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顶层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2:13:46

点击下载

作者:曾迪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析顶层设计

解析顶层设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解析顶层设计作者:曾迪琰排版:清茉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06089203本书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式的科学化,顶层设计已经成为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进程中被广泛认同并广泛运用的一门现代决策科学,并在进行各种事物决策的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可以说,顶层设计已成为决策者以及决策机构必备的决策工具,是一种应选用和及时掌握的决策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顶层设计已凸显为打造各种事物核心竞争力的指导和决策力量,并成为决策本身的科学表达与表述。

了解顶层设计,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事物的科学运作与有效运行。认识和理解各种事物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促进和把控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进而达成多方共识并调动其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整合各种有效因子趋利避害。

曾迪琰老师潜心研究顶层设计,教授顶层设计课程,参与过不同层级、区域的顶层设计,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所撰写的《解析顶层设计》一书,从谋划、策划、规划,系统化、系统工程化,以及实现方式、实施方式、运行方式等方面,并结合具体的顶层设计实例,对顶层设计进行了相关解析,有其独到的见解。该书易读、易理解,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需要了解和应用顶层设计的读者来说,应该是一本较为有用的参考书,特别是对做顶层设计的工作者、企业家、领导者,亦有很高的实用性。

因之,欣然作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2015年9月30日第一讲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理解

大家可能首先要问,什么是顶层设计?而此时回答这一问题,可能会有无数种的回答,或者是各式各样的答案。为更加准确、明了、有效、更加能理解和把握顶层设计,我们有必要先对它进行认识性的研讨,然后再给出一个较为明确和准确的定义。在给出定义之前,我们应从十个方面对顶层设计进行相关的认识和分析。如果各位急于知道“什么是顶层设计”,那完全可以先翻看本书的第九讲“定义顶层设计”部分的内容,如果我们有耐心想深入了解和认识顶层设计,各位不妨随笔者的笔触一起去经历一个认识过程,而这一认识过程是按十个问题的认识来展开的,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作为一讲,共为十讲。所以本书第一讲是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研究顶层设计,是从顶层设计中“顶层”二字的研究开始的。对于顶层设计而言,只有对顶层设计中“顶层”二字的内在要旨有了充分认识,才能进行顶层设计的设计和理解。“顶层”二字在顶层设计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特殊的定义和价值。一、“顶层”的一般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是这样解释顶层的:“高层建筑物最顶上的一层,泛指事物最上面的部分。”是对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按纵向来进行分层和认识,从而确定上、中、下或高、中、低或顶、中、底这样的视觉状态,或者说是按同一事物远离地面的最高处也就是距离最大处,由上而下、由高到低从而得出顶层与底层的认识区分。“顶”是最高点,或是距离最大点,而“层”是指对同一事物由高到低的、按一定方式进行的、对所处不同高低状态的具有连续性的分段、分格、分层、分级等等。如一栋楼宇分为顶层、中间层、底层。这里表达出“顶层”是处于同一事物居于同一系统内,在具有高低连续性的相关而分级、分层的状态下,将事物的顶部层级,视为顶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顶层早已司空见惯,也耳熟能详了,顶层已成为共识、共知和定式。房屋的顶层、车船的顶层、树冠的顶层……,人们早已具有了100%的共识,即常识。笔者在这里加以强调和说明,是为了使大家在认识“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时,有准确的参照和比较,便于认识、区分和把握。二、“顶层”的特殊意义“顶层”的特殊意义是相对于顶层的普通意义(一般意义)而言的,在此的特殊性表现为将“顶层”二字放入了“顶层设计”中,产生的复合状态和引申意义。它的特殊性是在某个特定状态下的给定。要领会并认识这一给定,才能拿出特定的给定。顶层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事物,而这一事物,我们可以从认识层面理解顶层设计的三种状态。顶层设计所处的状态决定着其中“顶层”二字的对应性意义,特殊就在于此。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对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来给定:一是对顶层设计行为的“顶层”给定;二是对顶层设计事物本身的“顶层”给定;三是对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给定。以下根据顶层设计的三种状态从三个方面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特殊意义分别提出给定。概括为:第一,顶层设计行为人对行为本身的“顶层”给定;第二,顶层设计行为人对顶层设计事物的“顶层”给定;第三,顶层设计行为人对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给定。给定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客观存在与主观确定。(一)顶层设计行为人对行为本身的“顶层”给定

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由谁来做顶层设计?回答清楚这一问题,就是阐明了顶层设计行为人对行为本身的“顶层”给定。

什么样的人能做顶层设计呢?不是任何人,也不是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也只能是顶层设计的意见、方案的提议人、完成人。能做顶层设计的一定是领导者、决策者,他们是主导一个事物发展的领导力量和决策力量。

因为领导者、决策者对各种事物发展的进程调查了解认识后,通过谋略、策略过程,可形成一定的方针指引,再通过各种方案的制订和研究过程,经由决策机构对其方案进行选定或议定,此时形成的方案(无论何种表现、表达形式)才称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决策权的产物,是由决策者按决策需求,组织人力、物力、智力所制定、选定的方略而形成的方案。参与其中的人员分为领导者、决策者、研究者、设计者等。而其中一切相关人员均是围绕着领导者的方针指引而进行的各种研究、论证、创意、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路或方案后,提交领导者、决策者本人。因之,顶层设计行为人对行为本身的“顶层”给定,就是做顶层设计或确定顶层设计的人,是指在推动一个事物的形成或发展、发生过程中的领导者或决策者,他们处于推进事物发展的组织形态的顶端,具有领导权和决策权。最终形成的顶层设计,不一定是方案中的最优最好方案,也可能是上、中、下三策中的某一策,只有通过领导层和决策层确定使用的方案,才是顶层设计方案,因为客观分析、主观判断、谋略得当、方法可行、科学决策、执行可控,是顶层设计的必备要件。

为了更加直观地认识顶层设计行为人对行为本身的“顶层”给定,举一个创业者的顶层设计例子。

一个创业者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自己策划了三个方向,制订了三个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其他朋友、同学或咨询机构又给他提供了D、E、F三个方案。经过分析、研究等过程,最终他选定了A+F形成的G方案。并决定用G方案实施创业。这一过程中涉及方案的设计者、创业者本人和其他方案的提交人,而所有A、B、C、D、E、F方案都不是顶层设计方案,而是经过创业者本人的选取和最终决策,由A+F形成的G方案。所以,G方案是创业者的顶层设计方案,而创业者在这一事物中所处的位置是领导者和决策者,当然也是执行者,创业者在这一创业事物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角色,就是行为人对顶层设计的“顶层”给定者,他是这一事物中的组织领导层、决策层,是行为顶层。其他参与G方案制订的工作人员是方案的设计者、参与者,但不是事物的顶层。本例要说明的是,创业者是创业这个事物的顶层设计的顶层,G方案是顶层设计方案。A、B、C、D、E、F方案再好,也不是顶层设计方案,参与其中的,即便是再有名的专家,都不代表本方案的顶层行为人。

领导者和决策者绝大多数时候又是顶层设计的设计者,甚至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可替代性。设计工作均是由领导者或决策者组织实施并展开的,同时也要求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懂得顶层设计的全过程和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与谋略、方法的驾驭能力。其他参与者围绕领导者决策所提出或确认的问题和目标展开设计与方案制作,则处于从属的位置。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顶层设计中“顶层”所对应的三种状态:运作事物的顶层、事物本身的顶层、最终成果的顶层。

上面的论述表明,运作事物的顶层是领导者和决策者。

故而当我们提出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时,那就是要求不同层级、不同事物、不同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做好所辖事物的顶层设计。这是对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要求。

以上是顶层设计中对“顶层”理解的第一重含义。(二)顶层设计行为人对顶层设计事物的“顶层”给定

顶层设计中“顶层”的特殊意义非普遍意义上的顶层,它不是一栋楼的顶层,也不是一个书架的顶层,而是只针对系统工程学中的系统层级而言的顶层。也就是说,所表达的是一个总系统与若干子系统的关系,一个总系统的整体是整个系统的顶层,这个总系统是由系统的半径和相关性所界定的,包括其中的其他事物又可划分为若干子系统。一个事物的整体或总体称为该系统的顶层,这就是顶层设计行为人对事物本身“顶层”的给定。它不是指金字塔的顶端,而是金字塔的内外部结构的整体,对金字塔整体的设计是金字塔的顶层设计,而金字塔顶端仅是金字塔最高位置的部分。一个国家的领导决策层所对应的对国家结构、运行、体制、机制、发展等作出的设计是国家所对应的顶层设计,同理,省、市、县、乡、村所对应的也是同级系统的顶层设计,这充分表明,事物的顶层,是某事物的性质、结构、原理等所形成的整体,是事物本身在顶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和含义。从大小关系上说,大系统是小系统的顶层,从起始关系上说,初始系统是最终系统的顶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直观看到,电力系统是一个总系统,是系统的整体,这一总系统下可见的有决策系统、管理系统、运行系统、发电系统、输电系统、配电系统、用电系统,而这些系统分别又由ABC、DEF、HIJ、KLM等子系统构成。所以,电力系统是这一事物的顶层,它整合了整个系统的所有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处于构成本系统的顶层,其下又有子系统。在这一阶段认识顶层设计的系统对应的顶层,这也就清晰了。所以,事物的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划定系统后系统整体所对应的同层级构成的整体或全部,一个系统对应一个顶层设计。这里的“顶层”给定是系统本身所界定的。事物在顶层设计中的“顶层”给定,来源于系统。所以顶层设计的行为人首先应对事物的系统予以界定,然后确定系统而推动顶层设计。(三)顶层设计行为人对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给定

顶层设计的成果会呈现出所对应的顶层,不是设计出了一个事物的顶端层级,也不是事物的高层对事物进行的设计,而是领导者、决策者、设计者共同经历设计过程后的一个设计方案的结果呈现。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建议、一种意见,可以是一个方案,也可以是一个规划、一个决定、一个条例、一个法规、一套设计图纸,等等。总之,无论何种表现、表达形式,其本质是对一个事物系统的系统工程化。也就是说,顶层设计行为人对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给定,是对事物系统进行工程化后的一种表达形式或方式。这一成果的核心表现或内在构成是由事物的系统工程化来体现和凸显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的。没有系统工程化的设计,无法构成顶层设计。工程化的要旨是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并且有科学逻辑的支撑,又能最终为工程语言和方式所表现,由工程行为来实现。由工程化使之顶层设计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这就是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要旨——最终体现为对事物的规定性。

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顶层设计,而在习近平关于《决定》说明的第十一点中明确说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讲明了《决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化、系统工程化,标志着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从科学发展观递进到科学发展阶段。从理论、技术原理和科学知识的集合,实现了顶层设计这门决策学与系统工程学有机地融合,使顶层设计进入科学化与现代化,决策进入工程化这就是顶层设计成果的“顶层”效果,也是最高标准。工程化意味着可规划、可设计、可实施、可控制、可实现。

同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对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文件中同样明确载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三、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定义

前面已经从三个方面对顶层设计中的“顶层”作了明确给定,现在对三个给定予以确定。用一句话概括为: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事物的领导者、决策者对事物的系统化和系统工程化。简单来讲,则是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决策化、系统化、系统工程化的统称,这三者并列存在,相互依存,共为一体,缺一不可。

也可以用另一种表述:顶层设计中的“顶层”,是决策层的领导者、决策者所对应的事物系统,进而形成对应的系统工程,统称为顶层设计中的“顶层”。

决策化、系统化、系统工程化三者并称为顶层设计中“顶层”的三要素。第二讲对顶层设计中“设计”的理解

第一讲中,我们已经对顶层设计中的“顶层”进行了分析、认识和了解,作出了三个给定以及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定义。这一讲着重认识和研究顶层设计中的“设计”二字。当把设计这个概念放入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或这一事物中,这“设计”二字就有了新的意义和对应的要旨。我们要了解和理解顶层设计,除了要明白其中的“顶层”而外,还必须对“设计”的要旨予以明确。

设计一词及设计的运用在近现代几乎与科学等同,而且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发展中广泛应用。平面设计、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设计、物理设计、化学设计、服装设计、外观设计等名词层出不穷,但它们都有两个特点,第一,设计这一动作均被某一领域、某一范畴、某一事物所规定;第二,贯穿在事物过程中,具有事前的脑力活动的最终科学物化或事实物化。当“设计”引入“顶层设计”后,在顶层设计中的“设计”就有了其他的专指性、对应性、规定性。因此有必要厘清“设计”的一般含义和“设计”在顶层设计中的特殊含义。一、“设计”的一般含义

设计的一般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表述为:“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这是按动词的表述);设计的方案或规划的蓝图等(这是按名词的表述)。”

而我们在理解这一解释时,理解设计在一般意义上的含义,应该将设计本身作为一个事物来认识和理解。设计是一个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运用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方案、图纸、规划、蓝图等。明确而言,应从事前的设计、事中的设计、事后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和三种状态上来理解。

事前的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事中的设计是指在做某项设计工作时,依照一定方法和预先的设想,应用相应的工具和相关的科学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工作。

事后的设计是指对某项工作或事物经过预先设计和设计定型后的设计成果。表现为方案、规划、图册等的理论文本或实际操作的指南或样式。

所以,设计是完成一项具体实施工作或项目前的思想、方法,运用的理论和实际运用的可行式样,并用设计语言和方式所表达,从而达到能按设计进行施工制作等的最终目的。二、“设计”的特殊含义

这里“设计”的特殊含义是指将设计放入“顶层设计”后,所带出的有其顶层设计特指的设计含义。它包含有设计的一般含义,并引申出更多的关于顶层设计的其他含义,能区别一般就是特殊。那么怎样来区别和认识顶层设计中“设计”与一般含义上的“设计”的异同呢?特殊在哪些方面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延伸和对应性理解,是围绕顶层设计的延伸和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延伸和理解,一是基于事前设计的延伸和理解,二是基于事中设计的延伸和理解,三是基于事后设计的延伸和理解。三方面分别与顶层设计相联系。(一)对顶层设计事前“设计”的理解认识

词典中解释“设计”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然而当我们面对顶层设计和针对顶层设计时,其中“设计”二字除有上述含义外,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延伸工作,就是要预先确定“某项工作”,即要经过调查研究、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策划、谋划,决策出具体要做的那项工作,也就是要准确、科学地回答出顶层设计将对应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也就是谋事在先,然后成事。顶层设计的“设计”增加了一重设计,就是对做什么“事”首先要予以明确。也就是应首先判断和明确要做某事,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重设计。接下来对要做的事进行预先的方法制定、图样等,是第二重设计。而此时延伸出顶层设计中“设计”的又一含义,即谋划、策划出某事。也就是我们在平常所说的设一个计,计是体现的计谋、计策。计谋或计策从何而来?即通过谋划、策划而来,也就是谋划、策划出某事,这是顶层设计中设计的延伸含义,而这一含义在顶层设计中至关重要,是顶层设计中设计的第一要务。

例如:某地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后续发展乏力,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是问题的提出,经过调查、研究、分析,制约发展的瓶颈要素是当地的能源、电力不足。又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只有增加新的电力等能源来源。然而,当地都不具备水电、火电、太阳能发电、核电、风力发电等电力源条件,这就需要谋划和策划来解决。经过更深一层的分析研究发现,邻近的另一行政区域水资源及煤炭资源丰富,又有石油、天然气的管道终端,如此其瓶颈就凸显为行政区域之间资源应用的不对应性,行政区域制约。通过谋划、策划,最终决策,两个行政区域之间进行经济融合式发展,所以最终要做的事就变成了不是自己区域建电源点和补充能源,而是要做好融合式发展这件事。至于怎样实现融合式发展这是第二层级的设计,而在此处只需要表达和明晰并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要做的事。“设”出了一个“计”,也就是谋划和策划出了一个可以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充分地区别说明“正式在做某项工作之前”延伸增加了确立某项工作的设计,延伸体现了出谋划策和设出的计,进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二)对顶层设计事中“设计”的理解认识

这里要阐述的是顶层设计事中的“设计”,要完成某项工作或事物,应通过策划、谋划后予以确定和明确该事物,运作前对该事物要进行具体“设计”。这是顶层设计过程中,在事物具体化时的设计。包括做这件事的预先方法制定、设计工具的选用、设计人员的确定、设计工作本身的展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合、系统层级的确定,即设计该事物的设计工作全部内容,目的是拿出对该事物的设计结果,包含整个设计过程、设计内容的完成。也就是谋划、策划确定的事物成为规划、方案、图纸等的过程。而在顶层设计事中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决策者的组织与组织设计进行的过程。就设计内容而言,体现为对未来事物的定性和规定性的设计,是结构、原理的科学化,是应用规划语言来进行表达,而非完全的定量。重要的设计目的是实现目标的实现方式、运作方法、控制性操作等谋略与策略的设计。也就是说顶层设计的事中设计更多体现为谋划和策划定格为谋略和策略,体现为战略规划,延伸为一个科学的事物系统。

例如:对顶层设计事前“设计”的理解认识中所举融合式发展来解决能源电力瓶颈问题的例子。

当我们实质性的策划、谋划确定了融合式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就应形成方案。而这一方案的最终设计表达应该是×××地区融合式发展的战略规划方案,或者是决定方案等。用规划语言科学地设计出运行的方法、方案。当然,不同的顶层设计其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而此例表达该事物的设计用战略规划最为贴切(关于顶层设计的表现方式,在后续的章节中有专述)。因为顶层设计是针对系统顶层的设计,它所要表达的事物层级对应于战略规划或概念性规划这个层级,而非具体的某项工程设计,更多体现于谋略、策略、方针、布局、要求、方法,也就是对战略层面的目标把控。(三)对顶层设计事后“设计”的理解认识

这里顶层设计的事后,是指顶层设计经历了事前的谋划、策划,确定事物后又对事物正式开始前进行预先的相关制定,并通过谋略、策略的形成后,用相适应的方式或形式、格式,将其呈现,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处于名词状态时的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制订的方案或蓝图,也就是顶层设计的成果表现,是顶层设计的有形存在形式或形态。它完整地载明顶层设计的整体方案,实质是顶层设计这一事物系统工程化的定型和定格。

此时顶层设计的“设计”表现为方案、规划案、设计方案、设计成果或其他形式,是谋略过程所产生的成果,并对该成果进行科学表达的客观书面存在。它是设计过程的成果,这一成果具有可行性、可操性、科学性、可实现性、可控制性;同时还应具有清晰、明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科学到位等特点。

顶层设计的成果表现,通常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公开性,一个是隐秘性。这是由顶层设计的特点决定的。故顶层设计在事后“设计”表达时,又必须经历一重设计,也就是既要公开便于各层级执行,又要把握其核心竞争力或秘密谋略不致泄露。故其顶层设计的表述,特别是对内容的表达是需要进行策略设计的,这也是对顶层设计成果的显性与隐性在实际运用中的尺度把握,特别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一切表达只能是阳谋的呈现,而非机密的公开。所以顶层设计中“设计”的另一成果是计谋,故,顶层设计具有相对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博弈特质。如果在我们的成果呈现设计中涉及公开的内容有泄露谋略或计谋,可能整个顶层设计是失败的,所以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还包括隐秘性及保护性应用。平常看到许多顶层设计方案,我们在认识、研究过程中,既要看懂语言、文字、图表、图案等所表述的事物,还应学会领悟其方案和要求的另一个精神实质。故顶层设计成果的呈现,既是科学化的系统工程显现,也有谋略需求的某种缺失的故意,二者互为科学,在实际运用中共存不悖。成果载明的事物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领会、领悟其成果所包含信息的内在精神要旨。对显性设计的严格执行,能促进隐性设计的实现和完成。顶层设计中设计成果的披露,其成果本身的设计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系统工程化的各系统,通过工程语言的表述达到了执行者要求其去完成的显性的全部内容及要件,则可实现顶层设计的基本目的。顶层设计具有贯彻这一要求的根本特点,同时又区别于按图施工,因为顶层设计是一个科学的谋略设计,而非按一定标准或按工程精度设计的按图施工。顶层设计体现事物发展方向和实现方式的规定性。三、对顶层设计中“设计”的定义

前面已经通过对顶层设计这一事物的事前设计、事中设计、事后设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与认识性理解,通过对一般意义上设计的释义进行了相应延伸,现在可以对顶层设计中的“设计”下一个定义,用一句话来概括:顶层设计中的“设计”是指决策者通过谋划、策划确定的事物,经过谋略、策略过程,按要求和目的制定出可显性表达的事物的规定性方案。这一过程和事物的定型,就是顶层设计中的“设计”。

顶层设计中的“设计”也可概括为对某既定事物的战略、战术设计,简言之是战略规划,更多体现为定性设计,而非定量设计。

因此谋划事物的设计,定型事物的设计,表达事物的设计,构成顶层设计的“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设计的阶段性表现。

从而回答了决策者要做一件什么事,怎样做这件事,怎样应用策划、规划语言表述明晰这件事,并表现出顶层设计中“设计”的三要素,即谋划、策划、规划。第三讲对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理解

在第一、二讲中我们已经对顶层设计的“顶层”与“设计”进行了认识与分析,并对顶层设计的“顶层”与“设计”分别作了相应的给定。顶层设计的“顶层”对应有三要素,顶层设计的“设计”对应也有三要素。它们分别是“决策者、系统、系统工程”,和“谋划、策划、规划”,合起来可统称为顶层设计的六要素。为了更进一步地去认识和理解顶层设计,接下来的几讲,我们将分别研析这六要素在顶层设计的对应意义、作用以及相关关系。本讲讲述对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理解。一、决策与决策者(一)决策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文明成果的不断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人类对未来的不断探索、认识以及在认识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与决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手段、工具或称之为方式。决策的正确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着事物的成败,即决策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思路决定出路”也表明了这个意思。顶层设计也是决策科学中的一门学问,只是要求的决策是科学化的决策。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决策是这样解释的:“决定策略或办法,决定的策略或办法。”前者是作动词,后者是作名词。也就是说,其一是研究出策略和办法,其二是研究出来了的策略和办法。同时我们应看到,决策是针对策略和办法而言的,其核心是策略和办法,即拿出策略和办法,阐明策略和办法,也就是面对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面对提出的要求找到按要求实现的方法,面对目标和任务制订可实现的方案和策略。

决策不等于决定。决定是对某个方案、某项策略、某个方法按决策程序或权力属性的最终确定或确认。而决策是一个在决定前的研究、比较、分析、确定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决策工作程序,将其选定的方略提交决定机构或权力者予以确认或民主决定。决策表现为是决定的过程,从而产生出策略和办法并作出决定。决策是决策者的一项工作。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效率,决定着事物质量的高低。虽有执行过程的影响,但决策事物前进的方向性和目标的正确性,是决策工作要追求的第一要务。决策就是科学地选定策略、办法。(二)决策者

决定策略、方法的权力人就是决策者,决策者往往既是制定策略、方法的人,又是决定策略、方法的人。

然而决策者不是任何人都可胜任,而是决策事物的领导者,或者是针对具体事物拥有领导决策权的人,该权力的产生有不同的方式。作为决策事物的发展策略与实现方法的决策者,一定是具有决策权力和决策能力的人,可以是拥有决策权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乃至于某个团队或机构。而且必须具备一个统一的特点,即决策权,它来自于决策程序的赋予,是民主意志的代表,或领导权力的代表者,故决策者是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的产物,落实到具体的人上面。所以,决策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种事物当中,决策者是用所代表的权力运用决策能力对策略、方法作出决定,这就是决策者的作用。

决策者与领导者的异同。决策者可能既是领导者,又是决策者,但拥有权力的领导者必然是决策者,同时还要决定事物的运作与实施;而有的决策者不一定是领导者,只是决策的体制及机制要求其参与决策,但决策后并不参与其领导和实施(许多专家、学者、业内资深人士、研究机构、咨询机构担当此角色)。某些决策人员也只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成员或成员单位,只对决策本身负责,并不参与其直接领导或执行实施;但领导者必须是决策者,具备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决策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决策者要作出决策,拿出决策方案,必须具备决策能力,同时要了解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方法,具有制定策略、方法的能力和相关知识。

决策者对策略、方法作出决定是使命,并对制定的策略和方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决策能力的人,不一定是决策者,因为当有决策能力的人不在决策岗位,或没有赋予他决策权时,他的一切策略、方法或方案,只能是参考意见,并不代表最终决策。但是,如果具有决策权的人,没有决策能力,那么对于事物本身的发展来说,有可能就是一场灾难,因为决策权力可能被滥用或误用。

决策者对应的是决策,决策对应的是决定,决定对应的是策略和方法,这一对应过程是领导权力运动的过程,领导权力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决策权。决策者一定是处于领导权力结构中,所以决策对于领导尤为重要。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领导能力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决策是决定策略、方法,是决定的策略、方法。决策者,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决策者,势必要懂得策略和方法,势必要能制定策略和方法,势必要能运用策略和方法。战略、战术是决策的要点,战略、战术的统一是制胜的法宝,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既是战略家又是战术家,更是科学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决策者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二、对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理解

顶层设计是决策者的一项工作。顶层设计的决策者,要在顶层设计的事物中,制定出事物所对应的要求、目标或任务,追求并决定实现的策略和方法。因此顶层设计的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中对应领导者,承担该事物的顶层设计并体现为该事物的决策与领导者,组织领导该项工作,并确定工作内容,完成工作要求,完成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产生

一是由顶层设计这项工作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的体制或机制所赋予可以决策顶层设计的人或机构。二是拥有顶层设计决定权和决策权的人或机构。

顶层设计的决策者与顶层设计的工作者有所区别。按工作性质不同、专业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对参与顶层设计的人员统称为顶层设计的工作人员,但这些工作人员只提供智力和劳务,只有拥有决策权和决定权的个人或团体,才是顶层设计的决策者。顶层设计决策者的唯一标志性属性是决定权,只有通过决策者决定的顶层设计,才可称之为顶层设计,而决定权对于决策者来说具有唯一性。

顶层设计的决策者与顶层设计的决定者又有所区别。因为顶层设计有其特殊性,它与一般的决策区别在于其决策对象是基于系统的决策,而不是个别或一般的决策。顶层设计的最终形成,须经历两个过程,其一是顶层设计的制定过程,此时的成果只表现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对顶层设计所涉及事物的制作决策;其二是由对顶层设计成果进行最终决策的决策机构和程序及人员决定该项顶层设计的过程。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理解,就对应出了顶层设计的决策者与决定者。决定者不一定参与决策内容制定过程,但一定是参与进行决策内容或成果的审议并用其权力对该成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定。而决策者必定是对决策内容或成果进行决策的人员,一定是决定者的部分或全部。顶层设计的决策者,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决策者就基于此。顶层设计是多元、多重决策和决定的产物,顶层设计过程是一个团队、一个决策程序对应相应决策人员和工作人员。而作出决定则是另一个决策程序对应于拥有相应的决定权力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系统状态,可能会出现决策者就是决定者,也可能决定者就是决策者,总之,顶层设计是决策权和决定权的产物。决策者是决策权在顶层设计运动过程中的表现,是能对顶层设计作出决定的人或机构(机构由权力组织架构、决策人员和决策程序构成)。

因此,决策者是由决策权或决定权所赋予的,并承担决策任务的人。三、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作用

总体来讲,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作用就是决策作用,而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这一决策作用,是由决策者的功能所决定的。

那么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换言之,顶层设计的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中发挥什么样的有利作用呢?这里所谈及的决策者是顶层设计所涉及事物的策略或办法的决定人或机构,是领导顶层设计的领导者和组织制定并决策的人,承担顶层设计任务并具有决策权、领导权。

顶层设计的决策者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发挥了多种作用,最为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领导作用;

二是核心作用;

三是决策作用。(一)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领导作用

1.制定任务或承担任务;

2.组织相应的人、财、物力;

3.制订工作方案;

4.组织实施;

5.领导并协调开展工作;

6.领导并督促任务完成;

7.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二)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核心作用

1.明确任务,提出目标要求;

2.组织制订调查研究方案;

3.组织制定设计路线及主要内容;

4.组织制定任务及工作内容的分工和安排;

5.相关工作汇总及重大问题的处置、重要信息的处理;

6.核心策略或方法的设定、制定或确定。(三)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决策作用

1.对任务、目标、要求的决策;

2.对调查研究方案的决策;

3.对设计路线及主要内容的决策;

4.对任务及工作内容分工及安排的决策;

5.对重大问题处置、重要信息处理的决策;

6.对阶段性成果的决策;

7.对不同意见和方案遴选的决策;

8.对核心策略、方法的选定决策;

9.对设计成果表达方式的决策;

10.对最终设计成果的确定决策(此时可表现为决定,也可以是将要提交给决策机构或决定者前的成果决策)。

总之,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三大作用:领导作用、核心作用、决策作用在顶层设计过程中缺一不可,可以是一个人具有,也可以是一个决策层具有,但最根本的是决策权在顶层设计过程中,通过决策者发生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顶层设计中的决策者与设计者有所区别,无论设计者是谁,无论设计者的设计方案、方法好与不好,都必须通过决策者的决策而成为有效方案或有效设计。有时通常决策者本身就是设计者之一,虽然决策者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但就其决策者所提交的设计方案来说,也应通过决策程序而得以确认,必须是通过决策权许可,方能成为有效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决策者与设计者之间对设计成果的认识有不统一的情况,决策者有决策权,而设计者没有决策权,所以,设计者的方案可能是很好的方案,但却未被采用或采纳。决策者在进行决策考虑时,也可能出现决策者因个人主观原因未及时采纳最佳意见或方案的情况,这就给我们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决策者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决策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顶层设计的要旨所在。决策者的知识化、科学化,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等也是当务之急,而权力结构的科学化,权力应用的科学化更是决策科学化的重中之重。

决策者用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设计者奉献出优秀的顶层设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其作用和价值不可估量。对顶层设计运用得合理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着核心竞争力的优劣。四、对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要求

上面我们已经认识到顶层设计中决策者的关键性和重要作用,对其决策者有相应的要求,也就是顶层设计的决策者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其具体的要求如下:

1.领导能力;

2.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3.决策能力;

4.实施能力;

5.驾驭相关科学知识的能力;

6.设计能力或认识、理解设计的能力;

7.抗风险能力。

就其基本素质而言,还应有:

1.调查、分析、研究能力;

2.判断能力;

3.表达或表述能力;

4.思想力;

5.意志力。

就其本人来讲,还应有:

1.使命感;

2.责任感;

3.紧迫感;

4.成就感。

就其精神而言,还应有:

1.科学精神;

2.奉献精神;

3.献身精神;

4.创新精神;

5.创业精神;

6.创造精神。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对顶层设计的决策者要有如此多的要求,这是因为顶层设计有别于其他设计,顶层设计决定着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顶层设计的作用犹如人类基因的作用,DNA排序决定了人的最终性状,顶层设计的设计者与决策者就是人类社会事物的各种基因的缔造者,关系重大且不可怠慢。

本讲中,对决策者的各种能力和基本素质、精神等不展开介绍(详见笔者另一本关于领导与决策的著述)。五、顶层设计中的领导者、决策者、设计者等参与者

在顶层设计中,领导者、决策者、设计者等参与者并称为顶层设计的工作者,他们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实际落实均在于人本身,所以用“者”。

领导者是指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中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决策者是指在顶层设计决策程序中负有决策职责的人,设计者是指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承担设计任务的人,参与者是指在顶层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各方面参与人员。领导者和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中处于领导、组织、决策的顶层,起着核心的作用,是顶层设计工作层级中的顶层;而设计者是其工作层级中的具体工作人员,设计者可以拿出顶级的设计方案或设计,但不代表和决定顶层设计。领导者、决策者、设计者的功能和作用,既可以合也可以分,这要视其顶层设计事物所具有的特定条件而定。领导者和决策者在顶层设计中谋划的主导作用或谋划确定的主要作用是顶层设计的显著特点之一。而设计者更多的是给领导者和决策者提供各种谋略,并执行策划和设计任务。谋略和策略对应层级的区分也是其特点之一。这就要求领导者、决策者要谙熟顶层设计,同时设计者也要能站在领导者、决策者的角度进行谋划。第四讲对顶层设计中“系统”的理解

前文对顶层设计中顶层的三要素“决策者、系统、系统工程”的“决策者”进行了相关的认识与理解。这一讲主要讲述对顶层设计中“系统”的相关认识。为了加深对“系统”是顶层设计中“顶层”的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讲中将系统作一些讲解与分析。因为系统具有等级性,表现为一级系统套另一级系统,而顶层设计中系统的顶层表现,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占据事物最高层级也是半径最大化的系,也就是系统的顶层。如果不能准确界定系统的顶层系统构成,那么,顶层设计在事物的设计中就很难表现为顶层设计。所以,要确定顶层系统或系统顶层,首先要对系统进行相关的了解,搞清楚什么是系统。

系统工程学,是顶层设计工作者在顶层设计过程中重要的学科工具,可以说做顶层设计的人,如果不懂和不会系统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做顶层设计就无从说起。系统工程学在顶层设计中既是思维的方法,也是顶层设计赖以实施和实现的工具。“系统”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语中,原意是指事物中共性部分和每一事物应占据的位置。拉丁语“systema”则表达为“在一起”“放置”,很久以前就用来表示群体、集合等概念。“系统”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究竟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作为科学概念又是怎样定义的呢?在实际运用中对系统的定义,因学科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使用方法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国内外关于系统的定义已达到40余种。这里从五个方面对系统的定义作一些介绍:一是从辞书、字典、词典中看系统的定义;二是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系统的定义;三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由贾俊秀、刘爱军、李华编著的《系统工程学》中所用的系统的定义;四是本书作者在研究系统工程学和运用系统工程学的过程中所用系统的定义;五是简述系统思想、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功效、系统的共性与特性、系统分类、系统运用、系统科学。上述五方面在以后的章节中将分别介绍。一、辞书、字典、词典中对“系统”的定义

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版对“系统”的解释。“系统”:(1)生物体内由多种器官联合组成的结构,这些器官在组织形态上有相似的特性,在机能上完成一种连续性的生理作用;(2)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3)有条理地,连续地。

2.《韦氏新国际字典》“系统”:(1)体现许多各种不同因素的复杂统一体,它具有总的计划或旨在达到总的目的;(2)由持续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连接在一起的诸客体的汇集或结合;(3)有秩序活动着的整体、总体。

3.《牛津英语字典》“系统”:(1) 一组相连接、相聚集或相依赖的事物,构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2)由一些组成部分根据某些方案或计划有序排列而成的整体。

4.中国的《辞海》从自然辩证法方面给出的相应解释。“系统”:(1) 在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同“要素”相对,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

5.《苏联大百科全书》“系统”:是一些在相互联系之下的要素组成的集合,形成了一定的整体性、统一性。

6.日本工业标准“系统”:许多组成部分保持着有机的序,并向着同一目标行动,就称作系统。二、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系统”定义的表述

钱学森: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贝塔朗菲: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B.H.萨多夫斯基:相互联系着并形成某种整体性统一体的诸元素按一定方式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的集合。

A.N.乌约莫夫:系统为客体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上实现着带有固定性质的关系。

R.吉布松: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整体化总和,其使命在于以协作方式来完成预定的功能。三、相关系统工程学教材对“系统”的定义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由贾俊秀、刘爱军、李华编著的《系统工程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中所用的系统的定义与举例。

在该书中,使用如下定义: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系统是由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所谓“有机地”是指整个部分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理解该定义有四个要点。(一)系统及其要素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因而也是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元素),例如元件、零件、单个机器或者是个人、组织结构,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等。简单的工具只有几个要素,钟表有几十个要素,而电视机有几百乃至几千个要素;一架喷气式飞机有几十万个要素,宇宙飞船有几百万个要素,而一座大城市算起来大约有几亿个要素。

社会愈发展,系统愈复杂,组成部分的数目和品种愈多。剖析系统的角度不同,可以认为系统由不同的要素所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随意划分系统要素。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作用也是相互的。它们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通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通过其整体作用来控制和决定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排列顺序、作用的性质和范围的大小,统率着各个要素之间的特性和功能,协调着各个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等等。系统整体稳定,要素也稳定。当系统整体的特性和功能发生变化时,要素之间的关系也随之产生变化。例如,一个企业管理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和支配着作为要素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科技开发等各分系统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使管理组织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就要对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并要求各分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第二,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特性和功能。要素对系统的作用有两种可能的趋势。一种是如果要素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具有一种协调、适应的比例关系,就能够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并促使系统走向组织化、有序化;另一种是如果两者的比例发生变化,使要素相互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比例关系,就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甚至使系统衰退、崩溃和消亡。

第三,系统和要素的概念是相对的。由于事物形成和发展的无限性,因而系统和要素的区别是相对的。由要素组成的系统,是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这个更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同时又是较低要素组成的系统。例如,大学中的某个班级是由学生和老师等要素组成的系统,而此班级又是更大系统——年级系统的组成要素。正是由于系统和要素地位与性质关系的相互转化,构成了物质世界一级套一级的等级性。(二)系统和环境

系统与环境相互发生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系统连同其环境超系统一起形成系统的总体。

环境的变化必定对系统及其要素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系统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三)系统的结构

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因而会在系统的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结构即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系统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并且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内在根据。(四)系统的功能

任何系统都具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即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时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受到环境和结构的影响。

例1:对于“大学”这样一个系统,我们用系统的定义分析如下:大学具有整体性,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它由学生、老师、后勤人员等组成一个整体。大学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与学校上级主管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为企业、科研机构等输送毕业生等。从人员方面来看,后勤人员保障了学生及老师的衣、食、住、行,而学生与老师之间自然是教与学的关系。大学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向社会输送人才,为社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这也是该系统运作的基本目的。

例2:分析中国载人航天系统构成。载人航天系统的成功运行需要由七大要素系统协作完成。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各要素子系统的功能分析如下:

航天员系统:选拔航天员和制备飞天号舱外航天服。

飞船应用系统: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球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

载人飞船系统: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成,轨道舱呈椭圆形,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

运载火箭系统:神舟七号采用的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场系统: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测控通信系统:中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

着陆场系统: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人员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

中国的载人航天系统除了完成各类科学实验外,还实现了太空行走、与目标飞行器进行了自动空间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的功能,因此,其功能远远大于各要素子系统的功能之和。四、本书中对所用“系统”的自定义

笔者在研究系统工程学和运用系统工程的过程中所用的系统定义。(一)注重系统的内在、外在统一性

在学习、研究、运用“系统”这一概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书面表达的“系统”概念的定义无论是辞书、词典,或者是相关教材书面的定义都没有实际运用过程中实践的效用呈现得更清晰和精准。由于本人从事工作的原因,既要讲“系统”,又要研究“系统”,更要应用“系统”,也常常困惑于没有一个更加精准的“系统”概念。现有的概念要么侧重于系统的整体,要么侧重于系统的集合,要么侧重于要实现一定的功能,截至目前约有40余种的定义。因为系统有许多的相关性,要将许多的相关性都统一在一两句话中将定义表达清楚,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运用又要求我们必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事物的本质准确描述到位,从而提高事物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所以,笔者研究了关于系统的若干相关性,目的是通过相关性的研究将“系统”这个事物清晰、完整、准确定义。现以条纲式的形式呈现如下:

1.无限性中的有限性;

2.广泛性中的独立性;

3.连续性中的阶段性;

4.发散性中的收敛性;

5.无序性中的有序性;

6.纵向性中的层级性;

7.横向性中的边界性;

8.联系性中的逻辑性;

9.客观性中的结构性;

10.自然性中的社会性;

11.主观性中的科学性;

12.开放性中的闭合性;

13.对立性中的统一性;

14.目的性中的实现性;

15.变化性中的确定性;

16.不确定性中的控制性;

17.未知性中的预见性。

以上是在锁定系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或全面或局部,均要去考虑的相关性要求。在这里暂不对上述17个相关性展开论述,在笔者的另一著述中,有更加详细的阐述和论述。通过上述相关性的研究,是为了找准“系统”的定义,更好地认识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发现系统、运用系统。(二)“系统”的自定义

1.“系统”的自定义:系统是由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整体。

2.为什么是由“机制”联系?“机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从四方面解释如下:(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由于中文语境下“机制”的多义性,在上述解释中,我们在系统定义中所用“机制”的意思,是指结构(构造)和原理,也就是说“系统”是由结构和原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总和。

例如,我们将“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中的“机器”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这句话就可以改为“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由此就可以递进为:机制是“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就是说,系统也是构造和工作原理的产物;即系统是机制的产物。

所以,“系统”是由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总和。通过“机制”统领了——“构造”和“工作原理”——“结构”和“原理”。“构造”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原理”是某一领域、部门或学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或道理。所以,我们认识系统,首先要认识它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由构造和工作原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还有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

我们要确立一个系统也必须首先设定其相关构成,并研究其相关的工作原理,再将相关事物整合起来构成系统。

3.系统概念定义框图:

a.系统是由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整体;

b.机制是构造和原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