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式教育:培养守信用、负责任、能合作的未来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2:05:37

点击下载

作者:胡波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契约式教育:培养守信用、负责任、能合作的未来人

契约式教育:培养守信用、负责任、能合作的未来人试读:

作者简介

胡波

著名心理学家,青少年问题解决专家,“契约式教育”理念创始人,心理健康指导师,中华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北京傅文思馨国际教育集团生命减压中心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家庭教育特邀主讲嘉宾,曾当选中国首届“当代十大孟母”。

著名心理学家,青少年问题解决专家,“契约式教育”理念创始人,心理健康指导师,中华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北京傅文思馨国际教育集团生命减压中心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家庭教育特邀主讲嘉宾,曾当选中国首届“当代十大孟母”。

她研究各种情感、沟通、教子难题二十余年,在各地举办过数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解决了数千例家庭教育问题,被广大家长和媒体誉为“中国家庭教育实战派专家”。曾出版图书有《揪心父母烦心娃》。 其子为受李克强总理接见并点赞的90后创业典范、北大法学硕士、伏牛堂(霸蛮科技)创始人、CEO张天一,曾因创办的米粉品牌估值过亿而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

本书分别介绍了契约式教育的理念、前提、原则,并结合一些实践案例介绍了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孩子内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够走在家庭问题的前面,防患于未然,运用契约精神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从容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衷心企盼本书能够唤醒我们心中潜藏的契约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按照书中的指导方法,在家里培养出具有契约精神的孩子,让孩子的生命结出仁爱、喜乐、智慧、良善、诚实、自律的果实,使其成为国之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契约式教育:培养守信用、负责任、能合作的未来人/胡波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8

ISBN 978-7-111-60828-8

Ⅰ.①契… Ⅱ.①胡… Ⅲ.①家庭教育 Ⅳ.①G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05489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刘文蕾 责任编辑:孟晓琳

责任校对:刘志文 责任印制:张博

三河市国英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16 印张·214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828-8

定价:49.8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

010-88379203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推荐序

契约式教育:“新时代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的公司有些同事,时常向我抱怨家里的“零零后”孩子太难教育。

这一代的孩子们太有自己的想法了,从小便见多识广,想法天马行空。在面对这些孩子时,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理论大多失效,家长很容易束手无策。

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情况,是由这代孩子的特殊性导致的。

因为“零零后”是中国过去百年历史上真正在国家“强起来”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

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要什么就有什么,延迟满足的能力和自律性自然就差一些;

他们一出生就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信息获取极其便利,自然也就“见多识广”,很容易对父母的“信息垄断”和权威发起挑战;

他们一出生就拥有足够多的选择机会,自然很容易导致选择困难、不够专注……

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群体,管多了不行,不管也不行,管严了不行,管松了也不行,许多父母的困惑便由此产生。

面对这样的一个背景,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当然需要与时俱进,迭代更新。当我听说胡波教授的这本书即将付梓,十分振奋。因为这就是一本解决“新时代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秘籍宝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些现象:

孩子没有主体地位,是父母的“附属品”。如父母经常会说,“给我吃饭”“给我去写作业”“给我去睡觉”,这都是潜意识中将孩子当作一个不能承担责任的主体,孩子的事变成了父母的事。

孩子没有自主权利。父母总是禁止孩子做某件事,而实际情况可能是屡禁不止,冲突升级。

孩子没有责任意识。许多时候,面对孩子“不负责”的行为,父母除了苦口婆心,没有更多的办法。毕竟,孩子既没有“主体”地位,也没有享有自主权利,那么责任意识的缺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了。

针对上述家庭教育中的痛点,胡波教授将“法律思维”引入家教领域,独创性地提出了“契约式教育”的理论。

在作者的眼里,订立一份契约,就意味着签约主体要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权利与责任需要对等,出现违约行为要受惩罚……同理,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若将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契约关系,事情就会好办许多:

孩子是一个与父母地位平等的主体,他应当享有应得的权利,自然也要承担对等的责任和后果。

如果说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人治”思路,那么胡波教授就为“新时代孩子”的家庭教育给出了一条“法治”路径。

在国家治理层面,我们要“依法治国”,其实在家庭教育领域,我们也要“依法治家”。毕竟,传统的父母权威在“10后”孩子们面前早已丢盔弃甲,再沿用旧的方法论,不管是“虎妈”还是“狼爸”,都必然无法解决问题。

胡教授的契约式教育理论,有机地将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权利”“责任”三个要素关联起来,结合实操中大量的案例佐证,可谓是一下击中了当下我们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痛点,相信您会开卷有益,脑洞大开!

是为序。霸蛮(原伏牛堂)创始人、CEO北大青年CEO俱乐部执行理事本书作者的儿子张天一自序

我是一名心理学研究者,但我是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写这本书的。这本书是几十万父母和我经过大量研究、实践而得出的结晶。感恩他们给了我解决亲子教育难题的机会,因为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才有了契约式教育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

什么是契约式教育?为什么要提倡契约式教育?

契约式教育是契约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和贯穿。它是一种由平等合作、诚实守信、担当负责的精神所构成的价值观,是建立生命美好品德的基石,可以理解为一个家庭的信仰、文化和家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由此可见,法治社会需要契约精神,和谐社会需要契约精神,实现美好新时代的愿景更需要契约精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习主席对家庭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好的家风、家教离不开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构筑的诚信体系、责任划分和规则意识,对解决家庭教育问题非常重要。在家庭关系中,我发现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分不清自己的权利,搞不清关系的界限在哪里,自然就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自己和他人在权利、义务的漩涡中吃尽苦头,终日困惑,无助,无奈,最后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纠结,情感混乱,将自以为是的关爱演变成了问题和伤害。

在我们第八十七期父母成长课堂上,有一位做人事经理的妈妈来向我求助。当时,她睡眠很不好,常常心烦意乱,头晕胸闷,容易疲倦,爱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公、同事甚至是自己的老板发生争执。原本以为是身体出了问题,上医院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正常,她觉得自己快崩溃了。我通过对她生活现状的了解才知道,实际上她已经患有严重的焦虑症了,所有身体上的反应都是因为心理上的焦虑引起的。经过分析,我认为引起她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她9岁的女儿。

她告诉我,自从女儿上学开始,她的生活就陷入了混乱不堪的状态。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早上的生活就像打仗。六点半,闹铃一响,她必须准时起床,冲进女儿房间叫醒女儿。要命的是女儿总是磨磨蹭蹭,要叫上好几遍才肯起。妈妈一边催,一边帮女儿收拾东西,准备早餐,做好早餐后要一边催女儿快吃,一边提醒她少讲话,同时还要应对女儿对早餐的各种挑剔。然后赶紧送女儿去上学。送完女儿又要急急忙忙地赶到单位。

有时遇到天气不好或者堵车,心里就特别焦虑。有一次,她送完女儿遇上堵车,刚好那天单位开会,她迟到了将近半小时。老板说了她几句,结果她当场大哭起来,搞得老板很尴尬,同事也觉得莫名其妙。

当时,我问了她一句:“准时上学是你女儿的事还是你的事?”她说:“是我女儿的事啊!老师你问这个干什么呀!”我说:“你明白是女儿的事就好。”

这位妈妈的问题在于把孩子准时上学当成是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问题,于是让孩子觉得上学迟到是妈妈的事。这种关系中的责任混淆最容易给当事人带来压力。

我建议她和孩子订一个规则契约,按照契约来管理和训练孩子。首先,让孩子把每天从起床到上学前要做的每件事,用自己最擅长的图画画好,贴在孩子房间最醒目的地方。其次,妈妈需要配合孩子做的事情是:每晚检查孩子的闹钟是否调好时间,帮孩子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备好,把早餐准备好。如果事先问了孩子第二天早上要吃什么,她说要吃面包和牛奶,那就给她备好,如果她又说不想吃了,想吃别的食物,这时,妈妈千万不要去迁就她的无理要求,告诉她今天就只有这些,不吃就没有别的早餐了。一餐不吃不会怎样,但饿的感觉会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最后告诉孩子,上学是她自己的事,她自己必须对这件事负责。

这位妈妈按照我所说的方法去做了,通过两个月的训练,孩子学会了对上学这件事负责,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主动催促妈妈。孩子不仅变得懂事了,而且更加自信了。而妈妈也解决了压力问题,缓解了精神上的焦虑,身心得到了放松,睡眠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整个人的状态好了很多。

一个长期困扰着这位母亲的教子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而这一切皆源于契约式教育的魅力。

契约意味着分清彼此的义务和权利,意味着需要建立和遵守彼此的约定和规则,然后在规则中学会放手,体现出一种有界限的爱和自由。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不仅是父母在培育孩子,同时孩子也在“培育”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个体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成全。没有“家长至上”或者“孩子至上”,更没有所谓的“狼爸”“虎妈”,当然也没有“小公主”“小皇帝”。我们应该把生命中的关系视作一种平等合作、完全对等的权利和权利、义务和义务的关系。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成为父母单方面的“独角戏”,而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演绎的“双人舞”。养育的过程并非只是诉说不完的辛苦和烦恼,同样也可以成为生命中全新的体验。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一个善解人意的心理医生,一个善于学习的玩家,一个懂得斡旋的谈判高手。你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从零开始,和孩子共生共长,一起去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生命果实,最终一起携手获取成功的勋章。

这本书总共分为五章,分别介绍了契约式教育的理念、原则以及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危机,并结合一些常见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契约式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和解决方法。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孩子内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够走在家庭问题的前面,防患于未然,运用契约精神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从容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衷心企盼本书能够唤醒大家心中潜藏的契约精神,同时希望父母按照书中的指导方法,将其付诸实践,在家里培养出具有契约精神的孩子,使其成为国之栋梁、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希望大家从打开本书的第一页开始,和我一起踏上契约式教育的旅程,希望您和孩子彼此祝福,相信成就孩子的同时也必将成就自己!本书作者胡波第一章 一起来了解契约式教育第一节 契约式教育构建孩子的内在秩序“契”者,契合;“约”者,规约。契约就是合意基础上的约定,它是维系整个世界有序运转的基石。信守契约是从内心自发的需要遵守和培养的某种精神。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矛盾的根源,均为关系定位的失衡。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如此,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同样如此。因此,父母要想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定位和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笔者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大家分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当然也就无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相关方就在权利、义务的漩涡中吃尽苦头,终日困惑,无助,无奈,最后导致关系混乱,自以为是的关爱演变成问题和伤害。

契约式教育是笔者花了20多年时间,接触和处理各种情况的亲子教育及家庭情感案例,并在致力于加强亲子关系及有效解决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理念或者模式。它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对于婚姻关系同样有效,试图在各种家庭关系中建立起一种以自由、平等、宽容、理解为前提的规范和约束。

它是个体生命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所构建的内在秩序。这种生命内在秩序感的建立会让孩子们收获自信、自律、自省的品格,而一个自信、自律、自省的人,他的生命里面必定会充满力量,他的人生也必定因此而绽放华彩!

所以契约式教育是亲子之间基于平等尊重、诚信合作,彼此用无条件的爱和相互的责任感、认同感而达到的一种默契和融合;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成全,一颗灵魂对另外一颗灵魂的推动和唤醒。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来尊重、研究,和孩子建立共赢的“契约”关系,明白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和孩子合作,教会孩子懂得合作,在和孩子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教育便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不断攻克和解决难题的过程。我们只有先了解孩子的处境,才能够解决孩子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经常回到孩子的世界,审视他们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被灌输了哪些具有破坏性的价值体系。其实,面对广袤的世界和未知的人生,孩子和大人一样,同样会有成长的困扰和压力。父母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见他们之所见,闻他们之所闻,并能体会他们的感受,那么父母和孩子就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起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在有效沟通过程中,积极的情感、快乐的心情往往会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如此,孩子才会主动配合,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自我约束,懂得健康地生活和自觉地学习。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大部分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效仿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果家长和孩子关系好,能够很好地沟通,那么一般来讲和自己的父母也会维持良好的关系。但如果和自己的父母关系恶劣,那么自己“折磨”孩子的概率就会很高。可以说,做父母也是一种修行。因此,儿女是建造父母生命的实物教材,父母的养育模式会通过孩子代代相传。

孩子会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在小时候,孩子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父母。父母是陪伴孩子时间最多的人,自然是孩子情感依恋的对象,是孩子主要的行为榜样。无论父母思想行为如何,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更重要的是常常会影响到孩子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孩子。孩子非常渴望了解父母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做某些事情的原因。因此,更多地了解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养育孩子,并改善养育的方法。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3岁之前)与父母互动的经历会以记忆的形式保留在大脑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依恋模式。从1岁开始形成的依恋模式,到3岁前后会固定下来。这种固定下来的依恋模式在面对他人时会自动启动,并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研究表明,80%~90%的人会带着他们固定下来的依恋模式生活一辈子。同样,父母的依恋模式也是源于他们的上一辈。

因此,父母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根据孩子在不同成长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养方法。这个过程既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史,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如诗般的体验,而非诉说不完的苦恼。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非常清楚、非常明智地对自己和孩子做详尽的了解和分析。笔者从众多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运用“契约”关系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和孩子斗智斗勇、较量意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具备超强的耐心和适度的爱,还有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和一颗开放的心。接下来,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你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一个善解人意的心理医生、一个善于学习的玩家、一个懂得斡旋的谈判高手,还要懂得不断地向孩子学习……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的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和你合作。如果你下定决心并做到了,你就会发现,孩子实在是你这一生中最好的合作者和绝对值得你学习的“忘年交”。这个曾经让你头疼的人,带给你的将会是一生的惊喜和永恒的希望!第二节 契约式教育建立平等共赢的亲子关系

从权源看,教育子女的权利不是父母固有的权利,它是彼此共生、相互发展的。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两者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互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知道,每个孩子对父母来讲都是最好的礼物,同时,每个孩子又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当我们把孩子当作自己一生的合作者,相互懂得在不同的成长期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互为监督和制约时,和孩子相处、沟通便不会那么困难了。

在契约式教育里,没有“家长至上”,也没有“孩子至上”,而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在契约式教育里,没有“狼爸”“虎妈”,也没有“小公主”“小皇帝”。它所体现的是个体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成全。教育不再是父母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演绎的“双人舞”。最终的结果就是父母和孩子共生共长、身心健康、愉悦和谐,共同登上教育成功的舞台,携手获取成功的勋章。

契约式教育意味着父母和孩子教育运作方式的全新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的管理关系,而是由父母和孩子经共同商榷建立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权利到权利的互动及良好的双向关系。

从权利到权利互动的结果看,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所获取的双赢,而不是权利教育中“狼爸”“虎妈”的单方胜利,因为那仅仅是父母单方面的成功,从父母的角度看,貌似成功了,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未必!教育,不应是把孩子当作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对教育是否成功的评判,孩子和父母拥有同等的话语权。

契约式教育教会孩子懂得尊重和信任,明白权利与义务,学会和他人合作,坚守诚信,遵守法规。如此,将会避免很多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父母不再为孩子操心,孩子不再因父母而感到烦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将变得更和谐、更美满,我们所推行的“尊重个体,开发潜能,身心健康”的素质教育也将会更加容易地落到实处。

契约作为诚信精神的载体无处不在,它不是外部对一个人的要求,而是一个人内心秩序的建构。当契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契约精神就会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处细节上。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细节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履行自己的契约。

契约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贯穿亲子关系的始终。在实践中,很多理解这种精神的家长和孩子深深受益。第三节 契约式教育的十大原则

1. 尊重独立个体、平等合作的原则

孩子生命成长的一个特征就是从对父母最初的依赖关系转变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合作关系。独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我管理,合作则是懂得理解他人。因此,建立合理的规则,然后在规则内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是训练孩子责任感的最佳做法。父母要学会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幼小的孩子享有太多的自由是不妥的,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仍然对孩子进行太多的干涉或者约束,就是限制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因此,父母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懂得并掌握了遵循这条原则,也就教会了孩子“管理自己,理解他人”的生命智慧。

2. 冷静分析、了解研究、有效沟通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冷静。大部分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最常见的是不去研究孩子问题背后的成因,而是动不动就用情绪说话,结果导致和孩子之间大部分的沟通都是无效的,收效自然微乎其微。应该说,好的父母都是情绪控制大师,好的教育者首先要学会心平气和。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没有这个意识。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的做法往往是:不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不理智地去想对策,更没有花时间考虑哪种惩罚方式才算对症下药。仅仅只是为了发泄怒气,常常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惩罚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孩子有时还会变本加厉。

如果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怒气,先安定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采用建设性的方法来管教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在你身上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有效的沟通办法应该是父母把精力集中在改正孩子将来的行为上,而不是为了孩子过去的错误而发怒。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家长都要懂得,你跟你的孩子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战友并不等于说纵容他去犯错,而是当孩子犯了错以后,他们会很确定地知道妈妈或者爸爸会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轨迹,这一点非常重要!与孩子聊聊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人的冲突,都可以当作是对孩子更全面了解的一个途径。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孩子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孩子犯的错当成一个了解孩子的契机。千万不要总是以为讲了你的道理、发了一通脾气、诉说了你的辛苦、指出孩子不对的地方就能够改变孩子,实际上,改变孩子的不是这些,而是你用理解、支持、包容和爱去触摸孩子内心深处那份柔软和感动,使孩子主动做出改变。一个人很少因为道理而改变。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并济、奖惩分明。好的父母必然是循循善诱、严慈同体。

3. 界限原则

界限原则是契约式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契约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分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很重要。孔子有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搞明白自己的行为界限很重要。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明白各自的责任划分的界限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会说孩子不听话,比如,孩子做任何事情总是喜欢拖延,自己不愿意学习却总是抱怨自己的父母,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无法把孩子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区分开,经常会把孩子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需要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当成是自己的问题去帮助孩子解决,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限制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不懂得对自己负责。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会生下来就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这就需要父母给他一个规定,一个范围,所以父母的教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反应方式最初都是源自于家庭的教导,家庭是一个生命的培养基,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会让彼此明白,什么是我需要负责任的?其中包括行为、态度、情绪。什么不是我的责任,不需要我负责的?界限以内是我需要负责的,界限以外不是我需要负责的。界限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起安全感、方向感和次序感。当然,清楚自己的责任,然后懂得承担后果,实际上就是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

4.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原则

亲子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孩子如何去做一件事,而是父母要学会把握好自己起伏不定的情绪,控制对孩子没有节制的发泄,还有就是经营管理好彼此的亲密关系。你把情绪控制好了,夫妻关系和谐了,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孩子,孩子自然会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很多家长因为对自己、对婚姻不满,把矛盾转嫁于孩子,以此回避自己的困扰。为了避免以上的困扰,我建议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遵循以下原则:① 制定必要的家规(家规之一:独立人格;家规之二:勤俭节约;家规之三:凡事忍耐;家规之四:不断学习;家规之五:为人正直;家规之六:用心做事);② 让孩子学做家务;③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④ 有时需要铁石心肠,拒绝无理取闹;⑤ 不要做空洞的恐吓;⑥ 不要一发脾气就骂孩子;⑦ 切记不要当着孩子反驳自己的配偶,即使不同意其做法,可事后沟通;⑧ 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怨恨情绪;⑨ 停止无用的说教。

5. 延缓愿望满足的原则

在契约式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需要遵守“延缓对愿望的满足”原则。所谓“延缓对愿望的满足”,其实指的是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忍耐的能力。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教育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孩子“延缓对愿望的满足”能力不足引起的。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就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是艰难的,任何人无论是处于哪个阶层,处于哪种境遇,其人生成长历程都是痛苦和快乐二者共生的一个过程。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会懂得“延缓对愿望的满足”,才会明白自我约束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延缓对愿望的满足意味着要学会把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做如此的分配:先苦后甜,甜上加甜。这是唯一可以避免人生充满焦虑和烦恼的方式。其实,有些孩子很早就学会使用这个方法了。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常常会建议让同伴先玩,这样他就可以在后面慢慢享受。从6岁起,孩子也许就开始先吃蛋糕下面的蛋糕坯,再吃上面的糖霜。整个小学期间,这种延缓愿望满足的能力是可以天天有机会得到训练的,特别是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到了12岁,有些孩子已经能在没有父母的督促下,一个人坐下来做功课,做完功课再看电视。如果父母平常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并且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要使孩子获得和发展延缓对愿望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爱和鼓励以及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这些都可以通过父母的自我约束和其不变的真正关怀而获得,也是父母传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而一个延缓对愿望的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从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假如孩子们要什么父母就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永远不会有耐心,更学不会延迟满足;如果孩子们事事顺心,他们就学不会合作;一个从没有感觉到痛苦和失去的人,是无法学会同情和尊重他人的;除非孩子们身处逆境,否则他们就学不会勇敢和乐观。因此,如果不想让教育孩子变得十分困难,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培养孩子延缓对愿望的满足能力。

6. 请求的原则

请求是一个很重要且正面管理孩子行为的有效方法,它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是益处良多。据我个人和孩子打交道的体会:在孩子方面,请求令人感到愉悦,而且能缓和父母使用命令口气所激起的孩子的怒气。对父母而言,当他们使用请求时,可以使气氛轻松愉快,因此也就能让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和稳定。

实际上,当你发出请求时,就等于给你的孩子传达了三个非语言的信息。

第一个信息是你尊重他的感受。你等于在说:“我尊重你是因为你是有感情的人,特别是你对这件事情的感觉。”

第二个信息是你了解他有自己的主见:“我尊重你对这件事持有的意见。”

第三个信息是你希望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在当今太缺少了。当你给他这种机会,孩子就能学习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借着请求这种方式,就是在引导和鼓励孩子负责任。

以这种管教方式养大的孩子,通常会成为父母最好的合作伙伴。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教养孩子的方法不是纵容,更不是要父母放弃权威和尊严。事实上,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父母有更深的敬意,因为他会觉得父母不只是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是关心什么才是对他最好的。

7. 偶尔命令的原则

与请求相对的是命令的原则。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对孩子进行命令,但必须恰当。当然如果你要进行选择,请求应该是最优先的办法,只有在请求失效的时候,命令则是必要的措施。这时你不得不强硬一些。命令是管理的一种负面方法,因为需要一种比较强硬的语气和变调的声音,这种方法无疑会引起孩子的恼怒和怨恨,尤其经常使用时更会如此。而且,随着命令而产生的非语言信息,通常也都是负面的。因为你直接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反馈或讨论的机会。相当于你在示意孩子的感觉和意见对你来讲并不重要。最糟的一点是,你揽下了所有的责任,实际上你是在对孩子说:“你对这件事的感觉和意见一点也不重要。我并不期待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你越是经常使用带有权威的方法,诸如命令、责骂、唠叨,管教的效果就越差。但如果你在正常的情形下都用愉快的请求,偶而使用一些命令,你会发现,通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身为父母,你只有有限的权利,如果把它浪费在负面的事情上,真正遇到难题的时候,你的权威就不够用了。保持愉快且稳定的态度,不但能保留你的权利,而且还能增强你的权威,因为这样,你不仅能赢得孩子对你的尊重与爱,还能得到他们的感激。

记住,孩子是很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会观察、了解别的父母如何用不悦、权威和生气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用愉快且稳定的态度对待他们,你会无法想象他们对你有多么的感激,而且会因为你是他们的父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8.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则

有时候,温和的身体动作胜过语言,可以和善地把孩子推向适当的方向。这是管理孩子行为的第二个正面的方法。这一招对于时常做些未必是错误但不讨人喜欢之事的小孩非常管用。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他的反抗常常会和挑战混淆。他可能口中说“不”,但却又会照着你的要求去做。有时候,孩子说了之后稍作延迟,然后才会对你的要求做出回应。在父母眼里是违抗,不听话,其实并非如此。2岁的孩子常常喜欢说“不”,这是很正常的,它是孩子在心理上跟父母脱离的一种方式。这个说“不”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因此而处罚小孩,那就不仅伤害了他,而且也直接干扰到他的正常发展。

当你不确定应该如何处理某个情况时,何不试试温和的动作处理方式。尤其是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或者恶作剧时,你可以轻轻地推他一下,或者把他抱走,这比发火大声斥责要有效得多。

9. 惩罚得当的原则

惩罚是一种最负面也是最难的管理方法。

首先,要惩罚得当才有效果。因为孩子的公平意识很强,惩罚太宽大或者太严厉,他们都会知道,如果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对每个孩子不一致的态度,也都无法逃过他们明察秋毫的眼睛。

其次,某种惩罚也许不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孩子。比如,叫孩子回房间去禁闭,可能会使某个孩子觉得痛苦不堪,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却更像是一场好玩的游戏。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常常是时轻时重,因为大部分父母惩罚孩子时都带有随意性,常常是视心情而定。当他们凡事顺利而心情又很好时,通常会做宽大“处理”;在诸事不顺而且心情不好时,所给的惩罚可能就比较严厉。这就导致尺度很难把握。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惩罚,否则将会惹出许多不必要的怒气,也会迫使孩子过度地压抑怒气;孩子有时甚至会出现消极的挑衅态度和行为,并迂回地向你报复。当然,一旦施以惩罚,就要想办法让它奏效。一个没有效果的惩罚就意味着做父母的彻底失败,对于管理孩子来说是个极为不好的开端。

10. 奖罚适度的原则

适当的奖罚制度也能管理孩子的行为,奖罚有时会有点用处,但我认为还是少用为妙。如果父母动不动就使用奖或者罚,孩子就不会觉得被爱。第一个原因是奖罚的基础本身是有条件的,孩子只有在表现好时才有奖。第二,奖罚无法处理孩子的感情或者情绪的需要,因此无法传达无条件的爱。如果父母以奖罚为管理孩子行为的主要方法,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做事的目的都在于得到奖励。另一个会产生的问题是,奖罚用得太多会教导孩子反过来用相同的办法对待父母。他们会去做父母所要求的事情,但这只是为了得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

既然这个方法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为何还要建议选择用它呢?需要说明的是,它有助于解决叛逆性很强的孩子特定且重复发生的行为问题。第四节 契约式教育坚守的几大信念(1)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是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在学习中教会其合作。(2)用“同理心”和孩子交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孩子成长中不断出现的问题。(3)为孩子立规则,用他律引导孩子走向自律。(4)允许孩子做选择,让孩子从认识自己的能力开始培养自信。(5)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科学的精神和理性处理问题的态度。(6)让孩子在自然的生活中发展学习目标,让孩子热爱学习,而且不怕接受新的挑战。(7)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8)接纳孩子喜乐哀怒等各种情绪,教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快;教会孩子和别人互动。(9)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轮流等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10)给孩子以责任,培养孩子经营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11)放手给孩子自由,教会孩子在选择中成长。第五节 契约式教育的前提:共同制定和遵守规则

契约是双方共同制定并同意信守的约定。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一种共同遵守的家庭规则或者秩序。契约不仅是外部对一个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秩序的建构。因此,契约式教育的前提是:为孩子定“规则”。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界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转,就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的。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教育儿女,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一套宽严适当的家规。如果你能设立合理的家规,并向孩子说明家规的理念,然后坚持执行,那么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发展出积极向上的动力,拥有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独立的人格。如果你没有这种意识,过分放松,任由孩子发展,或者过分严厉,那么孩子将来很难发展出好的品格。

这是因为 “问题儿童”从来不会凭空出现,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一个懂得约束自己的孩子,不会无中生有地出问题。契约式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给孩子定“规则”。当然,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期,父母应给出不同的规则。(1)出生到未满1岁的婴幼儿: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幼儿通常只信任熟悉的人,不信任陌生人,不适应新环境。此阶段,父母需要保护、养育并满足婴幼儿被爱的需要。除了定时喂养,规则比较少。(2)1~3岁的幼儿:社交方面,胆怯,依赖人,惧怕陌生人,以自己为中心,不喜欢分享;情绪方面,最喜欢说“不”,最需要安全感。这个时期的规则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听话会带来好结果,不听话会带来坏结果。(3)3~5岁的儿童:社交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模仿别人,与别人一起玩耍的能力增强;情绪方面,容易惧怕,易被激怒;灵性方面,喜欢崇拜,主动学习,开始分辨是非与对错。此阶段可以建立的重要规则是,不听话会带来坏结果,如没收玩具,不准看电视,不准参与感兴趣的集体活动。(4)6~11岁的儿童:社交方面,喜欢讲话,需要友谊,想做大人,6~8岁喜欢异性,9~11岁不喜欢异性,喜欢取悦老师;情绪方面,容易兴奋,容易难为情,不能忍耐,喜竞争,活泼好动,喜欢幽默。建议采用的规则是,平衡在家与外出找朋友玩的时间,合理安排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约束自由活动的时间及在家所享有的权益。(5)12~18岁的青少年:处于逆反期,易情绪化,易受朋友影响,对自己的认同感强烈,身体(性状)正发育,喜欢服务、组织、帮助别人;对异性很感兴趣,需要安全感,喜欢新奇的事物,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此阶段应建立的规则是,帮助他们建立人际关系、价值观、爱情观、人生目标。

建立规则的目的并非显示父母的权威,而是为孩子架构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让孩子真正懂得,好行为有好结果,坏行为有坏后果,学会对自己负责,培养成熟的内在品质。

建立规则的六个心理步骤:

第一步:看清三个事实,即:1)承认你的孩子并不完美,不要过度保护他们;2)看清楚外显的症状与内在的病症之不同;3)时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二步:父母需要鼓励与支持。除了自己的配偶之外,最好有同龄孩子的父母小组,定期交流。孩子不可能没问题,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不可耻,父母之间可以交换妙招秘诀,交流经验。

第三步:以身作则,停止对孩子的控制。

第四步:了解孩子的规则问题。孩子的成熟度如何?建议问以下问题:他对别人的信任感有多少?他有能力去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吗?他能忍受困难并接受失败挫折吗?他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权威吗?他诚实吗?他在情感上与父母联结吗?他能做到什么?他在做家务、做功课、上学校、交朋友方面有问题吗?请注意,在设立规则时,可以降低他的舒适程度,但不可超越他的能力范围,不要只在小事(比如发型、音乐、房间整洁……)上打转,请多花点精力在大事(比如道德,负责任……)上,一定要学会抓大放小。

第五步:在彼此平静的时候提出“规则”,告诉孩子你是因为爱他,所以必须处理一些问题,详细告诉孩子出现的问题及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如:“你大吼大叫地违抗爸妈的建议并且跑开是不对的。”明确地提出期望。如:“请你以平常的声调讲出你的意见,并且请耐心等待爸妈的回答。”提出后果,并写在笔记本上。如:“以后再发生此事,你会被罚三天不可以看电视。”

第六步:要落实,要坚持。面对孩子的反抗、怀疑、愤怒和试验,不要和孩子产生情绪上的对抗,要训练你的孩子。要有耐心容许孩子遭受挫败,要鼓励赞美孩子及时做出的调整。教导孩子守规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挑战,因为孩子会不断地挑战你的耐心,请坚持到底。你一定要清楚,在孩子眼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先处理自己的问题,你可能正是孩子内在问题的缘起或延伸。所以,必须先建立起你的架构与次序。

很多父母经常一边在培育孩子成熟,教导他们负责任,而另一边却又替他们收拾房间,帮他们赶作业,等等,不自觉地与我们的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父母到底应当如何教导孩子?传授给他们什么,才能引导他们踏上成功之路呢?多年辅导所积累的经验告诉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教导孩子了解他们的疆界范围。所以一个人如果明白了他的疆界,就会知道如何自律,也就能对自己的情绪、举止及态度等负责了。

对子女这方面的培育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没有人生来就明白自己的界线画在哪里。为了教会孩子领会他们的角色及责任,父母就必须先为自己画出一条界线,然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去示范如何遵循,来帮助孩子学习。

在这里建议为你的孩子制定以下三种不同的法则。

1. 种瓜得瓜法则

这个法则是示范“后果”,只是有人把惩罚误认为“后果”,比如怒气、责骂、唠叨,甚至有时还会威吓着说“你如果……我就不爱你了”。真正的后果是一个教训,例如罚扣零用钱,减少玩耍的时间等。原因何在?这种最切实际的后果可以用“深痛”来比喻,惩罚性的怒骂则是“浅痛”,以下建议供父母参考试用:(1)了解他们“越轨”的动机

许多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家庭的危机与压力,小自搬家迁移,大至父母离异,等等。可以借对话找出导火线,例如:“我想知道为什么你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什么伤害?心中有什么愤怒?下次如果再有这些事烦扰你,让我们一起研究看看有什么对策。”(2)小错侥免,大错难逃

虽然人人都需要谅解,但是如果对所有的过错都可以套上一个堂皇的借口,久而久之,这些借口就不再是脱罪的说辞,而是越矩的合法化挡箭牌了,所以如果在教之以理、训之以言、诫之以令后,仍然不见效果,就必须处之以罚了。(3)惩罚与过错需相称

举几个例子:如果每次吃饭总是拖拖拉拉,对付之道就是如果拖过了头,就会没得吃;如果从不做分内的家务事,感兴趣的事就扣掉几项;如果外出事先讲好去哪儿,却随兴溜去别的地方,下回就哪儿也别想去。(4)说罚就罚

孩子越小,就越有必要说罚就罚,不可拖拉。对他们而言,最有效的就是说不可以,绝不妥协;可以罚他们不可以去玩,罚坐,等等。

2. 权利与义务划分法则

当我们研究孩子的情绪、态度及行为时,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办法区分什么是“不太可能”,什么是“非常困难”,于是父母就会被夹在权利与义务之间,进退两难。

可是孩子常把那些自己该尽的基本义务,像工作、学业,以及对家人或朋友当尽到的责任等,看作千斤重担;心里唯一的盘算就是扮出可怜兮兮样,眼巴巴地坐等父母来营救解围。父母此时必须抵挡住这种“诱惑”,还要更进一步抓住机会教育他们:只有那些远超过他们能力的千斤重担,父母才会伸出援手,例如开车接送、赚钱养家,以及遇到重大危机等。同时要告诉孩子,哪些是他们自己该承担的,必须自己来担。

3. 能力分辨法则

我们更盼望孩子们能学会分辨哪些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控制或左右的事,哪些不是。但大部分孩子对此搞不清楚,因此苦苦搏斗,总是要左右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他人,而忽略了左右可以控制的自己。

采用种瓜得瓜、权利与义务划分及能力分辨三项法则去教育孩子,就是在他们长为成人之前好好装备他们。在教导的过程中,切记保护好你自己的疆界,而且要记往,你只能影响你的孩子,而不能控制和左右他们。第六节 契约式教育的目的:教给孩子“四自”

家庭是一个生命的培养基。契约式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成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到两点:对外搞好亲子关系,对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亲子关系要记住一句话:小学“管”,初中“谈”,高中“协调”,大学“放手”。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用规则来管理,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有效的沟通。《孙子兵法》里有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矛盾,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来解决问题。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双方都要培养一种意识和一种精神,就是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规则是双方共同制定的,契约精神是信守规则的保障。笔者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位老板,事业很成功,他有个读初中的孩子。这个孩子每天回到家总是喊“累死了,烦死了”。不是骂同学垃圾,就是抱怨学校是一个黑暗的菜市场,而且爱玩游戏,因此父母很烦心。有一天,他起床晚了,来不及吃早餐,就把早餐带到了学校。学校保安不让他把早餐带进校门,他和保安吵了起来,并对爸爸抱怨说:“活着没意思,天天都是做不完的功课。”然后他不再去上学,整天在家玩游戏。对于这种情况,爸爸很担心,于是来找我。我给他的建议是:“先不用逼他去上学,带他去你公司。让他看看你工作的每个流程和环节。会议也让他参加,让他把一天的所见所闻记下来。”结果第一天去,父亲开会开了5个小时,孩子坐在旁边做记录,5个小时后,孩子说简直是在受罪。开完会,又遇上一个员工不服处罚,来找老板理论,这位爸爸忙到10点多钟才回家。我让那位爸爸告诉孩子:“你现在不是在学习,而是和爸爸一样在工作。而你现在工作比爸爸要轻松很多。学校就是你的单位,老师就是你的老板,同学就是你的同事,功课就是你的工作。这些其实都是和你玩游戏的原理一样,生活中叫资源,游戏中叫材料。你要动脑筋想怎么把这些资源整合好。不同的老板,做事的风格不一样,不同性格的同事为人也不一样,不同的功课要思考出不同的方法,这和玩游戏找出口是一样的道理。你要思考怎么才能以最快的方式找到出口。老师、爸爸和同学都是你的资源,你要想办法把我们组织好,为你的工作服务,这些其实都是为了你将来在社会上工作做准备。”这样一说,孩子的脑子就会动起来,就会有社会角色感了。后来,这个孩子不仅不再抱怨,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去上学,成绩也进步了。后来还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

家庭教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不断攻克和解决难题的过程。经历了这件事后,这个孩子不仅懂得了自律,而且学会了使用解决人生问题的很重要的两个工具:遵守规则和自我约束。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他从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跳了出来,懂得了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的过程中,用平等心和孩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你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人只有自知无知才会永远求知,人只有自知无知才不会被旧有的生命经验束缚。而一个永远求知的人生、一个不断思考的人生就是智慧的人生。

好的父母首先应该学会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是一个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要从小教会他为自己的各个生活层面负责,用“同理心”和孩子交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孩子成长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接纳孩子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教会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表达内心一切感受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智力智慧、情感智慧、逆境智慧、意识智慧和人格智慧。给孩子以自信,让他在自信中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教会孩子自律,让他在自律中明白自己的责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教会孩子自省,让他在自省中总结生命的智慧。最后才是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自由中去经历人生的成功,享受生命的快乐。好土能否烧出好陶完全取决于陶工的一双手。实际上,父母在给予孩子生命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教养的过程中学习成为孩子未来事业成功的引导者。

很多“西化”了的家长,甚至一些“教育专家”对西方教育的解读是:提倡让孩子完全自由地发展。而我们天天高喊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很多父母把弹琴、唱歌、书法等,统统当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唯独没有想到的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要懂得对内在生命的探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学会待人接物的本领,了解知识与职业的关系,掌握为社会服务以及谋生的技能,获得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能力,这才是一个生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事业上成功的最基本的素质。

教育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涵养另一个生命。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自省心,最终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能力。这才是健康的亲子之爱!

这些意识应该从童年、少年时代开始培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切记: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在一个家庭里面,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具有契约精神。这是解决关系问题的法宝。契约精神是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载体。一个孩子只有具备规则意识,信守诚信,才会学会自我负责,勇于担当,而这正是一个生命由内向外的自我成长。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完成从一个自然人到健康的社会人的顺利转变,父母本身要有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要明白,你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亲子关系不仅是“共生一体”,还要懂得“适时分离”。很多亲子冲突的发生就是因为父母无法把孩子的生命和自己进行区分。在养育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意识。如果孩子体验不到一个独立的生命需要的那种状态、感觉、使命、责任、价值、意义和存在感、敬畏感,又怎么能够做到自律,懂得去为自己的人生去尽职尽责地努力呢?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么,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环境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

孩子是区别于我们的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命能量要在20年后才会向外爆发。那么从生命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应该拿起一副望远镜,去思考20年后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这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生命的智慧,在修炼孩子的内在世界时也修炼自己的内在世界,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培养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契约意味着分清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需要建立和遵守彼此的约定和规则,然后在规则中学会放手,体现出一种有界限的爱和自由。换句话说,“契”是指生命和外在环境的契合,“约”是和内在生命潜能的相约。我们只有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自信、自律、自省,才能够在外在的世界中获得自由和快乐。所以,契约式教育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对内在生命智慧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是面向我们内在世界的一种思考力,是一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关于生命成长的信念和精神信仰。

人生充满了难题和挑战,难题或许让我们感到痛苦,但在痛苦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样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得以丰盛,得到成长。大部分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往往是因为父母用情绪进行认知和处理,而不是在分析和研究后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契约教育就是在孩子不断出现问题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学习研究,从而找到教会孩子为自己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负责的方法。最终让孩子达到“四自”的境界,即自信、自省、自律、自由。自信,才会获得生命的力量;自省,才会产生总结人生经历的智慧;自律,才会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序完整;自由,才会有选择的能力与权利。第七节 温柔而坚定地实践契约式教育

契约式教育倡导让孩子在合作、界限、自律、责任、选择中成长。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和孩子斗智斗勇、较量意志的过程。因此,在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上,要学会斩钉截铁,决不动摇地对孩子说“不”。

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一定要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当你不愿意放手时,请想想这句话:你若不懂得放手,把责任交给孩子,他就会无可救药地被你绑住,你也会被他绑住,你们彼此依赖而动弹不得,结果就是使孩子丧失了最好的成长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为孩子设计未来,试图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孩子的脑袋里,这无疑是一种不现实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当紧则紧,当松则松;抓大放小,决不妥协。”同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当疲惫使父母的行为像脾气暴躁的青少年时,家里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好父母不一定含辛茹苦。如果你照着以上内容去做了,那么,你的孩子会觉得:“如果说学习是一件苦事,但我的父母愿意不辞辛劳地和我一起受苦,那么受苦就一定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我自己也应该心甘情愿地经受这种考验。”而这便是孩子自我约束的开始。孩子一旦拥有了自我约束的力量,就是父母省心的开始。人生就是这样,做父母的只有学会“先苦后甜”,将来才会“甜上加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