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美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3:05:57

点击下载

作者:蒙曼 主编 张迪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美食!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美食!试读:

前言

让中华文化亲切可爱

中华文明的悠久不须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响不须讲,从古代到如今;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不须讲,从中国到海外。

但现在的小朋友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有多深呢?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古典文化方面缺失,便找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一类蒙学读物来读,或者给孩子报名一些国学班,希望孩子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做当然也没错,但是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不成系统。孩子们东鳞西爪地学了好多碎片化的知识,却并不知道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我们这套书想要解决的问题。《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全套共三十本,计划分三季推出。这三十个分册,每一本都是一个文化扩展点,每本书中,都涉及一个广泛奥秘的知识领域。

这套书带给孩子的,是好玩儿好读的古典文化,不枯燥、不背诵、不说教,像长辈胡子里的故事一样,耐心地慢慢走进小朋友心里。

这三十本书里有的,不只是《三字经》等蒙学经典,也不只是《西游记》等名著故事,更不只是《唐诗三百首》等诵读篇目,而是娓娓道来的从古至今:天文、历法、节气、节日、文学、艺术、神话、姓名、棋牌、戏曲、皇权、器物、手艺、丝绸、建筑、园林……是的,你可以看到,我们打开的是一个立体浑圆的文明世界,就像一个星球,不只是一个闪光的亮点,它是立体的,有核心、有实体、有高山、有海洋、有大气、有光芒。

这套书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将内容塞给孩子,而是包含着大量思考后的引导。就让思考和怀疑成为孩子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吧!

对中华文明的敬畏,是我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

当然,还有更多的考量:

我从来不愿讲大道理,尤其是跟孩子讲大道理。可道理总是存在的。不讲大道理,怎么讲道理?把正确的事儿,用好玩儿的语言讲出来,讲得别人愿意听,还愿意接受,这就是会讲道理。

我认为最好的作品,不靠浮华美丽的词语吸引眼球,而是用平实的内容沁人心脾。

我不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是精华,我甚至很反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但同时我也确信,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正义的、醉人的、美丽的东西,是需要小朋友了解,并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所以在这套书中,我力求做到的是让小朋友阅读之后,哪怕是最抽象的内容,也能喜欢去读,读过还能够理解,并有意识做出判断,在日后的成长中,会主动思考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导 言

最早的时候,人们茹毛饮血,打猎、采集,为的是活下去。能活得久的就是英雄。

人们从天雷引火开始吃熟食,后来,燧人氏懂得钻木取火,让火从天赐变成人为。人们由此习惯于吃熟食,营养越来越好,寿命大大增加,大脑得到更好的发育,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制作陶器,人们拥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有了炊具和容器;黄帝时期做灶、蒸盐,人们又懂得了调味。《礼记》一书记载了许多跟饮食相关的规定,向我们展示了周代时,人们吃什么,不吃什么,以及当时许多食材的名称,还有各种食物最好吃的搭配和相应的制作方法。这本著作中还将饮食分为饭、膳(shàn)、饮、酒等几部分分别详细地介绍,内容之全面,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食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最晚至秦汉时期,食物种类已经大大丰富了。《黄帝内经》里还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从养生之道讲饮食适度,不贪吃,这样才能长寿,这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面——吃得健康。早在周代,统治者就设立了食医,负责检查宫中饮食和卫生,后来逐渐转为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可见那个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科学饮食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的饮食由果腹转变为文化,人文礼教由此发端。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又曰:“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食(yì,食物腐败)而(ài,食物放久了变味),鱼馁(něi,腐败,不新鲜)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rèn,将食物做熟),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荀子曰:“争饮食,无廉耻。”

食礼是生活礼仪的重要部分,甚至远远重要于吃什么,认真对待吃饭就是认真对待人生。

这本书将向小朋友们展现中国人自古吃什么、怎么吃,各种菜系的区别,及茶、酒等饮料的发源。同时,还会向小朋友们介绍饮食之礼和饮食典故,让吃饭变得更有学问。食 材

好的材料是美食的基础,有了各种各样的食材,才有了我们今天品尝到的美味佳肴。我国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说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肉类等是主食的补充。这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饮食均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五谷:泛指的是黍(shǔ)、稻、菽(shū)、麦、稷(jì)等谷物;

五果:泛指的是枣、李、杏、桃、栗等水果、坚果;

五畜:泛指的是牛、犬、羊、猪、鸡等家畜、家禽;

五菜:泛指的是葵、韭、藿(huò)、薤(xiè)、葱等蔬菜。

其中,黍也叫糜(méi)子,就是黄米。稻是水稻,“泽土所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广泛种植水稻的国家。菽是豆类,黄豆、绿豆、黑豆、赤豆……都叫菽。麦就是有芒的一类麦子,常见的有大麦、小麦。稷有说是粟,有说是高粱,有说是黍类,稷是五谷之长,“社稷”代指国家,可以看出农业对古老中国的意义。

五果和五畜小朋友们都认识。

五菜中,葵不是向日葵,《农书》中解释说:“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zhuàn),可以防荒。”可见葵是古代一种常见的菜蔬,四季可食。韭就是韭菜,又好种又好入菜,在古人眼中是五荤(五辛)之一。藿是豆类植物的叶子,《战国策·韩策》中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普通百姓在那时吃豆饭嚼豆叶,生活还是很苦的。薤在古书上解释为“叶似韭粗而长”,是一种长得很像韭菜的植物。葱就是葱类了。富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里,孔子说:“吃着粗粮,喝着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做了不义的事情得来的富贵,在我看起来就像浮云一般。”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和志向,其中“疏食”指粗粮,也就是稷。在古代人眼中,稻粱是细粮,稷是粗粮,是普通百姓吃的东西;“水”和“汤”相对,“汤”是热水,而“水”就是凉水,随便在哪口井里提上来就喝了,比喻生活简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孔子走散了,便问路边的一位老者:“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谁知那老者挺不客气,说:“(你这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子路听了这话,便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那老者去锄草。

到了晚上,老者把子路带回了家,“杀鸡为黍”,又叫两个儿子出来认识。

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讲了这件事,孔子说:“那人一定是位隐者高人。”

四体就是四肢,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连粮食也不认识,连活都不会干。我们现在还用这句话来形容没有劳动经验、光说不练的人。

鸡是肉食,黍是当时比较精细的黄米,可以看出老者很精心地招待了子路。

唐代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有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肉和黄米应该是农家上乘的待客餐了。提问被农夫批评了,子路为什么不生气?南稻北麦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差很大,生长的粮食作物也不尽相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更适合种植麦子;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更适合种植水稻。我们现在吃的馒头、包子、烙饼等都是麦子磨成面粉之后做成的,而米饭则是把水稻脱壳后做成的。北方人大多爱吃面食,南方人常吃米饭,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和饮食习俗的积淀。粉食之始

中国是全世界麦子的起源中心之一,最初人们不知道将麦子磨成粉,而是直接用麦粒煮饭熬粥,称为“麦饭”,但这种麦饭不容易煮熟,而且不易消化。战国末期,人们发明了一种专门将麦子研磨成粉的工具——磨。麦子被磨成面粉,成了后来我们制作各种各样面食的原料。所有面食都叫“饼”

在我国古代,饼是所有面食的统称,而不仅仅指我们现在吃的饼。馒头、包子这类蒸熟的被称为“蒸饼”,面条、面片这类煮熟的被称为“汤饼”,其中面条又叫水引饼、索饼。提问为什么在古代,粮食也能当作工资?粟和稻之乡

粟是小米,稻是大米,我国是小米和大米之乡。

一万多年前的北京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小米,而在湖南玉蟾(chán)岩,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稻米。

一万多年前是什么概念呢?那时被称为“史前”,没有文字记载,人类刚开始驯化动物,并定居下来形成初步的村庄。菽——中国的特产

菽,指大豆,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这种作物的栽培也为西汉刘安发明豆腐提供了原料。刚开始人们觉得豆腐很难吃,经过不断地改造,才逐渐受到欢迎,被誉为“植物肉”。粮食是工资

在古时候,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打工者,粮食都是基本的工资形式。“为稻粱谋”就是谋生的意思。《论语》里记载,原思给孔子当管家,孔子给了他九百粟,他不要。孔子说,你别不要啊,收下吧,有富余的你就分给邻里穷人吧。吃饭有限制《礼制·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礼制》中对各阶层人们能吃的食材有规定,因为古时候生产资料珍贵,财富物资有限,人们不是馋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如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产物资,犁田拉车,可是轻易吃不得的。而普通老百姓日常就是豆饭菜蔬,难得见一次油水。精致的料理

古人食鲊(zhǎ),鲊是将多种食材压制、加盐,又配合米、面加工的菜肴。

最有名的黄雀鲊,是用雀肉加工成的,是稀有又鲜美的食物。

鱼是鲊的主要食材,《齐民要术》里记载:鲤鱼切片,撒盐,压去水,一层鱼片一层饭,叠放在一起,这不就是日本料理嘛。荇菜、卷耳、《诗经》表现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其中有许多菜蔬名,现在的人们理解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这些菜到底是什么呢?《关雎》里,“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qiú)。参差(cēn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wùmèi)求之。”也许就是女一号采摘荇菜时的倩影深深烙在了男诗人心中,才有了这首流传几千年的美丽诗歌。荇菜生长在水里,是萍的一种,叶圆,可以食用,也叫水黄花。萍分三种,大叶的叫萍,中叶的叫荇菜,小叶的叫浮萍。《卷耳》里,“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jiē)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有个妇人去采摘卷耳,还没有采上一筐,就思念起远方的丈夫了。卷耳是苍耳,就是那个种子像个小刺球的植物,嫩叶可以食用。《芣苢(fúyǐ)》是一首劳动妇女采芣苢时唱的歌,芣苢就是车前草,现在到了春夏,漫山遍野都能见到。

上面说的这三种都是野菜,先秦时期的古人密切关注自然植物的生长,来及时充实自己的餐桌。二十四节气小满时节,一候苦菜秀,也是在讲人们在这时会挖寻野菜充饥。中国古时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野菜恐怕是少不了的角色。烹 调

那么多丰富的食材是怎样变成我们口中的美食的呢?这就是烹调的魅力。中国的烹调不同于世界上的很多地区,“手工操作、经验把握”是中国传统烹调的基本特征,包括烤、煮、蒸、炒、涮等三十余种烹调方法。同时还非常讲究火候的控制,比如,煎炒要用武火(大火);煨(wēi)煮需用文火(小火);需要收汤的菜肴要先用文火再用武火;炖煮过程中不能经常掀起锅盖查看,等等。烹饪萌芽——石烹法

大约在远古时代,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发明锅,所以就用烧得通红的石头把食物烫熟,这就是原始的烹调手法——石烹法。这种方法至今在陕西地区还有留存,陕西的石子馍(mó)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小吃。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到了黄帝时代,“人文初祖”黄帝改进了石烹法,把灶坑改进成为初具雏(chú)形的炉灶,并按照蒸汽加热的原理制造出一种最早的蒸锅——陶甑(zèng)。

我国是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蒸汽效率很高,又能很好地保存食材的鲜味,所以直到今天,各地中式菜肴都少不了蒸食。蒸食还有很多细分,比如清蒸、粉蒸、糟蒸、盅(zhōng)蒸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