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湖北对外开放:机遇与应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1:14:03

点击下载

作者:朱新蓉,李志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湖北对外开放:机遇与应对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湖北对外开放:机遇与应对试读:

序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回顾对外开放的历程,一般归为三大阶段:首先,通过创建经济特区,以先行先试策略提供经验与范例,实现思想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其次,沿海1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拓展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形成开放驱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最后,开放沿长江流域并向内陆延伸,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态势。这种按梯度分层次的改革开放路线图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效应。目前,国内外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更加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拓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全方位升级我国开放型经济,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链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始于21世纪之初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虽与东部沿海区域的开放发展相比起步较晚,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激活了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当今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以开放推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的深度与广度的局面已经形成。据此,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面对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湖北要勇于担当其作为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重要支点的历史使命,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以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贸易牵引、产业推动、企业跟进、金融助力”的走出去战略举措,使湖北经济开放格局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争取“向西”开放的红利,促进湖北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早日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

感谢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工作组织者的信任和指导,我们与省经信委、商务厅、三环集团的合作研究是卓有成效的,承担并完成的《抢抓国家战略新机遇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湖北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策研究》(2014年省委决策支持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为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基于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又将思考凝结成书,衷心期待本书的出版能提供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视角,认真审视开放的重大变革,把握开放的时代性,精准开放的切入点,再创湖北区域对外开放的新辉煌。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效、细致的服务,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6月主报告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构建湖北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发生从向东开放以“引进来”为基础,到向西开放以“走出去”为主体的重大变革。通过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稳步拓展,使中国经济能够更加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也能够使中国经济实现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战略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湖北积极应对新常态、促进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湖北要勇于承担其作为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重要支点的历史使命,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以增强湖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贸易牵引、产业推动、企业跟进、金融助力”的走出去战略举措,使湖北经济开放格局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促进湖北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早日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一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湖北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4年5月和11月提出以新常态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一认识正在对宏观政策、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问题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影响。

1.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蕴含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一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5年中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1/3。即使是6%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中央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2.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

新常态还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开放的力度。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多地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我们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致力于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推动在今年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推动人民收入持续提高。要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总之,正在推行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湖北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下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自然表现。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一是“新”,即新变化、新特征、新态势,需要我们以新思维积极把握;二是“常”,即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需要我们主动适应,以新的状态适应。结合省情实际,湖北经济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速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湖北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与全国相同,湖北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降至2015年的7.9%,并呈现两个亮点:一是增速总体保持高于全国、高于东部,中部引领的态势;二是主要指标在全国逆势进位,呈现“弯道超越”的特征。

2.结构新常态

近十年以来,湖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区域经济呈现多点支撑、趋向协调的发展态势,发展气场增强。但与全国相同,湖北过度依靠投资、三大产业中过度依靠工业、收入分配上过度向资本倾斜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与此同时,湖北省经济还存在“三块短板”:区域结构上,武汉市“一城独大”,城市首位度之高全国少有,县域经济总体偏弱;产业结构上,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重,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需求结构上,经济外向度不高,低于全国3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打造经济升级版已成必然。

3.动力新常态

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低成本竞争力逐步削弱或消失,必须增强开放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新态势、新规则。对湖北而言,资金、土地等传统要素正进入“紧平衡”状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等“短板”突出。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空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科教优势转为创新优势,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成为湖北可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4.开放新常态

市场化程度、开放度偏低,目前仍然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调主动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是增强湖北内生增长动力,解决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一是在对外贸易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二是在国(省)际投资上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三是在开放载体上,突破传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自由贸易园(港)区为重点探索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四是在地域上,由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并重,扩大内陆开放;五是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战略,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

5.调控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减速将考验社会的承受底线,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旧有存量的牺牲和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加之国际经济处于新旧秩序转移期,国内面临加快实现中国梦、打造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重任务,湖北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困难等长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任务艰巨而紧迫,新常态下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会更加频繁和多元化。因而,“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兜底”,区间管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等成为湖北宏观调控的常态化思路和方式。建立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行动框架,在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时,更加注重机遇细分、区域细分、行业细分、政策细分,更加体现湖北省情实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既保持战略规划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增强灵活性、精准性、操作性势在必行。(三)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湖北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常态,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伴而行的是中国新一轮的开放战略,上海自贸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打造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开放战略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沿海开放水平,也是国家内陆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

大战略带来大机遇。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湖北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战略拓展了湖北省的外部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则在内部启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面对湖北五个新常态蕴含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倒逼改革,加速形成湖北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将湖北建设成为东西双向开放交会点,成为湖北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走在中部区域前列,早日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二充分认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赋予湖北的新机遇和湖北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凸显了湖北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以对外贸易为例,曾创造过多项全国第一。1980年8月湖北省出口商品展销会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行,这是中国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展览;2015年进出口额达2838.4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1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6。但是,相对于全国对外贸易平均水平和对外贸易发达省份而言,湖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开放在高度、宽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启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的新战略,开放布局正向内陆纵深推进。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主干段的开放态势高度吻合。当丝绸之路遇上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催生湖北改革开放的新机遇,湖北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成了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的重要支点。(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湖北直接收获市场份额和开放红利“丝绸之路经济带”源于“古丝绸之路”,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该经济带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叠加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段主要包括中亚五国。这些国家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处,远离海洋,绿洲农业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铬、铜、铅锌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属较典型的初级产品类型,即输出棉花、能源、金属等,输入工业制成品,人均生产总值稍高于亚洲平均值。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地区除四川、陕西、重庆外,也大多以倚重资源的初级产品形态为主。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湖北经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五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为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资源互通:有利于提升湖北对外开放水平

中亚五国及西北的新疆等地资源丰富,而湖北矿产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密集型国家要避免资源的诅咒,必须去发展除了资源以外的非资源行业,这就为我们通过贸易和投资促进各自经济得以更快发展、通过技术知识转移和传播提升产业结构以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中亚五国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也很单一,而湖北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方面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更拥有中铁大桥局、邮科院、烽火科技、长江通信等科研生产实力雄厚的机构或企业。湖北可通过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对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促进其基础设施改善与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推动湖北对外投资增长和自身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术相对薄弱,而湖北乃至整个中国内陆对这些资源有大量需求。

2.产业互利:有助于促进湖北产业结构升级

湖北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茶叶、白酒两大产业独具特色,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亦逐年上升,与以农牧业、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城市有较强的互补性(参见表1)。中亚各国目前正处于基础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对钢铁、水泥、矿产开发、汽车、通信、装备制造等湖北优势产业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中亚国家的地理位置以及广袤的土地亦有助于湖北光伏产品输出。湖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优势产业高端对接,不仅可帮助资源密集型国家破解资源诅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自身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然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湖北产业结构优化。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势产业比较续表

3.市场互补:为湖北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高速发展中的中亚国家对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有着巨大需求(详见“专题一”),而湖北的优势装备企业也有“走出去”的需求,这为双方的互利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湖北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总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关于加快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动方案》,认真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高端装备制造“引领行动”、重大技术装备“集成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培育行动”和机械基础件“夯实行动”,产业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而中亚各国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涉及进口生产线和零部件以及科技成果和人才,这将给湖北发展高端装备提供广阔的市场。

4.文化互动:有助于夯实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

经济发展必然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文化是贸易交流合作的第一壁垒,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北作为文化教育大省,长期以来接纳各国人才交流学习,其中不乏中亚五国的留学生,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就曾在武汉大学留学三年。我省可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交流,积极了解各国文化,从而为经贸交流打开文化壁垒。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为未来湖北与中亚诸国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见“专题四”),特别是基于突破西方制裁封锁等各种原因,俄罗斯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接受度进一步提高,必将对与其一衣带水且曾为一体的中亚诸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三)改革开放以来,湖北逐步形成了向西开放的独特优势

1.地理区位上: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交汇点的定位

湖北地处华中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汉新欧及通过郑州、重庆、成都对接郑新欧、渝新欧、蓉新欧,京广线、汉丹线、西宁线三线交会奠定了武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保宜、京珠、汉十、随岳高速公路与107、316、312国道贯通全境,武汉新港、荆江组合港、三峡枢纽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相配合,使得武汉坐拥“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的综合交通优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的地理版图中,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区之一,又分别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西南两条线的起点地区陕西省、重庆市接壤,在保证经长江将商品运往东南沿海地区,再经太平洋通过海运把商品销往欧美的江海联运模式以外,还能够通过陆地打开欧洲贸易的大门。西北方向上经陕西、甘肃等地区至新疆,可进入亚欧大陆桥腹地,西南方则借道重庆、四川至云南,进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此外,还可联合湖南长沙对接广西,借助北部湾开发、中国东盟合作等机制,进入东南亚市场。一肩挑“两带”,极大扩展湖北省的贸易版图,为湖北经济提供了新的引擎。

2.产业布局上:中亚国家发展亟须的第二产业极具竞争力

湖北产业体系门类逐步齐全、布局逐步合理。(1)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湖北省粮食产量突破540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高出13.7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取得历史性突破;水稻、油菜、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蜂蜜、鸡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湖北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2)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1532.63亿元,增长8.5%。制造业增长9.5%,快于规上工业0.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5%,快于规上工业3.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9%。全年规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4123.2亿元,增长7.6%。产品销售率为97.3%,实现出口交货值1931.2亿元,增长8.7%。全省千亿元产业增加到17个,较上年增加3个。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33.09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融、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2015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加快向更优形态演进;千亿元以上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向万亿元迈进;武汉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双双超过3300亿元,过千亿元的市由3个增加到10个;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生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居中部第一位。2015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1.2∶45.7∶43.1,以武钢、鄂钢、冶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群,东风、富康、三环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以及武汉及周边汽车零部件“环状”聚集区、“十襄随”汽车零部件“带状”聚集区和“荆荆宜”汽车零部件“三角状”聚集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中国光谷”,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三峡新材、长利玻璃、武汉明达、荆州亿钧等建材企业,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宜都卫生陶瓷工业园、通山大理石、鄂州金刚石刀具、黄冈工业窑炉等产业集群,以及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述优势行业必将是支撑湖北“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石。

3.对外劳务合作上:“西进”经验比较丰富且氛围业已形成

目前,湖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5年,湖北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2.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连续3年分别保持在1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以上的高位,其中新签合同额居全国第三位,完成营业额居全国第七位,“走出去”足迹遍布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产业类别来看,电力、交通等行业优势明显,农业、境外资源开发成为亮点。

湖北省省会武汉更是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积极开展密集调研、探讨实施规划的同时,组织了湖北·哈萨克斯坦经贸投资推介会、万里茶道·阿拉木图——湖北羊楼洞青砖茶品鉴会,成立了湖北国际合作(中亚)工作站,促进大冶有色、炎帝科技、咸宁羊楼洞、华坤工贸、湖北中青旅等骨干企业与哈萨克斯坦有关企业的合作。加之前期湖北能源、宜化、兴发等企业已率先向西拓展生产基地,东风汽车、洁丽雅、安琪酵母等也建立了加工基地,武钢、烽火科技、葛洲坝工程局等已将产业、技术和服务打入西向市场,这些企业的先行先试,无疑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4.人力资源配置上:科教、科研实力雄厚

湖北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500多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49个,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下同)完成增加值4946.79亿元,增长10.9%。全年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7.75亿元,增长12.0%,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09.04亿元,增长3.8%。另外,湖北有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120家省级开发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三直面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挑战,切实厘清湖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湖北企业竞争力和外向性面临巨大挑战

1.政治矛盾与社会动荡隐忧

从全球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带来了挑战,不排除美国会在一定时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设置障碍。巨大的资源价值和地缘价值使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地区渐趋成为大国利益和国际资本激烈角逐的核心地带,加之中亚里海地区历来是多个文明交汇地带,民族众多、信仰不一,被视为“种族的大熔炉”和“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可能会对中国在这一区域大市场的能源合作、通道建设、经济份额以及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继而影响湖北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

2.跨区域协作难度较大

中亚各国处于向市场经济和后工业社会演进的转型阶段,且经济规模差别很大,教育程度不均(详见“专题一”)。中亚各国发展趋向于依赖自然资源禀赋,而非通过工业化来累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继而难以实现后续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一旦自然资源陷入枯竭,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会凸显,并容易引发更为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动荡。加之中亚各国技术标准不一,管理体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经常随意变更以及对外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这使得地区贸易与投资便利性不高、规范和协调方面合作难度较大。除此之外,缺乏合理的货币结算方式和场所等问题是跨地区经贸合作最迫切、最难解决的问题。中亚国家的边境基础设施老化和不足、物流成本及壁垒较高、资金短缺、铁路轨距不符合国际标准及海关效率等对发展跨区域贸易合作也形成严重制约。

3.物流基础薄弱加大地理距离引致的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备广阔的资源开放空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城市规模不大、人才资源不足,从而限制了湖北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管湖北位居中部之中,处于国内市场枢纽、扩大内需前沿位置,但“汉新欧”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实现常态化运营,以长江干流为主的综合交通走廊亦未形成,与大规模开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物流基础设施不足,这成为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制约因素。

4.各省域争夺“经济带”开放红利,易诱发恶性竞争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竞相出台建设方案并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已呈群雄逐鹿之势。如果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参见表2、“专题二”)。例如,在享有国家众多优惠政策的同时,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多省份均瞄准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业布局有某种程度的趋同;再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运输大动脉——渝新欧、汉新欧、郑欧国际,3条“新丝绸之路”国际货运专列线路高度重合、竞争激烈——都是西出新疆阿拉山口,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以捷克或德国为终点,八成以上的线路完全重合。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战略思路及具体举措对比续表续表续表续表(二)湖北企业发展尚存在一些软肋

1.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

湖北在发展软环境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是开放意识不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大开放,大发展;越开放,越发展。我省地处内陆,发展不够加上开放不足是省情最大的实际,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二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有待改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够,与发达省份相比,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复杂。一些部门“人难找、事难办、脸难看”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三乱”问题屡禁不止,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湖北的形象和长远利益。三是市场化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国有经济占比较高,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较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亟待提高。创业氛围和环境不优,市场主体不多、不大、不强。中介服务业发展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四是人文环境有待完善。湖北是文化大省,荆楚文化内涵丰富、优秀灿烂,但也存在君子固穷、小富即安的“内陆意识”,“一锤子买卖”的“码头文化”,以及重眼前、轻长远的“小聪明”,不利于创新创业和亲商悦商。

2.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匹配程度不高

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的具体载体,产业结构优化要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主要标志是与地区的资源结构相匹配,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相应优势,保证资源不断被投入效益最高的产业中去,有利于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湖北现行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还不够,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当前供需结构性失衡,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的合理化程度不高,致使能源资源约束长期化。在向东开放的格局下,来自发达地区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体制和高端模式的压力强大,湖北难以有效缓解这些约束。在扩大向西开放的背景下,湖北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以实现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匹配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更为灵活的空间。

3.经济外向性程度比较低,对外贸易制约因素多

湖北对外贸易逆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基本内向型运行格局。(1)2015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15名,在四川、重庆、广西等中西部省市之后。(2)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低,2015年仅为9.61%。(3)外贸企业实力不强。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进行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超过1家,但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仅3815家;其中,出口值排名前20位的企业共出口690.6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8%。(4)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和日本,多元化程度低。不仅如此,湖北还缺乏适应内陆开放、向中亚开放的各类人才,能了解中亚地区文化、语言及经贸状况的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从而形成了湖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制约。(三)鼓励湖北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思路

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紧紧围绕立足自身实际,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把加快国际区域合作与转变省内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贸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推动湖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确立一个基点: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

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总体部署,抓住国家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的基本原则,结合湖北区域的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加强宏观规划、政策支持、产业定位和指导服务,以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构建欧亚立体大通道为基础,以建立交流平台和健全合作机制为保障,以文化旅游合作为先导,以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为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通过高效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合理的引导,加快湖北企业“走出去”步伐,实现湖北外向型经济超常发展,将湖北打造成“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的重要支点,形成“双翼助力促腾飞”的开放谋发展局面。

2.明确三大目标:服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速度换挡总目标

在新的开放格局以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加大湖北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坚持绿色发展和多元支撑,坚持开放共赢和普惠共享,在拓展经贸往来、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湖北在全国的开放度排名,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湖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国家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国家战略枢纽的定位,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速度换挡的战略目标。

经济转型——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

产业升级——促进特色产业扩大规模绿色发展、新兴产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发展。

速度换挡——放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平稳增长。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到2016年,湖北与中亚西亚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0%以上;到2020年,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培植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10个优势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10个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市场的生产基地、加工贸易基地。

——建成一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工厂(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申报建设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武汉新港为主体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向西开放的物流基地。

——加快武汉建设服务于西部、面向中西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步伐,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宜昌、十堰、荆州等城市群的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湖北优势产业高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全省产业对接资金到位额年均增长20%,积极筹办向西开放招商平台。

3.协调六个关系:连接改革开放的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关系。在科学研判向东开放进程中湖北的得与失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向西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秉承了向东开放的基本思路,对于湖北来讲向东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开启了向西开放的新大幕,向西开放是湖北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方面,向东开放的基础要进一步夯实,程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向西开放要抢抓机遇,长远谋划。

二是“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关系。检测、评估“十二五”规划并据以部署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是确保实现湖北企业向西开放目标实现的重要政府行为与历史责任。“十二五”规划将于2015年结束,“十三五”规划即将着手编制,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十三五”规划既要延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又应充分考虑我国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以及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现实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缺。

三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体现市场在加快湖北企业走出去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有效引导的作用。政府仍须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强化保障市场良好运行所需的各项制度,培养人力资本以适应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加突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对外合作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

四是产业和企业的关系。要根据湖北自身的优势和产业基础,统一规划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基本运行态势,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引导政策,更多鼓励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形成企业自主决策、相互竞争的局面。政府需要根据湖北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愿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扶植骨干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由省内优势到国内优势、由贸易优势向对外投资优势的转变。

五是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关系。湖北与国内段各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在加强与沿线各省区经贸往来的同时,要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同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基础设施、人员等多方面的跨省区经济联动,形成全方位交流合作。

六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选择双向开放和非对称发展的策略,在前期湖北“引进来”为先导所确立的比较优势下,独立走出去,实现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近期主要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好西部、中西亚各国资源,进一步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政府主动为企业“走出去”和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及地区来湖北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搭建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四贸易牵引、产业推动、企业跟进、金融助力,最大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红利(一)多管齐下,繁荣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往来

1.以展会为抓手,提升双边贸易品质

充分利用亚欧博览会、西博会、兰洽会、哈萨克中国商品展、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帮助湖北企业寻找更多商机。主办好华创会、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博会等定点武汉的博览会,改进活动方式,把组织大型活动与采取小分队专业招商、专业化招商、一对一洽谈结合起来。发挥湖北在钢铁、石化、汽车、食品、机电和制造、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组织我省企业参展办展,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主要企业在经济带沿线交通枢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进一步完善区域营销网络。

2.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矿产资源储量可观,而湖北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低,供求矛盾突出。在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方面,湖北已有一批具备比较优势的设计咨询和工程企业,如十五冶、大冶有色、中冶武勘等,特别是大冶有色通过新疆子公司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了矿产开发项目。因此,要把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与中亚各国实际结合,鼓励、引导、支持有条件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赴相关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构建一批境外资源供给基地。

3.以传统优势为基础,提高对外承揽质量

湖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多年来,在中亚市场业绩显著。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需求,鼓励和引导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探索采用以B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投融资方式承揽境外大型电力工程和大型基建工程、工业、通信、矿产资源项目,适时采取以“工程换资源”等多种方式合作开发。以实现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力要素的自由合理配置为原则,以实力型企业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纽带,跨行业打造湖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联合舰队,采取多种推介方式,将“湖北建筑”整体推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工程市场,承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附加值高、影响大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工程,增强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和相关材料出口的能力。

4.以活动为平台,推动双边洽谈合作机制常态化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驻外经商机构、中资企业商协会及外方投资促进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各方在信息、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建立与其联系合作的常态机制,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对接合作活动,引导湖北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省领导出访带动效应,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经贸推介洽谈活动,寻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机会。(二)点轴结合,沿“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推进产业网络化布局“经济带”是一种依托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形成的、以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为战略支点、具有综合性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的条带性区域增长极。故宜以“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为轴,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托核心城市或城市群形成增长极,通过交通网络将之连接成线,开成“点轴”系统,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湖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网络布局奠定基础。

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互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把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

1.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打造三次产业协调西进的格局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湖北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目的所在。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实施湖北境外投资“双重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等经济转型,提高产业集约化、品牌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性和关联带动能力。

一是重视相关产品、产业领域合作,对于湖北与中亚国家同构同质的产品(如能源、石化),可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寻求合作,对于有特色的差异性产品,如民用装备制造、轻工产品,可以通过发展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二是加强投资领域合作,采取资本输出、产品进口的合作模式,这既符合湖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发展资源型加工制造业的环境容量有限等省情,也有利于推进中亚国家工业化发展。三是要增进服务领域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提供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外事领事服务等。如建立能源交易服务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光伏产业研发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发设计与技术咨询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银行等。

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品要强调“优”与“特”,立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消费习惯需求,充分发挥咸宁茶叶对丝绸之路的悠久影响力,打响“茶马古道源头”品牌,重点抓好赤壁、崇阳、通城、咸安、通山等县(市、区)边销茶板块,鄂西高山种薯优势生产区、鄂西低山粮加饲产业区、平原菜用加工马铃薯产业区和鄂东南丘陵特色商品马铃薯板块,随县、远安、房县、保康、广水、钟祥、新洲、公安等县市食用菌板块,以巴东、长阳、秭归、兴山、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松滋、东宝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的优质柑橘板块,以及以丹江口市、郧县为核心示范区的宽皮柑橘板块,切实加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培育力度,在特色、规模、技术上进行突破,提升特色农业的外向发展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加工出口能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业“走出去”部门联席会议的共建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援外项目支持,借助新老援外项目平台带动农业人才、技术和资金走出国门,参与中亚农业市场的开发。鼓励成立民间农产品中亚开拓商会,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基地+公司+农户”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抱团开拓中亚市场。大力推行农业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品牌认证、HACCP认证、GAP认证和农产品名牌评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机制,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谋划、打造、宣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的出口型龙头企业。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整体提升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在中亚市场乃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要注重在扩大经贸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充分发挥湖北在汽车、钢铁、建筑、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伏等方面的优势,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及工业配套能力的增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技术援助、开展投资合作。一方面,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湖北科技科教优势,瞄准产业前沿,以市场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抓好智能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循环经济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海洋装备、北斗导航、航天设备、新能源等十大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湖北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投资中亚市场,推动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企业实施产能境外转移。(1)汽车产业重点是拓展重型半挂牵引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车、工程施工车、市政作业车、高等级公路养护车和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用汽车市场及汽车零部件市场。(2)钢铁产业则通过大力发展钢材精深加工,实现与中亚各国的对接。(3)石油化工、建材、光伏等企业主要通过项目对接、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中亚市场。(4)采掘业要加快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合理布局境外资源能源生产,在拓展市场份额的同时,反哺湖北经济发展。(5)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侧重发展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促进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和精益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方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国家境内大量公路、铁路、机场、石油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对基础设施建设、房建等项目需求旺盛,但其自身财政支付困难,项目建设主要依靠贷款和各类外来资金,湖北企业应有选择地介入、谨慎跟进、深入调研、稳妥推进。

第三产业服务业要发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引擎作用。一要以服务贸易为载体,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办好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展会,积极搭建新的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各专业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建成覆盖中亚和内地、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网络,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商贸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和中心及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联运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区域性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欧亚现代物流网络一体化发展,使湖北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大通道。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黄金旅游环线,将武汉打造成亚欧大陆航空网络中转中心和客流集散地,进一步放宽跨国旅游限制,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观光旅游。

2.以旅游、教育产业为先导,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文交流

发挥旅游、教育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发起并落实湖北与中亚国家双向10万学生流动计划,与中亚国家共建友好城市,举办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各类民间社团组织与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增进互信与理解。

3.以项目为依托,壮大湖北境外产业集群

在充分考察当地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及竞争态势的基础上,以依托大型优势企业、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联动的模式,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光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利用集群优势,发挥互补协同效应,降低投资成本,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湖北优势产业大额投资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产业技术、产业资本、人才储备、产业链和配套链等资源,以产业集聚及产业链配套带动上下游产业借船出海,共同抵抗风险。

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项目的发酵作用,例如,依托华新水泥塔吉克斯坦年产100万吨水泥项目和后期工程,积极引导湖北建材行业及上下游企业配套投资,集群“走出去”,共同拓展相关国家市场。通过“双重工程”持续、滚动的重点培育工作,在各个优势产业领域形成既有骨干企业为龙头,又有中小企业配套,有梯度、有宽度的境外投资企业集群。

4.以“飞地经济”模式为载体,强力推进产业园建设

目前,国家战略的取向是优先发展北丝绸之路。为了跨区域实现无缝衔接,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湖北可以考虑与新疆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利用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的“口岸”优势,以及新疆与中亚各国拥有相似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消费结构,具有与八国交界的优良地缘优势,即以新疆为跳板,拓展与中亚各国的产业合作。目前,要充分运作对口帮扶新疆博州阿拉山口的有利条件,以“飞地模式”建设共享的国际产业园区,促进双方产业与投资,打造跨国产业链。具体方式为:由湖北、新疆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将之培育为示范产业园。在合作模式上,由新疆提供土地,湖北提供资金、技术,并负责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双方依据协议对园区的运营和税收收入按比例分成。

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宁夏、甘肃等西部沿边省份合作,充分利用其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辐射通道,支持湖北企业将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饱和、出口利润低、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西部沿边省份,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线前移。(三)运筹帷幄,全面提升西进鄂企竞争力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不断拓展丝路新商机

在以亚欧博览会、西博会、兰洽会、哈萨克中国商品展、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帮助湖北企业寻找商机的同时,由省委、省政府定期下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别研究项目,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投资环境发展及展望》这一主题,逐年发布研究报告,帮助企业全面掌握中亚西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一批中亚西亚商务人才,建立西进商务信息平台,为企业走向中亚西亚提供商务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细分及开拓,针对其国家政策、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使用习惯等做出相应对策,投放适应其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继而全面推进湖北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旅游、能源、交通、金融及信息等领域的合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