若是我们可以抓住合适的机会适度满足交往对象的虚荣心,那么,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将会顺风顺水,免去许多麻烦。

张小五是一家文具公司新招的推销员,一天,经理给他们一班推销员开会说,现在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潜在客户——本市新开的一家建材公司。因为刚开业,所以这家公司的办公用品现在还没有供应商。这家公司的老板姓张,是个暴发户,可能还不理解我们的这些产品,但是因为这家公司规模大,所以仍旧是所有供应商争抢的对象。所有的推销员都觉得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支支吾吾,最后张小五临危受命,接受了这个任务。

张小五到了对方公司后,观察了一下它们的装修风格,心里想,的确有暴发户的范儿,尤其是老板的办公室,到处都摆放着古董。张小五什么也没说,进了办公室,见老板正在写字,便和老板聊起了字画,老板见他对字画很有见地,便让他看看他墙上挂的一幅字怎么样。小五看了看十分惊喜地说:“笔锋流畅、手笔有力,好字啊,不知是哪位大家的?”

老板听后喜笑颜开,说是自己写的。

小五又是一阵惊喜,说:“没想到张老板不只生意做得好,字也写得这么好。”一番恭维下来,张老板越发高兴了,所以当小五跟他说明此行目的后,张老板什么也没说,很爽快地就签了三年的合同。

张小五是如何说服张老板和自己成功签下订单的呢?很明显,这次成功的推销完全得益于小五对张老板的那一番夸奖和赞赏。也许,张小五对张老板的那一番恭维只是表面上的客套话,但是这一番话却正好说到了张老板的心坎上,满足了张老板这个建材公司大老板的虚荣心理,以至于张老板心情舒坦,最终促成了签约。

总之,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虚荣就需要被奉承。没有人不喜欢被别人奉承,世界上最令人愉悦的就是奉承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选择在合适的场合适度说一些奉承话,以满足交际对象心理上的“虚荣需求”,以保证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可以得心应手地与各类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小贴士

在交际过程中满足对方的虚荣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帮助,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他人的奉承话,以免被其冲昏了头脑,陷入虚荣之中无法自拔,对自己失去了正确认知,最终酿成大错。交友应建立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人们常常都有这样的心理: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等价的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对待别人,也希望别人同样对待我们,如果对方无法用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平等的。这样奇怪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应该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这样抱怨:“这个人真抠门,我对他那么大方,他却和我锱铢必较!”“你怎么可以这样,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从来不对我好呢?”“她不应该这样对我啊,我对她多好啊!”“他和我借东西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迟疑过,总是非常爽快地借给他,没想到我现在要和他借东西了,他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搪塞我。”

……

说实话,我们身边充斥了许多这样的声音,这就是“应该效应”在我们生活里留下的痕迹。“应该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地发现对方的这种心理,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满足对方,或者用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不让对方在心理上产生落差。

四喜和胡鹏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从小在一个大院里长大,简直情同手足。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两个人因为一些小误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上个月,四喜想买车,但是自己手上的钱不够,因此想向胡鹏借一笔钱。让胡鹏为难的是,自己确实有一笔存款,但是这笔存款是准备买房用的,目前正在到处看房子,一旦看好房子马上就要用钱。胡鹏还认为,四喜虽然是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但是朋友之间“救急不救穷”,这笔钱不能借,于是婉转地拒绝了四喜的请求。从没发现胡鹏还是这么抠门的一个人。再说了,我是怎么对他的!他办婚礼的时候,钱不够用,不是从我这里借的吗?当时我可是二话没说就把积蓄全都拿出来了啊,做人可不能忘恩负义!四喜心里很生气,但是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胡鹏也明显感觉到了四喜的不满,但是他也很无奈。

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四喜和胡鹏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个人原来还隔三岔五地聚一聚,但是,因为这件事,他们两个人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见过一次面。

相信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里都遭遇过这种经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没有发现人们心中存在的“应该心理”,或者是小瞧了“应该心理”对人们交际的作用。就像前面所讲的,“应该心理”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希望对方可以用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得到同样的对待,如果这种想法没有实现,心里就会不舒服,随之就是人际关系受到损害,甚至出现大的矛盾,或者恶语相向。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应该心理”,不失时机地发现交往对象的这一心理,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满足对方的要求,即使当时无法满足,事后也要尽快采取补救措施,不能让对方的心理天平失去平衡。若是可以做到这点,就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交往麻烦,可以轻松应对许多无中生有的交往误解,处理人际矛盾时更加得心应手。小贴士

世界上没有一味地付出,也没有一味地享受,一个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因此不要认为朋友的“应该心理”是斤斤计较的表现,有时候,适度地大方一点,反而可以获得更加愉悦的交际氛围。把对方的排斥心理打破

排斥心理,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人们对于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保持不接受甚至排斥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人生来就有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面对陌生人、自己讨厌的人、竞争对象或者仇人的时候,人们的排斥心理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一般来说,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排斥心理,事实上,就算是那些非常擅长交际的人,那些在人们眼里有好人缘的人,他们的心中也有排斥心理,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其排斥的程度不同罢了。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完全而绝对地接纳对方的一切吗?相信面对这个问题时,许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是的,不管是谁,心中都有一些排斥他人的心理存在,只不过对于亲近的人,他们的排斥程度会小一些,大部分都被自己忽视了,但是对于陌生人、自己讨厌的人、竞争对手或者仇人等,我们的排斥程度就会非常强烈,甚至会因此激起矛盾。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虽然无法忽视自己的排斥心理,但却要洞察他人的排斥心理,只有学会观察他人的排斥心理,才能够在合适的场合寻找合适的实机,利用适宜的交际手段,巧妙化解他人的排斥心理,从而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处理人际关系更加得心应手。

杜唯大学毕业不久,就很顺利地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文案策划工作。和那些整天奔波于招聘会但是工作仍然没有着落的同学比起来,杜唯无疑是幸运的。然而,上班以后,杜唯才发现,找不到工作固然苦恼,但是找到了工作,依然有工作上的烦恼。

因为杜唯是新人,在公司里不仅得不到上司的重用,就是在同事眼里,杜唯也纯粹成了一个打杂的。这让杜唯的心理很不平衡,自己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怎么现在成了一个打杂的呢?

更让杜唯难以接受的是,在公司里,他处处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根本不能融入公司这个大团队。平时工作的时候,同事们好像处处提防着杜唯,这也不让他干,那也不让他干,唯独到中午带饭、打印图纸或者找不到咖啡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杜唯。这让杜唯觉得很不公平,虽然表面应承着大家的要求,但是心里却很不满,他不明白自己这是怎么了?人家都说:“职场就是个小社会。”看来这职场还真不是个容易应付的地方,杜唯一度有了辞职的打算。

试想一下,新人杜唯为什么会遭遇职场麻烦?不难看出,杜唯输在了人际关系上面。

我们已经说过,每一个人都会有排斥心理。如果想避免被他人排斥,就要学会清楚洞察他人对我们的排斥心理,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