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6:11:50

点击下载

作者:龙语者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作者:龙语者排版:KingStar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2ISBN:9787547242834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PREFACE

龙语者(王勇)的又一本新作问世了,令人在高兴庆贺之余感到惊讶赞叹。龙语者长期痴迷于外国古代文明的求索,将自己的全部业余精力都投入其中,并不断结出硕果,丰富了我国人民精神享乐的百花园。他的这种追求和热情对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也始终感动着我。

写史书难,写外国史书更难,写外国古代史书难上加难,这不仅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语言的隔阂,还因为我们远离那个陌生的环境,但书中涉及的细节又需要合情合理。我认为这部新作十分优秀,作者很好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个重骑兵们纵横驰骋的历史世界。

我衷心祝愿龙语者的成功,希望他在研究之路上继续大步前行。陈志强序言PREFACE

必须以骑兵对付骑兵,因为每一位将军都将其骑兵部署在两翼,以便攻击对方重型步兵薄弱的翼侧和后方。——《西方战争艺术》阿彻·琼斯[美]

喷吐着战斗气息的强壮战马小步向前,骑手们披挂的金属铠甲叶片摩擦出令人不安的声响,逐渐达到疾驰状态的战马背脊如潮水般起伏,密集队形下的小步慢跑化身为一往无前的狂奔,铁蹄踩踏大地时发出地动山摇的轰鸣。他们有时迂回,有时长途奔袭,但更多的是正面或侧面狂野的突击。那些最昂贵的、人马均披挂铠甲的骑士更是最恐怖的地狱使者。敌军纷纷被成片踩倒,顽强的抵抗被瞬间摧毁,稳固的阵形在混乱中被冲垮。

他们在古典时期隐蔽在步兵方阵或军团的后方,默默保护着军队侧翼,关键时刻才发动决定性的突击。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代,他们则是战场上当之无愧的王者,密集的冲锋队形甚至能瞬间毁灭整支敌军。即使在滑膛枪与火炮愈加先进的19世纪初,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征服中依然可以看到他们整齐、华丽、优美、雄壮的身影与气势十足的冲锋。

公元前6世纪,终结波斯居鲁士大帝的马萨革泰重骑兵;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战无不胜的伙伴骑兵;公元前3世纪,汉尼拔毁灭整支罗马军团的伊比利亚重骑兵,扎马战役给迦太基军阵背部最后一击的罗马骑兵;公元前1世纪,消灭克拉苏军团的帕提亚具装骑兵,都是古典时代重步兵背后最出彩的配角。

中世纪时代开始,他们终于成为主角。公元6世纪,上演拜占庭具装骑兵与波斯萨珊具装骑兵的超重量级对决;公元7世纪,唐军千余玄甲铁骑击穿十万大军军阵,并高举胜利的军旗;公元10世纪,拜占庭铁甲圣骑兵无惧弓箭与标枪的齐射,碾碎阿拉伯重矛兵的矛尖;公元12世纪,十字军圣殿骑士则对数十倍于已的埃及大军发动无所畏惧的冲锋;公元13世纪,蒙古重骑兵协同蒙古轻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公元15世纪,法国板甲骑士在百年战争后期将英军驱赶回海岛;公元16世纪,人马均包裹着板甲的敕令骑士冒着枪弹与如林长枪拼命鏖战;公元17世纪,华丽如天使般的波兰翼骑兵冲锋成为维也纳战役的关键;公元19世纪,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的高大、英武的胸甲骑兵,在埃劳会战中冒着枪林弹雨,发起铺天盖地的英勇墙式冲锋。所有这一切,无数精彩与波澜壮阔的场面,叙述着重骑兵2千多年的英雄战史。第一章重骑兵的黎明 斯基泰人与亚述人的早期重骑兵

在战车的威力达到顶峰之时,其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已经被战车体系里的一个单独要素所超过,那就是马匹本身。———《战争史》约翰·基根 [英]元前七世纪,一个军事革命的时期即将到来。在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日中天的军事强国—亚述帝国正处于萨尔公贡王朝时期。他们的国王萨尔贡二世那支攻克巴比伦的庞大军队里,突然有了一件新式装备—“马鞍”。

当然这些“马鞍”非常原始,实际上就是一块用一条肚带绑缚在马的腹部和臀部的鞍布。但这个简陋的马鞍却使得那些已为帝国服务了数百年,但一直只能作为战车的辅助兵种的骑兵开始逐步崛起,更导致了之后两千多年的战场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公元前865至前860年的浮雕来看,公元前7世纪之前的亚述骑兵还没有马鞍,更不要说马镫这些近千年之后才出现的装备。因此当时亚述骑兵乘马,无法让双腿自然地垂于马的两侧,只能弯曲着双膝紧夹住靠近马颈的背部,以便在马背上坐稳,这样才不致因马匹的奔跑被颠簸下来。那个时期的亚述骑兵主要武器是弓箭,而剑与盾牌等近战武器的使用基本没有记录。

因此,萨尔贡二世的父亲—同样热衷于征服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仅将少量骑兵当做信使、斥候与游击弓箭手。但在萨尔贡二世时代,随着马鞍的出现,大量的骑兵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而骑兵的普及也意味着一种新型骑兵—重骑兵的即将出现。

如何定性重骑兵一直是一个军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在当今较为普及的定性中,拥有突击力量、较强的近战装备、相较于同时代良好的防护以及强壮的马匹都是必需条件。亚述弓骑兵浮雕

到了前668—前626年,亚述帝国的亚述巴尼拔时代,亚述骑兵被分为了重骑兵与轻骑兵。重骑兵穿着盔甲,装备长矛与剑,主要用于接敌作战—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就诞生了!

亚述巴尼拔这位最后的亚述征服者,曾带领着他的军队四处征战,只可惜资料有限,我们并不知道他麾下重骑兵的作战方式。

令人惊讶的是,真正有记载,并有较好实物复原的重型骑兵并非出现在亚述这种相对更加文明的定居民族中,而是出现在东欧黑海之滨的大草原上。

那个时代,罗斯人还远未出现,占据那里的是各个斯基泰人部落。和后来亚洲兴盛起来的草原民族,诸如匈人等不同,斯基泰人是白种人而非黄种人。“斯基泰”实际上是广义的称呼。斯基泰人分为诸多的民族。在诸多斯基泰部族中,狭义的“斯基泰人”只是其中之一。古典时代的历史学家曾记载了里海西北的萨尔玛提亚人、里海东北的阿兰人、咸海以东的马萨革泰人等等。数个世纪之中,他们之间互相征战,互相影响,起伏性崛起各领草原霸权。

不同的斯基泰人在人种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是对黄金饰品、随身盔甲、武器的钟爱,并喜欢用它们陪葬。作为没有文字的草原民族,斯基泰人的这个习惯非常受现代历史学家喜爱,因为可以依靠实物来复原当时斯基泰人的很多生活。亚述帝国的装甲弓骑兵在战斗中

第二是男女相对平等的传统。在斯基泰人部落中,女性参与战争被认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的女贵族和女战士墓地中也可以见到女人生前擅长使用的匕首、短剑、弓箭。这种早期古典时代留下来的朝气蓬勃的女性气质,对周边民族都有影响。

第三就是斯基泰人作为草原民族对于骑兵的精通。

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认为,就连同时期亚述帝国的骑兵部队也受到斯基泰人影响,即亚述帝国骑兵技术的提升与他们早期的盟友斯基泰人是分不开的。虽然如前所说,最早发明“马鞍”的专利很可能属于亚述帝国,但草原斯基泰人同时也在使用简单的鞍布。

大约在前500—前400年左右的时候,斯基泰人的马鞍样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拥有了带有基本框架的马鞍。马鞍的样式虽然是同样悬挂着马肚带的两块并列皮垫,但有了最初级的“鞍头”和“鞍尾”,这个马鞍甚至还可以为战马悬挂胸甲。

斯基泰人在文化的发展上自然与亚述帝国无法相比。在军事上,斯基泰人也没有亚述帝国训练有素的战车部队、攻城部队、辎重工兵、步兵部队、野战营垒和驿道,也没有复杂的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术。但斯基泰人凭借他们最依仗的军事资源—马,以及军事特长—骑兵,在与亚述、巴比伦、波斯、米底等诸多强国的争锋中,并不落下风。甚至,在终结亚述帝国的战争中,斯基泰人的作用不可忽视。

斯基泰人的核心军队在于他们的骑兵。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考证“斯基泰”这个名字源于印欧语“弓箭手”一词,但真正意义上的斯基泰人弓箭手,与他们的坐骑是无法分开的。他们必须借助马力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不过,虽然仅穿简易皮甲,在马背上娴熟使用弓箭的斯基泰弓骑兵数量非常庞大,但真正的军事精华却在其贵族中,即那些身穿铁质或铜质鳞甲的重骑兵。他们也可能是第一种最具有标准意义的重装骑兵。

根据考古发掘,斯基泰人所骑乘的,是直到现代都非常著名的尼萨马。那些肩高1.45~1.50米的高大尼萨马,是骑兵特别是重骑兵偏爱的坐骑。高大强壮的坐骑则保证了斯基泰重型骑兵拥有真正意义的突击能力。而相对矮小或者较差的马种,只能被当作食物。

斯基泰人很早就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他们就已经拥有大量铁制的武器与盔甲。不过他们并非就此放弃青铜武器。根据研究,许多斯基泰重装骑兵装备青铜的鳞甲。这种在皮革背心上钉金属片的鳞甲是斯基泰人最主要的重甲。此外,他们还广泛使用青铜的头盔。而在他们与希腊人的交往与交战中,也常常将希腊人的头盔改造来给自己使用。

在盔甲上,斯基泰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装骑兵出现了专业的腿甲。当然这些笨重而奢侈的装备只属于他们的贵族。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部分重装骑兵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马铠。

早期斯基泰人的马铠以较为简单的当胸为主,即保护马匹胸部的马穿鳞甲。也就是说,斯基泰人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开始:他们不仅拥有相对于其他民族专业得多的重骑兵,而且还开始发展了重装骑兵中最昂贵、最震撼、最恐怖的一支—具装骑兵。

具装骑兵,中国史书上往往称呼其为“甲骑”,就是人与马共同穿着盔甲的重装骑兵。他们拥有比普通重装骑兵更好,更全面的防护,而更大的重量也往往提供更恐怖的冲击力。当然,这一般情况下是以牺牲速度为前提。无论在古典时代,或是在重装骑兵横行的中世纪,他们都是最昂贵的兵种。至于在那个时代,作为先驱者的斯基泰人,还没有全身一体化的马铠。在早期(这不包括后来萨尔玛提亚人与阿兰人兴起的时期)斯基泰人的具装骑兵战马仅有金属质鳞甲当胸,并非后世帕提亚、萨珊、东罗马帝国等那种连人带马整个包裹在铠甲中的全具装骑兵。但对于公元前6世纪的战场来说,这已经是足够让人心惊胆战的进步了。斯基泰重骑兵与轻骑兵在攻击斯基泰半具装骑兵(很可能是部族国王)

作为重装骑兵最重要的近战武器,斯基泰人的矛并不很长,约1.7~1.8米。这些矛既可以刺杀,也可以投掷。作为最早的重骑兵,当时的斯基泰重装骑兵还未像其后来的一支延续—萨尔玛提亚人那样,双手使用更长的骑矛,发动更为专业的冲击。那个时代的斯基泰重骑兵,还是讲究双重重骑兵的作战方法。所谓双重,就是既装备弓箭,也装备矛或掷矛,并不将冲击作为唯一的方式。

考古学家在早期斯基泰重骑兵的墓中发现了大量弓箭,证明他们保持着斯基泰人重视弓箭射击的传统,会参与远程射击。和斯基泰轻骑兵的弓一样,他们的弓是典型的反曲复合弓。这种弓后来被西亚东欧等地的大量民族,诸如波斯、帕提亚、萨珊等广泛使用。这种弓虽然不大,弓臂约80厘米,但还是极具威力。每名斯基泰战士携带30~50支箭,据说他们的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10~12发。箭头的材质包括铁、青铜甚至骨头。有的箭矢还会淬毒。箭头的样式有很多种,有普通箭头、专门用于狩猎的箭头,甚至穿甲箭。考古学家们在一些墓地上发现了钉在头骨上的箭头,深入头骨2~3厘米。

交战时,斯基泰骑兵们包括重骑兵,都会先以漫天的箭雨削弱敌军或使其混乱,然后靠近投掷标枪,之后斯基泰重骑兵再以密集队形冲击敌军核心地带使其崩溃。如果冲击没有达到击溃效果,受过严格训练的重骑兵可以调转马头重新集结,再进行新的冲击。这无疑是千年之后中世纪流行的重骑兵战术的雏形。

斯基泰重装骑兵作为贵族骑兵,除了骑矛与弓箭之外,还装备着近战武器,诸如剑或者战斧、战锤。在古典时代早期,锻造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斯基泰人的骑兵用剑,达到了50~70厘米,已经长于或至少不短于其周遭民族的短剑,如希腊人的短剑。虽然曾发现过一把铸造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长约1米、达到中世纪早期长剑长度水准的长剑,但这只是个例。至于钉锤和战锤这些适合对付重甲目标的武器,斯基泰重骑兵也可能是最早装备的。斯基泰重骑兵在冲杀,使用的是典型的下刺姿态装备着标枪的斯基泰重骑兵

作为草原民族,斯基泰人的狩猎、军事锻炼和部落间的不断征战与冲突,构成了他们维持军事传统的环境。斯基泰很多黄金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他们对于狩猎的尊重与理解。在他们的文化中,狩猎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骑兵很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按时间来看,斯基泰这种骑兵训练方式也算是最早的首创者之一。斯基泰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儿童时代便要骑上马背,接受弓箭、战斧、剑、标枪、锤、矛的训练,能够保卫自己的牧场和牲畜。他们这种尚武的习气,也给一些作为其对手的周边民族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震撼。每一名年轻的斯基泰男子必须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并饮用他的鲜血。只有这样,这名年轻战士才会被他的族人真正认可为成年人。还有个习俗是,斯基泰男子只有在杀死第一个敌人后,他们才有资格剪头发。

他们还将战场上敌人的头颅数量作为检验功绩的标准。为了方便携带和缴纳,他们会割下敌人的头皮作为战功的凭证。斯基泰人甚至会将敌人的整张头皮都割下来,进行处理后做成毛巾,或挂在缰绳上进行炫耀。根据记载,“头颅碗”也是斯基泰人首创,即敌人的头颅会被做成酒碗。头颅被从眉骨、耳朵上方平行锯开,而颅腔就是碗底。作为贵族战士的重装骑兵,往往在“斯基泰牌头颅碗”的碗底内壁使用镀金。直到千年之后的中世纪时代,无论是草原民族,还是一些尚武桀骜的定居民族,不少还在沿用这一传统。最著名的莫过于保加利亚人,如果被做成酒碗的人地位很高,往往就成了君王使用的限量版头颅碗。

女战士则是斯基泰文化中很令人着迷的文化,而之后斯基泰人的延续者—萨尔玛提亚人将此文化发展得更甚。在希腊神话传说中,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所对付的强悍而妩媚的女战士之王彭忒西勒亚—那些“亚马逊女战士”的首领—原型非常可能就是斯基泰女战士。根据研究,斯基泰女战士包括贵族女士的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武器,最多的是弓箭,其余包括长矛与标枪。最有特点的是,女战士的箭袋表面上还有个护套,里面可以别进一把匕首。而且大部分女战士的随身物品中都有一面镜子—铜镜或者银镜,看来这些彪悍尚武的女战士并没有忘记自己女性吸引力的一面。斯基泰女战士包括贵族在内,很可能都不担任重骑兵。因为几乎所有女战士的墓地中都没有铠甲,而且长剑也很少。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女战士墓地中,仅三座中有长剑。所以,她们最常担任的军中岗位可能还是骑兵射手。

虽然大量斯基泰出土的黄金艺术品、墓葬盔甲和武器,让我们成功复原了斯基泰人的军事装备,但因为斯基泰人没有文字,我们只能通过周遭民族(往往是他们的敌人)的文字记载来了解其军事战争的具体情况。在记载中,斯基泰人是可怕的掠夺者,他们成群的骑兵,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在一定时期里,他们也充当这些定居民族的盟友。公元前6世纪,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在西亚取代米底人而崛起的波斯帝国曾与斯基泰人数次交战。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波斯帝国与咸海斯基泰人的一支—马萨革泰部落之间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马萨革泰部落的托米丽丝女王更是将斯基泰人的女战士文化推向了传奇。斯基泰女战士复原图

波斯人在公元前550年之前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臣服于那个时代中西亚最强盛的王国—米底王国。在新巴比伦王国与斯基泰人的帮助下,米底王国灭亡了曾经辉煌数百年的不可一世的亚述王国,称霸一时。之后,米底统治着伊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和当时另一强国,盘踞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争夺安纳托利亚高原的统治权。但米底王国的霸权时间并不长。

公元前558年,波斯的居鲁士二世称王,起兵反抗米底王国的统治,并于550年击败了米底王国,建立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君主专制帝国,而居鲁士二世也被称为“居鲁士大帝”。大帝于公元前547年又击败了小亚细亚的骑兵强国吕底亚。接着,波斯军队风卷残云一般征服了中亚的帕提亚、阿利亚、巴克特里亚以及中亚河中广大地区。在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又征服了另一强国新巴比伦王国,进入了著名的巴比伦城。就这样,波斯在仅仅19年内,在居鲁士大帝无敌的武功下,成为一个空前的大帝国。

最后,居鲁士大帝将目光投向了里海东岸的广阔草原,那里是一支斯基泰人—马萨革泰人的领地。大帝出兵征讨锡尔河谷地的马萨革泰人,而当时马萨革泰人由寡居的女王托米丽丝统领。据说托米丽丝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当然在居鲁士这种统军帝王眼中,她的统治区域则更令人垂涎,并认为寡居的女王是一个弱点,就向她提出求婚。女王拒绝了求婚,不可一世的居鲁士便领军交战。居鲁士在营地设计故意扎下营盘,只留部分老弱残兵守卫,并放上美酒与美食,自己带领大部队悄然后退。女王的儿子斯帕尔伽彼赛斯率部劫营,他在杀死了老弱残兵之后,高兴地在波斯营中饮宴。这时波斯主力军队返回,歼灭了斯帕尔伽彼赛斯率领的斯基泰军队,并俘虏了他。之后女王的儿子羞愤自杀。从上到下依次为斯基泰女贵族、麦尔提克贵族(亚速海及黑海交接处的斯基泰人)、斯基泰贵族

初战告捷后,居鲁士大帝认为女王的军事统帅已死,对她更加轻视。但他忽视了斯基泰人的风俗,那就是女性一样可以作为军队的统帅。托米丽丝女王亲自统领军队,将部族中所有的军队全部集结起来,并派使者告诉居鲁士,“你已经蹂躏了马萨革泰人土地和军队的三分之一,也该满足了。现在我以马萨革泰人的主人—太阳起誓,你不是嗜血如渴吗?我一定会叫你喝饱鲜血!”

这是希罗多德记载的外族人(非希腊人)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他们双方在对峙时相互射箭,很快地在箭全都射完之后,面对面猛冲上来用矛、剑之类的武器进行殊死的厮杀。据说,他们这样厮杀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哪一方都不想退却。结果是马萨革泰人取得了胜利。”根据记述,这非常符合当时斯基泰人重装骑兵与轻弓骑兵相互配合作战的特点。手持居鲁士大帝头颅的托米丽丝女王斯基泰骑兵在发动突袭

凶猛的斯基泰重装骑兵最终冲垮了波斯军队,并杀死了居鲁士大帝。这个伟大的征服者最终葬身于一名斯基泰女王之手。之后,女王派人找到了居鲁士的尸体,把首级割了下来,放入一个盛满人血的革囊中,“我实现我的诺言,请饱饮鲜血吧。”

从希罗多德传奇版的《历史》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如美国大片般的传奇故事,女色、战争、暴力以及鲜血四溅的复仇—美艳动人的女主角最终战胜对她(以及她的土地)充满欲望、无比强大又不可一世的“邪恶大帝”,并畅快淋漓地将对手的尸体四五分裂。可以瞥见,当时历史学与后期相对严谨的历史记载相比,总是带着一些神话与夸张的色彩。但之前南征北战、战无不胜的居鲁士大帝,折戟于斯基泰彪悍骑兵之手,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现代军史专家也做过一些整理,认为此战应是女王假装畏惧,利用广阔无垠的战略纵深,将居鲁士与他一部分军队诱致隘口,而她熟悉地形的军队则进行伏击获胜并杀死居鲁士,而非希罗多德版本的正面决战。因为这更符合斯基泰人的作战习惯。

总之,在赞叹斯基泰人重装骑兵无数个先驱专利时,也要清醒地看待一件事,那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这个时代,骑兵—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在战场上还是配角。重骑兵更是“小孩子”,并未撼动步兵的“成年人”位置。斯基泰人在和亚述、波斯这些更高的文明交锋时,虽不落下风,但因为长期没有专业步兵,以及没有大量战车、攻城部队的复合协同作战,大都处于劫掠者的位置,不能动摇这些文明大帝国的核心。毕竟,取代亚述的是米底和新巴比伦,而取代米底和新巴比伦的又是波斯,不是斯基泰人。

当这些既无真正意义上的马鞍,也无马镫的骑兵,面对波斯庞大的复合型军队时,即使是最优秀的斯基泰重骑兵,也不敢随意进行正面冲锋。斯基泰人很可能是最早使用雏形“帕提亚体系”的军队,这个名词来源于数百年后罗马共和国时代同期的中亚强国帕提亚而来。帕提亚体系以大量轻型马弓手配合少量重装骑兵作战,以轻弓骑兵对敌军进行广泛的侦察、骚扰、佯攻,撤退中保持射击状态,长时间削弱敌军而不与敌军陷入肉搏战。在敌军出现动摇和破绽后,再以重骑兵冲击敌军薄弱环节。这种战术为大量草原民族所使用,可以一直延伸到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现在来看,公元前6世纪的斯基泰人就创建了帕提亚体系的雏形。

这个体系与草原民族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其实草原民族最可怕的不是他们的进攻而是他们的防御。他们并不防御某些战略要点,而整个庞大无法企及边界的草原,就是敌人面前最可怕的防御纵深。而且他们的一切都是可以带走的,以复合兵种追击他们的敌人,无法通过劫掠他们的营地来获得任何补给。因此,当斯基泰人面对波斯军队时,大部分时候还是以自己的优势在撤退中寻找机会。

就在居鲁士大帝死于马萨革泰女王手中七年之后,波斯帝国又迎来了他第三位统治者,就是著名的大流士一世,又称“万王之王”和“铁血大帝”。他的父亲西维塔斯帕是巴克特里亚与波西斯的总督。大流士在前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二世突然暴死,各地暴动之际,力挽狂澜,在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连续作战十九次,挫败了几乎所有暴动首领的反抗,使得庞大的波斯帝国免于瓦解。之后他又远征印度,征服印度西北地区。接着,他于公元前513年西征,占领色雷斯地区,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架设桥梁。按希罗多德的说法,他集结了70万大军。当然这个数字太过夸张,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不会超过15万人。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军了。同时,波斯军队向北方斯基泰人再次发动进攻。

虽然麾下已经有人提过斯基泰人极其彪悍、难以征服,以及当时该地区草原的荒凉与广阔,但大流士一世还是决定让桀骜不驯的斯基泰人臣服。当时斯基泰人的国王伊丹图尔索斯成功联合了斯基泰人的另一支—萨尔玛提亚人,来与波斯人作战。他们派出了精锐骑兵对付大流士,而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那些不作战的人,以及全部的牲畜,向北方转移。这些精锐骑兵也没有贸然对庞大的大流士军队发起攻击,他们一路坚壁清野,并始终与波斯军队保持一天的路程。

大流士进入这荒凉的地带,按以往的经验建立了许多大型要塞。但很快他就发现,建设这些要塞完全是白费人力,因为斯基泰人根本不会来攻打这些要塞,他们只是安心地保持着与波斯人的距离。大流士非常恼火斯基泰人的战术,就写了信派人送给斯基泰人国王伊丹图尔索斯:“为什么我觉得你总在逃跑?如果你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与我一决雌雄,那么就战斗。如果不能,就应该向你的主人缔约,把水和土这两件礼物送给他(也就是投降)。”从左至右依次为波斯步弓手、“持盾者”重步兵、波斯重装的不朽者步兵、波斯掌旗手

结果斯基泰人国王的回答是:“我从不会因为害怕而逃跑,现在我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跑。现在这种做法只是我平时的锻炼,至于我为什么不接战,是因为我们没有耕地,也没有城市,所以不惧怕被攻陷。哦,对了,还有我们祖先的坟墓,你可以试试毁掉这些,看看能不能让我们为这些坟墓和你接战。当我们和你接战的时候,就是我们认为适宜的时候。”

随着波斯大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斯基泰人开始逐步对大流士发起反击,这些小型反击是谨慎迅速的,完全发挥了斯基泰人的优势。当波斯人在用饭的时候,或当波斯人骑兵与步兵的距离拉远的时候,就是斯基泰骑兵突击的时候。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斯基泰人的骑兵在战斗中总能击败波斯的骑兵,然后波斯的骑兵向他们自己的步兵方向退却,以便得到步兵的支援,斯基泰人的骑兵就迅速撤回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斯基泰人都是用这种方式进攻的。”根据这个记载也能发现,斯基泰人骑兵相对于波斯人的优势。

最终疲惫不堪的大流士撤退了。他临走前,将老弱残兵留在营地里欺骗斯基泰人,让他们认为波斯王还在军营里。同时他也欺骗那些老弱残兵,说自己带领主力出发是为了对付斯基泰人。等到斯基泰人发现了这个诡计,大流士已经回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虽然铁血大帝安然返回,但波斯人再次出征斯基泰却无功而返,同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斯基泰人的精锐骑兵让自己免遭南方大帝国的征服,但作为草原部落的他们,也很难入主核心文明地区大有作为,只能远眺一个又一个强国的崛起和没落。

后来希腊文明逐渐崛起。公元前339年,向西扩张的斯基泰人王国与希腊马其顿王国的菲利普二世交战失败,国王战死。值得一提的是,斯基泰人的这位对手创造了名震天下的“马其顿方阵”,也塑造了希腊人冲击型重装骑兵—伙伴骑兵。接着,菲利普更为有名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则带兵再次击败了他们。不过,亚历山大并未征服斯基泰人,只是不希望自己的背后被这些草原民族骚扰。

时间继续向后推移,斯基泰人在族内与外族的争斗中,逐步被另一支自己的分支—萨尔玛提亚人所代替。萨尔玛提亚人的军队向西渡过顿河,驱逐了原来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作为新兴强大的斯基泰人,他们不仅继承了重骑兵与女性战士的传统,而且还将其强化与发扬光大。三百多年之后,萨尔玛提亚开始影响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文明—罗马帝国,并在争斗中开始融合,为罗马帝国提供最精锐的骑兵。萨尔玛提亚骑兵的战术,对罗马帝国骑兵的建设影响深远。当然,这是以后的故事了,我们将在后面详叙。古斯基泰重骑兵在发动冲锋第二章稚嫩的新兵种 波斯及希腊早期重骑兵的局限

帕格纳达斯派遣两个骑兵队绕到山后。当骑兵突然出现时,引起了已经胜利的雅典右翼的惊慌。同时底比斯人继续前进,突破了雅典人左翼,于是雅典全军开始逃亡。———《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古希腊]果说,斯基泰人拥有世界历史上和游牧民族中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重装骑兵,那么定居民族的第一支标准意义的重装如骑兵桂冠则可能属于吕底亚王国。在称霸数百年的亚述帝国灭亡之际,在小亚细亚的西部,吕底亚王国开始崛起。当地发现了大量的银矿与金矿,使得货币出现及贸易繁荣。其中一位吕底亚国王克罗索斯的富有举世闻名,“像克罗索斯一样的财富”成为一句谚语。吕底亚王国则用他们豪华的财力组建了吕底亚贵族重骑兵,并用他们与各族雇佣步骑兵征服了小亚细亚的许多城市。

吕底亚重骑兵战术不似斯基泰人有无数重大创新,但技术精良,装备豪华。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他们“手持长矛且操纵战马的技术非常高超”。这些重骑兵身穿完备的细鳞甲,在雕刻资料中,他们的头盔与盾牌都有很好的装饰。他们以长矛与掷矛作为主要武器,同时装备辅助用于近战的剑、斧。关于吕底亚重骑兵的具体数量、战术由于资料的缺失不可考。吕底亚重骑兵

之所以吕底亚王国缺乏记载,是因为其国王克罗索斯与波斯大帝居鲁士二世生在了同一时代。作为有一定实力的对手,克罗索斯和居鲁士二世展开争霸战,吕底亚骑兵甚至一度攻入波斯领土。但在关键性的公元前547年,克罗索斯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判断失误。在攻入波斯领土与居鲁士打得不分胜负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领土。他计划用5个月的时间召集埃及与新巴比伦的盟友来帮助自己,以便在冬天过去春天到来的时候,再次向波斯发动进攻。为了节约经费,吕底亚国王就将佣兵们全部解散,只留下自己的直属部队。

但敏锐的居鲁士二世发现了这一致命破绽。本来双方在实力对比上,就是波斯的兵力占优,而吕底亚由于解散了佣兵,命运女神的天平在这段时间会向波斯短暂的大范围倾斜。于是波斯王抓住了这个机会。居鲁士立刻反守为攻,主动攻入吕底亚领土,打了克罗索斯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克罗索斯没有来得及集结他所有的军队,但他的吕底亚重骑兵还是令居鲁士二世非常忌惮的。波斯王命令他的骆驼辎重部队全部下地,而让骑兵骑上去,放在第一排与吕底亚骑兵交战,之后是波斯的步兵,最后才是骑兵。这也许是历史记载中第一次使用骆驼来对付对方的骑兵。吕底亚重骑兵的战马害怕并且讨厌骆驼的气味,纷纷向后逃跑,结果吕底亚重骑兵只好下马,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与波斯大军交战,最终被击溃。居鲁士二世随即挥军直指吕底亚首都并将其攻克,生俘克罗索斯。强国吕底亚宣告灭亡,而波斯帝国也在这次大胜后,逐步登上王者地位。早期骆驼骑兵协同作战的波斯军各军种

对比斯基泰重骑兵与吕底亚重骑兵,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双方的相同点是都装备精良,个人战技高超;论马匹,斯基泰草原和小亚细亚西部战马都是优良的尼萨马种;谈及盔甲,富有的吕底亚重骑兵也不逊色。但在面对居鲁士大帝时,一个挫败敌军并阵斩大帝,一个则被击败、国王被生俘。尽管这其中也有运气、军事统帅判断失误,以及斯基泰游牧民族在防御方面的高机动性及战略纵深优势等因素。但在战术上进行对比,我们还是可以发现:

斯基泰重骑兵不仅骑术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与自己轻型骑射手形成了一种成型的战术配合体系。在这种战术体系下,斯基泰人重骑兵绝不会盲目地对抗对方严阵以待的军阵,更不要提向后来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流行的更加坚固的“步兵方阵”发动冲击。他们是在各种轻弓骑兵的骚扰、拖延、迂回和假撤退后,直到出现真正的破绽时才发动打击。如前所说,这种帕提亚体系将一直不断在各民族各个战场得到延续、改进与强化,以此为基础并吸收其他的成果,几乎成了日后草原民族战术的核心。直到13世纪的无数次著名战役都体现着这种思想的存在。

吕底亚的军事力量及兵种协同配合不如波斯人—起码希罗多德与色诺芬的见解都是如此。他们重骑兵的个人战技或许高超,但当缺乏面对骆驼经验的骑兵被波斯军队克制时,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接下来就是完全的被动与溃败。相反他们的对手居鲁士统治下的波斯人,论骑兵也许并不如吕底亚人,也不如斯基泰人,但波斯军队中骑兵、专业步兵(诸如常备的不朽者卫队等)、工程兵等各兵种完备,他们互相配合,在规模与协同上均胜过吕底亚军队。其实往前,亚述帝国在军事上之所以能不断胜利,也是依赖着各兵种密切协同作战。

不过对于波斯—吕底亚之战,希腊著名的冒险家、作家、军事家色诺芬在其《居鲁士的教育》中,有与希罗多德差别较大的记叙。虽然他同样提到此战中波斯军对于骆驼的成功使用:“那些骆驼,他们的作用就是使作战的战马惊慌失措,因为战马是不能靠近骆驼的。”也提到了当战斗结束后,“这些骆驼又回到了自己原本所在辎重车队的位置上。”这些观点与希罗多德都是相同的。但色诺芬明显对于波斯重骑兵的评价高得多,他认为“波斯骑兵的素质是最优秀的”。在他的记叙中,波斯与吕底亚在公元547年的决战中,吕底亚的骑兵部队布置在两翼并从两侧率先包抄,居鲁士亲率部队打垮了吕底亚正面的前锋,并用从左翼放出的骆驼扰乱了吕底亚的战马。同时,吕底亚军中的埃及雇佣重步兵在与波斯步兵的交锋中占据了上风,甚至将波斯步兵反推回去,但由于其他吕底亚军队已经逃跑,因此居鲁士从两翼包抄,将剩下的埃及佣兵包围起来,并争取到了后者的投降为自己效力。

但是《居鲁士的教育》没有想要成为一部史书,其更类似于历史小说。色诺芬笔下的“居鲁士”与他的波斯帝国更接近斯巴达的情况,而亚细亚的地理情况也因为剧情需要做出了调整。这与色诺芬另一部自己亲身参与的纪传体著作《远征记》是不同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中对于波斯军阵,特别是重骑兵部队以及铠甲、装备的描写,更类似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波斯重骑兵装备。因为那是他亲眼所见,而非二百年前波斯—吕底亚战争时波斯重骑兵的装备。因此笔者在选择波斯—吕底亚战争的史料时,仍以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为主,而在后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波斯重骑兵的装备描述,则以色诺芬的《远征记》为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互相做参照。波斯重骑兵

根据记载,波斯帝国的重骑兵也吸收了吕底亚、斯基泰人重骑兵的特点。但相比斯基泰人,波斯骑兵不太重视冲击力,重型骑兵也用掷矛而不像斯基泰人擅长冲击。虽然有部分记载在希波战争之后,3米的长矛开始装备重骑兵,但这极有可能是当时波斯帝国也引入了使用长骑矛的斯基泰骑兵。因色诺芬有在波斯王子小居鲁士的希腊佣兵团服役的经历,所以他的描述可信度相对比较高。根据资料波斯重骑兵的装备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头盔上插着马鬃,身穿鳞甲—包括胸甲和胫甲,装备着希腊式短剑以及拥有铁矛尖的掷矛。战马面门顶着护额—具装骑兵面甲的简易形式,胸前也挂着青铜的鳞甲,可以算得上是简易的半具装骑兵。这在当时可是非常豪华的重骑兵装备。

但当时波斯骑兵大多数还是轻骑兵。他们没有盔甲,以标枪和弓箭为武器进行作战。实际上,波斯步兵大多数也非常依赖他们手中的弓箭,而并不强于近身肉搏。所以他们的步兵大都是弓箭手,重装步兵较少,而且往往仅在第一或者较少纵列使用藤条盾牌。“遮天蔽日的箭雨”,是波斯军队步兵和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式。而且波斯的箭矢射速虽快,但穿甲能力不强,这点让波斯军队在与希腊军队的战斗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一直到公元7世纪的波斯萨珊帝国时代,其军队里都能找到类似特点。

虽然波斯帝国在兵种协同上做得非常不错,但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中,他们遇到了技术上的重大挑战—希腊军队以重装步兵为主组成的“方阵”。这是人类在战术上的重大进步之一,在今后的二百多年中,在地中海世界,希腊式方阵包括后来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将是绝对的主角,骑兵将在他们的面前黯然失色。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由城邦富有的公民服役,阵形往往八纵列或者更高,使用3米长的长矛与直径0.92米、沉重而整体包着青铜的木制盾牌。其中著名的斯巴达重步兵的盾牌往往更大。每名希腊重步兵都身穿青铜头盔与胸甲。也就是说,装备上波斯人也无法取得优势。波斯军队虽然人数比希腊人多得多,但他们步兵平均装备不如希腊人—希腊重步兵方阵是城邦主力,而波斯人马俱甲的早期重装骑兵却只是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弓箭与投枪的无甲轻骑兵。在步兵方面,重步兵也仅是一小部分,装备的是藤编盾牌。在著名的马拉松会战中,面对冲锋的希腊重步兵,波斯军队的箭矢无法穿透他们的胸甲和盾牌,这就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波斯轻骑兵

在希波战争时期,绝大多数希腊城邦的骑兵是既衰弱人数又稀少的。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希腊人甚至没有骑兵参战,但依然获得了重大胜利。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的损失结果是希腊伤亡192人,而且绝大多数是追击在海边时伤亡的,波斯人伤亡6400人。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希腊方面伤亡1000~3000人,而波斯人伤亡4000~5000人。但无论如何,这让我们发现在步兵对决时,希腊重步兵方阵取得了压倒优势。

虽然希腊方阵与波斯军队的对决互有胜负,但希腊人赢得了几次决定性的战役,使得强大的波斯帝国与希腊人签署了条约,放弃了继续入侵希腊地区的计划。这其中,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胜利不在本书的叙述之列。另一场关键性战役就是公元前479年普拉提亚战役。虽然这场战役中一些诸如政治因素、偶然性与运气成分促成了最后的结果,但也能看出当时重骑兵的局限性。

由于之前决定性的萨拉米斯海战的失败,普拉提亚战役开始时,整个波斯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上层对继续入侵也犹豫不决。但波斯方面的指挥官玛尔多纽斯则坚持作战,他是精于骑兵指挥的指挥官,麾下拥有精锐的重骑兵,也拥有大量的轻骑兵。之前他对希腊城邦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并充分利用了波斯骑兵的机动性,对雅典和周遭的区域进行侵袭,破坏经济生产。这一次他正是发挥了骑兵的优势,甚至迫使雅典人弃城撤离。波斯骑兵与百年前的斯基泰骑兵一样,并非一定要与对方正面决战,而是更愿意发挥骑兵机动性,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雅典和斯巴达的城邦虽然联合作战,并集结了数量非常可观的精锐重装步兵,但在方案上很难达到统一,争执不休。不过最终斯巴达重步兵还是支援雅典,同波斯军队决战。玛尔多纽斯则让军队离开地形崎岖复杂的阿提卡半岛,将能发挥骑兵优势的普拉提亚平原作为决战战场。马拉松之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