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防控策略与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6:36:23

点击下载

作者:胡月亭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事故防控策略与技术

事故防控策略与技术试读:

第一篇 宏观策略篇

导读

原则上讲,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并且事故的预防原理也不复杂,首先要查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然后对其进行评估,从中筛选出需要防控的对象,最后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这就是事故预防的基本流程。但要按照这一流程做实、做好,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事故预防的作用,绝非易事,因为它不仅涉及方法、技巧等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观念、理念、策略、模式等宏观层面的一些问题。

本篇为宏观策略篇,主要阐述事故防控宏观层面的问题。

本篇通过对事故发生的机理、特点,传统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等的分析,引入了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新模式——HSE管理体系。由于HSE管理体系是舶来品,故将其作为本篇重点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鉴于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为加深对HSE管理体系的理解,还介绍了风险管理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HSE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管理体系在中国石油基层组织的应用实践——HSE“两书一表”管理。

HSE管理体系理论先进、科学,被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但我国企业在建立和运行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先进、科学的HSE管理体系在我国的企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呢?本篇通过对风险管理、管理体系及其与安全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分析,构建了事故防控的宏观模型,不仅科学地回答了HSE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促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策略、模式。

在篇章结构的逻辑顺序上,首先是理论阐述,如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在内的事故致因理论,管理体系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等;然后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HSE“两书一表”管理模式;最后,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分析,构建了事故防控宏观模型。

第一章 事故发生机理与传统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天津港“8·12”危化品特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更是揪动着每个国人的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怎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发生关系人们的生命安危,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本章从事故发生的机理、特点入手,分析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节 事故发生的机理与特点

安全生产工作之所以难以管理,与事故发生的特点关系密切,本节将通过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与奶酪模型理论等,对事故发生的机理与特点进行研讨和分析。

一、事故发生的机理

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事故发生的内在源头在哪里?导致事故发生的外在因素又是什么?安全研究领域有多种多样的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最初的事故频发倾向论,把事故的发生仅归咎到个别人的性格特征上,认为事故多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这些人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发生了事故就将违章者开除了事。这种理论虽然认识到在事故的发生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单单强调人的因素,而忽视了除人为因素之外的其他原因,不但失之偏颇,也违背科学。后来的事故遭遇倾向论则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生产条件有关,它是对事故频发倾向论的修正。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通过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进程,便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些理论较事故频发倾向论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较为客观地解释导致事故发生的外在原因,但它们对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有关事故致因理论很多,除上述几种理论外,还有诸如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论、扰动论、人因系统论等。其中由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on)所提出的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够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对事故的发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事故发生的内因方面,该理论认为,事故的根本致害物就是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图1-1-1),如机械能可能导致撞击伤、夹伤等机械伤害,热能可能导致灼烧、中暑等,电能可能会干扰神经,或电击伤亡等,声能可能会造成听力的损伤,化学能可能导致火灾爆炸,辐射能则可能致病,甚至发生癌变、胎儿畸形等,而一些工作场所高密度粉尘,轻则可致矽肺病,重则可能发生爆炸伤人。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观点,事故根本致因物是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那么,能量或有害物质究竟是如何导致事故发生的呢?为什么一般情况下这些能量或有害物质不会导致事故呢?图1-1-1 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常见的能量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都是在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事故的发生也是如此,在事故发生的外因方面,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发生事故的外部条件在于能量或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在正常情况下,只要能量在有效控制下按需释放,就能够发挥应有作用而不会引发事故发生,如核能发电,电能驱动电机做功、电灯发光,辐射能通过特定通道辐射透视等,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事故发生的实质就是因失控而导致的非需能量或有害物质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能量或有害物质失去控制而意外释放所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屏障泛指所有能够防控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的一切措施、手段等,其中包含硬件性质的物理性防护屏障,但更多的是指抽象意义上各种形式的风险削减与防控措施。

归结起来,该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或伴生的有害物质,只要在防范屏障的制约(或称约束)下做有序流转,到其需要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或得到应有的处置,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缺乏应有的防范屏障或防范屏障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发挥防范、屏蔽作用,就会造成能量或有害物质意外释放即失控。如果这些失控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人、物、环境等敏感的实体之上,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图1-1-2),否则就属于未遂事故。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从能量流转的角度,既指出了事故发生的外部条件,也揭示了事故发生的内在机理,较其他事故致因理论更为科学、合理,受到了业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推崇。图1-1-2 能量释放导致事故示意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屏障泛指所有能够防控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的一切措施、手段等,其中既包含硬件性质的物理性防护屏障,但更多的是指抽象意义上各种形式的风险削减与防控措施。

2.奶酪模型理论

为探求能量或有害物质究竟是如何失控的,其失控而引发事故的机理到底是什么,下面通过“瑞士奶酪模型”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

瑞士奶酪模型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瑞森(James Reason)教授提出来的,因此有时也叫“瑞森(Reason)模型”。该理论认为,防范能量或有害物质意外释放的防范屏障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像瑞士的奶酪(有漏洞)一样,层层遮挡在危害因素(能量或有害物质)之前,防范屏障被其穿透而意外释放,导致事故的发生。该理论进一步认为,每层奶酪上面随机分布着尺寸、位置不同的孔洞,这些孔洞的尺寸和位置在不断变动,当某一时刻所有屏障上的孔洞都位于一条直线上时,就形成了通路,这时所有的防护屏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防护作用,能量或有害物质(危害因素)就能够像光线一样穿透所有屏障而被意外释放,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图1-1-3),比如,绝缘电线的绝缘包皮破损,其中的电流就可能会发生“短路”而引发事故。反之,能量或有害物质就在这些“奶酪”屏障的遮挡下有序流动,最终到其需要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图1-1-3 瑞士奶酪模型

需要补充的是,奶酪模型中的这些“奶酪(防护屏障)”,既有为防控事故发生而特意施加的屏障,如日常工作中的风险防控措施,蝴蝶结模型中的“关键任务”、“关键设备”;也有无需特意施加而客观存在的自然屏障,如正常人趋利避害的风险意识、理智判断等。

现以行人过马路为例,说明奶酪模型的作用机理。马路上机动车辆川流不息,高速行驶的车辆具有很高的动能,为防止行人穿越马路时被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辆撞上而引发事故,每个路口都安装了红绿灯,并且交警、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执勤,这些都是人为主观设置的防范屏障。除此之外,司机通过路口时的谨慎驾驶、行人穿越马路时的小心理智等,都是确保行人穿越马路时不被机动车辆撞上的自然屏障。也正是由于这一道道屏障的作用,才使得许多过马路的行人安然无恙。但由于这些屏障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像奶酪一样有许多“孔洞”,所以当危害因素把所有屏障都一一击破时,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某市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交通事故:某日一行人因故心事重重,在过马路时,不但因没有观察误闯了红灯,而且在闯红灯过马路时心不在焉,没有注意观察来往车辆情况,同时,该路口也没有交警与协管员执勤,这样“红绿灯”、“执勤管理”以及“行人理智”这几道屏障就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驾车通过红绿灯路口的这位司机又是个新手,看到这种突发状况,慌忙去踩刹车,但误把油门踏板当成了刹车。这样“司机谨慎、机智”这道屏障也因其技术欠佳而失去了作用。所以“红绿灯”、“执勤管理”、“行人理智”、“司机谨慎”等所有防范屏障都被一一突破而失去作用,使机动车辆高速行驶时的动能失控,其能量直接释放到这个行人的身上,导致了这起交通惨剧的发生(图1-1-3)。

为进一步剖析事故发生的机理,再以2003年发生在重庆开县的“12·23”井喷事故为例进行印证分析。钻井作业就是把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通过钻井打通一个通往地面的运输通道。由于地层深处流体具有极高的压力,为防止这种压力势能失控,需要在所钻井筒内保持一定的液柱压力进行平衡,它就是防止地层压力势能失控的防护屏障。本起事故发生在起钻作业环节,起钻前以及起钻过程中长时间停机检修后,当班人员都没有按规定充分循环钻井液,致使侵入钻井液的气体没有被带出,减低了钻井液密度,降低了井眼液柱压力。在起钻过程中,随着钻具从井眼中起出,井筒内液柱液面下降,当班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井眼内灌入钻井液,导致井眼液柱压力进一步降低,地层压力高于井眼液柱压力而造成井涌。当班人员工作疏忽,没有认真观察录井仪,及时发现钻井液流量变化等溢流征兆,最终导致井喷发生。这就相当于层层防范屏障都被击穿,没起作用(图1-1-4)。在实施关井时,由于钻杆内单向防喷阀被违规卸下,使得关井无效,导致井喷失控,致使大量含有硫化氢的气体喷出。现场指挥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没有果断采取点火措施,造成喷出的含硫化氢天然气随风向蔓延,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知识,很多已撤离的村民又擅自返回自己家中,最终造成很多居民因硫化氢中毒而死亡(图1-1-4)。图1-1-4 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示意图

二、事故致因模型:“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

目前,有关事故致因方面的理论虽然很多,但都有一定的局限,即使能量意外释放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其只是说明事故产生的根源,对能量为什么会意外释放并没有给出解释。天津理工大学陈全教授曾在其著作《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理》中就指出:目前国内系统安全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都没有基于各种事故致因理论,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事故致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种危险源理论与事故致因因素的整体联系。

本书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能量意外释放论+奶酪模型理论”事故致因模型,并以此作为全书主线,分析其与事故致因因素的整体联系,探究把其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风险辨识与防控的方法、途径。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适用范围广泛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概念、内涵已在前面做过解释,其在解释人身伤害事故方面的观点认为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要么是施加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预知的能量,要么是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人身伤害事故都是因为“施加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预知的能量”,如高处落物,如果高处落物是花瓶、砖块等重物,砸到了人身上,超过损伤限度就是伤亡事故,但如果落物是纸片、衣物等,没有超过损伤限度,就不构成事故。也有极个别像窒息、淹溺之类的事故等,则是“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所致。

当然,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并不仅限于解释人身伤害事故,它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类型的事故。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之后,引起的究竟是大事故、小事故还是未遂事故,取决于能量或有害物质直接作用的对象——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受体(包括人员、环境、财产等),是否超过了承受限度以及超过的程度,如从高处落下的花瓶、砖块等重物,砸到了人身上可能就是伤亡事故,因为作为受体的人,落物对人的冲击力超越了其自身承受限度,反之,落到了地面就是未遂事故,因为作为受体的地球本身足够大,一般高处落物的冲击力都超越不了其自身承受限度,但如果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那将会是天大的事故,后果决不能小觑,据说天文学家们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这类天象,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原来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应用范围仅限于解释固有能量的意外释放。实际上,导致事故的意外释放能量(包括有害物质)有两类,一类是固有能量,如高温、高压、高处重物的势能、高速行驶车辆的动能、农药制药装置中高毒性单体等,它们的失控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另一类是系统原先并不存在引发事故的能量,但由于某种情况的变化,如某种物质的加入,与原来已存在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导致事故的新能量。如易燃易爆物质的本身并不具有很高的能量,只有与其他物质加入(如火源等),达到可燃爆的条件时,才会发生燃烧,爆炸产生高能量。再如氧气在管道高速流动时遇油脂就会发生爆燃,某种油井除垢剂与油井污垢中某种成分反应生成硫化氢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这种后来产生的新能量,为防止其失控导致事故的发生,根据具体情况,可通过辨识可能产生的能量,设置相应屏障防控其意外释放,如上述油井除垢剂如果经济、高效,确定要用其进行油井除垢作业,那么为防止硫化氢中毒,作业工人就应采取佩戴正压呼吸器等方式,防控因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更为常用是设置防止新能量产生的屏障,如通过辨识可能与原有物质发生反应的新物质,以设置屏障防止此类新物质进入,从而避免引发事故的能量的产生,间接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释放,如易燃易爆场所严禁火源,再如由于管道中各种阀件都有润滑油脂,为避免爆燃事故发生,严禁使用氧气对其进行试压或吹扫等。因此,无论通过设置直接屏障还是间接屏障,能量意外释放论同样适用于对新生能量的防控。

总之,在能量范畴(固有与新生)与能量释放影响的受体(人员、财物与环境)都拓宽之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几乎可以用作剖析所有事故类型。但令人遗憾的是,能量意外释放论作为事故致因理论,只是解释了能量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等内在因素问题,但没有就能量为什么会意外释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2.奶酪模型理论用于解释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因

事实上,人们以往只是孤立地把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作为诸多事故致因理论之一,导致无法对能量为什么会意外释放做出解释。如果把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与奶酪模型理论相结合,就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模型中,首先,通过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够说明了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等内在因素问题,因为事故发生的根源在于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存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其次,通过奶酪模型理论能够解释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因等外在因素问题,因为任何防控屏障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像“瑞士奶酪”那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漏洞,从而可能致使其作用失常,如果屏蔽某一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所有屏障在某一时刻都失去作用,就会导致该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因此,通过“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模型,不仅说明了事故发生的内在因素,而且也解释了事故发生的外部原因,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解释事故的致因机理。

综上所述,能量意外释放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根源,并认为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奶酪模型理论则解释了能量或有害物质发生意外释放的机理,也即为什么能量或有害物质会发生意外释放,因此,由能量意外释放论与奶酪模型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能量意外释放论+奶酪模型理论”模型,能够作为事故防控的一种通用模式,用来分析研究各种类型的事故。事实上,欧盟的《塞维索指令》、国际劳工组织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都是基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针对能量或有害物质进行控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管理办法》(安监总厅[2016]80号),已把是否因“遭受外部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肌体创伤”,作为判定是否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标准。

通过“能量意外释放论+奶酪模型理论”模型,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解释事故的致因机理,而且还能够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与事故致因因素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该模型所推演出一套科学的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预防措施方法、途径,已在风险防控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可知,能量或有害物质是导致所有事故发生的“元凶”,为防止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每一种能量或有害物质都设置有各式各样像“奶酪片”一样的屏障,这些屏障大致可分为两类:个体与硬件。个体即每个一线岗位员工,如钻工、驾驶员、医生等,他们如果能够遵章守纪、恪尽职守,就能够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相反,如果他们投机取巧,违章作业,就构成了“奶酪片”上的漏洞——人的不安全行为。硬件包括储存、输送或加工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储罐、管道及各类加工装置,以及一些安全设施、附件等,它们良好的安全状态是确保能量或有害物质不发生失控的前提条件,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就可能会造成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硬件出现问题(隐患),也构成了这种硬件屏障上的漏洞——物的不安全状态。

无论是上述的交通事故、井喷事故案例,还是大量已发生事故的统计数据,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当事人的不作为所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自然是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所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由于人们对硬件的设计、安装不当或检查、维护等工作不到位所致。

那么,为什么事故当事人不作为?为什么要违章呢?为什么组织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管呢?为什么发现的隐患不能够及时整改?本书将从分析事故发生的特点入手,研究当事人违章的原因,剖析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寻找答案。

三、事故发生的特点

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多特点。下面通过“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事故致因模型等,对事故发生的普遍性、概率性和随机性等突出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对事故特点的分析,探究传统安全管理在事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故发生的普遍性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学说,能量或有害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内在根源,没有能量或有害物质就不会有事故的发生。当然,即使存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如果其防范屏障功能完好,能够正常发挥作用,那么,能量或有害物质就会在这些屏障的屏蔽下有序流通而不发生失控。但由于防范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的屏障上存在大大小小的孔洞,即各种各样的缺陷,某一时刻一旦所有屏障都失去效用,就意味着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从而引起事故的发生。因此,只要存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就有事故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能量或有害物质存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离开了能量或有害物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不复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将难以为继。

综上所述,一方面,能量或有害物质是促使事故发生的源头所在,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内因;另一方面,能量或有害物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毋庸说工厂、车间等生产经营单位,即使普通家庭,随处都有能量或有害物质存在(图1-1-5),而只要有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地方,就有事故发生的可能,这就决定了事故发生的普遍性。图1-1-5 风险无处不在:居家风险

由于事故发生的普遍性,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会有事故发生,但由于能量的大小、有害物质有害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能量越大、有害物质的有害程度越高,事故后果就越严重;反之亦然。因此,一些高风险(高能量、高危害物质)行业,只要发生事故就可能是大事故,就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一些低风险行业,即使发生了事故,但由于其后果轻微,也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高危行业和领域事故高发的客观原因。

2.事故发生的随机性

正如奶酪模型所述,由于这些防范屏障是像瑞士奶酪那样,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很多漏洞或缺陷,使得这些防范屏障可能会失去应有的防范作用,造成这些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防范事故发生的屏障众多,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人为设置的屏障,也有自然存在的屏障。单就人为设置的屏障而言,其性质也各有不同,既有软件性质的屏障,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处置程序、安全注意事项等;也有硬件性质的屏障,如压力容器、毒性物质容器、机动车辆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这些屏障彼此间相互独立,没有关联。单就一个硬件屏障而言,它何时失效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根据设计确定其寿命期,但即使在寿命期内也无法确保其一定有效。如有些车辆的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并未打开而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反之,即使硬件屏障超过了寿命期,也不会立即失效而不起作用。

由此可见,单是根据一个硬件屏障能否发挥作用尚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或判断,更何况像管理方面的软件屏障。因为软件屏障能否发挥作用,既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也与其当时的身心状态、行为能力有直接关系,因而无从预测、判断。由于单一的软、硬件屏障何时失去作用尚无法预判,更何况事故的发生是众多软、硬件屏障同时失去作用所致,因此,事故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事故会发生在何人身上,一切皆不可预知,像掷骰子一样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图1-1-6)。图1-1-6 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正是因为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为事故的发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屡次违章作业并没有发生较大的事故,而另外一些人这样做就会引起事故发生。这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认识,事故的发生神秘而蹊跷,并非违章等人为原因所致,而在于当事人是否“运气”好。

3.事故发生的概率性

虽然能量或有害物质普遍存在,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事故既不是到处发生、随处可见,也并非此起彼伏、接二连三。这是因为事故防范屏障在发挥着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为了防范事故的发生,每一种能量或有害物质都会有人为设置及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防护屏障发挥着防范作用。正如前文所述,为防止路口人车混行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十字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交通警察、交通协管员等。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存在的一些内在防护屏障,如人过马路时的谨慎、理智,汽车驾驶员在通过路口时的小心谨慎等,以及正常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安全意识等,都构成了防范交通事故发生的屏障,它们对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防范作用。

正如奶酪模型所示的那样,由于存在着一系列事故防范屏障,而只要其中任何一处的屏障发挥作用,就能够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因此,虽然这些屏障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但由于它们同时都失去作用的概率并不高,而且即便是发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还可能会因其受体不敏感而成为未遂事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实际上事故发生率并不是很高的原因。

如前所述,能量或有害物质是事故发生的源头,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了事故防控屏障的漏洞。大量统计资料表明,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相比,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试想,如果事故的发生不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只要出现不安全动作或状态就会发生事故,那么人们一定会在安全生产方面严肃认真、小心谨慎;相反,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小概率事件,致使一些岗位员工对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不以为然,心存侥幸,碰运气、走捷径,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同样,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小概率事件,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舍得在安全生产方面进行投入,对诸如隐患治理等不够重视,总是抱着“赌一把、碰运气”的侥幸心理。

另外,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概率性,但从长期来讲,它又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海因里希事故“金字塔”统计学模型(图1-1-7)表明,1起死亡或重伤事故的背后,会有29起轻伤害事故发生;而29起轻伤害事故背后,会伴随有300起未遂事故、事件发生,而这些未遂事故、事件的发生又是建立在大量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持续发生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伴随有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发生的次数越多,亡人事故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因此,安全管理越松懈、基础越薄弱,事故发生得就越多,虽然短期内这种现象可能不甚明显,但长期而言必然如此。这是通过大量统计数据所得出的客观规律。

当然,除上述特点外,事故还具有因果性、潜在性以及危害性等诸多特点。图1-1-7 事故金字塔模型

第二节 传统安全管理的问题

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中,安全管理人员是唯一可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其他人员一概不参与,况且安全管理人员地位不高、作用有限,所以无法胜任防范事故的重任。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他们就像救火队员,哪里“着了火”就赶往那里去“救火”。传统的安全管理,就是这样一种通过事故处理、违章处罚等方式进行的被动型、处罚式的事故后管理模式。

一、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安全管理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投入产出的可塑性、管理效果的平淡性与滞后性,所有这些都使得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缺乏成就感而且还充满挫败感。

首先,安全管理工作在投入产出上具有可塑性。众所周知,日常的生产经营等活动,投入多,产出自然就高,加班加点勤奋工作,自然就会带来产量的增加、经营业绩的提升。安全管理工作则不尽然。因为按照常理而言,安全管理工作最终效果的好坏,是以事故的发生与否来评判,而由于事故发生的概率性、随机性特点,无论是在财、物方面的投入上,还是在管理力度上,在短期内,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比例,不管投不投入或投入多少,不管监管与否或力度大小,要么可能都没有事故发生,要么可能事故仍旧发生。

因为一段时间内,做不做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管理的投入上是多还是少,作为有理性的正常人,都懂得趋利避害。而在另一个时期,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也做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但由于基础薄弱、积重难返,加之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环节众多等原因,大、小事故还会接二连三发生。某石化公司发生重大事故之后,痛定思痛,但就在其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管理力度的同时又频发多起安全生产事故,这一事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其次,安全管理工作效果具有滞后性。无论是通过强化安全管理还是增加安全投入,都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成效。像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有投入必有产出,而且收效迅速、立竿见影,只要加班加点勤奋工作,就能够即刻在产量、效益上得到回报;反之亦然。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则不同,在一个时期内,虽然在安全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也强化了管理,这些工作也必定会发挥作用,但由于效果的滞后性,它们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这是因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为根据“木桶理论”(图1-1-8),即便是99%的地方都做得十分到位,仅仅1%处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因为这1%处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一旦事故发生,99%的工作成效也就会被否定。因此,要确保安全生产,就需要把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各个节点的各项工作都100%做好。就一个大型企业而言,由于点多、线长、面广,关口、环节众多,安全管理工作在收效上存在着长时间的滞后性,所以要真正在安全管理上见到成效,需要长期耐心细致的艰苦工作。图1-1-8 木桶理论

最后,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的平淡性,致使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成就感。安全管理既不同于和平年代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同于战争时期攻城略地的战斗,因为安全管理工作既没有攻坚克难的成就与乐趣,更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战绩。相反,安全管理工作最好的成果就是平平淡淡、相安无事。因此,很少会有人因为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而引起组织的关注、领导的赞誉,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事故的发生而饱受责难。

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人员可谓两头受气:平安无事被忽视,出了事故受处分。因为如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平安无事,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可能就会被忽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会被低估,安全管理部门可能会被边缘化,安全管理工作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有这些又会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而一旦事故发生,总会拿安全管理人员是问。因为无论安全管理人员是否真有责任,他们都会因为其工作性质逃脱不了被处罚的干系:如果因为自己失职而负有事故责任,自然理当受罚;而即使已恪尽职守,也会因安全管理的连带责任而受到处理。

总之,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安全管理人员不仅享受不到付出之后的成就感,相反还会因动辄就被追责而带来很大的挫败感,挫伤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事故特点对传统安全管理的影响

1.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企业“一把手”的影响

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的确十分重要,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企业的“一把手”,不仅要负责全面工作,统筹协调和处理产量、成本、效益、进度、质量、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图1-1-9),同时又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的关系,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特质、上级组织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以及领导者本人的价值取向等有着很大关系。

首先,由于事故发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小概率事件,具有随机性,表现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可塑性,即短期内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投不投入差别不大,投多投少没有较大区别。安全管理工作的这些特质,会使一些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不能真正重视安全工作,如在财、物投入方面能压则压、能挤就挤,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并且一旦安全管理工作与生产经营等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自然就会让安全管理工作让路。所以,安全生产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图1-1-9 企业“一把手”日常的统筹协调工作

其次,由于安全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突出表现为管理效果的平淡性和滞后性,即安全管理力度的强弱、投入的多少,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会见到一定的成效;而且安全管理成效的显现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淡无奇,所以,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基础工作,工作艰巨,不易做好,即便是花了功夫、下了力气,其结果无非就是不出事故,平淡无奇,对自己仕途的发展也未必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用抓安全生产的精力去抓生产经营或其他业务,可能就会受到关注,得到重用。

另外,现阶段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考核的是任期内的产值、效益,展示的要么是显山露水的业绩数据,要么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壮举,以显示其魄力、证明其能力。虽然发生了事故会对其有不利影响,但事故的发生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热衷升迁的领导干部,他们追求的就是短期效益、政绩,自然就不会关注安全管理这类可塑性强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在安全上管多管少差不多,少投入或不投入,效果不会马上显示出来,因此一些领导干部自然就不愿意在安全管理方面花时间、下功夫,而是心存侥幸、得过且过,不会真正重视安全工作,出现所谓“谈发展热血沸腾、讲安全无动于衷”的现象。

基于这些原因,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真正能够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2.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影响

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可塑性,安全管理效果的滞后性,使得短期内不易见到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导致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这是因为安全管理效果的平淡性,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在没有事故出现时,不会为领导所重视;反之,如果出了安全生产事故,领导会拿你是问,让你承担责任,使得安全管理人员两头都受窝囊气。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这些性质特点,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安全管理人员人微言轻,安全生产工作动辄就给生产经营等工作让路,成为人人可捏的“软柿子”……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另外,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概率性等特点,使得基层岗位员工对事故的发生与安全管理存在许多不正确的认识,造成他们对安全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与安全管理人员有对立情绪,所有这些都会使得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对员工违章、违纪的不安全行为,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于理,而是动辄采取训斥、罚款乃至责骂等方式,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安全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

3.对基层员工的影响

首先,由于员工对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随机性、概率性等)知之甚少,也不明白事故发生的机理,看不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认识不到遵章守纪对自己的好处,所以自然就对自身存在的违章等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事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总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听,一笑了之。即使自己因违章违纪出了事故,也总会抱怨自己运气不济,不进行自我反省,不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由于传统安全管理是一种处罚式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使得岗位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对立情绪,认为安全工作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批评、教育,是没事找事,若自己因违章而被曝光或受到处罚,认为不是在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是安全人员故意为难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总之,在很多员工看来,安全生产工作就是安全管理人员分内的事,与自己无关,要求自己遵章守纪,做好安全工作,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在为安全管理人员脸上贴金……这样,管理愈严格,处罚越严重,员工的对立情绪越强烈:你说东我偏往西,你越是让我遵章守纪、规范操作,我越是我行我素,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三、安全管理工作的艰巨性

由于事故发生的随机性、概率性等特点,造就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可塑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和平庸性,不仅影响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影响了领导干部与基层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致使安全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艰巨性的内在原因

由于事故及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特点,使得基层单位一线员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理解,加之培训等工作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管理没有兴趣,视违章作业如儿戏;同时也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对安全管理工作心存侥幸,不够重视,“一把手”的懈怠,必定出现上行下效,也使得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被动应付,不愿配合,在人员的配备、财物的投入上,能减则减、能拖就拖。安全管理人员就是在这种领导不重视、部门不配合、员工不支持的情况下,被动、艰难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自然难有大的作为。这就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中,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能为安全管理人员所管控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种问题,它们就是“奶酪屏障”上的漏洞。

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聚积,要么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要么出现波折、发生偏离,并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图1-1-10)。相比之下,质量管理具有自查、自纠的内部纠偏机制,因为质量管理工作发生了偏离,既有内部反馈(出产次品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又有外部反馈(质量问题会招致顾客立即投诉)。因此,质量管理一旦出现偏差,会立即、直接接收到反馈信息。由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从而能够促使企业自查、自纠,自行解决问题。安全管理则缺乏这样一种自查、自纠的内部纠偏机制。因为安全管理工作中无论出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行为的出现)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如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治),要么在短期内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事故发生,要么即使发生了小事故或未遂事故,也会因其后果轻微而习以为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何况安全上的偏离——不安全的做法,总会带来眼前的“好处”,如违章往往是走捷径、跨过程序、超越常规,或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或能够减轻劳动强度,而给当事人(方)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使其在不安全的轨道上偏离得越来越远,最终结果就是事故的发生(图1-1-10)。这一现象早已由经过大量统计数据而得出的事故金字塔理论所证实。图1-1-10 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区别

安全生产工作出了差错、发生了偏离,自身缺乏自动纠偏机制,要进行纠偏必须借助外力,这个外力就是组织的领导力,是来自组织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但鉴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很多领导干部并不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当回事,而是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由于领导的不重视或不够重视,使得要么根本就没有这种纠偏外力,要么这种纠偏的外力力度不够,难以推动举步维艰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就是造成安全生产艰巨性的根本原因。

2.只有安全管理人员管安全生产,既管不了更管不好

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只有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生产,由于安全人员在管理安全方面有名无实、有责无权,因此无法管理安全生产。另外,即便是赋予安全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如果单靠安全管理人员,他们也未必能够管理好安全生产。

1)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安全有名无实、有责无权

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安全管理人员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且不幸的是,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安全也是徒有虚名,有责无权。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安全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因为安全管理工作不受重视,地位低下,安全管理人员需在领导不太支持、部门不太配合、员工不太理解的情况下,艰难被动地开展工作。同时,安全管理工作还具有投入上的可塑性、效果上的滞后性和平庸性等特质,所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并不乐于去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因此,更谈不上扑下身子长期去做艰苦、细致、耐心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安全管理人员名义上在管理安全生产,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却是徒有虚名、有责无权。之所以说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安全生产有责无权,是因为在生产中,出了事故他们须承担连带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安全管理人员地位低、权力小,他们根本没有权利管理安全生产。例如,在安全生产与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冲突时,安全部门(人员)并没有决策权。在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人员因叫停不安全的生产作业影响了生产进度而被处罚的现象屡见不鲜。也正因为如此,《安全生产法》明文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总之,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只有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既没有人、财、物的支配权,也没有实际工作的决策权,“管理”权限非常有限,因而很难保证安全生产。

2)只靠安全管理人员管理不好安全生产

毋庸说安全管理人员有责无权,无法管理安全,实际上,即便是赋予安全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如果单靠安全管理人员,他们也未必能够管理好安全生产。这是因为事故不是发生在安全人员身上,而是发生在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员工身上,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懂得生产经营活动,要清楚明白其工艺流程,要有权进行组织管理,只有如此,才能洞悉其中的风险,掌握其中的关键要领,进而组织安排好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安全生产;其次,由于事故的发生要么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要么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因此,要防范事故的发生,就要规范人的行为、提升物的安全状态,而无论是通过教育、培训去规范员工行为,还是通过改进设计、增加投入等来提升物的本质安全水平等,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所以说,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安全管理人员单打独斗所能够做到的,需要真正懂得生产经营、懂得组织管理、懂得工艺技术等方方面面人员的齐抓共管,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

正是因为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而安全人员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专家,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工艺技术流程等相关技能、知识,并不真正掌管生产经营等相关业务,所以,不用说安全管理人员没有被赋予管理权力,即使被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限,如果没有直线组织的领导,没有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没有广大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是靠安全管理人员,他们也没有能力做好安全生产管理。

3.不良的企业安全文化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艰巨性

不良的企业安全文化使得安全生产具有波动性。而安全生产的波动性又增加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如前所述,传统的安全管理就是事故驱动下的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必然导致安全生产的波动性问题:一旦事故发生,无论是血淋淋的事故本身还是切肤之痛的事故处理,都会迫使大家紧绷神经,促使员工对安全工作的关心、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正因如此,事故发生之后,领导会破例增加对安全的投入,相关部门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大开绿灯,员工也会因此而心惊胆战、小心谨慎。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无论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会有显著改善,从而也就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段时间内就会平安无事。

一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事故的发生,上次事故的印象会逐渐淡漠,不仅大家紧绷的安全之弦会逐渐放松下来(因为这种非正常状态本身就难以持续),而且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可能就会被轻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就会被低估,安全管理工作就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的安全意识就会变得淡薄,人的不安全行为会有所反弹,事故隐患也可能得不到及时整治……所有这一切又会为下一个阶段的事故高发(或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埋下伏笔。这就是不良安全文化的“惯性”所致(图1-1-11)。不良安全文化使得安全生产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增加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艰巨性。这只是不良安全文化影响的一个方面,其他影响将在后面论及。图1-1-11 安全生产的波动性

4.投入不足、压缩工期等一些痼症顽疾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

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见怪不怪的痼症顽疾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如安全投入不足、压缩工期等。安全生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要做到安全生产,需要人、财、物力的投入与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需要科学、合理的工期安排等,否则安全生产自然就无从谈起。

首先是安全投入问题,无论是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还是现场所需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配置等,都需要一定的安全投入,否则,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全生产无法实现。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安全意识淡薄,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实施诸如低成本策略等,挤压、挪用安全生产费用,使得安全生产费用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需要。尤其是作为甲乙方中的乙方企业,面临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由于市场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乙方正常利润空间被挤压,而乙方为了求得生存空间,加之安全意识淡薄,拼命压低安全方面的开支,造成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到位,或因为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培训而造成安全技能差、安全意识淡薄,致使安全设施缺失、隐患长期得不到治理等,最终的结果就是引起事故的发生。图1-1-12 安全(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其次,合理的工期安排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图1-1-12)。因为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只有科学、合理的工期安排,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从而为安全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