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医案实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6:48:30

点击下载

作者:何若苹、徐光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任医案实录

何任医案实录试读:

前言

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何任等30位专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一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人,1921年1月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何公旦,近代名医,誉满江南。何老医学得自家传,并于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何老历任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杭州市中医协会主委,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果评审委员,浙江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浙江名中医馆馆长等职。曾任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首席学术顾问。

何老为我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之一。何老对仲景学说造诣精深。1982年出席卫生部第一次“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代表中国学者作“《伤寒论》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之学术报告,深得赞誉。1985年应日本汉方医界和东京医药专科学校邀请,去日本讲学,作“《金匮要略》之研究”学术报告,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又应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约求,将所著《金匮要略新解》译成日文出版,作为日本学者学习《金匮》之教材。1997年应香港医事技术学会等邀请,去香港访问讲学,载誉而归。1999年获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证书,1999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称誉,事迹载入剑桥世界名人录。2006年,何老又荣获中国中医药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何老对中医药事业赤胆忠心,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殚精竭虑。1984年,何老牵头“十老上书”,呈书国务院,促进国家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自己专职的政府行政机构。1990年,何老再次联手“八老上书”,呈书党中央,最后不但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到了保留,同时更促使了各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相继成立,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2006年,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借着“科学”的名义,在网上搞起“取消中医”的签名,何老特别撰写专文予以严厉驳斥,并提出相应对策。在2008年“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省中医药工作座谈会上,何老又大声疾呼“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此思想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高层的充分肯定,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专文刊登报道。

何老勤于写作,著述等身。卫生部部级课题《金匮要略校注》,于1990年出版,获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出版的《何任医论选》,获省卫生厅成果二等奖;1988年出版的《湛园医话》,获省教委高校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著作《金匮要略通俗讲话》于1958年出版,至今已发行15万余册。此外,尚有《金匮要略提要便读》(1985年出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函授讲义——金匮要略》(1986年出版)、《金匮要略百家医案评议》(1992年出版)、《何任临床经验辑要》(1998年出版)、《诗意流年》(2001年出版)、《何任医案》(1978年编印)、《何任医案选》(1983年出版)、《金匮要略归纳表》(1960年出版)、《实用中医学》(一、二、三集,1947年由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出版)、《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1966年出版)、《金匮要略语译》(1990年出版)、《金匮燃犀录》(书稿分期在上海刊出)等著作。数十年来,撰写学术论文200多篇。自1977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创办至今,每期都有何老的学术论文刊出,30多年来从未间断,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特为此题词“杏苑琐忆”,以为栏目名。何老所著内容,从论医谈药,到评古说今,再到医史佳话、读书勉学,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谈。何老每天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伏案写作,上述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辛勤劳作中汩汩而出。尤其是何老曾多次患病住院,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他坚持思考,不懈写作,期间发表了诸多对当代中医教育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如《和青年中医谈治学》、《加深中医功底,提高临床疗效》等。

文以载道。何老的这些学术著作与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是后学传承大医学术、提高临证水平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时间跨度长,部分著作及论文现已很难觅寻,连许多研究《金匮要略》的专家也纷纷来信称,“遗憾只知书名,遍访不得”。即使1990年出版的《金匮要略校注》,现在学者想要再获一本也已极为不易。正因为如此,将何老的著作再版已成为学界普遍的期待。

为了全面反映何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同时也为大家提供有关何老著述的完整资料,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何老的著作、论文,重新编排,名《何任临床医学丛书》,包括《何任金匮汇讲》、《何任医论集要》、《何任医案实录》、《何任医话汇编》、《何任疑难重症验案选析》凡五册。当然,由于何老著作宏丰,学术精深,而整理者才疏学浅,再加上时间仓促,疏略之处定复不少,敬请诸位读者赐正。何若苹 徐光星2012年3月

整理说明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遗产,发掘整理何老的经验,我们编辑了这本《何任医案实录》。内容、体例和编按方法说明如下:

一、本医案是从国医大师何任先生1978年以前门诊工作及到绍兴、枫桥、青田等地教学实习时所留存的部分底方加以整理选辑而成。因此,医案中有门诊的案例,有病房会诊的病例。前者的辨证施治以简明扼要胜,后者的诊断以中西医结合胜。各案都以疗效较好的为入选标准。先生1978年以后的案例,在《何任医论集要》《何任疑难重症验案选析》中均有收录,兹不重复。

二、医案选辑分五个门类,每个病种按种类列入:

内科时病类

,选案28例;内科杂病类,选案276例;妇科病类,选案116例;儿科病类,选案8例;其他病类,选案29例。共选辑医案457例,以中医病名为主,间附现代医学病名(其中所列现代医学病名均以医院病历所标出的为据)。

三、每例医案,都是病因脉治较明确,理法方药较完全,并有一定疗效者。其中药性与病情,症状与脉舌,一般都能环环扣紧,能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既注重临床效果,又可借以交流诊疗经验。其有病情已叙述清楚,治法已和盘端出者,则不记脉舌,主要从辨证用药的角度上着眼,这是医案中别具风格者。

四、绝大部分内、妇科医案,多经过三四次或七八次的诊治,从初诊到治愈,方案齐全。不但可以系统地观察本病治疗的全过程,也可看出随证用药由常到变的多种方法。

五、部分医案用方,有采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采自各种方书的,有采自现代报道的。如以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苡甘汤治疗寒湿袭表、发热体疼,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风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湿痹痛,以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热性病后余邪,以四逆散加减治疗某些杂病顽症,以傅青主完带汤治疗脾虚湿滞带下(重用山药、白术),还有以妇圣散合失笑散治血因寒滞的痛经,等等,都是通过勤求博采、精心选择而取得疗效的。

六、部分医案中还反映出:对一些慢性疾患,凡是辨证明确,施治无误,就不轻易更换治法方药,特别是已经取效的方子,就一直用下去。这体现了“验不变法,效不更方,随证加减”的治则。例如治疗由于奇经损伤所致的妇女血崩症,以通补奇经丸(汤)连续服用数十剂;用加味延胡芍药汤治疗脘腹痛,以半夏厚朴汤治疗咽喉梗阻,以六味地黄汤治疗某些肾病等,都是取效以后,基本上不变法,不更方。往往一方到底,只是根据病情随证增减药味而已。这就说明了医生临证的治病守方亦极为重要。凡慢性疾患,其得病到去病都有一个过程,若诊断明确,投方见效,就毋需轻率改法变方。否则操之过急,不断换方易药,疗效就难满意。

七、每例医案后都加按语,以阐发辨证施治的精到处及其取得疗效的所以然,部分医案还加以引申和论证,使医案的理法方药更明朗化;有的证治可以相互对照的医案,采用两案合并一个按语,并提出两个医案的异同点,比同析异,便于彼此对勘,有助于学者参考。

八、这本医案的整理,除了初步总结何老的临床经验以外,主要还是在于给青年一代指导医疗实践。案语及按语方面,都简明扼要,但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引证一些古代或现代的文献,尽量做到以临床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九、原医案用药为若干分、若干钱、若干两。我们在整理时,均以旧制一钱相当于3克折算。

十、本书系以1978年我校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小组编写的《何任医案》一书为基础,特向相关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何若苹 徐光星2012年3月国医大师何任(2009年)何老在办公室(2010年冬)何老与本书整理者何若苹(右一)、徐光星(左一)在一起(2008年)学问勤中得(宋•神童诗)乙酉(2005)年曹女士崩漏处方继前贤真传(何老自撰诗句)乙酉(2005)年纵一苇之所如(宋•苏东坡句)甲申(2004)年内科时病类感  冒案一

李某 男 9岁

初诊:1963年8月20日

身热咳嗽已达一周,初则汗不彻,脉数,苔白根腻,少食,大便间日一行。曾进中药及注射抗生素等已5天,经检白细胞低(两千余),以清解先进。

净连翘9克 苡仁12克 黑山栀9克 浙贝母9克 蒿梗9克 冬瓜仁12克 佩兰6克 杏仁6克 清水豆卷9克 薄荷1.5克(后下) 天水散12克(荷叶包煎)  2剂【按】白细胞低是正虚表现,正虚不能御邪,外邪乘虚而入,留恋中上二焦,肺胃之气失于宣达。处方仿三仁汤意,急者治其标,以清解为先。2剂而愈,足见药证相投,所以效如桴鼓。案二

沈某 男 13岁

初诊:1964年9月8日

外感数天,身热已退,夜寐鼻衄,晨起脘部不舒,苔薄白。以清解肺胃为治。

连翘9克 黑山栀9克 炒枳壳6克 神曲12克 全瓜蒌6克 炒银花6克 蔻仁3克 大豆卷12克 楂肉9克 鸡金9克 六一散9克  2剂【按】该例患者为食滞中焦,夹有外感,而致肺胃内蕴积热。食滞于中则胃脘胀满,肺胃之热上冲则为鼻衄。治以疏理表邪,清肺和胃。方以连翘、银花祛其在表之余邪,山栀清胃火,胃火清则鼻衄止;食滞于中,故用神曲、鸡金、楂肉、枳壳理气消食导滞,积滞去则郁热随之而解;方中瓜蒌、蔻仁和其胃,并加用六一散、大豆卷化湿,复振脾阳,盖生人之源,合之祛表邪,理肺胃,表里双解。2剂而诸症尽瘥。案三

蒯某 女 32岁

初诊:1964年9月21日

时有畏寒微热,疲乏,嗜卧,月事将行而胸乳作胀,平时多带。

大豆卷9克 茯苓12克 上党参6克 黄芪皮9克 苡仁12克 柴胡4.5克 平地木12克 炙草9克 桂枝1.2克 炒白芍9克 省头草4.5克  5剂

二诊:9月28日

药后畏寒已轻,经行乳胀亦瘥,纳常,睡眠多梦,微热已除,原方有效,宜续。

桂枝1.5克 炒白芍9克 省头草4.5克 黄芪皮9克 平地木12克 柴胡4.5克 茯苓12克 焦枣仁9克 丹参6克 炙草6克  5剂

三诊:10月9日

黄芪皮9克 平地木12克 丹参6克 茯苓12克 焦枣仁9克 炙草6克 柴胡4.5克 桂枝0.9克 炒白芍9克 省头草4.5克  5剂【按】本例是肝脾之气不足,又薄受感冒。气虚患感,多见轻寒微热,倦怠嗜卧;肝气郁滞,又多见经前胸乳作痛。初诊方仿古方参苏汤意,以参、芪、豆卷、省头草治气虚感冒;柴胡、茯苓疏肝脾郁滞;桂、芍、甘草调和营卫。二三诊加丹参、枣仁以养心安神,不仅治睡眠多梦,更着眼于“养正而邪自除”。三方都用平地木,取其“行中有补”的疏补作用。整个治疗过程以和营卫、悦肝脾为主,是调理方中之对症投药者。案四

张某 女 26个月

初诊:1965年9月28日

感邪咳嗽,涕泪交作,身热不安,不思饮食,呕恶,大便欠化,以疏解先进。

银花9克 净连翘9克 桑叶9克 浙贝6克 薄荷3克 甘菊6克 生草1.5克 姜竹茹9克 陈皮3克 大豆卷9克 保和丸12克(包煎)  1剂

二诊:9月29日

身热见除,已思进食,便行一次,溲赤,咳嗽尚见,续以原意加减。

净连翘6克 浙贝9克 陈皮4.5克 姜竹茹9克 桑叶9克 银花6克 炒牛蒡6克 神曲6克 大豆卷9克 杏仁6克 鸡苏散12克(包煎) 省头草4.5克  1剂【按】不论成年人或小孩,凡患感冒,多数伴有或轻或重的消化不良症,也就是夹有或多或少的食积,治疗当然以疏解表邪为主,略佐一两味消导药。感冒解后,食积自消。傅学渊《管见刍言》指出:“外感病夹食者颇多,当思食为邪裹,散其邪则食自下。”陆定圃也认为“用药最忌夹杂”,特别是外感。本例第一方以保和丸(包煎)加入疏解药中,1剂见效;第二方易以少量的陈皮、神曲,主次非常分明。前后两方各1剂,深得幼儿给药法的大旨。案五

孙某 男 69岁

初诊:1966年3月31日

昨起形寒身热,头昏倦怠,便能日下(素患高血压症),纳滞不开,溲黄,以清解为治。

桑叶枝各9克 连翘9克 神曲9克 陈皮4.5克 佩兰6克 杭菊6克 生草4.5克 薄荷1.5克 滑石12克(包煎)  1剂

二诊:4月1日

形寒已解,身热已退,纳见开展,溲尚黄,略嗽,苔净,原意加减。

桑叶6克 苏叶4.5克 浙贝母9克 连翘6克 苏子6克 丝瓜络12克 薄荷3克 杏仁6克 生草4.5克 省头草4.5克  1剂

三诊:4月6日

前药进后,证情均解,唯尚感疲劳,头昏(素有高血压),腰稍酸,苔尚净,脉虚细。

桑叶9克 上党参6克 钩藤9克 杜仲12克 桑寄生9克 龟板12克 天麻3克 滁菊6克 煅石决明24克 六味地黄丸15克(包煎)  3剂【按】高年患感,利在速解。本例温邪在肺卫,形寒发热乍起,即感头昏倦怠,治用桑菊饮加减以清解理肺,2剂而肺卫之邪即解。可见叶、吴之法,用于临床每多疗效,是在善于辨证施治。半月后的调理方,针对阴虚阳浮、血压偏高的病机和病症,清肝息风养阴,标本兼顾,在春气生发的季节,服之可以奏清潜之效,更能防患于未然。案六

徐某 男 61岁

初诊:1971年12月20日

感邪咳嗽,头胀而痛,周身亦楚,已一周许,脉浮而弦,舌质红苔黄,以清疏为治。

大豆卷12克 杏仁9克 川朴4.5克 焦山栀9克 神曲9克 苡仁12克 黄芩6克 佩兰6克 化橘红4.5克 鸡苏散12克(包煎)  4剂

二诊:12月24日

咳嗽已轻减,头胀及骨楚亦减,唯腿腓作酸,乏力,苔黄厚,脉浮弦,再以疏解。

大豆卷9克 杏仁9克 泡远志4.5克 焦山栀9克 佩兰6克 川朴4.5克 焦枣仁9克 苡仁12克 鸡苏散12克(包煎)  4剂【按】冬季感冒咳嗽,头胀痛,身疼,一般用杏苏散加减。本例的特点在脉浮弦,舌质红,苔黄,是外受感冒,内夹肝胆相火,将成冬温之候。杏苏散的温疏,当然不能适合,所以改用清疏法。方中豆卷、栀子、黄芩、鸡苏散不但能清疏肺卫,且能清肝胆相火,配合杏仁、橘红宣肺化痰;佩兰、苡仁化湿;川朴、神曲消滞。全方清疏清化,兼筹并顾。第二方增入远志以化痰,伍以枣仁,适用于高年病后的体疲少寐,有一定疗效。案七

陈某 女 19岁

初诊:1975年5月16日

外感一周,身热形寒,咳嗽有痰,咽痛口苦,胸闷纳滞,骨节酸楚,以疏解为治。

炒牛蒡子9克 银花9克 生甘草6克 薄荷(后下)4.5克 连翘9克 半夏曲9克 桔梗2.4克 前胡6克 杏仁9克 浙贝9克 苏梗4.5克  3剂

复诊:5月19日

身热形寒均解,骨亦不楚,咳嗽尚见,苔白脉浮。以化痰治咳续。

浙贝9克 制半夏9克 桔梗4.5克 茯苓12克 炒牛蒡子9克 前胡6克 陈皮6克 杏仁9克 生草6克  4剂【按】外受风热,内合于肺,肺气失于清肃,上逆而为咳嗽,身热;肺气失宣,内蕴痰浊,气机不利则胸闷纳滞。《医门法律》曰:“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止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所以外感咳嗽直宜宣肺达邪,邪去则咳自止,不必投较多的镇咳药。该例为风热咳嗽,因有恶寒,邪尚在表,故以银翘散加宣肺化痰之品为治。3剂药后,身热解除,咳嗽好转,后以疏理之剂调治而愈。案八

张某 女

初诊:1977年4月25日

身热头昏、骨酸楚已三日,鼻塞,咽红,呕泛腹泻,苔薄脉数,以轻清疏解肠胃为主。

净连翘9克 忍冬花9克 黄芩6克 生山栀9克 神曲9克 苍术6克 半夏曲9克 苡仁12克 佩兰6克 蔻仁1.5克 辟瘟丹1粒(捣研吞)  3剂

复诊:4月29日

身热尽退解,呕泛已除,咳嗽痰少,以宣清续之。

半夏曲9克 杏仁6克 麦冬6克 生甘草6克 陈皮4.5克 神曲12克 瓜蒌皮12克 连翘6克 远志4.5克 炒谷芽30克 银花9克 浙贝9克  5剂【按】本例总的病机,是受寒感冒夹胃肠积滞。初起是感冒,发热骨楚;继则引起胃肠积滞,泛呕腹泻,而感冒症依然存在。药用疏解表邪,清化积滞,加辟瘟丹以祛浊存清。3剂而热解、呕除、泻止,剩有咳嗽,以清宣肺气、化痰止嗽而愈。感邪寒湿

叶某 女 19岁

初诊:1971年9月31日

郊游遇暴雨,未能避躲,冒雨行走半小时以上,衣衫尽透。昨夜身热形寒,无汗,周身酸痛,头重鼻塞,宜先解寒湿之邪。

麻黄6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苡仁12克 生草6克 白术12克带皮生姜3片  3剂【按】《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试用多效。本案复入麻杏苡甘汤,服药后覆被取汗,疗效更好。经随访,1剂而寒热除,鼻塞通,3剂而愈。可见古方用之得当,用之合法,确有一定疗效。温  症案一

胡某 男 40岁

初诊:1972年2月4日

身热面赤,齿干唇焦,目瞑嗜卧,神昏谵语,大便未下,手足扰动,脉数,以清热开窍为主。

连翘12克 黄芩9克 焦山栀9克 郁金9克 银花12克 甘草4.5克 鲜生地30克 滑石9克 安宫牛黄丸2颗(分两次研送)  2剂

二诊:2月6日

4日药后身热除,神志已清,大便下一次,扰动亦安。唯小便赤,脉数,唇舌干,以清热解余烬而滋育。

连翘9克 黄芩9克 鲜生地15克 银花9克 玄参9克 淡竹叶9克 百合12克 金石斛9克 益元散12克(包煎)  4剂【按】冬春之交,感受温邪,内传营分,耗伤津液,而见身热面赤,齿干唇焦;邪入心包,故神昏谵语,目瞑嗜卧;津伤风阳鸱张,而见手足扰动。处方以银花、连翘、栀子、黄芩清热,鲜地生津,滑石利尿而引热下行,再以安宫牛黄配郁金宣窍清心。2剂而神清热退,改用生津为主,清热为辅,佐以利尿之剂以清余邪,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治疗原则。本案用药灵活,丝丝入扣,所以疗效非常显著。案二

樊某 女 29岁

初诊:1971年12月14日

因患“流脑”住院,高热,烦躁不安,衄血,夜则谵语,神志时清时昧,脉细数,舌绛。此温邪入营,且时作抽搐痉厥,乃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筋脉失养。治以凉营清热解毒,若热退神清则安。

乌犀角1.5克 玄参9克 麦冬12克 鲜生地25克 丹参9克 黄连3克 竹叶心4.5克 银花9克 连翘12克 紫雪丹2.5克(分两次灌送)  2剂【按】本案系某医院住院病人,此由温邪传入心营,热盛引动肝风之证。遵吴鞠通法,用清营汤加紫雪丹清热息风、宣窍通灵,2剂神清痉止,疗效显著。案三

骆某 女 34岁

初诊:1972年7月18日

身热十余日,日晡为甚,热高则首如蒙而心烦,舌干绛,脉细数。温邪入营而伤阴,治宜清热养阴。

连翘9克 银花9克 玄参9克 麦冬9克 鲜石斛9克 天花粉9克 赤芍9克 竹叶卷心3克 益元散9克(鲜荷叶包煎)  2剂

二诊:7月20日

药后身热见低,舌色转润,有便意而未解,仍宜原意加减。

连翘9克 银花9克 玄参9克 麦冬9克 鲜石斛9克 生地15克黄芩6克 赤芍9克 淡竹叶4.5克 全瓜蒌12克(杵)  2剂

三诊:7月22日身热已除,大便已下,舌脉均转,唯感气短神乏,宜以益气养阴为续进。党参9克 鲜石斛9克 玄参9克 麦冬9克 甘草4.5克 茯神12克 赤白芍各6克 连翘6克 红枣3个  5剂【按】本案病机是暑温入营,阴液已涸,有劫液动风之势,治用清热生津药合增液汤加减。复诊加黄芩以彻热,瓜蒌以通便。药再进而便通热除,改用益气养阴调理。三方都是温热家(吴鞠通、戴麟郊)手法。湿  温

丁某 男 29岁

初诊:1971年8月30日

身热形寒,已有旬余,胸闷脘胀,饮食不下,检查白细胞偏高。此乃湿温之证,以解热除湿为治。

连翘9克 炒银花12克 黄芩6克 佩兰6克 苡仁12克 蔻仁3克 杏仁9克 生山栀9克 益元散12克(包煎)  2剂

二诊:9月1日

药后身热已除,胃纳略展,胸闷较瘥,唯手指尚有寒意,食后嗳气,大便溏泄。续以疏解理脾为治。

连翘9克 炒银花12克 生山栀9克 白术9克 茯苓皮9克 苡仁12克 佩兰6克 川朴4.5克 蔻仁3克 藿香6克 净滑石12克  3剂【按】本例由于湿温之邪失于宣化,逗留中焦,证见形寒发热,胸闷脘胀不思食,大便溏泄,诚如吴鞠通所谓“湿秽着里,脘闷便泄”者。加以湿邪黏滞难化,无怪于缠绵二周未愈。第一方用银花、连翘、栀子、黄芩以退热,三仁、佩兰以化湿,益元散既清热又化湿,是仿吴鞠通黄芩滑石汤意,故2剂而热退。第二方去黄芩,加苓、术、藿、朴以健脾和胃,疏化余湿,3剂而痊。由此可见,只要药能对症,缠绵的湿温症,可以使其不缠绵。热盛动风

贾某 男 10岁

初诊:1970年6月5日

头痛身热已三日,纳滞不展,恶心,呕不出,渴欲饮。今晨起头痛转剧,嗜睡,唤之不醒,苔白黄,脉浮数,腋下体温39.5°C,先予清解。

连翘12克 银花9克 淡竹叶9克 生石膏15克 生甘草4.5克 知母6克 桑叶9克 黄芩9克 生山栀9克 鲜芦根1尺  2剂

二诊:6月7日

高热未已(腋下39.5°C),神志昏沉,手足抽搐,闭目扰动,大便三日未下,唇红而燥,脉数盛,治宜清热息风解毒。

炒天虫9克 大青叶9克 全蝎1.5克 连翘12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生甘草6克 生山栀9克 生大黄4.5克 黄芩9克 石菖蒲4.5克 安宫牛黄丸1颗(研灌)  2剂

三诊:6月10日

6月7日方服后(以购药耽误,迟服一天半),神昏一度清醒,唤之张目,呕恶已解,大便下一次,稀烂臭秽,尿少而棕赤色,搐动已止。唇干舌绛,腋温38.5°C,脉细数,续当清热解毒救阴。

生石膏15克 知母9克 生甘草4.5克 粳米1小盅 原连翘12克 鲜生地30克 玄参9克 赤芍9克 石菖蒲4.5克 丹皮6克 淡竹叶心6克 大青叶9克  3剂

四诊:6月15日

神志转清,身热亦平,偶见手足颤动,倦怠溲少,舌绛苔薄,脉虚。

鲜生地30克 麦冬12克 白芍12克 焦枣仁9克 火麻仁6克 牡蛎12克 炙鳖甲12克 阿胶9克 朱茯神12克 炙甘草9克 玄参9克 原连翘9克  3剂

五诊:6月18日

脉静身凉,神清,溲亦长,色转黄,渐思饮食,已入坦途矣。

北沙参12克 麦冬9克 生甘草6克 天花粉6克 原连翘6克 白术6克 茯苓9克 牡蛎9克 净滑石9克 白扁豆12克  4剂【按】本例初起以高热、头痛、恶心、渴饮、嗜睡为主要症状,乃热邪逗留气分,有渐入心营的趋势,正如叶天士所说:“不从外解,必致成里结。”拟方以清气分邪热立法。由于热毒壅盛,内传之机已露,故很快地出现化风症状,同时气分之邪未罢,二诊时呈现气营两燔现象。何老采取两清气营、息风宣窍方法,两剂即热降神清,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是挽狂澜于既倒的有力措施。三诊以清热解毒养阴立法,既清余邪,又培本元。只缘阴液过耗,邪热虽解,而终见虚风内动之象。四诊以二甲复脉立法,阴复风靖。最后转以调理而安。观本例病情,不可谓不险,而何老善于抓住关键时刻,针对病机,得力于二、三、四诊三方,胆大心细,层次井然,所以仅10天而告痊愈。暑  症

陈某 男 18岁

初诊:1974年7月15日

外感暑邪,身热气促,烦渴引饮,汗多,头痛见于前额,日前曾有鼻衄,牙龈肿痛,舌红,唇干,脉洪大。宜解热益津气。

党参12克 北沙参9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生甘草6克 天花粉9克 赤芍9克 鲜生地30克 粳米1小盅  3剂

二诊:7月19日

气促已平,身热见低,齿宣龈痛,便艰,续宜泻胃火而益津。

太子参9克 北沙参9克 知母6克 生甘草6克 生石膏12克 麦冬9克 淡竹叶9克 鲜生地30克 生大黄4.5克  3剂【按】本案系暑热之邪感于气分(身热、烦渴、汗多、脉洪大),头痛见于前额,阳明经证已显然,加以舌红唇干,不但气津两伤,而且骎骎于有进入营分之渐。药用白虎加参,直清阳明气分;鲜地、赤芍不仅生津,且清血分。3剂而暑热症解,剩有胃肠余热,原方加麦冬、生地、大黄,以白虎汤加参之全、增液承气之半组合为方,清润泄热,两擅其长,因而奏效迅速。暑湿夹食

沈某 男 13岁

初诊:1964年9月6日

身热已两天,晨达38°C以上,脘不舒,大便三天未下,头晕,夜有谵语,苔根腻。以清解进。

净连翘9克 佩兰6克 淡竹叶9克 炒枳壳4.5克 神曲12克 玄明粉9克 生山栀9克 川朴5克 生军4.5克 益元散9克(包煎)  1剂

二诊:9月7日

药后大便两次,头已不晕,脘部尚不甚舒,身热见解,但未净(37.8°C),苔薄白,脉滞。

净连翘9克 蒿梗9克 淡竹叶9克 生山栀9克 佩兰6克 桑叶9克 银花9克 炒枳壳4.5克 神曲12克 益元散12克(包煎)  1剂【按】暑湿夹食,三焦阻痹,治不得法,往往能酿成重症、大症。本例阳明胃肠受病已极明显,证见身热、脘闷、苔腻、大便结、夜有谵语。第一方举重若轻,以清解宣化药加川朴、神曲消食,生军、玄明粉通滞。1剂而便通热减,诸症缓解。复诊方清疏分利,使逗留三焦之暑、湿、食从表里上下分消。药对病机,剂不多投而获效。热病余邪案一

史某 男 成

初诊:1971年8月24日

热病以后,余邪未清,舌质红,苔厚腻,口苦,脉数,面色不华,尿微赤,略有浮肿,纳展。以清余热为治。

野百合12克 干地黄12克 麦冬9克 地骷髅12克 北沙参9克 赤苓12克 枸杞根皮9克 冬瓜子皮各9克 天水散12克(包煎)  4剂【按】热病后余邪未清,往往出现脉微数,口苦尿赤,行动乏力,眠食欠安等自觉症。《金匮要略》有所谓“百合病”的论述,并提出治以百合地黄汤,口渴者加栝楼根,有热加滑石。本案用药,较《金匮要略》有所增益。如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加地骨皮以清虚热,加赤苓、冬瓜子以利尿。古方通过合理增减而更获疗效,可从本案中得到启发。案二

李某 女 30岁

初诊:1971年12月20日

因渗出性胸膜炎入院,身热已退,胸痛渐除,唯头晕,全身乏力,月经多,夜寐不安,小便色赤,脉细数,苔薄白,舌质红,口苦。以清余邪为治。

野百合12克 党参9克 车前子6克 生地黄12克 白茅根24克 卷心竹叶9克 甘草梢6克 天麦冬各9克 大小蓟各6克  3剂

二诊:12月22日

昨日作胸透,谓积水已全消,小便色转黄,唯四肢乏力,头眩,咽干唇燥,苔腻口苦,脉微数。以益肺清解为续。

野百合12克 生地黄12克 苡仁12克 北沙参9克 冬瓜子12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白茅根24克 茯苓12克 天麦冬各9克 卷心竹叶9克  5剂

三诊:12月24日小便已清,夜寐尚欠安,脉细数,苔厚见于根部,口苦。以疏清为续。柴胡4.5克 野百合12克 生地黄12克 白茅根24克 焦枣仁9克柏子仁9克 神曲9克 藿香6克 佩兰9克 天麦冬各9克 卷心竹叶9克  4剂【按】本案证因及方治,与前案有相同处。病因都是热病后余邪,主证都是口苦,舌质红,小便赤,主方都用百合地黄汤加清热养阴药。由于本案剩余的邪热较前案为多,特别是小便黄赤,贯串在一、二两诊中,因此清利及清化药较前案为多。《金匮心典》谓百合病“唯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所以者何,热邪散漫……征于脉,见于口与便……”黄树曾氏在《金匮要略释义》中说:“百合病证状,虽变行不一,要立小便赤一证则有定”,亦是热病余邪用百合地黄汤的依据。白  喉

石某 男 12岁

初诊:1971年11月2日

咽中疼痛,喉间有白膜,咳嗽音哑,身热气急,此为白喉。脉细,苔微黄。以清肺解热毒为治。

大生地12克 麦冬12克 玄参9克 丹皮6克 赤芍9克 浙贝9克 生甘草6克 薄荷4.5克 连翘9克 黄芩9克 板蓝根12克  3剂【按】白喉是一种由白喉杆菌侵袭引起的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咽部有一层白膜形成,不易擦去,强行剥落易引起出血。中医学认为是感受风热疫毒、结于咽喉。该病往往多发于阴亏之体,故用《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加入黄芩、连翘、板蓝根养阴清肺,清热解毒,使热清毒去,则白喉自愈。药后身热退除,白膜脱落,诸症悉解。风  疹案一

陈某 女 51岁

初诊:1971年12月1日

风疹为时已久,块大,如虫行感,周身均见,进腥物更甚,瘙痒,手足寒,苔微黄,脉长。以疏风理血脉为治。

刺猬皮9克 当归9克 地肤子9克 赤芍9克 连翘9克 炙麻黄4.5克 赤小豆9克 白鲜皮9克 红枣15克  4剂

二诊:12月6日

风疹块药后未解,作则如虫行咬感,瘙痒,手足形寒,左髋麻木,脉弦,苔微黄。以疏理为治。

徐长卿6克 威灵仙9克 地肤子9克 连翘9克 白鲜皮9克 赤小豆9克 红枣15克  4剂

三诊:12月13日

药后风疹见瘥,停药后又见,手足感冷。以疏理进。

徐长卿6克 地肤子9克 皂角刺3克 威灵仙9克 白鲜皮9克 赤小豆9克 连翘9克 刺猬皮6克 地龙4.5克 红枣30克  5剂

四诊:12月22日

风疹时作时止,痒甚,苔薄黄,手足感冷。以疏化湿热并通络为治。

晚蚕沙30克 徐长卿6克 地肤子9克 威灵仙15克 白鲜皮9克 当归须9克 刺猬皮9克 地龙4.5克 赤小豆30克 红枣30克  5剂案二

浦某 女 35岁

初诊:1964年4月21日

风疹至今已三周以上,作则丘隆皮块,瘙痒影响眠寐,脉浮而滞,舌质较黯。风热夹湿郁于皮腠,阻塞气机,治宜疏达。

刺猬皮9克 连翘9克 地龙9克 皂刺4.5克 赤芍9克 滑石12克 麻黄3克 银花9克 赤小豆15克  3剂

二诊:4月23日

刺猬皮12克 连翘9克 地龙9克 皂刺6克 赤芍9克 滑石12克 麻黄3克 银花9克 桃仁4.5克 赤小豆30克 生地9克  3剂【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说:“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苦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结成赤疹也。”隐疹近代称为风疹,瘙痒难当,是由风热夹湿郁于皮肤而成。两案都采用《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治疗瘀热在里的理法,以麻黄疏表,连翘清热,赤小豆利湿,加银花、滑石增强清热利湿功效,地龙、赤芍活血通络,皂刺搜风。刺猬皮治疗风疹来源于民间验方。何老谓刺猬皮不仅有行气止痛之功,而且有祛风行血通络作用,对风疹久而不愈,用之多效。案三

倪某 男 13岁

初诊:1971年12月8日

周身发风疹,为时两月余,久治不愈,疹透则舒。身热,苔光色绛,舌有裂纹。先予疏透解毒,渗利通络。

麻黄3克 威灵仙9克 赤小豆12克 连翘9克 徐长卿6克 刺猬皮9克 赤芍9克 丝瓜络9克 甘草4.5克  3剂

二诊:12月13日

周身风疹,药后透达,近夹音哑。续原意,兼调益进。

党参12克 玄参9克 茯苓12克 麦冬9克 白术9克 扁豆花9克 蝉衣4.5克 甘草4.5克  3剂

三诊:12月30日

服上两方,舌裂渐复,绛色亦退,音哑见瘥,疹亦霍然除矣。

原方去麦冬、玄参、蝉衣,加薏苡仁9克 丝瓜络9克 赤白芍各4.5克  3剂【按】本例属风邪郁于肌表,初起失于疏散,以致邪不透达。风疹两月,症本轻浅,因延误而反复发作,邪有化热,舌裂光绛。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徐长卿以祛风止痛,解毒消肿;赤芍清血热,解毒散瘀,可谓异病同治。因此,3剂而疹透,使缠绵两个多月的风疹痊愈,是深得日人浅田宗伯的治验。风疹既透,郁邪已解,接服方以平补气阴为第一步,再以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因证施治,颇具手眼。案四

俞某 女 23岁

初诊:1964年6月22日

风疹至今已五月左右,主诉以沐浴当风所致,久则络脉滞阻,以疏达并进。

麻黄3克 赤小豆12克 地龙9克 连翘6克 刺猬皮9克 杏仁6克 赤芍6克 皂刺4.5克 薄荷3克 银花6克 红花1.5克  3剂

二诊:6月25日

风疹仍于接触及搔抓后而明显,粒细散在,月经至期未行,续以原意加减。

麻黄4.5克 赤小豆15克 连翘9克 薄荷1.5克 刺猬皮9克 皂刺6克 赤芍9克 净滑石9克(包煎) 银花9克 桃仁6克 地龙9克  3剂

三诊:7月3日

药后风疹仍见,经已行。

麻黄4.5克 连翘9克 赤小豆15克 薄荷4.5克 皂刺6克 刺猬皮9克 赤芍9克 地龙9克 桃仁6克 银花9克 滑石(包煎)9克  3剂

四诊:7月6日

麻黄4.5克 连翘9克 赤小豆15克 薄荷4.5克 皂刺6克 刺猬皮9克 赤芍9克 地龙9克 净滑石12克(包煎) 银花9克 桃仁6克  3剂

五诊:7月9日

何首乌9克 苦参6克 石菖蒲6克 威灵仙9克 赤芍6克 赤小豆12克 黑芝麻30克 连翘9克 麻黄3克  4剂【按】本例因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欲达又留,故风疹缠绵5个月不愈。病情与以上数案相似,而病程更长,治法亦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而随症化裁取效。适值经期前后,方中的赤芍、红花、桃仁更具有一药两用之妙。治疗全过程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经隧为主,前后五诊都用。后配方胡麻煎,养血驱风而收功。胡麻煎原方组成为:胡麻、首乌、苦参、威灵仙、菖蒲、甘草,是治荨麻疹的民间验方。久  痢案一

胡某 男 30岁

初诊:1963年3月28日

患痢疾已年久,至今大便仍有黏液,平素口多唾涎,头目昏眩,潮热盗汗,健忘眠差,脱肛,脉尚常。先予黄芪建中法。

黄芪9克 焦枣仁12克 炙甘草6克 土炒白术6克 当归6克 生姜两片 桂枝4.5克 杭白芍9克 柏子仁6克 新会皮4.5克 煅龙牡各9克  3剂

复诊:4月3日

大便转常,唾涎亦少,睡眠安,盗汗止,精神见佳,唯头眩尚见,续原意进治。

珍珠母30克 丹参6克 炙甘草6克 焦枣仁12克 杭菊9克 煅龙牡各9克 潼蒺藜9克 桂枝4.5克 柏子仁6克 杭白芍9克 黄芪皮9克 土炒白术9克  5剂【按】久痢不愈,极易导致脾肾两虚。本例由于下痢已久,中气虚弱,化源无资,渐见阴阳俱损,上为头目昏眩,下为脱肛、便黏液。故以《金匮》黄芪建中汤温中益气,平调阴阳;加入白术、陈皮理气健脾;煅龙牡既能固涩止痢,又能潜上亢之虚阳;枣仁、柏子仁乃为安神所设,冀使中焦健运,正气旺盛,以祛内停之余邪。药进三帖,诸证均有瘥减,而续以原法巩固进治。案二

章某 女 38岁

初诊:1971年4月24日

泻痢日久,滑泄难禁,便出物为黏液及脓血,腹隐痛,舌质淡,脉细弱。以温涩为治。

赤石脂30克(包煎) 干姜6克 党参9克 炒白术9克 广木香4.5克 粳米15克 肉豆蔻4.5克 炙甘草4.5克  5剂

二诊:4月30日

药后痢下次减,腹痛亦少,俯仰腹酸,为时已久,续以原旨治,并顾脾胃。

党参12克 赤石脂30克(包煎) 肉豆蔻4.5克 干姜6克 炒白术9克 四神丸30克(包煎) 粳米15克 炙甘草4.5克 广木香4.5克  5剂【按】下痢,古称“肠癖”或“滞下”。《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等名。中医认为,导致痢疾的病因有湿热,有寒湿,有疫毒,有虚寒。治有清热化湿、温中燥湿、清热解毒、温补脾肾等法。本例因久痢脾肾虚寒,脾阳不振,气机不畅,故下腹隐痛;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故滑泄不禁;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虚寒之现象。方用《伤寒论》桃花汤法,以质重性涩之赤石脂养肠固脱,粳米益气滋中,干姜温脾阳止泻,复加肉豆蔻温中散寒,止泻止痛,参、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和中调气,再加四神丸温补脾肾,止泻利。久痢脾肾虚寒,滑脱不禁者,是为所宜。噤口痢

蔡某 男 46岁

初诊:1971年8月14日

痢下20余日,未作治疗,脘腹胀满,不能进食,日下痢八九次,夹有黏液脓血,形羸色败,苔垢脉微。元虚而积滞未消,痢成噤口。

党参9克 石莲肉6克 川连4.5克 红曲3克 广木香4.5克 枳壳4.5克 山楂6克 槟榔4.5克 鲜荷叶2角 黄糙米1小盅(自加)  3剂

复诊:8月17日

上方初进,腹鸣矢气,服3剂后,脘腹胀减,痢下次少,能进稠粥,苔根尚垢,脉已有力。

党参9克 石莲肉6克 广木香4.5克 黄连4.5克 焦山楂6克 枳壳4.5克 砂仁2.4克 红曲2.4克  3剂

三诊:8月20日

痢下日仅两次,诸症均瘥。

香连丸,每日两次,每次3克,吞服。【按】痢疾,古代称之为“肠澼”、“滞下”。《诸病源候论》根据排泄物的颜色、性质,分“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宋元时期发现本病能相互传染流行,提出“时疫痢”,亦即“疫毒痢”也。某些痢疾在其病变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湿热疫毒结于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又可出现上为呕吐或不能食,称之为“噤口痢”。本例痢下20余日,脾胃已虚而积滞未消的情况下,出现“噤口”,故以开噤散加减为治。方中荷叶、川连、槟榔辟秽解毒降逆,党参、莲肉、糙米健脾和胃,木香、山楂、枳壳理气导滞。全方疏中有补,补中有疏,寓补于疏,使邪浊去而肠胃洁,脾胃健而正气复。投药三帖,痢下次数减少,腹胀减轻,能进稠粥。二诊后痢下日仅两次,即以香连丸调治告愈。痢  疾案一

沈某 男 铁路工人

初诊:1971年7月16日

久痢,便脓血、黏液,或水泻,时愈时发,已11年,纳滞,失眠。以清解疏理为治。

广木香6克 川连4.5克 马齿苋15克 生晒白术9克 苡仁12克 苍术9克 扁豆9克 石莲肉9克 芡实12克 焦枣仁9克 夜交藤9克  5剂

复诊:7月23日

夜寐较安,下痢次数减少,每日两行,初成形,后仍有黏液,矢气臭秽,腹中欠舒,纳差,口渴。以疏肝理脾为治。

川连6克 防风6克 白术9克 陈皮4.5克 白芍9克 马齿苋30克 蒲公英15克 藿香6克 广木香6克 薏苡仁12克 猪苓6克  5剂

三诊:8月22日

诸症渐有好转,以丸剂调治。

补中益气丸500克,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克。香连丸90克,每日服两次,每次3克。

四诊:8月26日

便日两行,黏液已除,初坚后溏。钡餐示胃下垂12厘米,腰亦酸痛。苔根微黄,治以健脾益气,清解肠胃余邪。

黄芪9克 生晒白术9克 陈皮4.5克 升麻2.4克 柴胡4.5克 党参12克 甘草4.5克 当归身9克 川连4.5克 广木香4.5克 马齿苋12克  5剂【按】痢疾时愈时发,古称休息痢。《赤水玄珠》认为,“休息痢疾者,愈而又复,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能断根。因此始得之时,不曾推下或用涩药太早,邪不尽去,留连于肠胃之间而作者,或痢后肠胃虚弱,复为饮食所伤作者,当看其轻重,或寒或热,或消导,或再为推下,然后以异功散等补剂加收涩之药。”本例痢下已十数年,可知脾胃已虚,然泻下仍有脓血,可见尚有积滞。盖积滞不去,则痢下不止。故初以理脾推荡之法治之,复诊以疏肝理气、祛除浊邪治之,待浊邪去后,再以调补为续。案二

余某 女 24岁

初诊:1971年8月28日

腹痛下利,日夜达20余次,小便甚少,苔垢厚。以清肠胃渗湿为治。

马齿苋24克 白头翁9克 炒银花9克 佩兰6克 苡仁12克 苍术9克 藿香6克 黄连4.5克 焦楂炭12克 秦皮6克 焦六曲9克 广木香4.5克  3剂

复诊:1971年8月31日

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日仅两次,腹痛减轻,苔较前退,续以清渗进之。

马齿苋24克 白头翁9克 苡仁12克 苍术9克 藿香6克 扁豆12克 川楝子9克 焦楂炭12克 白术9克 香连丸9克(两次吞)【按】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辨证多认为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损伤肠胃,使浊邪结于肠道,传导失司而成。本例为湿热下痢,湿热滞于肠道,清浊不分,湿热下注则泻下急迫,下痢频作。据药测证,当有肛门灼热。施治中以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秦皮、银花等助白头翁解毒止痢;木香、焦楂理气和血导滞,亦即古人“调气则后重除,行血则便脓愈”之意;藿香、佩兰、苍术芳香化湿;苡仁淡渗利水,分清别浊。全方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的作用。3剂后痢下好转,接以解毒止痢加调养脾胃之品治之告痊。案三

张某 女 35岁

初诊:1971年9月4日

泻痢二旬,初起便有黏液,近二日水泻,日达十数次,肠鸣,腹不痛,面浮,胸闷头晕。脉软,苔薄。以清解渗湿为治。

黄连6克 广木香6克 马齿苋15克 苡仁12克 银花炭12克 山楂炭12克 苍术9克 辟瘟丹2粒(杵,分吞)  2剂

二诊:9月6日

服药2剂,已有好转,腹泻日夜减为7次,肠鸣、胸闷亦瘥。续以渗解。

黄连6克 广木香6克 马齿苋30克 苡仁12克 白头翁12克 北秦皮6克 苍术9克 山楂炭12克 辟瘟丹2粒(杵,吞)  2剂

三诊:泻痢已瘥,方用六君子汤调治。【按】《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本例病人由于素体脾土较虚,又夹湿热之邪,滞于肠道而为下利。方选白头翁汤加减治之。黄连、马齿苋、银花、辟瘟丹解热毒而辟秽浊;苡仁、苍术除湿,木香、山楂理气导滞,亦“理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意。其中炭药还含有健脾止泻作用,必使脾土得以健运而利下自止。初诊得效,故复诊仅在原方基础上加重解毒化湿之品,配伍得当,疗效快速。续用六君子汤调治善后。内科杂病类咳  嗽案一

程某 女 38岁

初诊:1966年1月13日

咳嗽,咯痰不爽,历时已久,宜润肺蠲痰为治。

麦门冬12克 天门冬15克 炙草4.5克 川贝母9克 陈皮4.5克 泡远志4.5克 炙百部4.5克  1剂

二诊:4月18日

3个月前咳嗽颇甚,曾进药1剂而愈。现在咳痰不多,夜寐盗汗,入暮喉中有水鸡声,舌苔薄白。以顺理为治。

川贝母6克 麻黄6克 射干4.5克 穞豆衣12克 杏仁9克 瘪桃干6克 炙百部4.5克 生草6克  2剂

三诊:5月11日

服药后喉中水鸡声消失,盗汗亦解。前几天在田间劳动,遇暴雨淋湿,后即周身发热,轰灼难受,欲呕,不能站立,唯躺在地上感觉凉快。测体温37°C。以化湿清热为治。

绵茵陈12克 生山栀9克 蒿梗9克 薏苡仁12克 薄荷4.5克 黄芩6克 淡竹叶9克 蔻仁2.4克 藿梗6克 猪茯苓各9克  2剂【按】本案是三个病程,三种处方,各有各的症情和治法。初诊是痰热阻肺咳嗽,治以润肺化痰法而愈。二诊喉中有水鸡声,伴盗汗,正是《金匮要略》所谓“肺有寒饮,上入喉间”,被呼吸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故选用射干麻黄汤法治之。麻黄温肺化饮,射干化痰利咽,杏仁、百部、贝母化痰止咳。寒散饮化,故水鸡声随之而除。方中穞豆衣、瘪桃干乃为盗汗而设。末次由于淋雨感湿,湿郁化热,留著于三焦所致。郁于肌肤则身热,蕴结于中焦则心烦而呕,停于下焦则足重而不能行。治以清热利湿,乃当务之急。按照“气化则湿化”之说,故理气不可偏废。处方以茵陈蒿汤意清热化湿;二苓、苡仁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薄荷、藿香梗、蔻仁芳香化湿;淡竹叶一味清心火而利小便;因患者正值哺乳期,故加用蒿梗,既有化湿之能,又有通乳之功,一举两得,可谓配方精密。2剂大瘥,后调理而愈。案二

施某 女 45岁

初诊:1973年1月21日

咳嗽气促,痰黄而厚,头眩胸闷,大便一周未解,纳滞,曾呕恶数次,苔黄腻。以清热逐痰。

黄芩9克 制半夏9克 杏仁9克 枳实6克 陈胆星3克 陈皮4.5克 茯苓12克 瓜蒌仁12克 礞石滚痰丸6克(分两次吞服)  3剂

二诊:1月23日

药后大便两次,头眩胸闷已解,咳嗽气促已减,痰尚多,咯出较前为畅,续以降气止咳化痰治之。

全瓜蒌15克 枳实6克 杏仁9克 制半夏9克 黄芩9克 茯苓12克 陈胆星3克 浙贝9克 陈皮4.5克  4剂【按】痰热蕴肺,肃降失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因而大便一周不解。便秘又使肺热无下泄之机。二者相互影响。方用清气化痰丸加礞石滚痰丸,宣肺降逆,化痰通便。降令得行,清气自能上升;痰浊得化,呕止而胃纳乃增。方义重在调正升降出入之机,学者宜究心焉。案三

蔡某 男 43岁

初诊:1974年1月13日

感冒以后,咳嗽痰多,咯出不爽,已历十余日。脉浮,苔白。宜化痰止咳,并解未尽之表邪。

桔梗4.5克 陈皮4.5克 白前6克 生甘草6克 炒荆芥4.5克 紫菀6克 百部6克 浙贝9克 杏仁9克  4剂【按】外感咳嗽,日久不愈,痰多难咯,表邪仍未肃清,用程钟铃《医学心悟》止咳散最为适宜。方中有疏有止,合用能止咳化痰,疏风解表。本例以止嗽散加入杏仁、贝母,增强宣肺止咳的作用,服药四帖,咳嗽即愈,可知奏效之捷。但止咳嗽药物偏于温、燥,对于咳痰不爽的患者不甚适宜,加入杏、贝,更合病机。案四

余某 男 75岁

初诊:1975年12月14日

早晚略有咳嗽,有痰而无气急,便稍烂,脉软,苔较厚腻。以解嗽化痰健脾为治。

甜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4.5克 薏苡仁12克 川贝母3克(分吞) 姜半夏6克 苏子6克(包煎)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党参12克  5剂

二诊:咳嗽,脾虚有湿。

香砂六君子丸180克,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9克。橘红丸20粒,每日一次,每次1丸。【按】高年脾肺两虚,痰嗽,便溏,脉见虚象,苔呈厚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病则湿聚,酿痰,既不能消,亦不能化。治以益脾健运为主,化痰止嗽为辅。因脾有助肺之能,六君子汤既健脾又化痰,咳嗽便溏,一方并治。再加杏、贝以止咳,苡仁和中化湿,苏子顺气消壅。接服丸方也是脾肺兼顾、标本同治之法,与煎剂方是相辅相成的。哮  喘案一

孙某 男 50岁

初诊:1971年12月8日

支气管哮喘,咳嗽喘促,入夜更甚,发作时大小便次数增多,甚或失禁,伴有畏寒感。脉濡,苔腻。以温化为治。

蜜炙麻黄4.5克 姜制半夏6克 茯苓12克 川桂枝4.5克 杏仁9克 白术9克 五味子4.5克 补骨脂9克 化橘红4.5克  3剂

二诊:12月10日

哮喘渐平,咳痰稠黏,咽干,偶见心悸,脉弦,苔腻。再以温化为主。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北细辛1.5克 焦枣仁9克 甘草6克 浙贝母9克 五味子4.5克 化橘红4.5克 川桂枝4.5克  3剂

三诊:12月22日

上药3剂服后,哮喘平复而出院,畏寒已明显减轻。近几天手足发疼,夜寐亦差,仍有心悸,小便宜少。脉细弦,苔白腻。以益肺安神为治。

丹参9克 马兜铃9克 天花粉12克 钩藤9克 焦枣仁9克 北沙参9克 当归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54.克 益元散12克(包煎)  4剂【按】病人因支气管哮喘发作而住院,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邀中医会诊。关于哮喘,《医学正传》认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指出了喘和哮临床表现不同之处。然而喘与哮临床绝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哮喘证要审其病因,辨认虚实,再立法用药。盖哮喘初起,病多在肺,久则母病及子,肾气亦耗损,气逆更剧,既不能滋养肝木,也不能上济于心,心肝失养,则心悸、寐劣、肢麻足痉等症俱出。本例病人即是如此,其畏寒、喘促、苔腻乃是寒饮束于肺,而大小便失禁等乃是元气发泄、肾元耗损之故。此证是下虚上实之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用小青龙汤加减,温肺饮而平喘逆,补骨脂一味乃益真元而助纳气。当发作控制后,即采用治本缓调法。三诊时哮喘已瘥,而略见心虚肝旺之象,故以生脉散、益元散、枣仁养心肺而安心神,佐钩藤、当归清肝养血。续服4剂,诸证皆愈。案二

朱某 男 28岁

初诊:1973年10月25日

夙有喘哮,作则端坐,痰薄白,有闭窒感,苔中微剥。以温平并养阴为治。

川桂枝6克 地龙6克 北沙参9克 五味子6克 麦冬12克 橘红4.5克 炙麻黄4.5克 姜夏9克 杏仁9克 旋覆花9克(包煎) 川贝母3克(研吞)  5剂

二诊:11月7日

药后喘哮见平,痰亦少,苔微剥,纳尚欠展,原意进出。

川桂枝6克 姜夏9克 炙麻黄4.5克 代赭石9克 地龙6克 五味子6克 北沙参9克 麦冬12克 旋覆花9克(包煎) 陈皮4.5克 川贝母3克(研吞) 另配雪梨膏240克  7剂【按】本例哮喘用小青龙汤加减,但病人“苔微剥”,显示气阴不足,因此方中不用细辛,恐其辛燥劫肺,气阴更伤,这是医者防微杜渐的精神体现。加入沙参、麦冬、川贝之清养肺气,旋覆花、杏仁、橘红之肃肺化痰,又是对小青龙汤一加一减的适应部分。地龙平喘有显效,有扩张支气管的药理作用。复诊方加赭石和旋覆花以肃降肺气,雪梨膏以清润肺气,更是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体虚病实。喘  息案一

姜某 女 14岁

初诊:1971年12月10日

夙有胆囊痰、肺气肿及肺门淋巴结核。刻诊:咳嗽倚息不得卧,痰白如泡沫。脉细数,苔白厚,纳滞,大便日下。本虚标实,治宜兼顾。

北沙参9克 麦冬12克 化橘红3克 姜半夏9克 白芍6克 北细辛1.5克 五味子4.5克 杏仁6克  2剂【按】此证之咳嗽喘息、痰白如沫、苔白厚,乃痰湿阻于肺胃,肺气肃降失司,宜用温肺涤饮。因素有肺气肿,肺门淋巴结核、肺阴自必不足,故以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肺,以顾其本;五味子能收耗散之气,并有镇咳平喘作用,配合细辛散寒祛饮,更有相得益彰的疗效;橘红、半夏、杏仁和胃化痰而降肺气。扶正与祛邪并用,能使逆上之气得到下降而平顺,故1剂而安。从本案中,可以得出三个启示:①阴虚痰喘与阳喘不同,治法亦异。本案属于前者,其辨别要点在于脉象细数。②本案亦是外邪引动伏饮,由于阴分不足,故仅用小青龙汤之半,不但不用麻、桂,且复入参、麦以治本,而杏、橘的加入则是治标。③本案的用药法,与古方参苏饮对照,不但够我们玩味,而且能开拓治法的思路。案二

张某 女 40岁

初诊:1971年7月16日

近20日气促急,咳逆倚息,不能平卧。素有肺病,曾咯血。大便较坚结。以清虚热滋降为主。

北沙参9克 麦冬12克 甜杏仁9克 蛤壳9克 仙鹤草15克 旋覆花9克(包煎)  2剂

二诊:7月18日

药后气较平,能平卧,纳亦较展,大便已解,较前为润,原意再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