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的心灵修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2:22:44

点击下载

作者:(美)本·卡尔森(Ben Carlso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者的心灵修炼

投资者的心灵修炼试读:

推荐序一

真正适合做投资的是这类人

复旦师弟罗桂连博士领衔翻译的《投资者的心灵修炼》邀我作序,欣然提笔。

我于2004年回国创业,在过去投资生涯中做了汇添富基金,去年又做了正心谷创新资本。投资生涯中,我有幸看了上千家企业,投了很多非常好的企业,当然也犯了很多错误。

我想来想去,发现每个人心的不同,就是他内心力量的不同。作为投资人,若想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选择正确的投资标的,归根结底还要靠人,靠人的心灵修炼。“每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第一次读到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这句名言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学校位于福建武夷山区一个景色秀美的小县城,那里有清澈碧绿的小河和层层叠叠的小山峦,整个县城就在小河两边轻轻舒展。年少的我读到这句话时虽然有些激动,但是为什么而激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70后这代人的革命到底在哪里?彼时的我完全不知道。武侠情怀

在我读中学期间,流行看武侠小说。我看的第一本武侠书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套四本拿到手后,我废寝忘食,不能释手。书中郭靖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于患难流离之际诞生,天资愚笨、不适练武,但侠义热肠、一身正气。经过无数的磨难和坚持,郭靖终成为一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林宗师,并成为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

那一段时间,我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去哪里搞本武林秘籍,拜个师傅学个“降龙十八掌”,再好好练习九阴真经或者全真派的内功,成为现代版的郭靖,成为一代武林大师,除恶济贫,替天行道。也许这就是我们的革命?

当然,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幻想非常不切实际,终于开始认真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考上大学那一年,正逢中国股市从初创到迅速发展的阶段。我参加了校园里热火朝天的模拟股市,组织学生模拟投资,也如饥似渴地看完了当时图书馆中所有与证券投资有关的书籍。现在我做基金、投身投资行业,可以说是当年种下的因。坚强阿甘

读大学的时候,校园里特别流行看录像和电影。我最喜欢《阿甘正传》。记得那时,这个电影我连看了三遍。看着看着,我好像从阿甘身上看到了郭靖的影子。他们都天资不高,但均有着非常好的个人品质,他们宅心仁厚,简单无私,同时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终于成就了成功和快乐的人生。巴菲特定性

1994年我有幸成为交易所的一名红马甲。后来又攻读研究生,再返回交易所工作。在此期间,我开始对巴菲特着迷起来,读了不少关于巴菲特的书,也开始学习他给投资者的信。那时,我以为,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家,巴菲特一定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

后来我到哈佛读MBA,其间巴菲特曾两次来学校演讲和上课。每次我都认真聆听,并有幸和他近距离接触,他展现的质朴的品质着实让我震撼。回国创立汇添富基金之后,我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巴菲特的文章和信件,也两次参加了巴菲特的股东年会。

我的同事刘建位是业内有名的巴菲特研究专家,他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有趣的是,在研究学习巴菲特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从巴菲特的身上看到了郭靖和阿甘的影子。

这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我第一次到奥马哈“朝圣”的时候,当地机场有一个大幅的广告,用的是年轻英俊的巴菲特的大幅照片。做广告的是纳不拉斯卡大学,其目的是在宣传自己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理由是巴菲特的本科就是在这所大学就读的。

当然,和美国真正的好大学相比,纳不拉斯卡大学真是差距不小—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它只能排在247位。很显然,年轻的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在世俗教育体系中表现突出的孩子。

但是巴菲特却与郭靖、阿甘一样,有着特别优秀的个人品质。首先,他是一个极简单的人。首先,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形成之后从来没有变过。每次去参加他的股东大会,他讲的都是类似的内容,但是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啰唆。他的生活非常简单,至今仍然住在1958年花3.15万美元购入的房子里,自己开一辆凯迪拉克,吃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的牛排。

其次,他是一个极其坚忍的人。正如巴菲特的女儿苏茜所说:“我的父亲有自己的内部评价标准,这个内部评价标准从来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巴菲特是性格上的天才,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专注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

另外,他还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他捐出自己绝大部分财产给盖茨基金会,甚至连以自己冠名的基金会都没有成立。三者合一

真正成功快乐的人大都是如此:简单、正直、没有私心与坚忍不拔。

到了40岁,我才明白,其实郭靖、阿甘和巴菲特都是同一类的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非常优秀的个人品质,那就是简单、正直、没有私心与坚忍不拔。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聪明机巧而比其他人更快、更高、更强的结果,相反,是比他人更简单、更质朴、更坚忍的结果。

金庸是这样说郭靖的:追女孩子最好朴实无华。欧阳克追黄蓉用那么多花招,还不如郭靖请的一顿饭。阿甘的一生印证了他的一句台词: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即傻人做傻事,或者说:傻人有傻福,这很有趣地印证了东西方的文化在大智若愚上的一致性。

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有太多头脑聪明反应机敏的优秀人才,像巴菲特这样的人物却是凤毛麟角:不用电脑、哪怕别人赚翻了也不碰自己不理解的股票、不看好市场时可以几年离开市场。这已经远不是投资技术与技巧能够概括的,更多是一种像孩子般的天然简单和人性上的沉着坚忍。

回顾历史环顾世界,我们会发现,真正成功快乐的人都是如此。无论是稻盛和夫、乔布斯,还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王阳明、曾国藩等,他们能够成功,都是因为他们的简单、正直、没有私心与坚忍不拔。

到现在我就能够理解了,托马斯·杰斐逊所说的“每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首先指的是每代人每个人需要完成对自己的革命,让自己的个人品质真正达到优秀。之后才是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抓住时代的机遇,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为他人的幸福做出努力。

可见,人生真的就是一场修行!正如稻盛和夫所说,人不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心灵的修炼。修炼好的人生在谢幕之时将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林利军正心谷创新资本 合伙人

推荐序三

投资十要十不要

罗桂连博士的译作《投资者的心灵修炼》即将出版,给我看了翻译稿,颇多心灵相通的共识。由此,欣然提笔,将我在国内投资行业长期积累的感悟整理出来,作为推荐序。

投资是离钱最近、门槛最低的行业,也是最难的行业。我整理的《投资十要十不要》,是我这些年一直坚守的投资基本原则,也是投资长跑中的经验之谈。投资十要(1)重在人品。小胜凭智,大胜凭德,投资事业中,人品最为重要。成功的奥秘是帮人成功,致富的奥秘是帮人致富。做大事者必须不断磨砺其正直、诚信、善良的品格。从事投资事业,应乐观、勤奋、好学、进取、严谨、宽容、尽责,巨量财富可使人丰裕,也可使人异化。(2)绝不赔钱。投资成功的关键是避免重大损失,再大的熊市,也要控制亏损,绝不赔钱。做到绝不赔钱的要点是风控为先、基于研究、保住本金、策略导向。没有完善的风控措施就不要进行大规模投资。坚持基于研究的投资,不要以赌博、碰运气的心态看待市场,不投自己不熟悉的标的,有十分把握才下注,遭遇不顺马上休息。目标是投资的起点,有什么样的投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绩效。如能实现绝不赔钱、跑赢市场的目标,你就可以适应任何市场。策略导向,而不是预测导向,预测市场的顶底是非常危险的,通常需要有周全的投资策略,判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在于正确时赚了多少,错误时亏了多少。不要赚最后的3%,不要总是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3)因人而异。机构投资与个人投资存在很多不同。机构投资,关键是适应机构文化、理解资金性质、不要犯错,要有一套明晰的制度,权责明晰,分散决策,一人拍板(投资决策事项可以划分为若干类或若干账户,每人负责一部分,考核到人)。可以讨论,但特定事项最终只能由一个人拍板、一个人负责。集体负责,实际上是谁也不负责。投资决策制度要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和谁决策、谁负责、考核谁的原则,岗位职责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考核与职责分工对应。个人投资,关键是要做对并稳定获利;基金投资,关键是不要做错,这意味着价值投资、稳健投资、中庸投资、均衡配置;保险投资,首先要做资产负债匹配分析。(4)尽早投资。如果每年投资收益率是20%,50年后,资产将增长10000倍,但如果晚投了10年(只投资了40年),资产就只能增长1500倍。(5)全面投资。必须关注各类资产市场。风水轮流转,通常每年至少有一类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越少人关注的市场,越有成功的机会。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地轮动投资。(6)价值投资。价值投资不等于买大盘股、蓝筹股,不等于过分关注分红,甚至关键不在于买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因为内在价值很难客观评估)。价值投资的内涵是:①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②购买净利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公司股票,好的公司比好的价格更重要,公司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比成长性重要,只投未来5年或10年盈利能力、基本面增长比较确定的公司,剔除不能理解或搞不懂的投资标的;③积极心态长期持有,投资收益主要来自公司的成长,来自复利,来自耐心,而不是价格的波动,长期来看,股票和房地产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会跟上名义GDP增长率;④关注内在价值被低估的股票。(7)辩证唯物。历史总在重演,无论何时,只要人们声称这一次投资会与以往不同,恰该攥紧钱袋逃跑。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只有变化是不变的。股市如潮水,大赚(大亏)之后通常紧接的是大亏(大赚),暴涨(跌)后通常有暴跌(涨),排队买进(卖出)到排队卖出(买进)的转换,可能就在一夜之间,因此要胜不晕、败不馁,反思成功、庆幸失败。相信久经检验的理念、原则、策略、方法,抛开唯心的结论。所有预测都可能出错,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8)顺势而为。分析宏微观经济的基本面趋势,进行资产配置。长期投资可只看微观基本面,忘掉大势,中短期投资要先看大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大势不利时,要果断收缩战线。截住亏损,让盈利奔跑,当有机会获利时,要大胆果断,如果一开始就获得丰厚利润,应继续扩大,千万不要畏缩不前,而赔钱时尽量把赔钱的数额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内。顺势投资赚大钱赔小钱,逆势投资赚小钱赔大钱,亏得倾家荡产的投资者基本上都因逆势投资。(9)淡化选时。根据宏观基本面做大类资产配置的环节要强化,而大类资产配置确定后,要淡化选时。实践证明,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包括非常专业的投资者)在选时上的超额收益都是负的。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做投资不是要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公募基金经理要保持心态平和,不选时,精选股,仓位永远盯基准,股票不愿持有十年的不要持有一天。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自信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10)学会休息。猎豹大部分时间在守候,学会休息,才能抓住大的投资机会。休息有时意味着空仓不动,有时意味着持仓不动,大类资产配置完成后,为什么一定还要动动不休呢?特立独行,尽量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耐心等待机会,只做最有吸引力的交易。成大事者需要忍耐、忍耐、再忍耐,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赚到的钱,就是一种忍耐费。投资十不要(1)迷信权威。自己投资,就要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知行合一是投资的基本法则,依靠别人建议很难取得良好的投资业绩。不要迷信专家、分析师、权威、理论、政策、内幕消息、玄学,要相信自己、相信事实(如宏观经济、估值水平、资金、趋势、久经检验的历史规律和慎重考虑的投资策略)。(2)归咎别人。自己做出的投资决策,自己负责。不要总想为证明自己正确而寻找理由,应该反思怎样做得更好。(3)预测导向。投资要符合久经检验的投资原则和策略,清楚地将市场买卖与市场预测分开。不确定性是投资的朋友,有把握时才下注,投资策略还要考虑到预测错误的情况。(4)孤注一掷。永远不要孤注一掷,小概率事件常常发生。(5)轻视长远。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类具有高估短期因素影响、低估长期因素影响的倾向,如能克服这一倾向,人们的投资收益率可有显著提高。如某上市公司(白酒行业的龙头),业绩连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但很少有投资者愿意买入(更别说耐心持有)。很多投资者对我说,它短线涨得太高了、市盈率太高了,但他们都不愿意抱着利润增长多少倍、股价大致增长多少倍的理念长期持有。(6)放任亏损。如果你不是从事基于基本面深入分析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那么若你的一项投资曾经盈利,就永远不要让它变成亏损(跌到盈亏平衡点止损)。如果亏了钱,不要总想翻本,有时需要接受损失,第一时间止损,把自己的资金投到更好的地方。(7)逆势而为。顺势而为者赚大钱亏小钱,逆势而为者赚小钱亏大钱。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量子基金、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等运气不佳的投资机构其巨大的亏损数额都是源于逆势而为(越跌越买或越涨越卖)。(8)纠缠成本。一只证券买入后,其买入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是在未来投资决策中不应考虑的因素。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这只股票,涨到我的成本价我亏点手续费就出来”“这只证券我赚一倍了,我再换一只做做”。过分纠缠沉没成本,只会束缚投资者的理性思维和投资决策。(9)过度交易。如果可动可不动,就不要动。看不准、看不懂或不确定时耐心等待,方向明确时才出击,持券和持币都需要耐心。(10)害怕犯错。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并原谅别人的错误。不因怕犯错误而碌碌无为。不犯低级错误,避免重复错误,不拖延和扩大错误。事先不要怕,事后不要悔。亏钱了要十分谨慎,赚钱了要更加谨慎。郝联峰中华联合保险研究所所长

推荐序二

投资者需要修炼“高异心性”

人类之事,好像没有比金融市场的投资更难的了。古往今来,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不可谓不多,然而可以称为金融市场投资大师的屈指可数。

金融市场的投资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它需要洞悉市场在泡沫膨胀与破裂的长周期循环中处在哪个阶段,需要有一套可靠的与中短线不确定性进行“试错博弈”的方法体系,需要在第一时间对纷繁的噪声和有用信息做出鉴别,需要独立挖掘和洞悉别人看不到的重要因素,需要区别统计上的相关性与真正的因果关系,需要及时把握主要矛盾的动态变化以避免刻舟求剑,需要构建超越世俗生活的“对”与“错”的哲学观念,甚至使自己成为超越任何一个哲学流派的哲学家,需要洞悉大众人性规律和自我人性的特点,进而从本我的弱点中分离出来并战胜它……

简言之,要成为金融市场成功的投资者,不仅要有一套超越大众并适应市场特性的思维方法,更要磨练出超越大众和本我弱点的“高异心性”。

尽管金融市场的投资这么难,且其“受伤”和“死亡”率高于大部分的战争和战役,但全世界范围内心怀鲤鱼跳龙门一般的侥幸心理着迷于、沉湎于其中的人不计其数。据说这是因为在人类所有的行为中,没有什么比金融市场的投资更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当然,纸币脱离贵金属约束以来,货币供应量和纸面财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这促使人们越来越深地依赖于金融市场实现财富的保值与增值。

既让人无比兴奋,又最让人极度焦虑,既让一些人盆满钵满,又让一些人血本无归,这就是金融市场。它既是天堂又是地狱。

金融市场的投资如此之难,至于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可称为“投资宝典”的著作几乎没有,真正富有教益、没有误导的著述也非常之少。所以,得知罗桂连先生在工作之余牵头将本·卡尔森所著的《投资者的心灵修炼》译成中文,欣然写上几句为之序。

该书在内容上覆盖了金融市场投资所涉及的所有关键问题,澄清了许多大众化的认识误区,对于投资者提升专业思维和心性均有启发意义。作者兼具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善于化繁为简,所以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都容易从书中吸取教益。王家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长期利率专家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原首席经济学家养老金投资决策负责人

导言

大道至简

1776年,政治活动家、哲学家及诗人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出版了一本妇孺皆知的改变历史的小册子。书名《常识》(Common Sense),朴实无华。这本小册子不到90页,激发起北美最早的13家殖民地,争取从英国独立,组建美利坚合众国。据说实际上每位起义者都读过,或至少听过潘恩写的话语。潘恩在《常识》的导言中如是说:

在以下几页,我将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事实、明显的证据和妇孺皆知的常识。我要求读者做好准备,摆脱偏见和成见,基于理智与情感,做出独立判断,持真守朴,不受当前时代的约束,尽可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潘恩的简单言语激励当时的人们为争取独立而战斗。正如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曾经说的:“如果没有《常识》作者的笔,华盛顿的剑将无力举起。”潘恩朴实、常识性的讨论提供了当时最迫切需要的精神动力,将各方面的人士团结起来追求共同的事业。那么,为何潘恩的话语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简而言之,就是“简单”。当时有很多作者使用晦涩的哲学语言和拉丁文来传播思想,而潘恩选择使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清楚简洁的语言来宣传独立的好处。《常识》很好地满足了酒馆大众的口味,同时也有足够的深度让殖民地的精英人群深以为然。他的文笔契合标题,因为常识在诸多领域都能发挥效果。

致力于缩小复杂与简单之间的差距,提升长期投资业绩,是本书的要点。我认为,当前市面上的诸多投资建议还不如用拉丁文书写,因为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类投资建议复杂得好像采用另外一种语言。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投资者心理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前行,还有谁值得信任。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所有投资者运用目前金融行业严重缺乏的简单常识,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建构一个指导框架,帮助减轻因市场崩盘造成的持续性损害。有一种假说认为,诸如金融市场这类复杂系统,需要复杂的投资策略和组织机构才能取得成功。太多行业内外的人员相信这一谬论。诸多投资建议对投资者及其投资目标不利,因为做出这些建议的专家对其听众的需求和目标缺乏了解。

我的全部职业生涯都在从事资产组合管理。这种经历让我深知在做投资决策时,往往越少越好。简单胜过复杂。传统知识往往比外国经验更能带来胜算。长期流程比短期结果更加重要。战略视野比战术技巧走得更远。战术技巧可能会在几天内失灵,有时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是投资者可以从战略视野终身受益,因为它可以帮助投资者适应市场变化与经济环境。虽然保持简单不会让预测未来变得更容易,因为没有人有水晶球,不过可以为你做出理性决策提供必要的能力,不论将要面对什么。

关于战略视野有两项操作性定义,均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1)视野: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而不仅是眼前发生的事情。(2)框架:个人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并利用该方式解释相关事务。

战略视野的重要性在于:如果缺乏战略视野,即使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可能因为对自身能力缺乏自知之明而招致毁灭。投资者如果不能将各种新闻与市场动态,纳入与自身环境契合的合适背景中进行思考,就是在打一场难以取胜的战争。你观察周围世界的分析框架,决定特定事件将如何影响你对外部因素的反应,进而影响你的投资决策。缺乏视野,观察世界的方法也就存在问题,那么在金融市场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就注定会失败。适当的战略视野为投资者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忽略可能影响决策流程的头条新闻和负面情绪的冲击。

我在这里并不是向你推销彩虹尽头的一罐黄金。我没有办法为你提供一夜暴富的神器。事实上也不存在一夜暴富的秘密。积累财富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萧条时期在华尔街工作的金融作家弗雷德·施韦特(Fred Schweb)曾经说过:“投机致力于将较少的钱变成很多的钱,有可能不成功;投资致力于防止将很多的钱变成较少的钱,则理应取得成功。”

金融市场与很多其他市场一样,聚集买方与卖方,力求发现和创造价值。如果你了解各类市场的运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人脑如何运作,经过一段时间后,效果将特别明显。投资的目的是获得财务独立,为你的孩子支付大学学费,更多的休假,有更多时间做你喜欢、需要或期待的事情。请记住,市场并不只是创造财富或赚取资产。市场是你获取自由、时间、回忆和心灵平静的场所。只要你制订计划,能够独立行动,这些目标都可以实现。

复杂体系倾向于诱导投资者购买使用一些不必要的投资工具,而绝大多数人要取得成功,真的只需要掌握一些更为传统的投资工具。过去10年我一直使用那些最为复杂的资产组合管理策略,因此我能够讲清投资者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不会兜售那些只是显示智力和控制力的虚头巴脑的巫术。噪声

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可以获得的信息正在呈指数式增长。今天,任何有智能手机的普通人,手机的功能就超过25年前的美国总统,而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超过了15年前的总统。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需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接触到空前海量的信息,其中有24小时随时更新的新闻。只要按一个键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跟任何人联系交流,而不论他住在何处。我们还可以逐笔了解全球任何一个交易市场的交易数据,甚至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下单买卖股票。另外,你也无法逃避新闻媒体推送给你的泛滥成灾的新闻和金融信息。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通过研究发现:因为一种称为情绪启发式的偏差,人的大脑倾向基于直觉感受快速做出判断和决定,几乎不进行思考或审视。今天可以获得的海量信息,让我们更加容易冲动,进而草率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有时候这种快速反应确实可以让你获益,但投资不是这样。卡尼曼还发现大脑有另外一种功能,即通过逻辑与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效果可能要好很多。大脑的这个部分应当用于周到的、深思熟虑的投资决策。卡尼曼说:“如果时间允许,慢下来是很好的主意。”

信息流量的增长在未来只会进一步加速,因此我们面临困局。大多数人会埋头不断吸取信息,而不是聚焦于他真正能掌控的重点领域,因此将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分开,会越来越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当面对着海量信息,同时个人与选择结果之间存在利害关系时,更有可能出现这种控制假象。资产组合管理流程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总是认为拥有更多的选择会更好,但是随着选项的增加,决策的数量和犯错误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例如,全球范围内目前可供选择的共同基金超过7.7万只。随着投资者可选投资标的数量的继续增加,有种假说认为复杂的方法可能更好。实际上,我将力求让你明白“少即是多”,执行更有趣、更聪明的资产组合策略类似于穿针引线。确实有可能会有效果,但是不遗余力地增加你要做出的决策数量,只会增加犯错误的概率。

金融市场是一个混乱、复杂的体系,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但是,面对复杂体系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需要能够随时采取行动的复杂投资组合。相反,针对市场内生的复杂性,最佳应对之策是建构简单、透明的资产组合管理流程,并减少操作活动。金融行业有一种极端的作秀状态,就是将自己弄成资深投资者。这个词会唤起超人一等和特权意识。资深指经验丰富、聪明绝顶,并有能力解决复杂问题。但是,资深只是表明你熟悉那些套路,并不意味着故弄玄虚。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其畅销书《反脆弱》(Antifragile)中解释了这种情况:

与流行观点不一样,一个复杂系统,并不需要复杂的体制、规则和政策。越简单,越有效。并发症导致不可预测的乘数效应……然而,现代社会难以追求简单,因为这与一些追求复杂的人士的精神气质相悖,他们通过复杂来证明其专业性。

专业投资者及作家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在其经典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Winning the Loser'sGame)中,分享了他的两位最好的朋友的故事。这两位朋友都是医疗领域的顶尖高手,有卓越的业绩记录。两位朋友共同认为,医疗领域毫无争议、最为重要的提升人们健康与寿命的两项技术突破是:青霉素的发明和要求医护人员洗手。埃利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好的建议并不一定特别复杂。有那么难吗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用心投资、建议或执行过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投资策略、资产类别、证券品种和金融产品。凡是你能想到的,我都有所涉猎。我的客户包括高净值客户、普通客户、手持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美元资产的机构投资者。基于长期的市场操作经验,我有把握说要成为一个卓越的投资者绝不容易,极为稀缺,异常困难。

有多难?从神经专家转型的专业投资者和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说,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应当具备4个方面的基本技能:①对投资流程感兴趣;②数学技能;③对金融史的全面把握;④严格执行计划的情绪控制能力。伯恩斯坦对大多数投资者追求卓越的信心不足,他说:“我预计不超过10%的投资者有上述某个方面的能力,如此只有万分之一的投资者(10%的4次方)拥有全部4项能力。”

我同意伯恩斯坦的观点,只有极少数投资者拥有他所列举的全部技能,并有可能获得卓越的投资业绩。因为这不仅需要智力、靠谱的投资流程及与众不同的分析能力,还需要一些运气。这就是为何绝大多数投资者不宜谋求卓越业绩。传奇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获得满意的投资业绩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容易,而要获得优秀的投资业绩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困难。”这就是大多数投资者面对的境况,他们总在追求实现优秀的投资业绩,但是他们不具备获取那个业绩水平必需的内在素质、时间及技能。满意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业绩,会让你超越70%~80%的投资者。获得满意业绩的难度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容易。首先你必须放弃获得优秀业绩的白日梦,真正认识到只有极少数投资者曾经如愿,而且其中大多数人的优秀业绩还难以持续(本书随后还会进一步介绍)。

普通投资者的宿命是:当他们追求优秀业绩时,通常连平均业绩都难以实现。说来也奇怪,追求更高业绩却很容易做得更差。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认清自己。这就是普通投资者力求成为世界上的伟大投资者的目标不靠谱的原因。更值得追求的目标是超过平均水平,这个目标完全现实,也可以实现。长期来看,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业绩会产生了不起的成绩,主要是利用长期思维、消除非受迫性失误、有足够耐心获得正向复利效应等方面的功效。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

下面是一些简单、实用的标准化的投资建议。(1)长期思维与行动。(2)排除噪声的干扰。(3)低买高卖。(4)控制情绪冲动。(5)分散投资。(6)坚持到底。

所有这些建议都很好。问题是如何做到?如何知道长期对我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低买高卖?如何控制好情绪冲动?如何正确地分散投资?如何降低干扰资产组合的噪声,坚持到底?本书自始至终就是力求回答这些问题。知道做什么比如何做的重要性要低一些。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好的投资建议往往听起来很好,当回顾既往或规划未来时都很有意义。但是真正执行时,却很少有看起来那么好。通读本书,你会发现这一点既很简单,同时又很难。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聪明的投资并不复杂,尽管远不能说容易。”

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本书的精髓。  第1章 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

当“傻”钱领悟到自身的局限性后,就不再傻了。——沃伦·巴菲特

我刚从大学毕业时,进入资产管理行业工作,参加了一次重要的交流活动。这是我参加的第一轮重要行业会议之一,当时我只有站位。房间里挤满了专业投资者、资产管理人及投资顾问,所有人翘首以待一位著名的亿万富豪级对冲基金管理人发表演讲。现场气氛很热烈。在每一场投资论坛上,总有这么一场所有参与者最为看重的演讲。我们正在等待它的到来。

头号嘉宾站到讲台上,讲了常规性的开场笑话后,开始演讲。演讲涉及市场与投资行业的众多常见话题,基于数据但特别有趣,有时甚至令人捧腹。不难判断出演讲者有多年在诸如此类的大批听众面前的丰富的演讲经验。没有便条与幻灯片。对于听众来说,就好像正在与某位商业伙伴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我周围的每个人都在急切地做笔记,期待未来可以回味他的智慧。回顾当前市场的情况后,演讲人决定花一些时间详细介绍他认为在未来几年,资产管理行业将发生的重大变化。

他明确提出:通过系统化与定量方式建构的低成本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共同基金这类载体,过去很多以高成本方式,仅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最佳的、经过学术检验的、基于证据的投资策略,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服务于所有投资者。当时ETF还刚萌芽,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大胆判断。他提出了行业的一项重大变化。

依托ETF的发展,资产管理行业在过去15年经历了资产管理规模的爆发式增长。2000年,与各类金融资产相关的ETF的总资产规模只有700亿美元。到2014年年末,ETF的总资产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这是不可思议的增长轨迹。对于外行,ETF貌似共同基金,在一个简单的基金架构内,投资者可以持有众多不同证券。最大的差异是ETF像股票一样,可以全天随时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而共同基金只在闭市后才能交易。ETF的建构,有很强的税收和成本效率,其成本总体上比共同基金的成本更低。投资者可以每天看到ETF的持仓情况,ETF比共同基金更加透明。ETF受共同基金强制买卖的影响更小。ETF允许专业基金管理机构以诸多有意思的方式,组合分析各种风险因素、行业、地区和资产类型。随着这些策略越来越专业化,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可以合理预期ETF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值得高度重视。

再回到那次投资论坛,当这位基金管理人条分缕析以更低的成本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提供更好投资策略的背后原因时,我不禁点头认可。这些原因有:竞争加剧、信息更加透明、对投资策略回溯测试研究的不足、大多数专业资产管理人出身于相似的学术流派等。资产管理人想以更高的成本向个人投资者提供更加高级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说辞,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可。理由在于那些更加新奇的产品,不能提供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如果成本更低,投资者在扣除成本后可以获取同样水平的净收益率,投资者最终只关心这个因素。

在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会场里的专业投资者有机会就演讲内容,向那位对冲基金管理人提问交流。参会人员争相抢夺话筒,向那位著名的投资人发问。第一位提问者有点紧张,直截了当地提问:“我们怎么会真的向客户兜售这些低成本基金?难道不怕被认为我们正在购买廉价基金?”我看看会场中的其他人,发现所有人都点头同意这位提问者的观点。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出类似的问题。“我们如何解释使用劣质基金的合理性?”“你是否认同便宜无好货?”“当我们选择这些基金时,如何证明我们的专业价值?”“难道我们现在不是以最高成本购买最佳基金?难道我们不清楚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起初,对于我的同行们(即更有经验的投资者)的此类反应,我颇不以为然。为何他们不愿意拥抱那些对持有人更有利的低成本投资工具,而客户可能更愿意接受的这类投资策略?投资行业更加受市场欢迎,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运作,难道对投资顾问、咨询机构及投资管理人不是一件好事?

随后,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幼稚。我当时还是金融行业的菜鸟。在金融服务领域,涉及金融产品与投资选择时,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非此即彼的。会场里的赞成者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即“信号”。如果他们使用较低成本的次级产品,他们将向其客户发出这样的信号:他们未能尽力寻找市场上最优秀的投资产品。这些投资管理人与资产管理机构担心被边缘化。如果他们不能提供投资最佳基金的机会,他们如何能服务好当前及潜在的客户?如果你的公司在业内称雄,而你又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你的竞争优势无人能及。但如果机会向所有有意向的人开放,光环立马消失,你不再有任何特别之处。同时,你获取回报的基础是某种价格昂贵但大众深信不疑的理论。该理论或多或少是一种销售技巧,对行业内外的多数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于这些投资管理人来说,难以打破直觉接受这一事实:如果放弃以高很多的成本获取非凡业绩的机会,他们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要获得非凡业绩,难度要大很多,不可能所有人都有能力获得非凡业绩,但是他们怎么能承认这一事实而不再尝试?这些投资管理人都是很有竞争意识的精英。他们都曾经入读顶级学院与大学。大多数在顶级商学院学习过,或/和持有享有声望的CFA资质。会场上的每个人都很聪明,资历不凡。投资是一项残酷的商业活动。所有人都希望成为最佳投资管理人,在最短时间赚取最多财富。不幸的是,恰恰不可能让全部专业投资管理人都位列业绩排名的顶峰位置。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在回答完最后一轮观众们提出的愤怒的问题之后,演讲者的面部表情特别有趣。这些专业投资者的反应好像并不在他的意料之外。他坚信市场参与者迟早会回到他的思路上来。但是,要求这些聪明人打破对市场的成见特别困难。要让他们承认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行事方式,实际上并不容易。

幸运的是,个人投资者却不用操心投资管理行业这些根深蒂固的困境。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为了实现投资目标,你没有必要建构顶级投资组合。只要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实际上你也不应该),你就可以采用一种更为经济、更节省精力的方式获得成功。重要的是实现目标,而不是具体方式。投资领域没有积分累积机制,也不会为高难度投资提供额外奖励。你没有必要给你的投资贴上最佳、最独特的投资策略的标签。没有人会评价你的资产组合,你没有必要与你的同行竞争。最为重要的是,你成功的可能性将有提高。而这才是最关键的。

认识到这一点,你的肩头就卸下一副重担。你将在下一节中看到,始终位居投资者第一方阵,即使对于以此为生的专业投资者,也近乎不可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不同

目前专业投资者主导了市场,但并不是一直如此。50年前,散户控制了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贡献了纽约股票交易所超过90%的成交量。目前角色已逆转,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占股票总交易量的比例超过95%,而占其他可投资证券交易量的比例接近100%。诸如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基金会、主权财富基金、富豪家族办公室这类机构投资者,拥有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

沃伦·巴菲特可能是最为大众熟知的投资者,但是可能很多个人投资者都不知道谁是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史文森是机构投资者圈内的沃伦·巴菲特。他是史上最伟大的机构投资者。史文森针对机构投资模式,撰写了《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因为他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所以由全球成百上千家基金实践的此类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被称为“耶鲁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史文森为耶鲁大学获得超过20年的、接近14%的年收益率,这可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收益率水平。

耶鲁大学的资产组合目前估值超过200亿美元。对于那些想复制史文森成功之路的追随者,需要注意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结构。学校每年成功募集数亿美元的慈善捐款和助学金。常春藤名校毕业生通常乐于回报母校。耶鲁有26名全职专业投资人士,在资产组合管理的特定领域各怀绝技。另外,耶鲁大学享受免税待遇,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不考虑税收因素。它们的投资期限接近某种意义上的永远,因为捐赠基金是学校的永久资产。诸如耶鲁这样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一些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无缘投资的、最低投资额可能特别大的基金。有些交易,只面对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投资者,从来不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大型机构能够插足,只是因为钱多。因为投资规模可以很大,大型基金可以通过谈判支付较低的管理费。

区分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固然重要,史文森还明确指出即使在机构投资者之间也存在层级差异。在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2013年年报中,史文森给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提出如下建议(重点语句是作者标注的):

投资领域最为重要的区别不是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区别,投资者之间存在的最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主动管理能力。很少有机构投资者具备这种能力,拥有足够资源能获取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更少。

有主动管理能力的投资管理人的正确投资策略,与缺乏主动管理能力的投资管理人的合适投资方法,恰好位于光谱的两端。能力强的主动管理人不仅能在国内与外国股票这类传统资产类别中获得跑赢市场的收益率,而且可以在另类资产和股权投资领域享有更加重要的投资机会,建构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的资产组合。只有那些有主动管理能力的投资者,才有能力在传统资产及非传统资产领域进行资产组合配置,追求战胜市场的投资策略。

并不存在中间地带。低成本的被动投资策略适合绝大多数缺乏时间、资源与能力,难以做出高质量投资决策的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耶鲁模式的分析框架,只适用于有资源和性情追求风险调整后超额收益的少数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起步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他们致力于追求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的投资时,并未真正理解实现目标的难度有多大。他们认为需要使用最复杂的投资策略来获取成功。而另一方面,那些使用最复杂方式的顶尖高手,总是给个人投资者提供简单解决方案。实际上,他们总说:“按我说的做,而不要跟着我做。”换句话说,他们深悟复杂的奥妙,才能理解简单的美妙。个人投资者要自己领悟其中的投资之道,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最好让别人替你付这份学费。从他们的教训中学习,不犯同样的错误,理解他们的建议,采取恰当的投资方式。

很多投资者深陷史文森描述的中间地带的困境。他们使用复杂投资策略致力于打败市场,但是缺乏足够的资源与技能。此时,战胜市场的意愿却招致低于市场的绩效。过于努力反而成为负担。承认取得史文森那样的卓越投资业绩很难,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追求卓越投资业绩这一目标只适合于少数投资者,大多数执着于此的投资者最后只能是折戟沉沙。

陷入中间地带的不只是个人投资者,那些资源与技能不如耶鲁的机构投资者,往往也是业绩惨淡。表1-1比较了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其著名同行哈佛捐赠基金、所有捐赠基金、股票与债券分别占6成与4成的基准组合在不同投资期限的投资绩效数据。这些数字表明,史文森连续几十年的长期收益率是如此卓越,可以称得上业绩非凡。作为耶鲁最大对手的哈佛,也显示了超出市场长期平均收益率的能力。再看看处于机构投资者圈内的所有捐赠基金的投资业绩,与由两只简单的指数式基金按60/40比例构成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相接近。表中这几项基本上在各个投资期限均与平衡型基金的收益率不相上下,大多数投资新手却对这种收益率不以为然。表1-1 捐赠基金年均收益率比较表 (%)

资料来源:Vanguard.

不仅是普通个人投资者难以企及史文森的收益率,即使是他的那些机构投资者同行也很难与其匹敌。实际上,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可能还无法战胜你今天建构的一个管理费率接近0的最为简单的资产组合。史文森本人是被动性基金的支持者,他说:“当然,主动管理往往能提供超额收益,这很诱人。可能有少数足够聪明的投资者明知被动投资是更好的选择,却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打败市场。在任何情况下,对基准收益率的偏离都内含资产组合的重要风险。”这段话是一位在过去25年内战胜市场的业界领袖所言。有时,有人利用复杂的方法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却在无意中为那些手头缺乏同类资源的芸芸众生,发现了简单的魅力所在。

耶鲁确实是机构投资者领域的迈克尔·乔丹。(我个人认为哈佛可能是科比·布莱恩特?)个人投资者若想跟它们比肩并列,无疑是白日做梦。但是,分析其他数十亿美元的资产组合的投资业绩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只是跟踪市场收益率的60/40的股票与债券指数基金的组合,在每个投资周期,表现都还马马虎虎。普通投资者完全可以与专业投资机构同台竞争,只要它们有必要的耐心、纪律及长期视野。

为了赶上甚至超过机构投资者的业绩,个人投资者必须转变思路。你不能用华尔街的规则来打败华尔街。此时,一种特别简单的资产组合:少很多的劳动付出,采用更为简单的投资策略,就可以带来差不多的投资业绩。显然,不是所有机构投资者都可以战胜市场。市场总是有赢家和输家。

我们来分析机构投资者获取收益的全部工作。每只大型基金都有全职团队,少则有几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而最大型的养老金基金团队人数超过2000。还有第三方咨询机构与后台员工。管理这些基金的全职员工持续研究与分析市场情况,寻找投资机会。尽管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广泛,但是年度预算还是允许机构投资者,为最优秀的研究与市场数据提供商支付高额报酬。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通常只能依靠自己。如果你不在投资行业工作,你可能有一份全职工作或一个家需要操心。你不能每天都盯市或进行研究分析。即使你的投资对你的未来福祉特别重要,你还得过自己的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兴趣,像专业人士那样紧盯市场。因为是自己的钱,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的投资行为受情绪的影响要大得多。我们不是管理别人的资金。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加关心你的资金。你的投资组合真正包含你的目标与期待。我们不是超人

投资者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是:在形成聪明的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让他们的情绪坏事。研究表明,个人投资者往往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死守亏钱的股票。他们看重过去的表现,随大流做决策,价格大幅度上涨时买入更多股票,而在市场崩盘后卖出股票。如果考虑长时期的复利效应,这类错误让投资者损失了很多钱。

即使拥有上述各种优势,专业投资者也难免会犯同样的错误。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由8万多个数据构成的数据库,反映1984~2007年间,诸多机构账户的年度观察值。这些基金总共管理了数万亿美元资产。该项研究考察股票与债券的买卖,以及外部投资管理人的决策。研究人员发现,卖掉的资产的市场表现远超过后来买入的资产。这些专业基金不是低买高卖,而是高买低卖。我们经常听说个人投资者在错误的时点买卖共同基金(随后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这项研究发现,专业投资者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实际上,研究者发现,这类错误决策给这些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超过1700亿美元。

另一项研究关注大型养老金计划。这类基金的平均规模为100亿美元,但是也犯追逐过去股价表现的错误。考察了1990~2011年间的近600只基金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经验丰富的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末牛市期间,允许调高股票的配置比例,使其超过目标资产配置比例。因此,当市场崩溃时,这些基金持有股票的比例超过投资政策与风险控制的建议比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基金调低股票目标配置比例,并维持较低仓位。这些基金没有显示出回归均值的迹象。它们没有通过低买高卖来再平衡。为维持明确提出的目标配置比例,它们本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末股票高位时减仓,而在2008年崩盘时加仓,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反,它们只在乎最近的行情,基于后视镜进行投资决策,而不是遵守投资政策的指导。这里,风险管理让位于追逐收益率。

为何从专业投资者到个人投资者均存在此类行为?在经典电影《华尔街》(Wall Street)中,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戈登·盖柯有句名言:“贪婪,是一个压倒一切的好词。”如果说贪婪是大多数金融决策的驱动因素,但嫉妒将阻止我们实现目标。在一项研究中,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问受访者,假设两个地方的物价水平一致,他们是愿意住在本人收入5万美元、人均收入2.5万美元的地方,还是本人收入10万美元、人均收入20万美元的地方。最后,52%的受访者选择本人收入5万美元的地方,虽然这里本人收入只有另一个选项的一半,但是其邻居的两倍。

在机构投资者圈子里面也发现了嫉妒的踪迹。原因在于,这些资产组合的操盘者也是人。尽管专业投资者更加习惯于市场的起伏波动,但也不能免俗,同样易于屈服于人性。由于拥有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专业投资者通常被认为更有可能战胜市场及绩效基准。但专业投资者经常与行业中的同行进行业绩攀比,而这对于提升其业绩作用不大。竞争在人生的很多方面可能有利,但是当投资目的、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都不相同时,如果你还是执着于要打败你的同行,这类行为可能导致非受迫性失误。

至于相对收益,机构投资者不仅与同行进行业绩竞争,还与常用的或基于指数的内部业绩基准进行比较。业绩基准对个人投资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有用(本书随后会进一步介绍),但是唯一重要的业绩基准是你自己的投资目标。如果你实现了投资目标,谁会在乎你是否战胜市场?你完全没有必要在任何特定时段、基于某个特定指数或市场,来对你自己做出评判。在投资领域,没必要打败其他人或市场,重要的是战胜自己。

因为存在不同的目标,所以投资者不应该操心专业投资者如何投资,甚至不需要了解他们采用哪类绩效基准。有人说,在运动项目中若想战胜由超级高手组成的团队,绝不能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竞争,应该发现他们的弱点,突显我方的优点。这意味着,挤进专业投资者日益激烈的竞技场,不是个人投资者应该参与的游戏。在那儿,你面临竞争劣势。多了好几个零

当你管理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时,一开始会感觉有些震撼。一段时间以后,你才能习惯应付多了好几个零的市值和投资。但是,再过一段时间,你会认识到确实是多了几个零。是的,当你负责投资价值数百万或数十亿的资产组合时,你的压力会更大。但是,即使是管理最大型的资产组合,也还是要遵守基本的投资原则。每项投资机会与资产组合,都有可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或机构均面临特定的环境与现金流需求。但是最终,不论你是管理1000万美元还是1万美元,你都应当遵守同样的基本原则。有句老话说,人们每周日去教堂,不是想去听第十一条戒律。他们只是想去进一步强化领悟已有的十条戒律。每个投资者,不论大小,不得不面对不稳定的市场和不确定的未来。没有理由重新发明车轮,或一些从来没有人发现的独门绝技式的投资策略,来致力于改变事实。

有更多的钱用于投资,更需要建立一项全面的投资计划,遵守投资政策说明书设定的规则与指引所确立的原则。投资不存在捷径。

你大概没有足够的时间、经验与技巧,成为耶鲁大学的史文森那个级别的投资大佬。大大方方承认这个事实吧。那些不服输的人往往会陷入困境。成为最佳投资者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并且还会日益激烈。专业投资者通过关注不同的证券、行业、市场、资产类别、区域、投资管理人和基金结构,在持续寻找方法,改善其资产组合。

个人投资者必须理解:不论我们将看到金融行业的何种创新,保持耐心始终是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均衡器。任何方式都拼不过很长时期内的良好行为。实际上,个人投资者相对于专业投资者,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是保持耐心的能力。你不需要应付一个委员会或一堆客户。没有人将你与同行或某个客户设定的投资绩效基准相比较。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投资者都不考虑长期,只是因为比较和基准文化的盛行,专业投资者很难坚守长期投资。你应尽可能减少交易次数,没有人会质问你的短期业绩。只要环境允许,你可以延长你的投资期限,让神奇的复利效应为你卸下重担。管理长期资金时,没有必要为下一周、月、季度甚至年度而心烦意乱。个人投资者有奢侈的本钱,可以基于数十年进行思考和行动,这是华尔街闻所未闻的投资期限。延长投资期限的背景下,保持耐心、遵守纪律将成为一种巨大的优势。

你没有必要为战胜市场、哈佛或耶鲁而操心。你只要尽力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这才是你的业绩基准。你可以聚焦你自己和你的投资组合。长期思维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对某家潜在投资管理人的尽职调查,听取了一位资产组合经理的市场宣讲。他当时说的,现在我仍然记忆深刻。当他介绍了公司投资策略的基本情况后,他谈到投资股票的各种可能的策略。该基金的平均持有期是18个月,他们使用多项择时指标来提升业绩。

在营销资料中,有一页介绍股票投资者战胜市场的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利用超短期的交易性机会。第二种是发现特定部门与行业的中期趋势,并在其他市场投资者发现之前利用这种趋势。最后的第三种是在超长时期内买入并持有。

在他的介绍中,有趣的是他讨论的买入并持有策略,是貌似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能看到的神秘动物。他玩世不恭地说:“确实,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你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哪有投资管理人有机会坚守并实施这种策略?没有投资者有这种耐心。”我对此难以接受,但是对于听取这位投资管理人介绍的大多数投资者,可能确实如此。他言之凿凿地说,没有一个客户和潜在客户会给基金足够的空间,坚守买入并持有策略,因为肯定有些时段这一策略并不奏效。因此他的基金形成错觉,力求通过择时来提升业绩,尽管可能只是错觉。

这并不是说,买入并持有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完美的策略。不是这样。没有哪项投资策略是完美的。但是,这位专业投资管理人放弃长期投资策略,只是因为缺乏耐心的投资者,难以利用这种方式。某种事情很难,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做这件事。买入并持有策略的问题在于,这一策略要想发挥预期效果,即使在市场崩溃时你还得买入并持有。当市场上行期间,实施买入并持有策略要容易得多。坚守这种策略,哪怕你在投资过程中的其他很多方面犯错误,也照样会获得成功。这种策略需要很多人并不具备的毅力,因为我们习惯于逃离火场,而不是迎面走进。

美联储的一项研究发现,买入并持有策略轻而易举就能战胜其他投资策略。它们分析了1984~2012年近30年内,共同基金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情况。不出所料,它们发现很多投资者在获得较高收益时投入资金,而在出现损失后抽出资金,实施错乱的高买低卖策略。在整个研究期内,比较这种追涨杀跌策略与买入并持有策略在7年内的收益率。它们发现,买入并持有策略比追涨杀跌策略的年收益率高5%。这意味着在它们考察的7年期内,总收益率的差异高达40%。此外,买入并持有策略也有缺陷。没有哪一招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哪一招能让投资者远离亏损。但是,如果与典型的投资者行为进行比较,买入并持有策略优势明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