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货币银行学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附赠两套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5:58:0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货币银行学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附赠两套模拟试题]

2018年货币银行学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附赠两套模拟试题]试读:

第1章 货 币

1.1 考点难点归纳

1.货币的起源(1)中国历史上的不同观点:“先王制币说”认为是先王为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物品为货币。司马迁认为:货币产生于自发开始的交换中。(2)西方的相应观点:“创造发明说”、“共同选择说”、“保存财富说”。(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自发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演变。

2.货币形式的演化

演化过程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3.货币币材的特点

其特点为: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于携带。

4.货币的职能(1)凯恩斯:交换媒介和储藏财富。(2)哈耶克:购买手段,用作储备、延期支付的标准。(3)米什金: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4)汉森:交换媒介、记账单位、价值储藏、延期支付的标准。(5)马克思: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5.货币的作用(1)在初始阶段,便利商品劳务交换。(2)后来,用作储备资产,调节货币流通量,节约结算成本;促进国际贸易。(3)现在,微观上起到核算功能和资产功能;宏观上反映经济运行状态,同时成为政府调控的工具。

6.货币层次划分

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由高到低,对货币进行了层次的划分。

我国现行的货币层次分为:M=流通中现金;M=M+活期存款;010M=M+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中,21M称为狭义货币量;M称广义货币量;M-M是准货币。1221

7.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指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8.国家货币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指一国政府对本国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演进过程表述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中金银复本位制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特点:现实中都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业务发行;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9.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为: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过程:较低阶段和较高阶段。

10.其他主要概念

无限法偿、有限法偿、格雷欣法则、货币化率、铸币税。(详见概念题部分)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1  概念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金融硕士;南京理工大学2015金融硕士;社科院2013金融硕士;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人行2009研;东北大学2003研;上海财大1998研)

2.特里芬难题(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中山大学2013金融硕士;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0研、2009研;西南大学2009研;北大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金融联考2003研)

3.金本位制(中山大学2014金融硕士)

4.铸币税(中国人民大学2015金融硕士;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

5.货币化率(人大2001研)

6.货币流通速度(中山大学2014金融硕士)

7.货币乘数(南开大学2016金融硕士;厦门大学2013金融硕士;中山大学2013金融硕士;人行2005研)

8.货币面纱论(中南财大2005研)

9.扩大的价值形式

10.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11.国际货币制度(深圳大学2009研)

12.铸币

13.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14.信用货币制度

15.纸币

16.银行券

17.本位币(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18.格雷欣法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金融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15金融硕士;上海大学2013金融硕士;中央财大2012金融硕士;对外经贸大学2012金融硕士;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上海财大2000研)

1.2.2  简答题

1.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行2005研)

2.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2004研)

3.比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

4.什么是货币的储藏手段?(人行2001研)

5.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中南财大2003研)

6.货币史上有过哪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人行2000研)

7.何谓货币的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何区别?(厦门大学2000研)

8.简述货币的类型及通货与货币的区别。(华东师大2001研)

9.比较马克思阐述的货币职能与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职能表述。(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人行1999研)

10.简述货币的作用。

11.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12.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13.简述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的原因。

14.简述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简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16.简述国际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

17.简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8.试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条件。(中南财大2006研)

19.金本位制是指什么?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1  概念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金融硕士;南京理工大学2015金融硕士;社科院2013金融硕士;深圳大学2012金融硕士;人行2009研;东北大学2003研;上海财大1998研)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①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它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②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根本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会员国在需要国际储备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将来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用黄金和外汇购回本币的方式偿还借用的外汇资金。

④废除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⑤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但这一条款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①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即存在“特里芬难题”。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调整汇率制度难以按照实际情况经常调整。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也不能不丧失国内经济目标的独立性。

这个体系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彻底瓦解。

2.特里芬难题(中央财经大学2016研;中山大学2013金融硕士;武汉大学2012金融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00研、2009研;西南大学2009研;北大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金融联考2003研)

答: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布雷顿森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即使后来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无法修补,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3.金本位制(中山大学2014金融硕士)

答: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基础的货币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认识的演变,金本位制度经历了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度是金币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的形状、重量和成色由国家法律规定,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的发行需要以等量的黄金作为准备,并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是国际结算的手段,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国境。

在金块本位制下,黄金不再流通,银行发行以黄金为基础的银行券(纸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银行券和黄金通常不能自由兑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发行银行兑换黄金,兑换条件往往是较高的数额,这就避免了日常生活中银行券向黄金的兑换。在金块本位制下,黄金发挥的是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广义的金本位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将本国货币的发行与某个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价。本国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该外国货币,然后再以该外国货币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国际货币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属于金汇兑本位制。

4.铸币税(中国人民大学2015金融硕士;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

答:铸币税指政府由于拥有货币铸造的垄断权而获得的净收入,即一种货币发行收入。(1)从历史发展来看,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购买力取决于所含金属的重量即内在价值。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不足值货币,特别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货币发行就成为一种特权,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西方政府曾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铸币税就出现了。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的发行收入归属政府,这种收入也被称为“铸币税”。这时铸币税已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只是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收入具体化,使之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实践上实现货币发行收入归政府所有。(2)设铸币税为S,M是t期的货币发行t量,M是t+1期的货币发行量,考虑到价格因素,S=(M-t+1t+1M)/P,P为t期的价格水平。从上述公式中反映出:货币发行收入ttt与价格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增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越高。(3)同时在国际金融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币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如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本国发行的没有内在价值的美元购买他国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美国无偿占有了他国资源。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而取得的特权。因此一国因货币输出赚取的物质利益也被称为“铸币税”。

5.货币化率(人大2001研)

答:货币化率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1)根据金融深化理论,货币化比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国金融的发展程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用货币作为商品与服务交换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一般认为货币化率越高,该国金融发展程度越高。(2)目前通常用M占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化率,2该比例与利息率成反比例变化。利息率越高,以货币形式保留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少,则货币率越低。(3)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多建议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但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由于资本市场迅速发展、金融的证券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和新经济的发展,全世界都出现了M2对GDP的比率下降的趋势。目前,国际上普遍把资本化比率高而货币化率相对低看成是现代化金融体系的一个标志,认为它与新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近年的金融改革也把提高资本化率和稳定货币化率作为目标之一。

6.货币流通速度(中山大学2014金融硕士)

答: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用公式定义为V=P×Y/M,其中,M为货币总量,P为价格水平,Y为总产出。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7.货币乘数(南开大学2016金融硕士;厦门大学2013金融硕士;中山大学2013金融硕士;人行2005研)

答:货币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简言之,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M=m·B,其中M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ss数,基础货币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组成,而货币供给由通货C和存款货币D组成。通货C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根据,但就它本身的量来说,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增加的只有存款货币D,由此可知货币乘数为:

m=(C+D)/(C+R)                  ①

把①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D,则得到,

m=(C/D+1)/(C/D+R/D)                ②

如果①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D/(CR),则又得到,                   ③

②式中的C/D和③式中的D/C表示的是通货与存款之比和存款与通货之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私人部门(个人和公司)的行为;②式中的R/D和③式中的D/R表示的是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和存款与准备金之比,这个比率的大小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与中央银行的规定。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私人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及中央银行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行为。

8.货币面纱论(中南财大2005研)

答:货币面纱论是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观点。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作用仅在于媒介商品交换,即只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起转瞬即逝的作用,货币并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它如同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

货币面纱论源于早期资产阶级学者对货币职能的片面认识,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倡导的销路理论则为货币面纱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货币面纱论在货币数量论那里达到最完整的理论表述,其名称也由货币数量论的主要代表庇古1949年出版的《货币面纱》一书而来。

货币面纱论的基本观点是:①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实物经济,其市场条件是充分和完备的;交易者对所有商品的供求状况、现期与未来的价格状况等都具有充分的知识和完备的信息;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可以在组织完备的市场体系中进行。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所谓“不确定”因素。②在这样一个确定性的世界里,把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只具有反映商品效用的间接效用,所以卖出商品所得的货币必定会用以购买所需的其他商品,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中间环节,商品最终还是由商品来购买的,货币在其中只起了转瞬即逝的媒介作用。③商品销售收款无需储藏的现实,使社会商品的总供给与以货币表示的总需求在理论上取得了紧密的联系,供给会自行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需求。④在这样一种供求均衡的世界中,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货币在其中只起乘数因子的作用。货币数量的变动只是在总体上改变全部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而不会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既然如此,也就无法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对实际产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只不过是“一块遮挡实际经济力量活动的面纱”。

9.扩大的价值形式

答: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第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共同生产被个人生产代替,公社之间的交换为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普遍化。这时,一种物品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不再是非常偶然的现象,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其他物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这个阶段就被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10.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中国政法大学2005研)

答:货币制度指一国以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确定,保障了本国货币制造与流动正常、合法的程序,并使货币流通的各种构成因素结合而成统一的系统。

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而产生的,根据货币制度存在的具体形式来看,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金属货币制度又可以分为复本位制和单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称作“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⑤规定货币铸造或者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制度。

11.国际货币制度(深圳大学2009研)

答: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保证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

12.铸币

答:铸币是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最初的铸币形式各异,后来由于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都过渡到圆形。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布”、“刀”、“铜贝”三种形式。在战国中期流通的圜钱,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便于串在一起携带。后来又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自宋代开始,我国主要铸币白银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出现很早,一贯的特点是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铸币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13.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答: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中三个不同的制度。(1)平行本位制是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对其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由于金银比价变动频繁,造成交易混乱,所以这种制度极不稳定。(2)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兑换比率。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3)跛行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只能以固定比例兑换金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金的价值与其作为金属一致,而银的价值与金挂钩。实际上,三者区别在于金银两金属的不同流通方式和相对地位。平行本位制中金银处于平等地位,可在市场上自由兑换流通,而双本位制中是按法定比例兑换进行流通。进入跛行本位制后,银币已降为金币的附属,所以跛行本位制只是复本位向金本位的过渡。随着金银复本位制的消亡,这三种形式都不复存在了。

14.信用货币制度

答: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纸币制度,是国家强制流通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兑换黄金,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代替金、银执行货币的职能,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它的发行不以金、银为保证,是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定,通过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以下特点:(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由纸币和银行存款构成,是银行对所有者的负债,体现着信用关系。(2)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即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纸币制度是货币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克服了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数量受金属供给限制的缺点,使国家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来发行或回笼货币,以便灵活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节与控制。同时,纸币造价低廉、携带方便、节省流通费用。然而,正是由于纸币发行的人为性,也使得货币发行存在超过经济发展需求的可能。

15.纸币

答:纸币是指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在人们面前呈现了其纯价值体。由于印刷纸币所耗费的劳动量与其执行货币功能所体现的价值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其纯价值与它的物质价值体之间已毫无数量上的关系。从纸币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不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和纸币完全独立的阶段。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突破了金属货币价值总量的限制,能够满足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流通领域的障碍;其次,纸币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作用,使货币的供给集中在国家手中,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纸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16.银行券

答:银行券指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是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从性质上讲是一种本票。银行券流通的历史过程:开始时为安全起见,一些人将金银交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金商保存,金商则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后来,由于交易和支付日益频繁,人们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这成为银行券的雏形。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日益广泛,但持票人只能到期才被支付,为了解决持票人临时需要资金的问题,银行开展贴现业务,当银行的现款不足以支付持票人时,可以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来支付,银行券逐渐广泛使用。

17.本位币(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本位币又称主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如中国的银铸币全部是1元。有些国家的金银铸币最小规格的面值为5个、10个,甚至100个货币单位。

18.格雷欣法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金融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15金融硕士;上海大学2013金融硕士;中央财大2012金融硕士;对外经贸大学2012金融硕士;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上海财大2000研)

答: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1.3.2  简答题

1.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行2005研)

答:基础货币一般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两部分组成,因此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影响两部分的因素:(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增多,基础货币量增加。

第二,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

第三,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以及外汇的数量。买进有价证券和外汇,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

第四,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如果中央银行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因素

第一,公众收入状况和消费倾向。公众收入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增加,消费倾向的变化也会引起现金量复杂的变化。

第二,物价变动状况。在币值不稳定和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提取存款、手持现金、抢购商品等混乱状况,从而引起现金量的变化。

第三,经济发展和体制的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发展、就业人数增加、集贸市场扩大等因素往往会促使流通中的现金量增加。

第四,存款和现金比例变化。如收购农副产品付现比重提高,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量增加。

第五,信用开展程度。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非现金结算的广泛开展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我国而言,假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先前的资产负债已经平衡,基础货币就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也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

2.简述信用货币的特点。(天津财经大学2004研)

答:(1)信用货币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是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脱离金本位,使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目前已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能否被公众接受并保持价值主要依赖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公众仍然保持信心,货币仍然能正常地流通和保持价值。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同样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即可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①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纸币不能兑换,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②辅币。由各种贱金属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因而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③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形式有多种多样,能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即银行货币。在现代信用发达的经济中,存款货币往往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且定期存款也具有活期化倾向,使银行存款均成为信用货币。

④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账单位。(2)信用货币有三个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的数量成反比。换言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因此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钞和银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投放出去,通过收回贷款缩减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量随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伸缩。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这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银行可能通过发行过多的货币来强制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律都规定由中央银行来统一行使货币发行权,这就大大减少了过多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3.比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

答:这是国家通过法律对于不同地位的货币赋予的不同支付能力。(1)无限法偿指国家赋予本位币的一种无限制清偿的能力。本位币是一国基本的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法律规定,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接受方都不得拒绝接受。同时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如使用非本位币支付时,对方可以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如要求将银行支票改为银行券等,而本位货币则具有最后的支付能力。(2)有限法偿指法律规定辅币所具有的有限清偿的能力。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一般用贱金属制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为了防止辅币充斥市场,国家法律规定,每次支付时可在一定金额内用辅币支付,如超过一定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为了能使过多的辅币自发流回国家手中,法律还规定,用辅币向国家纳税不受数量限制,用辅币向政府兑换本币也不受数量限制。

总之,两者的区别在于支付能力的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是国家意志的人为选择。而具有不同法偿能力的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不同,一般而言,无限法偿货币是基本货币,而有限法偿货币处于附属地位。

4.什么是货币的储藏手段?(人行2001研)

答:(1)货币的职能之一。当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储藏起来,就执行储藏手段职能。一般有储存金银、储存纸制货币和持有银行存款等方式。(2)商品交换初期,货币储藏目的是用储存货币形式来保存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生产者不一定能在需要时卖掉产品,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连续进行,不致因经济波动而中断,就必须进行货币积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被视为绝对财富的象征,促使人们为追求更多财富而储藏货币。(3)在足值货币流通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商品交易所需货币,其交换价值低于自身价值,多余货币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价值储藏。反之,当流通中货币少于所需货币,储藏货币又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这一机制只能在储藏量充足时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到了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符号,货币储藏时并未退出流通领域,不能起到调节流通功能。

5.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中南财大2003研)

答:(1)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际货币;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这一职能是货币其他基本职能在国际间的延伸和发展。(2)理论上,信用货币没有实在价值,是依靠各国法律在境内流通,不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但是目前一些信用货币实际上执行了这一职能,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元。这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国家都将美元作为本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国际贸易用美元作为标价货币或结算货币;在国际经济组织的报告和统计数据中大多用美元作为计量标准等。美元之所以能行使世界货币职能,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①美元可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持有美元便于必要时转化为所需货币;②美元的价值比较稳定,降低持有的市场风险;③美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信用度高,货币价值与兑换有保障;④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优势地位,且份额较大,促进了美元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日元和欧元也开始行使国际货币职能。(3)从国际经济实践看出,不是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充当国际货币,就人民币而言,目前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国际货币地位。这是因为:①人民币虽然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可以用于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但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持有人民币在转化成其他币种时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它被广泛接受。②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很低,用它购买商品进行支付不够便利。③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日渐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尚不能被广泛接受尤其难以被西方国家接受并作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④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存在分歧,国际关系存在着波动的隐患,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部分西方国家也不可能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4)虽然目前人民币不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世界货币,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亚洲周边国家中国力较强,加之亚洲金融危机至今汇率一直保持坚挺,信誉较高,因此在边贸中已广泛用作了计价结算和支付手段,甚至成为部分国家与个人乐于保留的储藏形式。在亚洲货币区域化进程中,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化的世界货币。

6.货币史上有过哪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人行2000研)

答:国家货币制度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国家货币制度始于国家统一铸造货币之后,在不同时期各国对货币的构成要素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的规定各不相同。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杂乱,各国间的差异也很大。16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家货币制度才逐步完善并相对统一规范。至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制度发展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过程,演变的基本形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①银本位制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到19世纪末期被大部分国家放弃。②基本内容是:以白银为主币币材,主币的名义价值与所含的一定成色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为无限清偿货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入输出。③我国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时间很长,唐宋时期白银已普遍流通,金、元、明时期确立了银两制度。(2)金银复本位制。①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16~18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②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一般黄金适用于大额批发交易,白银适用于小额零星交易;金银铸币都有无限清偿能力,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国境;金币和银币之间,金币银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③这种货币制度出现了金银两种价格,而且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化而变动,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许多困难,以至于出现被称为“格雷欣法则”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货币制度被金本位取代。(3)金本位制。①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最先在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逐步被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②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a.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基础,实行金币流通,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以黄金做准备。金币本位制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b.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c.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直接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时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国作为准备的制度。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下降。③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金的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也不可能无视黄金外流而执行金本位制的规则,它最终会被信用货币制取代。(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①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②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③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避免信用货币的现实流通数量与客观必要数量不一致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维护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保证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国家必须对信用货币加以管理和调控。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信用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信用货币供需总量的均衡。

总之,货币历史上的几种主要的货币本位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7.何谓货币的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何区别?(厦门大学2000研)

答:(1)支付手段是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货币这一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这时在原有现金交易基础上产生了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使流通过程结束。后来这一职能广泛的运用于大宗交易、清偿债务、支付工资劳动报酬和国家财政与银行信用领域。总之,只要没有商品或劳务与货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时,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2)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和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改变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当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用货币符号来代替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来决定。(3)执行这两种职能的货币都是流通中的现实货币,而且在大宗交易中二者往往会出现职能交错,因此它们联系紧密,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二者发生作用的形式不同。流通手段的货币支付时伴随着商品劳务的流动,是交易过程的一部分,在交易的一瞬间起作用。也就是说买方在获得商品劳务的同时就支付了货币,完成了等价交换。而支付手段的货币在支付时没有商品劳务的同时同地反方向转移,它是独立于交易之外的,用以结束交易过程。买方使用商品劳务时并未支付等价的货币,而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延期支付。

其次,二者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流通手段产生于商品流通初期,商品交换还不发达,社会刚刚从物物交换向货币交易发展。而支付手段产生于商品经济较发达时,货币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广泛的出现了商业信用。

第三,二者产生后的影响不同。流通职能出现后,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如买卖双方供求匹配,交换时间地点一致等,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支付手段出现后克服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局限,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但同时它也使商品经济矛盾更加复杂,形成债务链条,当一部分生产者不能支付时,可能使链条崩断,造成危机。

8.简述货币的类型及通货与货币的区别。(华东师大2001研)

答:(1)货币是起到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是被普遍接受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统一。(2)货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①按照货币的形式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后三者又被称为信用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实物货币不易分割、保存和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是指用金属充当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其中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最适合充当货币。纸制货币是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历史上的纸制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现代的纸制货币严格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银行券”;另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力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纸币”。目前一般流通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存款货币指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又叫“存款通货”,是一种无形货币。在银行通过支票的收付转账结算过程中存款发挥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所以是一种货币形态。电子货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亦称“数据货币”。各种信用卡或银行卡正在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

②按照流动性由高到低,我国一般分为M、M和M。012

M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0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M即狭义货币,是由M加上活期存款构成。由于这些存款随时10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具有流动性的货币。

M即广义货币,是指M加上准货币。所谓准货币,一般是由银21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构成。准货币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

③按照法定清偿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有限法偿货币。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是最后的支付工具。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接受方都不得拒绝接受。而有限法偿货币具有有限清偿的能力。法律规定,每次支付时可在一定金额内用辅币支付,如超过一定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但向国家的纳税和向政府兑换本币不受数量限制。

④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指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铸币。本位币的面值与作为商品的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可以自由铸造,自行熔化和超差兑换。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零星交易和找零。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为不足值货币,具有有限法偿能力,只准国家铸造。(3)货币和通货的区别在于:

①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通货又叫现金,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也即上文提到的M,包括央行发行的主币与辅币,多为居民0手持的现金和企业的备用金。而货币在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中被定义为普遍接受的流通手段和支付工具,其范围要大得多。在不同情况下,其统计口径是不同的。在最广义的定义下包括了一切行使货币功能的项目,除了通货外,还包括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甚至还可以包括寿险保单等可以在市场上兑现的资产。

②通货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在不同国家的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货币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范畴不仅在不同国家地区有其特定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内涵。例如,当美国商业银行为规避管制创造了CDs后,由于其可迅速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也被归入广义货币的范畴。近年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以前非流动性资产通过特定形式也有了部分货币性,货币的范畴又在不断调整。

③它们在应用中对应对象不同。统计研究通货时,主要相对于利用现金结算的经济总量而言。而货币则包括了转账结算部分,可以用于衡量一个更大范畴的经济总量。利用不同货币层次的数据可以更好反映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的匹配状况,指导货币政策调整,进而指导本国的经济发展。

9.比较马克思阐述的货币职能与西方经济学家的货币职能表述。(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人行1999研)

答:(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迄今为止,人们在货币职能方面的共识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充当交换媒介,使交换更为便利;二是作为价值的贮藏手段,使财富得以保存、增值或转移。(2)马克思以典型的货币——黄金为对象提出了著名的货币职能理论。他认为黄金作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依次是:①价值尺度,即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具体来说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从而形成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或想像中的货币即可。②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货币流通职能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来决定。③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④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这时在原有现金交易基础上产生了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使流通过程结束。后来这一职能广泛的运用于大宗交易、清偿债务、支付工资劳动报酬和国家财政与银行信用领域。⑤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以及财富转移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身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保存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3)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着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英国剑桥学派代表马歇尔、庇古创立的现金余额说着眼于货币的贮藏职能;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交易媒介和贮藏职能;米什金表述为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将货币职能具体化为购买手段、用作储备、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也将货币的职能表述为四个: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延期支付的标准、价值储藏。

10.简述货币的作用。

答:(1)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是它的本质属性,反映了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与特性。马克思提出的货币职能正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依次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职能、世界货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