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走进理想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0:02:05

点击下载

作者:战元川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校协同,走进理想教育

家校协同,走进理想教育试读:

前言

协同教育是一种育人方式,更是一种育人观念。要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及受教育者这四个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家校之间的密切沟通、家校之间和谐一致的教育理念以及在现代开放社会中,让家长走进学校享有在法学上称为家长的集体教育参与权等等都是实现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2009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臵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17号),要求在全省中小学设臵家长委员会。这为家长们充分享有参与自己子女的教育知情权、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权,还有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权等等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就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和运营。有了这样的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学校实际上也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帮手和伙伴,家长们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通过学习与参与实现自我提升。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了“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并最终完善“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的目标和要求。

山东威海高区第二小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地处城郊地带,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因此学校也涌入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工作忙,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认识和方法,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仅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们根本享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由此带来了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从家长学校入手,通过新生家长课程、常规家长学校培训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理念;构建了“一网五平台”的家校沟通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大事小情,给予家长充分的知情权;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在良好的家校沟通基础上,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加行政例会,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调查问卷活动等,做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桥梁,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每周驻校办公半天,深入了解常规工作,充分行使家委会的监督权;成立家长爱心团,义务为学校分餐、护送路队,组织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有特长的家长登上讲台给孩子们传授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正是家校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高区二小也越来越成为孩子们喜欢、家长们认可、社会肯定的学校。

本书是作者多年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不断探索实践的积累,希望为更多的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学校提供切实的帮助,也能够为家委会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北京关爱家庭中心、新华社评论员鹿永建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战元川2013年10月8日第一编协同教育概述第一章协同教育的概念“协同教育”首次出现在文献中可以追溯到1996年,刘纯姣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提出协同教育,并将其定义为:协同教育是将协同学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探索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主要子系统及学校教育系统与家庭教育系统怎样发挥其各自的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在这里,协同教育实际上被当成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家校合作来处理,只关注了三大教育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家庭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突出强调这两个子系统的价值而忽略社会教育子系统对学生的影响,并把社会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看成是被动、消极的,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才显得有组织、有目的、更积极主动一些。不过定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的移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系统的组织能力必须以信息的互通为基础,信息的及时传递才能实现系统的协调互补与同步,产生教育系统的“协同效应”,导致系统有序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系统的内耗。因此,协同学理论和信息的互通是这一概念的主要贡献。

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研究专家艾普斯坦(Joycl·Epstein)则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并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论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的相互影响(岳瑛,2002)。在这一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是对家校合作范畴的扩展,实际上又是我们所讨论的协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家校合作与协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将家校合作看成是协同教育,也有人把协同教育当成家校合作。

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协同教育”这个概念,并得到了与会20多个专家的认同。“协同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共同培养“四有”新人(王宝祥和刘宏博,1999)。把协同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观念,合力与同步是它的两个重要关键词,至此协同教育已经基本具备其雏形。

而在2002年孙庆曜的文章中则明确界定了协同教育的范畴:认为“协同教育是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彼此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孙庆曜,2002)。明确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协调,形成合力。

2006年南国农先生认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南国农,2006)。这一定义在更广泛的层面架构起对协同教育的理解,它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是与三大教育系统的教育方式并列的教育方式,是三大系统交叉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已经超越了家庭、学校、社区简单的信息互通,而要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联合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图1

2006年9月李运林教授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指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那些独有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系统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李运林,2006),并进一步依据系统独有要素的相互渗透对协同教育进行分类,包括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协同教育。

为了准确理解协同教育以及协同教育、家校合作、协同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协同教育的三个子系统的关系来理解,协同教育三个子系统分别是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社区教育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决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三个子系统的高度协同(如图1所示)。图2

圆的大小表示了协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由实际运行中的协同教育的层次和实效所决定(如图2所示):三个子系统如果独立存在,彼此分割,缺少沟通和联系的话,就没有圆的存在,即没有协同教育,如图所示;如果仅仅利用技术来告知家长学生出勤率、交费通知等信息,其教育的价值和协同的层次相对较低,因而其圆小;三个子系统如果高度协同,信息高度共享,而且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如家长、教师不再满足于单次信息的互通,而要对阶段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阶段表现和学生发展趋势,通过深度加工和处理提高协同效应,圆就大,大到可以借助三个子系统之外的其他教育力量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广义的协同教育。

家校合作可以看成是协同教育的一部分,家校合作≠协同教育的全部,只是两个子系统的协同而已,因而家校合作与家校互动只是一个残缺的圆。

至此,我们对协同教育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协同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社会互通教育信息,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提高教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育方式。第二章协同教育的类型一、协同家庭教育

1.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要素,教师或学校教育媒体进入家庭教育系统,协同产生教育功能。

2.社会协同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的要素,社会教育组织者或社会教育资源进入家庭教育系统,协同产生教育功能。如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进入家庭,在父母指导下对子女进行教育,又如父母带领子女到社会文化宫、博物馆进行教育活动等。

协同家庭教育本质上仍属家庭教育范畴,一般的家庭教育理论与规律对它仍起作用,但另外的系统要素协同加入后,会有新的特点、规律与模式。所以我们研究协同家庭教育既要学习一般的家庭教育理论与规律,又要掌握协同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与模式。我们日常称呼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纯家庭教育与协同家庭教育的总和,是广义的家庭教育。二、协同学校教育

1.家庭协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统要素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

2.社会协同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要素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协同学校教育本质上仍属学校教育范畴,一般的学校教育理论与规律要遵守,又具有新的特点、规律与模式。

日常称呼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学校教育,包括纯学校教育与协同学校教育。三、协同社会教育

1.家庭协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统要素进入社会教育系统产生的教育功能。

2.学校协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要素进入社会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协同社会教育属社会教育范畴,但它又有新的特点、规律与模式,值得研究。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纯社会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第三章协同教育的方法

从高频被引的文献来看,协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过主要围绕家校合作来展开。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协同教育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分类。专辟一节“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关系”来罗列了家校交流的27种渠道,方法之多之全是目前任何关于协同教育的文献中所少有的。在这27种家校交流的渠道中,有些是目前教师常用的协同教育方法,有些对教师来说只是一个概念,在实际的协同过程中并没有被运用。有关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的结论深刻地印证了这种存在,家校合作方式单一、形式化(杨俊,2006;侯娟,2007;李斐,2007;宋广文,2007),家校合作活动“只在学期初、末或节假日进行,缺乏连续性”(刘衍玲,2007)。在这一系列家校交流的渠道中,被提得最多的是家长会、家访以及电话联系(彭森明,2000;杨俊,2006;夏春秋,2006;孙有胜,2007;刘衍玲,2007)。书中着重介绍了其中26种交流渠道的特点、具体运作方法和相关的材料准备,为家校合作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参考。

当然世界各地在协同教育的方法上花样更加翻新:美国提出了时事通讯、“星期五折叠式文件夹”、教师-家长对话杂志、颁奖晚会等形式多样的联系方式,日本的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父母与教师联合会),台湾的网络家庭联络簿(吴明隆,2006)等。卢玉琴(台湾,2003)对小学亲师互动进行行动研究后发现:家长对亲师互动方法的看法,按照赞成比例高低排列依次为:家庭联络簿、电话、班级联络簿、公布栏、班级网页、亲子教育系列、家书沟通、E-mail、教学参观日、面对面沟通、读书会、班刊。另外她认为日后亲师合作值得努力的方式有:班级网页、亲子教育系列活动、家书沟通、E-mail、教学参观日、面对面沟通、读书会、班刊(陈景中,2007)。第四章协同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一、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每一个人都在不同人生阶段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或同时接受这三方面的教育,三方面教育产生的总效果才是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从事学校教育的校长与教师在设计实施一套学校教育的方案时,必须考虑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与配合,应克服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与干扰,加强来自家庭、社会的正面教育的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也就是说要通过协同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整体的质量与效果。

过去的“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在沟通信息、交流教育方法、有效实施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年开发出来的家校通,利用移动电话与短信系统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以及利用互联网络更大范围沟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扩大教育范围,为终身教育服务

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系统之间的要素互相渗透,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协同教育。

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接受各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胎儿至入学校前的学前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家庭教育系统内,接受家庭教育,但家庭必须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大量的社会协同家庭教育;二是从进小学至大学的学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学校教育系统内,接受学校教育,但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联系,实现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学校还要把社会资源请进来,或者将学生带到社会中去实现社会协同学校教育;三是从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的学校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社会教育系统内接受社会教育,比如大众传媒的教育和社会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等。至于社会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学校后阶段的学校协同社会教育,近年在世界范围都有飞速的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长,每十年所出现的发明和发现,比以往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知识翻一番的时间和知识老化的周期都日益缩短,因此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提高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学习,离开学校后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要满足这些要求,三大教育系统必须更多地交叉渗透,采用多种形式的协同教育,使学习者利用更短时间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使学习者在离开学校后还有机会和条件继续学习。

为了举办成人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渗透更多了,边界更模糊了,如近年社会组织的自学考试教育,网络学院面向全社会开办的学位教育,社会、学校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等等。总之,协同教育为人类终身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更是未来教育的新领域。三、现代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产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有三大系统相互交叉渗透产生的各种类型协同教育。但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的研究,书店、图书馆的教育类书刊大多数是介绍学校系统内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至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书刊寥寥无几,至于三大系统相互交叉产生协同教育的书则几乎是空白,只有个别介绍“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的小册子。未来的教育将更多冲破学校教育的范围与家庭、社会配合,出现更多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未来教育要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未来教育要研究三大教育系统中要素相互渗透出现的新的教育规律。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这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填补教育在这一新领域的空白,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第五章协同教育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协同教育”是协同学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而形成的新的教育理论。协同学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aken)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它专门从系统演化角度来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和规律。协同教育探究由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所构成的大教育系统中,各系统如何发挥其各自的组织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这是国内外对协同教育理论的普遍认识。

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教育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对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项教育研究的重点。

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有专门的学术机构从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理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美国把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问题列为十大社会问题之一,并耗巨资召开了“白宫家庭会议”,对目前存在的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检讨与探究。日本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由首相和地方行政长官任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

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家长义工”,日本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的“相谈”活动,德国有的省将“家长指导孩子参加劳动”列入法律条文,英国对没有履行协同教育的家长实行罚款,还有一些国家采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在这些国家,网络与通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有效、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快捷的沟通工具,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开辟了“家校合一、以人为本”的新环境。

在90年代初,研究者较多地关注系统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而现在他们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例如提供专家咨询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方面等。在我国,协同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的活动。协同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由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念的现实反映。协同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互相结合,强调学校的组织和主导作用,同时强调三方面的协调、同步。由于协同教育对教育内容科学性、教育形式的可接受性以及不同教育资源的主动配合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协同教育是对新形势下一种重要教育现象的更适当的概括,体现了时代精神。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化研究成果为具体的指导行动方面非常不够。而以高校为背景的研究成果则体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如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国家教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完成了“贫困地区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项目,其成果已在广西、安徽等地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不少研究人员将有关的研究成果著书立说,编写家长学校培训教材和家教科学普及读物,对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从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协同教育发展较快,但相关研究还不多,对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内容较宽泛,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实证性的研究较少。由于国情所限,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仍然是当前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为家长开展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咨询等活动、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素质等。这些日益完善的家长学校在管理、师资、内容等方面已日益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以社区教育资源为依托的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新模式。第二编家校共管——体制创新谱新篇第一章工作概述家校协同,辉映教育新景致——威海高区第二小学家委会建设材料

高区二小(田村小学)始建于1913年,现有26个教学班,61名教师,1200多名学生。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社区和企业的外来务工子女。这些蓝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对子女成才的期待,丝毫不亚于白领一族,甚至更为热切。因为,生活的重荷让他们对未来、尤其是对下一代命运的改变充满企盼,并将所有期盼寄予教育。这种无形的压力,让高区二小的领导和老师深刻体会到:我们所肩负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有更沉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面对如此境况,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

长期以来,陈旧的思想观念里,教育一直是学校、老师的事,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地充当着教育孩子的主导地位。家长及家庭教育,则甘当配角,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工作。但是,我们认为,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合而为一的赋予孩子智慧、能力、意志及品质的活动。最具智慧的校长,应该善于发掘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因此,我们将创办理想教育的目标锁定在构建一个法制、民主、多元的全新的学校制度,充分利用民主手段,发挥家长、社会中蕴藏的巨大潜力,通力协作,开门办学。

管理制度—成立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外脑”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2008年,高区二小成立了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作为学校的决策层,民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是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工作,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订、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大型活动的筹划和运行、各项计划的设计和操作等等,都要经民主管理委员会讨论后决定。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视野的分析,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完善。由于工作公开、民主、透明,大家就能够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既避免了决策的重大失误,也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外脑”虽不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的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两个职能机构。学校委员会与大多数学校大同小异。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代表民主选举产生的自制机构,由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三级机构组成,是支持、监督学校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校级家委会,原则上每班一名,聘期一年,到期换届,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秘书长一名,常务委员若干。各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常务委员5名。为方便工作,学校专设了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开通了办公电话。由于家委会是一件新生事物,尤其对于家长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的一支管理队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自上而下培训的模式,首先把重点放在学校家委会的建设上,以期通过学校家委会带动年级、班级家委会。一是每月组织学校家委会培训,使家委会成员对学校整体工作、家委会参与管理、支持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等基本职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形式多样,开展经验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等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二是开展丰富的活动,每月培训结束后,我们都要开展家委会成员的集体活动或家庭亲子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经过一个学期的有效培训,家委会25名成员顺利地适应了家委会主任的角色,都能够自主地带领本班家委会顺利地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协助家委会建立了《高区二小家长委员会工作章程》,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与权利。

从2009年开始,家委会正式成为学校的一支管理力量,家委会每学期初听取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后,自行制定家委会的工作计划并在校园网向家长公示;每月组织工作例会,交流工作经验,指导各个年级、班级开展各项工作;实行周五驻校办公,全面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接待来访家长,督促工作实施进程等;学期末,家长委员会要对照计划,全面回顾总结,检验工作效果。如此,相对独立的工作运行模式,极大调动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到2010年,原家长委员会主任届满,她的孩子也毕业了,由于工作突出,家长委员会授予这位首届主任为名誉主任。

参与制度—针对办学亮点及难点、热点问题,给予家长知情权、评议权和参与权。

2008年,我校就家校沟通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92%的学生家长表示,对于孩子的在校表现,迫切渴望知情,并希望及时交流。经过深层思考,我们意识到,家长对学校、教师之所以会有误解,追根溯源,大都是欠缺沟通。基于此,我们重锤出击,构建了“一网五平台”家校沟通网络,让家长在知情、评议、参与的过程中,与学校教育越走越近。尤其是家长委员会,在理论的迅速提升与实践的反复磨砺中,思考愈发成熟,工作更加主动。2009年,家长委员会倡议组建“家长爱心团队”,倡导家长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地走进学校,服务学校,服务孩子,倡议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2009年157名家长踊跃报名,2010年252名家长参加报名,2011年360多名家长报名。家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将爱心团队分为“图书”、“安全”、“食堂”、“环境”四个职能小组,分别参与图书馆管理、校外路队及外出活动安全保障、食堂帮餐、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爱心团”由家委会直接管理,由家委会秘书长任团长,各职能小组设管理组长,负责联系和安排日常工作。“家长爱心团队”是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创新举措,不仅为学校减轻了负担,更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如今,家长爱心团队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4月开始,学校图书室周末向社区开放,家长爱心团队积极担负起全程管理工作;5月,学校首届“亲子嘉年华”,家长爱心团队不仅协助安排活动规程,还积极参与赛场服务;2010年第一场大雪,60余名家长早早地到学校扫雪;每天放学路队旁总有家长忙碌的身影;每间周周三食堂助理们到学校包馄饨……

家长委员会还充分利用家长爱心团队这块阵地,发挥家长潜力,牵手社会力量,和社区、企业建立联系,为学校开辟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参观、访问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来,先后组织各类实践活动二十余次,每学期组织家长和孩子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家庭登山比赛、元旦家庭才艺展示等娱乐性活动,海水浴场做环保等公益性实践活动;2010年,家委会组织全校八百余名家长和孩子到烈士陵园扫墓,这一年的夏天,又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到草庙子镇泉东村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如今,高区二小26个班级的家委会已先后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近百次,孩子们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自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与实践,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在群策群力、互动共赢的友好氛围中,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威海市文明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当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三位一体”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我们固然顺利起步,但也常会遇到艰涩和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富有智慧、更加深入地去思考。不过,无论前面荆棘丛生,还是艰难遍布,我们都有信心勇敢地走下去!因为,跟我们亲密并肩跋涉在一起的,不仅有教师、学生,更有社会有识之士和充满期待的家长。第二章制度引航规范第一部分 关于家长委员会

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成为了一项合作的事业。只有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要素,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家校合作模式,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设立家长委员会就是推进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举措。一、家长委员会是干什么的?应对谁负责?

家长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校学生家长组成,代表他们行使集体的教育参与权。

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在组织形式、主体构成、职能发挥、价值功能、家长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请看下表: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对照表

家长学校“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场所或成人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和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联合所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教育单位或机构,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服务;帮助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家长学校的活动以校方为主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还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家庭教育作用的显现多半是在“幕后”。

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则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由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层层选拔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的全面发展。”(《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可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具有群众性、独立性、参与性、民主性和自治性,比家长学校所提供的家校合作的空间要大得多。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使家长由“幕后”走向了“前台”,由被动走向主动,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水平与质量。

为何不少地方把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混在一起?客观上是由于此前不少地方的确在操作中把两者合并在一起。

家长委员会久已有之,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此前在我国多数地区的很多学校均有所尝试。但是,既往的家长委员会普遍被定位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形成”,以达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目的等。换句话说,其功能定位不够全面,地位是“被动”的,是“辅助”学校教育工作的。其实,在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之前,有些中小学就建立起了“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协会”、“家长助教团”、“家长联合委员会”等形式多样的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这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仍然是学校主导、为学校服务的松散组织,而且与长期以来的家长学校混为一谈,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2009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17号),要求在全省中小学设置家长委员会,这在全国是首例。自此,山东省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设置作为基础教育的专项工作,且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2010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又印发了《关于扎实开展中小学生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处函[2010]7号),提出“要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与家庭、社会和谐与良性互动的高度”来认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学校制度”,提出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和要求(第十三章)。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委员会,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2012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对新时期家长委员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所以现在山东省正在努力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

家长始终是学校实现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家长委员会作为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家长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家庭教育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对于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升育人特色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能够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能够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关心支持学校、尊敬老师,协助学校不断加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青少年良好的成长环境,更多、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家长委员会是广大家长选出来的,代表不同的社会层面、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背景,当然主要对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同时,因为家长委员会设置在学校里面,与学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要接受学校的监督,对学校负责。实际上,对家长、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是完全一致的,最终都要对学生负责。家长委员会成员不是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对立面,而是学校的帮手、老师的朋友,更是家长的“贴心人”。

家长委员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彼此能够更加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理想的家长委员会组织应当是相对独立于学校,组织健全的新型群众性组织,既要有利于家长真正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也要有利于支持和监督学校管理。朝着解放教师、服务学生、发展学校的目标努力,而最终的指向是孩子的幸福、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利益。“一切为了孩子”是所有家长和家长委员会实实在在的理想。二、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是什么?

家长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是家校沟通桥梁,也是家校共建平台。它不能代替学校发挥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家长个体的作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水平。

第一,对学校教育进行民主监督与管理。学校有义务定期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工作,有义务将学校重大事项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在参与学校民主监督与管理中,要积极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当然,监督绝不意味着对立甚至敌对。从北京关爱家庭中心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项目组2010年来山东省开展家长委员会建设服务工作的实践来看,家长委员会在学校里开展各项工作,无论大与小,自然形成了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是一种流水一般的、柔性的监督。

第二,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包括参与组织、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学校校外教育活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教师年度评价考核活动等等。这项职能是最日常化的职能。2011年以来,北京关爱家庭中心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项目组织在山东省济南、潍坊、青岛、威海等市的一些学校开展的“发挥家委会力量用好学校图书馆”活动,就是把家长资源调动起来,解决目前中小学图书馆有书却无人开展服务的问题。

第三,组织实施家长教育活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委员会的三项职能最大的难题是引导家长。对于教育,每个家长都懂一点,但又不太懂,因此要教育引导他们并非易事。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把广大家长培养成了解支持素质教育、懂得爱孩子与管教孩子的合格家长,是一项长期任务。

上述三项职能没有大小之别,也没有先后、轻重之分。

从一线的工作总结来看,家长委员会目前最大的作用如下:第一,是家校沟通的平台,对于减少家校之间的矛盾很有益处。第二,可以充分利用更多的家长资源帮助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比如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家长教师进课堂,比如有了家长参与和相关制度就可以组织春游、秋游活动。第三,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日常化存在,对于学校各项工作是一种柔性的、存在式的监督。

家长委员会成立之初,学校往往担心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也有人担心要给学校管理带来反作用、负作用。从工作实践来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大多数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积极性相当高,很有成效,提出的建议有必要,有分寸,有水平。三、家长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实事求是地讲,家长委员会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家长委员会把学生、老师和学校该做的事自己做了,有的需要家长委员会去参与或该做的事却没有去做或没有做好。这就是因为这些家长委员会没有弄清楚家长委员会权利和义务的边界。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沟通桥梁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广大家长选举产生的,代表家长、对家长负责。家长委员会的权利与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权利与义务。

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的权利有:

1.获知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的权利。

2.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3.作为多数家长的代言人,对学校工作及教职员工给予监督和评议的权利。

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的义务有:

1.收集广大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并向学校反馈的义务。

2.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主动支持学校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义务。

3.帮助广大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的义务。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曾撰写专文提出,家长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向中小学校长提出,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可以担任6种角色。他的观点的实质就是要把家长应有的教育参与权还给家长。他提出,家长可以担任以下6种角色:

第一,必须让家长做教育的知情者。要让每位家长都知道学校是什么样的教育,不能把家长关在学校大门之外,不能让家长在外面眺望学校的生活。

第二,必须让家长做教育的建议者。家长的积极建议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要通过家长委员会,促进家长教育共识的形成。

第三,必须让家长做学校教育的协同者。有很多工作、很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家长支持和参与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是同步的。

第四,必须让家长做教育的参与者。家长要参与到学校中来,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用自己可行的方式参与到学校中来。

第五,必须让家长做教育的监督者。民主监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民主监督是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按照规定操作。

第六,必须让家长做教育的同盟者。家长应该通过大量亲自共同参与的活动,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人。四、家长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有哪些?家长委员会工作如何常态化?

家长委员会建立以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家长委员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甚至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一个是家委会盲目开展工作,学校事务什么都想插手,结果形成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家长及教师的矛盾,进而形成新的家校矛盾,甚至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家长委员会对常见的具体工作要有所了解。

家长委员会建立初期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在学校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组织建设工作,发挥最基本的职能。这主要包括:加强家长委员会机构建设,特别是选好家长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常委和秘书长;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特别是制定好组织章程、选举办法、财务处理办法、组织机构运作办法等;根据实际运作需要,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建立家校议事机制等。

家长委员会机制运作成型后,重点要结合学校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家长委员会的各项职能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主要包括:

1.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学校关于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就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参与研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2.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常态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和完善学校定期沟通协调的议事机制,就学生、家长、社会等反映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协商;建立和完善专题例会制度、对口联系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监督检查和组织建设等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家长评价的运作机制和优秀家长评选机制,确保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运行。

3.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在依法治校、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开展校外教育实践等方面,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协助开展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学校工作制度和工作设施,增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学习教育知识,参与学校活动和家长培训。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在学校和班主任的协调下,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5.选派家长委员列席学校校务、教务等会议,与学校一起组织家长听课、参与家长接待日参与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

6.关心、鼓励、支持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宣传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宣传学生家长尊师重教的典型事例,宣传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先进班集体等。

7.支持和帮助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8.家长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务委员会代行其职责。

家长委员会工作常态化非常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有人在,就是家委会的人员要在学校里日常化存在,要有办公场所;二是日常有事做,就是有一些家校合作的事情,是常年不断的日常工作,比如组织家长义工常年在学校图书馆做服务等。

当然,以上工作的背后是家委会的一些制度化建设:

1.工作例会制度。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成员例会,听取学校关于学校工作的通报,制定或完善组织章程,研究、制订本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等。每学期结合家长开放日、社会评议等工作,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协助和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2.工作分工制度。家长委员会按照学校工作实际,根据家长意愿和特长,分成德育、教学、后勤、家庭教育指导等若干分工小组或分工部门,对口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沟通与配合,提出可行性和建设性意见。同时,试行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三级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分层落实,确保有序开展工作。

3.驻校办公制度。学校家长委员会试行每周半天的驻校办公制度,有家长委员会成员轮流值班。驻校办公内容有:巡视校园、巡视课堂,与相关部门研究工作,接待家长来访;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提出建议并参与活动指导;做好工作记录等。家长委员会主任应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在学校办公。

4.参与管理制度。主动协助学校解决家长、学生与学校间的纠纷和问题;主动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参与教育教学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重大活动组织、校园安全及周边综合治理,及时向学校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

5.家长义工制度。本着家长资源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发动和组织广大家长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担任学校义工或志愿者,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等。组织家长参加食堂与校园门口值勤、交通协管、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

6.家长咨询制度。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咨询日”,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进校园,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轮流负责接待家长,答复家长的咨询,答疑解惑,架构家校沟通的桥梁。

7.工作评议制度。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评议会等形式,对学校办学章程、校务公开、教学管理、收费管理、招生入学、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生的评选等进行监督;参加学校对课堂教学、教师工作的评议。

为避免家长委员会只是一年搞一两个活动,其他时间几乎不存在的现象发生,就必须要下功夫:一是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便于家长委员会成员轮流到学校值班,方便家长委员会主任每天到学校开展工作。二是要把家长委员会的人员选好,让热心和有能力的人在这个岗位上服务。三是要依靠专业组织的支持,选准日常化的服务项目,让家长委员会在学校常年有事干。五、家长委员会与学校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

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关系是目标一致的合作伙伴关系、同盟军,是探戈舞的舞伴。可以说两者谁也离不开谁。

不少家长对于成立家长委员会往往存在这样的顾虑:搞形式主义,做给别人看看而已。家长委员会工作开展之初,很多老师往往也是抵触的,不愿意有“第三双眼睛”的监督。个别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把各自放在了相互对立的角度,处理不好关系反而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因此,了解和处理好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关系是家长委员会和学校两者都不能节省的工夫。

双方目标一致,但是职责分工不同。共同目标是教育好孩子,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但是,由于职责不同,两者要各自明白自己的边界,不可越界,在一些有交叉的方面也要分清主次。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是主导,家长委员会只是监督者和咨询者,要做到监督不越位。

例如: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权属学校,家长委员会要充分尊重学校的主导权,支持校长及其班子以及教职工的学校管理工作,除了应学校直接邀请外,不可干涉、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活动。家长委员会可对学校管理进行监督,但应注意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学校也应尊重和支持家长委员会实施监督活动。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是主角,家长委员会是配角和帮助者,家长委员会要注意支持而不是盲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这个方面主要是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必须在学校的管理之下,但是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家长委员会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组建家长教师队伍,让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未涉及的知识,又能在听课中理解生活的真谛,体验人生的美好。

一般情况下,家长怕影响工作往往不会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这样一来,家长就失去了对学校工作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学校也缺少了听取改进意见的一条渠道,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家校“两张皮”的现象。

一些学校说起春游、秋游活动就谈虎色变,主要是因为学校力量有限,保证不了学生的安全。但是,如果让家长委员会充当主角来办这样的活动,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一个学生跟着一位家长,大家一起来组织活动,管理的风险就分担了,安全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处理好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关系,校长的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引领非常重要。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不仅为学校奠定基础,也为日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预置了成长基因。校长的观念和态度对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一定要有眼光、有胸襟、有勇气、有作为、胸怀坦荡、心底无私,在家长委员会的组建与活动过程中,善意地理解家长的动机,立于不败之地保护和放大家长的热情,引领家长逐渐担当起职责,进而肩负起社会责任。

学校校长和管理层尊重家长委员会的主体性,才能处好关系。家长委员会具有主体性,不是学校管理和领导下的教育组织。家长委员会具有自治性,家长委员会在制订工作日程和计划的时候需要征求学校的意见,需要与学校协调一致,但家长委员会的内部事务应由家长代表大会自己决定。

家长委员会主任这个角色在家校关系中十分重要,是家长委员会健康运行的基础。家长委员会主任不仅要人品好、作风正,还要有成长空间、人缘好、有热情、肯投入。一个好的家长委员会组织必将是学校形象的维护者、学校品牌的宣传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智囊团。六、家长委员会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家长都是潜在的家长委员会成员,但是由于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有要求,家长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时间精力、组织能力等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家长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应有“门槛”。

家长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本校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有热情、有志愿服务的精神;认同共同价值,能够理性沟通;具有团队精神,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能履行家长委员会成员的义务。另外,教师除非同时也是家长,否则不能成为家长委员会委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