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03:41:57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秋诗词

中秋诗词试读:

前言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因为其节期八月十五日平分三秋,故名“

中秋

”。人们往往于这一天亲友团聚围坐,宴饮作乐,品花赏月。因为月圆,中秋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

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一般认为它起源于我国古代与月亮相关的祭祀活动。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于中秋时节祭月的仪式,《周礼》中记载“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又谓“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夕月”即是祭月、拜月之仪式,不过此仪式是为了对天地日月表示敬畏,祈祷阴阳二气均衡和谐;同时,通过观察日月之变化,可以知天时以授农事。有了一年一度的祭月、拜月仪式,自然慢慢会衍生出赏月的习俗。《隋书·音乐志》所录《夕月奏諴夏辞》云:“ 澄辉烛地域,流耀镜天仪。历草随弦长,珠胎逐望亏。成形表蟾兔,窃药资王母。西郊礼既成,幽坛福惟厚。”歌辞中包含了对月光的欣赏与赞美,也包含了诸如珠胎、蟾兔、窃药、王母等故事传说,已经显现出向世俗情趣的转移。而在民间,也有在中秋祭月的传统,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呈现出的祭果饼必圆、分瓜、烧月光纸等风俗既是对世俗的阖家平安的祈求祷告,也是与时序相对应的人伦意义上对亲友团圆的追求;既有对庙堂仪式的世俗化模仿,也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丰富民俗形态。而这些与中秋节相关的风俗节物以及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衍化,有的慢慢走向消亡,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有的则以异化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地域或群体中。

至于中秋最早于何时成为全民性的节日,说法不一。确切记载中秋休假制度的文献是在南宋,但根据文人笔下的中秋诗词来看,一般认为在北宋中期,每年八月十五日就已开始成为宫廷与民间共同庆赏的中秋节,因为它先在民间流行,然后才约定俗成为法定节日。本来,一年之中三五之夕有十二,而先于中秋又有上元与中元两大重要节日,独有中秋在此时固定成为赏月佳节,并因天上月圆而被赋予人间团圆的内涵。其中原因有:一年之中中秋时节月最圆,古人当明白此理,此其一;唐人中秋关注较多的是月景,注重的是个人清赏,而宋人则在大量中秋诗词中表现对团圆的期盼,其中,苏轼《水调歌头》这一中秋绝唱流行与经典化的过程影响至深,此其二;其三,中秋时日,天清气爽,气候宜人。宋代城市生活繁盛,市民往往于此日嬉戏终宵,欢饮达旦,与上层的中秋礼节形成积极的互动,促成了中秋节日的定型。

本书所选八十首中秋诗词,其整体风貌多表达个人的愁思与对人情事理的哲理思考,但都落脚于对团圆、安宁的幸福生活的希望,以及对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祈盼,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的家国团圆的内涵与中华民族对现世生活的珍视,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细细品味。

中秋月二首(选一)

[唐]李峤[1]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注释】[1]圆魄:圆月。古时往往称月亮为月魄。

中秋佳节,与家人共同品酒赏月,是多么惬意愉快的事。在这样享受的时刻,有几个人能够想到,这轮明月未必照到天下每个角落,未必人人都可以欢度佳节?人们在欢乐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地忘记世界上还有太多的不幸;即使想起,也不愿意说出口,以免煞了风景。李峤却偏偏与众不同,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并非大同,怎知不是此处明月他方风雨,此处欢笑他方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到“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美好的向往;而李峤的“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则是对现实冷静的拷问。没有理想,人生未免太过无趣;脱离现实,则毕竟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每个人,在遭遇风雨挫折的时候能够想到他方终将有明月,从而鼓舞起生活的信心;在享受幸福的时候能够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从而就力所能及的范围给出援手,那么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都会美好很多吧。

八月十五夜月诗

[唐]杜甫[1][2]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3][4]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髙。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5][6]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释】[1]明镜:指明月。庾信《磨镜诗》:“明镜如晓月。”[2]大刀:因刀头有环,借指“还家”之“还”。[3]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此形容诗人漂泊四方。曹植《杂诗》六首之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4]攀桂:相传月中有桂树。古时以折桂喻指科举登第,攀桂亦可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5]白兔:相传月中有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6]秋毫:细小的毫毛。秋季,动物为了准备过冬,身上长出的绒毛极其细密,故往往以秋毫比喻细小的事物。

中秋佳节,当明亮如镜、浑圆如镜的月亮占据整个视线,哪个游子的心中,能不泛起离愁别绪?身世飘零,犹似风中不由自主的飞蓬,在远离家人的他乡,是为了寻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抑或只是为了谋求生计?然而长安是那么遥远,就如同天上月亮中的桂树一样难以企及。于是在这个中秋夜,孤单的诗人只能静静地望着一轮明月,看月光洒在水面上清冷如霜雪,看月光照彻大千世界。心中却也不禁生出想象:如果这个时候看到月中的玉兔,应该是清晰得连毫毛都历历可数吧?玉兔捣药

杜诗以沉郁顿挫闻名,感情往往不那么激烈外放。在这首中秋诗中,前两联写望月引起的离恨以及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感慨,后两联却又转写明月本身,成功写出月色明亮的同时,思念哀伤的情绪也被悄悄地埋进心底了。

中秋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唐]王建[1]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属谁家。【注释】[1]中庭:庭院。

王建生于大历年间,是中唐著名诗人。他擅长写乐府诗,风格趋于朴素平实,但在体物状情上又往往有非同一般的细腻。这首诗虽非乐府,但也具备这些特征。第一、二句写眼前的景色: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内,为地面镀上一层银白;在这明亮的月光下,诗人看见树上栖息着的寒鸦,甚至看见绽放的桂花瓣微微地被秋天的露水濡湿。桂花花朵原本就极细小,露水更是透明而难以寻觅的,能够抓住如此微观的一幕,可见作者之细腻。而一个“冷”字点出秋意,一个“湿”字作动词用,使得画面鲜活生动起来,若换成平铺直叙的“桂花湿”,则诗意便荡然无存了。写完眼前的景色,诗人的神思又荡漾开去,值此佳节,多少人家都抬头望着这轮明月,其中又有多少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有几家欢乐,几家愁呢?

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选一)

[唐]王建[1]

合望月时常望月,

分明不得似今年。[2]

仰头五夜风中立,

从未圆时直到圆。【注释】[1]合:应该,应当。[2]五夜:指八月十一至十五的五个夜晚。

这是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全部五首诗,记叙的是从八月十一开始每夜望月,看着月亮逐渐团圆的过程。其中第一首“半秋初入中旬夜,已向阶前守月明。从未圆时看却好,一分分见傍轮生”,交待诗人有意提前数日,从月亮尚“未圆时”开始观赏它的变化。自后,每夜一首“玩月”,终于到了这满月之时,诗人却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浓墨重彩地正面渲染明月,而是对过去的五天做了一个总结:以前每到该看月亮的时候总是举头,却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的感触。整整五个夜晚,每晚在风中举头凝望,看着这月轮从缺到满,终于团圆。因为有过付出,所以最终的收获更加甜美,更值得珍惜,这便是今夜所见之月,比以往中秋直接抬头所见之月更明亮的原因。本诗一无雕琢,而轻描淡写之间,欣喜之情、感慨之意,尽在不言中了。[1]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白居易

人道中秋明月好,

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

今夜清光此处多。【注释】[1]华阳观:华阳公主故宅,又称宗道观,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永崇坊。

此诗作于永贞元年(805),时白居易34岁,在长安任校书郎,生活悠闲,心境宽裕,因而诗作也往往轻快愉悦。本诗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确是白氏“老妪能解”之风格。然而于短短四句中将时间、地点、事件一一讲明,末句遥想中秋明月之清光,亦自令人神往,可以说诗人的文学修养正是在这样日常随性的小诗中不动声色地体现出来,看似句句平凡,却是质而不俗。于中秋佳节,收到这样一幅好友传来“邀同赏”的请柬,应该是十分愉快的吧。[1]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诗

[唐]白居易[2]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3]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望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释】[1]湓亭:即水湓亭,时为浔阳的一处景点。[2]曲江:在长安城南,是著名的游赏胜地。《剧谈录》称“曲江池……花卉周环,烟水明媚”。杏园:在长安朱雀门街东,与曲江毗邻。《两京城坊考》:“杏园为新进士宴游之所。”[3]湓浦:即湓水,其与长江交会处称湓口,在浔阳,即白居易被贬处。

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时白居易已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在浔阳。关于这个地方,白居易在著名的《琵琶行》中曾经有过一段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同是中秋,同是明月,如今的环境与当年清澈美丽的曲江,与繁花满树、士女如云的杏园是多么强烈的对比,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伫立远望,看得见月亮,却看不见遥远的故乡。中秋月圆几回也就是过了几年,而故乡远在天边,又要到何时才能归去?这个寂寞的地方没有朋友伴随身边,没有人能领会风中叹息的凄凉,于是诗人也只好苦笑着对自己说一句:至少,今年的月亮和以往一样明亮。本诗句句紧扣今昔对比,而读者若再联想到上一首诗中,白居易邀友赏月的轻松愉快,则此诗中蕴含的忧伤沉痛自是不言而喻。月兔(右上)中秋赏月

旅中秋月有怀

[唐]朱庆馀[1]

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2][3]

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4]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

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注释】[1]倍:更加,加倍。[2]暮:黄昏。旅雁:秋日向南迁徙的大雁。[3]衡阳:地名,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今属湖南。古人认为大雁等候鸟“南翔衡阳,北棲雁门”。[4]归云:回归山中洞穴的浮云。古人认为云产生于山中岫穴,故往往有“云出岫”、“云归岫”等说法。迥:远。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然而对于飘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样的时刻总是分外伤感。佳节是别人的,孤单是自己的。眼看着天边大雁成群翱翔,返回它们的故乡;云朵飞快地掠过,要回到它们诞生的山中;枯黄的树叶缓缓坠下,叶落归根。诗人心中深深的离恨和对故乡的怀念,为他眼中所见的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一切都在触动他的愁肠。然而现实中的诗人终究无法飞回家人身旁,所以只能夜夜梦回,在梦中跨越千里回到家乡,回到旧时读书的地方。“旧书堂”在这里有可能是实指诗人梦中所见,也可能只是代指故乡。相较古人千里之外便只能梦魂遥寄的无奈,现代的我们即使在大洋彼岸,也可以很方便的用电话、网络等技术和家人联络,实在比他们幸福得多。只是,是否也因为这种便利,使得我们有时反而不那么重视团圆的节日,不那么重视在一起的时光了呢?[1]

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唐]许浑

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

中秋

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2][3]

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4]

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注释】[1]鹤林寺:位于江苏镇江城南黄鹤山下,始建于东晋。[2]轮彩:指月亮。[3]镜光:明亮的光,这里指月光。[4]达曙:即达旦,到天亮。

许浑是晚唐诗坛相当重要的人物,和“小李杜”中的杜牧过从甚密。他的诗歌题材很广泛,感时伤事、怀古咏史、登临题咏、田园风光、寓兴抒怀,多所吟唱。韦庄曾赞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他的诗作都是近体格律诗,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以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的赞语。这首《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七言律诗。首联为我们交代了中秋赏月的地点和背景,颔联和颈联则以工整的对偶句描绘了月夜的美景。颔联气势开阔,颈联流动婉转,犹以前者为佳。这样美妙的月色自然让人流连不舍、达旦相望,否则错过了就只能再待来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另外一首《咸阳城东楼》中的第二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可称得上是千古名句。也许你之前可能不知道许浑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后面这一句,现在已经成为形容重大事件爆发前紧张气氛的经典用语。其实有时候不需要太多,仅仅一句好诗就足以让一个诗人名垂青史。中秋[唐]刘得仁[1][2]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3]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4]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注释】[1]尘:这里指红尘俗世。[2]咸:都。期:期盼。[3]濡:浸润、沾湿,这里用来描绘月光洒在物体上那种犹如浸湿一般的感觉。[4]朗吟:高声吟诵。

诗人刘得仁为公主之子,却并未像他的兄弟们那样凭借皇亲贵戚的身份获得仕途上的好处。他一生孜孜于诗文,其五言诗清莹流丽,历来颇受好评。这首《中秋》个性特色鲜明,用语浅白却工巧耐读。首联和颔联以自然乃至于不经意的笔调写出人们对中秋月明的期待,不事雕饰。颈联却极工整,两个动词“洗”、“濡”都用得极见功力,前一句微观细腻,后一句关照全局,月明之夜的清新之感跃然于纸上。诗人在朗月下“朗吟”,正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全。可惜“惆怅又西倾”,到底躲不过“好景不常”的遗憾。然而人世间的事情,不正是因为遗憾,才更值得珍惜吗?中秋[唐]陆龟蒙[1]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余天。[2]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3]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注释】[1]水国:即水乡。雨余:雨后。[2]客心:旅人之心,游子之思。悄然:忧伤的样子。[3]消遣:排遣,度过。

诗人陆龟蒙生活于唐末动乱的年代,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与政治局面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但其所寄情的诗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这首《中秋》也在平静的外表下隐隐透出不平之气。首联以莲花的清香写出水乡雨后的清新,而这样湿润适宜的天气中,旅居他乡的诗人却忧从中来。中秋本是合家团圆悠然赏月的日子,可现在社会动荡,有几人能够享受佳节的愉快?兵戈之乱什么时候能停息,那些故交旧知们又有几人得以保全?深重的忧愁让时间变得难以排遣,诗人近乎自嘲式地将原因归之于没有学禅。不过照我们想来,在中秋这样的佳节里,真要息机忘情,心如止水,也是颇有难度的。诗人自谓“从来未学禅”,但在诗歌技巧上,却是玄机暗藏。首联“清香闻晓莲,水国雨余天”,按理说应该前后颠倒一下才更符合写景的一般规律,而这里的写法不仅形成了首联和颔联的顶真手法,而且使文气更加连贯,可以说匠心独运。中秋祭月

中秋旅舍书怀

[唐]薛能[1]

云卷庭虚月逗空,[2]

一方秋草乱鸣蛩。

是时兄弟正南北,

黄叶满庭来去风。【注释】[1]虚:通“墟”,荒芜。逗:停留。[2]一方:一边,多指远处。鸣蛩:即蟋蟀。

风卷流云,如水般流逝的云彩,匆匆掠过悬挂空中的月亮。馆舍荒芜,一片秋草枯黄,蟋蟀杂乱的鸣叫使人心烦。这个夜晚,兄弟南北分离,向窗外望去,只看见满院的落叶,沙沙地随风回旋乱舞,搅乱人心。

薛能久在外为官,三十余年宦历遍及东西南北。封建官员长年在外,常在旅途寄宿,自然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此诗首二句意境空阔,云动月止,光华如水,使荒庭更显空芜;窗外蛩鸣的嘈杂,足以反衬室内的寂静。鸣蛩多引发秋兴,薛能另一首《雕堂》诗中便有“鸣蛩孤烛雨,啅雀一篱秋”的句子。这首诗没有让月亮成为主角,以致中秋仅成为悲秋心路中一个纪事的符号。

送李秀才归荆溪

[唐]韦庄[1]

八月

中秋月

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2][3]

人言格调胜玄度,我爱篇章敌浪仙。

晩渡去时冲细雨,夜滩何处宿寒烟。[4][5]

楚王宫去阳台近,莫倚风流滞少年。【注释】[1]木兰船:原指用木兰树木造的船,常用为船的美称。[2]玄度:东晋名士许询的字。许询以清谈著称,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尹云:‘清风朗月,輒思玄度。’”刘孝标注引《晋中兴士人书》:“许询能清言,于时士人皆钦慕仰爱之。”[3]篇章:文章。浪仙:唐诗人贾岛的字。贾岛作诗苦吟,诗风幽奇,唐代颇受推崇。[4]楚王宫:在四川巫山西阳台古城内。阳台:在四川巫山城西的高都山上。相传为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处。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5]风流:风雅潇洒,洒脱放逸。

首句交待时间,时值圆月中秋。次句点事件,这是为了李秀才泛舟东去荆溪,吟诗送别。颔联两句盛赞李秀才:先是风骨胜过被人赞誉为清风明月的许询;再是文采可与以苦吟闻名于世、诗风清冷幽僻的贾岛相匹敌。于是虽无一词描摹李生形貌,而一个风度雅致、才华横溢的文人跃然纸上。颈联从李秀才自身转到自然环境,诗人宕开一笔,开始揣想李秀才出发后的行程,晚舟急着归家,冒着靡靡细雨前行。傍晚何处歇息,来抵御那江上的寒烟呢?这一联以嘘寒问暖的口吻,表达对李秀才行途的关切之意。幽秀低回,忧行之思,情意绵绵,而尾联却一改口气,以戏谑的口吻嘱咐李秀才:你要经过楚王宫,离居住在阳台的巫山神女很近,可不要因为你的风雅潇洒、洒脱放逸,引动了神女,从而留恋不返,耽误了青春时光。情致一变而诗境豁然,抹去了送别诗的低回宛转,别有风味。中秋月[唐]司空图[1]

闲吟清景外,[2]

万事觉悠悠。

此际若无月,

一年空过秋。【注释】[1]清景:清光。曹植《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2]悠悠:形容闲适的样子。中秋赏月

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将“冲淡”排在第二位,可见他对这一风格的赞赏。李梦阳《潜虬山人记》说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即冲淡意),情以发之。”可见“冲淡”难为。诗歌创作中要做到自然清淡、不着痕迹,便不可着力雕琢。因一经用力,便面红耳赤,“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再没有“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的意趣。淡定冲和的诗歌意象代表作,便是陶渊明的《饮酒》组诗、王维的山水诗。司空图自黄巢之乱后,避世不出,日与名僧高士吟咏山林间,多山林遣兴的诗作,这首《中秋月》,也可称得上闲吟自适,不事雕琢。

中秋禁直

[唐]韩偓[1][2]

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栏。[3]

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寒。[4]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5][6]

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注释】[1]疏明:疏淡的光辉。朱淑真《闲步》:“乍得好凉宜散步,朦胧新月弄疏明。”禁漏:宫中计时的漏刻。[2]紫泥封:指皇帝诏书。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3]贝阙:以紫贝为装饰的宫阙,本指河伯所居的龙宫水府,后用以形容壮丽的宫室。语出《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4]歌管:此处指歌声和丝竹管弦的乐声。[5]长卿: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门赋:司马相如作于汉武帝时。据说失宠的陈皇后以百金重托,司马相如以陈皇后的口吻抒写望君不至,寂寞哀怨之情。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6]际会:犹“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指臣子遇到善用其才的君主。陈皇后

首联上句点明时间,宫中的更漏声传来,时已夜深。次句交待作者本人的情态:中秋夜值班,他刚起草完诏书,偷得半刻闲,倚着栏杆夜眺。颔联写皇宫的景象,而又暗含中秋明月的影响。金盘指承露盘,颜师古注《汉书》:“《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此处也会引人联想起天上满月之形状。琉璃瓦反射着明月的幽冷清光,仿佛宫殿散发着寒气,可见月华极盛。远望天际,衬托着皇家园林楼阁,此时耳边随风送来宫中管弦奏乐之声,渺渺曼曼,好似天乐。末两句发感慨,司马相如作为武帝的文学侍从,为失宠的陈皇后写了《长门赋》,使她暂时重得皇帝的怜爱。只是君臣遇合,却比用华美的文字感动人难多了呀!韩偓眼中虽见明月,心中仍念人事。特定的华贵端方的宫廷中秋月景,使他的思绪离不开人间帝王家。因有后宫的丝竹乐声传来,他不禁念起朝堂君臣,感慨顿生。所谓尘心不息,不见自然,见景生情,总干身世。

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唐]吴融[1][2]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3]

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4][5]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沉。[6]

目断枚皋何处在,栏干十二忆登临。【注释】[1]相寻:寻访。[2]非烟:原指五色祥云,此处代指宫禁。禁林:翰林院的别称。[3]九门:禁城中的九种门。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郑玄注《礼记·月令》:“天子九门者,路门也、应门也、雉门也、库门也、皋门也、城门也、近郊门也、远郊门也、关门也。”后用以称宫门。[4]太液: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5]圆灵:天。象纬:此指星象经纬,日月五星。[6]目断: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枚皋:枚乘之子,西汉武帝文学侍从,以文思敏捷著名,有“枚速马迟”之称。

首句以他人都在满月时相聚赏月的欢欣,反衬诗人独自在翰林院值夜的孤清。于是他聊发牢骚:本来还抱怨与亲朋距离千里太遥远了,现在却更是天上人间的相隔了。古时宫禁森严,门庭深远,不得自由出入,故多以天、海之类比喻宫廷。在民间的中秋,就算不能与家人相会,也可与好友饮酒酬唱;而这个宫廷的中夜,分外的凝寂。“太液”两句倒装,极写月夜宁谧:太液池透明澄澈,连池中的生物都沉定了;天穹似锁,星辰静定。

诗人夜值,也没有什么公干,凭栏远望,想起了汉武帝的文学侍从枚皋。枚皋以才思敏捷著称,受到武帝宠爱。承平的汉世已成历史,眼下处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世,即使有像枚皋那样富有才思的人,帝王也未必有心欣赏闲文了。古人诗词多用凭栏这一意象兴忧思愁绪。栏杆十二,形容栏杆曲折之多,用如“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朱淑真《谒金门·春半》),更是可见主人翁的清愁难消,难以遣怀。

八月十五夜

[唐]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疑欲流。[1][2]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3]

因君照我中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注释】[1]华岳:西岳华山,也用以指高大的山。露掌:指仙人掌,华山之东峰。[2]海门:海口,内河通海之处。潮头:潮水的浪峰。[3]中心:即心中。

首联以明洁的语言,直指晴朗的中秋,万里无云,明月如镜,可笼照九州。这是团圆之夜。下文两联写月下景,却不出月字。颔联暗喻月光,将不可触摸的光芒拟物,先是似固态的冰,折射着五彩光芒,落满人衣,简直使人欲伸手去拂;再言似动态的水,不可捉摸。这两个譬喻对月亮光华的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相较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更增添了色彩与流动感。颈联的空间一转,从上一联的面前景中跳出,将想象中的视野放到天下:向西,仿佛看到了高大的山脉上积聚了清露。向东,看到了八月的海潮,乘着风势,翻滚着白浊的浪头扑来。这两句前人评价甚高,《升庵诗话》误以为此句曹松作,评说:“‘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松诗多浅俗,此二句差有中唐之意。”

这九州风貌的描写,逗出了结句:在这团圆夜,孤身在外的人也消减了愁绪。看诗意,诗人并未能与家人团圆,只是同在一轮圆月下,即便相隔千里,景趣迥异,共同的情怀,也可聊解思念之苦。这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夜泊武昌

[唐]刘淑柔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1][2]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3][4]

悠悠兰棹晩,眇眇荻花秋。[5]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注释】[1]素娥:嫦娥的别称,也用作月的代称。[2]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鹤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古今诗人题咏众多。[3]悠悠: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棹:舟。[4]眇眇:飘动貌。荻花:生在水边,似芦苇,秋天开紫花。[5]关山:关隘山岭,比喻阻隔。

首句点出诗人夜泊的地理环境特点:脉脉一水,隔开汉阳与武昌两城。次一句时空交错,今夜的素月照着不知何时建造的黄鹤楼,今夜的黄鹤楼,沐浴着不知何时诞生的明月的光辉,用法犹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长存,无人可见它起始没落,于是更易使人觉得人生短暂。历史时空感,往往使诗人多发感慨。船靠岸时已经日暮,荻花随风飘动,已经呈现衰败之象。“秋”字多用以形容容颜衰老,鬓发霜白,此处则形容花败,描摹荻花褪白的色彩,兼点了季节,可说是妙得双关。女诗人题写中秋,主旨在抒写关隘阻隔、行旅生涯使人伤怀。笔力宛转轻柔,慢抒柔肠寸断之愁,颇有哀而不凄的微婉情致。嫦娥执桂图

倾杯(碧澜堂席上有感)

[宋]张先[1]

飞云过尽,明河浅,天无畔。草色栖萤,霜华清暑,轻飔弄袂[2][3],澄澜拍岸。宴玉麈谈宾,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午夜中秋,十[4][5]分圆月,香槽拨凤,朱弦轧雁。[6]

正是欲醒还醉,临空怅远。壶更叠换。对东西、数里回塘,恨零落芙蓉、春不管。笼灯待散。谁知道、座有离人,目断双歌伴。烟江艇子归来晚。【注释】:[1]明河:银河。[2]飔:凉风。[3]玉麈谈宾:挥着白玉柄拂子高谈的客人。[4]槽:琵琶上的檀木作的槽。凤:琵琶上端雕刻成凤头状的部位。[5]朱弦句: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名。可同上句连在一起解释为奏乐的意思。朱弦,古筝上的弦。雁,雁柱。[6]壶:漏壶。古代的计时仪器。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又称“张三影”。生活闲适安逸,所以词作中一派享乐气氛。凉夜无云,天上银河,地上萤火,微风袭来,衣袂飘飘。座长满,杯不空,又有美妙的音乐相伴,值此中秋明月夜,果然是欲醒还醉。然而尽兴过后,又不免惆怅起来,是因为漏声相催、更鼓频换,还是秋塘叶败、芙蓉零落?其实都不是,虽然富贵逍遥,貌似无忧无虑,但是有谁知道诗人心里涌起的凄凄离情呢!只是目光过处,轻易就被轻歌曼舞的身姿隔断,而心中思念的人却似乎还在遥远的天际,不知何日将是归期。人多时候最寂寞,即是如此吧!

中秋月

[宋]晏殊[1]

十轮霜影转庭梧,[2]

此夕羁人独向隅。[3]

未必素娥无怅恨,[4]

玉蟾清冷桂花孤。【注释】[1]霜影:月影,月光。[2]羁人:羁旅之人,客居异乡的人。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比喻孤独失意。[3]怅恨:惆怅怨恨。[4]玉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成月亮的别名。

十年来月光夜复一夜地围绕着庭院的梧桐升落。偏偏在这中秋之夜,羁旅的异乡客,却是独自冷坐一隅。中秋夜他怀念亲朋团聚的热闹,抬首孤对明月,自身的寂寞使他以己之情揣测月中仙人:寂静的月宫,桂树独立,人烟冷清,嫦娥即使拥有长生不老的生命,也未必就再无怅恨了吧?

嫦娥奔月后,作为窃药长生的代价,独居月宫,在后世的传说补充里,只有白兔、桂树相伴。自唐以来,文人多有以中秋人间的圆满快乐反衬嫦娥的孤寂冷清之作,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罗隐《咏月》)、“谁念姮娥单枕,寂寞广寒宫殿”(向滈《水调歌头》)等。本诗有意将嫦娥引为同道,实是一种苦味而无奈的自我慰解。

中秋夜不见月

[宋]宋祁[1]

万里重云晦玉轮,[2]

兔孤蟾远托霄垠。

世间未必皆同恨,[3]

亦有居心不净人。【注释】[1]重云:重叠的云层。晦:昏暗不明。[2]兔: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霄垠:天际,天边。[3]居心不净: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司马道子于中秋夜赞叹万里无云,担任骠骑长史的谢重说:“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司马道子戏弄他说:“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类的感情有某些共性,与之相关的某些意象的指向便比较单一,例如“秋风”,提及则“残照”、“愁起绿波间”、“凋碧树”。审美指向单一则易千篇一律,中秋不见月也是如此。前人多为此惆怅,难耐无赖。

这个中秋夜,宋祁也只见阴云蔽月,孤月在天际,晦暗无光。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兴起怅恨,抒发伤月孤清的情绪。他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好明月千里,也有像谢重那样欣赏微云托月的。道理浅白,质朴真实,诗人不用直笔抒写,而是借用典故,又正切合中秋这一时刻,便显得典雅博奥。“居心不净”一词,原为司马道子忌惮谢重与他的政治对手王恭的姻亲关系,借戏谑敲打他,在这首诗中,实已淡化了原有的贬义。

中秋夜清思台独坐对月寄太傅曾鲁公宫师赵公

[宋]张方平[1]

万籁沉声群动息,[2]

纤尘绝迹片云无。[3]

此时何物名身世,[4]

一点灵光彻太虚。【注释】[1]万籁沉声:犹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2]纤尘:微尘。[3]身世:声名地位。[4]灵光:神光,佛道指智慧的光芒。太虚:宇宙,空寂玄奥之境。

自古及今,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年,多以扬名仕进为目的,士人们挂念着调鼎济国、安民生、定国疆、荣振门楣,记挂着了却君王事、生前身后名。儒家的人生理想,深入文人骨髓。为这济天下的理念,于是牵累一世,求功名不得则苦,周旋官场则苦,君威难测则苦,身不由己,受官场播弄,随人事起伏。

社会结构愈繁复,人越易异化;所求越多,越不自觉。纷繁的尘心,只有面对浩然宁谧的自然时,才能恍然。诗人张方平中秋值夜,清思台上独清思:天下万籁俱寂,天上明镜高悬,无风无云,只有明辉万里,充斥天地。如水的月华空灵静虚,穿透万物,照彻人心。寂静空廓的月夜使心灵瞬间通透万分,此时此刻,一点智慧之光使诗人彻悟身名之虚。心中充满天然的灵华,便是有这一瞬,也不枉一世。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1]大[宋]苏舜钦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2]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3]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4]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返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注释】[1]前宰:张子野,即张先,曾任吴江县令,故称为前宰。[2]节物:与季节相关的景物。[3]双璧: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4]只恐句:用《博物志》中记载的“天河浮槎”的典故。古传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槎,木筏。斗牛,天上的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