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贴肚脐能治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2:52:23

点击下载

作者:秦丽娜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贴贴肚脐能治病

贴贴肚脐能治病试读:

前言

前段时间,我正在出诊,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敲开了诊室的门,他希望我从中医角度出一本关于肚脐敷贴的书,刚刚听到这个选题我确实很感兴趣,因为我当时正在做一个中医外治疗法的课题,我很希望能将中医这一博大精深的外治疗法发扬光大,可是我内心深处却又出现了许多担忧,首先最让人无法掌控的就是时间问题,大家都知道医生这个职业是极其繁忙的,琐事众多,我担心不能拿出整块时间参与写作而延误出书日期,再者,我担心内容太过于专业,普通读者不易接受,毕竟我是一名医生,一切病例分析、贴方用药都要从专业角度出发,我还担心……

出版社的编辑很专业,他看出了我的顾虑,对我说:“秦主任,您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好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需要用时间去打磨的,所以我们会给您充足的时间组织编写稿件,另外我们也会有医学专业的编辑为您进行文稿修饰,您只要把贴脐疗法的精华内容及切实可用的药方写出来,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大赞的。”

在与出版社编辑的一番沟通后,我那颗摇摆不定的心才算放下。经过一年多的写作,这本肚脐敷贴的稿件终于完成了。为保证贴方的科学性,我参阅了古今众多医学文献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出了100多种贴方,并根据不同病症给予了详细的病理说明及开出了切实可用的贴脐方。

说实话,这本书的顺利完稿我要真心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在写稿过程中编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我磨合语句文字的大众化问题,并将书中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改成通俗易懂的亲民语言,他们还经常对我说:“秦主任,咱们的文字要‘接地气儿’”,每每听到这样的提示,我都会抿嘴而笑,心里反复重复着“接地气儿”。编辑们还在版式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绞尽脑汁地查找元素,希望给读者们一种即时尚又有传统感的视觉效果。我再次向参与本书的编辑、美编们表达谢意。

最后我希望普天之下的所有读者们都能从本书中受益,也希望读者朋友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接受本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秦丽娜

肚脐,人体的第一枚“印章”

肚脐,简称脐,俗称肚脐眼。从祖国医学角度看,肚脐即为“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乃十二正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从解剖医学角度看,肚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在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肚脐形如铜钱,直径在1~2厘米之间,用手触摸是一个小凹陷,中央一个小凸出。

♀♀肚脐的来头可不小

追根求源,肚脐的前身就是脐带。怀胎十月,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有嘴却不能吃东西,有鼻也无法呼吸,胎盘主要负责吸收来自于母体的营养与氧气,随后通过脐带输送到胎儿体内。婴儿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脐带便被结扎剪断,残端脱落后就会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这就是所谓的“肚脐”。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肚脐实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肚脐虽然已经完成了在母体内传送营养物质的重要责任,但它仍然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如果肚脐着凉、抠肚脐等,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不适就会出现。

黄金分割律,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法则,也是流传已久的经典审美规律。在人体结构中存在3个与肚脐有关的黄金点:肚脐为头顶与足底的黄金分割点,咽喉为头顶与肚脐的黄金分割点,膝关节为肚脐与足底的黄金分割点。

♀♀肚脐的功能也不小

道家与佛家将肚脐及其周围部分称为丹田,脐中自古以来就是道家练功所讲究的玄关一窍,即为气穴。他们认为,人体就是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可达3寸左右,中间是两条阴阳鱼,紧紧相抱在一起,阴阳相互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命得以维系。可见脐乃生命之根本。

不仅如此,脐又是先天、后天联系的纽带。换言之,肚脐与丹田、命门是相通的。前面已经说过,肚脐是内脏获得氧气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就是说,肚脐与脏腑也是相通的。肚脐的上下、左右与五脏之气有着密切的联系。脐下为人体元气聚集、生长的所在。肚脐中部对应脾气、肚脐上部对应心气、肚脐下部对应肾气、肚脐左边对应肝气、肚脐右边对应肺气。

从肚脐的位置上看,肚脐还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等存在一定联系。你真的了解肚脐吗

肚脐,原来在这里

第一章细说中医的治病瑰宝——贴脐疗法

贴脐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方式,主要以经络和脏腑学说为理论依据,运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方剂,如丸、膏、饼、糊……贴敷于脐部及其周围,使药效通过经络,内达脏腑,发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防病治病等目的。贴脐疗法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在民间广受欢迎,不良反应也不足为惧,因此对它进行初步了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你是不是对它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呢?说说贴脐疗法的悠久历史

贴脐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的一大瑰宝,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临床应用广泛。贴脐疗法的源头

1973年,考古队在湖南长沙发现马王堆3号汉墓,其中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著作——《五十二病方》。据考证,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中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学著作。这本书中共记载了283个方子,外治方法占据了一大半,其中不乏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内容,这极有可能就是贴脐疗法的历史源头!秦汉时期的贴脐疗法

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诞生,这里大量论述了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间的相关原理,为贴脐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灵枢·营气》中说道,“从肝上注肺……其支别者,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又比如,《素问·气穴论》也明确指出了“脐一穴”的说法。

到了汉代,直截了当地出现了温熨脐部的具体治疗方法,这在医圣张仲景的笔下便有记载。《金匮要略·杂疗方》论述:“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两三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这就是说,中暑患者若是处于虚寒状态了,则可用屈草温熨脐部。唐宋时期的贴脐疗法

发展到了唐代,脐疗法越来越受重视,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甚至专门用一个小节来介绍脐疗法,其中贴脐方剂甚是不少。比如,用东壁土或苍耳子或露蜂房烧灰敷脐来治疗肚脐流水;将杏仁捣成泥,混合猪骨髓,敷脐,治疗小儿肚脐红肿,等等。这些都为贴脐疗法成为一种专门的中医外治疗法奠定了基础。宋代初期,名医王怀隐奉朝廷之命,在民间收集了上万例方剂,编撰了一部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记录了诸多药物填脐的方剂。比如,将附子研成细末,敷脐,辅之以灸脐,可治疗中风晕厥、不省人事等病症。当然,这里所记载的方剂都是供朝廷官方使用的,所以在制作方法上比较精细,疗效自然也更为切实可靠。宋代还有一本医学著作《圣济总录》,也是由官方组织编撰的,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民间有关贴脐的验方与秘方,比如治疗小便不利时,可取葱白、蛤蜊壳少许,研磨成粉末,调和成泥,贴敷于脐部,并用热手捂着,片刻即可。这些贴脐方剂简单易操作,对后世医家运用贴脐疗法治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贴脐疗法

到了明代,不得不提及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它记载了较多贴脐疗法的方剂,比如将五倍子研成细末,调成糊,填脐,可治自汗、盗汗;将黑牵牛研成细末,加水调和,敷脐,可治疗小儿夜啼。明代的另一位名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也提出了用麝香、樟脑、莴苣籽与莴苣叶捣为膏,敷脐,治疗惊恐所致的缩阳症。

清代时期的贴脐疗法开始有所创新,当时颇具盛名的民间医药学家赵学敏著有《串雅内篇》《串雅外篇》等书,详细介绍了有关贴脐的单方验方,比如以生姜、水胶等煎水制成药膏,贴于肚脐处,可治疗腰痛;用绿豆、胡椒、麝香、胶枣等捣烂贴于肚脐上,可治疗痢疾。从中可见,民间的独到用药经验被广泛运用于贴脐疗法中,大大推动了贴脐疗法的发展。直到晚清,贴脐疗法更是有了深入的认识、研究与应用。此时的一位著名的外治专家吴尚先编写了一部名为《理瀹骈文》的著作,实乃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书中明确记载了300多例方剂,并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另外,书中还详细记载了贴脐方剂的一些临床应用,并从理论上对其治病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历代医家开始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贴脐疗法,最终使其逐渐成熟,成为外治法的一大特色。到了现代,传统的贴脐疗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推崇,贴脐疗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也被大力弘扬。全方位视角,探寻贴脐疗法的科学原理

肚脐,乃神阙穴之所在。贴脐,可使药物不断刺激神阙穴,激发经络之气,透过皮肤的吸收与输送,发挥药效,防病治病,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恰恰与内服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途径大不相同。换句话说,贴脐疗法与内治法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必须究其根本,辨清病源,选对方法,对症施治。

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全身遍布纵横交错的经络,全身器官、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相互分工协作,互相协调地维持着整个机体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若是人体受了外感或内伤,就会使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发生紊乱,产生病变。施治时,首先要遵循一定的治病原则,即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贴脐法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当然,贴脐疗法的治病机制并非三言两语可带过,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我们一探究竟。通过经络来传导

人体组织结构离不开经络,它可沟通表里、连通上下。向外,与皮肤、骨骼相连;向内,与五脏六腑相通。贴脐后,药物不仅会刺激脐部穴位,还可透过经络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使得经络畅行无阻,气血循行顺达,阴阳调理平衡,虚实补泻得当,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疾病得以消除或缓解。通过皮肤来渗透

人体皮肤由外而内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这三个部分,而真皮中90%以上是一些有着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所以贴脐之后,药物一旦能够透过表皮,真皮中活跃的血液循环则可将药物快速传输至人体各处。再者,肚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为属于腹部最后的闭合处,因此表皮的角质层相对最薄,屏障功能相对也较弱,而且从解剖学角度看,肚脐下没有任何脂肪组织,皮肤的筋膜与腹膜直接连接在一起。从这一角度看,肚脐的渗透性是最强的,药物最容易透过肚脐皮肤的角质层,进入到细胞间质中,并迅速随血液扩散至全身。所以,中医学家认为,脐穴给药,是使药物到达肝脏的一条捷径,可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通过神经来调节

现代医学已发现,穴位、经络与神经末梢、神经束、神经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必然会刺激到大脑神经。从这一角度看,药物贴脐,会使脐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调节人体神经与体液,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发挥自主神经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通过药物来助力

不论是中医内治还是中医外治,药物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调理着人体阴阳平衡以及脏腑气血的盛亏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说过:“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托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这说明,药物贴脐疗法,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透过脐部皮肤的渗透与吸收作用得以进入人体内部,从而遍布全身,使有害物质排出或直接被消灭。具体来说,药物可发挥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通过药物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局部周围组织的营养得以改善,有助于消炎祛肿。但此时需要控制刺激量,若刺激性较强,会使局部高度充血,损害身体的正常组织;若是刺激性太弱,则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第二,药物贴脐,透过皮肤使药物成分渗透至皮下组织内,对局部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从而激发全身的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与输送,使其发挥出最大程度的药效。

第三,不同的药物贴敷脐部将会产生不同的药用效果。比如,辛香药物除了本身所具备的药用价值外,还可削弱脐部表皮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加强药物的渗透力度,加水调和后药物与皮肤的贴合作用会更强。肚脐贴虽小,作用却很大

肚脐贴就像一张小小的膏药,所占人体面积小得可怜,却有着强大的功能作用。贴脐疗法,根据症状的不同,所选用的药方与贴敷的方式各不相同,功能主治也大不相同。即便同方同法,因病变部位与症状表现不同,功能作用自然也会有所差别。结合名医名家的论述与本人的临床经验,关于贴脐疗法的主要功用概括起来大致具有以下9个方面。

1.使毛孔收张有度 凡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袭来,不论是从皮毛或口鼻渗入人体内,都会侵入肺部,使人体产生肺部病变。这多半是因为外邪在表、在卫、在上。然而,药入肚脐,则可使毛孔收缩与扩张自如且有度。若是毛孔扩张得较开,则汗液排出,有害物质随之排出;若是毛孔收缩乃至闭合,则可止住大汗淋漓,汗闭则尿液从膀胱排出,同样可以将有害物质排出。

2.升清降浊 人体脾胃功能若是受损,则升降秩序会发生紊乱,该升时升不上去,该降时降不下来,从而清浊混在一起,疾病由此生成。患病部位虽然主要集中在中焦,但上、中、下焦本是同根生,故中焦不适,上、下二焦必受其连累。此时药物贴脐,则可经由脏腑、经络的作用,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正常,脾继续主升清,胃则主降浊。唯有这样升降有序,各司其职,则可使疾病自愈,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调和阴阳 阴阳乃人体生命之根本,阴阳平衡,人体才可得平和;阴阳若是失衡,则会使疾病生。所以想要防病治病,则需要调和阴阳,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贴脐疗法表面上只作用于局部,但因肚脐与脏腑相联,与经络相通,故药物虽然只是作用于肚脐,却可通过脏腑与经络而输布全身,从而直达病变所在,从而使脏腑功能得以恢复,阴阳得以平衡,病体恢复安康。

4.驱邪安正 邪入体内,则疾病生;邪从体内出,则疾病除。也就是说,驱邪也有利于身体健康。比如,虚证不一定非补不可,也可用攻。《理瀹骈文》中指出:“虚证也可用攻者,有病当先去,不可以养患也,且以气相感,虚人亦能盛,无虚虚之祸也……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这段论述足以说明虚证可攻。这时有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病邪被驱除,气血必可顺畅,正气得以恢复,病体恢复健康。而肚脐敷贴配合相应中药,则可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5.热因热用《黄帝内经》有言:“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贴脐,以温散、温通为主,多为芳香走窜类药物,这固然适合对治表证、寒证,但对热证、虚证似乎有点背道而驰,事实上这是贴脐用药的妙处之所在,实乃“热因热用”的治疗方法。正如清代吴师机所指出,热证亦可用热者,一则可温通使其畅行无阻,二则可使热向外而出。

6.疏通经络 经络在人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连接着四肢骨骼、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上下表里等。气统帅着血,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分昼夜地运行着,唯有顺畅运行才可使机体的生命力旺盛。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者内伤瘀滞,都可以运用贴脐疗法治疗。正如上文所言,贴脐疗法就是通过药物作用来发散邪气,疏通经络,顺畅气机,从而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等。

7.对症选药《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贴脐所用的药物也要辨证选择。我们也知道内治与外治之理基本相同,用药方面基本也可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贴脐所用的药物不论是一病一方还是一方多病,抑或是一病多方,都得按病对症施治。

8.温经散寒 贴脐疗法会使皮肤受到温热刺激,局部皮肤一旦感应到这一刺激,必定会通过经络传导至相应的内脏器官中,从而驱散寒邪,达到温经、散寒、通络的目的。

9.行气活血 寒易使气机凝滞,瘀则易使气机阻滞,而热则可使气机畅通。气机畅通无阻了,血液运行自然也不会受阻。这种寒、气、血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得人体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贴脐疗法则可产生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气血运行顺畅,机体变得健康。肚脐贴的优点多多

小儿发烧,可以用退热贴;小儿腹泻,可以用肚脐贴;小儿腹痛,可以将双手搓热贴敷在肚脐眼及其周围……着实受妈妈们的喜欢。小儿生病,这种不吃药、不打针的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颇受妈妈们的喜欢。在追求养生保健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生病了或者想要强身健体,即便是美容养颜,都希望通过外治的方式来实现,于是贴脐疗法越来越受欢迎。当然,贴脐疗法之所以如此受青睐,离不开它本身所具备的一定优越性。

1.安全可靠 所谓的安全可靠,是指贴脐疗法的不良反应少。贴脐药方大多是即时配制的,遇病即可治疗,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即使出现了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即可。

2.操作简单 贴脐疗法易学易懂,取材便捷,操作简单,一般进行短时学习即可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应用起来非常方便。这种治疗方式可使普通患者进行自诊自疗。

3.经济实惠 贴脐疗法所用的药物一般都是常见的中药或食材,药源比较广泛,药价相对较低,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另外,贴脐所用的药物量不需要太多,既可节省医疗费用,还可节约药源,确实是物美价廉、经济实惠。

4.见效快而准 凡是可用贴脐疗法所治的病症,只要坚持施治,一般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虽然有的病症并不能痊愈,但也会起到缓解病情、改善病势的作用。

5.应用广泛 贴脐疗法能调理阴阳失衡及脏腑功能紊乱等相关病症。

6.患者容易接受 这一疗法适用人群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那些不能吃药或难以吃药的人群。比如,口服药物后呕吐不止者,不能吃药或觉得药苦难以下咽者,体虚、衰老、年幼而不能吃药者。应用前必须了解的基本方法

外治肚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贴脐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网罗古今中外的医书,仅贴脐这一疗法本身就包含不少有效实用的方法,比如给肚脐涂药、撒药、敷药、填药,甚至热敷或冰敷等,而且每一种方法在临床经验中都屡试不爽,每种方法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多种方法搭配在一起使用,药物作用发挥得更加显著。目前,比较常用的贴脐方法有以下5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1.敷脐法 敷脐法是贴脐疗法的一种普遍方法。可将所用药物研磨成细粉末,装入瓶中,备用即可。用纱布包裹住药末,敷贴在脐中,外加绷带固定;或用酒、醋、水、油等与药末一起调和成糊状,贴敷在脐窝,外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该疗法作用相对和缓,药效比较持久,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疗效也比较显著。

2.撒脐法 该法也是贴脐疗法中的常用方法。将药物研磨成细末,然后直接撒在肚脐处。该法作用相对较强,药效比较显著,应用范围较广,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3.填脐法 填脐法同样是贴脐疗法中的普遍方式。将药末、药丸、药膏直接填塞进肚脐眼中,外用膏药或消毒纱布包扎固定即可。该法具有疗效快、应用广、作用持久等特点。

4.涂脐法 涂脐法也被称为搽脐法,是贴脐疗法中较为常见的用药方式。可取适量膏剂,涂搽在脐部,反复多次涂搽,不加覆盖,但可以稍微包扎一下。本法适用于大部分脐部疾病,见效快,疗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5.熨脐法 熨脐法也是贴脐疗法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将所用的药物研磨成粗粉末,备用即可。每次贴脐时取药末30~50克,炒热,用纱布包好,趁热温熨在肚脐上,药冷的话再炒。反复温熨,每次大约20分钟。也可以在敷脐之后拿一个热水袋来温熨,以帮助药力更快地渗透进去,增强药效。该法适用于全身性疾病,见效快、疗效也非常明显。贴脐疗法离不开的基本膏方

贴肚脐要对症选用药方,每一个药方都应该被制作成合适的膏方才可以发挥出应有的疗效。然而,制作贴脐膏方的关键之处在于选择合适的溶剂或熬膏等。那么,适用于贴脐疗法的基本膏方有哪些呢?鲜药泥【制作方法】采集新鲜的生药,用水清洗干净,切碎,放入碗中,反复捣碎直至软烂,制成泥状制剂。【使用方法】敷脐,外盖油纸、纱布,用胶布固定,药干后再更换新药。【基本特点】制作方式简单快捷,药量的增减易于操作。制剂呈泥状。但是鲜药比较容易变质,故最好现用现做。【主要功效】消肿、泄热、拔毒。鲜药汁【制作方法】采集新鲜的生药,洗净,切碎,倒入碗中,捣烂成泥;将药泥倒入纱布中,用纱布将药泥裹紧,使劲挤压,使药汁从药泥中挤出,装入器皿中,制成药汁制剂。【使用方法】将纱布或脱脂棉放入药汁中浸泡一会儿,用浸泡过的纱布或脱脂棉敷脐,外盖油纸、纱布,再以胶布固定。亦可调药使用。【基本特点】制作方法简单,制剂呈液体状。药汁也为鲜品,容易发生变质,最好现做现用。【主要功效】善治热证、肿毒等。药液【制作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以水没过药材为宜,再用小火煎煮,去渣取液,制成药液制剂。【使用方法】将纱布或脱脂棉放入药液中浸泡一会儿,用浸泡过的纱布或脱脂棉敷脐,外盖油纸、纱布,再以胶布固定。【基本特点】制作方法简单,制剂呈液体状,应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主要功效】消肿、止痒等。药糊【制作方法】将药物研磨成细粉末,在药末中加入调和剂(水、油、酒、醋、蜂蜜、茶水等均可),调和均匀,制成糊状。或者将鲜药汁与面粉一起调和成糊状,制成糊状制剂。【使用方法】敷脐,外盖油纸、纱布,以胶布固定。【基本特点】制作方法简单,制剂呈糊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以水调和的称为水糊膏。◎以油调和的称为油糊膏。◎以酒调和的称为酒糊膏。◎以醋调和的称为醋糊膏。◎以蜂蜜调和的称为蜜糊膏。◎以茶水调和的称为茶糊膏。【主要功效】消炎、止痒、吸水、保护创面等,善治热证、肿毒、损伤等病症。药膏【制作方法】也被称为油膏,是一种硬糊制剂。将药粉直接与油脂类物质调和均匀,制成硬糊状的膏剂即可。油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猪油、羊油、松脂、香油、黄油、白蜡、蛋清、饴糖、凡士林等。【使用方法】将药膏涂抹在棉垫或桑皮纸上,贴敷在脐部,并用胶布固定即可。【基本特点】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制剂柔软、润滑、穿透性强、涂抹起来方便,对皮肤无刺激性。制剂呈半固体状。【主要功效】适用于干燥肥厚性的皮肤病以及少许湿润的创面等。膏药【制作方法】膏药在古代又被成为薄贴。将药粉搭配上香油、黄丹、蜂蜡等共同炼制,制成硬膏,再将药膏涂抹在一定规格的布、皮、桑皮纸等之上即可。【使用方法】将膏药置于火上烤软,之后进行搓揉,再将四周的药料调和抹匀,贴于肚脐上。【基本特点】遇到温热即可融化,并具有相当大的黏性,便于粘贴在肚脐,使用起来很方便,药效比较持久,便于收藏与携带,经济实用。【主要功效】膏药由多种药物搭配组合而成,故适用于多种疾病。药丸【制作方法】将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调和剂制成丸剂。【使用方法】取适量药丸,填入脐部,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基本特点】便于贮存,使用起来很方便。【主要功效】自制及各种内服药丸均可用于贴脐,适用于多种病症。药散【制作方法】将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避光密封保存即可。【使用方法】取适量药散填放在肚脐内,外盖纱布,以胶布固定。【基本特点】便于贮存,使用方便。【主要功效】自制及各种内服散剂均可直接贴于脐部,善治多种病症。药饼【制作方法】将药物研磨成细粉末,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饼状药片。将新鲜的植物茎叶、根茎等捣碎,制成药饼即可。【使用方法】贴敷脐部,外盖纱布,以胶布固定。【基本特点】穿透性好,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应用广泛。【主要功效】适用于皮肤病以及少许湿润的创面。药袋【制作方法】将应用的药物研磨成细粉末,装入纱布药袋中,放在脐部即可。【使用方法】直接贴敷在脐部,胶布固定即可。【基本特点】便于贮存,使用起来方便。【主要功效】适用于多种病症。贴肚脐出现不良反应,别惊慌

相对于吃药、打针,贴脐疗法的副作用较小,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几乎很少,偶尔会引起一些皮肤问题请大家不要惊慌,事先有所准备,处理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了。疼痛

药物贴脐时,敷药处往往会出现热、凉、麻、痒或非重度疼痛的感觉,这些症状的出现也比较正常,一般不需要处理,等到贴敷时间到达时将药物除去,这些不适感觉就会消失了。但若是贴敷时,出现灼热、针刺样的疼痛,患者几乎难以忍受时,则最好提前将药物除去。水疱

贴脐过程中,局部出现水疱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水疱反而是治疗效果良好的表现。当出现水疱时,只需在表面涂一层甲紫溶液,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疱较大者,可用消毒针直接挑破,待水疱挑尽后涂一层甲紫溶液即可。若是溃疡性水疱,也可以涂一层消毒软膏,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以免感染。为了防止局部起疱或者避免水疱过大,可以先在肚脐处涂一层石蜡油或植物油,也可以适当缩短贴脐的时间。过敏

长时间反复用药物贴肚脐,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轻者局部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起丘疹或水疱等,重者局部皮肤则会出现溃烂。前者,应适当缩短药物贴脐的时间,甚至可以延长两次贴敷的间歇时间,抑或中止贴脐治疗一段时间,并在局部涂上抗过敏软膏。后者则最好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贴脐注意事项

贴脐法虽然属于外治法的一种,但与内治法基本无异,防治疾病的目的与作用原理是一致的。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肚脐贴的疗效,贴肚脐前后以及整个过程都应该谨慎对待、小心操作。

◎保持舒适的治疗环境,确保患者有一个舒畅的心情。所谓的舒适环境,即室温适宜、空气流通、安静整洁。所谓的舒畅心情,即患者思想放松,精神不紧张。当然,患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避开风口,以免着凉。

◎用药或施术部位(脐部)要进行常规消毒。因为脐部皮肤受药物的刺激很有可能会出现发红、水疱或破损等问题,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也较高,所以在贴脐前最好在脐部及其周围涂抹一层凡士林或者浓度为75%的乙醇。

◎贴敷药物后最好能用纱布之类的物品来固定,以免药物脱落或弄脏衣服、被子。不论是何种剂型的药物,药泥、药膏还是药散等,都应用一层或数层消毒纱布覆盖,再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贴脐时间不宜过长。时间一旦过久,药物的刺激量过大,极有可能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甚至引起溃烂,反而会影响疗效,甚至不得不中止之后的治疗。

◎有些药物,如麝香,孕妇是忌用的。所以在治疗孕妇的病症时,最好避免使用含有麝香的药方以及麝香胶布,以免造成流产等严重后果。

◎小儿的皮肤特别娇嫩,贴敷所用的药物最好避免使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的时间尤其不能过长,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发生溃疡等。固定时最好也不要用胶布,而以绷带为宜。

◎对于皮肤容易过敏、脐部有伤的患者,也最好不要用贴敷、温熨药物的方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使用药物贴敷、温熨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温度,一般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准。第二章贴脐疗法,辨证论治是王道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贴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佼佼者,自然也离不开辨证论治这一原则。在具体敷贴肚脐的过程中,应用辨证论治即便不能百分百祛病治病,至少可以缓和病势、改善病情、减轻病态等。所以,在选药、选方、选法等环节,都应该遵循辨证论治这一法则。何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专业术语,乍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吧!其实,简单点说,辨证论治就是分析病症、选择用药。关于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内容,然后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来贴脐治病。

单看辨证论治这四个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包含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一套完整理论与方法。所谓论治,就是指选择治法,这关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药物两方面的问题。辨证实则在为论治提供科学的依据,论治则必须以辨证为基本前提。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平衡阴阳、调理脏腑、防病治病。

首先,贴脐疗法有一套与内治法相同的总纲,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意思就是,寒证用热法,热证用寒法;虚证得补,实证得泻;散证用敛法,结证用散法,等等。

其次,贴脐法应用得当,首先得选对贴敷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配制简便易行且疗效好的药方是配药的根据。另外,选药时也要依据临床实际,绝不拘泥于成方。凡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制成粉末状或熬成膏药来贴敷。比如,治疗急性肠炎,可将平胃散炒热,然后温熨在肚脐上。又比如,治疗肝热,可用清肝膏贴敷在肚脐上。

再次,贴脐疗法一般情况下必需遵循中医治疗八法,具体内容请仔细参看下文所述。

♀♀第一:汗法【方法综述】促进毛孔正常开合,促进发汗,使病邪随汗排出。【功效作用】通畅气血、调和营卫、解表透疹、祛湿消肿等。

♀♀第二:吐法【方法综述】用具有催吐效果的药物来引起患者呕吐。【功效作用】善治伤食、痰多不出、中毒等症。

♀♀第三:清法【方法综述】通过寒凉泻热的药物来清除内热。【功效作用】适用范围广,可清热、凉血、解毒、除湿等。

♀♀第四:下法【方法综述】通便、下积、祛实、逐水等方法,具有寒、湿、润、逐4种类型。用药时最好能分清轻重缓急以及虚实等。【功效作用】通利二便、消积化滞等。

♀♀第五:消法【方法综述】用消散法来化积聚已久的病邪。【功效作用】化食、消积、利水、祛痰等。

♀♀第六:补法【方法综述】包含补益阴、阳、气、血等方法。【功效作用】大补气血,适用于内外诸多虚证。

♀♀第七:温法【方法综述】又名为“温阳法”,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方法。【功效作用】驱寒、回阳、消除寒证等。

♀♀第八:和法【方法综述】又名为“和解法”,通过调理表里来理顺脏腑功能。【功效作用】疏肝利胆、调和脾胃等。

综上所述,贴脐疗法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只是给药的方式、途径不同。内服药物一般先入胃部,经过消化系统后开始区分清与浊,再将其输送至全身上下表里。这时,能入经脉者即为药物的四性五味。

贴脐同样是将药物的四性五味透过皮肤直接到达经脉,然后被人体摄取,在津液中融化,发挥内外一贯的妙用。这就正如“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与吸气,融于渗液”之说,具有驱邪、扶正、理阴阳、安五脏、理顺营卫等作用。

贴脐疗法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基础,并结合药物的性能、气味、厚薄以及归经等来具体操作,尽量做到辨证求因,按证选方,对症用药,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等。贴脐疗法之八纲辨证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可将其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型。一般来说,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即所谓的八纲辨证。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乃八纲辨证的总纲。一般来说,凡是急性的、动的、兴奋的、正在发展中的症状,均属于阳证;而慢性的、虚弱的、静止的、抑制的、正在衰退中的症状,均属于阴证。前者以身热怕冷、烦渴多饮为主要症状表现;后者以身寒、肢冷、喜热不怕冷为主要症状表现。表里辨证

这主要针对的是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变位置的深浅。【表证】致病因素集中于体表,表现为发热、恶风、恶寒、头身痛。【里证】致病因素集中于人体内脏,表现为咳喘、失眠、心悸等。寒热辨证

这主要针对的是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可以直接辨别疾病的性质。【表寒证】证见恶寒、无汗、头身痛。【里寒证】证见口不渴,喜欢喝热饮,腹部冷痛、痰多且稀薄。【表热证】证见身热、汗多、咽干、喉痛、舌尖红。【里热证】证见口渴喜喝冷饮,痰多且黄,大便干燥甚至便秘。虚实辨证

这主要针对的是人体正气的强弱与病邪的盛衰情况。【虚证】专指人体正气不足的病症,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实证】专指病邪亢奋有余的病理表现,多见于急性病患者。贴脐疗法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各类辨证方法的核心,是用于疾病诊断最主要的辨证方法。其中心、肝、脾、肺、肾这五脏辨证以及胃的辨证最常用。搭配贴脐的辅助治疗方法推荐脐部艾灸法

在脐部进行艾灸,明显地,有三种方式,即直接灸脐法、间接灸脐法以及温灸器灸脐法。在日常生活中,前两者更为实用,第三种的操作稍有点复杂,所以我重点介绍直接与间接两种灸脐方式。

♀♀直接灸脐法

◎艾炷灸脐法: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脐部进行艾灸。艾灸的数量因病情且因人而异,并且要小心不要烫伤皮肤。

◎灯火灸脐法:用灯芯草蘸取香油,点燃,迅速灼烧肚脐。手法要迅速,一接触到皮肤立即撤离。该法适用于小儿科疾病,如脐风、小儿惊风、疳积、厌食等症。

◎艾条温和灸脐法:点燃艾条一端,对准脐部,距离皮肤2~3厘米,熏烤。以局部感觉温热且无灼痛感为宜,每次温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可。该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病。

◎艾条回旋灸脐法:点燃艾条一端,与脐部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艾灸脐部。该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病。

◎艾条雀啄灸脐法:点燃艾条一端,与皮肤保持不固定的距离,像小鸟啄食一般,上下活动地艾灸脐部。该法同样适用于各类慢性病。

♀♀间接灸脐法

间接灸脐法又名隔物灸脐法,也就是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脐部皮肤隔开。

◎隔姜灸脐法:将新鲜的姜切成直径为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几个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脐部,用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灸,至皮肤红润但不起疱为宜。该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润肠止泻之功,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呕吐、腹痛、腹泻、痛经、宫冷不孕、阳痿、遗精、早泄、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脐法:将新鲜的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几个孔,置于脐部,然后将艾炷在蒜片上点燃艾灸。此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之功,适用于外科疮毒、肺痨、瘰疬、腹中结块等病症。

◎隔盐灸脐法:将干燥的食盐填入脐部,也可在盐上盖一层薄姜片,再用艾炷点燃艾灸。此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适用于中风、急性寒性腹痛、痢疾、四肢厥冷、虚脱等症。艾灸时需要连续进行,具体数量不限,以四肢温暖、症状得以改善为度。

◎隔葱灸脐法:将新鲜的葱茎捣烂,制成饼状,贴敷于脐部,然后点燃艾炷艾灸。此法具有散寒止痛、温阳救逆、回阳固脱之功,适用于痢疾、泄泻、虚脱、四肢厥冷、早泄、阳痿、伤寒呕吐等症。

◎隔核桃皮灸脐法: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穿山甲为材料,一起研磨成细粉末,取适量装入半圆的核桃壳中,置于脐部,再用面粉糊住四周,上面用荷叶覆盖,点燃艾炷艾灸,以患者感到有热气从脐部入腹内即可。此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温肠止泻之功,适用于寒性呕吐、腹痛、腹泻、痛经、闭经、宫冷不孕、阳痿、早泄、遗精、遗尿等病症。

◎隔槐树皮灸脐法:将槐树皮制成钱币大小的薄片,并针刺数孔,置于脐部,然后点燃艾炷艾灸。也可先在脐中放入药物,在药物上放上大小合适的槐树皮,然后点燃艾炷艾灸。此方可健脾胃,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隔药饼(药膏)灸脐法:将药物研磨成细粉末,制成药饼或者药膏,然后置于脐部,点燃艾炷艾灸即可。

◎隔附子饼灸脐法:将附子研磨成细粉末,用酒调和制成附子饼,中间用针刺几个孔,然后放在脐部,点燃艾炷艾灸。附子性温味辛,可温肾补阳,有利于改善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脐部按摩法

按摩可使病痛得以缓解,甚至消失。按摩脐部及其周围,同样可以使一些小病小痛减轻,尤其适用于小儿科疾病。第三章了解肚脐贴的“黄金搭档”——药材

贴脐的效果关键在于“贴”的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看,一般的中药材、某些西药乃至一些家常食材都可以用来贴脐,在贴敷的作用下发挥独特功效,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西药作用相对明确,哪里痛了就用止痛药、血压高了就用降压药、贫血了就用补铁药等;中药材则主要根据药性以及所归属的脏腑、经络作用于人体,全面发挥中药材的正面作用,避免各种不良反应,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起到防病、祛病、养生等作用。每日所吃的食物有一部分是药食同源的,与中药材的作用原理相近,用来贴脐,同样具有治病、保健的功效。肚脐贴的用药特点知多少

全身上下,肚脐贴的材料来源广泛,凡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品恐怕都能在肚脐上找到合适的处方或膏方。当然,药有千百种,肚脐贴用药尤其得对症。那么,如何能对症呢?宜用对皮肤刺激性大、作用强的药物

贴脐所用皆为外用药,需通过皮肤方能吸收。从这一角度说,应该选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有利于加速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便于人体更好地吸收药物成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药用价值。宜用芳香走窜类药物

贴肚脐的方剂一般不会只是一种药物,这就意味着几味药物中难免会搭配芳香类药物。所谓芳香类药物,其气味厚重、药性走窜,具有通经走络、醒脾透络、开窍透骨等功效,搭配其他药物,可直达病患之所在,发挥散结、行气的作用。

其典型代表药物有:薄荷、细辛、冰片、丁香、肉桂、麝香、高良姜、白芷、花椒、川芎等。这类药物不仅自身具有一定疗效,大多数还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可谓一举两得。再者,贴肚脐所用的药物一旦散发出芳香味,便可通过鼻窍吸入肺部,经由肺脏的吐纳作用而使药物的气味随着血液循环输入全身上下。宜用温热类药物

贴脐所用的药物宜用温热类药物,可兴奋呼吸中枢,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温阳行气、疏通经脉、壮阳固脱,从而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此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有:附子、细辛、丁香、胡椒、小茴香、高良姜、吴茱萸、干姜、肉桂等。贴肚脐治疗后,药物的温通作用可使经络温通、气血和顺,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可想而知,温热类药物特别适用于阳虚证、阳脱证、痹证以及手脚麻木、酸痛等不适。宜用引经药物

引经药,即利用药物的性味归经特性,犹如一位向导,引导诸药直达病痛所在。很明显,方剂中使用了引经药,着力点集中,效果也能更快凸显。正因为如此,引经药具有善走善行的特点,可强化作用部位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并减弱其他部位对药物成分的吸收。

日常生活中,若是胸膈以上发生病变,则可用白酒或黄酒来调药。若是肠胃虚寒引起不适,则可用生姜汁调药;肠胃湿热,则可用黄连浸泡药液。若是病在肝胆,则可用食醋调药;若是肾经、膀胱经引起的疾病,则可用盐水调药;若是下肢患病,则可用牛膝浸泡药液。

特别提醒:经由诸多医学家的实践证明,冰片的穿透力比较强,在贴脐药方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以提高疗效。宜用油类之物

油类物质主要包括猪油、羊脂、松脂、香油、黄油、白蜡、凡士林等。这类物质具有柔软、润滑等优势,入药之后可增强药物的润滑时间,帮助药物成分被皮肤更快、更好地吸收,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强大功能。

在药物搭配方面,苍术、半夏性燥,若使用油类物质,则可使药方柔润;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等药物有毒性,若是使用油类物质,则可减轻或消除其他药物的毒性。

特别提醒:贴脐配方中,最多见的还是用清水来调和,这主要是看中了药物本身的药性与药效。

贴肚脐用药除了上述特点外,还需要牢记一句话:热药相比凉药效果更佳,攻药比补药见效更快。贴脐前,需了解一下药物性能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众所周知。据说,远古时期,为了帮助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神农氏不惜亲口品尝各类植物,以期能找到治病救人的草药,久而久之,《神农本草经》便应运而生。之后,医学家们在神农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药物的性味归经。这不仅仅是依靠对药物的直接品尝,更多的是根据药物在治疗疾病的临床运用中总结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贴脐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能、气味、厚薄、归经等。药有四性

药物有自身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四性或四气。其实,寒与凉、温与热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其中,寒热归属不太明确的药物,被称为平性,故又有“五性”一说。

一般而言,寒凉性质的药物具有清热、降火、除燥等功效,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热证之人;温热性质的药物则善于散寒、温补、助阳等,多用于寒凉体质或寒证、虚证之人;而平性药物多发挥着健脾、强肾之功效,适用于各类体质人群。具体应用可参考下面的表格:药有五味

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药物也有自己的味道,即为酸、苦、甘、辛、咸、淡、涩等。其中,淡味一般依附于甘味,涩味则依附于咸味,所以习惯地称为“五味”。当然,此处的味道,并不单是人的嘴尝出来的,而是根据患者长期服药后的反应与疗效总结出来的。换句话说,“五味”的“味”不仅局限于味觉这一范畴,而是建立在功效之上的。

中医认为,酸味能收、涩,甘味能补、和、缓;苦味能泄、燥、坚,辛味能散、行,咸味则能下、软坚等。

1.辛,能散、能行 散即发散体表内的热邪、寒邪;行则指运行气血。辛味药主要用来改善邪郁在表和气血不通的病症。比如,桂枝的辛味,就可以发散风邪,风寒感冒初起,就可以用其贴脐,发汗后可帮助发散体内的寒邪与风邪等;又比如,川芎的辛味,可行气活血,多适用于气血瘀滞引发的病症。

2.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即补益、滋养、补虚;和,乃调和药性,也就是说,当几种药性猛烈的药物混合用时,甘味的药物可避免药物间的冲突;缓,指缓急止痛,意思是缓解疼痛引起的不适。甘味药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甘草,善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3.酸,能收、能涩 这专指收敛、固涩之效,具体而言,即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等。比如,乌梅,味酸,可治肺虚久咳、长期拉肚子等;五味子也属味酸,可治盗汗、滑精、遗精等病症。

4.苦,能泄、能燥、能坚 也就是说,苦味具有燥湿、解毒、泻下等功效,有利于改善热性病、小大便不利等。比如,大黄味苦,可清除大肠内的积热,达到通便之功效;板蓝根也味苦,可降火解毒,对于多种病毒性疾患有效。

5.咸,能下、能软 下即润肠通便,软是软坚散结。所以,咸味的药物善治大便干燥、乳腺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比如,牡蛎的咸味,可有效地改善甲状腺肿大引起的颈部不适。另外,中医认为“咸走血”,也就是说咸味的药物可凉血解毒,其中,大青叶、玄参、紫草等即为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五味与五行、五脏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内容不妨参见下表:升降沉浮,药物又一性能

我们经常会看到对某些中药材的介绍会有升浮或沉降等说辞,这样的词汇实在太晦涩难懂了,很多人甚至以为是将药物放到水里,看它到底会不会沉下去。事实上,药物的升降沉浮作为另一类作用性能,当然不是这样戏剧性决定的,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呈现出的趋向性决定的。

◎升:带有向上的趋势,主要指药物具有上升、提升的作用。现实生活中,长期腹泻或痢疾的患者往往气是下陷的,此时就需要用提升中气的药物加以改善。

◎降:带有向下的趋势,主要指药物具有下行、下降的作用。大家熟知的呃逆,若是因肝气不顺、胃气上逆而致,则多半需要用理气降逆的药物治疗。

◎沉:带有向内的趋势,主要指药物具有下沉、泄利的作用。如因燥热引起的便秘之症,则需要使用泻下通便的药物;若是因水湿不通而引起的小便不利之症,则需用通利小便的药物缓解。

◎浮:带有向外的趋势,主要指药物具有上浮、发散的作用。比如,外感风邪者急需发散类药物治疗。

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药物的升降沉浮性能来对症下药,那么,药物的升降沉浮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首先,中药大多来自于草根、树皮、昆虫、矿石等,入药部位不同,药物的升降沉浮性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以花、叶、皮、树枝等入药的,大多具有升浮性质,代表药材有绿萼梅、桑叶等;以根、种子、果实、矿石、贝壳等入药的,大多具有沉降性质,代表药材有苏子、枳实、牡蛎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划分标准。旋复花即便是花,药性也是沉降而非升浮的,善于降气、止呕、化痰等;苍耳子即便是果实,药性也是升浮而非沉降的,具有祛风、燥湿、通窍、发汗等功效。

其次,中药在使用前往往需要炮制一番,所以炮制方法也会影响药物的升降沉浮属性。所谓炮制,就是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一般有炒、烫、浸泡、喷洒、水飞、蒸煮、发酵等方法。通常情况下,用酒炮制的药材,可升;用姜炒的药材,可散;用醋炒制的药材,可收敛;用盐炒制的药材,可下行。比如,大黄,本身是沉降的,可清热降火、通利大小便,但经过酒炮制之后,就有了升浮之性,可改善头痛等不适。

药物的升降沉浮使其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发挥着自身特定的性能与功效,有效地调理脏腑气机,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头痛、咽喉肿痛等,属于人体上部有病,可使用升浮的药物治疗;便秘、肾炎等,属于人体下部患病,则需用沉降的药物改善。五脏六腑,药物之归经所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遍布经络的体系,其中五脏乃人体的中心。也就是说,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通过经络归入五脏之中。比如,中医所说的心,不只是心脏这一范畴,还包括思维、情志、血脉运行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药物的“归经”就是指药材在人体内发生作用的归属与去向,说白了,最终就是要归入五脏与六腑之中。

另外,五色、五味对应着五脏,故也可以根据药物的颜色与味道来判断药物的“归经”。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下述表格:贴脐疗法常用的中药材

中药材基本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是古人在实践经验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这些药材在药店里大多可见,并根据它们的来源或功效作用,被划分为不同的门类。芳香类药材

♀♀麝香【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心、脾、肝经。【功效主治】开窍、通络、化瘀。善治跌打损伤、惊痛、中风等。

♀♀石菖蒲【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入心、脾、肝经。【功效主治】理气活血、祛风化瘀。善治胃痛、腹痛、风湿酸痛等。

♀♀藿香【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功效主治】祛风解表、化湿止呕。善治腹痛、呕吐、暑湿等。

♀♀苍术【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功效主治】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善治筋骨疼痛、风寒感冒等。

♀♀厚朴【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脾、胃、大肠经。【功效主治】温中益气、理气行血。善治胸腹胀痛、肌肉麻痹酸胀等。

♀♀砂仁【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功效主治】化湿行气。善治腹部胀满、寒冷所致的腹泻或痢疾等。

♀♀香附【性味归经】味辛、微甘、苦,性平;入肝、三焦经。【功效主治】理气解郁、止痛调经。善治经期腹痛、跌打损伤等。

♀♀沉香【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脾、胃、肾经。【功效主治】降气温胃。善治腹部胀满、呃逆呕吐等。

♀♀木香【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脾、肝、肺经。【功效主治】行气和胃、消肿止痛。善治下腹部胀痛、呕吐、腹泻等。矿物类药材

♀♀自然铜【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平;入肝、肾经。【功效主治】化瘀止痛、续骨续筋。善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等。

♀♀龙骨【性味归经】味涩,性平;入心、肺、肾、大肠经。【功效主治】去除疮毒、生肌止血。善治外伤出血、烧伤、烫伤等。

♀♀石膏【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寒;入肺、胃经。【功效主治】散热祛湿、化疮生肌。善治头痛、肌肤生疮、溃烂等。

♀♀芒硝【性味归经】味辛、苦、咸,性寒;入胃、大肠经。【功效主治】软坚散结、化瘀止痛。善治外伤肿痛、跌打损伤等。

♀♀磁石【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入肾、肝、肺经。【功效主治】重镇安神、益阴潜阳。善治心悸、失眠、惊痫;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等。

♀♀井底泥【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入胃、大肠经。【功效主治】凉血消肿。善治头痛、小儿生疮等。动物类药材

♀♀五灵脂【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入肝、脾经。【功效主治】行血止痛。善治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等。

♀♀穿山甲【性味归经】味咸,性凉;入肝、胃经。【功效主治】祛风活络、消肿止痛、通经下乳。善治风湿痹痛、伤口流血不止等。

♀♀田螺【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寒;入肝、脾经。【功效主治】凉血消肿。善治痔疮、脱肛、腹部胀满等。

♀♀牛黄【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凉;入心、肝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善治小儿惊风、口舌生疮等。

♀♀白花蛇【性味归经】味甘,性寒、温,有毒;入肝、脾经。【功效主治】祛风湿、透筋骨。善治风湿引起的骨节疼痛。

♀♀龟甲【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平;入肾、肝经。【功效主治】补肾健骨。善治腰腿疼痛、肾虚骨软等。

♀♀羚羊角【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入肝、心经。【功效主治】行气散血、解毒止痛。善治外伤流血、中风痉挛等。植物类药材

♀♀川芎【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肝、胆经。【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善治腹痛胁痛等。

♀♀乳香【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功效主治】镇痛消肿。善治跌打损伤、疮毒肿痛、伤筋损骨等。

♀♀郁金【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凉;入心、肺、肝经。【功效主治】凉血化瘀。善治胸腹疼痛、筋骨疼痛等。

♀♀姜黄【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功效主治】行气、通经、止痛。善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产后腹痛等。

♀♀三棱【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经。【功效主治】行气破血。善治心腹疼痛、跌打损伤、伤筋损骨等。

♀♀王不留行【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经。【功效主治】止血、消肿。善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牛膝【性味归经】味甘、苦、酸,性平;入肝、肾经。【功效主治】消除肿痛。善治跌打损伤、腰膝酸麻等。

♀♀桃仁【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功效主治】破血化瘀。善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红花【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心、肝经。【功效主治】通经活血、化瘀止痛。善治跌打损伤、胸胁疼痛等。

♀♀黄连【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效主治】清热、消肿。善治疮毒、烧伤、烫伤等。

♀♀防风【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入膀胱、肺、脾经。【功效主治】通经络、利关节、止痛。善治关节酸痛、外感风寒、头痛、风湿痹痛等。天然草药同样可以入脐贴

草药具有采集方便、制作简单的特点,从古至今备受民间医生的喜爱。一般情况下,可直接将选好的新鲜草药捣烂或者挤压取汁,然后贴敷于脐部,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甚至美容美体等。根据草药特定的药性与功效,可将其细分为不同的种类。下面我就逐一为大家介绍适用于贴脐疗法草药的基本属性与功效主治等。活血化瘀类草药

♀♀皂角刺【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解毒排脓。善治乳痈、痤疮毒肿等。

♀♀野花椒叶【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入肝、脾经。【功效主治】通络活血。善治跌打损伤、关节痛风、风湿疼痛等。

♀♀半枝莲【性味归经】味辛,性平;入脾、胃经。【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止血镇痛。善治跌打损伤、虫蛇咬伤肿痛、生疮红肿等。

♀♀女儿红【性味归经】味涩、微苦,性凉;入心、胃经。【功效主治】活血化瘀。善治疮毒肿痛、风湿痹痛、高烧发热、痔疮等。清热解毒类草药

♀♀地胆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入肺、肝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善治蛇虫咬伤、疔疮肿痛、中暑高热等。

♀♀蒲公英【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入肝、胃经。【功效主治】散结消痈、滋阴凉血。善治乳腺炎、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

♀♀鱼腥草【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肺经。【功效主治】消肿止痛。善治痤疮溃疡、小儿积热、肠痈腹痛等。

♀♀夏枯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入肝、胆经。【功效主治】清肝火、散郁结。善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瘰疬痰核等。

♀♀车前草【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入肝、脾经。【功效主治】清热消肿。善治疮疡肿痛、皮肤溃烂等。

♀♀仙人掌【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善治小儿惊风、乳痈、疔疮、烧伤、烫伤、蛇虫咬伤等。

♀♀穿心莲【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肺经。【功效主治】凉血消肿、解毒生肌。善治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烫伤、烧伤、毒蛇咬伤等。

♀♀黄瓜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