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素质教育——独立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3:24:0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素质教育——独立性

孩子素质教育——独立性试读:

内容提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独立,并且一致认为这种品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而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应该从自我照顾能力开始。然而,父母头脑中一定要有一根弦,那就是“独立”的更深层含义,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个真正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不仅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还会更自信,对环境、对未来都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独立性不是父母的主观要求,而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在孩子1~2岁、有了自我意识时便开始涌现。当孩子迈出独立自主的第一步之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配合孩子的成长呢?《孩子素质教育——独立性》将为你作全面、详细、科学的解答!

学会独立生活

太阳每天的升起、降落都循着相同的轨道;人们每天的上班下班、上学放学都在周而复始地进行;你每天遇到的大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对此,一些人会无奈地感叹生活是多么单调、贫乏,以至于心灵在头发灰白之前就已经苍老,而苍老的心灵是停滞、封闭的,对它来说,太阳底下根本就没有新鲜的事。

对生命的热爱是无价的宝藏。丧失这种热情,即使拥有名声、权力与财富,仍然不能享受生命的乐趣,工作不再有劲,生命不再新鲜,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感动了。失去生命的乐趣。是人生最悲哀的一件事情。

王洛宾,中国的民歌之王,一生扎根在西部少数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创作和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歌,真正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

王洛宾生长在北京,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对西部民歌的热爱使他毅然离开了大城市,走进偏僻寒荒的大西北。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几十年的岁月,他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不断探索、发掘民歌的美。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一种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他的生活是动荡的,充满辛酸,但又是快乐、充实的,富有创造。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王洛宾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直到老年,我们看到王洛宾还是那么充满活力,洋溢着激情,这是艺术之花浇灌的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王洛宾那样,把音乐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音乐以及一切艺术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并不妨碍我们吸收艺术的养料,让生活充满情趣,丰富多彩。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把“学会生存”作为国际教育的主题指出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就必须以终身教育理论来安排自己一生的学习、工作、闲暇和退休生活。

健康的人需要工作,也需要娱乐。生活是一门艺术,我们感到生活的平凡、平庸,多半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种种快乐,或者进一步说,没有快乐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学会给自己制造一些快乐。快乐可以很多,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愿望,可以是一束细细的梦想,可以是一次有点秘密的旅行,可以是一回自圆其说的解嘲。总之,每一种方式都是为了获得一份开心快乐,每一点开心快乐都会带我们回到心灵家园。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在生活这杯水中偷偷地加点糖”。

著名女作家残雪在未成名之前,曾经过着非常艰辛、贫寒的生活。1979年,20多岁的残雪失去了工作待业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为了生计去找工作,她做过烧开水的勤杂工,后来开过一间小缝纫店学过缝纫,挣扎于贫困线之间。但物质的贫困并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情,也不曾夺去她的快乐。她依然坚持小说创作,对未来充满着憧憬。长期生活在底层,饱受生存的艰难、世人的冷眼,使她倍加珍惜开缝纫店的工作,因为她觉得自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必仰人鼻息去生活,与此同时获取搞艺术创作的条件。

在艰难的条件下,残雪不仅把她的缝纫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而且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作品。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就是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下,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完成的。在回忆那段岁月时,残雪写道:“那大约是承接服装店不到一年之际,我的自信心空前地高涨,前途闪闪发光。白天忙忙碌碌,人来人往,一边脑袋里塞满了衣服尺寸,我就用另一边脑袋创作。我见缝插针地将草稿写在一个旧笔记本子上,到了夜间再一一誊清。我在写作时并不十分惧怕外界的干扰。我的思维常常可以在两界之间自由地穿梭,刚刚为顾客量完尺寸、设计好式样,马上又可以回到桌边去写。似乎一切都与表面的、理性的构思无关。另有一种现成的构思在黑暗的深处,只要我有力量沉到那黑暗的底处去搅动,它就会出乎意料地浮上来。”

残雪的快乐、充实来自她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她深深懂得生活是一门艺术,一个人既需要为生活洒下辛勤的汗水,又必须从物质化的生存中超越出来。以乐观的心态、艺术的眼光对待生活。

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还没有挑起生活的重担,更不必像残雪那样挣扎于贫困与自食其力之间,但我们同样要学会美化自己的生活。让看似单调、贫乏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随着每周五天工作制的开始、素质教育的落实、减负工作的实施,学生课外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增加。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科学地度过闲暇时间,有的甚至长时间地沉溺于网吧、游戏,这极有害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让生活内容艺术化。生活的艺术化既要求我们去接触艺术、欣赏艺术,也要求我们让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充满情趣、创意。你可以去学一种乐器,或者抽出一定时间去音乐厅、美术馆,让自己的心灵荡漾在艺术的海洋中;你也可以去从事一些艺术实践,比如学习制作陶器、手工艺品;你还可以到大自然当中,在漫山的红叶、林鸟的鸣啭、小溪的欢歌当中感受艺术的存在。

美化你的居室、学校乃至社区的环境。当你走进一个充满活泼、充满艺术情调的空间,你的心境也一定会变得快乐、活泼。在卧室挂上自己喜欢的油画、水彩画,或者摆放自己制作的布绒或彩陶玩具;在教室布置几盆绿色植物,张贴几张名人肖像;在社区种下几株树苗。凡此种种,既是一种劳作,又是调剂生活,活跃情绪的有效方式。

当你对生活洋溢着热情、快乐、幽默,你会发现艺术不仅存在于诗人的诗行中、画家的画布上、音乐家的歌声中,它还随时随地蕴藏在生活当中。生活是一门艺术,但需要你去发掘,去体味,去实践。

记孩子独立生活起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的心爱,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儿子长大以后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等夫妻俩回来时,儿子依然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听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抱以一声哂笑。笑它过于夸张,过于荒诞。可它却说明,那些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多么低下,他们成人以后,别说是养育父母,报效国家,就是自理、自立也做不到。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长大以后自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某报曾经刊登过一条消息,有个学生取得了出国留学的资格,但他从小没离开过父母,长到二十多岁连袜子都没洗过。一想到出国后得自己照顾自己,就感到由衷的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的机会。

莎士比亚曾经赞美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确实,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只有人能为自己的现实与未来谋划、劳作,会使用工具。当一个人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赖常常困惑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

依赖别人,意味着无法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难以生存。

依赖别人,也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遇到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久而久之,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容易失去自我。

在日常交往中,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在一个太平洋岛做了一个有关土著民子女抚养与教育的研究。他观察了当地人家庭和部落教育的情况,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母亲在孩子4岁以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但等孩子满4岁时。母亲突然对孩子置之不管了,就像路人一样。孩子饿了要吃饭,母亲不理;困了要睡觉,母亲不理;冷了想要衣服,母亲还是不理。即便孩子哭闹,母亲也充耳不闻。于是孩子不得不自己找吃的,找地方睡觉,找衣服穿。

这时候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谁都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文化人类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教育的文化中断现象”。生活在一个原始狩猎和采集社会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物资贫乏,只有那些意志力坚强、能够独立生活的少年儿童才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些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的儿童则被环境所淘汰。这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与生态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即便在当代,在发达国家,这种推动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的教育方式也有体现。一个教育工作者访问英国,写下了让他觉得很新奇、很有启发的观感:

英国人上街时很少抱小孩,也不牵小孩的手。在英国逛街,人们经常看到有人像牵小狗一样用一条绳子“拴”着孩子,刚见到时总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英国人不喜欢小孩、不爱护小孩,对他们没有一点感情吗?仔细研究,我才发现这绳子并不是一般的绳子,这是幼儿专用的绳子。9英镑一条,3米左右长,绕过小孩的肩膀和胸系在背后,小孩在前面走,大人牵着绳子走在后面。这样,小孩可以自主地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走、去看,不用大人牵着走;大人则可以通过这条绳子确保小孩不会走丢,不会走错。

不怀抱不牵手,从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小孩的态度:让小孩独立自主。从出生起,小孩就被视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在确保小孩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没有给小孩过多的限制。

这位参观者认识一个17岁的男孩,读高中,周末他要到餐馆做服务生,他说他要赚钱去买自己喜欢的音响、CD,去旅游……有个周末,他舅舅带他去航海,出海30多个小时还没回家,参观者问他妈妈,担不担心孩子的安全。母亲回答:小孩需要多一些经历和磨炼。还有一次,男孩参加一个同学18岁的生日晚会,玩通宵,他母亲同样安之若素,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她相信儿子有能力判断好坏,不用担心太多。

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一方面,他们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却要负担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这是一个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身心发生质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有的教育家曾称之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人生转折的关口,青少年应该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具体做法如下:【列表数字】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依赖别人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能事事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养成规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着做。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要努力创造机会去面对问题,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皇帝”。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4.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列表数字】

注意生活小节

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他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但他住的屋子却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陈蕃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想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打扫自己的屋子,大概是觉得那些是琐屑小事,无意为之。其实一个人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做大事是否一定要排斥身边的一些琐屑小事?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一些环节和步骤组成的,把这一个个环节、步骤做好,才能最终完成一项事业。

李嘉诚是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巨头、世界华人首富,但他的成功也是从做小事开始的。1950年,他决心学做生意。他用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开设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的小塑料厂。刚开始,大家也嘲笑他,说他没出息。的确,那家小厂根本没有使李嘉诚赚到钱,惨淡经营了几年,李嘉诚也就赚了吆喝声。但是,李嘉诚对这样的“小事”始终孜孜不倦,做起来极为认真。通过锻炼,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0年代后期,李嘉诚终于抓住了机遇,取得非凡的成功。

事业上是这样,生活上同样如此。一个人不注重生活小节,不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建高楼大厦而不打好基础,这样的高楼一来建不好,即便建起来了,也不会稳固、长久。

做事先做人,个人品质体现在生活小节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话。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些生活小节问题,不足为虑。其实,小节不小。从小处看,它直接关乎一个人的形象,成为别人评价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大处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比如你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如果不注意小节,举止行为不文明,这时人家外国人往往不认为是个人的不文明,而是说中国人不文明。整个国家的形象因为个别人的不良行为而受到了污损,你说生活小节重要不重要呢?

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小节问题上不注意自我约束,常常会铸成抱憾终身的大错。

有一家生产一次性输液管的小厂,经过努力终于与外商有了合作意向。外商决定亲自到该厂调查后再签订合同。他走遍该厂每一个角落,到处窗明几净,生产线洁净整齐,完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外商很满意,准备在厂长一行的陪同下,到会议室签订合同。这时,厂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还用脚在痰上蹭了几下,结果外商拒绝签订合同走了。外商说:“作为一个卫生用品厂的厂长,卫生意识这么差,还能带动全厂生产出卫生标准很高的一次性输液管吗?”结果,60万元的合同付之东流。

随地吐痰,这一不经意的小恶之举,使这家小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偶然的行为引出的结果,却带有必然性,因为那位厂长肯定平时就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

有一位国家干部,因为收受数百万元的贿赂被判死刑。临刑前,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告诉人们他是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一开始我在乡镇任负责人,常有人求我办事给我送上名烟好酒及营养品什么的。当时我想,这些东西论价值不过三四百元。所以把它看做小事而没注意,以致送礼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有人干脆给我送现金。我就是因在这些生活小节上不注意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正是从一些不起眼、别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上开始自我磨砺。逐渐把自己培养成有毅力、有成就的人;他们对子女、晚辈的教育也是从小节问题上着手。

大文豪托尔斯泰年轻时不太勤快,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明显地存在急躁、懒惰、缺乏毅力的缺陷,什么都想干。但又难善始善终。他深感这种性格上的弱点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障碍。于是,他针对自己的弊病,采取天天早起做操和临睡前坚持写日记两项措施,并一直坚持到逝世。正是这两项“易如反掌”的习惯,使他不断地克服懒惰、急躁、缺乏毅力的缺点而成为有恒心的人,写出了《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世界不朽之作。

钢琴家傅聪在回忆他的父亲、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时候,曾无限深情地谈到父亲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对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他父亲做事总是今日事今日毕,每天订好翻译的工作量,就一定要求自己完成;他的写字台上,永远是一尘不染,翻译的文稿、读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一边。傅雷是个名人,学问又大,常常会收到大量的求助、求教信,尽管平时工作非常忙,但他依然是有函必复,甚至会就某个问题洋洋洒洒像写一本书一样回一封信,耐心透彻地解答问题。傅聪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他却产生了终身的影响,他说,自己能在音乐上取得成绩,跟他父亲从小在小节问题上对他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生活小节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着手。小节问题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便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都觉察不到,比如随地吐痰,不注意卫生,办事拖拉、马虎,都表现为日常的习惯。因此,要使自己的行为得当,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根除那些陋习、恶习。而要做到这样,又必须把个人习惯问题提高到道德修养的标准上来对待。要像孔子的学生颜回那样“一日三省”,每天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所反省,想想自己这一天有哪些好的观念、行为,应该如何保持,发扬光大;又有哪些不当的地方,督促自己坚决改正,决不姑息。

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己的发展。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人生的路上有两块路标,一块写着“向善”,指引你向光辉的顶点攀登;一块写着“为恶”,引入步人罪恶的深渊。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好,要有很强的精神力量支撑,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要凭借顽强的意志刻苦磨炼自己;而学坏,往往是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开始。很容易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如一句格言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用良好的道德规范自己。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是由小事组成的,高尚的品德就是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

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03年的主题是“体育锻炼”,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生活习惯多养成于青少年时期,并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但目前青少年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某报记者曾在北京几所中学门口就生活习惯、生活规律、体育锻炼等问题随机采访了十几名中学生。记者问几位放学后一起回家的初三女生“放学后一般干些什么”,她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笔者“看书”、“写作业”、“看一会儿电视”、“听听音乐”、“上上网”。“你们在放学以后或早晨进行体育锻炼吗?”几位女生一起摇头。“我们周末会去滑冰,”一位女生补充了一下,“平时没时间,也没地方。”记者还问另外几名学生“平时有没有体育锻炼”。大多学生回答“偶尔”,“周末比较多”;当问到“是否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时,十几位学生仅有一位给出肯定的答复。

在调查统计中记者发现: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为7.5个小时;家庭学习时间每天为2.6个小时;课外阅读时间每天约为1小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为1小时;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并且几乎没有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相反,孩子花在打电脑、看电视上的时间却非常之多。据调查,北京的中学生每周使用电脑的时间约为7个小时,在我国数千万的网民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24%。有的孩子喜爱足球,为看球赛常常深夜不睡;还有一些孩子则沉溺于武侠或言情小说中。

缺乏锻炼,生活没规律,给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素质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专家指出,静态生活时间增加,身体运动减少,直接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体质机能发展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发展水平。在学生形态发育继续提高、学生营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肺活量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出现全面下降。体质下降,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疾病的多发、高发,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人员还曾经对中日少年儿童进行过神经类型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儿童神经兴奋发育推迟。正常情况下,神经类型中的兴奋发展在小学时已基本完成,达到平衡状态。但是由于现在静态活动增加,身体运动减少,导致幼儿时神经兴奋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到青春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疏导能力差;同时体内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阻碍紧张等不良情绪消除,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可以看见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一个人要做点事,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好的习惯是不行的。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可以使我们在学习时集中精力,因而可以提高效率。因此,生活有规律对学习、工作和保护神经系统以及整个心身健康都很有益处。

良好的作息规律,意味着要顺应人体的生物钟,按时作息,有劳有逸;按时就餐,不暴饮暴食;适应四季,顺应自然;戒除不好嗜好,不伤人体功能;尤其要保持足够的睡眠,保证每天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

人类的生活,有许多生理现象都要受到自身存在的一种与时间因素有关的物质的控制。这种物质与日常的钟表有着类似的作用,被称为“生物钟”。人体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由松果体来“指挥”。松果体是脑内一个豌豆大小的腺体,分泌的激素叫松果体素(也叫退黑激素)。生物钟紊乱,松果体素极度减少和丧失正常节律,将造成体内许多生理功能的紊乱,出现疲劳、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损害健康甚至发生疾病。

如果能根据人体的这一生物钟安排作息时间。使生活节奏符合人体的生理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容易得病。

不同的人,其生物钟的规律也不一样,大致分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但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不管生物钟是什么类型,应当取得这样一个共识:上午8点开始,要进入学习,白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过分强调夜型特点,非通宵达旦学习不可,等太阳升起来,你却要倒床睡觉了。所以青年学生不应该过于强化自己的生物钟类型,而应该适应课堂学习的规律。

保持足够的睡眠对人体的精力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据研究,科学的睡眠时间是:7至12岁(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的睡眠应该为9~10小时,初、高中阶段为8~9小时。有些学生尤其是临考前常常挑灯夜战,晚睡早起。这种做法虽可以理解,但由于挤占睡眠时间太多,导致睡眠时间太短,使得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结果就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影响人的心理情绪。这样复习效率不高,考试时的状态也不佳,常常是得不偿失。

良好的作息规律还反映在饮食习惯上。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至少需求全面,需要量相对于成人更大,因此,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发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营养全面,膳食平衡,定时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盲目节食,也不贪吃零食。青少年学生尤其要注意早餐问题,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很草率。不吃早餐容易感到疲倦,学习时易出现精神不集中,产生胃部不适和头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还会诱发胰、胆结石,影响心身健康。营养充足的早餐不仅能保证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起不容忽视的作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贯穿着整个人生,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都与习惯的好坏有着紧密的关联。健康生活,顺利成长,这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学生面临的首要任务。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既有助于身心健康,又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是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不能不吃饭。吃饭,可以说人人都会。但是,如何吃饭,也是大有学问的。注意养成吃饭的正确习惯,将对健康大有好处。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靠饮食来提供,饮食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

在人的一生中,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至1岁以内,第二个高峰期在青春发育早期。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的需求至少全面,需要量相对于成人更大。因此,需要供给多种多样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来自各种各榉的食物,所以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要尽可能地吃各种食品(动物性、植物性食物等),这样,才能得到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不然,就容易产生某种营养缺乏症,影响健康和生长发育。

据一份调查显示,北京市有40%的中小学生存在偏食习惯。偏食作为一种习惯,主要是受父母喜好的长期影响,如家长喜欢吃某几种食物,就会经常买这几种食物,子女也只能吃这几种食物。大部分学生存在遇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不好吃的就少吃一点的现象,从而导致偏食。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膳食搭配也是造成学生偏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科学的饮食“金字塔”结构。米面、蔬菜、荤菜和其他食物每天摄入量的比例应是4:3:2:1,而北京市一般家庭实际摄人量的比例却是3:3:3:1,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偏食的习惯。对此,有关营养专家认为,家长应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为子女提供合理营养的饮食。

从饮食结构上看,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应该做到饮食多样化,保证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列表数字】

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能量。青少年对能量的需要高于成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每日约需10,040~11,720千焦耳(2,400~2,800千卡)。

2.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的摄人。青春发育期对蛋白质需要的增加尤为突出。每日达80~9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40%~50%。所以膳食中应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维生素A、D、C、B族及钙、磷、锌、铁等矿物质对青少年的体力及脑力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钙的摄人,据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平均每人每日为341~374毫克,仅为供给量标准的38.9%~52.5%,所以膳食中不可缺少奶及奶类食品。

现代都市人。吃精细的食品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会损失大量的维生素,造成各种灾难性的后果。例如现代都市人出现的脚气病就与过量食用精食有关。人们以为食物以精为好,而实际上,我们平时吃的标准米面其营养价值比精制食品更高。精细食品往往是去除食品中的纤维而得,而长期摄入纤维不足,可使人发生便秘、痔疮、食欲不振、头痛、烦躁等。加上缺少必要的运动,使都市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管硬化、肿瘤等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所有这些病,医学家总称之为“生活方式病”。

3.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盲目节食、爱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肥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的肥胖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长惊人。据调查,肥胖率现在平均每5年就增长一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富裕人群的增加,这个速度还有可能继续加快。

某报记者与北京八中初一某班四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二次对话,在被问及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奶油、冰淇淋、巧克力、肉、干脆面、汉堡、饮料等等,虽然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随机采访,却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现在的青少年乃至他们的父母对合理的饮食缺乏科学认识,这种不合理性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某些饮食习惯上。预防肥胖,应该做到定时定量进食,不应偏食,吃饭时细嚼慢咽,不暴食暴饮。要少吃甜食、零食、油腻食品。应以高蛋白、低脂肪、新鲜蔬菜、水果和含有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为主。既要摄取足够的营养以保证身体需要,又要注意适当节制食量。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适度的活动量。消耗多余热能,以避免体内热量过剩转变为脂肪积聚起来而形成肥胖。

对肥胖的恐惧又使青少年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社会风气和习俗影响其过多注重自己的体型,盲目减肥甚至节食,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摄食行为。肥胖学生如果只追求减轻体重,意味着热能入不敷出,医学上称此为“负氮平衡”。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孩子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因此,简单地减轻体重并非上策。最理想的减肥效果是:体重不增,身高增,即在减肥过程中,身高是明显增长,而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在减肥过程中,孩子的身高增长过于缓慢,应警惕发生营养性矮小的可能。

作为孩子,平时吃点零食并无大碍,但有的学生不顾正餐而过嗜零食却有害了。一些少女和儿童多有此习惯,他们常以瓜子、花生、果干及糕点等乱七八杂的东西填充一肚子,三餐却进食很少。结果造成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摄入不足。过多吃零食的人,常有不吃或少吃蔬菜的毛病,由此会引起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的严重缺乏和长期营养不均衡,长期下去必将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4.养成吃早餐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很草率。不吃早餐容易感到疲倦,学习时易出现精神不集中,产生胃部不适和头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还会诱发胰、胆结石,影响心身健康。营养充足的早餐不仅保证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起不容忽视的作用。

5.参加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和合理营养结合可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的耐久力、减少身体脂肪和改进心理状态等。这种经济、实用、有效、非药物又无副作用的措施,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6.青春期学业繁重,应注意学习紧张期间,如考试时的营养和饮食安排。人体处于紧张状态下,一些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消耗会增加。要注意这些营养素的补充,像鱼、瘦肉、肝、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中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

此外,在饮食时还应该做到讲究卫生,饭前洗手,预防食物中毒,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并且注意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有人把青春时期比做“黄金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朋友要想这一阶段的身体得到充分发展,千万不可忽视合理的营养。【/列表数字】

戒除生活怪癖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其意思是说,人类就其本性,差异并不太大,但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环境、家庭氛围,风俗习惯将会有绝大的差别。

人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将享用一生;与此相反,生活中如果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形成一些怪癖,则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祸害。好习惯要养成不容易,需要毅力,需要坚持;而坏习惯以及一些怪癖却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沾染上,而一旦形成,又很难改正。

生活怪癖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有社会因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近年来正在急速增长的青少年吸毒现象。吸毒的青少年大多是因为他们周围有吸毒者,受教唆,或者好奇模仿造成的;有家庭遗传因素,比如家庭中曾有酒精中毒者,其他成员也易发生酒精中毒,并且发生得早而且严重;还有个人性格上的原因,比如过分的洁癖,大多数有洁癖的人非常爱干净、爱整洁,他们顺从、办事认真、严肃,但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有的人可能很迷信,这种性格的人在过分强大的压力下易患神经病。

一般人也许觉得毒品离自己非常远,然而近年毒品正在越来越快地在我们身边蔓延,尤其青少年群体吸毒的人数增长迅速。据上海市禁毒办调查,上海35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占总数的50%以上。那么,是什么让青少年甘愿与毒品“亲密接触”呢?

好奇无知是青少年接触“白色幽灵”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完全成熟,与此同时,他们又乐于探索一切新鲜事物,再加上不了解吸食毒品的危害性,毒品便顺势打开了缺口。

交友不慎也是不少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再者,不少年轻人精神空虚也让毒品找到了可趁之机。“成长的烦恼”谁都避免不了,成绩下降、家庭矛盾、早恋受挫……于是,为了寻找安慰、排遣烦恼,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毒品。此外,家教不当也在吸毒诱因中占有一席之地,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宽都可能引发悲剧。

小云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4岁开始学钢琴,5岁学跳舞,并多次在市里比赛获奖。上学后,小云一直是班长、大队长、学生会主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获得了一个满意的职位,收入十分可观,成为街坊邻居眼里的楷模。

可是,有一阵子,父母发现小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有时经常不回家,有时又几天不上班。她还常带几个“朋友”回家,躲在房间里不知干些什么。父母问她几句,小云总是很不耐烦或敷衍几句,还常常发脾气,吃饭也没什么胃口。小云还经常跑到父亲的公司去向父亲要钱,说要买衣服首饰,每次都是上千元,但从没见她买什么东西。直到有一天,一个好朋友告诉小云父母她在吸毒的事情,他们难以置信,乖乖女竟会走上这条路。

青春期的孩子还容易陷入的一个苦恼就是手淫问题。专家们说,偶尔有这一行为是完全正常的,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不如人们对手淫的恐惧和把手淫的后果夸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青少年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客观理智的态度,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把手淫行为控制到最低程度,进而根除。

出现手淫行为时,不要惊慌失措、自罪自责,科学地认识这种行为,努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及时转移手淫所带来的不良情绪。积极参加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尝试一些新的社交方式,为工作学习制订新的目标等等。在个人卫生问题上,应该勤洗澡勤换衣裤,保持身体特别是生殖器清洁,穿宽松的内衣内裤,务使身体轻快、心情舒畅。

对于那些手淫特别严重,或时间持续较长的青少年,也可以求助专科医生治疗,或者到心理门诊部进行咨询,检查是否有精神发育迟缓和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

如今,社会上的“小烟民”也越来越多。一来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身上都会有些零花钱,而一些孩子认为吸烟是有个性、有风度的象征,成年吸烟者那种貌似潇洒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态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吸引着孩子们去模仿。一旦成瘾,便成为终生的恶习。约有80%的常吸烟者都是在18岁前的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第一支烟的。有证据表明,开始吸烟年龄越早,就越难戒掉,越容易成为重度吸烟者。

医学专家的研究报告说,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平均来看,若吸烟者从青少年时开始吸烟,并持续下去,就会有50%的机会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肺癌、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吸烟还损害青少年的大脑,使智力受到影响。对青少年来讲,烟草中的尼古丁又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

吸烟影响健康,这个问题大家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了。但它并不单纯涉及到健康的问题,还与个人心理压抑、沮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甚至学业、违法行为等有关。一些西方学者还将吸烟列为一种“入门毒品”,与吸毒、酗酒、不良性行为问题等结合起来对待。青少年学生应该认清楚吸烟的严重危害,以不吸烟为荣、吸烟为耻,坚决远离烟草,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天才离不开动手

生活中,同学们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习惯。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要尽量亲自动手,使动手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工具,能够正确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际操作。

动手做应该尽力善始善终。有时候,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很枯燥的,而生活中有些孩子对开始做事兴致很高,却不能保持热情和耐心把事情做完整,这样也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要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把事情做好,还应该多动脑子。在事前就有一个细致的计划。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即使最出色的工匠,也不能像蜜蜂那样做出精巧细致的蜂房;但即使最糟糕的工匠,也会事先在脑子里勾画出一栋房子的草图,而蜜蜂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把事前的设计、安排与实践中的具体步骤相结合,才能确保把事情做好。

要想提高动手能力,还应该善于观察,不断拓展思维能力。我们都听过许多小发明家的故事,常常会羡慕他们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中国少年科学院”集中了一批小工程师、小发明家。有一位上海的小院士朱哲明,10多岁的他已有了十多项富有成果的小发明。他告诉人们,他的许多灵感就是从生活中、大街上“捡”来的。他的第一个小发明是小学二年级开始研究的“多功能安全电烙铁”。朱哲明发现用普通电烙铁焊接东西时,总要把插头拔掉才能安全使用,很麻烦,他就想到给电烙铁手柄加上两块铜片,连接一个光传感器,只要手一拿电烙铁,通过传感器就自动把电源切断,这样一来就省事多了。还有一次,朱哲明在一条街道上参加向残疾人献爱心的活动中,看到盲人饮水时有困难,他就多次在家里模拟盲人倒水的过程,甚至倒开水烫到了手。他想,这是因为盲人倒水时因看不见而控制不了注入杯中的水量,就这样,一个制作液位传感器的念头产生了。

山东的刘晓梦也是位爱动脑子、观察细致的小发明家。她看到沙尘暴造成银行、商场的电脑停机,就发明了“防尘电脑”;看到病残人出行困难,就发明了载人拉车;听说济南的泉沉寂了,她就发明了一种加压设备,让泉水又可以欢快地流淌了;在电视上看到农民背着沉重的药箱给果树喷洒农药,就发明了“喷雾拉车”。另外,她还发明了热回收制冷家电、数码图片洗印机、节能电动自行车……

我们常佩服别人天资聪明、心灵手巧。其实天才离不开勤奋,离不开动手能力,如果没有敢动手的精神和动手能力,成功只会远离你,而不会向你走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习惯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成功也将会落到你头上。

事半功倍——做事的方法

昆明圆通寺内有一副很耐人寻味的对联:

合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

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

这副对联虽然是在说参禅拜佛的门径,但也概括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它告诉人们,做事要讲求方法,以巧取胜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不讲方法,盲目行事,只会让自己费力不讨好,其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最讲方法的事情。那些功课好的同学,没有一个不注意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听课就很讲究方法。一堂课45分钟,但老师讲课的精华一般只集中在其中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这是我们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老师曾经也当过学生,并且熟悉班上的学生,他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会学习的同学对老师讲的重点内容特别敏感,不仅能集中精力,还能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还会及时提问,直到弄懂弄透为止。

不会学习的同学往往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或者是抓不住重点,结果形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都补不过来。

有人说,高三的学习生活是最枯燥的,充满着压力。可对于2003年大连高考文科状元牟欣梦同学来说,这一年过得并不紧张,学得并不枯燥,而是很轻松,很快乐。牟欣梦是个多才多艺的女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会多种乐器,尤其弹得一手好钢琴,游泳、滑冰、打篮球,样样精通。即便是在迎接高考的日子里,她也没放弃这些爱好。

这么多的爱好,这么好的成绩,牟欣梦是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做到学习、生活两不误的呢?在谈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牟欣梦说,这得益于她富有效率的生活、学习方式。平时上课的时候,她特别注意听讲,因为老师讲的知识都是精华,对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其次,她特别讲究学习质量和方法。比如,她平时并不搞题海战术,但是每做一道题,都会认认真真地去考虑这道题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且再三进行比较,这样学习的知识就很牢固。此外,她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高三的时候,每天晚上她都要抽出一定时间锻炼身体;每天学习累了的时候,她也会通过弹钢琴来舒缓一下紧张的学习情绪。有时候她还会抽空看上几部英文原版电影,对她来说,这既是一种休息、娱乐,又是在学习英语。讲求学习方法,注意劳逸结合,使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不仅学习上需要讲方法、求效率,在日常的工作、行为乃至生活当中,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效率意识,讲求事半功倍,一举夺得。

人生有涯,一辈子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并不多,有些人一生空空如也,生活的“密度”很小;有些人却充满了创造力,他们精通的知识,从事过的工作、事业多得令人吃惊。后者除了他们的天资、勤奋之外,多半还因为他们工作方法得当,效率高。运用恰当、巧妙的方法取得做事的高效率,就如同做生意的商人以较少的投资去挣了大钱,既富有成就感,又充满乐趣。

做事要想方法得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对所做的事情要有热情。有了高涨的热情才具有充分的动力,这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没有热情,缺乏兴趣,怎么会去想方设法寻找窍门呢?

做事要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既取决于你的认识和方法,也取决于行动的时机和条件。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在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做事往往代价过高、欲速不达、事倍功半,不会有好的成效。而如何认识事务性质、判断时机、分析条件、掌握方法,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用心去悟。“曹刿论战”就是一个掌握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范例。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庄公一开始试图硬碰硬跟对方决一死战,而曹刿冷静地把握时机,在敌人三通鼓擂过、筋疲力尽、士气大衰,敌我力量彼消我长的时候,才发起进攻;当敌军大败而回时,曹刿也不是不顾一切地去追击穷寇,而是经过细心勘察,弄清楚敌军已真的穷途末路、不堪一击,才挥师猛追。

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明确的目标决定了你行动的方向,使你的努力不至于中途迷失,而周密的计划对你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与指导。有人从来不制订计划,或者即使订了,也是形同虚设,这种人难保不会虎头蛇尾、“三分钟热情”。计划能让你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它也能让你抓住时间,不浪费光阴。

做事要善用他人的力量与智慧。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但交结广泛并且虚心求教于人,常常能得到别人的热心帮助,自然会比那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更有希望获得成功。

天下万事万物,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掌握,只能在实践当中,实事求是去摸索、学习和总结。但做事情总有一些基本原则,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运用这些原则,对于提高我们的实践经验,事半功倍地把事做好,一定会大有帮助。

坚持的力量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在开学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尽量往后甩。”他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问:“每天甩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一个月以后,苏格拉底问学生:“一天甩300次。哪些人做到了?”90%的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只有七成的学生举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坚持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些人坚持在做?”这时整个教室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是坚持,因为只要大家愿意,每个人都能做到;最难做到的也是坚持,因为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总是那些意志最坚定的人。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一生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成为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巴斯德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祖上世代都是农奴,父母都没受过教育,但他们痛感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对学习和工作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

少年时代的巴斯德曾认为词典中最重要的三个词是“意志”、“工作”和“成功”,并立志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给妹妹们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行动和工作总是紧随着意志的,而工作差不多总是由成功做伴的。这三者,工作、意志和成功,使人们不虚度一生。”

勤奋出天才。毕业后不久,巴斯德由于在当时化学前沿领域内的贡献,引起了法国科学界的重视,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化学教授。他通过辛勤的研究发现了微生物,发明了迄今仍然在使用的“巴斯德消毒法”,并把“细菌理论”和独创的免疫方法推广到对人类传染病的防治,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他还以他的生物学研究挽救了法国的多种产业,诸如畜牧业、酿酒业和养蚕业,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而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对他的评价是:“1871年法国付给德国的战争赔款是50万法郎,但是巴斯德一个人的发明,已经抵偿了这一大笔损失。”

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巴斯德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难以形容的。当巴斯德对一青年学生谈到自己的科学成就时,曾经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惟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从巴斯德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勤奋工作、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一个人的意志体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主要表现在选定正确的目标,并根据已定的目标,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然后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坚持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排除各种内外干扰,使自己的行动始终指向目标。因此,人的意志强弱的不同决定了他工作效果的不同。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坚强的意志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坚持来源于一个人对胜利的信念。1980年代,中日两国举办围棋擂台赛,前几届每次轮到中方主将聂卫平出场,对方都还剩下数名顶尖选手,而且好几盘在与日本超一流棋手对局时,一开始他都落于下风。日本国内都准备好了庆祝胜利。但聂卫平靠的就是一种坚持的意志,一着一着地下,一盘一盘地拼,取得了连续三届几连胜的骄人战绩。

坚持不是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而是在总结前面挫折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选择新的道路。爱迪生在研制灯泡时失败了1,000多次,但1,000多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灰心、放弃。对他来说,上千次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上千种不可行的方法得到验证,确保他一步步迈向成功。

要做到不畏挫折、持之以恒,就必须树立坚强的意志。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行动目的的基础上。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把远大的目标转化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苦干和实干精神。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代一位数学老师的启迪下,立志要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他不顾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生活条件的简陋,埋首于数字和草稿纸中,夜以继日地进行推导、演算,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到了世界数学界的认可。

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品格不是凭空来的,青少年应该从生活小事做起,把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比如坚持每天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意志的方式。写日记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更能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同样,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也是使身心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意志品质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比如将你崇拜的杰出人物的画像、名言悬挂于床头、书桌上或附在常用的书本中,不断地以此鞭策、鼓舞自己,从中汲取精神食粮,为实现理想去奋斗。

在挫折中成长

一位高中学生因为高考失败,自觉在家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不辞而别,离家出走,没几天在几百公里外的省城的一条小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几名初二女生因为平时很要好,经常在一块学习、玩耍,而被同学开玩笑说她们有同性恋倾向,一气之下,她们竟上街买来农药,回宿舍集体服毒自杀;幸被学校老师及时发现送医院抢救,才没有造成死亡悲剧的发生。某中学一名16岁的女学生暗恋上一名男孩,一天她欲与其男孩杨某见面,杨某推辞不见,该女生一时想不开,居然跑到附近大桥上投河自尽。

我们经常会从报纸电视上看到诸如此类的报道,一桩桩血淋淋的悲剧引起人们极大的震动。许多人在感到痛心、惋惜之余,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孩子,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实在太差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有的人遇到挫折就害怕、灰心,就被那一张吓人的面孔吓退了;有的人却能不畏失败,知难而进,经过努力而站在成功的终点线上,这是从一路挫折中艰难走过来的。于是,一种人在消极中堕落,脆弱得经不起考验;另一种人在积极中奋进,坚强地面对所有的挫折,最终战胜挫折。

有这样一个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正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历史上的名人志士哪一个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之旅中受过挫折?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还是一名业余作者时,写了一本小说,自我感觉很好,他满怀信心地送到出版商那里,不料竟遭到对方的冷嘲热讽:“难吃的菜吃一口就够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烂的书稿,像你这样的作者,这辈子别想找到愿意出版你的书的人。别浪费时间了,趁早干点别的活儿吧!”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马克·吐温再次见到了那位书商,对他说:“这些年来,我日日夜夜都在想怎样百般折磨你方解心头之恨——事实上,我正是这么‘熬’过来的。”马克·吐温此时用的调侃的方式,其实是在表达在逆境中发愤写作、自我磨砺的经历。

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韩美林,曾在“文革”时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入狱达数年之久。他被打折了腿,撅断了三根手指。苦难使得他妻离子散。即使在平反后,他又接连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朋友的背叛,还得了一场差点要了命的大病。种种苦难,韩美林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他能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挫折和人生的苦难,是因为他坚定地热爱着心中的艺术。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以及巨型雕塑,持之以恒的创作激情和自强精神,使得韩美林终成艺术大师。“生活中确有一些人想用苦难毁掉你,但结果往往是苦难塑造了你。”这是历经苦难后,韩美林得出的人生感悟。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低,没有坚强的意志,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其实,适度的挫折对人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是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而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做“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进而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化阻力为动力。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一个自信乐观、不畏挫折的人,往往是个能够容忍失败、善于自我宽慰的人,他能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要学会化解、转移挫折带来的消沉情绪。你可以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倾诉你遭受挫折的心中不快以及今后打算;也可以从事有趣的集体性活动,让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当中,从而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得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常言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时,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

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

吃苦的精神

孟子有一句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都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传说中夏的开国之君大禹就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的人。远古尧、舜、禹时代,滔滔洪水,危害中国,先后有共工氏,以及禹的父亲鲧等人治水,但均未成功。禹又受命治水,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决九川,距四海”,开凿龙门,使黄河水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孟津;又疏通多道河流,使之流入渤海。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不光领导人民治水,还亲自上阵,测量河道,挥镐挖泥,一年四季不停地奔忙。孔子赞誉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意思是说自己住得很坏,却倾全力兴修农田水利;鲁迅也曾称他为“中国人的脊梁”,并创作出小说《理水》歌颂他的功绩。

民族英雄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难,身先士卒,不辞辛苦,许多仁人志士从小为了学习,也是发愤苦读,留下了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匡衡“凿壁偷光”的动人故事。

有的同学或许会说,古人强调吃苦,是因为那时候条件艰苦,被逼无奈;而如今社会进步,物质发达,也就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吃苦。诚然,在电气化时代,我们自不必为读书而去“映雪”、“囊萤”、“凿壁偷光”,但这种艰苦奋斗、自我磨砺的精神却永不能丢。

俗话说:“嚼得苦菜,百事可做。”就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而言,吃苦不再是一种为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做人应有的一种优良品质。苦难是一所学校。吃苦的经历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物质贫困可以促使一个人发奋图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并可以创造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一个人年轻时吃点苦。能增长许多见识,受益无穷。而一生不曾尝过吃苦的滋味,才是一件悲哀的事。

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有一个特别的考试: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的。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耍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也是个发达国家,那里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日本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分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或做家庭教师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相反,许多中国家庭却很少有这种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自觉意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日久天长,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这种环境又怎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在一个中日少年夏令营里,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吃苦的事例比比皆是。野外活动中。中国孩子怕晒,纷纷躲进帐篷里;不会野炊,大家只能袖手旁观。通过比较,一个男孩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如日本孩子能干,也没有人家能吃苦。”记者问是什么原因。男孩脱口说道:“家里养的呗!”当记者追问如何养成的,男孩谈起了自己的生活:“我平时住姥姥家,姥姥很少让我干家务,偶尔干一点,也是特别轻松的事,比如扫扫地、倒倒垃圾,甚至连碗都不让我刷,怕我打碎碗划破了手。至于电、火和刀子更是不让碰,生怕发生危险。我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不瞒您说,我姥姥还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呢?道理上十分明白,实践起来就是不行。”

学会吃苦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对青少年来说,吃苦意味着一种意志的锻炼、品格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吃苦是一门人生“必修课”。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上好这门“必修课”呢?【列表数字】

1.培养吃苦精神,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吃苦精神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日常的锻炼、提高。平时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一个事事依赖父母,靠别人帮忙的人是不会具备吃苦精神的。

2.体育锻炼是一项好的磨炼意志,提高吃苦能力的活动。当你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跑上5,000米的时候,你不仅是在锻炼身体,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3.阅读名人的吃苦故事,学习他们的吃苦精神。古今中外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我们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来激励自己的吃苦意志。

4.有意识地给自己设置一些吃苦项目。《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北大附小四年级的王一妍横渡琼州海峡的故事。2003年8月,10岁的王一妍经过10小时零6分钟的奋力拼搏,游完了21.08公里的路程,成功地横渡琼州海峡,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横渡琼州海峡者。【/列表数字】

当然,这样一些吃苦项目不是头脑发热时的冲动,更不能为了吃苦而去做些冒险的举动。就拿王一妍横渡琼州海峡来说,最困难的不是横渡海峡本身,而是平常的训练。要横渡海峡,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长距离游泳训练后才能正式下海去游,这种日常游泳训练既乏味又辛苦,但小一妍从来没有退缩。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吃苦训练。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谁不祈盼成功?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奥秘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苦。

勤奋自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天才,但是天才来自于自己的勤奋。为什么天才多是勤奋的产物?因为勤奋能够带来知识、智慧和成功。没有埋头苦干,没有智慧思考,任何的聪明都是徒劳的。要相信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的桂冠。俗话说:“早起的鸟有食吃。”笨鸟先飞,不是天才也会变成天才的。所,不管自己基础有多差,只要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功。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不能控制预期的结果,却可以左右现在努力学习的心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和艰辛,就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自己现在不努力学习,却要幻想将来干什么,这只是痴人的一场春梦。要是自己像成功者一样去努力学习,那么将来自己也会像成功者那样受人尊敬。自己别把精力放在幻想和期待中,不断去努力学习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勤为本,诚为上。身体的懒惰会导致饿肚子,思想的懒惰会导致愚昧无知。“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投机取巧往往弄巧成拙,不劳而获是没有幸福的。聪明人知道勤奋、诚实的重要性,愚蠢人只会偷懒耍小聪明,结果是自己终身痛苦。如果从小就把偷懒作为享乐,把耍滑作为自己的本领,那么自己无疑是用“头着地”的方式去走路,人生将是充满烦恼、痛苦和悲哀。为什么“聪明人”喜欢走捷径?因为他们不喜欢勤奋和努力,其实这是最愚笨的,一个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偷懒耍滑。

自己的心动不如自己的行动。心里想得再美妙,假如没有具体的行动去落实,也成不了美好的现实。口头说得再漂亮,没有言行一致的东西,语言也变成美丽的泡沫。心动不要仅为一道绚丽的彩虹,只在“雨后展现奇妙的身影”。扎扎实实开始自己的学习行动,就会离人生的成功越来越近。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要赶快去行动、去刻苦学习。学习的成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自己刻苦得来的。

虽然任何成功都源于自己的心动,但心动绝对不如自己的行动。一个人仅有言语上的心动,永远是空洞无物的纸上谈兵,惟有自己坚决的行动,才有成功的最大希望。只会羨慕别人学习的“闪光处”,是十分愚蠢可笑的。只有自己坚忍不拔地努力学习,才能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光羡慕别人只会让自己空悲伤,重要的是自己掌握怎样的行动方法。

懒惰和骄傲是失败的根源。世界上有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成性的人,另一种是骄傲自大的人。前者什么事都想以后再做,结果一事无成,被人取笑,后者瞧不起天下人士,自认为老子是天下最聪明的,结果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人人诋毁、咒骂他,自己最后在别人的痛骂声中消亡。不做“懒惰”和“骄傲”之人,要勤奋、谦虚。

勤奋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别有任何不劳而获的思想。自己收获的果实最甜美,自己收获的果实也最珍惜。不经努力而获得的东西,只有“贫困”和“低贱”。不劳而获表面看是一种享受,实际上是作践和损害自己,一个人一旦脱离了勤劳,也就与废物一般了。不劳而获会磨灭人生奋斗的意志,会摧毁自己美好的前程。劳动是美德,是光荣的,学习是自己终身幸福的保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