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9:24:36

点击下载

作者:杨俊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集

“四环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集试读:

主编简介

杨俊,大连铁路中学校长。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先后担任过大连第七中学、第六中学、第三十七中学等学校校长,参加过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初中校长训班学习以及大连市教育局举办的首届名校校长培训班学习,2007 年起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督学室主任、区教育局副局长,2012 年起任现职。

先后荣获西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西岗区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西岗区第十二届、十三届党代会代表。

教育管理理念:创办具有“独立、自由、创新”精神之学校。序《实施以体育为引领的整体协同课程体系特色研究》是一项国家级特色高中项目研究课题。其研究目标为:通过对体育精神在构建学校文化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将体育与其他课程整合,形成具有大连铁路中学特色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总结出体育辐射其他课程的、优化的教学模式及科学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坚韧、克己、拼搏”的精神以及“合作、竞争、奉献”的意识,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全面、协调和有规律地发展,从而切实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说到优化的教学模式及科学的评价方式,我们必须回归教学的基本矛盾,即“师”与“生”、“教”与“学”,妥善处理好这两组关系,课堂教学就会成效显著;反之,课堂教学必将低效甚至无效。仅以“教”与“学”为例,我们知道,二者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学”以“教”为基础,“教”以“学”为目的;“教”决定了“学”, “学”反作用于“教”。人们普遍认为,“教得好”就会“学得好”,因此,“怎样教好”始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话题。然而,实践反复证明,“教得好”并不必然导致“学得好”,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学生的作用举足轻重。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一直在探索怎样能更好地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因素,展开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多数的研究都在力图以教师个人单向的、经济的教,去完成整个教学活动。这就使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了,学生主动地学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和贡献被忽略了,学生某种程度上被代替了。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努力地教、勤奋地教,却没能换来学生有效的响应,教学质量难见起色,这成为我们当前多数课堂教学的顽疾。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深刻认识到,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忽略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明智的。只有教师单方面地教,或者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置学生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是不现实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全体教师中统一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改良以往“灌输式”的做法,尝试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做好每节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懂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在理解新知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有效的练习,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做到学会与会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由此,生成了几个概念,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知识过关”等,并派生出一些具体的做法:预习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学情检测与有效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讲练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当堂知识掌握情况检测等。为将上述做法有机整合,经广泛研讨与深入论证,我们构建了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教学模式——“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以此为抓手,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成为课堂高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尝试和推进“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是令人钦佩和尊敬的。他们克服了年龄、经验、方法、习惯、思维定势、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困难,依据课改精神,遵循教学规律,按照学校提出的要求,将自己的教学用“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加以规范,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前的每一项准备,耐心细致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上的障碍,与学生共同努力,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与此同时,教师们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对“四环五步”教学模式运用中的做法、经验、体会、感悟、不足、反思等,以文字方式做了详细的记录,经学校科研工作负责人及编委们的认真筛选和编辑,汇编成了这本书。

本书是我校国家级规划课题《实施以体育为引领的整体协同课程体系特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我校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真实记录,是我校全体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师们专业发展成效的反映,更是每位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状态的良好展示,是一份颇具学术价值的教育研究资料,值得同行们关注与借鉴。

诚然,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我们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我们在聚焦教学模式带来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直接教学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成效。

希望本书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大连铁路中学校长 杨 俊

“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报告

校长室 韩迎军

摘要:“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基于校情统一确定的基本教学模式。“四环五步”是指课堂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和五个步骤(如下页图所示),界定了课堂教学流程中四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五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其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依学定教、以教促学、依学评教”。其落实载体有四个方面:一是下发导学案引领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二是课上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依学定教;三是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行层级训练、拓展提升和归纳总结,做到以教促学;四是当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依学评教。其实施意义是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途径,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前的主动学习者、课中的体验学习者和课后的回归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高效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先学后教 依学定教 以教促学 依学评教大连铁路中学“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图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连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全面展开。但是,长期以来受生源、师资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首先,大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有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课堂教学内容散乱,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有的目标训练指向不集中,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意识,导致目标达成质量不高;有的中途游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其次,教师研究学情不够。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还局限于以教为主的旧有观念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仅凭自己的备课经验或是大纲的要求,不问学生的学习程度,出现满堂灌、全堂练的教学现象。教师沉浸在自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学生想听的,教师没有深入点拨;学生已经会了的,教师还在大讲特练,课堂成了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导致课堂教学乏力、陈冗。有的教师对学情缺乏了解,或是用泛泛预习来要求学生先学,缺少有效的督促策略,使对学生的检验收不到应有的成效;或是用大量习题来督促学生先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加上一些学生原本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学习效率不高,学业质量徘徊不前。这与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为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质,我校积极落实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确定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逐一破解难题。为强化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力度,学校理念先行,策略跟进,成立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大连铁路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通过“校内研讨—校外学习—反观调整—确立模式—示范引路—赛课推进—反思调整—稳定模式”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断研讨和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

1.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进行课堂观察,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和研讨会,改变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

3.组织教学骨干赴教改前沿地区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拓宽教育视野。

4.组织教学骨干开展校内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课活动,发挥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

1.制定《大连铁路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2.继续进行国家级课题《实施以体育为引领的整体协同课程体系特色研究》的研究,申报区级课题《一般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模式研究。

3.组织各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升学习力,增强执行力。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作“大连铁路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用以评价、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方向。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实践阶段

1.各教研组、备课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每周组内推出至少一节模式研究课,学科组长带头上课,并及时组织听评课,加强改进和调整,不断完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2.各教研组针对学科特点总结,初步形成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落实新模式的课堂教学,学校开展随机课诊评活动。

3.积极开展新模式校级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验收课等课例研究活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召开新模式交流研讨会,邀请专家讲座,进行专题培训等,以教学主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解决模式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依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干部教师“全员达标”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提升阶段

1.学校及时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定期召开高效课堂研究工作推进会,以学校月例会、教学专题讲座、年级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和教学主题研究活动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模式。

2.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大连铁路中学“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与策略》,指导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微环节。

3.以“践行教学模式,解决教学问题”为目标,开展备课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助推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日臻完善,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各教研组按照区级课题《一般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实施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和阶段性成果报告。三、成果的主要内容“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四环”是指四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界定,旨在通过规定各环节的具体时间,促使教师合理规划讲授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各环节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益。时间的界定是为了使教学结构在时间安排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同时也解决了过去教师在授课时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连带问题。“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五步”是指五个具体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呈现学习目标

课前,教师依据学情设计导学案,呈现三维学习目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梳理基本知识,独立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部分。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教师在课前批阅导学案,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依据学情提出课上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达标标准,头脑清晰地进行学习。

第二步:评价预习效果并检测

为了准确把握和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的成果,培养一般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上课伊始除了要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外,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检测,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及时发现真实的学习问题并加以解决。

第三步:梳理并解决问题“两支红笔进课堂”是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长期坚持的一种很有效的做法,教师一笔在手随批,学生一笔在手随改。同样,在预习检测环节,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边巡视、边批改、边点拨、边归类汇总问题,通过剖析问题成因,选好问题突破口,来智慧地处理和解决当堂生成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我们提倡教师调动学生助教协助批改、讲题,进行加分激励,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生”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第四步:层级训练、拓展提升

本环节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归纳提升三个方面,也是一堂课实现先学后教、依学定教、以教促学的主体部分。(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针对预习问题的自查自纠和对探究知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梳理,要求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记忆,将还有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讨论环节提出,要做到全神贯注,动笔动脑,独立完成。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巡视时细心观察学生,适时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点拨,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二)合作交流(即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合作探究是学生互帮互学的重要平台,可以让全组同学更好地理解重要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展示点评是展示小组探究研讨的成果、提高应用能力以及质疑拓展的环节,通过高效展示和精彩点评,促成全体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突破知识难点。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倾听、协助中汇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三)归纳提升

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的收获,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讨、展示和点评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从思路、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第五步: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这一步是教师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提前设计题目进行纸质达标检测,要求学生按规定时间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后展示答案,解决疑难问题,分层次布置课后巩固练习作业。课后,教师依据检测结果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学校依据检测结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益,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四、研究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1.“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他们通过自己的静思、同伴的互助、小组间的竞争等方式获得的。教室内时时有创造的火花,处处有精彩的表现,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动力,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学生精神得以升华,心灵得以放飞,价值得以体现。而且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频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民主且活跃的气氛带动起了学生思想的高度解放,他们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也充满了朝气,创造的才思不断涌现。

2.“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教师的研究

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还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教学认识和教学实践的持续深入而逐渐推进的。我们运用“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有效落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目标意识、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成效意识,课堂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合理,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学校把高效课堂建设和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课改还催生了多维教师评价体系,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与活力,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近三年,教师们积极撰写关于课堂模式研究的论文及案例,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屡获大奖。我校“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大连市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仅2013至2014学年度就有八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经验分享和课例展示,得到了教育学院教研员和学科教师的普遍认可。

3.“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催生了校园的活力

学生与教师的活力推动了学校全面、优质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学校在2013年区政府年终督导评估中,跨进了一等学校的行列,《大连日报》教育版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了连续报道。2014年“两考”,我校各项指标均创学校移交西岗区政府以来成绩新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演讲、文艺、体育等综合实践类比赛有百余人次获奖。高效课堂建设使学校在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品位不断提升,学校正乘势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也在日臻完善,但一些问题也应运而生,亟待解决。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学情动态科学编制并高效使用导学案,使其更加切合课堂实际;如何使一般高中的学生快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评价;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调控课堂,保证课堂的“秩序”和“规则”,真正做到有效教学等问题,成为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个新课题。

经过近三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取得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果。当然我们也深知,一个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是仅仅几年就能看出成效的短期活动,我们会一直将这项研究踏踏实实地进行下去,在不断地探索中,结合本校校情与科研新精神进行不断的改进。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待。我们相信,只要怀揣梦想,踏实求索,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美!

“四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预习的组织策略

语文教研组 张涛

摘要:“四环五步”是我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针对校情和学情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课改理念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先学后教,依学定教”的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独立、自主、高效地进行学习。“先学后教”、“依学定教”规定了“教与学”中“学”的先导地位,把学生的主动预习与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地位与重要作用越发不容忽视,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所以,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预习主动与否,预习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四环五步 语文教学 有效预习 组织策略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我校经过实践,把“四环五步”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基本教学模式。“四环”指授课的四个环节,“五步”指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如下页图所示)。其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依学定教、以教促学、依学评教”。其具体操作是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途径,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前的主动学习者、课中的体验学习者和课后的回归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高效地参与学习。在此模式中,第一环中第二步“检测并评价预习效果”,从时间和内容上看,最多十分钟的时间要求能检测的内容是必要而精当的,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必须有预习和自主学习,突出强调了课前预习的必要和重要。毋庸置疑,预习的充分与否将关系到后面三环三步的进行。所以,在“四环五步”的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有效预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研究问题。大连铁路中学“四环五步”教学模式图

针对我校的实际学情,笔者认为,除体育学科外,“四环五步”的教学模式应该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其中首先应是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中的预习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新授一篇课文或结束一篇文本教学布置作业时,都曾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可以说,预习的作业是有的,但预习的效果是怎样的呢?作为语文教师,笔者经常遇到和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当教师检查预习作业时,学生们总是无奈摇头或匆忙翻阅教辅材料,教师则是一边压着怒气一边带领学生完成拖欠的预习任务。而且,这种情景反复地上演着。可以说,如此的预习是无效的。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教师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与要求没有精心设计,仅停留于形式,表现在口头上,过于程式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长此以往,既造成了预习环节的低效甚至无效,更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状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课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在悄然改变,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刻不容缓。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自学能力方面有独到作用。如果教师能在预习环节引导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辅以激励措施,便会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授之以渔”并将惠及学生终身发展的事情。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预习,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外国散文两篇》(《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

结合文中注释及文前“自读提示”,阅读两文。①初步体会“自读提示”中对两文内涵的简要概括。②画出《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描写托尔斯泰墓地普通、朴素的语句。③思考文题中“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说“最美”的原因何在。④体会《冬天之美》文中作者所崇尚的“自然美”。⑤想一想文中从哪些角度去具体描写法国农村冬天的自然之美。(选自《语文选修教材》)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预习要求。在学习课文之前,通过教师本人对教材和文本的阅读及认知,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并统一要求学生去感知和理解文本。这种预习要求能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否剥夺了学生主体认知和经受心理历练的机会?按照如此的预习设计,学生又将如何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和阅读能力体系?

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说:“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作用。”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语文学习的,从能力生成的角度看,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对象,不仅不是“白板”,而且是有着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主体。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已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习惯、特点和方式,千差万别,这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认清的实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出统一的“预习要求”,否则,教学中难免会有“吃不饱”与“够不着”的问题产生。

为了使预习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预习目标;要及时进行检查,掌握预习情况;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制定预习目标,即对学生预习提出具体要求,结合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引领下自学课文,对课文作尝试性的理解和探索,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目标中提出的问题,找出有疑难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独立思考的问题。

及时进行检查,掌握预习情况,就是要了解学生认真预习了没有,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及时答疑解惑。对预习好的应给予表扬,对预习差的应予以鼓励,让班里每一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平等展示自己的机会,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慰,使之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愉悦,分享成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面是笔者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为指导学生预习而设计的预习导学案。设计的思路是摒弃传统预习泛化式的做法,回避了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大篇幅介绍,直奔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一中心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感知能力。具体是通过简洁清晰、层次突出而且有联系的几个问题,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推断能力,学习和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能品读经典,并提倡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与感悟。《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预习案

一、复习文体知识

1.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概括出《水浒传》中林冲上梁山前关于林冲的情节。并思考:教材何以独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请谈谈的你看法。

二、问题引领

预习一:整体把握文本。

预习二:从小说的情节中,你认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习三:林冲的经历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预习四:名著都是经典的。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节选中,你能发现哪些地方是经典之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的节选,也是一篇经典的小说文本。为了让学生能够读懂小说,具备赏析小说的方法和能力,预习案中笔者主要分层次地设计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理解小说的特点和创作要求,并在具体文本阅读中加以运用。这部分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的,属于基础层次。其中第2题中对教材为何独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的思考,属于拓展层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感知来谈不同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问题的引领。其中,预习一是基础层次的,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小说基本结构知识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具体文本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领悟和探究小说的主题。预习中,此题学生们完成的都比较好。预习二属于提升层次,虽然有的学生完成的不够好,但学生能在问题引领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尝试却是难能可贵的。因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对预习二的理解出现深浅程度不同的回答,这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尤其是预习四,属于拓展层次,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质疑,又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与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快慰,高涨的求知欲保证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旺盛而持久。课后,学生们还沉浸在自己探求成功之后的喜悦中。

笔者围绕四个预习题设计了三节课,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品味经典,完成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文本的教学。关于林冲的故事,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基本上耳熟能详,但通过对具体的文字的品读,读出文学的味道,欣赏到经典的精彩与魅力,远远不是文字之外的影视作品所能达到的。这种收获,又是与有效地预习和预习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分不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深深感悟到:教学,预则事半功倍,不预则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效、无功。那种“上课两三分钟速读一遍”和“师即问生即答”的做法,纯属形式主义,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根本不能达到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认真切实做好预习设计与预习指导,在预习中发现“教与学”的问题,知己知彼,做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苏霍姆林斯基BA.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央教科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4]张佳昊.浅谈高中语文预习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5]郭宝琳.浅谈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J].新课程·上旬,2010(2).

[6]欧阳凯.审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J].九江师专学报,2003(2).

学案导学模式下普通高中语文有效预习指导的研究

语文教研组 王洪丽

摘要: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失的环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需要发挥预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但是,现在的高中生特别容易忽视甚至省略语文学科的预习环节,而且大量的无效预习使得课堂教学屡屡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

在重理轻文的现状下,大多数高中生没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没有掌握预习的科学方法,也不清楚通过预习应该达到的效果和作用。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预习的干预和指导,预习没有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没能对课堂探究起到推动作用,预习最终成了一句空话。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对于语文预习的意义学生是认同的,但怎样保证预习的有效性却是师生共同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让语文的预习真正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如何使高中生通过有效预习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首先,明确有效预习的界定,特别是“有效”的含义。其次,重点研究“学案导学模式”、“模式”的体现、“学案”与“有效预习”的关系、有效预习的其他方式途径以及学案与这些方式途径的关系。再次,保证语文学科预习的有效性可采用的“学案导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包括“激学引欲,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收缩目标;小组分工,二次备课;汇报展示,层级训练;方法总结,当堂检测”等五个环节。导学案的使用为“一课二分,前后循环”:预习案明确目标,收缩目标;探究案落实目标,检测目标。

语文学科的有效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有效预习的质量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不必搞“一言堂”,学生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融洽了课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预习 学案导学模式 预习案 预习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大连各高中已经全面铺开。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授课进度缓慢,原来一课时可以完成的内容往往需要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才能完成;学生的讨论刚刚进入状态,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当堂检测没法完成,作业来不及布置。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效果太差,教师课堂上要拿出3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进行课上预习,所以课堂进度完不成。时间一长,教师们为了课程进度也要走回老路上去。虽然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但课堂上效率太低,完全没法完成教学进度。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科发展不均衡,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缺少意志力。在各科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语文学科更应该抢先想办法。学生普遍对语文不重视,整天在数理化作业中周旋,这种状况更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做好上课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预习得好,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更可以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课程改革的要旨是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彻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将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到了很高的层面。学生的主体性应该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才能获得全面的提升。

但是,大多数高中生在重理轻文的现状下,特别忽视甚至省略语文学科的预习环节。有少数学生也知道课前预习,然而却仅限于自学生字新词以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不能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运用科学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预习。同时,教师对于布置预习作业,很多时候亦停留于口头说说,如“回去预习第×课,明天要上这一课”,有效预习的指导存在漏洞,预习的评价出现断层。这就使得预习形同虚设,没能对文本解读和课堂探究起到推动作用,预习最终成了一句空话,依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没有了落实的前提,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益,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国内的教学研究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论述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预习自学习惯,而笔者认为,传统预习制约课堂教学发展的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指导,导致没有正确的预习观与科学的预习方法,使预习变成了一种预先熟悉而不是自主地预先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认真考虑学生预习的程度与广度、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堂设计也没有对学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是否有教师指导,对于预习的效果应该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预习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高中阶段。

分析高中生语文预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会有一些发现。

对学生调查结果: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中学生基本上不太会主动预习语文学科,许多同学更是认为语文学科是不需要预习的;大多数学生是在任务逼迫下才去做预习作业的,对于预习的效果和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数学生没有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的课堂成就感,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无从谈起,认为语文学科的预习过于枯燥乏味,不具挑战性。这是因为许多同学从来没有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对他们而言,语文预习是可做可不做的,反正教师布置的预习也没办法检查,所以语文的预习是最容易糊弄的,学生对预习有效还是无效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教师调查结果:

根据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对语文预习设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设计不够精心,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没有以学生为本。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很少关注语文学科的预习,即使布置预习也只限于口头,缺少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有的教师则只是关注课堂,生怕要教的内容预习时都给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就缺少神秘感和激情;还有许多教师想在预习的有效性上深入探究,但迫于时间和能力的关系而没有更多的行动。

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现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设计随意,无效低效

1.缺乏目的性。很多一线教师明明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实践中仍缺乏必要的预习设计。具体到语文学科上,一般都是要求预习一篇课文,但是预习什么却是模糊不清的,往往很笼统。要通过预习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确实能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一线教师对此不清楚的话,相信学生也是不可能清楚的。预习目的不明确,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造成的。

2.缺乏趣味性。语文学科的预习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很多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却单一、机械,把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学体验变成了高考试题,似乎考试考什么就让学生完成什么,无非是做几道问答题或简答题,缺少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热爱语文的内容,缺少必要的知识拓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语文预习便越来越不能体现其特有的人文性,甚至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预习设计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会使得预习范围过窄,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广度。

3.缺乏预习习惯的培养。走形式般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态度上不会认真对待预习。很多学生不重视预习作业,认为可有可无,加上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够,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做语文预习作业,可是就算到了高中阶段,他们还是不清楚语文学科应该预习什么或是怎样预习。教师的一句预习在学生的眼中只不过是翻翻书而已,预习没有做到细致、高效、科学。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扭转学生的旧观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预习的益处。

二、形式单一,难以奏效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高中的语文不同于小学、初中的语文,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提升写作水平。基于这个目的,许多语文教师在安排预习作业时,单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反映在写和读上面的预习内容较多。似乎课堂上需要探究什么内容,才需要在预习作业上安排什么内容;课堂上不涉及的内容,预习作业上也不做任何的安排和要求。所以,许多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是没有任何设计的,大多数教师是“拿来主义”的作风,让学生直接完成课后练习的思考题而已,终年不变的预习作业就是问答题。这种单一的形式使得学生容易反感,消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实,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是有区别的,不能教师教什么才让学生预习什么,而是应该给予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去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形式单一的语文预习作业,曲解了语文学科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违背了“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课改宗旨。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现状充分研究和分析,语文预习完全变成了无效的作业。

三、评价检测不到位

评价检测不到位,也是导致语文预习常常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之一。许多教师虽然布置了预习作业,但却没有跟进的评价检测机制,学生们完成预习的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却因为失去监督而白白浪费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自身发展的缺陷。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评价检测,形成制度,落实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

有些教师还会用答案的唯一性去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认为只有和答案接近的预习作业才是有质量的,殊不知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预习作业的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结果,学生自身的真正能力在预习作业中无法体现。有些学生认为做不做预习作业没有差别,这就是因为教师的评价单一,不能做到多元评价所导致的,长此以往就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评价检测机制,约束学生的行为。

总之,“强调理性,压抑非理性;强调知识的积累,压抑知识的创新;强调被动的接受性的教育,压抑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这无疑是现在高中语文预习设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样无效低效的预习设计不仅不能实现预习的目的和功能,更会影响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不可能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知水平。

进行预习设计,首先要明确的是语文预习需要预习什么内容。从“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出发,笔者认为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在于要让学生真正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

1.基本的阅读素养。作为语文学科,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何谓“阅读能力”?是教师铺设了详尽的提问后,使得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抑或,学生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即可?其实,两者皆可。可惜,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手牵手”教学,以及学生对阅读的要求仅仅停留于解答教师提问的功利性目的,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只会“读字”,不会“读文”。这种只认识字,读完文章后脑袋里却空空如也的情况不在少数。这时,我们不禁要反思:是否忽略了让学生自己阅读这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阅读”就是没有教师的导向,也没有试题的约束,自己无拘无束地、整体地读文章,不见得即刻就读懂,但是当教师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那么自然而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升。当然,这并非一步到位,教师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去学会预习、学会阅读,继而学会真正的学习。

2.大胆的质疑素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诸多疑问。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生多数会提出如下问题: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或者针对文章本身的内容产生各色各样的“为什么”。学生的质疑的确质量有高下,有的肤浅甚至可笑,有的则深刻甚至一问惊人。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学生在自己的预习中,只要产生了自己的问号,那么这种质疑精神就是难能可贵的。教师需要所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疑问,并以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疑问。他们可以独立地深入思考,也可网络查阅及使用工具书,当然也可询问教师、家长,或者与同伴合作学习……只要是学生自主地着手解决个人疑问,那么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所体验到的就是一次完整的学习经历:初次阅读—思考质疑—解决问题。

3.持久的反思素养。人偶尔产生的思想火花,是灿烂的,却也是瞬间的。这就如同预习中,学生能借助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一般,煞是可贵;但是真正的知识积累绝不是局限于这样零碎的星星“火花”,而是应该不断整理反思,然后内化成已沉淀的、持久的知识之流。在预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已学习的内容有所反思:有没有需要弥补纠正的?有没有捷径?可不可以将其一与其二作比较归类?……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会反思,那么他已经达到了比单纯接受知识更高层次的思维层次。试想,如能确保学生在语文学科的预习中,逐步具备反思能力及精神,那么这种能力不仅有益于语文学习,也肯定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学习品质,今后的人生也将会大放异彩。“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一说,也将在有效的预习中得以实现。

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具备这些语文素养,教师在设计语文预习作业的时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免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急功近利等情况。高中语文预习作业的设计一定要从“以学生为本”出发,遵循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兴趣性、开放性这五大基本原则来保证预习的有效性。

一是要有针对性。预习的设计要避免随意和盲目,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预习什么。否则,让学生一直以熟悉课本为预习,就容易产生重复疲劳,而且也把握不住预习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高中语文的预习设计,应该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进行。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与课堂教学完全脱节,失去了预习的本来意义和价值。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对预习作用的不重视以及缺乏对教材的研究。

要使预习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文本,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充分的了解。预习作业的合理设计,应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能有效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的预习作业时,为了解决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阅读全文,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去分析居里夫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具体体现,从而初步领会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个问题就体现了预习设计的针对性,为课堂上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有层次性。因为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不同层次的个体,为真正实现预习的目的,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预习作业时就要凸显一定的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不同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的预习任务,因人而异。

预习设计的层次性体现在文本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两方面。具体指的是,设计预习作业时,要将文本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呈现出来,要体现一定的坡度;要根据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将预习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等。

例如《小溪巴赫》预习作业:

摘录文中体现小溪特点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句概括其特点。

圈划文中将小溪、巴赫音乐、巴赫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根据文意,概括巴赫音乐、巴赫性格的特点。

你认为文章标题为什么叫“小溪巴赫”?

这四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小溪的内涵和巴赫之间的联系。这种预习设计可以化难为易,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是要有启发性。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作业受到启示,从而掌握方法或悟出规律。这也是教师设计预习作业的最大目的,希望用学生的学来取代教师的教。“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题目无法穷尽,题型千变万化,但只有抓住了知识点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对预习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启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内涵,预习的形式要启发学生思考,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探讨文本,也应该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脱离现实,因为脱离现实的预习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

预习设计的启发性要求教师在设计预习问题的时候,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单调简单化,形式上要尽可能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对文本的研读要深入透彻,不可浮光掠影,否则就无法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预习问题。

目前常见的启发形式有:

问答式(最常见、最直接、最应试)。

情境创设、身份代替(能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假如你在……;假如你是……”等。

给提示语(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邂逅霍金》的预习作业:

假如你也能邂逅霍金,你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试试和作者的举动相比较。

这个问题就是启发学生去理解霍金生活在剑桥特殊的人文环境下所受到的特殊的人文关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启发的形式可以有很多,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升思维的容量,培养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是要有趣味性。根据“学力”高低,对学生预习的兴趣与难度进行调节,有利于学生自觉预习并乐于预习。预习作业要做到“分层增趣,以趣促预”。具体做法是:

引入生活情境进行活动预习,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驱动,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设计问卷调查和组织实践活动,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又抓住了他们的兴趣点;在预习中适当增加文史知识背景,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里,要注意问题设计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要向学生的经验世界进行不定向的渗透,要引导学生体会逻辑思维的快乐;问题表述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使学生在词义辨析和句法分析中获得思维乐趣。

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预习作业:有关杂文的文体介绍和鲁迅写作背景的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学习鲁迅的文章动力,领会左联五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将“龙华监狱佚名题壁诗——龙华千载仰高风,烈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给学生,让他们写出诗中烈士的姓名,这样,学生对带有时代背景特征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兴趣,也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操和革命情怀。

五是要有开放性。预习的开放性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质量,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思考,实现对文本的多重理解和个性解读。在20世纪中叶,傅庚生先生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好的是闻一知一,等而下的闻一知半,或竟闻十百才知其一。不是他们的才智太差,要怪我们这些做教师的画地为牢,把学生智慧给局限住了。”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的时候,应该保证预习的开放性,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讨,不要给学生唯一的结论和答案。很多时候,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在阅读作品、体验作品中发展起来的。而答案的唯一性往往会抹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成记忆的机器人。

为保证预习设计的开放性,要注意遵循文本的特点,须知,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开放性地思考;要尊重学生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内容并不一定要有开放性的结论;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给学生开放的空间,所以填空题、选择题不太适合。

例如《哦,香雪》的预习作业:

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以“哦,香雪,我想对你说……”一句领起,表达你的感想和体会(不少于200字);然后谈谈你说这番话的理由是什么。

要做好这道预习题,学生必须充分理解这篇小说的人物特点、时代背景及作者铁凝的思想情感。这样的预习方式在保证学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开放空间和开放思维。

预习学案的设计要求应包括以下几点:

1.学案的设计应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前预习效益。

2.学案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对教材中的难点要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认真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学案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个学案是整个课前预习尝试的核心,既是老师的指挥棒,也是学生的领路灯,又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把所制作的学案分为三个部分:导学问题、尝试探究、问题反馈。

1.导学问题。本部分紧扣课本设计1~3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既要覆盖课本的核心内容,又要分出明显的梯度。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在课本中能找到,保证95%以上的同学能做出正确的解答。视预习内容的难易,至少设计一个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整合课本内容才能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学案的关键部分,不能太难,若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一来失去了作用,二来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过易,太容易解答,也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这个问题最好设计为一题多问,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导引,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有时,遇到稍难的内容,教师估计学生预习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所设计的问题中适度给出部分疑难的解答,抛砖引玉。

2.尝试探究。本部分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一种自我检测,一般设计1~3个与预习内容相适应的题目。前两题的难度系数要低,在0.8左右,第三题的难度系数在0.6左右,最好是与前面所学重要内容相关的综合题,题目的总体难度要明显高于课后的练习。

3.问题反馈。本部分主要反馈两类问题:一是学案所列问题中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二是学生在预习中讨论、交流产生的疑难问题。

比较而言,导学问题与尝试探究部分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而问题反馈部分则是学生告诉老师课堂上该讲述什么内容。

预习案例:《项链》预习作业:

一、预习目标(阅读并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达成 / 基本达成 / 未能达成)

2.分析作品精巧的结构技巧。(达成 / 基本达成 / 未能达成)

3.初步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达成 / 基本达成 / 未能达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