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3:57:38

点击下载

作者:黄方正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试读:

前言

经济学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原理,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主修课程。它研究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要经济问题,形成了一个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家所归纳出来的许多经济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通行原则,提供了解决市场缺陷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调控政策。这些理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本书是为适应高等独立学院的发展,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编写的,也可作为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还可以作为各类培训及自学之用。本书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使用情况,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代性。本书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反映经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二是针对性。本书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依据“知识够用、实用、终身受用冶的原则,在阐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案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读性。本书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条理清楚,文字尽量通俗易懂,方便学生自学,使学生容易掌握、消化、吸收和应用。

本书由四川省经济学会顾问、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黄方正教授担任主编,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经济学硕士邱虹、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李静、中共四川省省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丁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学秘书阳运清讲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实验室主任郝凌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李松林、交通银行广州海珠区支行副行长黄海、七天酒店(深圳)有限公司成都红照壁店副总经理黄勇英担任副主编。参编作者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青年教师侯凌瀚、范钺、郭文娜、李黎媚、杜若、代晓非、刘映池、王德宏,四川理工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熊山,成都安美科燃气技术有限公司姜尔加博士、杨纤纤硕士。全书的基本思路和编写大纲由主编提出,初稿由全体作者分工撰写,初稿写出后由主编统一修改、统稿和审定。阳运清老师担任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图形绘制、部分文稿的计算机输入等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书广泛参阅了国内外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了其他同行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重点参考了我国著名学者高鸿业、宋承先、梁小民、侯荣华等同志的著作,并使用了其中部分资料及内容。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加之我们的理论水平有限,虽然我们力求写出特色,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诚恳地期待各位专家、同行以及读者提出批评与指正。编者2011年12月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正确认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科学地掌握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和理论。学习中要用科学的方法有分析地学习,对其为资本主义统治者服务的一面要加以批判。【学习重难点】重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难点:由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推理出人类社会共有的四个基本的经济问题。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要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情况,必须研究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

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间可分为重商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庸俗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发展阶段。一、重商主义经济学

重商主义经济学产生于15世纪末西欧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时期。当时,作为资本运动首要形式的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时的商人就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适应商业资本家的利益和要求,便产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流派——重商主义经济学。重商主义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探讨。它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作作为考察对象,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对外贸易看成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从这一基本观念出发,主张国家必须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保证货币尽可能多地流入国内和尽量少地流向国外。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经济问题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因而它还不是真正的经济科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逐渐居于统治地位,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的重商主义就必然趋于崩溃,而为古典经济学所取代。二、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的发表为标志的。古典经济学作为产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和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以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为任务,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明确地把经济学规定为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加原因的科学,并详尽地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起源和分配等问题。由于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因而它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愿望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做了初步的分析,力图从理论上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国民财富得以增长。古典经济学在科学上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初步揭示了资本与劳动在利益上的对立。但是,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他们不可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他们学说中的一些庸俗因素,后来成了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依据。三、传统庸俗经济学

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纷纷确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劳资关系日益紧张,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经济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当时的阶级利害关系已不容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科学地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因此,他们转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公开的辩护。19世纪30年代成为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分水岭。马克思写道:“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1]心恶意。”1830年以后至19世纪中期,庸俗经济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庸俗经济学家虽然仍以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人自居,但却抛弃了“注释”和“通俗化”的形式,而以补充和修正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西尼耳、约翰·穆勒,法国的巴师夏和德国的旧历史学派等。他们的“理论”,其矛头直接指向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和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这标志着庸俗经济学开始完全代替古典主义经济学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庸俗经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加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和广泛传播,迫使庸俗经济学不能不另辟蹊径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以边际效用理论为中心的许多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新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奥地利学派、英国的剑桥学派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及其“理论”,一方面以其庸俗的主观效用价值论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千方百计地掩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力图以阶级合作来粉饰资本和劳动在利益上的对立,因而具有鲜明的辩护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在市场竞争中追逐最大利益的需要,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就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决定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因而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他们的这一整套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现代西方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传统的庸俗经济学开始演变为现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市场调节的“神话”,使传统的庸俗经济学陷入危机之中,于是产生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并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空前繁荣,于是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使凯恩斯理论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它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主要有: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以卢卡斯、萨特金和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弗赖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新自由主义的流派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政府干预的思想,这正是其不同于旧自由主义的“完全的市场调节”思想之处。

以上可以看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而传统庸俗经济学又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因素中分离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的特殊表示形式。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数百年中,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古典经济学的创建者、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明确地把经济学规定为研究国民财富的科学,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起源、生产和分配问题。庸俗经济学的创始者、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年)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把经济学规定为一般的研究财富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詹姆斯·穆勒(1773—1836年)在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把经济学规定为探讨调节那些必须有人类劳动的干预才能获得的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规律的一门科学。英国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1790—1864年)在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中把经济学规定为讨论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科学,认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幸福而是财富,经济学家的任务不是建议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干什么,而是说明不可忽视的一般原理。此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重要代表作,如约翰·穆勒(1806—1873年)于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奥国门格尔(1840—1921年)于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吉逢斯(1835—1882年)于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法国瓦尔拉(1834—1910年)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在论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范围时,都主要涉及财富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等方面。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1842—1924年)则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他特别强调经济学不仅是研究财富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应该研究一定社会中人的物质福利问题。研究经济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对于怎样有助于增进社会成员的物质福利问题提供科学的答案。

以上简要介绍了从19世纪末开始至今的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尽管他们各自的观点及其具体阐述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把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概括为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研究国民财富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怎样才能使国民财富得到增长。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也相应发生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为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2]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罗宾斯的这一定义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选择问题,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以后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其他定义大多都体现了罗宾斯定义的基本思想。如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3]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概括地说:目前,经济学家们同意一个类似下列的一般定义,即“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4]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根据以上有代表性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及其论述,我们可以给现代西方经济学下这样一个简洁的定义:它是研究如何使用或配置稀缺的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科学。

怎样理解这个定义呢?根据西方经济理论专著和教科书的有关论述,这个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点:

1.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欲望是指人为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之外,还包括心理方面的需要,如受到社会的尊重、职务升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等。显然,其含义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讲的需求概念是不同的。马克思所讲的需求指表现为一定购买力的社会需要。这种需求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计算的,因而是有限的。而西方经济学所讲的需要,则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具有无限的趋势,正如中国古语所讲:欲壑难填、得寸进尺。

2.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指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资源具体包括下列四个要素:一是劳动,指劳动过程中人的努力,包括人的脑力和体力。二是资本,指经过人的加工用来生产商品的物品,即生产资料。三是土地,包括土地上面的森林、湖泊、河流,以及土地下面的矿藏。四是企业家才能,主要指企业家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的才能,包括经营管理才能、创新才能、冒险才能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怕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如此。因此,资源不论如何丰富,相对于具有无限性的人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稀缺的,不能任意满足人的“欲望”。正是由于物质世界的有限性,人们在满足需要的所有商品和劳务方面,就必然存在局限性。所以,他们认为,稀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 选择的必要性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正因为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所产生的痛苦,才产生了宗教的“节欲”、“知足者常乐”、“清心寡欲”等以减少痛苦的各种戒条。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必须合理地分配使用资源,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他们认为,经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稀缺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切困难问题的学说。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应该是“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利用我们所拥有的稀缺资源。

要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就必须进行正确的抉择。如何进行抉择呢?这就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的资源生产某种产品所放弃的用来生产另一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例如,对同一块土地,是用来搞房地产、修商品房出售,还是用来开办工厂?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假如办工厂的收益为A,开发房地产的收益为B,那么选择B就会放弃A,则A即为B的机会成本。不仅生产者会遇到机会成本,消费者同样也会遇到机会成本的问题。例如,你手中有一笔钱,如用来买了电视机,就不能买音响。在电视机和音响之间就有个选择问题。当你决定用这笔钱购买电视机的时候,就必须放弃购买音响的打算。那么,音响的效用便是你购买电视机的机会成本。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当其对一定数量的现有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从而进行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用什么办法、方式生产;三是为谁生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以上三个问题是一切社会的基本问题,任何社会都必须回答和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他们认为,由于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方法不同,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用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或机构,即一个社会用什么机制或机构来解决它所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个机制或机构便构成社会的经济制度。按照这一定义,可以把社会经济制度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市场经济制度,指依靠市场或价格来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围着市场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完全依据市场的信息来进行,市场价格就是反映供求变动的“晴雨表”,企业根据“晴雨表”所提供的各种市场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计划经济制度,指依靠政府计划来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主从关系,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品,一切听从政府计划来行事,没有必要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三是混合经济制度,指由市场和政府部门的计划来共同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理论”就主要是研究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专栏知识】大炮与黄油经济学家们经常爱谈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做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的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实行霸权与美国对抗,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这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科学家科而奈称之为“缺乏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更多地生产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苏联的计划经济,或者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为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在解决“大炮与黄油”的问题。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结构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按照研究考察的范围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区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一、微观经济学概述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单个经济单位包括单个的家庭、单个的厂商和单个的市场。它主要研究在价格制度的调节下,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即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它所涉及的都是经济变量的个量分析,因而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或“个体经济学”。单个经济变量包括:个别企业的成本、利润、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供给、价格,单个家庭的消费量等。通过对这些单个经济变量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确定并争取实现最优经济目标。由于微观经济理论始终以价格分析作为核心,系统地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价格制度如何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所以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成本)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六个方面,如图1-1所示。图1-1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从图1-1中可以看出,供求理论主要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分析,揭示需求与供给的规律及价格决定的规律。效用理论进一步探讨需求曲线的背后——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法则,阐明居民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和市场条件下,如何使用其货币收入,以取得最大限度的效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成本)理论主要分析价格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即供给方面,着重分析供给的背后——生产,阐明与生产有关的一些重要的经济规律。市场(厂商)理论着重研究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根据什么原则作出产量和价格的决策。分配理论着重研究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决定问题。除上述五个基本问题外微观经济学的目标是使市场均衡,即实现福利最大化——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包括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失灵下的微观经济政策等。上述六大理论中,核心问题是需求、供给与价格理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这是因为微观经济理论所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在西方国家中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所流行的价格理论是需求与供给来说明价格决定的“均衡价格”理论。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必须从供求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入手。二、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个有关的经济总量及其变化。经济总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量、总需求、总就业率、价格水平、储蓄和投资额、经济增长率等。由于宏观经济理论所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分析,所以它又被称为“总量经济学”或“总体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寻求医治这些“病症”的对策,以达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它主要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具体通过“经济循环流动模型”的分析,说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国民收入怎样才能趋于均衡。二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分析影响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各个因素,如何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状态,亦即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三是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它主要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对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四是经济增长理论,这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条件下的各种增长模型、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经济增长的极限和代价。五是宏观经济政策,它主要分析国家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国家宏观调控”问题,具体分析如何通过财政、货币、供给等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周期性波动等问题。

从对宏观经济学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为了考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周期,常常把国民收入和就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又可称为收入和就业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图1-2所示。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核算是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理论和政策、财政理论和政策以及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根据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目标是减缓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增长。图1-2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关系

虽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考察的对象、理论体系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又直接影响微观经济的决策,对任何一个经济问题进行考察,既要进行微观分析,又要进行宏观分析,才能全面透彻的了解,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栏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名称的由来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并没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提法。我们一般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从斯密开始的古典经济学既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这类我们今天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又研究价格、价值、成本、收入分配这类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换言之,在经济学形成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并没有微观与宏观的区分。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的研究从生产转向需求,直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研究的中心是资源配置,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微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时,今天所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并没有“微观经济学”这个名称。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也研究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这类宏观经济问题。但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后才形成的,不过提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称的并不是凯恩斯。凯恩斯也没有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为宏观经济学。第一次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词的是荷兰统计局一位并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卜迪·沃尔夫。他在1941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微观经济解释所指的是一个人或家庭……的关系。宏观经济解释产生于与个人或家庭组成的大集团(社会阶层,民族等)……相应的关系。”沃尔夫的解释已接近于我们今天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中把这两种理论构建在一个经济学体系之内,这成为至今为止所有初级教科书的标准模式。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创举,但过分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又容易形而上学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学家们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的体系。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在学习经济学时又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了。

第四节 西方金进行的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采用了许多分析方法,它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分析方法,才能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及其具体内容。一、边际分析和最优分析

1.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就是对最后增加或追加一个单位自变量所引起因变量变化值的分析。如某厂商生产电视机,月产300台,获得利润15万元,则平均利润为每台500元;如果月产量为301台获利为15.06万元,则边际利润即为最后增加一台利润为600元。可见,边际分析是基于各种经济变量存在函数关系为前提的,是相对于平均分析而言的。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来确定适度的变量界限的较好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用得较为广泛。

2. 最优分析

最优分析就是运用数学和现代计算工具,确定经济运行中目标最优化的论证方法。最优化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均衡问题,即有一定目标的均衡。从数学上看,最优问题就是求极值问题,包括微分极值法、线性规划和拉格朗日法等。比如,已知总成本函数TC=-1002+90Q-Q,试求利润最大的产量。根据数学原理,边际成本MC=90-2Q=0,即Q=45时,利润最大。线性规划是求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即在一定的线性条件下,求线性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或最小化。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1.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指商品价值范畴,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例如,失业和通货膨胀具有替代关系,但当两者并存时,是优先解决失业问题,提高赤字财政政策呢?还是先解决通胀问题,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呢?到底政府应该怎样做是正确合理的呢?这就是规范经济学的问题了。规范分析有三个特点: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分析问题没有客观性,而只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它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2.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反,基本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陈述和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例如,“最低工资立法引起了失业”、“通货膨胀与失业具有替代关系”、“扩大政府开支和减少税收造成财政赤字”都是实证命题。实证分析具有和规范分析完全不同的三个特点: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它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实证分析一般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定义是指对研究变量给以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明确的界定,否则没有特殊性和可比性。假设是指界定理论分析的条件,因为理论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假说是指对若干变量之间关系的揭示或阐述,是未经证明的规律性。预测是运用假说对未来进行科学预见,以判断假说是否存在。如果预测结果符合实际,则假说就是客观的理论;反之,如果预测结果不符合实际或不准确,则需修改或否定假说。

3.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主要差别是其对命题的正确性的判断标准不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必要的,但实证分析更重要,因为它能客观地分析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规范分析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实证分析中也无法完全回避价值判断。比如西方经济学就是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判断条件下,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也是一门规范的科学。我国在经济研究中应更多地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特别是应该采取数据实证分析和模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1. 均衡分析

均衡概念是瓦尔拉斯1874年提出来的,称为瓦尔拉斯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均衡分析是经济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总量均衡分析为主的经济理论,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都可采用均衡分析方法。

2. 非均衡分析

非均衡是相对瓦尔拉斯均衡而言的,可称为非瓦尔拉斯均衡。它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比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揭示的均衡收入就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一般来说这种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实际上是非均衡。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是从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力量不均衡状态出发,联系历史、社会和制度等因素,对经济现象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不是对均衡分析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均衡分析的深化、发展和扬弃。

3. 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综合运用

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必须加以综合运用。但从长期看非均衡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运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揭示经济运行中非均衡的状况和原因,并促使经济从非均衡达到均衡,是极为重要的。四、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短期分析。它只说明短期经济运行情况,不能说明经济运行的变化过程。宏观经济学中对一定时点上若干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就是静态分析,如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每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S(储蓄)和I(投资)的对比状况,即I和S相等时则有均衡国民收入,这就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属于另一种均衡状态分析,它研究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变量对均衡的影响,但这种分析基本上不涉及时间问题,也属于静态分析。

2.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就属于动态分析方法,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区别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具体来说,静态分析是一种横向分析,即考虑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则是一种纵向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即考察不同时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规律。当然,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也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分析的发展和延伸。一般来说,先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五、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

1. 流量和存量

流量和存量都是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数值,如一年内国内生产总值、一年内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一年内钢产量等。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如年末的国民财富总量、年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钢材库存等。

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一年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年初(或上年末)各种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的结果,而到年末未消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归入存量之中。流量和存量是互相影响的,流量增加能使存量增加,存量增加又促使流量增加。

2. 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其中,收入流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收入流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等,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内生活水平状况等,研究收入流量的影响因素并使其不断增长是极为重要的。

3. 存量分析

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存量分析极为重要,因为许多存量指标非常重要,如国民财富、货币数量和存款余额,特别是许多存量使用和分解,它是重要的政策问题。存量和流量分析常用在财富和收入关系分析上,财富和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六、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 总量分析

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变动规律的分析就是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期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2.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个产业的结构及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则属于动态分析。

3.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关系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增长速度的考察,它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则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的研究,它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总量分析最重要,它需要结构分析来加以深化和补充,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为使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全面把握。因此,在实践中应将总量分析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第五节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学习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借鉴的需要。通过学习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可以吸收和借鉴其科学的成分,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长期以来,这样一种流行的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继续,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理论,没有什么科学性而言。所以,多年来我们和西方经济理论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除了对它们进行批判之外,很少讲到借鉴和参考。现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物,是西方国家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指导、调节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进入7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滞胀”局面,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但是,自1983年以来,它们的经济又开始逐渐回升,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这就充分表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及其所揭示的某些经济发展规律是基本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的,对指导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是卓有成效的。尽管它无助于资本主义制度摆脱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它为缓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对资产阶级有用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否也有用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尽管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共性: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二是都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既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舍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把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有选择地借鉴过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对外交往的需要。通过学习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世界经济情况,更有效地进行对外经济往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改革开放将迈出更大的步伐,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大规模上积极发展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和运行机制,熟悉其处理业务的指导思想、具体方式及操作规程,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成功地实现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顺利接轨,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学习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对我们是大有好处的。

第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需要。通过学习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可以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前进。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和积极因素。马克思在写《资本论》原著时,引用资产阶级学者的著述就达605部之多,批判地汲取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即使是对古典经济学以后的庸俗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采取科学的态度,一方面用自己的科学理论批判其庸俗错误之处,同时又十分注意汲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例如,对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所鼓吹的“人口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对这一理论的庸俗性、反动性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其中的某些可取之处。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创始人能批判地汲取前人研究中的精华,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宝库,从而建立起博大精深的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但应看到,马克思经济学说并不是终极真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需要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而且也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地汲取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用来不断充实自己。例如,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货币理论、供给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就可以批判地借鉴过来,用以丰富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理论。再如,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大量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以及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方法,如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法”,把微分、积分、线性方程等融汇在经济分析之中,向我们提供了如何把寻找“最优值”的方法应用于各种经济问题的范例,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马克思曾经讲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推向前进。二、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不同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对于初学者,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有效地学习好这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指南。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内容丰富,学派繁多,观点纷纭,知识涉及面宽,庸俗性和科学因素又常常混杂在一起。面对着这样一门对许多同志来说尚属陌生的经济学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正如列宁所说的:“睁开眼睛来看资产阶级科学,注意它,利用它,批判地对待它,不放弃自己完整的和确[5]定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和实质上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也才能分清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哪些是庸俗的东西,哪些是可供我们借鉴和利用的科学成分。

第二,要从总体上把握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切忌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地研究和评价。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经过数百年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就其中的每一个流派而言,它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而各种不同流派及其理论观点之间,既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也有其相同之处。因此,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例如,我们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必须全面了解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宏观经济理论时,必须全面了解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及其相互联系;研究某一流派或某一学说时,必须全面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及其与其他流派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站在应有的理论高度,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及其流派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第三,应努力发掘和借鉴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服务。学习和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目的,在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需要汲取现代人类社会文化的优秀成果。因此,我们学习西方经济理论,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注意发掘和吸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一切科学的因素,特别是那些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及其行之有效的政策主张,为我所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服务。

第四,必须深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和基本方法;否则,就很难把握西方经济学家对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分析,甚至还可能产生误解。从基本概念来看,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使用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没有的概念。例如,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首先划分为基础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又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又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必须对其中每一种经济学的具体含义有明确的了解,才能弄清楚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了解它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但又包含规范经济学的因素。从基本假定来看,西方经济理论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经常运用某些假定条件。例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均衡分析时,经常使用“其他条件不变”一语,如果我们不把这种假设弄清楚,就不能正确地看到他分析的科学因素和局限性。从分析方法来看,西方经济学家大量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数量、模型、静态、动态以及预测相结合的分析,从而把许多复杂的经济问题数量化,这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对初涉这方面内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多下工夫,是完全可以掌握的。【本章小结】

1.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欲望的科学。它具体研究社会中居民、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通过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要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必须进行正确的抉择,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从生产的角度看,进行资源选择时,必须考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一切社会的基本问题。由于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方法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

2.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过萌芽、形成或产生时期、发展与完善时期。其间可分为重商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发展阶段。15~17世纪中叶为萌芽时期,以重商主义为代表;17世纪中叶为形成或产生时期,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19世纪初开始为完善和发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凯恩斯、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四次革命。

3. 微观经济学可称为价格理论,其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其包括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一般均衡)等。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为核心的总量分析,其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及经济周期和增长等。

4.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和最优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等。

5.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西方经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思考题】1.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4. 社会经济制度划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5.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包括哪些基本问题?6. 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分析方法,各有什么特点?7. 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案例1】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良心“经济学是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的”,这是一个著名经济学家的著名论点。如果“讲”良心,那就不是经济学而是道德伦理学。作为以经济包括市场、交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考察的基础或者说基本“公设”,是假定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都是“经济人”,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本性。因此,它要探讨人们是怎样逐利的,从而设计一种合理的制度,鼓励人们在发展生产力、增进社会财富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目的,而防止某些人钻制度的空子攫取社会财富、侵占他人利益。经济学不讲道德,就像医学医术不讲道德,只关注怎样救死扶伤,而不问病人是劳模还是囚犯。事实上,我们早就吃过经济学“讲道德”的大亏:紧跟着当时的政治潮流,鼓吹精神万能,以为靠人的道德觉悟就可以超英赶美大跃进;待到乌托邦梦醒,才知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里就讲过,“政治的理论观念”(即政治学)应当摆脱道德,“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政治学尚且不应“讲”道德,何况经济学?但是,经济学家是应当“讲”良心、“讲”道德的——在这里“讲”不是对人“说”,也不是研究的意思,而是“凭(良心)”、“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的意思。学科(学问)与人(做人)是两码事,只要是人,不论你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别的什么“家”,都有一个怎样立身处世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做人不讲良心不讲道德就是非人,是衣冠禽兽。恰如医学医术本身不“讲”良心,但古希腊的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道主义准则即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却是所有从医人员应当奉行的道德标准。经济学家的良心与基本道德应当是什么?我认为是八个字:追求真理,造福公众。追求真理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努力探求真理和客观规律,道实情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不察言观色讲违心的话。造福公众,就是秉公持正,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增进全社会的福祉服务,不是为牟取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而花言巧语以自己的专家身份误导舆论和决策者。资料来源:鄢烈山.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良心.http://www.sina.com.cn.根据需要有改动。【讨论题】为什么经济学不讲良心和道德?经济学不讲良心和道德是否是经济学家不讲良心和道德?他们的良心和道德是什么?【综合案例2】价格到底谁说了算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开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市场,做了不少工作。最后,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何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有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信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什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个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其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料来源:根据经济学阶梯教室《价格到底谁说了算》编写。根据需要有改动。【讨论题】到底什么是“看不见的手”?它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46:16.[3]A.里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4卷.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68:472.[4]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5]《列宁全集》第3卷,第581页

第二章 供求与价格理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需求、供给是如何决定价格的,价格机制是如何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掌握弹性理论对厂商收益决策的影响及应用。【学习重难点】重点:影响需求、供给及价格的因素,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不同,需求弹性系数及对厂商的收益影响。难点:需求弹性理论。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3. 均衡价格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第一节 供求理论

一、需求与影响需求的因素

经济分析中所使用的需求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而不是实际购买的商品数量。愿意购买的量与实际购买的量往往并不一致。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常用“需求量”表示愿意购买的量,用“成交量”表示实际购买的量。

第二,需求不是指一种空想或欲望,而是指“有效需求量”,也即人们不仅愿意购买,而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如果只愿意购买但无实际支付能力,那就只能是一种空想或欲望,而不是需求。

第三,需求是个流量概念,它必须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的需求量来表示。比如,某地居民每月对粮食的需求是9000万千克、对纺织品的需求量是500万米等。如果没有时间的规定,需求的含义是不明确的。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 商品自身的价格

这是影响需求量的最重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它与需求量成反比例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或上涨,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便减少或下降;反之,价格降低或下跌,消费者的需求量便增加。

2.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与需求量成正比例关系,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便越大;反之,收入水平越低,对商品的需求量则越小。

3. 消费者的偏好

所谓偏好,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特殊喜爱。例如,南方人爱吃大米,对大米的需求量就比北方人大;而北方人爱吃面粉,对面粉的需求量就比南方人大。消费者的这种偏好,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气候、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4. 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商品指与该商品有某种联系的其他商品,具体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在效用上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如棉织品和化纤织品,都有抵御风寒、增强美感等效用,可以相互替代。如果化纤织品的价格下降了,而棉织品的价格不变,那么,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量就会相应减少。可见,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需求量变化成正比。互补品指必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的两种商品。例如,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因为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汽车才能启动和行驶。如果汽油价格提高,就会引起对汽车的需求量减少。可见,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比。

可见,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称为函数关系。如果把影响需求量发生变化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D=f(a,b,c,d,…,n)

这就是需求函数。它表示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D代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a,b,c,d,…,n代表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就是说,D数值的大小,是由a,b,c,d,…,n的数值所决定的,并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影响某种商品市场需求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如果我们试图一开始就考察所有因素同时变化时它们对市场需求量的影响,那就不可能对需求函数进行正确的分析,甚至会连一个简单的理论都不能建立起来。因此,微观经济理论在需求分析中采用了科学的抽象法,即假定影响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余因素都是不变的。在此假定条件下,考察该变量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变量逐个进行考察。最后综合进行考察,分析多个因素同时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下面,重点研究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经济生活的大量实践表明,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定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土豆的需求状况如表2-1所示。表2-1 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土豆的需求表

这种反映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称为需求表,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是多少。根据需求表绘成的曲线就是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图2-1中的曲线表明,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土豆数量。该曲线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倾斜,表明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相反,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整条曲线反映了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的全部关系。图2-1三、需求定理

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和需求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这种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需求定理。这个定理适用于除某些特殊商品之外的一切商品。

为什么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呢?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由于一些商品之间在使用上存在着可以彼此替代的关系。当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时,由于它可以用来代替其他商品,消费者必然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使需求量上升。例如,冬天既可以用毛毯也可以用电热褥达到保暖的目的,如果电热褥的价格下降了,毛毯的价格即使不变,也会有更多的人去购买电热褥,使其需求量增大,而毛毯的需求量则会相应减少。这种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某种商品与其具有替代关系的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总是多买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少买相对价格较高商品的现象,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实际上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对该种商品(以及其他商品)的购买量,使需求量上升。例如,当猪肉价格下降时,实际上意味着消费者原来用于购买猪肉的既定支出的实际购买力增加,从而可多买猪肉,而原来因价格太高不买猪肉的消费者,现在也可以参加购买。所以,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将增加。反之,如果猪肉价格上升,将引起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这种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消费者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消费者对该种商品购买量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也是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需求定理的存在,需求曲线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但是,这仅是对一般商品而言的。对某些特殊商品而言,需求曲线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例外的情况。例如,某些用于表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品,如珠宝、项链等,往往价格越是下降,需求量越小;某些用于维持生活必需的低档商品,如土豆、玉米等,当其价格上涨时,需求量还会增加;某些投机性的商品,如股票、债券、外汇等,当其价格发生较大幅度变动时,人们就会采取观望的态度,需求将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是需求与价格变化的一般规律,即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专栏知识】需求定理的例外需求定理所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但与一切规律一样,需求定理也有例外。而且,这种例外还是很重要的。一种例外是炫耀性商品。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一书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炫耀性消费是用于显示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用于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为炫耀性商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金钱是人们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炫耀性消费就是用高价商品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贵重的首饰、豪华的轿车、高档时装都是有钱阶级用于显示自己社会身份的炫耀性商品。因为商品只有价高才有炫耀的作用,所以,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就会减少。当然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需求定理。另外一种例外是吉芬商品。爱尔兰经济学家吉芬发现,在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时,尽管马铃薯的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反而增加。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现象被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都是低档生活必需品。在遭受自然灾害这种特殊时期,这种低档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需求也随着增加,因为马铃薯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就是说,正常情况下,马铃薯价格上升一方面引起用其他商品替代马铃薯(替代效应),会使马铃薯的需求减少;但另一方面,马铃薯价格上升又引起人们实际收入减少,也会使马铃薯需求减少。但在大灾荒时,所有物品价格都上升。土豆、肉类、面粉价格都上升,马铃薯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并不大(如果其他东西涨幅度高于马铃薯,替代效应是马铃薯代替其他商品),但使收入减少的收入效应大,这时,人们实际收入减少,更消费不起肉类或面粉,只能用低档的马铃薯充饥。这样马铃薯价格上升,需求也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下,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四、供给与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是西方经济理论中与需求相对称的概念。需求就消费者而言,供给就生产者而言。所谓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其中包括新提供的物品和已有的存货。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它与实际的销售数量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西方经济理论使用“成交量”来表示实际的销售量,而用“供给量”来表示愿意出售的量。

第二,供给不是指一种可能性,而是指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即是说,作为供给,必须同时具备出售商品的愿望和供应商品的能力这两个条件,两者中缺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构成供给。

第三,供给与需求一样,它也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商品供给量,如每月、每季、每年厂商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决定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1)商品本身的价格。这是影响商品供给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商品卖价越高,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量越大;反之,商品卖价越低,供给量越小。(2)相关商品的价格。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同它的替代品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而同它的互补品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例如,土地可以用来种植谷物和小麦,如果谷物价格不变而小麦价格提高,生产者将会多种小麦而少种谷物,从而减少谷物的供给量。再如,当拖拉机价格提高从而供给量增加时,柴油的供给量也会相应增加。(3)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则产品成本增大,厂商的利润减少,从而使供给量随之减少;反之,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则成本下降,厂商利润增大,从而使供给量相应增大。(4)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产品的成本、厂商的利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任何一种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技术进步都将使供给量增大。(5)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厂商预测到某种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就会增加生产,从而使供给量增大;反之,预测到该商品的价格将下跌,就会缩减生产,使供给量减少。

如果把影响供给量的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S=f(a,a,a,…,a)123n

这就是供给函数。它表示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S代表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量,a,a,a,…,a代表影响该种商品123n供给量变动的各种因素。即是说,S值的大小是由a,a,a,…,a123n的数值所决定,并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假定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只受该商品自身价格的影响,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则该商品的供给函数为:

S=f(p)

式中,S代表该商品的供给量,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该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在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专栏知识】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在供给理论中,我们的分析以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为中心。但应该看到,在今天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电脑的供给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存储能力折算,每台为100万美元。尽管价格如此高昂,但供给量极少,只有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经降至1000美元左右,价格只是当初价格的1/1000,但供给量增加了不止1万倍。现在个人电脑的普及程度是许多科学家所未预见到的。电脑供给的这种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由于技术变动引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质量日益提高。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电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且,移动幅度相当大。这样,尽管价格下降,供给还是大大增加了。技术是决定某种商品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越来越关心技术进步。五、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研究的是假定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供给量同商品价格变化的关系。

根据商品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所列成的表,称为供给表。任何商品都可以列成供给表。假定胡萝卜的供给表如表2-2所示。表2-2 胡萝卜供给表

表2-2说明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的胡萝卜数量。根据供给表所反映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所绘成的几何曲线,称为供给曲线。如图2-2所示:纵轴表示商品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SS表示供给曲线。该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示价格提高,供给量增多,价格下降,则供给量减少。整条曲线反映了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全部关系。图2-2六、供给定理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将随着价格的涨落而增减,其数量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就增多,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就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把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和该种商品的供给量之间存在的上述关系,称为供给定理。这个定理适用于除某些特殊情况之外的一切商品。

为什么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由于厂商从事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当产品成本不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时,标志着利润下降,厂商便不愿提供更多的商品,因而供给量必然随价格下降而减少;反之,生产成本不变而商品售价提高时,则意味着利润增加,厂商自然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所以,供给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

第二,由于商品的边际生产费用(生产者每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追加生产费用)一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增,因此,供给价格(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也随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增,即产量增加,边际费用上升,则供给价格提高。如果商品的生产量增加,商品的边际生产费用上升,而供给价格却不能相应提高,那么厂商就无利可图,自然也就不会增加产量。因此,供给量只能随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大。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定理是普遍适用的,即供给随商品价格变动而呈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伸展。但也有例外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例外的情况:

第一,劳动力的供给。在劳动力供给的开始阶段,随着工资水平的小幅度提高,供给量将会增加,但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者对货币的需要被认为不那么迫切了,即使工资再上升,劳动力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少。因此,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先是递增,然后是一条垂直线,或者是一条向后弯曲的线,如图2-3所示。

第二,某些稀缺商品的供给。例如珍贵文物和古董的供给,当其价格提高后,人们就会纷纷把存货拿出售卖,从而使供给量增加,但当价格提高到一定限度时,人们会认为它们可能是最贵重的物品,就会囤积起来而不会轻易再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尽管其价格持续上扬,供给量反而会减少。图2-3

第三,某些投机性商品的供给。例如证券、黄金市场上经常出现下述情况:小幅度升、降价,供给会按正常情况变动;一旦大幅度持续升、降价,因为心理作用人们就会采取观望态度,待价而沽,供给量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动。

以上第二、第三两种情况下的供给曲线可能呈现出如下形态或其他不规则状态,如图2-4所示。图2-4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是一般的供给与价格变化的关系,即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的情况。

第二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所谓均衡价格,指需求量和供给量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均衡价格就是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如图2-5所示。

图2-5中,OQ表示商品数量;OP表示价格水平;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供给曲线;A表示供求均衡点;OH表示均衡产量;OR表示实际产量,OR′表示变动后的实际产量;HA表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假如与实际产量OR相应的需求价格Rd高于供给价格Rs,这就意味着购买者买进实际生产量OR愿意付的价格超过卖者提供相同产量所要求的最低卖价。这对生产者(卖者)显然有利,必然会增加产量,使R点向图2-5

右方移动。反之,假设实际生产量OR向右移动为OR′时,需求价格R′d低于供给价格R′s,这显然对生产者不利而减少产量,使R′向左方移动。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只有当产量为OH时,需求和供给才达到均衡状态。这时,OH就是均衡产量,AH就是均衡价格。由此可见,当商品的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就会形成需求量与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但由于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上涨,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下降,这种价格的涨落就会使上述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偏离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也会自动地恢复到均衡点,继续保持其均衡状态。【专栏知识】谁让广东人吃到更多的鱼?广东人爱吃鱼,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广东人难得吃到鱼。政府严格控制价格,尽管价格不高,鱼却是定量供给的。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放开了鱼的价格。在当时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情况下,鱼价的放开使价格大幅度上升。这时需求过大,而且,取消票证,需求又在增加,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而供给暂时未变。结果,鱼的价格大幅度上升。鱼的价格上升使养鱼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于是,许多人纷纷从事养鱼事业。高价格、高利润刺激了生产,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随着鱼的供给增加,人们能吃到的鱼增加了,但价格却在下降。广东在放开鱼价之后,经过价格大幅度上升,然后迎来吃鱼方便、价格又不高的状况。这完全是价格调节的结果。如果把价格管死了,就不会有这种结果。广东人吃鱼的这种变化说明,价格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管制价格,即把“看不见的手”绑起来,经济中就会出现供求不平衡。实现市场经济最关键的一点是用价格机制调节经济,这就要放开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只要价格能做到的,就让价格去做。只有价格不起作用时,才要由政府去做。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变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产销量)增加;反之,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如图2-6所示。图2-6

图2-6中,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SS和DD时,均衡点为R,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现在,当供给曲线不变,而00需求曲线由DD移动到DD时,意味着需求增加,这对DD与供给曲2222线SS相交于R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由于222OP>OP,OQ>OQ,表明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需求的增加,200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相应增加了。当供给曲线不变,而需求曲线由DD移动到DD时,意味着需求减少,这时DD与供给曲线SS相交于1111R,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OP<OP,OQ111101<OQ表明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需求的减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0量均相应减少了。

上述分析说明,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2)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图2-7所示。图2-7

图2-7中,SS和DD分别为原来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R为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OQ为均衡数量。现在,当需求不变,而供00给曲线由SS移动到SS时,意味着供给的增加,这时SS与DD相交1111于R,决定了新的均衡点为R,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1111由于OP<OP,OQ>OQ,表明需求不变时,供给增加,均衡价1010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当需求曲线不变,而供给曲线由SS移动到SS时,则意味着供给的减少,这时SS与DD相交于R,决定了新22222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由于OP>OP,OQ<OQ,22200表明由于供给的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上述分析说明,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呈反方向变动。(3)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则均衡数量增加,但均衡价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如图2-8所示。图2-8

图2-8中,SS和DD分别为原来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R为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OQ为均衡数量。现在,假定供给和需求同00时增加,则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移动到SS和DD,新的均衡1111点为R,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由于OP>1111OP,OQ>OQ,这表明当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时,均衡价格和均010衡数量都增加了。但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当供给与需求同时增加时,均衡数量增加了,但均衡价格却可能下降,或保持不变。上图中,当供给曲线移动到SS,而需求曲线仅移动到虚线表示的位置,11两者相交形成新的均衡点R,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22为OQ,由于OP<OP,OQ>OQ,这表明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22020格却下降了。(4)供给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则均衡价格总是按需求变动的方向变动,但均衡数量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如图2-9所示。

图2-9中,SS和DD分别为原来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R为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OQ为均衡数量。现在,假定供给增加,供00给曲线SS移动到SS,需求减少,需求曲线移动到DD,两者相交1111形成新的均衡点R,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111由于OP<OP,OQ>OQ,这表明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却增1010加了。但也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当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时,不仅均衡价格必然下降.均衡数量也可能减少。上图中,当需求曲线移动到DD,而供给曲线仅移动到虚线表示的位置,两者相交于R,112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为OQ,由于OP<OP,OQ22202<OQ,这表明不仅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也减少了。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图2-9第一,供给不变时,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呈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第二,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第三,供给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则均衡数量也总是按供给与需求的变动方向变动。但均衡价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第四,供给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则均衡价格总是按需求变动的方向变动。但均衡数量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西方经济学家把上述基本结论称之为“供求定理”。【专栏知识】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谜门票价格也就是歌手劳务的价格。在经济学中,劳务是一种无形的物品,其定价规律与有形的物品是一样的。我们在现实中一定会注意到,美声唱法歌手演唱的门票便宜——即使是大腕,如迪里拜尔,也不过180元。但通俗唱法歌手演唱的门票昂贵——像张惠妹,已达600元以上。用演唱这种劳务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恐怕无法解释这种差别。提供某种劳务的劳动量包括为此而用的培训时间与提供劳务所耗的活劳动。美声唱法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长期专业培训,演唱也颇费力。与此相比,通俗歌手的劳动要简单一点。这就是说,同样一场演唱会,美声唱法包含的劳动量要大于通俗唱法。看来劳动量的差别并不能解释票价格如此巨大的差别。学过价格理论,你就会知道,决定不同歌手门票差别的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引起这种门票差别的也在于供求。美声唱法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能欣赏它的是少数音乐修养高的观众。通俗唱法是大众艺术,能欣赏它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数众多的青少年对它爱得发狂。这就是说,当美声唱法歌手与通俗唱法歌手相当(供给相同)时,由于通俗唱法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声唱法,门票就自然高多了。我们还会注意到,由于通俗歌手收入丰厚,许多人都担当这种歌手,随着出名通俗歌手的增加,其门票也在下降。但由于能成为“大腕”的人仍然不多,供给增加有限,而歌迷对这些大腕的需求不减,大腕的门票仍然相当高,他们的收入依然丰厚。说起来供求关系并不复杂,但利用它可以解释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许多现象。三、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例如,可以用来分析政府普遍实行的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保护和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保证生产者的收入而对该行业产品所规定的最低价格。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70年代为了保护农业,使农产品价格不受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冲击,就对农产品规定了最低下限的支持价格,使这种价格高于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均衡价格。这一政策及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用图2-10来说明。图2-10

图2-10中,SS和DD分别为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R为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OQ为均衡产量。OP是政府所规定的支001持价格,它高于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均衡价格OP。由于政府对农产0品价格的支持,使供给量由OQ增加到了OQ,但这时的市场需求量02却由OQ减少到OQ,由于OQ>OQ即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产品供0121给过剩,其过剩部分为OQ-OQ=QQ,为了能维持支持价格,政2112府就应按支持价格收购过剩的产品,用于储备、出口或援外。这种政策将会对经济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为大量收购过剩产品势必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解决供给过剩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农场主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实行销售配给制(政府对每个农场主规定销售限额的制度)、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扩大对外“援助”等,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而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面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低于按市场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这一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用图2-11说明。

图2-11中,某种产品的均衡点为R,均衡价格为OP,均衡数量0为OQ。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规定了该产品的限制价格为OP,01它低于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均衡价格OP,这时市场的需求量为OQ,01由于政府对价格的限制,使供给量由OQ减少到OQ,由于OQ>021OQ,即需求大于供给,出现产品供不应求,其不足部分为OQ-21OQ=QQ,为了能维持限制价格,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212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按家庭或人口实行配给制,即通过发行配给证强制地使需求量在政府规定的最高限价上与供给量相均衡。其结果,消费者的需求仍不能得到满足,市场上必然出现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用行政手段限制物价的办法,只能作为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权宜之计,而在通常情况下则不能作为一种长期的政策。图2-11【专栏知识】5元电影票价的冲击在四川成都,有关部门曾经规定电影票的价格最低不得少于10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格下限。四川峨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2000年11月初首先打破这种价格下限,把进口大片《完美风暴》的票价降为5元。此事在四川以至全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长期以来,电影作为宣传教育事业,其价格完全由有关部门决定,发行公司和电影院不得自己调整价格。当把价格下限定为10元时,电影院冷落,观众直线下降。观众人数由数年前的每年十几亿人次减少为近年来的不足5亿人次。这就形成电影院供给过剩,80%以上的电影院赔钱。价格下限并没有减少供给(影院的容纳观众能力),却减少了需求,供给过剩就是必然的。没人去看电影,影院当然要赔了。峨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大胆把票价降至5元,观众人数大大增加,场场爆满,影院也赢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取消价格下限是有利的。打破价格下限,由供求决定票价本来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做法,但却引起一些部门的反对,以至于引发争论。这说明尽管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经多年了,但一些人的思维方式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总习惯于由政府定价。看来要真正走向市场经济首先还要解放思想。

第三节 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是供求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说明的是价格的变动比率与需求值(或供给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一、弹性概念的含义和分类

弹性,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西方经济学家借用了物理学上的这一概念,把它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之中,例如,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投资利息弹性、货币弹性、出口弹性等。

弹性的一般含义是什么呢?所谓弹性,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某一经济变量(因变量)对另一经济变量(自变量)的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设有x、y两个经济变量,x为自变量、y是因变量,那么弹性的一般方程式为:

上式中,为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为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E为弹性系数。弹性系数表示弹性大小或反应程度的强弱。弹性概念的运用十分广泛,本节主要考察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所谓需求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对于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即

由于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居民户的平均收入和相关商品的价格,因此需求弹性一般可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

所谓供给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对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的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即

由于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因此,供给弹性主要是指供给的价格弹性。下面分别考察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简称需求弹性,它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其反应程度的大小,用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衡量:

设E代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P代表价格,△P代表价格的变动量,dQ代表最初的需求量,△Q代表需求的变动量,则需求弹性可由下列公式表示:

例如,当牛肉的价格由每千克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20千克增加到30千克。则牛肉的需求弹性为:

由于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总是呈反方向变动,所以需求弹性系数应为负值。为了使需求弹性系数为正值,所以通常在公式中加一个负号,即

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可以从零到无穷大。对于不同的商品而言,需求弹性系数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家根据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 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完全无弹性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零,即E=0,表示价d格无论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发生变动,亦即完全没有反应,如图2-12所示。图2-12

图2-12中,需求曲线DD是与横轴垂直的一条线,表示价格无论怎样变化,需求量都为OQ,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没有任何反应。这1是一种罕见的极端情况。只有极少数商品(如特效药、火葬费用等)的需求弹性才等于零。

2. 需求有无限弹性

需求有无限弹性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无穷大,即E=∞,表示d只要商品价格已定,需求就会无限增大,如图2-13所示。图2-13

图2-13中,需求曲线DD是一条与横轴OQ平行的直线。它表示:只要商品价格已定,买方就会尽量收购这种商品,不受数量限制。这种极端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罕见的。如政府出于战备需要定价收购某种战略物资,或银行大量收购黄金等。

3. 需求有单一弹性

需求有单一弹性指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即E=1,表示需求量d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相同。例如,价格每上升(或下降)1%,则需求量便相应减少(或增加)1%,如图2-14所示。图2-14

图2-14中,当价格由P下降到P时,需求量由OQ增加到212OQ,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相同,需求弹性系数1等于1。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少见,但它可以作为有无弹性的标准。根据国外有关统计资料说明,衣服和住房接近于这种情况。

4. 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即0<E<1,d表示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也就是说,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小于价格下降或上升的百分比,如图2-15所示。图2-15

图2-15中,需求曲线DD是比较陡的,当价格由P下降到P时,21需求量由OQ增加到OQ,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大小于价格变动的21百分比,需求弹性系数0<E<1。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必需品油、d盐、柴、米等属于这种情况,药品的需求弹性就更小了。说明这些东西即使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不见得会减少多少。它的消费总量大体上是稳定的。

5.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富有弹性指弹性系数大于1,即E>1,表示需求量变动的d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奢侈品或高档消费品便属于这种情况。只要价格稍贵一点,需求量就会明显下降,如图2-16所示。

图2-16中,当价格由当价格由P下降到P时,需求量由OQ增212加到OQ,由于PP/OP<QQ/OQ,这说明价格变动的幅度小1212122于需求变动的幅度。图2-16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上述五种情况中,只有第4、第5两种情况,即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才是常见的和有实际意义的;第1、第2、第3种情况,即完全无弹性、有无限弹性和有单一弹性都是极特殊的情况。

为什么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或者说,是什么东西决定商品的需求弹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决定或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商品的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很大,它有很多很好的替代品,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很大,这叫做“弹性完全充足”。如粮食就是这类商品。如果提高某种粮食的价格,就会失掉许多顾客,如果降低价格,则会发生抢购。相反,如果某种商品没有替代品,则它的需求弹性就等于零,这叫做“完全缺乏弹性”。如“胰岛素”这类药品,对糖尿病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消费者的各种开支在其收入中的比重。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开支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该商品的弹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例如,消费者购买火柴的开支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微小,即使火柴涨价100%,也不会对需求量有多大的影响。三是商品本身用途的大小。商品本身的用途越大,弹性就越小;反之,用途越小,弹性就越大。例如,生活必需品趋向于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则趋于弹性充足。四是时间因素。如果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消费者难以找到某种商品的替代品,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很小。相反,某种商品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由消费者自由调节自己的购买行为,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大。另外,某种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需求弹性。一般说来,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小,而非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其反应程度的大小,通常用收入弹性系数来表示。收入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即

公式中,E表示收入弹性系数,M表示货币收入,Q表示需求量,m△Q表示需求的变动量,△M表示货币收入的变动量。

一般说来,收入增加,商品的需求量总是增加的,所以由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系数通常为正值。但也不排除有个别物品,其收入弹性系数是负值的情况,即收入增加时,购买量却会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把凡是随收入的增加,其需求量就相应增加的商品,称作“正常物品”。“正常物品”的弹性均为正值,但也有强弱之分,弹性系数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单一弹性

单一弹性即E=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收入的变动幅度相m等。根据《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一书所提供的对若干产品测算的需求收入弹性的资料,在美国衣服和住房的收入弹性大约为1。

2. 富有弹性

富有弹性即E>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收入的变动幅度。m据西方经济学家测算,高档商品、奢侈品、娱乐、医疗等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

3. 缺乏弹性

缺乏弹性即0<E<1,表示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收入的变动m幅度,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属于这种类型,如粮食的收入弹性就比较小。

4. 负弹性

负弹性即E<0,表示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即收m入增加,需求量减少;收入减少,需求量增多。如土豆就是一例,当消费者收入较低时,可能用土豆作主食;但当其收入增加后,就可能改用大米或小麦作主食,土豆的需求量自然就会减少。过时的服装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19世纪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曾根据统计资料得出表示收入变动对需求影响的所谓“消费规律”。他认为,收入越少的家庭,其收入用于食品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大;一个国家越穷,居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家庭收入的增加,则使食品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他还专门研究不同物品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发生变化时需求量的反应程度,并用曲线来描绘其变化。四、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反应程度的大小,用交叉弹性系数来表示。交叉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即

公式中,E(x,y)表示x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P表示相dy关商品的价格,△P表示y商品价格的变动量,Q表示x商品的需求量,yx△Q表示对x商品需求的变动量。x

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不同的。根据弹性系数的大小,各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正弹性

正弹性指交叉弹性系数E(x,y)>0。一般说来,当相关商品d是“替代品”时,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表现为正弹性。如牛肉或猪肉,其交叉弹性系数即为正值。这是因为在牛肉价格不变条件下,当猪肉价格上升,猪肉的需求量会减少,而牛肉的需求量会同时增加;反之,当猪肉的价格下降,猪肉的需求量会增加,牛肉的需求量会同时减少。这就说明,当x、y两种商品为“替代品”时,商品y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x的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交叉弹性系数E(x、y)d为正值。

2. 负弹性

负弹性指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x,y)<0。一般说来,当相关d商品是“互补品”时,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表现为负弹性。如汽车与汽油便属于这种情况。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汽车的需求量下降;反之,当汽油的价格下降时,汽车的需求量上升。这就说明,商品y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x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所以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x,y)表示为负值。d五、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亦即供给的价格弹性,指供给量对商品价格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它是用来衡量商品价格的一定比率的变动(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衡量,即

如果用E代表供给弹性系数,P代表价格,△P代表价格的变动量,sQ代表供给量,△Q代表供给的变动量,则供给弹性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由于供给量Q和价格P呈同方向变动,因此,供给弹性系数E一s般为正值。

根据供给弹性系数的大小,商品的供给弹性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单一弹性

单一弹性指供给弹性系数等于1,即E=1,表示价格与供给量变s动的百分比相等,如图2-17所示。图2-17

图2-17中,SS线斜率为1,供给曲线经过原点,表示供给量变动幅度与价格变动幅度相等,即E=l。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这s种“同步性”,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偶然和罕见的。

2. 富于弹性

富于弹性指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即E>1,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s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图2-18所示。图2-18

图2-18中,SS线斜率较小,供给曲线较平坦,表示供给量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度,即E>1。一般来说,轻工业产品属于这种情s况。要增加其产量并不困难,即使要停或转产也较方便。这类产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较强,富有弹性。

3. 缺乏弹性

缺乏弹性指供给弹性系数小于1,即E<1,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s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图2-19所示。图2-19

图2-19中,SS线斜率较大,供给曲线较陡峭,表示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即E<1。一般说来,重工业产品和农s产品属于这种情况。因为这些产品的生产受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弱,所以相对于轻工业产品来说,它们的供给弹性较小。

4. 完全无弹性

完全无弹性指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即E=1,表示无论价格如s何变动,供给量也不会变动,如图2-20所示。

图2-20中,SS线斜率为无限大,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坐标的一条直线,表示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都固定不变,即E=1。这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情况。只有稀缺珍贵而又无法复制的古董、文物才会出现这种完全无弹性的情况。图2-20

5. 有无限弹性

有无限弹性指供给弹性系数等于无穷大,即E=∞,表示只要价s格已定,供给者可以无限制地提供产品,如图2-21所示。图2-21

图2-21中,SS线斜率为零,供给曲线是平行于横坐标的一条水平线,表示只要价格即定于OP时,供给量就会无限增加,即E=1s∞。这也是一种罕见的情况。在西方国家,某些地区劳动力严重过剩,如果工资率一旦定下来,劳动力的供给就会源源不断。另外,在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决定供给弹性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价格变动后持续的时间长短。持续时间越短,供给弹性越小;反之,持续时间越长,供给弹性就越大。因为时间越短,厂商来不及增加厂房、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所以供给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如果持续时间越长,厂商则有较充足的时间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新的厂商也可能进入该行业。供给量就可以较大增加,所以供给是富于弹性的。二是产品调整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轻工行业调整产品要容易些,因而供给弹性较大;相反,农产品、重工业产品的调整要难一些。所以供给弹性较小。三是产品成本变化的程度。成本变化程度越大,供给弹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四是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和设备利用情况。设备利用越充分,供给弹性越小;反之,越大。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供给弹性就越大;反之,越小。

第四节 蛛网理论

一、蛛网理论的假设条件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其主要用于分析生产同期较长的农产品价格与产量的周期性波动。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必须有一系列假定条件:(1)假定是一种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E=∞,任何厂商和消费d者都不能影响产量和价格。(2)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定时期,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例如,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需要半年左右,在这期间内已种植的作物无法增加或减少。(3)本期产量决定本期商品价格。用P和Q分别代表本期的价格tt和产量,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P=f(Q) (2-15)tt(4)商品本期的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以Q代表下期产量,t+1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Q=f(P) (2-16)t+1t

根据商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斜率的关系,或者商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关系,蛛网理论可分为三种均衡变动类型。二、收敛型蛛网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小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最后自发地趋于均衡水平。这种蛛网波动称为收敛型蛛网,如图2-22所示。图2-22 收敛性型蛛网

图2-22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E为均衡点,P为均0衡价格,Q为均衡产量。用图解说明均衡过程如下:0第一阶段,由于外在原因减产,实际产量为Q,小于均衡产量Q,于是价格10由P上升到P。01第二阶段,由于商品价格过高,厂商把产量增加到Q,大于均衡产量Q,价40格跌到P,低于均衡价格P。20第三阶段,由于价格过低,厂商减产为Q,小于均衡产量P,价格上升为P,303高于均衡价格P。0第四阶段,由于价格提高,产量上升为Q,高于均衡产量,价格又下降为P,24低于均衡价格P。0

如此循环,如图2-23所示,实际产量和价格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E点所代表的均衡状态,可见,E点是稳定的,这种蛛网称为收敛型蛛网。

为更鲜明地反映收敛型蛛网的价格波动,把图2-22中价格变动的情况,以时间为自变量画在坐标图上,如图2-23所示。图2-23 收敛型蛛网价格波动

图2-23中,纵坐标为价格P,横坐标为时间t,P为均衡价格。0价格波动越来越小,逐渐趋近于均衡价格。三、发散型蛛网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强,最后离均衡点越来越远,这种蛛网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如图2-24所示(图中符号含义同图2-22)。

首先用图解法说明均衡过程如下:第一阶段,由于外在原因减产,实际产量Q小于均衡产量Q,于是价格由P100上升为P。1第二阶段,由于商品价格过高,厂商把产量增加到Q,大于均衡产量Q,于20是价格下跌到P,低于均衡价格P。20第三阶段,由于价格过低,于是厂商减少产量为Q,小于均衡产量Q,于是30价格上升为P,高于均衡价格P。30第四阶段,由于价格提高,产量上升为Q,高于均衡产量,价格又开始下降。4

如此循环,如图2-24所示,实际产量和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E越来越远,可见E点所代表的价格状态是不稳定的。这种蛛网称为发散型蛛网。

为更鲜明地反映发散型蛛网的价格波动状况,把价格波动轨迹连接起来画在以价格图2-24 发散型蛛网

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的图形中,如图2-25所示。图2-25 发散型蛛网价格波动

价格波动越来越大,且离均衡价格越来越远,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四、封闭型蛛网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相等,即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相同程度时,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相同的程度,既不趋向均衡点,也不远离均衡点。这种蛛网波动称为封闭型蛛网。

用图解法说明均衡过程,如图2-26所示。图2-26 封闭型蛛网第一阶段,由于外在原因,实际产量为Q,低于均衡产量Q,这时价格上升10为P,高于均衡价格P。10第二阶段,由于价格上升,厂商增产为Q,高于均衡产量,价格下降为P。22第三阶段,由于价格下降,厂商又减少产量为Q,价格又上升为P。11

如此循环,如图2-26所示,价格和产量始终按同一幅度曲线均衡点上下波动,即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趋于均衡点。由于实际产量Q的不同,形成大小不同的蛛网,因此,称为封闭型蛛1网。五、蛛网理论的应用

蛛网理论的提出,即用弹性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为弹性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当蛛网理论提出后,一些经济学家用蛛网理论解释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及其波动,提出了著名的“生猪—玉米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指出:因为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生猪的价格会影响到玉米的价格。当玉米价格发生变动后,又会影响下一年玉米产量,玉米产量变动后,又会影响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生猪的价格变动又影响生猪的产量。如此等等,直至趋向一个长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猪的价格和产量相对稳定下来。这是历史上运用蛛网理论的典范。

企业可以运用蛛网理论,对市场供给和需求均衡作动态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产量决策。如应该按上述蛛网类型作出相应对策: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收敛型蛛网时,企业应把产量确定在均衡点上,以防价格和产量波动;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发散型蛛网时,企业应准确地把握价格、产量变动趋势的转折时机,采取灵活对策,产量应随价格上升或下降,而扩大或减少,以便增加收入、减少损失;当商品的供求变化趋于封闭型蛛网时,企业应根据产量价格相同幅度变动的规律,确定与之相应的产量政策。

蛛网理论确实对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产量和价格波动的情况,有一定作用。但这个理论也有缺陷,主要是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这个理论不很准确,因为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不相吻合。【本章小结】

1. 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数量,商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呈反向变化的关系称为需求规律,可用从左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厂商愿意出售并有商品出售的数量,商品供给量和商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定理,可用从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来表示。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种价格变化规律称为供求规律。

2. 价格弹性主要包括需求价格弹性(E)、需求收入弹性(E)dM和供给价格弹性(E),,表明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化作出的S反应程度。,表明商品需求量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表明供给量对商品价格变化作ΔP/P出的反应程度。

3. 蛛网理论是用价格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的理论,包括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思考题】1. 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2. 为什么商品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动的关系?3. 为什么商品价格和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关系?4. 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5. 供求定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 如何运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行商品定价决策?7. 为什么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并不违背均衡价格理论,而正是均衡价格理论的具体运用?【综合案例1】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公共政策制定者常常想减少人们吸烟的数量。政策可以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减少吸烟的一种方法是使香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的需求曲线移动。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都是旨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成功了,这些政策就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减少吸烟的另一种方法是,政策制定者可以试着提高香烟的价格。例如,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烟草公司就会以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鼓励吸烟者减少他们吸烟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就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更高而数量更少的点上。吸烟量对价格有多大的反应呢?经济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香烟税变动时出现的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发现,香烟价格上升10%会引起需求量减少4%。还发现青少年对香烟价格特别敏感:香烟价格上升10%使青少年的吸烟量减少12%。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5版.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讨论题】减少香烟需求量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中国目前哪一种方法更为有效?【综合案例2】博物馆门票的定价你是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博物馆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如果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收益。但是,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减少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益会增加。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请教你的统计学家。他们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格变化时参观博物馆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他们用国内各种博物馆参观人数的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参观人数。在研究这两种资料时,经济学家还需要考虑到影响参观人数的其他因素——天气、人口、藏品多少等,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这种资料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你的财务问题应该做何反应。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5版.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讨论题】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我国目前旅游景点应采取何种价格政策?

第三章 效用理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基数效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主观价值论的特点及应用。【学习重难点】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西方经济学的主观价值论。难点: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及均衡条件。1. 基数效用论2. 序数效用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的含义

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是边际效用论。而要理解什么是边际效用,首先必须弄懂什么是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该商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显然,这里的效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这里的使用价值,却不仅仅在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客观物质属性,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不仅如此,基数效用论还认为,效用如物体的重量、长度等一样,是可以衡量的。消费者通过主观心理的感受,可以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商品给予他的效用数量。例如,一个面包的效用是3个单位,一件上衣的效用是50个单位,一辆汽车的效用是10万个单位等,正是这种用基数来计量效用的理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认为,应该把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区分开来。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用T表示总效用,其公式为:u

T=f(q)u

上式表明:总效用量T是消费量q的函数,它随消费量的变化而u变化。

边际效用则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也可以说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用M表示边际效用,其公式为:u

式中,△q代表消费的增量,△T代表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效用Muu等于总效用增量对消费增量之比。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如图3-1所示。图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图3-1中,横轴代表商品数量Q,纵轴代表效用U,T代表总效U用曲线,M代表边际效用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如下规律:U(1)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边际效用下降时,总效用增加;(3)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最大;(4)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5)消费一定商品的总效用是消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四、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因为根据需求规律,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和价格呈反向变化,购买商品数量少,支付的价格高;购买商品数量多,支付的价格低,这就必然会形成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如图3-2所示。

图3-2中,横轴为商品数量Q,纵轴为商品价格P,AB为需求曲线。如消费者购买Q商品,则商品价格为P,实际支付总价格为11OPCQ。如果消费者第一次购买商品数量为Q,第二次购买量为Q1121-Q,则实际支付总价格为OPDQ+QECQ。同样购买Q商品,222211按第二种购买比第一种多支付价格PPDE,同理可证,如果对OQ121商品从少到多,一个一个购买,则会比一次购买多支付价格为三角形面积APC,这就是消费者剩余。1

可以计算某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也可以计算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所有商品的总消费者剩余。一般也像图3-2那样,应用需求曲线AB以下、价格线PD以上区域面积来表示,实际上2消费者剩余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如何用来分析公共政策变化效应,即对政策变化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剩余进行比较,以便分析公共政策变化对消费者和厂商行为的影响。图3-2 消费者剩余【专栏知识】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曾风靡神州大地。女主人公信子和他父亲大岛茂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出了市场机遇。上海一家服装厂推出了信子裙,北京一家服装厂推出了大岛茂风衣。但结果并不一样,上海的厂家大获其利,北京的厂家却亏了。个中原因就在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行为。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获得效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即他感觉到的效用大小。这种效用大小又取决于不同消费者的偏好。信子裙的消费者是少女,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是追逐时尚,偏好受时尚影响大而且多变。她们对时尚的追求要体现在消费上。因此,看了《血疑》后她们极为崇尚信子,穿信子裙就是她们表现自己这种偏好的方式。换句话说,穿信子裙使她们崇尚信子的心态得以表现,就得到了效用。而且,在她们看来,穿信子裙所带来的效用也不是其他裙子所能代替的。已有许多裙子再多买一条信子裙并不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她们对时尚的信子裙的评价还高于其他裙子,因此,愿意出高价买,企业就成功了。大岛茂风衣的消费者是中年男子。这个消费群体偏好较为稳定,受时尚影响较小。他们也很佩服大岛茂这样的父亲,但这种佩服不会表现在模仿大岛茂穿衣服上。他们甚至认为穿大岛茂风衣会让人觉得傻,不符合中年男子成熟的风度。大岛茂风衣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用。他们不会认为大岛茂风衣与其他风衣有什么差别。如果已经有风衣,就不会再买一件,因为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于是,他们不会买大岛茂风衣,更不会为这种风衣出高价。北京的企业就只有失败了。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同样的物品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不同。这正是企业能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示。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认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会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通俗来说,我已消费的某种商品越多,其增加单位对我的满足越小。

例如,一个消费者在饥饿时吃面包,第一个面包给他的满足最大,效用是10个单位。第二个给予他的满足有所减少,效用是8个单位,当他吃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面包的时候,他对面包的欲望强度逐渐下降,效用依次是6、4、2个单位。当他吃第六个面包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欲望,因而效用等于零。如果再吃第七个面包,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产生负效用。现在将这一例子中的商品数量和效用单位的关系用表3-1来表示。表3-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表

从表3-1可以看到,总效用由前后两个边际效用相加而来,边际效用则由下一个总效用减上一个总效用而得出。边际效用随消费商品数量增加而递减,一般为正值,但在下降到零以后,便会出现负值。总效用一般随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不变,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就开始下降。六、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购买时的选择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当消费者所购买到的各种数量的商品能使他获得最大满足时,他不再改变这一状态,此时的最大满足状态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状态。

当消费者用既定收入来购买一种商品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买进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M)正好等于为此而支出的货币u所失去的效用(λP),即M=λP。如果M>λP,消费者就会增加购uu买量;如果M<λP,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量,直到两者相等。u

如果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用全部收入来购买两种商品或多种商品,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说,消费者用最后一个单位货币购买的两种商品带来同等的边际效用。用公式来表示:

式中,M代表x商品的边际效用,M代表y商品的边际效用,Puxuyx代表x商品的价格,P代表y商品的价格,λ代表单位货币的边际效y用。此式的经济含义亦可理解为:对消费者来说,任何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七、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

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可用下式表示:

PX+PX+…+PX=M1122nn

上式中,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P…P分别代表第1种、第212n种……第n种商品的价格,X、X…X分别代表第1种、第2种……第n12n种商品的购买数量。

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公式和购买限制条件公式可简化如下:

P·X+P·X=MAABB【专栏知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新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与惠子在一座桥上游玩,庄子看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感叹说:“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段对话讲庄子善辩。但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段话作为对鱼儿快乐与否的判断。如果鱼有感觉,它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它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在享受,只有鱼自己才能判断。效用或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只有自己能作出判断。所以,应该说惠子说得对,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还是不快乐呢?消费者行为理论强调的是从个人出发来判断效用,正如要鱼儿自己判断自由地游来游去是否快乐一样。个人的感觉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当然,由于人的行为有共同之处,人对满足程度的判断表现为他的消费行为,所以,这种心理感觉仍是可以研究的,有共同的规律可探寻。这正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序数效用

序数效用论的效用观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论基础上的。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可以用基数来计算,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是无法衡量和计算的,基数效用论关于效用可以衡量和边际效用递减两个假设都很难成立。他们认为,消费者不能说出效用的数值,但可以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的偏好顺序。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无法知道商品有多少效用单位,但他可以知道,他对各种商品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因而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顺序和效用水平。例如,消费者可以说出对商品x的偏好大于y,对y的偏好大于z等。在购买商品时,当然就会先买x,然后买y,最后买z。这种用序数来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效用水平的理论就叫序数效用论。可见,序数效用论强调相对效用,而不像基数效用理论那样注重绝对效用。现在,西方经济学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用序数效用理论来取代基数效用理论。二、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理论的分析工具。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给予消费者以相同满足水平的一种曲线图。无差异曲线不表示效用数量,只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因此,无差异曲线也就是反映消费者偏好的偏好图。

为了说明无差异曲线,先从无差异表开始。一个无差异表就是一个两种商品总效用相同的各种组合表。假设一个消费者按照既定的价格购买x和y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有A、B、C、D四种不同的组合,其中每一种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都是相同的,因此,表中每一种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如表3-2所示。表3-2 无差异表

把表3-2画在坐标图上,以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四种组合表现为四个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的一条平滑曲线,就称为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U表示给消费者带来同等1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的组合轨迹,如图3-3所示。图3-3 无差异曲线

图3-3中曲线的每一点都代表两种商品的一种组合,并且每一种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水平或使用都是无差异的。因此,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于他都是同样可取的。

当然,表3-2的表格只是消费者可能有的无数表格中的一个,还可以根据这个消费者所感受的较高或较低的满足程度列出相应的多种水平的无差异组合的表格,每个表格都可用图形表示出来而各有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图。例如表3-1中的各种组合也是无差异的,但表3-3中的任何组合都比表3-2中的任何组合代表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满足。表3-3 无差异表Ⅱ

把表3-3表示的内容画在图3-4上,作出了第二条无差异曲线U。在理论上假设一个消费者对于两种商品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2线存在,我们可以作出第三条、第四条……无差异曲线,无数的无差异曲线构成了无差异曲线群,如图3-4所示。图3-4 无差异曲线群

通过图3-4可以看出,在U右上方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两1种商品的组合在数量上都要多一些,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要大一些。因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满足水平或效用越高,即U>U>U。321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斜率是负数。这是因为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它上面的任何一点都提供同等水平的满足,而同等水平的满足是由增加x商品数量就必须减少y商品的数量才能得到,或者增加y商品数量而同时必须减少x商品数量才能得到。满足水平不变而商品组合变动,两种商品数量就必须一涨一消,因此,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一定是负数。

第二,任何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表示较低程度的满足,而位置较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较高程度的满足。如果两条曲线相交,在相交点所代表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对x和y商品的消费数量相同,因而具有相同的满足水平即总效用,这显然与U和1U是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相矛盾的。2

第三,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在坐标图上,实际上有许多条无差异曲线,通过每一个两种商品组合点都可以有一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一种效用水平。如图3-4所示,除了无差异曲线U外,还有无差异曲线U和U等。不难看出,根据序数效用的213第三个假设,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三、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商品替代率,又称为边际替代率。它是指消费者为了保持同等程度的满足,在增加一个单位商品x时所必须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在商品组合中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如果用MRS表示边际替代率,其公式为:

序数效用论认为,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当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x的消费,相应地减少对商品y的消费后,随着他拥有的商品x的数量增加和商品y的数量减少,他对商品x的评价逐渐降低,而对商品y的评价逐渐提高。这样,随着商品x的效用递减,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就越来越小。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向原点的,从图3-2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边际替代率的递减。从A点到B点的边际替代率是3,从B点到C点的边际替代率是l,从C点到D点的边际替代率是0.5。

又如,消费者有一个单位x商品和15个单位y商品,虽然他对x商品的偏好甚于y商品,因而愿意放弃4个单位y商品,而增加1个单位x商品,于是,他有了2个x商品和11个y商品,虽然他对x商品的偏好仍然甚于y商品,但这时只愿意放弃3个单位y而增加一个单位x。这一替代过程一直持续到他对这两种商品的偏好相等为止。边际替代率依次是4、3、2、1,这就是序数效用论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如表3-4所示。表3-4 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四、预算约束线

无差异曲线显示消费品提供的满足水平,但是,在商品经济中任何满足水平要成为现实,还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在一定时期中,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从而作为消费部分的开支是有限度的。有限的开支能买到多少商品,还要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佳的商品组合,他要想买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商品组合,要受他的预算或货币收入的限制。

为了分析简便,假定一个消费者购买的只是x与y两种商品,他每周的开支是6美元,商品x的单位价格是1.5美元,商品y的单位价格为1美元。按照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他可以有几种购买方式:他可以购买4单位的x商品,也可购买6单位的y商品,还可以两种商品都购买一些。用表3-5来表示。表3-5 每周开支6美元可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把表3-5的各点画在坐标图(如图3-5所示)上,可以看出:各个点都在AB线上。AB线直接概括了这个消费者在支出他的6美元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时所能采取的全部方式。AB线即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又叫做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价格线。它表示消费者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能够购买到的价格已定的两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如图3-5所示。图3-5 预算线

在图3-5中,纵轴截点A表示消费者每周的收入6美元全都用于购置商品y,横轴截点B表示全部收入用于购置商品x,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连接A、B两点的直线即预算线,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用收入可能买到的x和y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在AB线下面是未花费其全部收入的组合,在AB线以上则是全部收入不可能达到的购置量。五、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可以有多种组合以获得满足,每一种组合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它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从无差异曲线的特性来看,离原点越远消费者越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因此,每个消费者都有获得更大满足的愿望,都想通过购买把心目中的无差异曲线推离原点越近越好,都想在无差异曲线图上得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但是,这仅仅是消费者的主观愿望。从客观方面来看,这种愿望要受到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的限制,这种限制由预算约束线来表示。因此,一格消费者只能在收入和价格所限制的范围内购买到最大效用,获得最大满足。为此,如何把主观愿望和客观限制结合起来,以求得在收入和价格既定条件下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这正是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与均衡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序数效用论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这两个分析工具结合起来,以寻求消费者最大满足点或消费者均衡点。将图3-4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点,如图3-6所示。图3-6 消费者均衡

在图3-6中,AB线是预算约束线,U、U、U是三条位置越来123越高的无差异曲线。对于一个预算约束线内的消费者来说,只能在无差异曲线U和U上选择商品组合。首先看U:预算约束线AB与无差121异曲线U有两个交点a和b,这表明消费者的既定收入可以买到无差1异曲线U上的商品组合,但这样的购买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1足,因为U的位置低于U的无差异曲线,即U的满足水平低于U。1212从数学上看,这两个交点都不是最大值,一个消费者如果用自己的全部收入来购买a点或b点所表示的x商品和y商品的组合,显然没有获得最大满足,因为一个有理性的消费者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再看U:AB线和U有一个切点E,从数学上讲,这个切点是最大值。因此,22只有AB线和无差异曲线U的切点E,才是消费者可以买到的且能给消2费者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这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用自己的全都收入购买的是E所表示的x商品和y商品的组合,就是在他可能的收入范围内买到了最大的效用,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因此,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或最大满足点。当有理性的消费者经过选择找到使他获得最大满足点时,只要货币收入、价格和偏好不发生变化,消费者就不会改变这一状态,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状态。

在消费者均衡点上,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正好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由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所以,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该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

该公式表明,消费者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为了得到最大效用或满足,消费者应选择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者商品价格之比的商品。这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加以解释。

前面讲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可以看出,这两个公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写作:

第三节 消费者选择

一、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以上分析的消费者均衡,是以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为条件的。而实际上,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是经常变化的,收入和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量。因此,我们还必须分析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1. 收入变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西方微观经济学主要通过收入—消费曲线来分析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和消费者的选择。

假设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量将随之而变化。收入增加时,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预算支出增加,假设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在预算约束线图(如图3-7所示)中,就表现为预算约束线平行地向上移动,由AB移为A′B′,它表示能够买到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收入减少时,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支出减少,在图上表现为预算约束线平行地向下移动,预算约束线AB移为A″B″,它表示能购买到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图3-7 收入变化和预算约束线

收入的变动引起预算约束线位置的移动,而预算约束线的移动又会引起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移动,即引起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在收入增加时,预算约束线向上移动,就会和一条位置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这时消费者的均衡点也就移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反之,在收入减少时,预算约束线向下移动,就会和一条位置较低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这时消费者的均衡点也就移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在收入变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预算约束线,同时也会出现许多新的消费者均衡点,把所有这些消费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新的曲线。这条新的曲线被称为收入—消费曲线,如图3-8所示。图3-8 收入—消费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表示在偏好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每种组合都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所获得的最大满足。它表明消费者收入变动时所引起的消费量的变动情况。

2. 价格变化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以上分析消费者均衡,是以价格固定不变为条件的。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常变化的,价格的上涨和下落,都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量。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主要用价格—消费曲线来分析价格变化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的选择。

假设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而发生变化的只是价格,为了分析方便,再假定在两种商品组合中,只有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另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这时,消费者的需求量将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商品y的价格不变,商品x的价格下跌,预算约束线AB取A点为中心向右移动;商品x的价格上涨,预算约束线AB以A点为中心向左移动,如图3-9所示。图3-9 价格变化和预算约束线的移动

在图3-9中,当商品x的价格不变时,预算约束线为AB;当商品x的价格下跌时,预算约束线向上移动为AB′;当商品x的价格上涨时,预算约束线向下移为AB″。

价格的变动引起预算约束线位置的移动,而预算约束线的移动又会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的移动,即引起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在价格变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预算约束线,同时也会出现许多新的消费均衡点,把这些消费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如图3-10所示。图3-10 价格—消费曲线

在图3-10中,价格—消费曲线表示在偏好和收入不变、y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x商品价格的各种变化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在价格—消费曲线上每种组合都是消费者在既定价格下所获得的最大满足或消费者均衡。二、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上面分析的是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是指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在面对各种风险条件下如何选择消费选择。

1. 风险的测度

为了从数量上考察风险,必须了解概率、期望值和方差等范畴。概率是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是指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对这种后果发生可能性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客观分析,它是在对已发生事件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事件发展观察的结果。另一种是主观分析,即这种事件以前未发生过,对其后果的可能性只能进行推测,这种推测主要是主观判断,当然也可能包含一些个人的相关经验。

在概率论中,期望值和方差对测度与比较风险是极为重要的。期望值与不确定性事件有关,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全部影响因素作用下,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就是每种结果的概率。如果消费者可以购买同等数量的三种A、B、C商品,三种商品的总效用分别为10、5、8,现知购买A种商品的概率为60%,购买B种商品的概率为30%,购买C种商品的概率为10%,则消费者总效用的期望值为8.3(0.6×10+0.3×5+0.1×8)。如果消费品总效用分别为X,X,…,12X,相应购买概率分别为U,U,…,U,则消费者效用期望值N12NE(U)可以用下式表示:

E(U)=UX+UX+…+UX1122NN

其中:U+U+…+U=112N

方差的概念比期望值稍复杂一些。简单说,方差亦称离差,就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额。不确定事件的方差是该事件每一可能结果所取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数,一般用σ表示,方2差的平方根σ被称为标准差。可以看出,若用方差或标准差测度风险,则方差或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

2. 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

在无风险的情况下,消费者效用取决于消费商品数量,并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存在不确定性,即有风险的情况下,每个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可大体上分为三类: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1)风险回避者(Risk Averter)亦称为厌恶风险者,多为消费者可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效用大于有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收入效用,或者两者相等时,消费者偏爱确定性收入所得效用,这时消费者成为风险回避者,如图3-11所示。图3-11 风险回避者效用曲线

图3-11中,横轴代表收入M,纵轴代表效用U。OB为效用曲线,其特点是效用递减。在效用曲线OB上,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不同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费者有一个确定性20万元的收入,其效用水平为16,即A点。如果有个概率为0.35的30万元收入,其效用水平为19,即B点,以及概率为0.65的10万元收入,其效用水平为10,即C点。消费者在这种风险情况下其收入期望值为17万元(30×0.35+10×0.65),其对应的效用水平为14,即D点,D点小于A点,这时消费者将选择有确定性风险的A点,而不会选择有风险的D点,所以,这类消费者被称为风险回避者。(2)风险爱好者(Risk Lover)亦称喜欢风险者,多为消费者可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效用小于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的效用,或者两者相等时,消费者偏爱风险收入所得效用。这时消费者成为风险爱好者。风险爱好者效用曲线形状和风险回避者效用曲线相反,如图3-12所示。

图3-12中,横轴、纵轴代表含义同图3-11,OB为效用曲线,其特点为效用递增。在效用曲线OB上,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不同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费者有一个确定性收入为20万元,其效用水平为10,即A点。如果有个概率为0.3的10万元收入,其效用水平为4,即C点,还有一个概率为0.7的30万元收入,其效用水平为20,即B点。消费者在这种风险情况下,其收入期望值为24万元(10×0.3+30×0.7),其相应的效用水平为14,即D点,D点大于A点,这时消费者将选择有风险性的D点,而不选择有确定性无风险的A点,称此类消费者为风险爱好者。图3-12 风险爱好者效用曲线(3)风险中立者(Risk Neuter)亦称风险中性者,一般是消费者在无风险确定收入的效用水平和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效用水平相等时,这时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

3. 如何减少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在多数时间内是风险回避者,会以各种方式回避风险,主要有三种形式或途径,如风险分散化、购买保险及多了解信息等。(1)风险分散化,亦称风险多样化,是指在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为避免风险可采取多样化行动,以减少损失、增加收入、提高效用水平。如商店为增加销售收入,可多经营一些品种,以免一种商品滞销时,造成商品积压,减少收入。(2)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消费者放弃一部分现在收入作为保险金,进行财产或其他保险,一旦遭遇意外,能得到补偿,减少损失,不至于使消费者效用水平降低过多。(3)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也是减少风险的重要措施,因为消费者决策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信息作出的,如信息准确及时,就能作出科学决策,增加收入,不断提高效用水平;反之,信息不准确或不及时,据此作出决策会失误,必然带来极大的损失。如果情况已变化,消费者却没能掌握变化了的信息,不能相应改变决策,这就会带来很多风险;如果掌握变化了的信息,相应地改变决策,就能避免风险,增加收入,保证效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消费者的多方面选择

上两个问题讨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实际上消费者的选择是多方面的,除选择商品外,还有对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等。

1. 消费者对收入与闲暇的选择

消费者对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种以是工资率为常数,另一种是工资率不断变动,如加班加点工资率就属于变动工资率。这两种分析的目标都是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里只分析前者。

所谓收入和闲暇的选择,实际上是工作(带来收入)和闲暇的选择。消费者对收入和闲暇的选择,也有效用相同的无差异曲线和受时间制约的预算线。这两条线如图3-13和图3-14所示。图3-13 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

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凸形曲线,对消费者来说,收入和闲暇可以互相代替。

图3-13中,横轴代表闲暇时间,纵轴代表收入,U和U为两条12消费者无差异曲线,U的效用水平高于U的效用水平,U线上A点和211B点比较,A点获得的收入比B点要高,但B点闲暇比A点要多。图3-14 收入和闲暇的预算线

图3-14中,横轴表示时间单位,用年月日都可以,但其特点是时间单位固定,如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等。OB代表消费者可利用的时间总量,沿横坐标从O点到B点表示闲暇的增加或工作时间的减少,从B点到O点表示工作时间的增加或闲暇时间的减少。预算线AB上的E点,表示收入为OY,闲暇为OX。在工资率为常数的情况11下,消费者的工资率等于AB线的斜率。

把消费者收入和闲暇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画在一个坐标图上,就可以研究消费者对收入和闲暇的最佳选择,如图3-15所示。

图3-15中,坐标及符号含义同图3-13。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2线AB相切,切点为E,即消费者收入和闲暇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这时消费者用于闲暇时间为OX,用于工作时间为BX,获得工资XE等111于OY。该均衡点表明收入为OY、闲暇为OX时,E点是消费者效用111最大化的选择。图3-15 消费者均衡

2. 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

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实际是对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选择。为分析简单化,假定消费者选择分两个时期,两个时期收入分别为M和M,两个时期消费分别为C和C。假定消费者在第二时期结1212束时用完全部收入,并且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可进行借贷消费与储蓄,借贷利率为R。在上述这些假定下,消费者的预算线约束可以用下式表示:(1+R)C+C=(1+R)M+M1212

这是用未来值表示的消费者预算约束或预算线,可整理如下:

C=M+(1+R)M-(1+R)C2211

这就推导出二期消费函数公式,也表明二期消费C是一期收入2M、二期收入M、一期消费C和利率R的函数。121

消费者预算线也可以移动,如果M-C>0,即第一期收入大于11消费,增加储蓄,到二期时消费者收入增加,增加额为(M-C)11(1+R),这时一期预算线在横轴上左移;反之,如果M-C<011时,表示消费者在一期收入小于消费,即借入消费,消费者在第二期要偿还借款,偿还额为(M-C)(1+R)。这时一期预算线在纵轴11下移,如图3-16所示。图3-16 消费与储蓄的选择

图3-16中,横轴代表一期收入M和一期消费C,纵轴代表二期11收入M和二期消费C,U和U是消费者两条对消费和储蓄效用相同2212的无差异曲线(可由消费和储蓄的效用函数导出)。AB为消费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AB切点为E,则E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1化均衡点。假定一期收入为X,二期收入为Y。在E点表明一期消费11为OX,二期消费为OY。很明显,消费者在一期消费为OX,收入222为OX,因OX>OX,一期有储蓄为OX-OX,则二期收入为OY,112121消费为OY,因为OY>OY,二期有借入OY-OY。22121

如果把一期收入按货币时间价值方法变成二期收入,即C=2C(1+R)代入得到:1

上式表明,一期消费C与一期收入M、二期收入M呈同方向变112化,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化。或者说一期收入M和二期收入M提高,12都能使一期消费C增加,而利率的提高,使消费者减少一期消费C11增加储蓄,以便将来增加二期消费。【本章小结】

1.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基数效用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一种方法,包括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用下降时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成交时的实际价格之差,是消费者多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中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2. 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顺序来衡量效用的一种方法,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对消费者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预算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消费者均衡是指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点的商品数量,即最佳购买行为点。

3. 消费者选择的问题,包括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问题。前者是指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变化为已知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包括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收入—消费者曲线研究;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价格—消费者曲线研究以及商品名义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问题。后者是指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包括风险的测度、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及如何减少风险问题。【思考题】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如何?2. 基数效用理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3. 序数效用理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4. 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包括哪些内容?5. 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包括哪些内容?【综合案例1】“幸福方程式”与“阿Q精神”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成最大的幸福;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把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都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成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批判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上海:新知三联书店,2000.【讨论题】什么是幸福?你认为如何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幸福?【综合案例2】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消费者均衡就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10元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或大于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可以简单来说在你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我们前面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的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通俗来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50万元,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50万元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50万元的一部分去购房、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而没有一点积蓄,就会使生活陷入困境。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你走进超市,见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资料来源:佚名.http://www.online.njtvu.com.【讨论题】1. 常言道“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这种理财观念你赞同吗?为什么?2. 什么是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当你在比较富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最佳购买行为?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价生产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生产函数、边际分格方法以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学会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分析方法;掌握生产理论对厂商收益决策的影响及应用。通过本章学习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成本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掌握成本函数、成本分析方法以及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学会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成本分析方法;掌握成本理论对厂商收益决策的影响及应用。【学习重难点】重点: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分析方法。难点:要素报酬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论证与分析。1. 生产函数2. 短期生产函数3. 长期生产函数4. 规模报酬5. 成本与成本函数6. 短期成本7. 长期成本

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函数

在以下实例中,我们做出一个简单的假设:假设张太太蛋糕房的规模是固定的,而且,张太太只能通过改变工人数量来改变生产的糕点量。在短期中,这种分析是现实的。这就是说,张太太不能在一夜之间建立一家更大的工厂,但她在一两年内可以这样做。因此,这种分析描述了张太太短期中面临的生产决策。

表4-1表示张太太的工厂每小时生产的蛋糕量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正如你在前两栏看到的,如果工厂中没有工人,张太太生产不出糕点;当有1个工人时,她生产50块糕点;当有2个工人时,她生产90块糕点,等等。表4-1 生产函数:张太太的糕点房一、厂商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及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呢?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可以设想两种极端的情况: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每一种生产都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如一个人制造一辆汽车。这样,这个人就要和很多的中间产品的供应商进行交易,而且,还要和自己的产品的需求者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易都通过市场在很多的个人之间进行。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经济中所有的生产都在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进行,如完整的汽车在这个企业内部被生产出来,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任何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由此可见,同一笔交易,既可以通过市场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企业之所以存在,或者说,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同时并存,是因为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而有的交易在市场进行成本更小。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总是假定厂商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这一基本假定是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在生产理论中的具体化。在长期,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终将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从本章第二节起,我们将具体分析生产者行为。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使用厂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化利润这一基本假定。二、生产要素

从物质转化角度看,生产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投入和产出都是实物概念。企业为生产产品所需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专栏知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这个理论被认为是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现代国际分工理论的开端。它的特点是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联系起来,提出“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概念,认为国际贸易、地域分工产生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而不是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这个理论的基本点:各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其不仅包括了自然界的土地,也包括自然界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劳动(Labor):其指投入生产中的人力要素,是生产中一切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如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物质生产劳动、提供服务创造无形产品(如知识)的非物质生产劳动等。资本(Capital):其指人类创造的用于生产的所有物品,包括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物资本指本身是制成品的生产要素,例如生产工具、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金融资本指用来开办企业或维持企业经营的资金。在研究生产问题时,资本都体现为货币表示的实物资本,因为生产理论研究的是投入产出之间的物质关系。企业家或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其指企业家组织劳动、资本、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和创新活动,承担市场风险。【专栏知识】“企业家才能”值几何?企业家才能,在经济学里是生产要素,并列于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企业家才能极大地产生经济效益。一直认为企业家如果只是职业经理人的话,就应该有双重身份,是老板也是雇员。一来,应该以企业家才能入干股,参加年终分红;二来,应该领取工资薪水外加奖金等。《第一财经周刊》报道了平安的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高薪论战。马明哲2008年的年薪高达6616万元。听起来吓人一跳,让人咂舌吧。对于他的“天价”薪水,正反两派观点各异。正派的观点认为,近几十年来,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还是存在低估管理的倾向。也就是说,企业家才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高盛的CEO劳埃德·布兰克的年薪有6850万美元,这才是对有才能的公司一把手的重视。反派的观点则认为收入过高,并尖锐地抛出“王永庆不领工资”的提问。在如今民营经济、金融、IT都不景气的现实面前,6616万元确实有点扎眼,要知道,2007年马明哲才领1338万元。不管外部如何评价,马明哲本人和平安集团却对这个结果处之泰然。马明哲认为自己值得拥有这个回报,因为他能够把平安带入500强,这也成为他的骄傲,这个笑起来憨憨的中年人毫不避讳。平安则甚至认为给马明哲的工资有“廉价”的嫌疑。唯恐这个具有非凡创新能力和高超管理能力的英才不满,当然前提也是马明哲让平安在不到20年里,利润翻了差不多100倍。上述四项要素是任何生产都不可缺少的,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其重要性又有所不同。农业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核心要素是资本;知识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传统经济学将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不列入生产要素。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决定性因素,称为第一生产力。因此,现代经济学日益将科学技术作为内容变量,列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三、生产函数

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一旦生产技术水平发生变化,原有的生产函数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假定X,X,…,X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12n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Q=f(X,X,…,X)12n

该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的生产要素组合(X,X,…,X)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12n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f(L,K)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生产过程之中。一家工厂必然具有一个生产函数,一家饭店也是如此,甚至一所学校或医院同样会存在着各自的生产函数。估算和研究生产函数,对于经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具有一定意义。四、生产时期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如何区分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呢?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相应的,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在这里,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投入要素的数量作为标准的。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短期和长期的界限规定是不相同的。例如,变动一个大型炼油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而变动一个豆腐作坊的规模可能仅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即前者的短期和长期的划分界限为三年,而后者仅为一个月。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

第二节 一种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

假定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只有一种要素(L)是可变的,称为一种变动投入生产函数,可以研究一种变动投入与其他不变投入之间的配置关系,以及这种配置对产量的影响。这种分析有助于企业选择合理的生产区间,进行投入决策。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由生产函数Q=f(L,K)出发,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用表示,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这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形式,它被称为短期生产函数。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表示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时,由劳动投入量变化所带来的最大产量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这三个概念。

1. 总产量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总产量指变动投入L与一定量的其他固定投入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设总产量为TP,劳动的总产量表示为:

2. 平均产量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可变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设平均产量为AP,劳动的平均产量表示为:

3. 边际产量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边际产量指增加单位可变动投入L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设边际产量为MP,劳动边际产量表示为:

根据以上定义及公式,可以编辑一张关于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表,如表4-2所示。表4-2 某企业短期成本表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由表4-2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的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特征。这一特征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时也成为边际产量递减规模。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专栏知识】马尔沙斯:土地肥效递减理论例如,对于给定的10公顷麦田来说,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考虑使用化肥的效果。如果使用1千克化肥,那可想而知,这1千克的化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是很小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常量会逐步提高,直至达到最佳的效果即最大的边际产量。但必须看到,若超过化肥的最佳使用量后,还继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就会对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化肥的边际产量就会下降。过多的化肥甚至会烧坏庄稼,导致负的边际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法则通常适用于至少一种投入要素固定不变的场合。在进行有关分析时,不能将劳动投入增加时的边际报酬递减与劳动质量的变化相混淆。例如,不能认为最先投入的劳动是高素质的,接下来再投入的劳动是低素质的,因为运用的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假定所有劳动投入素质是同一的。同时,边际报酬递减法则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当技术条件发生变化时,同量劳动投入会产生不同的产品。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随着可变投入的变动,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都随之变动,而且三种产量之间也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4-1所示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反映了短期生产的有关产量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图4-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MP曲线是先上升,并在P′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2由短期生产的这一基本特征出发,利用图4-1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1. 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可以推知,过TP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点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值。例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1时,过TP曲线上P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值。1

由图可知MP曲线与TP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图4-1 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 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平均产量AP是总产量与相应的L投入量之比,即等于自原点O到总产量线上相应点射线的斜率。由图4-1可知,分别代表劳动投入量为L、L和L时的平均产量,其中劳动投入量为L1232时为最大,这时射线OF斜率最大。可见,AP在劳动投入量达到点L22之前,随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过了点L以后,随投入量的增加而减2少。

3.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MP曲线和AP曲线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P′。在P′点以前,MP曲线高于AP22曲线,MP曲线将AP曲线向上拉;在P′点以后,MP曲线低于AP曲线,2MP曲线AP曲线向下拉。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曲线的变动。五、生产三阶段与生产合理区

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

第Ⅰ阶段(OL):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产量曲2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因此该阶段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第Ⅱ阶段(LL):边际报酬递减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产量曲23线的特征为: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

第Ⅲ阶段(L以上):边际负报酬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3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增加劳动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专栏知识】人多未必好办事转盘是某电工机械厂制造大型连续卷管机的关键部件,用4台机床进行加工。开始时,用4名工人加工,一人一台机床。由于每个人既要操作机床,又要做必要的辅助工作(如卡零件、借用工具、相互传递、打扫卫生等),机床的生产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果日产产量为32件,人均产量只有8件,如表4-3所示。表4-3 转盘日产统计表当增加一个人,有一个人做辅助工作,其他4个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机床上,日总产量增加到41件,人均产量为8.2件,边际产量为9件。在增加一个人后,就能将全部辅助工作担当起来,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效率,日总产量又增加到54件,人均产量为9件,边际产量为13件。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增阶段,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当增加到7个人时,由于新投入的第三个人没有多少活干,总产量虽然增加到63件,但平均产量保持不变,边际产量反而下降。此后,随着投入的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不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而且互相干扰,废品率也相应上升,结果平均产量不断下降,边际产量下降更快。直到总劳动力为10人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平均产量从递增到递减,边际产量从最大降为0。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阶段,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劳动力增加到10人以上时,便人浮于事,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废品率进一步增加,导致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继续下降,总产量也开始下降。这就出现了负报酬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看来,的确是“人多未必好办事”。

第三节 两种变动投入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讨论的生产一种产品使用的生产要素中,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要素都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由于时间较短,厂房设备等都是固定的,厂商只能通过改变投入的劳动数量来调整其产量。本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如劳动L和资本K)的生产函数讨论长期生产中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这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即既可以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也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X,…,X) (4.5)1n

式中,Q为产量,X为第i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该生产函i数表示:长期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有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在生产理论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问题。假定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L,K) (4.6)

式中,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数量,Q为产量。二、等产量曲线

1. 等产量线的概念

等产量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变动投入所有可能的组合。如表4-4所示,假如劳动L和资本K两种变动投入有四种组合方式,都能生产出100件同等数量的产品。表4-4 生产等产品的要素组合

根据表4-4中的数据,可以绘出图4-2。图中的等产量曲线表明,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其结果都能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图4-2 等产量线

2. 等产量线的特点

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可见,等产量线相当于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并具有类似的特性。但等产量描述的是物质技术关系,可以通过实际数据加以测定。在现实企业生产中,较为普遍的是连续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对于一个给定的生产函数,可有任意条等产量线,反映在坐标图上的等产量线集合,称为等产量图。与无差异曲线类似,等产量图也可以分为四个区域。图4-2的等产量线属于第Ⅱ区域,具有以下特点:(1)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这是生产函数单调性的反映。(2)在合理生产区内,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其原因是边际产量为正,且不断递减。(3)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否则,不符合单调性假设。

3. 等产量线的类型

根据生产要素间的替代性不同,等产量线有如下类型:(1)连续性生产函数等产量线。它表示两种投入要素的比例可以任意变动,产量是一个连续函数,这是等产量线的基本类型,如图4-2所示。(2)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线。它表示两种投入要素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要素间的替代比例为常数,产量不一定是连续函数。这种类型的等产量线有三种具体形式:

①直角形等产量线。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如果两种要素投入只能采用一种固定比例进行生产,完全不能互相替代,等产量线呈直角形,如图4-3(a)所示。这种直角形等产量线的顶角代表投入要素最佳组合点。

例如,生产产量q,可以使用劳动L和资本K,如果资本固定在111K,无论劳动如何增加,都不会改变产量。同样,劳动若固定在L,11无论资本如何增加,也不会改变产量。只有劳动和资本同时按比例增加,如组合A到组合B,才会使产量从q增加到q。显然,单独增加12劳动或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0。

②直线形等产量线。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两种投入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且替代比例为常数,等产量线表现为一条直线,如图4-3(b)所示。这时,企业可以资本为主(如A点),或以劳动为主(如C点),或两者按特点比例的任意组合(如B点)生产相同的产量。像高速公路或大桥的收费,既可以采用自动投币,也可以人工收费。图4-3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线三、变动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

1. 边际技术替代率(简称MRTS)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由于技术的单调性,为维持产量不变,企业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势必相应减少另一种要素投入。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意一点,劳动投入L对资本投入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以MRTS表示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LK替代率,则

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可用两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之比来表K示,即

2.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以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的替代率具有不断下降的必然趋势,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

当某种投入要素L不断增加时,MPL逐渐下降,而被替代的另一种投入要素K,则由于数量减少,MPK不断上升,由此导致边际技术替代率越来越小,即

如表4-4所示,当劳动投入L、L、L、L等量递增时,相应的,1234在点A、B、C、D所能替代的资本K、K、K、K是递减的。当产出1234固定在100时,劳动由1个单位增至2个单位,MRTS将增至2个单位,LKMRTS等于3;劳动由2个单位增至3个单位,MRTS将至2,然后LKLK逐渐降至1。显然,当越来越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时,劳动的生产率不断下降,而资本的生产率相对提高,等量劳动能够替代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等产量线变得越来越平坦。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即等产量线上的切线斜率绝对值递减,使等产量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

第四节 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优配置比例

在企业投入决策受到市场约束或者资金约束时,如何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数量的决策,实际上是如何进行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问题:在受到资金约束时,是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的问题,因为如果市场价格不变,总成本既定,当然产量越多,总收益越大,利润就越大;在受到市场约束时,是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因为如果市场价格不变,总收益既定,当然投入越少,总成本越小,利润就越大。一、等成本线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购买支付,构成了厂商的生产成本。成本问题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经济问题。生产论中的等成本线是一个和效用论中的预算线非常相似的分析工具。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为w,既定的资本价格即利息率为r,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则成本方程为:

C=wL+rK (4.9)

由成本方程可得:

根据以上式子可以得到等成本线,如图4-4所示。由于(4.9)式的成本方程式是线性的,所以,等成本线必定是一条直线。图中横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纵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就是等成本线。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买到劳动和资本的各种组合。图4-4 等成本线

在图4-4中,等成本线以内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A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用来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以后还有剩余。等成本线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B点,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是不够的。唯有等成本线上的任何一点,才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能刚好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

在成本固定和要素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便可以得到一条等成本线。所以,任何关于成本和要素价格的变动,都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变化。二、既定产量的最低成本的要素组合

在长期,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动的,任何一个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本节将把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结合在一起,研究生产者是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生产函数告诉我们,不同的方法可以生产出同一水平的产量。但是,在许多可能中,企业究竟应该使用那种方法呢?假设一家企业选择生产500单位的产量,此时,其可以使用如A、B、C和D所示的四种投入组合中的一种,如表4-5所示。表4-5 生产某一产量的投入与成本

企业在不同的生产技术之中进行的选择取决于投入的价格。当PL=2美元,P=3美元时,可以看到最低成本组合为C。说明土地价格A从3美元降至1美元,会导致企业选择更加土地集约化的B种组合。

将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决定企业的最优或最小成本的位置,如表4-5中最低成本能够生产出产量q=500的最佳投入组合所处的点。为找到这样的一点,只需简单地把那条等产量线放到图中的一组等成本线上,如图4-5所示。企业总是沿着图4-5中凸向原点的那条等产量线移动,只要该曲线能够与较低的成本线相切。因此,均衡点在C点,即等产量线相切于最低的等成本线。在该点,等产量线的斜率正好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而且,这两条曲线正好相切。图4-5 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

最低成本的条件:任何两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之比必须等于它们的要素价格之比,即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等成本线的斜率。

可以推论,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条件是:

上式可称边际报酬均等法则,它是边际效用均等法则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专栏知识】用汽油还是天然气?假定在出租汽车上装有汽油转换开关,司机根据“使用最小的花费,行驶同样里程”的原则,选择是使用汽油还是天然气。现在汽油的价格是每升2.19元,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是每升1.51元,每升汽油可以行驶8.33千米(100千米耗油12升),每升天然气可以行驶6.25千米(100千米耗气16升)。单纯从价格上看,天然气更便宜;单纯从每百千米耗费量看,使用汽油更节省。但是,这都不能确定应使用汽油还是天然气。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原理,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里,需要计算1元钱的汽油还是1元钱的天然气行驶的里程长,也就是计算里程与价格的比值。经过计算,汽油为3.804千米/元,天然气为4.139千米/元。所以,司机应该选择使用天然气。三、要素投入最优组合的变动

在长期中,原来固定投入也将成为变动投入。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

扩张线也叫扩展线,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通过扩张线,可推导出企业的长期总成本曲线。

如图4-6所示,在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投入要素价格不变时,扩张线上的E、E、E,分别代表了不同水平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123切点。根据扩张线的定义,它们都是企业以最低总成本生产某一产量的要素投入组合。图4-6 生产的扩展线

显然,由于企业在长期沿着扩张线发展,要素组合最优,投入成本最低,因此比短期经营效率更高。在短期内,企业至少有一种固定的投入,这种投入的固定性,使企业在调整产量时,将支付较高的生产成本。图4-7表示,企业初始产出为Q,固定投入为K,变动投11入为L。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将产量提高到q时,由于资本固化12在K,只能将劳动由L增至L,资本投入由K增至K,沿着扩张线11212EP的路径将产量由q增加到q,但只支付TC的总成本。显然,与短122期经营成本相比,长期经营具有较高效率。图4-7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四、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1. 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它可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省成本。

2. 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不变。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一般可以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两倍。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

3.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

以上所分析的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可以用等产量曲线图来表示,如图4-8所示。在图4-8的三张分图中,每张分图都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Q、Q和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射线形的扩展线OR,图中的等123成本线均略去。图4-8 规模报酬

图(a)表示规模报酬递增:例如由A点到B点,两要素的增加比例为,而产量增加的比例为100%,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两要素增加的比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有OA>AB>BC。

图(b)表示规模报酬不变:例如由D点到E点,两要素增加的比例为,产量增加的比例是100%,产量增加的比例和两要素增加的比例是相同的。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有OD=DE=EF。

图(c)表示规模报酬递减:例如由G点到H点,两要素增加的比例为,产量增加的比例是100%,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两要素增加的比例。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有OG<GH<HI。【专栏知识】大力拓展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导致规模报酬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按照规模报酬原理,当生产力弹性E>1时,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产量增长的速度e大于投入增加的速度,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生产力弹性Ee=1时,生产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产量增长的速度等于投入增加的速度,生产效率与规模大小无关;当生产力弹性E<1时,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e段,产量增长的速度小于投入增加的速度,规模扩大使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可见,只要使生产力弹性大于1,则可保持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就保险业的经营来说,由于大数法则起作用,加之保险业的要素投入不同于工商企业的要素投入,只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承保风险和各种成本,从而使生产力弹性大于l,保持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能够做到的。保险业的经营特点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保险是一种规模效益型经济,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不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规模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规模的体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当然,这种规模必须是结构合理、实实在在的规模。规模上的好处对保险业来说更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人均工作效率;第二,可以开拓并保持产品领先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平均赔付率,减少经营风险;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费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等。从近几年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平均利润大约在10%~15%,且业务规模大的公司赢利状况优于业务规模小的公司,足以说明保险业处于扩张阶段,规模经济占主导地位,规模报酬是递增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逐步延长,避免规模报酬递减即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笔者以为,就人保公司来说,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积极拓展市场,努力追求市场占有份额,保持业务的持续发展。大力拓展市场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先决条件。人保公司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把握市场、占领市场、巩固市场、开发市场、争夺市场上下工夫。要本着寸土必争、分兵把口、各个击破的原则,对各险种在固守阵地巩固原有规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做到抓大不放小,抓新不忘旧,努力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而实现理想的业务规模。二是要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大力裁减冗员,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大力强化人均概念,按人均保费、人均利润设置责任目标考核体系,改革用工分配机制,从而保持业务增长速度大于投入增加的速度。三是要加快电子化管理的步伐,加大信息处理、交流、监控的力度,提高网络运行效能,增强业务电脑化的覆盖面,从而减少管理层次和用工数量,降低各种费用成本,避免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

第五节 厂商的成本决策

在前面的生产函数分析中,我们已经揭示了厂商要素的经济投入区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以及适度规模的确定。本节要从成本函数的角度,分析不同生产时期内厂商成本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厂商的成本决策。一、成本及相关概念

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被放弃的一定的资源被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又称为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机会成本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所引起的。在经济活动中,为获得一定的成本所付出的代价,不仅包括经济活动本身的资源投入,还应该包括所放弃的收益。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也要求将资源优化配置,即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者说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企业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最小的地方。这样,企业就放弃了将资源用于次优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可能得到的净收入的机会。这种损失是一种机会损失,在作决策时必须考虑它。

会计成本是指会计师在账簿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因为它是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此外,会计成本只反映了使用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而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所付出的总代价。当然,会计成本也可以成为确定机会成本的基础。

从会计成本的意义来讲,凡是在当期就产生收入的支出,认为是已消耗的支出,叫做费用;而凡是在当期尚未产生收入,而以后会产生收入的支出,认为是未消耗的支出,叫做资产;而有些消耗了的支出(如出了废品)并不能产生收入,这就被看成损失。因此,会计成本可以归纳为:

会计成本=账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资产,已消耗=产生收入(费用)+不产生收入(损失)。

会计成本往往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将来,而且往往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经营中的实际代价,还要进一步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具有闪光点的见解之一,涉及要素稀缺,又具有多种的用途。当它投入某一用途后就必然丧失了作为其他最佳用途的获益,这就是将它投入该用途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专栏知识】从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角度算一笔跳槽账眼看到了年终,李梅又想着跳槽了。这是个心到手到、雷厉风行的女孩子,视跳槽为家常便饭。说起来,李梅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中山大学财经系毕业,且英语非常棒,加上靓丽的外形,这三者帮助她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奢望变为现实。于是她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研究报上的招聘启事,如果某家公司开出的待遇较高,那她一定义无反顾地爱它没商量。有好事者偷偷帮她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毕业5年来,李梅已经换过十几家公司,最夸张的时候她一个月连跳3家,其中一次才上一天班就跟老板“拜拜”了。李梅一直看不起那些老老实实呆在同一个单位,多年没有挪窝打算的人,常常嗤之以鼻:“每个月固定拿这么一点工资,一年到头能攒多少嫁妆?不如跳槽去!”但是这几天,李梅对年终是不是要跳槽还真的有点犹豫不决,因为有人给她算了一笔跳槽账——假设两个同时大学毕业的女生,一个干到退休都没有转换工作,一个终日游走在私企、外企、X企之间。两人起薪都是1500元/月,都工作到55岁退休。经济成本账不“挪窝”者:每月“三金”由单位承担,每年平均薪资调幅约10%,熬上几年有望升职加薪。频繁跳槽者:平均每年换5次工作,每次约加薪15%,但那都是在被录用为正式员工的条件下,必须先从最低的位置干起,试用期3个月只能领一点可怜的基本生活费,另外,在此期间的“三金”自理。当然这还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还有很多时候会处于等待通知的收入空白期,还有很多时候不得不为单方面提前结束合约而付上一大笔违约金,还有很多时候会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费,比如重新添置工作服、重新求租离新公司更近的房子、重新“贿赂”新同事以搞好关系等。还有一点很重要——大多数单位都是以员工的任职年限作为发放年终奖金的标准,如果你永远是个“新人”,那么你的年终奖金肯定比别人低不止一个档次。结论:就全面、长期的理财规划来看,一直转换工作、寻求更好的待遇,也许意味着眼下可能过上更宽裕的生活,但肯定会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费。实际上,薪资收入的高低不能代表财富的多少,目前赚较少的钱不见得就不能积累财富。机会成本账不“挪窝”者:在同一个岗位上做久了、经验积累多了,就成了“元老”,熬上几年一般会升职,且同事之间日久生“情”,彼此互相照顾,老板对老员工也总是更倚重一些,工作时心情愉快。频繁跳槽者:每一次跳槽基本上都得从第一线做起,不少人根本没有耐心等到升迁时就自动“出局”,对个人经验的积累并无帮助,且给人不安分的感觉,下一次跳槽也许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由于不断更换工作,每一次都得重新打造关系网,很难拥有同事兼朋友的珍贵情谊,也难以得到老板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当韶华在跳来跳去间流失,如何面对“35岁现象”?结论:不跳槽者的平稳生活闷是闷了点,但套用“情商”这个俗语来看,显然比频繁跳槽者过得快乐得多。

2. 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是指企业因作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如果有的成本不能因为企业的决策而发生变化(或者说,决策对于那些成本没有影响),那么,那些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一旦形成就再也不能避免。运用总量成本进行决策时,应该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作比较。在管理决策中,增量成本属于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则属于非相关成本。

3. 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包括企业向供应其物品或劳务的对方支付现金的那些成本,退税偿付资源的实际现金流出量,即现时期的付现费用。会计上起支配作用的是外显成本。隐成本是指那些不是现时期现金实际流出量的成本,折旧即隐成本。二、短期成本及分类

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简称为STC。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可以通过对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变动产量水平。也可以说,厂商可以根据不同的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根据这种关系,在劳动价格w和资本价格r已知的条件下,用STC代表短期总成本,则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厂商的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

其中,w×L(Q)为可变成本部分,为不变成本部分,两部分之和构成短期总成本。若以Φ(Q)表示可变成本w×L(Q),以b表示不变成本,则短期总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以下的形式:STC(Q)=Φ(Q)+b。

可以看出,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和要素的价格共同确定了短期总成本的函数。即短期成本函数可表示为:STC=f(Q)+a(其中:STC代表短期总成本;a代表固定成本)。

由于生产理论可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所以成本理论也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但无论短期成本还是长期成本,都分为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三部分。

1. 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内,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固定和变动之分,因而短期成本可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1)短期成本(S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包括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三部分。(2)短期总成本(ST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变动成本TVC。计算公式为:STC=STFC+STVC。(3)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4)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STVC=STVC(Q)。(5)短期平均总成本(SA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包括短期平均固定成本AFC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AVC。计算公式为:SAC=STC/Q=SAFC+SAVC。(6)短期平均不变成本(SAF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计算公式为:SAFC=STFC/Q。(7)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计算公式为:SAVC=STVC/Q。(8)短期边际成本(SMC):其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计算公式为:SMC=△STC/△Q;SMC=lim △STC/△Q=dSTC/dQ=dSTVC/dQ。

2. 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

根据短期总成本、短期总固定成本和短期总可变成本的相互关系作出“短期成本曲线图”,如图4-9所示。图4-9 短期成本曲线

从图4-9可看出:(1)总不变成本曲线(STFC)是一条过纵轴10点上与产量轴平行的直线,说明总不变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2)总可变成本曲线(STVC)是一条由原点开始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说明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为零,且总可变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这条曲线先较慢增加(平坦),后较快增加(陡峭)。(3)短期总成本曲线(STC)是水平的总不变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叠加而成。它的形状与总可变成本曲线(STVC)完全相同,只是纵轴上加一个总不变成本10。

从各种成本曲线图形上看,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而后上升的曲线,呈U形,如图4-10所示,边际成本曲线先后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变动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图4-10可看出:(1)平均不变成本曲线(SAF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逐渐向产量轴渐近的曲线。它表示平均不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2)平均可变成本曲线(SAVC)、平均总成本曲线(SAC)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都呈“U”形,随着产量的增加,它们都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三条曲线都有各自的一个最低点。图4-10 SMC、SAC、SAVC、SAFC图形(3)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SAVC的最低点B相交。在B点的左侧,SMC<SAVC,SAVC下降;在B点的右侧,SMC>SAVC,SAVC上升。(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的最低点C相交。在C点的左侧,SMC<SAC,SAC下降;在C点的右侧,SMC>SAC,SAC上升。三、长期成本及其分类

1. 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是指在长期中,厂商生产一定量产品所投入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从原点出发的,如图4-11所示。图4-11 长期总成本曲线

2. 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描绘出来的。由于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应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这就决定了企业需要调整其固定资产的投入,此时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由短期变成了长期。

下面分析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从理论上讲,长期是由无数个短期组成。我们只以三个较典型的生产规模为例:小规模生产、适度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根据规模经济规律,三条相应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4-12所示。图4-12 长期成本曲线形成

当市场需求量为Q时,应选择小规模生产,平均成本为C,是11最低的。当市场的需求量为Q时,则小规模生产或者适度规模生产2均可,平均成本均为C。2

那么到底选择哪一种规模生产,则应该结合市场的销售前景来确定。当市场前景看好时,选择适度规模生产,否则选择小规模生产。

当市场需求量为Q时,选择大规模生产,此时成本最小。3

由此可见,在长期中,进行生产的成本变化趋势如图4-12中实线所描述的形状,即由短期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组成的连接。也就是说,在长期中,企业不会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上的部分生产,这是由于企业生产的目的是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选择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进行生产。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的连接。

但是,我们以上只选择了三种生产规模,而实际上在长期中有许多种生产规模,从理论上讲,生产规模具有无限可分性,即有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可能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的连接。

由于上例只有三种生产规模,因此短期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为一段曲线,当有无数条短期成本曲线时,其交点以下部分缩小为一个点,这些点的轨迹就是长期成本曲线。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所有短期成本曲线交点以下部分连接起来,把所有的短期成本曲线包在其中,所以又称“包络线”,如图4-1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包络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这是因为规模经济有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所有的短期成本曲线不会都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因此这条“包络线”不可能成为所有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的关系如下:

在规模经济递增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左端(在规模经济递增阶段,规模经济还没有充分显示时,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也就是说,在SAC1未达到最佳生产状态时,企业就选择了较大的生产规模,而此较大的生产规模的平均成本较低)。

在规模经济不变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规模经济递减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右端。图4-13 长期成本包络线

3. 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是指在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它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LAC的最低点,SAC、SMC、LAC、LMC相交于一点,如图4-14所示。图4-14 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四、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1. 短期总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3.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边际成本是厂商长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它也是由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出的,所不同的是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比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要平坦。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本章小结】

1. 生产者或厂商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个体经济单位。厂商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其生产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短期是指在生产中厂商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是指在生产中厂商对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相应的,我们分别以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来讨论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的基本特征。

2.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原理。该规律强调: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任何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必然会从递增阶段发展为递减阶段。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可变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由短期边际产量曲线的特征可以推导出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平均产量曲线。短期生产可分为三个阶段,厂商生产的合理区间是第二阶段。

3. 长期生产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可以用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等成本线是在生产成本和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等成本线的斜率可以用两要素的价格之比来表示。

4.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无论是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还是实现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生产的均衡点都发生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在切点上,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即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5. 规模报酬属于长期生产的概念。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分别指长期生产中全部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小于、等于或大于它所导致的产量增加的比例。在企业扩大规模的长期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先后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这三个阶段。【思考题】1. 为什么说扩展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生产者均衡点?2.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雇用一个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注哪一个?3. 应用最恰当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论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意义。4. 分析判断“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那么,要素在生产上边际替代率不变”。【综合案例】赠报的免费午餐经济学上有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说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其他东西。应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以解释许多行为和现象,但是尚不存在金科玉律,任何概括都有例外。本文所说的赠报行为或许便是一例。每年的12月份,各大报刊都作了大量的广告,以期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在今年的元旦伊始,笔者到收发室拿报纸,看到这样一则通知,本地的一家晚报向各个班赠送一个月的报纸,并且可以在以后进行续订。笔者当初没有注意,商家总要赠送一些使用品嘛,报社的这种行为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一个月以后,这种赠送行为仍然在进行,笔者就有了疑惑。从订报者如一个班来说,在元旦这几天如果要订一份报纸的话,那么就会选择用较少的钱来订阅较多的报纸,也可以称之为追求阅读福利的最大化。那么,被赠阅的这个班就会订阅其他报纸,其阅读福利肯定会比订阅那份赠阅的报纸要多。报社的赠阅行为岂不是相当非理性?其直接后果是驱逐了其中一部分本来会订阅该报纸的客户,大部分报刊是不会赠阅的。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报社的这种赠阅行为却可能是符合成本收益的。从短期分析看,报社的成本不一定会因为赠报而增加,办过报纸的人应该很清楚,报纸是存在规模经济的典型产品,发行量达到一定数量,报社所花的成本最低。况且报纸这种产品,其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对报社来讲,如果今年的订阅量比上一年增加,那么报社应该增加印数,如果今年的订阅量比上一年有少量降低,那么报社可以按上一年的订阅量印刷,因为报社形成的生产要素可以不去调整,而减少要素的投入来达到减少产量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因为报社原有的工作人员、运作程序等就需要进行调整,而只是把多余的报纸送出去,所以这种赠送根本就不会增加成本。况且在受赠的客户中,有一部分会订阅该报刊,因为他们可以用11个月的钱来看12个月的报纸。这对报社来说,也会增加这后来订阅该报刊的小部分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报社的这种赠阅行为有如公益行为,扩大了该报刊的知名度,这也是一种收益,而且比金钱的收益更加重要。从长期分析看,一份报纸是可以形成偏好的,读者基本上不会因为报社的赠阅行为而改变对该报的偏好程度。事实上,一个读者既然可以在文化支出上订一份报刊,那么他也不会因为可能享受那点赠阅而改变偏好,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会在乎这种赠阅行为。即使读者对那点赠阅有心,他也不可能获得该额外阅读福利,因为报社处于信息有利的一面,读者既不知道在哪一年要进行赠阅,也不知道报社在哪一年要进行赠阅,也不知道赠阅的对象是谁。笔者看来,学校的班级受赠的概率较高,但学校的班级也不会这样去总结规律,或者说等到总结规律时已经毕业了。因此,赠阅行为的信息和主动权都掌握在报社手中,报社不会因为赠报而减少客户。从长期分析来看,报社的长期赠阅仍然可以理解,不知道这份报纸还会不会继续赠阅下去,这有待于实践来检验。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赠报的行为表面上是驱逐订阅客户的,但实质上符合成本收益的分析,报社这一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对受赠的客户来说,他们因为报社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而享受到了免费的午餐。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其目标。在现实中,企业可能有各种目标,但是,如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假定一个理性消费者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分析企业行为时,从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经济责任出发,微观经济学假定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利润最大化就是要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它是稀缺性的直接结果,是为了稀缺资源得到最好的使用。所以,使稀缺资源得到最好使用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同一回事。在现实中,企业可能还有其他目标,如销售量最大化、为社会谋福利等。但利润最大化仍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假设。就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基本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是基本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符合现实。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在产量既定的条件下实现成本尽可能的小,或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达到产量尽可能的大。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其直接结果能够达到微观层次上的资源有效配置,进而也给宏观层次上的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这点上讲,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理性行为。本案例分析了报社作为生产厂商的赠报行为,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阐述了报社是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看似非理性,实则理性,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进行思考。资料来源:吕明蛲.赠报的免费午餐.经济学消息报,2002-5-31(2).【讨论题】如何按生产理论和厂商目标理论来分析企业赠送行为后的根本动机?

第五章 市场结构和厂商均衡理论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市场经济下厂商如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由此进一步说明供给曲线;掌握不同市场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几种情况及短期曲线和长期均衡的实现,能结合实际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作出评价;掌握不同市场中厂商需求曲线、收益曲线的区别,长期均衡产量的确定有何特点、条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一步论证其市场效率的差异;了解有关博弈理论的知识,能结合现实,对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定价特点有较深入的认识和分析,以及理解政府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学习重难点】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区别。运用厂商均衡理论推出供给曲线。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垄断厂商均衡的特点。垄断厂商的总收益、边际收益、价格、产量、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垄断厂商的三级价格歧视。垄断竞争和寡头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短期厂商均衡和长期厂商均衡的区别。难点: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分析。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2.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3.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4.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5. 垄断企业的短期均衡6. 垄断企业的长期均衡7.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8.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介绍

一、市场类型

市场可以有多种划分标准。在微观经济学中,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是商品的供求态势。它具体体现在商品市场竞争的强与弱。而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易难程度。

关于这四个类型的市场和相应的厂商的区分及其特点如表5-1所示。表5-1 市场和厂商类型的划分和特征二、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又称为纯粹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作为众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的个别厂商或个别消费者,单个的销售量和购买量都只占很小的市场份额,其供应能力或购买能力对整个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样,无论卖方还是买方都无法左右市场价格,或者说单个经济单位将不把价格作为决策变量,他们是价格接受者。显然,在交换者众多的市场上,若某厂商要价过高,顾客可以从别的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同样,如果某顾客压价太低,厂商可以拒绝出售给顾客而不怕没有别的顾客光临。(2)参与经济活动的厂商出售的产品具有同质性。这里的产品同质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性能等无差别,还包括在销售条件、装潢等方面是相同的。因为产品是相同的,对于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哪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重要,他们没有理由偏爱某一厂商的产品,也不会为得到某一厂商的产品而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样对于厂商来说,没有任何一家厂商拥有市场优势,他们将以可能的市场价格出售自己产品。(3)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即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劳动可以随时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资本可以自由地进入或撤出某一行业。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厂商总是能够及时地向获利的行业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