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工作论文集:高职学生工作探索与创新(2012年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1:59:5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小红,徐红,王倩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思政工作论文集:高职学生工作探索与创新(2012年卷)

大学生思政工作论文集:高职学生工作探索与创新(2012年卷)试读:

以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探究高职院校育人途径

丁水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摘要:“生利主义”是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运用“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中,职业教育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再认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师资、设备、课程、学生四个层面,进一步探究和实践高职教育既重“生利”技能、又重“生利”意识的双重育人途径,真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 生利 利群 高职院校

陶行知先生1918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宗旨、师资、设备、课程、学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对陶行知“生利主义”教育思想学习和研究存在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利群”性特征被明显地忽略,导致了高职教育在实施“生利主义”过程中培养方法和目标的偏离与局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陶行知“生利主义”的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职专业人才。

一、陶行知“生利主义”的主要内涵

陶行知对“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解析是:“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通商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这里一方面解释了“生利”的分类:生有利之物或生有利之事,同时,也说明了“生利”的公共特征:为人生利,为社会生利,为民众生利。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以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他们既要有“生利”的本领,又要有“利群”的精神。只有“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才是真正地采用“生利主义”办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也才真正称得上是职业教育——“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

这里指出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生利”之技,更要有“生利”之识,把培养学生的“利群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人格的培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用知识技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的技、识兼具的高素质人才。陶行知“生利主义”内涵与我国当今的职业教育目标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和高度的融合性,理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二、高职院校以“生利主义”思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践途径

(一)磨快你的刀子——高职学生“生利”技能的培养

技能是“生利”的基础,没有技能,无以“生利”,不能为社会聚集生长财富,反而还要“分利”以消耗社会财富,如同败家子。职业教育强调培养服务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让学生掌握技能,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基,也是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如以“能力本位、服务宗旨、就业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课程教学项目化、任务化、过程化、情景化,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多元化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使他们多一些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和能力。通过全方位、多渠道人才培养方式的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等。这些教育方法及其教学实施,使学生具备了实现“生利主义”的基本素质:能就业——有本领和技术应对社会对劳动力、技术人员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并最终获胜;能创业——有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能管理——有统筹生利、发展生利的才能。这样,无论是参与企业的工作,还是自主创业,抑或是管理家族企业,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胜任。(二)把握你的尺子——高职学生“生利”意识的培养

陶行知“生利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包括“生利”技能和“生利”意识两大方面,尤其是强调“利群”精神的培养,在当今职业教育“衣食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存在的背景下更显重要。否则,职业教育可能会沦落为简单的职业培训而丧失其作为教育事业的人文属性与品格,就会成为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主义”的工作。“生利”不是产生多少利润,而是创造的财富为社会增加了多少价值,生产的结果有多少程度的“利群”。“生利”之“利”是“有利”之利,是“利群”之利,不是“自利主义”,更不是“逐利主义”或“唯利是图主义”,其本质是“益”于人,“益”于社会大众,然后才“益”于己。“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因此,“养成生利人物”之真义,就应该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和注重社会价值的人。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能“生利”的技能;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生利”之道和“生利”之德,即技长应为社会,为“利群”,而非只“利己”。德是人的立足之本,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就是有用的人,值得赞赏和肯定。反之,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三)采撷你的果子——培育既具“生利”之技又有“生利”意识人才的实践探索

1.强化有“生利主义”理念的高职院校师资

陶行知强调,职业教育的师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法”。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利群”精神,自己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专业核心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积累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兴趣、热情、方法和动力,使学生深刻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学好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改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等,帮助学生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拓展课教师则在教学中努力积累与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包括思考、分析、判断、信息处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迁移性”能力打下基础。思政类、形势政策类、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奉献他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责任使命等精神,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可以成立一支由二级学院的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专职思政工作队伍,除班主任由专业教师兼任外,其余岗位都由专职人员担任,担负起学生“利群”意识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的重任,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生利”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抓手。

2.依托利“生利主义”培养之高职院校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业教育的设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完成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陶行知强调“生利主义”之职业设备的重要性,并指出“生利设备可分二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自有之设备,指学校投资建设的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主要指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保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

此外,利用已有场地,布置形成“利群”意识的空间,构建培养“利群”意识的平台,更有利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利群”意识,提升合作的愿望和技能。如,利用专业实训室的墙壁、走廊等空间布置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操守和职业意识等标识标牌,让学生置身于职业道德环境之中,了解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引进合作企业的设备外,还须引入企业文化和生产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一个职业人除必备的核心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的综合技能和人文素养。

3.设置育“生利主义”素质之高职院校课程

陶行知先生强调,“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职业课程既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围绕某一职业的中心工作任务和相关工作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我校正在大力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就是以陶行知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想作为理论的先导和基础,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结构,代之以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结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高职教学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不能过于功利:只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学科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事实上,文化课和专业课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不同,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等人文素养课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在今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4.培养具“生利主义”素养的高职院校学生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1)采取有利于培养“利群”意识的举措。例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工商学院根据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开展了“小先生”社团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点,遴选一批素质好、有特长、乐于奉献的学生担任“小先生”,招收学员,组建各类专业社团和兴趣社团,如文学艺术类、体育运动类、专业技能类、创新创业类,进行教学,并承担社团的指导管理工作。“小先生制”强调学生在“教中做”、“教中学”、“教学相长”,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让学生彼此感化锻炼”的管理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加强专业建设和学风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2)搭建有利于培养“利群”意识的平台。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送教下乡活动,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农村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到城市担任义务交通协管员,到乡镇宣传绿色环保,到企业实践锻炼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爱心,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职业教育“利群”精神培养的又一有力抓手。

总之,人类在21世纪会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排在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和考验,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因此,切实实施“生利主义”的“利群”意识教育,更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

注释:

文中加引号的均引自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陶行知文集》(上)第33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33.

[2]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生利主义”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苗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2)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能为社会“生利”的人,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生利主义”思想是陶行知职教思想的精华,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从职业课程、师资、设备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关键词:生利主义 高职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陶行知职教思想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既有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生利主义”思想是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浅析

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的主要倡导者,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通过反驳职业教育的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取向而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主张。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取向太宽泛,衣食主义容易使人自私,因此,只有生利主义才能够有利于“大群”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所生的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可见,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利于“群”的人,即具有生利能力的人。这与当前高职办学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不仅突出人才的应用性、技能性的职业特点,还突出人才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内涵特点,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具有生利能力的人,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从职业课程、设备、师资和学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职业课程要“以生利为主”,其配置“以充分生利为标准”,“应以一事始终为一课”,“定课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职业学校要培养出能生利的学生,首先要注意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即“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其次要使学生有正当的择业方法,“学生择事不慎,则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其弊也;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吾国实业教育之所以鲜成效,固由于师资、设备、课程之不宜于生利,然其学生择业之法之不当”。如果学生能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兴味选择某科或某业,“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陶行知认为,对职业教育来说,学生选专业十分重要,并提出了职业指导问题,主张办“职业试习科”,让学生亲身经历各行各业的工作,在对各行各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能力选择最有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测定、分析、总结了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与权衡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并结合社会需求和职场环境,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能为社会“生利”的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不仅是按照个人特点和资历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使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莫大的关系,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每一名高职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工具,有效地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开始注重实践性、活动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学校对其却不够重视。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甚至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许多学校仅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核心和主要载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职业生涯是指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职业相关联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因此,对它的规划应该是长期、连续的,而不是暂时、间断的。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却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短期行为,没有落实到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经常是制定完了就了事,计划与行动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人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却被忽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了普遍现象。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涯的成长成才特点安排教学,在课时和内容的安排上不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律,不能适应大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同时,受到教师数量和理论水平的限制,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对高职这一层次针对性不强。同时,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当今“90后”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有着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情况也不同,因此,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指导师,高职院校里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以兼职为主,大多是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辅导员以及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靠自己的经验摸索,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对社会以及行业企业了解不够,对相关职业信息也是间接获取,进而造成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不能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的指导。

三、基于“生利主义”思想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既有实践能力,能够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生利主义”思想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职业决策等环节。通过对陶行知“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问题,从职业课程、师资、设备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生利主义”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如下:1.引入人文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片面强调技能,把学生当成工具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陶行知认为,要培养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有“利群之精神”的生利之人,这首先要求他是个合格的人,其次才是有能生利的技能。因此,要把人文教育引入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人文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势所趋。

陶行知认为,最好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充分生利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充分生利为主旨,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第一,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按该方案开设有关课程,改变过去集中式的突击指导,实现全过程的系统指导;第二,针对高职办学特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第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一起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的同时,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2.培养和引进专业师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有三条标准,即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和生利的教授法。其中,生利的经验是指教师首先要是能生利的人;生利的学识是指基于生利经验的知识体系;生利的教授法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陶行知认为,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三条标准中,生利的经验是最重要的一条,一个好的教师只有自己能够生利,才有资格教授学生,才有能力培养学生,判定职业教育师资是否合格,主要评判其是否有生利的经验。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又要清楚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的就业政策。实行内训和外聘相结合的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实现教师的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争取形成一支由专业职业指导师为主,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工作人员为辅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第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鼓励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下企业,深入调查社会各行业的实际情况,使教师在有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求职的经验和技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做求职方面的辅导;第二,制定专项政策,加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进修方面的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来扶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第三,组织教师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第四,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增强师资的总体素质。

当教师具有了生利的经验和生利的学识时,采用什么教授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良好的方法,即使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也很难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采用以体验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第二,进行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咨询和测评,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请职场人士到学校里来为学生辅导,并开展网络课堂等教学方式;第三,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获得教师的指导和操作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安排,如普高生源和职高生源的差别,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的差别,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别等;第四,利用各种测评工具,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效性。3.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备建设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行知认为,实训设备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即“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教”。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要务就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可以在校内通过创建各类仿真职场模拟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类职场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职场信息。如通过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的标准,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清楚职业的要求,供学生选择职业时参考。其次,陶行知提倡利用职业界生利设备来进行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已显得远远不够,需要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多方面配合与协同运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充分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学校实训设备的成本,也能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感受职场环境,更多地了解企业信息与行业发展的现状,提前适应社会。4.设立“职业试习科”,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认知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清楚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在校学习时无方向,择业时盲目,工作后频繁跳槽。陶行知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即没有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来选择专业。为此,他提倡设立“职业试习科”,让学生亲身经历各行各业的工作,取得经验,在对各行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能力选择最有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第一,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和特点,由职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做出适合学生本人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方案,通过多渠道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如引入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专门提供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具有专业性和倾向性的实用测评工具;进行心理测试,了解特长与爱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通过参加校外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职场的同时正确进行自我认知等。第二,通过增设“职业试习科”,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并不对其进行分专业教学,只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学校的各专业的概论介绍给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建立企业模拟工作室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各专业的职场环境,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性味”等选择专业,这样既不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并乐于从事自己所学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出“生利”之学生。

注释:

文中加引号的均引自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彭艳,李海洋.就业软实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11,(9).

[3]张娅婧.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1,(7).

[4]马桂欣.论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J].河南教育,2010,(9).

[5]李荣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

[6]冯晓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8,(7).

[7]葛灵芝.论陶行知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J].职业时空,2010,(3).

[8]唐高华.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J].观察与思考,2007,(8).

[9]陡明韬.浅议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0,(3).

[10]李云飞.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9).

[11]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对高职教育实践中“小先生制”模式的思考

陆屹琳(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摘要:“小先生制”是一种学生教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国内一些高校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将“小先生制”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通过赋予“小先生制”新的内涵与外延,建立、丰富及发展了新的“小先生制”模式,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途径。新时期高校的“小先生制”是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先生”,协助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试图对“小先生制”模式的完善与发展作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小先生制 陶行知 高职 实践

一、“小先生制”的完善和发展

目前,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小先生制”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就很多高校而言,“小先生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开展,并没有提升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有些制度还不够科学,整个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在许多情况下,“小先生制”有流于形式的感觉,教的形式过于单调。为此,“小先生制”的完全实现,还需针对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进。(一)“小先生制”要形成一定的氛围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实行“小先生制”,能够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新时期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较之传统的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等教师管理模式,学生更乐于接受“小先生制”这种朋友式的引导和交流。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导生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师资紧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形成良好的“小先生制”工作氛围。(二)“小先生制”要凸显“导”的作用“小先生”之责重在引导,不能“以管代导”。纵观我国目前实行“小先生制”的学校,“小先生”职责或为教学、或在管理、或两者兼具。但无论哪一种导生,都应突出“导”的作用,切忌“插手代办”、“以管代导”,更不能陷于繁忙的事务堆中。这是因为“小先生”代办具体事务,久而久之会使“小先生”工作变得简单而机械,从而丧失自身学习发展的机会。“小先生”代办具体事务,会使学生丧失宝贵的锻炼机会,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前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化、学生个性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小先生”直接代管班级学生事务不仅不实际,而且没有必要。(三)加强“小先生”素质培养和队伍建设“小先生制”是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有较强工作能力高年级学生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低年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和组织管理。实施“小先生制”旨在通过建立“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新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全方位工作锻炼的平台,为他们将来成功步入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先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健康向上的个人形象和文明素养,模范遵守校纪校规,能够成为学生的挚友、学习的楷模和大学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号召力。民主,与所指导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格、地位的平等及导生工作作风的民主。坚持民主原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某种意义上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任何教育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只有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效果。新的时期,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独立意识普遍增强,说教式的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民主式教育则比较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先生制”作为一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关系,在一种轻松的人际氛围中,导生所传导的思想观念和规范,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尊敬、信服导生的态度。有了这种需求和态度,学生就有可能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自觉地接受导生的指导和影响。

2.热爱学生工作,有甘于奉献、热心为同学和学校服务的精神,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激励,“小先生”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所指导的学生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小先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多采取激励的方式。激励广义上说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们的动机、热情,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潜能,使其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迈进。教育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程度的情感投入,并为之创造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一种常规教育所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小先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进行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尽可能发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曾经担任过或正在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基本管理工作流程,对学生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或了解,能独立开展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小先生”队伍主要负责日常的正确引导,做个别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学生思想状况的收集整理及反馈沟通。“小先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众多工作层次中最基础的一环,主要起到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作用。工作应有所侧重,重在务实,要做实做细学生工作。“小先生”主要从事务实性教育,更要从小处入手,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弄清他们最关心什么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发挥这一层次的特殊而重要的辅助教育作用。

二、提高“小先生”制效度的方法

导生的定位是可信、可亲、可敬、可学,他们是新生的学长学姐,是新生的良师益友,“小先生”要身心投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增强与学生的感情,取得学生的信赖。(一)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创造学生易于接受的别有情趣的方法。“小先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可以采取小组交流、集体互助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有实质性内容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师生间、学生间架起友谊和心灵的桥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高年级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和帮助。(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提倡导生将本科生以宿舍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由数名导生负责一个班级的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加强与本科各年级辅导员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络作为工作载体

导生与所指导的学生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络论坛或是QQ联络群,既便于“小先生”和学生及时联系,使得双方的交流沟通更加迅捷,更加有效,也迎合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当面可能无法很好地表达心声,但通过网络却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三、“小先生制”的保障机制

“小先生制”作为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导师制、班主任制、辅导员制等教育管理模式配合运用,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其作用,必须通过良好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因此,做好导生的选拔、培养、管理,明确导生的职责,特别是做好考评、奖励等环节,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先生制”的工作实效性,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一)建立健全“小先生”制度

根据当前学生工作的特点,可以制定诸如《高校导生工作条例》、《导生行为规范》等导生制度,导生需要按照相关的工作条例、工作规范来开展工作,比如对待同学的提问一定要耐心解答、发现特殊情况须及时汇报请示等。同时,也要在相关的制度中,明确“小先生”的地位和权益。例如,学生要支持配合导生的工作等。在导生和学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会使“小先生”制流于形式或无法实施。(二)制定导生的角色标准和选拔条件

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拔品学兼优的高年级本科生担任“小先生”,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导生选拔标准和条件,通过个人自荐或组织推荐,对这些“小先生”候选人进行逐个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确定最终的“小先生”名单。(三)灵活规范“小先生”的选拔配置“小先生制”的成败的关键在于导生的选拔,应当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选拔中应选拔品学兼优、具有较强工作能力、为人热情、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优秀学生作为导生。同时,以导生为中心,采用自由组合或随机指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配备。在具体的配置中,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争取相关专业的导生进入相应的专业班级。在分组时,可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单位,甚至可以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四)强化导生的培训与管理

在“小先生”正式上岗指导学生前,对“小先生”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让每位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认识到“学生工作无小事”。在成为“小先生”前,对“小先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小先生”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使导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五)明确“小先生”的职责“小先生”职责的明确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管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分阶段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只有明确“小先生”职责,“小先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六)细化“小先生”的工作细则

不断细化“小先生”的工作细则,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由“小先生”汇报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各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班级的学习水准、风气也受到不同导生的管理水平、方法的影响。通过例会给导生建立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小先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工作心得;“小先生”们互相激励,互相帮助,提高工作认同感。另外,通过“小先生”经常性汇报学生的情况,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各人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七)加强“小先生”工作的考评

对“小先生”工作的考评,既是一种工作的总结与检查,也是一种促进。根据“小先生”工作条例,在“小先生”所带班级或所指导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考评,以此作为对“小先生”工作评价的依据。主要考评办法有:一是学生的评价。向“小先生”所指导的班级、学生发出问卷,就“小先生”的工作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付出、工作效果等几个类别由学生进行评定。二是“小先生”的自评。要求“小先生”每个学期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三是学校管理者的评价。由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导师,结合学生对小先生的总体评价及其实际工作成效,进行最终评价。(八)完善“小先生”的奖励机制

高校实行“小先生制”,要使“小先生”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引进激励机制,应该注重对“小先生”的考评奖励,这不仅能够激发“小先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不断规范“小先生”的工作。根据考核结果,最终评出优秀小先生,并召开专门的表彰奖励大会,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示对“小先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小先生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孔翠薇.导生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3):46-47.

[2]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方必盛.小先生解决大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1,(5).

“鲁班文化”作为校园品牌文化的创建与反思

——以城市建设学院“鲁班文化节”为例翟清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坚实根基,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成为各大高校长期关注的课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后起的高职院校之一,积极推进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本文将以其二级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的品牌“鲁班文化”为例,阐述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的创建过程,反思品牌建设中的困境与不足,探索“鲁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品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愿景。

关键词:校园品牌文化 鲁班文化 鲁班精神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凝聚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要着眼于校园文化的长远发展。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广大师生自我成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最广阔的平台,有利于鼓励当代大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综合素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从学院专业学科特色与实际出发,重点构建以“鲁班精神”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品牌,打造了“鲁班文化节”,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传承鲁班精神,探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源动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人文环境,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品牌立项建设,打造了一批能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凝聚学校人文精神、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校园文化品牌,城市建设学院的“鲁班文化”正是其中之一。城市建设学院从城建类专业与学科实际出发,契合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寻师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载体,于2011年开始创建以全院师生“学习鲁班精神,培育鲁班传人”为主线的“鲁班文化节”,为师生创建了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平台。

鲁班,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一生发明了锯子、钻子、曲尺等多项建筑工具,是创新发明的能手。我国的土木建筑行业都尊称鲁班为祖师爷,众多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项都以“鲁班”命名,诸如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作为鲁班文化的精髓而被后人广为学习、传承的是“鲁班精神”,即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发明创造、不断学习、立足实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鲁班精神的本质是科学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科学的态度、敢于创新的勇气、自我反省的魄力和乐于奉献的胸怀,这种精神对于城建类专业的师生乃至全体师生都有着极大的激励与推动作用。所以,学习鲁班精神,并将鲁班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学院创建鲁班文化节的动力所在。

此外,城建学院在原杭州市城市建设学校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逐渐壮大,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为鲁班文化节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由此,2011年4月,学院推出了鲁班文化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文化,推进师生学习鲁班精神,并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当中践行这一精神。

二、明确建设目标,创建鲁班文化节品牌活动

2011年,首届鲁班文化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在非专业活动的辅助下,以专业技能竞赛、鲁班讲坛为平台,形成专业、文体、党团为一体的文化系统。2012年,学院进一步进行整合、深化,逐步形成了以文体活动为辅,以专业学术活动为主体,以专业社团、专业讲坛、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品牌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学院牢牢把握住影响品牌建设成效的重点,提升建设的内涵与水平。

鲁班文化节意在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专业学习,参加专业实践,开展各项专业活动,了解行业文化,学习鲁班精神,并将鲁班精神的实质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在打造专业品牌的同时,拓展品牌文化的内涵。学院紧紧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开展鲁班文化节系列活动。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体现鲁班精神,将鲁班精神贯穿于师生的教与学活动中,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源动力;第二,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调整文化节各项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第三,体现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学院专业特色与优势,实现专业发展与育人相结合;第四,体现校园内外相结合的特色,学院始终坚持“把专家请进来,让师生走出去”的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师生与校外专家、企业的联系,拓展专业视野;第五,体现传承与发展,注重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积淀,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赋予传统活动新的内涵。

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经过2011、2012年两届文化节的举办,已经建成包括专业社团、“鲁班讲坛”、“建筑影院”、技能大赛等在内的特色品牌活动,初步形成了全院师生共同参加品牌活动、参与品牌建设的新局面。

三、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品牌文化的育人效应

(一)专业社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被动学习抑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领域的大忌,因此,为了避免被动学习,学院师生携手探索“主动探求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重要作用。依托各专业教师团队的实力,召集有专业兴趣的学生,创建专业社团,每个专业团队指导成立一个专业社团,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组建一个和谐团队,开展一项技能竞赛。目前,学院已建立测量协会、结构设计协会、监理协会、造价协会、CAD协会等多个专业社团,并陆续开展测量竞赛、结构设计竞赛、项目管理竞赛等技能大赛。(二)鲁班讲坛,感受校内外专家风范,夯实建筑行业底蕴

以“鲁班讲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与城建类行业知名人士举办讲座,通过这些专家讲述鲁班精神、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建筑行业的现状,让全院师生感受学者风范,领悟鲁班精神,深刻了解建筑历史与文化。此外,开拓学院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引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目前,学院已邀请校内外专家110人次来我院主持专业讲坛,其中,校内教师32人次,校外专家34人次,企业主管人员44人次,学院六大专业学生参加讲座达9965人次。(三)专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成功成才,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师生共进

在学校大力举办技能大赛的良好氛围中,城建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大赛。2011年、2012年,学院共组织举办校内技能大赛15项,参加校外技能大赛并获奖的4项,不断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步走出校门,在省市乃至全国更加广阔的平台上锻炼、检验、提升自己。2011年10月,我院师生参加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12年5月,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华恒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荣获三等奖;2012年5月,参加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荣获二等奖、三等奖;2012年6月,学院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测绘测量技能大赛,荣获大赛团体二等奖。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学校、学院不断加大对专业技能竞赛的扶持力度,坚持培养师生专业兴趣、提升师生动手能力的直接体现。此外,在技能竞赛的训练与实战中,师生同吃苦、共进退,加深了师生情谊,也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与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在教与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进。

四、“鲁班文化”作为校园品牌文化的反思与愿景

(一)明确发展思路,承载品牌文化

牢固把握建设目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是创建品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品牌文化的长足发展则更加需要一个明确的建设思路,只有理顺了未来的建设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校园品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建学院创建鲁班文化节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提升鲁班文化的品牌价值,让学院师生对品牌有强烈的归属感。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与师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升紧密结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让师生在组织与开展活动中受益,进而培养起师生的归属感。

第二,坚持品牌的创新与传承,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坚持鲁班精神,传承鲁班文化,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将鲁班精神常态化抑或是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早锻炼开始,培养师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师生走出校门,走向工地,工学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创建独具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加强品牌宣传,注重品牌管理与维护,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二)明确困境与不足,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经过2011、2012年两届鲁班文化节的活动开展,鲁班文化的传承与落实初具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还存在以下困境与不足:其一,目前,文化节系列活动丰富多样,但是,其中以建筑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开发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掘;其二,学生关于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的学习不够,专业沉淀薄弱,如何将“鲁班精神”、建筑文化贯穿到具体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我们将要解决的难题;其三,文化节活动与企业对接不够广发,有待进一步拓宽;其四,“鲁班精神”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常态化程度不够,如何更加深入地将鲁班文化、鲁班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这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明确发展的困境与不足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需要下足功夫,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院全员共建鲁班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活动带动学风、教风建设,各专业开发精品课程,建立技能培养团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全员共建,师生共进。

第二,开发以建筑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鲁班讲坛等教育阵地的作用,素养、技能双管齐下,实现思政教育、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共同提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