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大智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8:55:21

点击下载

作者:司马哲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的大智慧全集

鬼谷子的大智慧全集试读:

前言

传说,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孙膑、庞涓的老师,与孙子亦是好友!所以很多学者把鬼谷子学说当作兵家学说。《鬼谷子》从其内容上看并不能算是军事著作,但是在动乱的战国时期,他的游说谋略及权术却让运用它的人成为各国政治权谋家的座上客。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鬼谷子》也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旷世奇书。并与《孙子兵法》一同并称为“兵法盛典”。《鬼谷子》一书产生于战国中期,在世事变化无常、人际关系及其复杂的战国时期,它记载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流传至今,并无真迹,都是其弟子整理、编著流传于世。

鬼谷子何许人也?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称鬼谷子先生。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据史书记载:因《鬼谷子》以“捭阖”为开篇,以纵横之术为总起,多角度,多层次的详尽阐述了言谈技巧及游说者自身的修养,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书中对游说进行了全面的经验总结,并上升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古人更是对《鬼谷子》褒贬不一,有传柳宗元曰:“险戾峭薄,恐为妄言,乱世难信,学者不宜道之。”而欧阳修曰:“因时事变,权事制宜,有足取者。”其实,所谓正与反都是相对的,即使是公认的“正人君子”他们用的“智”也未必都是堂堂正正的,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诡智”来解决问题。《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一开一合,捭阖阴阳

捭阖的本义是开合。捭就是拨动,阖就是闭藏。鬼谷先生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开合之道,也即是捭阖之术,在古代常被纵横家作为权变的根据,被广泛地运用到其游说当中去。捭阖之术又与天地之道相通。天地之道就是阴阳之道,所以,捭阖之术也就是阴阳之术。捭阖阴阳的意思就是变动阴阳四时,即发挥施术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变阳为阴,变阴为阳,从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之一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译文】

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以判断事物,了解生存和死亡的关键,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通达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发现引起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人世间,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但是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是阴或是阳,或是柔或是刚,或是开或是闭,或是松或是紧。【事典】赵匡胤善于演政治戏

唐朝衰落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赵匡侍奉后周世宗柴荣,转战各地,立下很多的功劳。世宗去世后,7岁的恭帝登基。但是,皇帝太年幼了。此时,北汉主刘钧趁机伙同契丹大举入侵,国家面临存亡的危机,后周朝廷内外极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指挥领导。宰相范质建议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征。

第二年春天,北方的契丹发兵要侵略后周,赵匡胤率领禁卫军迎敌。傍晚军队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驻扎下来。殿前指挥使苗训对天文颇有研究。他当时站在营外,仰望天空,见落日底下还有一日,黑光摩荡,久久不散,渐渐一日沉没,一日独悬天空。这时赵匡胤的亲信英明辅走了过去,苗训指着天象叹道:“这是天命啊!周帝的天下,马上就要被人取代了。”不一会儿,这个“天象有变”的消息,就传遍军营。将士聚在一起图谋起事:“如今主上年幼,我等拼死抗敌,也是白搭,不如先奉点检作天子,然后出征。”众人称是。于是一起去找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经赵匡义和掌书记赵普商量决定,在第二天清晨五更,率领将士闯入赵匡胤的住所。赵匡胤从梦中惊醒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众人拥到大厅。众人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团团跪在前面,高呼万岁。赵匡胤愁眉不展,满腹委屈地责备道:“我受国家大恩,现在又身负出征重任,怎可这样忘恩,擅行不义之事?”赵普进言道:“这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明公若再推让,反而上违天意,真失人心了。”

赵匡胤无奈,只得告诫道:“你们贪图富贵,硬要我做皇帝,如果能听我的话,我就做,否则,我决不干!”众人齐声答道:“愿受命!”接着他对将帅做了一番训示:“你们将自己交给天子的话,就绝对要严守命令。第一,要京城里周朝皇太后与太子退位,但绝不可惊吓太后与幼帝,也不可亏待他们。第二,京城内的大臣都是自己的同僚,绝不可亏待他们。最后,国库是国家的宝藏,不许掠夺。知道吗?遵守这些命令的人有赏,触犯者则严惩,诸位将帅就此誓约。”

于是顾不上前线吃紧,赵匡胤整列军队返回京城,由仁和门人城。恭帝将王位让给赵匡胤。赵匡胤即位后,把国号改为宋。这样,他在一夜之间,便从奉命出征的大将,变成宋朝的开国皇帝。苏代献计

苏秦之弟苏代也是一个机智的人物。一次,他听说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觉得这对赵、燕两国都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决定劝赵惠王改变这个主意。

见到赵惠王后,苏代先不提这件事,却对赵惠王说他在易水河边看到一件新鲜事:

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在河边晒太阳,柔和的阳光照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舒服极了。可是,这时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走过来一只精瘦的柔和鹬鸟。它真是饿极了,举起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壳外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

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牢牢地夹住了。

鹬鸟进行了一番挣扎后,毫无作用,河蚌的硬壳夹得越来越紧。鹬鸟狠狠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死蚌肉了!”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嘴巴里叼着,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都逮住了,放进了鱼篓。这样鹬鸟和河蚌都成了渔夫家餐桌上的美餐了,鹬和蚌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惠王听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这时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但您是否清楚,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之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那样势必出现两国长期相持的局面。而强大的秦国一旦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时赵国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请求大王在发兵攻燕的这件事上要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听完苏代的一席话后,终于恍然大悟,即刻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再提了。”曹冲机智救库吏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制订了许多严刑苛法。属下稍有失误或过错,就可能受到重罚。

有一天,一名库吏发觉收藏在仓库里的曹操坐骑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一点,吓的寝食难安,心想:“这下可完啦,丞相如若追究起来,恐怕我这小命就难保了。”

他这样想着,就去找了一根长绳子,想把自己捆绑起来去曹操处负荆请罪,希望得到从宽处理。

路上,他碰到曹操的小儿子曹冲。

曹冲见状,奇怪地问:“您把自己绑起来,这是要干什么呀?”“由于我的工作失职,马鞍被老鼠咬坏了。”

曹冲想了一想,连忙帮他解除了绳索,劝告道:“您不用着急,我自有办法救你的。”

于是,曹冲去找了把小刀将自己穿的衣服戳了许多小洞洞,活像老鼠咬坏的一样。完事后,便装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去见曹操,一脸苦闷地说:“父亲,您看,这衣服给老鼠咬成这样。听说,老鼠咬坏了衣服,主人一定凶多吉少。我真有点发愁呀。”

曹操听了不禁哈哈大笑,摸了摸儿子的头,劝慰道:“你别听人瞎说,绝没那回事,这纯属是迷信,胡说八道!”

曹冲拜别父亲后,去见那个库吏,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您可以去自首了,我保您没问题!”

库吏还有点将信将疑,便犹犹豫豫地将自己捆绑了前去向曹操请罪。

曹操见状,诧异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啊?”

库吏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工作失职,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一点。”

曹操哈哈大笑道:“孩子的衣服穿在身上都给老鼠咬坏了,马鞍挂在桩子上,不是更容易被咬坏了吗?算了,算了。”

说着,曹操让左右替库吏解除了绳索。

库吏跪谢了曹操,又马上跑到曹冲那儿,千恩万谢了一番,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虞卿巧说赵王

魏国派人通过平原君向赵国请求联合抗秦,平原君向赵孝成王建议了三次,赵王都没有答应。

平原君出来后遇到了虞卿,就对他说:“你为我去进见大王,一定要对他建议合纵的事。”

虞卿入见赵王。赵王说:“刚才,平原君为了魏国向我建议合纵,我没有听他的。这件事放到你身上,你会怎么认为?”

虞卿说:“魏国没有做对。”

赵王说:“正是,所以我就没有听从。”

虞卿又说:“大王您也没有做对。”

赵王问:“有什么不对?”

虞卿回答道:“但凡强国和弱国共同行动,有利益总为强国所得,有祸患总落在弱国身上。可如今魏国请求合纵,大王您却不答应,这是魏国自求祸患而大王却不接受利益。所以,我就说魏国与大王都没有做对。”当忍之时必须忍

从古至今,艺术家或文人雅士的印象是感情丰富、浪漫细腻,这种人似乎与政治沾不上边,然而中国却出了好多位“艺术家帝王”,如陈后主、宋徽宗,最出色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了。

李煜本是文人,但依靠祖辈传下来的基业,这个南唐皇帝当得倒也逍遥快活,每天写写词、赋赋歌。谁知,好景不长,宋太祖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宋军数十万雄师攻破建康。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此时不想办法召集群臣采取措施,却回后宫,去问老婆,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究竟是不是男人?实在是太没主见,太软弱了。

小周后倒显得比李后主还镇静,她首先想到朝政机密,急命执事女官带领众人一起动手把朝臣们的奏章抱出去焚掉,然后又令他们把珍奇墨宝、贵重典籍和价值连城的名画都抱出去焚毁。顿时,雍和殿前烈焰飞腾,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浓烟如愁云惨雾四处飘散。六宫美人儿也忘记了宫禁严规,个个惊恐万状地跑出来,围向小周后。此时,小周后也没有了正宫娘娘的尊容仪态,娇美的风体颤抖着蜷缩在宫女中间。众人哭声、叫喊声混作一团。

此刻,李后主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殉国还是投降,因为宋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还有小周后和众美人们期待的目光。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冲到第一重宫门。这就由不得李煜了,他只好身着白衫,头戴纱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皇族与属下出宫递上降表。平南将军曹彬率部下把被俘的李煜等40余人押解到船上,从水路奔赴大宋国都汴京。曹彬久闻李后主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词人,如今同乘一只船,他好奇地凝视着李煜那俊秀的容貌,果然不凡,但此刻却现出一脸怅然若失的神色,不禁对他轻蔑地一笑:如此懦弱之君,焉有不亡国灭族之理?难为他还当了这么多年皇上。

船舱里的李煜闭着双眼一语不发,内心像涌起翻江倒海的波涛:南唐建国已有四十载了。昔日南唐之主,如今沦为亡国之君……一切皆如东流水,痛定思痛,心中暗自吟诵《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吟罢,暗自感慨万分地想:真有点后悔,不该轻信谗言,乱杀忠良!更不该在国家大事上一再优柔软弱!

后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国破家亡之后,李煜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丢掉了祖宗创下的基业,应该到宗庙前痛哭,并向百姓谢罪。但是他根本没这么做,而是去倾听教坊乐手演奏《别离歌》,惋惜自己再没机会与宫娥彩女寻欢作乐了,这样,不亡国才怪呢?其实李煜何尝不想国力昌盛,但是性格使然,让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煜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李煜胆小怕事的性格。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忍气吞声。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抢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忍却也帮了李煜的忙,他以隐忍之计逃过了长兄的迫害,这可能也是迫于无奈吧?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江南名城南唐国都建康终于被宋军攻陷了。宋朝大将曹彬押解被俘的南唐主李煜抵达汴京,监于明德楼下听候发落。

翌日,献俘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宋太祖对南唐亡国之君的处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楼下,浑身如筛糠似的抖动,听太监宣读圣旨的:“皇恩浩荡,封李煜为违命侯。”李煜暗想,谢天谢地,谢不杀之恩。他被俘后就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下来了。

可又想:“违命侯。”究竟是个什么封号呢?他细心一揣摸,其中含有讥讽与侮辱之意。他的心顿感难受,但总算没死,也就忍了。不忍还又能如何呢?面对宋朝的欺凌哪一次不是忍气吞声,何况此次与每次不同,自己已是亡国之君。

太监读完圣旨,又说:“圣上不杀你,并赐园林宅第一座,你还不快接旨谢恩!”李煜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三拜九叩谢太祖龙恩,侍立楼下。

宋太祖驾崩,御弟宋太宗即位后,小周后常常被召进宋宫,说是侍候皇上燕乐,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来。至于她进宫到底做些什么?作为她的丈夫李后主一直不敢想象。只是她每次从宫里回来就把门关得紧紧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悲悲切切的抽泣。有一回,李煜实在憋不住了,破门而入,俯身安慰。谁知,小周后霍地起身,满脸是泪,可怜无助地号啕大哭。那宋太宗乃赳赳武夫,温柔不足,粗暴有余,只知对她发泄摧残,哪如她与李煜夫妻绵绵的情义。

李煜无可奈何。如今国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阶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泪往肚里咽,还能说什么?处于这般境地,要想保身,除了忍,又能做什么呢?

在一个乌云蔽日、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囚禁李煜的宅第,传出侍妾们为他祝寿的如泣如诉的歌声。这是李煜最近蘸着血和泪铸成的一阕《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当小周后和黄保仪频频举杯为李煜祝酒时,宋太宗的赐酒到了。可怜的李煜喝了两杯后就中毒死了。

原来,囚禁李煜的小院,昼夜都有宋太宗设下的耳目出没。李煜侍妾们的歌声一传出,就被耳目记下歌词奏报朝廷。歪打正着,宋太宗为把小周后接进宫,一直要谋害李煜,正愁没理由。有了这个借口,当即派人鸩杀了李煜。李煜死时只有42岁。魏惠王四者兼有

魏惠王嫈在范台设宴款待各国诸侯,酒喝到高兴处,魏王请鲁恭侯举大杯发表祝辞。

鲁恭侯站起来,离开坐席谨慎地选择言辞说:“从前尧帝之女仪狄造出味道很美的酒,把它进献给禹。禹喝后觉得十分甘美,于是就疏远了仪狄,不再饮酒,并说:‘以后肯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君主!’齐桓公胃口不好,易牙就为他烹调了一些菜肴进献给他,桓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大亮,他说:‘以后肯定会有因为贪吃美味而亡国的君主!’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接连三天不听早朝,后来就疏远了她,说:‘以后肯定会有因贪恋美色而亡国的君主。’楚王登临强台瞭望巫山,左边是大江,右边是云梦泽,他意气飞扬,以至于快乐地忘却了死亡,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临强台,并说:‘以后肯定会有因游玩高台陂池而亡国的君主!’”“现在,大王您的酒杯里盛的是仪狄的美酒,您吃的菜肴无异于易牙调制的美味;左拥白台,右抱闾须。都是南威一般的美女;前有夹林,后有兰台,其乐如同楚王的强台。这里的哪一样都足以招致亡国之祸!可如今大王您四者兼而有之,我怎么能不对您有所告诫呢?”

魏惠王听后,连声称赞他讲得好。

之二

【原文】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译文】

因此圣人要一直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度量一个人能否随机应变,考查其能力大小,比较技巧上的优劣。人的贤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胆怯、仁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有的可以开启使用,有的可以闭藏不用;有的可以举荐,有的可以屏弃;有的可以轻视,有的可以敬重;这些都依靠无为之术来掌握。考察确定对方的才能虚实有无,要通过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和欲望来判断对方的志向,先略微排斥对方所说的话,等对方敞开后再加以反驳,这样来求得实际的情况,可贵之处在于得到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用沉默来挑动对方发言,以判断是否于己有利。或者敞开心扉让对方予以展示,或者封闭心扉了解对方诚意。敞开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同,封闭心扉,是因为与对方的情意相异。判断可行与不可行就是要弄清对方的计谋,探索其中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计谋有与己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这要确立自己的意向并加以信守,但要先顺从对方的意向。【事典】司马熹的连环捭阖术

历史上还有许多使用连环套式“阴阳捭阖”术的例子。

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同时宠爱着两个妃子阴姬和江姬。两人都想争作王后,故明里暗里用手段,经常争斗。

纵横策士司马熹见有利可图,便暗中派人游说阴姬说:“做王后的事可要重视。争到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不到手,性命不保,还会祸延九族,早晚被对方收拾掉。要想胜利,最好找司马熹出主意。”阴姬闻言,便请司马熹献策,并许以重金谢礼。司马熹答应下来,便施展出连环“阴阳捭阖术”。

他先找中山王,说要外出到邻国走走,刺探对方消息,再回来谋划强国之策。中山王自然高兴,给他备上礼物,让他先去赵国。司马熹见过赵王,闲谈中说:“原听说贵国出产美人,可我转了几天,没见过一位超过我国那位阴姬的。”赵王一听,来了兴趣,忙问长得怎样?司马熹绘声绘色地描述道:“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眼似秋波戏潭水,腰如杨柳舞轻风。真乃倾国倾城之貌!”赵王一听,恨不得马上弄到手里,忙问司马熹:“可不可以把她弄到这里来?”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悄声说:“她是我们大王的宠妃,我怎敢添言?请千万别声张出去是我讲了这些,否则,我的脑袋就保不住了!”赵王冷笑一声,咬了咬牙,下定了非弄到手不司的决心。

司马熹一见目的达到,忙离开赵国跑回中山国,向国王报告:“赵干昏庸至极,又残暴无比,只知道杀杀、攻攻,道德极差,沉于酒色,迷于音乐,只知道玩女人。我已得到可靠消息,说赵王看中了阴姬,正想方设法把她搞去!”“岂有此理!”中山王一听,勃然大怒,骂道:“竟敢到我碗里抢食!”司马熹故作焦急地说:“冷静,大王!目前赵国比我们强大,我们能打得过他们吗?赵王硬来索取,不给吧,我国就亡国。给吧,大王您就会被天下人耻笑,连自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决说怎么办吧!”中山王何尝不明白形势,也是又气又急,便急不可耐地打断司马熹的话头,向他求教。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凑进前说:“我看有一个办法可以打消赵王的这个念头。大王立刻把阴姬册封为王后,让赵王死了心。当今,还没有哪个人敢索要别人的王后做妻子的。若有此举动,必引起列国公愤,别国也会出兵帮助我们。”“好!就这么办。”中山王如释重负地笑了笑,马上传令封阴姬为王后。赵王听后,果然也死了心。阴姬对司马熹千恩万谢,自然给了他不少好处。采用缓兵之策终报杀夫之仇

三国时期,东吴孙翊为丹阳太守。由于他性情急躁,部下多怀怨恨,都督妫览乘机勾结边洪等人,阴谋暗杀孙翊。一天,正值孙翊送客,边洪在其身后,猛然抽刀砍死孙翊,都督妫览乘机包揽孙翊生前的权力。并把孙翊家的嫔妾全部霸为己有。孙翊妻徐氏长得端庄貌美、楚楚动人。妫览便向徐氏提出娶她为妻,徐氏见自己身单力薄,就答应妫览。要等到月初的晚上,祭奠了亡夫之后,才能嫁给他。妫览为徐氏的应允而高兴不已.便暂时放松了对徐的逼迫,徐氏趁此时机,暗中联系了孙翊的旧部孙高、傅婴等人为亡夫报仇。到3月初的晚上,徐氏在灵堂上祭奠了孙翊。回到屋内换上衣服,布设帷帐,若无其事。妫览在暗中观察徐氏的举止言谈.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便走进了徐氏的家门,徐氏上前笑脸相迎,妫览见状。更是得意忘形。没想到,进屋之后,徐氏突然大喊起来,孙高、傅婴应声而出,当即杀了妫览。

在力量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可暂时避开冲突的锋芒。表面答应对方的要求,而私下却着手策划应付对方的计谋,以待时机降服对方。徐氏在妫览相逼的时候,如果不答应妫览的要求,就有杀身之祸,徐氏对自己的窘况是相当清楚的,故而采用缓兵之策,表面应允妫览推迟日期,迷惑妫览,使妫览信以为真,这就是捭之手法的运用,属于阳;争取到了时间,徐氏秘密行事,暗中联系孙翊旧部,作为亡夫报仇的计划和准备。这就是阖.属于阴;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杀了妫览,报了杀夫之仇。拐弯抹角劝人向善

平阳君赵豹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日里花天酒地。

平原君赵胜告诫平阳君说:“魏公子牟曾去秦国游学,将要东返魏国时,他去向应侯辞行。应侯说:‘公子将要上路了,您难道没有什么见教留给我吗?’公子牟回答:‘即使没有您的要求,我也会把我的意见陈述给您的——但凡人尊贵了,即使不想富裕也会很快富起来的;富裕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山珍海味;山珍海味的享用,自然而然会使人们日益骄奢淫逸;而过度的骄奢淫逸又意味着死亡的迫近。数世之前因为这个样子而败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应侯说:‘公子教导我的这番话对我的益处很大呀!’我听说了这些话后,也一直念念不忘。希望您也不要忘记这番话。”

平阳君当然明白平原君的意思,说:“我一定听从您的告诫!”循序渐进的为臣之道

刘大夏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人,为人正直敢言,为官清正廉明,孝宗期间任两广总督,因治河有功,政绩卓著,就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因当时因政务紧急,皇帝急诏他赴京上任。但刘大夏迟迟不到任,孝宗就又几次派人前去催唤,他才来到。进京之后,刘大夏并不立即上朝,却托病在家休养,并屡次上疏要辞掉尚书一职。孝宗心中略感不快,觉得他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又不知其中缘故,便宣召他入见。

一见到刘大夏,孝宗就责备他说:朕授你兵部一职,是对卿的信任,你为何拖延不来上任?”刘大夏叩首道:“臣年已老迈,且疾病缠身,恐实难当此重任。”孝宗见他紧皱双眉不说话,知道他肯定有未尽之言,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刘大夏说:“臣以为如今天下,已是民穷财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社稷危难,甚至天下大乱。何况兵部职掌国家要权,倘有半点疏忽,就会突发难以预料之事,将不堪设想。故老臣思虑再三,恐力不胜任,所以迟迟未敢赴任,只是想让陛下再选择合适的人选,承担此重任。”

孝宗听后,觉得他言过其实,便不解地问:“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征敛有常制,赋税有常,民生有保障,且连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未闻民穷财尽之事,卿今日何故出此危言?”刘大夏见皇帝询问实情,正好趁此机会陈述自己在外看到的实际情形,只有引起皇帝的充分重视,才能进一步革除征收税制上的弊端,也才能推行兵制改革。他就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居深宫之中,耳闻多是阿谀逢迎之辞,对民间的实情恐难了解。陛下以为征收有常,其实并无常制。臣在两广任职多年,所见所闻,颇有领略,从广西征取铎木,广东征取香药,每年仅此两项就耗费数以万计,其他更可想而知了。”

孝宗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太过分的地方,又问:“如今兵士境况如何?士气怎样?”刘大夏说:“士兵的生活与百姓一样穷乏,士气也普遍低落。”孝宗还对此迷惑不解,他奇怪地问:“兵士驻扎有日粮饷,出征有月粮饷.怎么还至于穷苦?”大夏回答说:“您是按时按量给士兵分发了粮饷,但将帅侵吞克扣,数目达一半之多,哪得不穷!”孝宗这才恍然大悟,不觉叹息道:“朕在位十几年了,尚不知天下军民贫困至此,真是枉为万民之主啊!”于是,立即下诏禁止各地过分的供献,同时整饬军纪,严惩了有关的长官,煞住了长官私扣粮饷的恶劣风气。

刘大夏见皇帝已经了解了事情,为自己上任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才走马上任,接过兵部尚书的大印。从此,孝宗皇帝更加亲信刘大夏了,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必召他前来询问,常常言听计从。

过了一年,遇到京师大旱,刘大夏借机再次上疏孝宗,称兵政的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乞求退休还乡。明孝宗知道他又有什么新的花样,当然不准,让他详细开列所应革除的弊端。于是,刘大夏把兵政十害逐条列出呈上,孝宗看完奏疏,觉得切中要害,便赞许地采纳了。

孝宗越来越器重刘大夏,经常单独召见他,把他当作了知己朋友,经常像一对老朋友一样地与他促膝而谈。一次,孝宗诚心诚意地问刘大夏:“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朕又怎样做才能如古代帝王一样呢?”刘大夏也诚恳地回答说:“想学习古代的帝王并不是太难,要注意的问题是,求治不宜过急,过急了就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凡任用官员和施行政事,可以召见内阁官员及执政大臣当面商议,与他们诚心诚意地交换意见,听取各方面的情况介绍后,再去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也不迟。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也可以赢得众人之心,求得顺理以达到天下太平。”

孝宗听完了觉得受益匪浅,在刘大夏的辅佐下,孝宗虽然没有成为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圣明的帝王,也还算是一个不太坏的皇帝。找个榜样让人学

秦王召见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去秦国,苏代替他游说秦王说:“我听说过:忠心的人不一定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未必都忠诚。现在我希望向大王陈述我浅陋的看法,可又担心大王的臣下会认为我不忠于大王,因而招致杀身之祸,希望大王能明察我的用心。”“如今大王派人去魏国代替信安君为相,以加强秦、魏两国的邦交,我却担心此举会加重秦、魏两国之间的猜疑。如果此举是想杜绝魏与赵国的往来,我又担心会更进一步加强赵、魏之间的联合。那魏王是十分宠爱信安君的呀!认为他是智能之士,所以待遇地位特别地尊崇!魏王畏惧、尊重秦国,这一点非常明确!现在,大王派到魏国去的人如若不被任用,那么您派人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若被任用,无疑是让魏王舍弃宠爱信用的人而任用自己畏惧的人,这会使魏王深感不安的。同时如果让信安君丢弃万乘强国的相位,也是难于办到的事情。让别国的君主处在不安的境地,让别国的相国干他难以办成的事情,用这个办法来加强两国之间的亲善关系,肯定不会维持多长时间的!所以,我担心秦、魏两国之间的猜疑会进一步加重呵。”“况且魏信安君如果去职,赵国的谋臣们肯定说是因为秦国的缘故,秦国也肯定会让他们信任的人在赵国执政。这样赵国固然尚存,可魏国却失去了与秦国交往抗衡的这个筹码,赵国安全了,可魏国却面临危机。那么魏国的君主就有与秦国决一死战的想法,民众也会坚定保卫国家的信念,所以我担心魏国和赵国的关系会愈发紧密。”“大王您想不想既加强与魏国的邦交,又让赵国小心侍奉您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信安君在魏国执政并尊崇他的名号。信安君如果侍奉大王,魏国就很安全,他自己也十分尊贵;如果背叛了大王,魏国就将面临危险,他自己也会失去权位。这样一来,信安君侍奉大王,他既会为魏国的君主尽忠,也会看重自己的权位,同时还能竭力完善加强秦、魏两国的邦交。赵国的执政一定会说:‘魏国的族望名声并不比赵国高,国土也不比赵国广大,信安君辅佐魏国以侍奉秦国,秦国对他很好,国家得以安定,自身也取得尊崇。可现在我们和秦国结怨,自己的军队成为挨打的靶子,国家处于被削夺的危险境地,这不是好办法。和外国结怨,致使国君深感忧患,国家面临困境,这不是好事情。他们就会后悔早先和秦国结怨的过错,希望得到有利的结局,肯定会割地给秦国用来结交和侍奉大王,这样大王不费举手之劳就可以取得赵国割地这么大的利益,这是连尧、舜都梦寐以求却不能办到的事情呀!我希望大王能考虑考虑。”

之三

【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译文】

如果要运用开启之术,贵在周详完备,如果要运用闭合之术,贵在隐藏保密。周详保密中最重要的在于微妙而与道相追随。让对方开启,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让对方闭合不言,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这样做的方法,都是为了能使对方显露实情,以权衡比较谋略的得失程度,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虑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所谓开启,就是或者开启而展示使用,或者开启而收纳闭藏;所谓闭合,就是或者闭合而采纳使用,或者闭合而屏弃不用。开启和闭合,是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开启和闭合,也是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运动,四时节令的开始和终止变化也如同开启和闭合一样,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的离返与复归都是由开启与闭合的变化来实现的。【事典】息壤盟誓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使秦国的车能通到韩国的三川,与周室接壤。我死后才可永垂不朽吧?”

甘茂说:“请让我出使魏国,联合共同伐韩。”武王就让向寿作为甘茂副手一同出使。

甘茂到魏国后,对向寿说:“您回去向大王报告,就说:‘魏国已经同意,但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只要事情能成功,功劳就全部归您。”

向寿回国向武王汇报后,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后,武王询问其中的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两处的税赋积蓄在这里很长时间了;名义上是县级,实际上相当于郡城。这次大王背靠几处险要,行军千里去攻击它,相当困难。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了巴、蜀,往北攻占了黄河以西地区,向南夺取了上庸,各诸侯国并不认为是张仪能干,全都归功于先王。魏文侯派乐羊率领魏军进攻中山,三年时间才攻克。乐羊回国后汇报自己的战功,魏文侯向他出示了整整一箱子诬告信。乐羊大礼参拜文侯,并说:‘这件事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君的功绩。’如今我是一个寄居的外乡人,樗里疾、公孙两个人,如果怀着对韩国的偏爱向大王提出建议,大王一定会听信。”这样一来。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会遭到公仲明的怨恨。“从前,曾参住在费邑,费邑有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和以往一样,继续织布。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他母亲仍然继续织布。一会,一个人又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他母亲害怕了,丢下织布梭,翻墙逃走了。像曾参那样贤能的人,他母亲又那样相信他,但是听到三个人同样的说法,慈母也难于信任到底。”“如今,我不如曾参那样贤能,大王对我的信任程度远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怀疑我的人也不会仅仅是三个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我丢下织布梭呀!”武王说:“我不会听信谗言的,可以和您盟誓。”于是,就和甘茂在息壤盟誓。到甘茂真正率军围攻宜阳时,战斗五个月还没有攻兄。樗里疾、公孙二人与甘茂不和,便去劝说秦武王。武王准备采纳,便召见甘茂,把他们的意见告诉了他。甘茂只回答说:“息壤之盟还在吗?”武王恍然大悟,马上改了主意,他调动全部军队,交由甘茂率领围攻宜阳,终于攻占了宜阳城。淳于髡亡鹄请罪

以博学著称的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谋士,被齐威王任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

有一次,齐王得到了一只珍贵的鹄鸟,命令淳于髡将这只鹄鸟献给楚王,以利两国邦交。从齐国的都城到楚国的都城,路途十分遥远,要长途跋涉一个月,不但异常辛苦,而且鹄鸟非常娇贵,万一途中死了或是逃跑了可是要被治罪的。这是一桩不简单的事情,但他还是承担了这项任务。

谁知淳于髡刚一走出齐国都城,就不小心把鹄放跑了,他的几个随从都惊惶失措,以为这次一定活不成了。可是淳于髡却没有慌乱,他略微思考了一下,继续提着空鸟笼往楚国去。他来到楚国都城,晋见楚王,将空鸟笼献上后恭敬地说道:“我奉齐王之命前来献鹄,可是途中过一条河,我看鹄口渴想要喝水,便打开笼子把它放出饮水,没想到它却一去不再回头。这是我的失职,我愿意以死谢罪。不过,我担心人家说您为了一只鸟而使一位士人自杀,害您背负不仁的恶名,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又想再买一只相似之鸟来代替,但这样既欺骗了我国的齐王,又侮辱了您楚王,这样做也不妥。我更想逃往他国,可是这样虽然能保全自身,但会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为此,我心甘情愿地前来接受任何惩罚。”

楚王听完了他的话,对他的诚实非常感动,赞赏他有胆有识,不但没有责难他,反而对他给以重赏。郑女之婚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不甘心当小国国君,一心要称霸诸侯。他整天琢磨先消灭哪个国家最好,费尽了心机。一天,他突然发现与郑国邻近的胡国弱小可欺,认为先消灭胡国,扩大一点领土是上策。于是,他开始训练军队,招兵买马。

郑武公有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儿,知书达理,人见人爱。她听说父亲想打仗,不甘心过太平生活,十分忧虑。虽然,女儿不应过问国事,但是,她爱国心切,就不顾父亲的反对,直言相劝,说:“父亲,你整天训练士兵,早起晚睡,这是何苦呢?”武公说:“小孩子莫问国事,去吧!”郑武公不耐烦地打发女儿走了。过了几天,郑女又劝告父亲说:“国泰民安是你的福气,劳民伤财是要遭祸殃的。”武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搭理她,还是整天谋划进攻胡国的事。一天,一位大臣对他说:“你兴兵伐胡,师出何名?若出师无名,要被天下人取笑。”郑武公一想也对,他开始发愁了。

恰好这时胡国派使臣来郑国说亲,原来,胡国国君的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想娶郑国的公主为妻。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郑武公的女儿非常美丽、贤惠。郑武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应允了这门婚事,几天后,他把女儿嫁给了胡国的王子。不久,郑武公召集群臣商议说:“我想发兵去攻打一些国家,你们说先打哪一个最好?”大臣关其思说:“攻打胡国比较容易些。”郑武公大怒,令卫士把他捆起来,推出去杀了,说:“胡国是我们如同兄弟一般的国家,况且我的女儿也刚刚嫁过去,他建议我去打胡国,居心不良!”这个消息传到了胡国,胡国国王对郑国完全放心,不加任何戒备了。结果,一天早上,郑武公突然发兵,一举消灭了胡国。六百里变成六里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曲沃。此后,秦国准备伐齐,可齐、楚两国的交情好,秦惠王很忧虑。他对张仪说:“我想讨伐齐国,可齐、楚交情正好,您替我想个主意,该怎么办?”

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好车辆与钱财,让我去试试吧。”

张仪南行到了楚国,他对楚怀王说:“敝国君主最喜欢的人莫过于大王,即使是我张仪,也最愿意做您的臣子;敝国君主所憎恶的莫过于齐王,即使是我最讨厌的也是齐王。现在齐王业已深深地得罪了敝国,敝国准备讨伐齐国,可贵国却与齐国关系甚好,所以敝国君主无法遵从大王的号令,我也就不能够替大王服务了。大王如若能够关闭边塞,与齐国绝交,我会请秦王把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奉献给大王。这样一来,齐国就肯定会被削弱;齐弱了,一定会听任大王驱使。若在北边削弱了齐国,西边又对秦国有好处,还可获得商於地区这一利益。这对楚国可是一举三得的好计策。”

楚王十分高兴,在朝廷上宣布说:“我取得了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群臣听到后都向楚王表示祝贺。陈轸来得迟,仅仅他不表示祝贺。楚王就问:“我不动用一兵,不伤亡一人,就取得商於之地六百里,我自认为十分明智。大臣们都向我表示祝贺,只有你不祝贺,是什么缘故?”

陈轸回答说:“依我看,不但得不到商於之地,而且一定会有祸端,所以不敢随便祝贺。”

楚正不解地问他:“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那秦国之所以抬举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一盟友。现在土地尚未得到,就先与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为什么要尊重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如果是先割地,后与齐国绝交,秦国一定不肯干。如果先与开国绝交再去索要土地,必将上张仪的当。一旦证实被张仪欺诈,大王一定会十分悔恨。这样一来,西边有了秦国这一祸患,北方又与齐国绝交,秦齐两国的军队肯定会打过来的。”

楚王并不听劝告,说:“我的这件事非常稳妥,你闭住嘴巴别再说了,等着看我办的这件事吧。”

楚王就派人去与齐国断绝关系,第一个使者还没有回来,他又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后,秦国派人出使齐国,与齐国暗中结为联盟。楚国派一名将军前往秦国接收土地,可张仪回秦国口一直声称有病不上朝。

楚王得报后,对大臣们说:“张先生认为我还未与开国绝交吗?”就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股掌之间

韩相公仲朋派苏代对向寿说:“困兽犹斗,尚可倾覆战车。您如若攻破韩国,屈辱公仲朋,他肯定会整顿国家重新侍奉秦国,而且自认为一定能得到秦国的封赏。如果您和楚国共同削割韩国的领土,并把秦国的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从而使秦、楚联合起来再次进攻韩国,韩国肯定会灭亡。公仲朋将亲率手下来秦国与您决斗。所以还是希望您能考虑周全。”

向寿说:“我让秦、楚联合,并不是为了对付韩国。您替我去见公仲朋,对他说:‘秦、韩两国的和解可以达成。’”

苏代又说:“有些活我想对您再说说。俗话说得好:‘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如今秦王亲近您的程度不如亲近公孙郝;秦王信任智慧和才能的程度,您又比不上甘茂。这两个人之所以现在不能参与国政,而由您一人与秦王决断国家大事,是他们有一定的过失。公孙郝亲近韩国,甘茂亲近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楚两个强国相争,但您却亲近楚国,这就和公孙郝、甘茂犯了同样的错误。人们都说楚国反复无常,可是您却非常信任他们,这是您自己为自己找的麻烦呀。您最好是去和秦王商量一下.楚国反复无常,应和韩国交好以防备它,这样做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韩国最早是服从于公孙郝,后来又把国家的安危命运交给甘茂,这样的韩国,是您的仇敌。如果您劝秦王交好韩国以防备楚国变卦,就会博得‘外举不避仇’的美誉。”

向寿说:“我很想让秦国与韩国结盟。”

苏代就说:“甘茂答应公仲要归还武遂,并遣返宜阳的韩国民众。现在您想空着两手取得韩国,是十分困难的。”

向寿说:“那又怎么办呢?反正武遂我是不可能得到了。”

苏代反向:“您为什么不借助秦国的势力要求楚国把颖川归还给韩国呢?这不过是韩国寄存在楚国的一块土地。您如果能要来,说明您的话在楚国能起作用,而且还可以讨好韩国;如果要不来,那么楚、韩两国的仇恨得不到缓解,就会争相奔走事秦。秦、楚两强相争,您能损害楚国并取得韩国支持,这对秦国很有好处。”

向寿问:“怎么办?”

苏代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拉拢魏国攻占齐地,公孙郝想联合韩国攻占齐地。现在您夺取宜阳立下大功,联络楚国、韩国以稳固它,同时声讨齐、魏两国的罪过,这样一一来。甘茂、公孙郝就会失去在秦国的权势。”

之四

【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自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译文】

开启和闭合是事物运行的总的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他们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要通过这个门户来表露,所以要通过开启与闭合之术来把握和控制。【事典】言行如一事可成

魏武侯派吴起担任西河的太守,西河西边就是秦国,秦国有个城池靠近秦魏边境。驻守这个地方的秦国士兵经常来西河骚扰边民,西河百姓久受其害,对秦军士兵恨之入骨。因此,吴起一来,就决心一定要将这座秦城攻下。

可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怎么办呢?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着一张告示:“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落款处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并赫然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可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

一直到傍晚时分,北门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负责监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你没看见太守的大印吗?”那士兵回答。

小伙子心里还有些狐疑,但他鼓起勇气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送到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一方面嘲笑小伙子白日做梦,想得到飞来的横财,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事情的究竟。

负责监守的士兵看见车辕子送到了指定地点,就领着小伙子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满心欢喜,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见了,眼红得不得了,后悔这么简单的事,当初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试一试呢。

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之外,出告示说:“假如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落款处依然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这一次,人们都争着去搬豆子了。搬运的人同样得到了赏赐。自此以后,西河百姓人所共知,新来的太守言出必行,很守信用。您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您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详细记叙了吴越争霸时越国采取的“捭阖”策略。越国战败时采取了“阖”的策略,忍气吞声,暗中积蓄力量,用种种措施来慢慢转化不利形势。当形势一旦有利于自己时立即采取“捭”的策略,主动征战,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范蠡时任越国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与文种同拜为大夫,是越国的重要谋臣。勾践三年,勾践不听从范蠡进言,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大破越军于夫椒,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向范蠡求教,范蠡建议到:“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同意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行叩头说:“您的臣民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伍子胥劝阻了吴王。

文种回越国后,建议用重财贿赂吴国的太宰噽,勾践便让他给噽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噽劝说吴王,赦免越王将对吴国有利。伍子胥进谏说:“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内用文种,外用范蠡和柘稽,国势日渐昌盛。勾践从会稽回国后第七年想向吴国复仇。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攻打我们。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越国不如结交齐国、楚国、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在中原称霸,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我们趁它的疲惫才可以攻克。”勾践同意了这种策略。

又过了两年,吴王伐齐。文种建议向吴王借粮,借此来揣度观察吴王对越国的态度,吴王将粮食借给了越国。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噽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了,吴王重用噽执掌国政。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再度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吴王请求与越王讲和,勾践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您天天劳累,不就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您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最后吴王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周元王封称他为“伯”。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商鞅巧用因间

商鞅,卫国人,又叫卫鞅。他年轻时胸怀大志,智谋超群,先在卫国谋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国,又不被重用。后来,秦孝公诚招天下各国贤能之士,卫鞅闻讯,遂弃魏投奔秦国。他向秦孝公论说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的道理,孝公听了十分高兴,拜他为丞相,并通令群臣:“今后国政都要遵从卫鞅的指示去办,谁敢违抗,就是违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办罪!”卫鞅在秦国受到重用,采取吴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于民、施行变法。数年后,举国大变,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库充足,百姓勇于公战,不愿私斗。秦国富庶天下,秦孝公决定兴师伐魏,取回商于之地。这时,魏惠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相国公叔之言,活活把一个大人才卫鞅丢失了。

公元前353年,齐、魏两国交战,魏师大败。卫鞅闻讯后认为伐魏取商于的机会到了,便对秦孝公说:“现魏国大败于齐国,我们可趁机伐之,即可逼其东迁,又可据我山河之固,向东争取各诸侯。到那时,秦国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卫鞅为大将,率兵伐魏。秦军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出发,直奔魏国,大兵压境吓坏了魏惠王。这时,公子卯挺身而出,说:“我曾和卫鞅是朋友,臣愿领兵前去迎敌,先讲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里糊涂就答应了。

卫鞅得知旧友公子卯领兵前来迎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们曾经是好朋友,亲如手足。虽然现在各事其主,各为两国之将,但我仍不忍心大动干戈,互相残杀。我想与你讲和,相会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如同管、鲍之谊。你若肯答应,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说:“正合我意!我俩真是不谋而合呀!”谁知,他高兴得太早了,他还真以为卫鞅只带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饮酒呢!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卫鞅见公子卯中计而来,身边除少数人外,并无重兵,十分高兴,便与他开怀畅饮。正欢宴时,忽听一声炮响,卫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将其押上囚车,送回秦国。同时,将那些随从释放,赐酒压惊,让他们戴罪立功。然后,卫鞅亲率大军冲进魏军营地,俘虏魏军大将。接着,挥师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后大惊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卫鞅说:“若要我退兵,除非将西河之地(即商于之地)尽割于秦国才行。”来人应允,回去即如实报告,魏惠王无奈,只得忍痛割地,将西河地图献给卫鞅。卫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国臣民的交口称赞。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绩,封他为列侯,将所取商于之地分给他,号商君,人们又称卫鞅为商鞅。自言自语当上相国

陈轸为秦国出使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拒绝接见他。陈轸投书,上面写道:“我之所以来见您,是因为您的事情。您如果不想见我,我马上就可以走,绝不会等到明天的!”公孙衍就接见了他。

陈轸对公孙衍说:“您是不是不愿意做事呵?怎么能饭饱酒足但无所事事呢?如果没事可做就去找吧。”

公孙衍回答:“我没出息,得不到做事的机会.怎么可能不愿做呢!”

陈轸说:“我就把天下大事交给您吧。”

公孙衍问:“怎么办?”

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百辆马车作随从去出使楚国,可以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迷惑人。您对魏王说:‘我和燕、赵是老交情了,他们几次派人来叫我去,说如果没有事一定要来。如今我没有什么事,请大王允许我前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有十五天时间就可以了。’魏王肯定没有理由不让您去。您获准前往后,就在朝廷上自言自语:‘我有紧急任务要出使燕、赵两国。’然后快点准备车辆行李。”

公孙衍答应:“好吧。”就去谒见魏王,魏王允许了他。

于是,公孙衍明确说自己要出使燕、赵两国。各诸侯国在魏国的代表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报告他们的君主:“銮从率百辆的车队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三十辆的车队出使燕、赵二国。”齐王听说这件事,恐怕与魏国结盟的事落到别国之后,就把事情托付给公孙衍。

公孙衍接受了齐国之托,魏王也阻止他的远行,燕、赵两国听说此事后,都把事情托付给公孙衍。楚王听到后,说:“李从来联系我,如今燕、齐、赵诸国都借重公孙衍行事,公孙衍生一定想要我也这样做,实际上我也想托事给他。”于是背叛了李从,借助公孙衍与魏国联系。

魏王感叹说:“一开始没有让公孙衍出使,是认为他不可能成功,现在四个国家都重托于他,我也就要凭借他来做事了。”这样,公孙衍就主持了各诸侯国的事务,并担任魏相。我提心你吊胆

楚军围攻雍氏,韩国派冷向去向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事派公孙昧到了韩国。韩相公仲朋问他:“您认为秦国将会救助韩国呢?还是不救?”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这样说:‘我会经过南郑、蓝田一线去攻打楚国,同时出兵到三川准备救韩。’我想他可能不会与楚军交战,而会驻扎在南郑。”

公仲朋问:“那他是想干什么?”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是仿效张仪原来的谋略——当年楚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