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1:43:52

点击下载

作者:司若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试读: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专家委员会

主席 尹鸿

专家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卜彦芳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

方斌 大地院线总经理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胡智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总编辑,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皇甫宜川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

黄培 北京国际影视交流促进中心主任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柯惠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调查统计研究所首任所长

李道新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影视学系系主任

陆小华 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孟建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倪万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执行主任

欧阳宏生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邵培仁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沈立岩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

时统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宋岱 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

索亚斌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资深影评人

王军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尹鸿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国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张晋锋 《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

周鸿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传媒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周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部副学部长

影视风控蓝皮书编撰委员会

(按姓氏拼音排序)

总报告组 陈鹏 陈锐 司若 徐亚萍

舆情报告组 包小婷 陈锐 陈紫薇 成怡昕 付晓晓

韩振安 胡盼弟 纪润璇 金卉 刘林卿

吕怡然 倪万 漆芷乔 施佳慧 孙飞

唐琳 汪雪君 王茂彬 王晓冬 王雪

徐亚萍 许靖雯 许然 许颖 杨白雪

杨俊 叶静怡 张洪燕 张楠 张谢君

赵铭琪 赵羽祺

风控报告组 陈鹏 陈锐 丁一品 杜若飞 付怡

何承艾 李佳衡 司若 孙飞 王焕宇

徐亚萍 张强 赵丹

趋势报告组 卜彦芳 陈鹏 黄子蕴 刘新鑫 彭侃

孙俨斌 王军律师团队 徐智鹏 尹鸿

张国涛 张陆园 钟淑芳

案例报告组 何承艾 纪润璇 施佳慧 石小溪 司若

田亦洲 汪雪君 许靖雯 许然 许颖

杨白雪 张婧 赵羽祺

排行榜组 陈锐 陈紫薇 成怡昕 唐俊淑 张洪燕

影视风控蓝皮书课题组

组长 司若

副组长 陈鹏 徐亚萍 陈锐

成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包小婷 陈紫薇 成怡昕 杜若飞 付晓晓

韩振安 何承艾 胡盼弟 纪润璇 金卉

李佳衡 刘林卿 刘新鑫 吕怡然 漆芷乔

施佳慧 石小溪 孙飞 唐俊淑 唐琳

田亦洲 汪雪君 王焕宇 王茂彬 王晓冬

王雪 许靖雯 许然 许颖 杨白雪

杨俊 叶静怡 张洪燕 张婧 张楠

张谢君 赵铭琪 赵羽祺 郑洪建 周晓宇

主编简介

司若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凤凰学院副院长。先后在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清华大学与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培养博士后。目前为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微电影理事会理事,北京新传智库风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任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赞美传媒高级顾问。2006年获得Ace Style International Limited奖励,2009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2014年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电影制片的风险管控体系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基于大数据的影视剧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体系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我国影视作品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

陈鹏 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兼任北京文化发展中心智库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研究生导师、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特约研究员、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视频研究高级顾问、中国网络影响力课题组副组长等。曾受教育部委派,担任日本电通集团高级广告研修员。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报告、论文数十篇,参与编著、翻译多部著作,曾获多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徐亚萍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艺术学戏剧影视方向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有多篇文章发表于《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世界电影》《传播与社会学刊》《中国电视·纪录》等期刊,是《雕刻时光的诗人——当代亚洲电影导演艺术细读》一书的作者之一,曾受邀出席澳新电影与历史协会、亚太传播学协会、亚洲电影研究协会、国际传播协会、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协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举办的学术会议并做报告,获第八届亚太传播学协会会议(2010)最佳论文奖。

陈锐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撰写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研究报告数十篇,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奖“中央三台奖优秀班主任”等奖项。

摘要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紧随中国影视产业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以北京新传智库风险研究院为核心,联合海内外学界、业界、政府部门众多专家共同编写。本报告主要针对中国本土的影视舆情问题及中国影视行业的市场风险防控展开研究和分析,并对未来中国影视项目的外部和内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自2002年以来,传统影视产业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变革中经历风吹雨打;从2010年开始,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带来了新一轮结构性改变。在此背景下,本书的出版,意在呈现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环境与电影产业及影视受众的变迁。

所谓影视舆情,指影视受众针对影片、人物、机构、市场、节展等相关议题,在线下空间及互联网线上空间所形成的认知、态度、情感,及所表达的观点、意见、偏好、情绪、行为倾向等信息及舆论的总体情况。随着宽带的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网民数量的增加,网民日益成为影视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在媒介融合的总体趋势下,当前影视信息的传播也正在经历从传统媒体向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过渡。门户网站、专业电影网站、博客、电影论坛、两微一端等都成为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渠道,影响观看意向、观看期待、初步评价、后期评价、口碑评分等方面,进而可能会对收视率和票房形成直接影响。

在众多影视舆情研究的维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为影视受众研究、影视市场研究。借助这一研究路径,影视产业的研究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能够加深对受众和市场规律的了解,包括从反映舆情的大数据中洞悉行业风险,形成预警和防控策略。

目前,我国影视行业高歌猛进,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进入亟须进一步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阶段,高额成本、精良制作、规模产出成为中国影视内容产业攀登影视工业化高峰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中国影视行业潜藏着大量风险,需要学界、业界的高度关注。影视内容产品从策划立项到最终上映,周期长、投资大、不可控环节多、不确定因素多,面临着投融资风险、制作风险、人员风险、版权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竞争环境风险、沉没成本风险等多重风险。影视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总结并尊重影视传媒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抑制产能过剩、控制市场风险。

本书立足中国影视行业生态体系,从中国影视行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影视制作、风险管理、艺术管理、影视市场的相关理论,以剧本、导演、演员、场景、档期、制片公司、票房、版权、平台等多个电影元素为着眼点,展开对中国影视舆情的研究,通过影视舆情分析,深入洞察影视受众、洞悉影视风险,进而进行风险管控。同时,进行全过程风险的细分、甄别、评级和管控,为影视项目运作中的市场风险控制提供基础,以促进影视行业风险的透明化、可测量化,为金融投资机构介入某些影片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为影视行业发展吸纳、配置更多的资源,与国际先进体系接轨,强化影视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本书以影视舆情作为切入点,从影视受众评价和影视现实回报(票房、收视率等)的双重视野出发,结合影视行业的过程分解和流程建构,倒推各个环节的独立风险、交叉风险、连带风险及系统风险,形成深入、全面的风险解析。阅读本书可以了解2015年影视风险的概貌,对影视风险的防控重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策略性的风险管控理念。

本书通过梳理2015年影视行业的受众舆情、口碑变化、产业发展和市场表现变化,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关系,结合影视制作流程风险,形成风控研究的分析模型,对影视内容按照类型、传播平台、制作团队、发行机构、营销方式等进行要素解析和价值评级,从而形成对市场风险指数的测算和分析。

本书在舆情大数据模型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创作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人员风险、机构风险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而且对行业发展、市场培育、信息透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中国影视行业内涵的提升、资源的聚集、创作的促进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成果对于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影视制作机构、导演、演员、院线、影城、观众、学者等多元化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有意义的参考书。

Abstract

Annual Report on the Public Sentiment and Risk Contr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 China(2016) keeps pace with the further market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networked tendency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rticles constituting this bluebook are contributed by a number of domestic and oversea experts that come from the academia,the industry and the government sector,under the gathering of the CC-Smart research group. This report mainly analyzes problems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particularly on the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 market risk-control,basing on which to examine and prev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isks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projects to be produced. China’s tradi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has been experiencing many forms and changes since 2002. Additionally,since the year of 2010,ne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engendering particular structural changes to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gainst this backdrop,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articul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that is consisted of by the new media,the big data,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its audiences.

The so-called film and television public sentiment refers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udiences’ opinions,attitudes and feelings about issues that are generated from movies,characters,organizations,markets,festivals and so on;it can be expressed within the online as well as the offline spaces. With the penetrat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echnologies,the number of netizens has been increasing,and gradually overlapping with a par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udience.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the spread of film information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media to the era of networked new-media. Professional movie websites,blogs,microblogs,film forums and so on have become channels of cultivating and disseminating public opinions towards films and TV dramas,influencing viewing intentions,expectations,early-stage evaluations,post-stage evaluations,word-of-mouth evaluations,etc. And in such process,people’s opinions and sentiments may directly affect the ratings and the box office.

In many a dimension of studying on the public senti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on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come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reception studies and the economic studies. Basing on such approach,researchers,practitioners,and policy makers of the film industry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audiences and the rules of the market in depth,examining industry risks and forming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strategies from analysis on the big data that reflect public sentiments.

Currently,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has been rapidly growing. Movies,TV shows,TV programs face further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The approach of pursuing big-budget,high quality,and quantity production is to be the mainroad towards the peak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alization. However,there are large number of hidden risks underlying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at demands attention and examination. From the project planning to the final exhibition,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need to undergo a long period of production,demand large-scale investments,and might deal with many uncontrollable problems and uncertainties,and multiple risks such as the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risk,the production risk,the personnel risk,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risk,the policy and regulation risk,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risk,the sunk cost risk,etc.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needs us to summarize and respect the rules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nd market,and to recourse to scientific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inhibit the excess of production capacity,and control market risk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with insight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this book combines related theories about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risk management,art management,and film and television market studies. The study on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public sentiment contains analyses on people’s expressions towards the film script,directors,actors,the scene,the releasing period,production companies,the box office,the copyright,platforms and other related elements of film,and through that the study contributes deep insights into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udience and the risk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jects,in order to further carry out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the whole process of risk breakdown,specification,rating and management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market risk control,and promotes the transparency and measurability of the oper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jects. It can also provide a more adequate basis for the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to invest,for the industry to better assemble and allocate resources,and get connected with international advanced systems,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China’s film culture.

Taking film and television public senti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nalysis,this book integrates the emphasis on the reception and that on the practical profits (the box office,ratings,etc.),breaking down the process of film industry operation and process construction,and examines the independent risk,the cross risk,the associated risk and the system risk,finally forming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risk analysis system. By referring to this book,one can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film risk of the year of 2015,and get to know the keys of film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basing on those,one can form strategies 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By exploring the public sentiment,the word-of-mouth evaluations,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s in 2015,drawing emphasis on the rules and connections,this book forms the analytic model of risk control,and carries out the element analysis and value rating according to genre,releasing platform,production team,distribution company,marketing method,and so on,in order to finally shape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market risk index.

This book integrates big-data analysis of public sentiment and analyses of experts,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production risk,the market risk,the investment risk,the personnel risk,and the organization risk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book contributes both academic insights and theoretical values,and creat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the cultivation of the market,the transparency of the information. Additionally,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the accumul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ke it a meaningful reference book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surance agencies,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companies,directors,actors and actresses,theater chains,cinemas,audiences,scholars and so on.

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B.1 中国影视风控研究的新路标:舆情分析路径

摘要:近年来,中国影视市场高速发展,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在一派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医治当前影视行业关键问题的大战略——供给侧改革,并提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驱动下,必须重视影视舆情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推进影视风控体系建设。

关键词:影视风控 舆情分析 供给侧改革

一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研究的环境需求:现实悖论的八大问题与影视行业供给侧改革要求

(一)2015年度影视剧行业的繁荣外表

中国影视市场经历了快速崛起阶段,进入蓬勃发展期。2015年,电视剧市场立项拍摄420多部,实际生产了395部,总规模达16000集,总部数比2014年略有减少,但由于长剧增加,总集数比2014年增加500集,交易额突破150亿元。一批类型多样、制作成熟、题材丰富、富含创意的电视剧作品屡屡刷新收视率纪录,《芈月传》《琅琊榜》《花千骨》《伪装者》《虎妈猫爸》《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老农民》等作品在各地热播,延伸的广告等市场价值近千亿元,使得新媒体冲击下寒冬中的电视产业获得相当大的支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在题为《2015~2016年电视剧管理》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0分钟以上的都视为网络剧”,2014年网络剧(以下简称网剧)为1400集,2015年网剧达到12900集,实现了数倍增长,集数和电视剧旗鼓相当,总部数接近电视剧的一半。网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出门槛低,受到众多中小制作机构和新进入该行业的制作机构的青睐。在获得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同时,网剧也面临着高市场风险、低社会效益的巨大挑战。2015~2016年的网剧《心理罪》《上瘾》《太子妃升职记》等都因舆论导向、内容格调等问题而被叫停,有些低俗网剧的续集也面临搁浅的风险。2016年,网剧审查将与电视剧审查纳入统一轨道,网剧的播出不再没有门槛,一味追求市场收益而不顾及社会效益的网剧刹车已经踩下,网络制作与播出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中国电影产业在2015年黄金发展期继续发力,全年电影市场票房规模达到440亿元以上(见图1),同比增长率达到48.7%以上,全年观影人次达到12.6亿,同比增长51.08%,票房过亿元影片共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2015年是创造电影纪录的年份:9月9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元刷新动画片票房;9月16日,《捉妖记》票房达到24.39亿元,以近1300万元的优势超越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7》,成为国内票房之冠;《港囧》《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三大喜剧皆为新转型导演所拍,票房均轻松超过10亿元,继续延续都市喜剧的火热;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登上院线且票房过千万元,为中国电影市场多样化发展开辟了一种新模式;《老炮儿》先抑后扬,舆情远播,激起一代人的记忆和争论,成就了一部电影搅动的心潮澎湃,也树立了电影与时代记忆话题激活与互动的新传播典范。图1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二)繁荣还是虚火:悖论中的八大问题

然而,在2015年影视剧市场的众多成就中,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越需要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现象及其背后的问题,寻求火热现象背后的冷静思考。在繁荣市场的背后,隐藏的是这样的事实:2015年拍摄完成的420多部电视剧、近700部电影中,只有不到一半作品能够进入公开发行渠道,真正创造收视佳绩和票房业绩的作品更是不足1/3,更多作品难逃拍摄出来之后就直接进入“库存”难见天日的厄运。超过半数影视剧作品的集体“沉默”并非它们的宿命和初衷,然而拍摄立项的盲目、投资回报的失察、市场预期的误判、团队制作的失控等因素使得电影、电视剧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处于高风险状态。这种高风险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影视剧市场的投资效率,还形成了大量质量低下、“重复性建设”、缺少社会效益的冗余产品,造成了市场需求旺盛背景下的“产能相对过剩”。一方面,受众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市场需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并举”的影视剧产品规模化供给,优质作品的市场缺口极大;另一方面,众多过剩产能生产的产品涌现,无人问津,直接入库,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悖论的存在在影视剧行业已经旷日持久,而且至今未有改善的迹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影视剧行业的八大问题:①工业化水平提升缓慢;②产业链搭建存在短板;③创新能力存在缺陷;④国际竞争力处于下风;⑤低水平重复性产能严重过剩;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优产品的需求得不到实质性满足;⑦影视剧产品大量社会需求依靠进口片填补;⑧影视内容产业的输出能力严重不足。

这八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表面上蓬勃发展的中国影视产业过旺的“虚火”掩盖不了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影视行业的整体实力,形成具有优势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满足国内受众对影视剧作品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以创新力和工业化、工艺化、国际化水平形成中国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去、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战略布局。医治眼前疾病的关键在于影视剧行业的一个大战略——供给侧改革。影视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怎么改,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如何苦练内功形成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成为摆在2016年中国影视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三)影视剧行业呼唤的供给侧改革

影视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供给方面精准定位、降低风险、适需生产、引资提质。

所谓精准定位,就是在策划之初、生产之前就针对所要生产制作的影视剧作品找准市场和受众定位,找到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找到内容产品具有特质的创新点,找到内容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通过定位,形成瞄准受众需求和需求预期的供给。

所谓降低风险,就是针对影视剧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可控性差、不确定强等特点,找到产业链条上所有的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进行积极研究,以量化模型、专业化解析、理性判断等方式,形成对风险环节、风险过程、风险点的深入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影视风险的防范体系。通过引入风控评估体系、金融保险体系、分散风险体系、专业规避体系等方法,最大限度识别、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增加生产、制作、发行等领域的可控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

所谓适需生产,就是在精准定位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形成面向需求的生产能力。受众需求什么,对供给的产品怎么评价,有赖于针对受众对单个产品的态度、对一个阶段市场上供给的整体影视作品的态度、对相关影视产品话题产生的兴趣、对不同类型作品形成的显在和潜在的情绪,及其未来一个阶段的行为倾向性等进行数据收集和专业分析。借助互联网手段,针对影视剧的舆情进行研究就是一个常态化、连续化的研究策略。通过舆情分析,不仅能够在一个时间点上了解受众呈现的态度、兴趣、情绪、行为倾向,还能在时间轴、空间轴上形成趋势分析和立体分析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模型分析,再配合线下抽样调研和焦点座谈会,就能够比较科学地找到受众当下的态度、兴趣、情绪,同时能够根据产品供给情况和受众心理变化、结构变化,掌握未来一个周期内、一段时间内受众的需求预期和需求趋势,从而为变化中的适需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适需生产的关键是以影视剧舆情常态化、连续性分析为主体,以线下调研、焦点座谈、专家分析等为补充的立体分析体系的成熟。因此,影视舆情大数据体系就成为适需生产的重要决策基础。

所谓引资提质,就是针对当下的问题,通过以舆情分析为主体的分析体系找准当下和未来需求,通过精准定位找准产品差异,在通过风控系统识别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业内外资金进入影视剧制作行业。不是盲目进入、乱提要求、干预制作、模糊诉求,而是在科学的信息支撑体系下理性进入、专业操作,真正提升影视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和针对需求的制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汇聚成强大的竞争力,使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水平整体升级。

二 2015年影视风控研究的传统

影视行业的高风险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复杂的制作流程和较长的制作周期成为影视行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影视剧从策划、立项到组建剧组、拍摄上映,周期往往比较长,竞争极为激烈,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演员、导演、制片公司、投资公司、院线、电视台、衍生品公司等之间具有很高的信息门槛,不透明性、不确定性成为这一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巨大壁垒。在高风险环境下,很多业外资本望而却步,很多内业资本裹足不前,很多境外资源无法对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影视剧市场的规模、工业化作品的质量,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影响了受众的审美体验。

在国内,影视剧行业防控风险使用的往往是传统的三大法宝,即经验判断、押宝明星、团队默契。在冗长的立项摄制发行过程(见图2)中,影视剧投资方、制片方、创作团队往往依托以上三个方法来控制可能的风险,提高制作效率。但这些传统方法留给他们更多的仍然是不确定性和对未来市场的盲目性。图2 影视剧拍摄重点流程(一)IP判断靠经验

在影视剧行业的复杂流程和冗长周期中,最初的IP(创意知识产权)选择和加工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而且是各种风险的来源之一。若遭遇“原罪”,那么一个影视剧项目就站在悬崖边上,日后的行进也是举步维艰。若IP选择和加工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符合艺术创作规律、满足市场需求的剧本,那么后续的风险大为降低,以至于能够步步为营。

过去的影视剧行业内,编剧负责编写剧本,形成创意的原动力,导演在将编剧的文字脚本影像化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形成影像化的展现。应该说从叙事角度讲,编剧和导演共同完成了创意与叙事的主体部分。对于编剧编的众多剧本,到底拍哪个,哪个有创作空间,哪个有市场价值,哪个有社会效益,成为最大的问题,相应的判断也决定着后续的风险。遗憾的是,面对这个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过去的风控方式主要是靠编剧、导演、制片人、制作机构的经验来判断取舍。经验固然有很大价值,但个人的经验往往都是片面的、局部的、静态的。这样的经验可能帮助在某个节点上做出明智的判断,但要想发挥普适性的效力就爱莫能助了。比如,2015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很多大导演拍摄的电影作品票房收入远远不及一些转型导演。比如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杜琪峰导演的《华丽上班族》、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黄百鸣与邱礼涛联合执导的《神探驾到》等作品,都在票房上不及董成鹏的《煎饼侠》、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闫非和彭大魔的《夏洛特烦恼》、吴京的《战狼》、徐峥的《港囧》等作品。那些大导演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与受众市场打交道多年,也很了解受众市场的需要,但他们拍出的作品仍然难以获得满意的票房。然而,新近转型的导演们在拍摄经验并不丰富的背景下竟然能够使作品票房轻松过亿元,甚至达到十几亿元,这其中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

在IP选择和剧本研发过程中,很多大专家、大导演、大制片人的经验很可贵,但那些经验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对一种情景的记忆。这种感悟对如今的新生代受众是否还有效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如今,随着电影屏幕的普及,在“小镇青年”成为观影新主力军的背景下,大导演的情怀和电影梦还能否为观影“新青年”理解、点赞是非常成问题的。

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电影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也将是在电视剧、网剧等影视文化作品陪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中的主流群体习惯了以网剧、电视剧的方式来接受视听内容。同时,他们也是伴随市场、新潮成长的一代。在追求潮流的观影过程中,好莱坞的试听盛宴、奇观场面又大大吊起了新观影人群对电视试听品质的胃口。因此,好莱坞电影虽然不符合新观众群体的网剧思维,却迎合了他们对场面奇观和视觉体验的求新、求变心理,为他们重新树立了试听感官的新边界。这样才有了《速度与激情7》的24.26亿元票房,才有了《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和《侏罗纪世界》超过14亿元的票房。然而,在某些国产电影无法提供触及试听奇观边界效果的体验时,这些新观影群体的网剧思维就替代了奇观思维,形成了新的要求。《捉妖记》《夏洛特烦恼》《港囧》《煎饼侠》等作品中,草根翻身成就英雄、实现梦想、找到真我、归于平淡的主题就成为为“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作品,既符合从网剧转换过来的思维,又与他们无比贴近,满足了小人物也有梦想,梦想后归于平淡,平淡还是原来的平淡,只是用了一双看似饱经沧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的现实愿望。因此,2015年,这些作品一边造梦,一边引导梦归现实,一边又给小人物以超凡入圣的眼光、境界来看待原初的“一无所有”。小人物还是物质上的小人物,但获得了精神上的大境界。这样的影片与新成长起来的电影观众主体更有一种内在精神气质上的契合性,配上符合网剧思维的喜剧元素和相应的节奏,就构成了巨大市场价值的基础。

相对这些作品,很多大导演仍站在精英立场,俯身看众生,给他们讲一些或精致或粗糙的故事以求安慰他们的心灵。这类作品在奇观上难以超越好莱坞,在情感上难以和新观众主体形成真正的共鸣,因此更多只能曲高和寡,难有佳绩。面对这样不断变化而且变化越来越复杂快速的现实环境,单纯的经验思维已经难以为继了。

2015年被很多业内人称为IP元年,制片方和编剧们似乎更愿意在各种业已成型的小说、网络游戏、网络话题、新闻事件、娱乐节目、视频内容等基础上进行改变。这些有“基础”的IP已有的影响和人气似乎成为经验之外的第二个判断依据。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专业编剧与基于IP的非专业改编似乎在阿里影业高管的刺激下成为一个矛盾的两极,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新的IP价值判断方式。也就是说,当很多专业人士对经验无从判断,或者为经验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迷惑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已有IP源的市场“实验”价值和业已积累的粉丝价值。通过这个规模来判断未来价值也似乎成为降低后续风险、弥补经验不足的一棵救命稻草。(二)聚集人气靠明星

传统风控的第二大法宝就是在拍摄中,尽可能用人气高、有票房或收视号召力的明星。有了明星,无论是前期市场吹风,还是中期话题营销、物料价值、宣发推广,似乎都有了更大的保障。明星既包括知名导演,也包括著名演员。当年,中影集团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还通过明星聚集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票房奇迹。然而,时过境迁,观众单纯冲着明星去看电影、电视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虽然“粉丝”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部分收视率或票房收入,但只有明星、缺少故事、情节错乱、难有共鸣的作品,已经难以把大批受众拉进观看人群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网络口碑、网络评分在实时影响着人们对一部作品的期待和观看意向。同一个时间周期内,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不仅仅是影视剧本身,还有如影随形的影视网络舆情。在这种“双重呈现”的模式下,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日益明显。

从明星供给的角度看,如今各种造星栏目、造星方式、“网红”手法让二、三、四线明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受众对这些明星的差异化需求特征也越发明显。一线明星虽然仍旧相对稀缺,但这些明星不再能够一统天下。他们在观众心中的定位越发清晰,因此分众化欣赏需求结构逐渐呈现。在一线明星分众化定位清晰、二三四线明星供给整体过剩的大背景下,呈现的是各大经纪机构积极造“星”、多元包装、凝聚人气的努力,网剧、大电影、综艺娱乐节目、公益活动、影视节展、网络话题等,都成为艺人竞争的主战场。

从受众角度看,受年龄结构、文化背景、信息环境的迭代影响,1985年以后出生的观众成为电影的主要观看群体,其中“90后”成为年轻观影群体中的主力人群,“00后”会集成为新生代观影大军,[1]他们也同时成为与网剧和“视网”同步的新偶像剧的收视主体。对于传统电视剧而言,则呈现老龄化的趋势。“40后”“50后”群体仍然在看电视剧,吸引他们的家庭伦理剧、怀旧励志剧、传统古装剧和现代都市剧仍然有一定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众的年龄已经偏大,他们的审美需求和“小镇青年”的差异在日益拉大。年轻群体从众多青春偶像剧和网剧中熟知的新生代明星们,对于沉浸在传统电视剧氛围下的老龄化观众而言仍然非常陌生。这些看惯了“免费”电视剧的观众,在没有极大“外力”作用下,大都不愿意花几十元去看那些只有一两集电视剧时长的大银幕电影。习惯了电视剧伴随日常生活的人们,并不能够完全适应电影一两个小时内的快节奏剧情推进和终结。在新老观众需求差异扩大、新观众群的审美需求逐渐发挥替代效应的影响下,市场对明星的需求更为复杂多变,寄希望于请几个明星就能作为票房保障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2015年很多票房在3000万元以下的影片根本不乏明星,甚至很多影片大明星云集,却没有迎来预期的票房。形成对比的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样的动画电影,在没有现实明星形象参与的情况下创下了动画票房纪录。这样的现实给这种单纯依靠明星来防控风险的方式以重重一击。

凝聚人气的明星要素虽然存在,但已经出现巨大贬值。不同明星与角色的搭配,不同明星之间的创意表演,剧本中角色与情节的关系,同类题材的供求情况,与时节、档期、环境等的关系都对人气聚散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时代拍摄电影、电视剧,明星价值在逐渐析出,创作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执行效率、宣传发行等因素已经越发体现巨大价值。过去一集电视剧的剧本以万元计算,如今一集电视剧剧本以数十万、上百万元计的已屡见不鲜。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在押宝明星这个防控风险方式的效力有限时,IP诉求成为制片方所采取的另一种避险方式。(三)团队效率靠默契

传统上,剧组成立和拍摄过程是最为制片方重视的环节。导演、演员等构成的剧组在一起拍摄制作影片,效率如何,能否按计划完成,能否避免超期超支,关键要看工作人员合作得怎么样,剧组运转得怎么样。传统上,剧组运转主要靠团队长期合作形成的默契。有了默契,可能就会有较高的剧组运作效率,有较丰富的问题处理经验,有较强的危机应变能力。合作不默契的团队,则可能酝酿着更为巨大的风险。

很多影视剧作品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较好的团队合作。比如,导演与主要演员配合不默契,制片人与导演合作不愉快,演员和演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等等。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拍摄拖延,埋下超期超支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影视剧制作团队自发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核心成员团队,以此巩固默契,降低风险。比如,有的导演有自己惯用的摄像师、道具师、拍摄统筹师、副导演团队等。每次进组,都由他们这个班底的主要成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如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很多制片机构也都愿意用自己信得过的团队,使拍摄更有保障。

这种靠默契的方式,只有部分业内人士才能知晓。对于大部分业外投资人或者风险管控专业机构而言,这样的信息是封闭的,很难识别不同团队甚至演员、导演等工作人员的风险等级和风险趋势。这样的方式也影响了其他机构的进入和参与,十分不利于风险的防控。以行业不可言说的默契,以江湖的道义,以业内小范围传播的口碑来屏蔽风险,必然导致行业中小作坊式生产、家族戏班式生产难以向高水平、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难以真正做强做大,形成全球竞争力。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业已存在的行业生态进行改革,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创新,将影视剧拍摄的各个工种尽可能体系化、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将业内人士以及专业团队的专业能力、专攻特长、团队精神、既有经验、业界资源、口碑声望、市场绩效等因素明确呈现,形成行业判断的第三方庞大数据库,用大数据的方式更为公正、透明地提升团队合作效率,防控剧组在拍摄周期、人员磨合、环境适应、资金配置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促进业内人士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整个行业快速有序发展。

三 2015年影视风控研究的舆情路径

除了剧本风险、团队风险、效率风险、卖点风险外,影视剧行业冗长的链条上还存在大量其他风险。这些风险是传统防控方式无法承受的。比如2015年上映的电影《匆匆那年》《左耳》《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重返20岁》《既然青春留不住》等国产特有青春类型片,出现了集中供给、供给过剩的现象,引发了受众的集体审美疲劳,使得其中很多影片出现了较大风险。再比如,2015年《捉妖记》《道士下山》《一个勺子》等影片遇到“涉毒”明星“禁影”等事件的影响。特别是《捉妖记》的排片和上映,因涉毒明星而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剧组不得不在杀青之后再次聚集,重新补拍,追加投资数千万元才将电影修改完成。这样的风险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得影视投资方和制片方处于高风险之下。

此外,很多影片在上映前,可能已经埋下一些危机的种子。有的单凭直觉是难以察觉的,但供给侧的很多风险、危机早已留下蛛丝马迹,只是不被我们察觉。与供给侧密切关联的需求方——网友、观众(潜在观众)的预期和态度已经早有痕迹留在网络之中,只待我们寻找。比如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由小说改编而来,而电影版《何以笙箫默》又由电视剧改编而来。这样的改编原本能够承继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大的粉丝热度获得较大市场价值。然而,这部电影立项宣传之初就蕴含着受众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比较。这种比较从故事到情节,从演员到角色,从矛盾到结局,任何闪失都可能招致口碑下滑。网友在电影上映前就在网络上留下了大量态度、观点、意见、情绪,只是制片方没有对此进行系统有效的分析。电影版上映后,果然不出所料,口碑惨败。这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个版本的比较上,强烈的反差导致受众频频吐槽,映后口碑结果与映前口碑舆情形成了前后照应之势。由于缺少对该影片舆情的系统监测与分析,因而制片方很难进行预警并拿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

从中不难发现,影视项目风险众多,很多风险又在市场中难以察觉。但这些看似毫无踪迹的风险隐患却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各种平台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蛛丝马迹。如果能够有效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汇聚小数据为大数据,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有效挖掘,就可能找到防控关键风险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针对问题,精准施策,事半功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