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9:35:5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桐生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盐铁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盐铁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试读:

前言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汉朝主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接受谏大夫杜延年的建议,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会上以文学、贤良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是否罢盐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汉宣帝时期,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进行整理,形成《盐铁论》这部名著。班固在《汉书》中对盐铁会议以及《盐铁论》成书过程有简要的记载。《汉书·昭帝纪》载:“六年……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同年又载:“秋七月,罢榷酤官。”《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论赞说:“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桓宽之所以将这本书取名为《盐铁论》,是因为朝廷仅仅接受文学、贤良的部分建议而废除酒类专卖,仍然继续保留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故宽作是书,惟以盐铁为名,盖惜其义不尽行也”。

这次盐铁会议是在汉武帝长期内外经营之后召开的。汉武帝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生涯中,充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内兴功利,外伐四夷。这些政治军事大手笔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为了弥补空虚的国库,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采纳东郭咸阳、孔仅的建议,实施盐铁官营。同年汉武帝下诏初算缗钱,对商人征收财产税。元狩五年(前118),朝廷下令铸造五铢钱。元鼎元年(前115),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试行均输、平准。所谓均输,是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所谓平准,是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元封元年(前110),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之法。元鼎三年(前113),汉武帝下令告缗,罚没偷漏税商人的财产。天汉三年(前98),汉朝推行酒榷令,国家实行酒类专卖。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有效地充实了汉家国库,有力地支持了汉武帝的内外经营,另一方面也重创了当时的工商业者。《史记·平准书》载:“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汉武帝晚年对自己的内外经营颇有醒悟,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下《轮台诏》,表达了追悔之意:“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这个诏书精神,被汉昭帝时期执政大臣霍光忠实地执行,《汉书·昭帝纪》赞曰:“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霍光本人虽然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他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明确的。

是否罢盐铁酒榷均输平准,是盐铁会议的中心议题。文学、贤良坚决主张罢盐铁官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铸五铢钱等经济举措与民争利,朝廷应该还利于民;(2)官府制作的铁器规格统一,质次价高,不适农用,铁官经常不在盐铁商店上班,民众不能及时买到铁器,贻误农时,有些民众不得不用木器耕种,吃无盐的淡食,器用不便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田地荒芜,民众生活贫困;(3)均输、平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官吏强征贱买、因垄断而导致物价飞涨、奸商囤积居奇等弊端,结果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并未带来朝廷所期待的均衡劳逸、方便贡输的好处;(4)盐铁官营支持了汉家外伐四夷的征战,而长期战争影响了民众的基本生活,内地民众苦于兵役和徭役,边境民众则苦于戍守防御,实在看不到盐铁官营给民众带来什么福利;(5)礼义是立国的根基,而权势财利是为政的残贼,不推崇仁义就无法教化民众,不大力务农就无法使国家富强。

桑弘羊等人坚持盐铁官营的理由是:(1)盐铁官营是朝廷为解决征讨匈奴费用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如果废除,就会导致边境军费不足,不利于完成汉武帝未竟的外伐四夷大业;(2)盐铁私营为诸侯反叛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豪强势力膨胀和邪恶势力聚集,造成不法奸商垄断市场,形成“一家害百家”的恶果,因此不能放任盐铁私营;(3)官府资金充足,器具完备,铁器规格和价格统一,盐铁官营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私人都有利;(4)中国古代有“名山大泽不以封”的传统,汉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完全符合古代的传统做法;(5)实施均输、平准,是为了“平万物而便百姓”,是出于富国足民的目的;(6)战国秦汉之际儒生方士用五行配五方,这说明均衡有无、流通万物是天地之道;(7)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对内极大地开辟了山林川泽的财利,使各种货物越来越丰富,朝廷经费充足,民众生活不再困乏,农业根本和工商末业共同获利,上上下下都很富足,对外则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外国的资财,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

由于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是由外伐四夷特别是征讨匈奴所引发,因此在后武帝时代,汉家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制定对待匈奴的政策,也是双方辩论的一个重要论题。桑弘羊指出,中国在东、西、南三方边陲已经消除边患,只有北方匈奴尚未归附,因此汉家要完成武帝的未竟事业,猛追穷寇,继续征讨匈奴,以短痛换取汉家的长治久安,不能让伐胡事业半途而废。他认为中国天子是全天下人的父母,而匈奴却没有向汉天子臣服,这是汉家所不能容忍的。如果不从事征伐和军备,就难以平息暴力侵害,将黎民百姓推向敌人。文学、贤良则痛陈连年征伐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为连年伐胡导致士死民疲,使人民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造成老母在家中垂泣、征人在前线忿恨、怨女在闺中叹息的后果,希望汉家能够休战,与民休息。文学、贤良指出,匈奴住在沙漠之中,过着茹毛饮血的野兽般生活,中国没有必要用礼义去要求匈奴,尤其没有必要牺牲无数将士的生命,去占领匈奴所居的不毛之地。文学、贤良高举孔子修文德以来远的旗帜,主张朝廷放弃武力,运用文教德化的方法来感化远方异族,与匈奴和亲,用道德感化的力量使匈奴主动前来归附汉家。

除了辩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铸五铢钱等经济政策以及伐胡论题之外,与会双方还就一系列论题展开论战,诸如对商鞅、邹衍、李斯、晁错、颜异、狄山、主父偃等人的评价,如何看待儒学价值、贫富原因、孝养父母、汉代奢侈风气、官员贪腐、真假儒生、国家安全等问题,天子诸侯的园池是存是废,当世要务是什么,要不要开拓边疆,要不要遵守先王之道,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究竟是以德治国还是以刑治国,朝廷应该坚持王道还是霸道,导致水旱自然灾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在所有这些论题上,辩论双方都针锋相对,提出截然不同的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这两派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从汉代至今,不少学者都采取一边倒的立场,他们或者站在文学、贤良一边痛斥桑弘羊,或者支持桑弘羊而嘲笑文学、贤良的迂执。本书认为,评价盐铁会议的双方观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持单一的尺度进行衡量,而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予以考察。

从学术渊源来看,文学、贤良都是当时的儒生经师,他们熟读五经,思想完全来自先秦以来儒家阐述的经学;而桑弘羊虽然也引用儒家经典,但他更多地杂取法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百家之说。汉代被学者称为经学昌明时代,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之后,汉家以儒家阐述的五经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我们从《盐铁论》中看到,身为御史大夫的桑弘羊以及丞相史、御史居然会在朝廷学术会议之上抨击儒学,嘲笑孔子,贬低王道,宣扬百家思想,而桑弘羊这位杂取百家之说的朝廷重臣,居然会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这说明即使是在汉武帝尊儒之后,汉家官方学术思想并不是一刀切,君主往往会出于朝政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台面上所说和台下所行并非完全一致。或许汉宣帝所说的“汉家霸王道杂之”更符合汉家官方思想的实际。

从现实政治需求来看,汉家实施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是由于国家财政紧张,国家财政紧张的原因是汉家内兴功利外伐四夷,特别是征讨匈奴。汉武帝外伐四夷,既有解除边境威胁的现实需要,也有扩张欲望的驱使。汉武帝即位初期,汉家周边存在西南夷、南越、闽越、东越、朝鲜等几十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些蛮夷邦国虽然对汉家边境会有一些骚扰,但总体上来说他们势力分散,不构成对汉家的军事威胁。但按照中国传统的思想学说,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凡是日月所照之处,都应该是中国天子的臣民。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汉武帝调兵遣将,将东、西、南方向的蛮夷邦国直接纳入中国版图。北方的匈奴属于另一种情形,他们在汉初崛起,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构成汉家长期以来最大的外在威胁。讨伐匈奴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为了保卫中国边境的需要。对于像匈奴这样不懂礼义的少数民族,运用所谓修文德以来远的方式来诱使他们归附,在汉武帝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将它们打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武帝讨伐匈奴,有他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而要打仗,就不能没有钱。汉家国库的钱用光了,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汉家采取了官营盐铁、置酒榷、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铸五铢钱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举措有效地充实了汉家国库,保证了战争所需的费用。在汉武帝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桑弘羊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说他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功的人物。文学、贤良不加区别地一味否定汉武帝外伐四夷,显然是不适合的。

从形势变化的角度来看,西汉武、昭之际形势变化甚大。西汉前期,汉家军事实力不及匈奴,因此对匈奴采取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连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太后,汉家都被迫强忍了。汉武帝即位之后,凭借文景时期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发动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征讨匈奴的战役,基本奠定了汉胜匈奴败的战略格局。但是,长期的对外征战,极大地损伤了汉家自身的元气,到汉武帝末年,已经达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程度。连汉武帝本人晚年也对连年征伐产生深刻的反省。到了汉昭帝时期,汉家迫切的政治需求是与民休息,医治长期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创伤。此时匈奴虽然未能向汉家臣服,但已经实力大损,不再构成汉家的军事威胁。在此情况之下,汉家继续发动伐胡战争,显然不是明智的策略。如果说在当年匈奴威胁汉家形势下,桑弘羊此前支持汉武帝伐胡,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在汉家虚耗、匈奴不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桑弘羊继续倡导伐胡,这就是非常错误的了。好在当时汉家主政的霍光深谙形势变化,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才使汉家逐渐恢复元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贤良在昭帝时期主张罢盐铁、停止伐胡,有着充分的理由。

从文学、贤良的言论来看,他们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大约从孔子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即以捍卫王道文化传统为己任,他们认为,治国的正确思想不在统治者手中,而在自己的手里,因此他们站在王道理论高度,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力求以王道文化传统来矫正现实政治的弊端。这是孔子树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盐铁论》中的文学、贤良所继承的就是这一优良传统,他们要用理想主义光辉来照亮现实,用王道文化传统批判现实政治。他们诵法先王,推崇教化,强调农本,鄙弃末利,伸张王道,贬黜霸功,“辩难侃侃,无少假借,不降其志,不馁其气”(《张之象刻本〈盐铁论〉自序》)。虽然他们或有迂腐的因素,但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不少文学、贤良来自民间,他们亲眼目睹了盐铁官营、讨伐匈奴等举措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这些恰恰是身居庙堂之上的桑弘羊等人了解甚少的。

在盐铁会议上,辩论双方都表现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风范。文学、贤良面对丞相、御史大夫这些朝廷重臣,不是察言观色,不是见风使舵,没有为现实政治作缘饰,也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而是仗义执言,指陈弊政,不假辞色,痛快淋漓,他们身上保留了战国处士议政的遗风,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气节和风骨。当然,汉家允许士人议政,最高统治者汉昭帝和霍光给文学、贤良以有限的支持,也是文学、贤良敢于放言畅论的一个重要因素。桑弘羊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们在盐铁会议上并不占上风。值得注意的是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炙手可热的权贵虽然被文学、贤良痛批,但他们并没有惩罚这批文人,也没有用权势钳制文学、贤良的言论,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和他们讲道理,在面对批评时也只是“默然”或“怫然”而已。文学、贤良激烈批评朝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类似于秦王朝焚书坑儒的灭顶之灾,反而受到朝廷“列大夫”的封爵。《盐铁论》作者桓宽的思想立场,完全站在文学、贤良一边。《盐铁论》某些篇章的名称完全是从文学、贤良的思想立场拟定的,例如,《力耕》是坚持农业根本而反对朝廷发展官营工商业,《非鞅》是对商鞅变法的批判,《刺权》是对权贵的讥刺,《刺复》是对大夫言论的讥刺回复,《刺议》是对丞相史之议的讽刺,等等。书中不时出现对大夫、丞相史、御史的负面描写,例如,“大夫不说,作色,不应也”(《相刺》),“丞相史默然不对”(《刺议》),“大夫视文学,悒悒不言也”(《国疾》),“大夫勃然作色,默而不应”(《救匮》),“大夫默然不对”(《备胡》),“公卿愀然,寂若无人”(《取下》),“大夫俯仰未应对”(《刑德》),“御史默然不对”(《诏圣》),“大夫抚然内惭,四据而不言。当此之时,顺风承意之士如编,口张而不歙,舌举而不下,暗然而怀重负而见责”(《大论》)。这些文字显然是将桑弘羊等人视为反面角色。在全书最后的《杂论》中,桓宽假借“客曰”,热烈赞扬文学、贤良“智者赞其虑,仁者明其施,勇者见其断,辩者陈其辞”的风采,表彰他们“言王道,矫当世,复诸正,务在乎反本”的卓越精神,称颂他们“奋由路之意,推史鱼之节,发愤懑,刺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可谓不畏强御矣”。而对桑弘羊,桓宽则批评他“摄卿相之位,不引准绳,以道化下,放于利末,不师始古”,“处非其位,行非其道,果陨其性,以及厥宗”,几乎是用审判的口吻。对于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当朝丞相田千秋,桓宽借用孔子的“彼哉!彼哉”,说明其人实在不足称道。而对于“阿意苟合,以说其上”的丞相史和御史,桓宽直斥他们是“斗筲之人,道谀之徒”,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谈。《盐铁论》的行文方式,用王充《论衡·案书》的说法,就是“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将论辩双方观点列举出来,从对话中自然见出是非。《盐铁论》文字受到当时刚刚萌芽的骈偶文风的影响,不少句子需要从骈句互文见义的角度来理解。其文章风格既不像贾谊、太史公文章那样充满情感和气势,也不像汉代奏疏文章那样醇厚遒劲,而是寓讽激于沉壮之中,体现出独特的散文风格。《盐铁论》文字衍脱讹误之处甚多,经过卢文弨、张敦仁、洪颐煊、孙诒让、俞樾、王先谦、黄侃、陈遵默、杨树达、郭沫若、王利器、徐复等前贤时修的校勘整理,虽然基本通顺可读,但不能确保这些校勘删改百分之百正确。本书文字以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为底本,参校清张敦仁覆刻涂本、《四部丛刊》本及其他版本。注译过程中对前贤时修的研究成果多有吸取,对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一书借鉴尤多,凡此都尽量随文注明。由于个人学力不够,虽然力求准确地进行注译,但本书仍可能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处,在此盼望读者批评指正。陈桐生2014年12月26日卷一本议第一【题解】

本篇题为“本议”,记载盐铁会议所讨论的基本议题——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平准政策,在全书中属于纲领性的篇章。辩论双方都旗帜鲜明地提出各自的观点以及基本论据。文学认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等经济举措与民争利,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希望朝廷废除这些经济政策。大夫指出,盐铁官营是朝廷为解决征讨匈奴费用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如果废除,就会导致边境军费不足。而实施均输、平准,则是为了“平万物而便百姓”。文学对此提出反驳,认为朝廷应该运用文教和德化的方法来感化远方异族,而不能诉诸武力。朝廷的均输平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官吏强征贱买、因垄断而导致物价飞涨、奸商囤积居奇等弊端,并未带来均衡劳逸、方便贡输的好处。从本篇中可以看出论辩双方的基本观点。①②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注释】

①惟:发语词。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公元前86年—前81年。

②诏书:皇帝发布的文告。丞相:当时丞相是田千秋。御史:此处指御史大夫桑弘羊。御史大夫之职为秦置,位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汉代御史大夫相当于皇帝秘书长,履行副丞相职务,负责监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西汉合称三公。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书·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贤良被举荐到朝廷之后,还只是后备官员,履行“直言极谏”责任,略似后代的拾遗、补阙,待到皇帝策问之后,才授以实职。文学: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精通文献经典的人。【译文】

汉昭帝始元六年,皇帝颁布诏书,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与朝廷所察举的贤良、文学进行讨论,询问民间疾苦。①②③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④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⑤⑥⑦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⑧⑨⑩⑪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⑫⑬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⑭⑮⑯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注释】

①窃闻:私下听说。这是古人发表议论时的自谦之词。

②淫佚:放荡。佚,通“逸”。原:同“源”。

③广:推广。端:开端,源头。

④抑末利:抑制利益。儒家以道德仁义为重,视工商利益为末事。开:开辟,拓展。

⑤郡国:秦朝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汉代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故有各郡县和诸侯国。盐铁:元狩四年(前119),汉朝实行盐铁官营。酒榷(què):天汉三年(前98),汉朝实行酒业官营,禁止私人经营。均输:元鼎二年(前115),汉朝实行均输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均输官,掌管物资的收购和运输,调剂有无,平抑物价,防止私商牟取暴利。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都是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经济政策。

⑥散:分散,破坏。敦厚:敦朴忠厚。朴:本质天性。

⑦贪鄙:贪婪卑鄙。化:风尚,风习。

⑧就本:指从事农业根本,与工商末业相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故视农业为根本。

⑨趋末:追逐工商末利。

⑩文繁:形式繁华。质衰:内在本质衰败。

⑪末盛:追逐工商末利风气盛行。本亏:农业根本受到损害。

⑫末修:工商末利得到加强。民淫:民风奢侈。

⑬本修:农业得到加强。民悫(què):民风诚实。

⑭罢:废除。

⑮进本退末:推进农业根本,抑退工商末业。

⑯便:适当。【译文】

文学说:“我私下听说治民的方法,在于防堵骄奢淫逸的源头,拓广道德的端绪,抑制工商末利,开辟仁义之途,不要以利益示民,这样道德教化才可以兴盛,风俗才可以移易。如今各郡和诸侯国都有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官署,与老百姓争利益。这样做会破坏老百姓敦朴忠厚的自然天性,形成贪婪卑鄙的风气。所以老百姓从事农业根本的人少,追逐工商末利的人多。形式繁华就会导致内在本质衰败,逐利风气盛行就会使农业根本受到损害。工商末利得到加强就会带来民风奢侈,农业得到加强就会使民风变得诚实。民风诚实就会财用丰足,民风奢侈就会产生饥寒。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官署,这是用来推进农业根本、抑退工商末利的方法,对于推广发展农业,是适当的。”①②③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

④⑤⑥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⑦⑧⑨⑩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⑪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⑫⑬⑭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⑮?罢之,不便也。”【注释】

①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下“大夫”均指桑弘羊。

②匈奴: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构成汉家外患。不臣:不愿向汉家臣服。

③数:屡次。寇暴:侵犯。边鄙:边境。

④备:防备。中国:中央之国,本指中原地区,此处指汉朝统治区域。

⑤先帝:指汉武帝刘彻。哀:怜悯。边人:边境民众。久患:长期遭受匈奴侵扰祸患。

⑥虏:对匈奴蔑称。系获:俘虏。

⑦修障塞:修筑边境屏障要塞。障,边塞城堡。塞,边境险要之处。

⑧饬:修整。烽燧(suì):烽烟燧火。

⑨屯戍:屯田戍守。汉代实行屯田制,让士兵在驻兵地区开垦荒地,士卒无事种田,有事打仗,所获产品用作军队给养。

⑩兴盐铁:兴办盐铁官营。

⑪蕃货:增加货物。长(zhǎnɡ)财:增长财用。

⑫府库:指国库。

⑬执备:守备。

⑭备塞:守备边塞。乘城:登城防守。乘,登。

⑮赡:供给。【译文】

大夫说:“匈奴背叛汉家,不愿臣服,屡次侵犯边境。如果防备匈奴入侵,就会劳苦中国将士;如果不加防备,匈奴就会侵犯不止。已故武帝同情边境民众长期遭受匈奴祸患,苦于边民被匈奴所俘虏,因此修筑边境屏障要塞,修整烽烟燧火,派将士在边疆屯田戍守来防备匈奴。边防用度不足,因而才兴办盐铁官营,设立酒类专卖,设置均输官署,以此增加财货,增长财富,补助边防费用。现在文学想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官署,这样对内会导致国库空虚,对外造成守备用度缺乏,使那些守卫边塞、登城防守将士挨饥受寒,朝廷拿什么来供给边防将士呢?废除盐铁官营,是不妥当的。”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①②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③④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

⑤⑥⑦⑧⑨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注释】

①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见于《论语·季氏》。国,诸侯国。家,卿大夫采邑。贫,指人民财用缺乏。寡,指人口因逃亡而稀少。

②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见于《荀子·大略》。天子不谈论财富多少,诸侯不谈论利和害,大夫不谈论得和失。

③畜:通“蓄”,蓄积,培养。风:教化。

④广:推广。怀:安抚。

⑤善克:善于取胜。不战:不用战斗。《春秋穀梁传·庄公八年》:“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⑥不师:不用军队。

⑦善师:善于用兵。不阵:不用阵法。

⑧修:修明政治。庙堂:本指宗庙,古代军事大事多在君主宗庙中议定,此处指朝廷。《吕氏春秋·召类》:“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

⑨折冲:使敌人的战车折回去。冲,战车。还师:迫使敌人退兵。【译文】

文学说:“孔子说过:‘有国的诸侯和有采邑的卿大夫,不怕民众财用不足而怕财富不平均,不怕国家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谈论财富多与少,诸侯不谈论利与害,大夫不谈论得与失。培养仁义来进行教化,推广德行来进行安抚。所以近处的民众亲近归附,远方的民众心悦诚服。因此善于取胜的人不必战斗,善于战斗的人不需要军队,善于用兵的人不用阵法。在朝廷修明政治,就使敌人返车退兵。圣王推行仁政,天下无敌,哪里用得着军费呢?”①②③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④⑤⑥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⑦⑧⑨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⑩⑪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⑫义未便也。”【注释】

①桀黠(xiá):凶暴狡猾。

②擅恣:任意,肆意。入塞:进入中国边塞之内。

③犯厉:侵犯,侵害。

④杀伐:危害。朔方:汉武帝所立郡名。郡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北。都尉:武官。

⑤悖逆:叛逆。不轨:不法。

⑥陛下:指汉昭帝刘弗陵。垂:施予,赐给。

⑦元元:老百姓。赡:富足。

⑧暴:暴露。

⑨纵难:既不能。难,原作“然”,据杨树达说校改。被坚执锐:身穿坚固铠甲,手执锐利武器。

⑩复:报复,反击。

⑪扰边用:损害边防费用。扰,原作“忧”,据王利器说校改。

⑫义:道义。【译文】

大夫说:“匈奴凶暴狡猾,恣意入侵中国边塞,侵犯中国,杀害郡县、朔方都尉,行为十分叛逆,图谋不轨,早就应该对匈奴进行诛讨了。当今皇上施予大恩大惠,怜悯老百姓不够富足,不忍心让士大夫暴尸原野。你们这些读书人既然不能身被坚甲,手执锐利的武器,没有北面报复匈奴的壮志,又想废除盐铁官营和均输官署,扰乱边防费用,损害军事战略,没有担忧边防之心,这在道义上是不妥当的。”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①②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③④⑤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⑥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

⑦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注释】

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见于《论语·季氏》。文德,文教德化。来,指自动前来归附。安,安抚。

②任兵革:使用武力。兵,兵器。革,铠甲。

③暴兵露师:将军队暴露在边塞原野。

④支:支撑。久长:长期征战。

⑤转输:从陆路运输。无已:没有休止。

⑥张利官:设置牟利官吏,指汉朝的盐官、铁官、均输官、平准官等。张,张设。

⑦长策:长久之策。【译文】

文学曰:“古时候,重视以德服人,轻视用武力征服。孔子说:‘远方民众如果不归服,那么就应该修治文教德化,使远方民众自动前来归附。对已经来朝归附的,那就要安抚他们。’如今废除道德感化而使用武力,发动军队进行讨伐,屯田戍守而加以防备,使军队暴露在边塞原野,以此支撑长期征战,向前线运输粮食无休无止,在外导致边境将士挨饥受寒,在内使百姓勤劳受苦。兴办盐铁官营,设置均输等牟利官吏来供给军费,这不是长久之策。因此还是以废除盐铁官营为妥。”①②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③④⑤⑥⑦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⑧⑨⑩《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⑪⑫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⑬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注释】

①开本末之途:开辟农业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径。

②通有无之用:互通物产的有无。

③市朝:集市。一其求:统一调剂社会需求。

④致士民:招致士人和平民。

⑤聚万货:聚集各种货物。

⑥农:农民。商:商人。工:工匠。师:军队。

⑦交易而退:互相交换之后各自回家。

⑧通其变,使民不倦:见于《周易·系辞下》。通其变,会通变化。倦,厌倦。

⑨出:生产。

⑩乏:原作“乖”,据卢文弨说校改。

⑪殖:繁殖,增产。

⑫匮(kuì):匮乏。

⑬通委财:交流积压的货物。委,积压。调缓急:调剂急需。【译文】

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开辟农业之本和工商之末的途径,互通物产的有无,设立集市,统一调剂民众各种需求,招致士人和平民,聚集各种货物,农夫、商贾、工匠、军人各得所求,互相交换之后各自回家。《周易·系辞下》说:‘会通变化,使民众不会厌倦。’因而工匠不生产,就会导致农用器具缺乏;商人不开店,就会导致货物断绝。农用器具缺乏,粮食就不能增产;货物断绝,财用就会匮乏。因此,盐铁官营、均输官署,是用来沟通交流积压的货物、调剂缓急的手段。废除它们,这是不妥当的。”①②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③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④⑤⑥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⑦⑧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注释】

①导:引导。

②归厚:归于纯厚。

③交于道而接于市:在道路、集市上交接。

④贫国若有余:今本《老子》中没有此语。若有余,似乎财富有余。

⑤嗜欲众:欲望众多。民躁:民众浮躁。

⑥崇本退末:即重农抑商。

⑦实菽粟货财:充实粮食和货物。菽,豆类总称。粟,谷类总称。

⑧通:贩卖。

⑨通郁滞:交流积压的货物。【译文】

文学说:“以道德引导民众,那么民风就会归于淳厚;以利益诱导民众,民俗就会浇薄。民俗浇薄,民众就会违背道义而追逐利益;如果以追逐利益为目标,那么老百姓就会在道路、集市上交接。老子说:‘贫穷的国家似乎财富有余。’其实并不是贫穷国家拥有很多财富,而是民众欲望众多,民众浮躁。所以,圣王重农抑商,用礼义来节制民众欲望,充实粮食与货物。在集市上,商人不贩卖无用的商品,工匠不制作无用的器具。因此,商人可以交流积压的货物,工匠可以准备器械,但工商不是治国的根本要务。”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①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②③④,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⑤⑥,兖、豫之漆丝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⑦⑧⑨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⑩⑪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⑫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载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注释】

①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今本《管子》中没有此语。管子,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国国相,杰出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今本《管子》中收集了一些管仲言论,但不是管仲本人之作。

②陇:汉代陇西郡,在今甘肃一带。蜀:汉代蜀郡,在今四川一带。丹:朱砂。漆:油漆。旄(máo):牦牛尾。羽:鸟羽。

③荆:荆州,在今湖北一带。扬:扬州,在今安徽、江苏一带。皮:兽皮。骨:兽骨。象:象牙。

④柟(nán):同“楠”,楠树,一种珍贵木材。梓(zǐ):梓树。箭:箭竹,可作箭杆。

⑤燕:先秦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北部一带。齐:先秦诸侯国名,在今山东北部一带。旃(zhān):通“毡”,毡子。裘:皮袄。

⑥兖(yǎn):兖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豫:豫州,上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一带。(chī):细葛布。纻(zhù):纻麻织成的布。

⑦楫(jí):船桨。

⑧服:驾。

⑨陵:丘陵。陆:平地,平原。

⑩致远:到达远方。穷深:穷尽深处。

⑪交庶物:交换各种货物。

⑫载仰:依赖。取给:取得给养。【译文】

大夫说:“管子说过:‘国家有肥沃原野的丰饶,而民众却不能吃饱,原因是农具器械不完备。国家有山林河海的货物,而民众却没有钱财,原因是商业和工匠不完备。’陇西郡、蜀郡的朱砂、油漆、旄牛尾、鸟羽,荆州、扬州的皮革、兽骨、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竹子、箭竹,燕、齐的鱼、盐、毛毡、皮袄,兖州、豫州的油漆、丝绸、细葛布、纻麻布,这些都是养育生者、葬送死者的必需品,要依靠商人来搞活流通,依靠工匠制成器具。因此上古圣人制作了舟船、船桨,通行于大川河谷,驾驭牛马,到达丘陵平原;到达远方,穷尽深处,用来交换各种货物,从而便利百姓。所以,已故武帝设立盐铁官员,以便满足农业生产之用,开创均输来满足民众对财物的需求。盐铁官营和均输政策,为万民所依赖,是民众取得给养的来源。废除它们,是不妥当的。”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①②;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故川源不③④⑤⑥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是以盘庚萃居,舜藏黄金,高⑦⑧帝禁商贾不得仕宦,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排困市⑨⑩井,防塞利门,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诸侯⑪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

⑫梯也。”【注释】

①本业荒:农业荒废。

②淫巧众:过于精巧的奢侈品太多。

③川源:大河的水源。漏卮(zhī):漏酒杯。

④赡溪壑:填不满溪谷沟壑。

⑤盘庚萃(cuì)居:盘庚聚众而居。盘庚,第二十代商王,由奄迁殷。

⑥舜藏黄金:《淮南子·泰族训》:“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山,所以塞贪鄙之心也。”舜,上古五帝之一。

⑦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史记·平准书》:“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高帝,汉高祖刘邦。

⑧醇:淳化。

⑨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市场,这里指商人。

⑩防塞利门:堵塞求利的门路。

⑪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说苑·贵德》:“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传,解释经典的书。鄙,贪鄙。庶人,老百姓。

⑫开利孔:打开求利洞口。为民罪梯:为民众设置犯罪的阶梯。【译文】

文学说:“国家有肥沃原野的丰饶而民众却吃不饱的原因,是工商业兴盛而农业荒废;国家有山林河海的货物而民众却钱财不足的原因,是不追求民众实用,过于精巧的奢侈品太多。因此大河装不满漏酒杯,山海货物填不满溪谷沟壑。因而商王盘庚聚民而居,帝舜深藏黄金,高祖皇帝禁止商人做官,都是用来遏止贪婪卑鄙风俗,培养最为诚实的民风。排斥市井商贾,堵塞利益之门,而民众尚且为非作歹,何况在上位的官员亲身牟利呢?传记说:‘如果诸侯爱好利益,那么大夫就会贪鄙;如果大夫贪鄙,那么士人就会贪婪;如果士人贪婪,那么庶人就会偷盗。’这是打开求利洞口,为民众设置犯罪的阶梯。”①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②③④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⑤⑥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⑦⑧⑨⑩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⑪⑫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注释】

①方物:地方特产。贡输:进贡运输到京师。

②苦恶:质量低劣。

③不偿其费:不够支付运输费用。

④置输官:设置均输官员。相给运:相互供给运送。

⑤委府:储积物资的仓库。

⑥笼:统一由国家掌管。

⑦县官:朝廷,官府。实:实物。

⑧贸利:牟取暴利。

⑨平准:平衡物价。汉代实施平准政策,朝廷设置平准官,货物市价低了就买进,市价太高就抛出存货以降低市价,商人不得牟取暴利。

⑩失职:失业,失所。

⑪齐劳逸:均衡劳逸。

⑫平万物:平抑各种物价。【译文】

大夫说:“以前,各郡和诸侯国诸侯都以其地方特产向中央王朝进贡运输,你往我来,十分麻烦杂乱,货物大多质量低劣,有些货物价值甚至不够支付运输费用。因此各郡和诸侯国设置运输官员,以便相互供给运送,而有利于远方的进贡,因此叫做‘均输’。在首都开设仓库,以便于统一掌管天下货物。物价便宜就买进,物价昂贵就卖出。所以朝廷掌管实物,商贾无法从中牟取暴利,因此叫做‘平准’。推行平准政策,民众就不会失职;实施均输,民众就会均衡劳逸。因此推行平准、均输政策,是用来平抑各种货物价格而便利百姓,并不是打开求利洞口,为民众设置犯罪的阶梯。”①②③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④⑤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⑥⑦⑧⑨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⑪⑫⑬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⑭⑮⑯⑰⑱。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⑲⑳(21)阖门擅市,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22)(23)(24)(25)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26)(27)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28)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注释】

①赋税:征税。

②因:依据。工:工巧,擅长。

③拙:不擅长。

④获:农产品。

⑤女工:妇女。效:呈现。功:纺织品或手工制品。

⑥便:满足。上求:官府需求。

⑦间者:近来。

⑧布:布匹。絮:棉絮。

⑨恣留难:任意刁难。

⑩与之为市:与他们做交易。

⑪入:征收。

⑫阿:今山东东阿。原作“陶”,据洪颐煊说校改。齐、阿是盛产丝绸之地。缣(jiān):细绢。

⑬汉:今陕西汉中一带地区。布:麻布。

⑭民间之所为:指民间生产的其他产品。

⑮行奸:用欺诈的手段。卖平:低价收购。

⑯重(chónɡ)苦:遭受双重痛苦。贱卖自家的货物,以满足官府需求,这是一重痛苦;官府低价收购,这是二重痛苦。

⑰再税:再次纳税。

⑱猥发:乱发号令。

⑲阖(hé)门擅市:关闭城门,垄断市场。

⑳万物并收:各种货物都收购。

(21)腾跃:飞涨。

(22)侔:谋取。

(23)自市:官吏自己经商。

(24)容奸:包容奸商。

(25)吏:原作“而”,据王利器说校改。急:指市场缺货。

(26)轻贾:不法商人。奸吏:狡猾官吏。

(27)古之均输:均输是西汉经济政策,古代没有均输。

(28)贾:倒卖。【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向民众征税,是根据他们所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征收,不强征他们所不擅长生产的产品。农民交纳农产品,妇女交纳纺织品或手工制品。如今官府不去征收他们擅长生产的产品,却强征他们所没有的产品。为此老百姓只好贱卖自家的货物,以满足官府需求。近来,有的郡和诸侯国命令民众制作布匹棉絮,官吏肆意刁难,与他们做交易。官吏所征收的产品,不仅有齐、阿的细绢,蜀、汉的麻布,也包括民间所生产的其他产品。官吏用欺诈的手段低价买进民众产品,农民遭受双重痛苦,女工再次交税,我们没有看到官府运输带来什么平均的好处。官府乱发号令,关闭城门,垄断市场,各种货物都要收购。各种货物都收购,就导致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使商人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经营,就会使官吏包容奸商。豪强富商囤积居奇,等待货物缺乏,不法商人和狡猾官吏低价收购,高价卖出,我们也没有看到什么物价平衡的好处。古代的均输,是用来均衡劳逸,方便进贡运输,并不是为牟利而倒卖各种货物。”力耕第二【题解】

本篇讨论农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大夫强调“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国家经营盐铁、酒类以及实施均输、平准,都是出于富国足民的目的。这些经济政策对内可以加强中央对诸侯的控制,对外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外国的资财,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文学认为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本,那些从国外换来的珍奇异物既不实用,又价格昂贵,实在是得不偿失。文学的结论是:“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双方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可谓泾渭分明。①②③④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⑤⑥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⑦⑧⑨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

⑩⑪⑫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⑬⑭⑮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⑯⑰⑱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⑲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注释】

①塞:掌控。天财:自然资源。

②禁:严格管理。关:关卡。市:市场。

③执:掌握。准:物价标准。守时:把握贸易时机。

④轻重:以行政力量和经济手段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轻,指物价低落。重,指物价上涨。御:统治,管理。

⑤登:五谷成熟。

⑥行币物:发行货币和财物。

⑦流:调配。调:调剂。

⑧禹水:尧舜时期遭到水灾,舜命大禹治水。汤旱:传说商汤时期有七年大旱。

⑨假:借贷。接:接济。

⑩禹以历山之金:《管子·山权数》说,商汤有七年之旱,夏禹有五年之水,民众卖儿卖女,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替民众赎回被卖的儿女。历山,传说中的历山之处甚多,未详所在。

⑪庄山:地点不详。庄,原作“严”,据王启源说校改。

⑫赎:原作“赠”,据杨树达、王利器说校改。

⑬禄:军队粮饷。

⑭山东:指函谷关、崤山以东。被灾:遭受水灾,指公元前120、前119年发生的水灾。

⑮畜:通“蓄”。

⑯仓廪(lǐn):仓库。

⑰奉:供给。

⑱赈:赈济。

⑲贾万民:与老百姓做买卖赚钱。兵师:军队。【译文】

大夫说:“君王掌控自然资源,严格管理关卡市场,掌握物价标准,把握贸易时机,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来管理民众。在丰收的年岁,朝廷储备积聚物资来防备饥荒;在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和财物;这样做是为了调配有余、补给不足。从前夏禹遭受水灾,商汤遭受旱灾,老百姓陷入贫困,有的人依靠借贷来接济衣食。于是夏禹用历山的金,商汤用庄山的铜,铸成钱币来赎回民众因饥荒而卖掉的儿女,天下称颂夏禹、商汤为仁君。早先国家财用不足,有些战士得不到粮饷,崤山以东又遭受水灾,齐、赵一带发生大饥荒,朝廷就是依赖均输收集的物资,仓库的蓄积,才使战士得到给养,饥民得到赈济。因此均输的物资,官府仓库中的钱财,并不只是单纯与老百姓做交易赚钱来提供军队的费用,也是用来赈济贫困、防备水旱灾害的手段。”①②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③④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⑤⑥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⑦⑧⑨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⑩⑪⑫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⑭妇子宁止’也。”【注释】

①十一而税:征收民众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②泽:湖泊、沼泽。梁:水坝。以时:按照季节。

③黎民:老百姓。被:覆盖,引申为“到”。南亩:田地。不失其务:不荒废农务。

④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⑤草莱:杂草,此处指杂草丛生的荒地。辟:开垦。

⑥田畴(chóu):田地,农田。治:修治。

⑦擅:占有,垄断。

⑧通:交流,交易。百末:指各种商业。末,原作“味”,据卢文弨、王利器说校改。

⑨赡:丰足。

⑩尚力务本:鼓励努力耕种,致力于农业生产。种树繁:种植繁多。

⑪躬耕:亲身耕作。趣时:抓紧农时。趣,通“趋”。

⑫累:连年。病:指遭受饥荒。

⑬稼:种植。穑(sè):收割。

⑭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见于《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百家。盈,满。宁,安宁。止,语尾助词。【译文】

文学说:“古时候,国家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民众可以按照季节进入湖泊水坝捕捞而官府不会禁止,老百姓都到田地劳动而不误农时。因此民众三年耕作可以积余一年的粮食,九年耕作可以有三年的积蓄。这就是夏禹、商汤用来防备水旱而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如果荒地得不到开垦,田地得不到整治,即使垄断了山林河海的资财,交流各种工商利益,民众仍然不能富足。所以古代鼓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繁多,亲身耕作,抓紧农时,丰衣足食,即使遇上连年灾荒,民众也不至于陷入贫困。因此衣食是民众生存根本,种植和收割是民众的主要事务。这两方面做好了,就会国富民安。《诗经·周颂·良耜》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①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②③④,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

⑤⑥⑦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⑧⑨本,以虚易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⑩⑪⑫⑬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⑭⑮⑯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⑰⑱⑲⑳(21)驼,衔尾入塞,马,尽为我畜,鼦狐貉,采旃文罽,(22)(23)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24)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注释】

①宝:法宝。原作“室”,据王利器说校改。

②权谲(jué):权术欺诈。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此处大夫说管仲以权术欺诈帮助齐桓公称霸,观点与孔子不同。

③纪氏以强本亡:此句原作“范氏以强大亡”,据张敦仁说校改。纪,西周诸侯国,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亡。强本,加强农业生产。《管子·轻重乙》:“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是以其国亡而无所处。”此说为大夫所本。

④必于农:一定要务农才行。

⑤甄陶:用土烧制陶器。甄,制作陶器的转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相传舜发迹以前,曾经烧过陶器。伊尹:商汤的大臣。《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为庖:当厨师。

⑥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人视之为下,我却视之为高。

⑦天下之轻我重:天下人视之为轻,我却视之为重。

⑧末:工商业。易:替代。本:农业。

⑨易:原作“荡”,据张敦仁说校改。

⑩御轻重而役诸侯:通过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来役使诸侯。

⑪汝:汝水,在今河南境内。汉:汉水,在今陕西南部和湖北境内。

⑫纤微:指精细的丝织品。贡:贡品。

⑬钓:引诱。胡:指匈奴。羌:西羌,西部少数民族。

⑭端:古代度量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缦(màn):无花纹的丝织品。

⑮累金:很多黄金,指价值贵重。

⑯损敌国之用:损耗敌国财用。

⑰(tuō)驼:即骆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