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刘向刘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4:28:01

点击下载

作者:刘立志,胡莲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刘向刘歆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刘向刘歆试读:

引子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名人并称现象,诗史上的三曹、李杜,词史上的苏辛、二晏,散文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清代江左三大家,戏剧史上的关马郑白、南洪北孔,辞赋史上的汉赋四大家,书法史上的苏黄米蔡,等等,数不胜数,世人大都耳熟能详。这些并称人物,皆是因为在事功方面即古人标举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诸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事行相近,所以得以比并相连,万古传诵。他们或是父子齐名,或是兄弟并列,或为同行翘楚,当世比附,时人公论;或为后人论定,数峰矗立,洵为高标。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学术世家,如清代长洲惠周惕、惠士奇、惠定宇三代传经,仪征刘氏则自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贵曾,再至于刘师培,更是五世传其家学,成就了一段段学林佳话。饶宗颐先生极其欣赏古代的家学传统,《文汇报》2012年7月3日刊载邵岭的访谈文章《饶宗颐:所谓大师,是要讲机缘的》,文中说:“他一直坚信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家学渊源暞意味着家里有许多藏书,有世代相传的学问,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在长辈已有的学问系统上加以扩张和提升,传统文化的功底会更扎实,也更能够触类旁通。”父祖相继,几代相传,正如积薪,后来居上,真真令人羡煞。汉唐以来,文化世家频频出现,父子或祖孙享誉,齐名学林,甚或成为家族的徽标。王姓宗祠联语“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概括的是东晋王羲之和北宋王祐的事迹;张姓宗祠联语“南轩负公辅之望,西铭为理学之宗”,揭橥的是南宋张栻、北宋张载的成就;韩姓对联云:“名高三杰,文冠八家”,以汉代韩信、唐代韩愈为家族之荣;苏姓对联曰:“三苏望族,五凤功臣”,则是以北宋三苏、汉代苏武为宗族之光。

至于刘姓,更是光华难以掩抑,四川云阳刘氏宗祠有联云:“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用的是西汉刘歆和唐代刘禹锡的事典;张潮所编《昭代丛书》收录清人周春《选材录》,述列历代杰出人物,前汉十又七人,刘歆在列,与刘邦、刘彻、贾谊、司马迁等人比并;文史学界传统上更有“四刘之学”的习语,指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学,南朝宋刘义庆撰著的《世说新语》,唐代刘知几撰著的《史通》。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后人抑或并称为“二刘”,诗书传家,学问渊雅,父子齐名,影响深远。清人赵翼有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向歆父子则是历千百年而光彩不减,风流依旧,由汉迄清两千多年,能与这对父子匹敌、媲美的人物恐怕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这对父子便是本书的主人公。 第一章汉高祖的子侄

百二山河势莫当,咸阳谁付与高皇?尽嫌嬴政鲍鱼臭,争慕邵平瓜圃香。——郑思肖《青门种瓜图》

历史要从头说起,但说来不免话长。

向歆父子是汉高祖刘邦兄弟的后裔,纯粹的皇室宗亲。一、异姓王与同姓王刘邦像

嬴秦推行暴政十余年,终致二世而乱,天下分崩,群雄并起,刘邦较早参加了反秦义军,出生入死,南征北讨,渐渐崭露头角。经过三年鏖战,强秦灭亡,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受封为汉王。之后又是楚汉争霸,经过四年奋斗,刘邦屡败屡战,愈挫愈奋,最终战胜项羽,蹑足九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拜祭历代帝王之时,仅给刘邦敬了一杯酒,说:“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把他引为同道,高看一眼。

楚汉争战期间,刘邦就开始规划如何确保皇朝长治久安,他充分意识到这是一场较之灭秦更加艰巨、持久的新长征,随着战事的进展、阅历的增长,他的思路逐渐明确化,慢慢由“封王”转变为“封同姓王”。

项羽未灭之时,为了拢聚势力,刘邦或是拉拢项羽所分封的诸侯王,或是满足手下重要将领封疆裂土的要求,陆续封立了一些诸侯王。如英布曾经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来投奔刘邦,刘邦保留了他的爵位,只是把他改封为淮南王。刘邦手下头号战将淮阴人韩信绝对是个军事天才,他先是率军入关平定了三秦,接着攻下魏国、赵国、齐国,战功赫赫。平定三齐之后,韩信急不可耐地派人给刘邦上书,请求让自己代理齐王,说:“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见到韩信的书信大怒,可为形势所迫,还是派张良前往,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项羽。天下未定,多事之秋,韩信讨来齐王的爵位不免有点要挟的意味,这自然也就为他以后的被杀埋下了伏笔。等到项羽垓下败亡,为加强中央权力计,刘邦对诸侯王的封国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如改封韩信为楚王,迫使他离开根据地齐国,形成了汉初受到皇帝直接控制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此人名韩信,为免与同时期位列汉初三杰的名将韩信混淆,一般习惯称之为韩王信)。臧荼被杀之后,刘邦把同乡发小卢绾继封为燕王。此外,刘邦时代还封立了周边地区三个政权的诸侯王,分别是闽越王亡诸、南越王赵佗、南海王南武侯织,他们只向中央朝廷纳贡称臣,却不受汉王朝的控制,因此又被称作“外诸侯”,在此就略而不述了。

前后八位异姓诸侯王之中,只有赵王与长沙王因势弱低调而得终其天年。张耳因病而亡,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娶了吕后生的女儿鲁元公主为王后,后来因属下贯高、赵午等谋刺刘邦而失国;长沙王吴芮为了全身免祸,检举了自己的姑爷英布的谋反之心,又极力拉拢刘邦的兄长刘贾,把精兵交由刘贾节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传国五世至于文帝年间,因为赵王吴差没有子嗣,才被取消建制。其余的六位皆未得善终,都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而内中多为冤案,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在他们拥兵据地,令人主不安,他们的死真是冤哉枉也。最可怜的当属被骗杀的梁王彭越。他一直对主公刘邦毕恭毕敬,没有丝毫懈怠,只是汉高祖十一年秋陈豨反叛之时,刘邦亲自领军征讨,经过邯郸征兵,彭越称病未至军前,刘邦勃然大怒,派使臣前去责备,让彭越着实惶恐不安,部下一度劝他起兵造反,他却坚决拒绝,足见忠心可嘉。后来一个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被刘邦贬为庶人,流放蜀地。流放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流着泪陈述个人的冤情,说想回到故乡去,吕后满口答应,于是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可没成想吕后向刘邦进言,说:“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言语之间可以想见她颇显得意的嘴脸,吕后又指示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终于被送上断头台,剁成肉酱,遍赐诸侯,其宗族亦被夷灭。彭越的下场真应了那句“最毒妇人心”的俗语。

翦除异姓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势必会激发变故,甚至可能危及新生的汉帝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擒获韩信,开始了翦除异姓王的行动,几经波折之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渐次因反叛被诛杀,韩王信、燕王卢绾则一度亡命匈奴,韩王信最后被汉军围困力战而死。计擒韩信之后,田肯就向刘邦建议封王子弟到齐国,以便巩固皇朝的统治,正中刘邦的下怀。第二年,刘邦即开始大事分封同姓诸侯王。大概在诛灭英布之后,刘邦与群臣刑白马、歃血盟,其誓语,《史记·吕后本纪》表述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周亚夫传》记载作:“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录为:“非刘氏不王,若有无功非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次盟誓至少明确了两点,一是分封王侯之权力由皇帝一人牢牢掌控,其他人说了不算数;二是封王人选只能是出自刘氏皇族内部,他族人根本没有入选的资格。白马之盟是刘邦“家天下”思想的外在化与表面化,古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邦所行更是把“族”狭隘地界定为“宗族”,此后他陆陆续续分封了多个同姓诸侯王国和一百多个功臣与王子侯国,奠定了汉初政治的基本格局。

刘邦翦灭异姓王,为后世开创了建国之初即杀戮功臣元勋的恶例,民国时期有人作诗一首《题汉高祖》,云:“度能容吕后,心不宥王孙。岂止功臣戮,分杯亦忍言!”在人品层面把刘邦贬斥得很低。

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他统治的后期,异姓王只剩下长沙王吴芮一人而已,同姓诸侯王国则有九个并立于世,包括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燕王刘建、梁王刘恢、代王刘恒、赵王刘如意、齐王刘肥、楚王刘交,他们都是刘邦的子弟,无一例外。诸侯王在王国之内,完全仿照中央政府设置官吏系统,可以任命除丞相以外的所有官吏,可以铸造钱币,可以征收租赋。一句话,谁的地盘谁做主。可以说,只要表面服从中央朝廷,不造反,他们的权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股肱皆出宗室,子弟屏藩要塞,刘邦长松了一口气,以为帝业足以世代传袭,安定永保了。二、刘邦的妻与子刘恒、窦皇后像

刘邦的妻妾见之于史书的有八位,刘邦与吕雉结婚前,曾与曹氏同居;四十余岁时娶妻吕雉;薄姬为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初嫁魏豹,后被俘入宫;赵姬则是淮南王刘长的生母,原为赵王张敖宫中美人,后被奉献侍寝刘邦;另外还有管夫人、戚姬、张姬与赵子儿。

曹氏昙花一现,典籍中没有记载她的生平,有人怀疑她是曹参的族人,证据尚嫌不足。管夫人、张姬的资料也严重不足,生平不可详考。赵姬受张敖的牵连被关押囚禁,在狱中生下刘长之后,愤而悬梁自尽。刘长成年后,杀死了当初对他被囚禁的母亲置若罔闻、见死不救的审食其,也算是为母亲报了仇。

管夫人和赵子儿原本与薄姬同为魏宫宫人,三人比较要好,薄姬视二人如姐妹,曾经和她们立下了誓言:“假如以后三人中有谁先得富贵的话,一定不要忘记另两人,要共享富贵和机遇。”这话的意思和佃农陈胜那句“苟富贵,毋相忘”差不多,当时肯定是被看作陨石掉落眼前一类概率极低的玩笑语。可是进入汉宫,管夫人和赵子儿先行陪侍刘邦,闲谈之中提及薄姬,刘邦留了心,薄姬遂得到刘邦召幸,受到宠爱,生子刘恒。她为人低调,谨小慎微,凡事忍让,吕后专政时期,她跟随儿子一起到封地代国,没有任何怨尤。吕后去世,刘恒意外地被立为皇帝,她成了皇太后,可谓否极泰来,懵懵懂懂,不经意间和幸福撞了个满怀。而管夫人和赵子儿作为陪衬人,只是起了个牵线搭桥的中间人的作用,也多亏了薄姬,她俩才能在史籍中露了个脸。

刘邦妻妾中最具故事含量的当属吕雉和戚姬,历史比小说还精彩。

沛县县令有个知交好友,就是单父(山东单县)的吕公,《相书》记载说他名文,字叔平。吕公后来因为避仇,举家迁居来到了沛县,沛县官吏富民纷纷前往拜会。前往拜会的人太多,主持宴会的县吏萧何便决定,凡是贺仪不到千钱的宾客都只能坐在堂下。刘邦也想前往,但他囊中羞涩,凑不出可观的礼金,于是索性写了一张“贺仪一万钱”的拜帖送了进去。吕公亲自出迎,刘邦大摇大摆,登堂入室,高坐上位,谈笑风生,旁若无人,将满堂宾客都比了下去。酒宴结束之后,吕公对刘邦大为赞赏,看中他是贵相,认定他前程无可限量,执意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吕雉共有兄妹五人,两个哥哥:长兄吕泽,二哥吕释之,一个姐姐小名长女句,还有一个妹妹吕嬃。婚后,吕雉生有一女鲁元、一子刘盈。娘儿仨跟着政府要犯刘邦东奔西走,不是家人离散,就是被抓作人质,吃了不少苦头。刘邦建汉称帝,吕雉才算苦尽甘来,身份陡然上升,成了皇后。

戚姬是山东定陶人,为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刘如意。刘邦称帝后,虽然已经确立吕雉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钦定接班人,但戚姬依恃刘邦的宠爱,图谋夺嫡,一心想要让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有心改立太子,但遭到诸位大臣的群起反对,吕雉又及时派兄弟建成侯吕释之问计于留侯张良,听从张良的安排,态度谦恭地礼请当初一度拒绝刘邦邀约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出山,做了太子刘盈的宾客。刘邦一看,认为太子羽翼已然丰满,于是知难而退,一场废立太子的风波自此始趋安定。然而刘邦面对爱姬,却是只能连声叹息,“你为我跳楚国舞,我为你唱楚歌吧!”戚夫人站身,翩然而舞,刘邦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心底有无限的悲凉,在想得见的将来,爱姬娇儿,这对母子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刘邦牵念却也无可奈何。废黜女婿赵王张敖之后,刘邦封立刘如意为赵王,又特意安排同乡发小、为人刚正的周昌去做刘如意的国相,思虑不可谓不周全、不深密。刘邦死后,十七岁的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雉由皇后熬成了皇太后,实际掌握了朝政大权。

吕太后的打击报复来得太快了!有速度,有力度!

吕雉对付情敌或政敌,甚或想象中的潜在的敌人,一句话,只要是被她认为可能会对她和她的子女造成妨碍的人,都毫不犹豫地进行诛杀,真是处心积虑,心狠手辣。对韩信如此,对彭越如此,戚夫人还能逃得了吗?

正像当代某个贪官所言“我打击报复从不过夜”,吕雉可谓深得此中精髓!

孝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这是刘邦去世的第二个年头,吕后囚禁戚夫人,使之舂米,严加看管,倍加折磨。戚夫人作《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希望儿子能够闻讯前来救助自己脱离苦役。没想到这诗反而提醒了吕雉,吕后索性斩草除根,千方百计支开刘邦安置的保护人周昌,招赵王来到长安城。皇帝刘盈深知母亲的心思,出于手足情深,想方设法一心要保全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性命,他与刘如意同食同寝,形影不离,使得吕雉好几个月都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吕雉等得起!一次,刘盈早起习射,不忍搅扰熟睡中的兄弟,先自外出,刘如意尚在酣睡,吕后早就盼着这个机会,此次一举得手,将刘如意毒死。

吕雉狠下毒手,迫害戚夫人简直丧失人性,令人发指。她把戚夫人斩断手脚,挖眼去耳,熏聋耳朵,灌下哑药,置于厕所,称为“人彘”。还要惠帝前往观看,年纪不足二十的刘盈大受刺激,恸哭一场,大病年余,此后沉湎淫乐,不听朝政,七年后即郁悒而亡,撒手人世。这一场妻妾对峙的残酷斗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真可以用“空前绝后”“震古烁今”来形容。

刘盈死后,吕后又继续掌握朝政大权达八年之久,公元前180年7月病死,享年六十二岁,与刘邦合葬长陵。后人将她与武则天、慈禧太后并列,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女主。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长子刘肥,乃曹氏所生,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齐地,建都临淄,食邑七十多座城邑,是为齐悼惠王。吕后专政期间,刘肥入京,在宴席上,吕雉给他倒了杯毒酒,惠帝刘盈不知底细,拿起来要喝,吕雉赶紧夺下了杯子。继母这个行为昭示的意思再浅显不过了。发现吕后杀机已动,刘肥赶紧用二十个县的封土作为礼物献给了吕后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并且以母礼尊奉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才换得吕后的高兴,得以安全离开了长安,虽然吓出了不止一身的冷汗,但总算保住了性命和爵位。刘肥前后在位十三年,于公元前189年病死,其长子刘襄嗣位,刘襄传位刘则,之后又经几传,至公元前127年因无后嗣而亡国,封疆收归中央,总共传四世六任齐王。

次子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吕雉所生,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被立为太子,三年后更为皇太子,十七岁时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给他立了张嫣为皇后,张氏是刘盈的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与惠帝是甥舅关系,吕后为了确保皇位无虞,竟敢如此乱人伦,悖天理。吕太后把戚姬变为“人彘”,还故意招刘盈前往观看,刘盈深受刺激,此后便无心政务,终日饮酒,公元前188年,抑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在位七年。刘盈和妃嫔生有六个儿子,先后有两个在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继后被处死;后少帝刘弘有位无权,一直到吕后去世,也被朝臣罢黜、处死。诸吕乱国,不得人心,平定诸吕后,大臣们都认为,“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吕太后立吕氏子孙为太子及诸侯王,为的是将来的天下实际上姓吕”,在迎立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夜,这几个被群臣宣称为非刘氏的子孙皆被处死,刘盈便绝了后嗣。

三子刘如意是戚姬所生,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立为代王,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徙封赵王,四年之后,即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被征召入京,惨遭吕雉毒手殒命,年仅十二岁。

四子刘恒是薄姬所生,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生,八岁时被立为代王。诸吕平定后,被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前后在位二十三年,后病逝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其子刘启继位,即汉景帝。

五子刘恢,其生母不可考,于梁王彭越被杀后,受封为梁王,兄长刘友被幽禁饿死后,刘恢又被吕雉徙封为赵王。吕雉强以侄儿梁王吕产的女儿作为刘恢的王后,刘恢本来有喜爱的姬妾,吕王后就用毒酒害死这些姬妾,刘恢思念爱姬,万分悲痛,最后自杀而死,其子未嗣位。刘恢作赵王前后仅有几个月,他这一死,吕雉顺势把侄儿吕禄封为赵王。

六子刘友,其生母不可考,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立为淮阳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雉毒死赵王刘如意后,把刘友改封为赵王,前后在位十四年。吕雉强以吕氏家族的女子为其王后,刘友因不喜爱吕氏女而遭此女谗毁,被吕雉幽禁,失去自由,于是作歌一首,抒发愤懑之情:“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最终饿死于馆舍之中,以民礼埋葬在长安城外贫民的冢墓旁,时为公元前181年。

七子刘长是赵姬所生,有人认为他是赵王张敖的骨肉,只能算作刘邦的养子,此说不可考实。刘邦击灭英布后,刘长被立为淮南王。他“骄骞”“甚横”,“有材力,力能扛鼎”。汉文帝时,他在封国内多行不法,违背汉朝的法令和制度,处处模拟天子的威仪,后来又图谋叛乱,被发现后囚捕,发配到边远的蜀地,在囚车中绝食而死,年仅二十五岁。

八子刘建,其生母亦不可考。汉高帝十一年卢绾逃亡至匈奴后,第二年刘建受封燕王,在位十五年后病死,其仅有的庶子也被吕雉杀害,绝了后。

吕后专政期间,先后直接或间接地杀掉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四个,至于汉惠帝刘盈驾崩之时,仅有刘恒、刘长在世,而此前死去的五个儿子之中,只有刘肥留下了子嗣。

宫廷嫡庶争权夺利,酷烈如斯,碰上一个权术出众的吕后,兜底通吃,惨烈有加。让人不禁想起十三岁的南朝宋顺帝,他在萧道成逼迫下下诏禅位,哭着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吕后临朝称制前后八年,以铁血手段铲除刘邦诸子和忠于刘氏的臣子,大肆封赏娘家兄弟,违背白马之盟,把吕产、吕禄封王。可是在她死后不久,陈平、周勃等大臣发难,诸吕即遭到清算,吕后的规划全部化为乌有,这也算是物极必反,报应不爽吧!

吕后富有政治才能,在她主政期间,休养生息,天下太平,久无征战,海内晏然,但她暴虐狠厉,苛酷毒辣,备受后人的非议,真可谓有看头、有想头、要晕头。南宋诗人徐钧有诗《吕后》一首,概述评论她的一生,“父识英雄壻沛公,家因骄横血兵锋。始知善相元非善,不是兴宗是覆宗。”当年,吕雉带着一双儿女居于田间,有位过路的老者讨水喝,吕雉还留他吃了饭,老者察看了吕雉的相貌,说:“夫人是天下贵人。”不想一语成谶,后来的发展还真被这位老者说中了。不过吕雉的发达却最终给吕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此番景况,世人大概只能感叹,祸福相倚,世事难料啊!三、刘邦的兄与侄

刘邦出生于丰邑中阳里(故城在今江苏省沛县东)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他的家庭情况,一则可能当时即受到传世资料的限制,一则史家出于为帝王避讳的需要,记载扑朔迷离,很是混乱,载录刘邦父母兄弟的姓名乃至婚姻情况都不免语句错出,说法不一,给后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兄弟三人,唐代的司马贞给《史记》作注解,说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刘邦是老三,名叫刘季,做了皇帝之后才改名叫刘邦。而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班固《汉书·楚元王传》则说刘邦兄弟四个,刘伯、刘仲之外,多出了刘交。刘交的身份,司马迁说是“高祖之同母少弟”,班固说是“高祖同父少弟”,唐代的颜师古注解《汉书》,理解班固的语意,说:“言同父,知其异母。”“同父”“同母”,一字的差异,让世人想得头疼。徐兴无先生在《刘向评传》中认为刘邦的父亲太公可能娶了不止一个老婆,“太公与前妻生三子:伯、仲、季。后又与他妇生少子刘交”。王尧、思乐在《布衣刘邦》一书中,认可司马迁的说法,援引刘邦故里丰、沛地区民间至今仍广泛沿用并常挂在嘴边的土话“一个娘养的”“一个娘肠子摘的”等,认为“同母”之记述应源自“一个娘养的”之说法,表达了兄弟姐妹骨肉情深,据此论定司马迁之“同母”说较为贴近乡土民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无法增补新的证据,进行深入探究,只能旁观学界的争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认定刘交确是刘邦的亲弟弟,这一点史书言之凿凿,容不得半点怀疑。

刘邦成就帝业,时刻不忘提携诸位兄弟,特别是封立同姓王的思路确立之后,更是非宗亲而不予爵位,较早受封为王的有刘邦的二哥刘仲、四弟刘交和堂兄刘贾以及全部皇子。

刘邦的二哥刘仲,名喜,于公元前201年正月被立为代王,封地为北部边陲的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就是在这一年,匈奴进攻代国,原本属于老实本分农民的刘仲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战即溃,弃国逃回洛阳。刘邦顾念兄弟之情,没有杀他,只是削去王位,另封为合阳侯,此后刘仲就再也没啥值得史书载录的行迹了,最后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死去。刘仲的儿子刘濞于高祖十二年十月(公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接替被英布杀死的荆王刘贾,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刘濞在位四十二年,后来谋反,他是“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刘仲的另一个儿子刘广于公元前195年十一月被封为德侯,十年后去世,他的封国传至汉武帝时期,在削藩政策之下因“酎金”事件被削除,他的后裔则绵延不绝,迄于隋唐,形成了著名的弘农刘氏一族。

刘交是刘邦兄弟四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刘邦起事反秦,做了沛公,当时景驹已经自立为楚王,刘邦叫刘仲和审食其留下侍奉刘太公,让刘交、萧何、曹参等一起随他去拜见景驹,中途遇到项梁,相谈之下,很是投机,便凑到一起,成了一伙,一同拥立了楚怀王。刘邦就此乘机由西进攻南阳,入武关,与秦军战于蓝田。刘邦至于霸上,封刘交为文信君。刘交跟随刘邦入蜀汉,后来刘邦还定三秦,杀死项羽,登基为帝,刘交和卢绾深受信任,经常侍奉太上皇,出入于内室之中,向外传达各种内事密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贬楚王韩信为淮阴侯之后,刘邦把韩信当初掌控的楚国的地盘一分为二,淮东为荆,淮西为楚,封堂兄刘贾为荆王,控制淮河以东五十三个县;封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楚地辖制有薛郡(今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东海(山东费县、临沂和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彭城(山东邳县西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共计三十六县。

刘贾是刘邦叔父的儿子,屡立战功,于公元前201年一月被立为荆王,以故东阳郡、障郡、吴郡五十三县为封地。六年之后,即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首先东向进攻刘贾的荆国,刘贾率军抵抗。他哪里是英布的对手,刘贾大败,率军撤退至富陵(今江苏省洪泽境),为英布兵所杀,从此国除。

刘邦的大哥刘伯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儿子名叫刘信。刘邦登基后,追封刘伯为武哀侯,而对屡立战功的侄子刘信则没有任何表示,让刘信成了皇族中唯一一个没有封授任何爵位的另类。太上皇就此责怪刘邦,刘邦回答说:“我并不是忘记封赏大哥的儿子,实在是因为当年大嫂的为人太差。”原来刘邦还记恨着大嫂的一段旧事。当初,刘邦不事产业,整天无所事事,四处闲逛度日,他颇有些江湖习气,经常把一群狐朋狗友带回家混吃混喝,搅闹不休,来来往往,没完没了,大嫂对这位小叔子和他那帮朋友都很看不惯。有一次,刘邦又带朋友回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将锅边刮得嘎嘎响,好像饭食已经吃完,刘邦的朋友见状都只好极为扫兴地离开了。刘邦去厨房,看见锅中还有饭,觉得大嫂不给自己面子,从此怨恨就在心底扎了根。现在册封众位子侄,他故意冷落大嫂一家,在刘太公敦促下,刘邦才在公元201年十月下诏封刘信为羹颉侯。这个爵位名称显得刘邦很不厚道。汉代的王侯大都以所封地地名来命名爵位,而羹颉之意为用勺子刮锅底,刘信的爵位名称里还是隐含着刘邦的一股怨气,看来刘信母亲敲打羹锅的行为的确是让刘邦无法忘怀了。刘信封羹颉侯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87年,就因罪被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四、楚元王家族

刘邦的弟弟刘交,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被封为楚王,是第一个受封的皇族子弟,在位二十三年后去世,被尊谥为楚元王。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最杰出和最庞大的一支,值得大书特书。

刘交,字游,年轻时即嗜好读书,为人多才多艺,有大志,少时曾和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跟从荀子的门徒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秦统一中国,秦始皇开始焚书时,法令严苛,“偶语《诗》、《书》者弃市”,他们就被迫分散,各回各家。后来刘交追随刘邦,转战各地,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终致裂土封王。

刘交到了楚地彭城做藩王,招来老同学穆生、白生、申公,把他们任命为中大夫,还曾礼聘彭城名儒韦孟,师从读经。吕后大权独揽之时,浮丘伯在长安,刘交就派儿子刘郢客和申公一起去长安师从浮丘伯,完成学业,刘交则在楚地,与诸子一起研读《诗经》和先秦典籍。汉文帝时,皇帝听说申公研究《诗经》最精通,就把他招到朝廷,立为博士,负责掌管祭祀礼仪类事宜,秩比六百石。刘交喜欢《诗经》,儿子们也都诵读《诗经》,申公为《诗经》做了传,称为《鲁诗》,刘交也曾为《诗经》作传注,世人称作《元王诗》,俨然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在刘交的倡导下,楚国文化精进,成了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更是南方的文化中心。

南宋诗人陈普有诗《楚元王交》一首称赞刘交:“荒芜楚语不堪听,猛士凄凄北鄙声。楚醴不延风雅客,诗书犹未脱秦坑。”的确,没有刘交,楚地不可能那么快地走出文化低谷,蹿升为文化中心。陈普认为刘交“爱书好儒,不类其兄。汉家诗书气习自元王始”,这也是公允之言。

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史籍载录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死,未及继承父爵。次子刘郢客,受到名儒韦孟的多年教诲,饱读诗书,学行出众,吕后专权时,颇为吕后看重,被任命为宗正,封为上邳侯。宗正是皇族的一族之长,是掌管宗室和外戚内部事务的最高行政官,位列九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刚刚由栎阳迁都到长安,即设置宗正一职以整序九族。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宗正皆由皇族充任,其职权大致为掌握皇族的户籍族谱,区别贵贱亲疏,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与皇后的废立,宗室亲贵有罪要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报皇帝,便可从轻发落。吕后令刘郢客为宗正,可谓青眼有加,从中也可见刘郢客之声望绝非一般。文帝得登大统,刘郢客与有功焉。吕后去世,诸吕尽诛,群臣议定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素受冷落、远离京城的刘恒闻信,大出意外,以为虚言,在多次确认之后,才率诸多亲信抵达长安。史籍明确记载,刘恒的车驾很快进了代邸,群臣随从而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八名谋划和发动政变的骨干人物皆到刘恒面前礼拜,并宣读了他们联名给刘恒的上表,说他们征求了高祖刘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玡王刘泽,以及其他宗室、列侯、俸禄二千石的官吏们的意见,认为刘恒应当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请他即天子位。但刘恒注意到叔父楚元王刘交的态度没有讲到,很不放心,在答词中专门把这个问题端了出来:“奉祀高帝宗庙,是大事。我不才,与此不相称。希望请楚王考虑个更合适的人,我不敢担当。”结果“群臣皆伏,固请”,表明即使刘交有异议,群臣也不会受影响,刘恒这才受命,坐上了皇帝宝座。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刘交去世,第二年,文帝便令刘郢客归楚嗣位,这就是楚夷王。申公在朝廷做博士,现在免了官,也跟随刘郢客返回楚地,被任命为中大夫。

汉文帝尊宠楚元王,对于楚元王生的儿子,给予的封爵比同皇子。汉景帝即位以后,以亲亲的名义封立楚元王宠爱的儿子五人,刘礼为平陆侯,刘富为休侯,刘岁为沈犹侯,刘埶为宛朐侯,刘调为棘乐侯。汉景帝像

刘郢客在位四年后,于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去世,儿子刘戊嗣封。刘郢客葬于徐州狮子山,1995年,他的陵墓发掘出土,如今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旅游参观景点。“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遗传,“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则是变异,这都属于世间常态。刘郢客父子属于后者,但是反差太大,令人难以理解。刘戊性情骄狂,不学无术,奢侈淫逸,残暴不仁,目无尊长。刘交一直很尊敬老友穆生、白生等人,穆生不好酒,可刘交每次设宴都特意连带为他摆设上甜酒,礼敬有加。刘戊为楚王,开始还遵照老规矩行事,后来慢慢就懈怠忘记了,酒宴之上不再关照穆生,不给他摆酒,穆生由此认识到新主无礼,预感到日后必有危机,此地非可久留,尽管白生、申公进行了劝说与挽留,但他坚决称病离去。后世由这件事形成了“醴酒不设”的典故,比喻待人礼貌渐衰、失礼。不能不说穆生的确有先见之明。刘戊多行不法,叔父休侯刘富进谏,刘戊威胁说要将他抓起来,吓得刘富赶紧带着老母亲逃到了京师长安;老臣中大夫申公、白生劝谏,被处以胥靡之刑,罚做苦役;老儒申培公因为受到他的无端侮辱而告老还乡,另一位老师韦孟曾经先后辅佐刘戊的祖父和父亲,便撰作《讽谏诗》,委婉地进行规劝,“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穆穆天子,照临下土。明明群司,执宪靡顾。正遐由近,殆其兹怙。嗟嗟我王,曷不斯思?匪思匪监,嗣其罔则。弥弥其逸,岌岌其国。致冰匪霜,致坠匪慢。瞻惟我王,时靡不练。兴国救颠,孰违悔过?追思黄发,秦缪以霸。岁月其徂,年其逮耇。于赫君子,庶显于后。我王如何,曾不斯览。黄发不近,胡不时鉴!”谆谆教导,苦口婆心,无奈刘戊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知悔过,依然故我,韦孟只好黯然离开这块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第二个故乡的土地。

刘戊即位二十年,即公元前155年,当时已是文帝的儿子刘启即汉景帝执政的第二个年头。冬天,汉文帝的母亲、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崩逝,葬于南陵。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刘戊饮酒作乐,狂妄悖礼,犯了私奸之罪,被人告发,在入京朝见天子之时,晁错上疏,建议趁机诛杀刘戊,但景帝生性慈惠,只是削去刘戊辖制的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封邑,权作惩戒。当时朝廷已经意识到势力不断坐大的各方同姓诸侯王尾大不掉,对中央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在晁错的策划下,开始着手削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各地藩王不甘心利益受损,坐以待毙,根本不顾念宗族之情与国家安危,蠢蠢欲动。次年春天,刘戊与吴王刘濞合伙谋反,他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屡屡劝谏,刘戊不听,后来干脆杀死张尚、赵夷吾,起兵与吴王会合,一起向西攻打梁国,攻破棘壁。叛军到达昌邑的南边,与汉王朝大将周亚夫交战。汉军断绝吴楚军队的运粮道路,叛乱士卒饥苦不堪,攻击汉军一直未能取胜,撤退之时又被汉军乘机反击,终至叛离溃散,吴王刘濞只好弃军逃走,最后被东越人刺杀,刘戊则在战败后自杀身亡。刘戊的埋葬地,学者多认为在今徐州市东部金山桥经济开发区的驮篮山,也有人以为在徐州狮子山。刘戊死后,家族败落,他的后人大多湮没在历史之中,只有班固在《汉书》中载录的汉武帝时期远嫁西域乌孙国国王、年老归汉的解忧公主一人,那是刘戊的嫡亲孙女,勉强算是灵光一现。

吴楚叛乱,前后历经三个月即被平定,汉庭恩威,万众归心,于斯可见。

叛乱平定之后,汉景帝想让汉高祖二哥刘仲的孙子、刘濞的侄子、德侯刘广的儿子刘通接续吴王,让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礼接续楚王。但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不肯原谅吴国带头叛乱,坚决不允许接续吴王后代,不过倒是同意了封立楚王的后代。这时刘交的第三个儿子平陆侯刘礼任职汉王朝宗正,于是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朝廷就拜刘礼为楚王,供奉楚元王的宗庙,是为楚文王。

楚文王在位三年,于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去世,儿子刘道即位,是为楚安王。楚安王在位二十二年,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去世,儿子刘注继承父职,是为楚襄王。襄王在位十四年,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去世,葬于徐州小龟山,儿子刘纯即位,是为楚节王。刘纯在位十六年,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去世,儿子刘延寿继位,这是第八代楚王。刘延寿在位三十余年后,渐渐萌生野心,他认为汉昭帝无子,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很有可能克承大统,登基为帝,便极力巴结依附刘胥,撮合他后母的弟弟赵何齐娶了刘胥的女儿,打得火热。汉宣帝继位后,大局已定,可刘胥还是贼心不死,屡屡暗中招请女巫作法诅咒皇帝,刘延寿与之勾结,图谋不轨。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9年),有宦官上书告发楚王阴谋叛乱,朝廷追查下来,楚王刘延寿自杀,封国被废除,封邑归入朝廷,改为彭城郡。刘延寿的后人迁居到江西赣州,衍生发展。楚元王开创的楚藩封国,封爵先后传承了八代,前后延续一百多年。至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宣帝的儿子刘嚣被封为楚孝王,之后传其子孙楚怀王刘芳、楚思王刘衍、楚王刘纡先后四世,最后被王莽废黜,那是刘氏的另一支系,与楚元王家族已经渐行渐远,瓜葛无多。

楚藩元王众多支系中,以第四房休侯刘富一支最为杰出,现今看来,刘富一族也堪称是两汉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最优秀的支系。

楚王刘戊积极参与七国叛乱,行为狂悖,给家族招致了巨大的灾祸。刘交的第四个儿子、刘戊的叔父、休侯刘富曾经多次派人劝说刘戊,希望他安守本分,忠君体国,但无奈刘戊昏聩至极,不纳良言,反而对叔父说:“季父不与我,我起,先取季父矣。”你不赞同我的意见,不站队在我这一边,等我起事,先拿你开刀祭旗!真是流氓嘴脸,暴露无遗。刘戊叛乱之势日炽,明智的刘富便偕母亲及家眷奔赴京师,另成一条支脉。

等到刘戊兵败自杀,谋反罪名确立,朝廷追查下来,元王家族普遍受到了牵连,遭受责罚,宛朐侯刘埶因参与叛乱,被削职为民,休侯刘富也被免除了侯爵。但不久,元王家族即得以嗣国,刘礼接续为楚王。两年之后,汉景帝六年(前151年),一则听说刘富曾经屡次劝阻刘戊,忠心可鉴,再则刘富的母亲与景帝的母亲沾亲带故,景帝又把刘富封为红侯。红侯国地域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国都在今安徽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沱湖西岸,但刘富并未离京赴国或归楚,而是申请随母亲留居京师,得到景帝的许可,只可惜当年刘富就去世了,谥为红懿侯。

刘富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刘登赴国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疆和三个弟弟留居长安,在朝廷任职。后来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到了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第四代红侯刘章去世,无子绝嗣,红侯国就被废黜了。

刘辟疆是红侯刘富的第二个儿子,字少卿。他的名字很有讲究。“辟疆”二字,或作“辟强”,疆与强二字有别,有人以为通假,有人以为淆乱,是非难辨,古今袭用为名者,则世不乏见,张良之子名张辟疆,刘邦第六子刘友的儿子名刘辟疆,《世说新语·简傲》中载录有顾辟疆,东齐阳休之有子名辟疆,晋代习凿齿之子名习辟强,宋代严峻之子也叫辟强。这个名字的含义有两说,一说辟通闢,意谓开拓疆域;一说意谓弭辟强御,犹如辟恶邪、辟兵之类。这两种看法可以并存,在此不予申论。刘辟疆的名字之中应该包涵着父母对他的深切期望或美好祝愿。

刘辟疆为人好学,受到家学影响,也喜欢研习《诗经》,擅长写作文章,汉武帝时以宗室子弟身份参加二千石官员的议论,每每都有高见提出,在宗室之中可谓出类拔萃。但他清静寡欲,不肯出仕任职,耽溺书城,自得其乐。长兄刘登嗣位之时,刘辟疆留在长安,奉养祖母终老。公元前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有人建议他要尽力团结皇族,不要重蹈吕雉家族的覆辙,霍光深以为然,便开始着意择取、起用宗室成员,刘辟疆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机会是来了,但时间太晚了,当时他已是80岁高龄,未出几个月便辞世了。

刘辟疆的儿子刘德,字路叔,也是宗室子弟中的佼佼者。

在此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古今人物难免重名,令人迷惑,上文已经提及汉初有两个韩信,西汉还有三个刘德,一个是刘邦长子刘肥之孙、胶西王刘卬之子,公元前154年,父子两个带着赵国感应吴王刘濞的号召,共同谋反,汉军兵临城下,这父子二人皆身死名灭。第二个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三个儿子,于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被封立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王,他修学好古,崇尚儒术,多藏先秦古书,卓然自立于汉景帝刘启所分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之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公元前130年去世,谥号为献,史称河间献王。第三个刘德是刘交后人、刘辟疆之子、刘向之父,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这个刘德。

刘德生性宽厚,为人乐善好施,每次办理京兆尹的事务,经常为罪人平反,家中的百万资产也一贯全部用来救济兄弟,供给宾客饮食,观念很是活络。刘德年轻时就修习黄老之学,黄老之术讲求贵柔守雌,不为物累,是汉代初年治国的纲领。当时民力疲敝,丞相所乘牛车欲得同色之牛亦不可得,刘邦君臣起于草莽,顺应大势,以清静少为甚或无为为宗旨,与民休息,以柔制刚、以静制动、刑德相辅的黄老思想自然受到垂青,成为统治思想,风行一时。高祖、惠帝、吕后执政,皆是倡扬君道无为,节欲崇俭,奉行“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黄老之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自然发展,逐渐得以恢复,国力慢慢增强。《汉书》云:“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帝、景帝继统之后,沿袭不改,文、景时期,陆贾、胶西盖公、曹参、陈平、田叔等皆诵习黄老之术,流风所化及于楚地,刘德习黄老乃如陈寅恪先生所谓预流,并且刘德读书并非泛泛观览,而是体悟有加,知行合一,深得个中精髓,富有智慧谋略,谈论政事,极有见地,汉武帝曾经在甘泉宫召见刘德,对他极为赏识,称他为“千里驹”。

汉昭帝初年,刘德担任宗正丞,后来升任为大鸿胪丞,再升任太中大夫。父亲去世后,刘德继任宗正一职,曾经参与上官安与盖长公主案件的审理。上官安是权臣上官桀的儿子,娶了霍光的女儿,生了一个女孩,刚满五岁的时候,上官安就急不可耐地谋划着让女儿入宫做皇后,找岳父霍光商量,霍光办事比较正直,明确表示反对,于是上官安转而找了一条内线,即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盖长公主封邑在鄂(今湖北鄂城),又称鄂邑公主,嫁给了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盖侯王充,所以也称鄂邑盖主或盖主。这时王充已死,守寡的盖长公主私通了一个情人叫丁外人,是他儿子的宾客。上官安便极力拉拢丁外人,许诺封官加爵,托他去说服盖长公主帮忙,居然一两年内即得偿所愿,女儿六岁入宫,先封为婕妤,几个月后就成了皇后。上官桀父子尊贵发达之后,一心想要回报鄂邑盖主的情谊,想了个曲线救国的路数,屡屡向霍光打招呼,要为鄂邑盖主宠幸的丁外人谋个封爵,最初想依照国家以列侯匹配公主的旧例,却被霍光断然拒绝。后来又改了主意,想为鄂邑盖主的这位风流情人求得光禄大夫之职,霍光也不应允。三番五次下来,公主不高兴了,上官桀父子也觉得没趣,就把仇恨记在了霍光身上,觉得自家势力显赫可倚,开始同霍光争权,联合盖长公主、桑弘羊、燕王刘旦等人组成了反霍光的联盟,设谋让燕王刘旦派出使者向汉昭帝揭发霍光有非常之心。不料皇帝虽然只有十四岁,但还是看出事有蹊跷,明断霍光无罪,下令追查此事。上官桀、盖长公主等人一看躲是躲不过去了,索性铤而走险,干一大票,决定诛除霍光和汉昭帝,迎立燕王。要知道刘旦是汉昭帝的长兄,当初就是因为图谋太子之位,急急上书父皇请求回京侍卫左右而惹得武帝大怒乃至生厌,此次如能成功,刘旦估计一定会高兴得发飘。他们初步谋划由盖长公主出面宴请霍光,在席间动手,但尚在酝酿之时,盖长公主府上一位当差小吏无意间泄露了秘密,朝廷得知,下令追捕谋反者,结果是盖长公主、刘旦自杀,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皆族诛。刘德能够参与审议这桩政治要案,朝廷肯定是出于同宗与才能两方面因素的考量。

刘德夫人去世之后,霍光有心把女儿嫁给他,那时的霍光身为汉武帝钦定的顾命大臣,任职大将军,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被他看中,不啻天上掉馅饼,还是个大的,这样的美事,多少人想都不敢想啊!刘德却是毫不动心,态度明确而坚定——不敢娶,他信从《老子》书中知足常乐的思想,担心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祸福相邻,联姻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后来盖长公主的孙子经常拦住刘德申述连坐之事,刘德多次用盖长公主私生活有失检点予以劝导,朝廷有侍御史揣摩霍光肯定因联姻不成而嫌怨刘德,便以此为借口说刘德诽谤诏狱,把刘德免职贬为庶民,屏居乡下。霍光听说后很是痛恨侍御史的行为,便禀告皇帝,让刘德复出,担任了青州刺史,一年多又回返京城复任宗正,之后曾参与策谋拥立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宣帝地节年间(前69-66年),改封为阳城侯。刘德行为笃厚,深受朝廷信任,整个宗室家族因为沾他的光而被提携任官或充当内廷侍从宿卫的有二十多人。刘德封侯十一年,一般认为他于公元前63年去世,谥为缪侯,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认为他卒于公元前57年。

刘德死后,爵位由儿子刘安民承袭,是为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死后,传位给儿子刘庆忌。刘庆忌也曾担任宗正,死后传爵位给儿子刘岑。刘岑死后,阳城侯国还传了一代,至王莽时则被废绝。

刘德的儿子见诸史籍的只有刘安民、刘向两个,刘德的事迹置于二十四史之中平淡无奇,极其普通,他被后人提及皆是有赖于刘向。 第二章汉家自有制度

汉唐失政维妇寺,今古得民在抚字。——朱希祖《偶感八用寺字韵》一、老大帝国

大汉立国,已经一百多年了,经历了八位皇帝。

第一位皇帝刘邦(前247-前195),在位十二年。享年五十三岁,葬于长陵。

第二位是汉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刘邦嫡长子,在位七年,享年二十四岁,葬于安陵。

第三位是吕雉(前241-前180年),刘邦的结发之妻,刘盈为帝,她临朝称制,实际掌握朝政大权,前后长达十六年,享年六十二岁,与刘邦合葬于长陵。

第四位是汉文帝刘恒(前204-前157),刘邦第四子,公元前180年被迎立入京,在位二十三年,病逝于长安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葬于霸陵。

第五位是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之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阳陵。

第六位是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年),汉景帝第十子,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茂陵。

第七位是汉昭帝刘弗陵(前94-前74年),汉武帝少子,宠妃钩弋夫人所生,八岁即位,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岁,葬于平陵。

第八位是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汉昭帝去世后,无子继位,霍光乃请立汉武帝与李夫人所生之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刘贺,但不足一个月又将其废黜,迎立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为帝,即位后刘病已改名刘询,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三岁,葬于杜陵。

百年帝国,像一个久病的老人,一路蹒跚走来,踉踉跄跄。帝国的历史上,几多风流,几番风雨。高祖翦灭异姓王,独尊刘氏;文帝、景帝俭约治国,天下风从;卫青、霍去病扫灭匈奴,疾如飘风;昭宣中兴,民安国泰,享誉已久。光荣虽然已经化为历史烟云,帝国的几番动荡,却着实让人惊心动魄。高祖亲征匈奴,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刘邦病逝,诸吕专权,刘氏子弟少有全者;景帝颁行削藩政策,吴王刘濞联合六个诸侯王起兵造反;汉武大帝,一代雄主,晚年兴起巫蛊大狱,太子自杀,牵连甚广,腥风血雨;宣帝之时,霍光子孙谋反,有惊无险。大汉帝国,好像生来一副少白头。刘向像

汉宣帝时期,刘向出生。

刘向的生年是按照他的卒年推算出来的,过程实在有点绕。

刘向去世的时间,班固《汉书》没有记载,只说了一句“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但是“王氏代汉”时间的认定却存在问题,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王莽建立新朝,改立年号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由此上推十三年,刘向当是卒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再由此上推七十二年,刘向生年当是汉昭帝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清人梅毓、叶德辉、王先谦、吴修及现当代学者杨树达、仓修良、姜亮夫、祝瑞开等皆持此论。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氏代汉”实指王莽摄政,拥立孺子婴,大权在握,时为居摄元年,即公元6年,由此推算,刘向当是卒于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相应地推算刘向当是生于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钱大昕、吴荣光、钱穆、徐复观、吴志达、徐兴无等人皆持此论。第三种意见认为王莽代汉当指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相应推算刘向当卒于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可进而推算出他当是生于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姚振宗、周寿昌、刘汝霖持此说。

综合考量三种主张,第二种即刘向生于公元前79年、卒于公元前8年应该是可信的,证据有三条:一是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汉纪》中之《成帝纪》中于汉成帝绥和元年明确记载“刘向卒”,二年“三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次序丝毫不紊乱。二是根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德曾担任宗正一职,其文云:“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迁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而《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记载他两次任职宗正,于汉昭帝元凤元年明确记载说“太中大夫刘德为宗正,数月免”,于元凤三年记载说“青州刺史刘德为宗正”,第一次任职显然与本传冲突,当是误记,因为本传讲得很清楚,此后还是其“父为宗正”,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