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4:51:21

点击下载

作者:关剑,王鸣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基础教程

经济学基础教程试读:

前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懂得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学习经济学将有助于你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生活中有许多经济问题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例如: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为什么丰收会使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这些只是本书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学习经济学将引导你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高中毕业时,你要决定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当你工作以后,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多少用于投资。当你某一天决定要自主创业办公司时,你要为你的产品制定价格策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我们每一个人都面对着无穷无尽的经济选择,“有了这个”就意味着“失去那个”。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能帮助我们理解选择的后果,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个有助于你致富的头脑和一些有用的工具。

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本书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兼顾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下,依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全书共分11章,内容分别是: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2章需求、供给和价格均衡,第3章弹性理论,第4章产量与成本,第5章完全竞争市场,第6章完全垄断市场,第7章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第8章生产要素市场,第9章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变量与模型,第10章宏观经济运行,第11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书尽量回避高等数学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选择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对复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透彻的分析,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从而使学生能尽快地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理解经济问题,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本书穿插介绍了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其思想成为经济学重要来源的经济学家及流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和简明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社会培训教材或自学读物。

本书由关剑、王鸣华主编,主要由董乃全、傅连仲、任义、王玲启、张琳、程昂、马莹、刘芳、吴洁、韩先文、吴红翠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同行的很多文献,由于篇幅所限,在参考文献中没能一一列出,如有遗漏,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和感谢。另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学识尚浅,书中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4年7月于天津

第1章 经济学导论

本章导学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关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经济学产生于15世纪,18世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建立起了经济学科。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成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都是以一种或几种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作为理论依据的。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常常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

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经济学使人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经济学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1)理解经济学的定义,知道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2)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3)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模型;(4)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和计算机会成本;(5)理解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的好处;(6)简要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 经济学的产生

1.“经济”的概念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限。

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1)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wants)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求和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的主要特点是多层次性与无限性。

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因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甚至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就会产生。

清朝人胡澹庵(图1-1)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充分反映了人无限的欲望本能。图1-1 胡澹庵

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既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又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制度。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需要层次论(如图1-2所示)。马斯洛认为:①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需要(如食物和住房)发展到复杂的需要(如自我实现)。③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开始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人们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障和退休金等;三是社交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2)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是用来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

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无穷大,如空气就属于自由取用的物品。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零,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如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图1-2 马斯洛及其需求层次论

土地(Land):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陆地、森林、水域、地下矿藏。

劳动(Labor):人力资源的总称。

资本(Capital):指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而利用土地和劳动制造出来的投入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道路等。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雇用其他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并承担经营风险的特殊能力。

人们需要的满足主要来自经济物品,而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首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次,经济组织中的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资源也是有限的;再次,时间资源也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这种相对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即经济学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

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

选择是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4.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使用机会成本的经济意义是更好地考察厂商的经济行为是否有效。机会成本属于隐含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中最好一种的收益。

案例1-1

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小巨人”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同美国休斯敦火箭队签了3年2 000万美元的工作合同,到NBA打球。

姚明并没有上大学,他为什么不上大学呢?凭姚明的智商,考上重点大学没有一点问题。但是,他不上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他有到NBA打球的机会。加上他拍广告的收入,每年的实际收入在1 000万美元以上。

可以想象,如果姚明选择上大学,放弃到NBA打球,他一年就少收入至少1000万美元。这就是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所以姚明是最聪明的,他没有让机会白白溜走,他抓住了机遇。虽然姚明有时候也感叹:“我现在也就是一个蓝领,天天干的都是力气活!”虽然他也想上大学,但是他可能会说他“上不起大学”。这并不是说他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不愿意放弃不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证实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经济学家会这样理解:由于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得不偿失。

5.偏好及其边际利益

偏好是对一个人喜好和厌恶的描述。为了描述偏好,经济学家利用了边际利益的概念。边际利益是一个人多消费一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益。我们用一个人愿意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值来衡量这种产品的边际利益。

经济学家用边际利益曲线来描述偏好。边际利益曲线描述了从一单位产品中得到的边际利益与该产品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原则是,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越多,得到的边际利益就越少,并且我们多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也越小,我们称之为边际利益递减原则。1.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多种多样的观点

究竟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的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2.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20世纪30年代起,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

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3.资源配置的说明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我国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②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③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

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1.1.3 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这就涉及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2)如何生产?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解决问题(1)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也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产出;二是从增长角度看,就是技术进步对于产出或效率提高的作用的问题。(3)为谁生产?这就涉及分配问题,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4)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5)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指标。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市场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需求量的基本适应。(6)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1.2 经济学的发展

1.2.1 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图1-3 色诺芬

经济学发展大致划分为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四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著作与思想介绍如下。

1.经济学的萌芽“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图1-3)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

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19 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成“富国”、“生计”等,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

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古典经济学的创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图1-4)的代表作《国富论》的出版(1776年)为奠基。图1-4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的。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做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地位。《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当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

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叫做“看不见的手”。他说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实现自己的利益,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个人利益,是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

斯密的故事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斯密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他到舅舅家去,把他放在门前,让他自己玩耍,妈妈进到院子里和舅舅说话。没想到这时来了一群吉卜赛流浪汉,他们抱起孩子就跑,孩子大哭不止。他舅舅听到哭声追了出来,一直追到二十英里以外的一个大森林时,这群流浪汉发现有人紧追不舍,就放下孩子逃跑了。舅舅把斯密抱了回来。

当他创造了经济学,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时,在传记中这样写道:“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位经济学家。”

斯密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那里有一个码头。由于贸易的发展,这个小渔村变成了中等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谈论着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情况。斯密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地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斯密14岁就进了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又毕业于牛津大学巴特奥尔学院。他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751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第二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由于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智慧的思辨而远近闻名。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克莱希公爵(Duke of Bucleuch)的私人教师。年薪300英镑加旅费再加此后一年300英镑津贴,条件实在太优厚了。当他第二年陪着年轻的公爵从“英伦三岛”出发,踏上欧洲大陆时才发现,啊!原来英国是这么落后!他们到了法国,去了德国,游历了欧洲,看到所有的一切。这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派。他拜访了重商学派,他们说商业创造价值;他拜访了重农学派,他们说农业创造价值。后来,斯密自己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欧洲讲学两年半的生涯结束后,斯密回到英国,1767年他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他十年闭门在家,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呢?经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思来想去,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运转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时,没有人想到社会利益,想到的都是个人利益。但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拉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还好得多的多,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

3.新古典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后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大企业不断涌现,它们更注意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这时的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被引入了经济学。图1-5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这一时期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其代表作为《经济学原理》(1890年)。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这一学派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所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图1-5),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做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

4.现代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29年,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然后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从1929年持续到1933年,出现的问题之重,历经的时间之长,波及的范围之广,以致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幸免。这时人们不禁要问: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他不是说国家不管经济就可以自动发展吗?怎么现在经济不能发展了?经济到底怎么才能恢复过来呢?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解决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这场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这时英国又出现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图1-6)。他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图1-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本书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问世,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提出“看得见的手”的理论,即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从此产生以宏观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术、思想和政治舞台的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应付内外危机、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政策和思想传统的根本转换的枢纽型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起了一场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根本转变的革命(即著名的“凯恩斯革命”):在20世纪40年代的“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凯恩斯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的前身)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之前身)等机构(它们构成了所谓的“华盛顿体系”)的组建工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在150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

1936年2月4日,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文献)的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西方学者对此评论道:“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有的学者把凯恩斯的理论比做“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凯恩斯的成就,与他的背景和个性有关。凯恩斯的父亲(内维尔)是剑桥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佛萝伦丝)也是剑桥毕业生,曾任剑桥市长。因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同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接触,并结识一些有文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朋友。后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剑桥国王学院任经济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召进财政部工作,曾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并因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意见未被接受而愤然辞职回到剑桥。凯恩斯长期担任权威刊物《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先后出版过几本名著,从事证券投资获利数十万英镑,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开办过艺术剧院,担任过皇家学院总务长。“二战”期间凯恩斯担任了英国财政部顾问,是英国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战争结束前后,他又忙于英美贷款谈判和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一系列活动,于1946年4月21日辞世。(2)新古典综合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部分构成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的主流经济体系。

1929年爆发了一场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派别: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而且他的政策主张也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经济政策付诸实施。图1-7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1915-2009年,图1-7),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著名经济学家,专长于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创始者之一,他是凯恩斯学派能在美国推广的重要学界领导者之一,为盐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保罗·萨缪尔森于16岁进入芝加哥大学,之后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5岁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32岁时成为教授。1947年在其《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提出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同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48年出版《经济学》(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Analysis),它是美国第二本以凯恩斯学派为主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是第一本成功推广凯恩斯学派的教科书。它成为史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当前已经延续至第19版,曾被译成40种语言,全球卖出接近400万本。他使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成为全美国的经济学重镇,培育出多位杰出经济学者,如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C.默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其中多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肯定。

萨缪尔森曾经担任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与林登·约翰逊总统的经济顾问,也曾担任美国财政部与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顾问。他曾与米尔顿·傅利曼在《新闻周刊》写作每周专栏,两人分别以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支持者,进行经济政策的讨论。1970年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199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2.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中应有以下内容:

①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② 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③ 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

④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⑤ 核心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有四个,首先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第二是充分就业的假设,第三是市场出清假设,第四是完全信息假设。(2)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见图1-8)。

① 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②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

③ 生产者行为理论。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

④ 分配理论。

⑤ 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

⑥ 微观经济政策。

2.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中有以下内容:

①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② 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③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④ 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图1-8 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见图1-9)。

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③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④ 开放经济理论。

⑤ 宏观经济政策。图1-9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也是相同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微观分析为基础的,详见表1-1。表1-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对照表

1.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性质的不同,也可以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两类。1.3.1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学是指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

例如,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什么样的政策将会防止发生通货膨胀?【例1-1】 轿车能否进入家庭?涉及汽车价格、消费者收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收入达到什么水平以及价格为多少时,汽车可以进入家庭——这是实证分析。

2.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价值判断问题。

例如,政府应该更关注通货膨胀还是应该更注重降低失业率?

轿车是否应该进入家庭?涉及人们的价值判断,即轿车进入家庭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经济学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这一问题——这是规范分析。【例1-2】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意味着人与人的不平等,这是一个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则是一个实证经济学问题。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1)主要区别。

① 分析的依据不同。实证经济学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

② 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预测;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于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③ 所得出的结论客观程度不同。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事实来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2)联系。

规范经济学研究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

4.实证分析的工具

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系统的描述。经济理论的建立,是对一些非基本因素进行舍弃,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1)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静态模型是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顺序、时序),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是考虑模型中的变量所属的时间。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例如,由于条件改变了,均衡状态发生改变。新均衡状态与原均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的分析。

动态分析是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是考察均衡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即是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即过程分析)。(2)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均衡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局部均衡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是指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3)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有文字语言、几何图形和数学方程三种形式。

经济模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设立假设前提(由对经济现象的归纳得到)、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和通过逻辑演绎得出结论。1.3.2 经济学模型实例

经济学中常常用假设条件来研究问题,假设可以简化复杂的世界,使之更容易理解。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假设世界上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尽管在实际中是不真实的,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

模型是对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简化,经济学家使用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

1.循环流量图模型

循环流量图是常用于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包括家庭和企业两类主体,物品与劳务和生产要素两个市场。其中家庭拥有并出售或出租生产要素给企业以获得收入、购买并消费物品与劳务,企业购买或雇用生产要素并用以生产物品与劳务、出售物品与劳务,如图1-10所示。图1-10 循环流量图

2.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1)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例如电视机与苹果两种物品,一种劳动力资源(以小时为单位来衡量),每月经济有50000个劳动小时可用于生产。生产一台电视机需要100个小时的劳动,生产一吨苹果需要10个小时的劳动。生产可能性组合见表1-2,由表可绘制如图1-11所示的生产可能性图。表1-2 生产可能性表图1-11 生产可能性图(2)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

① 在图上找出代表(100台电视机,3 000吨苹果)的点,并标作F。经济能生产出这样的两种产品数量组合吗?为什么?点F需要40 000个小时的劳动。能够实现但没有效率:不用减少任何物品的生产便能获得更多的两种物品。

② 接下来,找出代表(300台电视机,3 500吨苹果)的点,并标作G。经济能生产出这样的两种产品组合吗?为什么?点G需要65 000个小时的劳动,因为经济只有50 000个劳动小时,所以不可能。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A~E)是能够达到的有效率生产,资源都已经充分利用;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F)是能够达到的没有效率生产,一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例如工人失业、厂房闲置等);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点(G)是不能达到的生产可能。(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边际成本。

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多生产一单位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我们通过生成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来计算边际成本。

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横坐标向右移动一个单位时,直线的纵坐标变化的大小。如图1-12所示,多生产1台电视机的边际成本是10吨苹果,而多生产一吨苹果的边际成本是1/10台电视机。(4)经济增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有额外的资源或技术进步,经济便能生产更多的电视机、苹果,或两种物品的组合,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如图1-13所示。图1-12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图1-13 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5)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这取决于经济将资源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时机会成本的变化情况。如果机会成本不变,那生产可能性边界为一条直线(在上述例子中,1台电视机的机会成本恒为10吨苹果);如果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多而上升,那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曲线。

例如,当经济把资源从饮料行业向自行车行业转移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变得更加陡峭,自行车的机会成本也不断上升,如图1-14所示。

如图1-15所示,在点A,大部分工人都在生产饮料,即使这些工人更加适合于生产自行车。因此,为得到更多的自行车无须放弃太多饮料。图1-14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图1-15 生产可能性边界A、B点的斜率

在点B,大部分工人都在生产自行车,留在饮料行业的工人是最好的饮料技师。生产更多的自行车需要将最好的饮料技师从饮料行业转移出来,这会使饮料产量大幅度降低。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是曲线是因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技能,多生产一单位物品的机会成本也不同,这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变为曲线。当经济中存在一些其他资源,或者机会成本不同的资源混合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可能是曲线(例如,贫瘠、肥沃和沿海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有不同的用处)。(6)生产可能性边界小结。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阐释了权衡取舍与边际成本,效率与无效率,失业和经济增长等思想。曲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意味着递增的机会成本。

3.偏好及其边际利益(1)偏好。

偏好(preferences)是对一个人喜爱和厌恶的描述。偏好,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它包括传递性、非饱和性、完全性三部分。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据某些客观指标,也可以基于因心理感受而给出的主观判断。每一个消费者拥有一个特定的偏好,消费者基于偏好对商品做出主观价值判断,并据此对商品及其数量组合所带来满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偏好生成的原因有示范效应(环境的影响)、突发事件可改变或加强偏好(某突发事件给予一个改变或加强偏好的信号)、天生偏好(先天决定的偏好,比如对酒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等)等因素,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2)边际利益。

为了描述偏好,经济学家引入了边际利益的概念,边际利益(marginal benefit)是一个人从多消费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利益。我们用一个人愿意为增加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值来衡量这种产品的边际利益。

经济学家用边际利益曲线来描述偏好。边际利益曲线(marginal benefit curve)描述了从一个单位产品中得到的边际利益与该产品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利益递减原则是指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越多,所得到的边际利益就越少,并且,我们对额外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也越小。其原因是我们喜爱的多样性,我们消费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越多,我们就会更喜爱其他的产品。

我们以你对苹果的支付意愿为例,来说明边际利益递减原则。如果苹果很难得,你2年才能得到一个,你可能愿意为多得到额外的一个苹果支付高昂的价格。但是,如果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你每天吃的水果只有苹果,你几乎不愿意花钱再去买一个。

现在假设你消费苹果的支付意愿如表1-3所示,据此绘制苹果的边际利益曲线如图1-16所示。表1-3 苹果的边际利益表图1-16 苹果的边际利益曲线1.3.3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为什么人们(还有国家)之间会选择经济上相互依存?贸易怎样能使每个人都更好?什么是绝对优势?什么是比较优势?这些概念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1.相互依存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你每天都在享用世界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向你提供的物品与劳务,而其中绝大多数人你根本不认识。

现在,我们假设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共同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与世隔绝。以此为例说明为什么人们之间会选择相互依存,他们又是如何从贸易中获益的。假设张三和李四都只生产水稻和牛肉两种物品,他们俩都既爱吃牛肉,又爱吃米饭,每个人每年用于生产的时间有10个月。

首先,分析张三和李四两个人都选择自给自足,将分别生产和消费多少物品。

如果牧民张三只生产牛肉,而农民李四只种水稻,他们选择不进行食品贸易。但是,吃了几个月牛肉的牧民张三和吃了几个月米饭的农民李四都感到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不幸福,这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最明显,贸易能使他们享用到更多种类的食物,两个人都能吃到牛肉和米饭。

2.生产可能性

在不进行贸易的自给自足情况下,为了既能吃到牛肉,又能吃到米饭,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决定各自独立生产牛肉和水稻。

假设擅长养牛的牧民张三每年有10个月的生产劳动时间,生产1吨牛肉需要1个月的劳动时间,生产1吨水稻需要2个月的劳动时间,牧民张三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如表1-4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如图1-17所示。表1-4 张三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图1-17 张三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假设擅长种水稻的农民李四每年也有10个月的生产劳动时间,生产1吨牛肉需要2个月的劳动时间,生产1吨水稻需要1个月的劳动时间,农民李四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如表1-5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如图1-18所示。表1-5 李四的生产可能性组合图1-18 李四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都平均分配生产牛肉和水稻的劳动时间,即用5个月的时间生产牛肉和用5个月的时间生产水稻,他们各自生产出的牛肉和水稻的数量如表1-6所示。表1-6 张三和李四生产数量表

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

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就这样独立地自给自足地生产了很多年,某一天经济学家王五来到了他们生活的封闭环境,了解到他们的生产方式后,把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请到了一起,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使你们得到更多的食物、生活得更好。牧民张三因为你擅长养牛,你每年10个月的劳动时间全部用来养牛,你可以生产10吨牛肉;农民李四因为你擅长种水稻,你每年10个月的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种水稻,你可以生产10吨水稻。张三你可以用4吨牛肉换取李四的4吨水稻(相互贸易),这样你们获得的牛肉和水稻都比以前多。”张三和李四想了一会儿好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们尝试着这样生产了一年,结果他们各自获得的牛肉和水稻真的都比以前多,详细数据见表1-7。表1-7 张三和李四贸易前后生产量对照表

现在,假设牧民张三和农民李四只想获得和原来一样多的牛肉和水稻,他们每年都只劳动7.5个月就可以了,闲暇时间每年多了2.5个月,生活更加悠闲了。具体做法是:张三每年的7.5个月的劳动时间全部用来养牛,可以生产7.5吨牛肉;李四每年的7.5个月的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种水稻,可以生产7.5吨水稻。张三可以用2.5吨牛肉换取李四的2.5吨水稻(相互贸易),这样他们获得的牛肉和水稻都和贸易以前一样多,具体见表1-8。表1-8 张三和李四贸易前后对照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专业化生产加贸易的生产方式,可以生产更多的物品,也可以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贸易的好处显而易见。

阅读资料

经济学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由发明炸药的瑞典人诺贝尔(Alfred Nobel)先生捐赠,在1895年设立的,并于1901年首次颁奖。受奖对象为在物理、化学、医药、文学领域以及对世界和平有杰出贡献的人。因在19世纪末,社会科学尚在萌芽阶段,因此经济学奖没有被包括在内。图1-19 诺贝尔经济学奖章

到了1968年,当世界最古老的中央银行——瑞典银行——成立三百周年时,该行总裁感叹地问:“为什么诺贝尔奖只为自然科学而设立?”他认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科学有它重要的贡献,他全力争取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终于得到瑞典政府同意,并经国会批准,由瑞典中央银行拨款设立另一个基金,颁赠给“以科学研究发展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理论,以及对提高经济分析有积极贡献的人士。”诺贝尔经济学奖章如图1-19所示。图1-20 美国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1915—2009年)

美国经济学家(见图1-20),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48年出版《经济学》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你所有修过的最好的经济学,往往还是那些导论性的东西。一旦进入这块新奇的思想园地,你就会发现世界同以往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从现在起,到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如果你蓦然回首,看看自己这一段的经历,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当初你的那些一知半解的东西,现在都已经豁然开朗。”“没有受过一些经济学训练的人,对一国经济问题要思考都无从思考起,就如聋者要去欣赏交响乐一样。给他一个助听器,他可能仍然缺乏足够的才华,但至少可以意识到音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曼昆:

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见图1-21),2003年3月起,曼昆出任小布什政府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图1-21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我20年的学生生涯中,最令我兴奋的课程是在上大学一年级时所选的连续两个学期的《经济学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门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