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0:23:41

点击下载

作者:吴橙香、秦淑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护理技术

基础护理技术试读:

前言

模块一绪 论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意义,能积极、主动地将课程学习目标内化为个人学习动机。

熟悉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学习目标。

了解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以及本课程学习方法与技巧。

随着社会进步与医学发展,护理的概念与内涵已经从简单的疾病照顾发展成为完整的专业体系。护理学的范畴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范畴包括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理论等,实践范畴包括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研究等。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护理情感为指引,帮助临床各科患者满足基本生活和治疗需要的基本实践技能。项目一 课程简介一、课程内容

基础护理技术是以基础护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课程,而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中各专科护理的基础。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指出,临床护理内容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正确实施治疗、给药与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根据护理工作任务,本课程包含以下学习内容:

1.总论 含绪论、病区环境、护理安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意义,熟悉医院环境与护理内容,树立安全与风险防范意识。

2.病情观察与记录 包括病情观察的内容、基本方法与护理技术,以及病情记录。

3.照顾护理 包括患者的休息、睡眠、卧位、清洁、饮食、排泄等生理需要与生活照顾护理技术。

4.治疗护理 包括各种常用的给药技术、药物过敏试验、输液、输血、冷热疗法以及标本采集。

5.生命过程护理 主要是临终关怀和死亡护理,体现了整体护理理念和护理的整体性。二、课程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助产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是学习各专科护理课程以及从事临床护理、社区保健、家庭护理等各个护理领域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通用课程。三、课程地位与学习意义

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与各专业课程之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以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以及护理学入门课程(护理学导论)为基础,与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五官科护理、老年护理、精神科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课程同期或先后展开,为后续的各专科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由国务院发布的《护士管理条例》规定了护理执业准入制度,即: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才是合法的护士。目前我国的助产专业没有建立独立的执业准入制度,从事助产工作也需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学好本课程是顺利取得护士执业通行证的前提条件。

临床护理能力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必备能力,更是进一步做好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护理专业人才,熟练应用基础护理技术的能力成为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的职业素质、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重要的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护生学好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对于毕业后就业,以及今后专业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项目二 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一、学习目标

护生学习本专业的根本目标是成为合格的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树立坚实的专业信念。本课程学习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具体如下:(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关于病情观察、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活需要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护理专业的基本工作及发展趋势,了解护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二)能力培养目标

发展实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需求,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运用于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卫生保健指导以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而熟练地将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应用到个体化的患者护理中。(三)素质培养目标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现代护理理念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期能达到以下目标:

1.加深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强化护理服务理念,树立热爱专业、乐于奉献的专业信念;同时认识护士的自身价值,加强职业防护意识。

2.培养关爱生命、关注健康,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塑造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职业道德情感。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认真负责、严谨求实、谨慎细微、敏捷迅速、团队合作的工作作风。二、学习方法与技巧(一)理论知识学习

1.纵向联系,温故知新 各项基础护理技术都是在医学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以及护理学导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阐述,例如鼻饲法、导尿术、各种注射与穿刺技术,均涉及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课程理论知识,护生在课前应预习课堂学习内容,并针对性地复习好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

2.横向联系,比较记忆 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不比较,就会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在学习中要多动脑,勤思考,善比较。例如:在消毒、灭菌、头发护理、皮肤护理、降温、给氧、标本采集等护理技术中都用到酒精,但不同用途需选择不同浓度,通过比较,可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还有冷疗法和热疗法的原理、适应范围、大便失禁和尿失禁的护理措施、便秘和尿潴留的护理措施等。这些知识虽然看似不同,但通过比较就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比较时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绘图,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的目的,提高学习新知和复习巩固的效率。

3.归纳演绎,由此及彼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现实的科学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例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都属于灭菌剂,均具有较大的人体毒性,或组织刺激性,或物品腐蚀性;而新洁尔灭、洗必泰都属于低效消毒剂,都可用于黏膜消毒。由此推出:消毒剂的消毒效力越强则毒性或刺激性越大,而刺激性越小的消毒剂杀菌效力越弱。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结论。例如:所有患者都是人,是人就享有人权,其尊严与隐私不容侵犯,从这个一般原则出发,就可以引申出:凡是可能暴露患者隐私的操作,操作前一定要有保护隐私的环境准备,只不过这种环境可因医院条件、病房设施不同而不同;凡是面对具体患者的操作,必须有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指导与操作后的健康宣教,以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与理解配合,又因每个患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解释、指导、宣教的具体内容又需因人而异。(二)实践技能操作学习

实践技能操作学习可分校内实训、校外见习与跟岗实习。校内实训包括课堂实训练习与课外开放练习等形式,实训中可运用以下技巧:

1.自觉融入情境与角色 校内实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校内模拟病房进行。为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作风,实训中护生应主动进入护士角色,自觉按照护士身份特点规范自己的言行。具体要求:①严格遵守护士行为规范,衣、帽、鞋、口罩等穿戴整齐,不留长指甲,不戴饰物,不旷课、迟到及早退s。②把实训室当病区,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关闭手机等通信工具或设置静音,不在实训室打闹、高声谈笑、吃零食、乱扔垃圾;除患者扮演者外,不随意坐、卧示教床。③视模拟人如患者,轻稳搬动,不得随意摸、碰,或刻画留痕。④爱护公共物品,轻拿轻放,使用后及时归位,离开实训室前关闭门窗及水、电开关。

2.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多数基础护理技术操作采取教师示教后学生模仿练习的训练方法。教师示教时,护生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解,认真观察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积极思考操作目的与原理,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切忌机械模仿,更不能光看不练。

3.反复操练,巩固强化 娴熟、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动作协调、干净、利落,不但实用、省力,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护生往往需要反复操练,经常回顾,才能将模仿动作变为自在流畅的习惯动作。

4.合作竞争,取长补短 护理技能实训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护生在小组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指导、相互纠错、相互考核,彼此之间取长补短。通过互扮护患可以体会患者的感受,进而通过换位思考深化自己在操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还可模拟患者的反应,给操作设置一定的障碍,锻炼操作者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5.善于总结,化繁为简 护理技术操作往往步骤多、规程繁杂,护生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将繁杂的程序简单化,以利于记忆。例如:将穿隔离衣的操作步骤编成“一左二右三抖袖,四扣领子五扣袖,六拉左七拉右,两边对齐向后抖,腰带系在前边右”的押韵歌,药物抽吸的流程用“查弹锯消折吸排”七字概括(即:查对、弹下尖端药液、锯痕、消毒、折断、吸药、排气),这些均有助于快速而深刻地记住操作流程。

6.经常反思,自我教育 从书本知识到课堂讲授、实训室操练,目的是为了将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生命的宝贵与健康的重要性决定了临床护理工作性质不允许在人身上去“试错”。因此,在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中,护生应培养严谨的专业作风,发扬勤学苦练的精神,反复“模拟-试错-纠错”,不断总结升华。“护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护理专业学习中,护生应自觉将现代护理学的专业理念、素质要求、执业宗旨、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人文精神内化为职业仪表、情感和行为,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与尊重,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

复习思考

1.作为一名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请思考并列出你学习本课程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2.请和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模块二病区环境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病区的环境管理要求,病床单位准备。

熟悉病区的设置和布局。

了解人体力学原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导入

刘女士,45岁,司机,因车祸导致右下肢及胸部多处骨折,患者大量出血,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被急诊手术后送回病区。

问题:(1)病区护士如何为刘女士准备一个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2)护士铺麻醉床时,如何铺橡胶单和中单?(3)铺床时,护士如何运用人体力学原理节力?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病区是患者接受治疗、护理、进行康复休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向患者提供全面医学服务,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基层单位。为患者创造整洁、舒适、恬静、美观、有序的治疗、休养环境,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项目一 病区环境创建一、环境要求与管理

良好的病区环境是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运行,促进康复的重要条件,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是护士工作的重点,是医院管理的组成部分。病区环境的安排与布置都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尽量满足患者身心和治疗的需要,促进疾病的康复。从管理角度看,病区既是一个必须符合医疗、卫生原则,满足患者身、心需要的物理环境,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两类环境构成了病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一)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对增进医疗效果,帮助患者适应患者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病区环境要求安静、整洁、舒适、安全,利于患者康复。

1.安静 病区应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凡是引起患者心理上或生理上不愉快的声音均称为噪声。长时间的噪声不仅可以刺激患者,对其健康不利,也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其危害程度与音量大小、频率高低、持续时间和个人耐受性有关。

噪声的单位为分贝(d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病区较为理想的病区噪声强度为35~40dB。噪声在50~60dB时,患者会感到疲惫;当人长期处于90dB以上环境中,可出现耳鸣、头痛、失眠、血压升高、暴躁易怒等症状;当噪声达到120dB以上时,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失,甚至永久性失聪。

为了尽量让患者处于安静的环境内,医务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尽可能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护士应穿软底鞋;易发出响声的门、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的轮轴、门窗铰链应定期滴注润滑油;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开展保持环境安静的教育和管理,共同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整洁 整洁包括病区、病室、患者及工作人员的整洁。(1)病区:病区采光、通风良好,空间环境及各类陈设规格统一、布局整齐,定期除尘,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患者的排泄物。(2)病室:病室各种设备和用物设置摆放合理,清洁卫生。(3)患者:保持患者皮肤、头发、口腔清洁,定期更换衣裤、被单。(4)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着装整洁。

3.舒适 主要指患者能置身于空间合理、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用物清洁、生活方便的环境中。(1)空间:合适的空间能给予患者安全感,减轻其住院压力。在医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保证患者有适当的活动空间,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2)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患者休息、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一般病室的温度以18~22℃为宜;特殊病室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温度需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室温过高,不利于机体散热,会使患者感到烦闷,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会使人肌肉紧张,患者易受凉;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抑制出汗,患者会感到湿闷不适,尿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湿度过低,则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快,易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口干咽痛,影响气管切开或呼吸道感染者康复。因此,病室内应备有温度计和湿度计,以便随时观察和调整。可根据季节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中央空调、暖气、电扇等调节室内的温度。采用开窗通风、地面洒水、使用空气调节器等措施调节室内湿度。(3)通风:空气流通可以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微生物的密度,调节室内温湿度,从而刺激皮肤的血液循环,使患者感到舒适愉悦,利于康复。另外,通风也可降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病室应每日定时通风,一般每次30分钟左右,时间可根据室内外的温差而变化。通风时注意遮挡患者,避免直接吹风着凉。(4)光线:病室采光分为自然光线和人工光源。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另外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并可促使机体合成维生素D。病室应经常打开门窗或协助患者到室外接受日光照射,但需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面部。午睡时可用窗帘遮挡阳光;夜间采用地灯或床头灯,既不影响患者的睡眠又能保证夜间治疗的需要。(5)装饰:适当的装饰可以使病室美观,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对患者的心情、行为和健康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病室和走廊摆设鲜花和种植绿色植物,以增添病室生气;儿科病室采用暖色装饰,设置儿童休闲区,增加温馨感;手术室采用绿色或蓝色装饰,减轻视觉疲劳,开阔心胸。墙壁尽量不选白色,避免产生单调和冷漠感。

4.安全 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消除一切妨碍患者安全的因素,避免意外事故,为患者提供平安、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1)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意外损伤:保持地面干燥,墙壁设置扶手,避免患者滑倒跌伤;酌情加床档、保护具,避免坠床或撞伤;管理好电源、火源,避免发生灼伤等。(2)减少生物性损伤:在治疗性医疗环境中,致病菌及感染源的密度相对较高,应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监控系统,健全有关制度并严格执行,采用灭蚊、蝇等措施,预防传染疾病的传播,避免生物性损伤。(3)杜绝医源性损害:医源性损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行为不慎或言语不当,给患者造成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损害,或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无菌观念不强、动作粗暴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和损伤。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务人员行为,防止医源性损害的发生。(4)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医院病区需制定严格的管理系统,采用综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如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原则,健全入院卫生处置制度,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二)社会环境

医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医生与护士之间、医护人员与患者以及患者亲属之间,由于工作的需要,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人际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院社会环境,能让患者获得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得到良好的健康照顾,促进患者康复。

1.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条件。患者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住进病房,但会影响到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同时患者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护士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治疗护理活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引导病友间互相关心、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病友关系,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

2.医院规章制度 为保证患者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每间医院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如入院须知、探视规则、陪护制度等。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和休息环境。它既是对患者的指导,为其提供方便,又对其有一定的约束,因而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做好各项院规的解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帮助,尽量满足患者需求,提供有关信息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规章制度,促进健康的恢复。二、设置和布局

病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护理单元,应选择在通风采光良好、安静、日照条件好的位置,要有完备的设置,并合理布局。

1.病室 病室可设普通病室、危重病室、抢救室。普通病室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抢救室邻近护士站,多为单独房间。一般每个病区一般设有30~50张病床,1~2张抢救床。

2.办公室 包括主任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示教室。护士站一般设在病区入口,视野开阔,便于护士观察患者的活动情况,缩短往返病室的距离。护士站除一般办公、护理用品外,设有信号灯或电子音控对讲机,可以和每个床位的患者通话联系。

3.治疗室 设在护士站附近。治疗室是护士进行治疗准备、药液配置的专用工作室,室内分清洁区和半污染区,设有空气消毒设备及各种专用操作台、柜,护理器材、用具。

4.处置室 与治疗室相邻,污洁分区。设物品柜、处置台、洗手池、感应设备、洗手示意图、垃圾分类桶等。

病区除上述各室外,还应设置有检查室、配膳室、更衣室、库房、标本室、污物间、卫生间,如有条件还可设置患者娱乐室、会客室等。项目二 病床单位准备一、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学科。人体力学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运用十分广泛。护士在工作中,应学会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减轻自身肌肉紧张及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一)常用的力学原理

1.杠杆作用 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能绕杆上一固定点转动的一种简单机械。固定点称为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阻力点(重点),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以省力,反之就费力。而支点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时,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人体活动主要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在神经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是运动的动力。根据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相互位置不同,杠杆分为三类:(1)平衡杆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之间。例如人体头部在寰枕关节上进行仰头和低头的动作,就是平衡杠杆的运动(图2-1)。图2-1 头部平衡杠杆作用(2)省力杠杆:阻力点在支点和力点之间。这类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杠杆运动幅度小,但效应大,所以省力。例如人在提足跟时,脚尖为支点,脚后跟的肌肉收缩为作用力,体重在两者之间,所以省力(图2-2)。(3)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这类杠杆的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因而费力。这类是人体最常见的杠杆运动。例如用手臂举起重物时的肘关节运动,肘关节为支点,手臂前肌群的力作用于支点和重物间,由于力臂短,需要用较大的力。这种杠杆赢得了速度和运动范围(图2-3)。图2-2 足部省力杠杆作用图2-3 手臂速度杠杆作用

2.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为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力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该力相同,并随力的增大而增加。

3.平衡与稳定 物体或人体的平衡与稳定,是由其重量、支撑面的大小、重心的高低以及重力线和支撑面边缘的距离决定的。(1)物体的重量与稳定度成正比:物体重力越大,稳定度越大。推倒较重的椅子比推到较轻的椅子所需的力大。在护理操作中,将患者移到椅子上,注意选择重椅子,如是较轻的椅子,可以扶住椅子的靠背或将椅子靠墙。(2)支撑面的大小与稳定度成正比:支撑面是由人或物体与地面接触时各支点的表面构成的,并且包括各支点之间的表面积,可以为站立、提重或移动时提供稳定性。支撑面越大,任何物体越稳定。例如,体弱的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可以用手杖、手扶车等扩大支撑面,增加稳定性。(3)物体重心高度与稳定度成反比:人或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定度越大。人体重心的位置随着躯干和四肢的姿势变化而改变。当人垂直双臂直立时,重心位于骨盆的第2骶椎前约7cm处。如把手臂举过头顶,重心随之升高,当身体下蹲时,重心则下降,甚至吸气时膈肌下降,重心也会下降。(4)重力线、支撑面与稳定的关系:重力的作用线称重力线。重力线必须通过支撑面,才能保持人或物的稳定。(二)人体力学运用原则

1.利用杠杆作用 操作时应尽量靠近操作物品;两臂持物时,两肘紧靠身体两侧,上臂下垂;必须提取重物时,最好把重物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分别由两手提取重物;若重物由一只手臂提拿,另一只手臂可向外伸展以保持平衡。

2.扩大支撑面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可根据实际需要两脚前后或左右分开以扩大支撑面,取得平衡稳定的姿势。例如,协助患者移动体位时,两脚前后或左右分开,应尽量扩大支撑面;患者侧卧时,应让患者两臂屈肘,一手放于枕旁,一手放于胸前,两腿前后分开,上腿弯曲在前,下腿稍伸直以扩大支撑面,以增加稳定性。

3.降低重心 在取位置低的物体或进行低平面的护理操作时,屈膝屈髋(图2-4),双脚前后或左右分开,上身近似直立下蹲,这样可以降低重心,减少弯腰,减轻腰部负荷,重力线在扩大的支撑面内,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

4.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 在提物品、抱起或抬起患者移动时,应尽量将物体或患者靠近身体以使重力线落在支撑面内。图2-4 低位置取物或操作

5.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肉群 进行护理操作时,能使用整只手时,避免只用手指进行操作;能使用躯干部和下肢肌肉力量时,尽量避免只使用上肢的力量。如端治疗盘时,五指应分开,托住治疗盘并与手臂一起用力,由于多肌群用力,故不易疲劳。

6.用最小肌力做功 移动重物时应注意平衡,有节律并计划好所要移动的位置和方向,以直线方向移动,尽可能用推或拉代替提取。二、病床单位设置

病床单位是指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与设备。它是患者在住院期间饮食、休息、睡眠、治疗与活动的最基本生活单位。保持病床单位的安全与整洁有利于患者康复。每个病床单位包括:床及床上用品(床垫、床褥、大单、被套、棉胎或毛毯、枕芯、枕套,酌情备一次性中单),床旁配有床旁桌、椅,床头墙壁设有照明灯、呼叫装置、中央供氧和负压吸引管道等设置(图2-5)。图2-5 病床单位的设施

1.床 一般为不锈钢材质。床长2m,宽90cm,高60cm,床脚装有滑轮,便于推动。床尾底部设有手摇式把手,可调节床头和床尾高度。另一种电动控制多功能病床,可通过按钮自行改变床的高度或改变体位。

2.床垫 长、宽和床的规格相同,厚约10cm,垫心以棕丝为最好,也可用棉花、海绵等。垫面以牢固的布料制作。

3.床褥 (小棉垫)放于床垫上面,长、宽和床的规格相同。

4.大单 长2.5m,宽1.8m。

5.被套 长2.3m,宽1.7m,尾端开口钉布带或尼龙搭扣。

6.棉被 长2.1m,宽1.6m。

7.枕套 长75cm,宽45cm。

8.枕芯 长60cm,宽40cm,内装木棉、荞麦皮、蒲绒或羽毛。

9.一次性中单 长170cm,宽85cm,用特殊材料(无纺布)制成。三、铺床法

病床是患者住院期间的重要用具,需要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以保持平整、舒适、实用、耐用为原则。根据铺床目的,常用的铺床法有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一)备用床(图2-6)图2-6 备用床【目的】保持病房整洁,准备接收新患者。【评估】病床单位各部件齐备,能正常使用;床上用品清洁、完好无破损,厚薄符合气温需要。【计划】

1.环境准备 病房内无人进餐或进行治疗,室内通风、清洁。

2.护士准备 具备操作相关知识与能力,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 有脚轮的床应先固定,调整床高至便于操作的高度。将各床上用品按便于操作的原则折叠整齐后,按使用先后顺序摆放于护理车上,由下至上依次为:枕芯、枕套、棉胎或毛毯(S形折叠)、被套、大单、床褥。【实施】续表图2-7 铺床角【注意事项】

1.观察环境 治疗或进餐时应暂停铺床。

2.注意节力 铺床时,身体应靠近床边,上身保持直立,两腿前后分开稍屈膝;手和臂的动作要协调配合,避免过多的抬起、放下、停止等动作,以节省体力消耗,缩短铺床时间。

3.美观实用 各层床单应铺平拉紧,被头、枕头充实平整,床单位整洁、美观、舒适。(二)暂空床(图2-8)图2-8 暂空床【目的】保持病室整洁,供新住院患者或暂时离床患者使用。【评估】

1.用物评估 床单位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床上用品是否清洁,是否需要更换。

2.患者评估(1)病情:患者的病情是否可以暂时离床活动或外出检查。(2)操作相关知识:向暂时离床的患者解释铺暂空床的目的。【计划】

1.环境准备 病房内无人进餐或进行治疗,室内宽敞、明亮、清洁。

2.护士准备 具备操作相关知识与能力,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 同备用床,必要时备一次性中单。【实施】

1.备齐用物至床旁。

2.在备用床的基础上,将盖被上端向内折,然后扇形三折于床尾,并使之平齐。

3.根据病情需要,铺一次性中单。中单与床中线对齐,上缘距床头45~50cm,床缘下垂部分一并平整地塞入床垫下。转至对侧,同法铺好。

4.整理床单位,洗手。【注意事项】

1.检查被头 如被头的被套与棉胎脱离空虚时,及时整理。

2.合理铺单 根据病情需要铺一次性中单:呕吐、全麻后、头颈或胸部手术或伤口者,铺于床头;大小便失禁、阴道流血、直肠肛门手术或伤口、腹部手术者,铺于床中部;下肢手术或伤口者,铺于床尾。(三)麻醉床(图2-9)图2-9 麻醉床【目的】

1.便于接收和护理麻醉手术后的患者。

2.保证患者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

3.保护被褥不被污染,便于更换。【评估】

1.用物评估 床单位安全,各部件性能良好。

2.患者评估 患者的诊断、病情、手术名称和麻醉方式、术后需要的治疗等。【计划】

1.环境准备 调节室温,病房内无人进餐或进行治疗。输液架、吸痰和给氧装置性能良好。

2.护士准备 具备操作相关知识与能力,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1)床上用物:同备用床,根据病情需要备一次性中单。(2)全身麻醉护理盘: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牙垫、治疗碗、镊子、纱布数块、通气导管、输氧导管和吸痰导管、血压计、听诊器、心电监护仪、治疗巾、弯盘、棉签、胶布、护理记录单、笔等。(3)其他急救物品:必要时备胃肠减压器、手术后所需的特殊物品等。【实施】

1.按顺序备齐用物至床旁。

2.移开床旁桌椅,拆除原有被套、大单、枕套等,洗手。

3.翻转床垫,同备用床铺法铺好一侧大单。

4.根据病情需要铺一次性中单。将一次性中单对好中线,先铺中部(上缘距床头45~50cm),塞好近侧。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和手术部位,按需要铺另一中单(铺在床头的中单上端齐床头,铺在床尾的中单下端应齐床尾),下端压在中部一次性中单上,边缘平整塞入床垫下。

5.转至对侧,按同法逐层铺好大单、一次性中单。

6.按备用床法套好被套,被套上缘距床头15cm。

7.被套两侧边缘及被尾均向内折,齐床垫,再将盖被纵向三折叠于一侧床边,开口处向门。

8.套好枕套,将枕头横立于床头,开口背门,以防患者躁动时撞伤头部。

9.整理床单位,还原床旁桌。

10.将麻醉护理盘放于床旁桌上,氧气筒、吸引器置于妥善处。【注意事项】

1.体位准备 不同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体位不同,例如全麻术后未清醒或椎管内麻醉的患者需去枕平卧6小时,铺床后需将枕头横立床头;而面颈部手术后取半坐卧位,铺床后需摇起床头支架和膝下支架;颅脑手术后取头高足低位,铺床后还需用支托物垫高床头15~30cm。

2.备齐用物 根据病情备齐用物,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抢救。

复习思考

1.请说出常用的人体力学原理。

2.铺床时,如何包折床角,使之美观紧实?模块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

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紫外线消毒法的适应范围与操作注意事项,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操作原则;隔离和终末消毒的概念、隔离区域划分;手卫生。

熟悉医院感染的类型;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效能、适用范围与使用注意事项;医院常见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隔离原则,隔离种类与措施;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要求;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区域划分。

了解医院感染形成的原因;其他消毒灭菌方法及原理;隔离区域的设置与布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内容。

医院是各类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加之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新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内感染不断增多,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因此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十分必要。项目一 医院感染

案例导入

患者,男,45岁,脾破裂,于急诊手术,术中输血500mL。患者住院1周后出院,6周后出现肝区隐痛、乏力、恶心、巩膜黄染,血检报告转氨酶GGT、ALP异常,诊断为“乙型肝炎”。患者术前检查时身体健康,无乙肝病史。

问题:(1)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内感染?(2)如何有效预防医院内感染?一、概念与分类(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陪护人员、探视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医院感染的内涵包括:①病原体的获得或感染的发生是在医院内,包括出院以后才出现症状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有的或已潜伏的感染。②医院感染所涉及的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员。但除患者外,其他在医院活动的人员流动性较大,院外感染因素较多,所以医院感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住院患者。(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将医院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种类型。

1.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于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染途径传播给患者所引起的感染。如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以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物品为媒介的间接感染。

2.内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由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在人的体内或体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而不致病;但当人的健康状态不佳、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发生移位,以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时,就会引起感染。二、形成(一)医院感染形成的条件

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当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构成了感染链,感染链的存在导致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图3-1)。图3-1 感染链

1.感染源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在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1)感染的患者:已感染的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病原微生物从患者感染部位的脓液、分泌物中不断地排出,这些病原微生物往往具有耐药性,而且容易在另一易感宿主体内生长和繁殖。(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是另一主要的感染源。可见于患者、患者家属、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3)患者自身: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如皮肤、胃肠道、上呼吸道及口腔黏膜等处寄生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患者自身感染或向外界传播。(4)医院环境:医院的环境、病房中的设施、食物、垃圾以及用于患者的器械、用物等,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而成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至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①直接接触传播:已感染的患者与易感宿主直接接触,将病原微生物传递给易感宿主。如母婴间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等的感染。②间接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传播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医护人员的手,其次是医疗器械、水和食物等。(2)空气传播:是指以空气为媒介,病原微生物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随气流流动而进行传播。(3)饮水、饮食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水、食物而造成疾病的传染。常可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4)注射、输液、输血传播:是指通过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药液、血制品等造成疾病的传播。如输血导致的丙型肝炎等。(5)生物传播:是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作为人体传播的中间宿主。如蚊子传播疟疾、乙型脑炎黏膜等。

3.易感宿主 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感染的人。将易感宿主作为一个总体,称为易感人群。医院是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容易发生感染和感染的流行。(二)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①病原体来源广泛,环境污染严重;②易感人群增多;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④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⑤消毒灭菌不严格和无菌技术操作不当;⑥感染链的存在;⑦抗生素的广泛应用;⑧介入性诊疗手段增加;⑨医院布局不合格,隔离措施和隔离设施不健全。三、预防与控制(一)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应建立职责明确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的规模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办公室;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各临床科室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本科室兼职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的感染管理小组,从而形成了从医院到科室到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1.管理制度 如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以及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的健全与落实。

2.检测制度 包括对灭菌效果、消毒剂使用效果、一次性医疗器材及常用器械的检测;对感染高发科室,如血透室、手术室、分娩室、母婴室、换药室、监护室(ICU)以及供应室等消毒卫生标准的检测。

3.消毒质控标准 各种消毒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必须毁形、消毒,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公害化处理。(三)监督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具体措施包括:环境布局合理,有利于消毒隔离;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手的消毒;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污水、污物的处理等。(四)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全院各级别、各类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提高其理论技术水平,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并认真履行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项目二 清洁、消毒、灭菌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消毒灭菌的质量是评价医院服务质量、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保证医院生物环境安全的关键。因此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清洁、消毒和灭菌的方法。一、基本概念

1.清洁 是指清除物体表面上的一切污秽,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

2.消毒 是指清除或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孢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3.灭菌 是指清除或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二、清洁法

清洁常用于医院地面、墙壁、家具、医疗护理用品等物体表面的处理,以及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准备。

良好的清洁是保障消毒灭菌效果的前提。去除污物可增加物品接触的安全性,并使物品在消毒、灭菌过程中能有效地与消毒、灭菌剂接触,防止有机物等理化因素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大部分医院可复用诊疗器械、器具或物品可采用机械清洗,复杂、精密仪器设备可采用人工清洗。三、消毒、灭菌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技术

1.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前者由空气导热,传热较慢,效果较差;后者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效果较好。(1)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法。

1)适用范围:①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废弃物、病理标本、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敷料的处理;②需急用的某些金属和搪瓷类物品;③开启和关闭培养用的试管或烧瓶瓶口时。

2)方法:①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可用焚烧法,即将污染物品置焚化炉内焚毁;②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③搪瓷容器倒入少量95%以上的乙醇后轻轻转动,使乙醇分布均匀,然后点火燃烧至熄灭;④培养用的试管或烧瓶,在开启或关闭塞子时,将管(瓶)的口和塞子在火焰上来回旋转2~3次。

3)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操作时远离氧气、汽油、乙醚等易燃、易爆物品;②在燃烧过程中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烧伤或火灾;③锐利刀剪禁用燃烧法,以免锋刃变钝。(2)干烤灭菌法:是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其热力传播与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的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1)适用范围:适用于高温下不易变质、损坏和蒸发物品的灭菌,如玻璃器皿、油剂、粉剂及金属制品等的灭菌。

2)方法:干烤灭菌所需的温度与时间,应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种类及烤箱的类型来确定。一般为:150℃作用2.5小时,160℃作用2小时,170℃作用1小时,180℃作用0.5小时。

3)注意事项:①金属器械应洗净后再干烤;②玻璃器皿干烤前应洗净并完全干燥;③物品包装不宜过大,烤箱内放入物品不宜过多,以箱体高度的2/3满为宜;④灭菌时物品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⑤灭菌过程中不宜打开烤箱;⑥灭菌后要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打开烤箱,以防炸裂。(3)煮沸消毒法:煮沸消毒是应用最早,且经济、简便、有效的一种湿热消毒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如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物品。

2)方法:将物品清洁后放入煮沸锅中,加水至完全浸没所有消毒物品,然后加热煮沸,并保持沸腾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

3)注意事项:①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裹,在冷水或温水时放入;②橡胶类物品用纱布包裹,待水沸后放入,消毒后及时取出;③器械的轴节及容器的盖要打开,大小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以使物品各面都能与水接触;④有空腔的物品要将腔内灌满水再放入;⑤较小、较轻的物品用纱布包裹,使其沉入水中;⑥刀、剪等锐器应用纱布包裹,以免锐器在水中相互碰撞而变钝。⑦水中若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的浓度,可提高沸点达105℃,增强杀菌作用,且能去污除锈;⑧消毒时间从水沸腾时开始计时,中途加入物品需重新计时,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需延长2分钟;⑨物品消毒后应及时取出使用,或放入无菌容器内保存,4小时内未使用应再次消毒。(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临床上最常用、效果最可靠的一种湿热灭菌法。

1)灭菌原理:利用高温及饱和蒸汽所释放的潜热使物品加热,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而达到灭菌效果。

2)适用范围:适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物品的灭菌,如敷料、手术器械(手术刀、剪除外)、搪瓷、橡胶、玻璃、细菌培养基及溶液等。

3)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器有手提式(图3-2)和卧式(图3-3)。根据灭菌器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两大类。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是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从灭菌器的上方导入热蒸汽,同时由下排气孔排出冷空气,排出的冷空气逐渐由饱和蒸汽取代;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配有抽气机,在灭菌前先将内部抽成真空,形成负压后输入蒸汽,使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提高灭菌效果,缩短灭菌周期。

高压蒸汽灭菌所需温度与时间,见表3-1。表3-1 压力蒸汽灭菌参数图3-2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图3-3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4)注意事项:①灭菌包不宜过大(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时无菌包体积不应大于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时不超过30cm×30cm×50cm),包扎不宜过紧,放置时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排气时蒸汽能迅速排出,保持物品干燥;②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和搪瓷类物品之上,以免蒸汽遇冷凝成水珠,使包布受潮,影响灭菌效果;③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

5)灭菌效果的监测:①生物监测法:是最可靠的监测法,采用内含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纸片的标准生物测试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从测试包内取出菌纸片放入培养基内,在56℃温箱中培养7天,观察培养结果。②化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图3-4)粘贴在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高度危险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卡),经一个灭菌周期后,通过观察化学指示胶带或指示卡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灭菌效果。③物理监测法:将150℃或200℃的留点温度计汞柱甩至50℃以下,放入待灭菌包裹内,灭菌后取出检视其读数是否达到灭菌温度;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灭菌工作前空载进行B-D试验以检测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图3-4 化学指示胶带

2.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利用紫外线照射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对生长期细菌敏感,对芽孢敏感性差。(1)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而杀菌,但杀菌力较弱。

①适用范围:常用于床垫、床褥、棉胎、枕芯、毛毯、衣服、书籍等物品的消毒。

②方法:将物品放在直射日光下暴晒6小时。

③注意事项:照射时间不少于6小时,注意定期翻动,每2小时翻动一次,使物品各面均受到日光照射。(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紫外线灯管是低压汞石英灯管,通电后,汞气化放出紫外线,经5~7分钟,使空气中的氧气电离产生臭氧,可增强杀菌作用。紫外线灯的最佳杀菌波长为253.7nm,其装置有悬吊式和移动式,灯管有15W、20W、30W、40W。

1)适用范围:常用于室内空气和物品消毒。

2)方法:①空气消毒:室内每10㎡安装30W紫外线灯管一支,有效照射距离不超过2m。先湿式清洁室内(紫外线易被灰尘微粒吸收),关闭门窗,照射30~60分钟后通风换气。②物品消毒:将物品摊开或挂起以增加照射面积,有效照射距离为25~60cm,每个表面均应照射20~30分钟后翻动物品,使物品的各个表面均能被直接照射。③照射时间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算。

3)注意事项:①保持灯管清洁,至少每两周用无水乙醇棉球擦拭灯管表面一次;②照射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眼睛及皮肤,可戴墨镜或用纱布遮盖双眼,肢体用被单遮盖;③紫外线消毒时,室内的适宜温度为20~40℃,相对湿度为40%~60%,若超出该范围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④关灯后如需再开启,应间隔3~4分钟;⑤定期检测灯管照射强度(一般3~6个月测定一次),如灯管照射强度≤70µW/cm2时应更换,或记录使用时间,凡使用时间累计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⑥定期监测消毒效果。(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灭菌灯内装有臭氧发生管,在电场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换成高纯臭氧,臭氧在常温下为强氧化剂,主要依靠其强大的氧化作用而杀菌。

①适用范围:常用于无人室内的空气消毒、封闭空间的物品表面(饮食用具、衣物等)消毒、医院污水和诊疗用水的消毒。

②方法:在使用灭菌灯时,关闭门窗,以确保消毒效果。

③注意事项:臭氧对人有毒,空气消毒时,人员须离开现场,消毒结束后通风30分钟以上方可进入室内。

3.电离辐射灭菌法(1)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的穿透性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由于此法穿透力强,广谱灭菌而不使物品升温,故又称“冷灭菌”。(2)适用范围: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灭菌,如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及节育用具等。

4.微波消毒灭菌法(1)原理:微波是一种波长短、频率高的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极化而高速运动,并频繁改变方向,互相摩擦,使温度迅速升高,达到消毒灭菌作用。(2)适用范围:适用于食品及餐具的消毒,化验单据及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

5.生物净化法(层流净化法)(1)原理:生物净化法是在送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当空气通过小于0.2~0.5µm的过滤器时,由于合理的气流方式,使室内产生的尘埃或微生物随气流方向排出房间,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10cfu/cm3,空气的洁净度达到99.98%。(2)适用范围:适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室和ICU等无菌护理室的空气除菌。(三)化学消毒灭菌技术

化学消毒灭菌技术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原理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1.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测以确保其有效浓度。(4)待消毒的物品必须洗净、擦干,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管腔内应注满消毒液,并打开器械的轴节和容器的盖。(5)消毒液中不能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因这类物品易吸附消毒液而降低消毒效力。(6)经浸泡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应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7)合理使用,能首选物理方法时不用化学消毒灭菌法,以减少消毒剂对环境的污染。(8)熟悉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将物品洗净,擦干后浸没在消毒溶液中,在规定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常用于耐湿但不耐热物品、器械的消毒,如锐利器械、精密仪器、化学纤维制品等。(2)擦拭法:用化学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或人体体表,在规定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常用于地面、家具、墙壁等的消毒及皮肤消毒。(3)喷雾法: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空气中或物体表面,在规定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常用于地面、墙壁、环境等的消毒。(4)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呈气体,在规定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常用于室内空气、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用于熏蒸法的常用消毒剂有:

①纯乳酸:0.12mL/m3加等量水,加热熏蒸,密闭门窗30~120分钟后打开通风换气。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如手术室、换药室等。

②食醋:5~10mL/m3加热水1~2倍,加热熏蒸,密闭门窗30~120分钟后打开通风换气。用于流感、流脑病室的消毒。

3.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按照化学消毒剂作用的水平可分为:(1)灭菌剂:指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包括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2)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的制剂,使其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双链季铵盐等。(3)中效消毒剂:指能杀灭除细菌芽孢外的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等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类。(4)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使其达到消毒剂要求的制剂。包括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类消毒剂及中草药消毒剂。

4.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临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见表3-2。表3-2 常用化学消毒剂续表续表四、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与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灭菌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可靠的重要手段。医院常用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及标准有:(一)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卫生标准(表3-3)

1.Ⅰ类环境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2.Ⅱ类环境 非洁净手术部、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3.Ⅲ类环境 母婴同室病房、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