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2:12: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静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作者:李静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7-02-01ISBN:9787569913194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单单是对爱人,对子女更是。

美国一家心理医疗机构,针对7位成功男企业家做过一次调查:如果你这一生可以从头来过,请问,哪些事你会做得有所不同?很有趣的是,他们7个人罗列的答案中唯一都提到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一遍,那就是在我儿女还年幼的时候,我会多花一点时间陪他成长。

我想我们能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年轻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赚钱、买房、买车是最重要的。可他们已经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得到了社会给予他们的权势、地位和财富,但他们没有说我很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而是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陪伴孩子的成长。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孩子,而且还能收获一段幸福的时光,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但与此同时,相信很多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比同龄人说话晚,是“大器晚成”还是有什么生理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幼儿园?为什么总是那么“傻”,用自己贵的玩具和别人交换不值钱的小玩意儿?为什么孩子总对细小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他认字,他却盯着墙上的小裂纹看上半天?为什么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沙和水,而且一玩就是大半天……

这种种令父母不解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翻开此书,你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种种看似无法解释的行为动机,熟知一个你从未意识到或者忽略了的问题——敏感期。

一般而言,孩子的敏感期多出现在3~6岁,在此阶段,孩子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和狂热去学习、探究外界事物,因而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最为明显,可以说敏感期恰恰也是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能够把握好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地运用自然赋予的生命助力,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书着重和家长们探讨孩子在3~6岁敏感期内的种种特性、表现以及家长正确的应对措施,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熟悉的、生动的故事,揭示关于儿童敏感期的奥秘,破解孩子健康成长的密码,帮助家长正确地处理孩子敏感期内的种种问题。

希望这本书对父母们有用,尤其是年轻的家长们。当你一页页阅读本书之后,发出“噢,原来如此”“竟然是这么回事”的感叹时,恭喜你,你正在运用这把金钥匙,破解孩子敏感期的秘密。有了这把金钥匙,相信你一定可以陪伴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有同情心、有安全感和创造力的优秀儿童。Part 13~6岁敏感期:父母一定要懂儿童的行为和心理所谓敏感力,即孩子对外界环境影响所产生的特别敏锐的感受力。在敏感密集期,孩子会对特定事物或行为产生特别狂热的爱好与追求,因而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能力也特别强。但是敏感力具有短暂性,这就要求我们父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把握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孩子的敏感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1孩子为什么变得任性了

在元元四岁的时候,妈妈发现,她每次吃饭后总喜欢用袖子擦嘴巴。明明提醒她桌子上有餐巾纸,甚至把餐巾纸抽出来给她,她都视而不见,照样用袖子抹来抹去。更气人的是,元元有时候就像是故意做给妈妈看似的。妈妈不让她在床上吃东西,她偏要端着碗上床;大热天非要穿着冬天的靴子下楼去玩儿,而碰上天气变凉,想给她加件外套,她反而不愿意穿了。

这不,今天星期六,早饭过后,趁着爸爸在家休息不用上班,妈妈让他带着元元下楼去玩,自己在家大扫除,把家里好好收拾了一遍。洗衣服、擦玻璃、清厨房、清卫生间、扫地、拖地……忙完了这一切,妈妈已经筋疲力尽,靠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

这时候,门口传来了爸爸跟“捣蛋鬼”元元的声音,妈妈赶紧坐起身来,对刚进门的父女俩说:“你们俩先把拖鞋换了,我这刚拖的地,还没有干,不然踩下脚印,我还得再收拾!”

爸爸没说什么,很快就换了干净的拖鞋。而元元听见妈妈的话反而来了兴致,爸爸妈妈还没反应过来呢,她就撒开腿从门口跑了进来,还故意在客厅里绕了一个大圈。顿时,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就留下了一串黑黑的小脚印。“元元!!!”妈妈的气真是不打一处来,又是生气,又是无奈。

孩子的这些看起来任性的行为,其实是执拗敏感期到来的表现。

通常,孩子从2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开始逐步分化,常常会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令,变得固执己见,有时甚至出现反抗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执拗敏感期”。孩子这一敏感期的爆发高峰期出现在3~4岁,在这一时期,他们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这些行为常常不容变通。

在这一时期,孩子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与家长合作,甚至是故意与家长作对。不过,孩子并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作对,只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本能排斥,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作祟”。父母要想很好地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平”共处,就应该先了解孩子形成执拗敏感期的原因。随着孩子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他们渐渐地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喜欢挑战大人,并从中体会“自我”力量的强大。

然而,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甚至是无理要求时,许多年轻父母因为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这不仅让孩子心理受挫,也使父母自己走入教育上的“误区”。

执拗敏感期的存在,与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如果大人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执拗”,没有做好陪伴孩子度过这一时期的思想准备,没能恰当地采取“应对”策略的话,就无法保证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而孩子的心理也必定会受挫。因为当家长打破孩子的意愿或是秩序时,他们的内心是会痛苦的,所以才会做出“拼命”的反抗。试想,如果孩子的内心经常被这种痛苦所包围的话,又怎能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呢?

孩子不是小大人,成人不能期待他们的行为会像我们一样理性而且自制,尤其是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当他们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主动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尽量满足那些合理的或是非原则性的需求;对于那些我们不能满足的原则性的要求,也要善于理解孩子,用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的方法来平息孩子内心的痛苦。

由此看来,把握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就等于帮助孩子成长,而解决孩子执拗敏感期的问题,则要求家长学会在爱和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智慧且灵巧的变通。只有变通得好,才能缓解问题,从而使得孩子不可理喻的“胡闹”也不再是问题了。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在成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喻”,但是,一旦孩子的意愿被拒绝或是干涉,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极易变得急躁不安、大哭大闹,而家长也会常常被孩子的“反常”行为搞得气愤不已。

毫无疑问,孩子的表现遵循了自然法则,而很多时候,很多父母的做法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这一规律。他们往往会一意孤行地对孩子采取讲道理、好言相劝的策略,甚至是用以硬碰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事实上,父母与孩子的这种“较劲”只会让孩子对换鞋、洗手这些事更加排斥,最终不仅孩子难受、委屈,父母也是既无奈又气愤,可以说真是两败俱伤啊。

因此,当父母遇到类似问题时,一是不要强行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反抗,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二是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只要掌握了孩子的执拗心理,做一些变通,就能找到“对付”孩子的妙招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用心揣摩孩子的行为,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孩子才能顺利而快乐地走过这段执拗敏感期。2孩子认定的秩序动不得

爸爸妈妈工作忙,筱筱断奶后就一直由奶奶带,跟奶奶的感情特别好。这一点妈妈平时也能理解,但今天发生的事情却让妈妈真的伤了心。

最近由于天气变化,奶奶的风湿性关节炎又犯了,住进了医院。晚饭后,妈妈带筱筱去看奶奶,筱筱很懂事,跟奶奶保证一定会乖乖睡觉。回家后,妈妈帮筱筱洗澡,脱衣上床,筱筱一直很乖。可当妈妈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时,发生了一件令妈妈非常生气的事。

当时,筱筱睡在被窝里,妈妈躺在她的小床边的躺椅上给她讲故事,就像每天晚上奶奶做的一样。可很快,妈妈就发现筱筱的注意力并不在故事上,她不安地在被子里翻来翻去,还不时起身盯着妈妈身下的躺椅。突然,她说:“妈妈,你起来,坐到床边给我讲故事。”妈妈愣了一下,微笑着对筱筱说:“妈妈今天很累,让妈妈躺一会儿好吗?”“不行!”筱筱固执地摇着头,“妈妈,你不许躺着!”妈妈有些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大人累了一天了,躺一会儿都不行吗?”妈妈打算不理会筱筱,继续躺在躺椅上讲故事。“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筱筱突然爆发出一阵尖叫,同时哭着来打妈妈手里的书。妈妈生气了,顺手在她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叫你再不听话!”妈妈放下手里的书,侧过身子假装睡觉。没想到筱筱放声大哭,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直到爸爸进来,将妈妈拉出房间,筱筱才慢慢止住了哭声。“怎么回事,这孩子?”妈妈有些伤心。“我问过筱筱了,她说那是奶奶的躺椅,你不能躺。”爸爸有些尴尬。妈妈听了更伤心了:“真是生的不如带的亲啊!”

筱筱的妈妈因为躺在奶奶的躺椅上给孩子讲故事,就引起了孩子那么大的反应,这的确有些令人伤心。然而,假如妈妈知道这只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就不会那么难过了。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一样,是有秩序的,并且他们也需要这种秩序。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对秩序有了敏感,井井有条的物体摆放、整洁有序的房间环境、按部就班的时间作息,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成长能让孩子身心愉悦,并能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秩序、愿意遵守秩序的人。筱筱之所以对妈妈睡了奶奶的躺椅有那么大的反应,其实并不是她不爱妈妈、不心疼妈妈,而是因为妈妈打破了她心中的秩序,因而变得狂乱暴躁。

对于孩子来说,秩序就是一种安全感。当秩序被打破时,这种安全感就会失去,孩子就会焦躁不安,甚至会出现大哭大闹的情绪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执拗呢?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抓住孩子,不由分说地揍一顿。这一顿揍,就彻底打碎了孩子心中自我构建的秩序,让孩子陷入深深的痛苦中,甚至对孩子的智能发展造成可怕的影响。当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时,他们的智能也在逐步构建起来。假如大人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那后果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的,孩子便“缺乏一个用以建立对各种关系的知觉的基础”,孩子的认知就会变得混乱而无所适从。

孩子的执拗或许正是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命现象。作为父母,不要随意地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不得不改变时,一要尽量将孩子的不安降到最低,二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发泄,让他们通过哭闹将焦躁和不安发泄出来,孩子最终会比较平和地接受已成的事实。3不只是吃着玩儿那么简单“果果是个小馋猫,什么都要尝一尝。吃到一个红辣椒,辣得鼻涕眼泪淌!”

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还不忘在果果的脸上“羞一羞”。三岁半的果果呆呆地站在花坛边,眼泪在眼睛里越聚越多,终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正好妈妈下班回来,看到这一幕,赶紧将果果抱在怀里,问奶奶:“果果怎么了?”奶奶没好气地说:“这孩子,上辈子一定是饿死鬼投胎的,抓到什么都往嘴里送。这不,早上跟我去买菜,对门王爷爷买了几个红辣椒,我一个没看住,她抓起来就咬了一口,结果不但被辣得哭了半天,还被小朋友们编了个歌嘲笑!”

妈妈听了,也是又好气又无奈。果果是个“什么都要吃的小馋猫”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得对吃特别感兴趣,不管逮到什么,都是不假思索地塞进嘴里。大人怕不卫生,更怕出危险,果果为此不知被教训了多少次,可就是改不了。难道果果当真是传说中的“饿死鬼投胎”么?

这句话自然是不会有爸爸妈妈相信的,但相信果果家长的烦恼肯定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变得那么“馋”,什么好吃不好吃的,只要抓到手里,第一件事就是往嘴里送,而且还“屡教不改”,即便有时被辣得、烫得哇哇大哭,哭过之后依然故我。这种习惯跟“馋”其实根本没什么关系,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为丰裕的现代社会,孩子什么好吃的没吃过?!当然更谈不上“饥饿”二字了。那为什么孩子还是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呢?

实际上,0~6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感官的敏感期。0~3岁,孩子通过耳朵听、眼睛看、嘴巴尝、用手抓等方式来熟悉周围的环境、感知陌生的事物;3~6岁,孩子则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聪明的爸爸妈妈不要因此而感到烦恼,而是要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感觉器官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用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项本领,从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这项本领后,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什么是甜的和苦的,他们通过味觉来辨别;外界的声音纷繁多样,孩子总能通过听觉来获取让他们感觉温暖和安全的声音,如妈妈的歌声、爸爸的脚步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喜欢玩水,洗澡的时候不好好洗澡,把水泼得满地都是,其实孩子这是在用触觉来感受水的状态——流动的、温温的、抓不住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孩子感官敏感期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条件和环境,准许孩子去触摸、去感受、甚至用嘴巴去品尝他所喜欢的、好奇的事物,当然,前提是要确保安全!4不要打扰孩子观察

最近,刚满三岁的融融喜欢上了一个“插小洞洞”的游戏。自从看见爷爷用牙签剔牙后,融融非哭闹着要牙签不可。拗不过他,爷爷只得将牙签尖的一头磨平,然后给融融。从此,这根牙签就成了融融最宝贝的“玩具”,无论走到哪里,小手都紧紧地攥着它,甚至吃饭、睡觉都不肯放下来。

妈妈怕融融不小心戳到眼睛,想了很多办法,但就是没法将牙签从融融的手中拿下来。妈妈学过一些幼儿心理学,知道这是幼儿在一定时期对某种物体产生依恋的现象,长大后会好的,于是便也不再强迫他了。可是,当融融迷恋上“插小洞洞”的游戏后,妈妈着实紧张了。

不知什么时候起,融融对一切小孔、小洞之类的物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是一切有孔眼的东西,融融都想方设法将牙签伸进去探一探。哪怕走在路上,发现了一个蚂蚁洞,他都会突然停下来,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研究半天,最后还非要将牙签伸进洞中东戳西戳半天,才肯离去。这倒没什么,令妈妈紧张的是融融对家中的插电孔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找一切机会想到里面去“一探究竟”。他不仅用牙签,而且还用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指伸进插电孔,好几次都吓得妈妈出一身冷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妈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恐吓他里面有大灰狼,吓唬他手指会被小孔里面躲藏的老妖怪咬掉等等,但都收效甚微。一看到融融饶有兴趣地盯着插电孔,妈妈觉得自己的心脏都快受不了了。

无论是融融喜欢细小的牙签,还是对小孔孔、小洞洞之类感兴趣,这都是孩子正处于对细微事物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这个敏感期中,孩子不但会对一些细小的东西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还能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兴味索然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有时甚至令人惊讶。比如,看两只蚂蚁抬一颗米粒,孩子能蹲在墙角一看就是半天;看金鱼在鱼缸里游动,孩子也许能目不转睛地看两三个小时。大人们或许会想:“这有什么好看的。”可孩子们却往往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对孩子们而言,在观察事物方面他们有着与成人们截然不同的视角。他们从自身的情绪和兴趣出发,对大人们毫不在意的细微之物,却往往能全身心地关注。孩子是最积极的观察者,在被大人忽视的细微之物中,他们常常可以捕捉到非凡的奥妙,并且乐在其中。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专注力的最佳时期,而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并有足够的耐心,就一定能让孩子迈向构建想象力和专注力的世界。

在这一阶段,最忌讳大人用强迫性手段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上。比如,大人在用识字卡片教孩子识字时,孩子并没有关注图片或文字,而是盯着图片上某个污渍发呆。这时,有些大人就会发火,责骂孩子不认真学习,这实际上正是在扼杀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的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的养成要比简单地认识几个生词或字母的意义大得多。5认知能力迅速攀升

五月的一个下午,妈妈带着宝儿在小区的广场上玩,看见花坛边围了很多人,也凑过去看看热闹,原来是一家早教机构在招生。“你家孩子几岁了?快上小学了吧?”招生的老师看见宝儿,很热情地跟妈妈打招呼。“对,6岁啦,暑假过后就上学了。”

听到妈妈的回答,招生老师更加热情了:“我们识字速成班正在招生,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孩子,可以短期内让孩子认识1000个以上的汉字,这对孩子上学后的学习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妈妈给孩子报个名吧?”

妈妈一听笑了,很自豪地说:“我们家宝儿现在认识的字就不止1000个了。”

招生老师不信,拿了一叠厚厚的汉字卡片让宝儿认,除了三四个比较生僻的汉字外,300多个汉字宝儿一口气读了出来。这下宝儿和妈妈都成了名人,很多家长呼啦啦地围过来,争先恐后问妈妈是怎样教育出这么聪明的孩子的。“你们家是不是所有房间的墙上都贴了识字图片?”一位妈妈问。“我们家倒是贴满了识字图片,可孩子学完就忘,两三年下来还是没记住几个。”另一位妈妈懊恼地说。“我们家没有一张识字图片。”宝儿妈妈微笑着回答。看到其他妈妈质疑的表情,宝儿妈妈解释说:“其实我们生活中随处都有汉字,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汉字,为什么非要用识字卡片呢?识字卡片上虽然有图片,可是对孩子来说,认识了卡片上的图案后,他们对汉字就不感兴趣了。再说识字过程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大人的目的是要让他们记住那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乐趣的汉字,汉字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个符号而已。所以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并没有有意识地教宝儿认字,而是在给她读故事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指着书上的字念,她会跟随我的手指头看那些汉字,看得多了,慢慢记住的汉字也就越来越多了。另外,和她一起出门时,我也常常会指着商店、路牌、广告牌等有汉字的标识念给她听,告诉她这些是做什么的。这样,孩子就能把汉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记住,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轻松并且充满乐趣的过程呢!宝儿现在看一些简单的幼儿读物都根本不是问题,而且越来越喜欢看书了,打手不放!”

宝儿妈妈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妈妈。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诉苦:“孩子不爱阅读,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其实他们就是错过了孩子的阅读敏感期。

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大多出现于4.5岁至5.5岁之间,因此,很多教育专家认为6岁前是孩子学习阅读最好的时期。但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必须承担引导的职责。根据孩子敏感期的特点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规律,家长需要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将阅读变成一个硬性的规定让孩子来完成。一旦孩子觉得阅读是一种枯燥而沉重的负担,他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自然也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了。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都是因为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孩子阅读敏感期,首要的任务不是教会孩子认识多少汉字,更不是教会孩子阅读的技能,而是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就像上文中的宝儿一样。6孩子总爱问为什么“飞飞,睡觉了!”

妈妈喊飞飞来睡觉,飞飞蹲在金鱼缸旁不动:“为什么要睡觉?”“因为睡觉就是休息,休息好了,明天我们才有精神玩啊。”妈妈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提问了,于是便耐着性子回答。“那金鱼为什么不睡觉呢?”“金鱼也要睡觉的。你看,它们停在水里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在睡觉啊。”“那为什么它们不闭着眼睛睡觉呢?”“因为它们没有眼睑,不像我们人类有眼睑啊。”“眼睑是什么?”

妈妈把自己的眼皮指给飞飞看,还合上,睁开,合上,睁开地演示了几遍。“那它们为什么没有眼睑呢?”飞飞“打破砂锅问到底”。

妈妈有些回答不上来,也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想了想说:“因为金鱼妈妈生它们的时候忘记了。”“金鱼妈妈为什么会忘记呢?金鱼爸爸为什么不提醒它呢?”

妈妈有些崩溃了:“因为金鱼宝宝不乖,不肯上床睡觉,所以金鱼妈妈就不给它们眼睑。”“金鱼宝宝为什么不乖啊?”“飞飞!”妈妈声音高了起来:“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赶紧上床睡觉!”“妈妈,金鱼宝贝为什么不乖?”飞飞固执地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

妈妈火了,抬头看看钟,已经快10点了,于是在飞飞屁股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你这孩子,分明就是捣乱!睡觉!”“我不要睡,我要看金鱼睡觉!”飞飞也高声喊起来。

妈妈不由分说夹起飞飞拎进卧室,卧室里传来孩子的哭叫声。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或许每个家长都曾有过飞飞妈妈这样的经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嘴里开始出现了无数个“为什么”。刚开始,爸爸妈妈会感到高兴:孩子会提问了,多聪明啊!可随着孩子问题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当觉得孩子的问题简直是滑稽可笑、不知从何答起时,就会认为孩子分明是在捣乱,于是常常在呵斥与责骂中结束问答。

殊不知,简单粗暴的回答恰恰是扼杀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罪魁祸首。从3岁开始,孩子对文化的追求和探索就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这正是儿童文化敏感期的萌芽阶段。如果家长能在这一阶段细致耐心地对待这棵幼苗,当孩子长到6~9岁时,就会表现出对一切事物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众所周知,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是一切科学文化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因此而诞生的。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白云为什么会变化?花儿为什么闻起来很香?马儿为什么会跑?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会有男孩和女孩……无数在大人看来不屑于回答或者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开端。不要因为觉得孩子们听不懂科学的解释就敷衍了事,鼓励的笑容和宽容的态度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回答。尽管有些问题他们暂时得不到答案,但这种鼓励和宽容却将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保留了下来,而随之产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索能力则会令他们在科学文化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Part 2心灵教养准备期:给孩子足够多的心灵养料如同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也需要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作为父母,在了解孩子敏感期的特征之后,必须慎重考虑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敏感期出现的问题,从身心上关心、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1永远不要让安全感缺席

正在上班,妈妈接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让她马上去一趟。

老师在门口等着妈妈,一见面,老师就说:“豆豆把一个小朋友的头打破了。”

妈妈大惊失色:“怎么会这样?豆豆平常是个很胆小的孩子呀!”

老师忧虑地说:“我正想找机会和你交流交流呢,豆豆最近变化很大,好像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原来,课间活动时,豆豆在看书,一个小朋友凑过去想和豆豆一起看,豆豆不肯,小朋友就伸手去抢书。不料豆豆开始大哭大叫,并突然拿起窗台上的小花盆砸在小朋友的头上。“幸好伤得不是太严重,只是破了一点点皮。不过豆豆原本是个很温和很乖巧的小女孩,怎么会突然变得暴力、狂躁呢?”老师说,“最近豆豆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下课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书。上课的时候总是看着窗外,几乎从不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前豆豆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交换东西的游戏,可现在她每天都牢牢地抱住一本书,谁都不允许碰一下,连游戏都不肯参加了。”

看到豆豆这些天一直抱在怀里的书,妈妈忽然明白了什么。

原来这是爷爷临走前给豆豆买的最后一本书。豆豆的奶奶过世早,豆豆从小是爷爷带大的,因此对爷爷特别依赖,睡觉都要和爷爷睡在一张床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妈妈觉得应该让豆豆学会自立了,而且一直让老人带孩子不好,尤其豆豆是女孩。于是妈妈换了份相对自由的工作,方便接送孩子,然后买了张车票送豆豆爷爷回了老家。

在火车站,豆豆抱着爷爷的头不肯放手,哭得几乎背过气去,可妈妈却近乎蛮横地将豆豆从爷爷怀中夺了过来。她想,豆豆和爷爷感情好,不舍得分开是正常的,等过一段时间豆豆将爷爷淡忘了,就会好的。没想到,豆豆不但没有忘记爷爷,还在性格脾气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真让妈妈追悔莫及。

豆豆脾气性格的改变与爷爷的突然离去有着直接关系,她把对爷爷的想念和依恋全部寄托在了爷爷送给她的最后一本书上,因此她不肯别的小朋友碰她的书,也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其目的便是为了牢牢守住爷爷送给她的书。与其说豆豆守护的是书,不如说她守护的是和爷爷的祖孙情。可惜妈妈并没有在意孩子小小心灵里的这份沉甸甸的感情,而是用近乎蛮横粗暴的方式斩断了它,因而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孩子又会将这份伤害用自己的方式“转嫁”到他人身上,因此造成了另一位小朋友的受伤。

对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物的依恋是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而父母常常因为急于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性格而忽视了这一表现。当大人们将孩子硬生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剥离或从他们依恋的人身边分开时,孩子的眼泪和抗议却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没出息、懦弱的表现,因而更加坚定了决心。想一想孩子因此而承受的痛苦吧,孤立无援的小人儿是怎样度过那一段对他们来说是暗无天日的时光的,难道不会让我们深深地心痛吗?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给我们的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点耐心,不要简单地将对孩子的磨炼与有意让孩子受伤等同起来。要记住:只有更多的爱和理解才能呵护孩子幼小敏感的心灵,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港湾里快乐健康地成长。2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满的

妈妈最近有些哭笑不得,原因是恒恒对她的爱太“霸道”了。

上个星期,妈妈到幼儿园接恒恒,一个小女孩的家长还没来接,妈妈看见她脸上的鼻涕没擦干净,便拿出一张纸帮她擦。不料恒恒突然冲过来,拉着妈妈的手就往门外走:“快走,妈妈!我们赶快回去吧!”妈妈说:“我给小朋友擦完鼻涕就走。”“不行!”恒恒大声说,“你是我的妈妈,你只能给我擦鼻涕!”说着,硬把妈妈拉走了。

周末,爸爸、妈妈和恒恒三个人一起去超市,恒恒一直缠着妈妈,一会儿就要妈妈抱,还不许爸爸替换妈妈。连坐超市的小推车也要妈妈推着,爸爸一碰小推车他就大发脾气,爸爸开玩笑地对妈妈低声说:“你看,你的小‘情人’吃醋啦!”可是妈妈却“苦不堪言”,因为买了很多恒恒爱吃的东西,恒恒甚至不让爸爸拎。爸爸一帮妈妈拎东西,恒恒就立刻抢过来,塞到妈妈手里:“这是恒恒的东西,要妈妈拎!”可怜妈妈拎到家,手都快累断了。

还有晚上睡觉,恒恒本来自己有个小床,可最近他突然要跟爸爸妈妈睡大床。每天晚上到睡觉的时间,他就夹着自己的小枕头,爬上大床,还非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要跟妈妈紧紧地挨着,把爸爸几乎挤到床下去。早上醒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摸妈妈,看看妈妈在不在身边,要是不在的话,就放声大哭,爸爸怎么哄都没用,非要妈妈来了才罢休。

昨天晚上,妈妈带恒恒去朋友家看望新出生的小宝宝,回家后,妈妈问恒恒:“小宝宝可爱吗?”“一点都不可爱!”恒恒大声回答。“为什么?”妈妈奇怪地问,“我觉得小宝宝很可爱呀,小小的脸,小小的手,那么粉嫩粉嫩的。”妈妈笑着说。

恒恒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紧张地问妈妈:“你和爸爸不会再生一个小宝宝吧?”“有这个可能噢!”妈妈说的是实话,不料恒恒突然烦躁地大声嚷道:“我不许你再生小宝宝!你是我的妈妈!我也不许你喜欢别的小朋友,你只能喜欢我一个人!”恒恒边叫边哭,妈妈站在一边,有些不知所措了。

很明显,恒恒进入了情感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对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最熟悉、最爱的人会产生一种近乎“霸道”的爱。这种爱表现在他们喜欢时刻跟自己所爱的人黏在一起,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所爱之人的爱抚与照顾;一旦发现自己所爱之人关注其他孩子或其他人时,他们会产生很痛苦、很烦躁的情绪。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感期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安全感,孩子最初的安全感都来自于妈妈,所以孩子对妈妈会有一种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的爱和依赖,这种感情能给予他们安全感;二是“嫉妒”,“嫉妒”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词,而是每个人情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情感。正是因为“嫉妒”,所以他们非常排斥其他人靠近他们所爱的人,而想要独占所爱之人的爱。

所以,当孩子出现对父母或者其他人特别强烈、甚至独占性的爱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把爱给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的爱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远离。3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三八”妇女节,妈妈放了半天假,高高兴兴地带着妞妞去逛商场。

在家里就跟妞妞说好,先带她玩一会儿淘气城堡——就是那些大型的充气玩具,然后再陪妈妈买漂亮的新衣服。可是当妞妞开开心心玩完了淘气城堡,轮到妈妈买衣服时,妞妞却闹起了别扭。

妈妈一件件在镜子前试衣服,妞妞坐在专柜的休息凳上。一开始她还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可没多会儿,她就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然后很快跳下来,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我要回家。”“妈妈衣服还没买呢!妞妞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啊。”“不行,我就要回家。”妞妞固执地说。“我们在家可是说好的呀,妈妈先陪你玩淘气城堡,然后你陪妈妈买衣服,对不对?”妈妈耐心地说。可显然妞妞不是那么好说服的,她拨浪鼓似的摇着头,只重复着一句话:“我要回家!”

妈妈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

妞妞也生气了,她大叫着说:“我要回家!我就是要回家!”

妈妈想发火,可是一想起平时看的育儿书,便硬按捺住火气,蹲下来,指着商场,温和地对妞妞说:“妞妞是乖孩子,你看,商场多漂亮啊!那么多的灯啊、花啊!还有美丽的花裙子、各种各样的玩具……”

可是妈妈突然呆住了,她再也说不下去了,因为当她蹲下来,和妞妞一样高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柜台、玻璃、地板还有来来往往的大人的腿,一点也不好看。

妈妈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她紧紧地将妞妞抱在怀里,毫不迟疑地说:“好,咱们回家!现在就回家!”

孩子因为年龄和身体的限制,无论是看世界还是看待问题的想法都是和大人们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野,有自己独有的思想,而我们成人却往往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自己喜欢的理所当然认为孩子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理所当然认为孩子也会讨厌。我们过多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去遵守、去行动,却常常忽视孩子的视角和心理跟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强制性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不满。

3~6岁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让我们准确了解他们的感受,因此,作为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才能明白他们,蹲下和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用孩子的心来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试想一下,假如孩子心中有苦闷,但是却无法说出来,而我们大人也无法了解他们的苦闷,那么孩子该有多么难受?“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这是陶行知先生在1934年应儿童教育社同仁之邀,为教师们创作的一首《教师歌》,实际上是呼吁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同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更要俯下身子,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设身处地地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才能真正读懂敏感期的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独立、纯粹的人。4允许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

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大约四岁左右的孩子在林荫道上散步。

一只小狗跑了过来,卷卷的毛,十分可爱,孩子的眼神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狗狗,一直到它在拐角处消失了,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孩子突然用力拽着妈妈的衣角往前拉,显然是想去追狗狗。于是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往狗狗走的方向追去。追了好一段,终于在一家小院的门口看见了狗狗,躺在一位老奶奶脚下晒太阳。孩子用手指着狗狗,妈妈知道他想摸摸狗狗,于是便征得了老奶奶的同意。孩子摸着毛茸茸的狗狗,开心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儿,孩子心满意足地跟着妈妈离开了。走到银行门口,孩子又被不停开关、并且还能发出“欢迎光临”的声音的自动门吸引住了。于是妈妈便被孩子拉着,在自动门里进进出出很多趟,直到孩子累了,自动停下才离开。

走了一段之后,孩子自己不知怎么发明了一个游戏,他不停地爬到路边花坛的水泥边沿上,然后用力地跳下来。一开始,他还有些害怕,要拉着妈妈的手,可是很快,他就放开了妈妈的手,一个人跳上跳下。爬上去,跳下来,再爬上去,跳下来……就这样,他一个人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看起来似乎索然无味的游戏,直到满头大汗。“妈妈,我们回家吧。”终于孩子累了,拉起妈妈的手要求回家。可是快到家的时候,他又被石子路上的一只癞蛤蟆吸引住了。“妈妈,你等等我哈!”孩子抬起头看看妈妈。

妈妈微笑着回答:“好的,宝贝。”

他一直蹲在那里看到癞蛤蟆慢吞吞地消失在草丛里,才意犹未尽地抬起头,拉着妈妈的手慢慢朝家中走去,而这时,天已经快黑了。

一个多么有耐心的妈妈啊!

看了这一片段,大家似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更是一个聪明的、智慧的妈妈。她给予孩子的可不仅仅是耐心那么简单,她充分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敏感期,并且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和成长空间,让孩子慢慢成长,顺利地度过敏感期。“妈妈,你等等我。”有多少妈妈会在孩子提这样要求的时候微笑着回答:“好的,宝贝,你慢慢来。”我们总是火急火燎地想让孩子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总是认为孩子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一只小狗、一扇自动门,还有一只丑陋的癞蛤蟆,哪里值得浪费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如背几首唐诗,学几首童谣,这样还能提升孩子的智力。可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热烈的爱和敏锐的感受力。他们在注视被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事物时、他们在迷恋被我们认为穷极无聊的游戏时,实际都是在飞速发展他们的各种敏感力,一旦这种学习过程被粗暴地打断,就有可能会影响甚至中断他们的身心发展。而敏感期一旦被错过,很有可能是终身都补不回来的。

所以,让我们好好向上文中的妈妈学习吧,微笑地对孩子说:“宝贝,你慢慢来,妈妈会等你。”5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被家长接走了,最后只剩下新新一个人。他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一会儿站起来往外看看,一会儿又坐下,焦虑不安地摆弄着手中的玩具。

过了一会儿,新新怯生生地走到老师身边,“刘老师,妈妈不要我了……”新新红着眼睛,话没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为什么?妈妈怎么会不要你呢?”刘老师很吃惊。“因为妈妈说,如果我在幼儿园不乖的话,她就不来接我了。”新新哭着说。“你不乖?”刘老师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发生在午饭时的一件事。今天的午饭是胡萝卜菜肉饭,新新不喜欢吃胡萝卜,便把胡萝卜丁一个个挑出来,放在手帕里,然后偷偷藏在桌兜里,不料却被明明发现了。明明报告了刘老师,刘老师批评了新新,告诉他不能偏食,之后便把这件事给忘了。“不会的,”刘老师笑着说,“妈妈肯定是因为有事来晚了,再等一会儿,妈妈很快就会来的。”“会的,”新新坚持说,“妈妈说过,如果我不吃胡萝卜,就长不高,也不聪明;如果我不高,也不聪明,妈妈就不喜欢我,就不要我了。妈妈说要把我扔给讨饭的,让我做他们家的孩子……”新新一边说,一边哭得很伤心。

刘老师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孩子一下午都没精神,一直神思恍惚,原来是在担心妈妈不要他。她把新新抱在怀里,和声细语地宽慰了很长时间。新新妈妈来后,她又和新新妈妈交谈了很久,严肃地指出妈妈的错误——她的话对新新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妈妈很后悔,她没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话竟然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当着老师的面,妈妈抱着新新,对他说:“妈妈错了。下次妈妈再也不说不要你的话了。你是妈妈最爱最爱的宝贝,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不会不要你,不会不爱你。”新新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半信半疑地问:“真的吗?”“真的!不信,咱们拉钩!”妈妈坚定地说。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最无条件的爱,可是,真是这样吗?

多少次当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的时候,我们像新新的妈妈一样,对孩子说:“再这样!再这样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很有震慑力,孩子往往立刻变得很乖,然后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大人们自然也很开心。是啊,孩子乖巧听话,怎会不是一件舒心惬意的事呢?可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给孩子又带来了什么呢?我们违背了他们内心的意志,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感受,用强硬的态度让他们不敢违拗,而我们所利用的武器正是平常口口声声所说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爱的敏感期,尤其对于父母的爱,他们全身心地渴望并依恋着,这是他们最大的安全感。对于大人吓唬他们的话,他们并不知道那只是一种恐吓,而是会信以为真,尤其是听到爸爸妈妈不要自己时,更会害怕、恐惧,完全地失去安全感。我们难以想象,一句恐吓的话在孩子心中会引起多大的惊涛骇浪。所以,请我们的爸爸妈妈像自己所说的那样,真正无条件地爱孩子吧,给他关爱,给他指引,让他在爱的港湾中幸福成长!6父母这面镜子要时时擦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6岁的虎儿突然迷上了爸爸的手机。爸爸一下班,虎儿就立刻迎上去,讨好地帮爸爸拿拖鞋、拎公文包,有时还屁颠屁颠地给爸爸端来一杯水,目的就是为了拿到爸爸口袋里的手机。爸爸为了奖励虎儿,往往很豪爽地把手机往虎儿手里一塞:“去吧,去玩吧!”虎儿拿到手机后,立刻跑到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玩起来。爸爸也很开心,很多次对妈妈说:“你看,虎儿最近是不是懂事了很多?知道体贴大人了,还不捣乱,不再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了。”

可是妈妈却觉得越来越不对劲:虎儿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天最大的期盼就是爸爸回家,拿到手机,然后一个人玩游戏、看视频,有时候叫他吃饭都不肯停下来。可爸爸却不以为然地说:“手机么,孩子长大后总要接触的,现在提早让他玩玩也没什么大不了。再说,安安静静地看手机,也不上蹿下跳了,也不一天到晚缠着大人陪他到楼下去玩了,我们大人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多清净!”

可是这样的清净很快换来了“代价”:在幼儿园测试视力的时候,一向视力很好的虎儿竟然被查出了近视,不过幸运的是目前还仅仅是假性近视,通过治疗和保护,有希望可以恢复,但医生叮嘱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比这更糟糕的是,妈妈发现原本活泼好动的虎儿现在变得有些孤僻、不合群,即便是妈妈带着他在楼下和几个孩子一起玩,他也是静静地依偎在大人身边,心里还总惦记着手机,时不时就翻妈妈的口袋,想拿到手机。如果妈妈不给他,有时他就发脾气,大哭大闹;有时就干脆拉着妈妈的手,坚决要早点回家。

妈妈意识到了严重性,很严肃地跟爸爸交流了这个问题,并达成了一致协议:以后在孩子面前,除了必要的接听电话、查看短信之外,绝不玩手机;将手机内的所有游戏和视频删除,告诉孩子手机最近出了点小故障;更重要的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游戏,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虎儿渐渐忘记了手机,每天回家不是玩积木,就是抱着故事机听故事,视力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更让妈妈开心的是,他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性格也重新变得活泼开朗,以前的虎儿又回来了!

现代社会,手机、电视、电脑、iPad等各种电子产品五花八门,各类电子游戏、搞笑视频等电子信息也如大海般泛滥,令人目不暇接。无论是等公交、办业务、还是在售票处排队,甚至在陪伴孩子玩耍时,每个大人手中都拿着一部手机,看得不亦乐乎。可是当我们大人沉浸于这些电子产品时,有没有想过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大人是孩子的镜子,当大人们沉迷于电子产品时,孩子也会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大人为了让孩子安静,让自己得以清净,甚至会主动把手机或电脑让给孩子玩。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动漫等,专家对此忧心忡忡。毋庸置疑,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心理健康上来说,电子产品对于孩子的危害都是相当大的。有些孩子变得驼背、近视,有些孩子变得孤僻、偏激,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电子产品,而是父母的陪伴。只要我们能用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带孩子多出去走走、亲近自然,多与小朋友们接触,一起互动,就能很快地将孩子从电子产品的身边拉开。Part 3亲密关系关键期:规则、爱和自由一个都不能少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敏感期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小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到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都与这一时期的亲子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的首要任务。1要懂得向孩子表达你的爱

入夜了,甜甜和妈妈躺在床上,享受着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光——亲子阅读。

今天妈妈读的故事是《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要上床睡觉了,他紧紧抓住大兔子长长的耳朵。他要大兔子认认真真地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噢,我想我猜不出来。’大兔子说。“‘我爱你有这么多。’小兔子说着,使劲儿把两只手臂张得大大的。“大兔子的手臂更长,她也张开手臂,说:‘可是,我爱你有这么多。’”

听到这里,甜甜也伸开自己的小手臂说:“妈妈,我也爱你有这么多。”

妈妈笑了,亲亲甜甜的额头,继续读道:“小兔子想:嗯,这确实很多。“‘我爱你,就和我举得一样高。’小兔子说。“‘我爱你,和我举得一样高。’大兔子说。“‘这真的很高,’小兔子想:要是我的手臂可以和她一样,该多好啊!”

听到这里,甜甜嚷了起来:“妈妈!这不公平!兔子妈妈是大人,肯定手臂比小兔子长啊!等小兔子长得和妈妈一样高了,不!比妈妈高了,就比妈妈爱得多了!”“可是,你看,妈妈的手臂比你长,妈妈爱你那么多;等到你长得比妈妈高了,妈妈还是爱你那么多。妈妈对甜甜的爱永远都不会变。”妈妈温柔地说。“对,甜甜的爱永远和妈妈一样多,甜甜爱妈妈也永远不会变。”甜甜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

妈妈继续讲着故事:“小兔子看着树丛前方,无边的黑夜之中,再没有比上面那天空更遥远的了。“‘我爱你,一直到月亮上面。’小兔子说着,闭上了眼睛。“‘噢,那可真远,’大兔子说,‘真的是非常、非常远了。’“于是大兔子轻轻地躺在小兔子的旁边,带着一个微笑,小声说道:‘我爱你,从这儿一直到月亮上面,再——绕回来。’”“妈妈,结束了吗?”甜甜意犹未尽。“嗯,结束了,小兔子睡觉了,兔子妈妈也睡觉了,甜甜和妈妈是不是也应该睡觉了呢?”“是的,”甜甜打了个哈欠,“但是,”她依旧圈住妈妈的脖子,“妈妈,我爱你比小兔子爱妈妈更多。因为,”她眼珠子转了转,说,“我爱你,从这儿一直到月亮上面,然后再绕回来,然后再到月亮上面,再绕回来,再到月亮上面,再绕回来……”

妈妈笑了,她也紧紧地搂住甜甜,轻轻地说:“妈妈爱你,永远和你爱妈妈一样多。”

甜甜满意地睡着了,睡梦中还露出甜甜的笑容。

甜甜梦中的微笑是否深深打动了每一位父母的心?中国父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认为爱的表达要含蓄,更有人认为对待孩子要像老话说的那样:“疼儿不让儿知道。”天天把爱挂在嘴边,多肉麻啊!可是孩子还小,他们没有办法去感受父母埋在心底的爱,他们需要的是切实的爱、肯定的爱、热烈的爱,同样他们也会把得到的爱回报给父母。敏感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尤为渴望,他们在专注大人是否爱他们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去爱,如何表达爱。

研究证明,一个在小时候得到父母全心关爱的孩子,长大后更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精神乐观、阳光、自信的孩子,更会关心和爱护他人。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吝啬你的语言,学会用最热烈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让他们知道你有多爱他!让孩子遨游在父母之爱的海洋中,他们就会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2爱他就要信任他

最近,妈妈和薇薇在聊天的时候,发现女儿越来越多地说一句话:“你可千万别告诉茜茜妈妈啊!”其实薇薇说的不过都是小女孩之间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前天她们发现了草丛里的一个蚂蚁洞;昨天吃冰激凌的时候先吃掉了蓝莓酱;今天又躲在门后吓了老师一大跳……“为什么不能和茜茜妈妈说这些事呢?”妈妈问。“因为这是我和茜茜之间的秘密。”“那为什么你能告诉我,我们却不能告诉茜茜的妈妈呢?”妈妈还是有些不解。“因为,”薇薇想了想说,“因为你不会骂我,你说过,你要和我做好朋友的啊!”然后又放低声音,很神秘地对她说:“但是茜茜妈妈会骂茜茜。茜茜说她妈妈可凶了,如果她做了坏事,她妈妈就会打她,还会让她罚跪!”

薇薇的小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薇薇妈妈有些震惊。虽然她和茜茜妈妈也是好朋友,知道她个性好强,事业做得也很不错,但是却不知道她对孩子竟然要求如此严格。她决定和茜茜妈妈好好谈谈。

茜茜妈妈听完,想了想,很有些后悔:“的确,孩子一直都不怎么喜欢和我在一起,从小就怕我,可能是我对她要求的确太严格了。我总怕孩子会学坏,一发现她有不好的苗头,我就立刻教训她,总想着孩子的教育要趁早、要严格,不能让她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到时候就晚了。但现在看来,我好像是做错了。我也很羡慕你和薇薇的关系,跟你那么亲近,茜茜跟我就不一样,现在话都不怎么跟我说。”“是啊,”薇薇妈妈说,“如果孩子什么都不跟你说,那你怎么才能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最近在做什么、想什么呢?你总想着对孩子严格才能教育好孩子,可孩子如果都不敢跟你说话,你的教育又怎么能让她接受呢?其实,你想让茜茜对你像薇薇对我一样亲近很简单,那就是先让孩子信任你。”

茜茜妈妈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孩子在敏感期内,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总会出现一系列看似问题的问题。其实孩子这些看似不好的行为,随着敏感期的过去,都会自行修复和纠正。大人们要做的首先是充分信任孩子,就像信任一颗坚硬的种子,经过悉心灌溉、阳光照耀、松土施肥,就一定能够开花结果一样,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就一定能够按照生命的自然机制去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只有信任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而这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法则。很难相信,一个不信任自己父母的孩子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假如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能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可怕!在现实生活中,像茜茜妈妈一样的“严父”“严母”不计其数。当然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假如在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的敏感期用大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在懵懂无知的时候就会对这种严格产生恐惧,进而抗拒,那么孩子又怎能敞开心门接受父母的指引和教育呢?一个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一旦关闭了心门,就等于关闭了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如何才能健康快乐地发展呢?

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建立信任开始吧,信任孩子,也努力地让孩子信任你,让孩子把你当作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大朋友,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快乐地度过敏感期。3孩子眼里没有小事

一天早上送萌萌去幼儿园时,在校门口,她突然停下,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一样宝贝交给你。”“什么宝贝?”妈妈有些好奇。

萌萌在口袋里掏了半天,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轻轻地放进妈妈的手心,很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和星宇的结婚证,本来我想自己保管的,可是我怕在幼儿园弄丢了,所以交给你帮我保管,你可千万别给我弄丢了啊!”

妈妈听了差点笑出声来,6岁的孩子,还有什么结婚证!但是她忍住了,接过那张小纸片,对萌萌说:“好的,妈妈替你保管,你就放心去上学吧。”

萌萌安心地进了教室,妈妈打开纸片一看,只见上面画了两个手牵手的小人,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妈妈笑了,也没当回事,顺手塞进了提包。

放学后,萌萌一见妈妈就问:“我的结婚证呢?”

妈妈在提包里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萌萌的小嘴瘪着,眼泪在眼圈中直打转:“你是不是把我和星宇的结婚证弄丢了?”

妈妈歉意地说:“妈妈今天太忙了,忘记放在哪里了,明天再找出来给你好不好?”“不好,”萌萌说,“我和星宇约好一人保管一天,明天早上要交给他的。”

萌萌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妈妈连忙说:“妈妈肯定是忘在办公室了,现在就回去给你拿好不好?”

开车去办公室的路上,爸爸责怪妈妈:“你啊,就是太宠孩子了,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玩的东西,还值得下了班还返回去拿?”

妈妈正色说:“在我们大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是大于天。他们可不认为是过家家,她和星宇可是认真‘结婚’的。我不喜欢大人给她一种感觉:结婚是件很不严肃的事情;我更不想让她觉得,大人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她把最珍贵的东西交给我保管,但我却弄丢了,我要是不把它找回来,或许就会把女儿对我的信任和依赖也弄丢了。”

爸爸听了,惭愧地说:“你说的对,这不是一件小事。”“关于孩子的事,每一件都是大事。”妈妈说。

幸运的是,妈妈在办公室的废纸篓里找到了那张小纸片,原来是白天不小心和一些废资料一起当作垃圾扔掉了。“好在及时来找,否则明天上班前肯定就被打扫人员给清理掉了。”妈妈舒了口气。

萌萌看见妈妈手中的“结婚证”,上去就搂着妈妈的脖子亲了一口:“我就知道,你是我最好最好的妈妈!”

对于大人来说,孩子的行为有时实在可笑,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孩子来讲,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天大的事情。和小朋友争抢一块糖、和小朋友吵架又和好了、老师今天奖励了一朵小红花、同桌今天告诉了我一个小秘密……这一切,孩子都当作一件大事,认真地和大人们讲,这其实都是在和大人们分享属于他们的快乐、痛苦、愁闷和幸福。而我们大人却常常忽视孩子的这种感受,要么听的时候漫不经心,要么索性直接打断:“好了好了,别说了,没看见妈妈正在忙吗?一边儿玩去吧!”

于是,孩子撅着小嘴走开了,同时走开的还有他们那颗受伤的小心灵。孩子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分享他们的世界,而我们却将他们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大人生疏,慢慢地,他们就不愿意和大人交流,从而慢慢封闭自己的心灵,关上了心门。

所以,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请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记住:孩子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因为这和他们的心灵息息相关,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