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中国古代文人传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8:11:46

点击下载

作者:蔡景仙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中国古代文人传说试读:

前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文人传说故事可说是一颗耀人眼目的明珠。它七彩迷离、浪漫生辉,给人以畅想,撩人以趣味……

文人传说故事往往正史不载,它们散见于各种史外闲书之中。但是,这丝毫也掩饰不住它们的文学价值和非同寻常的文学艺术魅力,丝毫也不影响它们对读者的吸引。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l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有人认为文人传说故事都是杜撰的,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其中有虚构的成分,但许多故事传说的真实性同样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加以考察,并将历史与传说故事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们便会了解他们的关系及其真实性。实际上历史中也并不乏“虚”的成分,传说故事中同样有真实历史。历代的历史,大多都只把帝王将相作为“史”的中心,而且大多数内容是文治武功、歌功颂德,而对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琐事、趣事并不予以关注。事实上只有把这些琐事、趣事、逸事与历史结合起来,才会使历史有血有肉,丰满生动。例如唐太宗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依据正史,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稍逊风骚”。实际上,唐太宗并不是艺术的门外汉,他对书法就很有造诣。《兰亭记》中就有下面一段故事:太宗得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僧人辨才收藏,便百般设法,想据为己有,无奈辨才死不认账。太宗只好派足智多谋的御史萧翼乔装改扮,前往赚取,才拥有了这件珍宝。后来太宗驾崩,《兰亭序》也随葬昭陵。这也算是一段很有特色的文人故事。

因此说,文人传说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可补正史之不足,读了它,可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和智慧,对我们的人生,是非常有教益的。

先秦

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艺术的繁荣。历史酣畅惊喜地将他们的名字刻在了长卷中。

老子的传说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楚国者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居石化。在我国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其著作《老子》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出生传奇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民间有太上老君,道德真君之称。关于老子的身世有着七彩迷离的传说,尤其是他的降生,充满着一段奇异的神话。传说他的母亲是感受了从天而降的神灵所化之气而怀孕,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阵阵,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童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广颊的小孩。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众生。”他还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当他的母亲带他去洗澡时,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虽然这段传说像女娲以五彩石补天,精卫以衔木而填沧海那样虚幻神话,但可以说老子的确是一位非凡的传奇之人。

老子从小就是一个勤于用脑的孩子。他喜欢与小朋友在家乡的河滩、林间玩耍,独自一人时,常常面对昊昊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无语,似乎在揣摩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老子与小朋友在一棵大树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树上写着一个“楝”字,就对小朋友说,这是一棵楝树。而在大树另一侧的小朋友则说,不对,这是槐树。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后来,两个人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才发现树的一侧虽然写着“楝”字,但另一侧写的却是“槐”字,实际上是一棵楝槐连理树。通过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河。因为在他看来,小河不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阻碍,便悄然绕道离去,从不嫌弃污浊和阴暗。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气吞万里,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家乡的小河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使老子获益匪浅。它“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禀性,对老子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少年时期,经族人介绍,老子拜商容为师。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据说当时商容问了老子三个极富哲理的问题。

商容首先问:“不论什么人,经过故乡时都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这是表示人不论如何腾达,都不应忘记家乡、忘记根本。”商容点了点头,表示赞许,又问:“人从高大的树木旁边经过时,要弯腰鞠躬,这又是为什么?”老子说:“在高大的树下弯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见老子聪明过人,十分满意。

接着,商容又问了第三个难度更大的问题。他先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我的舌头在吗?”老子答:“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没有了。”商容接着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对这些深奥问题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随着老子人品和学识的不断长进,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公元前551年前后,朝廷史官空缺时,老子被选中,担任了守藏吏,相当于周王室典籍图书档案馆的馆长。因为从事图书管理工作,老子得以博览群书。除历代文诰、档案资料、诗以外,他还读了《军志》、《建言》、《易》、《尚书》等图书文献,成为一名精通周礼理论和制度的学者。作为史官,老子还有记录一切官场重大活动的职责。

当时,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简公执政,他与族人甘成公、甘景公不和。公元前536年,也许是因为记事不合甘简公的意思,老子被免去了史官之职。免职后,老子出游鲁国。同年,孔子曾从老子“助葬于巷党”。

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甘平公登基,老子被召回守藏室继续任职。几年后,孔子适周,再次向老子请教,留下深刻印象。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杀王子猛(周悼王),自立为王。五年后,王子朝被众诸侯赶下台,携带大批周朝典籍逃往楚国。老子因此被追究失职之责,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职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在故乡,老子目睹了连年战火带来的恶果:土地荒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使他更加痛恨朝政的腐败,对“仁义”的看法彻底动摇,毅然与周礼决裂。从此,老子把对现行制度的批判以及救世方略的思考,升华为对宇宙生成及万物本原的探索,成为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折学家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说老子离开函谷关人秦后,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他的道家思想。老子高寿,又活了好多年,终老于扶风。由于老子学识高深,宽于待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前来吊唁的人不少。老子曾在槐里讲学,那里的百姓怀念他,将他葬于槐里,就是现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一言心语

神秘的传说,渲染着神秘的色彩。老子的出生与成长正是这种秘色彩中浓厚描抹的一笔。巷党助葬

鲁昭公六年(前536年),老子第一次被免去守藏吏之职。在游鲁期间,忽逢他的一位住在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礼,便请老子主持安排友人的丧事。老子早就听说鲁国有个孔丘勤奋好学,对周礼很有研究,有时还担任丧祝,于是便邀请他助葬。其时孔子方十七岁。

出殡那一天恰逢日蚀。送葬的队伍走着走着,天上的太阳渐渐被黑影遮住,天色变得越来越昏暗。但是孔子全然不管这些,仍然领着众人前行。突然,后面传来老子的大声喝叫:“停止前进!”孔子不由一愣,不知老子何以如此。老子让送殡队伍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待他通知再前进,一直等到日蚀结束,灿烂的阳光再次照耀大地时,老子才发出队伍前行的号令,孔子对此表示不解。

殡葬过后,孔子向老子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途止柩不合周礼,而且日蚀究竟会发生多长时间也未可知,灵柩停留过久,会使逝者不安,所以应继续前行才对。

老子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按照周礼,为了不误吉日,殡葬之事当然是越快越好。不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当速则速,不当速则不能一味求速,这也是为了吉利。昔日诸侯从外地赶到京城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大夫出使外国也没有在夜晚还顶着星星赶路的。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不在日落之后止宿。只有奔父母之丧和亡命在逃的罪犯,才会在夜晚顶着星星赶路,要知道,那是为了赶时间啊!“所以,见日而行者吉,见星而行者凶。今天我们碰上日蚀,虽然是在白天,但星星已经显现;星现而行,岂不是诅咒送葬之人在奔父母之丧吗?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要以礼待人,不能以凶事咒人。所以出殡时如遇日蚀,就应该暂时停下,等日蚀过后再走。”

老子这番解释,令孔子频频点头称是。一言心语

从这个传说故事,我们能领悟到凡事不能机械地看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才能更加恰当合理。相县求荐

传说老子“免而归居”以后,孔子想把自己多年修订的书册送到周守藏室收藏,以图留于后世,便带着子路等弟子前往老子的故乡,请求老子予以推荐。

听完孔子的诉说,老子颇不以为然。他说:“守藏室珍藏的书册之所以珍贵,是因其上录天象之变,下记地理之化,中载人世演进之文。至于近世,鱼龙混杂,危害子孙,其祸非浅。《诗》、《书》、《礼》、《易》、《春秋》的藏本已经够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况经过你的修改,书的旨意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怎能再增加呢?”

孔子见老子不允,心中不免着急,便讲起了六经之意:“六经之要在于礼仪,六经之本在于仁义。弟子是以周礼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合之则存,悖之则删。”

老子笑问:“仁义是人之本性吗?”孔子答:“是的。君子不仁则不足以为君子,不义则不足以立世存身。”

老子又问:“什么叫仁义?”孔子答:“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兼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是仁义的要旨。”

老子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后面说的话不对。你不认为现在讲兼爱太腐了吗?无论过去和现在,凡讲无私的都是为了实现其偏私。”

见孔子不解,老子接着说,“现在人世间不是征战就是讨伐,哪里有什么兼爱?所以你说的兼爱不过是一句空话。明明没有仁义却又侈谈什么仁义,不是迂腐又是什么?讨伐得不到利益,便讲什么无私。讲无私就应该舍己利人,而无私仅仅是为了求人不伤害自己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私心?”

讲到这里,老子似乎意犹未尽:“人的一切都应自然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其自然本性发生、发展。人之生死、荣辱,都有其自然的法则。随理而行,顺其自然,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就在其中了,何必人为地标榜什么仁义!这就像有个孩子离家出走,如果你只会使劲敲鼓高呼孩子的名字叫他回来,结果只会越来越糟,反而令其逃得更远。你说的仁义,虽然本意是讲求人的本性,其结果与那位孩子的出逃是一样的,反而扰乱了人的本性。”

对老子的说法,孔子不能完全接受,两人发生了争执,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一言心语

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孰是孰非,是很难简单断言的。周都问礼

公元前52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孔子为了“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带着学生专程到周朝王都向老子请教解疑。当得知孔子来访时,老子也亲自骑牛前往郊外迎接。孔子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

这一次,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不少的问题。由于此时老子已在守藏室待了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场的腐败,对周礼幕后的丑恶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后,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问的有关周礼问题中所提到的那些人,虽然骨头早已腐烂,但他们说过的话仍为后人所记。一个人时运好时可以去做官,施展胸中的抱负;要是时运不济,就应该像蓬草随风飘移一样顺应自然,知难而退。我听说,一个会做生意的商人,即使很有钱,也不轻易张扬,所以别人看不出他有钱;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德、才都藏而不露,这就是大智若愚了。你应该努力摒弃骄气以及过多的功名欲望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应做到清心寡欲,因为那些东西对你修身养性毫无好处。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听完老子的这番教诲,孔子深受启发,出来后就对弟子说:“空中的鸟,我知道它为什么能够飞翔;水中的鱼,我知道它为何会游动;地上的兽,我也知道它为什么善于奔跑。对于善跑的兽,我们可以结网捕捉它;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带钩的丝线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我们也能用系有丝绳的弓箭对付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随着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其学深奥难测,其言意旨悠远,真是乘风云翱翔于天地之间的一条龙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言心语

老子的学识广博宏大,洞悉事物见微知著。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敬佩之极。聆听教益,可见其学问何等高深。坐背青牛出西关

传说春秋末年,在东周王朝都城雒邑(现河南洛阳东)通往西部边陲函谷关的漫漫长路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驾着青牛缓缓西行。

函谷关位于现河南省灵宝县境内西南,是周王朝西去秦国的重要关隘。

自武王姬发灭商起,周王朝历经数百年,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辉煌。如今气数将尽,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简直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人打理生计,更不用说做学问了。因此每天经由这里出关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那位老者正是西去人流中的一个,他就是一老子。

负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喜(又称尹喜、关尹),据传说,他自幼聪慧过人,好观天文,精通占星之术,并能根据星体的明暗和位置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尹喜曾在朝廷中担任大夫,他廉洁勤政,学识高深,颇受王室赏识,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前途无量。不过尹喜的志向并不在此。据说,他有一天观看天象,发现有一团祥瑞的紫气在东方聚集并缓缓向西移动,便知有圣人将要经函谷关西去,于是主动辞去大夫的职务,到这个偏僻的边防关隘当了关令。

上任伊始,尹喜就特别叮嘱一个叫孙景的关吏:“如果发现一个容貌与众不同或者服饰奇特的人从这里出关,要及时禀告我,千万不要错过了。”

在函谷关旁,尹喜结草为楼,称之“楼观”。他日日斋戒,坚持观察天象,静心修道,密切关注紫气的行迹,等候圣^的到来。这一天,气候特别闷热。尹喜用过午膳,便觉两眼皮发沉,于是回到房内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地人了梦境。朦胧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紫气氤氲,有人对着他的耳朵轻声地说: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栽老翁,藏行匿迹混元气。

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这时,就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已到关口准备过关。

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孙景的报告,尹喜依然无法控制心中的欣喜。他命人赶快把道路打扫干净,将客房收拾好,自己则急忙整理衣冠前往迎接。

到了面前,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中,一位老翁须发如雪、脸色红润、神态安祥,两旁一对大耳朵垂及肩上,白色的眉毛足足有五寸多长,果然道骨仙风,气度不凡。尹喜跪拜在老翁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日子。

老翁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家住关东,出关只是为了搬运一些柴草回来,你留我在这里有什么用呢?”

尹喜连连叩首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圣人,要出关西行,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万望暂留神驾。”

老翁听尹喜这么一说,十分意外:“哦!你怎么会知道我呢?”尹喜说:“去年十月我观天象时,看到东方有紫气向这边移动,知道这是圣人行动的征兆,所以专程从雒邑来到这里恭候多时。您老也不必隐瞒了。”

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

老者答:“我姓李,名耳,字聃。”

尹喜说:“我早知道先生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提起先生大名,犹如霹雳在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必然行影无踪,不知道是否还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那样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老子见尹喜一片诚意,又是个可度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

于是,尹喜在官邸设座,行弟子礼,拜老者为师。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书五千余字后过关而去。

据说临别前,尹喜曾要求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身舍命,也在所不辞。”

老子说:“不是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不到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之后,你可到蜀国青羊之市见我。”一言心语

尹喜能观星察月,可见他已智慧过人,但仍拜贤求学,令人敬之。老子见尹喜一片至诚,是一个可造之才,终于乐意栽培。

孔子的传说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官至司寇。后罢职,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归国后闭门治学,潜心研究礼仪。整理过《诗》、《书》等古籍,后将其称为“六经”,亦或“六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弟子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科。孔子学琴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十一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才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仗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人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他对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杰出的贡献作用。一言心语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说明了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孜孜以求。孔子与弟子

传说,在孔子办学的时候,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弟子深得他的喜爱,这个弟子叫颜琛。有一天,颜琛来找孔子请教问题。他刚走到窗前,就听到里面有人正在谈论他。仔细一听,原来是孔子和他的一个好朋友——东门长老在叙谈。东门长老说:“您不是说过,颜琛很聪明吗?”“是有点聪明,不过,他没有苦学精神。”“噢!那么他将来会有什么造就呢?”孔子低声说道:“他不愿苦学,我从来就没有指望他能成大材。”“啊?!”颜琛觉得“嗡”一声,就再也听不下去了。他扭头跑回卧室,用竹简留下句“三年以后再回来”,便卷起铺盖回家了。

他回到家后,什么也没和媳妇说,就自己动手拾掇起书房来。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读书,发奋苦学。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三年后,再让你孔老先生瞧瞧到底是谁不苦学?谁不能成材?

时间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急匆匆跑进书房对颜琛说:“有客人来了。”颜琛头也没抬说:“不是说过了吗,什么客人也不见!”

媳妇把手一摊,说:“今天来的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啊!”“谁?”“孔老先生!”

谁知,颜琛跟没听见一样,仍然没抬头,只是冷冷地说:“告诉他,我不在家。”

媳妇知道颜琛的犟脾气,只得向孔子撒谎说他不在家。孔子听了,微笑着说:“改日再来,改日再来。”

颜琛拒见孔子后,更加发奋了,吃饭时,也盯着书简,睡梦里,也喃喃吟诗。

眨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天,颜琛媳妇气喘吁吁地跑进书房说:“又来客了。”

颜琛责问她说:“我是怎么嘱咐你的?”

媳妇把脚一跺说:“今天,可是个特别的客人啊!”“谁?”“孔老先生。”

颜琛听了,仍然没有搁笔,毫不在意地说:“我病了。”

媳妇没法儿,只好再次向孔子撒谎。孔子笑了笑,还是那句“改日再来”。

第三年的这一天,颜琛早早地起了床,刚到书房,他就见媳妇一步闯了进来。没等她站稳,颜琛就问道:“孔先生又来了?”“嗯!”媳妇点头答应。“快快请进来!”颜琛说完,就“噔噔噔”跑向大门外,急忙跪拜行礼,然后,亲自把孔子迎了进来,请到了上座。与孔子同路而来的还有东门长老。

孔子刚落座,就喜滋滋地拿出一块竹简,递到了颜琛面前。颜琛一看,是他当年写的“三年以后会再来”。

孔子说:“我按时来了。”

颜琛急忙站起身说:“我刚要收拾一下去见恩师,没想到您倒先来了。”说完,他抱过一大抱卷简往孔子面前一放,说:“恩师请您考吧!”“好!”孔子答应了一声,便考问了起来。他专拣书中最难的问题问,颜琛呢,不慌不忙,对答如流。

考了半天,孔子把书“啪”地一放,站起身,一把拉住颜琛的手说:“好!好!有志气呀!”接着,又转身对东门长老说:“在我的这三千弟子之中,颜琛可谓独占鳌头了。”

颜琛急忙向孔子深深施了一礼,诚心诚意地说:“三年前,我不辞而别,还望恩师恕罪呀。”

孔子笑道:“你听到我们二人说你的坏话了吧!”

颜琛忙说:“不是坏话,是激励我苦学三年的宝贵之言呀!”“宝贵之言?”孔子与东门长老一齐捻着胡须“哈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笑得颜琛不知所措了。

东门长老对颜琛说:“你以为三年前孔先生真是在说你的坏话吗?”“这……”颜琛一时没词儿了。“这是一计呀!”东门长老继续对颜琛说,“孔先生见你天资聪明,有志气,很是喜欢你。可是他觉察到你不善于独立思考,于是,就和我设了这么一个圈套。结果,你真的中计了。”孔子接过话茬说:“这样,不但使你克服了不愿自学的毛病,同时也使你在三千弟子中终于夺得了魁首!”

颜琛一听,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噗嗵”一声在孔子面前跪下,“噔噔噔”地磕了三个头,以表示对恩师的感谢。一言心语

有时候靠正面引导一个人并呈现不了好的效果,而用泼冷水的办法,却能触发他的自尊而努力上进。以达到功成名就。这也是善于引导教育的一种策略。孔子拜师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途中,见到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过去,可是那个孩子突然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面有一座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于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老夫子的车,快放我们过去!”“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该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呢?”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拦住他说:“这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去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这边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那周游列国又是做啥呀?”“讲学传道呀。”“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才行呢,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那我出个问题考考你如何?”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轻轻一笑说:“好呀,你想问什么?说吧。”

小孩问道:“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一怔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又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了,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呢?”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的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言心语

学问深厚的孔子,门生三千,却不以名位来压人,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对待学问,令人敬佩。后生可畏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正当他们边走边谈论学问,兴致勃勃之际,马车突然被一群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你们为什么挡住我们的去路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今天我们想考问你一些问题。”孔子见小孩如此口吻,淡然地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呢?”不料小孩却轻松地回答说:“我懂得的东西有很多呢。”

孔子见小孩如此张狂,心想,我不信难不倒你,于是又提了一大串问题考问小孩:“你的嘴这么厉害,那我来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后,孔子盯着小孩,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可是小孩只是稍加思索,便从容地回答:“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车轮,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这下轮到小孩来难孔子了,他对孔子说:“您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呜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呜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错了!”小孩大声反驳道:“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茅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忙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孩答道:“我叫项橐。”孔子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然后便驾着马车绕“城”而去了。一言心语

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项橐“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胆识,面对长辈和权威的质疑和责难时,不卑不亢地据理力争,更需要学习的是项橐那种对周围环境所具有的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

子贡的传说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人。个性豁达仁义,善经商而富有,长于外交言辞,有将才。齐伐鲁时,曾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救了鲁。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子贡索马

传说子贡非常聪明,头脑灵活,善于论辩。子贡靠着他的巧言善辩曾多次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据说有一次,子贡和子路一块儿出去,恰好经过郑国的神社。神社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一样。树上住着一种神鸟,神鸟神通广大、变化万千,属于魑魅魍魉之类。子路见那鸟生得奇怪,很是稀奇,不假思索便爬上树去,想捉只鸟来玩。谁知道鸟没捉到,自己反而被神鸟用法术给吊在树上了,不上不下,又难堪又尴尬。子贡见了,开始是惊讶,后来看见子路那副模样又觉得好笑,知道是被神鸟施了法术,连忙向神鸟求情。幸亏他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终于把神鸟说得心服口服,好像真的是自己拘禁子路不对,才放了子路,这才免了一场灾难。

但有效的说服除了言辞犀利之外,更要考虑让对方听得明白,才能有效。如果忽视这一点是很难成功的。子贡索马的传说就是一个典型之例。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边歇息。谁知道驾车的辕马忽然挣脱了缰绳,“哒哒哒”跑去啃人家种的庄稼。结果那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夫抓住了,扣留起来,硬要孔子他们给个说法。

子贡自觉辩才无碍,那么多达官贵人甚至神鸟怪兽都为他的辩才折服,仅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曾经“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说服这么几个小小的农夫,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过去,对着那几个农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经据史,旁征博引,真是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可是那几个农夫只是用眼干瞪着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一句话也听不懂。最后实在不耐烦了,一个个挥着拳头、舞着棍棒,作出要动武的样子,子贡这才悻悻地跑回去,脸上很不自在。

连子贡这么善于论辩的人都要不回那匹马,这下大家可都犯愁了。正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笨头笨脑,刚来不多久,正替孔子赶车的马车夫却自告奋勇要去讨回那匹马。孔子一看,其他弟子都不敢去,只好让他去碰碰运气。那马车夫走到那些农夫跟前,说:“道理很简单,你们不在东海耕田种地,我们不在西海耕田种地,那么我们的马又怎么能够不吃你们的庄稼呢?”

农夫们一听,开始还抓耳挠腮,不太明白,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住点头:说:“这才对嘛,你这话说得有理。先前那个人说了一大通,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农夫们高高兴兴把马还给了马车夫。

与这个传说很相似的是“对牛弹琴”的故事,琴弹得再好,对着根本听不懂的牛,只能是白费力。一言心语

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说服应使对方听得明白。如果忽视这一点。势必会白费口舌,权费心机。

子羽的传说

澹台灭明(前512—?),字子羽,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春秋时期鲁圆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苦心学习,终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收有众多门徒。子羽斩蛟

传说有一次,子羽携带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从延津渡黄河,船行到正中,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这风涛来得突然,而且气势汹汹。子羽站在船头,毫无惧色,观察了良久,确定是河伯在作怪。原来黄河水神河伯听说子羽携带一块举世罕见的白璧要渡过黄河,起了贪心,便派遣大波神阳侯和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企图将船掀翻,乘机从子羽手里夺璧。那大波神原本是古代一个畏罪投河的诸侯,死后成了大波神,听从河伯的调遣。阳侯让那两条蛟龙将子羽的船挟持住,自己在一边呼风唤雨。霎时间,黄河上狂风怒号,骤雨倾盆,滚滚乌云遮住了整个天空,天色及其晦暗。惊涛骇浪中,只见两条蛟龙死死缠住船头和船尾。双目圆睁、张牙舞爪,那样子就像随时要把整条船都吞下去,的确是说不出的恐怖。

船上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喊娘,只有子羽镇定自若,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只见子羽巍然立在船头,对着滚滚波涛大声喝道:“不用再白费心思了!想要得到我的璧,只管开口问我要,君子行得正,坐得直,想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迫使我屈服,你们办不到!”

说罢,子羽一手持璧,一手持剑,纵身投入激流之中,只见那剑光好似闪电一般,在江中上下翻飞,眨眼间,整条河忽然都被血染红了,再看船头,那两条狰狞可怖的蛟龙已经被子羽挥剑砍成了好几段,早就一命呜呼了。阳侯见那子羽有如天神下凡,几个回合就斩了两条蚊龙,吓得心胆俱裂,自知不是对手,于是急急忙忙收兵回去复命。霎时间,云开雾散、风停雨息,整个江面都安静下来,子羽和其他人便顺利渡过了黄河。

上岸以后,子羽掏出那块璧,鄙夷地往水里一扔,话也不说,回身就走,可是一连投了三次,那璧总是自动弹回来。原来河伯夺璧不成,反倒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难当,着实无脸再要那块璧。子羽见河伯不肯受璧,于是一把将那璧砸在岸边一块石头上,摔了个粉碎,然后扬长而去。

子羽初人孔门的时候,孔子见他相貌凶恶,并不十分看重他,后来逐渐了解了他的品质和人格,非常钦佩,尤其是听说他斩蛟龙的经过之后,更加赏识他。并总结了自己以前以貌取人,是非常错误的。还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一言心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容貌对一个人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比起一个人的内心来说,却要次要得多。贤明的孔子当初歧视子羽,就是因为他嫌弃子羽丑陋的夕卜表:而事实证明,子羽却是一个光明磊落、英勇无敌的豪杰。为此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应深入人的内心,过于注重外表往往会有错误的引导。

曾参的传说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从小即师从孔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四高足之一。性格内向,长于内省,提出“君子慎独”及“吾日三省吾身”等不朽名言。笃行仁孝,提倡忠恕。著有《孝经》。小忍大逃

曾参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孝子。关于他的孝,历来有很多传说。

有一天,忽然有个朋友来看望曾参,当时曾参不在,曾参的母亲就说:“先坐一会儿,他马上就会回来的。”说罢,便用手在自己左臂上用力掐了一下。当时曾参正在山里砍柴,砍着砍着,忽然觉得左臂疼痛难忍,没法再干活,只好停止砍柴,收了东西回家。刚一见母亲就说:“真奇怪,今天砍柴的时候,我的左臂不知怎么忽然疼起来。只好提早回来了。”母亲说:“不用担心,今天有客人找你,我掐了一下我的左臂,叫你回来招待客人。”可见,曾参对母亲的孝顺,已经到了心灵感应的程度,母亲身体上的一点不适,曾参都能感应到。

曾参对父亲也一样,非常地孝顺。从来不会违抗父亲的决定,有时对于父亲蛮不讲理甚至动粗都尽量顺受。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里干活,不知道为什么走了神,不小心把一棵长得很好很粗壮的瓜苗给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性情暴躁,一见之下,怒火冲天,抄起一根粗木棒照着曾参背脊上就是一棍子。可是曾参这个书呆子,竟然不闪不避,扎扎实实挨了一棍,一下子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好半天,他才缓过劲,迷迷糊糊醒过来,背上火烧火燎地疼,尽管如此,还是挣扎着跑去问候他的父亲,说:“不孝子惹父亲大人生气,您老人家教训我,可曾用力过猛,伤了您的手?”问候完毕,又回自己屋里,继续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告诉父亲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

这件事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都说曾参真是个至孝之人,宁愿自己受伤,也不愿忤逆父亲。后来孔子也听说了,却对此不以为然,还吩咐其他弟子,如果曾参来了,就别让他进来。其他弟子虽然奇怪,可一看孔子的脸色,谁也不敢询问。果然没两天,曾参来了。一边走一边还在想:“这回夫子肯定要表扬我了。”哪知道刚走到门口,就被关在门外,不准进去。曾参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托人传话,希望孔子能解开他心中的疑惑。孔子说:“从前舜也是个大孝子,可不是曾参这样的。舜的父亲也经常打他,如果他爹用小棍子打,舜就不闪不避,随他打几下;如果他爹用大木棒打他,他就跑得远远的,躲开暴怒中的父亲。现在曾参,明明看见大木棒砸下来也不躲避,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那蛮不讲理的暴怒。他自己倒觉得自己这样是孝顺,也不想想,万一他老爹那一棍子把他打死了,那他老爹岂不是要背负杀子的恶名?天下还有比陷父亲于不义更不孝的吗?”

曾参听了别人的转述,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自己这种做法其实是极端错误的,几乎酿成大错。一言心语

凡事必须有一个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就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曾参至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却开始却没有把握住所谓“孝”的标准和度,以为一味地逆来顺受就是“孝”,结果几乎铸成大错。孔子的智慧就在于懂得凡事不能过火,一旦过火就会犯错,这其实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个体现。

墨子的传说

墨子(前468—376),姓墨,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叛逆,他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等级尊卑,认为“官无富贵而既常贱。”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墨两派互相辩驳,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欲擒故纵赴楚破公输

春秋晚期,诸侯兼并激烈,楚惠王熊章于周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继灭掉陈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之后,又灭掉了蔡(河南省上蔡县)、杞(河南省杞县)。这样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的边境便大都在楚军的窥视之下,楚国下一步要吞并宋国已成定势。但宋东临齐、鲁,北接晋界,有睢阳、商丘等大城可守,国力又强于陈、蔡,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攻灭。

睢阳是一座坚城,城高墙厚,楚军曾多次兵临城下,久攻不下,不得已订下城下之盟归去。在这种情况下楚惠王就花了重金把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礼聘到楚国,请他制造一种新型的攻城器械。公输般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造出了新的攻城利器云梯。梯下面以大木为床,设置六轮,前面竖起两丈多高的坚架,架顶与床尾连接成固定跑道,在跑道之上又装有可以升降的飞梯。梯四面用生牛皮蒙蔽,战时军士将云梯推至城下升起飞梯,部队就可以直接登城。这在今天讲也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战争武器,当时消息传开,举世震惊,宋国的君臣百姓自然惶惶不可终日,犹如大难临头,破城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了。

墨子当时正游学于鲁,得知楚要攻宋,便立即登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并不仅是一般的“昼夜兼程”,而是一直日以继夜地走路到达郢都(今河北省江陵市)。

墨子在当时是个犬学者,门徒之众不亚于孔子。他主张“非攻”、“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春秋之世尤其到后期战火频仍,人民深受其苦,他主张制止战争,去爱众多的人,为了有利于天下不惜自身的一切,这在当时无异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战争无论胜败对于普通人民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的学说自然为中下层人民所欢迎,门徒之众多可想而知。

墨子抱着拯救世人,制止战争的思想来到楚国,首先找到了公输般,欲擒故纵地对公输般说:“请你帮助办一件事,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希望你能出面把他杀掉。”公输般立刻很不高兴:“子之以为我为何人?”意思是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墨子继续说:“我可以给你一千两黄金。”公输般道:“吾素行仁义,固不杀人!”墨子见他说了不肯杀人,便起身再拜说道:“我从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楚国地大而人少,是土有余而人不足。”并说:“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其非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今子义不肯少杀而多杀,智、仁、忠、强、义俱失矣,又岂言义不杀人!”

公输般顿时陷于尴尬,墨子见他面红耳赤不肯说话,进一步逼问道:“既然如此,为何不立即停止?”公输般吞吞吐吐:“不可,云梯之利吾已言于王矣。”墨子请公输般带领他去见楚王。

墨子对楚惠王说:“如今有人于此,舍弃自己的华车,邻居有敝舆而欲窃之。舍掉其锦绣,邻家有短衣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

惠王大噱:“先生开玩笑了,此人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这才转入正题:“楚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如华车与敝舆也。楚有云梦(今湖北省安陆县以南的湖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方圆八九百里,统称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之富,宋可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如梁肉之与糟糠也。楚有长松、文梓、椴、柑、豫樟,宋无长木,此犹如锦绣与短衣也。臣以为王之攻宋,与此同类。富而妄取为不义,因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惠王道:“先生之言善哉,虽然这样,公输般为我造云梯,必能攻取宋国。”

墨子说:“亦未必然也。器械为人所造,器之强不如人之强,臣即请于王前败其云梯攻城之术!”

于是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以木札为守城器械。公输般以木札代替云梯攻城,想尽办法,九次改变攻城的策略,都被墨子用木札作为炮石、油锅、火焰一一击退。一人就可以用石头、火焰、沸油烧毁一架云梯,所以公输般攻城的木札输尽,墨子手里还有余筹。公输般输了,却恨恨不已,说:“虽然攻难于防守,我还是有攻宋之策!”

墨子说:“你的办法我岂不知道,只是我不说破而已。”惠王却糊涂地向墨子追问,墨子冷冷地说:“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以为臣善于守城,杀臣,宋之城即不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守城之器,在宋城上等待楚兵矣。虽杀臣,臣之谋与器俱在,宋城仍不可破也。臣之所以来,只为息战,予救死伤。”

楚王听了墨子之言,为墨子的善良和多智多能所感动,遂决定罢兵不攻宋国。一言心语

量子这次无人差遣的夕卜交,办得很成功。他抓住了楚王和公输般这些人口讲仁义,实际上却贪婪不义的心里,首先使公输般和楚王口服。然后又以实际的实战能力迫使他们心服。口服心服,一场战争就被消弥于未动之前,这和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完全符合。墨芋既解了宋国之灾,也解了楚兵之难,他关心的完全是统治阶级不关心的另一面:爱人!

列子的传说

列子,名御寇,又作列围寇、列围寇,生活时代大约在老子的弟子尹喜之后、庄子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派思想家。列子死后,他的后学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把列子的有关思想、言行收集起来,编辑为《列子》一书。到了唐代,《列子》被尊做《冲虚真经》,成为道教信徒的必读经典之一。列子射箭

据说列子善于射箭。有一次,他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弓的时候,胳膊肘上还能纹丝不动地放一杯水;当他发箭时,一箭连着一箭,箭箭射中靶心。此时的列子,就像木偶一般屹立不动。

伯昏无人说:“你这种射法,是有心于射箭的射法,并非无心于射箭的射法。假如我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在高耸的石崖上,面临着百丈深渊,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就带着列子登上了高山,站在高耸的石崖边上,面对着百丈深渊。然后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向后退行,双脚有一大半悬在石崖之外。他向列子拱了拱手,请列子朝前走来,而列子早已经吓得趴在地上,冷汗一直流到了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那些精神境界达到高远的人,上可以窥测于苍天,下可以潜行于黄泉,他们逍遥自在地奔驰于四面八方,而神色不变。而你现在却头晕目眩,恐惧万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射中目标,大概是太困难了吧!”

列子由此得到了很深的感悟。一言心语

这个传说说明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死得失顾虑重重,即使有高超的技能也很难施展。列子与看相人

传说郑国有一位看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叫季成。他能够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预测这个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天,并能准确地推断事情发生的年、月、日,应验如神。郑国人见了季成,都纷纷躲开,担心因为他的预测会为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列子见了季成后,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列子回去告诉他的老师壶子,说:“以前我以为老师您的道行最高深,想不到现在却又有比您的道行更高深的人了。”接着他就把季成的看相本领详细地描述了一番。

壶子听后不以为然,说:“我过去教给你的只是大道的皮毛,还不是大道的精髓,而你还自以为真的得道了。你用你学到的皮毛知识与世俗人相互辩论、相互抗争,自然会流露出你的真实情况。所以季成一眼就能把你看穿,就能预测你未来的命运。你把季成叫来,让他给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就陪着季成来见壶子。季成从壶子家中出来后,对列子说:“大事不好了,你的老师快要死了,他活不到十天了!我看到他临死前的各种奇怪征兆,他的神色就像水湿过的灰烬一样毫无生机。”

列子听了以后,伤心极了,哭得眼泪都沾湿了衣襟。他赶紧回去把季成的话告诉了壶子。

壶子一听,不仅一点也不伤心,反而狡黠地笑了,说:“刚才我让他看到的是阴静死寂的神情,我的表情茫茫然一动不动,他大概以为我没有生机了,让他明天再来。”

由于壶子每次装出的神情都不同,使季成无法把握他的真实情况,结果在以后的几天里季成一会儿说壶子还有一线生机,一会儿又坦率地承认自己观相不准。

最后一次,季成进了壶子的家,还没有来得及站稳,就惊慌失措地跑了。壶子对列子说:“你去把他给我追回来!”列子慌慌张张地追出去,而季成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列子回来对季成说:“他跑得好快,连个影子也看不见了。”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到的不是我的本来面目,我对他虚以委蛇、随机应变,顺着他的变化而变化,让他根本无法捉摸,所以他只好逃走了。”

列子听了这番话以后,这才深深感到自己根本没有学到大道的精髓。从此以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中,整整三年没有再出过门。一言心语

看相人靠的是察言观色,如果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况,甚至把自己的表情搞得变幻无常,看相人就无计可言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个揭露看相人骗局的故事。拒绝权臣资助

列子,生活非常贫穷,常常饿得面黄肌瘦。有人看到这一情形,就对郑国的权臣子阳说:“列御寇先生是一位有道之士,他现在居住在您的国家里却穷困无比,别人会说您不能礼贤下士的。”

子阳听到有人反映这个情况后,为了不落下一个坏名声,便派人送去了许多粮食。列子见到了送粮人送粮食而来,反复表示感谢,但拒绝接受粮食。送粮人无奈,只得把粮食又带了回去。

对此妻子非常生气地对列子说:“我听说当有道之士的妻子,生活是非常快乐的。然而我跟着您,却一直挨饿受冻。现在总算有人送了粮食来,而您却又不要。难道我命中注定要跟着您受苦吗?”列子笑着解释,说:“子阳并不了解我。因为有人在他面前讲了我几句好话,所以他就派人给我们送来了粮食。如果将来有人在他的面前再说我几句坏话,他照样会相信而治我的罪,依我看,还是不要他的粮食为好。”

此后不久,郑国发生动乱,子阳被杀。列子因为与子阳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躲过了这一难。一言心语

洞察事物的实质,把握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于主宰人生是十分重要的。齐人抢金

执着于名利金钱,是学道人的最大忌讳,所以列子要求人们一定要能过金钱关,不然,不仅学道不成,还会做出许多愚蠢的事情来。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列子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齐国人,对黄金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对于黄金,他可以说是朝思暮想,垂涎欲滴。有一天早上,齐人到集市上去,看见路边有一家店铺,这店铺是专门做黄金生意的。店铺里的黄金亮灿灿、光闪闪,那齐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向前去,抓起一把黄金就跑。结果,齐人没有跑多远,就受到人们的围追堵截,并很快被制服。人们把这个大胆的抢劫犯押送到了官府,负责处理此案的官员对齐人的行为非常纳闷,就问他说:“集市上到处都是人,你怎么敢抢夺别人的金子呢?”这位齐人倒也诚实,回答说:“当时,我的眼中只看到金子,没有看到人。”

真是让人可笑!一言心语

所谓的“利令智昏”,用来形容这个齐人是再恰当不过了。可以说利令智昏是犯糊涂做傻事的根由。

庄子的传说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自幼家贫,做过漆园小吏。他最崇拜的是老子的道家之学,虽学识渊博,但却生不逢时,后辞官归隐。庄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写有《庄子》一书,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宗教、艺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受世俗牵累

庄子最崇尚的是老子的道家之学,虽然他学识渊博,但却生不逢时,因此,连个漆园小吏也不愿做,便辞官归隐了。

辞官后的庄子生活窘迫,常有断炊之虞,不得不向人借米度日。庄子是一个交游很广的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有一次他去拜访魏王,尽管事前刻意准备了一番,但也只是穿着带有补丁的粗麻衣服,仅仅整理一下腰带、绑绑鞋子而已。魏王见到这副模样,也觉得他太寒酸。

由于对时代和社会有切肤的感受,所以庄子始终抱着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楚威王听说庄子才识渊博,有意拜他为相,专门派使者带上丰厚的钱财去聘请他。庄子见后哈哈大笑,对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仍然将其包好藏在庙堂之上。你说,是做个死龟,留下骨架让人供奉好呢,还是活着隐居于污泥之中好呢?”使者说:“那当然是活着好啦。”庄子说:“那么你可以回去禀告楚王,我宁可活着隐居于污泥之中。”

后来楚王再次派使者带着重金劝说庄子出来做官。庄子对使者说:“楚王带来的重金确实很诱人,许给我的官位也很尊贵。但是你见过太庙里的祭品牛吗?它活着的时候身披彩绸、吃上好的饲料,而一旦进了太庙,就想离开做个普通的牛,能办得到吗?”又一次拒绝了楚王的聘请。

庄子不仅视权贵如粪土,而且极度厌恶那种有权力欲的人。他和名辩家惠施原是好朋友,当惠施在大梁为相时,庄子前去拜访他。然而事前惠施听人说,庄子是冲着他的相位来的,十分担心庄子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因此派人在国中整整搜查了三天三夜,想捉拿庄子。看到惠施这副势利相,庄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便向惠施讲了一个故事:一种名叫宛雏的南方鸟,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甘泉不饮。鹞鹰得到一只腐烂的死鼠,十分得意,正要享用时,宛雏从它的头上飞过。鹞鹰以为宛雏要与自己争食,惊恐地“哎呀”了一声,紧紧地把死鼠捂住。其实,宛雏之志岂在死鼠呢。在这个故事里,庄子用宛雏表示自己的高浩,以鹞鹰比喻惠施担心自己的相位。

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你看那些水中的鱼游得多快乐啊!”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他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

庄子向往那种能达到忘却是非,挣脱名利枷锁,不受任何世俗牵累,精神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他把这样的人称为“至人”,并说:“至人神矣,人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后来的道家把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庄子被奉为真人,他写的《庄子》也被奉为道教经典。到了唐天宝六年(747年),庄子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诏号为《南华真经》。一言心语

忘却是非,挣脱名利之羁绊,不受世俗之牵累,反映出了视权贵如粪土,而一心追求精神自由快乐的人生境界。庄子借粮

庄子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于是他就硬着头皮去向监河侯借点粮食。监河侯对他说:“可以。等我把我封地里的钱收起来以后,我就借给您三百金。行不行?”

庄子听了愤然作色,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呼喊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辙的积水中有一条小鱼在叫我。那条可怜的小鲋鱼说:‘我本来是生活在东海里的。现在您是否愿意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我一命呢?’我告诉他说:‘可以。我将要到吴越一带去见吴王、越王。到那时,我将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引来迎接你,行不行?’没想到那条鲋鱼听了之后愤然作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无法离开的水,我一天也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现在如果有一斗半升水给我,就能救我一命。而你却说要等到将来把长江的水引来迎接我。到那时,你大概只能在卖干鱼的商店里找到我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