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1:聚焦心血管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0:52: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海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1:聚焦心血管保健

营养专家的健身寄语1:聚焦心血管保健试读:

前言

每年的11月20日,是我国卒中教育日。

在2006年的这一天,偶然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使我震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卒中丧生。500万人致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人们却对它还是认识不足,多数人认为:卒中是西方国家常见的疾病。殊不知,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卒中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很多人因为高血压、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少体育活动而使卒中死亡的发病危险增加。

2006年12月1日《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5)》指出: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5000多万,血脂异常者1.6亿,烟民3.5亿,肥胖及超重人群达2.6亿。这数亿人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后备军”,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疾病的“三高”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关照”普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卒死的大多是中青年人,最年轻的不到20岁。长此以往,冠心病真的要成为危害老、中、青三代的大病。

有感于以上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震惊之余引起笔者深思,萌发了撰写一部《健脑、护心与饮食保健》科普图书。

我虽是小说散文作家,曾在20世纪50~60年代活跃在文坛上。但是,写得最多的还是饮食与健康的科普文稿。而且,也爱阅读和研究调理饮食的健康书刊,因为笔者是专业的食品科技人员,中国粮油学会会员,食品营养专业专家组成员,曾被农业部聘为面包、饼干品质审定委员国家级评委,同时又是浙江省民俗研究工作者、中国食文化研究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知识略有研究。但是笔者不是医生,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参加浙江医科大学口腔系课题组,曾与多位教授合作撰写科普读物,以后又与多位医学专家合作研究保健食品开发,并取得成功,发表论文多篇。然而笔者对医疗疾病方面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要使撰写的科普文稿有一定的深度,必须对医疗知识有所了解与研究,为了使科普文稿能做到饮食与健康、营养、卫生与致病、防病、治疗方面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叙述清楚饮食与健康之间的科学道理,必须充电学习,除了阅读有关医学及药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外,还对古典的、传统的、当代的有关涉及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如获珍宝地吸收其精华,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广大医务人员广交朋友,虚心地向他们学习与请教,有时还参与他们一起分析典型病案和病例,搞清楚相关疾病与饮食的关系因素,重点搞清楚饮食与疾病的病因与致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日积月累地从知之不多到略有所知,将点滴知识加以集中起来,写成科普小品或饮食与健康随笔之类科普文稿,告诉人们:怎样选择食物有利于健康长寿,为什么饮食不当能致病,怎样防止饮食不当对健康的危害。同时告诫人们:食物不当能致病,但食物又可防病与治病。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对食物治病极为重视。古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曾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扁鹊治病,首先以食疗为主,倘不见效,第二步以药物治之,说明古人已知道食物在人体防病与治病中的重大作用。现代营养学家有句名言:“食物是您最好的良药,而良药是您日常吃之食物。”由此可见,普及饮食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大事。

撰稿时,确立主题:血管健康人长寿。设计框架:以中老年人饮食防病与健康为主线,串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中心内容,突出饮食对心脑血管保健与防治功用。以饮食的致病与防病、治病为重点,以传统食疗学为核心,针对心脑血管的病因、诱因与防治的典型病案、病例,叙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普及吃的知识与饮食防病常识,这是我们食品营养专业科技人员所关心与追求的理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科海中掏宝,阅读大量书籍报刊和资料,广泛搜集分散在民间的、口头的、书籍刊物上的各种资料,然后将点滴资料汇集起来,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归纳成集中而统一的论点,突出主题,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的文稿。编著科普图书虽然允许利用别人的科研成果,但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必须经过编者独立的思考进行再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形象的叙述方式,把深奥的科学问题讲清楚,帮助读者提高认识,这便是科普作品存在与被读者所能接受的原因,也是赋予科普作家的职责。所以,必须博览群书,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创作出与社会进步相符合的全新读物,传递新的信息,树立新的观念,提倡新的概念。笔者是这样想的,本书的编著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但愿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

历时两年,撰写成书稿,又经两年时间的修改,辑成两册,冠以《聚焦脑血管保健》和《聚焦心血管保健》为书名。书稿经金亚城先生审阅并赋序,对本书内容进行把关。他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专家顾问组组长、主任医师。他能为本书作序,自然是我的心愿,君子之交,情深似海,深表感谢!他是我结交的医界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老朋友。

然而,他走了,不再回来了,癌细胞夺去了金亚城先生的生命。很遗憾这本书稿的出版他没能见到,因为有种种原因而使书稿出版延误了。但是,今天这本书稿能够与读者见面,其中有金亚城先生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为我提供了许多资料,是他对这部书稿的初稿一字一句地审读并指出修改方案与补充的内容,几次修改都是他审读后指出医学上的错误提法与常识性错误。为此,我曾向他提出:“金医师您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这本书稿您付出了许多心血,应该与您共同署名。”他听了就打断我的话题说:“不妥,不妥,我的名字怎么署在您的大作上,不行,不行。”我仍坚持地说:“这部书稿是您、我共同的产物,您三次审读,三次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提供了许多资料,怎么不可以共同署名?我们是朋友却又是书稿的合作者。”

金亚城先生听了我这一说,他想了想又说:“我们的共同合作并非只有共同署名的一种方式,我想不妨用编著李永海、审稿金亚城,这样的合作更符合实际,如果说我帮助把关审读了这部书稿,就要署个作者的名字上去太不像话了,我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为了尊重金亚城先生的遗愿,我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他,在书稿上写上“金亚城审定”,以示对金亚城先生的悼念。他走了,他不再回来了。祝他一路走好!

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得到八旬书法名家杨炳生先生题词墨宝,他为本书题写《健身寄语》书名,他是杭州市总工会宣传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又是我年轻时学习文学创作时的指导恩师,在此一并致谢,说声:“老师,祝您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李永海2012年“五一”劳动节初稿作于杭州城东寓所《品味斋书室》灯下2015年10月修改定稿卷首语:心血管病,重在呵护

2006年岁末,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因心脏病去世,让人们又一次感到了心血管疾病,这个健康“头号杀手”的威力。

这一悲剧,再次给数千万的冠心病患者和上亿的“三高”患者提了个醒:

心脏,不分昼夜地跳动着,推动着血液的循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人体各器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心脏血管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水平。

心脏,我们不仅要知道它对生命的重要性,还要将保护心脏切实付诸行动。

心脏,它的健康有赖于你日常点滴的呵护。

心脏,呵护它就等于呵护自己的生命!——题记

2006年12月1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5000多万,血脂异常患者1.6亿,烟民3.5亿,肥胖及超重人群2.6亿。这数亿人,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后备军”,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冠心病危害老、中、青三代

近30年来,我国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年轻化。现在的猝死大多发生在中青年身上,且在临床上也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病人,最年轻的不到20岁。其次,南方人得病的越来越多。传统上吃肉更多的北方人更易患病,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南方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过去,我们总认为“能吃能喝能睡”是好事,其实,这并不科学,吃得太多太好,反而会埋下隐患。

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高”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关照”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长此以往,冠心病真会成为危害老、中、青三代的大病。二、心脏不能“带病上路”

对心脏的最大威胁可以说是“不重视预防”。

首先是忽视危险因素。比如一些人明明有高血压,却不注重治疗,殊不知这样发展下去,心、脑、肾等处的血管都会出现问题。一些年轻人仗着年纪还小,抽烟喝酒一个不少,完全不顾一二十年后,这些行为可能会“开花结果”,给心脏带来致命打击。

其次是有了先兆不看病。很多人心脏偶尔一两次出现不舒服,总对自己说“一会儿就没事了”,其实,这种现象往往是心梗的预兆,一旦出现,应该立刻就医,防患于未然。

专家提醒:不能讳疾忌医,发病了还不积极配合治疗。谁都知道一辆汽车如果抛锚,一定要彻底检修好再上路,但很多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却不是这样。明明发病了,照样“带病”苟活,又不肯配合医生,最后,耽误的只能是自己的病情,甚至生命。三、急性心肌梗死重在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持续而严重的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其原因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或动脉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的管腔急性完全闭塞,导致接受动脉血液供应的心肌缺血、坏死。

许多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亡。其中主要原因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如家属盲目搬动患者,一路颠簸,很可能使其病情恶化。此时,家属不能忙于搬运病人,而应让患者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肢体活动,不要让患者谈话。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物,应及时让其服用,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救护人员一起来处理,如果需要送医院,用救护车送患者最安全。

专家提醒:急性心肌梗死重在预防。心脏病患者的饮食宜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少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等,少吃甜食。男性患者尤应戒烟,忌饮烈性酒,忌暴饮暴食。此外,应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四、护心,靠医生更靠自己

你想拥有健康的心脏,就应当从自己做起,切实转变卫生观念,重视饮食健身,发挥自我保健作用,积极防治心血管病。

何谓自我保健?

它是人们为自身的健康利益,“自我发现,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一类保健方式。显然,自我保健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对策,应当大力提倡。

据专家调查,人类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加。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不规律生活、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上述慢性疾病,也就是生活方式疾病。从心理状态来说,由于家庭不和、亲人分离或亲属死亡等所引起的忧虑、悲伤、愤怒、紧张的心理均可成为某些慢性病的诱因。研究证明:自我保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也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理应激强,再加上烟酒嗜好多、体力活动少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病的“年轻化”倾向。

所以,自我保健的基本要求是:①转变卫生观念,重视饮食健身,对自身的健康应予以关心;②主动学习自身保健的医学知识,多阅读饮食与健身的科普读物,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饮食健身益寿保健;③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④具备健全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⑤加强体育锻炼,重视预防疾病措施。

毫无疑问,自我保健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增进健康方式,人人都可拥有,人人都可参加。人们应充分发挥自我保健的作用,改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使健康的心脏永远伴随你一生,让你60岁时仍能拥有与年轻人一样健康的心脏。第一章了解心脏,呵护生命

心脏日夜不停地跳动,每跳一次,包括一个收缩期和一个舒张期,收缩期是心脏在工作,舒张期是心脏在休息。为了使心脏运转正常,必须懂得如何保护它,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总是一缩一舒有节律地搏动着。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脏平均每分钟跳动75次,一昼夜就要跳动10万次以上,如果一个人活到80岁,他的心跳次数可以达到30亿次以上,心脏每次跳动时射出的血量约0.07升,每分钟就是5.25升,一昼夜射出的血液可达7~8吨,为心脏本身重量的3万倍。

心脏消耗的能量更大。心脏每24小时消耗的能量可以把900千克的物体升高1.2米,这对本身仅重250~260克的心脏来说,是个很惊人的数字。第一节揭开心脏的奥秘

为了揭开心脏的奥秘,先从它的结构谈起。

心脏外形如桃子,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脏的内面为心内膜,中层为很厚的心肌,心脏的外面有一层膜,叫心包膜。

心脏共分四个腔,上面两个腔叫右心房和左心房,下面两个腔叫右心室和左心室。右心房同上、下腔静脉相接,左心房同肺静脉相接,右心室同肺动脉相接,左心室同主动脉相接,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互不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则是相通的,它们中间各有瓣膜。在右心房、右心室之间的瓣膜叫三尖瓣;在左心房、左心室之间的瓣膜叫二尖瓣,这些瓣膜只能向心室一面开,保证了血液在心脏里只能向一定的方向流动。在左、右心室出口处,也各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叫半月瓣。当血由心室流进动脉的时候,半月瓣就紧贴在血管壁上,让血液顺利通过。如果血逆流时,3个半月瓣就离开血管壁,圈成一道屏障,使血液不能由动脉逆流回心室,瓣膜的作用就是防止血液的倒流。

利用听诊器可在心前区听到心脏搏动的声音,即心音。心脏搏动的节律叫心律,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叫心率。正常人心率60~80次/分钟。人在患病时,尤其是患心脏病时,心音、心率和心律都可能发生变化。一、心脏工作也是劳逸结合的

心脏在人的一生中辛勤工作着,但它也是劳逸结合的。简单地说,心房、心室在收缩时就是工作,只发生在射血时;心房、心室的舒张即为休息,只发生在射血之后。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心脏即跳动一次,所耗用的时间就叫一个心动周期,约为0.8秒。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心房收缩0.1秒,舒张0.7秒,心室在心房收缩0.1秒后,立即收缩0.3秒,舒张0.5秒。以上的“收缩”即工作状态,“舒张”即休息状态。如果累加计算一下,一昼夜24小时中,心房工作3个小时,休息21个小时;而心室工作9个小时,休息达15个小时。二、心脏的始动力在哪里

提出一个问题:心脏的始动力在哪里?

这个问题经过科学实验可以验证。20世纪初,俄国一位科学家将一个死亡20小时的儿童的心脏取出,放在特制的营养液中,很快,死者的心脏恢复了跳动,可见,心脏有“自动节律性”的独特本领,这是由于心脏本身有一个自动节律的“司令部”——窦房结。窦房结位于右心房的上部,它的结构中含有自动节律细胞,可以自发地产生兴奋状,这是心脏跳动的“源头”,窦房结还有一些下级机构,如房室结、房室束等,一旦窦房结产生故障,这些下级机构能主动取而代之开始工作。三、心脏极少发生癌肿

心脏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极少发生癌肿。很多临床医生一辈子也没有遇见过心脏患癌的病人。这究竟是因为它永远搏动的血液流动作用呢?还是另有特殊物质?尚未定论。据说,科学家已从动物心脏中提出抗癌的物质,对心脏的进一步研究,也许能为攻克癌症另辟蹊径。四、中老年人怎样保护心脏

人到中年,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保护好心脏,中年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避免精神、情绪紧张

长期的情绪紧张,可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甚至心律不齐。

第二必须: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习惯

人在急躁、发怒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胆固醇增高,心动过速,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在待人接物时应养成心平气和的习惯,这样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第三必须:注意饮食,平衡膳食

暴饮暴食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的发生。人在四十岁以后应适当控制饭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猪舌、牛舌、牛心、牛大肠、鸡肝及鸡血、黄鳝、鳗鱼、肥猪肉等,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蟹等,选用降血脂食物作日常保健食物吃,例如洋葱、大蒜、生姜、香菇、山楂等均有降低胆固醇作用,有利于心血管的保健与防治。少吃甜食,因过多进食甜品,会引起血脂水平异常升高,而且能增加动脉硬化的危险,多吃甜食还可促使血小板凝集,而促使血栓形成。更要节制主食,因为人体肝脏能将吃的大米和面食等淀粉类食物转变成脂肪,饭量大的人容易发胖。专家研究:肥胖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比瘦小者高5倍,故应限制饭量,防患于未然。

少吃咸食,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禁食高盐食物,因为盐可通过内分泌和体液等多种途径升高血压,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负担,故应少吃咸鱼、咸肉、咸菜,以改善心血管机能,防止发生心脏病。每日食盐的进食量约5克为宜。

多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或少量吃动物油,一般以3:1为宜,即植物油3份,动物油1份为宜。一般而言,植物油多含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脂则含饱和脂肪酸,故应选用大豆油、菜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如选用米糠油等更好,既可防止血脂异常,又可使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能保护血管,有利于心脏健康。

第四必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长跑或慢跑对保护心脏有很多好处。跑步能建立丰富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使心肌获得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跑步又能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跑步还可减肥等。至于跑步时间的长短和距离的远近,则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不论什么人切忌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切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必有好处。

第五必须:解除思想误区

有人说:到了老年才注意到要保护好心脏,似乎未免失之过晚。这个思想要不得,应当明白:亡羊补牢,对身体总有所裨益。老年人在起居、饮食等方面应更加注意,少吃荤腥,尽量避免感情激动,选择适合老年人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散步、原地跑等。老年人还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每年夏令时节,在医生的指导下,多食薏米、绿豆、红枣、赤豆等,可起到健脾、利湿、护胃等作用,有利于增强体质,对保护心脏健康也有裨益。第二节心脏的起搏与换心术

心脏,历来都被认为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命和灵魂的代表,心脏停止跳动便被认为是死亡的同义词。那么,能否让停止跳动的心脏重新复跳,死而复生呢?损坏了的心脏可以换吗?这是很有趣的科学问题。几千年来的神话,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不信吗?请看下列事实。一、心脏病与起搏术

早在18世纪末,瓦沙利等专家首先在意大利科学会上发表了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直流电刺激断头尸的心脏,使停止搏动的心脏重新复跳。此后有专家提议用这种方法治疗晕厥病人。但直到1932年,专家海曼采用“心脏起搏器”使一位病人停搏15分钟的心脏再次起搏后,人工心脏起搏术才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原始的心脏起搏器体积大如皮箱,重达7.2千克,所以没有临床实用价值。1952年,专家朱尔改进了装置,并利用体外电起搏器救活了两例濒临死亡的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从此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和研制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研制和临床使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挽救了成千上万名生命受到威胁的心脏病患者。随着电子工艺的发展和能源改进,起搏器的研制趋于微型化和多功能化。目前,最小的埋藏式起搏器已小于普通的火柴盒,并具有更符合心脏生理要求的程序起搏和自动除颤等性能。因此,无论是器械安全、使用寿命、起搏效能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人工心脏起搏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起搏脉冲发放器,一般将其埋藏在病人的胸部皮下,胸大肌的表面。二是连接起搏器病人心肌内膜的导线。三是起搏导管的顶端(即接触心肌内膜的部分)。脉冲发生器发生的电刺激,通过导管和电极头,有规律地激动心脏,使其跳动,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和脏器功能。

人工心脏起搏器适合于治疗哪些心脏病患者呢?总的来说,大致用于以下情况:(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种病人主要表现是心跳缓慢(每分钟心跳40次左右)、头晕、乏力、失眠、胸闷,重者可引起抽搐、晕厥,甚至死亡。(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同样是心跳缓慢,引起的症状与第一种相似。上述疾病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等。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利用人工心脏起搏却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可避免出现生命意外。(3)近年来,心脏起搏术开始用于快速、难治性心律失常。目的一是中止心律失常,二是为了用药安全,即在心脏起搏器的“保护”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止药物引起的心脏抑制等副作用发生。

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人,需要定期去医院测试机械的工作情况,如果发现脉搏明显减少,或者出现严重的不适感,应立即找医生诊治。患者还要注意埋藏起搏器部位的皮肤卫生,防止磨破或发生感染,因为导线直接通向心脏,一旦局部感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换心的神话变现实

心脏停止跳动,便被认为是死亡的同义词。因此,更换心脏,给一个心脏功能极度衰竭的病人安上一颗健康的心脏,只不过是天方夜谭中的美好愿望和神话。

2000多年前,《列子》上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当时有两个病人,一个来自赵国,一个来自鲁国,同时求医于扁鹊,扁鹊诊断为阴阳失调,给两人服用了一种镇痛药酒,使他们昏睡三天三夜,在此期间,打开两人胸膛,取出两人心脏,经某种药酒处理后,相互交换,放入对方的胸膛,待两人醒来疾病全除,健康如常,各自回家。

这段令人瞠目结舌的文字就是人类历史上换心手术最早的神话。

这个神话持续了数千年之久,令多少人费尽心机,废寝忘食,直到20世纪60年代,终于由一个叫伯纳得的南非医生把神话变成了现实。他给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换上了一颗健康的心脏,患者存活了18天,这就是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心脏更位移植手术。

美国、欧洲等国先后开展了对这项技术的研究,最近数十年来,由于解决了术后免疫抑制药物和供心体采取的问题,换心术,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心脏移植,已成为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措施。手术方法已规范化,许多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患者,现在靠心脏换心移植手术已经恢复了健康与工作,世界范围内心脏移植总数已超过数万例,每年平均有3000例左右,术后1年生存率超过80%。我国虽然起步较晚,成绩却令人鼓舞。目前,我国已有心脏移植数百例之多(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生存最长者超过10年以上,情况良好,工作正常。

换心手术是如何进行的呢?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从脑死亡者身上采取供体心脏,用一种称为心肌保护液的冷冻体保存。接着,对心脏病患者施行麻醉,将主要的大血管接入称为“体外循环机”的机器上,机器运作模拟心脏跳动和呼吸,同时用冷冻技术使患者心脏停跳并切除之。这时患者可以说是“无心之人”。第三,将供体心脏放入患者心脏,称为平位移植,再利用特殊缝合技术与患者血管接通,进而恢复人体温度,使心脏恢复跳动,同时关闭体外循环机,最后是送至重症加强监护病房连续专人监护,并用大量药物抑制排斥反应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此过五关斩六将,病者最终康复出院。

那么,哪些患者适宜接受心脏移植呢?

从理论上讲,所有内外科无法治愈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都可以更换心脏。如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心肌炎患者,尤其是扩张性心肌病或肺源性心肌病;多发的心肌梗死、心脏功能极度衰竭、冠状动脉广泛阻塞缺血、药物或导管气囊扩张治疗无效;多个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这些病人经过长期内科治疗,心功能仍为三级或四级,影响正常的起居饮食和工作,若不更换心脏,预期寿命均不超过1年。可以这样说,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的最后手段。

人类换心手术,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科技发达的现在终于得到了实现,神话和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是现代医学的奇迹。第三节心区不适与心脏瓣膜病

心脏日夜不停地跳动,每跳动一次,包括一个收缩期和一个舒张期,收缩期是心脏在工作,舒张期是心脏在休息。为了使心脏运转正常,必须懂得如何保护它,这样才能健康与长寿。那么,心脏有杂音,或者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这些都是心脏病吗?一、心脏有杂音,就一定是心脏病吗

在门诊进行听诊时,经常碰到病人问道:“医生,我的心脏有没有杂音?”如果得到肯定答复,病人就感到非常紧张,认为自己心脏有病。实际上,并不尽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