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规范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9:11:21

点击下载

作者:梁新,韦振墨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礼仪规范教程

礼仪规范教程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职业院校学生社交礼仪规范。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了礼仪的基础知识、个人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应聘礼仪、餐饮礼仪、涉外礼仪和宗教礼仪等内容。本书视角新颖、内容翔实,并力求与国际惯例接轨,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教材。

本教材可作为职业院校礼仪规范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礼仪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读者提高礼仪素质的参考用书。

编者的话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悟、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沟通人际关系的“立交桥”。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要想融入现代社会,正确面对和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系统地学习礼仪知识,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气质、风度和应对进退的礼仪行为。

为此,我们根据国家对职业院校礼仪课程的要求,并在听取了多位职业院校礼仪规范课程的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精心组织编写了《礼仪规范教程》这本教材。

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内容精选,定位准确。本教材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精选学生在不同场合的必备礼仪知识,旨在学以致用。

二、结构新颖,案例丰富。在介绍每章内容时,首先针对该章所讲内容设置了案例导入,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而且在讲解完整章的内容后,增加了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理论简约,叙述精炼。本教材在讲述知识点时,淡化了学科和理论色彩,注重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着力编写了各种礼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叙述语言精练,言之有物。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有关礼仪的资料和教材,在此,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和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9年7月

第一章 礼仪引论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洛克本章要点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掌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了解礼仪与修养的关系了解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案例导入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交给我。”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所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礼仪究竟何时起于何故?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人类礼仪主要源于两个重要的方面。

1.源于原始祭祀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们无法理解日月星辰的交替、雷电轰鸣、洪水泛滥、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他们把万事万物的存在归之于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是某种自然之外的神灵在左右,于是对这些自然现象萌生敬畏,希望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以求得护佑。例如,古人认为龙是主宰雨水的神灵,对其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的祭祀活动日益纷繁,祭祀的程序和方法逐渐完善和固定下来,礼仪也就应运而生了。

2.源于风俗习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二、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传承和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革,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征。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礼仪的萌芽和初起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是礼仪的萌芽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几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缝衣御寒,用穿孔的兽骨和贝壳作为饰品挂在脖子上满足审美的要求;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宗教仪式。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能够制作精细的石器,并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根据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例如,明确规定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

2.礼仪的形成阶段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礼仪的形成阶段。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夏代的礼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商代的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周代的礼仪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周礼》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礼仪的著作。《周礼》确定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和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礼仪的变革和强化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根本。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即对别人恭敬、尊重是礼的表现。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认为“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极点,即“礼者,人道之极也。”。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董仲舒的这一学说一直被作为人们的礼仪准则,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传统礼仪确实起到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中一些封建思想糟粕逐渐变成妨碍人性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禁锢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此时,中国的礼仪需要一场革命!

4.现代礼仪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推行准备了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伦理道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抛弃了封建主义旧礼教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以对人尊重为处事原则,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礼仪的精髓,使中华礼仪走上了新生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确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又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礼仪,借鉴了国际上一些通用的礼仪规则和惯例,使其融入到我国的当代礼仪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节 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一、礼仪的作用

礼仪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道德规范的外化,从古至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体地讲,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礼仪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行为,它教人取义、向善、向美,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人们在按照礼仪规范行事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缺点得到匡正,从而使自身修养得以提高。

2.调节人际关系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钥匙,是联络人们感情的纽带、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对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环境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只有讲究礼仪,共同用礼仪来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才能更好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之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润滑剂和冷凝剂,使社会中的摩擦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点;同时礼仪还是一种和谐理念的外化,我们遵守并应用礼仪的同时就是在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使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乃至社会的精神品位,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礼仪的原则

1.自律原则

所谓自律原则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训练,使我们在心中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我们获得内在的力量。

2.遵守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用礼仪规范自己在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遵守原则是对行为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格素质的基本体现。遵守礼仪规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确保交际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3.尊重原则

尊重原则是礼仪的基本原则。所谓尊重原则,首先是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情感,不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生活、行事。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它所表达的含义是: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就不会被别人尊重。

4.平等原则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时时处处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5.真诚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虚情假意、不做作。

在社交场合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具有优美的姿态、潇洒的风度、不凡的谈吐,但只要以真诚为原则,就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赢得友谊。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即使其在礼仪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最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6.宽容原则

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一个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人,更容易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

7.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在应用礼仪时应把握好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行使相应的礼仪。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应不卑不亢;热情但不能谄谀;自尊但不能自负;坦诚但不能粗鲁;活泼但不能轻浮;谦虚但不能拘谨;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8.从俗原则

从俗是指交往各方都应尊重相互之间的风俗和习惯,了解并尊重各自的禁忌。如果不注意禁忌,就会在交际中引起障碍和麻烦。由于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第三节 礼仪与修养

一、修养的含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讲修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修”,是调整、锻炼和提高使之完美;所谓“养”,是涵养、培育和陶冶使之养成、培养、充实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修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我们理解的修养是个人通过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并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二、礼仪与修养的关系

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方式,它是人的内在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知识美容论”的观点。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充实自己,也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1.礼仪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对待他人一定彬彬有礼;而一个虚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的人,不可能对别人诚心实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才能使自身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2.礼仪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人,自然是举止优雅、风度翩翩。与他们交往,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给人以缺乏自信、木讷、呆滞、粗俗的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3.礼仪与艺术修养的关系

艺术作品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启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文学、音乐、书法、雕塑作品等,它们对提高人的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第四节 礼仪与道德

一、道德简述

道德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组成。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并依靠社会舆论力量维护,任何人违反了都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既保护社会利益,也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要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做到:(1)遵守公共秩序

一个社会道德面貌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这个社会公共生活场所的秩序是否井然。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等的地方。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例如,乘车、坐船时排队,在公共场所低声说话等。(2)讲究文明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即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的各种行为处境中做到:尊重他人、尊敬师长、待人热情、谦虚恭敬、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容整洁、仪表大方等。礼貌待人有助于调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摩擦。(3)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4)爱护公物

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公共财产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保证,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个社会成员应树立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的思想。对于国家、集体的公共财产应做到不破坏,不损害,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当发现公共财产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时,要想尽办法进行抢救。对于那些破坏公物的行为应该与之进行坚决地斗争。(5)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环境的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吸烟,不在建筑物上乱涂乱贴等。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爱岗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尊重自己岗位的职责,对自己的岗位勤奋有加。

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例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党和人民的好干部都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勤政为民;当非典疫情袭来,一大批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的医生、护士和科研人员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冲上第一线,拯救了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胞的生命,有人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真心实意,实事求是,不虚假,不欺诈;守信就是遵守承诺,讲究信用,注重质量和信誉。

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生存之道。真诚赢得信誉,信誉带来效益。许多事业上的成功者都注重诚信。例如,山东青岛海尔集团讲诚信,重质量,使其市场通四海,利润滚滚来;海尔集团已走向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同仁堂是一家具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药店。300年来同仁堂长盛不衰,经受住风风雨雨靠的就是“德”、“诚”、“信”。他们把讲信用,把保证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他们的信誉极高,闻名中外,长盛不衰。(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所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要做到办事公道,就要求从业者要无一例外地按照国家法令法规和职业纪律、规章制度行使职业权力。还要求从业者公平地对待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而不能假公济私,要对前来办事的人一视同仁。要为政清廉、公私分明。(4)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鲜明特征和核心。我们的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他人的职业服务,每个人也都承担着为他人提供职业服务的职责。在职业活动中,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时以人民利益为重,热情、主动、积极地从事职业活动。

3.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美德应包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团结邻里等内容。(1)男女平等,夫妻和睦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它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男女平等不仅包括夫妻之间,而且包括子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父系和母系亲属之间不同性别,均应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关键。因此夫妻和睦是重要的家庭美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完全平等关系。反映到夫妻关系上,就是男女平等,各自拥有同样的权利,也应尽相同的义务。要保持夫妻和睦,夫妻之间应做到相互尊重、互帮、互学、互相关心、互信不疑、互谅、互让。(2)赡养老人、教育子女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为抚养和教育子女付出了很多艰辛。当他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应当自觉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饮食、起居、疾病治疗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此外,更应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老人幸福的度过晚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乃至终生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子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物质条件,更要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他们,协助社会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3)勤俭持家,团结邻里

勤俭持家是我国传统道德中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勤劳指的是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