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赚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8:32:37

点击下载

作者:简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好赚钱

好好赚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好赚钱作者:简七设计:李洪达排版:郝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ISBN:9787508685014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代销分成)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我们的故事,始于2013年。

我毕业于财经院校,之后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陷入了工作和生活无法平衡的状态,每天辛苦工作,却与理想中的自由生活渐行渐远。

由于行业和就读专业的关系,我开始关注理财与投资,却发现市面上已有的内容,即使对于有基础的我来说,也很难立刻学习与吸收。

于是,我与朋友一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用简单有趣的方式阐述金融理财知识,创作关于个人理财的科普内容,立志打造最有爱的小白(新手)理财互助社区。

短短几年间,我们通过豆瓣小组、简七论坛、“简七读财”公众号、各大网络电台、阅读平台等,认识了上百万个小伙伴,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与信任。

我们发现,通过小小的坚持与努力,能产生帮助别人的力量,进而,我们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其实,我想要出一本书的念头由来已久,早在两三年前,就与很多出版社商谈过出书的想法。我们写了多个版本的文稿,尝试了多次策划方案,却始终未能付梓。究其原因,想必是我们心中理想书籍的样子还未成形,不愿仓促地把它交到读者手中。

2017年,经过4年的探索与尝试,历经生死存亡与起起伏伏,凭借在网易云和十点读书上推出的付费课程,我们的团队终于从一个草根公益理财科普论坛开始自负盈亏、自由生长。

从创建“简七读财”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想做个“说人话”、站在自己的立场讲理财知识的平台。现在,我们还是相信这件事的价值。因此在这4年间,我们坚持原创,立足小白理财教育,始终坚持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理财知识讲给用户听。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会理财、培养经济头脑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课程制作的再次梳理与打磨,我们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库和更严谨的体系,书的轮廓逐渐清晰。

第一,它应该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财宝典。

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也就去做。

我希望本书中,没有无法复制的炫耀式的成功经验,没有博眼球、马后炮式的趋势判断。一如既往地,我更喜欢说的是,这是什么、为什么,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我们试图运用“第一原理思维”的思考方式进行解析,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看到不变的东西,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外走。

如同我们希望能把正在做的事情一直做到老一样,我们也希望在多年以后,你依然愿意翻阅这本书。

第二,它应该是一本好用的理财工具书。

我们用了4年时间,终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一条普通人的理财必经之路。本书里没有一夜暴富的诱惑,没有读起来顺口的“鸡汤”,更多的是切己体察、知行合一的分享。本书想以财务作为切入点,有步骤、有工具、有实践地去帮你理财,进而理出清晰的理想生活的模样。

第三,它应该是生动有趣、简单易读的理财入门书。

我想把这个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读成一本言情小说,情节简单,结局明了。

我写下这本书,只希望打开这本书的你,会有收获。第一章投资的本质是认知

本质上,投资其实是我们整体认知的财务变现,能够把我们对于政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商业、人性,甚至是对于自己的认识投射于损益这一维度上。

本书讲的是好好赚钱。

我有位朋友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大学毕业前我们都缺了两门课,一门是爱情课,一门是财富课。

上学的时候,家长、老师就是A面,生怕我们早恋。可一毕业,他们立马翻到B面,恨不得一键为我们生成个完美对象。如果我们迟迟不谈恋爱,就要被七大姑八大姨考问。什么是好好赚钱

关于金钱也是如此,当我们还在象牙塔里的时候,想着赚钱俨然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可是一旦毕业,车子、房子的话题你躲都躲不开。

仔细想想,这样巨大的反差真的非常普遍,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A面、B面迅速切换带来的煎熬。财富课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正确理解好好赚钱这件事,也总让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处于不安与焦虑中。好好工作等于好好赚钱吗

第一眼看到本书的书名,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本关于职场发展的书。很多人对于赚钱的理解,就是工资。他们认为只要随着年龄增长,工资不断上涨,财务自由自然就会发生。

2015年,我收到了读者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年薪35万元,为什么我还是没存下钱?”写信的姑娘叫迪娜,两年前从名校毕业,一毕业就进入了北京一家不错的事务所。关于两年花掉大部分工资这件事,她是这样分析的:

在高端写字楼办公,身边都是打扮入时、财富值爆棚的同事和客户,为了融入环境,我开始学习用“贵”的东西来堆砌和打扮自己,并且越来越熟练。我开始习惯吃100多元一份的沙拉,来个人均800元的聚餐,买个四位数、五位数的包包……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我几乎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出差、加班、通宵和睡觉上,所以自己的生活犹如一团乱麻。

随后,一件事给了迪娜极大的触动。她的领导早已属于金领人群,年薪超百万元,每天开着豪车上下班,名牌包包不重样,生活富足。

迪娜一直觉得,再过几年,等自己到了领导的年龄,一定能像领导一样有不少存款,在不错的地段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有一天晚上,她看到有些狼狈和尴尬的领导,拖着几大箱行李来到办公室。后来她才知道,领导竟然被房东临时退租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场“白骨精”年收入以百万计,却依然生活得焦虑而慌张。因为一旦发生意外或者工作有变化,收入就会戛然而止或严重缩水。

并不是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未来就会有钱,生活就一定很好。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系统

10年前,我刚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拿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工作邀请函。面对未来,我很兴奋,但更多的是忐忑。到了上海之后,这种忐忑很快变成了焦虑。

上海是一个节奏很快的城市,身处的行业与周围优秀的同事,更令我手足无措。

大部分人以为读会计、金融学科的学生,一定能够做好理财。可实际上,有很多像我一样在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工作的人,压根儿就没有思考过“自己怎么理财”这个问题。

工作中,虽然天天和钱打交道,但是我们只把理财当作工作,很少能够将理财与自己的生活建立息息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工作前几年,更容易陷入纠结数字本身的怪圈。于是,我开始阅读有关理财的书籍,开始学习并尝试理财。

很多人在讲理财的时候,通常会提到一个词,叫“财务自由”。大家还会把它自动转化成一个问题:“我们得有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胡润最新的报告认为,财务自由的门槛,一线城市是2.9亿元,二线城市是1.7亿元。

我把这样的数字称为“刻舟求剑式”的财务自由,除了给我们更多的焦虑以外,无法指导我们做任何改变。

真正的安定,是拥有对于金钱的把控力。当我们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逻辑系统,能够将金钱、智慧、经验、人脉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活用时,才会真正体会自由。

所以,我们要讲的好好赚钱,指的是理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财逻辑系统,通过打理我们的财务,实现被动收入,走上真正的好好赚钱之路。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我爱钱,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他人意志左右。理财等于节约、省钱吗

提到理财,不知道第一个映入你的脑海的概念是什么。

我看过泰国的一则广告。一个小男孩看了宇航员登月的电视新闻,内心对天文产生了强烈的憧憬。因此他的梦想就是买一台天文望远镜,然而望远镜价格不菲,需要2500泰铢。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小男孩开始了艰难的存钱之旅。他需要抵御同学们吃冰激凌的诱惑,克制住自己买玩具的欲望,每天只吃咸蛋与白饭。他每天抱着存钱罐睡去,梦中的他,当上了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聪明的读者,你们猜到结局了吗?你们是不是以为,小男孩通过省钱,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奖赏?

你错了。广告的结局是,小男孩终于存够了2500泰铢,他激动地跑到商店购买梦寐以求的望远镜。然后,广告画面在观众的猝不及防中伸出一只手,把望远镜的价格从2500泰铢改为3500泰铢。

货币每天都在贬值,仅仅存钱是不够的,让你的财务增长突破过往的限制,从现在开始投资吧!

为什么货币越来越贬值?这就涉及通货膨胀的概念。

假设张三家是卖苹果的,李四家是卖雪梨的,每年他们都只进行物物交换。第一年,两家产量差不多,所以一个雪梨可以兑换一个苹果。

第二年,李四家的雪梨产量翻倍。可是张三家的苹果还是那么多,李四的雪梨留着也没用,只能拿来兑换苹果。于是,变成了两个雪梨兑换一个苹果。

这个简单的比喻,其实就是货币和商品的关系。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超过交易商品需要的量时,便会像多了的雪梨一样,只能兑换更少的苹果(也就是商品)。这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吞噬资产的沉默凶手。你应该去投资,从工作之外获取收入。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该怎么选择?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美国金融市场的历史最悠久,也最成熟,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200年前的美国。如果你在那时有100美元,投资不同类别的资产会有什么差别呢?

美国学者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中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答案:

如果你把这100美元揣在兜里,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200年后的今天你实际只剩下5美元左右的购买力……

如果你买了债券、国库券或黄金,这100美元会分别变成约15万美元、2.8万美元和321美元。

如果你买了股票,200年后,你会拥有近1亿美元。

20世纪20年代,有个美国人为了证明买债券比买股票好,统计了过去几十年股票和债券的表现。几年后,他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因为他在研究后发现,债券对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股票则可以转移通货膨胀。他把这个研究写成了一本书——《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理财的最后一步是什么

开始做理财教育后,有很多人问我:“理财的第一步是什么?我没有钱理财怎么办呢?理财了,我就真的能赚到钱吗?”有时,我甚至想反问他们:“你们知道理财的最后一步是什么吗?”

我们曾在“简七读财”公众号发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亿元,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当时人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有人给出了配置1亿元的详细方案。有一个答案我一直印象深刻——“如果我有1亿元,和现在过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差别,因为我正活在自己想要过的人生里”。

其实,问这个问题背后的用意是,让大家跳出金钱的限制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当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时,你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理财的最后一步,要走到哪里呢?

这也是我写《好好赚钱》的初衷。本书是结合我们4年理财教育的实践经历,总结了近万个用户的实际财务问题,结合我们在十点课堂上推出的《专为理财小白定制的极简理财课》,为读者量身定制的入门级的第一本理财书。

在本书中,我们会告诉你关于理财的每一步,把好好赚钱的奥义都讲给你听。当你读完本书后,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求,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财逻辑系统。

在我们看来,好好赚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思维升级。

所有的问题,都和思维有关。猎豹移动的CEO(首席执行官)傅盛说:“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累加,也只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对于“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这句话,不知道你怎么理解。有的人认为,这大概是很多人理想的状态吧,不用上班,不用为别人打工,可以躺着把钱赚了,多爽!也有人调侃道,如果真的找不到工作,不知道去哪儿上班,最后还能试试投资。

看过《三体》就会知道,投资有点像“二向箔”,高度抽象和降维攻击。摧毁人类、地球和太阳系,在我们眼中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工作,但是歌者文明可以通过“二向箔”将三维空间瞬间变成二维如纸张般的存在,一切都“不攻自破”。

要想抓住多个行业的大机遇,十分困难,但是通过投资,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各行各业中,而且突破地域、体力等常见的限制。如此看来,这是不是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财富逻辑?

本质上,投资是我们整体认知的财务变现,能够把我们对于政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商业、人性,甚至是对于自己的认识投射于损益这一维度上。所以,当我们沉淀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和更加成熟的三观后,投资成为我们最后一份职业的好选择。

我们会从两方面来助力大家升级思维:一是理清普通人对于理财的思维误区;二是通过分析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思维差距,来说明为什么感觉到缺钱的人总是我们。投资高手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如何能够和他们想的一样呢?第二部分是上手实践。

我们会分别从三个维度来讲清楚理财与投资这两个模块,帮助读者从理财基本常识入手,进而投资生财,让理财更简单,人生更自由。理财前的准备

有一段时间,我开始坚持锻炼身体,并读了很多关于跑步的书籍。在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村上之所以会选择跑步这项运动,是因为跑步不像游泳那样有场地限制,也不像羽毛球或者网球那样需要对手。而且跑步是一个人、一双鞋子就可以开始的运动。轻松的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这给了我一个很有趣的启发。我想理财与我们的关系,也应该如此。做理财教育这几年,我们收到过很多小伙伴的来信或留言。很多人把理财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谈起来总是觉得无从下手,无形中大家把这件事想得越来越难,于是迟迟无法真正开始。

不仅是理财,还有别的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比如体检、健身、阅读、吃药等,很多人都会选择拖延着不去做。往往正是这种拖延,阻碍了我们过上理想的生活。经济学一直在强调追求效率,而拖延显然对效率无益,可我们为什么还会拖延呢?

有个故事可以安慰到你我。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面对一个极其简单的任务。他当时常驻印度,有个同事来看他,在他的住处遗落了一箱衣服。乔治想把衣服给同事寄回去,可是印度当时的邮寄体系很拖沓,这件事也许会耽误他一些时间。

于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迟这件事,他多次在待办事项上写上要出去邮寄包裹,但始终没去做。猜猜他花了多久才完成这件事?8个月。是的,他拖延了8个月,最后因为另一位同事需要邮寄东西,他才把自己的包裹交付出去。

后来,这位经济学家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拖延和顺从》,从此将拖延症引入学术讨论范围。各位专家也从很多角度讨论了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式。

其中对普通人比较有用的是,在行为经济学提供的双曲贴现模型中,有一个点叫“时间贴现”,讲的就是个人对事件的价值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下降的心理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当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报酬较多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另一种是报酬较少却能较早获得)时,人往往会不理智地选择后者。因此在生活中,人们会倾向于选择去做一些即时满足的事情,而不去做一些更重要却见效很慢的事情。于是,拖延症便形成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拖延症问题,使得眼前的事情变得轻松长久?任务分解

我们往往只有一个抽象的目标,比如减肥、学会开车、写完专栏等。对目标做简单的任务分解,其实能让我们更好地向目标迈进。以减肥为例,减掉10斤的目标太抽象,我们往往没过几天就会放弃,不如改成每顿吃到2/3饱、每天走12000步这样切实可行的分解任务。设立补给站

跑过或者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漫长的42.195公里的赛程上,会有补给站。我们在实现长远目标时,也可以给自己一些即时反馈作为奖励。例如优秀的健身教练会告诉我们,减肥过程中适当地给自己设置“欺骗日”,会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分清目标和愿望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目标是可执行、可达到的。而愿望,往往可以天马行空。别把心里的愿望当成目标,那只能让你陷入沮丧,永远实现不了目标。

我们往往夸大了一年时间能发生的改变,而低估了五年时间的力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能慢慢地接近自己的目标。毕竟,轻松的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那么,理财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你分清了目标与愿望吗?99%的人,都想过1%的人生。

问到终极理财目标,多数人会回答——财务自由。以下两种生活的结果,都达成了财务自由。

情况一:结果的财务自由。你勤勤恳恳工作,可眼见物价、房价飞涨,压力越来越大。咬咬牙,你还付得起账单,还得起房贷。终于,你老了,剩下的钱还够花,却没什么花钱的地方了。人生的尾巴,你终于给自己的财务自由打了钩。

情况二:过程+结果都能财务自由。你认认真真地赚钱,始终有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你盘算一下,钱够,去做,钱不够,调整后再做。

回望一下,我们都更喜欢第二种情况下的状态。可是在向前奔跑的人生中,我们却往往是每种情况的践行者。

若一味追求数字,我们大多难以走出这个怪圈:99%的人,都想过1%的生活。可是,活在当下、摆脱财务枷锁的方法,真的不存在吗?

关于自由,我的定义是:自由,取决于一个人能多大程度地安于不确定性。财务自由好像有些“自相矛盾”:拆开来看,财务带来的是安全感,而自由则要求我们敢于放弃安全感。我们都说财务自由,究竟什么是财务自由呢?

我们把工资称作主动收入,把投资赚取利息、出书持续赚取版税、投资企业赚取分红,这些不需要付出额外劳动就能赚取的钱叫作被动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我们的被动收入刚好可以覆盖日常生活的支出费用。所以要实现财务自由,思路非常简单,那就是在适当管理日常支出的同时,一直不断地努力提高被动收入。

给大家分享一个财务自由度公式:

财务自由度=投资净收益/总支出

建议值:≥15%。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这个比例。当这个比例达到100%时,恭喜你,你实现了真正的财务自由,可以不再为钱担忧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适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投资理财来获取被动收入。实现财务自由的三个阶段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努力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觉醒。

我原本就是财经院校出身,所以从很早开始就建立了投资理财的概念。真正对我有所触动,让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尽早开始储蓄和投资的契机,就是前面和大家分享的那个朋友的故事。

刚认识那个朋友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她光鲜体面的生活,不由自主地想向她的消费水准靠拢。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一个月刚发完工资,交完房租,我用剩下的1/3的工资去做了头发。当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感觉特别好。事实是,身边的人并没有把我的新发型放在心上,我却在后半个月省吃俭用,连聚会都无法参加。

当我了解到那位朋友的生活状态时,有些后怕,意识到自己差点陷入同样的困境。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财务。

在充分了解投资理财的知识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为自己买了意外险和重大疾病保险,首先确保如果未来不幸遇到风险,有一定的财务支持。第二个阶段: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

我们在刚刚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很容易感到知足。这个阶段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前面说过的那些侥幸心理,也很容易乘虚而入,比如背后有父母支持、有一个高收入的伴侣买单等。

其实,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应做的,就是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的标准因人而异,它和你所在的地区、工作的类别,以及你对生活的要求有关,可能是几万元,也可能是几十万元。以我的经验来看,80%的人的第一桶金主要来自储蓄,其次才是额外所得。

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月收入的10%开始,在不太影响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逐渐提高储蓄比例。

第一桶金的小目标一旦确立,我的建议是,越快积累到这个目标越好。甚至可以考虑在短时间内,把这个目标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适当把一些生活享受类的消费项目放到后面。

在我们积累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开始尝试一些投资,开始逐步了解各种投资产品和它们的风险以及回报特点。

积累阶段的资金管理,我建议以低风险投资为主,比如货币基金、低风险银行理财等,注意自己本金的安全,然后可以用少量资金做一些高风险投资尝试,比如P2P(个人对个人),或者基金、股票。第三个阶段: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

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之后,我们对各类投资产品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时,可以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

构建理财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大家两个小贴士。一是用选伴侣的态度选择投资产品。

我们都说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三观一致,其实理财也一样,我们要确保自己买的产品、做的组合符合自己对收益和风险的要求。

之所以说这两件事很像,是因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如果你在选择的时候太草率、不用心、了解得不够,未来会吃大亏。

以前就有不少用户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听别人推荐一种产品,收益很高,但是投资到哪儿、可能出现的亏损却说不清楚。因为相信推荐的人,直接投了钱,结果到市场环境变差时,亏损了近一半,才发现那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二是用经营婚姻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投资。

简单来说,就是和对的人长相厮守、和错的人趁早分手。如果你找到一个很棒的投资组合,那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长期持有,赚取长期收益,而不是频繁交易,那样不仅会付出额外的费用和成本,还会错过正确的市场时机。如果你发现投资的产品完全和自己想要的结果不匹配,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干净利落地早点分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理说起来都简单,但具体怎么判断好不好呢?你可以这样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有不经过好好经营和学习,就能幸福的婚姻吗?理财投资也是一样,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想要踏踏实实地多赚钱,就一定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

最后,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想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的——理财就是理生活,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

这里说的投资自己,并不是说要去买什么奢侈品,而是把钱投在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技能或竞争力的项目上,比如培训、课程、工作、健身等。

因为无论健康,还是我们学到的技能,都会一直跟随我们,可以为我们创造财富。这些早期的投入,很可能会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成倍的收益。第二章关注财富的反面

知道了四个致贫因素,就可以从反面来看如果我们想努力变得富有,需要做的事。本章会非常系统地介绍这四个致贫因素。

微信朋友圈的文章中,有些标题特别刺眼和扎心——“贫穷是一种病,而且还会遗传”“你凭什么穷得那么心安理得”。带有类似标题的文章通常会被大量转发,造就一篇篇刷屏的“10万+”爆款文章。为什么缺钱的总是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缺钱呢?其实对于金钱,我们有着自己想象不到的误解。甚至很多时候,正是我们阻止了自己变成一个有钱人。

这是真的吗?也许你会这么问自己。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与工作,就为了自己与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我真的在和钱作对吗?我们之所以会对有钱人有一些误解,往往是因为我们和有钱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巴菲特几十年的好搭档——查理·芒格的投资理念和智慧影响了很多人。芒格说过两句非常著名的话。

第一句,“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一定不会去那个地方”。

第二句,“如果我想帮助某个国家,比如印度,我应该怎样帮助它呢?我应该先考虑什么会伤害它,只要不去做那些会伤害它的事情,就是帮它了”。

这两句话说明了投资中的逆向思维。我们想要变得富有,不妨先用逆向思维想清楚什么会让自己变穷,然后避免这些问题。

先来看一道算术题,这道题能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财富的反面——那些会让我们失去财富的因素。

假设你拿1万元去投资,投了一只股票,今天就能涨停,但是第二天它的表现正好相反——跌停。那么,经过一次涨停、一次跌停,你是赚了还是亏了呢?稍微算算,我们就知道亏了。反过来,先跌停再涨停也难以弥补跌停带来的损失,事前的亏损同样影响财富的增长。

应该这样说,不管你通过投资赚了多少钱,只要有一次规模相当的失误,很有可能前面的积累就会功亏一篑。丹尼尔的故事

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它有点极端。

丹尼尔23岁,刚刚大学毕业,他希望在30岁时能攒够30万元作为创业基金。目前,他入职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月薪1万元,行业的平均工资增幅是10%。工作之后,他基本实现了财务独立,觉得未来触手可及。

这时,他就开始有了各种享受的需求,导致“月光”。大部分年轻人在这个阶段都跟他差不多。

24岁,他开始谈恋爱,为了让女朋友开心,开始用信用卡,循环借贷,钱都没了。

25岁,他们的关系稳定了,女朋友说不如一年旅行一次。可是他在旅行时发生了一个意外事故,以致6个月都没有收入。这时,丹尼尔只能把自己投资的钱全部取出来,由于还在亏损中,于是原来的5万元变成4万元。当丹尼尔拿着这4万元度过6个月后,身上又一分钱也没有了。

27岁,他们谈了三年恋爱。女朋友说:“我们结婚吧!”两人办了温馨的婚礼,收到的礼金和花出去的钱持平。结婚以后,他们发现周围的同事买了不错的车子,自己也觉得买辆好车很有必要。他们看上了奔驰的CLK,发现首付得十几万元,月供8000多元,一咬牙就买了。买车以后,他们发现钱没剩多少。

29岁,他们的宝宝出生了,每年的支出多了3万元。这时,父母生病了,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这一年的支出多了5万元左右。

到这个阶段,丹尼尔还没有发现有什么事情不对。到30岁时,丹尼尔拿出了自己的存折,发现自己曾经立下的那个宏伟目标和现状差别非常大,银行卡里只有5万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虽然日子还凑合,但曾经雄心壮志的梦想竟然转眼间无望达成,让人在面对生活时有了很多无力感。导致贫穷的四个因素

丹尼尔的例子不是个案,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帮助身边不少的小伙伴做财务梳理和规划,发现类似的情况很常见:

·生活缺乏规划,或者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让人感到非常无力。

·曾经觉得时间很多、梦想很多,但是回头一看,我们手上的钱和资源还是不够实现曾经的梦想和愿望。

回到最初的话题,当我们想要实现财务自由或者达到一种富有的状态时,要先想清楚阻碍我们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意外。比如丹尼尔出去旅行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不能工作,没有收入。他要去医院,还有医疗支出。他要用钱,只能在投资还处于浮亏的时候把钱提出来。一个意外,就带来了三种损失。

第二,疾病。因病致贫,这个不用多说,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第三,无规划的支出。人生有一个万能的四大法则——不行就分、喜欢就买、多喝点儿水、重启试试。这些都是简单直接的办法,谈恋爱觉得有问题不行就分,头疼、肚子疼就多喝热水,数码产品黑屏、蓝屏了就重启试试。而喜欢就买,其实就是无规划的支出,这是一种任性的生活方式。虽然当下它让你觉得轻松,其实会扼杀很多积累财富的机会。

第四,脆弱的投资系统。有一套好的投资系统或者逻辑是很重要的,它会让你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投资。风险是相对的,比如走钢丝,对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对杂技演员来说,风险基本可控。

知道了这四个致贫因素,就可以从反面来看如果我们想变得富有需要做什么事。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非常系统地介绍这四个因素。其中,应对意外和转移风险会在介绍风险和保障的章节中详细说明,还会在介绍规划的章节中教大家如何进行财务规划。关于投资系统,我会在后文讲解各类产品应如何进行投资和配置。

在开始介绍具体的方法之前要强调一点,我们要时刻在心里有这样一个概念,即这四个致贫因素,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当下有没有被它们影响。富人思维

如果参加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你可能发现,曾经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同学,生活越来越不一样。曾经看起来资质平平的人,可能成了班里最富有的人,而当时看起来前途无量的人,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起点差不多的人,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财富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离财富更近呢?

在介绍富人思维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作“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也就是说,你关注的事情往往最有可能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即你的意识和想法会吸引那些你关注的事物。

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体验,你关注和喜欢的东西,会帮助你更容易地结交那些有类似爱好的人。当相关的事物出现在周围时,你也会比别人更敏锐地感知到。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仔细想想,你是怎么知道简七的,又为什么会来读这本书,是否因为你对理财或财富的持续关注呢?

变得富有也是一样,我们越积极地关注和追求财富,越能提高我们变得富有的概率。可以用财富亲密度这个概念来衡量我们和财富的接近程度。所谓的富人思维,其实就是那些能提高我们的财富亲密度的思维方式。

钱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按照我们说的吸引力法则,钱自然喜欢那些关注和喜欢它的人。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谁不想更有钱,但是我们的潜意识未必这么觉得。就像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却容易对他们发火一样。我们嘴上说着喜欢和渴望财富,但很有可能,当机会来临时,关上门的正是我们自己。

我给大家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啊!我帮朋友做这件事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我怎么好意思和他谈钱。

·啧啧!我是搞艺术的,赚的钱怎么可能会比搞金融的人多?

·嗯!虽然我现在收入很少,但都是靠自己努力工作挣来的。那些有钱人什么也不做,像蛀虫一样躺着收钱。

·(当得知一些事情之后)我就说吧,有钱也不是那么好的,看看他们家那些破事儿。

·我总是有还不清的信用卡账单,但是没关系,年轻人不用存钱。

这些想法的背后,多半是对金钱的偏见或抗拒,或者干脆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我们越是抱有这样的态度,就越有可能在财富的机会来临之时,把它莫名其妙地踢开。·动手做一做我们在本章附录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训练,大家可以用来核对自己目前的财富亲密度高不高。

拥有富人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财富亲密度,而不是把财富拒之门外。拥有富人思维的三个要点

具体怎么做才能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呢?我总结了三个要点。第一步:跨越稀缺陷阱,把钱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梭罗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跟他能够忽略的东西的数量成正比。

当我们越缺钱时,就越容易在意钱本身而忽略其他东西。比如,为了保住现在的工作,我们很可能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其他职业方向。比如,面对金钱诱惑,我们可能会放弃一些自我提升的机会、他人的信任和支持等。

这个怎么理解呢?我给大家讲《史记》里的一个故事。

春秋末期,有个名人叫范蠡,他的二儿子因在楚国杀人而被拘捕,眼看就要被砍头。范蠡本想派小儿子去救人,但拗不过大儿子非要去,只能同意让大儿子到楚国找一个叫庄生的人,并送给庄生千两黄金。范蠡告诉大儿子庄生会把人救出来,但千万不要过问其中的原委。

大儿子照办,庄生于是进宫劝楚王大赦。当二弟眼看就要获救时,大哥不平衡了。原来天下就要大赦,那庄生岂不是白赚了千两黄金?于是把钱要了回来。庄生立刻进宫,让楚王取消了大赦。最后,大哥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家了。

范蠡很伤心,但他说其实自己早知道结果会这样。因为大儿子从小跟着他白手起家,非常爱惜钱财,必然会斤斤计较,反而坏了大事;而小儿子从小生活优渥,并不吝惜钱财,反而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我跟很多朋友都讲过这个故事,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虽然范家的小儿子不见得一定是个厉害的商人,但是在面对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做法可能会更接近“富人思维”,那就是不把囤积金钱本身当作金钱的价值体现,而是以通过金钱获取的好处来衡量它的价值。

我们追求财富也一定要看到财富背后的东西。钱是一种资源,资源在流动和交换中为我们带来的长期价值才是更重要的。我们要多训练自己对钱的看法。第二步:注重长期回报。

相对而言,富人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更倾向做一些艰难的选择,只要这些选择能让他们享受更长期的利益。投资领域就是最好的证明,往往越注重长期回报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巴菲特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人其实天生是不擅长选择长期回报的。大脑很喜欢欺骗我们。当我们面对当下的好处时,大脑中更原始的奖励反馈系统开始工作,会产生相应的激素让我们感受到渴望。当我们想到未来可能获取的一些好处时,大脑的反应则较为迟钝,并不会让我们太兴奋。

这也是哪怕很聪明的人,也会做出缺乏理性的事的原因:明明嚷着要减肥,却一次次选择再吃一点;明明知道应该长期投资,却总忍不住高买低卖;明明知道要坚持运动,却以坏天气为借口在家休息。

应该说,当我们要在眼前的好处和未来的收益之间抉择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我们需要刻意训练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有一些训练的小技巧,可以参考运用。

面对诱惑,可以使用冷却法或隔离法。

·冷却法:在做出任何决策或举动前等待至少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认真思考你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更长期的好处、等待是否更值得。

·隔离法:创造与诱惑的物理距离。比如远离想吃的甜点、把钱转出无法克制消费的储蓄账户、为了杜绝频繁交易而锁定账户等。

面对选择,使用未来法则。

首先,利用上述方法避免冲动选择,然后尽量在脑海中具体化自己未来的收益,或者能获得的奖励。必要的时候可以写下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第三步:先考虑目标,再寻找资源。“我想换掉现在的工作”“我想开始环球旅行”“我想……”这是很多人的愿望。“没钱”可能是大多数人无法付诸实践的首要原因。其实,大部分未完成的目标,首先是被我们自己排除掉的。

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不可能,大脑就会为你想出1000个不做这件事的理由。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有可能,大脑会自动开始思考实现的方法。

拥有富人思维的人,有一种反转目标的魄力:假设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自己到底希望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从目标出发,努力聚集这些资源。

当具备这种思维方式以后,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具体的行动方案上。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被阻拦,或者一味抱怨,却不做出任何改变。

富人思维就是能提高我们财富亲密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不给自己设限,充分利用包括钱在内的所有资源努力达成目标,而不局限于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条件。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变成富人才能拥有富人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去掌握。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富人都一定具备富人思维,穷人也未必没有富人思维。我们身边时常可以看到穷人变富、富人变穷的案例,其实就是这些富人思维在慢慢发生作用。

不过,盲目地追求财富很可能会本末倒置。幸福的根本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人,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 动手做一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小时候不会有专门的金融、财务思维训练,我们的用钱习惯和意识受家庭的影响最大。如果从小到大身边的人并没有传递给你看待和管理金钱的正确方式,首先要补上这一课。自我思考·从小到大,你对钱是一种什么态度?·你用钱的方式受谁的影响最大?·当你做一个与钱有关的决策(尤其是大额开支)时,会从哪些方面考虑?对钱的态度的自查问题·钱是丑恶的和肮脏的。·钱是邪恶的。·我很穷,但是很清白。·我很穷,但是很好。·有钱人是骗子。·我不想有钱,不想盛气凌人。·我永远不会找到好工作。·我永远不会挣钱。·花钱比挣钱快。·我总是欠债。·穷人永远不会翻身。·我的父母很穷,我也会很穷。·艺术家不得不与金钱抗争。·只有骗子才会有钱。·总是别人先赚到钱。·哦,我不能收费太多。·我不应赚到钱。·我不够好,不配获得这么高的报酬。·不要告诉别人我在银行有多少钱。·永远不要借给别人钱。·节省一分钱就是挣回一分钱。·为“不测风云”而存钱。·压力会在任何时刻产生。·我憎恨别人有钱。·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钱。如果你认可以上的大部分观点,那么可能要警惕自己内心是否对金钱有一些排斥或偏见。多利用训练二来强化自己的富人思维吧。训练二:目标训练。以终为始,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比如给你一个亿,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实际需要的金钱是多少?我应该如何一步步聚集需要的钱和其他资源?第三章第一桶金从哪里来“月光”是大多数人在理财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工资一发下来,想存钱的时候总有各种各样要花钱的地方。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叫大米,27岁,研究生毕业三年,现在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月入2万元。他说:“3年存下50万元对我这种人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确实,以他的工作能力来说,上升空间非常大。然后我问他:“毕业这三年你存了多少钱?”他说:“没存,都花了。”大米是典型的高薪“月光族”。

大米的经历,仿佛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让我想起身边的不少人。20多岁时,我们最容易这样想:我还年轻,很多事情等30岁以后再说吧。或者会幻想:也许到了多少岁的时候,我想要的一切自然就会有了。理财先规划

10年前,我从财经大学毕业,进入当时很多人都羡慕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之后到外企做财务。后来,我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工作内容谈不上喜欢,收入增长的速度像蜗牛一样,而消费水平则一直往上升。

那时的我,感觉到了财务的重要性,也下了理财的决心,开始行动。和很多人一样,我首先想到了存钱。我开始很努力地省钱、存钱,一段时间后再一看,账户里存了几万元,好像有那么点效果。但是我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又觉得自己工作这么辛苦,生活已经不易,赚的钱还不能花,这是何苦呢?于是,就像过度减肥后的反弹一样,这几万元在我年末“犒劳自己”的计划中被快速花光。我还尝试过记账,可一段时间后,除了收获了一堆账单和强迫症,财务状况并没有改善。

之所以和你分享这些,既是希望你少走一些弯路,也是为了给你更多的信心。很多时候,理财并不难,不是有多少钱后才能开始理财,而在于选对切入口。

后来,直到我认识了理财规划这个工具(见图3–1),才意识到理财的起点和我之前想的完全不同。图3–1 理财规划

过去,我们认为理财是追求某个具体数字,实现财务自由。但是如果问多少钱才能让你自由,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

我重新问自己:“我理想的财务状况是什么?”

我发现,答案并不是某个具体数字,而是一种状态:在每一个时间点上,知道现在做的所有事情给了自己什么。在金钱上,它也足够覆盖掉我做的这些事情,就是收入完全可以让我们独立地做这些事情。

我发现理财的第一步不是存多少钱、投什么产品,而是先明确自己理想的生活,再思考财务如何支持我们实现这些目标。和金钱成为朋友,而不是被数字奴役。理财规划的意义

相信你或多或少听说过时间管理,比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工作法等。其中的精髓,都在于我们要学会明确目标,然后分解目标,规划执行的时间,最后有效地执行计划。

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这样管理目标的思维会逐渐内化成习惯,在遇到其他任务时,我们也会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理财也需要配合我们的人生目标,再分解为可执行的财务目标。 动手做一做在我们正式开始好好赚钱之旅前,我想请你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跟着我进行以下三个简单的步骤。第一步,请写下5个你近几年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在旁边写下完成它需要花多少钱。第二步,请列一列,为了更好地达成这5个愿望,你在财务上都做了哪些准备。第三步,粗略地算一算,以现在的财务状况,按照计划的财富增长速度,能否支持你的目标。SMART原则

回到大米的例子,我们看看他可以如何通过理财规划开启自己理财的第一步。我们给了他这样一份问卷。

第一步,请写下5个你近几年最想实现的愿望,并在旁边写下完成它需要花多少钱。

大米的答案是这样的:

·每年读100本书,所需金额:5000元/年。

·健身,请私教,所需金额:2万元/年。

·35岁前完成一次环球旅行,所需金额:50万元。

·30岁前买一辆代步车,所需金额:20万元。

·30岁时读MBA(工商管理硕士),所需金额:3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大米的回答其实非常标准,因为他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也确定了完成的时间。

这里,我们向你介绍一个设定目标的好方法——SMART原则(见图3–2)

为什么要写下这样明确的金额呢?因为无论是出门旅行,还是提升自己,甚至健身,我们的大部分生活目标对应的计划都需要一定的财务支持,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愿望。

写完之后,大米一下子陷入了忧伤,原来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需要花这么多钱。图3–2 SMART原则 动手做一做用SMART原则,确定5个近几年你希望实现的愿望和对应的财务目标。

写完你的愿望之后,你是信心满满,还是略感惆怅呢?没关系,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请列一列,为了更好地达成这5个愿望,你在财务上都做了哪些准备。

·是否做了预算?

·是否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储蓄计划?有努力升职、加薪的方案吗?

·是否对某一个愿望已经开始做投资储蓄?

·出去旅行,有没有给自己买一份保险?

·任何行动或者准备都可以,写下来。

对于这个问题,大米想了半天,摇摇头说,唯一想过的问题就是自己职业规划中每年的加薪幅度和可能的年终奖。

当然,别担心,后面的内容会告诉你,分别用什么样的理财工具去匹配不同的目标。但是,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只有在确立目标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理财方法,我们的目标才有价值,行动才有方向。

第三步,粗略地算一算,现在的财务状况,按照计划的财富增长速度,能否支持你的目标。

我建议先把刚才目标里最近的一次性大笔支出和它发生的时间写下来。比如大米希望在三年后有代步车和读MBA,需要花费50万元(20万元+30万元)。然后我们写出自己去年的净储蓄额和工资年增长率。

大米说自己之前没有存款,但是决定2018年至少存下10万元,工资每年的增长率是15%。我们来算算:

·第一年是10万元。

·第二年是11.5万元[10万元×(1+15%)]。

·第三年是13.225万元[11.5万元×(1+15%)]。

三年加在一起是34.725万元。当然这只是粗略的计算,没有考虑任何理财回报和其他收入。这个数字离大米的50万元目标,至少还有15万元的差距。而且,大米现在是“月光族”,他要存下10万元,就要把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改掉,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面这三个步骤,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理财规划。从目标出发,确定对应的财务解决方案,找到现实和目标的差距。

如果已经有了很明晰的目标与实现方案,那么恭喜,你已经跑赢了80%的人。奔向财务自由的三个要素

有了以上的理财规划框架,我与大米开始一起思考如何从现在开始养成好习惯,顺利地在每一个人生阶段完成他的目标。他的方法,同样可以供你参考。

在我帮他梳理完财务状况之后,他终于知道3年存下50万元,对他而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他从现在开始,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做些什么。

那么,大米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坐在时光列车上,有三个要素调控着财富的变化。

回归财富增长的本质,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公式,可以说是“第一性”的原理:

复利=本金×(1+利率)计息期

从这个公式你就能直观地看出,如果想要享受复利,可以从三个要素上下功夫:本金、利率和计息期(时间)。复利计算法

打开Office的Excel软件,利用FV函数功能,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复利。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复利=FV(rate,nper,pmt,pv,type)

式中,rate为利率,nper为期数,pmt为每一期投入的金额,pv为初始投入本金,type为指定付款时间是期初还是期末,期初支付(输入1)或者期末支付(输入0或省略)。

你想过自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吗?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其实,如果你每年拿出7万元,然后按照7%这一稳定的收益率进行投资,70年后你就会成为亿万富翁!

方便的时候,你可以打开Excel,来自己验证一下,用FV这个标准公式来感受复利的威力。

在任何一个空白的格子里输入=FV(7%,70,70000,0,0),按下回车,你会得到一长串数字。数一数,这是一个9位数——1.13亿。

另外,如果你把每年投入的7万元变成10万元,很容易算出70年后本金多付出了210万元(3万×70年),但最终账户里会多出来4800万元。这就是复利的威力。

重新看看上面的计算公式,当我们输入7%、70年、7万元这三个基础数据时,公式也在向我们揭示复利威力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本金——本金的积累,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

·利率——认知升级和机遇,投资自己。

·计息期——尽早开始投资理财,耐心坚持。第一要素:本金的积累

如何提高每年的可投资本金呢?我们可以通过一方面改善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来完成。关于本金的积累与保障,在本章中,我们会重点介绍。第二要素:利率的提升

还是沿用亿万富翁的例子。如果把每年的投资收益率提升到8%,仍然是70年里每年投入7万元,我们的账户里会多出7741万元。

这个利率,其实就是我们财富增长的速度。我们可以通过一方面投资自己、升职加薪,另一方面学习投资、做好资产配置来完成。关于利率提升,在本书第5章中,我们会重点介绍投资品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第三要素:时间的积累

每年投入7万元,70年后账户余额能超过1亿元,这跟我们设定的70年是分不开的。如果乘坐时光机去看看每一年的账户余额,会发现第十年我们只有不到100万元的存款。

最后是坚持,很多人希望一下子就成功。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如果把理财比作一场漫长的战役,那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而不是看谁一时取得了胜利。

很多读者在想到理财时,总觉得那样会降低生活质量,不如及时行乐,现在就过上享乐的生活。理财其实是教给我们一种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在有限的资源里,我们应该权衡利弊,看看哪个目标更为优先,在时间上看看是否要延迟一些享受,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越能控制自己不贪图眼前的安逸,越能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目标。事实上,我们的初衷是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前提下,让你拥有更健康的财务状况、更自由的人生。

当我们逐渐了解金钱的秘密时,那些模糊不清的财务状况、总觉得钱不够花的紧迫感,都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行动步骤、毫不犹豫的决心,以及取之不尽的热情。

读到这里,不妨马上试试回答你的调查问卷。别犹豫,迈出理财第一步并没有那么难。更重要的是,这一步会让你更加靠近理想的生活。会赚先会花:明智购物

如果有人问:“你会买东西吗?”也许你会奇怪:“谁不会买东西呀?”那可未必。因为我们的钱是有限的,而能买的东西实在很多。我们曾经收到这样一封用户来信:

我去年换了一份工作,参加酒会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衣柜里有一大堆衣服,却没有一件适合出席正式场合。是我太省钱了吗?节俭有错吗?

买便宜的衣服,看似节俭,实则是累赘。想象一下,你每天早上一睁开眼,拿起手机刷朋友圈,会看到广告。走出家门,坐在地铁、公交车上,或者在路上开车,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告。听广播、看公众号、看美剧,随时随地有人向你推销东西,甚至在和朋友、同事聊天时,也会有人推荐你买买买。

一些营销专家在分析了几百万条针对我们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数据之后,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当别人向我们推荐一样东西,比如一支口红或者一家淘宝店时,大脑中那些负责理性的区域就关闭了,而负责“社交和情感”(比如欲望、骄傲、羞辱、内疚甚至爱)的区域却产生了剧烈的活动。

来自朋友的推荐能够刺激我们大脑中的感官区域,造成一种和生理渴望(比如饥饿、口渴)类似的感觉,大脑会向我们发出信号:“哇!我想去试试!”

没想到我们每天“过五关斩六将”,忽略了成百上千条想要向我们推销产品的广告,最后却败在了好友的推荐上。现在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教你不停购买的时尚博主,都很喜欢做出一副你的好朋友的样子了吧。既然我们的对手如此强大且无孔不入,那么用聪明的消费观武装自己,就显得很必要了。聪明的消费者

如何避免不恰当的消费呢?绝对不是靠省钱。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四个屡试不爽的大招,希望可以帮助你提升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行为,成为一个聪明的消费者。第一招:搬家炸裂法“炸裂”一词来自英文单词“purge”,是清扫和清除的意思。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马上就要搬家,需要做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扫除。所谓的炸裂,就是在你奔向新生活前,迅速果断地把那些尘封已久,而且未来也几乎没有使用可能性的存货统统找出来,然后做个了断。好东西法则

怎么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呢?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

把你对一样东西的相对喜爱程度从1分到5分划分个标准,然后用这个分数乘以你每月使用的频率,所有低于10分的,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丢掉。

我们常见的错误是:

·购买瞬间,高估了单次购买的快感值,购买了不需要的东西。

·错误估计了实际使用时的场景(频率),买了过于粗糙的日用品。

如果一件东西的使用频率低而你对它的喜爱程度高,很可能这件东西对你来说真正的意义并不大。如果是喜爱程度低而使用频率高,那为什么不替换成一件更物美价廉的同类物品呢?

我把这个方法教给我的一位朋友,她立刻发现自己用的菜刀不仅很钝而且很重。她果断地处理了它,换了一把小巧的知名品牌菜刀,现在每天做饭的效率和幸福指数飙升。

至于那些变形的鞋子、一年也不会穿一次的衣服、半年也不会弹上一次的乐器,统统妥善处理掉吧。因为到最后,你可能也不会用到它。

在搬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扔掉一些东西。处理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会让你觉得就像搬了一次家,否则当你真要搬家的时候,会异常痛苦地看着那些纸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攒下这么多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

减少购买“次东西”,也让我们能更理直气壮地选择好东西。如果你总是在淘宝上买一些廉价的衣服,那么久而久之,也许并不会觉得买一件得体的好衣服很必要,但是实际算一算,那些最后被丢掉的不合适的衣服的总价,可能要远远高于一件好衣服的价格。乔布斯的购物原则

乔布斯曾经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家具,整个客厅只放了一盏落地灯。这其实就是一种与其将就、不如坚持讲究的态度。我们拥有的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每一件都恰到好处。

这个方法,适合我们坚持,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购买真正的好东西腾出更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未来我们在买东西前,也可以用上这一招(见图3–3)。想象一下3个月或者6个月后你就要搬家了,在已经有十几个大箱子的前提下,即使很辛苦,你也要把这件东西带走吗?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三思之后再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