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权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0:21:17

点击下载

作者:郭方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君主权威

君主权威试读:

前言

17世纪,见证了无数个国家的荣辱沉浮,也见证了一位位君主树立其权威,发展其国家的努力。在17世纪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命运。

英国的历史饱满而丰富,内战爆发、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光荣革命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在英伦三岛上演,改变着自身的同时也对重塑世界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革命的底色上,戏剧家莎士比亚、诗人弥尔顿、思想家洛克、科学家牛顿为英国增添了多彩的精神财富。

法国先是有亨利四世对国家的整饬,后又出现了纵横捭阖的首相黎塞留和叱咤风云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法国发展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能够以一种傲视群雄的姿态卓然独立。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更为法国的这种自豪感增加了一个很重的砝码。

俄国在17世纪初经历了沙皇争夺战导致的混乱,最终罗曼诺夫王朝建立,才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尤其是彼得大帝,以自己的智力与能力建立了丰功伟业,不仅进一步扩展了疆土,也引领了俄国社会的变革。

西欧的蕞尔小国荷兰,赢得了独立,并以一种敏锐的商业头脑缔造着自己的商业王国。荷兰还拥有自由的空气,吸引了无数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来到这里居住,为荷兰的成功增加无数引人注目的注脚。在北欧,丹麦、瑞典等国也在发展壮大,颇有作为的君主的出现,使它们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在亚洲,日本的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开始了日本最后一个幕府的统治,但是很快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将自己隔绝于世界的发展。

多姿多彩的君主权威时代,给我们讲述一个个传奇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不断地思考。我们既可以思考政治家的成功,也可以思考哲学家的超然,甚至我们只是关注艺术家塑造出的美好事物。历史是一泓清泉,你尽可以从中品出自己的味道。

Chapter 1 英国的浮沉

用戏剧折射时代

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巨人,他他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歌德说人们将无法用语言说尽他,曹禺说他是使人类又惊又喜的巨人。他的戏剧已经深入人心,那些铿锵有力的台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说他是文明的象征,他就是莎士比亚。奋发少年游

1564年4月23日,对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约翰和玛丽夫妇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他们原本生过两个女孩,都不幸夭折了,现在他们迎来了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的降生,他们给这个男孩起名叫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是斯特拉特福镇的镇长。由于家境殷实,到就学年龄时莎士比亚顺利进入了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在这里,莎士比亚接触到了拉丁文、古典文学、哲学、诗歌、逻辑学等。但是到了1577年,莎士比亚的父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莎士比亚的生活也一下子改变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当地一位名叫哈瑟维的姑娘结了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年轻且充满梦想的莎士比亚不想将自己所有的年华都锁在一个小镇里,首都伦敦才是他梦想的地方。

1587年,莎士比亚收拾好行囊,离开了斯特拉特福镇,前往伦敦去实现他的梦想。伦敦,的确繁华异常,泰晤士河穿城而过,河岸两边矗立着一座座宏伟气派的建筑。但是初到伦敦的莎士比亚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事事顺心,他连一个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在接连的碰壁后,他只好在一家剧院门口当起了马夫,主要负责看门、扫地和为前来看戏的绅士们牵马。

由于莎士比亚为人聪明伶俐,后来成为了剧院的一名管理人员的助手,职责是帮助设计舞台,调制音响效果。再后来,莎士比亚做起了临时演员,当然最初只是担任跑龙套的角色。但即使是在这些小的角色上,莎士比亚也全情投入,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表演天赋。久而久之,剧团终于认可了他的表演,把他聘为正式演员。

随着莎士比亚演出场次的增多,他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他也开始同社会上各个职业、各个等级的人打交道,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据说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十分欣赏莎士比亚的演出。尽管当时戏剧在英国受到极大的欢迎,但是演员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即使这样,演员之间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这样的生活环境,让莎士比亚那颗进取之心无法平复,他开始思索一条能够通向成功的光明之路。初露锋芒

当时伦敦的戏剧界,虽然演员多,但是好剧本并不多。因为戏剧的繁荣,人们就更加需要剧本的推陈出新,各个剧团经常因为找不到又新又好的剧本而苦恼。这为莎士比亚施展其写作才华提供了机会。1592年,28岁的莎士比亚将其创作的剧本《亨利六世》搬上了舞台,很快这一剧本就创下了最高的票房纪录,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也在戏剧创作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592年至1594年,莎士比亚创作了一些长篇叙事诗、十四行诗等,刊出以后同样反响强烈。1594年之后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在爱情题材上,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罗密欧莎士比亚故居与朱丽叶》最受欢迎,该剧本描位于斯特拉特福镇,至今仍保留着当初的样写的是分别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子,每处房屋都有漂亮的花园,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家族的男女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彼此相爱,但是两个家族都反对这桩婚姻,朱丽叶的家族执意让朱丽叶嫁给高贵的伯爵帕里斯。结婚前,朱丽叶得到一种药,吃后就像死了一样,她吞服了下去,并让人通知罗密欧自己是假死。但是在报信人到来之前罗密欧已经得知了朱丽叶“死去”的消息,他信以为真,自杀殉情。当朱丽叶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爱人已死,也自杀而死。这时两大家族才幡然醒悟,他们捐弃前嫌,为罗密欧和朱丽叶铸了雕像以示纪念。《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画家哈耶兹·弗朗西斯1823年绘制。表现的是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偷偷约会的情景。

在创作一系列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后,莎士比亚又创作了其他多种题材的剧本,他的剧本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发人深省,他的事业向着巅峰期迈进。四大悲剧

1600年之后,走向不惑之年的莎士比亚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对于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时他的创作开始以悲剧为主,先后创作了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大悲剧堪称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还不断被搬上舞台。《哈姆雷特》描写的是丹麦宫廷的一场争斗。丹麦国王突然去世,他的弟弟克劳迪在国人的悲痛中娶了嫂子并继承王位。此后,守城卫兵常常在夜间看到已故国王的鬼魂游荡,便将此事秘密报告给了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鼓起勇气与鬼魂对话,才知道原来是叔父克劳迪害死了父亲,便发誓要替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开始假装疯癫,为了找出真相,哈姆雷特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导演了一幕国王躺在公园里被人放出毒蛇毒害的悲剧,请叔父和母后观看。果然不出所料,叔父当场色变,不等终场就仓皇退席,母后则面色凝重。哈姆雷特要求其母疏远克劳迪,并错杀了躲在帷幕后偷听的老臣波洛涅斯。克劳迪看到事情已经败露,便将一封密信交给英国国王,打算将哈姆雷特派往英国,借英国国王之手将其杀死。不料,哈姆雷特识破了这个阴谋,中途返回丹麦,却在途中正好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情人奥菲利亚发疯落水而死的葬礼。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受人挑唆与哈姆雷特比剑,王后在观战中错喝了本来给哈姆雷特的毒药,雷欧提斯受伤死去,哈姆雷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伤,在刺死叔父后,自己也因毒性发作而死。《李尔王》描写的是一场亲情悲剧。李尔王是古代不列颠的国王,年老体衰之际要根据三个女儿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国土。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工于心计,善于用语言来博取父亲的欢心,得到了父亲赠予的国土。只有小女儿考狄利亚为人真诚,表里如一,表达了自己除了尽自己的本分去爱父亲之外,还要将自己一半的爱奉献给未来的丈夫。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决绝地与小女儿考狄利亚断绝了父女关系,并且未分给她一点国土,反而将她远嫁法国。但是,得到了土地的两个女儿觉得父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竟然逐渐剥夺了李尔王的权力,又不断地用恶言恶语在精神上折磨他,直至将他逼疯。在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的暗夜,李尔王愤怒地冲出了女儿的王宫,在野外的荒原上受尽了风雨的折磨,女儿的无情与人间的不平一起涌上心头。远在法国的考狄利亚听闻了父亲的遭遇,率领法国军队前来讨伐不义的姐姐,结果却被俘而死,李尔王也在悲愤中死去。

在创作出四大悲剧之后,莎士比亚又陆续有作品问世,但是创作的巅峰期已过。后来,在自己入股的剧场被一场大火焚毁后,莎士比亚离开了伦敦,回到了家乡。他在告别了伦敦的同时也远离了戏剧。1616年4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与世长辞。但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他的大量作品中去感悟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思想。《贡扎古遇弑记》19世纪绘画,描绘的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请叔父观看《贡扎古遇弑记》的情景。

扬帆起航“五月花”

620年,一艘小船上的一行人,在经过了旅途中的种种磨难后,终于踏上了北美大陆,他们心中的梦想将在这里生根、发芽,并1且在历史的洗礼中长成参天大树。这一群人就是英国的清教徒,这艘小船叫“五月花”,而那棵参天大树叫“美国”。受到迫害的清教徒

在英国的宗教改革中,清教徒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残酷迫害。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交流,他们反对教会的层层等级制,反对由教会操控的各种繁文缛节,主张简化仪式,虔诚信仰。但是这直接触犯了教会的利益,如果每一个人都直接与上帝交流,如果撤销教会的等级制度,教会将丧失权威,也将丧失利益,因此清教徒受到了教会的迫害。由于被当局所不容,为了逃避国内的宗教和政治迫害,他们在一个名叫约翰·鲁宾逊的人的带领下,离开了英国,迁居到宗教上较为宽容的荷兰,居住在荷兰的莱顿。但是在这里,许多人总会萌“五月花”号起航前的祈祷1620年7月22日,在“五月花”号的船甲板生出异乡的漂泊感,于是有人提上,牧师约翰·罗宾逊手持圣经,率领威廉·出,与其留在荷兰,还不如移居布拉德福德、威廉·布鲁斯特、迈尔斯·斯坦迪什和他们的家人,进行起航前的祈祷。画北美,在那里建立起真正属于自面突出了妇女和儿童,表现了家庭在社会上己的家园。这个想法得来容易,的重要性。画的左边是一道彩虹,象征希望和神圣的保护。实践起来却很难。他们必须首先获得英国政府的同意,因为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次还要有足够的资金能让他们完成迁徙。为了获得在北美的土地特许权,这批清教徒和一个名叫弗吉尼亚的移民公司签订了合同,通过移民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开拓北美土地的申请,1620年终于得到了政府批准。为了获得资金,清教徒们不断和英国的各种商人接触,最终一个叫托马斯·维斯顿的商人答应提供资金支持,条件是这些移民在北美定居之后,7年内的一切收获都要归维斯顿所有。

1620年9月23日,一艘经过改装的渔船“五月花”号满载着104人开始驶离英国,向着北美驶去。这艘船上的核心人员是清教徒,还有一些人是失去工作的工匠以及一贫如洗的农民等,他们把这艘长27米的渔船当做了理想中的诺亚方舟,里面满载着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五月花”号公约》“五月花”号出航的季节,正值大西洋上季风肆虐,船上的人们在大海上经历了66天的漂泊,风暴、疾病、缺水、缺粮,种种艰辛,他们一一尝遍。但是对新生活的渴望给了他们巨大的动力,在航行到第66天时,他们终于望见了大陆,他们欣喜若狂。但当他们仔细观察这里的陆地时却发现,这不是特许状中允许他们定居的弗吉尼亚,而是科德角(属于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残酷的海上生活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登船重新寻找弗吉尼亚,他们只好选择在此落脚。可是问题也随之产生,既然到达的地方不是弗吉尼亚,那么土地特许状也就失去了法律效力,没有人有法定的权利来约束这100多人,如果大家各自为政,那么之前的一切梦想可能都将化为泡影。感恩节的由来了普利茅斯湾的移民们开始思考着在这里定居,但是此到时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本来就在旅途中遭受了种种折磨,现在又遇到了严寒、缺少食物、疾病等苦难,当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剩下50多人。这时,当地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庄稼。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才得以在北美大陆扎下根,当这些移民收获自己的粮食时,他们邀请印第安人一起庆祝,表示感谢。此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就被定为感恩节。

为了避免大家各自为政,为了避免移民中产生内讧,移民领袖威廉·布拉德福特和布鲁斯特等决定召集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商议。最后,他们共同拟定了一个决定未来定居地管理的规则,这41名男子都在规则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公约要求现在和今后到达新的居住地的人都要秉承新教理念,要宣誓向英国国王效忠,在新的居住地自愿建立公民自治的社会团体,并且遵守已经确定的各项有益于新居住地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五月花”号公约》被看成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具有政治性质的契约文件,它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契约中体现出的公民自治的民主性也历来被津津乐道。

签订这份契约之后,移民们从科德角出发,来到了普利茅斯湾一带,他们寻找了一个定居点,开始编织他们的未来。

内战第一枪

管这是一场内战,却被看成是一个时代的开端,被定性为一尽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内战的挑起者是国王查理一世,内战的另一方是希望限制王权的议会,对王权的约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1603年,英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国王伊丽莎白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由苏格兰的詹姆斯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封建君主,他对议会的权威不屑一顾,喜欢奢侈的生活和无拘束地行使权力。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查理继承了王位,他就是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同样也继承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必然会与要限制王权的议会产生矛盾。查理一世的性格古怪,他为人刻板,平时沉默寡言,在生活上严格按照自己拟定的时间表进行,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就是这样的一位国王,当他认定国王就是国家的一切的时候,他将会不顾局势的变化而固执己见。在查理一世刚刚即位的几年中,英国不断地同西班牙和法国爆发战争。战争需要大量的费用,而当时英国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在英国,国王要征税必须要征得议会的同意,而查理一世在即位的第一年,就已经与议会闹僵了。1625年6月至8月,查理一世即位后的第一届查理一世像在荷兰画家凡·戴克创作的《穿议会召开了。在这届议会上,查理一世猎装的查理一世》中,查理一世要加大赋税的征收额度,但是议会不仅侧身站立,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叉腰,显得目空一切。没同意,反倒只允许他征收一年的吨税和磅税。吨税和磅税都是关税的一种,在查理一世之前,每个国王都可以终生征收,现在查理一世额外征收赋税的要求不仅没能得到满足,权力反倒受到了削弱,他甚为不满。

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征税,查理一世就运用国王的权力,不经过议会直接强制征收各种苛捐杂税。1627年,有5个爵士因为认为国王的征收不合法,拒绝缴纳强制性赋税而被关进了监狱,这一事件更加剧了议会的愤慨。1628年,为了表示抗议,议会通过了“权利请愿书”,主要内容是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随意征收捐税,不能以国王的权力非法逮捕任何人。

查理一世为了获得议会对他的好感,获得金钱的援助,先是假惺惺地在“权利请愿书”上签了字,接着又开始强制征收赋税,当议会起来反对的时候,1629年3月,查理一世将议会强行解散,此后11年再没有召开过议会。再次召开议会

没有了议会的限制,查理一世更加独断专行,也激起了民众越来越多的不满。从1636年开始,英国各地开始出现了各种内容的小册子,有的是直接批评查理一世的独断专行政策,有的是揭露宫廷里的腐败生活,有的是攻击查理一世跟前的红人劳德大主教,有的则是发泄群众心头的愤懑。这些小册子从各个大城市,一直到偏远的山村都在广泛传播着。

就在群众的不满之声此起彼伏的时候,由于查理一世对苏格兰的倒行逆施政策,引爆了苏格兰起义。苏格兰从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为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时起就与英格兰由同一个国王治理,但是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差异依然很明显,并仍有着独立王国的性质。苏格兰和英格兰的信仰分属于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在信仰上,教派的不同是一件大事。但是,查理一世即位后,按照劳德大主教的意见,一定要让英王查理一世和他的妻子玛丽皇后苏格兰同英格兰信仰的教派统在查理一世身边的是未来的詹姆斯二世,在皇后怀里抱着的是未来的查理二世。一。1633年,查理一世到苏格兰视察后,决定把英格兰使用的祈祷书,推行到苏格兰,这是统一教派之举,此举引起了苏格兰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普遍不满。1634年,有人举报苏格兰的巴尔马力诺勋爵有一份反对使用英格兰祈祷书的请愿书,查理一世马上下令以叛国罪将巴尔马力诺勋爵逮捕。这一事件无异于火上浇油,使苏格兰人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升级。

1637年,苏格兰人自行选举出了一个代表团,这个代表团于1638年2月起草了一份《民族公约》,公约中宣称他们将不接受新的祈祷书和新的宗教法规。这份公约本身的措辞还是温和的,显然不想与国王闹得太僵,但是查理一世得知这一消息后却火冒三丈,扬言要进行镇压,使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彻底破灭。1639年,苏格兰人组织起军队,开始攻入英格兰境内。

查理一世也想组织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镇压,但是再一次苦于军费无处筹措,一些大商人也拒绝给国王捐献费用帮助他去打一场战争。无奈之下,1639年6月,查理一世同苏格兰人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为了征收赋税同苏格兰作战,1640年4月查理一世召开了已经停开11年的议会,要求议会通过他的征税条款。但是,议会召开后不仅没同意国王的征税请求,还重申议会应该具有的权斯特拉福德伯爵像力,查理一世一怒之下,又将议斯特拉福德伯爵是英王查理一世的宠臣,但是后来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会解散了。

苏格兰人见国王并无诚意停战,就再次攻入了英格兰境内,一路上势如破竹。查理一世根本无法抵御苏格兰人的进攻,1640年9月,又被迫同苏格兰人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一次苏格兰人索要了高额的赔偿费。英国的国库里已无法满足赔偿数额,查理一世只好决定再次召开议会筹措费用。内战的爆发

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下令召开议会,此次议会是在全国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召开的,议会中议员的大部分是反对查理一世的。在议会召开不久,议会中的一些议员就提出要审判查理一世的宠臣,最受人们痛恨的斯特拉福德伯爵。民众对于这一提议积极响应,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敦促议会尽早通过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1641年5月8日,议会终于通过了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

但是根据当时的制度,议会通过的法案需要经过国王的同意后才能生效。查理一世本想通过召开议会来筹措费用,没有想到议会的法案竟然首先指向了他的宠臣,查理一世拒绝批准这个法案,并向斯特拉福德伯爵保证,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和财产。民众们得知查理一世还在包庇自己的宠臣的时候,变得异常愤怒,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聚集到国王居住的王宫前,查理一世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吓得胆战心惊,只好在议会提交的处决斯特拉福德伯爵的法案上签了字。5月12日,当斯特拉福德伯爵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这是民众的胜利,也是议会的胜利。伦敦塔敦塔是伦敦的一座著名建筑,至今仍是伦敦一处著名的伦观光景点。伦敦塔是一组塔群,11世纪是作为一座防守要塞来建造的。后来,随着历代国王的不断修建,塔群逐渐成形,伦敦塔除了是固若金汤的要塞外,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多位国王曾安居于此。同时,伦敦塔的塔群中也有监狱,伦敦塔监狱关押过无数历史名人,如培根就曾被关押在伦敦塔中。

此后,同斯特拉福德伯爵同样恶名远播,同样是查理一世宠臣的劳德大主教也被以叛国罪逮捕,囚禁在伦敦塔里。查理一世还被迫通过了议会提交的“三年法案”,根据这个法案,议会要定期召开,并且间隔年限不能超过3年,如果国王不下令召开议会,议会可以自行召开。国王也不能随意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在议会闭会期间征收的一些捐税被宣布为非法。

查理一世召开议会的初衷不仅一点没有得到满足,相反自己的权势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使他心中对议会充满了抱怨。为了再度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查理一世下令逮捕议会中要求限制王权的5个激进议员,但是这5个议员提前得知消息躲避了逮捕,并于一周后在民众的簇拥下堂而皇之地再度走进了议院。

在伦敦无计可施的查理一世,于1642年1月率领着亲信们前往英国北部的约克郡,聚集那里的王党成员准备对议会进行反扑。8月22日,王党成员在诺丁汉的一座山顶上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里的“叛乱分子”,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

纳西比之战

西比之战是英国内战中决定胜负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不仅纳决定了查理一世的命运,也决定了英国未来的命运,而这场战役本身也被看成是欧洲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两军对垒

1642年8月22日,王党军队宣布讨伐议会里的“叛乱分子”,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议会迅速组织起抵抗力量。当时王党的主要力量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议会的主要力量在东南部地区,议会军在那里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自耕农的广泛支持。

在内战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双方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讲,议会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但是从1642年到1644年议会军却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这一方面因为议会军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议会军中有一部分主和派,对于与国王作战心存疑虑,希望以和谈解决问题。

在与王党的战斗中,克伦威尔领导的队伍战绩辉煌,尤其是当这支军队于1644年取得了马斯顿荒原之战的胜利后,更是被称为“铁军”。1644年之后,议会军中的主和派也转变了看法,认为只有通过胜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于是议会军开始了大反击,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在纳西比打响。纳西比交锋

1645年6月,议会军和王党军队的主力在纳西比附近遭遇。王党军队部署在纳西比北部8千米左右的一个山岭上,议会军则驻扎在纳西比以南8千米左右,两军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6月14日凌晨,议会军的军官费尔法克斯认为王党的军队会向后撤,于是命令自己的部队向王党军队方向开进。但是出发后不久,费尔法克斯发现王党军队不仅没有后撤,反倒在向着自己迎面开来。费尔法克斯急中生智,立刻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诱敌深入的计划。他命令自己的部队马上掉转方向,做出撤退的姿态。

王党军队的先锋鲁普特果然中计,他认为议会军已经开始全线撤退,机不可失,他下令部队追赶议会军,并命人马上通报给国王查理一世。这时,费尔法克斯已经占据到了居高临下的良好地形,以逸待劳,其他议会军也已得到消息,积极配合,只等王党军队到来之后决一死战。上午10时左右,王党的追兵来到,两军的激战开始了。

查理一世将王党的军队分成三线,第一线的中路为步兵,由阿斯特里指挥;右翼是骑兵,由鲁普特指挥;左翼也是骑兵,由南格达里指挥。第二线全部由步兵组成,由霍华德指挥。第三线是查理一世亲自统领的近卫军,作为预备队。议会军只是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斯基彭的步兵居中,伊利顿和克伦威尔的骑兵分别位于左右两翼,作为接应的预备队只有三个团。

两军激战不久,议会军左翼统帅伊利顿中弹受伤,议会军左翼一时群龙无首,发生溃败。王党的右路军将领鲁普特率军追击,不仅将议会军左翼赶出了战场,还一度追击到纳西比村。左翼溃败的议会军中路此时遭到了王党军队中路军和右翼军的钳形夹击,中路军统帅斯基彭也挂了彩,中路军的状况也混乱不堪,渐渐难支。

在此危机时刻,克伦威尔果断命令议会军右翼的3000多名骑兵向王党军队左翼进行反复冲锋,这支铁军以其坚韧的意志在几轮冲锋后将王党军队的右翼击溃。随后,克伦威尔指挥右翼骑兵向中路靠拢,攻击王党中路军的左侧。王党的中路军被克伦威尔部队的冲锋弄得手足无措,议会军中路见自己的援军来到也越战越勇,王党军队的中路渐呈颓指挥官克伦威尔纳西比战役中,克伦威尔(右)势,紧接着王党军队的第二线步兵也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到了沉重打击。查理一世见自己的军队已经岌岌可危,急忙调遣近卫军前去增援阿斯特里的中路军。就在这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查理一世的马突然偏离战场向右跑去,查理一世的近卫军也糊里糊涂地跟着国王向右冲去。王党的中路军失去了查理一世的增援,被克伦威尔的骑兵迅速击溃。王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内战的天平彻底偏向了议会军。

1646年,议会军攻破了王党军队的大本营,查理一世沦为了阶下囚。

查理一世的末路

为自己的倒行逆施,查理一世由高高在上的君主沦为了阶下因囚,但是在囚禁中的他仍然策划着暴乱,希望恢复自己昔日的权威,最终在忍无可忍的英国民众的呼声中,他被推上了断头台,标志着英国内战的终结,也震惊了整个欧洲。第二次内战

1646年6月,议会军攻克了王党军队的大本营牛津,国王查理一世化装逃跑,跑到了苏格兰。不久之后,英国议会与苏格兰议会经过讨价还价之后达成协议,英格兰人以40万英镑从苏格兰人手里买回了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成为了英国议会的阶下囚,被监管在汉普顿宫,但拥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查理一世被软禁之后,议会中产生了分歧,大多数人包括克伦威尔都不想惩治国王,甚至只是想逼迫国王做出某些让步。但是被软禁的查理一世不甘心失败,从1647年10月起查理一世就秘密联系上了支持他的苏格兰人,阴谋联合苏格兰的一些封建贵族恢复他在英国的统治。11月11日夜,查理一世趁着汉普顿宫的防守松懈,逃到了南部的怀特岛,在那里得到了苏格兰使者的迎接。查理一世逃跑的消息传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民众和下层士兵克伦威尔像们纷纷要求追捕国王。克伦威尔最初还克伦威尔是英国内战中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议会军战胜王党因为国王逃脱而暗自庆幸,因为他并不军队的关键性人物。希望与国王闹得太僵,甚至对查理一世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查理一世能够满足他们所提出的条件,国王还是国王。但是到了11月21日,克伦威尔的态度却突然变了,因为这天他截获了国王给王后的一封密信,从信件的内容来看,查理一世宁愿和苏格兰人合作,也不愿意和克伦威尔合作。并承诺成功之后给苏格兰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面对残酷的现实,克伦威尔只好打消了和国王合作的念头。当11月底国王的使者去找克伦威尔谈判的时候,克伦威尔说:“我一向愿意为国王效力,但是我不愿意为了国王自取灭亡。”

1647年12月26日,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签订了秘密协议,协议中约定苏格兰人派军队帮助查理一世恢复王位,解散英国的议会军和议会,查理一世将答应在全国推行苏格兰人信仰的教派。一场新的内战正在酝酿。

1648年2月,南威尔士的王党酿造了暴乱,苏格兰人应时而动,由原来与英国议会合作,转而支持查理一世,第二次内战爆发。此时从伦敦到其他城市的一些王党成员也纷纷行动起来,就连海军舰队也有一部分投到了王党方面,形势危急。

面对危急局势,议会内部消除了分歧,议会军再次开赴前线,迎战王党军队。议会军作战英勇,加上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保皇党人亨利·里奇持,战局很快就有利于议会军。亨利·里奇是第一位英国荷兰伯爵,英国内1648年7月上旬,议会军成功平战爆发之后,他成为了英国保皇党的中坚分子。1648年第二次内战期间,亨利·里奇战息了南威尔士王党的叛乱。8月,败被俘,以叛国罪被处决。王党的军队被彻底击溃,第二次内战结束。围绕国王的斗争

1648年12月,查理一世再次沦为阶下囚,被囚禁在温莎城堡。刚刚住进城堡时,查理一世还有着国王的骄纵,当仆人礼数不周时,他大喊道:“还有什么比蔑视国王的权威更可悲的?”几个月后他终于知道,还有更大的厄运等待着他。

议会军再次取得了胜利,但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一些人仍然无法下定决心惩治国王,也不愿废除君主制度。但在民众与士兵的呼声中,议会也只好组织人讨论审判国王的问题,可究竟审不审的问题就翻来覆去拖延了近半个月。直到12月28日,议会下议院才通过决议,把查理一世作为背叛国家、挑起内战、破坏法律和人民自由的罪犯加以审判。

但是克伦威尔却将对国王的审判看成是无可奈何之举,12月底他在议会讨论审判国王的问题时发言说:“任何人,无论是谁,如果打算废黜国王或者剥夺国王子孙的王位继承权,他就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叛徒和犯上作乱的人。但是,如今上帝已经把这样的角色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别无他法。”

英国的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审判国王的决议由下议院先通过,下议院通过后要经过上议院的同意才能生效。但是当决议递交到上议院时,上议院的16位议员一致投了反对票。民众和士兵对这样的结果十分不满,既然上议院不同意,那么就让下议院享受最高权力。1649年1月4日,在民众和士兵的推动下,通过了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的决议,决议规定:国家的法律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的下议院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下议院的决议可以不经过上议院和国王的同意直接生效。

这样,1月6日,下议院通过了审判国王查理一世的最终决议,成立了由135人组成的特别法庭,这135人中包括法官、议员和高级军官。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对查理一世的审判从1649年的1月20日开始。对查理一世的指控是:国王本来应该为谋求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但是查理一世却一心贪图权力,横征暴敛,当议会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时,他挑起了内战,使无数人丧生,他对人民犯下了深重的罪行。

要惩治国王在高等法院中达成了一致,但是在如何惩治国王上却产生了很大分歧,高等法院中的一部人提出要判处查理一世死刑,很多人表示反对,曾经能征善战的议会军总司令费尔法克斯甚至宣布拒绝出席对国王的判决。但民众和士兵却支持处死咎由自取的查理一世。

1月20日,查理一世被带到了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厅,在这里他将接受审判,他终于要面对自己的厄运了,但是他仍然摆着国王的威风。他甚至不将自己当成是被告,当法官念完了对他的诉讼词后,查理一世问:“你们凭什么审问我?”的确,在一个王权专制的国家之中,法律上没有规定如何审问国王,尽管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宣判查理一世,但是法官们援引了罗马法对查理一世进行判决。

1月27日,在签署最后判决书时,135位特别法庭成员只有67人出席,在最后的判决书上签字的只有52人,这说明很多人还是支持王权的。判决书上对查理的判决是:他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善良人民的公敌,判处查理一世死刑,判决将在1月30日执行。

1月30日,天气晴朗,但是寒风却十分刺骨,上千名市民围在白厅广场周围,等待着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这样的事不仅在英国没有发生过,甚至震惊了整个欧洲,这些市民就将是这件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查理一世已经被带到了距离白厅广场不远的一个房间里,他正在做着人生落幕前的最后准备。他已经与两个孩子做了最后的道别,他也向上帝做了最后的祷告。他看见了广场周围有无数的人在等待着他被推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但他心里好像并未生出太多的恐惧,他应该为他的倒行逆施付出代价的。这个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生命代价的国王,此刻竟还保留着国王的尊严。他好好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他特意多穿了两件衣服,为的是不在寒风面前被冻得瑟瑟发抖,以免被人看成是害怕。他被推上了断头台,但是他还在努力表现出国王的气度和威严。他甚至对围观的人们说:“我将宽恕将我送上这断头台的人,宽恕是国王的权力。”之后,查理一世进行了默祷,默祷之后他的生命结束了。

查理一世之死激起了欧洲所有封建王朝的愤怒,他们把恶毒的诅咒全部“送给”了敢于处死国王的克伦威尔。这年5月19日,在欧洲各国君主的谴责声中,议会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查理一世之死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厅广场前被送上断头台。

王后玛丽亚

着亨利埃塔·玛丽亚嫁入英国,英国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然而,她不是这个变革时代中的看客,而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她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变革的发生。她渴望权势,希望受到人们的敬仰,在英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得不提的一笔。出乎预期的婚姻

当查理尚是王储的时候,他的父亲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就已经在不断和西班牙协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娶西班牙公主为妻,这样英国就能使自己的势力在欧洲更加稳固。但是当时英国的国教是新教,在三十年战争中英国也倾向于支持新教,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是对手而不是朋友。最终西班牙回绝了詹姆斯一世的请求。后来,查理的王妃人选换成了法国公主亨利埃塔·玛丽亚。亨利埃塔·玛丽亚也是天主教徒,这点为日后英国的变革埋下了伏笔。1625年6月,已经即位为英国国王的查理一世正式迎娶亨利埃塔·玛丽亚为王后。性情率直的亨利埃塔·玛丽亚一到英国,就感觉到了这个国家的沉闷,英国的宗教、语言、制度等都是令她不快。刚结婚的一段日子里,亨利埃塔·玛丽亚甚至对丈夫无礼,当面指责英国的一切都不如法国。有一次,查理一世实在忍无可忍,不得不将她的几个法国随从遣送回国,并把她的仆人全都换成了英国玛丽亚王后像人,让她接受并适应英国的一切。

渐渐地,亨利埃塔·玛丽亚改变了对丈夫的不满。远离法国,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亨利埃塔·玛丽亚很快发现了让她着迷的东西,那就是权力。她开始积极支持丈夫与议会的斗争,并很快让自己的一些想法对这个年轻国王的诸多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查理一世也乐意受妻子节制,当初他的王后候选人并不是亨利埃塔·玛丽亚,但是她肯远离欧洲大陆,到英国与他为伴,他是心存感激的。

亨利埃塔·玛丽亚的天主教信仰让英国的新教徒很是头疼,但是为了避免与国王闹得太僵,他们也不好发表意见。而国王查理一世则尽量容忍王后的一切,他希望能够讨得妻子的欢心。亨利埃塔·玛丽亚还对查理一世说,查理一世夫妇为了使民众真正地尊重王后,国两人于1625年6月12日结婚,共育有6名子女。王要首先以身作则,遇到事情要经常同她商量并采纳她的合理建议。如果查理一世有时候不顺从她,她还会对查理一世发脾气,指责他不是一个好丈夫,这一招对查理一世来说往往是奏效的。

性格强悍的亨利埃塔·玛丽亚身边很快笼络了一群人,这些人中有教士、大臣和贵族,他们已经看出了王后对权力的渴望,并认为她能够得到她想要的,因此他们接近王后,也迎合王后,和王后一起谈论欧洲大陆的风俗、文化甚至是与英国国教格格不入的天主教,他们还靠着王后获得国王的提拔。内战中的王后

亨利埃塔·玛丽亚还参与查理一世各种治国政策的制定,就连查理一世要发动内战,她也是支持的。她渴望权力,也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揽下整个王国的大权,不让议会动辄插手国王的决定,这样她的权力也就能有所提升。

为了发动内战,王党的军队需要大量的武器和弹药。1642年初,王党成员控制的地区远没有议会控制的地区富庶,手中的弹药还出现了紧缺情况,为此,王后自告奋勇,提出让她带着王室的珠宝,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大部分首饰前往荷兰,换购武器和弹药,并希望求得欧洲大陆国王们对查理一世的支援,返程后她打算驻扎在约克。而国王则继续同议会进行谈判,以便拖延时间,慢慢撤退到北方,在那里等待机会拉起讨伐议会的大旗。一切准备妥当之后,1642年1月20日,亨利埃塔·玛丽亚秘密地前往欧洲大陆。

到达荷兰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她不仅购买了武器、弹药,还展现出强大的活动能力。在有求于人的时候,她放下了架子,突然显得十分宽厚并总能说出让人爱听的优美语言。在她的如簧巧舌下,没过多久,她就使得酷爱自由的荷兰人支持她丈夫的专制之举了。王后之屋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位于格林威治,共三层,与之相连的英就是著名的王后之屋。这座王后之屋是英国著名建筑师琼斯主持设计并于1637年完工的,最初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妻子安妮王后的私人休憩和待客场所,后来成为查理一世和玛丽亚王后的住所。由于玛丽亚王后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后来这里逐渐被称为“王后之屋”。

就在王后逗留荷兰期间,英国议会也派使者沃尔特前往荷兰首都海牙,希望荷兰不要忘记英国曾经出力帮助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使荷兰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议会还希望荷兰能够在英国的内部矛盾中保持中立,以便让英国也自然发展成共和国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但是沃尔特的出行并不顺利,最初荷兰的当权者不愿意与他正面交谈,荷兰的很多民众也宁愿欢迎王后的到来也不欢迎议会使者的到来。后来沃尔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了荷兰政府一个似是而非的承诺。即便如此,亨利埃塔·玛丽亚依然于1643年2月,统领着四艘满载着火药、枪支与士兵的大船返航。

议会方面得知消息,马上派遣伯顿将军拦截亨利埃塔·玛丽亚的船只,以免武器落入王党军队的手里。当亨利埃塔·玛丽亚的船到达柏林顿港的时候,伯顿将军才率兵追到,伯顿炮轰了该地。亨利埃塔·玛丽亚原本住在码头,一个个炮弹在她周围爆炸,甚至落在了她的卧室内。全国很快就传出亨利埃塔·玛丽亚如何勇敢、如何临危不惧的消息,纽卡斯尔勋爵带了一队士兵来护送她到事先的约定地约克。伯顿将军则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认为他是国家的叛徒。纽卡斯尔在约克地区招兵买马,使自己的队伍迅速壮大。有人攻击纽卡斯尔勋爵的军队是“天主教士与王后的军队”,希望能够激起英国国教徒的普遍不满,借此贬斥并威吓纽卡斯尔,但是作用不大。

摆脱议会军拦截的亨利埃塔·玛丽亚继续留驻在约克,她并不着急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这样她一个人在约克发号施令,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权力。汉密尔顿与蒙特罗斯从苏格兰赶来,同她商量争取苏格兰赞助国王的方法。汉密尔顿希望争取苏格兰议会的支持,蒙特罗斯则说可以借助北爱尔兰一些侯爵的力量打击议会中的那些不顺从者。王后听取这些人的意见,同时她秘密地同议会的某些支持国王和王后的领袖们进行谈判,并且颇有成效。而对查理一世,王后则在约克写信给他,劝说他不要同议会讲和,要求他能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不要在压力面前退缩。于是查理一世拒绝了一些大臣停火谈判的建议,当苏格兰派出使者,希望作为议会与国王的中间调解人时,国王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甚至警告苏格兰人不要侮辱国王,让国王屈尊去受议会的摆布。

内战初期,亨利埃塔·玛丽亚对查理一世的支持对内战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本人也充分享受到了掌控权力的乐趣。查理一世的孩子们这是查理一世和玛丽娅王后所生的五个孩子。(左起)他们是玛丽公主、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伊丽莎白公主和安妮公主。离开政治漩涡

亨利埃塔·玛丽亚嫁给查理一世后,先后生下了9个孩子,其中有日后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和光荣革命中被迫下台的詹姆斯二世。虽然亨利埃塔·玛丽亚迷恋权势,但是她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她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1644年,亨利埃塔·玛丽亚的最后一个孩子就要降生了,查理一世担心内战会不利于她和孩子的健康,于是要求她回到法国去避难。亨利埃塔·玛丽亚接受了这一建议,离开了丈夫,此后他们再没能见面。回到法国的亨利埃塔·玛丽亚依旧没有忘记通过自己的关系来促使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援助查理一世,同时也彰显自己的力量。但是不管亨利埃塔·玛丽亚如何求助,也没能挽救她丈夫败亡的命运。

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此后,亨利埃塔·玛丽亚又见证了儿子查理二世的复辟,然后她于1669年8月在法国去世。虽然她已去世,但她的影响还在继续,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都培养成了天主教徒,宗教信仰上的问题直接引发了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从这方面来看,亨利埃塔·玛丽亚对英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矛盾的独裁者克伦威尔

伦威尔作为议会军的领袖人物之一,在英国内战中迅速成长克起来。当英国从君主专制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克伦威尔的权力欲也开始膨胀,作为一名清教徒,他曾经信仰民主,但是随着他开始向独裁迈进,他摇身一变成为专制的护国公。向政治靠拢

1599年4月,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东部亨廷顿郡的名门望族之家,从小家境殷实,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616年,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受到清教思想熏陶,成为了虔诚的清教徒。在剑桥大学,克伦威尔除了学习各种知识之外,还迷上了骑马、打猎。他的骑术和射击技能日益精湛,这为他日后成为军队领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617年,克伦威尔的父亲去世了,为了担起家庭重任,克伦威尔决定去伦敦闯荡。在伦敦,他结识了富商之女伊丽莎白,1620年两人完婚。克伦威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笔财产,现在伊丽莎白又带来了价值不菲的嫁妆,克伦威尔决定返回家乡亨廷顿,走政治之路。在战争中成长1628年,克伦威尔当选为亨廷顿选奥利弗·克伦威尔区的议员,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人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政治家、军事家、物,但是不久查理一世就下令解散了议宗教领袖,1653年称护国公,会。当1640年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开进行独裁统治。议会的时候,克伦威尔一跃成为了下议院的一位议员,积极与王权做斗争。

1642年8月,英国内战爆发,克伦威尔自己出资购买武器、马匹,送给要奔赴战场的志愿军,并把这些志愿军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在国王挑起内战一周后,克伦威尔检阅了自己组建起的60人的骑兵部队。两周后,他率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加入了埃塞克斯伯爵领导的议会军主力部队,被编入了骑兵团,参加了埃吉山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议会军战败了,战败之后,克伦威尔仔细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所在,并把自己的敏锐看法汇报给了议会的领袖汉普顿,这引起了汉普顿的重视。

1643年春,克伦威尔晋升为上校,负责招募和训练骑兵团。由于克伦威尔的超强能力和他本人的坚毅、勇敢,一些年轻的自耕农纷纷前来投奔,骑兵团很快组建起来。骑兵团建成之后,克伦威尔率领着这支队伍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这对于在战争中连连得胜的王党军队是不小的挫伤,王党中的很多人也记住了“克伦威尔”这个名字。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即将打响,这是王党军队与议会军队战争双方的旗帜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王党的鲁图中左边的旗帜为纳西比战役中王军的旗帜,右边的旗帜是克伦威尔的议会军旗帜。普特亲王非常想与克伦威尔一较高下。

双方军队按照传统的方式排兵布阵,将步兵作为主力安排在中间,步兵之后是骑兵。议会军队所处的地势较高,王党军队的阵前有树丛作为屏障,双方都不愿率先发动进攻,两军一直僵持到晚上。晚上7点,突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鲁普特亲王本已打算第二天再进行交战,但就在隆隆雷声中,克伦威尔的骑兵与步兵一起发起了冲锋。鲁普特亲王慌忙组织队伍应战,但是克伦威尔的骑兵速度太快,顷刻就冲入了王党军队。经过一阵厮杀,议会军大获全胜,鲁普特亲王险些被俘。这场战役之后,克伦威尔的骑兵获得了“铁军”的称号。

之后,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役纳西比之战中,当议会军处于颓势的时候,是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骑兵扭转了整个战局,使议会军转败为胜。在战争中,克伦威尔成长起来,获得的威望越来越高。内战结束之际,克伦威尔已经成为了议会军的核心人物。大权独揽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2月,议会的下议院通过了废除上议院和王权的决定,这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一个共和国。此外,根据2月所通过的决议,国家的行政权交给了由41人组成的国务会议。国务会议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自于议会议员,在这些人中,克伦威尔的地位和威望最高,他实际上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当英格兰转变为共和国的时候,苏格兰和爱尔兰却仍旧没有太平下来。查理一世的儿子,即后来的查理二世正在苏格兰积聚力量,想对英格兰进行反攻,爱尔兰的王党分子也在跃跃欲试。在这种情况下,1649年8月,克伦威尔再度披挂上阵,率领1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爱尔兰。克伦威尔进军时宣称要使爱尔兰恢复幸福与和平,但是他的大军却对爱尔兰进行了血洗。克伦威尔在爱尔兰拿下的第一个堡垒是德罗乔治·芒克像乔治·芒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位佛达城,有2000多名士兵把保皇党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查理二世复守。按照传统的打法,克伦威尔辟的关键人物。本来可以围城不攻,迫使守军投降,但是为了速战速决,克伦威尔命令自己的大军先用大炮轰开城墙,接着强行攻入城内,这种打法造成了重大的伤亡。攻陷德罗佛达城后,克伦威尔下令屠城,一时间整个城市血流成河。

1650年,爱尔兰沿海一带都落在了克伦威尔的手里,爱尔兰已经无力再组织起大规模的抵抗。这时,克伦威尔将征服爱尔兰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助手,他本人则率兵前往苏格兰去讨伐查理·斯图亚特(即后来的查理二世)和苏格兰军队。1650年7月底,克伦威尔的1.6万大军攻入苏格兰。克伦威尔本想速战速决,但是苏格兰人却不和克伦威尔进行正面决战,总是四处迂回。由于军粮供应困难和瘟疫,大战来临之前克伦威尔的部队就已经损失了5000人。

9月1日,克伦威尔的部队在顿巴宿营,紧接着,苏格兰2.3万大军占领了顿巴附近的山地,看来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苏格兰人这回是想吞掉克伦威尔了。情况非常危急,克伦威尔仔细观察了苏格兰军队的阵形,发现苏格兰军队大部分集结在右侧,这是一个介于山地和海岸之间的狭长地带,如果他主动发动进攻,苏格兰的这大部分军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苏格兰人认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全想不到克伦威尔会以自己的一万多大军主动进攻苏格兰的两万多大军,但是克伦威尔偏偏这么做了。9月2日晚,克伦威尔进行了积极部署。9月3日黎明,克伦威尔的大军向苏格兰军队发动了猛攻。苏格兰军队仓促应战,但是在经过最初的惊慌后,苏格兰军队人多势众的优势显露出来了,苏格兰军队的阵局稳定住了。就在这时,有一支新的骑兵突然从侧翼出现,冲入了苏格兰的军队,苏格兰军队被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彻底冲乱了布局。原来,克伦威尔发动进攻时,留下了4个团的预备队,就是要等到苏格兰军队阵局稳定住的时候进行第二波冲锋,这一招果然奏效。苏格兰军队彻底被克伦威尔击垮,苏格兰正式并入英国。

当克伦威尔凯旋的时候,伦敦街头站满了欢迎的人民,克伦威尔的威望空前高涨,他成了整个英国的救星。但是,克伦威尔的愿望还不止于此。护国公的专制

内战结束之后,英国社会各界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渴望建立一个能够给他们带来和平、幸福的新政权,克伦威尔被寄予了厚望。而克伦威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由于手握军权,他成为了英国最有权力的人,在军队的支持下,克伦威尔做起事来有恃无恐。

1653年4月19日,由克伦威尔组织的军官会议在伦敦白厅召开。这次军官会议要求议会自动解散,原本一直由议会与王权作斗争,现在议会将被克伦威尔一脚踢开,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4月20日,议会就通过了一个选举法案,公开与克伦威尔对抗。克伦威尔得知后火冒三丈,立刻带领一部分军队闯入了议会,他对议员们高呼:“你们整天只知道空谈,你们这里有色鬼,有酒鬼,有品德败坏的人,这个国家怎么能由你们来掌管,应该选择更有能力的人!”随即,克伦威尔强行解散了议会。掘地派运动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拒绝实行民英主改革。广大城乡贫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土地问题。1649年4月,一小群贫苦农民和城市无产者在伦敦附近的荒山上开荒种地,过共同劳动、共同衣食的公社集体生活。他们由于挖掘荒地而得名为掘地派。掘地派的行动很快获得了各地的响应,英国各郡都发生了贫民耕种荒地的运动,有的地方参加者达千人之多。声势浩大的掘地派运动威胁到私有制的基础,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恐惧。克伦威尔统治集团采取武力镇压。到1651年底,各地的掘地派运动都被镇压下去了。

解散了议会,克伦威尔除去了登上权力巅峰的后顾之忧。1653年12月,军官会议起草了一份宪法草案,根据这个草案,克伦威尔将成为终身护国公,护国公的权力受到国务会议的制约,但是同时又规定,国务会议的议员人选要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担任,这样实际上就没有任何部门、任何人能够再来限制克伦威尔的权力了。

1653年12月16日,伦敦市政厅内人头攒动。这些人都是英国社会的名流,今天他们将见证护国公的就任仪式。克伦威尔身穿长袍,神情庄严,当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印和国剑交到克伦威尔的手中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克伦威尔也在这掌声中洋洋自得,他终于成了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最高主宰。教堂的钟声伦威尔统治时期,法律十分严苛,不少人惨死。但有克时,克伦威尔也能显现出难得的温情。一次,有一个军官因为谋反罪被逮捕,即将被砍头,军官的妻子跪在克伦威尔的面前替丈夫求情,克伦威尔说道:“我言出必行,黄昏时教堂的钟声一响,你丈夫就将人头落地。”可到了黄昏时,教堂的钟声一直都没有响,克伦威尔带着人到教堂查看,发现军官的妻子已经昏倒在地,手中紧紧握着钟锤。见此情景,克伦威尔说:“我说过,黄昏时教堂钟声响起,将犯人斩首,但是黄昏已过,教堂的钟声没响,所以可以使犯人免于受刑了。”护国公的内政外交

克伦威尔统治初期,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对王党分子采取了既往不咎的政策,还实行了宗教宽容政策,允许任何教派以自己的方式来信仰上帝,还向犹太人打开大门,使他们能够进入英国生活。但是克伦威尔的宽容并没有换来王党分子的驯服,他们仍然在寻找机会制造暴乱。一些反对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人也发出了不满的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克伦威尔抛弃了宽容政策,开始使用暴力手段,将大量的反对者送入了监狱,并建立起庞大的特务组织,四处搜集情报。

为了便于管理,克伦威尔还实行了全国性的军事管制,把全国划分为12个区,每一个区派一名少将担任总督,由骑兵和民兵协助总督管理。在军事管制下,不仅王党分子受到严密监视,人民的言论和自由也受到限制,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在商业方面,克伦威尔采取措施保护了大商人集团的利益。在克伦威尔之前的英国,出现了许多大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往往独占某一地区的贸易。在英国内战爆发后,民众们也将矛头指向了这些大公司,对大商人集团提出了非议。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之后,要求废除商人寡头独占贸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克伦威尔却无意完全取缔这些公司。他认为,公司被一个大商人独占的确是有害的,但是可以通过商人们集体占有公司来调和这种不合理的情况,于是在克伦威尔的支持下,由商人集团组建的贸易公司活跃起来。这些公司对于英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克伦威尔在内政方面做了种种变革,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不过在外交方面,他却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英国同很多欧洲国家的关系较为紧张。英国同荷兰交战,丹麦和瑞典挡住了英国人进入波罗的海的脚步,葡萄牙人支持英国王党成员并劫掠护国公政府的船只,西班牙不让英国通过地中海。面对窘困的外交局面,克伦威尔采用了强势战略,与荷兰开战,击败了荷兰的舰队,迫使荷兰接受英国制定的《航海条例》并赔偿英国的损失。同瑞典、丹麦和葡萄牙进行艰苦的谈判,在恩威并施之下与三国签订了有利于英国的商贸条约。1655年,英国争得了法国的支持,同西班牙开战,英国舰队占领了西班牙所属的加勒比海岛屿牙买加,使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尽管克伦威尔在外交领域斗志昂扬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因病在白厅去世,虽然他生前有着护国公的荣耀,但是当他死亡时显得是那样的落寞。没有人哀悼他,人们用沉默迎接他的死亡。当时护国公政府的一位秘书这样写道:“连一声狗叫都没有,到处一片寂静。”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为了报复,王党分子将克伦威尔的尸体挖出来进行鞭尸,然后又钉在了威斯敏斯克伦威尔像1658年9月3日,一代强人克伦威尔因为疟特教堂的一根柱子上,这就是一疾病逝于伦敦。代枭雄克伦威尔的最后结局。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结束之后,查理·斯图亚特登上王位,即查克理二世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这一时期,一切似乎出现逆转,英伦大地的上空愁云惨淡,等待着一缕清风吹尽阴霾。克伦威尔死后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克伦威尔的儿子理查即位为护国公。理查为人懦弱,以致王党分子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小丑”。一些曾经臣服于克伦威尔的高级军官现在也不服从管制,他们都希望能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成为第二个克伦威尔,英国又陷入政治纷争之中。1658年12月,理查召开了新的议会,希望依靠文职人员来治理国家,但是遭到了军官们的反对。同时议员们对军队也比较敌视,他们认为国家不能处在军人的控制之下,那是不能令人容忍的。以弗利伍德为代表的军官迅速采取行动,迫使理查解散了议会。但是紧接着,下层士兵也暴露出对高级军官们的不满,他们号召要重新召开议会,1659年7月,第二次议会召开,议员们一如既往地站在对军队掌权不满的立场上。弗利伍德再次领导军人强行解散了议会,并以他为首组建了主要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安全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管理国家大事,理查则被迫放弃护国公的职位,退出了政治舞台。查理二世重返伦敦弗利伍德的“安全委员会”组建后,没能赢得广泛人心,伦敦的一些贵少年时期的查理二世族拒绝服从弗利伍德的统治。同时军官之间的争权夺势也愈演愈烈。此时,驻扎在苏格兰的乔治·蒙克将军看到伦敦的混乱局势,准备兵进伦敦。

蒙克将军是坚定的王党成员,在王党军队战败的时候,蒙克宣布服从议会,但是很快便带领自己的军队开赴苏格兰,避开了伦敦的政治漩涡。在苏格兰,蒙克一直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积极接触。当弗利伍德解散议会之后,蒙克高调宣布自己要保卫议会,维护人民的权利,率领军队向伦敦进发,并很快得到了费尔法克斯军队的支持。

蒙克在没有遇到一场像样的抵抗的情况下,于1660年2月初进入伦敦。此前弗利伍德的“安全委员会”已经因为不能解决英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而被群情激愤的民众赶下了台。蒙克进入伦敦后,虽然极力稳定政局,但是各种力量的较量仍在进行,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够建立稳固的统治,于是人们开始怀念王权专制时期,把目光投向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年4月,伦敦召开了一届特别议会,这届特别议会做出决定,派人到荷兰去商谈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回国的事宜。查理·斯图亚特在蒙克的授意下高调宣布如果自己回国继任国王,将对内战期间的一些制度和财产不予变更,并允许信仰自由,除了直接参与处死他父亲的一些人之外,其他反对过国王的人将一概不予追究。庆祝查理二世复辟这幅荷兰油画创作于1660年,描绘了英国王室为了庆祝查理二世复辟,在海牙举办的盛大宴会。画中查理二世正和他的姐姐玛丽跳舞。

查理·斯图亚特的这番言论赢得了更多英国人的支持。1660年5月,查理·斯图亚特在长期逃亡之后,重返伦敦,登上了王位,是为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的统治

查理二世当上国王之后,原本希望恢复以往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大商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壮大,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忽视,因此,在查理二世的政府内,既有以前的王党成员,也有以前的议会成员,两派之间的分歧十分明显,以致后来形成了两个党派——辉格党和托利党,但是这两派又都在政府中拥有一定的权势。

虽然查理二世心中还想恢复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在当上国王初期,他的一些所作所为的确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查理二世在“弑君犯”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宽容。反对过国王查理一世的人大部分被赦免,只定下了57名与判决和处死查理一世有关的人。在这57人中,有20余人已经去世,有10余人已经逃亡国外,剩下来的只有20余人。查理二世又进一步将这20余人中的一些人赦免了死罪,最终只将9个人定为死刑。面对查理二世的宽容,王党的其他分子则表现出了不宽容,他们甚至将克伦威尔等人的尸体挖掘出来进行鞭尸,然后钉在教堂的柱子上,又处死了另外几个人。英王查理二世像

但是在后期,因为议会中的一些议员仍然在积极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使查理二世产生了不满。查理二世在外交中,一直与法国较为友好,当时法国的国王是路易十四,查理二世的行为使英国人认为他们的国王要效仿法国的太阳王,加强国王的权威,压制人民的自由。查理二世为了免于受到苛责,开始在外交上采取两面派的做法,一方面他表面上同荷兰、瑞典结成了反法同盟;另一方面又暗地里与法国签订秘密协议,允诺将在未来的法荷战争中帮助法国。作为回报,法国给查理二世提供财政援助。在与议会的斗争中,查理二世的软肋就是议会控制着给国王拨款的权力,当国王与议会产生冲突时,议会往往以限制拨款来打击国王。当查理二世从法国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后,在与议会的对抗中变得底气十足,甚至几次将议会解散。与此同时,查理二世还通过扶植忠心于自己的地方行政官员和议员的方式来作为同议会斗争的砝码。詹姆斯二世的倒行逆施

1685年,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继承王位,即詹姆斯二世。即位之初,詹姆斯二世并未表现出独裁专制的意向,与议会的斗争也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尽管他本人信仰的是天主教,而英国的新教是国家的主要信仰,詹姆斯二世仍旧显得对宗教信仰较为宽容。

但是没过多久,形势就发生了转变。詹姆斯二世要建立独裁统治的想法已经昭然若揭。詹姆斯二世要重建强大的君主权威,第一步是要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常备军。在当时的英国,国王不能够掌握常备的武装力量,这就是王权不能过于强大的直接原因。在詹姆斯二世即位之初,英国境内曾经发生了一起规模不大的叛乱,在镇压这次叛乱中,詹姆斯二世召集了一支大约3万人的军队。在顺利镇压起义后,詹姆斯二世要将这支军队建成隶属于国王的常备军,这引起了人们对国王的不信任。

此外,詹姆斯二世还极力推崇天主教。自伊丽莎白女王以来,在英国信奉国教、排斥天主教一直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现在国王竟然成了天主教的信徒。不仅国王是天主教信徒,王后也是,那么将来的王子定然也是,难道此后将一直由天主教国王来管理这个新教国家?不只如此,詹姆斯二世还任命了大量的天主教徒担任文武官员,并赐给天主教徒大量的田产,甚至一些军队的指挥权也落在了天主教徒的手中。在詹姆斯二世的支持下,天主教徒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引起了国教徒极大的不满。正是在詹姆斯二世像詹姆斯二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天主教国宗教的问题上,詹姆斯二世使得王。曾经一直支持他的托利党也开始出现大量反对的声音,他们开始与国王疏远,与辉格党人走得越来越近。

詹姆斯二世已经预感到了政治危机,1687年他颁布了《宗教自由宣言》,表示一切非国教徒都可以公开进行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虽然从字面上看,这一宣言有着宗教自由的影子,但是对于当时的英国国教徒来说,这无异于挑衅。1688年4月末,詹姆斯二世再次发布了一则《宗教自由宣言》,并要求在以后的每个星期日在教堂里都要宣读这一文件。这一消息传出后,大约有90%的教士拒绝服从,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首的7名主教向国王递交了一份“请愿书”,指责国王此举非法。詹姆斯二世恼羞成怒,命人将7位主教交付法庭审讯。但是,法庭最终判决7位主教无罪释放,詹姆斯二世的威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日临近了。光荣革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却完成了一次举世瞩目的转变,多这年之后英国人仍在津津乐道这场变革,几个世纪之后人们也在聚焦这场变革,这场变革在之前两次内战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最终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的原则,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矛盾激化

就在全国都反对詹姆斯二世的宗教政策的时候,1688年5月10日,传来消息,王后玛丽生下了一个男孩。詹姆斯二世和王后玛丽都是天主教信徒,人们原本寄希望于詹姆斯二世死后由嫁到荷兰的信奉新教的玛丽公主执政,但是王子降生的消息无疑浇灭了人们希望的火花。围绕着王子真假的问题还传出了流言蜚语,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王后多年没有生育,突然又传出了生下王子的消息?一些人揣测,有可能是天主教徒从中做了手脚,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绘一天夜里看见有人将一个男婴偷偷送入了王宫。《詹姆斯二世与安妮·海德》但不管人们怎么描绘,这个彼得·莱利爵士绘。詹姆斯二世(1633~王子是的确存在了,英国将来的1701),英国国王,安妮·海德是其第一任妻子,生育的两位女儿玛丽(1662~君主仍将是一位天主教徒,如何1694)和安妮(1665~1714),后来都成为应对这种局面,成了一个大难英国女王。题。1688年7月30日,伦敦的7位政治要人举行了秘密集会,这7个人中既有于一个月前反对过国王的伦敦主教,也有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成员,这是两党冒着杀头风险举行的一次秘密磋商,这次磋商将决定英国未来的命运。

7位政治要人商量的问题是将由谁来管理这个国家,最终他们认为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是最佳人选。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长女,嫁给了荷兰执政威廉,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新教徒,如果由他们来管理这个国家,应该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商量妥当之后,这7位政治要人写了一封密信,命人交给威廉,信中的内容大致是说:“我们诚恳地希望威廉执政和玛丽公主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找到一种能够挽救英国的办法,使英国不至于成为天主教徒的天下。”

接到邀请信的威廉喜出望外,因为此时他正与法国闹得很不愉快,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但詹姆斯二世似乎毫无支持他的意思。如果英国能够落入他的手中,他将不再害怕法国的威胁。此前,威廉就已经在前往英国庆贺詹姆斯二世喜得贵子的时候与乔治·杰斐斯遭到围攻在光荣革命期间,一向依附詹姆斯二世的贵英国的一些大臣有过交流,知道族乔治·杰斐斯遭到了伦敦群众的围攻,后来被关进了伦敦塔,几个月后死在了那里。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对他的岳父产生了敌视的情绪,这次如果他举兵前往英国,很可能大功告成,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做好一切准备,准备兵发伦敦。威廉登陆

1688年9月,法国与德意志的一个选帝侯发生了矛盾,二者准备兵戎相见,这让威廉解除了后顾之忧。11月初,威廉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与财产”为名义,率领1.4万人的军队从荷兰起航,向伦敦开进。威廉最初的打算是在英国北部登陆,按照事先约定,英国的一些贵族已经做好准备同威廉的大军会合。但是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风向多变,威廉没能按照事先约定的路线登陆,他的舰队被吹过了多佛尔海峡。11月5日,威廉率领大军在德文郡的托尔湾登陆。虽然威廉的登陆受到了风向的影响,但也因此得到了好处,那就是英国的巡逻船因为大风的关系没有办法出海巡逻,这样就使得威廉的登陆进行得异常顺利。

威廉在托尔湾登陆后,最初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因为这不是事先约定的地点,况且在英国国内还有很多人把推翻国王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很快局势就出现了转变,因为面对威廉的入侵,詹姆斯二世不仅没有反省自身的过失,还依旧我行我素,这让很多贵族失望至极,他们纷纷开始倒向威廉,威廉的进军之路变得越来越顺利。辉格党和托利党格党和托利党是17世纪下半叶英国政治中诞生的两个政辉党,在当时他们还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政党。1679年,在议会讨论詹姆斯公爵(即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英国国王的王位时,政见不同的议员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赞成的一方被对方称为“托利”,“托利”一词源自爱尔兰语,意思是“不法之徒”。反对的一方被对方称为“辉格”,“辉格”一词源自苏格兰语,意思是“马贼”。渐渐地,这两个原本用来嘲讽对方的词也被双方用来自称,于是辉格党和托利党形成了。后来,辉格党不再否定君主制,因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削弱,议会权力大幅提升;托利党也不再拥护王权专制,过度的君主权威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两党制的开端。

但是威廉的军队有1.4万人,而此时英国的军队却有4万人,这是詹姆斯二世一手建立起来的。在人数对比上,显然众寡悬殊。英国的军队也比威廉的军队更熟悉地形,占有地利,一旦英国军队发起冲锋,威廉的胜算并无把握。此时,詹姆斯二世倚重的战将是约翰·丘吉尔。丘吉尔的妻子是住在宫廷中的另一位公主安妮的侍女,因此丘吉尔与宫廷的关系十分密切,国王詹姆斯二世也十分欣赏这位年轻人。在威廉登陆之后,詹姆斯二世将兵权交到了丘吉尔手里,丘吉尔也向国王表示了效忠。可让国王没有想到的是,当丘吉尔将军队浩浩荡荡开往前线的时候,他不仅没有与威廉交锋,反倒将兵权交给了威廉并对威廉表示了臣服。丘吉尔的反戈一击,使英国彻底丧失了抵抗力量。詹姆斯二世剩下的一些军队,只好一路撤退到伦敦。

此时的英国已经丧失了抵抗力量,而威廉也不想与日后要统治的民众产生隔阂,于是他采取了迂回战略,尽量不与一些城市的守军发生冲突,就这样,威廉几乎是以一种兵不血刃的方式开进到了伦敦城下,这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此时,再也没有人公开站出来表示支持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自己也感叹:“我的女儿抛弃了我,我一手组建起来的军队也背叛了我,像这样的人都背叛了我,我还能寄希望于哪里呢?”《权利法案》

无计可施的詹姆斯二世只好选择出逃,他生怕会发生1649年那样的事。他先将他的王后和王子送到了法国,然后自己于深夜逃出王宫,渡过泰晤士河,想先逃往爱尔兰,然后转往法国。就在詹姆斯二世秘密逃出王宫,准备登船出发的时候,一个渔民发现了他,渔民立刻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威廉。威廉陷入了沉思,如果把詹姆斯二世扣留在英国,对他来说反倒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他能将这个国王处死吗?显然不能,国家的情况已经无法再将一个国王送上断头台;将国王软禁,说不定哪天人们又将这个国王抬了出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个谋反的罪名。想来想去威廉觉得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国王逃走算了,于是詹姆斯二世才得以逃往法国。

詹姆斯二世出逃之后,威廉松了一口气,马上命令各地选派代表到伦敦召开会议,一同商定英国的未来。这次会议逐渐发展成了一届议会,最后议会宣布:詹姆斯二世擅自离开职守,背离了国王的职责,这表明他已自动退位。会议决定由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出任英国国王。这一结果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经过协商和妥协的结果。

在这次选定国王的时候,议会已经变得比以前更加底气十足,议员们清醒地达成共识,要限制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权力部门,这样才能更符合大众的利益。于是,在威廉和玛丽登基之前,他们不得不先批准了一项《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法案中明确规定了人民享有“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人民权利的代表机构是议会;不经议威廉三世和女王玛丽二世光荣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在迎来新的国王的同会同意国王不能制定或终止任何时,王权终于让位给议会,英国逐步确立了法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议会制君主立宪。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议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见;议会应该定期召开等。《权利法案》以契约的形式在人民与国王之间达成了协定,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重要根基。

1689年2月13日,威廉和玛丽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正式登上英国王位,同年10月,《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颁布,至此光荣革命胜利完成,这次革命之所以被西方史学家们称作光荣革命,是因为相较于残酷的内战来说,这次革命并没有发生大的流血冲突,这一点即便在几个世纪之后也仍然为英国人津津乐道。

政论家与诗人弥尔顿

尔顿是17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政论文章引弥领了社会思潮的变动,他的诗歌让人们沉湎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他将政论家与诗人这两个角色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文字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美好的家庭

1608年12月9日,在英国伦敦的普赛路面包街上,一所门前挂有雄鹰展翅状标志的事务所里诞生了一名男婴。在随后的年代里,英国陷入了内战、共和、复辟的大动乱中难以自拔,人们不曾想到,竟是昔日的这名男婴日后所主张的自由思想可以引导他们走向光明。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伟大诗人和政论家的名字——约翰·弥尔顿。弥尔顿的父亲思想开明,信奉新教,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兴趣广泛,文化修养很高。母亲性情温和,喜爱诗歌。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殷实而又充满自由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弥尔顿无疑是幸运的宠儿。在父母精心为他安排的求学之路上,弥尔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他天资聪颖,领悟力、弥尔顿像弥尔顿(1608~1674),伟大的记忆力极强,幼年时就热爱诗歌,能够英国诗人,《失乐园》的作者。流利背诵荷马的诗作。弥尔顿12岁时,父亲送他进入圣保罗学校。圣保罗中学的校长是牛津大学圣体学院的文学硕士亚历山大·吉尔,他为学生选取的教材中有很多英国诗人的诗作选段,这大大提高了弥尔顿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弥尔顿的家庭教师除了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外,还是一名清教神学家,这对引导弥尔顿的宗教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入诗坛

1625年,弥尔顿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弥尔顿父亲的初衷是希望弥尔顿在这里可以接受到自由的学术气氛的熏陶,可是事与愿违,弥尔顿的导师却是竭力要求学生走学究式的治学路线,这与弥尔顿一直以来接受的开放自由的教育正好相悖。弥尔17世纪英国各行业的状况顿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固定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反抗,因此受到处分被迫停学回家。虽然后来校方为弥尔顿更换了导师,弥尔顿也得以重返校园,但是剑桥的魅力在他的心中已经大打折扣。1632年,弥尔顿取得了硕士学位。面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的情况,弥尔顿放弃了谋求教会牧师职位的想法,认为自己要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更加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积累。于是,他隐居到父亲的乡间别墅,潜心阅读,在前后6年的时间里,他学习了多国语言,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经典著作,同时致力于诗歌创作,一时间《快乐的人》、《幽思的人》、《利西达斯》等短诗成了他早期的名篇。伟大的政论家

1638年春天,弥尔顿告别家人,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游历欧洲。弥尔顿首先来到巴黎,在这里他受到盛情款待,并结识了荷兰法学家、国际法的鼻祖格劳修斯。随后经尼斯、热那亚来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这里他参加集会,以文会友,与众多人文学者、艺术家进行交流,他的诗歌也受到了高度的赞誉。在这里弥尔顿见到了被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的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为科学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他坚持真理的信念令弥尔顿敬佩不已,面对当时已经双目失明、垂垂老矣的伽利略,弥尔顿百感交集,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此时的弥尔顿未曾想到多年后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命运。正当弥尔顿拜别伽利略,准备继续旅行之时,传来了英国即将爆发革命的惊人消息,弥尔顿听闻,匆匆回国,意欲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从此,弥尔顿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641年,弥尔顿回到英国,他站在清教徒的立场上,选择政论和小册子作为他的武器,向封建王朝的国教和政体开战。一年多时间,他就发表了五本关于宗教自由的小册子,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逐出乐园的亚当和夏娃

1641年,33岁的弥尔顿终于奉父亲之命,与17岁的玛丽·鲍威尔结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弥尔顿与玛丽婚后的相处并不和谐融洽,仅仅一个多月玛丽便回了娘家。这令弥尔顿情绪异常激动,他接连发表了四篇论离婚的小册子,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婚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连结婚戒指上都刻有“神赐予的,不可分开”的字样。弥尔顿的叛逆宣言受到了世人的耻笑和攻击,就连它的出版都受到了政府的压制。虽然后来弥尔顿与玛丽在众亲友的撮合下重又和好,但是这次婚姻的遭遇为弥尔顿以后的婚姻生活种下了不幸的种子。之后,弥尔顿又有过两段婚姻,虽然与第三任妻子也曾有过短暂、温馨的生活,但是他与三个女儿之间的矛盾仍旧让他烦恼不已。

1649年,革命政府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积极响应,为了巩固独立派政权的需要和增强人民革命的信心,他充分发挥舆论的喉舌作用,写了《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此后,弥尔顿经朋友介绍加入了革命政府,一直到1657年,弥尔顿都在克伦威尔政府里担任拉丁文秘书。1651~1652年,他的双目几近完全失明,当时他刚刚43岁。在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再声辩》等小册子共25本。弥尔顿通过这些小册子表达了他坚决地反对封建专制、支持共和政体和捍卫基本人权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诗坛巨匠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将革命民主的曙光重新笼罩上了恐怖的色彩。很多曾经坚持革命的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变节,但是弥尔顿还在坚守阵地,他发表演说《自由共和国》,继续与专制王权斗争,很快被投入监狱。后来,斯图亚特王朝的当权者们释放了他。离开牢房的弥尔顿已经潦倒到了极点,但是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在后来的十几年间写下了《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继续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不屈的战斗精神。《失乐园》无疑是弥尔顿众多篇章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取材于《旧约·创世记》,共十二卷,一万余行。在诗作中,撒旦担任天使首领一职,因对上帝宣布耶稣为诸神首领的决定愤愤不满,于是组织天使进行反叛,结果惨败受罚,与自己的叛乱部下被一起打入火海构成的地狱。但是,撒旦并没有屈服,听说上帝开创了新的天地,培育了人类,便偷偷前往伊甸园去诱惑亚当和夏娃。结果,化身为蛇的撒旦用花言巧语骗取了夏娃的信任,令她偷尝了禁果。亚当为了表达对夏娃炽热的爱,愿与她同罪受罚。由于耶稣的求情,上帝免去了亚当和夏娃的死罪,将他们驱逐出了乐园。撒旦见状,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不料却被上帝变形为蛇,令他吞食幻境中的禁果,结果吃到的却是苦土。在这里,弥尔顿通过讲述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诱惑和撒旦反叛受到惩罚的两个故事线索,表现了他对人类不幸的根源所进行的探索。随后相继出版的《复乐园》与《力士参孙》也均取材于《圣经》,同样通过耶稣的伟岸形象和力士参孙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虔诚的信仰和革命的激情。

1674年11月8日,病魔缠身的弥尔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66岁,当时的他正在着手准备长篇论著《论基督教教义》。弥尔顿一生笔耕不辍,奋斗不止,却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自由民主的光明降临了英伦三岛,弥尔顿思想的种子甚至撒向西方世界,引发了更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

洛克的沉浮人生

克,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成果不洛只是沉思形而上的哲学世界,更多的是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人类理智论》如此,《政府论》也同样如此。洛克见证了英国政治的变动,也在这场变动中经历着人生的浮沉。讨厌的学校“我刚刚在这个世界能够觉察到自己存在的时候,我就已经置身在暴风骤雨中。”这是约翰·洛克对自己出生时的社会环境的描述。1632的英国,正处在内战的前夕,国王查理一世的横征暴敛以及他与议会的僵化关系,使很多人都觉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空气了。洛克的父亲是一位崇尚自由的乡村律师,当1642年内战爆发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议会军,与王党军队作战。在经过了长期的战争后,1649年,不可一世的国王查理一世终于被推上了断头台,接着开始了另一位独裁者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动乱时代,洛克就在这样的时代里成长起来。洛克像洛克在十几岁时进入了伦敦著名的约翰·洛克(1632~1704),英威斯敏斯特中学学习,但是学校里那种国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建立了古典的英国经验主义,他的政治压抑的气氛是洛克不喜欢的,他的自由著作奠定了现代民主的基础。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遏制。20岁时,洛克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学习,大学里的生活同样不愉快。学校的老师们讲着枯燥无聊的课程,很少出现能够振奋人心的讨论,后来洛克在谈论大学生活时说:“我认为大学里我一无所获,甚至很少有能增进我理解力的启迪。”

尽管讨厌大学生活,但是洛克的成绩还是相当优异,毕业后被留在了基督学院担任希腊语教师。在教学之余他对医学、物理学、化学都开始涉猎,并在每一个方面都取得了些成绩,尤其是在医学方面。

担任教师没多久,洛克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他接连失去了两位至亲。洛克的母亲在他童年时就已经去世,现在他的父亲和唯一的哥哥也相继病逝,洛克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于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各项学术研究中,并广泛结交知识界的朋友。

这些朋友之中有当时英国最知名的科学家波义耳。1654年波义耳来到牛津大学,洛克和他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洛克经常向波义耳请教物理和化学方面的问题,而波义耳则称得上是现代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除了波义耳之外,洛克和牛顿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书信中互相阐发自己的观点。1668年,36岁的洛克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在气洛克的好友化学家波义耳象学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洛克的好友波义耳出版了洛克在自然科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一本对化学发展产还要数医学。在医学上洛克曾拿生重大影响的著作。革命导师马克思赞扬道“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到过学位,并得到过专项资金资助,伦敦第一流的医生希顿汉姆博士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洛克在医学上不仅有相当好的判断力,还有最熟练的技巧,与我本人相比,洛克也是当之无愧的专家。你知道吗,最令我高兴的是我治疗热病的全部方法都得到了洛克的赞同。”由此可见洛克诊疗技术的高明,只是洛克并没有开设诊所,因此得到他高明诊治的人很少,阿什利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随阿什利

阿什利勋爵是当时英国政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洛克成为了阿什利勋爵的顾问,他曾为阿什利做了一个难度相当大的手术,从他的胸腔里取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洛克医术的高明和知识的广博使阿什利十分欣赏,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洛克还经常在政治问题上给阿什利提供参考意见。

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回到伦敦,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掌握了权力的查理二世尽管考虑着要重新建立至高无上的王权,但是也不得不顾及当时已经十分强大的议会力量。1672年,阿什利勋爵受封为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他作为议会力量的代表,被查理二世提拔为王国中至关重要的大法官。大权在握的阿什利勋爵组建起了辉格党,与当时拥护王权的托利党展开了争斗。深受阿什利赏识的洛克很快也在政府中谋到了一个美差。洛克与霍布斯思想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早于洛克,曾在克伦威尔的政英府中任职,一度受到克伦威尔的赏识。霍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中描述的一种体形硕大的怪兽,霍布斯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国家。霍布斯也论述了自然状态,但是他所描绘的自然状态与洛克不同,他认为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视其他人为敌人,因此人们才组建国家。组建国家之后就要推举管理人,于是君主出现了。霍布斯支持君主专制,并为克伦威尔的独裁政权辩解。洛克则从自然状态引申出了社会契约论,这也是对光荣革命后君主权威受到限制的推崇。

但是没过多久,查理二世开始怀疑阿什利,解除了他的职务并把他关进了伦敦塔。此时洛克也只好避居到了法国南部,在那里他一方面可以躲开政治的漩涡,一方面可以去思考、写作他那部经典著作《人类理智论》。

等到洛克重新返回英国时,阿什利又重新得到了国王的信任,并当上了英国议会上院的院长。但是不到两年时间,阿什利再度被指控犯有重大叛国罪,再一次被囚禁在伦敦塔中。对政治丧失了信心的阿什利最后蒙屈而死。因为洛克是阿什利的挚友,阿什利的政敌们就想把洛克也送入监狱,只是他们抓不到洛克的把柄。

查理二世为以防万一,还是不顾当时牛津大学的传统,强行迫使牛津大学解除洛克的教职,牛津大学迫于无奈只好按国王的命令办了。被解除教职的洛克最初还居住在伦敦,但他越来越发现,伦敦的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专制,他只好来到了空气比较自由的荷兰,在那里专心从事写作。

荷兰当时因为经济的强大,政治上也相对宽容,像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都曾隐居于此。在荷兰的6年时间里,洛克终于写完了他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人类理智论》。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知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的心灵原本就像一块白板,知识与观念都是在后天获得的。从感觉与反省中获得知识与观念是经验论的最高原则。除此之外,在《人类理智论》中洛克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我们的心灵没有真理那样伟大,也不能容纳全部存在的事物。”这是洛克思想的精髓。重返英国

正当洛克在荷兰潜心沉思的时候,英国国内局势又发生了重大转折。1688年,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被迫逃离伦敦,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和入主英国,登上了王位,这就是著名的光荣革命。发动革命的主力就是阿希利组建的辉格党,现在王权开始受到议会的限制,逃离的辉格党成员们纷纷返回英国,洛克也受到了盛情邀请。

1689年,再度返回英国的洛克已经57岁了,被国王任命为上诉法院的法官。当时因为王权受限,一些保守的势力关于王权是否应该受限挑起了争论,洛克加入了这场论战,发表了大量政论性的文章进行回击。

1689年,洛克的《人类理智论》出版,英国各地争相热捧,《人类理智论》迅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整个欧洲流传。同样是在这一年,洛克将自己的政治思想系统梳理后写出了《政府论》一书,在这本书里洛克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指出在人们组建社会之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在这个自然状态中人们因为无法很好地保护个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每人都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组建起社会和政府。政府就是要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存在,国王只是政府的首脑,拥有的是统治政府的权力,但是一旦政府违背了人民组建政府的初衷,政府或者国王就理应被推翻。为了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洛克还提出了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与世长辞

虽然洛克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1704年的夏天是洛克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他仍在为国家的事务奔忙;他致力于大众教育的改进;他为出版自由法案振臂高呼;希望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他想说的一切;他写小册子为劳动法辩护,他还关心英国的工业发展。10月,秋季来临了,洛克的人生也即将谢幕。他请来了朋友们,告诉他们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寻求真理的生活让他的一生都感到富足,现在他已经没有任何遗憾。28日,洛克与世长辞。伦敦塔伦敦塔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数百年来,它做过堡垒、宫殿,做过监狱、刑场和法院。阿什利勋爵就曾两度被关进伦敦塔。

科学巨匠牛顿

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艾萨克·牛顿,在天文被学、力学、光学和数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堪称经典的科学成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这些科学成果犹如一颗颗恒星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将它们的缔造者——牛顿这一科学巨匠载入史册。喜爱阅读的少年

1643年,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普,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中诞生了一个早产的男婴。这个男婴身体孱弱,体重只有3磅,人们担心这个小家伙可能活不长。可是,就是这个刚刚出生便生命危在旦夕的婴儿身上却发生了奇迹,在后天的不断调养和锻炼下,他不仅维持住了性命,而且身体很强壮,竟然活到了85岁高龄(1643~1727)。而这个男婴在世界科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犹如他的生命一样也创造了奇迹。这个人便是震古烁今的科学伟人——艾萨克·牛顿。牛顿出生前的两个月,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几年后,母亲改嫁,将牛顿寄养在外祖母身边。正是因为这样的早年经历,牛顿养成了沉默寡言、倔犟顽强的性格。面对牛顿日后的种种科学成就,人们往往会觉得他年幼时一定是个神童、天才。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少年时的牛顿资质平平,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兴趣帮助了他,他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初,他喜欢看一些有关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书籍,然后自己领会其中的机械原理,动手做出很多有趣的小玩具,如小水钟、风车等。12岁时,牛顿就读于格兰瑟姆中学。虽然成绩依旧平平,但是他的阅读范围愈加广泛且深入,他认真阅读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并分门别类地做读书笔记。他常常陷入沉思当中,然后做各种别出心裁的小实验、小发明。也正因为如此,牛顿的老师认为他学习态度不认真,影响了学习成绩,将他的小发明模型打得粉碎。这个小小的挫折激励了牛顿的斗志,由此,他开始发奋苦读。进步之快,令老师和同学们瞠目结舌。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牛顿有过一段珍贵美好的感情。在这所中学就读时,牛顿寄宿在药剂师克拉克的家里。在这里,他不仅受到化学实验的熏陶,同时也与药剂师的女儿斯托雷小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志趣相投,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浪漫美好的时光。牛顿被斯托雷小姐深深吸引,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结合在一起。这并没有改变牛顿对斯托雷小姐的一往情深,不管日后的她在婚姻与生活上有怎样的际遇,牛顿仍旧对她予以各方面的帮助,而且自己终生未娶。反射望远镜求知之路牛顿当年就是利用这架望远镜,取得了天文学研究上的一系列成果。

牛顿的求学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牛顿的母亲在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带着与第二任丈夫的三个孩子回到牛顿身边。迫于生活的压力,牛顿的母亲决定让牛顿休学在家,以便协助她供养家庭。但是,牛顿常常埋头读书,忘了身边的事情。一次,牛顿躲过自己的活计,刻苦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时,被做神父的舅舅发现。牛顿小小年纪便具有这般求知若渴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舅舅。于是,在舅舅的努力劝说下,牛顿的母亲同意了牛顿复学,牛顿得到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1661年,19岁的牛顿迈入了大学殿堂,就读于有着浓郁学术氛围并可以呼吸到自由空气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时的剑桥大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教育方面仍旧以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为主。直到有着丰富阅历,游历过欧洲大陆的学者巴罗的到来,他为剑桥大学带来了自然科学的清新空气。巴罗教授所担任的讲座中,渗透着科学的思想,并传播着他所钻研过欧洲大陆的各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这大大开阔了剑桥大学的学生的视野,这其中的受益者当然也有牛顿。牛顿面对这广阔的科学领域,如醉如痴。牛顿的天赋和努力吸引了巴罗教授的目光,牛顿的才华和对科学的痴迷精神令他大加赞赏,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数学知识传授给牛顿,并带领牛顿走向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此外,牛顿对开普勒、笛卡尔、伽利略、胡克、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1664年,牛顿被巴罗选为自己的助手并获得了奖学金。1665年,牛顿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学士学位。

可是,就在这时,瘟疫席卷了伦敦市区。为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剑桥大学不得不停止授课,遣散学生。1665年的夏天,牛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恐怖的气氛并没有影响到牛顿的心情,回到家乡后的两年里,安静的环境为牛顿专心致志地思考与研究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牛顿秉持着在剑桥所培养的自然科学和数学钻研精神,开始了进一步的跨越前人的思考。1665年,23岁的牛顿发现了数学中著名的“二项式定理”,建立了微分学,而后又建立了积分学。1666年,牛顿研究光学,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成为第一个发现太阳光谱的人。他还对重力问题进行研究,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从开普勒定律中他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此外,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的地球引力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牛顿趣事顿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非常投入,这也是他能够取得众牛多科学成就的关键所在。据说,一次牛顿一边煮鸡蛋一边思考问题。当他意识到鸡蛋应该早就煮好了的时候,揭开锅盖一看,锅里煮的根本不是什么鸡蛋,而是他的手表。还有一次,牛顿到朋友家去吃饭,席间,他忽然想起家里有瓶好酒,叫朋友们稍等一会儿,自己回家取酒。可是朋友们耐心等待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找他。原来牛顿在半路上突然来了灵感,跑到实验室去做实验,把和朋友吃饭的事都忘了。辉煌的科学硕果

1667年年初,疫情渐渐得到控制。牛顿也接到了剑桥大学开学的通知。他告别了家乡、亲人和这段充实安静的岁月,重返剑桥。回到剑桥后,牛顿暂时未公开自己的科研成果,但是他刻苦的科研精神和显露出的科研才能已经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视。1669年,牛顿被授予剑桥大学的教授职务,并接替巴罗教授担任了鲁卡斯讲座的第二代教授。此时的牛顿,年仅27岁。

牛顿重返剑桥之后,第一个研究成果是反射式望远镜,这个望远镜长约152厘米,却可以将目标放大40倍,没有色差,比折射式望远镜更加清晰,能够观测到木星以及四个卫星、金星和月球表面的山谷。牛顿激动地将这一发明告诉了他的导师巴罗教授,得到了巴罗教授的大加赞赏。一次,已经辞去教授职位,并担任皇家教堂祭司的巴罗教授,将牛顿的这一发明告诉了前来拜访的同样是皇家学会重要成员的国王查理二世,查理二世对这架望远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件事同时也吸引了整个皇家学会的重视。1672年1月,牛顿的这架反射式望远镜通过了皇家学会主席的考察,皇家学会吸收牛顿为会员,当时牛顿不满30岁。

作为对皇家学会的回报,1672年2月,牛顿将他几年来对光学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题为《关于光与颜色的理论》的论文递交给皇家学会,其中有他的另一项光学发现——光的颜色理论。这再一次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对光的本性的论证长达数年之久,最终以牛顿粒子说的胜利而告一段落。这也给牛顿在学术界带来了极高的声望。此外,牛顿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此书籍堪称巨著,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并完成了力学革命,同时确立了牛顿在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703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除了对科学领域的钻研,牛顿还担任了社会职务,涉足政界。鉴于英国当时币制混乱的局面,牛顿受英国财政部的聘请,出任“皇家造币厂监督”这一要职,运用他长期以来对炼金术的研究,在短短3年间就完成了全国货币的更新。此外,牛顿还两次当选为议会议员。1705年安妮女王亲自授予牛顿爵士头衔,使他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爵的学者。此时,牛顿的声望遍及全国。

晚年的牛顿,开始笃信宗教神学,他把上帝看成是宇宙万物第一推动力的来源。1727年3月20日,这位8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走完了他的一生。英国政府为其举办了隆重的国葬,将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牛顿墓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王室的陵墓所在地。大科学家牛顿也安葬在这里。

Chapter 2 法俄的强盛

亨利四世的治国之道

在三亨利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宗教信仰在他那里成为治国的他权宜之计。他面对的是一个破败的法国,但是在乱世中他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到一条治国之道,于1598年颁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虽然天不假年,但他用双手创造了荣耀。三亨利之争

1572年,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战死沙场后,他19岁的儿子亨利继任为国王。此时的纳瓦拉王国虽然实质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在名义上属于法国。亨利从即位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的宗教冲突中,他成为胡格诺教派名义上的领袖,与天主教处于敌对状态,而法国的国王和大部分公爵信仰的正是天主教。亨利三世的舞会亨利三世的时代,像是一幕充满斗争的悲喜剧,宫廷的歌舞升平只是一种表现而已,更深的危机还藏在后面。

由于新旧教派冲突引发的宗教战争,已经在法国持续了很长时间,整个社会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缓解教派之间的冲突,当时法国国王查理九世(1560~1574年在位)的母亲卡特琳决定将女儿玛尔戈嫁给纳瓦拉国王亨利,婚礼定于1572年8月18日举行。这一举措对于当时的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来说都是一个盛大的庆典。当时有大量的胡格诺教徒前往巴黎参加亨利的婚礼,其中包括胡格诺派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海军上将克利尼。8月22日,天主教派吉斯公爵亨利雇佣杀手趁着克利尼缺少防范时前去刺杀他,但所幸克利尼只是身负重伤,并未丧命,这件事让胡格诺派教徒群情激奋。

这时,卡特琳害怕胡格诺派在巴黎闹事,会威胁到王室的安全,于是强迫查理九世下令屠杀在巴黎的胡格诺教徒,从8月23日到8月24日的夜里,2000多名胡格诺派教徒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屠杀,横尸街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在这场惨烈的屠杀中,刚刚度过新婚之喜的纳瓦拉国王亨利(1574~1589年在位)因为发誓放亨利四世画像法国国王亨利四世(1553~弃新教信仰,才免遭屠戮。1610),也被称为亨利大帝。

1574年5月,查理九世病逝。查理九世的弟弟昂儒公爵亨利即位,是为亨利三世。亨利三世一方面与重新恢复新教信仰的纳瓦拉国王亨利之间有着矛盾,另一方面又与权势日盛的吉斯公爵亨利有着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三个亨利之间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

1588年,吉斯公爵联合巴黎的一些势力,迫使亨利三世逃离首都巴黎。满心愤怒的亨利三世出逃后,派人将吉斯公爵暗杀了。吉斯公爵死后,他的弟弟马延公爵为了替哥哥报仇,在巴黎扶植了一位红衣主教担任国王,他自己则掌控大权,与亨利三世为敌。亨利三世为了夺回王位,与纳瓦拉国王亨利联合。1589年,两位亨利的联盟军开始围攻巴黎,可就在大功告成之前亨利三世被人刺杀了。亨利三世没有子嗣,按照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纳瓦拉国王亨利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为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开启了法国波旁王朝。赢得人心亨利四世支持新教中的胡格诺派,对广泛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人来说,他即位之初没有多少人承认他的权威。亨利四世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不愿让宗教问题成为自己治国的障碍,于是1593年7月,亨利四世在一座大教堂中正式宣布自己放弃新教,皈依正统的天主教。亨利此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天之后,亨利和巴黎方面实现了停战,1594年3月,亨利四世在巴黎群众的欢呼声中,开进了首都,住进了王宫,成为了全国承认的新国王。玛尔戈王后像玛尔戈王后生于1553年,正是但是,在亨利四世宣布皈依正统天她与亨利四世的婚姻使亨利四世免于被杀害,可是亨利四世却觉主教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信仰新教得她背叛了他,从此对她冷漠。的民众对亨利四世产生了不满情绪。亨利四世知道,只赢得天主教徒的心还不够,如果不能同时赢得新教徒的心,那么两派之间的战争可能还将持续下去,对于法国的建设将有百弊而无一利。

为了获得新教徒的拥护,亨利四世不顾一些天主教公爵的反对,于1598年颁布了著名的“南特赦令”。该赦令一方面规定法国的国教为天主教,另一方面规定法国全境公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承认公民的平等地位并给予保障。法令颁布后,的确得到了新教徒的拥护,但是当时的巴黎高等法院却拒绝登记该法令,也就是不承认该法令合法。

面对这一状况,亨利四世充分显示了他恩威并施的手段,他先是召集法官并告诫他们:“我是法国的国王,名副其实的法国国王,你们要顺从。你们这些法官就好像我的右臂,但是如果我的右臂生了病,不听使唤,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用左臂砍掉右臂。”在威胁过后,亨利四世又表现出对天主教的虔诚,宣布要资助天主教会主办的各项慈善事业,并定期前往教堂参加礼拜。

在亨利四世的恩威并施之下,“南特赦令”终于获得了巴黎高等法院的认可并开始在全国实施,这为亨利进一步整饬法国的内政外交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整饬内政外交

为了更好地治理法国,亨利四世就要树立自己作为国王的权威。亨利四世为了控制巴黎高等法院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部门,将自己的心腹阿尔莱任命为巴黎高等法院院长,这样就避免了巴黎高等法院总是与国王的政策唱反调或者是试图限制国王的权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权力,亨利四世还大力控制官员的任免,并限制地方王公贵族的权力。但是,地方王公贵族们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一点点剥夺,因此一些人于1600年联合起来,准备夺取王权,其中的核心人物是比龙元帅和布永公爵等。这些人趁法国西部各省对盐税不满机会,准备发动一场暴乱。但是他亨利四世和玛丽·美第奇的婚礼们没有料到亨利四世的反应异常迅速,很快比龙就被逮捕受审,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并于1602年斩首。紧接着,亨利四世又以强大的军队袭击同样握有一部分兵权的布永公爵。1606年布永公爵宣布投降,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质疑国王的权威。

在树立威望的同时,亨利四世没有忘记恢复被长期宗教战争毁坏的法国经济。为此,他任用了自己昔日的伙伴,精明能干的苏利公爵担任财政总监。苏利的确没有辜负亨利四世的期望,在担任财政总监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经济和财政。为了更好地征税,苏利先是免除了1596年税款,这样才能使民众有积极性去交1597年之后的税款,亨利也没有给民众增加太多的苛捐杂税,只是征收亨利四世之前就确定的税目,但是在征这些税的时候要严格执行,不能够有遗漏。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之八九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因此只有将农业发展起来,才能使财政、税收得到极大的提升。苏利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又减免了农民的人头税,并招抚流散农民,将一些士兵遣返回乡务农。为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政府还组织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开垦荒地。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亨利四世和苏利专门请来荷兰专家传授排涝技术,大量印制一些使土地丰产的书籍。在苏利的积极努力下,法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起来,社会又恢复了生机。

内政上成功的法国,在外交上也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600年之后法国相继收回了一些被其他国家的公爵占有的法国土地,并在意大利地区进行不断的斡旋外交,使法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亨利四世曾经满怀豪情地说,如果上帝能够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将让欧洲见证一个强大法国的崛起,只是上帝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1610年5月的一天,亨利四世在马车里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死了。尽管如此,亨利四世的种种作为却被历史所铭记。

红衣主教黎塞留

是一位红衣主教,也是一位纵横捭阖的首相,他将国家的利他益看得比个人的生命还重,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名言:“人或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无永生,救赎唯有当下。”初次亮相

1610年5月14日,备受法国人民拥戴的国王亨利四世死于刺客的刀下。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迎来了年岁尚幼的新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由于路易十三年仅9岁,所以只能由其母亲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王后代为摄政。玛丽没有什么政治抱负,而且目光短浅,面对那些在亨利四世死后希望重新获得更多权力并不断挑起事端的王公贵族,她只能采取金钱收买的策略,笼络一些能够为她所用的人。其中最受玛丽宠信的是意大利人孔奇尼,但是,这种笼络手段对于贵族阶层并不能起到充分的作用,他们力图恢复昔日的封建特权,于是有些贵族起兵作乱,他们还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来商讨权力的分配问题。虽然这次召开三级会议王公贵族们的初衷是与王室作对,但是结果却出乎红衣主教黎塞留像意料。三级会议的多数代表站在了王室一边,他们要求加强王权,并要求取消能够使王公贵族牟取暴利的俸禄制度。三级会议的召开使贵族们自食恶果,也使王权趋于稳定。也正是在这次三级会议上,一直被后人称作“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的黎塞留(1585~1642)出场了。

作为教士阶层的代表,时任吕松主教的黎塞留在这次会议上语出惊人,积极支持王室,在会议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吸引了孔奇尼的注意,并得到了孔奇尼的赏识。孔奇尼很快就将黎塞留推荐给摄政玛丽,并委以国防和外交国务秘书的要职。黎塞留政治生涯的动人画卷由此展开。登上巅峰

1617年,路易十三开始亲政,在吕伊纳的帮助下,路易十三迅速剪除了孔奇尼任命的一些大臣。与此同时,路易十三又将孔奇尼的妻子同时也是玛丽的同胞姐妹当做女巫治罪。玛丽害怕遭到毒手,仓皇逃往布卢瓦。在这种纷乱的情况下,曾经深得玛《黎塞留的三面画》丽和孔奇尼器重的黎塞留也被迫尚帕涅在描写黎塞留这位伟大人物时,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设法充分揭示黎塞留的来到教皇的领地阿维尼翁避难。外貌和心理特征。因此他运用了罕见的绘画方式,在一个画面上同时出现一个模特的三黎塞留才华出众,在避难期间还种不同角度的肖像。写了《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书,并把它献给了教皇。教皇看后非常满意,没过多久就将黎塞留擢升为红衣主教。

已经在政治漩涡里浸染过几年的黎塞留不甘心只是作为一个红衣主教了此一生,他开始积极活动,努力促成路易十三与其母亲玛丽的和解。在黎塞留的积极努力下,1619年路易十三与母亲实现了和解,黎塞留也因为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色得到了路易十三的初步赏识。

1621年,大权在握4年的吕伊纳去世了。吕伊纳去世后,路易十三更加倚重黎塞留,黎塞留逐渐进入权力中心。1624年8月,黎塞留在排挤掉几位竞争对手之后,终于成为了首相,由此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涯。粉碎阴谋

黎塞留身体虚弱,但是性格刚烈、意志坚定,而且有着很宏伟的治国抱负。而路易十三则相对软弱,从最初的母后摄政,到倚重吕贝纳,再到倚重黎塞留,他个人积极决策的影子几乎看不到。黎塞留尽管大权在握,却没有对路易十三有丝毫的不敬,他在任首相的18年里,对路易十三始终忠心耿耿,他曾经明确宣称,自己的毕生目标只有两个,第一个是使国王崇高,第二个是使国王荣耀。而路易十三对这位铁腕人物的自始至终的信任也为黎塞留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能够为法国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为了使国王受人尊敬,就要先整治国内的问题。黎塞留担任首相之初,面对的是王公贵族与王室之间的尖锐矛盾,如何巩固和发展法国的专制君主制成为了他要办的头等大事。黎塞留与那些飞扬跋扈、不服从国王领导的王公贵族们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斗争伊始,黎塞留认为要想打倒王公贵族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经济上限制他们。他认为应该取消或者削弱王公贵族们的俸禄,用节省下来的钱建立现代化的行政机构,建立强大的舰队和商船,直至建成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这样才是对国家有利的。同时,王公贵族的收入减少,也将使他们难以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军队来和王权抗衡,可谓一举两得。为了实践自己的想法,1626年,黎塞留召集王公贵族们召开大型会议,倡导进行国务改革。但是王公贵族们知道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将要受到侵犯时是不甘心默默接受的,一场政治阴谋开始酝酿。

1626年,朝廷中的众多王公贵族在一起密谋对付黎塞留的办法,这其中有王后安娜、孔代亲王、埃帕尔农公爵等人。他们为了永绝后患,计划用谋杀的方式将黎塞留除去,这样路易十三也将受制于他们,他们的特权不仅能够继续维持甚至还会扩大。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是,正当他们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们的阴谋败露了。黎塞留无法容忍这些王公贵族们如此藐视自己和国王的权威,为了给这些用心险恶的人一点颜色看看,黎塞留毅然将多名公爵送进了监狱,并将一位公爵斩首示众,以表示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可是,这次失败并没有改变贵族们要除掉黎塞留的想法。1630年,新一轮的阴谋上演。这一次太后玛丽是主谋,参与者有王后安娜、国王的亲弟弟加斯东、掌玺大臣马里亚克等人。他们判断此时路易十三对黎塞留的信任度已经降低,因此可以离间路易十三与黎塞留之间的关系,先削弱黎塞留的权势,以后就可以轻松地对付他了。

11月11日,太后玛丽来到了美第奇宫,向国王路易十三哭诉黎塞留的无情无义,要路易十三将黎塞留革职。面对母亲的哭诉,路易十三只好表示顺从。太后玛丽等人心花怒放,以为这次胜利的天平一定会倾向于自己这一边。

这一次,所有人都明确地看出了首相黎塞留在劫难逃。就连黎塞留本人也分明感到了一丝绝望的气息。毕竟,所有权力的基础都来自于国王本人,正因为路易十三本人长期和王公贵族们斗争,也正因为路易十三的信任,他才能够大权在握,毫无顾忌地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现在路易十三的意志如果发生了动摇,那将意味着他多年来的努力将毁于一旦,自己的命运也将发生重大的变故。阴霾袭上了黎塞留的心头。《玛丽·德·美第奇在马赛港登陆》画家鲁本斯所绘的《玛丽·德·美第奇在马赛港登陆》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玛丽的豪华宫船抵达了马赛港,一位头戴军盔的姑娘伸开双臂欢迎皇后来到法兰西。三个仙女正黎塞留视察拉罗谢尔1627年欧洲著名的宗教战争期间,拉罗谢尔被红衣大主教黎塞留的军队包围了15个月之久,当得意洋洋的黎塞留走进拉罗谢尔城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座横尸遍野的悲惨景象。55000人的城市,乘下的却不到2000人了……

但是,这些人都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路易十三虽然算不上一位强大的君主,却能够看清究竟谁站在自己这一边。就在所有人都认定路易十三将会把黎塞留革职的时候,路易十三召见了黎塞留。见面之后,路易十三带给黎塞留的不是斥责,而是一颗定心丸。路易十三对黎塞留说:“我需要对我的国家负责,而不是对我的母亲负责。”这带给黎塞留莫大的惊喜和感动,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国王是理解和支持的。

消除了顾虑的黎塞留自然不会让太后玛丽等人安安稳稳地去策划他们的下一步计划,黎塞留开始反戈一击,他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很快,太后玛丽被流放到距离巴黎80千米的贡比涅;路易十三的弟弟加斯东被处以大不敬的罪名,责令他以后要谨言慎行;掌玺大臣马里亚克则被直接投入了监狱。此后,又出现了几次针对黎塞留的阴谋甚至叛乱,但是都被黎塞留一次次轻松地化解了。在粉碎王公贵族阴谋的同时,黎塞留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从制度上限制王公贵族的权力。强化集权

要使国王受到敬畏,就要使王室具有权力,这是黎塞留执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黎塞留在中央设立了各部大臣,这些大臣直接受首相领导,他们个人的利益也与国王、首相对他们的政绩如何评定休戚相关。这样,原来由贵族们控制的“国务会议”基本上就被架空了。

在地方上,虽然各地的行政长官总督还是由一些贵族们担任,但是黎塞留又将以往设置的临时官职主计官变成常设官职,这一官职负责监督地方上的行政、司法、税收等诸多方面。一旦主计官认为地方上有某些问题处理不当,就可以直接向国王和首相禀报,国王和首相将及时就反映的情况做出处理。这就使得主计官的地位实际上比总督还要高,地方的权力被中央所控制。同时,主计官这一官职还不得转让或世袭,主计官都直接由中央任免,这样使中央的权力更容易长久维持。

要加强中央集权,除了政治上的举措,还要有经济上的根基。为了使中央政府能够掌控尽可能多的资金,黎塞留大力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并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在黎塞留任首相期间,法国拓展了在加拿大的殖民地,也拓展了在土耳其、伊朗、俄国等国的市场。此外,黎塞留的敛财之道就是靠对百姓的横征暴敛。黎塞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人民太舒适了就不大可能安分守己,应该把他们当做骡子,让他们疲于奔命,否则安逸会把他们宠坏的。”据说在黎塞留去世的时候,税收已经征到了他死后的3年。外交手腕

为了提高法国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身为红衣主教的黎塞留并未被欧洲那种宗教热情及思想狂热仍重于一切的观念所束缚,而是秉持国家至上的原则,斡旋于欧洲各个国家之间,向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掀起了不屈的挑战。曾有人问黎塞留为什么要这样做,黎塞留说出了他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人或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无永生,救赎唯有当下。”

1618年在欧洲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黎塞留上任之后发现,当时的法国实际上已经处在哈布斯堡王朝通过“联姻外交”对法国形成的包围圈当中。法国面临的局势相当紧迫,一旦战争按照预期的形势发展下去,法国将彻底无力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黎塞留审时度势制定了新的目标和策略。

黎塞留上任之初,因为忙于平定内部的乱局,无力直接参与大战,因此他通过外交手段极力促使英国、丹麦、荷兰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1625年,在黎塞留的不断斡旋之下,英国、丹麦、荷兰结成了同盟。就在这一年,丹麦出兵援助德意志的新教诸侯,使三十年战争由最初的德意志内部战争演变成了一场国际大战。当1629年丹麦战败的时候,黎塞留又怂恿并资助瑞典到德意志境内作战,此时的瑞典国王正是古斯塔夫二世。为了使德意志继续保持分裂割据状态,黎塞留还促使巴伐利亚选侯脱离德皇,保持中立。到了1635年,随着国内局势的平定,黎塞留终于得以公开地加入三十年战争的争夺战中。法国的参战,迅速改变了战场上的对峙状况,也严重挫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锐气。路易十三接受拉罗谢尔投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