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消费政策研究(百家廊文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3:03:16

点击下载

作者:靳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绿色消费政策研究(百家廊文丛)

中国绿色消费政策研究(百家廊文丛)试读:

编委会名单

编委会主任 靳 诺 刘 伟

编委会副主任 贺耀敏 刘元春

编委会委员(以姓氏拼音排序)冯惠玲 冯仕政 胡百精 刘大椿孙 郁 王 轶 乌云毕力格 严金明张 杰 张雷声序 言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八十年。从1937年到2017年,从延安的陕北公学,到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正定的华北大学,再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历史沧桑,斗转星移,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八十年来,几代学人进行了殚精竭虑的学术探索,在治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杰出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发扬老一辈学者的笃实学风,同时借鉴了西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积淀,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内学科门类建设齐全,研究领域日渐拓宽,研究水准不断提升,呈现出人才辈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14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入选学科除统计学为理学学科外,其余全部为人文社会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4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对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鼓励和认可,更是鞭策和期许。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如果我们将“双一流”的入选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启新征程的信号,那么,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坐标点上。我们需要总结历史,更需要开拓未来。

2016年,学校科研处的同志与我们谈起,他们准备在校庆年启动一项名为“百家廊文丛”的持续支持工程,希望通过多年连续性的资助,把学校的在各学科卓有成就的学者撰写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择优出版,系统性地展示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的整体学术水平。科研处作为管理和服务教师科学研究的机构,一直把提升科研品质、打造学术精品作为部门的责任。但是,客观地讲,中国高校的文科科研经费投入还是有限的,怎样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出成效的地方,是中国人民大学多年来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科研处做了许多有益的谋划,推动了学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校庆年首度推出“百家廊文丛”,具有几层特殊的意义。首先,“百家廊文丛”反映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深厚学术实力。本年入选的多部著作各具特色,有的资料翔实,有的论述细密,有的条理畅达,有的富有文采,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的学术实绩。其次,“百家廊文丛”体现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浓厚人文情怀。有的学者耐得住寂寞,苦坐书斋;有的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寻一手数据。最后,丛书是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人大学者与国内外的学者之间架起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百家廊文丛”如能坚持下去,就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值得期待。

大学因学术而显厚重,因学者而富气象。“百家廊文丛”首批推出的著作,选题丰富多元,特别是对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强调和看重“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百家廊文丛”如果能做到叫得响、传得广、留得住,就成功了。好的学术成果一定要能沉淀下来,而非过眼云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长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始终践行着实事求是的学术良知。不论是在抗战烽火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不论是遭受了“文革”的磨难还是在改革开放中凤凰涅槃,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一方面坚守书斋、甘于清贫,另一方面又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大学的命运从来与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而人大学者从来志向远大,他们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推出这套文丛,正是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文脉,弘扬砥砺奋进、实事求是精神的有益之举。“百家廊文丛”的名字,非常契合中国人民大学的实际。因为“百家廊”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的著名风景,在李东东同志创作的《人民大学赋》中有云:“百家廊,檐飞七曜,柱立八荒,凝古今正气,汇中外学术。”我们认为,这几句话就是对即将面世的“百家廊文丛”的最好诠释。“百家廊中百家争鸣”,这套文丛是献给历经岁月沧桑、培育桃李芬芳的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校庆的一份心意,祝愿这所伟大的学校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往开来、再续辉煌。

是为序。前 言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理念,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消费方式的生态方向转变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推动绿色消费做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绿色消费被提上国家日程。

本书立足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环境经济学、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和社区参与等理论,从促进绿色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绿色采购、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四方面入手总结了国际绿色消费的先进经验;结合绿色消费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具体政策论述了中国绿色消费政策及其演进历程、绿色消费政策制度的完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本书根据现实需求,引入社区参与理论,进行了社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的实证研究,积极探索了中国绿色消费在社区的落地及发展情况。首先,以深圳市为例,概述了绿色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对照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了案例分析。其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针对北京市绿色消费的具体政策,就北京市社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最后,从中国绿色消费的宏观构架和社区层面出发,探索如何将绿色消费理论与社区参与理论有机结合,探讨社区可持续消费的切入点,以有效引导和促进社区可持续消费政策机制的创建与完善。

本书对绿色消费的研究和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在理论层面,研究绿色消费可以极大地丰富生态哲学理论,探索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生态伦理消费观的消费模式。本书根据现实需求,引入社区参与理论,对社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社区居民可持续消费和政策现状的调研,实现了绿色消费理论与社区参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弥补了现有绿色消费理论体系中社区参与维度的缺失。在实践层面,本书在分析发达国家发展绿色消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现实,在政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发展绿色消费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此外,本书基于中华环保联合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开展的“北京市社区家庭可持续消费意识调查及政策倡导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实地调研,揭示了现有管理模式的缺陷,寻求社区可持续消费的切入点,并完善社区可持续消费管理模式,探索出社区居民可持续消费的有效途径。

本书的北京社区家庭可持续消费调研来源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项目成果,感谢中华环保联合会的谢玉红秘书长、李蕾女士和高晓谊女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苏明明副教授,项目的专家咨询团,即珍妮特·塞勒姆(Janet Salem,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办公室项目官员)、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原院长)、夏堃堡(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陈劭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沈晓悦(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经济与管理政策研究部主任)、杜欢政(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教授)、史玲玲(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王晓红(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崔大鹏(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赵昊暘、孔令希、郭甲嘉、朱婷婷、程斌、程洋、高明慧、何鑫、乌尼尔别克、周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郭甲嘉博士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第一章 绪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然而,人类在享用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地球环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拯救地球环境,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环境条约体系,联合治理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仍难以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自然环境的公共性。

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各国开始反思其采取的战略、政策和行动;随着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普及,消费端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来推动绿色消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思想得到广泛认可和响应。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所有国[1]家均应全力促进建立可持续的消费形态”。

中国目前的消费现状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绿色消费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还能加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相继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绿色消费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出了促进绿色消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研究和探讨绿色消费的概念、国内外绿色消费的兴起和发展,分析促进绿色消费的各种因素,对绿色消费在中国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注释[1]徐盛国,楚春礼,鞠美庭,等.“绿色消费”研究综述.生态经济,2014,30(7).第一节 绿色消费的概念及内涵

目前,对绿色消费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在批判消费主义、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时,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和低碳消费等概念也经常出现,因此有必要分析这些概念的背景和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厘清绿色消费的内涵。

一、绿色消费的概念

目前,绿色消费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英国学者埃尔金顿(Elkington)和黑尔斯(Hailes)于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最早界定出绿色消费,认为绿色消费是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者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产生的商品;(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1]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1994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可持续消费专题研讨会”对绿色消费有一个最权威的界定:绿色消费是指在使用最小化的能源、有毒原材料使排入生物圈内的污染物最小化和不危及后代生存的同时,产品和服务既要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又可使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国内学者和研究也从各个维度对绿色消费进行了初步界定。绿色消费概念首先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的,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消费过程中,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自觉选择对自身健康有利的环保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绿色消费提倡消费者节约水、电等资源,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处理;在思想意识上,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绿色工作室(非政府组织,Green Mile Studio)对绿色消费的定义是:为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而遵循生态学规律的一种新思想。该定义体现了绿色消费的本质,即绿色消费是一种指导观念和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绿色消费概念是“5R绿色消费”,具体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2]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综上,本书对绿色消费的界定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贯穿节能环保理念。

本书的研究范围集中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和绿色购买三个部分。在生产端重点选择了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这一个与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关系密切的领域,这也是政府政策的重点;在处置端重点选择了与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密切关联的废旧物品回收与垃圾分类;而节约资源和绿色购买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领域。

二、相关概念辨析

除了绿色消费以外,在理论研究、媒体和一些正式文件中,还常常看到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文明)消费等名词,这些概念与绿色消费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所区别。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文明)消费的共同之处在于消费对象都是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且这四种消费模式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1.可持续消费

国际上对可持续消费没有统一的界定。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4年在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该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3]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该报告指出,可持续消费并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这两者之间的折中,而是一种全新的、合理的消费模式,并且这种模式适用于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收入水平的大众。

可持续消费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目标来看,可持续消费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一致,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脱钩,在不继续导致环境恶化和与子孙后代争夺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从可持续消费的核心来看,可持续消费是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理念尤其是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渗透并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可持续消费和生[4]产。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要求产品和服务在设计之初就按照生产和消费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资源开采、生产投入、配送、销售、使用、废物处理和再利用等方面,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高资源利用率和低污染排放,避免生产和消费的不同环节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产生资源能源消[5]耗的污染物的“零的转移”。

从实现的途径来看,可持续消费坚持“效率提升”与“方式转型”。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涉及生产、销售、产品使用及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提高。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地球峰会”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该执行计划强调“消费更有效率”。提升效率会使规模总量增加,即“反弹效应”,因此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需要通过改变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6]促进消费模式转向低能源和低物质强度的商品和服务,避免效率提[7]升带来的效果被增加的消费总量所抵消。

可持续消费与绿色消费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注重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倡消费无污染的物品,主张在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提倡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和服务。

可持续消费与绿色消费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起源不同。从概念出现的时间看,绿色消费在前,可持续消费在后。在绿色消费运动发展了30年后,人们才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基础上逐渐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因此绿色消费的概念更悠久和成熟。(2)两者适用的区域不同。可持续消费是绿色消费的更新版,在国际上更流行。两者的概念和内涵差异甚微,但绿色消费更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因此本书重点研究绿色消费。2.低碳消费

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要求在消费过程中考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低碳消费的指向更明确,它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解决消费不可持续的问题,不仅关注产品层面,还考虑消费行为与[8]过程,对消费具有更强的约束作用。

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低碳消费仅仅关注消费活动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即仅关注生态维度。而绿色消费模式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标还是要在诸多约束条件下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对可持续消费的研究维度更多,除了生态维度,还有经济、社会维度。(2)两者的目标不同。在低碳消费模式中,消费对象和消费过程的碳足迹成为影响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低碳消费以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为唯一目标。而绿色消费关注对环境资源的全面影响,要求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时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而不仅仅是关注碳排放的多少。(3)两者的范围不同。虽然学术界对低碳消费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低碳消费既涉及生[9]活性消费也涉及生产性消费。绿色消费要求产品或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不对环境和其他社会成员造成损害,在使用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而低碳消费在绿色消费的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是环保的、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尽可能少、对环境无害、可循环利用。3.生态(文明)消费

生态(文明)消费是能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适度、消费结构合理、消费方式健康和绿色的消费。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能以危害同代他人和下一代人的消费权利为代价,是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消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10]。

绿色消费与生态(文明)消费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强调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使用消费品后不会产生过量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残存物。

绿色消费与生态(文明)消费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目标不同。生态(文明)消费的目标是构建生态文明,而不是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绿色消费的目标则是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2)两者的主体不同。在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中,人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被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而不是作为生态系统[11]之外的客观存在。尽管绿色消费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它强调的消费主体是人类,目的也是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总的来说,与低碳消费和生态(文明)消费相比较,绿色消费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经济和社会维度,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人的地位更高。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在概念和内涵上相差甚微,但绿色消费更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与未来发展,更具有历史、政治和群众基础。因此,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中国绿色消费政策,具体是指政府为发展绿色消费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手段这三个层面实施的调控政策。

三、绿色消费的内涵延伸

从消费过程看,绿色消费包括理念、购买、消费和处理四个环节。第一,建立绿色消费理念。绿色发展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必要条件,绿色消费作为绿色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路径。推行绿色消费,应该帮助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主动关注绿色信息,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第二,购买时主动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绿色产品和服务是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无污染、无毒害,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第三,消费时尽量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消费者应在绿色消费意识的引导下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比如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等等。第四,消费后优化处理剩余废弃物,减少二次污染和减轻生态环境负担。随着经济水平和整体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种类都在逐渐增加,但随之产生的废弃物却成为生态环境的重大负担。因此,合理处理废弃物不仅有助于回收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转,还能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是完善绿色消费全过程的重要环节。

从消费目的看,绿色消费可达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的。绿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背景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及人体健康。因此,践行绿色消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不可逆的环境损害倒逼消费转型,其被动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供求关系是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消费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供给及生产方式。在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倡导绿色消费旨在从消费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绿色消费的主动目的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保证人类生活质量。注释[1]徐盛国,楚春礼,鞠美庭,等.“绿色消费”研究综述.生态经济,2014,30(7).[2]绿色工作室.绿色消费.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3]姜宏.绿色消费:以绿色需求拉动绿色生产.环境经济,2007(Z1):16-19.[4]俞海山.可持续消费定义评析.浙江社会科学,2001(5):88-92.[5]UNEP.SCPindicator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A guidance framework.2008.[6]金英杰.论我国可持续消费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广州:暨南大学,2011:1-20.[7]李英,刘奔.我国生态消费研究综述.商业时代,2010(8).[8]刘长松.低碳消费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途径.鄱阳湖学刊,2015(3):37-51.[9]李英,刘奔.我国生态消费研究综述.商业时代,2010(8).[10]倪琳.中国生态消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5).[11]European Commission(EC).Sustainable public procurement in EU Member States:Overview of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nd selected cases.Final Report to the EU High‐Level Group on CSR,2007.第二节 国际绿色消费的兴起与发展

17世纪,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培根第一次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成为工业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进入19世纪,思想家恩格斯告诫道: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会使人类面临难以改变的困境。许多人不认同该观点,继续将自然视作人类获取不竭资源的源泉,并认为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人类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继续努力改造自然。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辉煌成果和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亦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开始意识到当前的消费模式是不合理的。于是,适应自然和社会要求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应运而生。

一、绿色消费的提出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开始明确呼吁要扭转不可持续消费方式。1994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会议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号召对绿色消费和生产模式提[1]出一个可行的计划。由此,许多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把绿色消费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加以关注和研究。

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使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理念家喻户晓。低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也使各国消费者切身感受到并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的必要性。

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第41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将绿色经济的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带动社会的良性转变,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低碳消费一样,都倡导进行适度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注重行为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西方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消费模式存在的弊端,反对过度消费,强调消费者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二、绿色消费的国际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起了一场绿色消费运动,鼓励广大居民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商品,引导生产企业在注重环保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制造活动。此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各国纷纷倡导和开展绿色消费的各种实践,使绿色消费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成为更加普及且具有实际效果的新型消费方式。

据欧洲共同体在1992年开展的调查:大部分德国人、荷兰人在超市购物时会选择购买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小的商品,英国消费者中66%的人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商品。欧洲人约有2/5倾向于选择通过标准认证程序的商品,美国大部分居民倾向于选择有机蔬果。1997年起,国际社会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显示,截至1998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额已达到2 000亿美元。据联合国开展的调查,截至1999年,全世界绿色消费总额高达3 000亿美元,德国、荷兰和美国近90%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自觉想到所购商品对于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瑞典居民倾向于选择价格较高却有利于节约资源与能源、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商品,80%的加拿大人可以接受高于普通商品定价10%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品,大部分日本人仅愿意选[2]择有利于环保的产品。

同时,绿色食品也备受各国青睐。早在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就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大幅增长。1994年,瑞士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服装且大受欢迎。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用品种类越来越丰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部分国家掀起了一股绿色屋顶的潮流。巴黎楼顶上,树木和花卉映入眼帘,伦敦大批绿色住宅区、加拿大的盆景花园和日本、德国的屋顶花园均已完工。

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欧盟电子电器产品绿色消费为例:1997年2月24日,欧盟委员会废弃物管理战略决议要求,尽快制定关于电子废弃物的专项法律,欧盟于2002年10月11日公布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EU Directive On Waste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WEEE指令),2003年1月通过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On 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RoHS指令),也称2002/95/EC指令。2005年,欧盟又以2005/618/EC决议的形式对2002/95/EC进行了补充,明确规定了六种有害物质的最大限量值。WEEE指令、RoHS指令分别于2004年8月13日、2006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继WEEE指令和Ro HS指令之后,欧盟又颁行了《用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 Directive on Energy‐using Products,EuP指令),要求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日前制定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至此,欧盟对家电产品贸易发了WEEE、Ro HS和EuP三大“绿色”指令。在2008年末,欧盟发布了WEEE指令、RoHS指令的修订提案,并于2009年将EuP指令升级为《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ErP指令),进一步规[3]范和完善了家电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1.美国:由过度消费、大量排放转向适度消费、减少废弃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和科技发达的国家,丰富的物质财富使美国人逐渐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为满足物质利益,个人及企业无节制地耗费自然资源,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很严重。长期以来的过度消费和浪费行为造成了大量废弃物的排放。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120至140亿吨固体废弃物,是全球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4],CO排放量占全球的1/4。为此,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向2适度消费和减少废弃物的方向转变。1965年颁布的《固体垃圾处理法案》,要求全国性地控制固体废物对美国土地的污染,保护公众健康及环境,合理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弃物质的回收利用。《固体垃圾处理法案》,多次修改后称为《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美国政府在联邦、州和地方各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计划,引导公众和企业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例如,美国环保局发起的资源节约挑战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的管理来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该计划设定的重点领域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业原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和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推进产品的“绿色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循环利用;废弃物计划则致力于通过预防废弃物的产生、再生利用和购买再生产品等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煤炭燃烧副产品伙伴计划,其目的是利用燃煤电厂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煤灰、煤渣等副产品。

美国的循环经济实践是由大的跨国公司率先推行的,杜邦公司可谓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头企业。作为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杜邦公司于1802年在美国特拉华州创立,该公司提供能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品质的科学解决之道。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与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实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例如,该公司通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从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用途广泛的乙烯产品;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等方法,1994年生产造成的废弃物比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通过使用生产全过程控制法、热解法和节能效率法等方法和技术,已经减少了相当于6 100万吨CO的温室气体2[5]。

此外,在美国环境保护局等机构的支持下,涵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等多方面内容的生态工业园诞生,并在1993年后得到迅速发展;而“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的设立更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局与“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一起指定了4个社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

[6]范点。全球可持续发展热潮的兴起和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迫使美国逐渐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性,美国环保主义思想的盛行也促使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2.德国:通过推动建立环保标志制度加强对绿色消费的引导

德国在1977年率先推出“蓝色天使”计划,其环保标志于1978年诞生,成为世界上首个推动建立全国性环保标志制度的国家。它明确了引导消费者绿色购买、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和以环境政策引导绿色市场的目标。德国以环保标志为市场导向,引导消费者购买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小的产品,以此鼓励厂商开发和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德国于1990年还专门颁布了《电力输送法》,强制电力运营商购买自己供电范围内的居民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于2000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加强对产品责任的延伸监督与管理是德国倡导绿色消费的另一途径。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规定: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承担责任,必须保证产品全过程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企业承担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再利用过程的相关成本。因而在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者应当自觉选择绿色材料,同时缩减废弃物数量。生产加工的产品应实现再利用并附有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可回收利用的说明,若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