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3:35:24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试读:

前言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国际通行的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缩写为MPA。MPA属职业背景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位论文以专题研究成果、咨询报告、调研报告、政策评估、项目策划、案例分析报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形式。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具有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根据培养方向和管理领域不同,涉及其他相关学科。

MPA教育的产生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924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首开MPA教育之先河,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欧洲、北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已有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情况愈加复杂,政府职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公共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对政府官员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发展。现在,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与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一起,成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例如,美国目前开设MPA课程的院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MPA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到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工作。在美国,MPA的毕业生主要是去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协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工作,也有一些在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工作。美国联邦政府中10%~20%的工作人员、公共政策领域中50%~60%的工作人员具有MPA或相近的学位。在韩国,60万公务员中,科长级以上的公务员有1万人,这1万人中的30%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了MPA学位。

我国自199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设置方案》,2001年正式招生,目前已有147所MPA培养院校;遍布于29个省、市、自治区,在校和毕业的MPA研究生有10万人。现在,我国共有39个专业学位类别,政府更加重视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改变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强化专业学位与职业的衔接,这对广大渴望攻读MPA专业学位的考生是一个福音。

MPA招生考试采取全国培养院校联考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各校自定录取分数线,自主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各培养院校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考试)、外国语(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种)、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公共管理基础、语文、数学、逻辑,结构比例为10∶4∶3∶3)。我们预祝立志报考者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编者2014年6月

考试大纲说明

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共包括公共管理基础、数学、逻辑、语文四科,其中数学、逻辑、语文统称综合知识,四科共一张试卷,总分为200分,其中公共管理基础100分,数学30分,逻辑30分,语文40分。考试时间共180分钟。下面按公共管理基础和综合知识(数学、逻辑、语文)分别阐述。

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MPA)专业学位联考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有关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公共管理基础考试大纲的制定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的信度和效果为目的,既充分反映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又和当代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以利于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入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Ⅱ.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初步但较为全面地掌握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该领域中的著名人物与命题,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为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现实感较强。要求考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主要测试的是考生运用公共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其他相关背景知识。公共管理知识运用能力包括综合运用能力与专项运用能力。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

二、管理的职能

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管理学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特点。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一、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政治与行政。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观点。

行政与立法、司法。这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

三、行政学

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四个方面把握行政学的定义。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

行政学兴起的原因和著名代表人物。

行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时期;成长时期;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理论特征和代表人物。第三节 公共理论的兴起

一、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

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种定义。

三、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研究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经济学途径等多种途径。

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第二章 公共组织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观点。组织的共性。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公共组织的含义。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构成包括12个要素。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三种主要分类: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

一、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

多种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

三、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纵向结构。宏观上的纵向结构和微观上的纵向结构,即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和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横向结构。反映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四、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首长制与委员制;层级制与职能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完整制与分离制。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

一、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对公共组织生态环境的不同区分。

现代组织理论划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公共组织环境结构的子系统环境。

二、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第三章 公共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理查德·施奈德的决策定义: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

二、决策类型

多种类型。主要有: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三、决策的前提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二者各自的内容与特点。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

二、行政决策系统

四个系统: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各子系统的作用。

三、行政决策体制

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一、问题界定

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从发现问题开始。

问题界定的三个基本环节和四个主要方法。

二、目标确立

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目标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

目标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环节。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

三、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就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

决策方案设计的两个具体步骤和基本方法。

四、后果预测

后果预测是为了对行政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五、方案抉择

方案抉择是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依据其权力、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法。第四章 行政领导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关于领导的不同定义。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领导的四个构成要素。领导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艺术。

二、公共组织领导者

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

我国行政机关领导职务序列;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来源;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

三、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观念技能。三种技能的内容及不同层级领导者的技能结构。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一、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其他行政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领导制度的具体化。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二、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这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的统一。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就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有机结合。

三、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

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是前两项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上下级行政领导者之间联系的制度;协调行政领导班子内部关系的制度。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第一节 沟通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的几种典型定义。公共组织沟通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沟通定义包含的四层含义。

二、信息与沟通

信息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孔茨列举的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与断裂的因素。

信息失真四个方面的原因。

三、沟通机制

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划分为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

刚性机制的含义及完善刚性机制的建议;柔性机制的含义及其包含的语言约束机制和心理约束机制。

四、沟通类型与模式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下行、上行、平行三种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的含义、特点;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公共组织的三种沟通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第二节 协调

一、协调的含义

协调是公共组织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协调是经常性的组织行为;艺术性的组织行为;公关性的组织行为。

二、协调类型

协调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三、协调方式

有多种方式。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

四、协调中的若干关系

事后与事前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平衡与创新的关系;妥协与原则的关系;协商与命令的关系。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人事与人事行政的含义。人事行政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人事行政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以下活动环节或职能所组成: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的分配;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及其现实意义。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有一般人力资源所具备的基本性质,也有其特殊性质。

基本性质与特殊性质的内容。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加快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共指出八条措施。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作出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及维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

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理论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对我国公务员制度有较大发展与突破。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公务员制度由公务员总法则和与之配套的各种单项法规所构成。总法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

18章的基本内容。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