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分析和预警操作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0:07:31

点击下载

作者:毛金生,冯小兵,陈燕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专利分析和预警操作实务

专利分析和预警操作实务试读:

前言

专利分析是制定专利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和前提,对保护发明创造、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专利预警则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将关乎我国企业生存、行业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层面中的关键技术与国外相关专利进行比较,用于发现和警示在科技、贸易、投资、引资等活动中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将专利分析和专利预警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当前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需求,同时也为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的审批提供了辅助决策的科学依据。可以说,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是促进我国技术创新、防范产业化重大专项中存在知识产权风险、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提高研究的起点水平、促进经济和科技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成立了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和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工作的办公室,并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对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指导和规范。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避免我国重大经济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保证国有资产在重大经济活动中投入的有效性、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都亟需建立专利分析和预警机制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能够指导从事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人员合理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撰写本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书不仅规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还特别针对专利分析的特点,在介绍专利分析模块时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作为补充说明。第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书一方面规范了研究报告的统一体例的成文构成,同时又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专利分析模板,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专利模块的组合,来满足不同课题组的需求。第三,具有多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为确保项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设立了三级质量控制标准,即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的内部质量控制、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的质量控制指标。

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同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同志,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同志、甘绍宁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专利复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工作)张茂于同志对本书研究提纲、报告初稿和报告讨论稿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谢意。本书撰写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同志等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处长姜晖同志对本书的研究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同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副部长冯小兵同志、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燕同志负责总体策划和组织协调以及审校等工作。由陈燕同志和马克同志负责统稿。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有所帮助,为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制定本操作指南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其应用效果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指南的内容也会随之修改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在对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参与到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中的同志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课题组2009年6月使用说明

1.本书包括序、前言、使用说明、目录、正文和附录。

2.本书正文共分9章:第1章(总则)、第2章(制定工作计划)、第3章(项目实施流程Ⅰ——前期准备阶段)、第4章(项目实施流程Ⅱ——数据采集阶段)、第5章(项目实施流程Ⅲ——专利分析阶段)、第6章(项目实施流程Ⅳ——完成报告阶段)、第7章(课题组内部质量管理)、第8章(中期评估)、第9章(结题评审)。第1章和第2章为本书操作原则的总体概述,第3章~第6章为课题组实施项目研究的具体操作规范,第7章~第9章为针对课题研究的质量保证体系。

3.本书各章的体例如下:

4.为了更好地利用本指南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需要重点说明以下几方面问题。(1)本书解决了课题组在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中的基本操作问题,并对采取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应当注意,所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旨在督促课题组内部时刻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在完成基本质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课题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与本课题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2)本书规定的专利预警阶段中,对专利侵权的判定只是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进行的初步整理,仅列出了基本的判断原则,目的是使得课题组在进行专利侵权判断时尽可能多地将潜在风险专利发掘出来。本书中所涉及的专利侵权判断标准并不能作为最后法律上实际侵权判断的依据,这一点使用者应当明确。此外,如课题组还需要对涉外的专利侵权做出判断时,应以所属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为判断依据。课题组2009年10月第1章总 则1.1 总体目标

为确保我国重点领域、重大技术的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规范项目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强化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提高课题研究报告的整体质量,特制定本书。1.2 指导思想

在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研究人员应本着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客观数据来反映研究结果,通过主观分析来支撑研究结论,努力做到对国家重点领域、重大技术中所涉及技术或相关专利作出客观判断,及时对可能存在的专利风险作出准确的预警。1.3 工作原则

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涉及多部门的协作,不仅需要政府内部相关部门的配合,有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等进行沟通,因此要坚持统筹安排、分工负责的原则。此外,课题组内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所研究内容的重点、研究的方式方法等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1.统一领导,分工合作

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应当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施。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项目工作组和课题组开展工作,项目工作组承担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对内协调和对外联络等工作,课题组承担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实体研究工作。总体上本着“全局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保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高效、有序地展开。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在选取和确定需要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的项目时,首先应做到重点突出,特别是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中的项目要优先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对涉及国有资金重大投入的项目也应当及时启动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力争做到“项目未动,知识产权先行”。其次,在确定需要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的项目中,应突出对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技术或是相关专利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以及其所处的知识产权现状等重点内容的研究。

此外,在突出研究重点的同时也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统揽和筹划大局,也要兼顾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全面发展。3.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重点在于深入剖析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技术或相关专利,发掘其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的可能性。从全面性角度考虑,研究人员除了需要对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风险进行重点关注外,还应当通过专利分析,将诸如研究对象所采用技术的国内外专利布局、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分析、核心专利分析等整体情况体现在研究报告中。使得研究成果对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并对企业或行业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4.客观严谨,注重实用

研究人员应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研究对象的知识产权现状作出判断,既要避免遗漏可能引起专利纠纷的因素,也要避免过分夸大潜在知识产权风险的程度。在研究过程中要紧贴研究对象的实际状况,做到研究成果既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实际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对后续的政策产生积极的作用。5.预警准确,措施得当

专利风险预警的准确程度与研究人员对数据的分析程度以及对相关领域发展形势的综合判断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员应当确保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各个环节的准确性,只有中间过程的科学严谨才会有最终预警结论的正确。应对措施则应当综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技术领域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作出科学实用的建议。

此外,课题研究人员应尽量避免仅凭客观数据作出最终结论,应遵循“数据决定结果,分析支撑结论”的基本原则,增强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中应对措施的针对性。6.长远规划,动态跟踪

专利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对象所采用技术的成熟程度或相关专利申请审批情况的不断变化,其结论也会随之改变,因此项目研究应当形成一种“长远规划,动态跟踪”的机制,对国家重大专项中所采用的技术或相关专利采取定期跟踪,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情报动态发布机制,最大程度地避免在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知识产权纠纷。1.4 组织机构

由领导小组统一管理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研究中心”)。年度立项计划批准后,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会同办公室针对每个项目分别组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工作组和课题组。1.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项目工作组和课题组开展工作,并负责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等工作。

项目领导小组由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有关成员、专利局相关审查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2.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具体协调课题参与部门的有关工作,负责项目管理、组织调研、专家讨论、分析报告初稿讨论等,配合项目领导小组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等工作。

项目工作组由办公室、保护协调司、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专利局相关审查部、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

项目工作组负责汇总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课题组。

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有些项目可以不设立项目工作组,相关职能由办公室承担。3.课题组

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按计划执行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各种过档文件等。

课题组由专利局相关审查部、发展研究中心、政研处等部门有关人员和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组成。

课题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书》、《课题执行情况报告书》、《课题检索策略表》和《分析目标分解记录》,编写《调研报告》与《分析模块选取记录》,撰写《分析报告》、《摘要》和《详细摘要》等。1.5 工作程序

专利分析和预警的工作程序一般情况下包括制定工作计划、项目实施和结题评审三个部分。在项目实施流程中还可以包括课题组内部质量管理和中期评估两个环节,如图1-1所示。图1-1 项目工作程序流程图

项目的工作计划应写明项目背景、项目分析目标等基本信息。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项目时间进度安排以及各阶段应形成的研究成果等,最终形成《工作计划书》(附录A)。

项目实施的流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数据采集、专利分析、完成报告和成果利用5个阶段。前4个阶段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专利检索、专家讨论、数据加工、选择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共11个环节。其中有些环节还进一步包括多个步骤,如专利检索环节包括初步检索、修正检索式、提取专利数据3个步骤。另外,在项目实施前期准备阶段中可根据需要加入调研环节,如图1-2所示。对于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项目,工作组应当在项目实施流程的中期阶段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还应当将内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贯穿始终。图1-2 项目实施流程图1.6 质量控制

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最终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有着起点高、重要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不仅会对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产权问题作出预警,往往还会对后续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制订或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客观上对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上述因素,为提高课题研究报告的整体质量,本书设定了三级质量控制标准:课题组内部质量控制、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1.课题组内部质量控制

这一级的质量控制主要由课题组内部负责实施,目的是通过课题组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增强各环节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由于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结论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而且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有必要在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以达到边做边检、确保质量的目的。

课题组应当参照第7.2节的相关内容编制《课题组内部质量控制表》,该表中的内容可作为后续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的重要参考指标。2.中期评估

这一级的质量控制主要由办公室会同项目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目的是为了对前期已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对前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中期评估主要针对课题组提交的《课题执行情况报告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估后由项目工作组汇总成《中期评审意见》,并反馈给课题组。3.结题评审

这一级的质量控制主要由领导小组委托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办公室应组织相关专家参加结题评审,目的是对项目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最终的全面性的评估。

结题评审主要针对项目立项、操作流程、研究报告、项目管理和成果价值等内容进行评议。项目工作组根据评审结果汇总成《结题评审意见》,并反馈给课题组。第2章制定工作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是为了在项目实施前期,对项目的整体研究情况进行事先的安排和计划,如明确主要的研究内容、合理地分配项目流程、科学地安排时间进度、周密地管理过档文件等。

工作计划内容应当包括研究内容计划、项目流程计划、时间进度计划和文档管理计划。原则上在项目实施前课题组应填写项目《工作计划书》(参见附录A),此外,为了课题研究的高效开展,课题组也可以在以上工作计划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需求自行增加工作计划的内容。2.1 研究内容计划

由于各个课题的需求不同,以及通过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所要达到目的的不同,在对研究内容的规划上,本书采取以下这种工作模式。

首先,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确定分析目标,具体分析目标的确定参见第3.2节。该环节主要是对课题所要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初步确定,确保后续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在明确分析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目标的特点选择所要进行专利分析的模块,具体的专利分析模块介绍参见第5.2节。该环节主要考虑到不同的研究课题可能存在项目需求差异的情况,为了做到有的放矢而提供了多样化组合式的专利分析模块供课题组选用。

在项目进入实施流程前,通过这种灵活的安排研究计划的工作模式,不仅满足了对分析目标的研究需求,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高效性和科学性。2.2 项目流程计划

课题组在确定好研究计划后,应遵照本书的规定确定所属课题的(1)项目流程计划。本书将项目实施流程分成5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数据采集阶段、专利分析阶段、完成报告阶段和成果利用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针对课题组人员组成、课题研究目标、如何进行项目分解等内容展开的,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4个环节。2.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采集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分析目标的特点,进行专利数据的采集,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制定检索策略、专利检索、专家讨论和数据加工这4个环节。3.专利分析阶段

专利分析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在已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分析目标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专利分析并作出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的判断。这一阶段主要包括选择分析工具和专利分析两个环节。4.完成报告阶段

完成研究报告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前面实体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整理,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体例规范的课题研究报告,这一阶段的工作也是目前项目实施流程的最后环节,主要包括撰写分析报告、初稿研讨、报告修改与完善、报告印刷4个环节。2.3 时间进度计划

课题组在确定好适合本课题所要进行的项目实施流程后,还应对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作出安排。一般情况下,按照本章2.2节所设定的四个阶段,其时间一般按照2∶3∶3∶2的比例进行分配。当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对时间进度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但应遵循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研究质量的原则。

在时间的安排上,课题组也应考虑到诸如专家讨论、实地调研、中期评估和结题评审等环节的时间占用问题。2.4 文档管理计划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分析样本、文档数据、会议记录、调研报告或统计数据等,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高效和有序,课题组在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就应当对各类文档的管理进行初步规划,确保研究过程中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也便于后期进行跟踪分析或是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注释】

(1)项目实施流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数据采集、专利分析、完成报告和成果利用5个阶段。由于2008年度是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实施的第一年,在成果利用的方法和方式上还缺少经验,该内容将在本书后续修订时进行补充。第3章项目实施流程Ⅰ——前期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进入实施流程环节后,首先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四个环节。3.1 成立课题组

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应人员组建项目课题组。课题组应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主要包括专利审查员、专业技术人员、专利分析与情报研究人员、技术和法律专家以及政策研究人员等。1.课题组人员构成

课题组一般由1名课题组长、2名副组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1)课题组组长原则上由专利局相关审查部门的审查员担任,一般要求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具备四级审查员或相当于四级审查员以上职称。(2)副组长由发展研究中心、政研处、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等部门相关人员担任。(3)课题组成员中审查人员一般有2~4名,发展研究中心专利分析和情报研究人员2~3名,技术和法律专家以及政策研究人员2~4名。2.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成立后,应当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课题参与人员的工作内容,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1)课题组长

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合理分工和使用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分析目标,填写《工作计划书》,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负责课题研究中的业务讨论,审核各阶段相关文档质量,并按要求及时向办公室提交相关文档;负责课题研究报告的统稿工作等。

2)审查员

参与课题调研和项目分解等工作,并负责制定检索式,对专利进行检索、标引、分析和专利文献筛选,撰写分析报告等。负责编写《分析目标分解记录》,填写《课题检索策略表》,并向项目组提交《分析样本数据库》等文件。

3)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专业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对课题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提供支持。配合情报分析人员和审查员开展相关工作。

4)专利分析和情报研究人员

负责收集技术领域有关情报,如相关技术领域产业现状等,参与专利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分析等工作,配合课题组其他成员解读分析结果(包括相关图表),并撰写相应内容。情报分析人员需要与审查员积极配合,协助其完成《分析目标分解记录》和《分析模块选取记录》等内容。

5)经济法律和政策研究人员

结合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国内外经济、政策形势,撰写分析报告中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的相关内容。3.2 确定分析目标

在项目初期,课题组应进行项目需求分析,认真研究背景资料,了解现有技术的特征和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链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目标。对需要调研的项目还应该制定《调研计划》。1.研究背景资料

针对研究对象采集背景资料,如行业技术现状、特定技术的发展历史或相关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投资动向以及本次分析项目涉及的产业状况及产业分类信息等。背景资料的研究方法众多,既可以是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研讨等形式。

其中,实地调研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复杂需要实地了解技术构成的项目。有实地调研需求的项目,课题组应提出调研申请和调研计划并上报办公室审批。调研申请应写明调研的目的和必要性。调研计划应包括调研提纲(列出调研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等)、调研日程安排和费用预算等。调研完成后应当提交调研报告。2.明确分析目标

根据项目立项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分析目标也有所不同。一般(1)有以下几种分析目标:

1)重大专项知识产权风险分析

这种类型的分析目标主要针对有重大国有资产参与的项目或是涉及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的重点技术领域。对此类重大专项进行知识产权风险分析,目的在于确认项目在技术上实施的可行性,是否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准确及时的知识产权建议。

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相关领域专利现状分析,一般应选择A~F模块(对照第5.2节有关内容,下同),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现状分析(J01模块),国外主要竞争对手在我国的专利布局(D模块),重大专项中知识产权风险等级判定(J02模块)等。

2)行业专利现状分析

这种类型的分析目标主要从行业角度出发,针对与某一行业相关的技术进行深入的专利分析。对此类行业进行专利现状分析,目的在于摸清国内外同一行业中的技术发展状况,理清与竞争对手的优势或差距,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为行业内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专利策略或专利布局建议。

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技术生命周期分析(A、G模块)、重点专利技术分析(B模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C模块)、主要竞争对手研究(D模块)、专利区域分布研究(E模块)和主要研发团队分析(F模块)等。

3)技术标准方案的专利分析

这种类型的分析目标主要与技术标准的形成和确立相关。对此类技术标准方案进行专利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的解析和比较,加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并最终协助其成为国际标准而做出具有建设性的分析结论。(2)

主要内容包括:标准解析,研究与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关的专利并判定标准中的必要专利(J模块)。

4)国外公司专利布局分析

这种类型的分析目标主要针对与研究对象有竞争关系的国外公司来进行的。对此类国外公司进行专利布局分析,目的在于帮助我国企业或是行业规避可能存在的国外公司的技术威胁,确认技术发展趋势,协助企业或行业占领国外公司的技术盲区,为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提供专利布局方面的支持。

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国外公司中的主要竞争对手(D01模块),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D03、D04模块),明确竞争对手的技术占领区域、竞争区域、有机会合作区域(D05~D08模块)等。

5)特定技术领域专利分析

这种类型的分析目标主要针对一些特殊的技术领域进行专利分析。对此类特殊的技术领域进行专利分析,目的在于确定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构成技术、是否具有技术空白点以及是否有国内企业或行业进入的机会等,从而为国内企业或行业在该领域的专利布局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主要内容包括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现状(A~F模块)、技术发展路线图(H模块)、核心技术(G模块)、空白技术点(I模块)、特定领域的主要竞争者(D模块)、研发团队分析(F模块)等。

6)其他分析目标

除上述分析目标以外的其他特定需求,如专利授权前景判定、重点企业并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等。可根据项目分析目标,选择第5.2节中的各模块自由组合,课题组也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自行增加新的分析模块。3.确定研究方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课题组还应当对开展课题研究所采用到的方法进行初步的确定。根据专利分析和预警项目的特点,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两种类型:专利分析模式和商业管理模式。

由于商业管理模式中,“专利”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本书将着重对专利分析模式进行介绍(参见第5.2节),但鉴于目前所开展的这项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服务经济、辅助决策等特点,因此有些项目可能还需要一些宏观的商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来作辅助参考,所以对其做简要的介绍,课题组如需借鉴商业管理模式的思想,可参阅相关商业管理类书籍或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综合上述因素,本节将对可能涉及的研究方法及其使用原则进行简要的介绍。

1)专利分析模式

所谓专利分析模式是指利用信息分析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结果建立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专利定量分析、专利定性分析、拟定量分析和图表分析等几种类型。

专利定量分析是指利用数理统计、科学计量等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统计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推断的一种基础信息分析方法。如第5.2节中涉及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统计频次排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布拉福德文献离散定律应用等模块均属于定量分析法。

专利定性分析是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专利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务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如第5.2节中涉及的专利技术的定性分析(如核心专利分析、技术空白点分析)和知识产权风险判定等模块均属于定性分析法。

拟定量分析是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如第5.2节中涉及的专利引证分析、技术关联分析等模块均属于拟定量分析法。

图表分析是将信息加工和整理的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达的一种分析方法。如第5.2中涉及的技术发展时序图和各模块中所应用到的图表等均属于图表分析。

因此,不论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拟定量分析或是图表分析,它们都是以专利数据统计结果为基础建立的一种分析模型,影响它们的因素也较为单一,只有当与之相关的专利数据或专利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引起相应指标的改变。同时,由于专利统计和专利分析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使得由这种专利分析模式所获得的结论也更为科学和更具参考性,这也是本书中将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原因之一。

2)商业管理模式

所谓商业管理模式是指对影响企业、产业或国家等不同层面上的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来建立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有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Porter’s Five-Forces Analysis)、PESTEL分析法等多种模型。

SWOT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从企业或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4个方面入手,将企业或产业的自身实力与竞争对手进行优势与劣势分析(SW),同时通过机会与威胁分析(OT)将关注点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或产业的可能影响上。

波特五力分析主要以企业为核心,探讨5个外在影响力对于企业本身竞争力影响,这5个影响因素包括竞争者、供应商、买家、潜在竞争者和替代性技术。其关注点在于企业的竞争分析,也就是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上,因此类似于SWOT分析中的威胁分析类型。

PESTEL分析法又被称作产业六力分析法(Industry Six-Force Analysis),属于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方法,是以某一国或某一产业为核心,探讨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六个外在因素,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al)、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Environmental)和法律(Legal)。其与波特五力分析法一样,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上。

因此,从以上几种模型所关注的焦点不难看出,商业管理模式与专利分析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管理模式并不是以专利数据和专利内容作为主要的分析依据,而只是将其作为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加以考虑,它将更多地关注点放在那些影响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发展的整体因素上。对于这几种模型的建立和分析,主要依赖从事于信息分析、市场分析或是政策研究等专业人员来进行,因此本书并未将其列为必要的研究方法而进行详细的规定,只有当课题组所承接的项目涉及这方面内容时,才需要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3)研究方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两种类型研究方法的介绍,并结合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成果上应以专利统计数据作为主要依据,定性分析作为研究结论的重要支撑,因此课题组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专利分析模式为主,商业管理模式为辅”的原则。

采取这种主辅结合、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将专利数据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专利分析上的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研究力量(如市场分析人员或政策研究人员)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从而可以确保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课题组在明确分析目标后就应当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商业管理模式模型的建立。一般情况下,在涉及例如“重大专项知识产权风险分析”或是“行业专利现状分析”等模块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入商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方法。之所以在专利分析之外建立与商业管理相关的模型,一方面对丰富课题组研究报告的内容,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相关政策部门据此作出科学的决策起到辅助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本章以“煤液化”项目为例对基本研究方法的确定做简要说明:

所谓“煤液化”,简单地说就是将“煤”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油”(以下称为“煤变油”)的一系列化工原料的过程,在设定这一课题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煤变油”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对“煤变油”所采用的工艺、设备以及催化剂等关键技术进行专利分析并横向对比国内外的同类技术,进而对该项技术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风险和隐患做出初步判断,这也就是本书第5章所重点介绍的专利分析模式的研究方法。

但事实上,“煤变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除了技术上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诸多外围影响因素,换言之,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不是其能否实施的唯一决定因素。众所周知,专利只有被应用才会体现其价值,当“煤变油”项目因为诸多外在因素而不宜实施的时候,就应当重新审视除了“技术(Technological)”之外到底还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而利用“商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方法进行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则正好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例如,以PESTEL分析法为主建立模型,就可以很清楚地从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入手,对“煤变油”项目进行评价。首先,从“经济(Economical)”的角度看,当“煤变油”的制造成本要远高于当时或一段时期内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时,这项技术由于成本问题就很有可能难于被实施,此时,“煤变油”项目由于受到在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将焦点间接地转移到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因素上来了。其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政治(Political)”和“社会(Social)”因素与国际原油期货的价格高低密切相关,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石油外交等都会对其价格产生影响,此外,当世界主要产油国出现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自然灾害,或是受到发达国家的贸易制裁,或是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也会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间接地传导到“煤变油”项目的立项决策中。再次,从“环境(Environmental)”的角度看,“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同样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两者从技术的角度上看,虽然可以实现转化的可能,但事实上这一转化过程并未体现出对资源的节约,反而还会消耗大量的水、电等资源,在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科技的大背景下,这种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是否必要也是项目能否执行所需要重点评估的。最后,如果从保持“社会(Social)”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或是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出发,采用我国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获得我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石油资源也不失为一种途径。但如何在诸多因素中平衡利害关系,将“煤变油”项目中涉及的各种外在因素的优缺点进行客观的论述,从总体着眼、为大局考虑,应当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所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所以,课题组在扎扎实实做好“专利分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加入“商业管理”模型的分析。总之,通过建立这样的模型,既丰富了课题报告的构成,又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使得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更加理论联系实际。

当然,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用SWOT分析建立起“煤变油”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模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