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物故事(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7:48:46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人物故事(1)

体育人物故事(1)试读:

内容提要

心甘情愿躲在老公背后,伏明霞:我就是幸福小女人;玉女王濛:一穿裙子就会不自在,我还没有女人味;母亲眼里的潘晓婷:女儿让我开心,我感到很自豪等等,要想了解体育人物的故事吗?这里汇集了体育里著名的人和事,如果您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或者是一个关注体育人物的人,这里都可以找到让您满意的答案。

王军霞:儿子是自己的骄傲 最终还是离不开“跑”

13年前的昨天,王军霞用她矫健的步伐,第一次打破女子万米世界纪录,创造了她个人的辉煌;13年后,王军霞来到南京,还是用她矫健的步伐,带领广大读者,一起跑向健康,跑向美好的生活。昨天,王军霞作为安利纽崔莱健康跑的活动形象大使来到了南京,在和记者共进晚餐时,她寄语百万读者:“喜欢体育,参与运动,健康快乐!”

13年前的纪念日

1993年9月8日,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传来喜讯:辽宁省20岁小将王军霞与云南省26岁老将钟焕娣在女子1万米比赛中双双打破30分13秒74的原世界纪录,她俩的成绩分别为29分31秒78、30分13秒37。13年后的昨天,要不是王军霞主动向记者说起,谁也不会想到,昨天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纪念日,也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了这个基点,从此之后她便一步步地走向了运动生涯的最顶端。

作为形象大使,王军霞来到了南京,在主办方安排下,参加了一整天的活动,到了晚上王军霞丝毫看不出任何疲劳,在晚上的饭桌间和同来参加活动的莫文蔚可谓是谈笑风生。可是说笑间,王军霞突然沉默了下来,在记者的追问下,她轻轻地说道:“13年前的今天,我破了人生第一个世界纪录,今天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生日,是我事业上的生日。”一时间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在人们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5000米冠军,但是对于王军霞来说,13年前的昨天才是她人生的新起点。

难忘身披国旗一幕

谈笑间,有人说道:“王军霞你可是骗了我们太多的眼泪。”听了这话已经经历了太多风雨,也已经身为人母的王军霞居然脸红了起来,13年后的第一个世界纪录纪念日,王军霞回忆最多的还是那个众所难忘的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还是“破纪录后身披国旗的东方神鹿”那永久的一瞬间。“那面国旗是一位留学生扔给我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王军霞印象很深,“当时我也在寻找国旗,而那位姓刘的留学生正好带了一面国旗进入场内,因为当时场内管理特别严格,他便从三层楼的地方一路绕过检查关卡,一直冲到第一排,把国旗扔给了我”,有了这样辉煌的过去,在如今的王军霞记忆里已经足够。

现实中的质朴女子

2004年,王军霞的处女作《夺子》出现在英国的中国电影展中,王军霞也用自己的本色扮演的农村妇女宁志英感动了所有人。现实生活中的王军霞虽然不像宁志英那么土得掉渣,但是运动员出身的王军霞给人的印象就是爽直和质朴。

本报记者请她给读者寄语时,王军霞并没有“按照”记者要求写下一句话,而是十分认真地留下了一大段感人肺腑的留言,这让在场记者为之感叹。晚饭时间,王军霞滴酒未沾,她告诉记者,“明天还要为安利健康跑领跑,喝酒我担心会误事”。也许是受了王军霞的影响,一同前来参加活动的莫文蔚也是显得十分亲和,不仅对就餐应声而来的粉丝们笑容满面,就连签字、拍照的要求也统统答应。

事业家庭两不误

王军霞在1996年就曾与江苏徐州的一家健身器厂合作,联合开发健身器,并出任副厂长。在她正式退役之后还与别人合作开了一家关于健康跑的公司,自己是该公司的法人。虽然退役,但是王军霞依然没有放弃跑步,就连她开的公司也是与跑步有关。其实,除了跑步与开公司以外,王军霞还拍过电视剧、出国留过学。王军霞说:“刚开始自己也挺茫然的,退役之后想多学点东西,然后就去美国留学,学到一些东西后又放不下家里的一切,又返回沈阳。”

不过,如果要她在事业与家庭中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一心放在事业上的王军霞还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家庭。“从性格来讲,我绝对会偏重于家庭这方面,虽然我儿子在幼儿园,也有单独的阿姨照顾,但是我还是总不放心儿子。我觉得在某方面,家庭还是要比事业重要得多。”

儿子是自己的骄傲

说到自己的儿子战意博,王军霞丝毫不掩饰作为一位母亲的喜悦,她还开着玩笑说,现在最想要个女孩子,按照她的放养式教育法,如果有运动天赋,希望能培养成为一个能打破她保持的世界纪录的东方小神鹿。“不过要是个男孩,那也不错,那就可以改变男子中长跑薄弱的情况啦。”开朗的王军霞大声地笑了起来,眼神里满是憧憬。

退役这么多年,又做了妈妈,王军霞却是越来越漂亮了。学会了给自己化妆,知道怎样去保养,身材保持得仍然和一个小姑娘一样。

最终还是离不开“跑”

现在王军霞在沈阳开了自己的俱乐部,宣传推广健康跑,告诉人们怎么跑才是最健康的,怎样才能跑出健康。这段时间她还作为安利纽崔莱的健康大使在一些城市跑来跑去,为她的理想去努力。没有了非要去争一个世界冠军的压力,王军霞现在跑得够轻松,也跑出了她的幸福人生。生活中不计较太多的得失,努力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有一种真实的满足感。也许这是王军霞所得到的最宝贵的经验了吧。处在这种幸福状态下的王军霞又要跑出下一个幸福片段了!

新闻链接:

1993年是王军霞运动生涯的顶峰,她先是获得第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10000米跑和第5届世界杯马拉松赛的冠军,接着在第7届全运会上以8分12秒19和8分6秒11的成绩两次打破女子3000米世界纪录,并以29分31秒78的成绩打破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突破女子10000米跑“30分钟大关”的运动员,轰动世界体坛,被称誉为“东方神鹿”。她在这两个项目上所创造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1996年王军霞首次参加奥运会,以14分59秒88的成绩获得女子5000米金牌,并以31分02秒98的成绩获女子10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1994年王军霞获“欧文斯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运动员。

邓亚萍体会初为人母 百年奥运梦想只待最后一个

邓亚萍的儿子现在已经4个半月大了,他的降生,为邓亚萍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就像每一位初为人母的妈妈一样,当初对于小孩子并没有太多感觉的邓亚萍,现在看到小孩子,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洋溢出笑容。

回想起当时在法国生林翰铭的时候,还有一个让所人为之开怀大笑的故事。“生孩子之前,就听我的一个英国的朋友说,一定要把小孩子的脐带留下来。当时在法国也不知道法语的脐带怎么说,就让我的先生马上询问脐带的发音,费劲力气,还是不能让大夫明白我们的意思,好在当时有一个大夫能听懂英文,我们就顺利地要到了林翰铭的脐带,因为宝贵我特意让大夫剪了2段。回家之后,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保存这来之不易的脐带,我突然觉得可能用风干的办法比较可行,于是就找来了瓶子,好好地将两段脐带风干。随后再和英国朋友通电话时,我们才闹明白,原来她让我们留住的脐带是宝宝肚脐上自然脱落的那部分,而并不是让我们跟医生要。”

儿子的到来的的确确为邓亚萍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让现在的她真正体会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觉。

而两次的申奥经历,在“初为人母”的邓亚萍看来,所体会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部分,但是萨马兰奇对她的影响,以及力荐她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是一个不小的帮助。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领门人的作用,感激之情自然不用言说。现在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学业成绩,都是对那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好的诠释。

2008年在邓亚萍的眼中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句号,一个却是新纪元的开始。从申办到承办的角度来说,2008年是一个完整的句号。但是对于中国体育界来说,2008年是一个新的起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都将会让我们国人有一个全新的体会。

转眼间,奥运会申办成功已经五周年,而距离2008也只剩下两周年的时间。

罗格主席说,今日中国让人着迷。而我相信,两年之后的北京也会让全世界倾倒。想象2008,我脑海中的画面应该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场景。就像曾经让我感受很深的悉尼奥运会,作为火炬接力手的我,参加了火炬的传递活动。很多当地人,从自己家把桌子和椅子搬到街上,一边喝东西,一边等待圣火的到来,犹如一个大型家庭聚会,特别热闹。一个当地的小男孩,站在我旁边,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问能不能碰一下我手中的火炬,我当然同意,后来他的家人都和火炬快乐地合影,那种喜悦,让我真的很感动。相信两年后北京也一定会是这个样子。

我是一个与奥运深深结缘的人。作为乒乓球运动员,我蝉联了两届奥运会两个单项的冠军;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代表,我又经历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2002年的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以及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

1993年在摩纳哥第一次申办的时候,当时还是乒乓球现役运动员的邓亚萍,只参与了申办工作最后阶段运动员代表陈述的工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很紧张。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只能把要发言的内容,全部靠死记硬背地记下了,上场的前一晚真的是不好过,觉也没有睡好,生怕自己当时记不住要陈述的内容,真的是辗转反侧。那次申办的结果是我们输了,那种感受真的是比自己在乒乓球赛场上输了球还要难受。”

第二次申办奥运会,邓亚萍作为一名申奥大使开始了具体的申奥工作。“由于在1997年被萨马兰奇先生任命为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所以第二次申办工作的主要任务分给我的就是如何让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们能够真正的了解中国。”

第二次的申奥工作,英语早已经不是什么障碍,在清华大学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的邓亚萍已经可以将英语运用自如,但是来自工作中的压力,怎么才能说服委员们给中国投上他们手中那宝贵的一票,怎么才能消除他们心中固有的对中国的成见,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选择中国是正确的,又是新的挑战。

由于国际奥委会有这样的一条规定: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不能访问申办城市。所以邓亚萍只能走出国门,开始她的全球游说工作,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烦杂的工作中,邓亚萍需要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来给其他委员讲述中国,讲述北京,其中的一个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一直是她当时向每一个委员都曾讲述过的例子。那是2001年平凡的一天,她去劲松的一家很普通的商场买东西,一名女售货员跑到她跟前拉着她,邓亚萍还以为这个售货员是她的崇拜者,出乎邓亚萍意料的是,她激动地对邓亚萍说:“你是申奥大使,你一定要玩命工作,一定要成功啊!如果北京能办奥运会,我们家马上就能拆了!”

这出乎意料的场景,让邓亚萍意识到,这个售货员的话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是一个阶层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说,要提高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机会。北京如果申办成功,很多人的生活质量都会因此而提高。“这个售货员所代表的是一个阶层:没钱,没势,没权。怎么样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机遇!”

这段经历带给邓亚萍观念上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她在做奥委会委员们工作的时候,都会拿出这个例子来。她甚至在见到卢森堡大公(国王)的时候,也给他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国王,因为他们贵族阶层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邓亚萍认为,推广奥林匹克需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努力,中国有13亿人口,要推广奥林匹克,当然要到人口众多的中国来!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种竞技体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能够教育人,给人以生活的方向(更快、更高、更强),给人以生活的指南,能够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尽力去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乃奥林匹克的精神之所在!

那两次终身难忘的申奥经历,一次失败,一次成功。人的一生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真的让我感慨良多。两次的申奥宣布时刻都让我为之落泪,但是感受是截然不同的。1993的那次申奥我还是乒乓球的现役运动员,作为运动员代表用不十分流利的英文参与了最后的陈述,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但是当萨老在蒙特卡洛宣布最后的举办城市是悉尼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比我输掉的任何一场球都要痛苦,那种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2001年的第二次申办,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当清晰地听到“北京”两个字的时候,泪水无法止住,成功后的那种情感宣泄,根本无法控制。

在多次奥运会经历中,我参加了所有的奥运会开幕式,从1992年开始,没有落下一场。1992年和1996年的两次奥运会,我作为一名运动员参加了开幕式的入场仪式,看到的开幕式是通过入场后的大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真正作为观众观看开幕式要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开幕式尾声,一名射箭手用射箭的形式点燃圣火,那一个完美的弧线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据现在一项最新的数据调查显示,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全球观众的收视人口是40亿,我就在想是什么一个事件能让全世界60亿人口的地球上面有40亿人去在同一时刻关注同一个事件,也许这就是奥林匹克所能做的最好诠释。

相信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定能够突破这个数字,而且我也相信我们的开幕式也会办得非常好。我们的开幕式上如何浓缩出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展现出一个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拥有四大发明,身着长袍马褂时代,而是一个十分现代化国度的中国,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体现出科技奥运,并且展示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在自己的国家参加奥运会不是每个运动员都有这样的一种缘分。能在自己的国家比赛,压力和动力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并重的,所以希望我们的国人能为我们的运动员们营造出一份宽松的氛围,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运动员更能为世界体育舞台奉献出他们更为精彩的成绩。

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预测中国将成为金牌第一大国,他太谦虚了。从奥运会的历届奖牌数目情况来看,似乎有这样的一个规律:东道主国家都会在该届的奥运会上取得自己国家奖牌数目上的最好成绩,像希腊,像澳大利亚。我相信中国体育代表团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出色的完成任务,突破我们在雅典奥运会的纪录。

可以说,能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参与奥运,我感到十分荣幸。现在的我担任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助理,同时也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体育环境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我依然和奥运会紧密相连。1997年我经过中国奥委会的推荐,萨老的任命,有幸开始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我们的职责就是给国际奥委会提供建议,如何保障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高水平的发挥。另外就是反兴奋剂工作,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纯洁。2003年2月,我开始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任职,一直工作到2004年的11月,随后到总局器材装备中心。

1908年天津报纸登出一个青年男子的那三个愿望: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自己主办一次奥运会。前面两个都已经实现,现在,1908-2008百年梦想只待最后一个。

心甘情愿躲在梁公背后 伏明霞:我就是幸福小女人

五年前与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一段轰轰烈烈的婚姻,成了伏明霞彻底告别公众的谢幕礼,而如今香港浅水湾的一座价值3000万港币的豪宅则是“跳水皇后”最温暖的避风港。向香港的同行打听伏明霞的近况,却被告知做了阔太太的她早已淡出公众视线。一年里偶尔有两次公益活动现身,聊得最多的也是家人和孩子。至于昔日令她功成名就的跳水项目,无论是老搭档郭晶晶还是国家队现状,她都避而不谈。

近日,作为中国·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暨第35届横渡长江活动的特邀嘉宾,前跳水女皇伏明霞与梁锦松难得高调出席。期间,两人谈笑风生,亲密有加甚至当众深情对视,梁锦松更是细心为妻子整理头发,令人好生羡慕。“每个女人都梦想过她那样的生活:老公疼、孩子乖、不用为生计烦恼,她真的很幸福。”一名香港记者的话也许最能概括伏明霞如今的现状。“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一定要先抓住这个男人的胃。”对于这句早已被新新女性摒弃的昔日名言,20多岁即嫁为人妇的伏明霞却贯彻得相当彻底,在她看来,一个不会烧饭的妻子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嫁给梁锦松4年,伏明霞几乎每天都坚持自己烧菜煲汤。

嫁入豪门,梁锦松害怕小自己30岁的妻子无法适应香港的生活,特意雇佣了两个菲佣打点家里的一切,其中自然包括饮食。“阿霞十一二岁就离开家进入跳水队了,家务活从来没干过,衣食住行全是教练操办的,她看别人做过饭,自己却从未动手做过。我们结婚后,阿霞一直想做个贤妻良母,想给我烧饭吃。我就对她说家里交给菲佣打点就可以了,太太是不用做家务的,可阿霞说,不会烧饭的妻子不是个完美的妻子,于是她就经常学着做饭。”回忆起伏明霞为自己所做的种种,梁锦松语气里带着一丝溺爱。他至今仍然记得,太太第一次给自己做饭时的窘样。“阿霞第一次做饭时手忙脚乱,把厨房弄得一塌糊涂,却还没做出个像样的菜来。后来,阿霞不服气地对我说,学做饭总不会比学跳水还难吧!现在,她做得最好的是煲汤,虽然味道还不是那么正宗,但已经像模像样了,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从十米高的跳台上跃出冠军无数,伏明霞说多亏有了教练的指导;而能在一方灶头上缔造出美食万千,昔日的跳水皇后就只能依靠菜谱了,来到香港后除了英语书伏明霞看得最多的当数广式菜谱。“老公和我都比较喜欢吃广东菜,因为这个比较清淡,所以我都会照着菜谱换一些花样。”

四年不间断的练习,如今的伏明霞已经能烧得一手地道的广东菜,而梁锦松也在妻子的熏陶下开始习惯湖北风味的食物。“阿霞是湖北人,特别喜欢吃辣椒,可我一吃辣椒就流眼泪、流鼻涕,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后来我们一商量,菜分两种做法,一种是辣菜,另一种是不辣的菜,端到桌上也是辣菜和不辣的菜各占一边。就连阿霞的家人来香港,我们家的餐桌也经常是南北菜大荟萃。受阿霞的影响,我现在感觉到北方菜的味道也蛮好的。”

为了让丈夫和两个宝宝吃到最新鲜食物,每天下午接完大女儿司渝放学后,伏明霞都会在一个菲佣的陪伴下去跑马地街市买菜。从挑选到付账,全是她一人掌控,菲佣只有拎袋子的份。伏明霞坦言之所以会大老远地从浅水湾驱车来跑马地买菜,是因为她觉得全香港就数这里的菜最新鲜,而且街市老板都很愿意教她怎么烧得更加美味。“我老公比较喜欢吃牛肉,而我则更加钟意吃鸡,广东菜里有好多种烧法,所以经常吃。不过,我最喜欢做的菜就是汤,既营养又美味,最近我煲得比较多的是红白萝卜炖猪蹄。”

当别的阔太都忙着在时尚之地大肆购物时,伏明霞却甘心躲在丈夫身后做个默默无闻的小女人,别人问她这样甘心吗,她笑得一脸淡然:“我觉得能够做出家人喜欢吃的菜,就是最好的享受生活。”

风水宝地筑爱巢 亲近自然远名利

香港浅水湾,富豪们的聚集地。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被风水学上誉为聚财敛富的典型。从李嘉诚到霍震霆,从龚如心到董建华,半山腰上那一栋栋貌似平凡的白色小洋房却无时无刻不向人们宣告着主人的无穷无尽的财富。而能在有限的风水宝地中揽到一小层公寓,更是诸如张学友、刘德华以及黎明等辈份极高的演艺圈红人们的终极目标。

不用惊讶,伏明霞和梁锦松的爱巢自然位于富豪云集的浅水湾,离香港首富李嘉诚的豪宅仅几百米远。虽然因为偷税事件被弹劾下了政治舞台,但梁锦松仍然是香港响当当的富豪之一。香港《太阳报》不久前就为梁锦松算了一笔账: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五年,年薪250万港币;此前任美国摩根大通银行高职,年薪超过2000万港币;另外,梁锦松还在万国宝通银行任职23年,收入颇丰。在不动产方面,梁锦松在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拥有八处房产,而在香港的富人区他更是拥有两栋总价值超过4000万港币的别墅。

尽管没有创建自己的家族产业,但“打工皇帝”的总资产至少有2亿港币。而伏明霞虽然没有梁锦松富有,但她的财富在运动员中也是首屈一指。三届奥运会冠军,知名品牌的广告代言人,收入早已超过千万,也难怪夫妻两人会入住超过3000万港币的浅水湾豪宅。

不过,钱对于伏明霞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概念了,物质上的享受也早已不在她的思考范围内,她更关心的是生活环境对孩子以及家人的影响。“这里有沙滩还有海水,亲近自然对小孩的心理发育很有帮助,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带司渝来筑沙堡,我老公也很喜欢边吹海风边陪我散步。我现在对什么名啊利啊没有一点追求,我只求每天活得快乐、开心、平静。”

飞机改坐公务舱 出门省钱乘地铁

从引发绯闻的“爱妻”号本田车,到撞伤记者的保时捷,再到直接导致梁锦松辞官归隐的凌志房车,车带给伏明霞的麻烦始终大于它所带来的便利。这不,就连她不开车了,仍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香港媒体报道,自从丈夫于2003年离任香港财政司司长后,伏明霞似乎十分节省。不但多次被记者逮到乘坐商务舱出行外,就连平时的出门也常常用地铁代步。要知道,在财神爷还没被赶下权位时,跳水皇后可是非头等舱不坐的。只有接送女儿司渝上下课的时候,伏明霞才会让司机开着曾经撞伤过狗仔的银色保时捷出门。

不过,最近又有消息说,某银行有意邀请拥有丰富银行经验的梁锦松重出江湖,担任幕后策略股东。也许等财神爷重新上岗了,伏明霞就不用坐地铁代步了。

钱再多没有用 孩子越多越好

一女一子,凑成一个“好”,一对子女给伏明霞和丈夫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夫妻两人在管理孩子上也有各自的分工:妈妈伏明霞通常当“坏人”,而爸爸梁锦松则是“好人”,古灵精怪的两个宝宝每每在妈妈这里受到了训斥,总会咿咿呀呀地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弄得伏明霞哭笑不得。

也许是继承了母亲跳水的天赋,两个孩子无一例外地喜欢玩水,可当有人问起伏明霞是否有意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将来也当个跳水冠军。昔日的跳水皇后却将头摇得如同拨浪鼓般,“我自己都很久没有跳水和游泳了,尤其是生下儿子后,都是做少许的减肥运动。虽然天热的时候我会带他们去游泳,但不会刻意将他们培养成运动员。而是会让他们接触很多东西,自由发展。不过,我知道自己没有太高文化,所以更希望孩子像他们的爸爸那样。”

丈夫梁锦松曾经对外表示,钱再多都没有用,而孩子则是越多越好。按照三年抱俩的速度递增,伏明霞应该在牛年再为丈夫添第三个孩子。对此,伏美人娇嗔着回答,“暂时不会考虑再要个孩子,得先休息一阵子。而且女儿虽然三岁多了,但仍未断奶,还要喝奶粉呢。可能现在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健康,以及让他长大成人。”而梁锦松这时也站到了妻子一边,连忙抢白道,“女儿已经有个弟弟啦,暂时两个就够了。”

结婚仅三个月,24岁的伏明霞在未足月剖腹的情况下诞下了与梁锦松的第一个宝宝——女儿梁司渝。从此她的世界里再也没有跳水,只有丈夫和孩子。从此,她的生活被尿片奶粉给填满。“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很幸福。”对于育儿的烦心事,她把它看成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虽然有过一段为期25年的婚史,但司渝却是梁锦松的第一个孩子,因此夫妻二人对于这个掌上明珠自然宠爱万分,给小司渝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为此,夫妻二人刻意把才一岁半的司渝由九龙塘的幼儿园转到拥有百年历史的、全港最贵的宝山幼儿园上学。半日制的课程每学期的学费却高达5700港币,为的就是不让小司渝输在起跑线上。除此之外,夫妻两人每天晚上都要陪女儿读书,无论司渝是否听得懂,但他们都认为女儿能够感知到。“司渝喜欢唱歌、跳舞和画画,在幼儿园里很活跃,最喜欢看连环画。只是,有点调皮,不但长相,就连淘气劲都和她爸爸简直一模一样。”说到女儿,伏明霞连眉梢都可以淌出蜜来。不过,对于太太的指控,梁锦松可不同意,“表面上也许如此,但骨子里我觉得司渝更像她妈妈,因为她特别喜欢水,带她到沙滩上去戏水是司渝最开心的时候。”

女儿两岁半时,伏明霞又为丈夫添了个儿子皓嘉。同样是玛丽医院9楼的那间产房,同样是全港最有名的妇产教授接生,同样是未足月的剖腹,唯一不同的是她已经有了更多育儿经验,不再会因为宝宝的哭闹手足无措了。如今一岁的儿子已经会走路了,让伏明霞有点吃醋的是,陪伴时间不及自己的丈夫反而更加受到儿子的青睐。“他最先叫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

无论曾经多辉煌,女人总应要一个归宿

虽说走到今天这一步,伏明霞付出了太多的泪水和汗水,但不得不承认她也是幸运的。做跳水冠军时,她是众人眼里的公主,而成为人妇后,她又是丈夫捧在手里的宝贝,他把她当女儿一样宠爱,而她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对于家庭,不太会表达自己的伏明霞却说得很是感人,“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很幸福。不管你曾经有多辉煌,最后还要有个归宿。以前你太辉煌了,有很多方面会对你有想法。所以为什么我觉得现在很好,我不要名也不要利,我只要我自己活得开心,这个名利好像对我来说,离我已经远去的感觉,可能你单身的时候,你会牵扯得更多一点,但是你已经有家庭了,有小孩子了,可能你现在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你孩子和家人的健康。”

初到香港时,伏明霞不会广东话,就连英语也说得疙疙瘩瘩。但好在,丈夫始终陪伴在自己左右,从来不嫌弃她读得书不多,甚至在孩子降临之后,许多家务也是丈夫包揽的。对此,伏明霞始终很感激年长许多的梁锦松给自己的包容。“我喜欢成熟一点的,因为我属于不操心的那种人,不会想太远的东西,我就想要现在的东西!有他,就是他来管家,我可以轻松一点。以前很多人都说到谈恋爱结婚这个阶段要找有文化的。我开始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知识分子吗?没什么特别的。但现在回过头来觉得,其实有知识真的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你有了家庭,有了小孩之后。文化对我来说,始终是欠缺的一部分。我老公很成功,是有学问的,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去培养小孩子。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可对我们的孩子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丈夫的宠爱下,深居简出的伏明霞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两天前家人为她简单地庆祝了母亲节。当被问及有什么心愿时,哪想已是两个孩子的妈的小伏却脱口而出说希望有一天别人不再认识她,然后走在大街上被新探挖掘,着实让众人意外不已。“我也有追星或者街头奇遇一类的想法,这个不会因为我嫁给了梁锦松或者生孩子而有改变。有时候看到以前仰慕的那些明星,心里还是挺高兴的,不过我不能上去索取签名。我希望我走在街上谁也不认识,也许会有星探来挖掘我。”

机场邂逅奥运冠军陈中:跆拳道女将难掩闺中真性情

六月一日中午时分,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内,一个一米八三高个的女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人偏黄色头发在脑后随意地扎了个,人们还是很快认出了这位着红色的短袖上衣,色的五分裤,红色的球鞋的“马尾辫”,正是在奥运赛场上所向披靡的女将陈中。

满脸霸气,虎虎生风的脚法,震人心肺的吼声,腾空而起干净利落地把对手踢翻在地,在电视屏幕中出现的陈中总是这样“杀气重重”。然而今天的她却带着带着娇气,安静地坐着,不时以童真的目光注视着周围,并对身边围着的众人,露出羞涩的微笑,俨然一江南小女子。

实现中国跆拳道历史突破的奥运冠军陈中,此行就为跆拳道而来,不过不是比赛,她是第二届“新贵族”杯中韩跆拳道对抗赛的形象大使。

因为没有比赛任务在身,所以她的行李很少,一个人就背了个小包,轻装来甬。“此次没有比赛,完全没有压力,要好好看看宁波,在宁波逛个街,因为每次来都很匆忙,都没时间仔细品味这座城市。”陈中兴奋地说。

陈中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今年二十三岁。跟同龄的女孩一样,喜欢逛街,爱打扮。虽然已经有两块奥运金牌在手,也经历了十多年大风大浪的考验,但陈中骨子里仍然还是一个小女孩,她喜欢收集毛绒玩具,习惯抱着玩具睡觉,喜欢女孩子喜欢的一切。“现在我家里有很多玩具,我爸说就好像是开动物园的。”陈中说,她家里大概有二十多个毛玩具,整整摆满一床。不仅家里,连宿舍也放着两个。“我喜欢每天就压着它们睡觉。”“去年我动了手术,现在还在恢复中,今年的比赛我是不参加了,但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我还是会去拼的,毕竟是在家门口的奥运会,机会太难得了。”陈中说这话时,又是一脸的英气。

新帅李琰:神龙腾飞中国骄傲

金牌执教源自悟性李琰,这个名字可能并不被大家熟悉,她曾经在赛场上是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奥运金牌选手阿波罗的教练以及现任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主教练,随着新的冬奥会备战周期的开始,李琰这个名字将越来越被体育迷们熟知。和李琰面对面时,很难想像这个身材娇小的漂亮女人曾经在赛场上叱咤风云,而作为教练的她还曾创造了斯洛伐克冬奥会参赛人员从零到一历史,并带领美国短道速滑队在都灵冬奥会上获得了一枚金牌和两枚铜牌。

关于过去

卡尔加里曾夺两金

1988年,李琰曾作为中国冬奥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未满20岁的李琰在短道速滑1000米和1500米两个项目上夺得金牌,遗憾的是当时短道速滑仅是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冬奥会上,因此这并没有被算作中国冬奥会的首枚金牌。1992年的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李琰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女子500米项目上夺得一枚银牌,1994年退役后的李琰东北财经大学学习国际金融,完成四年大学教育。

李琰说:“当时的短道速滑运动在国内刚刚起步,当时的训练条件很艰苦,但是运动员们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卡尔加里冬奥会可以算是中国短道速滑的起点,从那以后中国选手开始在世界大赛上崭露头角,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冠军和奖牌。尽管是表演项目的金牌,对于李琰来说也是非常特别的:“这是对我的努力的认可。”由于李琰在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卡尔加里冬奥会以她的照片为原型制作了一张海报,上书“神龙腾飞”四个大字,这可能是1988年冬奥会唯一一张写有中国字的海报,可能也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冬奥会的海报上。

创造斯洛伐克神奇

退役后李琰选择了热门的国际金融专业,完成四年的大学教育后她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办公室工作。大连的劳动公园冰场上,李琰曾经为一些喜欢滑冰运动的孩子提供指导,后来还曾进入冰上俱乐部担任业余教练。这也是李琰在正是投身正式的教练事业以前仅有的执教经历。

2001年国家体委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李琰的生活,李琰回忆到:“当时国家体委的人给我打电话,说欧洲需要教练,你愿意不愿意去?当时我的心砰砰跳,我的回答是去!”离开冰场已经7年的李琰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内心深处对冰对雪的留恋,自己的心还在冰上。在丈夫的支持下,李琰依然选择作为体委交流教练到欧洲小国斯洛伐克执教。生来喜欢挑战的李琰对自己很有信心,今天的成绩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斯洛伐克是一个冰球强国,但是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几乎为零。只身来到欧洲的李琰担任国家队14-24岁选手的教练,一年以后,斯洛伐克的成绩迅速蹿升,在欧锦赛上夺得一个全能第六,两个单项第四名,这个成绩在当时的欧洲冰坛造成轰动。李琰认为除了欧洲人本身身体素质好外,自己作为教练代给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观念起了作用。

从来没有当过教练的李琰在欧洲冰坛一举成名,她把自己执教的成功归结于长期的训练以及悟性。率领一名斯洛伐克选手参加盐湖城冬奥会,李琰为斯洛伐克书写了从零到一的纪录。斯洛伐克总统在接见代表团成员的时候注意到这张亚洲面孔,总统认为李琰为斯洛伐克创造了短道速滑的里程碑,李琰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执教阿波罗续写辉煌

两年后,李琰向美国滑冰协会递交了工作申请,尽管此时她已经收到了来自欧洲的几份工作邀请。在奥地利的一个俱乐部执教并等待了十个月后,李琰得到了美国滑冰协会的工作合同。2003年,李琰赴美担任美国短道速滑队总教练,和斯洛伐克的情况不同,美国的滑冰基础好,2002年阿波罗就曾获得奥运冠军。李琰说:“美国滑冰协会是伯乐,他们了解了我在中国的运动员生涯以及在斯洛伐克的执教经验后决定聘用我。他们给予我充分的信任,看重我的潜力,留给我很大的空间发展。”

美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员并没有一下子接受初到美国的李琰,李琰在训练中用真诚打动着每一个人。队中有仅有阿波罗一位世界级的明星选手,李琰并没有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阿波罗一个人身上,她的理念是:我是全队的教练,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教练;要增强全队的凝聚力,全队强则你才会更强。在李琰的调教下,美国队运动成绩节节攀升,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队都完全信服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教练。

李琰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强压而是交流沟通,帮助运动员树立正面的信心,让运动员相信:李琰是最好的教练,跟着她练成绩就会提高。冬奥会阿波罗夺得一金一铜、美国男队获得接力铜牌,女队成绩也有所提高,李琰在都灵的战役打得相当漂亮。阿波罗在夺得男子500米金牌后冲向站在场边的李琰,热情拥抱自己的教练。李琰说:“这个拥抱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包含着阿波罗的感激和信任。那时候我真的百感交集。”

关于现在关于未来

祖国召唤义不容辞

半个月前,国家中国短道速滑队向李琰伸出橄榄枝——希望她回国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此时,李琰的丈夫已经在美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两人的爱情结晶小女儿不满两岁聪明可人,两人已经在美国买下房子享受着简单温馨的家庭生活。选择回国就意味着刚刚得到的稳定和温馨又将远去。善解人意的丈夫再次支持李琰回归的想法,在婆婆的陪同下李琰和小女儿回国接受这份四年的邀约。

让李琰最不舍的是共同奋斗和生活了两年美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员们。当李琰用群发邮件告知美国学生们自己即将回国执教的消息,阿波罗30秒后拨通了李琰的电话,“教练到底怎么了?我不想让你去中国。”阿波罗用了“去”而不是“回”,李琰被奥运明星阿波罗当作自己人。队员们也纷纷打电话、发邮件希望李琰留下,李琰说:“我和他们感情都很好,要离开了,我心里也很难受。真希望能有两个我,一个留在美国继续执教,一个回国带中国队。”但是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李琰必须作出选择,唯一的选择是回国。好教练、好母亲、好妈妈,李琰认为自己最称职的角色还是好教练。

越多越好的冬奥金牌

谈到自己的执教经历和成就,李琰的自信和霸气油然而生:“我相信我是最好的教练,完全能够胜任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主教练的职务。”被问及四年后温哥华冬奥会的目标时,李琰称:“金牌越多越好!”目前,中国女队拥有奥运冠军王濛,女线短距离优势明显,中长距离与韩国有差距,男队自李佳军退役后缺乏领军人物,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缺乏夺金的实力。李琰认为中国男线和女线都有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作为执教过奥运冠军阿波罗的教练,李琰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带好中国男队。

谈到中韩短道速滑的差距,李琰认为韩国队并非强大的不可战胜,她承认韩国队中拥有安贤洙、陈善有这样的天才明星,而且韩国队的训练方法向来以艰苦著称。美国队中曾有一位来自韩国的选手,李琰认为韩国的训练方式不能照搬到中国来用,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训练应该走自己的路。

新教练的新旅程才刚刚上路,我们有理由寄予李琰更大的期待,给予李琰更多的支持,希望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奥运金牌教练的调教下更上一层楼。

彭陆洋牛剑锋说乔红:悲伤留给自己 狠不下心的好人

在国家队,几乎所有队员都管乔红叫“乔姐”,而她就像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理解队员,平时跟她们一起玩闹。彭陆洋、张潇玉、刘诗雯、牛剑锋、陈晴是乔红现在麾下的队员,在她们组不以年龄,而是以入门先后排大小。彭陆洋最早跟着乔姐,理所当然是老大,跟乔姐的感情自然也最深。去年上海世乒赛前,牛剑锋换到了乔红这个组,备战那一个多月里,乔姐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她身上,共同奋斗的经历总让人格外难忘。看看在这老大、老小两个弟子眼中,乔姐是怎样一个人。

彭陆洋:我从“小哑巴”变成“大喇叭”,都是乔姐的功劳

乔姐带王楠的同时也开始带我,我是她的入门大弟子(一副很骄傲的样子),跟她时间最长,想知道乔姐的性格看我就好了。从八杆子打不出一个屁到现在这样,都是乔姐一手栽培的。

乔姐在鲁能打过一段联赛,那时我俩关系不像现在这么亲密,后来她到国家队当教练,也是曾指导的缘故,我就跟着她。那时候,我性格挺闷的,她老是带我一起出去,鼓励我多跟外面的人接触。平时总跟我说,你能不能大气一点,让我活泼一些。以前如果输球,自己会郁闷好几天,乔姐就经常开导我,让我变得无所谓一点。不是都说,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性格容易相互“传染”吗?他们说我从“小哑巴”变成了“大喇叭”,现在特想收敛一点,可回不去了。(持续大笑)

我记得那会儿乔姐带着我和楠姐在秦皇岛,她每天陪楠姐打多球,特别辛苦。那时候刚打完釜山亚运会,她接手楠姐压力很大,可她一直特别用心。有时候,我们在房间聊天,我能感觉到她的压力,可她从来都是一个人默默承受。那时候我还小,乔姐跟我说,这个时期对王楠非常重要,她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楠姐身上,让我自己好好练,我特别能理解。当时,乔姐刚回到北京,对周围环境不是特熟悉,我就老陪着她,逗她,有时也缠着她,没事就跟她胡侃一通。别人都觉得乔姐太宠我,甚至有点溺爱我。我倒不怎么觉得,其实乔姐恐怖起来也挺恐怖的。别看平时我俩在一起打打闹闹,没有一点师徒样,可一旦训练或者打比赛,她要是真严肃起来,说实话我挺怕她的,毕竟她还是教练。一般乔姐都是关起门来骂我,从来不会当着别人的面,所以她对我凶的时候,大家都没看到。其实,乔姐对我们这组的人都非常好,像刘诗雯、老牛,只不过我的性格可能比她们更开朗些,所以显得跟乔姐更亲近。

乔姐对我真是太好了(让她用例子描述怎么个好法,彭陆洋摆出一副很沉醉的样子),那是一种感觉。

釜山亚运会后,乔姐借调过来主管王楠,她不想队员叫她乔指导,就叫“乔姐”。现在正式当了教练,在大众场合,她会让我们叫她乔指导,可大家叫了这么长时间,都习惯了,改口挺别扭的,所以在队里大家还是叫她“乔姐”。我们说她就是一个大小孩,能跟队员玩到一块。在所有教练中,乔姐是最时尚的,跟我们交流也最多,训练馆里放的歌都是乔姐刻的(盘),一流行什么歌,我们就告诉她。我们心里想什么她也知道,而且特别能为我们着想。比如,今天身体训练我们想踢足球,她就会帮我们说话。所以,她跟队员相处都很融洽,每个队员都喜欢她。我最喜欢开小组会了,每次开会气氛都特别好,把正题一说完,乔姐一挥手,大家就开聊,什么话题都聊。跟乔姐在一起,天天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说自己有点像AB型血,比较怪,突然间就不愿意讲话,喜欢跟乔姐怄气。乔姐觉得我是小孩,从不跟我计较,也从来不会发火。有时候自己练得不好,或者比赛输了,心情不好就不想吃饭,也不想到饭堂见人,乔姐就给我打饭拿到房间。等过两天我没事了,她会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打联赛的时候,赢一场球奖励3000块钱,我只要赢一场,乔姐就敲我一顿饭,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方式,可我就愿意让她敲,其实这些饭直到回北京都没有兑现。我一赢球,就给她发信息说,你有饭吃了。她就知道我赢了。如果输了球,我也不给她发短信,一会儿她的短信就过来了:成绩汇报。我说输了。她就说,没关系,不就是一顿饭没了吗?

今年过完年回来的第一天,我就上吐下泻。那天晚上,整个人感觉昏沉沉的,快11点了,乔姐过来看我,给我一量体温39度多,就赶紧让队医带我去医院。输完液都4点多了,乔姐还在给我发短信,问我感觉怎么样,让我回到公寓给她发信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过来看我,我病的那3、4天,都是她帮我打饭,一直伺候我。

别看乔姐表面上很开朗,其实她不喜欢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外面。尤其在她痛苦难过的时候,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希望把自己快乐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属于“把悲伤留给自己”那种。她承受能力挺强的,很坚强的一个人。我管她叫“全球通”,因为她跟周围的人关系特别好,什么事你跟她一说,感觉没有她办不到的(一旁的二弟子张潇玉贡献了乔姐的另一个绰号“1860”)。

老牛:乔姐是个好人,就是狠不下心

去年世乒赛前,我才到乔姐这个组,跟她接触时间不算长。可她刚带我一个月,球长得特别快。可能因为备战世乒赛,她盯我盯得比较紧,每天不光练技术,平时训练中,她会教我一些方法,包括脑子、心态方面都能练到,那段也是我状态最好的一段。没带我之前,乔姐总是笑呵呵的,可那段时间训练,她很容易板起脸。我心里还纳闷,下来跟她交流。乔姐说,训练中她之所以比较严肃就是不想让我分心,如果她一笑,我的思想也会跟着放松,训练效果就会打折扣。平时我们该说笑还是说笑,我觉得这种感觉挺好的。准备单项比赛时,都是自己看录像,每天乔姐主动拿录像带,跟我一起看,一起分析。那时候为了减肥,每天训练完,我都要绕着训练馆跑十圈,乔姐一边帮我放音乐,一边看我跑,然后督促我练腰腹。其实,作为教练,她完全可以布置好任务,让我自己练,可乔姐始终陪着我,从来不嫌烦。

我记得有一次队内比赛,我打得很一般,自己表现得有点烦躁。下来以后,乔姐跟我说,我不怕你技术或者状态不好,就怕你生气,那我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人一旦生气,就会变得非常浮躁,她让我调整好自己,如果心情舒畅,球也能打好。因为我刚调到乔姐这组,特别想打好,不辜负她。而她什么时候都能看透我的心思,她主动跟我谈,让我不要担心自己打不好,觉得不给乔姐面子,只要想如何打好球就行,不要想她。经她这么一说,我思想包袱就没那么重了,想着尽力去打。而且她给我订的目标很明确,让我相信自己具备打单打世界冠军的水平,告诉我只有敢想才会有超越,她一点点给我灌输这种思想,也是想让我内心变得硬一点。那段时间我的气势很盛,练得不错。

上海世乒赛时,我虽然输给了郭跃,但觉得自己发挥还可以。因为跟乔姐配合时间短,一个月就长球了,我想如果一直磨合下去,会更好的。后来回省里打联赛,有一段我状态不好,也是我们队打得最差的时候,乔姐来陪我练了两次,结果我把郭焱赢了。

去打亚洲杯之前,乔姐告诉我要相信自己。到了那边以后,我们每天通电话,汇报我的状态。她一直嘱咐我要准备充分,跟陆指导配合好。因为前一天刚赢了韩国队,没想到那么快又碰上她们,团体半决赛前我没给乔姐打电话。当我告诉她,我一个人丢了两分时,她也蒙了,可还是一个劲安慰我,我知道那时她心里也挺难受的。她跟我讲,她也有打不好的时候,让我别想那么多。当时自己真有点崩溃,不想打了。我记得她跟我说,如果你遇到这么点困难就想退缩,以后还怎么打,凡事要往积极的方面想,要尽量把坏事变成好事。后来,我回北京,她恰巧不在。包括打全运会,我们都是通过电话沟通,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面对面地聊。但我感觉,直到现在乔姐对我也没完全放弃。我俩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我说什么她都能理解,而且会站在我的角度替我着想。乔姐真是个好人,就是狠不下心来。其实,我们组哪个队员也不差,谁都有闪光的时候。我想,如果她对队员再严厉一点,可能我们组的成绩会更好。

本色乔红:知足常乐第二挺好 唯一遗憾奥运输陈静

2006年3月26日央视四套“名将之约”播出了乔红那一期节目。正值女队在正定备战,饭桌上,为队员们准备饭菜的张师傅发表观后感说:“乔红在电视上说话咋跟平时一样呢?”其实,在所有人面前,乔红都是一样的本色——直率开朗、心地善良、认真踏实。

习惯配合别人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乔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7年之后,在王楠跌入事业最低谷时,她出现在王楠身边。巴黎世乒赛上,王楠夺得3枚金牌,成为乒坛“全满贯”,赛后,王楠发自肺腑地说:“我很感谢乔红!”

很多人都曾好奇地问过乔红,在王楠身上究竟用了什么招。“其实,我真没什么招,就是跟她做个伴。那段时间,对王楠而言是最困难的,她身边需要一个能够信赖而且知心的人,听她说说心里话。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倾诉对象,在这方面配合了她一下,努力让她有份好心情,烦心事儿少了,投入到训练中的精力自然就多一些,打球关键还是靠她自己。”

善于配合别人是乔红对自己的评价。“我觉得我挺能配合人家的。虽然我比邓亚萍先拿到世界冠军,可那会儿觉得自己双打挺差的,跟小邓配时,挺紧张的。我就觉得应该多想想她,理解她。加上她是进攻型,我是稳健型,我负责把球弄上台,由她来进攻。”球风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没有邓亚萍那样强烈的好胜心,沉稳内敛的乔红似乎是个“知足常乐型”。“比较一下我和小邓的付出,我觉得自己拿第二够好了。她实在太苦,每天平均比我多练一个小时。我除了比小邓差,比其他人还好呢。说实话,我挺佩服小邓的,我没有她那种毅力。但不羡慕她,可能我们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以我的性格,觉得那样活着太累。我比较随意,不会勉强自己,先尽力,不行就算了。”AB血型的乔红说自己性格具有两面性,这种知足也是两面的。“每次拿冠军都觉得挺知足,可到了下次打比赛,还想拿,但我确实很少跟自己较劲。你说我要是容易知足,也坚持不了10年啊。双打有小邓带我打,她那口气可以影响我,可单打我也一直不错。如果说我真的很知足,可能早就下去了。”

对乒乓球,乔红确实谈不上酷爱。当初在学校,老师相中了她,便拿起了球拍。只因为启蒙教练的一句话:“乔红基础不错,一旦起来了,能坚持挺长时间。”爸爸乔大友就带着这个信念,让女儿一直坚持下来。“其实,我小时候可不愿意打球了,现在我也跟队员说,不要在我面前偷懒,你们那些小花招我都玩过。但我小时候特别听话,也因为没有其它本事。”乖巧的孩子总是讨人喜欢,打球一路上,学校老师、业余体校教练,省队冯梦雅教练都对乔红格外好。乔红当时与陈静、胡小新并称为“湖北三剑客”,眼瞅着她俩都进了国家队,可自己还在省里混呢。回忆起这段迟迟进不了国家队的“悲惨”经历,乔红说,怪不了别人,都怨自个儿,谁让国家队教练一看我打比赛,我就紧张,关键时刻掉链子呢。当时住一个大院的人都知道老乔家的女儿在打球,乔红知道自己打不出个名堂,爸妈脸上也无光。每逢周末,如果输了球,乔红特不愿意回家,虽然爸爸从不打骂她,可动辄一个多小时的思想教育,也让她吃不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爸当时讲的话都特有道理,可那会儿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面子倒成了乔红最大的压力。在省队,冯教练对乔红始终没有放弃。当年的湖北省体委主任还特意找来男队员给乔红做陪练。“堂堂一个体委主任,一个星期来看我两次,在田径场边站着看我跑步。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但也没想太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打出什么样的成绩。”乔红从不说什么“豪言壮语”,她只会用实际行动表示决心:只要训练就好好练,有比赛就好好打。“我从来不说一定能拿冠军这样的话,因为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乔红坦言她不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做事容易先想好后路。“就算我觉得肯定能赢这个人,也不会说自己一定行,万一输了呢,人家该说你吹牛皮了。”也因此,乔红一向都很低调。

没带任何目标去打1987年全运会,甚至准备打完比赛就找工作。机会却在这时降临到她身上,凭借全运会单打第二的成绩,乔红靠实力打进了国家队。

1989年,初出茅庐的乔红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就出人意料地夺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单打第二轮跟她在一条线上的李惠芬输给了一名朝鲜选手,有人跟乔红说:“你的机会来了!”她还不以为意。打比赛乔红喜欢自己守一条线,喜欢“留后路”的她在球场上却有股决绝的勇气。“跟外国人打能死拼,可如果碰自己人,多少有点抹不开面。”

初次登顶的喜悦也只持续了一小会儿。“挺高兴的,觉得冠军就这样啊。我记得当时徐主任还说,这丫头从哪儿冒出来的,一拿还拿俩(冠军)。”乔红拿着磁卡给家里打电话报喜,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我冠军拿了,你们面子也有了,以后别指望我再打冠军了。“如果没我爸,我肯定打不到这个份上。拿冠军的那一刻,就是觉得满足了父母。自己一点兴奋的感觉都没有,以后拿的每一个冠军,我都不觉得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无非是让家里又高兴一次。所以大家每次看我站在领奖台上,都挺平静,哪次也没哭过,还不如在下面看人家升国旗激动呢。”拿冠军似乎只是为了不辜负期望,不断努力只是不想让别人失望。本性随遇而安的乔红,仿佛是为别人活着。

参加完巴塞罗那奥运会,乔红就嚷嚷着要退役,可领导做她的思想工作,一做便通。只要队里还需要她,乔红不会讲任何条件,而只要还在队里一天,她就认真踏实地练好每一板球。像她这种没有“远大目标”的运动员,最后能拿11次世界冠军,能坚持打到28岁,也正因为有了可贵的责任心和平常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8进4赢何智丽,报了广岛亚运会半决赛的一箭之仇。比赛后,湖北省政府和当时的国家体委都发来祝贺电报,乔红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随后,却应验了那句话:乐极生悲。半决赛对阵代表中国台北参赛的湖北老乡陈静。因为从来没输过,乔红相当自信,与她以往比赛前手脚冰凉、哆哆嗦嗦的样子判若两人,轻松地拎着拍子就上场了,结果0比3就败了下来。可乔红感觉还挺好,直到回了宾馆,她才回过神来,自己在奥运会上的比赛就这样结束了,连冠亚军决赛都没进。但痛苦也就那么一阵儿,该吃吃、该睡睡,一点不耽误。“每次输球都有原因,可那场球输得不明不白。”稀里糊涂输掉的这场球,也成了乔红运动生涯中唯一的遗憾。

大家的“开心果”“我打球那会儿,挺痛苦的,脸上都没什么表情,那是被吓的。现在谁也吓不着我,我挺快乐的。”快乐的乔红还喜欢传播快乐,充当周围人的“开心果”。

可爱、随和,热心肠是朋友对她的评价。吃饭坐在乔红旁边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她会不停地招呼你吃,给你夹菜,大家也不用担心吃到最后菜会剩,因为乔红肯定会给每个人进行分配。在外边吃饭,无论谁埋单,乔红都要先把帐单拿来过过目,看有没有算错。这时的乔红尽显女人体贴细致的一面。

1996年退役后,乔红被中国乒协公派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队,卸去了责任和压力,在那边她边打球边教球,日子过得十分清闲。可她偏偏是个不会享“清福”的人,闲得她直发慌。2000年从日本回来,乔红“落户”广州,在华南师范大学一本正经地做起了学生。虽然套头衫牛仔裤的打扮,让乔红看上去跟普通学生没啥区别,可学校领导却对这个学生格外“关照”,动不动还请她吃顿饭。周围朋友就更不用说了,经常跟乔红说,想吃什么就打个电话,到家里只管伸筷子;周末朋友聚在一起玩,她难得才陪人家打打乒乓球,乔红很享受这种有朋友“照顾”的感觉。“可能我是一个人,他们都觉得我怪可怜的。还有就是我属于比较会营造气氛的那种人,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各自的压抑,跟我在一起,闹腾闹腾可能挺解乏的。”笑看来善于充当大家的“开心果”让乔红深得人心。

据好友柳屹说,乔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昵称——“闹闹”,原因是一旦她忙完自己的事情,最擅长的就是给别人“捣乱”。除非那天她心情不好,闹腾不起来,可过一会儿雨过天晴,便恢复“闹闹”本色。2001年大阪世乒赛时,时任乒羽中心主任的刘凤岩送了乔红一个异曲同工的日本名字——“闹得慌子”。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乔红也会找朋友絮叨一番。“谁还没个烦心事,说出来就好了。我、刘北剑、柳屹三个人性格挺像,经常在一起。我在北京时,恨不得一个星期跟她俩见上4回,都是我去找她们。如果哪天正赶上她们有事,没时间陪我,她俩都会觉得挺内疚,说‘闹闹’怪可怜的,可我要有事根本不理她们。”如此“没良心”的朋友却跟朋友维系了最铁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乔红一脸的骄傲。

38岁的乔红却是个十足的“大小孩”,在训练场上,她永远属于“兴奋型”,认真给队员分组的同时,顺便绞尽脑汁地把自己也分进去。跟队员在一起做游戏、踢足球,属她玩得最疯,喊的声音最大。“连队员都说,只要乔姐和乔指导(乔晓卫)一上场,气氛就好多了。”一次身体训练,女孩分成两组进行接力赛。张怡宁和乔红分别是两个组的最后一棒,看见张怡宁“犯规在先”——还没等前一名队友跑回来就迎上去接棒,乔红也“不甘示弱”,中途折回,高举双臂做胜利冲刺状,周围的队员笑成了一团。“我从来没把自己当38岁的人,可能在运动队待着相对比较单纯。有时朋友说我,你三十几岁怎么过来的,酒不会喝,迪厅不去。可我觉得自己活得挺好,吃吃饭、喝喝茶,唱唱卡啦OK,不是挺好吗?”在生活中,乔红是一个按照自己想法做事的人,但她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人家的感受,所以,她从来不会让别人下不来台,也尽量不给人家添麻烦。可跟熟人要起东西来,乔红从来没有不好意思的时候。“我要东西狠着呢,徐主任、李头,刘头、杨头、老蔡、北剑、国梁,哪个没被我要过东西,他们都说我是‘死脸’。我就是觉得跟他们熟,而且又不是什么大事。”这恐怕也是乔红的AB面。

从来没拿自己当高人看过,乔红也因此得到了球迷最真诚的喜爱。球迷为她做的个人网站“乔红乒乓网”,也许没有现役国手的那些个人网站红火。可在偶像更迭如此频繁的年代,淡出人们视线后,还能被人惦记着,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当年,每收到一封球迷来信,乔红都会认认真真地读,格外钟情那些字迹工整的信,有空她也会提笔回一些。如今,当年喜欢她、给她写过信的两个女孩已经跟她成了很好的朋友。有时候,一个人的举手之劳成就的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梦想。“别人没接触我们这种人之前,也许觉得非常难接近,一旦遇到像我这样的,觉得太容易了,就会觉得我这人太好了。”很多人喜欢用“好人”这个词来形容乔红,可在她看来,那只是她性格的自然流露,她与人相处的方法也很简单:真诚地对待别人。

总是“心太软”“一个世界冠军不一定是个好教练,这话在我身上就有体现,至少目前是这样。”乔红的语气中带着一点无奈。她总结自己还算不上一个好教练的原因就是总是“心太软”。“如果小孩一怎么样,我就想当时我也不想练,对她们没有强制性,可有时候对她们还真要厉害点。老牛经常说让我狠一点,可我总是太理解她们。现在队内竞争那么激烈,她们每个人都不容易。”在队里,队员们都习惯叫乔红“乔姐”,心地善良的她的确是个善解人意的大姐姐,有例子为证:“直通不来梅”男队第二轮队内选拔时,王励勤和王建军的决赛激战正酣,训练中的女队员对这场比赛也格外关注。利用喝水休息的空隙,凑到休息室门口瞅两眼。嘴上轰队员们回去训练,可每隔1、2分钟,乔红都会飞奔进场地,大声地给女孩们报比分。

女队在正定备战团体赛,一次队内从7:8开始打关键球比赛,由5个主力组成一队,按事先排好的顺序出场,另一边其他队员随便上,哪边先应到11次就算赢。当大分10比8主力队领先时,恰巧轮到张怡宁上场,可谁也不愿意跟她打,一直站在非主力这边的乔红代表她们说出了心里话:不让张怡宁打。主教练施之皓点头。虽然非主力队的最后一搏没能改变结果。可在队员眼中,乔姐总能帮她们说话。

做运动员时,乔红就想法简单。“打双打,我可能会想法多一点,主要怕自己打不好会影响邓亚萍,所以我双打发挥从来没有单打好。”当年,乔红是曾指导(曾传强)一手带起来的,师徒俩甚为合拍。现在自己做了教练,在执教方式上多少还会受曾指导的影响。“那时候,曾指导对我就一点不厉害,所以我现在对小孩也狠不起来。我从曾指导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我打球的时候,很少计较输赢,曾指导要求我,输球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小养成先自我检讨的习惯,这样受外来干扰就比较小。我现在也会这样要求我的队员。可毕竟时代发展了,曾指导教育我的一些方法对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适用,我也在慢慢琢磨,跟大隼(李隼)、老大(乔晓卫)他们多学习、讨教。现在起码的要求我能达到,可距离最高学府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比起老大,我的执著精神还差得远。我想尽可能把队员带好,但至于能带成什么样,我就没想过。还是抱着我打球时候的心态,能进一步是一步。我想如果我野心再大一点,可能小孩跟着我会更好一点。”

球场外的乔红骨子里其实是个很传统的女人,她最渴望的生活竟然如此简单:有份工作,有个家庭,然后相夫教子。“我挺希望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白天两个人忙各自的工作,晚上回家一起做饭、吃饭、聊天,周末跟朋友出去聚聚。我挺佩服那些有家的教练,我想如果我有了家,重心可能会偏向家庭,女人嘛,至少要先把家庭搞好。”每年到正定封闭训练,乔红肯定会抽时间去基地对面的隆兴寺烧香许愿,而每次都重复三个同样的愿望:一为父母、二为自己、三为朋友。

虽然自己的爱情一直没能修成正果,可天蝎座的乔红依然执著。“在我的观念中,还是要找一个我喜欢的人。现在只能说等待缘分,积极寻找这个人吧。”聊起邓亚萍生子的事,乔红无限感慨地说:“我还想2008年带着孩子去看奥运会呢,现在看来又没什么希望了。其实,我除了在感情方面不太走运,其它方面都挺幸运的。我觉得老天是公平的,可能觉得我在事业上挺顺利,所以要在这方面折磨我一下吧。”

真心希望乔红的那个“他”能快点出现。

韩晓鹏笑称女友仍未知 突破瓶颈发表大满贯宣言

韩晓鹏回来了!这位都灵冬奥会男子自由式滑雪冠军前晚回到了这片他曾洒下无尽汗水的黑土地。也许是与记者有过一面之缘的缘故,韩晓鹏昨天的“发挥”相当好,他甚至在自己的第二故乡首次发表了“大满贯宣言”。“神州行”很疲倦“都灵冬奥会结束都仨月了,你怎么才回哈尔滨?”面对记者的“责怪”,韩晓鹏一脸无辜。“其实我早就想回来了,但从回国到现在,我的自由空间简直少得可怜。四处参加活动,每天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的,连训练的时间都没有。”韩晓鹏说。“北京、沈阳、家乡徐州、香港……”韩晓鹏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赶场”的地方,“这么说吧,这三个月我基本实现了‘神州行’,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闪光灯、鲜花、接受采访、参加活动这些固定模式,然后就匆匆返程,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实在太累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尽管此前国内很多媒体都认为,韩晓鹏接受采访时多少显得有些紧张,但昨天的他却格外放松。“现在拿了奥运冠军,名气比以前大了点,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现在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韩晓鹏。”韩晓鹏甚至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心态,他说:“能在冬奥会上夺冠,只能说我把握住了机会,回来之后,我还是想过像以前那样的平凡生活,但目前只是有些身不由己。”韩晓鹏坦言,这几个月,他非常想念曾经一起磨爬滚打的队友们,这次回哈尔滨也渴望和他们喝顿酒、唠唠嗑,“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付出的比我还多,和他们相比,我只能说自己比较幸运,仅此而已。”韩晓鹏谦虚地说道。

冰城熟悉又陌生

韩晓鹏夺冠后,很多报道中都多次提到了哈尔滨这个他曾洒下无尽汗水的地方。但昨天,在记者约韩晓鹏见面时,身在市区的他甚至难以说出自己的具体位置。

韩晓鹏的确是在哈尔滨训练了近三年,但这三年里,他最熟悉的是那个远在宾县的龙珠二龙山滑雪场和身边的教练、队友、工作人员,以及那里香喷喷的酸菜炖粉条。而哈尔滨市区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陌生到几乎一无所知的程度——因为算上这次到哈尔滨,他也仅仅是第三次在市区里呆了三个小时以上。平日的紧张训练,甚至让他觉得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这些哈尔滨的“招牌”,离他是“这么近,又那么远”。“如果可能,这次我想带父母和表哥好好逛逛哈尔滨。我出去都说自己是半个哈尔滨人,这次一定要给自己好好补补课,否则被别人问住就难堪了。”韩晓鹏笑着说。

女朋友还是未知数

冬奥会后,韩晓鹏成了名人,但他始终认为,“耍大牌”在他的字典里至少现在还难以找到。采访中,韩晓鹏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一个颇有意思的经历。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超市里,韩晓鹏被一位顾客认了出来,随即超市里的其他顾客和店员便纷至沓来,签名、合影整整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但韩晓鹏始终保持“微笑服务”。回到家,韩晓鹏才恍然大悟——光顾折腾了,好几样东西都忘买了。

同样,自认目前还是“普通人”的韩晓鹏选择女朋友的标准依旧那么普通。韩晓鹏坦言,找女朋友要靠缘分,具体标准也只局限于“长得顺眼点、人品好、孝敬老人”即可。“我现在还没有找女朋友的打算,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比较危险,这要求我们不能分心,所以现在不找女朋友,于人于己都好。”看来,韩晓鹏还真是个负责的好男人。“大满贯”不仅仅是梦想

冬奥会夺冠后,韩晓鹏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更加自信了。他说:“在都灵冬奥会前的一系列世界杯赛上,我拿了好几次第二和第三名,当时就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冠军的实力,但却总与冠军擦肩而过。”韩晓鹏说,那时他总感觉自己迈不过冠军的这道“坎”,直到冬奥会上一路“黑”进了决赛,他在心态上才真正“脱胎换骨”。“当时进了决赛,对中国男选手来说已经是个突破了。我当时就是想拿块奖牌,如果拿不到奖牌,第四名和第十二名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所以才放开了拼。”韩晓鹏说得很实在。

拿到了都灵冬奥会的这枚金牌,韩晓鹏的“野心”膨胀了。“现在,我已经迈过了冠军的这道‘坎’,而且拿到了最难拿的这个冬奥会冠军,今后的四年,我要为完成‘大满贯’继续努力。”这是韩晓鹏的“冰城宣言”,同时也是他首次发表的“大满贯宣言”。“现在,我还差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两个冠军,下届冬奥会之前,我会力争把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争取以‘大满贯’的身份去卫冕下届冬奥会冠军。”韩晓鹏乐观的眼神中透着坚定的自信。

韩晓鹏的快乐三部曲:终于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天色渐深,走上气派的台阶,昏黄的灯光下,是一扇敞开的门,旁边挂着招待所的牌子。伴着踏在木制楼梯上的咚咚声再穿过狭长的楼道,便到了韩晓鹏的房间。进屋坐定,我不禁用怀疑的目光环顾四周。这陈设简单房间实在不像奥运冠军住的呀。“暂时住这儿。鹏鹏说小时候来北京就住这,现在又住到这来了,还挺巧。”晓鹏的表哥边收拾单人床边说道。奥运会后他成了弟弟的临时助理。此刻,晓鹏正在电视台的录影棚里经受着聚光灯的烘烤。从都灵“带”回的金牌让他的日子异常忙碌。

在以后的采访中,通过和晓鹏的接触发现,这位出自南方的冬奥会冠军有太多让人或捧腹、或惊讶、或忍俊不禁的连珠妙语,借此让我们走进他一如既往过着的快乐生活。

探求新奇的快乐

小时候的晓鹏和许多孩子一样,不太壮士还老爱闹点小病。出生在刘邦家乡江苏沛县的人们,或许都沿袭了一些尚武的秉性。晓鹏爸爸也想着要让儿子练点什么,锻炼身体嘛。于是,晓鹏进了业余技巧队。“那时候觉得能翻跟头,简直太神奇了!”

进队之初他很兴奋,在像普通小学生一样地放学后,自己却可以来到另一个新奇、刺激的“课堂”——业余体校的技巧训练房。凭着对肢体动作的敏感,教练教的新动作他都能很快上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可待新鲜劲儿过去,晓鹏却再也提不起训练的兴趣了。

恰逢这时,沈阳体育学院正在组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负责组队的杨尔琦教练打破以往惯例,来到南方选队员。“当时我理解的项目实际上是现在的大回转,一想挺好玩,就特想去。”

当自己的技巧教练极力向杨尔琦推荐虽玩心盛却聪明、机灵的晓鹏时,他自己却毫无意识。对杨教练嘴里所说的一长串项目名称也只记住了两个字“滑雪”。脑袋里琢磨着,估计是电视里看的那种项目吧(后被证实是高山滑雪大回转项目)。最后,晓鹏被带到沈阳,他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995年7月8日。这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带有附加条件的机会——半个月内,练会“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度”就留下!“那时候给我翻得呀,就别提了!脸儿都绿了!”

一直在县级业余体校接受训练的晓鹏和其他同时被选中的孩子相比,基础薄弱许多。在教练留与不留的犹豫目光中,晓鹏开练了。一次、两次……一番“昏天黑地”地猛翻之后,动作仍旧不符合要求。他停了下来,“我怎么就翻不过来呢!”说着走到师哥们训练的场地旁观察。看了一阵后又走回来接着翻了起来。他的努力劲头引来了队友驻足,“晓鹏加油!”“一闭眼、一使劲就过来啦!”大家都愿意让这个可爱的家伙留下,焦急地给他鼓劲。“豁出去了!”他双臂向下伸直,闭上眼睛一发力……一睁眼,他发现自己终于翻过来了。

晓鹏被留下了,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他一心向往着快点见雪,快点滑雪!而入学后的第一项训练却让他大跌眼镜——学游泳。“教练!您可要困结实点儿,别让我沉底儿了!”

4岁在家淘气时,晓鹏掉进过冬天的河里,从此埋下了阴影。可空中技巧的夏季训练课程很多又都是以水池代替着陆雪道的。这次晓鹏是逃不掉了。杨教练不容分说,用粗粗的麻绳拴在他的小细腰上就把他逼下了水。眼见已无所逃,他只好“哀求”道:“您可要困结实点!”

水中两个小时的“挣扎”过后,他学会了。新奇劲儿上来,竟然舍上不得岸。

苦中找甜的快乐

夏天很快过去,晓鹏终于盼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鹅毛大雪。雪山中与世隔绝、苦中作乐的日子也接踵而至。“捡人家不要的,我们还当宝贝呢。”

1995年,国内滑雪训练队的硬件条件普遍不好。杨教练带领着十几个队员的二队,训练装备全部是一队不要的。至今晓鹏说起当年使用上人家的“淘汰装备”时的美劲儿,仍有些不理解。

一队人各自扛着自己得来不易的雪板和其他装备出发了。晓鹏在队伍中尤为兴奋。半米多厚的雪让他对即将到来的训练期盼得不得了。可殊不知,等在他前面的是每天训练前都要重复的“苦差事”:40分钟跋涉到训练场、半小时整理着陆坡。

头几年冬季训练的雪场没有索道。晓鹏和队友们在每次过瘾地乘风滑下后,都要仰起头看着出发点的位置皱皱眉,然后低头扛上雪板吃力地往上爬。这样的往返,一天会有15至20次。到最后,每天早晨睁开眼,小队员们个个都愁得想哭。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训练中,天性顽皮的晓鹏仍不忘苦中作乐地“找人”解闷。一天,在大家正闷头铲雪铺雪道时,他和邱森眼神一对立刻达成共识,地溜向一名队友的身后。突然,两人一个抓胳膊、一个抄腿,朝着雪垛子就扔了过去……“我不练了!”

几年的训练下来,晓鹏所做动作的难度稳中有升。1997年末到1998年初的那个冬训期,他的训练遇到的难题。做bLF(“后空翻直体一周接转体360度”)这个动作出台时,他总是挺着肚子。无论自己多么明白教练的讲解,在出台的一瞬间就是改不过来。又一次出台——“不对!”教练大声喊着。他气急败坏地拿起雪板往回走,“怎么就改不了呢!”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他扪心责问。“韩晓鹏!你怎么回事?怎么那么笨呀!”急脾气的教练的气话就像烟花四散的小火星,一下点着了晓鹏:“我不练了!”他觉得快被气炸了,一脚踢飞了雪板甩手而去。任凭教练的话语在后面狂轰乱炸。

今天的他会笑着坦然道出,那一刻的自己也有些心虚和后悔,但掘劲儿上来了,“男子汉大丈夫,咋还能会去呢?”“甩手英雄”受到了停训三天并通知家长的“待遇”。当这之后的某天晚上晓鹏手里攥着保证书来到教练家门口时,他足足在门外磨蹭了10分钟。“第一句话说什么好呢?”几种腹稿被否定,最终他还是硬着头皮按响了门铃。

走进屋子里他偷看了一眼教练,“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他心想。“教练我是来承认错误的,是我错了,保证书也写好了。”嘟嘟囔囔说了一堆,他把检讨递到老师手里……“嗯,写得还成吧”,教练发话了,于是晓鹏又笑了。

在都灵的快乐“我寻思,咱什么时候能扛上国旗呀?”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晓鹏是带着还没恢复好的十字韧带参加的。虽然没进决赛,他却有自己的想法:“今年有伤都能得第18名,我还年轻,下一届肯定有戏。”

当都灵冬奥会开幕,杨扬举着国旗入场时,晓鹏还在国内没有出发。看着电视转播的镜头,他心里蹦出了国旗自己扛的想法。没想到的是,这只在他心里出现一过的闪念,竟然16天后就成了现实。“别提适应场地了,我撞网上了!”意大利时间2月11日晚,晓鹏随队到达都灵。入住奥运村时,他已经“瞄”好了游戏厅的准确方位。他要在自己和队友都没有比赛并开完准备会之后去放松放松精神。第二天自由支配时间,他在游戏厅,一个人就打了好几场“越南战役”。

这样悠闲的日子持续到预赛前三天。17日这天,晓鹏觉得状态很好,根据安排来到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在最边侧雪道,他出台下落时感到重心偏了,落地的瞬间想矫正却一下失去了重心,飞速向安全网冲了过去。“完了!”他眼看着网子“扑面”过来。队医、教练立刻冲过来,“没事吧我?”右臂轻微戳伤导致的疼痛让晓鹏心里犯起了嘀咕,于是急切地想从队医那里得到肯定的答复。

一通冰敷加理疗后,他终于如愿得到了“没有大碍”的答案,这才又笑了。“不让我去看更紧张。”

19日女队有比赛,全队都去为她们站脚助威,但没有安排晓鹏同行,这是为了不让赛场气氛增加他的紧张程度。可他却争辩说:“不去我会更紧张。”于是,在赛场上,他发现了裁判员的打分特点——重稳定、轻难度。最终在决赛关键的第二跳中,他稳中取胜,实现了突破。在知道自己是NO.1的那一刻,晓鹏脑袋里只冒出了一句话:“终于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于是他伸出一根手指以示第一、拿起国旗尽情挥舞、笑得也更加灿烂了。“我也没看见我抱的是谁,只是冲有国旗的地方跑过去一伸手,就被抱成了一团儿。一堆手把我脑袋拍得生疼,幸亏头盔够结实!”

【点击明星】冯晓泉曾格格因运动结缘

冯晓泉、曾格格夫妇的幸福姻缘在娱乐圈内一直被传为佳话,但很少有人知道,竟是运动让这对金童玉女走到了一起。

他们俩以前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的时候,冯晓泉他们总跟其他学校的足球队踢球。晓泉喜欢格格,又不好意思直说,就总是跟格格说:“周末我们又要踢比赛了,你就晚点回家,看看我们比赛吧。”虽然格格开始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却会乖乖留下来当拉拉队员,次数多了,也就习惯成自觉了。而每次有格格在场的比赛,冯晓泉就特别卖力——可不能在美女面前丢人哪。

曾格格从小就好动,爬树上墙准有她一份,在学音乐之前还练过3年体操,虽然后来学了音乐,人变文静了,却仍是个准运动健将。那次学校的运动会,格格参加了100米比赛,一路领先,眼看离终点就十几米了,却不慎摔倒在跑道上。闹个鼻青脸肿不说,连裤子都摔破了,格格坐在地上都不好意思起来,眼泪直往外冒。这时早有同学跑去通知了冯晓泉,“快快,看看你们家格格去吧,摔了,在地上大哭呢。”晓泉一听这还了得?一路飞奔过去,胡乱抓了一件衣服遮住格格摔破的裤子,背起格格迅速撤离现场,这次“运动事故”才告平息。

晓泉乒乓球打得好,在家里也摆了一张乒乓球桌,虽然格格的水平还不够和晓泉对打,但晓泉还是有办法让俩人打球也能在一起——“她啊,还给我当拉拉队员呗!”实习记者向轶丹

劳丽诗谈感情:因爱情失去朋友 初恋留在手机里

去年退出国家队后,劳丽诗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十米跳台双人桂冠得主的冠军光环正日渐暗淡。此番来到常熟,除了满脸的疲惫和与年龄不成正比的老成,劳丽诗已经失去了当年带着冠军奖牌回归故里的骄傲,与她的谈话正是在这种稍显压抑的气氛下展开的。

回顾国家队生活:三年见父母一面

因为状态下滑和组织安排,劳丽诗在去年回到广东省队,等于就此告别了国家队。在省队的日子一点也不轻松,因为比赛较少,枯燥繁杂的训练反而比国家队更加累人,但也有好处,回到广东后劳丽诗就能常常看到家人,没有了原来在国家队三年才见一次面的苦恼。

从2002年入选国家队到2005年退出国家队,劳丽诗只是在去年过年时才回了一趟家,这也是她三年里唯一一次见到爸爸妈妈。“在北京时,离家太远,我怕爸爸妈妈太辛苦,总是叫他们不要来北京看我,而我平时根本没空,10月份到12月份又是国家队为准备比赛最繁忙的时候,所以也没时间回家。”劳丽诗的童年回忆里充斥着的是单调的训练和队里的伙伴,普通人该有的欢乐童年对她来说只局限于过年时队里的联欢晚会,甚至因为太少同家人在一起,劳丽诗和爸爸妈妈之间还出现过亲情危机:“那时候见了面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感觉没话可讲。”他们那时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和信件,面对面的交流对劳丽诗来说成了一种奢侈。

其实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劳丽诗的爸爸还因为她写的信跟妈妈“争风吃醋”。也许因为是女孩的关系,劳丽诗和妈妈更亲一点,所以平时写信回家时,在开头的称谓上习惯用“亲爱的妈妈”,结果爸爸不干了,为了这事还和劳丽诗闹意见:“我才是一家之主,你怎么在信里不喊我?”

生怕体重会超标 为吃零食不吃饭

劳丽诗当年入了跳水这个行当还得感谢她的瘦小身材,即使从国家队退下来后,劳丽诗看起来依然瘦削,奇怪的是,小女孩最喜欢吃的东西居然是热量相当高的牛肉干和巧克力。“呵呵,有时候我就光吃零食,不吃饭,这样就不会发胖了。”劳丽诗说出自己这个小秘密时才露出一点笑容。

跳水运动员对体重管理相当严格,如果今晚吃多了,明天称体重时有点超标就要挨教练的骂,但为了保持体力又必须吃饭,而等吃过饭再吃零食肯定会导致体重增长。但爱吃是小姑娘的天性,劳丽诗每到放假时就和伙伴们去逛街,基本是边走边吃,嘴里没个歇的时候。可在队里面就不行了,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劳丽诗就等训练完后赖在房间不去吃饭,然后等教练不在了就把零食拿出来大吃特吃,好好满足一下自己的馋劲,当然了,劳丽诗在解馋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暴吃零食之后就不能吃饭了,这样才能防止体重上涨,而且这样的现象还经常出现。“刚开始光吃零食不吃饭会感觉训练时浑身乏力,没有精神,后来习惯了就好了,也没觉得有什么。”劳丽诗还顽皮了一下,“其实我还算好的了,一天也就一顿不吃饭,有些人一整天都不吃饭,就靠零食撑着,我已经很乖了。”

因爱情失去朋友 初恋留在手机里

虽然运动队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劳丽诗一再表示自己在感情方面很迟钝,但哪个少女不怀春?在感情方面,气质恬静的劳丽诗也有过一段经历。“到了一定年龄自然会有这方面的懵懂感觉,受了委屈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候也想找个认说说话,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劳丽诗表示,自己找男朋友的条件很简单,除了要对她好,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能逗她开心就好:“可能小时候过多了苦日子,穷怕了,所以我希望找一个能起码满足生存要求的人。”然而运动队完全封闭的管理和自己繁忙的训练比赛任务让劳丽诗很难有追求爱情的机会,如今留在劳丽诗心里的只有当初一段萌芽状态的失败感情。“还是前两年的事,那时还不能算爱情,只是好感罢了,两个人就发发消息,聊聊天。”这个让劳丽诗产生好感的男孩子原来是她的一个好朋友,两人因为聊得比较投机,互相又比较欣赏,就有了试着谈谈的想法。但手机里的甜言蜜语并不能完全替代一份完整的感情。等到两人真正见了面,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尴尬得要命,后来就没了下文。而这段经历又给他们之间原先的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结果慢慢疏远,连朋友都没做成。“我觉得太年轻了,根本不懂什么叫爱情。”因谈恋爱而少了一个朋友的劳丽诗算是在感情上摔了一跤,她坦言自己以后会在感情方面更加谨慎,甚至还开玩笑说:“要么就一次性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然谈一次恋爱就少一个朋友。”虽然劳丽诗现在说起来显得相当轻松,但这事在当时还是对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这一切已经成为往事,19岁的劳丽诗还有很多事要做,对她来说,目前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状态,争取能重回国家队。

胡佳:小时是出了名的能练 不知博客为何物

胡佳是一个很开朗的人,拿采访对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接近的人。

其实这次采访拖延了很长时间,以前几次联系都因为一些原因被耽搁下来。因此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记者给胡佳发了好几条短信,生怕他来得很晚或是忘记,但胡佳随后给记者发来两条短信,表示他不会忘记。

第二天上午10点,胡佳准时出现在约定的那家咖啡厅。

在采访中,记者忽然发现胡佳拿的手机目前市价8000多元,可谓非常时尚。胡佳对此说:“这是一个朋友去年送的。”

有意思的是,胡佳说虽然手上手机很先进,但基本上只拿手机来打电话,发短信,其他功能一般不用。他说:“我用手机只是用它最原始的功能,其实我对手机的功能研究得很明白的,但是听歌我有MP3,拍照片我有相机,干吗非得用手机来做这些,而且挺费电的。”

仔细问问忽然发现,胡佳堪称业余“数码玩家”。目前他有2部手机,3个笔记本电脑,其中有两部是朋友送的,一个用来听歌的精巧IPOD,还有一部不错的数码相机。真的是很齐全。

但有意思的是,胡佳在购买一些时尚用品方面比如服装却没兴趣。他说:“我不爱逛街,感觉买东西很累,对买衣服也没兴趣,而且要排队就更烦了。我不是购物狂。我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滑雪、唱歌,要不就在房间睡觉。”“那你出国比赛都会给自己买什么东西?难道不买一些时尚服装?”“如果出国比赛有时间的话,我一般都需要完成采购任务,主要是给父母、亲戚和朋友捎些东西,比如护肤品啊什么的。我很少给自己买什么东西,要是有,可能也就是巧克力了,我对那些时尚的东西没什么研究,也没什么兴趣,你没觉得我平时穿得就很普通吗?”

二曾经有消息说,胡佳早先喜欢乱花钱,有同时拥有5个手机的经历。对此胡佳笑着说:“那时候还小啊,主要还是乱买手机,用到不喜欢了就拿回家给爸妈,他们自己用或者送给亲戚了。以前爸妈老批评我‘今天换一个手机,明天又换一个’,不过现在已经不会了,他们很久都没批评过我了。”

谈到自己目前的花销,胡佳说:“以前我看好什么就想买,但现在我买东西肯定会仔细研究和对比,想想买了是否合适。比如买PSP掌机的时候,我就研究和考虑了很久才买的。我现在什么都不缺,现在花销不大,因为吃住都不用花钱。我现在对消费这方面没什么兴趣。”“你现在的钱是自己保管,还是父母保管?”“当然是父母保管了,要钱的时候再跟他们要。我手还是松,钱放我手里不行,搞不好很快就花没了。”

三胡佳说出国比赛去了很多地方,但是只有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才会让他记忆更深刻,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当然还有雅典。

聊起雅典,胡佳笑着说:“我对雅典的印象非常好,其实在2001年的时候我就去雅典比赛过,那次是跳水大奖赛总决赛,当时我左腿疲劳性骨折,教练问我去不去时,我坚持说能去。那次我是用单腿完成比赛的,因为左腿根本不能发力。虽然那次没能取得什么成绩,但我对自己非常满意,因为我完成了任务。第二次再去就是3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了,呵呵。”

胡佳表示,如果有机会去重温一段经历的话,那么他很想回到雅典夺金后直到回国后的那段时间。胡佳说,他对当时自己的一些言行感到很奇怪。他说:“当决赛前乘车去比赛场时,钟少珍教练问我感觉怎么样,我当时突然来了一句‘放心,我肯定晚上给你拿下’。很奇怪的,因为我以前从来就没说过类似的话啊,那天是第一次。而在真的夺金时,我当时脑子里空空的,我只知道这个金牌是多年来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是苛刻要求的回报。但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时想的是什么。回到酒店,我就那么愣愣地看着天空,第一次感觉雅典的天空那么美,就那么愣愣地看,脑子里还是空空的,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日子,2004年8月28日。”

四“你从小有什么梦想吗?”“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梦想的人,不像有的人梦想当科学家什么的。以前老师让用梦想做作文,我总是写不出来。我只会想着去把现在做好,不太喜欢去往太远的未来想。我只想把自己做好,当遇到什么问题时有能力去应付。我总是感觉,梦想离现实差距很大。”

谈到如何去勾画自己的未来,胡佳表示眼下最主要还是把训练做好,其实平时也会去努力学些东西。他说:“从现在来讲,除了跳水我没有能力去选择别的,最主要的还是要好好学些东西。我们运动员面对的社会太少了,社会经验也太少了,懂得理论东西太少,知识太少,而且运动员看书还经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静下心来。”

对于自己眼下的努力,胡佳说:“上人大学习就是一个好机会。我现在一直努力让自己多看点书,多学些东西,前些日子我还看了曾国藩的传记,还有一些工商管理方面的书。人大了,对于学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几年我会去充实自己。”“你现在英语水平怎么样,日常对话没有问题吧?”“哈哈,真的有问题啊。很简单的还行,都得努力去学呢,需要些时间。”

五在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了几个小问题。“你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想是孤独吧,但是我有时候还是喜欢安静,尤其是遇到压力的时候,虽然有些矛盾,但确实我是这么想的。”“如果给你个假期,你会去做什么?”“那我会去旅游,我想去草原,内蒙古就行,此外还想去海边和雪山。国内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很想把国内那些好玩的地方游遍。”“你做的最奢侈的事情是什么?”“这个好像没什么印象,我想如果说奢侈,那么肯定是早先乱花钱,买了很多手机,已经够奢侈了。”“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有4个人,李青、谭良德、周继红和钟少珍,他们对我的帮助和影响都非常大。”

其实对于李青、谭良德和周继红,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作为早前国内跳水名将,现在是国家队教练的钟少珍,很多人并不熟悉。当记者希望胡佳就钟少珍多谈几句时,一直笑着的胡佳变得严肃起来。他说:“钟少珍在我有伤病最困难的1999年成为我的教练,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我在2000年就参加了奥运会。此外她非常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在影响着我。只要训练的时候,她总会出现在训练场,深刻记得有一次她的脸肿了很高,还有一次她高烧38℃,但是训练的时候她依然没有缺席。”

说到这儿,胡佳动情地说:“她们对我的影响真的非常大,也在鼓励和激励着我去做得更好。”

走过辉煌的2004年,胡佳已经开始了对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努力,此刻洋溢在他脸上的依然是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个很阳光的大男孩,经常会露出开心的笑容,不过在高手云集的国家跳水队中他一直并不起眼,直到两年前他在雅典高高的十米台上力压田亮夺得奥运冠军后,很多人一夜间知道了他的名字——胡佳,也就是从那一刻,人们开始知道能够叫得响的中国男子十米台高手不只有一个田亮。

在出发去常熟参加全国跳水冠军赛前,胡佳坐在天坛公寓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和记者谈起了他的跳水和生活。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感冒好了没有,胡佳笑着说,没什么问题了,不过今年的开头确实运气不怎么样,已经病了好几次。

成功缘于付出:“小时我是出了名的能练”

从6岁开始练跳水,胡佳已经和跳水结了18年缘分。他说,在那枚奥运金牌里有他个人的努力,还有运气,因为他遇到了李青、谭良德和钟少珍这三位好教练。

胡佳说:“我从小脾气就挺倔的,我喜欢和别人争,不服输,以前有教练说,当初我条件不算最好的,但是练了一两年后,我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谈起这一点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胡佳在八运会时从高手云集的广东跳水队夺得一个参赛名额。他回忆说:“广东跳水实力很强,在那只能拿实力说话。全运会每个队只有2个人参赛,当时孙淑伟是肯定的,队里7个人测验争剩下一个名额,谁有实力谁上,那时候我经常每天练到晚上9点10点,练得很苦,小时候我是出了名的能练,教练说什么我做什么,曾经一次训练把307跳了53次,跳到晚上9点。还有一个背立动作跳了36次,估计全国没人这么练过。”

此外,胡佳还非常感激帮助他成功的3位教练:李青、谭良德和钟少珍。1993年,李青在到广东和谭良德结婚时,胡佳成了“陪嫁”,从湖北队转到广东队训练。正是在这两位教练的帮助下,胡佳实现了崛起。而国家队教练钟少珍则是在1999年胡佳伤病还未痊愈时接手,并最终帮助胡佳在雅典奥运会站到最高的领奖台。

曾遭遇挫折:“最困难时也没想过放弃”

每个运动员都曾经走过最困难、最难忘的时期,胡佳也不例外,但他说刚到广东训练的那段时间不是他最困难的时期,胡佳笑着说:“我是男孩子嘛,喜欢接触一些新鲜环境,其实刚到广东那会儿特别兴奋。我挺独立的,小时候不恋家。在我刚到广东那段时间,爸妈两个月会来看一次,有时候甚至还陪一个月。所以那会倒没觉得什么。”

胡佳说,最困难的时期是在1998年和1999年,“1998年的时候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