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4:12:3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9年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指南

第一章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简介

一、湖北省农信社简介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农信联社”)成立于2005年7月28日,承担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省农信联社成立以来,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力加快业务发展。

二、湖北省农信社招聘考试概述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为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满足改革发展需要,特面向社会招录一批新员工,充实基层营业网点。(一)招录原则

1.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

2.社会招录员工实行定向报名、定向分配的原则,全部分配到基层信用社(支行)工作。(二)招录条件

1.年龄不超过25周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年龄不超过28周岁。

2.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市州所在地农信社(农商行)招录人员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应届全日制毕业生必须在当年7月31日前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否则取消录用资格;往届全日制毕业生,自考、成人高考、电大等非全日制学历毕业生必须提供学历证书方能报考。)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和违法违纪记录。(三)招录程序

1.资格审查及初次面试

2.笔试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委托省级权威考试机构命题和阅卷。全省组织统一笔试,笔试时间参见网站公告,笔试内容为与大专学历层次相对应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字综合等知识。

3.面试

根据笔试成绩,以市县行社为单位,从高分到低分按招录计划1:1.2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名单。面试由市州行社组织。

4.预录公示

市州行社按照笔试、面试成绩确定预录人员后进行公示。对公示期间收到举报并查实不符合招录条件的人员取消录用资格,缺额不再递补。

5.体检

市州行社组织预录人员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标准执行。

6.入职培训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一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录用。

7.办理录用手续

培训考核合格的,与市县行社签订劳动合同,办理档案转接手续。(四)有关待遇

新招录员工属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合同制员工。首次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六个月,试用期间执行基本工资,试用期满经考核转正后执行绩效工资。按国家规定享受有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福利。

第二章 复习备考建议

一、备考方略(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决定报考农信社之前,应该对农信社的相关情况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决定报考后,就要了解一些与考试相关的情况,准备好必要的复习资料。毫无疑问,近几年的真题是必备之选。有了真题之后,通过对真题的模拟练习,便可以对自己的基础水准做一个大致的评估。这一点很重要,但并没有引起所有考生的重视。通过这个评估,考生就能对自身的基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校正部分考生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的不健康心态,重新认识自己,准确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合理制定复习计划。自己的长项,可以少花些时间和精力;自己的短板,则要下足够的功夫。总之,这样一个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畏惧或骄狂心理,让考生少走弯路,多做有用功。

同时,通过对真题的分析,考生还可以了解试卷的结构,比如哪些题型分值高,哪些题型分值较低。高分值的题型以及它们所涉及的知识点便是复习的重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那种经常考,反复被命题的考点,这属于热点。对于重点与热点,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有两样资料是要精心去准备的,准备得好,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准备得不好,就可能事倍功半。这两样资料是核心讲义及历年真题。

1.核心讲义

农信社所有试题都是从各学科必考知识点中衍生而成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然而,农信社考试涉及的学科比较庞杂,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获取最多的、最有用的信息呢?这就需要考生挑选一套知识点重点突出的讲义,这类讲义往往以历年真题为依据,将各学科的众多考点归纳整理,条分缕析,可以说是经过去粗存精整理后的知识浓缩。考生如果选择这类考点归纳或知识浓缩型讲义,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历年真题

不管考生的复习时间是否充裕,吃透真题、把握考试重点是复习备考的不二法门:一方面,考生通过真题可以洞悉命题者的命题特点与命题思路,从而真正把握好考试。另一方面,考试的题目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就那么多,其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热点,这是考生必须了解的,通过对真题的研究分析,考生就可以获取有关考试的第一手信息,也就能系统而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复习方案,这样就为复习减少了难度,且提升了效率。没有做过真题,就没有明确的复习方向;吃透真题是获取考试成功的最佳捷径。

需要引起广大考生注意的是,湖北省农信社考试在笔试内容上会经常进行调整,希望考生做好心理准备。(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对于农信社考试的复习时间,建议划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要具备考试的基本能力,包括行测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等。对于基础不好的人来说,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另有一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某门课程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基础并不牢固,别说碰到复杂点的试题,就是给已经做过的题目,做错的几率还是很高,这种情况显然也是基础不牢固的表现。如果判定自己基础不好,就一定要早准备,因为弥补基础不足的时间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强化阶段

基础准备好了后,接下来是强化阶段,一般半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这个当然要看个人天赋,也要看自身基础。每天强化做题,可以把自己的弱项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突出自己的强项、提高自己弱项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塑造和积累答题思路与解题技巧。正常来说,在保证每天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十天半个月是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的。

3.巩固阶段

这个阶段还是要继续做题,一方面是做真题,通过做真题看自己哪方面比较弱,强化弥补。另一方面是做模拟题,每天一定要保证按规定时间答一套模拟,及时查漏补缺,保持考试状态;在这一阶段,如认真投入,勤勤恳恳,一个星期左右就够了。

总之,在准备时间上,基础阶段的准备时间应该是差异最大的。如果你基础够好,你甚至可以跨过这一阶段,用近1个月的时间全力冲刺,结果也会不错;但是如果你基础不好,那你就一定要用足够的时间把自己的基础夯实,为考前近1个月冲刺做好准备。

二、复习心理调适

农信社考试不只是一个知识备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心态备考的过程。考生朋友们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以迎接考试呢?(一)难与易

考生要明白:竞争性考试试题有多难并不可畏,分数的绝对值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你只要比你的对手强就可以。考生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拿到试卷后一看,有几道题目太难,自己不会做,于是就感到这次考试没有希望,斗志全泄,便破罐破摔,草草应付考试。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这年的试题确实很难,那么感到难的并不止你一个,重要的是不要被“难”吓倒。同样的道理,试卷如果相对简单,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你觉得容易,别人也同样觉得容易,很有可能,你在窃喜不已之际,粗心地做错了一道又一道“简单”的题。所以,试卷的难与易是相对的,绝对的是你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是不是可以超越你的对手。(二)良好的心态

1.要学会坚持

考试就是一场比赛,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成功。很多考生在初期复习时踌躇满志,查询复习资料、购买教材甚至报考培训班。但是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工作、考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慢慢变得松懈,最终导致功败垂成。所以考生在准备考试之前就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已经具有了参加农信社考试的决心。

2.保持一颗平常心

农信社考试是一场淘汰赛,没有固定分数线。报考的单位、岗位,甚至性别不同,分数线都不相同;有时运气也占很大比重。所以在备考时不要给自己过重的压力,只要自己尽力,即使最后运气差一下也不会感到遗憾。

3.重在复习考试过程

湖北农信社考试有向商业银行招聘考试靠拢的趋势,言语理解与表达和时事政治、金融、经济等专业知识同样为商业银行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通过复习农信社考试也可以为其他农信社、商业银行招聘考试积累考试经验。

三、应试技巧

有些考生平时表现十分出色,但在考试时总是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这种情况与缺乏正确的应考技能不无关系。在考试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助于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一)调节自己的情结

考试时应该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要把焦虑变为动力,从思想上让自己得到放松。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保证有足够的复习时间,使自己不会在考前最后一刻感到懊悔和紧张,这样更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应该把考试当作显露自己才能的一次机会,这样就会减轻许多心理负担。此外,考试前准备好必需物品,提前到达考试地点,熟悉考试环境等,都有助于稳定我们的情绪,坦然地面对考试。(二)注意考场要求,把握考试时间

考场中有严格的程序安排和规则要求,应试者一定要在考前了解相关规定,并在考试中严格执行,否则会影响考试成绩。

考试时间是每一个应试者都需在考试前统筹安排的重要问题,如果丝毫没有计划和安排,在考试中因时间紧、答不完题而造成心慌意乱的情绪很正常了,应试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答题的先后顺序和每一题大概所需的时间作出预先的时间分配,如果超过了这一时间却无法很快做出答案,那么,应试者应当很快转向下一道试题,顾全考试大局,不被樊篱所阻挡。(三)先做会做的题

众多考生都明白做题时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保证成功率。千万不要在难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先保证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否则得不偿失。遇到难题时,在上面划一个记号,而后跳过它们,若答完自己有把握的题目后尚有时间,可以再思考这些难题。如果一定要坚持把一道难题做出来而因此耽误了大量时间,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可取的,会导致剩下的大部分试题无法做完;反过来,如果先将容易的题做完,在剩余的时间内回头做较难的题,会大大提高分数。同时,也要根据题目分值来分配时间,先将比较容易并且分值较高的题目的分数拿到手。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时间。

另外,应试者应当在这一点上保持头脑清醒,即答题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无论做哪一题,都首先要保证该题正确,而不是急于将题做完,这才是明智之举。(四)重视直觉和第一反应

当面对有些难以抉择或者很难区分选项的试题时,应该重视直觉和第一反应,避免狐疑多虑、犹豫不决。事实上,考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针对一个问题,想到了好几种可能情况,觉得几种答案都对,但又只能选一种,考生往往会因此犹豫不决,最后,只有瞎猜一个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建议考生采纳先入为主的方案,重视并适当应用直觉。直觉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而产生的,故有一定的正确性,它比随意瞎猜更加有效。(五)总体应试方法

1.淘汰法:对于单选题,利用淘汰法以节省时间。

2.去同存异法:确定一个选项为参照项,其他选项与之比较。

3.印象认定法:选择最先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答案。

4.比较法:把四个选项进行纵横向比较。

5.画图法:比较抽象的题要善于用图形表示,提高解题速度。

6.放弃法:非常难的题不要纠缠,大胆放弃。

7.大胆猜测法:放弃了的题要大胆猜测,不留空白。

总之,整张试卷题型间难易有别、难易交替。“有难有易,难易交错”的主要特点是绝对的,但题型难易又是相对的。因为每位应试者由于个性知识特点和能力差异,面对每种题型和每道考题时,所感到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应试者可根据考题难易分布规律,结合自身特点,掌握好适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答题原则(先易后难),解题的方法(先快后慢),答题的重点(先分值高后分值低),控制好答题时间,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答题。

四、考前小贴士(一)考前扫描重点

在考前几天或更短的时间内,要对重点知识点或题目进行重点复习,由于时间紧,所以最好采用快速扫描的方式,主要是保持对各种类型题的敏感度。(二)提前熟悉考场

一定要提前找到考场,了解行车路线,估算行车时间,尤其要把当天可能堵车的情况考虑在内。如考点较远,可考虑提前一天住进考点附近的宾馆休息。早晨到考场不宜过早。一般考试前十五分钟入场,考生以离考试25~30分钟到场为宜。(三)准备考试用具

检查准考证是否打印(多打印几张,可以当草稿纸)、身份证件等是否带齐,将考试所需的铅笔削成扁状,以确保提高涂卡速度。(四)注意休息,调适心态

良好的状态是考试成绩的重要保障,考前应保持10个小时左右的良好睡眠。一个良好的状态会使你提高5~10分。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够很快入睡,也无需紧张,根据经验,常人就算偶尔一个夜晚不睡,第二天的工作也不至于受太大影响。考试当天应保持头脑清醒,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减少与外界的联系,否则会影响考试时注意力的集中。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一篇 政治常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其基本类型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例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答案】B【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列宁曾经指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即他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像”;“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即“感觉和思想”产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B项正确。

3.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1)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例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C.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答案】C【解析】由“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知,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句话体现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有两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C项正确。(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4.辩证法(1)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a.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向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统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发展,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例3】“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答案】A【解析】“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是指湍急的河流下,必有深潭;高高的山岭下,必有深谷,“激湍”与“深潭”相对,“高丘”和“浚谷”相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A项正确。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要求我们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抓关键、看主流。

③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

a.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b.关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c.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内涵不同

辩证法指对世界联系的、发展的看法;形而上学指对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法,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注意】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

②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a.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b.是否是发展的观点。【例4】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D【解析】①正确,“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正确,“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辩证法思想。

5.认识论(1)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例5】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说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实践活动(“神舟”号系列、“天官一号”对太空的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太空的也会不断发展,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②错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技术手段制约,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④错误,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的基本规律

①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例6】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列成语中,违背这一原则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对症下药

D.按图索骥【答案】D【解析】ABC三项,“量体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症下药”是指针对病症用药,均是理论联系实际。D项,“按图索骥”是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则是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违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例7】“拔苗助长”与“庖丁解牛”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答案】D【解析】“拔苗助长”比喻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D项正确。

二、毛泽东思想

1.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即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党内一度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5.毛泽东的主要著作(1)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2)1926年《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3)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重要主张: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4)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5)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重要主张: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7)1937年8月《矛盾论》(8)1938年5月《论持久战》(9)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三个主要法宝的著名论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0)1939年《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1)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12)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13)1945年《论联合政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1)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形成和发展

①开始形成: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②进一步发展: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③基本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④形成科学体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想。

⑤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2)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科学发展观(1)指导思想的确立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2)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例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B.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D.发展  统筹兼顾【答案】A【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A项正确。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理论联系实际;

③实事求是;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2)解放思想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要求;(3)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理论创新的要求:

①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③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4.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章 逻辑填空

一、题型简介

1.题型特征(1)逻辑填空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一段百来字并留出空缺处的阅读材料,需要考生根据材料选出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从而使句子意思通顺,表达准确。(2)一般情况下,逻辑填空的题干阅读材料会设置1~3个空白处,而需要填入空白处的选项所给定词语一般包括实词、成语和虚词三类,因此考生需要对每个空白处所填词性进行判断并选出正确答案。

2.解题思路

逻辑填空重点考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近义词的辨析,也即注重对选项中近义词的区分,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攻克这类题:(1)结合语言环境,看语境中的空格处需要填入一个什么特征的词语;(2)辨析选项,看选项中给定的四个词语哪一个最符合语境所需特征。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得准确、透彻。

二、实词辨析

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的重点。一般来说,实词包括概念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几个方面。

1.实词概念意义辨析

实词的概念意义,是指反映人们对所称谓的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实词的数量较多,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材料的第一个难关。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它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体现着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要正确解答实词填空题,首先需要辨析实词所包含的核心意思,以下主要讲解的是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义的指涉范围这三种常见题型。(1)词义的侧重点

在近义词中,有时词义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即彼此在共同意义基础上各有侧重。如“才能”、“才华”、“才智”和“才干”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侧重指办事的能力和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才华”侧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能力、特长;“才智”侧重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才干”侧重指工作能力。

要正确解答这种题型,就要仔细辨析每一组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对近义词的侧重点进行认真的辨析,尤其要重视词语之间的相异词素。【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答案】B【解析】“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使不发作,或者使不随便活动。使用清洁能源以及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并不能使环境恶化停止。“次序”指一个接一个的状态,一般指具体的事物;而“秩序”的词义范围包括“次序”,多指抽象的事物。而题中并不是说具体的事物。因此B项正确。(2)词义的轻重程度

有些词语虽然意义相近,但语义轻重程度不同,这种区别会直接影响语句意思的准确表达。总的来说,有的词语指称或适用于比较重大的事物,有的则指称或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如“轻视”、“鄙视”和“蔑视”这三个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是,“轻视”只是一般地看不起(不重视),“鄙视”有视为卑鄙的意思,而“蔑视”则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分量一个比一个重。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可以一方面辨析相近词语在语气或含义上的轻重程度,另一方面,仔细体会题干句子的语境是适合使用程度轻的词还是使用程度重的词。【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这所古老的建筑正当路口,____交通。要不要拆除,有关部门正在研究。(2)这种树的表皮可以一层层剥下来,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____它的生长。(3)还有难于计算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星云,浮游在星星与星星之间,浮游在宇宙空间里,____星光的通过。

A.妨碍 阻碍 妨害

B.妨害 阻挡 妨碍

C.妨害 阻止 中断

D.妨碍 妨害 阻碍【答案】D【解析】第一空,“妨碍”侧重于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妨害”侧重于有损害,程度较重,根据题意应选程度较轻的“妨碍”。第三空,由“星光的通过”可知,选填“阻碍”最合适。因此D项正确。(3)词义的指涉范围

表示同一事物的几个词中,有的所指范围大,有的所指范围小,这种指涉范围的差别,直接影响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如“事情”、“事件”和“事故”这三个词,“事情”泛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概括的范围最大;“事件”专指那些历史或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情,范围要小一些;“事故”特指已经发生的意外损失和灾祸,范围最小。

考生要仔细辨析词义与语境,避免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对象一定要与该词的指涉范围相契合,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例3】失败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技不如人,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成功的实力,而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在心理上____了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某个目标。这种定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____了人的思维,也同时____了人们的创新脚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默许 囚禁 禁锢

B.默认 禁锢 囚禁

C.默许 禁锢 囚禁

D.默认 囚禁 禁锢【答案】B【解析】AC两项错误,第二、三空,“禁锢”主要用于抽象的事物,“囚禁”主要用于具体的事物,“思维”属于抽象事物,“脚步”属于具体事物。D项错误,第一空,“默认”有承认之意,“默许”有许诺之意,“看法”与“默认”搭配更合适。因此B项正确。

2.实词的色彩意义

实词的色彩意义是指词义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词语色彩意义的辨析可以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入手。(1)感情色彩

人们在描述事物或谈论问题时一般都会持有一定的感情、态度、立场,或褒奖、肯定、喜爱,或贬斥、否定、厌恶。这些感情、态度、立场久而久之会沉淀在词义里,于是便有了褒义词、贬义词与中性词之分。如“鼓动”、“鼓励”、“煽动”都有激发别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是“鼓励”的意思是劝勉他人,使之积极奋发,是个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而“煽动”的意思是挑唆、怂恿,是个贬义词,而“鼓动”则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是个中性词。

在解答近义词辨析题型过程中,要把握各个选项的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从而明确其差异,选择和语境感情色彩或感情倾向性最为匹配的词语。逻辑填空中作者的感情或立场是已经确定的,应试者在做题时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所填的词语在褒贬和立场上与句子其他成分所体现的一致。【例4】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出现______的情感价值取向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情感选择。但是,过度______情感的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其实会给个人的幸福带来许多内伤。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林林总总  鼓吹

B.琳琅满目  渲染

C.纷繁芜杂  追逐

D.标新立异  强调【答案】A【解析】CD两项错误,第二空,由“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可知,所填词语应含贬义,“追逐”“强调”为中性词,不符合文中色彩。第一空,“琳琅满目”多用于书籍或工艺品,与“情感价值取向”搭配不当,“林林总总”指数量众多,与“多元”相对应。因此A项正确。(2)实词的语体色彩辨析

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语体风格,由此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色彩意义,即语体色彩。语体色彩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文雅、庄重、严谨;口语则通俗朴实生动。口头语体是书面语体的源头,书面语体是口头语体的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如“老爸”、“老妈”比较口语化;“父亲”、“母亲”属于书面语。又如,“商量”比较口语化;“商榷”属于书面语。“告诉”比较口语化;“知会”属于书面语。

应试者作答逻辑填空题时,如何从词语的语体色彩角度选择正确的词语呢?首先,要看文段的体裁。如果是公文、政论文、科技说明文或文艺散文,一般用书面语体。公文类语体用词比较规范、庄重,政论类语体的词语感情色彩比较强烈、逻辑性强,科技类语体的词语比较严密、规范,文艺类语体的词语则相对比较文雅、抒情。而记叙性的文字,语体比较生动活泼,就可适当运用口语词。其次,要看文字适用场合。如果文段选自一份政府间的外交宣言,则必然是书面语。最后还要看说话人身份,学者的语言与普通百姓的语言有着明显区别。【例5】中国国家安全局将继续加强对铁路运营的监督管理,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其安全运营自控体系,确保安全运营;同时将加强与日方、德方____,____他们尽快解除对我国高精尖技术的封锁,保证我国铁路运行不再出现类似“7·23”那样的悲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协商 要求

B.商量 催促

C.磋商 敦促

D.洽谈 恳请【答案】C【解析】B项错误,“商量”比较口语化,用来形容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不合适;“催促”不符合外交辞令的语言特点。D项错误,“恳请”是下对上的请求,不符合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语境。“敦促”本身就是书面用语,比在普通场合使用的“要求”更符合材料的语意。因此C项正确。(3)实词的形象色彩辨析

词语的形象色彩,指的是某些词语能让人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联想,如“银装素裹”、“亭亭玉立”、“妙语如珠”、“柔若无骨”等等;有些词语能给人一种空间感知,这就是词语的空间维度色彩,如“弥漫”、“笼罩”、“亮堂堂”、 “空荡荡”等。

在解答逻辑填空题目时,一方面要从事物的形状、颜色、亮度、动作等进行联想、把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句子的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词语。【例6】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___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时_______,冬季银装素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姹紫嫣红  硕果累累

B.风光旖旎  充实丰盈

C.生机勃勃  琳琅满目

D.婀娜多姿  五谷丰登【答案】A【解析】第一空,题中“绿荫满枝”、“银装素裹”都含有颜色,故该处也应选一个有色彩感的词语,“姹紫嫣红”最合适。第二空,秋日用“硕果累累”形容,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秋天丰收的颜色——金色。因此A项正确。

3.实词语法意义辨析(1)词义的搭配对象

不同词语有着不同的搭配对象,对与之搭配组合的词语意义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搭配习惯往往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只能通过学习实践来把握;但有些词语的搭配意义及适用对象则存在着对应关系。如“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态度”,“严峻的考验”,“严谨的立场”,“严重的问题”这五组偏正短语都是固定搭配,不可混淆搭配。又如“积累”常与金钱、知识、经验、工作搭配。“积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侧重聚集起来,可以与人力、资本等搭配。【例7】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西方工业社会_______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_______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扮演  欣赏

B.参与  感受

C.目睹  领略

D.经受  分享【答案】C【解析】第二空,能与“风光”搭配的只有“欣赏”和“领略”。第一空,“扮演”一般与“角色”搭配,“目睹”与“喜剧”搭配恰当。因此C项正确。(2)实词语境辨析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一般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特定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后者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环境。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答题时,考生应特别关注词语的内部语境,注意标注片段中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其中就包含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特定感情色彩或表达风格相异的词语。具有重要意义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①解释关系

解释关系指针对横线处的语词,其前或后的语境存在解释的语意,可以是“因为”、“由于”、“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标志词以及冒号、破折号、括号等标点引导解释关系,也可以是举例解释,也可以只是单纯的文字解释。根据解释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横线处的词义。

②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思与语境前或后某个词、短语或是小句子具有意思相近、色彩相同,或是语法功能一致的关系,横线处的词义根据并列部分的内容,选择词义与之相近的词语。

③相反关系

相反关系指横线处词语的意义与前或后语境的意思构成相反的关系,利用已知的语境的语意,选择与其词义相反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④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是指横线处的词语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构成递进关系,若是横线处是对前语境的递进,横线词语就是前面语意的加强;若是横线之后的语境是递进语意部分,那么横线的语意则是对后语境语意的减弱。

⑤照应关系

照应关系是指横线处与其前或后的语境语意,看不出明显的解释、并列、转折或是递进关系,前或后的语境却有某种特殊的照应,横线处的词义就需要体现出照应的语意,这种照应可能是色彩的框定,也可能就是词义本身的框定,也可能是语法结构的框定。【附】常见实词近义词辨析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见实词近义词的辨析。

①“窜改”与“篡改”

a.“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

b.“篡改”不限于文字改动,且指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

②“扶养”与“抚养”

a.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只能用“扶养”。

b.“抚养”有教养、爱护的意思,一般对晚辈、小孩。

③“沉淀”与“沉积”

a.“沉淀”指溶液中难溶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或指沉淀到溶液底层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来。

b.“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如:文化沉积、历史沉积。

④“功夫”与“工夫”

a.“功夫”指本领、造诣;

b.“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

⑤“精密”与“周密”

a.“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

b.“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如:“这学期,我制订了周密的学习划。”

⑥“摈弃”与“摒弃”

a.“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如:“高压高温试验是为了使这种物质摈弃杂质。”

b.“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如:“他终于摒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实验。”

⑦“清静”与“清净”

a.“清静”是没有声音、不吵闹,类似于安静。

b.“清净”侧重于没有受到打扰,可能环境并不安静,但由于没有人打扰,在吵闹声中照样可以耳根清净。

⑧“化装”与“化妆”

a.“化装”一是作假扮讲,一是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

b.“化妆”是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

⑨“终身”与“终生”

a.“终身”指一个人生命的未来、临终或直至生命结束,一般指个人之事,如婚姻是终身大事。

b.“终生”指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过去、现在、未来整个一生,一般指在事业上,如终生从教,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⑩“必须”与“必需”

a.“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有强调语气作用。

b.“必需”表示一定得有、是不可缺少的。

⑪“勘误”与“刊误”

a.“勘误”一般指文字、标点在校勘时的没有发现的错误需要加以改正;

b.“刊误”指内容、事实、数据等方面发生错误需要纠正。

⑫“截止”与“截至”

a.“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了。

b.“截至”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某一天、某一阶段。

⑬“经历”与“阅历”

a.“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