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2:48:48

点击下载

作者:黄少成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

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试读:

前言

理论的发展源自实践的发展,同时,理论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水平。新的学科的建立同样源自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和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一、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不是对已经建立起来学科的范畴开展研究,而是对一门尚未建立的学科的范畴进行探索。目的是通过首先确立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来构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基于此,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实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展研究;二是对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展研究,是对政治教育学范畴开展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一前提成立的情况下,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必要性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示某项工作必须这样做,否则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研究中所述的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二级学科之下建立的一门下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辩证统一体。但是,同作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三者有着各自的特征和规律。基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产生根源、理论基础、施教规律,以及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形成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差异,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践及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分别对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开展研究,以更好地把握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维度。其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门研究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建立一门政治教育学,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细化、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要性指的是事物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理论的发展源自实践,同时理论的发展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正是源于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作为专门的、系统的理论,也会对我国政治教育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都会持续显著增加。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策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面临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开展专门的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以及提升国家政治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内容

对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也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关于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以范畴的哲学内涵为依据,通过探索范畴的古汉语词义、具体科学范畴的内涵,深刻分析作为政治教育学上位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特征、结构、功能、研究缘起及发展的趋势,比较借鉴、辨析厘定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确立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澄清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政治教育的要素、政治学的范畴、教育学的范畴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的关系,明确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学科领域。只有熟练把握了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特点,才能准确地在政治教育学的领域中筛选、概括、提炼出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二是关于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的研究。一门学科的范畴,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在形式上,范畴作为该门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单位——概念,数量之巨难以穷尽。因此,本书对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更多的是探索该门学科中体现和反映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特性的那些概念,即一定意义上的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相互关联的范畴体系。其中的规律即人的政治素养形成发展的规律,其中的原则即范畴逻辑结构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逻辑中项——逻辑终点”的原则。同时,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行程必须与人的政治素养形成发展规律相符合、相一致。这一规律和原则,为最终确定政治教育学范畴提供了研究方法与学术路径。

按照人的政治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确立了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一般的、共同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由基项范畴、中心范畴、起点范畴、中项范畴、终点范畴及介体范畴等逻辑标识(或逻辑指代)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只要找到与这个标识(或指代)相对应的类属概念,就确立了本研究所探索的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笔者认为,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系,是以政治文化为基项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为中心范畴,政治认知为起点范畴,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同为中项范畴,政治参与为终点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研究中还明确提出了认知构建、情感培养、认同培育、技能训练、参与引导等介体范畴。总体上,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共计10章,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政治教育这一核心概念,论述建立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内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关于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为基本依据,借鉴美国、德国等西方主要国家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概念,辨析政治教育的内涵。全面梳理30年来国内关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分析政治教育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厘定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两种不同施教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异同,从学理上论证建立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二是分析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相互关系,阐述开展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通过论证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理论工具的功能与作用,阐述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对于政治教育学自身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作用及理论意义。

三是以科学研究发展的一般历程和新的学科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辨析并界定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学科归属。同时,通过政治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学术思路,探索确立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理论,论述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梳理与政治教育学范畴相关的几组关系,阐述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功能和范畴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追溯范畴的哲学内涵。从《范畴篇·解释篇》对范畴的释义为起点,系统地梳理亚里士多德、康德及黑格尔关于范畴含义的嬗变过程,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辨析范畴这一概念的内涵,为界定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确立理论依据。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范畴认识中,抽象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范畴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构建政治教育学逻辑范畴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辨析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阐述几组相关概念的关系。以范畴的哲学内涵为依据,通过探索范畴的古汉语词义、具体科学范畴的内涵,深刻分析作为政治教育学上位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特征、结构、功能、研究缘起及发展的趋势,比较借鉴、辨析厘定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基于政治教育学的相关概念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在明确政治教育学范畴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政治教育的要素、政治学的范畴、教育学的范畴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的关系,明确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学科领域。

三是分析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功能,确立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阐述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抽象性与具体性、阶级性与科学性、开放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并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起点——逻辑中项——逻辑终点”的逻辑行程与人的政治素养形成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以及范畴自身的规律性、承载性和可知性原则,为最终确定政治教育学范畴提供研究方法与学术路径。

第三部分以范畴体系的一般逻辑结构为基本原则,确立以政治文化为基项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为中心范畴,政治认知为起点范畴,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同为中项范畴,政治参与为终点范畴的政治教育学逻辑范畴结构体系,并对上述范畴逐一论述。

一是界定政治教育学逻辑基项范畴的含义和特征,辨析政治教育学基项范畴——政治文化的内涵,阐述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教育学基项范畴的特征和意义。

二是界定政治教育学中心范畴的含义,分析政治教育学中心范畴与基项范畴之间的关系,辨析政治教育学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内涵,论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作为政治教育学中心范畴的特征和意义。

三是界定政治教育学起点范畴的含义,辨析政治教育学起点范畴——政治认知的内涵,论证政治认知作为政治教育学起点范畴的特征和意义。

四是界定政治教育学终点范畴的含义,辨析政治教育学终点范畴——政治参与的内涵,论证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教育学终点范畴的特征和意义。

五是界定政治教育学中项范畴的含义,分别辨析政治教育学中项范畴——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的内涵,论证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作为政治教育学中项范畴的特征及意义。三、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学科意义

政治教育学学科构建的意义是在研究政治教育学范畴基础上自然衍生而来的。因为范畴作为理论知识抽象后的概念和理论单元,具有很多方法上的功能,包括理论认知功能、逻辑推演功能及摹写现实功能等。研究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就搭建起了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骨架,对于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实际上也是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学科化的过程。

第一,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国内外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促进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具有独特的借鉴、整合、汇聚功能。政治教育是随阶级和国家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的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理论成果,为我国的政治教育及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建立政治教育学,对于系统地总结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借鉴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不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相关理论成果,进一步强化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其上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过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学科细化,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部,分别对其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进行研究和比较,探明各自的基本内涵、特点和规律,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进程和共性规律进行更高层次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研究过程,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深化与细化的必然趋势,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政治教育学自身学科及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的发展。一直以来,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内涵等相关的基本理论,都散落在政治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系统地构建政治教育学,深入探索并集中阐述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将使其以更加明确的研究对象、规定性的学科范畴,引领学界深入推进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拓展政治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广阔学术空间。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包含政治教育学的原理论、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教育价值论、政治教育机制论、政治教育学方法论等内容,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将成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第一章绪论

随着社会政治实践与理论及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完整系统的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政治教育实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题研究,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维度。第一节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一、选题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学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结构论、过程论、方法论、价值论、环境论、管理论、创新论、发展论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经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尽管如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或涉及的领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基础。在这一学术思路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作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体得到丰富和发展。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相对宏观的、整体的层面作为一个研究维度,那么,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部,分别对其所包含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进行研究,就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只有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部,探明其各自特点、规律,才可能更准确地提炼、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之后,对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各自特点与规律的探讨才可能进一步深化。

从政治教育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及目前学科建设情况来看,系统的、专门的指导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与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主要是政治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但是在这些学科中将政治教育及相关内容作为重点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述的内容并不多。

在政治学中,政治教育是重要概念之一。但是,政治学研究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阶级、国家、国体、政党、政权等。政治教育在政治学中属较为边缘化的概念,政治学中对政治教育着墨并不重。

在教育学中,政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出现在德育相关的论著之中。但德育相关的论著,又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政治教育并不居于主导地位。鲁洁教授的《德育新论》可以视作代表。因此,对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不可能由一级学科教育学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德育学来完成。

在国内,目前对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置于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但是,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特有的研究重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理路。思想政治教育学也难以完成对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内容上的研究严重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尚处在构建学科体系的阶段。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把政治教育纳入其研究视域,但仅仅是作为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环境、机制、原则、方法、价值及其实现等方面并没有把政治教育作为专门的内容进行探索,也没有开展与政治教育相关的专门研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融合和两者作为辩证统一体共同规律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集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学隐含着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同类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的施教规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方面,既要对社会成员灌输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也要对其进行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教育。在理论建设方面,政治认知与道德认知、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政治行为与道德行为等都被集合在一起进行阐释和理解。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即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渗透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现。

从政治与道德的特点和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施教规律的区别而言,对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分别开展研究,是学术理论研究与政治、道德实践发展必须相符合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开展政治教育专题研究既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路径,也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趋势的重要一环。

在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建立一门学科的基石。同样,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必须倚赖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本研究在论证确立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并拟定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构建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旨在为建立一门政治教育学奠定基础。二、研究目的

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性研究。这一自主性研究的前提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当前我国政治实践及发展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为依据,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目的,借鉴参考国内相关学科和其他国家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促进政治教育学及其范畴体系科学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政治教育理论科学形态,成为增强一国与他国对话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其科学形态的目的,就是使这些理论能深层次地解释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结合政治教育的本土经验,厘定政治教育理论中一系列概念、方法、分析框架,使之成为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用的工具,并界定使用这些概念工具的限度,是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

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政治教育理论及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构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最基本的理论单元。对政治教学范畴开展研究,是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也是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其科学形态的基本任务。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思路和国外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探索确定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并分析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与功能,厘清政治教育学与其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建立一门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教育理论奠定基础。三、研究意义

研究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目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构建政治教育学。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意义包括政治教育学范畴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以政治教育学范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教育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作用

第一,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认知作用。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政治教育学丰富理论知识高度概括抽象后的一系列概念,是认识和把握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工具。研究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有利于深刻认识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及规律,有利于较为系统地掌握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

第二,政治教育学范畴对学科的构建作用。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单元,同时也是政治教育学学科网络上的纽结。研究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实质就搭建起了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骨架,对于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思维工具作用。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思维工具作用首先体现在对范畴探索的思维方式上,包括剖析政治教育学范畴内在的矛盾、推演政治教育学范畴从个别到一般的运动过程、实现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新旧转化等思考辨析的方式方法等。其次,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思维工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展现的是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政治教育学范畴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内容,其范畴及体系拓展到哪里,政治教育学学科网络就延伸到哪里。作为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运动思辨过程对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此外,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方法作用还体现在范畴摹写现实的功能等。

2.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意义

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上。政治教育重点是解决社会成员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形成和发展反映一定社会、阶级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政治共识,具有明显的表达和实现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倾向性,因此开展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一定范围的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同时,随着人们自主性意识的提高,其社会参与、表达政治诉求的愿望和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重视并有效开展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整合社会政治资源,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有利于拓宽社会成员民意表达渠道,使党和政府与社会更好地沟通;有利于引导民众合理表达情绪、有序参与社会,协调不同群体的政治社会利益关系。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政治理想,进而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社会提供支撑力、凝聚力。

重视政治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国家软实力包括国家的社会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的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以政治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历史过程在人们内心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的综合,是政治体系存在的隐形结构和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是政治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并贯穿于政治文化发展的始终,发挥着维持、改变、创造政治文化和整合政治亚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承袭政治文化,增强以政治文化为核心的国家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重视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本思想要求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培养社会成员独立的认知能力、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增强社会成员作为主人翁的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社会成员自主自立的人格意识。因此,加强政治教育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六个方面作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并号召亿万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前进。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教育是调动亿万人民在政治实践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加强政治教育,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于我们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加强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重要的任务之一。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方面,总体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教育对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因此,重视并加强政治教育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

3.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

政治教育学学科构建的意义是在研究政治教育学范畴基础上自然衍生而来的。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实际上也是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学科化的过程。

第一,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国内外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促进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与系统化。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具有独特的借鉴、整合、汇聚功能。政治教育是随阶级和国家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鲜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的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理论成果,为我国的政治教育及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建立政治教育学,对于系统地总结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教育的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借鉴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不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相关理论成果,进一步强化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其上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过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要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学科细化,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部,分别对其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进行研究和比较,探明各自的基本内涵、特点和规律,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进程和共性规律进行更高层次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教育研究过程,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深化与细化的必然趋势,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有利于政治教育学自身学科及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的发展。一直以来,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内涵等相关的基本理论,都散落在政治学、教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之下,系统地构建政治教育学,深入探索并集中阐述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将使其以更加明确的研究对象、规定性的学科范畴,引领学界深入推进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将会更好地拓展政治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广阔学术空间。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包含政治教育学的原理论、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教育价值论、政治教育机制论、政治教育学方法论等内容,政治教育学的建立将成为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第二节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国外研究现状

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西方国家及其学者都宣称其相关的教育是中立性的活动,不带有政治倾向性。因此,除极少数国家,如德国,将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称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般不使用政治教育这一意识形态鲜明的概念,而是以政治社会化或公民教育替代政治教育的概念或者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掩盖其教育的政治倾向性。

当然,不使用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不表明西方国家就没有与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表明没有与政治教育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思想。相反,美国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政治教育,英国、法国等国的公民教育及其良好的成效,都充分显示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发挥的作用。总体而言,尽管国外没有或者很少直接使用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鲜见政治教育学及其范畴的论著,但是它们却有着丰富的政治教育理论及相应的流派,特别是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西方其他国家政治社会化与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概念,仍然是中外相关学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德国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研究状况

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历来重视政治教育在政治宣传、政权巩固、社会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在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是发展成熟、学者众多、成果极为丰硕的学术领域,有关政治教育的著作浩如烟海,正如英国当代教育学家杰弗里·罗伯茨在2002年的《议会事务》上提到的,“德国是欧洲少有的政治家、学者和其他专家都普遍关注政治教育的国家”。可见,对德国的政治教育研究状况进行概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西方学术界对德国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德国学者对德国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研究状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德国学术界对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流派众多,并产生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比较著名的政治教育研究流派及代表人物,如精神文化教育理论的代表李特(Theodor Litt,1880—1962)和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1882—1963)、合作教育理论的代表欧廷格(Friedrich Oetinger)和特奥多·威廉(Theodor Wilhelm)、交往行为理论的代表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政治教育冲突理论及批判理论的代表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1932—)、理性教育理论的代表苏特(Bernhard Sutor,1930—)、宽容教育理论的代表加格尔(Walter Gagel,1926—)等,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教育教学法、政治教育史等方面。(2)德国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十分丰硕。德国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政治教育著作,2010—2011年,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出版的著作清单(含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每年都长达100多页,仅2012年1月至3月,这一数据就达到了24页,呈现出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与学术思想争鸣的局面。(3)尽管众多流派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中没有专门关于政治教育学及其范畴的论著,但是不同流派和相应理论都提出了其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如精神文化学派提出了陶冶、修养、精神、文化等范畴,合作教育理论学派提出了合作、体验、责任、权利等范畴,交往行为理论学派提出了交往行为、生活世界、交往理性等范畴,政治教育冲突理论及批判理论学派提出了冲突、利益、责任等范畴,理性教育理论学派提出了政治理性、规范政治、理智、人性等范畴,宽容教育理论学派提出了宽容、尊重、批判等范畴。不同理论学派提出的范畴总体上集中围绕政治教育、政治文化、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等基本概念阐述和辨析,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成果。其中,政治教育是以人的独立价值和人的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倾向于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素质或水平,其目的是促进民众对政治事件真相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备;政治认知是指认识、理解各种政治现象,获得政治知识的含义,也指人们政治认知的水平和政治认知的能力,是一个包括政治认知活动、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更为宽泛的概念;政治认同是指人们的一种政治心理,是特定政治主体在与政治系统发生作用时,基于政治认知、政治判断而产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政治参与是公民“采取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有效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民主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

此外,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政治教育理论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研究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学者主要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约翰·帕特里克(John J. Patrick)、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执行主席查尔斯·奎葛莱(Charles N.Quigley)、耶鲁大学的彼得·盖伊(Peter Gay)、英国的欧本海姆(A.N.Oppenheim)、日本的青木武矢、近藤孝弘、中野和光、船尾日出志、宫野安治、吉冈真佐树等。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包括德国政治教育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学校的民主教育、德国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教育、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政治教育的全球化、德国学者的政治教育思想等。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每年都举办研讨会,学术交流频繁。

2.西方其他国家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状况(1)注重对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1958年美国学者伊斯顿首次发表的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论文,1959年海曼出版的专著《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2)十分关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政治文化、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著作,如1977年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大全:理论与研究》,克里克主编的《政治教育论文集》(1977)等。(3)注重通过会议形式加强对政治社会化或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来研讨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问题,如国际政治学学会于1980年召开了政治教育圆桌会议,欧洲政治研究会和国际政治学会于1981年联合召开了“性别与政治社会化”国际研讨会,以强化对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3.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广泛

公民教育成为各国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的概念盛行于西方国家,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内容。西方国家学者对公民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公民资格教育的研究。公民资格教育即“为了公民资格的教育”(Educationfor Citizenship)。关于公民资格的教育将重点放在如何为学生提供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知识上,强调对国家历史、政府的结构及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美国学者考根(John Cogan)与英国学者德瑞科特(Ray Derricott)共同完成的“公民教育政策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21世纪的公民资格:教育的一个国际视角》,其中提出了多维度公民教育的思想。他们把21世纪初所需要的公民资格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即个人维度(Personal Dimension)、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空间维度(Spatial Dimension)、时间维度(Temporal Dimension)。目前这一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在国际公民教育范围内也有较大的影响。(2)关于公民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民知识、技能等核心概念及内容的研究上,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查尔斯·奎葛莱、约翰·帕特里克等,他们重点研究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全球趋势。(3)公民教育比较研究。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对不同国家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而且成立了专门开展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的机构,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公民教育的成果。比较著名的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和英格兰资格与课程局(QCA)两大组织。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公民教育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十个国家的公民教育:经验研究》(1971)、《跨国公民教育:来自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公民教育项目24个国家的个案研究》(1999)、《公民教育:一项国际比较》(1999)。此外,还有考根等编的《亚太地区的公民教育》和《21世纪的公民资格:教育的一个国际视角》、肯尼迪(Kerry Kennedy)主编的《公民教育与现代国家》等成果。

4.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理论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相关的范畴研究状况

从当前国内相关外文资料库中,尚未检索到与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范畴紧密相关的、专门的研究成果。不过,相关文献及学者观点中提及了与政治教育理论相关的重要概念或范畴。美国《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公民教育、公民责任、公民知识、公民技能、民主、民主价值、公民品性等概念。德国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赫尔曼·基泽克在其冲突教育理论中提出了11个范畴,即冲突、具体性、权力、法律、功能的关联性、利益、共同决定、团结一致、意识形态、历史性、人性尊严。基泽克的这11个政治范畴一方面强调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冲突性质和争议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治教育冲突理论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概而言之,公民教育理论和政治社会化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三个维度的内容和内涵,学者们一般都对政治文化、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辨析。西方国家关注研究的重点及其成果显示,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等概念是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的重要概念(或范畴)。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由于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尚未建立起来的学科,因此,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也几乎没有起步。本研究主要从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政治教育学范畴三个层次对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国内研究发展予以概括说明。

1.关于政治教育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经过期刊网检索,近30年来,关于政治教育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为400余篇,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关于军队或民兵政治教育的文章,1/5是针对中小学政治教育课程的文章,1/5是关于国外政治教育的文章。除此之外,仅有30余篇与本研究中“政治教育”概念相类似的文章。国内没有关于政治教育的专著,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散见于相关的政治教育的专著之中,如邱伟光等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鲁洁编著的《德育新论》、王玄武等人编著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等都对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关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政治教育研究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对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辨析,即将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对比理解和描述。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认为,政治教育旨在形成人们正确的政治意识,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②《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认为,政治教育是进行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观点和政治品质的教育,以坚定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一书认为,政治教育,即培养政治素质的教育……它是以政治思想为内容的。其中,政治思想,就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政治生活以及政策和策略等问题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或者说是关于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思想体系。

这类著作大多将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对政治教育的理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表述的。

第二类:从教育学视角辨析政治教育的内涵。①《教育大辞典》认为,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